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街区商业规划范文

街区商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街区商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街区商业规划

第1篇:街区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以人为本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位及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居住区的环境景观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今,居住区内建设商业街的热潮正在兴起,商业街是看似平常,实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论是景观、环境、功能、建筑外立面、空间尺度、功能分区、景观小品或是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都应该统筹规划,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更具文化与居住区风格特色的景观小品,都成为商业街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规模适度的规划设计

规模适度原则是指居住区商业街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营业面积都要适度,不能超越界限无限发展。

1、从一般观察角度看,商业街的“有效长度”大多为300米到600米。在一些城市中,城市商业街的道路总长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但商业的繁华也和一首乐曲一样,不可能全曲从头到尾盈漫,而是有最热点、次热点。一般商业街有短暂的非商业区段夹杂其间,其商业兴奋点段落一般在300米至600米。

2、商业街的建筑不宜过高,一般在2层楼高,个别大商场可到4层。一是逛商店谁也不喜欢爬楼,就是有电梯,人们也不喜欢上上下下地来回折腾;二是过高的建筑会产生压抑感,影响人们逛商店的心境;三是通道狭窄,两边建筑物过高,会产生高楼效应,令顾客无法在街头驻足。

3、商业街的宽度应在20米至30米,不宜过宽。因为人们逛商业街行走规律是走“之”字形折线,即先在一侧走上一段距离,再穿行到另一侧,走一段后又折向另一边。如果街道过宽,会使人们在街两边往来体力耗费过大,抑制观赏、购物的欲望。

4、商业街的营业面积也不应过大。从一般消费者的反映看,一条商业街有20万米的商业营业面积可能是人们体力、心理所能接受的最高值了。一定要考虑人们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使逛商业街变成走马拉松。

总而言之,居住区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空间,基于商业街的店铺特色,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有用而舒适。根据调查,一般商业街的尺度,都控制在8-12m左右,而这又是针对两侧都是店铺的商业街,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在根据建筑的轴线在相关节点上设置种植坛形成景观序列,根据建筑的收放控制台阶的收放。

二.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居住区商业街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景观设施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单调平直呆板的街道虽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离却很长。弯曲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再见少风力干扰方面是由益处的。变换的街道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网络的心理距离变短了。人在步行时都爱抄近道,人们走捷径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开场空间中的步行线路,横穿空间中心是不舒服的,眼空间的边缘既可以体验到大空间的尺度,又能欣赏到街道或空间边界的细枝末节,令人赏心悦目。台阶是打断步行节奏的破坏元素,我们采用平缓的坡道替代。

人车分流是必要的。同时,要各主要人流入口安排了必要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位。车行路与步行街交路口实行步行优先原则,尽量保证步行街的连续性,货流与人流分流,互不交叉。 具体的措施如下: (1)车行流线布置在商业街及建筑背面避开主要人流,在部分地段采用尽端式道路,便于卸货与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机动车流尽量控制在商业街入口附近,减少对步行的干扰。 (2)自行车停车在入口处设集中停放处,沿街结合花坛分组设置部分小型停放处。 (3)为使步行系统连续化,通过地下商场,二层过街道连廊加强不同层面的行为连续。(4)货运:大量集中货运可通过地下层解决,少量常规货运可通过与步行街垂直的支路解决。

三.空间组织与环境规划设计 居住区商业街的布局以线性的步行系统为主,同时与大型公共空间,庭院,以及广场绿化相结合,形成人性化的现代购物空间。

商业街空间的组织又可以景观意境为线索,按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及功能的不同、大小设置几大景观区,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具统一性,通过轴线的控制来实现,分别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动静分区的过渡功能,人们交流休息思考冥想的静态活动功能。

街区的空间景观轴线与整个居住区景观相结合,统一风格特色,将居住区绿带引入街区,构成有机的形态。根据美国经验,好的商业街不仅能吸引顾客,也能引来商家,根据经验,他们愿出高于平均价格20-25%的租金来租用这些零售空间。步行街属于在一根轴线上水平展开的空间,拟在步行轴线上选择若干节点,将空间局部放大形成小型广场,打破线性空间的单调,有节奏地营造出空间的点。通过不同形式和气氛的广场,营造丰富变化的外部空间。沿街店铺形成尺度宜人、符合购物心理的商业空间。

四.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停留区域与心理学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柱下等使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给人们提供驻足,停留,停下来与人交谈,停留一段时间的动作诱因。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指出处于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是人们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们要紧两创造多层的边缘。人的活动是从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的的中心的边界发展起来的,通过孩子们总是现在门前聚集一会,然后在开始游戏并占有整个空间。

据测算,一般消费者连续逛街购物的疲劳时间最多为2小时(可逛1万平方米左右的营业面积的商场),中老年顾客还要低于这个水平,而只有休闲、娱乐、餐饮等才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滞留时间。因此,应注重商业街休闲功能的完善与改进。要注重广场和座椅的设计,增加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场所,处处为逛街的顾客提供休息、娱乐方便,必然会延长顾客的逗留时间,增加商业街的活力。

商业街服务对象是人,居住区商业街是为整个居住区业主服务。所以居住区商业街的景观规划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行为、心理、视觉出发,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空间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注意环境空间的组织和环境设施的安排;以人的视觉、触觉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感受为参照,在功能、样式、质感、色彩等方面,强调精品意识,创造优质的商业购物环境,突出景观性、功能性和安全性。如在街道两旁和建筑主体种植树木花草或摆放盆栽,创造轻松、惬意的视觉效果。

在功能方面,设置方便小巧的公用电话亭、美观舒适的休闲座椅、干净明亮的公共厕所、垃圾桶、统一管理、和谐协调的广告设施和标识系统,做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观、制作精良。在街道出入口、上下台阶设施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特别是盲人的特殊要求,以及环境保护、防火防灾、紧急疏散的要求等。同时还应采用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铺装,使空间、建筑、景观的设置布局浑然一体,并运用好导游图、标志牌、时钟、喷泉、雕塑、小品景观、象征物等等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第2篇:街区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业态;商业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ll walks of life with the functional form of adjustment to revive and activ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case gradually increased,But also facing theoretical weakness, method is simple, the lack of local defects,On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 buildings lack effective format control means,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the commercial single, short state。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Huzhou garment district organic renewal experience,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yer-by-layer classification mode, step by step, interlocking,The" Culture " and" Business" the perfect unity,Namely, enhance the public cultur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and activation of the center area of the commercial atmosphere,enlarge the soci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Make its become Huzhou city cultural landmarks.

Key words:History and Culture;Format;Commercial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5-17(5)

1 研究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始终是摆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业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注入新的商业业态的方法来激活历史街区重新焕发青春,本文即以湖州历史文化街区――衣裳街区为例,通过对历史街区业态的层层分析和研究,达到提升地区整体功能品位,带动和引导可开发项目的落地,形成商、文、旅互动效应的目的,使衣裳街区成为湖州传统地方文化为特征的现代商业区(图1)。

2 项目缘起

衣裳街区是湖州市区仅存的两处历史街区之一,随着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明确了街区建筑的保护模式,物质性规划亦告一段落。但今后街区如何更好的发掘、利用传统价值,充分体现出两个上位规划所要求的历史文化特色,尤其是如何更好的使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所确定的各类建筑,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次研究以街区内建筑物的合理利用和分布为重点,探索一条符合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道路,对街区内每栋建筑物如何使用提出建议,为街区的运作提供一些决策依据。

3 商业业态的案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业态布局是城市文化战略的一项新举措,本次规划采取了逐层分级解析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力求将“文脉”与“商脉”完美的统一起来。

3.1 衣裳街区概况

衣裳街位于湖州市中心区,南临江南工贸大街,北接红旗路,全线长度约330米,呈现“撇”字形走向,其间保留了大量的清末民初建筑群,是《湖州市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中划定的历史街区(图2)。

