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

科学的教育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的教育观念

第1篇: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

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人,它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

教育的归宿应该是人,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知识习得的同时,人格不断健全道德不断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已成为基础教育不能偏离的方向和新的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使命。

1. 数学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根据新数学的特点,我尝试在引入新课之前让学生阅读教并提出问题,如讲角的概念的推广时,我让孩子计算在 7点和8点之间时针和分针重合的时刻应该是在7点多少分,得出的结果是7点38分,我又问晚上此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使命节目,同学们说是“焦点访谈”。我又问现在谁能说说把这档节目放在这一时间播放的寓意吗?同学们都很活跃,都说用针的重合来比喻生活中的焦点,真是太妙了,让人深思。这样做给本来很枯燥的课吹了一股清风。这样做效果很好,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2.课堂教学应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服务

探究式学习是应该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手段。实践表明,单纯靠传授灌输是不能真正学到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知识,数学学习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的过程。为此,我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寻找素材,编制应用题,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学生兴趣很高,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因而学得比较扎实。

3.数学学习应成为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领航灯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学习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应是一个阶级性的事,也不能一劳永逸,很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本领的增长都说在以后实践中完成的。人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4.数学学习应该是“书本”和“生活”并存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使人们淡薄了对它来源于产生生活实践的事实。以往的数学教材基本远离生活造成教学内容枯燥,使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数学应正本清源,数学教学的触角应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促成了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为数学真正服务生活开辟了一个窗口。

二、教师应由单一“知识传授者”向多重角色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也是学习者,通过切实对可行的解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教师又要成为教练员;教师要站在教材编著者的立场纵观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编加工,教师也是编著者;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使眼前的和长远的教学效果能辩证地同意起来,教师也是研究者。

1. 教师要努力当好学习者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学习者的发展,教好学生就得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体验学习,读懂学生比读懂教材更重要。因此对于教师来讲,出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外,还要熟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知晓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哪些认知偏差和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提问,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

2.教师应当好教练员

数学知识本身是为解决数学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数学学习是一个通过长期训练将数学知识和能力内化上升为数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数学教师更应善于充当教练员的角色,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真正学会数学。

3.教师也应是教材的编著者

新的数学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理应成为教材的编著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合理选取和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4.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第2篇: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

在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中,首先要加强学习,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功夫,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精神,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水平与思维特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图书资料,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语言信息系统、挂图、实物、模型等,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呈现方式。笔者坚持每一节课后都在教案上写教学反思,同时认真收集课改的典型案例,学期末汇总上交。期末及时撰写课改体会或小结。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学中能以自我反思为基础,经常就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及时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改实验中要把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突破口,增加学生的开放式活动。比如:高一、高二学生可以举办英语讲故事比赛、对话竞赛、辩论赛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式阅读,通过自主的探索来解决问题。此外,在课堂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使他们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在活动中既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又加强了学科渗透,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的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如讲解、提问、演示、讨论、学生表演、对话竞赛、小组活动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任务型教学中,我们采取多样的座位编排,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气氛活跃。

此外,还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求,并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改进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改变目前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这也是现代教学的核心和研究“主体”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民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灌输民主思想,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公民,而且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他们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而学习方式的改变关键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又在于教师角色的改变。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只有转变教师的角色,才能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师生平等的、情感交融的新的学生观和师生关系。因此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角色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于课程与教师的自身发展来看,教师的角色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3. 正确看待“差生”

不少老师会抱怨班上的“差生”太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差生”的厌恶。这是一种可怕的误区。要正确对待差生,教师必须要有两个心。一是爱心。每一个差生都有其闪光之点、可爱之处,只有你用心去爱,具备了爱心,才会真正地关心差生,努力地转化差生。二是耐心。差生的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反复,因此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抓,坚持不懈地抓,才能收到实效。

4. 重视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第3篇: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因素,本文拟就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这些设计作新的审视.

    一,对教学目标设定的新审视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已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迈进了一大步,如仅以认知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差距.素质教育首先要有教学目标的素质化.

