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厂改善方案范文

工厂改善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厂改善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厂改善方案

第1篇:工厂改善方案范文

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情况看工业4.0领先供应商战略的推进

创始于1947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是全球制造业领域最负盛名、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之一,也是德国乃至全球制造业前沿技术发展应用的集中展示地。2013年4月,德国政府正是在该博览会上首次提出工业4.0战略。通过实地调研特别是与参会各方的深入交流,我们感到,德国工业4.0的理念接受度和技术成熟度都相对较高,其全球领先供应商战略目标很可能实现。

工业4.0理念因其前瞻性和延续性而易于得到国际认同。2016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题是“产业集成(Integrated I n d u s t r y)――发现解决方案”,展出包括工业自动化、数字化工厂、工业零部件、研发和技术、能源这五大块,其中重点关注工业自动化和IT技术的结合、能源和环境工程、创新的分承包解决方案、研发等话题。总的看,发展前沿基本都体现了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融合。工业4.0的发展演进体现着向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发展的连贯思路,自然更易于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德国企业不少技术及解决方案已相对成熟。从博览会情况看,在提供相关技术及解决方案方面,德国、美国等国的企业明显更具竞争力。作为博览会的主办国和合作伙伴国,德国、美国的参展企业数量众多,分别位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并且几乎涉及了所有关键领域,受关注度非常高。更重要的是,这两国的企业在基本理念、技术先进程度、解决方案成熟度和储备等方面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且两国都有多家领先企业,在很多高端领域和环节已经形成了群体性优势。总的看,在理念被接受的前提下,又能提供相关的技术及解决方案,德国企业“走出去”自然空间广阔。

国内应用见到实效:从博世集团洪堡工厂发展看工业4.0领先市场战略的推进

无论何种产业发展战略,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企业层面,落脚到能否提高竞争力。总的看,据德国工业企业联合会引用罗兰贝格公司的研究表明,德国与瑞典、奥地利、鄱兰这四国目前处在工业4.0建设领跑者地位,一些德国企业已经清晰地感受到工业4.0在效率改进等方面的效果。

具体以博世集团洪堡工厂为例。该工厂在博世集团内外部相关评比中多次获奖,被普遍认为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工业4.0样板工厂之一。洪堡工厂有两个事业部:一个生产具有大规模生产特征的汽车柴油系统,另一个生产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特征的驱动和控制部件。两相比较,后一个事业部的生产类似“大规模定制”,产品差异性更大,生产组织复杂性显著提高。比如,该事业部向1500多个客户提供4500多种产品,重量从0.2-300公斤不等,长度从5-80厘米不等,批量从1-100件不等,单个部件的生产周期从5秒到125分钟不等。为更好应对这种复杂性,该工厂在持续开展精益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4.0升级。工厂在2012年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研究智能工厂架构,2013年启动智能自动化和数据挖掘工作,2015年初建立了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工业4.0组装线。这种改造升级的成效是显著的,产品质量持续改善(从10年前的1000个PPM下降到70个PPM),生产和交付效率明显提高,客户认可度不断提升,市场空间也更为广阔。

抽象来看,生产制造型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基本不变的,即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满足更具个性化的需求。不同企业因自身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其能够选择的最现实、最经济的竞争力提升路径也有很大差异。洪堡工厂的实践说明,在技术研发、质量控制特别是整体的精益生产达到较高水平后,工业4.0解决方案已成为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从平台建设看工业4.0推进机制的完善

通过与德国各方的座谈交流我们发现,德国各界特别是政府对工业4.0平台(Platform Industrie4.0)建设寄予厚望。

建立平台是为解决德国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德国虽然对实现工业4.0战略目标持乐观态度,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层面的IT建设和应用比较强,但在整个社会的IT建设和应用方面还较弱,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巨大;二是仍然有45%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缺少面向数字化时代的解决方案;三是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与领先国家差距较大。工业4.0平台,就是在以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基于合作的竞争”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德国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

平台目前已经发挥实质性作用。工业4.0平台建设始于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三年多来已取得不少成效。一是成为知识和信息传播节点。在线图书馆汇集了政府相关战略文件以及平台各工作组的研究成果等内容。用户案例地图集中展示了德国各类型企业应用工业4.0解决方案的实例,目前已有200多个。二是为企业开展测试提供多方面支持。新的想法、模式、组件等在正式投入生产前都需要作测试。平台详尽列出全德国500多处能够开展相关测试的地点,以便于企业获取相关资源。三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平台已与美国、中国、法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建立了联系或提出了合作计划,希望让工业4.0从一个“德国课题”变成“世界性课题”,也为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

平台尤其重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隐形冠军”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制造业长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但在这次技术和产业变革中,基本都是大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做主导,而有相当一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还抱有怀疑或观望态度,特别是对前期高昂的投资和后续不确定的经济回报心存疑虑。针对这种情况,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平台尤其重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其做法主要包括:保障中小企业的参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测试、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以应用实例化解中小企业的顾虑。

启示及借鉴

通过在国内及德国与各个方面的广泛调研座谈,我们对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如何实现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一些深切体会。

领先国家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并且正在加强相互合作。主要国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是围绕理念、模式、技术、标准等多个维度展开的,核心是理念及其实现路径。从博览会情况看,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这两种理念目前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跑地位,其他发展理念尽管仍有迎头赶上的机会,但难度已经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博览会集中展示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100多种解决方案,一些领域的实现路径已相对比较明朗,这都说明领先企业已经将重点逐步转向商业化应用和推广。此外,自2016年年初以来,通过工业4.0平台与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的对接等方式,德国、美国正不断加强合作。2016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也是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契机。首次成为博览会合作伙伴国,美国派出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代表团参展。在博览会上,“当工业4.0遇上工业互联网”论坛共吸引了8000多人参加,很多与会者对标准衔接等抱有浓厚兴趣。

