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科学的好处范文

应用科学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科学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科学的好处

第1篇:应用科学的好处范文

Application of MATLAB i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Teaching

CHENG Jun

(College of Physica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is a subject with strong theory and great difficult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lab has powerful signal processing function. This paper gives an example of using DFT to analyze the spectrum of continuous non periodic signals.Analyzing examples by Matlab simulation in teaching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s and related concepts, and still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analysi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FT; spectrum analysis

《数字信号处理》是通信专业和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主要讨论了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离散傅里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使学生掌握离散系统处理连续信号,利用DFT对信号进行谱分析,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为进一步学习有关通信、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以采用DFT分析连续非周期信号的频谱为教学实例,对Matlab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的仿真应用进行探讨。由于连续非周期信号x(t)的频谱是连续函数,需要对其进行时域和频域的离散化处理以近似分析对应的频谱,掌握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该门课程的一个难点内容,通过Matlab仿真将频谱分析现象运用图形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其物理含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混叠现象

对于连续信号x(t),DFT计算出的频谱是连续信号频谱周期化后在[0,2π)范围的抽样值,如果抽样频率不满足抽样定理,或者连续信号不是带限信号,就会出现信号频谱的混叠。 对连续信号[xt=e-1000t],在10-5精度下,x(t)为fmax=2000Hz的带限信号,若取时间段t≤|0.05|s,Δt=5*10-5时间间隔时,可在Matlab中产生平滑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图,对该连续信号进行时域抽样,分别选择抽样频率为fsam=1kHz、5kHz,所得频谱如图1(a)所示。从图可见fsam=1kHz时出现严重频谱混叠,fsam=5kHz时没有出现频谱混叠。

对x(t)信号采用fsam=5000Hz、1000Hz频率抽样后的时域离散序列x1[k]和x2[k]分别采用sinc和3次样条内插函数重构x(t),如图1(b)所示,对于x1[k]采用sinc函数和3次样条函数时重构信号与原信号的最大误差分别为0.0363和0.0317,说明重构的精度相当不错。对于x2[k]采用sinc函数和3次样条函数时重构信号与原信号的最大误差分别为0.1852和0.1679,说明重构的误差很大,这时已不能从x2[k]中恢复原信号x(t)了。

2 泄漏现象

如果连续信号x(t)时域无限长,则离散化后的序列x[k]也是无限长,需要进行加窗截短处理后成为有限长序列才能进行DFT分析。考虑x(t)=cos2πft,f=200Hz,以抽样频率fsam=600Hz对该信号进行抽样,并分别用N=32和64的矩形窗分别进行截短,将N点截短信号补0后做512点DFT分析,结果如图2(a)所示。从图可见,加窗处理对频谱分析造成了两个影响:频谱中出现了多余的频率分量,称为频率泄漏。谱线变成了具有一定宽度的谱峰,谱峰的宽度与信号的长度成反比。针对影响,比较图2(a)中N=32和64点情况,增加窗口的长度N并不能减少频率泄漏,必须通过选择不同的窗函数来改善。图2(b)采用汉明窗对无限长序列进行N=32和64点的截短处理再补零做512点的DFT变换,可见旁瓣泄漏大大减少了。对于影响,可通过增加窗口的长度N来减少主瓣宽度,从而改善频率分辨率。考虑x(t)=cos2πf1t+0.15cos2πf2t,f1=100Hz,f2=150Hz,以抽样频率fsam=600Hz对该

信号进行抽样,分别用矩形窗和汉明窗取N=25和50点进行截短,通过补零进行512点的

DFT结果如图3所示。可见矩形窗旁瓣泄漏大,难以检测幅度较小的频率分量f2,因而采用汉明窗,当N=25时,频率分辨率低,仍难以检测f2,当N=50时,频率分辨率提高,能很清楚显示出幅度较小的频率分量。3 栅栏现象

第2篇:应用科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学习兴趣;教学思路;探索与实践

1.引言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信息化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而数字化的核心技术就是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是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的学科,其理论性体现在,它综合应用数学、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为通信、雷达、声纳、电声、电视、测试、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1][2]。其工程性体现在,其应用极为广泛,从科学技术各领域,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各行业;从国防建设的各种武器装备,到林林总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与生产,都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因此,社会对既掌握DSP理论和方法,又掌握DSP工程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爆发式地增长。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的必修专业课,它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内容涉猎面广、跨度大、知识点多[3]。该课程涉及很多数学推导与计算。例如:卷积和的计算、相关的计算、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Z变换、Z变换性质推导以及Z反变换,DFT的计算及其性质、FFT算法、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中国人喜欢追本溯源,注重公式性质定理如何而来,注重它的严谨与正确性,但假如对每个公式性质定理都一一证明,这会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但繁杂的数学推导和计算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困难,难以理解和接受,从而降低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的兴趣,兴趣降低之后花在预习和复习的时间就少了,就会认为这门课更难学,引起恶性循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该课程的实用性,多提供一些应用实例[1],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侧重应用的教学方式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弱化数学推导和计算,让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实际应用上,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实例