3.1.1 衣裳街区历史沿革

衣裳街区明清时期因此地开有众多估衣店而得名衣裳街。明清以前,衣裳街店铺众多、民居、河道互相掩映,具有标准的中国式江南水乡的特质,衣裳街内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清代起,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发展,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宗教、建筑等开始传入中国,出现了相当一批中西合璧的建筑。湖州以南浔的私家园林为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而湖城的衣裳街以其西方的宗教建筑和思潮、先进设备和时髦的休闲娱乐方式、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不断渗透、融合为特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元城市文化。现状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点12处(图3)。

进入90年代后,湖随着州城市开发力度的增大,城市实现了从市河到苕溪的跨越,目前正在向太湖时代迈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衣裳街地段大部分房屋都已陈旧、破败,加之相关服务设施不尽完善,成为城市核心区中的一处伤疤。

3.1.2 衣裳街区的现状情况

衣裳街区占地面积10.85公顷,主要为居住、商铺和文保单位三类用地;常住人口约3200人,人均用地面积约34m2。现状衣裳街区共有建筑总面积约10.97m2,主要用作居住、商业、办公、医疗、宗教、市政、商住混合七种用途(表1)。

衣裳街区业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购物,一类是餐饮,其中又以购物为主。从现场统计的情况看,服装类商户在所有商户当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达到69%,目前,衣裳街主要以要经营低档服装为主,其他业态作为服装街配套设施点缀其中,规模较小,多为散户经营。

3.2 存在的问题

3.2.1 时间的断裂

历史上的衣裳街喧嚣热闹,每个时代都是湖州的商业中心,但是现在却成为老城区黄金地段的“洼地”,未能担当起在中心商业区地段所应担负起的责任。外地游客即无法从经营产品上识别出历史的痕迹,也无法从整体外观上识别历史原貌(因为大量的违章搭建、广告设置、建筑物破坏严重等造成了街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3.2.2 空间的分裂

长期以来,衣裳街作为一条街,只是利用了界面建筑的功能,缺乏向巷弄延伸,使得人们只知有衣裳街,不知有衣裳街区。线性的街和面状的区存在着空间上的分裂。

3.2.3 交通的割裂

该街区位于老城区内,区域内有三街、十四巷、二桥、二溪及十八处河埠码头。道路等级偏低,宜为步行交通。但是由于该路段紧邻湖州中心商圈,街区内部道路与周边城市主次干道均直接相交,加之湖州摩托车数量较多,造成了人车混杂的状况,带来了交通隐患,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停车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大削弱了旅客的购物意愿。

3.3 业态布局的逐层分级模式

本次研究在上位规划――《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衣裳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直接指导下,首先从用地性质上对街区进行初步梳理。其次针对衣裳街区街巷功能特征,在用地布局基础上,通过延展街区,深入确定每条街巷的主导功能,以此作为具体确定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依据。最后在街巷功能的主导下,从历史挖掘、现实需求、租金负荷三个角度综合确定建筑物使用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确定各个建筑物使用功能时,我们首先考虑恢复历史上位于该街区的老字号,有条件的要恢复它的原址、原貌、原品,无条件的可以保留字号,转换经营品种;无字号的引进现代湖州名品(图4)。

3.4 功能业态布局

3.4.1 用地功能梳理

本次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衣裳街的用地布局进行了梳理:

――规划保持现有的传统风貌和基本的街巷格局,保护和整治竹安巷以北、红门馆前街与市河之间的、以老式宅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群,修复重要的文物景点,整治各街巷和沿河建筑立面,使地段的历史风貌得到全面保护和恢复。

――充分利用地段优势和级差地租,逐步调整用地结构,适当完善一些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设施。既平衡一部分用于保护与整治的资金,也可提高地段的吸引力和活力。

――在核心保护区内保留一定比例的原有居民和老住宅,借以维护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和补充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拆除违章搭建的破旧房屋,清理河道,整治环境设施,梳理出更多有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

规划衣裳街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体现市井商业的繁华与喧闹;馆驿河头则以文化休闲为主,体现江南水乡的清闲幽雅;虹门馆前则以居住和文化展示为主,体现传统居住的从容闲适(图5)。

3.4.2 街巷功能组织

衣裳街的街巷是构成街区的骨架,至今保持着原有的尺度和功能。充分体现了街区的风貌特色,也是衣裳街区的重要交通空间和居民的交往空间。

规划根据现有街巷的等级、尺度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对街巷功能进行功能的划分和组织(图6)。

3.4.3 商业业态引导

本研究通过对衣裳街区现状业态布局的解读和对衣裳街传统业态的进一步挖掘,对街区建筑物的业态类别进行了策划。针对不同的业态,用不同的色彩体系进行识别。共分成5个大类,22个种类,小类将店名和类别交叉配置。在大类中,用中国红表示传统服饰,用琉璃黄表示文化休闲,用香樟绿表示文化展示,用青瓦蓝表示传统工艺,用玫瑰紫表示饮食文化。具体分类体系见表2:

规划街区的居住建筑主要集中布置在红门馆前东侧和团结巷周边地区,在市河西侧,居住建筑主要坐落于包安弄、小弄、两侧。传统服饰类主要放在沿衣裳街两侧,沿袭原有业态,以服装类销售为主,兼有饰品、酒店、绸缎、地方小吃等业态组合,形成复合化的功能的历史老街。文化休闲类主要放在沿馆驿河头两侧,包括了茶楼、湖剧馆、古籍书店及印刷馆、青年旅馆、各类工艺馆等,充分体现安逸闲适的氛围。文化展示类主要结合名人故居和历史事件发生地集中布置。传统工艺类主要放置于街巷弄堂内。饮食文化类主要集中在衣裳街两头和中段(图7、8)。

3.5 相关措施与建议

3.5.1 采取租售并举的开发方针

历史街区改造的前期投入资金是较大的,为此很多地方想通过商铺一次性出售方式套取收益,但易引起业态的失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历史街区的复兴;若不进行出售,高企的运行费用又难以支撑,总是处于两难境地。本次研究提出了租售并举的方针,更进一步确定了租售比应控制在3:7左右才能兼顾近远期利益,这不仅为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也使整个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3.5.2 在开发模式上采取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

管理者与经营者相分离,这样的模式与国际运营模式同步,也被国内大部分专家认可。因为这类地区的组织和构造形式,包含着一种促销思想,即要让消费者在购物场所尽可能停留较长时间。该模式可保证和提高管理水平,并以一个统一的社会形象面对消费者,同时由于各零售商分别经营自己的产品,可以充(下转56页)(上接21页)分展示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经营风格。

3.5.3 在具体项目经营上,遵循主体突出,多项经营的原则

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都可以采取以一种为主,多种销售产品共存的业态模式。既保证经济上的合理性,又充分的展示了街区生活的多元化,这是策划中的一种弹性控制,是实现经济、社会、政府多赢的较佳方式。

4 实施效果

衣裳街区保护性开发和业态策划,逐步恢复碧澜堂、同丰楼、青莲茶室等传统老字号,基本形成了以传统老字号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商业街区,与现代化的步行街区交相呼应,既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激活了中心区的商业氛围,放大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湖州城市的文化地标。

5 结语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近年来日益成为关注的热点。这与社会发展中大众文化消费的增长而引发的对文化遗产认知要求的增长分不开。本文结合湖州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控制实践,介绍了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研究的理念和内容,并结合实际展示案例,对业态的方法与手段进行了详细阐述。商业业态的布局不仅是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与管理的一部分,还与经济学、民俗学、消费者心理学、环境景观设计以及博物馆业、传媒业、旅游业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学科的合作是其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期望本文对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布局理念和方法的探讨能够给予借鉴与帮助,也为中国大部分城市提供一种历史街区业态布局创新的范式。

参考文献:

[1] 王蕾,马建峰.上海豫园中圈功能业态定位相关研究[J].理想空间,2011(10).

