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医学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循证医学;老年医学;教学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0%。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快、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1]。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寿命、衰老,探寻延缓衰老与关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2]。随着时展,老年医学教学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出色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循证医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首先由加拿大David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明智、准确、慎重的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结合临床医生专业技能与经验,充分考虑患者意愿与价值,正确应用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提供疾病的诊疗和预防方案[3]。
1循证医学与老年医学发展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是有别于传统临床医学的以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个人诊疗意见为主的模式,循证医学强调的是新的临床诊疗决策模式,其更加注重对一个临床问题的最佳研究证据总结,可以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双盲\单盲试验、交叉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等,结合临床试验结果,审慎的制定临床决策。传统医学是经验教学,对疾病理论知识掌握理解来诊治病患,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课堂学习与考试,经典教材阅读与掌握,来学习临床医学。而循证医学更加强调医疗决策的主体应该建立在大量的临床数据、科学的研究证据之上,可以是横断面调查研究数据,可以是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也可以是回顾性研究等等的数据,总之是有据可查,有据可循,以科学的视角评价临床数据从而得出的临床决策结论[4]。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远程医疗、云计算等等都为循证医学储备大量的数据基础,为科学的阐明问题提供可能。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寿命、衰老,探寻延缓衰老与关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老年医学强调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患者为中心的全人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老年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循证医学的大力发展。为老年医学的发展、提高、推广提供科学保障[5-6]。
2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的方式
2.1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
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首先是要在教学环节中的教师群体中得到重视与推广。通过循证医学科研培训、专业知识学习、授课经验交流,让广大授课教师具有雄厚的循证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授课,传道授业解惑。为提高学生学习老年医学教学效果提供可能。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与专业水平及授课技巧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建立至关重要。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已经有研究及文献报道,建议从确定临床实践问题,检索文献,评价文献,应用最佳证据,检验临床决策五步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探索提高教师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提供了有益的思路[7]。
2.2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
对学生循证医学学习方式进行培养建立是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学的好坏,以后的发展方向,都直接或间接与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相关。教学相长,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可考虑先采用试点工作,或讨论式授课,让学生先储备掌握必备的循证医学基本概念,了解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步骤[8],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深化培养科研兴趣,建立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发现临床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加强循证医学思维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寻找研究热点,学术前沿,能更好的、更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快的进入临床工作,更好的把握临床思维,是与临床工作相辅相成的进展[9]。
2.3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建立
循证医学的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体系是教学环节中的承载者,有着为教学活动助力的作用,需要教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协同努力将整个教育体系规范完善,若想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需要大家为之努力,规范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的具体工作流程与规范,如授课教师需懂得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并将其与教学重点结合,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工作的时间、地点、教学效果评估方法等。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需要明确考核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的用途等。这些有助于更好的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体系中。
3小结
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适合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符合当前医疗技术发展的现状,能够更有力的培养医学生学习老年医学,掌握老年医学学科前沿,为培养优秀的老年医学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可通过教师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学生循证医学学习方式的建立、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建立3个方面努力,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真正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为培养思维敏捷、与时俱进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Goodhealthaddslifetoyears:GlobalbriefforWorldHealthDay2012[J].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April:1.
[2]RajahMN,BastianettoS,Bromley-BritsK,etal.Biologicalchangesassociatedwithhealthyversuspathologicalaging:Asymposiumreview[J].AqeinqResRev,2009,8(2):140-146.
[3]夏晓东,章义利,徐永安,等.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40-42.
[4]冯艳铭,夏晓燕,王公平.循证医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2):51-53.
[5]彭晓霞.循证医学的实践模式与学习资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7):477-479.
[6]卡比努尔,周晓辉,帕力达.循证医学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2(6):128-129.
[7]姚阳,周传伟.循证医学在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初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124-126.
[8]吴晓梅,时景璞,付凌雨,等.对七年制医学生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增设“证据应用”讨论课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5):3-5.
(一)专业培养目标
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医疗护理事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基本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技能,能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性质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定位
“老年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考查课程。
(四)教学内容
“老年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探讨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现存、潜在的各种健康问题的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老年护理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变化,老年人的保健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的专科知识及操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与前期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不仅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各类老年人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教学难点
如何将抽象、复杂的老年人各种护理技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理论及技能并与临床有机结合。
(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老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老年人安全用药原则。(2)熟悉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特征,日常生活护理要点,心理变化特征。(3)了解国内外老年护理的发展现状。
2.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和护理,能够应用护理程序为老年期常见疾病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3.素质目标:具有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博爱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系高职护理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程度的医学临床知识和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耐性、求知欲、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
三、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
2.设计思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学用一致,“教、学、做”合一。
(二)内容的选取
1.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
2.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1)总论。任务一:绪论;任务二:老年人的健康评估。(2)各系统、组织老化性改变及相关问题护理。任务一: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任务二:老年人营养与排泄的护理;任务三:老年人清洁与舒适的护理;任务四:老年人休息与活动的护理。(3)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一: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二: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护理。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较为通用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讨论法以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改革:
1.以抢答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选代表进行抢答,最后优胜组给与加平时成绩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方案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并解答学生疑问,以非参与小组长和教师评分方式选出优胜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
(一)教学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含课堂提问10%、学习态度15%、出勤率5%、单元自测10%。