    一是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认知领域转移.当前,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大多仍是以认知为核心的,非认知目标仍是一种附属和点缀.表现在一方面目标设定中非认知目标往往可有可无或空泛含糊;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定向,调节和评价大多以认知目标为依据,学有余力时才顾及非认知目标,或者有人听课时才"贴"一些标签.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诚然,作为基础教学而言,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创新的基石,没有一定的知识具备,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即使有着创新的火花也会熄灭.但在创新机制中,基础知识主要提供的是材料支持,相对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非认知因素来说,它是较为被动和次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并不难,人们常常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因此,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是相同的,这种按统一标准设定的目标,必然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基本特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要制订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订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二,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的新审视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目标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多样性.但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和难点设定几乎都是在认知领域,很少见到有非认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的.当我们把教学目标从认知向非认知扩展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相应扩展,当我们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转移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转移.人们在目标扩展和转移的同时,重点和难点的按兵不动也反映了人们观念并没有真正的转变.

    目标的多元化要求重点难点的多元化,非认知目标比认知目标的落实更重要更困难,更难见效,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非认知领域的.如高中生物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部分内容,如果仅从认知角度来看,只需几句话就可概括,然而这些部分的教材内容中却包含了丰富的非认知因素,如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这理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对教学策略设计的新审视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多年来,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不少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素质教育特征的.但由于教师"自我中心"意识的顽固和沿袭传统的惰性的影响,或者是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状态还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例如,"自学辅导法"不失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种好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往往是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同时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计划都是教师帮学生订制订的,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定向的机会.教师期待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着教师指定的目标和思路进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也是依据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评价指标和准则来完成.又如,"引导发现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也是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往往已不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和甄别;在"发现"过程中也不会遇到困境和挫折,也没有新的思路和方式;"发现"的结果自然也都是教师所预期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从得到真正的体现.

    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④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 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较大,课堂教学起点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有的教师提出"抓中间促两头",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对教学媒体选择的新审视

    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实践活动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我们的教材与国外的相比,实践方面已明显不足,而在我们相当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实践又被大大削减了,许多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实验.如果不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话.

第4篇: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矧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第5篇: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

[关键词]化学学科观念 铝 教学

[中图分类号] 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086

一、思想和背景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化学科学素养的内涵是化学观念,化学观念包括化学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价值观念等。化学学科观念是指运用化学观念认识和理解物质世界。化学学科方法是以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与技能、领悟化学思想观念的活动。化学价值观是通过化学与生产、社会、生活的联系,对化学科学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化学技术、化学产品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的感悟。

教材知识是基础,化学思想是灵魂。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教法和学法,是规律,能提升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化学学科思想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守恒观、分类观、转化观、环保观、结构观等。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科思想的归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对化学学科的完整理解。

铝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铝元素占地壳总量的7.73%,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但人类对它的认识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铝的广泛使用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这是为什么?以铝的存在、工业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为例,简述如何使化学学科思想贯穿于化学教学中。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铝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含量,通过对铝的工业制法的探究,认识工业生产流程的步骤,知道获得铝的方法,学习铝的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转化观。

2.通过了解铝的工业生产流程和工艺,认识化学思想中的环境思想、分类观等。通过讨论、分析、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

3.了解铝的物理性质,认识铝单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原理,从微观给予解释,培养学生的结构观。

4.了解铝的主要性质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守恒观、能量观等,让学生知道铝为什么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5.通过对铝冶炼方法发展史的了解,体验化学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化学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贡献。

三、教学过程

问题1 通过专题二的学习,我们知道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我国有很长的海岸线,十提出发展海洋强国,我们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我们所需要的物质,如氯化钠、镁、溴、碘,进而可以制得氯气、烧碱等重要的化工产品。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把目光转向地壳,地壳含有更丰富的化学物质。地壳中含有哪些常见元素?它们大都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元素形成的物质类别主要是哪些?它们组成的微粒是什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含铝的矿石名称是什么?主要成分是什么?属于哪类物质?其组成微粒是什么?该矿石通常含有哪些杂质?