2.1 LTI系统的频率不变性

2.2 采样

此外,在讲授相关这个知识点时说明它在雷达测距中的应用;在讲授滤波器设计时,可以用Widows自带的录音机录制一段自己的声音,然后逐步讲解如何设计滤波器用于滤除声音中的噪声……在讲解知识点时加入相关的应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总结

数字信号处理推导计算较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学。在教学过程可把很多性质的推导和例题的计算忽略,因为这些可以借助工具(如Matlab)求解[4]。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应用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志红.深入浅出数字信号处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2]高西全,等.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实现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武丽,等.电子信息类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探讨[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12(3).

[4]张丽丽,等.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教学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

第3篇:应用科学的好处范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原理;技术科学;技术教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1984年)第8条的解释,所谓“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这种教育在第二级教育高端和第三级教育低端时培养中级人才(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在大学水平时培养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文化教育,理论的、科学的和技术的学科学习,以及相关技能训练。”尽管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技术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希腊和罗马,而以技术教育为目的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却是产生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后半叶走上正轨,并随技术的发展而逐步高级化。

一、工业革命催生了学校形式的技术教育

如果要追溯技术教育产生的渊源,其雏形是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学徒制。学徒制最初的形式是父亲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是一种与初期手工业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后来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为了生存与竞争,手工业者不能单靠自己的孩子的力量进行工作,必须把一部分技艺传给别人的孩子,才能保持足够的手工业生产者。然而,“自斯蒂文(Stevin,1548-1620)和伽利略(Galfleo,1564-1642)时代以来。力学科学使人对机器产生了新的理解,尤其是在18世纪,数学开始经常被运用到机器构造的理论和实践中去。在18世纪,可以看到有关材料强度的实验开始出现,这对于应用力学的发展和性能良好的发动机的设计是有帮助的。精密测量是科学的重要基础,对于一切复杂机械装置的设计和维护,它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实用工程技术本身也获得了发展的动力。这种变革实质上是机械技术的新开端。机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一般称为机器时代的新时代,引起了工业领域的大变革。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成为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工业革命的四项基本成就是:用机器取代了工具、引入新的原动力、普遍适用的原动力、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形式。技术的变革和工厂的规模化生产,促使学徒制走向衰退,学校形式的技术教育开始出现。从学徒制走向学校形式的技术教育,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使然,此时的劳动者已从掌握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发展为掌握机器进行生产,如果不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必然导致生产力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工农业开始出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对劳动者需求的规模和要求也在提升,需要批量“生产”劳动者。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指出:“大工业在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和固定化的专业的同时,它需要有适应于不断变化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当然,在当时,尽管学校形式的技术教育开始产生,但学徒制依然起着较大的辅助作用,许多特种艺人还要采用学徒制进行培养。由此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业革命初期并未完全促进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反,由于使用了机器,资本家得以大量雇佣女工、童工来代替原来有手艺的成年工人,而且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在当时,只有少数的“慈善家”才给工厂做工的孩子以上学的机会,主要是半工半读的学校,进行小学文化教育,也逐渐增加一些技艺教育,这些学校成为早期技术学校的前身。这个时期,除欧洲几个国家外,其他地区技术学校极少,如日本到1875年只有一所技术学校,总共仅15名学生。18世纪后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英国建立了一些开设实用课程的实业学校。

二、科学原理在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技术教育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进入电力时代,这又一次的技术革命,促使技术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电力的应用并非直接来源于生产,而是来源于科学实验。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成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经过了几十年,到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才制成了有实用价值的发电机和电动机;19世纪80年代,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出现了电力照明;十九世纪末,又出现了无线电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不但对工厂的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促进了技术教育的发展。以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为例,在19世纪20年代,英国孕育了其历史上伟大的教育运动——建立技工学校(mechanics’institutes)。但当时的这类学校的办学者对其特殊的作用并未有很清醒的认识,使得这类学校一度陷入困境。“这类学校在经济波动中起伏不定,忽好忽坏,当就业情况好时,它们兴旺发达。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政治学明显比自然科学更重要时,它们就失去了活力,因为技工学校的方针不是去探讨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有关政治或经济的问题。”采取技工学校的方针并不奇怪,因为当时大多数的技工学校都是由富裕的制造商或商人积极主动创办的,他们对政治激昂的情绪并未给这类学校带来好运,这种热情未能持续多久,到1830年,技工学校就陷入了困境。技工学校在当时陷入困境和衰败一方面是办学者没有明确认识到“学校的目标是教会工人(干什么学什么)掌握那些他们在工作中会用到的科学原理;让他们了解这些科学原理实际的应用,以及怎样学以致用;使他们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并有能力对工作进行改造;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中提升自己,使业余生活过得既体面又愉快。”技工学校授课内容很少与工人每天的工作相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当时条件下缺少作为技术教育基础的初级教育。尽管当时的技工学校没有对英国的工业革命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也不能满足英国大众对技术教育的需要,但其作用的显现已使一些有远见的人认识到英国的工业不能再依靠早期对贸易和商业的垄断,也不能只靠那些没有受过技术教育的发明者和手工艺技师了。“其培养的一些学生已走向成才之路,如扬(James Young,1811-1883)先在格拉斯哥的安德森学校学习,后来成为石油工业之父。在英国的兰开夏郡、柴郡和约克郡创办的工会(技工学校的一种形式),走出了技术教育体制化的第一步。他们和艺术学会合作第一次在全国举行了夜校生的技术资格考试,并在19世纪下半叶融入了全国的技术教育系统。”1889年,英国《技术教育法》的颁布,以及基于此法令的所有地方当局的技术教育,格拉斯哥皇家技术学院、哈德斯菲尔德技术学院、曼彻斯特技术学院等高等技术学院的建立都受到技术学校运动的影响.