(二)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督导组、教学组、自我反省等多种途径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关键词:清热化湿法;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
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所患的感染性肺炎性反应,是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是对生命具有一定潜在危险的疾病[1]。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平均病死率为10%,在特殊人群中可高达45%[2]。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老年人免疫功能和身体的各项技能减退,对致病菌的防御功能明显减弱,多数病变发展迅速,可导致难治的严重肺炎,病死率很高。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分为邪犯肺卫、痰湿阻肺、湿热郁肺、痰瘀互结、肺脾两虚五种证型。其中湿热郁肺型临床症状较重,病死率较高,因此临床治疗湿热郁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采用自拟清热化湿汤治疗湿热郁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系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就诊的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2~85岁,平均73.5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5~86岁,平均76.6岁。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自拟清热化湿汤的处方组成:党参30g,白术30g,麦芽20g,清半夏10g,陈皮10g,黄芩10g,山栀子10g,知母10g,桑白皮10g,瓜蒌仁10g,贝母10g,泽泻10g,麦门冬10g,橘红10g,茯苓10g,桔梗各10g,甘草3g。辨证加减,舌苔厚腻者用六君汤以健脾化痰燥湿;口臭者加大黄10g以消食导滞;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0g以润肠;舌苔花剥阴虚者加白芍10g、当归10g以养阴柔肝。1剂/d,水煎分2次口服。连服1w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未见效者停用。对照组:头孢哌酮注射液3.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痰热清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2次/d,疗程7~14d。
1.3观察内容 用药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透X线拍片检查,观察疗效。
1.4疗效判定 显效咳嗽、咳痰、胸痛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音消失,白细胞计数正常,X线胸片炎症明显吸收;有效:咳嗽、咳痰、胸痛症状减轻,体温较前下降,肺部音明显减少,增高的白细胞计数下降,X线胸片仍提示有肺纹理增粗的现象;无效:发热持续不退,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X线胸片无改变。
2结果
临床疗效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优于对照组(72%),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4]。老年人免疫系统随年龄增长而减退,尤其是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减弱,所以肺炎的局部反应常不明显,同时由于体液免疫水平降低,对病菌的防御能力大为减弱,细菌可在肺内立足、生长和繁殖而发生感染,多数病变发展迅速,导致难治的严重肺炎[5]。严重肺炎也叫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 急性呼吸系统传统病,俗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6]。冬春季是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高发季节[7],由于老年人肺部感染起病常隐匿,缺乏特异性表现[8],因此对不明原因的病情加重应考虑肺炎的可能。本组病例提示尤其应对呼吸和脉搏加快的患者常规进行胸部X线检查,并进一步做痰培养。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西医对社区获得性肺炎除静滴抗菌药物外,尚无较好治疗方法,容易导致抗生素的滥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辨病归属于风温肺热病,陈志斌[9]等认为风寒化热,或外热内寒,或风热犯肺,灼伤津液,化为痰热,治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为法,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风温肺热病32例,有较好疗效。欧江琴[10]认为邪犯肺卫,肺失宣肃,肺气闭塞,炼液为痰,日久生热,痰热壅肺,治以清热祛邪,化痰止咳为,采用清金化痰汤治疗40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治愈28例,好转10例,有效率95%。沈敬鸿[11]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喘证,病因病机为痰热郁肺或邪热壅肺,采用了清肺泄热,化痰通腑的治疗方法,方选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加入大黄上开肺气,下通腑气,使热去邪散,肺气肃降,为釜底抽薪,上病下取,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疗效。后期多以余热未尽,气阴两虚为常见证型,表现为低热、干咳、甚或咳声无力、痰少、神疲乏力、口干渴、纳差,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12]。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参见文献[13]。中医在治疗方面方法众多,疗效显著,且可避免因长期而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合理运用中药方剂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能明显提高疗效,更快缓解症状,缩短疗程,既能减少病人的负担,又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199-201.
[2]马利军,李素云.老年人肺炎的研究进展[J].河南诊断和治疗杂志,2002,16(2):106.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4):651.
[4]孙,刘兵,杨敏.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2):100-102.
[5]王秀香,杨敬平,乌日娜.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4):473.
[6]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S].2003,05,03.
[7]张清君.老年人重症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4,9(3):262.
[8]顾玉旗,刘宝勤.老年人肺部感染305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4,31(8):33-34.
[9]陈志斌,陈碧虾,袁丽丽,等.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25-726,733.
[10]欧江琴.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40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4):33-34.
[11]沈敬鸿.清肺泄热化痰通腑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664-665.
【关键词】 :老年性慢阻肺、诊治要点、稳定期、急性加重期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19-01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均属于慢阻肺范畴(COPD),是临床老年常见疾病之一,其严重危害着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今年来随着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慢阻肺的病死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而,对慢阻肺的治疗和诊断逐渐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就本人多年慢阻肺诊治经验简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102例老年性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介于62~84岁,平均年龄为74.38±4.2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诊治要点
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详细咨询患者的发病过程,结合肺功能诊断、X射线以及CT等方式确定患者的病情。COPD可以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稳定期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其它一些药物并辅以家庭氧疗;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手段包括控制性氧疗、抗生素治疗、雾化吸入性治疗以及机械通气。
2 结果
上述所有患者在我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及精心护理下,其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1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COPD初期症状不明显,主要为气道不顺,痰比较多或者感冒时容易咳嗽且咳嗽容易加重且不宜治愈,因而往往因不被重视而耽误治疗时机。COPD诊断的金标准是肺功能诊断。进行肺功能诊断时临床医师应细致观察患者的用力呼气容积(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值的变化。与血压、血糖等生理生化指标一样,肺功能也是重要的生命指标之一。肺功能诊断只需患者用力呼吸几次,就可以让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的气道及肺组织的纤细情况。只需用力呼吸几次,就可反映人体的气道及肺组织的状态情况。
COPD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不同临床分析的治疗目的不同,因而治疗方案也具有明显的差异。COPD稳定期的治疗旨在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缓病情发展进程,避免患者肺功能进一步下降以及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该阶段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其它一些药物并辅以家庭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是老年性慢阻肺稳定期的主要治疗手段。暂时应用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期应用可以预防患者病情恶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症状。且长期临床实践结果表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效果比短效的好,联用应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支气管扩张剂比使用单一种类的扩张剂效果好。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于COPD的治疗作用尚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其能够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氧疗是COP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氧疗能够使患者进行自由活动,延长活动时间,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急性加重期治疗的目的为控制病情进展,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在此时期,临床医师应根据症状、血气分析、胸片等综合评估,制定包括控制性氧疗、抗生素治疗、雾化吸入性治疗以及机械通气在内的治疗方案。控制性氧疗是COPD患者加重期治疗的基础,但氧气吸入浓度不宜过高,吸入速度控制在2L/min左右为宜,此外应仔细观察患者吸氧过程中的病情变化,避免呼吸性酸中毒及 CO 2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COPD患者的病情的加重多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因而,在此时期辅以抗生素治疗是十分必要的。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痰细菌培养结果,选取该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将患者机体细菌量控制在较低水平,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雾化吸入疗法是将药物经吸入装置雾化后直接送到呼吸道患病部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局部给药方法,作用迅速、直接,如果配合全身治疗可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可以使患者呼吸困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常用药物包括有 β 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物、黏液溶解剂等药物。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考虑使用无创的通气支持治疗,可以使大部分患者避免气管内插管,可以降低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的使用,降低患者病死率,缩短住院天数。
对于老年性慢阻肺患者,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患者主诉以及肺功能诊断等检查手段可以清楚的了解患者的病情进程,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样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于GOPD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临床医师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优化用药方案,应注意监督患者的医嘱遵从性,帮助患者接受长期合理的治疗,稳定患者的病情,改善其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避免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Ana S.M. Afonso,Katia M.C. COPD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Prevalence,incidence and survival [J].Respiratory Medicine,2011,105(01),1872-1884.