[建构]地壳中的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铜、锌、锰、铬、碳、硫、磷等,它们大都以化合态的形态存在,以氧化物、硫化物及各种盐的形式存在土壤、岩石和各种矿物中,组成它们的微粒主要是阴阳离子,少数以分子或原子等微粒存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约为7.73%。含铝的矿石叫铝土矿,是铝元素在地壳中的主要存在形式。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属于氧化物,其组成微粒是铝离子和氧离子。

[设计意图]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而世界是物质世界,人类需要的物质大都来自自然界。物质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各种元素形成种类繁多的物质,物质根据结构、性质与组成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有的是由离子构成的,有的是由原子构成的,有的是由分子构成的。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和解决,培养了学生的物质观、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等。

问题2 自然界的铜含量比铁少得多,为什么铜器时代比铁器时代早很多年?而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多,人们广泛使用铁有2千多年了,为什么铝广泛使用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人们使用更多的是单质铝,铝有哪些物理性质?根据已有的知识归纳铝的哪些用途是由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建构]古代人们冶炼金属都是用木炭还原得到的,化合态的铜得电子能力强,易被还原,铁较难还原,所以铁器时代比铜器时代要晚很多。而铝更活泼,化合态的铝更难被还原,所以人类广泛使用铝只是现代。铝有导电性――导线;铝有导热性――炊具;铝有延展性――包装糖果香烟等;铝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铝合金密度小、强度高、塑性好、抗腐蚀能力强、装饰美观――建筑业、电子行业、汽车车轮骨架和飞机构架等。

[设计意图]通过人类对金属的发现、应用,从化学史的角度和科学发展水平的角度让学生认识物质。各类物质有很多共性,但每一种物质也有自己的特性。根据铝的金属通性和特有性质(如导电性强、密度小等),使其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让学生充分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价值,培养学生物质的应用观。

问题3 铝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以氧化物和盐的形式广泛存在,工业上通常以铝土矿为原料提取铝,铝土矿中还含有氧化铁、二氧化硅等杂质。如何由铝土矿制得金属铝?反应原理是否与制铁、铜相同?工业上钠和镁是如何制备的?制备铝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工业生产铝的流程是什么?工业生产铝发生的主要反应有哪些? [建构]自然界的铝是含有杂质的化合态的铝,要得到铝单质,可以对比已经学过的钠、镁、铁的知识。在初中学习过铁的冶炼原理,是用还原剂CO还原铁矿石氧化铁的方法得到生铁的,能否能用该原理冶炼铝呢?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很活泼,很难用还原剂把它从矿石中还原出来。钠、镁的制取原理是把它们的化合物加热熔融,通入电流进行电解而制得。因而铝的制备应用电解原理,工业上通常是电解氧化铝而不是氯化铝。自然界的铝矿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因此要进行净化除杂。

[设计意图]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有的物质在自然界是存在的,但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混合物,需要分离和提纯;有的物质自然界不存在,或者存在很少,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必须经过化学方法制备或合成。通过铝的制备过程培养学生关于工业生产流程的意识,了解其反应原理、发生的化学变化和主要操作,培养学生物质的制备观、转化观。

问题4 铝是金属元素,铝单质的化学性质应该很单一,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铝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还是都兼有?铝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生成物是什么?构成生成物的微粒是什么?铝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什么?每个化学反应的价值是什么?