第3篇:街区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温州;历史街区;新功能;物质环境;矛盾;调整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9-70-(3)

1 温州历史街区概况

温州是浙江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温州古城由我国东晋著名舆地学家郭璞选址规划营建,是古代天人合一整体思维和“以象制器”创作方法的结晶。古城“通五行之水”、“连五斗之山”、“凿二十八井”,根据“倚江、负山、通水”和“东庙、南市、西居、北埠”的原则进行布局。温州古城以河渠为骨架,是基于“井田制”基础上的方形城制,街区方正,子城在中央,成“回字形”格局。

根据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遗存,划定历史街区。五马街—墨池坊历史街区位于古城东南,为古城格局中“南市、东庙”的主要街区和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历史街区,总面积达63.08公顷,是温州古城最主要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城西街历史街区总面积20公顷,因位于原钱氏子城之西而得名,历来是商贩云集的商业区;庆年坊历史街区位于古城的西侧,是“西居”的代表,街区总面积达28公顷;朔门历史街区位于温州古城北面,是“北埠”唯一保留的历史街区,总面积21.78公顷,由于临近瓯江,是为交通要道,也是温州对外商业贸易的窗口。温州历史街区内历史遗存丰厚,拥有大量的宗教建筑、名人故居、近代望族大户宅邸及古树、名木、古井等。街巷格局呈鱼骨状,以低层建筑为主的传统或中西合璧建筑,里面尚保留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温州市政府在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遗存方面做了很多实践工作,2001年起又对庆年坊、朔门街、纱帽河等历史地段和传统街巷进行了修整和街景整治,然而这种仅由政府主导出资的修补和维持,除了少数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转化为公益性的纪念馆、展示馆等而得以较好的利用外,历史街区里大部分建筑仍处于年久失修、自生自灭的状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各功能区布局的调整和部分传统功能的转移,历史街区渐渐变为廉租房和低端商业的集中地,街景风貌混乱无序,基础设施极度落后,居住环境和周边新建的高层住宅有着鲜明的对比。有着千年建城史的温州古城亟待凭借自身的优良区位条件和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寻求新的发展地位,并和城市的其他区域一起参与到整个城市发展进程中。

2 新功能和物质环境之间的矛盾

2.1 植入新功能的困难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及各个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都还没有对整个古城开发利用的布局进行统筹研究。旅游和商业往往是通过导入新功能来克服街区的逐步衰败,在温州早期的旧城改造过程中,沿街店面的商业置换比较容易开展,受政策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那些需要更大投入的功能置换往往被搁置。因此,基本上每个街区都是先从沿街建筑的整治入手,带来的问题就是业态重复,没按照原先的功能定位去发展,一些街区成了布景式的民俗展览和旅游纪念品销售一条街,人气不旺,没有了商业的持续动力,经济价值的重新提升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况反过来抑制了街区后续的保护和发展。

近年有些街区内的风格较为独特、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被用作小型博物馆、特色茶室,此外还有几处老工业建筑被改作创意办公建筑,但基本集中在少数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段,大面积有序的更新计划尚未形成,历史街区的发展还没能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功能里去。

2.2 历史街区物质环境的局限性

温州历史街区内大量的可供再利用的历史建筑中,大空间工业遗产或其他公共建筑较少,民居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传统民居建筑开发利用的限制体现在现有的建筑特征和空间形态、建筑结构、空间尺度等方面。

历史街区要拥有新介入的使用功能,需要改造原来的外部公共空间,如建设硬质广场和集中绿化、拓宽道路、新建停车场、改造地下市政设施等等,而这些体现现代功能空间场所的增加,和代表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背景的院落式空间及街巷空间特征有很大冲突,历史文化信息随着空间载体的改变也在渐渐丢失。

2.3 对街区本身历史价值的损害

收益高、见效快的新产业往往是开放度较高、娱乐性较强、带来大量人流车流的商业,如餐饮、酒吧、特色零售等,这些休闲娱乐设施或休闲消费场所对原来相对封闭的社区生活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干扰。居民生活的日常空间被割裂或开放,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失去了完整的物质载体,就很难维持历史的原真性。若带来新活力的商业或休闲产业和居民之间没有互动,居民又没有得到直接的收益,冲突就会产生,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如上海田子坊改造初期,居民、艺术家、商家之间因为相互干扰形成的冲突,就是典型的案例。

目前历史街区改造的建设集中在政府部门和极少数的民间建设主体,他们关心的重点是投入和产出的问题,这种街区改造往往是一次性到位,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商业的自我调整和业态的自我发展,反过来影响了社区环境,与保护的初衷适得其反。功能置换势必需要调整与其相适应的建筑物质空间,如立面整修、室内装饰、内部的结构改造等,损伤性的改造很难控制,且风格趋同化、材料非本土化、建造工艺工业化、构造简单化等成了常见的现象。

3 温州历史街区新功能调整路径分析

3.1 对各历史街区新功能植入的统筹分析

温州历史街区在保护规划中明确了各自的核心价值和保护发展主题。五马街街区是以五马步行街为中心的商业性历史街区;墨池坊街区是以墨池历史公园为核心的传统居住风貌为特色的文化性历史街区;城西街历史街区是代表温州传统的街巷商业模式,以高品质居住服务功能和商业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的复合历史街区;庆年坊历史街区是代表“西居”主题的生活街区;朔门历史街区则是代表温州北埠商业历史的街区,历来是富商集居之地,还以居住为主,辅以与古街相协调的商业和公共建筑。

虽然规划建设、旅游、文化等政府部门及一些政府投资企业、社区住户等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但是达成的共识是明确的——一定要利用历史街区本身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环境特征来重置街区的综合功能。历史街区功能定位的共性是基本遵循各自的街区历史特征,且保留了作为居住的主功能。由于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古城完整的山水格局,温州的这几个街区目前仍是最适宜居住的黄金地段,这也使得历史街区承受着巨大的“效益压力”。占历史建筑大部分的民居建筑需要更新和维护,社区环境需要改善,如何在保护物质空间的前提下提高居住品质,合理改造或开发与传统建筑共存的新型住宅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路子。

五马街街区作为温州地区最核心的商业地段,可以进一步扩充其商业;墨池坊街区因其深厚的文化氛围、密集的民居和狭窄的街巷,就不合适引入服务面过大的旅游商业,而应当引入与文化相关的小产业,采用宅院式空间类型更为合适;庆年坊街区作为生活街区,也可引入旅游商业,但更适宜的是小规模密集型的地方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类;城西街-沧桥街一带延续传统的前店后宅的沿街商业特色,延续服装、首饰、书画等业态;朔门街区大宅院较多,更新利用的物质空间条件较好,尤其是朔门街改造后经过几年的市场发展与磨合,新植入的商业和原住民的生活已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仍以朔门街为基础,继续扩大街区的更新利用范围。

功能置换规模需经细致策划和多方论证,像上海新天地这样的整体商业植入的案例都是早期的实践。保留居住群体空间和作为商业文化的开放空间的规模要根据每个街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并进一步划分街区内部的功能区。以代表“西居”的庆年坊街区为例,除了历史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大部分的普通民居建筑经过了居民无数次的自主修建,建筑本身携带了各年代的建筑工艺的痕迹;庆年坊的街巷作为民俗活动及邻里交往的公共活动场所,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街-巷-弄空间是历史文化和物质空间结合最紧密的场所,必须严格的保护。引入商业功能的地段要尽量集中在开放度高的商业街上,利用开放广场、公共绿地或相对安静的写字楼、工艺作坊等作为居住和商业之间的过渡地带。

3.2 街区内复合地下空间的利用

大部分的历史街区面临着新功能的需求和物质空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内很多地区已经通过挖掘历史街区的地下空间来突破因保护带来的空间限制。历史街区内复杂的街-巷-弄空间格局和密集的建筑布局很难满足现代城市的交通、消防、停车等需求,利用拆除的零星空地、硬质广场和公共绿化、下沉庭院等场所作为地上地下的空间衔接点,组织起合理的地下空间系统,可弥补历史街区在消防、交通、停车等公共空间的不足。