与英国相反,当时的一些欧洲大陆国家则以义务教育为基础来发展技术教育,如在普鲁士,1826年提出一项规章,要求所有7-14岁的儿童要上全日制的学校。在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儿童在完成初等教育学业前不允许参加工作,大约到14岁才能进厂劳动,但他们必须在职业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一直到16岁。这种全日制的职业学校对工人带来很大的好处:不但讲授与许多职业相关的科学原理,而且还迫使年轻人继续阅读和思考,所有的学校都教科学和几何制图,有些学校是高度专业化的,专门教授纺织、采矿、建筑、酿造以及类似行业的技术。

技术教育产生时期的技术学校在许多专家学者的眼中被看成了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产生时期,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职业领域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且当时的职业都与生产技术有关,可以说当时的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1851年以前,英国的中学和技工学校对技术没产生什么影响,大学对技术的影响就更微乎其微了,绝大多数早期的大学实际上根本不聘请科学家讲课,维多利亚前期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就学的少数工业管理人员并不要求学习与技术有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但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对英国来说是一个转折,尽管这次博览会对许多英国人来说是一个举国自我陶醉的独特盛会。一百种产品经国际评审团评议后,英国赢得了其中绝大部分的金奖。然而,一些富有远见的观察家对来自海外竞争的迹象引起了警觉:很明显,英国在贸易和商业方面的霸主地位已受到威胁,显然,一些国家正超越英国,因为他们的手工业工人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政府对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给予慷慨资助。如为了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许多欧洲大陆国家都设立了高等技术学校,而且,大家都认识到这是培养未来有志于成为工业企业技术带头人的途径。不过,德国的几所大学已经培训,而且还在培训许多化工技术方面的人才。众所周知,欧洲大陆大量创建制造业公司、机械工厂及其他类型的工厂,如果没有在学校中建立高等技术教育的体系,没有为最初的科学调查配置必要的设备,没有对教学和最初的研究工作进行正确的评估,那么,在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下,高等技术教育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欧洲大陆国家广泛实施高等技术教育的体制并非是出于人道主义,它旨在促进欧洲大陆国家间的相互竞争,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工业水平。为了争取化学工业的领导地位,德国转向大学求助。 从1830年开始,德国的历史学家兰克(Ranke)、科学家亥姆霍兹(Helamholtz)等把研究精神带进了大学,结果大学的研究实验室,而非大学的课堂,成为培养化工专家的苗圃,而且他们和德国的化学工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荷兰,早在1864年,代尔夫特已有一所有国家资助的技术专科学校,它的宗旨是为荷属领地培训工厂经理、工程师、建筑师采矿专家。即使在美国,创建技术教育事业也比英国坚定。在殖民地时期,美国还没有独立的技术教育,只有一些服从主人命令而不以学术技术为主的艺徒制度。独立战争之后,特别是随着农业技术和机械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技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莫雷尔法案》(MofillAct),规定联邦政府赠予每个州一定的土地,土地出售的收入用于支持大学,“赠地学院”由此得名,它们建立的初衷是推广农业技术和机械技术。由国家资助的学院的捐款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技术教育在美国的发展。1865年创建的麻省理工学院因其办学宗旨而闻名:“我们打算为那些想在企业里担任管理职务的人提供机会……在我校,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政治和社会的关系,并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生产工艺。”面对这种情况,英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以前,原材料是我们优越于其他国家的主要资本,现在原材料价格正在逐渐扯平,由于运输得到改善,原材料不再奇货可居。将来我们必须扶持工业,不是靠土地的资源优势去竞争,而是靠智力的竞争;而理论科学的研究者……是工业战车的‘骏马’……在为工业教育创建学校的同时,也为英国的科学进步作点贡献。”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影响下,1853年,英国女王在演说中对政府支持与工业有关联的技术教育做出承诺,一年以后内阁增设了科学和艺术部,目的是促进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发展。它的第一个有关教育的任务是管理已经开办了两年的国立煤矿学校,该校与一所私人集资、在1845年开办的皇家化学学院合并,从而开了国家资助高等技术教育的先河。整个这段时期,来自对欧洲大陆竞争的担忧成了英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之一。

