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计划管理范文

教学计划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计划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计划管理

第1篇:教学计划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

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严肃认真(1)有的学校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和组织教学,实际开设课程门类和课时与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出入较大。极个别学校课程开设的顺序既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进行,也没有遵循中职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规律,而是根据教师和设备等现实条件,能够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⑵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完成规定的必修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连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教完。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2)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认识不全面,理解有偏差。(3)对教学计划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质量意识不强。(4)受学校教学条件制约。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把握时代脉搏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通过自身需要的满足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应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和长效性发展,还应促进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持续生活能力和持续工作能力的发展。因此,绝不能认为职业教育只是技术、技能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相融,共同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定要紧跟时展和社会变化,瞄准企业需求,同时还要把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标准,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平台,组织教学活动;以职业活动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整合行列资源学校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影响成千上万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疏忽和怠慢。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确定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企业需求;既要考虑国家或行业的要求,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计划。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与企业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企业合作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这样,可以依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指导职业学校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工作过程、工作情景为导向,实现从学科知识为主线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换,建立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的行动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需求基本相符,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凸显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在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职业化特色的同时,强调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地方产业政策、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灵活性,彰显地方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去陈求新为前提,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这里的“陈”是指陈旧而过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是指各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五新”内容,即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课程优化为核心,保持课程方案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课程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每一轮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订都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来进行。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努力形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志向的差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同时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是照顾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要求,相关课程要突现出来;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合理设置选修课;三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第2篇:教学计划管理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 学籍管理 规范化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是指对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生的学籍进行管理,主要涉及学生个人的基本信息、新生建档、学生的考试成绩、奖惩情况、学籍异动、毕业资格审查以及查询统计等内容。学籍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鉴于学籍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信息量大,数据繁琐等方面原因,这就对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规范化管理方面。事实上,很多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不够规范,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质量与效果,也就迫切要求学籍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

一、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

为全面深入了解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本人曾以问卷形式对全省10多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90%,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及技术手段落后、专业性不够等方面。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比较复杂,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要求有学校的重视,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有专业化的队伍维护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助,事实上,很多的高校对成人教育不重视,只是把成人教育作为各高校、高院系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

管理制度不健全及技术手段滞后。管理制度与技术手段是所有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因为高校对成人教育普遍不重视,导致制度的制定缺少研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倾向,导致制度不健全,缺少一种合理的行动准则和依据。技术手段滞后,主要是体现在许多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或采用单机操作,学籍管理的常规工作,如新生缴费注册、打印学生名册,教学计划管理、面授登记表打印等,赶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极不适应社会,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籍管理不专业,随意性大。学籍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专业化的人员、专业化的团队来进行操作,同时管理人员还需要具有有时俱进的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包括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熟练运用,对相关管理制度的熟悉,对基本工作流程的把握等。但是目前高校学籍管理者自身专业性知识储备不足,管理及服务意识缺失,管理的随意性倾向比较明显。

二、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有效措施

(一)专业化培养。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自我更新能力,紧紧围绕当前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摒弃陈旧的思想,落后的管理观念,将科学、先进、高效的观念理念引进学籍管理领域。同时,要努力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专门从事学籍管理与操作具体学籍事务工作的队伍,保障良好的硬件设施,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规范化进行学籍管理。

(二)健全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规范化的前提,要规范化管理就必须要保证制度的可行性、完善性、时效性,应该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有效力的学籍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求有监管措施。

(三)提高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意义的认识。学校领导,特别是分管学籍管理的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应该提高充分认识学籍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一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主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它的协调、有序和高效,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及提升管理的效果。专业化团队负责的学籍管理,业务的熟练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及相应的监督、奖惩制度,必将降低学籍管理的随意性、错误率,全面提升管理的效果。

总之,适应当前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急需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解决,应该成为当前高校改革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庆霞.高校学籍管理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读书育人,2007,(S5):39