清醒看待我国与领先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切实增强追赶紧迫感。面对新工业革命,我国确实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但必须看到挑战也十分艰巨。国内外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政策协调和针对性、生产制造过程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创新组织方式等多个维度上,我国与领先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差距在中短期内可能都难以缩小。博览会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博览会的5200多家参展企业中,我国约有650家,绝对数量排第二位。但大多数企业集中在灯具制造、铸造等领域(我们并不认为这些产业是低端的,只是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展台与之相邻的企业大多也来自发展中国家,受关注度总体较低;少数企业开始进军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但目前来看还相对比较初级;仅有华为等个别企业能够开始在一些重点展厅与全球领先企业同台竞技。

正确认识制造业向中高端“爬坡”的复杂性和难度,应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产业发展实践已反复证明,行百里者半九十,制造业越往高端发展遇到的难度越大。先进制造业基本都是人才、技术、知识、资金密集型行业。在一定的条件下,人才、资金、设备等还相对容易解决,但技术成熟、知识积累、市场认可等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我国具备超大规模多层次国内市场等优势条件,不少产业在发展初期比较容易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但我们需要切实认识到在关键领域和环节实现突破的巨大难度,需要切实摒弃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2篇:工厂改善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厂化检修;精益化管理;提升措施

引言

工厂化检修指采取轮换方式将待检修设备轮换下来,运至检修基地,通过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修或改造,达到“修旧如新”,循环利用的目的。当前,为建设“大检修”现代运维检修体系,辽宁、天津、重庆等省市电网企业,先后成立工厂化检修基地,探索对变电设备进行统一解体检修。工厂化检修作为新的生产模式,亟待植入先进管理理念,以达到组织目标,提升检修效能,实现管理方向与“大检修”发展方向的高度一致。

湖北省电力公司于2010年在宜昌试点建设工厂化检修基地,2011年正式开展工厂化检修生产。3年来,宜昌工厂化检修基地在实体运作的基础上,以精益化管理理念率先创建工厂化检修管理体系,从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升工厂化检修精益化管理水平。宜昌工厂化检修发展迅速,其产品应用于220kV小雁溪、楼子河、郭家岗、猇亭、等宜昌主网枢纽变电站,衍射使用到荆州、荆门等鄂西电网,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设备利用率,降低了安全风险,缩短了电网的停电时间,提高了检修质量和效率。

1 明确精益化管理目标

精益管理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丰田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其内涵是以最优的工作质量,最高的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消除一切浪费,不断优化、持续改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1]。工厂化检修精益化管理的首要措施是明确管理目标:

(1)降低安全风险。减少邻近带电体作业触电、施工机械伤害、工器具和材料搬运安全伤害、高空坠落伤害等安全风险[2]。

(2)提高供电可靠性。压缩检修及调试时间,避免检修过程中因备品备件临时增补等造成的工作延期。大幅减少现场有效工作时间,提高设备可用系数。

(3)提高检修质量。在备品备件储备充分的情况下,进行不受停电时间等限制的检修。在标准工装上调校设备,提高调校质量。检修工艺遵守工艺流程和标准,保证检修质量。

(4)减少检修成本。现场工序大幅简化,人员数量减少。基地实行流水线批量作业,提高专业化程度,人员、器具有效利用。备品备件统一采购保管,避免现场检修浪费。总体节约成本,提高设备检修效率。

(5)提升检修人员素质。发挥检修基地实战培训作用,检修人员技能实操培训率大幅提升,技能鉴定、职称评定通过率大幅提升。

(6)改善检修环境。在基地内完成设备的清洗、解体,现场仅进行拆卸。大部分工作在室内完成,专业人员工作环境有效改善。

运维部: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检修制度及规范的制定、管理流程的编制、检修计划的平衡、计划资金的落实、确认备品备件的购买方案、检修工作协调以及检修过程监督等工作。

检修试验工区:直属单位。协助运维部制定与落实检修制度,编制与落实管理流程,编制检修工作中技术标准细则;审核隔离开关工厂化检修方案,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并上报;稽查基地安全管控情况,核定安全指标完成情况。

工厂化检修基地:实施部门。负责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隔离开关的工厂化检修工作,负责检修后设备的台帐建立与维护保管工作。负责检修基地的日常运行维护,对基地员工进行日常管理,培训及考核。

一次检修班、电气试验班:配合部门。负责待检设备的现场拆除、运输以及修后设备的现场安装、调试、试验和投运等工作。

3 实施精益化管理绩效考核

3.1 建立考核标准及规章制度

《宜昌供电公司工厂化检修管理办法(试行)》

《宜昌供电公司工厂化检修管理手册(试行)》

《宜昌电网设备计划检修管理办法》

《宜昌供电公司设备停运检修管理办法》

《宜昌供电公司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管理办法》

《宜昌供电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第3篇:工厂改善方案范文

关键词:核电厂 汽轮机房 通风系统 精细化设计

我国核电厂呈现不规则分布,南部沿海较多,核电厂发电过程中,厂房的温度对于发电安全具有直接影响。核电厂通常采取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来确保室内温度和湿度,通风系统的设计决定其通风效果。根据现代核电厂发电需求,应对其实施精细化设计,结合室内环境的具体特点,对其进行全新的分析与评价。

1 核电厂通风系统概况

(1)设计方案简介,核电厂一般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的结合,机械通风作为辅助通风方式,在核电厂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南方高温地带,机械通风甚至占据主导地位。该工厂的自然通风为竖井通风,在工程的地下1层和2层设有开放部分,机械通风以屋顶风机和地下一层为主,输送风量为350 000 m3/h。中间层同样设有通风系统,以实现全面通风。工厂的室内温度较高,夏季平均最高温度约35 ℃,空气湿度较大,排风温度设置在40 ℃以下。

(2)机组发热量,核电厂汽轮机一般安装与固定的汽轮机房内,一般是由汽轮主机、辅助设备和通风管组成,目前的核电厂通风机组总发热量约在2 274.15 kW,可以M足基本的通风需求。在核电厂施工通风过程中,以焓差的方式来计算通风系统的进风量。这种方式一般只能反映厂房内的整体温度和湿度,但对于局部空间的温度无法把握,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和室内环境的不同,很可能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现象。而传统的基本通风设计方案无法测试局部温度,因此,需要对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CFD法是目前核电厂普遍使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对室内环境的整体模拟和局部模拟来测试出其温度,对厂房局部是否达到通风发电需求做出判断,确保了核电厂的发电安全。