[建构]铝单质的化合价为0价,在铝的化合物中铝只有+3价,因此铝不管和什么物质发生反应,只能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而其他物质与铝反应,表现出氧化性,所以有氧化性的物质大都可以与铝反应,如非金属单质(如氧气、氯气、硫)、水、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硫酸)、常温下氧化性酸(如浓硫酸、浓硝酸)、一些金属阳离子等。

[设计意图]虽然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够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从反应的实质来看,都是由于具有强还原性引起的,性质其实很单一,生成物的种类是氧化物、铝盐或偏铝酸盐。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氧化还原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推断生成物,即氧化剂生成的还原产物是什么、还原剂生成的氧化产物是什么,使学生形成物质的转化观。

四、教学感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站得高、望得远,教学设计中始终要有化学观念,把化学观存放在教师的思维中,将化学观念体现于教学设计中,把化学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施予不同的化学观。

1.关于物质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微粒观。从原子组成、结构、变化的教学,到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教学,再到晶体结构与性质的教学,都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学习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深入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教会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从微观的角度学习物质的性质,从微观世界认识宏观物质。

2.关于化学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守恒观、转化观、能量观、平衡观。学习化学反应,不但要知道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还要知道该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要遵循能量守恒、质量守恒,人类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化学能,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声能、电能等。我们学习的可逆反应、盐的水解、络合反应、溶解平衡都要建立平衡并要遵循平衡移动原理,因此学习化学反应要有平衡观。

3.关于有机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结构观、转化观。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原子结合方式和官能团。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能够写出有机物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并能指出其官能团,而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烃可以取代或加成转化为氯代烃,氯代烃可以水解成醇,醇羟基可以氧化为醛基,醛基可以继续氧化为羧基,羧基可以生成酯,酯类物质可以水解成羧酸和醇等。通过有机物的学习可以体会到化学反应的转化观。

[ 参 考 文 献 ]

[1]毕华林.化学基本概念:内涵分析与教学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4):76-83.

[1]谢杰妹.以问题推进学生学习[J].化学教学,2014(3):23-27.

第6篇: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

客户关系管理(以下简称CRM,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7年正式提出。进入21世纪后,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世界经济呈现扁平化发展趋势。企业的管理的重心从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及成本逐渐转移到了对外部客户的经营与维系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意识到了实施CRM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与企业需求下,各大高校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应运而生。笔者所在的成都东软学院也开设了《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作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计48学时,3学分。但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客户关系管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也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特点与问题。具体表为:

(1)教学重心呈现两极化。当前,对于CRM的研究有着较大分歧。一种认为CRM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主要功能在于客户信息的管理与挖掘;另一种则认为CRM是市场营销发展到当前的一种必然产物,是一种商业策略与理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市场营销理论的讲授与实践。

(2)由于《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3)《客户关系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概念较多,且有一部分与市场营销学重合,学生容易混淆。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我院TOPCARES-CDIO教学理念与现代企业对CRM人才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并将具体的实践体会写于本文中,以期与同行交流。

2、基于T-C模式下的教改思路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我院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之前仍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所以在教改过程中,必须兼顾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通过以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工作前,应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相关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其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对所教授的班级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第三,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应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与创新机会。

3、T-C模式下的CRM课程实施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的结合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笔者基于TOPCARES-CDIO教学理念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施,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1课程设置。在CDIO构思(Conceive)理念的影响下,笔者认为课程教学不必拘泥于教科书的顺序和内容,而应该与相关课程,如《市场营销》、《服务营销》等进行知识的打碎重组。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将本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为1+4,“1”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概述,主要介绍CRM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及应用现状,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4”是CRM的IDIC模型,即:I-identify(客户识别)、D-differentiate(客户区分)、I-interactive(客户互动)、C-customize(客户定制服务)四个方面,让学生对CRM有更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3.2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主要使用了“合作学习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本课程拟在学期初的第一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在之后的每堂课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的相对集中,便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相互督促。

3.3考核评估。传统高校的课程考核多以学生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来进行评分,缺乏全面性。因此,笔者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小组参与程度、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虑,既有对学生的定量分析,也有定性分析。具体比例为:平时考核(考勤、课堂表现)占20%,实践考核(案例分析报告1次、情景模拟小组答辩2次、个人作业1次)占40%,期末论文(《某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方案》)占40%。