[2]钟才良.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31

[3]林静新.高校成人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7

[4]刘文奎.论高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4):77

第3篇:教学计划管理范文

中美教育比什么,以及怎么比,所得出的结论将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比较的是数理课程的学术性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超过美国;如果比的是教育的效果、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则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我们难以否认的。

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学校教的知识难于、多于美国,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的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与创造力有何关系。这需要我们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譬如,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课程教法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已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国学校同类课程的教法则是,教师照课本讲原理,学生听讲后背熟即可。

不难发现,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10分钟就可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此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包含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同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毫无疑问,当我们用10分钟完成美国学校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像美国学生那样得到多方面的知识收获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我们常常笼统地说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比美国难,其实,我们只是难在数学课程上,而其他课程,尤其是社会人文课程,美国学校的要求则远远高于我国。美国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按规范要求查文献、写论文,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从中美两国社会人文课程的比较来看,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难度低,教学要求更低。这意味着,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我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国,而人文素质是构建创造能力的总支撑,这方面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根基性的缺陷。

即使是数学课程,我们的难度也只是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在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我国学生的教学优势则不再显现。当中国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高度抽象的数学难题的时候,美国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全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和形成相应的能力。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脱节,而美国的孩子却在中小学阶段就不断积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国学生由于深埋在智力游戏般的数学谜题中,使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际生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表达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是基本忽略的,而美国的教育却极为重视。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中,含有很多非常实用并且学生无论将来干什么都用得着的内容,包括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介绍自己,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在众多可能性面前恰当地选择等等。显然,美国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西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非常细致的能力训练。

美国的学校教育注重在“做”中学。而学生正是在完整地做完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实际境遇、完整地体验实际感受、完整地遭遇实标困难、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整地获得新的发现。在接触真实的情景、完成真实的任务中,必然会锻炼出处理问题的真实能力。“做”的过程是增长智慧的过程。相比较,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要求学生完整地“做事”,我们省略了完整地完成一件事的大部分过程,只是取出其中一个细节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

第4篇:教学计划管理范文

一、精细化管理对于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制定计划并且落实计划

制定计划并且落实计划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当计划上交到上层管理部门后并没有检查或者认真检查计划制定和落实的状况,那么时间久了负责制定计划的相关人员就不肯再继续深入研究教材,也不再对学情进行详细分析,没有足够的智力投入,甚至每年的计划都是前一年度计划的完整复制,这样的计划完全是一纸空文,形式主义。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很多学校通过随意延长教学时间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低层次的运作局限于时间和汗水的投入,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诚然,这种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其实质上是受到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评价关系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学管理未能实现精细化。

(三)教研教改的实效

学校的教研教改想要实现真正的效果,除了要有计划安排、保障措施以及实施方案之外,还需要对整个计划进行频繁的监督、检查和评比,确保可以及时进行反馈,并且确定成绩无误,对于出现的偏差要纠正,从而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是得到落实。

二、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确保教学过程的几个细化

首先是借助集体的智慧,充分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之见密切结合,然后基于集体备课进行二次备课,充分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可以更加契合当前的教学情况;其次是同时注重教学课前准备和教学课后反思。应当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确保难度空间存在弹性,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课后想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寻找出其中教学不完善的地方,进而再度提高备课的质量。

(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精细化

在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时候,都应该以达到所期待的教学目的为前提。确保多做备课工作,尽可能多给予学生积极思维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时间,并且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内容都属于精品,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属于精练,从而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由原本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精细化教学的多向信息传播和交流,并且课堂教学中多注重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确保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生成都要认真关注,校方要借助听课评课等多种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有一个较为深刻和准确的了解,并且及时发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三)实现作业布置的精细化

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要具有层次、探究和开放的特点。此外对于作业的量也要确保适度,学生的厌学和抄袭作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量太大,通过适当控制作业量,可以让学生的负担显著降低,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作业量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精选习题,确保所布置的习题可以增强课堂指导的针对性。对于那些非基础类的学科,所布置的作业应当具有创造性;学生的作业书写以及教师的批阅都应当有系统的规定,让作业体现其反馈功能,同时借助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现学生管理的精细化