然而真正推动英国技术教育的发展的主要动力还在于1867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英国曾在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中几乎包揽了所有项目的大奖,而到1867年,却不得不对勉强得到的12个奖项感到满意。面对这种现状,“一种非常一致的观点占了优势,认为我们的国家已表现得缺乏独创性,而且在常规工业技术方面也止步不前……人们达成共识的原因是法国、普鲁士、奥地利、比利时和瑞士已拥有了一套对雇主、工厂和车间经理的完善的工业教育体系,而英国却没有。”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的英国议会决心对技术教育的迫切需求开展调查,并通知驻外使馆的大使和领事报告所在国的技术教育发展情况,同时委派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调查关于在各工业部门进行理论和应用科学教育的各种规定。该委员会的报告成了英国技术史上的转折点,因为从此英国将技术教育课程设进学校,也导致20世纪英国工业的高度发展。该委员会在报告中阐明了两个论点。第一,欧洲大陆各国较低的工资和工业的稳定发展使制造商在争夺市场方面能够成功与英国竞争。第二,在某些企业里,这种竞争的成功取决于经营者对应用科学的掌握,而相比之下英国不具备这种条件。例如。披露了由于价格便宜,格拉斯哥一座建筑物上采用了比利时制的铁架,比利时依靠对矿石、石灰石助溶剂和燃料进行化学分析的方法降低了铁架的生产成本;英国的纺织品被送到法国染色是因为法国的技术比英国先进。这种先进归因于法国学校的应用科学教学。英国吸取了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的失败教训后,通常意义上的学者,还有企业家们,都积极倡导科学和技术教育,尤其是支持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的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把工厂的经验和大学教学结合起来,把车间的经验和实验室的工作结合起来。1889年,由英国皇家委员会起草的《技术教育法》(Technical Instruction Act)颁布,准许地方当局建立技术学校。一年后通过了地方性《税收法》(Taxation Act)使地方当局可以利用一大笔从关税和消费税中收到的金额(所谓的“威士忌酒钱”)来发展技术教育。该法通过后不久,莱斯特职业学院和布莱顿技术学院就建立起来了,全国的技术学院都振兴起来了。

三、技术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技术化推动了技术教育的高移

第4篇:应用科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40-02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前沿的科学,发展很快,又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科学。其理论与技术广泛渗透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1],其理论性强、内涵丰富、内容繁杂抽象,初学者很难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呢?这就激励我们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去寻找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为了改变这种教者难教,学者难学的尴尬局面,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图解启示法

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普及,这种教学手段为我们实施图解启示法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免疫学拥有大量的概念,各种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丰富的免疫细胞发生作用的过程等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躁的文字讲解,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免疫学这门学科丧失兴趣。于是我们恰到好处地采用了图解启示法。例如,我们在讲解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概念以及区别时,如果只是讲解内源性抗原由自身细胞合成,而外源性抗原则是外界物质入侵,就会显得有些抽象,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1来讲解,这样就比较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又例如,我们在讲免疫球蛋白的两个特殊的结构J链和分泌片时,我们讲到J链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浆细胞合成,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的重链上,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多聚体;分泌片,为含糖肽段,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保护分泌型IgA,使之不受环境中酶的破坏,并介导sIgA的转运。这样讲解,可能同学们很难想象这个J链和分泌片到底在免疫球蛋白的什么位置呢?如果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2讲解,同学们就比较好理解。

2箭头示意法

免疫学当中,很多免疫学术语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比较陌生,抽象深奥,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繁杂的语言描述可能会使同学们感到一头雾水,为了把难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转化成易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我们采用了箭头示意法来对一些内容进行讲解。例如,我们举例感染SARS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弱决定着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我们就采用了如图3的箭头示意法。

图3 感染SARS后机体的反应

通过结合箭头示意法讲解以后,同学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免疫功能异常增强时,对机体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就比较便于同学们掌握。可见,这种方法可化繁为简,便于学生记忆,激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临床思维法

免疫学理论知识繁多,如果不能与临床相联系,就会导致教师教之枯躁,学生学之乏味的后果。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我们在进行免疫学教学时,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础免疫联系临床免疫,密切结合临床讲解免疫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陋习,进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在讲免疫应答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并且清除异物后,免疫细胞要发生凋亡时,举的例子是我们感冒时,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因为它是外周免疫器官,大量免疫细胞聚集到这里发挥免疫应答,所以淋巴结发生肿大,当感冒治愈以后,颈部淋巴结又恢复正常,就是因为发生应答以后,免疫细胞发生凋亡,保持机体正常的功能[2-4]。

综上所述,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通过采用图解启示法、箭头示意法和临床思维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学生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也显著优于“填鸭式”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敬宁.适应学科特点,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346-347.