2 模拟计算工况及结果

我们通过多种设计方案来进行核电厂室内通风效果的评价,温度是重要参数。具体的结果如下。

(1)自然通风对核电厂具有较大的影响,具有自然通风条件的厂房要首先进行自然通风。该次设计中,沿厂房方向全部敞开的子空间通风效果明显优于半封闭的空间,室内空气条件和湿度也都能够满足发电需求。但地下2层的空间具有更高的密闭性,发热量过大,这也说明了设计时要尽量选择自然通风。

(2)该次设计中我们采用了6种方案进行对比。发现工况1的效果最好,排风温度≤35 ℃,实现了给水泵、冷却水泵等设备的降温,通过长时间循环的风量进入,工况1的室内湿度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易引起火灾,室内的核辐射物质的含量较低,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工况6虽然满足了设计要求,排风温度达到要求,但室内设备在长时间工作下,依然会造成局部温度过高现象。因此,通过综合评价和优化设计,我们采取工况1的设计方法,即在两相邻厂房之间的排柱全部打开,实行自然通风,但现实中一些工况很难实现自然通风,并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自然通风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因此,机械通风作为辅助手段,还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保证其不同的出风量,使局部通风具有针对性,并帮助核电厂节省成本。

3 模拟结果的分析与优化

(1)初步方案模拟结果,根据上文分析,通过不同的方案设计,得到的结果不同,方案1的通风效果最佳,但在实际工程中,只能采取相应的通风方法,因此,应重于方案的优化,利用CFD设计方法,来使通风设计优化。针对地下2层局部设备温度过高的情况,在核电厂汽轮机房地下2层适当的位置上,沿外风道向室内送风,并且风量要大于6 000 m3/h。为降低封闭式水泵的温度,要增加新风机适当地向其进行通风。该次增加了4台风机,并且每台风机的送风量在20 000 m3/h。地下1层和地下2层均要增设新风管,并且出风口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5 m。主要针对地下2层的封闭和通风差特征进行辅助送风优化,达到2层地下平面断面的温度分布合理,优化设计方案需要达到的结果参照1层通风效果。优化后,工程地下2层的温度超标范围减少,局部高温现象明显减少,室内通风环境、温度、湿度均有所改善。可以达到或者超过地下1层的通风效果。室内温度均在40 ℃以下。并且通过通风优化,地下1层的通风效果也得到改善。尤其是针对封闭泵周边的温度,已经大大降低,可以满足核电设备的运行需求。

(2)优化效果分析,CFD软件的模拟过程和分析过程均在核电厂内完成,通过这一设计,核电厂室内通风效果更加理想。可以看清汽轮机房内的每个区域的温度分布实际状况,提供了通风优化方案。上文分析了优化后的通风方案,从基本上可以满足施工需求,尤其是针对地下2层的优化设计。在核电厂的具体施工中,地下施工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一过程中通风效果不理想引发的事故也很常见。因此,针对地下厂房汽轮机通风系统的室内精细化设计是必要的。经CFD软件模拟计算的室内通风方案是可行的,也是具有优势的。汽轮机房通风优化方案大范围减少了温度在40 ℃以上的网点,实现了温度的控制,同时对于核电厂施工的其他室内参数也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通过CFD软件设计后,工程室内各点的环境温度也在不断地下降,尤其是局部温度变化明显,其优势还在于可以在原设计方案上进行修改,精细化程度较高,效果理想。要提高核电厂汽轮机的效果,要求供货商要提供管道的发热数据,并在厂内建立CFD数据模型,CFD建模和评价过程室内影响其通风效果的关键。另外,通过这一设计还应达到减小能耗的效果,取决于其对关键参数的控制。

4 结语

核电厂的通风效果影响施工生产,因此,要对其进行精细化设计。笔者提出CFD软件设计手段,是针对核电厂房室内环境的一种模拟、评价与计算,通过对工程的CFD精细化设计,明显改善了室内温度条件,可以促进核电施工和发电过程的通风良好,减少安全隐患。我们对于常规岛汽轮机的室内环境进行测试,通风条件差已经成为核电厂的普遍共识,加强核电厂的通风设计精细化是核电厂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孙文龙.核电厂汽轮机房通风系统精细化设计方案[J].南方能源建设,2016(3):57-62.

第4篇:工厂改善方案范文

本刊讯(记者 唐蕊)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帝斯曼专项科研基金”资助结果于11月15日在武汉。通过中国营养学会和帝斯曼的专家共同评审,选定了41个项目标书中的11个作为资助项目。帝斯曼将斥资150万元资助这些项目的研究与管理,2013年资助的研究方向为Omega-3脂肪酸和维生素对中国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11个项目包括5项荟萃分析和6项项目研究,分别为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补充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等荟萃分析和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轻度认知损伤预防效果评价的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等。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宣布评审结果时指出:“非常感谢帝斯曼近年来对中国营养学术界的营养研究所作的支持。我们的学术工作者将进一步积极投入营养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分析中,为中国人民的膳食健康制定科学指导方针,为提高人们的营养健康水平而努力。”

Promens首家中国工厂开业

本刊讯(记者 孟雯)11月30日,全球领先的塑料制造商Promens公司为其太仓工厂举办了开业典礼,这是Promens公司在中国建成的第一座工厂。开业典礼上,Promens公司CEO Jakob Sigurdsson和太仓市副市长陆燕等嘉宾参加了剪彩仪式并致辞。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工厂最初配备一台旋转模塑设备,专门供应食品与材料处理行业。公司计划在未来3~5年里新增多台机器,厂房面积预计可扩充至6000~10000平方米。