第5篇:教学计划管理范文

我班上有61名学生。本学期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建立一个积极进去、干部能力优秀,所有学生都能明确学习目标,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一个有纪律,有进取,拼搏向上的班级风貌。

继续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常规教育上,加强《小学日常行为守则》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落实常识教育,积极配合学校,少先队活动,开展了争当“好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具体工作措施:

1,抓好班级日常管理,消除学生旷课现象,抓好学生自修课纪律,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提高黑板报,墙报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

3,使用类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活力。

4,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5,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做法。

6,定期开展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7,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努力实现各项活动的良好效果。

8,与学生定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加强学风建设。

1,课堂活动安排。

根据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计划的安排,引导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活动之前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良好的活动方案,教育主题,努力取得最大的实践效果。做好学生的好老师,以确定本学期的活动主题,组织和引导,如: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学生灵活,充满了有趣的课内外活动。

2,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

(1)制定班级公约,活跃课堂气氛,给自己班级分小组,给小组取名。

(2)安排的课堂环境布置工作。

(3)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和成就的机会。学生参与意识,提供优秀学生的展示机会,推动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发展。

3,班干部的培养。

第6篇:教学计划管理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管理;人性化管理;策略

一、人性化管理的长远意义

在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幼儿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已经较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模式出现了转变,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使得学校的管理秩序和执行力等有了显著提高。人本主义、人性化管理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部分。在教学管理中有效的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克服教学管理过于死板的问题,能更多的关注教师和幼儿学生的需求。很多苛刻的规定和制度随着新课改进行也需要进行人性化修订,把许多落后的、不符合实际的制度结合人本思想进行革新,这样才能在幼儿园教学管理中处理好一些突发的具有现代特点的人性化事件,避免因处理不当而打击教师的积极性,阻碍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发展的现象,力求用人性化管理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相长。同时幼儿园教学管理方面融入人性化管理是保障幼儿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必要措施,只有通过人性化管理才能使得教师奉献出更多的干劲,用最佳的教学状态处理幼儿园的教学事务,从而促进整个幼儿园的综合发展。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管理中深入进行人性化管理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幼儿园不够人性化的现象

经过笔者观察和调研,发现了很多幼儿园都存在的不够人性化的现象,主要集中在:1.管理制度特别僵硬,严格控制了师生的行为、生活等。有的幼儿园为了方便管理,节省午休设备的开销,强制规定幼儿学生中午不能在学校宿舍睡午觉,必须由教师带领到空教室训练体操等等。2.教学管理压力空前,很多幼儿教师没有得到公正对待。因为幼儿教师大部分是纯女性组成,她们的心思复杂,相互之间容易形成矛盾,在教学管理上很多时候会因为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而郁郁不欢,进而导致更多的问题。3.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教学管理太过片面,使得各种问题没法得到人性化解决。因为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年纪很小的学生,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会被学生家庭、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非常疲惫,工作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在教学管理上却不太注重对教师的安慰和引导,只是责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指责教师情绪不好等,反而不能使得教师心理变得开朗。

三、措施分析

第7篇:教学计划管理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义务教育学校;绩效管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6-0010-03

一、理论来源及政策理念

“绩效管理”这一概念源于绩效评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次被提出。随着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绩效管理改革逐渐成为管理主义方案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1]。经合组织将绩效管理定义为组织管理、绩效信息、评估、绩效监控、评价和绩效报告的整合。Bennett和Hill认为绩效管理应是“战略计划、绩效测量、绩效评估、绩效预算”这一动态的过程。Boland和Fowler则认为绩效管理涉及“绩效测量、绩效指标、绩效评估和质量控制”。[2]