[2]李速婷.实验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应用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24.

[3]陈爽,鞠晓红,方芳.谈基础免疫学理论的几种教学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87.

[4]王纯伦,邹香普.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体会.医药产业资讯,2006,3(11):90.

第5篇:应用科学的好处范文

论文关键词:歌唱;姿势;呼吸 ;发声; 咬字吐字

歌唱,既是一种复杂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又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声乐演唱中的姿势、呼吸、发声、语言,在歌唱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演唱者要完美的表现作品,展现声乐带来的艺术魅力,就必须做好以上条件才能获得成功。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呢?下面我将从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和咬字吐字等四个环节略作分析和阐述。

一、正确的歌唱姿势

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这说明了歌唱的姿势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呼吸的状态、气息的运用、喉头的位置、声带的运动、腔体的共鸣,影响着发声时整个发声器官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决定着歌唱时身体的着力点,同时也表现出歌唱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如有低头,仰脸,塌胸,伸脖子等不协调的姿势,外形上不雅观,甚至长期这样就会形成某种毛病,产生呼吸控制失调,声音挤压等不好的发声状态,这些都是层层相关紧密联系的。因此,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身体直立,保持自然放松,但又是积极的状态。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向后一点,小腹收缩,全身保持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身体有些向上抬的趋势,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使气息畅通无阻。歌唱时两脚可前后适当分开,颈部肌肉不能用力,肩部不能抬高,下颌不能用力,呈放松状态。概括起来为以下六点:身体要直,重心要稳,上胸要开,双肩要松,面部自然,精神振奋。

二、良好的歌唱呼吸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指出“谁掌握了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也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沉于底,则声贯于顶”的论述,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人的呼吸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些生理学家将呼吸分为安静呼吸、劳动呼吸和歌唱呼吸,日常说话时的呼吸较平静、较浅,不需用很大的肺活量,而歌唱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的动作要快,呼气的动作很慢,如果遇到较长的乐句,一次呼气可长达十多秒,而一首歌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全靠呼气和吸气肌肉坚强、灵活的运动来完成。许多声乐家将歌唱发声的呼吸方法分为四种:锁骨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歌唱中最完善、最科学的呼吸方法,以深呼吸为演唱动力,是现今世界上各种演唱方法基本统一的要求,胸腹式联合呼吸是人们通过长期实践体会而总结出来,并经过人体生理学研究论证,是最合理有效的呼吸方法。

三、科学的发声

歌唱中优美的声音是有气息支撑、有充分共鸣、高位置、上下统一的声音,它能运用自如、可强可弱、圆润达远、音色柔美、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处理好几个问题,才会获得这种美好的声音。

(一)正确的起音

起音在歌唱中,每一个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就是起音,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在开始发声的瞬间所采取的方法,它包含着气息、声带和共鸣三者的正确控制和协调配合,决定着整个乐句发声的质量。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的起音呢?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说:起音要十分柔和,既不能滞重,也不能漂浮,接下去的音要保持起音时同样的力度而不能使劲。”也就是说,起音时,一定要做到发声自然、气息柔和、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声音流动,并将打哈欠、放下喉头、空气通过声门而出的三个动作在同一时间完成,同时掌握好气息、声带、共鸣的协调配合。

(二)稳定的喉头

打开喉咙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自然放下而稍后拉,帮助歌唱发声时口咽腔都能充分打开,使声音的通道畅通无阻直达头腔,产生良好的头腔共鸣。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打哈欠”和“微笑”的状态来体会打开喉咙。1、打哈欠时口腔自然打开,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咽喉张开,气息自如地流动。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声音就是“竖的”、“圆的”了;2、“微笑”的状态下,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提起呈微笑状,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从而帮助打开喉咙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面的哈欠,外头的微笑。

(三)良好的混声

用混声进行训练和歌唱混声是指歌唱时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混合运用所产生的声音。在我国民族唱法中习惯用“真声”(指胸声)、“假声”(指头声)这两个名词,混声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和力度,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应用混声练习歌唱能声区统一,声音流畅,并具有强烈的穿透力。 转贴于