现代生活所必须的大型空间场所,如影剧院、商场、展示馆等,都可以通过地上地下的复合空间来满足需求。对应历史街区改造后的不同功能分区,结合居住、商业、公共绿地等,制定不同的地下空间利用措施,来适应街区综合功能的开发利用,并利用地下空间协同地面的历史建筑改造和开放空间打造来共同承担街区新的整体功能,从而激发起街区的新活力。

3.3 新功能的引入要与街区文化体系相协调

历史街区的根本价值在于其稀缺的历史文化价值,新功能作为现代生活文化的承载者无疑会带来整体物质空间和文化体系的改变。现行的保护规划着眼于对原有的物质空间和文化体系的保护,对改造后的历史街区很少做综合功能体系的梳理。本文建议在现有的保护框架下,深化城市设计内容,根据历史形成原因、空间特征、建筑类型、自然文化环境等,细分保护单元,避免造成新功能导入引起的风貌特征、建筑语言等历史信息的遗失。进行系统的地方建筑史的研究工作,如建筑类型、空间语言、建筑细部等的专门研究工作,建筑构造、建造工艺等也要作为相关的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内容。大量的传统砖木结构历史建筑,要有专门针对整治改造的建筑技术体系,加强小开间砖木建筑的大空间改造、结构加固、设备改建、防灾措施等等技术课题的专题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Z].2005.

[2]丁俊清.论永嘉郡城的规划思想及学术意义[J].中国名城,2012,(7),46-51.

[3]都铭.街区共生型地下空间——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再生与活力激发[J].华中建筑,2013,(3),85-90.

[4]康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微观政治——对上海市卢湾区田子坊空间形态的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1),43-55.

[5]李博韬.消费视角下的城市历史街区的振兴——以中美联合设计重庆十八梯历史街区改造为例[J].福建建筑,2012,(12),11-13.

第4篇:街区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历史街区 旅游开发 街区保护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历史街区”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33年的《雅典》上:“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987年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中列举了历史街区中应保护的内容。我国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

历史街区有以下特点。第一,有大量的历史建筑。是指记载城镇发展历史信息的物质实体,而不是“假古董”,它们在街区建筑中应占有较大比例。第二,要有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风貌。组成历史街区的实体要具有共同的设计、构造、材料及建筑组织方法,代表该地域某一时期的历史风貌。第三,有较完整的或可整治的视觉环境。

2 我国历史街区的现状及保护的意义

目前, 我国许多历史街区受到建设性破坏, 历史风貌已严重损坏;大多数历史街区的经营活动缺乏特色,服务对象单一,存在旅游商品雷同、质量较次、包装较差的问题。

历史街区介于单体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相对城市全面保护的不易操作性和单体文物建筑保护的局限性,历史街区的保护幅度适中又相对完整的表达了城市的历史信息,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工作意义重大。N·希格梅曾说:“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历史街区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展示着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

3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例分析

3.1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福州市至今保存着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坊七巷”。该街区地处福州市中心,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整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3.2 汉口原租界风貌区青岛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俄、法、德、日相继在汉口强辟租界,在今江汉路至黄浦路、中山大道至长江之间,形成约1.8平方公里具有西洋风格的城区。现除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状外,尚保存近代西式建筑500多处。曾是西方建筑文化、科学、艺术传入中国及中国民众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作为汉口原租界风貌区保护性开发的一部分,青岛路历史街区被打造成具有浓郁艺术与文化气息,融文化创意、商业金融、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该区北起中山大道,东至天门路,西达南京路,南到沿江大道,规划面积17.75公顷。

4 案例对比分析

(1)历史街区旅游产品开发定位的分析

旅游产品定位是指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突出旅游产品的特点,确立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方位,促使消费者树立选购产品的稳固印象的策略。

福州三坊七巷以观光、购物为重要内容,突出其传统文化氛围, 集中展示福州古城民居技艺和特色,着力营造文化氛围,并结合原有商业开发商业文化,将街区定位为以居住功能为主,集文化、休闲、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具有浓厚福州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里坊式历史文化街区。

汉口原租界风貌区青岛路历史街区则利用长江隧道、美术馆等重大设施的建设为契机,结合原有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将街区定位为具有浓厚艺术和文化气息,融文化创意、商业金融、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图1)。

(2)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原则的分析

为避免历史街区旅游产品开发的盲目性、随意性,开发设计时应遵循:注重特色,突出主题的原则;塑造形象,引导消费的原则;系统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坊七巷及青岛路历史街区在开发原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强调保持历史街区区位、格局、环境、建筑、人文的原真性,保护街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其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兼顾对历史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延续,依照自身历史资源的特色,探索街区历史文化表现的新形式。

(3)历史街区旅游旅游市场定位的分析

历史街区即属于观光旅游市场,也属于文化旅游市场。其旅游群体以青年游客、文化界及历史界学者为主,在进行旅游开发与保护时,要制定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旅游设施与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

三坊七巷在规划中拆除了部分不协调的建筑物,保留下来经过修整的建筑仍主要作为住宅使用兼顾沿街商业;利用名人效应及其所从事的文化事业的历史资源优势,开设收藏馆、古董店、工艺品展示厅、画廊等文化休闲业,以延续其文化功能。

青岛路历史街区现存历史遗存有洋行等公建和里分建筑,旅游开发与其本身的历史产业一脉相承,延续历史街区功能混合的特征,采用主题分区的方式通过主导功能带动街区多样化发展。在保留原有建筑外观的同时改变内部功能,结合功能策划形成“一带四区”的主题分区(图2)。开设适合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等,再利用历史效应,将其打造为武汉都市生活的标志地段和中外游客的聚集地。

(5)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措施的分析

三坊七巷和青岛路历史街区有以下几个共同的开发措施。

第一,提高历史街区基础设施,改善其旅游交通系统,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在改善街巷市政基础设施之后开展安泰河整治工程,最后深化交通组织,加强了街巷与安泰河的 “对话”,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青岛路历史街区则利用隧道的开敞面形成广场系列,创建适应历史街区的步行通道,打通与长江的空间联系(图3)。

第二,为历史街区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系统。

第三,深度整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化街区经营业态,挖掘个性旅游主题项目。

5 结论

历史长河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给们留下了历史街区这样宝贵的遗产,让我们可以目睹和了解过去某一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能力、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面对历史街区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开发和利用历史街区时,我们要实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不能用静态的、单一的角度来规划它。

参考文献

[1]王双林.2007-2009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获奖作品集[M].北京.第2版;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阮仪三 王景慧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第1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街区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老街区;更新;保护;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由于房地产浪潮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建设项目普遍增多。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给旅游业、房地产业带来了新机遇,房地产项目和民间自由建设量如雨后春笋。一些城镇的未利用地和可利用的建设用地被短时间用于建设。城镇土地被过量耗尽,挤占了城镇升级建设的空间。一些城镇的老街区,由于居民自古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因,保存着原有的独特居住方式和街道。这些构成其独特的城市机理,它是城市的无形资产。但是这些老街区由于它单一的结构以及利用用途,居住环境极差,同时在生产用地减少、土地创收微弱的情况下,居民生活收入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活需求水平。因此,这些老街区面临要改造,提高居住环境,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改造,改变经济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笔者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镇老镇区的五龙街区为例,谈一谈老街区改造更新的规划策略和发展模式。

一、天涯镇老镇区五龙街区的概况

天涯镇是三亚市南部的一个滨海小镇,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12.1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6万人,主要以黎族为主。汉族人口集中在老镇区五龙街。老镇区自古以来是黎汉两个民族文化往来频繁的地区,其毗邻天涯海角风景区,自古有“文门古道”“天涯若比邻”的流传。