[2] 张颖,张涛.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在 COPD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01):78-79.
[3] 钟南山.COPD 流行病及防治战略[J].医学研究通讯,2003,32(11):2-3.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实用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25(-8):453-460.
[5] 缪竞智.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4(5):329-331.
[6] Apostolakis E,Filos KS ,Koletsis E,et al. Lung dysfunction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J]. J Card Surg,2010,25:47-55.
[7] 闫洁.雾化吸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11):2930-2931.
[8] 尚辉辉,卜庆恩.两种雾化吸入方式对 COPD 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0):1646-1647.
[9] 王志颐,王秋萍,辛晓峰.鼻部疾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26(04):301-302.
【关键词】 老年; 胆道结石; 胆道感染
doi:10.14033/ki.cfmr.2016.30.0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030-02
胆道结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病、高发病之一,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与胆总管结石易诱发胆道感染,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外科手术治疗的重点[1]。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老年患者胆道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相对减退,免疫力下降,对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进行准确分型,把握手术时机,对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3],本研究回顾性选择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的老年患者,观察其临床分型,分析手术时机的选择,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0例老年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1~83岁,平均(69.56±8.37)岁。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均无手术禁忌证(不含术前PTCD引流者)。本研究上报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分型标准及分组
参照刘维政等[1]报道的分型诊断标准进行分型诊断:(1)急性重症胆道感染:包括确诊型胆囊炎穿孔与确诊型急性重症胆管炎,①确诊型胆囊炎穿孔:既往胆囊炎并有右上腹甚至全腹腹肌紧张及反跳痛,影像学提示胆囊穿孔,腹腔穿刺抽出液或胆汁;②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出现精神症状,脉搏超过120次/min,白细胞计数超过20×109/L,体温高于39 ℃或低于36 ℃,胆汁为脓性,术中证实胆管内压力明显增高,血细菌培养阳性。(2)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①先兆型胆囊炎穿孔。胆囊炎症状明显,但不能证实胆囊穿孔,脉搏、呼吸明显加快伴右上腹局限性腹肌紧张、反跳痛。②先兆型ACST:急性胆管炎症状明显,尚无休克、无精神症状,脉搏转弱及以下1项或1项以上:脉率≥120次/min,呼吸≥30次/min,WBC≥2.0×109/L。(3)轻症胆道感染:以上两型胆道感染之外的胆道感染,包括慢性胆囊炎、单纯性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及轻症胆管炎。
胆道结石合并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患者列为A组;合并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列为B组;合并轻症胆道感染列为C组。
1.3 手术方法
根据上述分型结果及患者个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胆囊穿孔、ACST行急诊手术;合并先兆型急性重型胆道感染者经抗炎治疗24 h无效者,立即行手术治疗;轻症胆道感染给予积极保守治疗后,行择期手术。合并肝内结石者应用胆道镜尽量取净结石。对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和轻症胆道感染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时,保守治疗24 h无好转者则应果断行手术治疗。具体术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之后,均置T型管引流,所有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1)观察纳入研究的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临床分型分布及一般资料;(2)比较A、B、C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残石率;(3)比较A、B、C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所选患者临床分型分布及一般资料比较
A、B、C三组患者分别为8例(16%)、22例(44%)、20例(40%),A、B组胆囊+胆管结石发生率为37.50%、36.36%,高于C组的3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A、B、C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残石率比较
A、B、C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A组长于B、C两组,B组长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A、B、C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A、B、C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37.50%、18.18%、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9.87,P
3 讨论
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常见的肝胆外科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达30%以上[4],老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对疼痛不敏感,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反应敏感性差,临床上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同时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易引起严重的菌血症或脓毒血症等,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5-6]。目前临床治疗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大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7]。但是,准确的判断病情,把握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对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早期康复,避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8]。
针对三型胆道感染患者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发现急性重症胆道感染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长,残石率较高,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住院时间相对缩短,残石率明显降低,同时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患者,一方面说明把握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的诊断对获得良好预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另一方面,把握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进一步与轻症胆道感染患者比较发现,轻症胆道感染的患者采取择期手术,术前给予抗感染、基础疾病治疗,术后康复更快,并发症更低,提示早期筛查胆道结石,发现轻症胆道感染,及时的采取主动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分析原因认为,一方面老年患者多脏器功能减低,极易导致爆发性感染的可能,早期发现,可避免胆囊穿孔、胆管急性化脓感染引起的腹腔积脓、脓毒血症及菌血症,对减轻手术难度,减少创伤具有重要帮助。另一方面,手术时机选择在先兆型急性重症胆道感染、轻症胆道感染阶段,老年患者全身免疫系统破坏相对较轻,对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影响轻微,在促进早期康复,避免术后用药困难等方面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C上所述,老年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的临床分型较为复杂,胆道结石易诱发急性胆道感染,合并先兆型急性重型胆道感染早期手术效果优于合并急性重型胆道感染者,合并轻症胆道感染者术后康复快,安全性最高,及时准确地临床分型对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维政,马吉安.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时机[EB/OL].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4,8(3):245-247.