总部位于冰岛的Promens公司成立于1984年,在全球建有42座工厂,产品领域包括食品、化妆品、化学品及药品行业等包装用品,涉及的行业有食品加工、化工、汽车制造、重型机械及电器制造等。Promens采用吹塑、热成型、注塑及滚塑等多种生产加工方法为不同顾客提供包装、运输及储存等解决方案。

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珀金埃尔默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本刊讯(记者 申海鹏)作为致力于不断改善人类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业界领军企业,珀金埃尔默公司11月22日宣布,其旗下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即日起正式更名为珀金埃尔默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自2009年完成对上海新波的收购与整合后,珀金埃尔默在医学诊断领域的业务规模增长超过200%。珀金埃尔默在中国的诊断产品将继续沿用“新波”这一深受用户信任和支持的品牌。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加速在中国医院中扩大新波体外检测和新生儿筛查产品的市场份额,并致力于满足对高品质诊断解决方案的巨大需求。”珀金埃尔默诊断事业部亚太区副总裁张晟说,“上海新波的更名表明珀金埃尔默将更加坚定地秉承我们对中国用户的承诺,以适合中国市场的特有方式,并面向国内外的所有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体外诊断解决方案。”

库卡创造缤纷未来 展示创新机器人和先进自动化解决方案

第5篇:工厂改善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工厂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袁锡明(1956-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技术。(江苏 无锡 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项目“‘校企共育工商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JSJG04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33-02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通过共享校企资源,工学结合共同完成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任务,这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然而,就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而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责任在职业院校,企业主动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不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通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存在着“校热企冷”的现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将地方重点产业发展与重点专业建设相结合,企业紧缺人才培养与重点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通过引企入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将先进的生产制造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工厂”运行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校热企冷”的校企合作瓶颈,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了解决方案。

一、校热企冷,校企合作面临困境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现状制约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分析缘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理解不深,内涵认识不足。把校企合作简单地理解为签协议、建基地、安排学生实习,没有嵌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必须环节。二是校企合作制度不够健全。面对企业需求不一、产业转型升级,缺乏灵活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三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认为学生参与生产性实习存在安全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对“90后”大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存有疑虑,把培养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往往是学校热情高涨,企业比较冷淡,导致成效不佳、持续性不强。

二、教学工厂,解决校企合作教育难题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互相沟通,满足对方需求的过程。在市场体制环境下,要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在于校企双方的核心价值观和利益是否能转换成一种相互认同的运行机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企业共建“教学工厂”,引进企业先进设备和生产管理制度,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同时,通过“教学工厂”这一载体,将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就业岗位得到真实体现,实现了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

1.教学工厂,实现利益校企共赢。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所以,建立校企共赢的利益机制,是校企合作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就企业而言,能充分利用学校持续提供的人力和环境资源,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缺乏、生产场地不足等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利用高职院校的师资优势,还可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的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校方则通过“教学工厂”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真实生产实践环境,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通过共建“教学工厂”,能有效解决兼职指导教师不足和实践指导能力不强等矛盾,还能获取更多企业的用人信息,方便学生更好就业。学生能接受真实岗位的培训,感受企业的文化熏陶,同时也获得了勤工俭学的机会,并通过顶岗实习获取合理的报酬,促进了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的提高。

第6篇:工厂改善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厂生活区 低压配电线路设计 节能

1 问题的提出

企业用电负荷中,生活后勤设施用电占相当比重。据初步调查,一般厂矿企业单位生活用电占企业总用电量的10%~18%。由于生活区用电设备、设施通常为企业的三类负荷,因而未引起电气专业人员足够的重视,部分配电线路设计不够合理,集中反映在:

(1)配电网络接线设计不合理。不少工矿企业在低压线网配置中,将多路单一的动力设施采用树干式接线或动力与照明设施混接于树干或线路上,致使供电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下降。

(2)导线选型不经济。过去,工厂企业单位在生活区电气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导线截面小的铝线或铝芯电缆线,加上近几年各企业生活区负荷逐步增大,线路电能损耗成为突出问题。

(3)功率因数低。对于大中型企业,供给生活区用电的负荷种类比较多,供电范围大,而对生活区和远距离耗电大的动力设备的功率因数偏低,压降大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技术措施。

因此,改进工厂企业生活区配电网络的设计是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

2 生活区低压配电设计方案的经济技术分析

沈阳市辽中化工总厂是年产值8千万元的中型化工企业,其日用电负荷1700kW,占总用电负荷的14.1%,功率因数平均为0.76,原生活区配电线路设计为两台SLJ-315/10/0.4kV变压器(一用一备),其馈电线路是多回路架空出线,部分回路所配负荷多且导线线径小,加上主要用电设备、设施的地点距离变压器达600~900m。因而电能损耗大。

经多年的运行和测定统计,工厂生活区低压配电线路原接线方案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多种负荷接于一路干线上,不便于操作管理,尤其是某个负荷发生故障时,导致全回路跳闸,可靠性低;导线均匀为10-25mm2的铝芯线,线路的直流电阻大,当某干线上多个负荷电流增大时,线损高,压降大:由于均为小线径铝芯线架设,导线强度低易断裂、故障率高。当电杆线路检修时,需造成大面积长时间停电,对电气人员作业完全无保障:部分回路功率因数值太低,导致315kVA变压器处于满负荷运行,变损高达23520kW・h/a使变压器处于不经济运行状态。

针对这些问题,我厂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对生活设施及住宅楼房等6路重点负荷回路进行了改造设计,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放射式和树干配电方案。其具体技术措施是:

(1)将原多种负荷接于一条干线上,改为路线供给一个动力负荷。将过去一路线供给1幢楼照明,改为南北两片两条回路供至宿舍区中心,再由两个中心配电柜分13个单回路送至各幢宿舍楼,实行一楼一路线一个开关控制,便于进行管理,互不影响。

(2)将原来5路出线铝芯架空线全部改为VV29-1kV-3x16-35-70mm2的铅饼铠装塑料电力电缆埋地敷设。这样,既增大了导线截面和强度,又避免了架空线受外界自然气候影响。同时,线路损耗大为减少。