随着我国“两基”任务的完成,以及全球化环境下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教育管理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义务教育的发展。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逐渐引起了教育管理者的广泛关注,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正成为政府政策导向。将绩效管理这一理论引入到义务教育中,要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指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必须完善义务教育的绩效管理,使有关公共管理部门各司其责,相互配合[3]5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体制”。《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中也明确表示“中小学校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在诸多政策指引下,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管理机制,是落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这一政策导向的具体化行为,且对于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竞争实力的增强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义务教育学校绩效管理是通过对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战略构建、发展目标分解、办学业绩评价等行为,将绩效结果应用于义务教育学校的组织目标管理活动中。在学校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激励教职员工业绩持续提升,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促使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管理的基点

绩效管理的推行对于义务教育学校工作效率的改进,组织成员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以及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教育资源总体匮乏的情况下,实行绩效管理是理性的最优选择。然而也应该注意到,在竞争机制理念指导下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管理和教育本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与市场竞争压力之间也存在固有的、难以调和的冲突。故在义务教育学校推行绩效管理之前必须厘清两组关系,即教育的本质与全球化竞争;教育与绩效管理。

(一)教育的本质与全球化竞争

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卢梭则表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3]18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不同学者对于教育理解的侧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本质的特性,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均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其核心在于“人”的发展。这一共同的认识即为教育本质的特性。他们强调的是,教育所要传达的是灵魂觉醒的本源和根基,而不单纯只是机械性的知识技能。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者应该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授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并加以德育,协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独立的人。而绝非简单意义上传授他们某一学科的知识,以期全部的学生都能成为适应市场化竞争的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使人朝着道德文明的方向发展,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教育的价值应该上升到,关系民族精神和民族道德的未来,保障整个民族的民主自由和发展。

相对于教育对人的社会身份转变的作用而言,教育更为关键的意义在于人的生活价值与精神世界的建构,教育的任务是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获得内在的幸福感。因此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工作应该承担起组织成员生活意义和精神世界培育的责任,并满足全体师生对于文化、情感及价值观的需求。

全球化对于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全球化体系下竞争性的市场体制要求教育系统培养出具有全球化竞争力的人才,这也就必然引起各国政府的教育改革。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在许多国家均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在经济学领域中,劳动是经济的四大生产要素之一,舒尔茨也指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提高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开发人力资本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途径。《纲要》中指出“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应该“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全球化的竞争导致了市场对于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更高要求,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幸福感的满足,在社会竞争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时代已偏离了教育的真实追求。市场化社会将人简单地视为生产要素,以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与“人力”的内涵指向并不相同,“人”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为了使“人”转换为“劳动力”,高程度的技能训练已经成为全社会获取资源的必然选择。因此,教育被看作是能一次性完成的,是为求职而准备的[5]6。当人作为生产中被物化的符号,提升全球化竞争力以获取在全球化环境中的职位,是受教育者的最终学习目标。当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期待已不再是教育的本质目的时,学校的管理活动便陷入了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维度之间的平衡陷阱。

(二)教育与绩效管理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管理最突出的表现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的实行。随着国务院颁布《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有了政策保障。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落实是绩效管理评价结果在学校组织中的运用,尽管它具有推进教育公平的价值,然而其基础性绩效工资的确定主要依据教师现有的职称职务分配,这将会导致教师为评定职称而更多地提高自身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能力、高效率的能力,而非教育工作本身所应承载的幸福感及精神的充实。

如何在绩效管理所追求的工具理性与教育呼唤的价值理性之间寻求张力的平衡,是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者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中必须关注的焦点。

三、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管理

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投入的事业,本质上应关注教育投入的长远利益。然而在全球化环境下,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期待更侧重于短期利益,忽视了受教育者个性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性全球化经济环境的刺激下,各国政府为促进知识性经济的发展,趋同的选择就是通过对教育进行重建,使得教育绩效更具效率。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寻求绩效管理与教育本质之间的平衡状态,是义务教育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却陷入了功利化的误区,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比较强调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科技发展的加速器和孵化器、促进谋职就业的功利主义价值,而忽视其作为社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器,改变处于不利地位人群的生存状态,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平等的非功利价值[6]。