[2]李矗宋京海,华彬,等.结构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支持在高龄老年胆道感染患者急性期治疗中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2):165-167.
[3]蔡秀军,刘金钢,张学文.胆道感染及其处理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9):877-879.
[4]于聪慧,梅建民,余昌中,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继发性胆道结石术后并发症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7(9):732-734.
[5]袁小伟,张震生,吴奕强.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11):822-825.
[6]罗程,陈琪,李波.胆道系统的损伤及修复方式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5,36(16):2594-2596.
[7]敖劲,曾令雯,蔡争,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24(8):1195-1197.
【关键词】 老年人; 肺结核; 治疗及预防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isk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diagnosis,treatment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uberculosis and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methods.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68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ffects of infiltr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chronic fibrocavernous,miliary tuberculosi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And 72 young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ure by using one-way linked list,rank data were compared using Wilcoxon rank sum test.Result:In the older age-group,the cure rate of patients with infiltr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hronic fibrocavernous patients,the cure rate of nondiabetic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diabetic patients,the cure rate of patients without abnormal functions of hepar and kidne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atients with abnormal functions of hepar and kidney,and 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 of elderl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young adults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lderly peopl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264th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19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和衰退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如结核菌素反应的阳性率60岁为80%,70岁为70%,80岁为50%,90岁为30%。免疫功能下降[1-2],使内源性复燃和外源性再染而发病增多,无论国内国外,老年肺结核今年来又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没有及时诊治的肺结核以及老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痰菌阳性率高,成为社会上重要的感染源。
由于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改变往往不典型,故老年肺结核误诊率较高,抗结核治疗的效果也常不如年轻人。结核杆菌可在人体内长期潜伏,当老年人由于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肺组织弹性减弱,呼吸道分泌功能减低时最易发病,机体反应不敏感,症状不典型,误诊率较高,若延误治疗病情发展快,预后较差。老年人肺结核的传染往往在家庭和干休所老年人集聚的地方流行,而且易引起小爆发。因此,防治老年人肺结核不仅仅是让老年人身体健康,而且还在于消灭或减少传染源,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2014年收治的68例浸润型肺结核老年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57~84岁,平均72岁,伴有空洞24例;其中有明确既往结核病史者61例;其余7例患者中,X线片或CT片显示有钙化灶者6例。所有患者中,男47例,女21例。
在诊治的青壮年患者中,随机抽取72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5~37岁,平均23岁,伴有空洞者26例。所有患者中,男31例,女41例。
1.2 诊断标准 即入组标准,肺结核诊断按照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标准进行[3]。肺结核类型按照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1998年制订的《中国结核病分类法》[4]。符合上述的病例方可入组;化验痰结核菌检出结核杆菌即可确诊,这是肺结核诊断的金标准。
排除标准:肺部非特异性感染诊断标准,即:(1)肺部干湿性音或其他肺部感染征象;(2)痰培养发现非特异性致病菌;(3)血白细胞计数(WBC)和/或中性粒细胞(N)升高,伴血C-反应蛋白(CRP)升高;(4)肺结核无法解释的其他临床表现如高热、寒战等。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标准:根据《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患者入院X线胸片为准,按照放射科专职报告及临床医生三级检查诊断结果作为判断标准。药敏试验方法:参照《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2008年紧急修订版)[5]。
痰液检查:标本采集和检验如下,入院后连续3 d留取清晨来自肺深部的新鲜痰液或整日总痰液,无痰者雾化吸入高渗盐水促进排痰,或经支气管镜于病灶相应部位留取;厚涂片直接抗酸染色后光学显微镜检查;培养采用自动培养仪。
1.3 研究及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用异烟肼(INH)300 mg,利福平450~600 mg,乙胺丁醇0.75 g,均可清晨一次顿服,1次/d,强化治疗3个月后评定效果。以后去乙胺丁醇,可加用吡嗪酰胺,以消灭休眠期结核杆菌。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症状缓解,痰AFB转阴,肺部CT显示病灶明显减少(>50%)、缩小并稳定3个月以上,空洞闭合者;(2)有效:症状减轻或缓解,肺部CT显示病灶部分缩小或减少(2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治愈程度采用单向有序列联表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本组老年人患者多数症状较轻,以轻咳为主,部分伴有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当咳嗽影响睡眠或咯血,体重明显下降才就诊,而体重减轻者有相当一部被误认为是糖尿病所致。有高血压者,部分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肢体活动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者有相应的生化检查异常,如肌酐升高。痰AFB阳性者26例。约1/3的病例是按非特异性感染治疗两周后无效,改用抗结核治疗。
2.2 结核分型 老年组中浸润型41例,粟粒型3例,慢性纤维空洞型24例。青年组中浸润型38例,粟粒型8例,慢性纤维空洞型26例。
2.3 合并疾病 老年组中,合并糖尿病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合并高血压者57例,男31例,女26例。未用抗结核药前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9例,男4例,女5例。青年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例,男1例,女2例;合并高血压者1例,为男性;未用抗结核药前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3例,男2例,女1例。