(3)在小农场用电设备末端(距变压器920多米)和生活泵房(17kW电机)现场实行电容就地补偿,有效地降低了线损和变损,使变压器低压侧的功率因数由原来的0.75提高到0.92以上,线路压降得到明显改善。

改造的6个主要回路的动力及照明线路,投入实际运行后,每年线损为2540kW.h.原来这6个回路的线损每年达122749kW.h,线损比原来降低79.3%。同时,在生活泵房和小农场用电设备现场设计安装了各30kvar的电容,使这两条线路的功率因数从0.72-0.73提高到0.95。这样,变压器低压侧总功率因数也从原来的0.76增加到0.92以上,减少了线路损耗和变压器损耗。

3 结论

工厂生活区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生活区配电线路的合理设计,对生活区配电网的经济运行、安全管理、故障频率、检修作业和电能消耗,具有直接影响,

第7篇:工厂改善方案范文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人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邦设先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如何讲述北人智能印厂的现在和未来。

三大问题困扰印厂 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

未来的智能印厂是什么样子?陈邦设表示,智能印厂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自动物流技术进行软、硬件技术和管理思想的集成,从而实现整个工厂的订单、人员、物流、设备、仓储等综合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营。智能印厂由智能供应链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及云系统组成,各大系统通过中央控制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和调度,并能够与企业ERP、MRP系统对接。很显然,目前业内并没有“真正”的智能印厂,目前最多的仅仅是印刷企业的智能化改造而已。

北人提出智能印厂的概念已经有4年了,这与“中国制造2025”是契合的。全球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包含很多要素。一个新的概念从何而来?当然是从需求来。而需求又来自于什么呢?陈邦设认为,需求来自制造业普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他表示,制造业希望追求的目标是效率和效益,而制造过程的流程和装备都在效率和效益方面有很多短板,具体到印刷业来讲,有以下几个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

其一,不管是包装印刷厂、书刊印刷厂还是报纸印刷厂,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工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用工特别多,还有就是工人劳动强度大,加上这几年90后的就业越来越多,都不愿意从事这种又简单又很辛苦的工作。所以,对于印刷厂来说,首先非常头痛的问题是用工难。

其二,ERP管理并没有与设备互联互通。实际上,ERP只解决了生产资源计划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生产管理的智能化问题,造成印刷厂的库存比较高。印刷车间往往堆了很多印刷好的书帖,装订车间来印刷车间取,经常在忙乱的时候找不到,但是这个活又急于交付,该怎么办?有时只能再印一批。这样粗放和低级的管理手段,就会造成印刷厂库存增加、生产效率低,并且不能有效地将设备连接起来。智能化管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以前的依靠人工识别改造为智能工厂的电子识别码管理。

其三,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印刷业也在推动绿色印刷,绿色印刷绝不仅仅是VOCs排放问题,减少排放、降低能耗和损耗都是绿色印刷的内涵。目前的印刷装备配套系统在能源有效利用和废水废液处理方面都还有欠缺,甚至包括已经通过绿色认证的企业也都有提高的空间。

另外,近日业内了2016年印刷工业总产值为1.15万亿元,比前一年增长2.7%。从这个数据来看,印刷工业总产值已经从以往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到2014年增速4.5%、2015年的3.5%,再到如今2016年的2.7%,这给了我们一个什么信号呢?陈邦设表示,印刷业增长速度越慢,表明印刷业“盘子里的蛋糕”越小,谁能在有限的蛋糕里取得一定的份额,完全凭印刷厂的竞争力。以上刚刚提及的3个要素,用工多、库存高、环保不达标,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相对来讲效率低,那么印刷成本是很高的。如果解决不好,便会丧失竞争力,未来的生存就变得很困难。

智能化改造需求多样化 个性化解决方案卓有成效

需求总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而改变。陈邦设说:“今年我感觉特别明显,大家对于智能印厂的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印刷企业都急于改善目前的生产流程,提升竞争力,所以对智能化改造的需求非常急迫,也非常明确;还有一个变化与以前不一样,我们过去对于需求的关注,一直致力于橛〕Т蛟熘悄芄こВ实际上我们注意到,现在的需求不等于对智能工厂的需求,提升印厂竞争力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例如,有的厂家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智能工厂,我们就会开始帮助他们筹划,目前我们接触到的有类似需求的企业大概将近20家。还有一些厂家希望我们帮助他们升级改造现有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或是提供自动化辅机替代人工。综合来看,后者需求更多,几乎全部印刷厂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很多客户在展会上看到北人展出的智能码垛线,都表示非常感兴趣。另外还有第三类需求,就是提高并改善印刷企业管理智能化,需要智能管理软件,这种软件需求也是普遍存在的。”

陈邦设带领的北人团队近年来走访了全国大大小小很多家印厂,他表示,这几年每到一个印厂,每每与印厂老板聊起智能化改造,几乎所有印刷企业老板都特别认同,表示急需对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无论是发达地区的优秀印刷企业还是相对偏僻、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于智能化改造都有着迫切且强烈的合作意愿。那么,这些需求一直存在,为什么这几年好像显得这么急迫和普遍呢?陈邦设解释到,实际上,由于近几年技术的进步为智能化的升级改造和打造智能工厂提供了可能,同时发达国家工业4.0的方案为制造业的发展插上了技术的翅膀,工信部也在推动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今天讲的“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制造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的。技术在进步,首先是互联网技术为工厂智能化打造提供了基础的可能,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解决了数据传输问题。从如今的4G时代到未来的5G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助力印刷业智能化升级改造腾飞发展。