怎样才能获得混声歌唱的能力呢?最关键的是要求在发声中喉头保持一个适当的位置,所谓适当的位置,就是喉头与整个咽腔共鸣管道的比例适合于唱出高声的混声,也适合于唱出低声混声,换句话说就是喉头处于半打哈欠的位置上。练习时着重解决好声区统一的问题,既在高、中、低三个声区真声、假声的混合比例问题。其方法是在低声区溶进部分假声,进入中声区后,真声相对减少而假声相对增多,进入高声区时,感觉上是用假声的高位置唱真声,既将假声放大面达到混声效果,让三个声区的声音统一起来。混声的方法也可以在唱假声的状态下,强调声带的闭合而获得,这种方法在发声时一般是由高音向低音作移动练习,歌唱时要求所有的字都统一在假声的位置上,字在转换过程中动作较小,同时,气息保持一定的深度。混声还可以通过哼唱练习法来获得。哼唱好处在于能准确建立混合共鸣及头腔共鸣的感觉,保证声音具有“高位置”,气声结合的比例准确而平衡,咽腔内张开合适,歌唱器官的运动能力协调自如。联系时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根平放,唱时唇部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好像声音是从鼻子上端发出似的,然后慢慢张开用唇部来唱母音。

发声歌唱的训练,是学习声乐的基本功,是歌唱者必备的条件。所以,无论是在发声训练,还是演唱过程中,歌者一定要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把真假声有机地结合统一,从而获得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统一的声区以及上下贯通,灵活注入的自如的声音。

四、自然的咬字吐字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这就要求歌唱者除了以准确、优美、动听的声音感动听众外,还要将歌曲中的歌词正确而清晰地传达给听众。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这就是说要把字融化在歌声之中,既“声中无字”;将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既“字中有声”。在歌唱中要做到“字正腔圆”,就必须咬字正、吐字清、归韵准。咬字是经过唇、牙、舌、齿、喉等分节发音器官,将字咬成各种不同的姿态;吐字是将唇、牙、舌、齿、喉等器官咬成的字,正确清晰地发出来。在唱腔与道白中,每句每词都要按声调体系,把字音、子意表达清楚,让观众听精确,这就叫字正。但是光有字正、字很清晰还不行,要使唱词通过歌唱表达出来。还必须掌握好唱词中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唱法和规律。咬字吐字要清晰、自然,主要是要处理好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咬好字头,字头一般都是子音,子音是不能延长的,因此要咬得敏捷利索,气息要有一种爆发力,一触即散,咬而不死;唱好字腹,字腹就是母音,母音是字的发声引长的部分,要发得圆润丰满,要注意保持母音口形不变,气息不断;收好字尾,也就是归韵,字尾要收得轻巧准确,归得恰到好处,并且收尾要用气息托在音韵之上。

在追求“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时,还要注重处理好字与字之间、字与气之间、字与声之间以及字与情之间的关系。歌唱中字与字的转换和衔接要做到连贯统一,要使每一个字就像用气息这根线穿起来的珍珠,歌曲中字音转换时,应始终保持喉咙打开的稳定状态,同时要把字都安放在同一高部位的共鸣点上,从而把字与字的过渡连接好、转换好。歌唱中每个字都必须在正确的呼吸支持下吐发,所有的字都要在气息的轨道上走动和过渡转换,字的轻重、断连等表现都与气息的控制息息相关。同时,唱歌时要具备两张嘴,一张是吐字的嘴,即口腔的前半部,另一张是发声的嘴,即口腔的后半部,吐字的嘴要灵活,发声的嘴要稳定,不能因保持发声的稳定而造成声包字,也不能因咬字动作太大而干扰声音的线条,应使每一个字都唱在统一的共鸣腔体内。歌曲中每一个字都是用来传情达意的,所以必须通过吐字表现出一定的音乐形象和风格,对具有感情含义的字,要加以强调和运用特殊的唱法唱出其中的快慢、轻重、抑扬、顿挫及连断的语调、语气。

第6篇:应用科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8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关注故事背景,感知作者心理。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常常有种浮于表面的感觉,比如学生想知道某些成语的意思可以查字典,但很多学生却往往不查出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挖掘课文和故事的背景,让孩子们可以在对应的视角和故事背景中去感知作者的心理,也可以把查找课文背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在查找课文背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心理,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检索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了解课文背景之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对课文的遣词用句领会得更深。如学生在学习《忆江南》时,我们在搜索时可以知道它的作者白居易生活在什么朝代,他当时的境遇怎样,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在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之后,学生就会知道白居易为什么这样写。再引导学生们去体会他那一刻的心情和想法。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也培养了阅读兴趣。 

(2)难度适中,循序渐进。阅读需要学生有毅力地坚持。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都不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时间的不断增加,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会相应延长,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年、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阅读培养计划。 

提出合理的阅读要求,在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逐步进行阅读。如在一年级时,只要求学生通过拼音的辅助读懂一句话并且能够大体复述便可;二年级,要求学生在读懂一句话的基础上能够准确理解句意,能够阅读一些小短文;三年级则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可以要求学生概括大意或者略读短文。如此循序渐进,让学生树立信心,步步引导,逐渐其提高阅读能力。 