老镇区距离三亚中心城区约22公里。处于天涯镇镇域的南部地区,东、西、北三面环山(东为马岭、西为发财岭,北为布山岭),南部面向南海。区内整体地势较平坦。225国道(东西向)从五龙街北侧经过,与省道S314(南北向)正交在黑龙街路口。镇区的现状建筑主要集中在海榆西线和S314相交位置。主要有行政办公、教育、卫生所、旅馆等,大部分建筑的功能是底商上住的形式。

五龙街位于老镇区225国道南侧,其用地范围为:海域西线以南至海边进深约200米,宽约250米围合的区域。面积约0.5平方公里。所在社区为马岭居委会,人口约5300人。在五龙街区的产业结构中,主要为海贝壳加工、旅游服务业(海洋动物园旅游观光,海上摩托艇)、餐饮业(海产品加工)、商业、渔业。人均年收入约4500元。

二、五龙街区的优劣势分析

(一)五龙街区的空间机理

五龙街区南北向、东西向的巷道构成朝向大海的方格状路网格局。建筑基本以独立的民宅为主,都是以2-3层为主的骑楼。部分地区还保留民国年代的骑楼。街巷都不宽,约在6-8米左右,勉强能满足两辆车同时通过。街巷的整体宽高比在1:1―1:1.5之间,尺度宜人,从而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天涯老镇街巷肌理。道路以硬化的水泥路面为主,整体交通状况良好。街巷两旁的行道树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的绿化空间。整体道路环境比较安全,室外交流空间具有活力。因此,本案中考虑应以保护。

(二)五龙街区的历史民俗文化

五龙街片区拥有“红、白、青、黑、黄”龙5条历史街道。其命名方式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民俗特点。那里古时是天涯渔民出海打渔、渔民休憩的地方,其整体呈垂直海岸线东西向平行排列,承载着天涯的发展历史,是天涯渔村生活的历史见证。

(三)区位、旅游商业优势条件

天涯镇及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环境条件优越。重点旅游资源有天涯海角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海滨景观、旅游度假区(红塘湾、三美湾、力村)民俗文化村(文门村、过岭村、黑土村)、重大旅游项目(南天门生态农业园、兰花大世界、日出观光高尔夫球场、红塘湾高尔夫球场、非洲之窗)等。五龙街区是三亚市西部旅游黄金线路(南山――天涯海角――西岛)的必经之地。在那里沿225国道两侧发展了很多旅行中途吃饭休息的餐饮点、海鲜店。

三、五龙街区改造的必要

五龙街现状存在以下的情况:

(一)建筑质量大多比较破旧,居民居住条件差。各个建筑之间布局较为局促,建筑之间存在消防等安全隐患。

(二)居民收入水平低,片区单一居住功能。少部分的旅游商业、服务业仅集中在沿225国道两侧的“一层皮”,后侧的建筑基本没有商业价值。

(三)街区南侧的滨海用地未能发挥滨海稀缺资源的价值。

四、浅谈五龙街区改造的规划策略

(一)立足旅游,高定位激发商业

现状五龙街片区与旅游相关的业态有:海上体验、小型的海贝壳加工、餐饮业、商业零售、小型家庭旅馆、以及游客观光、摄影活动等。各种业态规模小、数量寥寥无几,不能形成产业链。笔者认为,应在保留传统道路和城镇肌理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延续五龙街区路网这个空间文化载体,以南北向狭长支路网分割地块,形成小地块、多街道界面的道路系统,通过功能置换,将其主要的用地类型变为居住、商业、娱乐等多种用地,植入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酒店、演艺等功能,将五龙街片区打造成商业风情街区。

(二)改造提升,激发旅游商业街区的活力

现状五龙街片区主要的用地类型是三类居住用地,而值得保存的是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巷空间,以及部分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特色老建筑。因此应通过规划,在商业风情街区定位的前提下,提升街区的风貌特色,丰富街道空间,激发街道旅游商业的活力。

1、五龙街区的保护:将五龙街作为历史地段加以保护,保护范围可划定到:东至马岭路、南至南海海岸线、西至道德路、北至海榆西线。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景观风貌;保护街区、街道、巷弄形成的空间格局、建筑风格、尺度与结构;保护传统居住文化、民俗风情等;保持街区的活力。

2、优化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老街区的建筑室外空间是一种活力空间,是当地居民交流的场所。这些空间提供当地人民驻谈,休闲娱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当地人民的归属感,同时,也将是旅游、商业、娱乐活动的活跃空间。通过公共空间系统的改造和城市设计,构建起一个独具特色的天涯老街区。

(三)合理拆迁安置方案,促进五龙街区改造实施

结合三亚市的安置政策,在原有五龙街北侧规划马岭安置区(该安置区可包含五龙街片区居住用地),主要用来安置或临时安置五龙街区内改造抽疏出来的居民。被保留部分原居民,可保证街区的原有韵味。通过功能置换可使土地使用类型能更好地打造天涯特色风情小镇,满足镇区旅游的发展。原住民迁入北侧新的居住社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四)提升整体环境,助力旅游风情街区建设

1、统一街巷空间脉络:新的街道空间承接五龙街片区原有的特色街巷空间脉络,并保持安置后地块的社会构成,与风情小镇五条历史道路实现整体统一,注入旅游风情特色。

2、高品质建设开放的滨海公共用地:高品质建设开发的滨海公共空间,提升天涯老镇区滨海景观的公共享有度;增加市政道路海景路,道路设步行道和广场绿地,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休闲设施,保证亲水沙滩区供市民和游客公共使用。同时强化从五龙街望向沙滩和海面的景观视廊,形成特色视觉焦点。从而大大提升五龙街区的滨海价值。

(五) 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稳推旅游发展

五龙街区的改造应考虑其独特的旅游区位,融入大天涯的发展,为天涯海角著名景区提供便利的旅游接待服务,以便更好的发挥天涯老镇区的海滨一线景观资源。因此,应考虑在海榆西线南侧规划布置旅馆用地,在老镇区的基础上规划娱乐设施用地、特色餐饮业用地,以及旅游购物用地,实现和天涯海角景区的旅游对接服务。

(六)策划文化特色与活动,增加魅力

在五龙街片区打造风情小镇中还应加强旅游主题活动策划,延续我们所看到的五龙街居民现有民俗活动,打造节庆游,当地居民与游客同乐。

五、改造模式的探讨

五龙街的改造应在保持五龙街区整体格局的前提下,按照“控制旧街,改造旧街,建设新街,置换旧街”的原则,采用“抽疏”的方式,近期建设基础设施及安置街区,置换拟拆除的街区。对条件好的局部区域、关键要素进行重点改造,提升街区的品质。远期对拟保留住宅进行改造,根据使用状况采取原地回迁的方式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改造。

考虑马岭社区的经济实力,可采用政府+社区的主导方式,前期启动由政府进行规划指导,垫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安置区。后期由社区成立股份公司进行运作。这样可有利于社区居民共同对改造行为决策、负责。社区居民可享受改造的收益,从而极大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减少改造阻力。

六、关于实施建设的先后顺序

按照分期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推进五龙街区的改造:本着基础设施先行和先安置后置换的原则,首先完成五龙街区北侧的基础设施和安置区建设;其次是对五龙街片区进行改造,置换出滨海地区的旅馆娱乐商业用地;同时着力提升拟保留街区的特色,增加旅游吸引力。最后通过临时安置、原地回迁的方式,全面完成对五龙街区的彻底更新改造和提升。

第6篇:街区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磁器口 历史街区 保护 开发

一、前言

重庆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北部,东临嘉陵江,背靠歌乐山,距沙区中心仅3公里。古镇始建于公元 998年宋真宗咸平年间,清朝初期,因盛产和转运瓷器,得名磁器口,是中国唯一位于大城市都市核心圈的历史文化古镇,是嘉陵江下游历史著名的商业码头。古镇保存着老重庆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是老重庆的缩影,也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最重要的传统历史街区。其中核心区域的磁正街、横街与黄角坪巷的历史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磁器口古镇具有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城镇建筑风格。街区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形成若干个曲径通幽和富于转折变化的小街巷。街巷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面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古镇的建筑大多是明清建筑风格,有小天井四合院建筑,有穿斗木壁结构的小青瓦民居,有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院落,也有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各种建筑相连成片,构成独特的山地沿江城镇建筑景观和风貌。

