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

第1篇: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育;和谐;集体观念;培养

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总要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在集体中生存和发展。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交流氛围,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每个高校学生都应积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集体是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在集体中,人与人之间应建立起稳定、合作、互助、友爱的关系。这就要求一个集体必须具备相互理解的行为、目标一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趋同,形成一种深入每个个体的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的集体意识。在学校这一大集体中,如何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明白只有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才能造就和谐团结的集体,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集体荣誉感是对集体的热爱、对身边人的关心,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激发人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

舞蹈艺术利用自身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引导人们崇尚科学、崇尚美,培养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及文化品位。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形式,不仅可以使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强健身体、美化形体、增强气质、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添光彩。同时,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的集体因素,学生在跳集体舞的过程中,需要掌握集体行动的方法,养成集体观念。所以,舞蹈艺术教育可以借助自身的美育功能,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树立和谐的集体观念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增进友谊

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难免会出现摩擦、矛盾、冲突,造成关系紧张,思想上不愉快,但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我们应该努力在班级、学校这个集体里,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友爱互助关系,使同学之间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睦相处。

集体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并从中获得纯洁的友情。舞蹈艺术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舞蹈的形式种类繁多,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成为校园生活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受大学生欢迎和广泛参与的一种文化活动,其中大家所喜闻乐见的集体舞,对于调整和沟通大学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我们都知道,集体舞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艺术活动,参与者要受到纪律的约束。德国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艺术对于民族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影响,还在于能够加强和扩张社会的团结。” 舞蹈就是实现这种最有益的影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集体舞的排练和表演过程中,大学生们从不相识到相识、相知,彼此之间加强了交往,增进了了解,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感,提高了个人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同时又体现了群体相互关照、相互依存的团结力量,这种力量在校园大家庭中相互作用、相互反馈、彼此交流,并由此发生共鸣和沟通,最终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奉行的信念,它也必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舞蹈的这种功能,可以让学生明白要在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下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自己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

在校园这个大集体里,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什么是集体,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认清自己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自觉地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并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把自己融合于集体之中,最终把集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目标,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强化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校园文化素质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校园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舞蹈比赛和演出等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格罗塞在他所著的《艺术的起源》中曾这样描述:“在舞蹈的表演中,许多参与者都混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集体舞的表演、整齐的动作和队形,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在集体舞蹈表演中,大家形成一个整体,一起随着统一的节奏,按照整齐、有规律的队形变化,协调一致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舞蹈表演,如果在表演中有一个学生态度不认真,动作不协调或出错,就会影响整体的美感。为了整体的美感和集体的荣誉,作为集体舞表演的一分子,每个学生都必须全力以赴、同心协力,在舞蹈表演时共同把集体舞表现好,这样,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集体的发展。同时,集体活动的过程又是每一个学生发挥主体积极性的过程,他们按集体的要求重新塑造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学生个体的变化,势必影响到集体,使集体面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集体精神面貌上,就是学生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积极向上,更能为集体荣誉感所驱动等。因此,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以后,他们又能获得一种在集体团队制约下的运动的自由感和自主意识,达到身与心的和谐。

集体荣誉感是建设良好班集体、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巨大引力场,它能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自觉自愿地为争取和维护集体荣誉而努力。同时,集体荣誉感也是一种约束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到不能为集体争光或做了有损于集体荣誉的事是一种耻辱,产生一种自谴自责的内疚感,从而促使学生为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而服从集体的决定,克服自身的缺点。这种良性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的高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值得深思的。

三、有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协作

人是社会型的动物,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个人理想和集体观念的结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协作型的人才,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交流与协作就成为实现目标的主要方式。而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许多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互相协作的意识较差,因此,通过培养青少年的集体观念,让他们更早地进入协作状态,懂得如何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做出个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舞蹈自产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具有很强的交际性,人们参加舞蹈活动,就会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交往,从而得到人际关系的发展,增进团结协作。集体舞是一种需要高度协作的表演艺术,集体舞等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另外,集体舞还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合作的默契,因此对促进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相互理解、互助协作等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在集体舞的比赛和演出活动中,需要每位学生认真配合与协作,如果在一种队形的变化过程中学生随心所欲地走动,那么这个队形就不可能完美,如果做动作时不按老师的要求你往左他往右,那么这个集体舞就没有整齐、统一的美感。因此,为了达到集体舞的这种通过和谐统一的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目的,表演者之间就必须加强交流,互相协作。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此外,集体舞营造出的轻松、快乐、舒心、自然的氛围,对于增加同学间的交往,产生积极向上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促进校园的和谐起着积极作用。同时,舞蹈表演艺术还是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艺术,因此,除了舞蹈表演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之外,舞蹈艺术还包含有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活动,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同样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协调、适应和交流能力等。