另外,印刷业众多设备供应商也在高度关注智能化改造需求,都在致力于打造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的提供。北人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表现在自动化辅机的开发和软件开发方面。陈邦设表示:“自动化辅机方面,面向出版开发了堆积打捆机,这个设备解决了印刷之后书帖的收集打捆,过去这个环节在印刷厂是非常麻烦的,包括现在国内印厂商业轮转机速度很快,比如很多印刷厂现在配备的堆积机,只是堆起来,还需要打捆,还要贴上识别码,现在全部都是人工操作,工作非常辛苦。目前北人研发的堆积打捆机需求很大,生产了5台,已经订购一空。因为国内还没有像我们这么实用的设备,进口设备的价格特别高,而北人的价格不到进口设备的一半。以前在教辅材料里插答案,都是人工来做,而北人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研发了LCY系列插页机。另外还有北人研发的智能机械手,用途非常多,无论是在书刊印刷还是包装印刷领域需求都很大。这些看上去简单,但不是谁都能做,机械手的抓手是不一样的,软件也不一样。我们开发了好几种印刷用的自动化、智能化辅机,客户的反响都非常好。”

总而言之,北人在智能化工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第一,开发了自动化、智能化辅机和自动化升级软件,对印刷机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同时也在为很多印厂制定智能工厂的方案,以及开展一部分工厂的智能工厂建设。当然,除了在这些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有针对性的研发之外,北人还在积极开发面向环保问题的解决方案。

展会现场演示+工厂开放日参观 引业内巨大反响

今年5月,CHINA PRINT 2017盛大开幕,北人集团公司及陕西北人携面向包装和书报刊印刷的全面解决方案精彩亮相。其以“智创未来――智能、环保、高效”为主题,在现场演示了最新研发的智能印后生产线,主要包括自动送书机构、LCY系列插页机、堆积收书机、包书机和智能码垛线。北人集团公司还同期举办了工厂开放日活动,开放日首日,北人就迎接了全国各地500多名参观观众的到访。据统计,开放日期间,北人陆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观众1000多人。工厂开放日期间,北人在智能系统方案的演示车间,为到访观众现场演示了面向书报刊的全面解决方案,现场工作人员仅需通过控制操作台,利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技术,便能轻松完成从纸卷开始,到印刷、装订,打捆、码垛,最后成书出库的全过程。前来参观的不仅仅是印厂老板,还有专家学者、行业协会领导和媒体,此次展示和演示在行业里引起了巨大反响。

智能化改造将在业内多点开花 令人拭目以待

“北人希望将来大家对印刷业的评价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大家一提到印刷厂,都认为是劳动密集、污染严重的企业,未来的印刷厂一定是现代化的,有智能化管理系统和绿色环保装备的工业化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这也是北人未淼哪勘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战略上做了很多安排,投入了必要的资源,整个团队在向着这个目标扎扎实实地一步步推进。我想,到明年,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自动化辅机在行业中的应用,能看到更多的智能化工厂的启动和建设。北京的出版演示中心和陕西渭南的包装演示中心已经建成。另外,今年我们可以在客户那里看到在包装领域智能印厂的实际应用,也在逐步启动我们在出版领域智能工厂的建设。未来,在我们和印厂的共同努力以及行业的推动下,特别是还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我相信,将来中国的印刷行业一定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高度。”提及未来的发展图景,陈邦设慷慨激昂地说。

未来,依靠自动化辅机和智能化软件改造行业的实例会越来越多,智能化改造将在行业内多点开花。有的印刷企业一步到位直接建设智能工厂,有的则在原有生产流程当中改造换代。“我们曾经为某新华厂计算过,实施智能工厂改造之后,仅每年人工成本就节省近1000万元,这只是一家每年印刷生产50万令的中型印厂。智能工厂的好处绝对不仅仅是降低人工成本,而是整体提升工厂智能化水平。2014年我们去美国一家印刷厂考察,2009年他们就启动了智能流程再造,他们产量很高,50多条生产线仅需要200多人。而国内5条线就需要200人,他们用工量仅是我们的1/10,效率非常高。这家印刷厂表示,他们投入改造以后两年半就收回成本了。这次考察给我们的触动非常大,北人就是要为客户研发有价值的产品,通过智能工厂的建设和改造,更好、更快地为客户创造价值。”

陈邦设表示,北人智能印刷工厂是以减少人工、精益管理、节能减排为目标,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最终达到最优生产、无人干预、效益最佳、动态平衡。智能印刷工厂是北人集团公司“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标志着北人由单一的印刷设备的提供商向印刷解决方案的供应者的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人定能带领中国印刷业同仁开辟更广阔的未来!

采访过后,记者联系了江苏凤凰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许兴平先生和河南新华印刷集团总经理魏奇志先生,他们与北人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有着密切合作,让我们听听他们各自对于智能印厂的理解和与北人合作的想法。

江苏凤凰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许兴平先生:

“智能印厂应该能做到设备与设备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设备之间互联,构建一个功能完备、具有高度自动化的、环保的,能进行跨界信息交流的系统协同。智能印厂是一个系统集成,主要包括智能生产设备系统、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生产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物流系统和智能服务系统五大部分。

我们对北人的印刷、装订一体式的智能生产设备系统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北人是印机的行业龙头,凤凰新华印务在印刷行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也一直走在前列,作为印机和印企的两个行业龙头之间的合作,将引导智能印厂的未来发展。

智能印厂是印刷业的转型升级方向,我们想通过智能印厂建设来帮助企业改善以下主要问题:去除低端产能,提高行业的市场地位和可持续发展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拓展印刷业的产业链,转型文化创意、服务等智慧产业。

当前公司在向智能印厂转型路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智能印厂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在规划设计与落地生产之间存在较大距离。所以我们在智能印厂建设上分步走,在规划设计上要通盘考虑,立足高远,以一个示范性的智能工厂为标准,在建设上分块进行,逐步推进,先从一条智能的生产线开始,逐步建成一个高自动化、无缝连接、智能控制的智能印厂。

河南新华印刷集团总经理魏奇志先生:

“我认为智能印厂是一种可以实现整个工厂的订单、人员、物流、设备、仓储等完美融合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新型有机结合体,基本包括信息管理系统、智能物流系统和智能生产设备等几块内容。