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在追求教育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的本质属性,关注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的需求。全球化背景下,稀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了只有少部分社会群体才具备优质教育的支付能力。公平和正义的教育本质价值观转变为契约和竞争的功利理念。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义务教育学校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阐述就显得尤为重要。重新理解绩效管理所注重的效率与教育内在对“人本”的追求,是在全球化趋势下义务教育学校推进绩效管理的内在需求。

“以人为本”所关注的是学校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内心世界的培育,基于人本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效率,从而实现人的内心世界的完善以达成教育的本质目的。教育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学生和教师是教育公平的根本。故而义务教育学校的以人为本,应该包括“以学生为本”以及“以教职工为本”。

(一)以学生为本

对于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不同社会阶层及利益群体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采取的方法策略、制定的目标方向也各有差异。但其共同的追求应指向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实现“人”的管理,学生权益最大化是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面对着全球化环境下的日益复杂的竞争趋势,在推动绩效管理格局构建的同时,从教育的属性出发,强调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构筑,满足学生内心隐性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教职工为本

教职工在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的改善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义务教育发展从规模扩大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绩效考核成为评判教师工作效率以及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最为有效的办法。然而绩效管理的要义在于充分关注教师的个性特征,考虑教师的柔性渴望。政策制定者及学校管理者应当以教职工为出发点和中心,视人力资源为资源主体,激发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合作、学习,致力于教师的进步与发展,尊重教职工,保障教职员的权益,使教职工与学校的战略导向相一致,共同为学生和社会创造价值[7]。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政府及教育管理者往往会陷入人本缺失的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情势所迫。不可否认绩效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良性作用,但绩效考核所生成的竞争性亦会带来负面影响。在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从追求教育效率的单一理念中解放出来,转变教育思维,重新定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是教育管理者的职责所在。以人本观念推进教育管理改革,落实绩效管理政策是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绩效管理和教育属性之间有着紧密不可分的张力,政府和学校管理者应当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以教育属性指导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用绩效管理促使教育本质目的的实现。教育的概念应当回归成学习的理念,学校教育应当回归为社会化的大教育[5]6。重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人本关怀,是对教育本质的诉求。

参考文献:

[1][美]欧文・E・修斯.公共管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8.

[2]孙骏.当代西方政府绩效与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宁波党校学报,2005,(4):15.

[3]江野军.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义务教育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4.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117-121.

[5]张德明.发展远程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J].开放教育研究,2000,(2).

第8篇:教学计划管理范文

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教育工作会、德育工作会精神,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加强细节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为手段,力求在德育实效性方面有所突破,提出“让德育走进孩子心灵,让学生文明、快乐的成长”的德育理念,努力构建充满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体现理解和尊重的、具有八小特点的德育。

二、德育工作总目标:

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发展为重点,以美育工作为特色,用美育塑造出品格,让学生终生受益。

三、工作重点:

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一个落实”,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这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加强班级管理,二是: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好“一个落实”:落实常规工作的开展。

四、主要工作: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级管理有序开展。系列活动一:利用班、队会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另附实施方案)组织班主任开展班、队会活动,通过:培训、研讨、交流、设计班会方案、相互观摩、班、队会评比等手段提高班、队会活动的实效。

2、养成教育,寓规范于细节之中。系列活动一:文明习惯伴我成长—环保行动(另附实施方案)

a、开学初各班开展“拒绝乱写、乱画、乱扔废弃物不文明行为”主题活动,号召同学们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b、平时加大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教育,要经常利用班队课,晨会等有效途径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这些垃圾文化不仅是损坏公物不良行为,更是传播和渲染着不负责任、公德意识淡薄的人生态度。

c、在心理上积极引导学生,端正他们心理态度。同时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尽力从源头阻止此类事情发生。

d、领导干部、学生干部定期下到各班检查、反馈,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整治各班班容班貌重要内容之一