第2篇: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D变观念;转变行为;家校结合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在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中,依然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教师还过于重视文化课的教授,忽视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与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德育水平高低不一;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虽然比较单纯,但是他们的性格却不可捉摸;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等,为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增加了不少阻碍。下面,笔者从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行为、注重家校结合三个方面,讨论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

现在有很多师范专业的学生并不喜欢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专业,将自己的工作范围划在了城镇地区。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的小学无法注入新鲜血液,而现存的大多数教师都过于死板,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的德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重点与教学行为,因此,要想真正促进农村地区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以培养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转变为培养一批品德高尚、视野开阔、体魄健康、自立自强的小学生。为了让学生接受先进的、科学的德育内容,我经常参加一些德育座谈会,聆听各位优秀的教师与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还会将其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比较,重新整合,改正原有教育理念中的不当之处,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二、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学生模仿的对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在学生、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依然是“至高无上”的,但一些行为举止较为粗俗的教师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无法提高小学生的品质与道德水平。一开始,每当学生犯错,我总是大声训斥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教训。然而,有一次我让班长管理班级秩序的时候,发现班长也总是大声呵斥学生。也有家长反映,学生回到家中对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大声说话。看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管理行为出现了问题,学生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完全是受到我的影响啊!于是,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并在班级中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希望全班同学监督我改正这个坏习惯。后来,每当学生犯错,我都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跟学生讲道理,每次教育学生之前,我也会先问清事情的缘由再进行教育和引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我发脾气,学生可以随时指出我的问题。在学生的帮助下,我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几乎很少大声责骂学生。我还及时利用这个实例,对学生进行了“勇于认错,敢于改正”和“虚心请教,互帮互助”的德育。由于这个德育主题与我和学生密切相关,学生亲眼见证了我认错、改错,虚心向学生请求帮助并在帮助中获得成长的过程,所以教育效果十分好。

三、注重家校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然而,在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家长都忙于务工、务农,将自己的生活重点放在如何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之上,忽视了小学生的教育问题,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依然有“学习无用”的观念,导致很多小学生开始出现厌学现象。在这种时候,不管老师怎么劝,也无法展开有效的道德教育。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紧密联系网,督促家长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使学生成长在作风优良、举止有度、言词礼貌的环境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品质。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还能够使教师与家长及时了解小学生的成长状况,便于双方及时发现并纠正小学生的个性问题,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为了与学生的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我经常家访,并专门建立了家长通讯群和微信群,与家长进行及时交流。比如,我们班有个学生刚开始很厌学,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也常常没交作业。为了改变他,我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他厌学的原因,然后对他进行了平等的交流与引导,并且在生活中、学习中时刻关注他的成长。后来,这个学生开始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虽然他依然不能够彻底地改变自己,但是十分努力,进步很大。针对这个学生的变化,我不仅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也将这个转变及时告知了学生家长,希望家长能够在家庭中监督他学习的同时,还要鼓励他,让他更有信心。

总而言之,在展开德育工作之时,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德育放在首位,使小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规范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小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共同合作,让小学生时刻受到良好的德育。

参考文献:

第3篇: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小学生;对策

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不同于学校教育那样中规中矩,而是一种终身教育,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需要我们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与利用家庭因素,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家庭教育态度不一致。其表现在父母与老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这是由于双方素质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加上之间又缺乏协调与理解,导致教育孩子时,所采取的态度不一样。孩子在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信息时,会根据周围人的评价改变自身的行为,而为了适应这种矛盾的环境,孩子就易形成两面性的人格,缺乏一定的责任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家长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内心需求,盲目给孩子制定“高指标”,甚至是将孩子的理想世界无情地剥夺。比如,家庭在双休日给孩子盲目选择兴趣班,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引起心理的不健全与不平衡。