2.4 临床疗效 老年组中,浸润型(治愈33例,好转7例,无效1例,恶化0例)。粟粒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1例,恶化0例)。慢性纤维空洞型(治愈14例,好转4例,无效5例,恶化
1例)。治愈患者中,患有糖尿病者11例,未患有糖尿病者37例;肝肾功能异常者4例,无肝肾功能异常者44例。
青年组中,浸润型(治愈32例,好转4例,无效2例,恶化0例)。粟粒型(治愈7例,好转
1例,无效0例,恶化0例)。慢性纤维空洞型(治愈22例,好转3例,无效1例,恶化0例)。治愈患者中,患有糖尿病者2例,未患有糖尿病者59例;肝肾功能异常者2例,无肝肾功能异常者59例。
2.5 老年组中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在老年组中,非糖尿病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94>1.96,P
2.6 老年组中浸润型与空洞型肺结核临床疗效比较 在老年组中,浸润型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慢性纤维空洞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16>1.96,P
2.7 老年组中有与无肝肾功能异常者临床疗效比较 在老年组中,无肝肾功能异常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有肝肾功能异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82>2.58,P
2.8 老年组与青年组肺结核临床疗效比较 青年组肺结核治愈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47>1.96,P
2.9 老年组与青年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临床疗效比较 青年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治愈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90>1.96,P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结核病中毒症状不明显,起病多隐匿,是其最大特点。本组病例临床症状多属于此类。老年人患肺结核为儿童的26倍,比成年人高70%,于60~70岁达到高峰。
老年人大多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和环境,所以对身体轻微的不适,有一种扛一扛就过去了的心态。当出现咳嗽、咯痰、乏力、低热时,总认为是感冒,加之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不典型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本研究中,老年组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明显低于青年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免疫功能对疗效的影响: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和各种生理功能衰退,使内源性复燃和外源性再染而发病的几率增大。研究证明,老年肺结核发生与CD3+和CD4+ T淋巴细胞降低有关,体液免疫状态与是否发生老年肺结核无关[6]。(2)慢性疾病对疗效的影响:老年人患慢性疾病者明显高于青年人,其中糖尿病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献[7]报道称,糖尿病患者的结核病发病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而且,糖尿病患者由于物质代谢紊乱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和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降低了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应答[8];而结核杆菌引起机体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加剧了患者胰岛素抵抗并减少胰岛素的分泌[9],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使患者病情加剧。(3)依从性与耐药性对疗效的影响:对常规抗结核药物耐药是降低肺结核治愈率的关键因素。而影响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因素众多,如对患者的有效管理、详细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的依从性等[10]。本组病例中疗效较差的患者与之关系密切。老年人坚持正规用药率低,依从性差,不能严格遵守医嘱治疗,并经常错误用药,间断用药,未满疗程中断用药,如此不规律的自服药治疗,常导致治疗效果差或治疗失败,需对治疗严格管理。抗结核药物供应及质量管理不善,也是耐药的原因之一[11]。因此,对老年结核患者最好采用住院治疗或门诊加强监督化疗,是治愈老年肺结核的重要保障。(4)肝肾功能异常对治疗的影响:抗结核药物中利福平一类药可引起不可逆肝坏死,用药初期应每周检查肝功能,1个月后无肝功损害可改为每月检查一次肝功能,并加服保肝药物,减少肝损害。研究显示,抗结核药物已成为引起药物性肝炎的最大病因,约占30%[12]。本组病例中显示有肝肾功能异常者的疗效低于肝肾功能正常者。老年人应用抗结核药物容易发生毒副作用,65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达40%,结果不得不改变治疗方案。
近年来,老年肺结核发生率又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没有及时诊治的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由于病灶坏死及干酪样物质液化,形成空洞,痰集菌阳性率高,成为社会上重要的传染源。本组病例显示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低于浸润型,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正规强化抗痨3个月无效时,应考虑到以下两点:(1)被耐药结核杆菌感染,应调整治疗方案;(2)非典型抗酸杆菌感染。人型、牛型以外的抗酸杆菌称为典型抗酸杆菌,此菌与结核杆菌很难区别,病理性质相似。本组2例治疗效果无效者,经细菌培养证实为非典型抗酸杆菌感染。该菌相对地对抗痨药物具有高耐药性,一般每天用氨基糖甙药物,换选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治疗,痰涂片转阴后继续治疗两年[13]。也有人提出选择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药物,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有效,而抗痨药物效果不理想[14]。可试用头孢三、四代类药物,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碳青霉素类:亚胺培南、帕尼培南;有人曾用四环素、氯霉素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氯霉素易引起再生性造血障碍,应慎用。
老年人肺结核经过3个月强化治疗,虽然不如青壮年肺结核治疗效果好,但治愈率也是较高的。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不必过度紧张。然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较高,应高度重视。同时,由于少数患者结核合并肺癌者偶有发生,在肺结核病基础上发生的瘢痕癌,多见双上肺,常位于肺结核的典型部位[15]。当治疗不佳时,对可疑肿瘤患者需穿刺活检进一步确诊或除外其他病变,以免耽误治疗。
总之,在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肺结核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认识的同时,应对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Couser J I,GIassroth J.Tuberculosis.An epidemic in older adults[J].Clinics in Chest Medicine,1993,14(9):491-499.
[2]叶昌远,潘胜红.老年性肺结核X线影像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5):2458-2459.
[3]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70-74.
[4]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中国结核病分类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12):716-717.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2008紧急修订版)[M].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 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译.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2008:1-6.
[6]赵晖.老年肺结核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状况及免疫干预治疗对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186-4188.