二、磁器口古镇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保护整治前存在的问题

解放后,由于主要交通从轮船转变为机动车,以及航运码头的变迁,磁器口的区位优势逐渐消失,加上产业不发达,经济慢慢落后,社区便逐渐衰败下来。到90年代,磁器口附近仅有几个濒临破产的工厂,而居住其中的也多是收入较低的弱势群体。至此,它已经丧失了交通枢纽、小型工业和手工业企业驻地、工商业等城市功能。

由于长时间的萧条,街区的物质性衰败也随之而来。至2000年,磁器口街区的传统建筑中35%以上属于质量较差的建筑,15%属于危房,面临倒塌危险;基础设施(水、电、气等)和环境卫生设施(厕所、垃圾集运)等严重滞后,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并由此而导致居民乱搭、乱建、乱架(电力、电讯线)、乱堆(垃圾)等自发行为,破坏了传统的空间环境特色;而且这些乱搭、乱建、乱架、乱堆行为又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增大了火灾、雷击等事故的机率。

(二)保护与开发措施

针对磁器口街区存在的问题,2000年政府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设计》为基础,展开了卓有成效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针对街区功能性衰败,提出以旅游带动当地发展。结合建筑保护整治,引入60余家餐饮企业,形成一条有重庆地方特色的美食街。此外,引进旅游商品经营者,如字画、传统手工艺品等,最大化开发街区商业价值。针对街区物质性衰败,提出通过建筑和城市规划手段改善物质环境:对历史民居的保护;在保持原有建筑外貌的基础上,内部增设基础生活设施。如生活能源由原来的煤炭改为燃气,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为居民提供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对于残缺的建筑进行“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修复。同时,对于增建建筑,与历史建筑有所区别,以保持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并且从2001年开始,对街区重点建筑(张家院、里家院、钟家院等)进行了抢救性维修(更换损坏构件、粉刷墙面、改造内部功能等);对街区景观风貌的保护。在重要街区的建设中,除对传统民居在建筑设计、材料、色彩、尺度有严格要求外,街区的景观风貌也有所注意,如街道路面保持石板街的特色。原有的电线杆、电缆拆除、下埋。同时,对户外的门面、店招等也做好规划,制定相应的措施,采用传统的形式与和谐的色调,充分体现明清时期的文化风味。同时,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路灯等都具有“明清特色”。

(三)改造后的成效

改造完成后,磁器口街区确实有了明显改善。首先,被定义为商业街的磁器口古镇有了新的城市功能,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业、手工业、及其他许多附属产业,古镇的经济在逐步复苏;其次,针对核心街道——磁正街和横街的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卫、消防等市政设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提高了旅游服务的条件。最后,通过规划整治,对核心区建筑进行保护修复,建筑采取控制,周边城市风貌协调处理,磁器口特有的历史风貌和巴渝建筑本色得以再现,磁器口原有的线形街道空间和宜人的空间尺度得到保留。

磁器口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还制定了明确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继承和发扬了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恢复磁器口码头为旅游、交通性码头;发展磁正街的传统商业经营活动;开发地方特色小吃和传统手工艺;开辟茶楼、临江观景等各种休闲活动场所;举办传统节日庆典。从建筑空间到功能业态再到居民生活,整体地营造了反映地方人文景观的生活场景,使磁器口这个一度衰落的历史街区再度充满生机。

三、几点思考

(一)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复苏的策略

磁器口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从经济性和社会性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首先,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磁器口古镇成功地创建了旅游品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传统手工业与餐饮业的复兴以及小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既增加了就业岗位与居民劳动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了当地的商业铺面租金,增加了居民的租金收入。第二,磁器口附近的企业重获新生。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有所发展,一些已经消亡的企业也陆续开始重新经营。

更令人欣喜的是,旅游业的繁荣和环境的改善也提高了磁器口的吸引力,根据磁器口管委会统计,居民数量在过去几年中已实现了持续增长。社会人口结构积极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保护开发工作的社会接受程度很高。

(二)与主城衔接上的不足

历史街区是现代城市的一部分,在城市不停地新陈代谢的同时,如何与传统风格的街区有良好的衔接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方面,磁器口历史街区的改造工作是相对滞后的。从沙区去往磁器口,有两条道路:一是走沿江的沙滨路,这条路多为自驾或打车前往;如果公交出行,则是从沙坪坝北街经劳动路、教院路、金沙正街到达。这条公交的必经路线,从沙区核心到磁器口,虽然只有短短的3公里,但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街道两边的建筑较为破败,景观、路标等设施不完整,街道空间环境品质不高。

2005年,磁器口被确定为重庆亚太市长峰会的接待点,为此专门对这条公交路线的沿街立面进行了整治工作。可惜整治仅限于建筑表皮处理,而且会议结束后,这条路线仿佛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再次被人们所遗忘。整治了外立面后的街道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再次沦为城市消极地带,呈现出肮、乱、差的景象。

纵观古今中外,有很多成功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案例。例如法国里昂北部的哈格西埃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里昂虽然远在欧洲,但其城市地理环境与重庆有相似的地方,且哈格西埃街区是二战时期的产物,与陪都重庆的时间段一致。这个始建于1931年的街区,是为解决大量工人的房屋问题而建造的,在二战后一度十分衰败。但是80年代后,里昂政府认为这个街区是城市文化载体的象征,是老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战到二战这个特殊时期历史的见证,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与保护。为此,政府对其进行了改造,其内容包括完善街区的供电、供水、及相应的功能等。更重要的是在考虑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区的衔接问题上时,法国人给予额外的重视,他们通过结构性景观道路的美化、加强城市地标之间的联系、新建设应强化结构性景观等方法,来完成新老城市过渡的问题。这些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的。

(三)街道空间环境改善

重庆与成都自古便有文化的交融,巴渝文化是不可分割。在成都,宽窄巷子也是承载当地历史的街区,它的改造方法与磁器口大相径庭,没有保留太多原先的建筑而是大量重新建造,仅在建筑风格、建筑空间上给予呼应。尽管大量的新建,丢失了文化遗产最为珍贵的原真性,但就其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处理而言,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宽窄巷子针对不同类型的店铺,使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例如,小吃店、咖啡馆和茶馆等店铺,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相互渗透,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使店铺将活动的一部分转移到檐下或者建筑外墙边缘,充分发挥了这些空间的公共性;对于零售店、酒吧和普通饭店,建筑空间与街巷空间在空间划分上独立,但在视线上融为一体,功能上相互依存。店铺内发生的活动为街道上的行人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同时街道上的行人是店铺的潜在顾客,这些店铺通常弱化建筑外墙的存在使之成为联系两种空间的纽带,例如用玻璃或直接镂空墙体,街巷向建筑内部设施或庭院借景;对于高档饭店、酒店和私宅,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不仅在空间划分上相互独立,而且在功能和视线上也各自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建筑外墙成为了分隔这两种空间的屏障。

反观磁器口街区,仅仅是对商业街两旁建筑的表皮进行了仿古处理,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割裂开来、没有对话,缺乏空间的延展性,呈现出单一、呆板的景象。其实磁器口商业街区中有很多四合院,但是在开辟商业功能的时候,往往是利用了临街的建筑,而对内院的利用度不够。笔者认为在后续的保护开发中,可以学习宽窄巷子的改造经验,多开发内院空间,让建筑空间和街巷空间有多呼应。这样既能丰富空间的形式,又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磁器口商业街的接待压力。

(四)街区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发展不平衡

磁器口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侧重于主要街道的商业功能建筑,对于居住功能建筑的改善不够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环境的改善与保存,同时也意味着对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保存。居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居住功能的萎缩、退化,最终会威胁街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经济兴旺所依赖的特色旅游与传统行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也不能只局限于重要的街道与公共场所周边,全面改善街区生产与生活条件,均等地让街区居民享受街区发展的成果,不仅是全面保护历史遗存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

四、结语

历史街区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与精神财富。对其的保护与开发应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总结。历史街区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部分,自然是不能孤立于现代城市而存在的,他们在空间上、精神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同时,对于饱经沧桑的街道,除了保护和挽救这珍贵的历史遗存外,我们还不能忘记今天仍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我们希望看到磁器口的繁荣景象,也希望看到街区背后、小巷深处居民们惬意的微笑,这样生生不息的景象才是历史保护之本根本。

参考文献:

[1]赵明,张松.城市的保护与塑造——以里昂的规划实践为例[D].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2000.