3、落实常规工作

(1)继续开展文明小学生评选工作。本年度文明小学生评选以“首都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社会礼仪和奥运知识为重点,以及开展我校的特色活动“文明习惯伴我成长”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2)实施学校的课程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坚持在各学科渗透德育的原则。

(3)开展“和文明做朋友,和奥运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a、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竞赛”b、“红领巾节能活动”c、继续开展“星级班集体”评选。

(4)营造“以德育人”的教育环境,突出“以美育人”的办学特色,进一步细化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班级内外展示园地,楼内外建设突出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建设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使自主和合作统一,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重点是一楼门厅和楼外文化墙建设。

(5)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超越自我的勇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要重视离异家庭、特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建立帮教档案,建立“特殊学生”档案,继续抓好“心理课”、“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等。

(6)强化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增强责任意识,通过红领巾广播、晨会、班队会等形式,使学生知法懂法,掌握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抓好学生校内安全工作,小黄帽路队保证三率:学生带帽率、执举旗牌率、排队率,严格执行小黄帽路队制。

(7)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做好家访工作,规范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召开家长会、继续办好《牵手》报、建立家长接待室等。与街道、居委会形成合力,利用德育共建单位的有力资源,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形成校内外学生德育的网络,共同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8)、以少先队为主阵地,结合德育重点工作,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A、抓好少先队阵地建设、b、进一步强化雏鹰争章活动c、加强少年军(警)校建设,强化爱国意识、集体意识,9月底组织五年级学生军训。

(9)、全体任课教师要提高对《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使用的重视程度,要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评价,起到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作用。

(10)、开展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比赛,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效果、有总结、有表彰。积极倡导读科技书、讲科技小故事、制作科技小发明等,力争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11)、进一步提高德育应用信息化的能力,充分利用德育网络资源。

(12)、作好业余音乐学校工作,加强艺术教育,在学科中渗透美育。

(13)德育工作资料管理,注意德育过程积累,随时形成德育资料,妥善保管,认真总结德育工作,及时整理归档德育资料。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开学典礼,学习与落实《守则》、《规范》、《十个文明形象》,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2、制定八小德育工作计划、和班主任工作计划

3、以“迎接新学期,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各班出黑板报

4、杜绝“垃圾文化”活动

5、五年级军训

6、出版“家校联系小报”五期

7、召开家长会

十月

1、校园文化建设开始

2、一年级新生入队

3、“文明习惯伴我成长”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一:奥林匹克知识竞赛

4、班主任论坛和沙龙以及班主任师徒结对

5、出版“家校联系小报”六期

十一月

1、“感恩教育”活动

2、雏鹰争章

3、班主任培训

4、班、队会观摩

5、与社区联系,开展实践活动

6、少先队阵地建设

7、出版“家校联系小报”七期

十二月

1、班主任工作交流

2、评先活动。

3、科技教育

4、出版“家校联系小报”八期

一月

第9篇:教学计划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档案;院级管理

目前各大学顺应人才培养特点需要普遍实施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但不容置疑的是,学分制相关制度、措施的有效实施与落实,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基础条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如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模糊了专业、班级的概念,对学校的教师数量和质量、课程的开设、教室资源管理、学生班级活动的开展、学生学籍管理等都带来新要求,特别是对本来就比较薄弱的大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挑战更大,因为学分制下,教学档案管理的周期更长,内容更多、变化更大、要求更高等。而大学教学档案的产生、整理、保存、归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重心和基础在于大学中的二级单位――学院,以学院为单位,由老师、学生、教研室、院级教学管理办公室、各科研项目组、各研究中心等产生的教学档案是构成大学教学档案的绝大多数。因此,强化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大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途径和保障之一,也是大学学分制能否有效、可持续开展的基础条件。开展此研究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1 大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基础在学院