[7] Resende Co T,Hirsch C S,Toossi Z,et al.Intestinal helminth co-infec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both anti-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mmunity and clinical response to tuberculosis therapy[J].Clin Exp Immun,2007,147(1):45-52.
[8] Lin H H,Murray M,Cohen T,et al.Effects of smoking and solid-fuel use on COPD,lung cancer,and tuberculosis in China:a time-based,multiple risk factor,modeling study[J].Lancet,2008,372(9648):1473-1483.
[9]王兴洲,徐凌忠,刘志敏,等.老年肺结核患者焦虑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2):3362-3363.
[10] Wallis R S,Pai M,Menzies D,et al.Biomarkers and diagnostics for tuberculosis:progress,needs,and translation into practice[J].Lancet,2010,375(9729):1920-1937.
[11]吴茜,刘蓉,吴琦.天津地区296例老年肺结核住院患者耐药状况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29(10):811-813.
[12]谷会娟.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2):52-54.
[13]崔祥宾,王鸣歧,萨滕三.实用肺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58.
[14]王仲元.老年结核病治疗特点与对策[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5):335.
资料与方法
本院2003年8月~2006年8月3年共收治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36例,其中因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真菌性肺炎30例(占4.7%),较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为低[1]。男19例,女11例,年龄66~86岁,平均76岁,均有原发基础疾病,慢支-肺气肿患者且病史超过20年25例,糖尿病患者3例,脑卒中行气管切开2例,30例患者均有吸烟或吸二手烟的病史。有典型的真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反复使用抗生素仍有发热,阵发性咳嗽、咳痰,痰为灰白色,量30~50ml/日,10例出现咯血、气急,其中有6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腹泻,在便常规中可查到有真菌菌丝及孢子。X线显示双肺大小不等的絮片状阴影,或团块状,有15例波及整个肺叶,5例如肺水肿样多处融合病变,2例并发渗出性胸膜炎。血象中25例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5例白细胞为(11.0~13.0)×109/L,中性粒细胞71%~75%,低蛋白血症19例。均有在家或卫生所反复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史,用药时间19.6±8.9天,应用2种抗生素的占66.7%,余为应用3种或4种抗生素。用药中头孢二、三、四代占70%,氟喹诺酮类占20%,碳青霉烯类占10%。
标本采集:于入院的第2天开始连续2天清晨,嘱患者用3%双氧水含漱口数次,不用头一两口痰,而取以后痰标本,气管切开者用无菌吸痰管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采集的痰液标本置于无菌盒内,30分钟内送检培养。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真菌性肺炎诊断的治疗指南》。
结果
痰培养结果:痰培养中找到同一真菌2次,白色念珠菌占73%,曲霉菌占14%,毛霉菌占13%。
治疗结果: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低蛋白血症的患者给予血清白蛋白输入。给予大扶康:150mg口服1次/日,用药1周20例患者痊愈,用药2周8例痊愈,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治愈后痰培养结果26例为正常菌群,1例为阴沟肠杆菌,1例为臭鼻克雷白杆菌。治愈率为86.7%。
讨论
危险因素:①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的年龄≥65岁,本组患者年龄均符合,且有慢支-肺气肿、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相关的变化,如口腔卫生差、黏膜纤毛清除及免疫功能下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由于机体免疫力差,故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因此会导致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延误。而且老年人常存在吞咽障碍及误吸,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导致吞咽功能障碍者,一旦口咽部寄生的细菌进入下呼吸道,便成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②吸烟或吸二手烟:本组30例患者均有吸烟或吸二手烟的病史,烟草是惟一一种可导致一半以上吸食者死亡的消费品,呼吸系统是烟草烟雾侵入人体的必经途径,受烟草烟雾的影响,呼吸系统的气体通过能力及防御功能均会降低,并出现气道壁增厚及管腔变窄,还会使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减弱,从而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功能,气流受限的长期并发症即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③在抗生素治疗的指征不充分的情况下给予抗生素治疗,药物选择、给药途径错误,或1种抗生素疗程不足的情况下换药,致使反复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疗程长。
病原菌因素:①真菌有10余万种,但致病的仅100余种,且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均为条件致病菌。这些真菌的致病性不强,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会出现:a.患有基础疾病(肺结核、恶性肿瘤、糖尿病、营养不良、烧伤等)。b.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c.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器官移植,气管插管等情况。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可造成真菌的条件致病,我们主要讨论第2种情况。②由于应用大量的抗生素防治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慢支-肺气肿患者每年均反复发病,因此导致致病菌耐药的问题日趋严重,如耐青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肺炎链球菌、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导致的耐药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等菌株的出现,易发展为多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的严重肺部感染,而且常并发厌氧菌参与的吸入性肺炎,感染多重耐药菌株往往可导致错误的经验性治疗。
建议社区医生在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及治疗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慎重考虑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时间、途径、剂量,给药频率和疗程等问题,要根据当地耐药情况及患者的用药史来制定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规范应用抗生素,用1种抗生素能控制的感染不要联合用药,能用窄谱的抗生素不要选择广谱的,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将疗程限制在7~8天。②特别注意反复应用抗生素后仍有发热的患者,注意痰的性状,对具有灰白色拉丝状痰的患者,要及时转到正规医院就诊,完善痰培养,以明确病原菌的诊断。③充分评估患者因素,纠正不利于感染控制的因素,恰当应用非抗菌药物治疗手段,尤其注意口腔黏膜破损、有菌斑形成、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的患者,早日转到正规医院就诊,完善便常规检查,以利于进一步治疗。④对于有以上临床症状但又不能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可预防用药。⑤因有些患者不单纯是真菌性肺炎,还可能存在混合感染的可能,适时应用新喹诺酮类药物,预期后果会相对较好,对于是否立即停用抗生素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考证。
现有报道建议血中测TNF、IL-2R、IL-6、IL-8检测提高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的可能性大[2],比痰培养的结果快,指导临床用药。相信随着医疗保险的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到医院就诊患者数目的增多,社区获得性真菌性肺炎的发病率会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转型;老年福祉;专业集群;社会化养老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20-03
在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高龄化、家庭“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及“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化养老需求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老年福祉专业人才,满足不同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
我国的高等教育老年福祉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老年服务业及社会发展进程。2013年,教育部确定了“应用型大学改革试点研究项目”,经过充分论证,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转型试点高校和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本文将结合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探讨如何加强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以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质量老年服务专门人才。
一、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的意义
(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基础