第7篇: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越来越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在进行着创新,学生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体,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一、创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我国在近些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数学学习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必要的时候将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即可。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就需要对观念进行创新,在课堂中转变角色,认识到自己并不是课堂中的主体,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激发起来,积极的回答问题,然后将自己的真实想法给表现出来,课堂中不能只有老师一人在发言,应该听到每个学生的声音,从而让学生将课堂主体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数学课堂中,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思路,一种解决办法,因此,就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比如,在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时,教师只需要将图形转换的思想渗透给学生,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创新和发挥,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分别是20厘米,16厘米,20厘米,16厘米,那么如果将20厘米作为底边,那么高就是12厘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创新出来了几种解决方法:12乘以20等于240厘米;12加上20然后乘以2等于64;20加上16乘以2等于72,。然后老师只需要对这些计算方法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因为刚才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那么就可以意识到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

二、创设情景,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

要想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就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出适当的情景,让学生进入到场景中来,在学习的时候,还能感受到快乐和放松。教师需要牢记的是,情景服务于数学教学,因此要依据所要教的内容来创设,创设情景时不需要拘泥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只需要将数学的实质给突出进来,以学习的内容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在创设情景的时候还要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在熟悉的生活中探寻和发现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进行观察、猜测、交流和反思,在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逐步的体会,这样就会加深记忆,同时获得所要介绍的基本知识。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了教师应该将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数学课堂的重点。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的动手实践,并且互相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只有不断的自主探索,积极的合作,才能够加深理解到的数学知识的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应用进去,这样就给学生的讨论、评价、倾听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互相的交流和操作中互相的学习和进步,同时,学会团结写作的精神。为了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进行培养,那么教师就应该坚持三不精神,也就是学生如果能够自己说出来,那么教师就不要说;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学会,那么教师就不需要教;如果学生可以自己做出来,那么教师就不需要教。

回归生活,对应用价值进行体验: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到的只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要想对这些抽象的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就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的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在对周围事物进行了解的时候,要多采用一些数学观点和方法,并且要自己来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教学实践课中有量一量,那么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渗透,比如让学生将自己一步的距离量出来,或者去学校的操场上去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结合,互相合作,在测量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

四、结语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深入的理解新课程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和改变。本文通过创新观念,转变角色、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和自主探索能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第8篇: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师逐渐实现了教学观念的创新及完善,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积极性作用,笔者将在本文着重就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念;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转变,采取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传统观念中,语文被视作简单的“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但方法单一,内容也不够丰富,使得学生厌学现象不断出现,而语文沦为枯燥乏味的课程之一。但在当下,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灵活性的语文课程[1]。

二、小学语文新观念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全民素质,从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出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使其德智体等全方面发展。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以素质为着力点,以发展为着眼点,体现出素质教育最为本质的特征。

(二)个性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发展人与完善人的一种教育,而个性教育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让学生在自主性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并发展个性,彻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而学生在良好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容易端正乐学的学习心态,自主地去接受知识和探索知识。

(三)创新教育理论

基于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是一种创新学习,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实践活动,勇于探索与独立思考,并且别出心裁地提出自己对知识学习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新途径等等[2]。所以说,超越是创新学习的本质,创新教育理论要求学生不断超越自身,也超越当今社会现有的认识水平,去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三、小学语文新观念在课堂上的运用分析

(一)教学新观念下实现教学手段的大胆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实现新观念的转变,并将其灵活用于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标准,打破传统束缚,实现教学手段的大胆创新,比如采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在开展课堂之前,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像、视频和音频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生对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具有较大的兴趣,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有利于加深其χ识的理解与巩固。

(二)教学新观念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观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小学阶段,语文知识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探究性的心理和站在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小学语文《桂林山水》的课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自主通读这一文章,探究其中的问题,并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思维创新能力。

(三)教学新观念下的合作与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素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并且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强化了师生互动性,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去寻找新问题,以独立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获得不同见解。比如在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合作演绎相关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孔子或者小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多方面理解[3]。

(四)教学新观念下的生活化学习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堂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课堂知识,也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促使其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予以掌握。比如在小学语文《四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感受到的四季变化去理解课文,也可以组织郊游,带领学生一同亲身感受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并让其自行收集和四季变化相关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四季的变化进行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也能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还能促进师生感情交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教师转变新观念已经是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充分转变新观念,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教学内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玲.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新教法[J].学周刊,2016(2):111.