(3)角色扮演,理解文章。朗读虽不是严格意义的阅读,不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多大影响。小学阅读课本以故事为主,其角色众多、有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柳树和小枣树,这样就可以明白小枣树和小柳树各自的心态,让孩子们明白不居功、愿实干的好处。而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想象力。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通过不断阅读,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阶段,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教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画记好句子,标注生字词,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不偏信作者,有批判思维等。 

3.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 

常言道,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要一起走。这就是氛围的作用。小学生生性活泼,喜欢伙伴,而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又相对较差,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应用科学有效、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发动班级读书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读书活动。阅读之后的讨论分享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说和想的能力,也是对阅读能力的考验:只有认真读过、思考过才有可能说出来;讨论分享还可以带动学生提高逻辑分析能力,激发想象力,头脑风暴不仅带来好点子,更会带来创造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阅读能力不再只是简单地认认字,而是能快速甄别出需要的信息,具有能分辨好的文章的能力,所以提高阅读能力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语文并不是信息甄别课,它不应该失去自己的诗意和美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自身具备文学素养将是很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7篇:应用科学的好处范文

1.问题的提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工农业生产,与有关应用科学,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一堂课的结束承接下一堂课的开始,结课的恰到好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的意义。讲课如同写文章一样,结构布局非常重要。生物教学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课程目的,初中生物课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命基础知识。一堂生动的课,也应该讲究教学结构的安排。它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而且更应该讲究教学结构的安排,结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而生物的教学可把最重要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压轴”,同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的真谛。

二、结课的方法与功效

课堂结课是新授课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

1.在宏观方面把握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1)承前启后。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对于知识性较强的生物课堂,如《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这一节,可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此外还可以设计课后练习、实验操作、问题探讨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2)实践培养。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这一节中,由于课标的调整,从原来的理解水平降低到了解水平,结课时就可以提出相应的实践活动,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巩固,这样不仅提高了知识的运用巩固,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质疑问难。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2.在微观教学中体现结课的功效。(1)归纳总结。新授课内容结束后,归纳本节的内容,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例如,学完“尿的形成和排出”后,教师可归纳本节知识要点:肾小球通透性、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的差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与原尿、原尿与终尿,肾动脉中血液与肾静脉中的血液;点明排尿的意义。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零碎分散变为集中,同时也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完善。

(2)首尾呼应。课堂教学,应该首尾衔接自然,不偏不倚,进而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在设计新课导言时,应采取提出学生感兴趣但又不能解答的问题来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反映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能使整堂课前后照应,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3)讨论比较。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4)达标巩固。课堂练习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不仅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上讲台练习。做题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并使教学情况得到及时反馈,从而做到查漏补缺。

第8篇:应用科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教材改革;学科渗透;文学诗词;科学情境;科学概念;素质教育

随着教材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云南省已经全面取消小学升学考试。如何做到即能切实有效的减轻学生负担又能真正提高教学,这是我们每个小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科学是中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生物、中学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为很好地进行学科间的衔接与渗透,教学中应注意文学诗词、科学故事、媒体报道、广告、文献资料中所隐含着的大量科学知识,以此为素材设置的文理综合题近几年频频出现在各地科学期末试卷中,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理念。本文就文学诗词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声、光、电、热、磁等自然现象最基本的内在规律,而文学又恰恰以描绘自然现象、借景抒情作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是古典诗词,它往往无意识的借助物理知识背景来描摹物态、阐明事理。因此如果教师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诗词,则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尤其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古诗词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作用。

一、利用古诗词创设科学情境,导入科学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因势利导引入概念。例如,讲授分子动理论的概念时,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学生问为什么会有“暗香来”,稍作讨论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可谓水到渠成,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考系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共同运动,以船为参考系,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要求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的参考系。许多古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进行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表述严密,且部分不太好理解,学生因此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欣赏和分析,可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逐渐接受和理解概念,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以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在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再如讲授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自然界中的呈现加深理解其规律。

三、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科学概念

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深化和升华。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对诗中意境有深刻的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的同时也是对光学知识、力的作用、能的转化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面中,我们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

四、利用文学诗词进行素质教育

科学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科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运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渐去渐远,慢慢地在蓝空中消逝,只见那滔滔长江水滚滚而下,汹涌澎湃,向天际奔流,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的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诗既是一道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又是一道多学科综合题,学习鉴赏这首诗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水光潋滟晴方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古人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描述的景色给世人以美的享受。这些诗句使学生能准确描述他们熟悉的物理现象,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而且讲诗时间与做题的时间相比,前者少于后者,能做到精讲多思,一般来说,在选择诗词时应将明确描述物理知识作为第一要求,其次再考虑诗词的艺术性。也就是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原则下,尽量使内容生动有趣,努力去追求科学教学的语言美。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标资源库科学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材