2014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切入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性战略调整[1]。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及充分论证,201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转型试点高校和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自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拉开帷幕,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深刻变革,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多元化的现实需要
从宏观上看,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老龄化特点来看,我国已确立“老有所养”事关全局的政策和战略布局。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老年市场需求达到1万亿元以上。目前,市场上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还不足1000亿元。老龄产业的兴起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从微观上看,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老年人个性化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充分利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安老、乐老服务的不断提高,满足老年人身体、精神、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增加老年人所需的社会服务业,包含老年人的吃、穿、用、住、行、乐等各种需求,因此,需加大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多学科融合的专业集群,服务多元化的养老需求[2]。
(三)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社会外部环境变化灵活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形成独特的内部结构和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构建共享的实验实训实践、技术和资源库平台,发挥协同效应,是塑造核心竞争力和高校教育品牌的战略举措[3]。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正契合了国家养老人才专业化和多元化所需,通过设计集群链―专业链―智力链―产业链的产学研用良性循环系统,实现专业社会化,个人发展、高校发展、社会发展相统一。
二、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观念尚未转变
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要以老年福祉为特色专业,围绕老年吃、穿、住、行、乐等需求与老年人有关的资源和技术组成有机整体,形成老年福祉特色学科专业群。集群的组建需要相关学科专业带头人提高认识,增设老年福祉特色方向,形成集聚效应,但目前相关专业建设尚未形成共识,思想观念的转变还存在困难。
(二)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高校转型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群策群力做好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持高校转型,但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定还不明晰。除了支持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外,应出台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做好利益分配合理化,促进企业积极性;加快制定高校课程、学分等的再分配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性文件内容。我国的老年服务业起步比较晚,社会观念、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政策法规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性政策文件。
(三)应用型教师队伍缺乏
高校引进教师一直都是学历第一位,入门要求高,几乎全部要求博士学位,所以青年教师基本是出了校门又进校门,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特别是老年福祉专业刚刚起步,教学计划往往围绕社会养老服务所需而设,课程设置新颖实用,但为了满足教学任务,青年教师更多是疲于备课上课,集中于理论教学,很难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到社区、养老机构等部门挂职锻炼的时间和精力不足,难以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专业集群建设经费短缺
老年福祉专业集群转型,除了理论教学外,更多的是创造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要投入先进的硬件设施,设立实验实训室,教学成本较高。同时,要安排学生深入国内外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实习,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投入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资金短缺是现实问题。
三、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的策略
(一)组建多学科融合的老年福祉专业集群
老年福祉专业集群的组建既要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又要与地方养老事业紧密结合。通过校内、校际合作,进行跨学科、跨院系合作,组建老年健康福祉(健康老人养生保健)、老年社会福祉(老年介护技术、老年康乐技术、文化养老、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管理学、法学)、老年医学福祉(老年康复、老年护理、老年病学)、老年工学福祉(老年服装、老年宜居设计、互联网技术)特色学科专业集群。
(二)制定老年福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增设以老年福祉为特色和就业方向的集群选课系统。根据老年服务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与老年服务业相关部门共同开发课程,增加职业技能课程。形成“专业教育+老年福祉”人才培养方向;深入社区、养老机构走访调研,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借鉴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形成“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如在老年福祉集群课程体系内,服装学专业学生可选择老年福祉方向选修老年心理学、老年相关医学选修课程,增加老年服装设计发展方向,服务于老年群体。
(三)搭建实践、实验、实训、实习育人平台
为培养应用型老年福祉专业人才,增加学生实践、实训、实习时间,精简提纯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可采用专题报告和讲座形式。组建多学科融合的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多学科融合的老年服务志愿团、老年社会工作组织、老年产品研发工作室,作为老年福祉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与国内外养老服务机构建立联系,作为学生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践实习,培养学生爱心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信心。
(四)创新老年福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学生,必须强化教师实践技能,改变原有书本化教学模式,根据国家养老社会化体系,教师要深入社区、养老机构挂职锻炼,强化职业技能。不仅要有高校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还要鼓励教师获得与老年福祉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同时,采用“走出去,引进来”方式,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聘请国内外养老行业工作人员和专家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学习型、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使老年福祉专业集群教师队伍集约化、团队化,促进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五)设计集群链―专业链―智力链―产业链的产学研用良性循环系统
通过专业集群的建立,建立多学科融合的老年社会工作组织、老年服务志愿团、老年产品研发工作室,学生在实践、实验中获得直观体验,通过老年服装、老年宜居设计、老年舞蹈等的开发与研制,形成产业链条,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社会化,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最终形成集群链―专业链―智力链―产业链,共同服务于老年事业与产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关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72-74.
[2]养老蓝皮书:中国养老产业和人才发展报告(2014-2015)[R].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3]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6-50.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derly welfare specialty group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social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 is also a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es.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 welfare specialty group is faced with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to form a consensus, imperfect guarantee mechanism, the lack of technology-applied teachers, and the shortage of funds for integrating specialty group.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form a consensus on the idea, collaborate and innovate in action,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specialty, form the talent cultivation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elderly welfare”and the cultivation mode of“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actice, experiment, practical training and internship,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with multiple measures.