(二)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教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搞好就一切就好,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只是一厢情愿将孩子向学习的道路上驱赶。这种观念导致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升学,孩子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很难经受不良环境考验。其次,家长溺爱行为,使孩子大多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自信等。比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受影响,不让孩子做家务,长此下去,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还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形成。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个家庭文化氛围如何,将通过人际关系集中表现出来。比如,若孩子的父母不和,经常争吵或打架,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心理,甚至是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其次,不当的家教语言。有一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展现在孩子的面前,若孩子的父母比较唠叨,就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产生障碍。虽然孩子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但一味地说教,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孩子心理产生障碍或负担。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端正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协调不一致的教育态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之间教育若出现观念不一时,需要统一家庭教育观念,按照统一的观念去看最后的效果。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能在孩子面前闹矛盾,这只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这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而不是不顾孩子的意见,就盲目进行课外辅导等。根据孩子的兴趣自由的发展,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这样孩子在家庭教育环境下,会形成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品质。

(二)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首先,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精神境界的基础。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优势明显,在教育孩子时,将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与监督的作用,若孩子出现不当行为,需要及时给予疏导与解决,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重视孩子的劳动。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处理小屋,体会劳动的乐趣。另外,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一方面孩子可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责任心及义务感。

(三)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对其身心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多听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同时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出生就与家长建立了关系,虽然家长不能精通所有的东西,但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需要自身进行努力,做到身体力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以强有力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了解了制约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为了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措施,即端正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及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车起玲.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例[J/OL].学周刊,2017,(27):35-36.

[2]刘宁涛.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华少年,2017,(14):2-3.

第4篇: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人文精神是社会的价值观,更强调人的个性关怀,尊重人的尊严。人文主义教育是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个性,使得学生的价值都能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的教育模式。小学是人生中人性、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也是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和谐进步、共同发展。因而,班级管理在实施人文主义教育上就应该把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作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点,小学班级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管好小学班级,使小学班级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平台。首先,明显的教育性。小学班级管理过程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小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使小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一切为了小学生健康成长”应成为每个班级管理人员的行动指南。其次,突出的能动性。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接受管理,而且要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我们要重视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后,有机的整体性。对小学生进行的教育,凝聚着各方面的心血,包括家长、任课老师及班主任等。小学班级管理者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形成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机整体性。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方式强调一种“家长式”的管理,而忽略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忽略了在其成长过程中多样化的个性特质,忽视小学生同样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班级管理者用条条框框的要求和方法来教育小学生,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小学生某些方面的潜能,是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十分具有必要性。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的内涵就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人文主义教育应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否则会影响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的实现途径

(一)树人要先树德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历史和现实都证实了这一论断。所以,成人先成才,树人先树德,必须把育人树德看作是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对小学生的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人物。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首先积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

(二)要学会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班级管理人文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也都不一样。班级管理者应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配合各位任课教师运用游戏、练习、参观、实践等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有针对性的进行班级管理,如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探索未知的奥秘。二对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应该努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可以根据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也就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长处,如体育方面、艺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艺)找到有利于学生发展、进步的优势,争取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一齐进步。这种进步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还是个性品质方面的,只要学生能进步,就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取得的成效。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差异,而是要承认差异,采取个性化教育方式。

(三)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氛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出班级文化的内涵。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充满积极的能量,使班级管理达到良好的效果。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通过班歌、班微等形式强化班级的整体性概念,使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班级管理者应该构建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让所有的学生的感受到家人的温暖,总体上增加他们的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班集体归属感。班级管理者要做好管理工作,必须深入到了解学生,和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建立一个和谐氛围的班集体,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真正的教育:教育是为了不教,管理是为了不管。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力,自主学习能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自主管理是自我的意识与能力外化为自控行为,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小学班级管理不仅局限于班主任的管理,更好的方式是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就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主学习顺利的开展起来。要创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四、结语

第5篇: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

一、更新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维

很多教师普遍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直在奉行应试教育,为了考出好成绩而教学,为了升学率而奋斗。落后的教育观念让小学数学的课堂丢失了生命力,教师对着讲台下的学生一味讲解,然后就是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一堆课后练习题。最后,听话的学生得到了满分,可是下次变换一下题型,学生就不会解答了。这个原因就在于学生只是机械式地做着教师安排的任务,而不是将学习当成有趣的事情。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也是履行我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解放教师的陈旧思想,为教育观念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发展。创造性是学生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懂得如何激发和培养,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提升自己教学的价值意义,思考自己的教学能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和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塑造主要在课堂之中,所以教师一定要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开放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方面,数学教学内容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没有距离感,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学内容要有可选择的空间,教师要学会调整、增加、删减教材中的内容。比如,对小学数学元、角、分这节课来说,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一分钱,所以,教师在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偏重于对元、角的认识。