第9篇:科学的教育观念范文

科学教育 科学素质 青少年

一、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

科学教育不但让青少年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掌握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能力。教育传播着知识、检验着知识、评价着知识、重复着知识,这样的教育就是知识教育。知识教育以青少年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深浅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与其对应的就是应试教育。 科学教育包含知识教育,但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知识是科学研究、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科学进步的结晶,科学教育不只是学习、继承知识,还要知道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不但要知道知道,而且要知道知道是怎么知道知道的。换句话讲:不但要知道结果,而且要知道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有知道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结果和应用结果。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体验都蕴藏在过程中。科学教育必须讲过程,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教育不符合科学教育的要求,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唤起青少年的科学意识。

在科学教育中,一些学校把知识教育与科学教育等同起来。一味扩增学科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认为这样做就是在加强科学教育,其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把科学教育引到了死胡同,使人们对科学教育提出了质疑。失去了信心。

科学教育是为了更好的让青少年学习和掌握知识,这种“更好”来自于教育的科学性,这就对我们真正理解和把握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的科学性上”下硬功夫,才能把科学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贯穿在知识教育中。

二、科学教育不仅仅是校内教育

学校历来是教育的基础阵地,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仅仅在校内是搞不好科学教育的。科学教育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仅仅在校内是实现不了科学教育的。

校内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挖掘的速度和资源的存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教育的需求。科学教育是开放的,传统教育是封闭的。认为进校门就能学到一切知识的陈旧认识仍广泛存在,这种课堂上学知识、回家做作业、课外班加强学的模式,广泛而有市场,天天如此,周而复始。青少年不但接受不到校外的教育,甚至连课本外的图书都摸不到手。许多学生痴迷网吧,上网不是去求知。而是去逃避学习。校内教育已经把青少年紧紧地捆绑起来,捆绑在课堂里和课本中。

校外有着更多科学教育的资源,许多知识完全可以在校外教学。例如大学和研究所的实验室、科技馆的展教厅、工厂的车间、农村的技术推广站甚至田间地头、医院的化验室、博物院的藏品……都能为科学教育服务,科学教育囿于校内是伸展不开手脚的,更不会展翅高飞。

三、科学教育不仅仅是靠教师教育

科学教育需要一大批科学教师,这是搞好科学教育的人才保证。中小学不缺教师,但缺科学教师。正如深圳一位校长对我讲:“我们可以用高待遇从全国各地招聘来最好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数学教师、语文教师,就是招聘不来最好的科技辅导员或科学教师”。

在目前情况下,必须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校内一条,校外一条。走出去、走进来。校内一条走出去,这就是从教师中选拔优秀者走出去深造后再回来。校外一条走进来,这就是从大学、研究所、设计院、企业中聘请乐意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做贡献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骨干以及发明革新能手作为科学教师。定期为青少年授课、讲座、组织开展活动,使大学、研究所、设计院、企业等成为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基地。

四、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精英化的教育

科学教育面向所有的青少年,是普及教育,不能只是为了发现少数人,甚至造就个别尖子人物而开展的科学教育。

有的学校片面理解科学教育。认为只要能从众多的学生中培养出几个有社会影响的佼佼者,就能彰显学校科学教育的成就。于是,学校热衷于对个别人的专项投入、专门打造,甚至把极个别科技方面的偏才、怪才树为典型,作为学校科学教育的成果大加宣扬。

科学素质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修养,不能理解为只有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才需要具备科学素质。科学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青少年不论将来做什么都要有一定的科学素质,这是基本的要求。科学教育决不能偏离方向,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我们可以在科学教育中发现特殊人才重点培养,但这只有在面向每个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过程中去发现、去培养,这样发现和培养的人才能经得起检验和考验。

五、科学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