关键词: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15Z20);西安财经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6):地方财经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研究
1.研究的背景
1.1社会需求大量合格养老人才
据统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4.8亿人步入老年,占总人口数的35%左右。2016年10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共同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按照国际公认的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目前约需养老护理人员1000多万。与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100万,其中,经过专业训练、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不足10%。目前养老护理人员不足百万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养老产业发展。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护工以40多岁、50多岁的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为主。她们普遍存在学历低,缺乏专业护理技能,有些甚至是半文盲,即使参加培训,也拿不到国家要求的上岗资格证。但承担养老服务主力的民营养老机构却面临护工短缺的尴尬,不仅专业护工缺乏,满足日常照料都人手紧张。专家认为,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如何更好地“养”老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足百所,招生规模都相对较小,有的学校仅有专业没有学生,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
1.2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培养更多合格养老人才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做好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论述中,特别强调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明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2014年,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组织保障。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三部委联合下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部署了9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加强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1.3学校培养的养老人才从业能力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开设老年与服务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足百所,最高学历设置为高职层面。最早开设老年与服务专业的院校为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学校于1999年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后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南京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运学院和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先期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相对师资和实训设备较为完善,后续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大多在师资和实训设备上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该专业的实训室建设都不完善,虽然不少养老机构的设施设备都较为先进,但被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很是有限,故该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也相对较弱,大多数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满足养老机构岗位的实际需求。
另外,学生的从业心态不稳定,从养老机构流失率特别高。这虽然与养老行业的整体待遇和社会地位还未达到一定高度有关,但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教育和培养不足也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体现出该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毕竟是学了几年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若不能从事养老行业,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1.4养老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明显不足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高职院校在逐年重视教师引进,但由于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开设本科以上层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所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相关专业跨转而来的,教师的知识系统性存在一定不足。加之当前国内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没有形成一批专家型和高水平的专业养老人才队伍,高职院校无法从企业聘任到合适的师资。高职院校自身的师资队伍虽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更多的“老服”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技能,高职院校若造就“双师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还有较大难度。
1.5养老机构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利益共赢是校企协同育人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企业能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前提是使企业获得收益,但现实中有不少养老机构不愿意与学校合作,认为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服务,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还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操作事故风险,同时还要投入精力和时间来协调管理实习学生,尤其是大多教学实习都是时间较短,机构刚把学生培训入手,又面临实习时间结束 ,由此造成养老机构主动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动力不足。目前,较多校企合作育人形式属于签订一纸框架合作协议,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标准,养老机构大多是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场地,在教育教学、技术技能指导方面合作形式多于内容,缺少规范,企业的育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
2.1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养老机构的岗位能力需求,重新定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范学生企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文件,突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构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2.2“工学交替-511”定义解读
在三年制学生教学过程中,前“5”个学期每学期最后“1”个月到养老机构进行实践学习,最后“1”学期(第6学期)为毕业顶岗实习。第1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涉老”机构,认知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的各个岗位,属于参观实习;第2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具有康复训练室的养老机构或医院康复中心,提高老年保健、康复训练的实践能力,正确熟练使用保健康复设备设施;第3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养老机构,学徒制的方式实践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护;第4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养老机构,尝试独立担负对老年人进行专业护理,锻炼独立工作能力;第5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涉老”单位的行政岗位,提高办公、活动组织,沟通能力;第6学期为毕业顶岗实习。
2.3学生企业实践期间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在企业期间,管理上采用双重管理方式,学生既受企业以准员工模式进行管理,还要接受带队教师的安全和教育管理。带队教师对学生实践期间还要按照校企合作制定的企业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企业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实际操作培训,同时进行企业制度和文化教育,使学生对养老行业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为毕业时更好地适应养老机构岗位需求打好基础。
3. “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破解的问题
3.1提高养老机构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学历层次不高或非养老专业的人员,其中有不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员由于没有什么技术能力,所以工资待遇不高,这样对于务工人员离职成本较低,故企业流失率较高。尤其是遇到收割季节和逢年过节期间(大多都在高校每个学期末的时间),大多在进城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心思更重,容易造成养老机构阶段性人力紧张。如果采取校企合作,尤其是在每学期末让学生进入养老机构进行实习,加之与暑假或寒假相续,可以缓解养老机构的燃眉之急,在时间长度上也更能为养老机构所接受,可以解除企业刚把学生培训上手,实习教学就结束的顾虑,从而也更能提高养老机构的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2实现高职“学徒制”教育的良好途径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以教职成〔2014〕9号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校企双方要紧密结合,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校企合作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按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每个学期学生进入机构的一个月,由机构集中培训,可有效利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由养老机构有经验的员工带领学生就某个养老护理业务进行传帮带,对提升学生专项业务能力有很大作用。
3.3有利于提升养老人才的专业技能
当前,大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接触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机会十分有限,这样无法真正掌握老年人养护方面的专业技能。“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更多的接触养老机构的设施、设备、资源以及老年人群体。大多养老机构在养老设施设备上都比较完备,这可有效弥补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条件,在养老机构实训期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养老设施、设备进行动手实践,同时在机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3.4有利于打造高职 “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十分重要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过程中,需要老师带队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把带队老师作为下企业挂职锻炼进行考核对待,这样可以解Q教师在学校不能进行企业实践的问题,也解决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学校考核任务。教师下企业锻炼,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需求,扩充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校打造出更多优秀的“双师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同时,在教师锻炼过程中也使教师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
3.5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率
“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实践,可以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的效果和水平,让学校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善,进而培养出更多能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企业岗位需求相符合的技能型人才。“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实训与实习过程中,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和熟悉,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适应社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于晓杰.校企合作模式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6(05)
[2]张俊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