另一方面,增加有益的教学内容。教师进行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教学素材,为教学内容增添一些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弹性,有助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共同发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促进创新能力的良好发展。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来采取方式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要注意几点事项,一是能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乐于思考,用直观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有所领悟。二是教学方法要具有实践性。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深奥的数学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谈,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多说多做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比如,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健全,喜欢玩闹。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游戏展开教学活动,能够缓解教学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讲到“数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成一圈进行传球游戏,教师事先准备好数学题目,球传到谁就由谁来作答,并为回答正确的学生颁发小红花以示嘉奖。游戏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益于挖掘他们的潜在创新能力。

四、更新和转变教学组织形式

转变和更新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要懂得转变自身的身份定位,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指引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消除紧张的心情,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主动探索创新。

第6篇: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

教学思维方式指的是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和方式来看待教学,对此的讨论要先于“教学是什么”的命题,因为我们所秉持的思维方式不同,教学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所以思维方式的转换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至关重要。

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生成性教学是对预成性思维下的预成性教学的批判和超越,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反思和超越,其认为知识、技能的获取,精神的传承都应该是在主体的参与中生成的。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学为理性主义下的简单性思维、预成性思维所桎梏,要取得教学改革的成功,关键是教师要形成一种复杂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从简单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

复杂性思维下的教学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目的,以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情感、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需要为价值取向,秉承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和“以生为本”的师生观,提倡过程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复杂性思维方式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充满了灵活性与开放性,为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做到首先利用复杂多元的视角去看待教学、看待学生、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杜绝用非此即彼的确定性思维教学,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看待学生成绩;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并为学生的实践锻炼留足时间。

2.从预成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

预成性思维并非是错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在现代的教学大环境下相对滞后。而生成性思维符合时代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以及全面发展,所以从预成性思维转变到生成性思维是必然的。小学体育教师想要转变到生成性思维,就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将学生的学习看作自主建构、体验生成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加强教学中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意识,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性事件看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知识体系的生成。

二、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主观与客观认识的集合体,影响甚至是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种顺承,不同的思维方式生发教师对教育不同的观念。生成性思维方式下的教学观、师生观都呈现出特有的意蕴,关系着生成性教学实践的成败。

1.教学观的转变

为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不能谈“生成”而色变,要主动树立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成性资源要进行价值判断,对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况,教师要断然摒弃,将这种生成扼杀在摇篮里;对于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教师要积极利用,鼓励学生有效地生成。

2.师生观的转变

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理念引领下的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教学的设计者、情感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理念引领下的教学内容不是固定呆板的教材知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改编和选择教材的权力,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执行教案,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师要对枯燥的教材进行二次创编,在教学中创设具有生成性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穿插故事情节、提出问题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活动锻炼身体,还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激情、友谊、团结等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所谓的“权威”,通过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权威应该是通过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智慧树立的。

3.教学关系的革新

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师生双向的交流互动,呼吁教师关系从主客体关系向更注重交流合作的双主体关系转变。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学生自我学习的权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在组织和安排小学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或偶发性事件要平等交流、积极引导。双主体师生关系是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实施的基础条件,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教师与学生才能达成对问题的共识,才能实现对小学体育技能和知识的“融合”。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师生才能体会到自由和幸福,才能实现个体生命在教育中诗意栖居。

三、教学行为的调整与变革

无论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转换、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是基本条件的保障,其目的都是为了转变教学行为,让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落实到实践中。

1.追求弹性化的教学设计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变通性。例如,学生对预设的教学活动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教师便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以便促进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技能掌握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体验教学,或者个别化教学;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具有弹性,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境的变化以及生成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逐渐引导教学迈向纵深。

第7篇: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

一、教师教育观念及行为的改变

1.学生观

随着教育功能的扩展,数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只有47.83%的教师能关注个体学生,关注差等生的仅占2.11%,19.57%的教师关注优等生,30.43%的教师关注中等生。从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完全做到面向个体,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学到最新的教育观念,但对这些教育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2.教师的教学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顺应了时展的需求,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41.30%的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可见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抑制其顺利推行。