[3]王薇,魏春雨.历史街区保护对城市环境发展的影响[J].工业建筑,2010.

[4]崔佳春.基于后发优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建议[M].技术与市场,2011.

[5]何晴.城镇历史街区景观保护研究[M].华中建筑,2008.

[6]李和平,严爱琼.论山地传统聚居环境的特色与保护——以重庆磁器口传统街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0.

[7]刘华.王玲玲.历史街区保护之本源——由重庆“磁器口”古镇居民生存状况引发的思考[J].重庆建筑,2007.

[8]梁乔.周正南.重庆磁器口古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念设计[J].新建筑,2005.

[9]姚笛,戴德胜.从“空间改造”到“价值重塑”——历史街区保护策略转向研究[J].建筑学报,2011,(1).

[10]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 2001, (10).

[11]L'Agence d'urbanisme de la communate urbaine de Lyon, Une Silhouette urbaine pour, 1991.

第7篇:街区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TND;可步行的社区;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1-0151-02

作者简介:1 胡玮(1974-),女,江苏省江宁人,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规划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2 陈准(1974-),男,辽宁省庄河人,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规划师。

1 新城市主义

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 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它主要针对城市空心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由于住宅区脱离市区,原来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邻里和社区被打破,人们的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涣散,对汽车的过分依赖,又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于是,追求现代生活的人们唤起了“新城市主义”的口号。“新城市主义”试图提供更加完善、完整的生活品质。提供真正的住宅区质量,重建社区环境与邻里关系。“新城市主义”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路和关于城市发展、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

2 项目概况

随着大连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居住区的开发选择了向“大大连”建设的核心区――大连开发区、金州区、旅顺口区等周边地段发展,形成了大连居住规划的新热点。大连开发区南部滨海新区(下称新区)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主入口处,西起振兴路,东至海上休闲广场,北部为现状居住区,南侧面向大海,与滨海路沿线的城市绿化带相接,东南侧有体育休闲广场、海洋之星等城市景观资源。整个用地为长方形,东西方向长约为2600m,南北长边约为970m,短边为440m,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31km2,其中填海面积约2km2。规划总建筑面积为370万m2。

新区规划设计时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街区邻里空间、社区公共空间、步行系统等的创建和周边资源的借用,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社区。规划对“新城市主义”规划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大区域的开发

新区规划注重整体性,放弃了传统的功能分区理论,统规划了道路路网、公交系统、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市政公用设施等,形成了清晰的住区边缘和中心结构体系,使得城市空间、道路空间和建筑印象都贯穿在整个城市区域。避免重复建设“小而全”的市政配套设施造成的资源浪费,使整个住区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同功能的混合布局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完善的路网结构和公交体系降低了区域的交通压力。

4 开放式的邻里住区

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城市住区的发展必将是走向开放,逐渐走向邻里交往。因此,新区的规划屏弃了“大院式”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采用了“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TND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即传统邻里住区的模式,采用格网式的道路骨架,以“5分钟”步行距离――400m为半径确定每个地块的街区规模。将托幼、学校、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按照不同的服务半径分布于各个街区内部,结合路网等级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形成有层次的开放住区。住区的边缘道路是开放的,是住区的起止和存在,其作用是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并贡献于环境。

5 可步行的街区

“步行街区”――“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构成之一。“步行街区”的布置强调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混合土地用途。新区规划以格网式道路为骨架,将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密切联系,使社区的每个居民通过步行可以轻松到达公交系统的范围之内,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公共交通,规划将街道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使街道空间成为生机勃勃的人性化环境。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规划减小了社区内道路的宽度,主干道的宽度16m,各街区内道路宽度为7m,主干道用于满足各个街区之间快速的交通疏散,街区内道路着重强调生活性,例如步行、安全的邻里环境和便捷的可达性,为街区成员提供交流互动的场地,而不是主要作为交通通道。地面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停车主要采用各街区内的地下集中停车库,车从各街区入口处直接进入地下车库,避免汽车来回穿梭对居民造成干扰。

6 创造开放的公共空间

“新城市主义”主张公共空间重新成为住区建筑与空问的焦点和邻里活动的中心,重归具有归宿感、领域感的社区。新区规划设计将每个街区内的公共空间呈带状设置,使其更具有开放性和渗透力。同时随着线的延伸而扩大其外在的接触面,加强了街区内公共空间、商业步行街空间和城市滨海景观休闲空间的互相渗透和交流沟通,使住区的居民可以便利地享受城市的公共景观资源,而城市中的居民可以享受住区内的公共绿地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共享了资源,创造生活活力。

7 营建特色风情商街

新区规划采用欧美风格为设计基调,融合多元化的商业建筑构成元素,沿滨海路北侧设置了独立的、对整个城市开放的商业步行街区,别有情致的步行街区、适宜的空间尺度、恰当的绿化铺装,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既创建了一种亲切而有活力的商业空间,也使其成为滨海路上亮丽的风景,更能够成为人的情感空间和全新的生活方式。

第8篇:街区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互补;融合;策略;原则

1 背景及意义

1.1 时代背景及意义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经济历来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文化全球化”的概念应运而生。这样的背景下,“千城一面”的问题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大量的城市化建设,牺牲了想象力丰富、易识别的传统历史景观,城市的“特色危机”(identity crisis)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被单调的新建筑群所淹没。那些源于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代替的地方精神和城市性格特c已被全球化进程消减的所剩无几。

1.2 项目背景及意义

孟府、孟庙位于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邹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邹城距曲阜城区20公里,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孔孟之乡,在齐鲁文化圈中有核心地位。以古城整体性保护为龙头,通过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引导邹城走上保护与复兴、特色与协调的双赢之路,最终实现在格局与风貌上展现历史文化特色,在功能上复兴和发展古城的文化展示功能和旅游产业,在环境设施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两孟文化街区改造强调与上位规划、同位规划的对接、突出古城产业的发展、明确古城保护的内容、注重古城区的经济与社会收益,我们通过街区改造来实现对邹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凸显邹城文化特色,继而扩大孟府、孟庙和孟子文化的影响力。

2 改造原则

古城内的主要历史街道格局仍在,但街巷风貌已改变。基本上街区内的建筑已失去具有地方建筑细部的特征。为使现有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提高其文化品味,保持传统商业街区的文化内涵是实施改造的基本思路。

2.1 建筑风格的确立

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到宋明时代,孟子则被尊为“亚圣”。宋代是中国各方面大发展时期,建筑设计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存孟府孟庙都始建于宋朝。因此,街区改造参照宋代民居的建筑形式有其历史依据。同时,建筑营造充分吸收传统建筑符号和城市色彩特点,改变多数建筑外形简单粗糙,建筑色彩杂乱,与传统风貌缺少协调的现状,突出地方特色。