目前我们对北人的智能设备和智能物流解决方案非常感兴趣,我们也曾考虑过引进国外智能设备和系统,一是成本太高,整体投入较大;二是不确定能否完全适用于国内印刷生产。现在国内智能生产系统刚刚起步,而北人是国内最大的智能印刷生产制造企业,有值得信赖的技术团队和雄厚的印装设备加工能力,我们也有强烈的智能化改造需求。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双方的积极实践,不断地碰撞和交流,共同成长,努力推进国内智能书刊印刷的进步。

第8篇:工厂改善方案范文

 

当前国内很多人在都在谈论工业4.0,不少制造企业都想知道什么是工业技术,很多企业希望能找到一个捷径把自己的生产线一步升级到工业4.0。而对于为什么要做工业4.0的升级改造,工业4.0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却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工业4.0起源于德国,德国把它作为国家战略, 也有人说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通常“革命”会是很急剧、很猛烈的变化,而实现工业4.0其实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我们认为,工业4.0是手段,目标则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产出,提供最好的服务。

 

一个企业在制定工业4.0战略时,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问题和诉求,然后结合自身现状和能力制定发展战略。我们不能路走远了,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回顾前三次工业革命,人类通过应用机械、电气和自动化技术解放了劳动力,提升了生产力。工业4.0会在这个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更加关注如何通过人、机、系统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提升效率。

 

很多企业已经应用了各种各样的系统,比如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物流、仓储、维护管理系统等等。

 

但是,各个系统和系统之间没有达到完全的互通互联,因此产生了信息化孤岛。这些系统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运营,虽然在各自领域已经做到了效用最优,但从整个生态环境来看,还有潜力可挖,各系统完全可以被整合起来实现更大效用。而如何把这些系统和人、机进行有机整合,正是工业4.0的一个关键。

 

未来的工业4.0时代,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之一,未来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关注数据。以往,我们有财务数据、生产数据、维护数据和物流数据等,都保存在各自的系统里面,同时又彼此孤立。

 

比如财务人员仅关注财务数据在财务方面的应用,但财务数据和生产运营等其他方面都是相关联的,这些数据也为其他部门的人员所用。生产数据、物流数据等其他数据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何有效的获取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和分析,同时把数据分享给不同的系统和人员使用,实现数据的最大化利用,这正是工业4.0的努力方向。

 

一旦这些系统被打通,数据有效利用起来之后,就好像是练武的人打通了“任督二脉”,能够将蕴藏的能量全部发挥出来,极大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物联网软件技术在工业4.0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光有强大的物联网的软件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制造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

 

工业4.0必然是通过物联网软件技术,把制造行业的专业知识整合到日常生产、管理中,实现人、机、系统的融合。

 

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情况,我们也不要奢望简单地把其他企业的工业4.0解决方案照搬过来,就可以在自己的工厂实现工业4.0。

 

根据博世的经验,每一个工业4.0项目,都需要解决方案提供商与企业用户方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工厂的制造工艺、生产情况以及它们的实际需求,将工厂的制造专业知识、经验和我们的软件技术相融合,方能为工厂定制出适合它们的工业4.0解决方案。

 

工业4.0不仅仅是一个工厂应用,而是整个价值链的互联,这其中包括了从供应商到物流、生产、销售和客户的每个环节。

 

在工业4.0时代,所有的生产将由消费端的需求触发拉动,由销售工厂生产的产品转为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这其中的关键,是以工业化大生产的成本来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由为客户提品逐步转向产品为辅、服务为主。

 

比如未来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购买汽车,而且可以实现很多个性化的定制:要不要天窗,车身要什么颜色,轮毂是什么样的等等。用户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工厂里的生产和排产就能及时响应,同时客户可以知道什么时间能拿到车。这将是非常完美的。

 

但要真正达到这样的目标会非常不容易。因为这对通讯网络系统,对管理系统、生产系统的响应能力要求非常高,这将是一个较远期的目标。

 

未来企业和企业之间,也会更多地通过互联来实现资源最大化,通过云工厂等技术,实现信息和产能的共享。

 

工业4.0要实现的是一个体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不仅仅是个体的改善,每个环节都需要提升。这和我们常说的团队协作是一个道理,个人再优秀,没有优秀的团队支持,个人就很难走远。因此博世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一直在帮供应商和渠道提升,包括人员的培训、系统的优化等。

 

人作为核心的地位,在工业1.0到4.0没有改变,但是对于人员能力的要求,将愈来愈高。工业4.0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既懂得制造业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IT知识。目前很多企业都缺乏这样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改进大学教育和企业培训,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拥有这样的人才,各种工业4.0解决方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才能持续改进。

 

工业4.0也不一定要想得很大,可以从小处着手,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比如在企业中,每条生产线都 设计有一个节拍时间。实际运行中会出现实际运行节拍时间变慢的情况,这将降低工厂产出。

 

如果通过软件实时监测机器的节拍时间,节拍时间一旦变慢,技术人员 或系统就可以立即调整。这样一来,每天的产出就增加了。即使只是增加了1%或者2%的产出,对企业来说,就是非常大的一块利润。

 

工业4.0之路任重而道远,其发展和演进需要整个产业界的重视和投入。我们需要克服浮躁、摒弃投机,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地印的实现工业4.0的发展目标。

第9篇:工厂改善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产管理方式;精益生产;看板管理;流程化生产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项目编号:201503116-04-01)

中图分类号:TH18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1日

引言

精益生产,是指以顾客需求为拉动信号,以消除产品价值流上所有环节中的浪费为核心,从客户的角度定义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识别整个价值流,以达到缩短产品交付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柔性的目的,力争杜绝一切非增值的生产活动,从而实现客户价值增值和企业内部增值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

针对降低生产成本的这一迫切要求,约翰迪尔全面引入精益生产方式,利用精益生产相关理论在现场实施改善,以消除浪费,提高企业总体效率。

一、农机企业现存问题的提出

约翰迪尔是一个以生产联合收割机为主的农机制造型企业,工厂从国有企业到合资企业再到如今的外资企业,经历了多年的转变,企业在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其不断发展的同时,随着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日渐盛行,对于生产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交付期缩短、生产率提升、库存减少、柔性化生产等。在当前状态下,企业仍然存在现场规范化较低、设备停机时间较长、工伤频率上升、产线布置混乱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