教学档案是指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教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录音、录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材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保管和使用等就是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过程的真实原始纪录,是大学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成果的真实反映,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更是大学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教学档案一般包括教学文件档案、教务工作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等。绝大多数教学档案来源于教学第一线的院级教学单位,产生于教学过程中的学院、教研室、教师、学生等多个层次、多个环节,形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时间跨度大的档案材料。因此大学教学档案管理重点和基础在于具体承担、落实教学工作的各学院,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大学教学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探寻强化院级教学档案管理的途径与措施,提高和完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是保证大学校级教学档案工作能力和水平达到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要求的基础,是有效提升大学教学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对推动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扩大与外交流都有客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2 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实中,各大学教学档案管理往往是以大学档案馆为龙头,以行政档案管理规范来收集、整理、归类和要求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等,客观忽视了教学工作特点以及学分制对进行档案的特殊性要求等。加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是以行政管理为依据,缺乏专业性的考量,因而存在如制度不完善、人员不专业、设施不齐备、不重视、信息不完整等问题,进而成为制约大学学分制管理制度有效开展与完善的基础性工作瓶颈之一。

2.1 制度不完善,即没有与学分制配套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与标准

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大学对最基本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都没有配套制度和标准,仍延用过去的校级行政档案制度和要求。而实施学分制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选课制、学籍管理制度、导师制、聘任制及教学质量评估等制度和规范,同时,还要构筑一套全校互通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包括选课运行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导师遴选系统、后勤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招生就业系统等。如果没有配套的科学、规范的教学档案材料,学分制的优势与特点根本不可能有效体现。

2.2 人员不专业,即无专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

目前,我国大学档案工作的重心在学校一级,通过学校的档案馆机构负责所有的档案管理相关事宜,包括教学档案。而在产生教学档案的主体单位各学院一般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也就没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现实中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多由教学秘书和部门行政秘书兼任。这些秘书平日大多忙于教学、科研、人事、办公室等事务,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同时他们大多不是科班出身,缺乏系统的档案及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平时做的档案收集与整理等工作仅凭经验与制度规范,并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对文件规范意识及档案的实用价值缺乏应有的鉴定能力,致使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具很大的随意性。不可能很好的满足学分制实施的档案管理要求。

2.3 无条件,即缺乏科学管理手段、方法和必要设施等

尽管学分制在我国大学推行已多年,但迄今为止也只能称为学分学年制,其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和优势并没有真正有效的被体现,究其原因无不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特别是教学档案管理等基础条件不足有关。现实中各大学、各学院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少有投入,制度建设、人员配备、设施购建都不完善,缺乏科学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在大量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前,人们普遍只能就事论事,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开展工作。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入档案盒,没有及时整理归档,建立电子文档等,更谈不上对归档材料的审核、保存和有效利用等。这些与学分制对教学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不符。

2.4 不重视,学院、教师等忽视院级教学档案管理

现实中,大学的教学档案管理多处于学校综合性档案管理范畴之中,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标准等都遵循学校综合性档案管理的要求,没有就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单独设置部门、配备人员、明确标准和制度等,很少有开展专门的研究,致使学分制背景下教学档案的特殊性、有效性、适应性等难以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特点要求。

同时教师们普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表现在不能保证必要的档案按时、全面的归档。更有个别教师对学院、学校的教学档案提交要求置之不理,造成个别必要的教学档案不完整等现象时有存在,严重影响管理质量。

2.5 档案信息内容不能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

由于大学教学档案的保存材料是建立在行政管理的传统制度与规范前提下的,其内容、种类、形式等,仅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更是严重缺乏应用价值,时常会有需要的材料没有、不需要的材料一大堆的难堪情况。特别是已毕业多年、小有成就的学生往往需要大学期间自己学习方面的许多信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提炼组织文化等素材,这些在现有的教学档案材料中很难有收获。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出现费时、费力、费人工,还产生不了其为教学服务、学校建设的应有价值,更难以开展应有的如查询服务等社会服务,其档案价值没有被充分体现等。