2.2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对商业活动的促进

改造中通过对传统建筑语言的抽象与简化来传达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商业街区改造中,在展现历史感的同时,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满足顾客的心理诉求和视觉享受吸引他们前往,也成为区别于其它商业街的显著标致。商业活动是存在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中的现象。历史街区内商业活动的吸引物提供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是一种文化体验、情感体验。人们往往把寻找符合自己意象的符号与象征作为在历史街区商业活动体验的一种驱动,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与经验的消费。消费对象不再限于有形的物质,无形的象征、氛围甚至愉悦感,都可以透过符号价值的交换而被认可,促进了历史街区商业活动的繁荣。

2.3 街区改造实现经济的复兴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特点,忽视了将文化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缺乏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我们深刻的意识到基于文化自信也能带来经济发展。利用当代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日益渴求,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价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街区改造中对悠久历史文化的挖掘、老字号集聚,来使得传统街区保持日久弥新的吸引力,改造后的街区在提供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出同样辉煌的经济效益。

2.4 注重街区改造的可操作性

根据用地现状,无论是立面改造还是沿街重建,在立面划分和院落布局上都以原有建筑用地的划分为依据,提高了项目的可操作性。

3 具体措施

根据改造的经济性不同,街区改造的具体措施分两个方案,一是立面改造,二是沿街重建。

3.1 立面改造策略

(1)保留承重墙,使原有建筑框架不变。不改变表面墙体和洞口位置及尺寸,就不会改变建筑表皮与内部空间之间的原有关系。保证了改造的可操作性。

更换门窗,沿袭了古典建筑风格。(2)增加屋檐,凸显传统建筑元素。(3)更换外墙面砖,统一了外立面的建筑材料。(4)更换道路铺装,营造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环境和商业氛围。

3.2 建筑重建策略

(1)重建建筑高度以两层为主,在景观上衬托出两孟的中心地位。(2)屋顶形式,以悬山和硬山为主的屋顶形式。(3)平面布局,在参照宋代民居平面布局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并且穿插传统合院的组合。(4)建筑色彩,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建筑屋顶为灰色和黑色筒瓦,墙面以青砖为主,外露梁柱刷朱红色漆。(5)道路铺装及小品绿化,注重对两孟文物依托环境的整理。

4 改造后的街区与两孟的互补融合

两孟文物古迹社会价值形成的地区知名度,给附近历史街区带来了商业繁荣和相邻地段的地价增值。同时旅游业的繁荣带动的商业、服务业和其他产业效益。

单体的文物固然重要,有着文化生态意义的环境同样重要,整体性的历史环境提供给人的精神记忆更强烈,她的历史文化传统就是由世代相传的精神记忆构建起来的,而作为承载物的环境的大规模消失,就会引起精神记忆的稀化,引发人们对文明绵延中断的忧患。因此,改造后的街区弥合了两孟文保单位依托环境的缺失,而两孟文保单位又带动了街区的商业活动。

参考文献

[1]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阮议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第9篇:街区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更新; 街区; 复兴; 生活空间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跟随城市发展的脚步不断变换着生活节奏,每个人的心中都热切的期盼着能够拥有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活空间。或许,许多人依然怀念着旧时的弄堂和胡同儿,怀想那些邻里间的你来我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丰衣足食,而是渴望茶余饭后邻里间的交往,亦或是那种纯粹的归属感。而这些对生活空间的诉求,正是人们对街区文化的呼唤。

失落的街区——城市建设发展的阵痛

街区是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最基层单元,是城市空间的构成基础。城市街区区是市民居住与生活的主体空间,也是互相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旧的街区被化整为零,被开发商们打造成为一个又一个体型巨大、互相封闭的独立区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原来生机勃勃的街区特色或文化消失殆尽,街区的整体形象日渐模糊。从居民自身的角度来讲,社会消费文化的变化也从观念上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渐渐的趋从于这种相对封闭的、自我的生活空间。

契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城市更新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在城市的人口和空间规模的扩张中,空间结构迫切的需要跟随经济结构的转变而进行变化。原有空间组织形态已不能满足消费扩张的需要。由此,城市更新已是大势所趋。而在城市建设日趋成熟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城市的开发回归于理性。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有关的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所有这些内容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显而易见,城市更新是一个重新树立街区风貌的良好契机,利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新梳理,划分完整的空间,再现完整的街区风貌和文化。

规划策略探究——蜕变后的新生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城市更新的重点应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街区复兴的可行模式也必须顺应城市更新的思路。

1. 街区的重建

将原有零散的小组团拆除,通过科学的规划手段,将其整合成完整的街区,形成统一的街区风貌,在规划设计中,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街区内建筑的功能、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筑立面造型等设计要素提出控制要求。这种方法无疑是最纯粹最彻底的更新方式。但在大多数城市中,城市建设现状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想要在老城区兴建新型街区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风险。但在新兴城市,经过科学的考量和规划,此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城市整体风貌的塑造。例如展现民俗文化的街区,可以成为城市的标识性街区,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形象识别度。

2. 旧街区的改造更新

城市更新的过程,是一个解决城市现状问题的过程,过去的城市建设中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如老旧危房、居住环境的恶化、没落的老商业区、城中村等,这些问题都已在飞快的城市建设中凸显出来,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使其旧貌换新颜,重塑街区的新形象。

老旧危房是旧城区存在的普遍现象,除了某些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能够得到妥善维护,普通民宅往往不受重视,可恰恰就是这些旧日里的巷弄和胡同,串联起了别有韵味的街区文化。在改造的过程中赋予老街区新的形象,同时又能将街区文化完整的保留下来,是街区规划设计的要点。旧房变新房,可以运用建筑手法来实现,但需要更高层面的规划控制来指导空间构成。在控规甚至总规的层面上,要把握住土地性质,使街区用地保持完整,而不被瓜分成小块,保证街区的连续性。在控规阶段,针对街区的特殊风貌作出指导性控制原则,如规定建筑体量上限、建筑立面的特殊要求(有的街区用某一种建筑符号来串联街区风貌)、建筑色彩等;同时在空间引导方面,要使居住、公共配套服务、商业等用地划分明确,使空间序列收放有致,只有在控规层面对这些因素做出指导性规定,才能避免各个地块在开发时自说自话,保持街区整体协调。

没落的商业区,代表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消费特征。随着城市消费理念的转变、城市规模的扩张,传统商业区业态不再适应服务化的要求,同时,其容量也不符合消费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人流压力。为了应对商机流失,商业区的空间组织形态亟待转变。商业街区的成功转变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这些商业区更新项目从同样的经济目的出发,选择类似的渠道推陈出新,在原有地块范围内,有的强化立体空间的深度开发,有的则靠巨构模式创造统一的超大型内向商业空间,有的则是强化立体化的步行联络廊道等。商业街区的重新焕发,是城市街区的另一种特色,时尚富有时代感。

3. 功能的转变

这种更新类型,最普遍的大规模更新发生在废旧工业区或工业设施的功能置换后,例如某些废弃工业厂房的改造利用,滨水工业码头区的整体置换开发等。这类项目的特点是强调历史真实性和场所感的延续,注重保留利用原有基地的肌理特征,同时实现功能转化,即从废弃坏死的工业设施向多元化的休闲娱乐零售商业转化,以契合当代的休闲消费的生活形态。

4. 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

作为文化资产与历史建筑集中的街区,通过保护更新,提升城市形象。通过合理的保护、修缮、再造,在历史建筑群内部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使街区焕发新的活力。上海的新天地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5. 以人为本,市民参与

街区只是一个空间载体,所有类型的街区都是为“人”而存在的,因此加强公众参与,可使街区更加有人情味、更加生活化,对街区特色的再造有重大的意义。

尾声

城市的街区做为人们生活的载体,见证着时光的变迁,历史的足印。它不仅为我们提供活动的场所,也承载了城市的文化与风貌,在城市的一隅为我们展示了城市生活的基调。对于生活在街区里的人们,是一种归属感、自豪感。街区的复兴跟随者时展的脚步,将越加成熟和科学,也是城市规划工作者义不容系的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