近几年,中国农机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几家大型农机制造工厂发展到现在的数十家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也直接导致了每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在下降。赢得市场是每个企业的宗旨,该企业质量虽然优于竞争对手,但价格也相对较高。因此,要想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在保持优势的同时,降低成本,消除所有环节中的浪费。

约翰迪尔近年来已经由全厂范围内的精益改善细化到某个生产线的改善,在工厂领导的倡导和支持下,全厂各个车间自发识别改善项目,工厂提供一切资源,员工积极配合,将精益生产的方法活学活用到工厂的生产实际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改善效果,并形成了精益现场改善的理论及方法。本文以机加车间拉茎辊生产现场改善为例讨论精益现场改善的应用。

二、机加车间拉茎辊生产现场精益改善

(一)机加车间拉茎辊产线简介。拉茎辊是玉米联合收割机割台的一个部件,其主要基本结构有拉茎辊辊体、连接体、套筒和导入锥。

改善前拉茎辊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图1)

(二)精益现场改善流程。利用精益思想对车间现场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对作业因素、操作动作、作业工序、标准时间四方面。具体流程如下:(1)对项目人员进行精益改善相关知识的培训;(2)进入车间熟悉产品加工过程,记录相关数据;(3)绘制当前的布局图及带有流水线作业时间的工艺流程图;(4)运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和5W1H法,发现需要改善的环节及改善方案;(5)改善方案的实施;(6)结果对比与分析;(7)制定新的标准作业时间表。

(三)主要改善环节分析

1、布局分析。当前车间内布局为线型布局,设备按当前工艺流程线型排列。当前现场布局如图2所示。(图2)

结合流程经济原则及线型布局自身缺陷进行分析,该布局有以下缺点:(1)空间利用率低,路线过长;(2)存在孤岛加工,一加工工序与其他工序间相隔离,这种形式必然造成工序间的停滞堆积和搬运的很大浪费;(3)存在大量交叉工艺路线,工艺路线的交叉会带来混乱与浪费;(4)生产线平衡率低;(5)生产质量问题会导致批量返工。

为了改善上述缺陷,现将当前作业方式改善成单件流水作业方式,把原线型布局改为U型布局。通过计算客户需求同步时间及理论的生产周期,明确目标生产周期,利用消除浪费、工作内容拆分与合并等方法实现站位生产周期相同,从而实现流水作业。

新的工艺方案,包含人员的需求、物料的运输方式、库存的数量、工艺参数的确定等,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U型布局图,物料从一侧流入生产线,成品从另一侧流出。(图3)

2、现场工艺流程分析。项目人员进行集中讨论,对现场工艺流程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重新安排任务、设定工艺,人员工作任务发生了变化,每个人的工作内容非常接近,且都在生产节拍时间内,在此过程中用到了人机分离方法、动作分析方法、工作内容重新组合等。具体工艺流程改善如下:(1)在折弯区实施工作内容合并,消除操作者等待的浪费,一人操作两台设备,操作者1折弯一台份零件以后,走到部分装配区进行油封装配,节省了一个操作者;(2)在车床A和B区域实现一人操作两台设备,采用的也是消除库存、消除等待的模式,操作者4在A车床打中心孔完成以后,直接将零件拿到B车床上进行粗车,该工序工作完成以后用滑道将零件运送车床C;(3)在C和D区域我们完成了一个人机分离项目,C车床是车刺工序,D车床是精车工序,我们利用标准作业组合票,精细测绘了这两个站位的操作时间,结果是时间相差不多,我们考虑到普通车床可以通过改进实现自动停机,因此我们在C车床上安装了自动停车装置,同时安装了安全防护装置,这样操作者5将C车床上加工完成的零件放到D车床上进行定位夹紧,然后从滑道上拿取待加工零件放到C车床上,定位、夹紧、自动走刀。然后转身到D车床上进行精车,精车完成以后将零件运送到下道工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4)6号操作者在完成车锥体以后到装配站位进行过程装配。将数控钻孔站位和部分装配站位及最终铆合装配站位进行了人机分离,同时将零件的热铆合改为冷铆合(此改进经过强度拉伸实验测试,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且减少了一台热铆机,减少加热时间)这样在数控钻孔自动走刀时,操作者7同时完成部分装配及最终的铆合工作,通过实际测时,其生产周期在节拍时间内。

3、现场快速改善。现场改善,就是排除现场的浪费、树立标杆进行横向展开。完成现场作业标准化,固化工艺文件,并悬挂在设备旁,操作者随时可以查看。制作完成生产线可视化管理看板,将产品下线时间表、OEE、区域5S情况、生产线异常说明等内容进行张贴,并随时更新,以便管理层和操作者随时了解生产线运行情况,对异常问题做出反映,持续提升生产线效率。进行组织界面优化,加快从职能式管理向扁平化管理方向发展,提高横向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效率。

4、分析总结。表1为整个拉茎辊改善前加工工艺,表2为改善后加工工艺。通过对比,加工时间缩短了近2/3。(表1、表2)

完成工艺设计分析表,整理出报告,向公司管理层分享项目收益,推进精益文化。表3为改善效果分析。(表3)

三、结论

企业向精益生产转变是一个永无止境、精益求精的过程,需要企业循序渐进,一方面要营造精益生产的企业文化及全员参与改善的员工意识;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物流管理等有关领域有机地结合,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方式。

本文结合约翰迪尔生产现场中存在的诸多浪费的问题,制订了推行精益现场改善的方案步骤及实施方法,将精益生产的方法活学活用到企业的生产实际当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改善效果。针对改善中的典型应用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可为相关农机制造企业甚至其他行业推行精益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曹珍.精益生产及其在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应用探究[J].经济师,2014.9.

[2]徐建.我国农机行业的现状、趋势及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2014.9.

[3]牛占文,荆树伟,杨福东.基于精益管理的制造型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分析――四家企业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