第9篇:应用科学的好处范文

主持人:首先,我想问一下,本次“两会”二位嘉宾带来了哪些议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沈培平:我带来了继续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议题,我觉得困扰西部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和人员素质相对低下的问题。除了这两个问题我还特别带来了在产业结构运行过程中,如何立足西部、云南和普洱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我们绿色生态食品体系的问题。

闫希军:我这次带来的提案,主要是关注这次政府报告里面提到的关注民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的问题。我带来了如何尽快地改革医生执业制度,和加强中医药发展的提案,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了扶植、加快中医药的发展,这都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另外,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的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我也提到要尽快加大对学术诚信的管理,并尽快纳入立法程序等一些提案。

主持人:沈书记,请问普洱市提出的“科学普洱”取得了哪些重大的进展,普洱市政府又是如何支持科学普洱事业的?

沈培平:普洱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无可讳言的是,人们对普洱茶的标准化、安全性问题提出了大量的质疑。一个产品如果没有标准,不能让人放心喝的话,肯定没有太大的前途。于是我们就提出了“科学普洱”。及其六化:即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规模化、功效化,用“六化“来推进产品的发展。为了实现这“六化”,我们提出要加大“科学普洱”的研究,构建一个平台,来完成这个设想。最后我们在产业发展上提出“六个一”,即:一个科学家的团队;一个好的科研计划;一笔相对能够满足研究的经费,2010年将从省政府、市政府和自筹接近4000万资金进入普洱茶研究领域;普洱有136万亩传统的茶园产业,如何根据生态茶园建设来改造它,建立一个产业园区;打造一个百亿产能的企业,并能够带动云南省千亿茶产业的形成。

主持人:请问闫总,您是如何看待帝泊洱与传统普洱茶之间的关系呢?

闫希军:帝泊洱普洱茶珍,里面都是不加任何添加剂的,是一杯纯正的、高科技的普洱茶珍,我们现在没有加添加剂的食品太少,我们做过稳定性的实验,它是可以经得起考验的。我们总结了三个要素:一个是深,它的深度,深在几千年的云南地区,普洱市这个地区。深在这些茶农祖祖辈辈几千年的耕耘,深在几千年的古茶树上。现在普洱市把茶园作为一种产业的改造提升,也是按照现在的农业工业化的要求在提升,农业茶庄在提于卜。未来的深,这个根是不能断的,应该是对茶园快速的提升。二是渊,就是渊源流长。三是新。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除了出现这样一个快捷的产品,对传统的普洱茶要提升,而不是取代,它是一个互相交融、互相推动提升的过程。我相信未来我们泡的茶也是来自生态的、绿色的茶园,在加工的过程中非常标准化。这两个是互补的过程,并不是取代的过程。

主持人:沈书记。天士力集团的介入及其帝泊洱品牌的创立,对我们普洱茶的产业的发展会有怎样的意义?

沈培平:总理在报告当中提到,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经济发展走什么路子的问题。现在我们比较时髦的名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为人类负责任,又把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实际上我觉得“低碳经济”在关注人类的时候,确实经济方向的发展也会越来越人本化、人文化,更关注人类自身。帝泊洱产品,它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产品怎么发展,怎么获得它的涅禁,我觉得既有继承,更要发展。帝泊洱在传统的茶叶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个创新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天士力集团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领军企业,它在过去15年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突破,必然嫁接到产业发展上来。我们有很多鲜活的事例和统计报告,它确实是未来品饮发展的大的方向,是一个健康的食品。帝泊洱产品的出现提示我们,我们在各种有机生态食品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做的一些有益的尝试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在这个正确的路径方法指导下,将走出一条有机生态食品建设的道路。

主持人:闫总,说到帝泊洱,请问是什么让您对帝泊洱茶珍这片未知的蓝海有这么大的气魄和信心?

闫希军:通过我们科学的研究,对市场和部分人群的验证,帝泊洱系列产品把传统的饮品变成现代化的商品,符合现代人群需求的快捷饮品。这就充分地归属到“药食同源”这个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并应用了现代科学技术,适应了今天的新兴工业化食品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食品从过去的没有办法控制、安全没有办法保障到现在变成有保障了,有安全了。蓝海在哪里?蓝海就要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达到这个蓝海。比如总理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谈到的,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应用科学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我们过去把传统中医药通过技术创新变成现代商品;今聂把传统的晶位最好的、功效最全面的普洱茶通过技术创新变成现代商品,使我们可以用这些技术,形成技术体系、思想方法、技术要素,未来加速我们的食品行业不断全面创新,使我们在食品领域里面既能够品尝千年传统带来的文化浸润,又能够体现今天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还能够改变、完善今天由于快节奏引起的生活方式对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