3 院级教学档案管理的强化措施

3.1 加大宣传、重视院级教学档案管理

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是决定教学档案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大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师生的档案意识和管理观念尤为重要。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中的个人对其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职务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大学教师、管理人员、甚至是学生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属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虽然是自己劳动汗水的结晶,但是无权占为己有,这些材料是受档案法保护的学校固有财产,必须保证其完整无缺,并按照规定向档案室移交。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院级教学档案工作是学校档案工作的基础性保障,是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有效性的基础,决定着学校档案管理的效果,只有提高了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的档案管理意识,切实重视教学档案的管理,保证教学档案的及时、完整、科学、有效的被整理、保存和应用等,才有可能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弱化的现状,有效推动大学的二级管理和学分制的有效实施等。

3.2 完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与规范

随着我国大学规模的扩大,二级管理和学分制成为各大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诸多原因,学院并没有足够的管理权力和资源自主开展各项工作,日常运营管理资源的投入和制度性规范依然执行学校一级的。因此对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没有专门的投入,缺乏专业人才,更是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与规范,不同学院对相同材料的处理流程、要求不尽相同等,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不能满足学校、学院发展和学分制的要求。

因此,在二级管理和学分制背景下逐步完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与规范,积极构建院级教学档案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3.3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培养,保证工作质量

由于我国大学长期普遍不重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致使其成为制约学分制有效落实的瓶颈。而优秀的成绩一点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通过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从流程管理的角度开展全过程专业培训,逐渐打造专业的档案管理队伍,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制定统一的过程管理标准和规范,统一标准、内容、格式和程序等,以逐步实现教学管理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电子化,真正意义上从基础管理的角度提升院级教学档案的有效性。

3.4 强化教学档案形成过程的监管,确保教学档案质量

教学档案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档案收集、整理等过程的规范性,而规范性的落实必须要长期坚持执行标准的、统一的、规范的相关制度与标准,并形成工作传统和风格。如档案管理员要坚持原则,严格按制度规范办事,档案管理文件材料要真实、准确,切忌因自己工作上的不周或外界干扰影响教学档案的及时性和高质量,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等。特别是关系学生未来成长的档案更应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要件等强化管理。

同时在工作中应加强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和鉴定等。教学档案管理质量的前提是正确的资料归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和重要性,区别管理。而这往往是院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软肋,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制度、规范和经验等。因此加强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鉴定工作,是确保教学档案管理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需要强化以下几点:

首先,要按照学生培养方案的流程,明确不同档案材料的重要性,区分不同等级或类别。针对不同等级的档案资料采用ABC分类法开展差异性管理。

其次,加强对管理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提高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确保档案管理的质量。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明确制度性规范与要求,通过岗位职责的形式要求管理人员严格按制度规范、区别不同资料,正确的、有规律性的开展有效工作。

第三,加强院级教学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与条件的投入和建设,加强对档案实体分类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分类整理经验,提高档案分类整理质量,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标准化。

3.5 积极开拓教学档案的服务功能

档案的生命在于它的适用性,教学档案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只是被分门别类的锁进档案柜中,成为“死档案”,那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学档案的管理任务之一是积极开发教学档案的应用价值,主动为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服务。如将教学管理制度、优秀教师的讲稿、教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历年的试题、学生考试的试卷分析、优秀毕业论文、师资情况、教师历年的科研成果等汇编成册,供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学生查阅等。这不仅能教学档案管理的良性循环,更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的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档案在高等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敏 大学院级教学管理工作及其人员素养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6)

[2]乐利珍 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 技风 2008(24)

[3]江煜 加强我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3)

[4]吴敏 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 中国科技教育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