二、建议与对策

1.增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终身教育意识和培训意识

我国职前专业教育起点比较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文化业务素质受到严重影响,需要接受再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惊人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接受终身教育,不断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及行为的改变。

2.培养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力

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大家经常提到的现代教学媒体,还包括很多实在的、经常能看到的、摸到的一些常用的教学手段。例如,挂图、彩棒、手工制作几何图形等。各农村小学领导及相关教学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培养在职教师的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3.把农村中小学建成职业教育的实习基地

职业教育及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在农村小学建立实习基地、实习教学点,选派优秀教师带队组织实习指导,一方面可以引导鼓励师范类高年级数学班的学生到农村小学实习支教,缓解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4.加强校本教研

第8篇: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解决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解决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教师解决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课堂气氛――由死板转变为活跃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不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课堂气氛通常是死气沉沉的,学生在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中无法快乐地学习,学习效率也很低。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观念,给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小学美术,更深刻地学习美术知识,把美术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当成兴趣的延伸,教师和全体学生在共同营造的课堂氛围中一起探索美术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比如,学习“五彩的烟花”这课内容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观察烟花的色彩、形状及有关烟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看到美丽的烟花,学生会不由地感到欣喜,在学生的欢呼声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容易得多了。

二、转变教育观念――由完成任务到培养创造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认为只要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学校开设美术课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上不只是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潜力,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比如,染色游戏这课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自己决定怎么搭配色彩、怎么留白才能使图片颜色更丰富,每个学生的想法不一样,染色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不拘一格的染色设计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转变课堂角色――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占据着课堂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完全由教师决定,学生完全没有主宰自己学习的权利,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地盘,但是教师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学生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自然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由原来的主体地位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教育者、答疑者,帮助学生组织课堂活动、为学生答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更高效地学习美术知识。比如,画出你的想象这课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画出喜欢的色彩和形象,让学生相信自己就是艺术大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美术素养。

四、转变教育方式――由独立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课堂上提问问题也是单独提问某个学生,被提问的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没有被提问到的学生只能隐藏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不同意见,学生也不想提出来,怕因为想法错误而得到教师的批评,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方式,由独立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用有任何顾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发挥自己的价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汲取其他同学思维上的优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比如,蔬果变变变这课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各种瓜果奇形怪状的样子,结合蔬果的形状和色彩进行小组创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解决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别是:转变课堂气氛――由死板转变为活跃;转变教育观念――由完成任务到培养创造力;转变课堂角色――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育方式――由独立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积累、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从而找到更多解决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9篇: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

一、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学生方面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及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信息传播方式的丰富发展,使当代小学生处在前所未有的新环境中。从教师方面说,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许多教师观念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很好地把握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知识更新慢,教育方法陈旧,不能充分满足当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导致小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从学校方面说,有的学校在上级行政部门和家长及社会要“成绩”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将几乎全部的资源用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许多学校在过分重视学业成绩的情况下,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从社会方面说,社会评价学校教育好坏的标准,仅仅局限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了多少,不太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家庭方面来说,家庭的结构、家庭文化氛围、监护人的教养方式和对孩子的期待等,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事实上,小学生人格可塑性强,易于教育培养,只要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实际出发,有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抓住时机,及时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能够得到改善,而且能健康发展。

1.加强学校环境建设是基础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应在校园大环境建设上多下功夫,使操场、建筑物及文化体育设施整体搭配,和谐一致,要向学生展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既要符合审美要求,又要突出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应通过发挥校园文化载体作用和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关注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风气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对小学生来讲,不一定能对“”所用词汇理解透彻,但其情境和氛围是可以感知的。风气氛围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小学生接受暗示性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强。风气的情境和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和品德成长与发展直接有效的因素,口头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时,创设情境显得十分重要。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保障

在家庭良好的心理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充满欢乐和信心,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总是用是否尊重师长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品行,而教师很少用是否尊重学生来评定自己。很多教师高高在上,以为这样管理班级更为有效。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讲,这是相当有害的,一个懂得学生心理又掌握教育方法的教师,应该有阳光的理念、阳光的语言、阳光的表情,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等。第二,教师做事要公平。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而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第三,教师要讲诚信。教师说到的话一定要得体。教师的榜样作用十分巨大,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这些小事儿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4.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