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范文

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

第1篇: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范文

一、创建农村卫生示范县,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创建农村卫生示范县的目的就是促进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是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是全社会的事业,是体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方面。

创建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首先要明确初级卫生保健含义:

一是从居民的需要和利益来看:是居民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居民团体、家庭、个人均能获得的费用低廉、群众乐于接受的卫生保健。

二是从它在卫生工作中地地位和作用来看: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的方法和技术;最基层的第一线卫生保健工作;是国家卫生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以大卫生观念为基础,工作领域更宽,内容上更加广泛。

三是从政府职责和任务来看: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职责;是各级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疾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卫生保健活动的有效形式。四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来看:是社会经济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必须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领创建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工作,以创建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作为我县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龙头。创建农村卫生示范县,涵盖了整个卫生工作,包括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卫生监督。通过创建工作,建立起适应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应广大农村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党和政府的职责,也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大政策。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三、攻克重点难点、把握薄弱环节

和难点指标任务需要乡、镇政府支持、帮助乡镇卫生院去落实。只有每一个乡、镇创建农村卫生示范县任务全部落实了,才有全县任务落实。

四、明确责任,加强部门协作。

创建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涉及到政府多个部门,涉及到社会千家万户,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就必须人人参与;就需要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支持这项工作;认真落实人力、财力、物力等各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的实施。

创建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不能认为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工作,创建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是各级政府行为,是整个社会共同的需求、共同的责任。因此,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是创建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达合格目标的重要一环。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县直有关单位要按对应任务承担责任,明确自已的职责和任务。各乡、镇政府除应承担自身的责任外,还要担负起督促乡镇卫生院落实有关指标的责任。县政府将与各乡镇政府签定创建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任务责任书。卫生部门内部,也要将创建农村卫生示范县有关指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也要与下属单位签定相关的任务责任书。卫生局机关和创建农村卫生示范县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只有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创建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工作才会有新的突破;新的进展;新的辉煌。发展计划部门:要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调整卫生支出结构,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促进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目标的实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要加强农村改水、改厕的规划和实施,组织新技术的交流、推广,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与监督指导。

教育部门:要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备健康教育师资,并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健康教育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同时要搞好学校卫生,改善学校食堂卫生及其它卫生条件。文化、广播电视、新闻部门:要加强农村卫生示范县(初级卫生保健)的宣传报道,积极传播卫生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宣传引导全社会支持、参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卫生部门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是创建农村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的主力军,大量的工作要靠卫生部门去落实。尤其是农村卫生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服从和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大局。

五、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各项任务

第2篇: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范文

通讯作者:黄晔

【摘要】 随着《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公布,明确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大力推进体制、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48

在2007年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原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要着力建设四项基本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多层次的医疗保健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实质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已经明确了实现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现将工作中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做如下探讨。

1 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后,它同“低水平、广覆盖”的医保制度相匹配,拥有广阔而稳定的市场。社区卫生服务有多项优势:(1)规模不大,笔者所在医院现有病床50张,运作灵活。(2)采用适宜技术,成本较低,收费合理。(3)立足社区,与住地居民感情融洽。(4)服务流程简便,就诊有效时间达70%,而三级医院仅为3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英文翻译:Community Health Service。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医疗保健从个体向群体转变,寻求群体防治疾病的措施和方法,社区卫生服务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1]。

2 社区卫生服务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广泛性,一方面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即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相结合,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相结合,卫生部门与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是整体医学观在医学实践中的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初级卫生保障,是整个卫生系统中最先与人群接触的那一部分,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2]。

3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

(1)预防服务,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防控。一是传染病的预防,即社区一般病因预防、二级五早预防和三级预后康复预防。二是非传染病预防,即一般危险因素预防、二级早期疾病干预、三级防残预防。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是指隐藏在“健康人群”内的,且能突发严重卫生问题的监测预防。(2)医疗服务,除在医院开展门诊和住院服务外,重要的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家庭治疗。(3)家庭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4)保健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保健合同制的管理,并定期进行健康保健管理。(5)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实施预防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3]。

4 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

二次大战以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保健重点经历了从基层(家庭)医院基层(社区)的转移过程。即在20世纪以前,以单家独户的个体医疗为主;20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模式。60年代起,医疗保健的重点又回到了基层。这次转移的原因有2个:一是疾病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仅是不得病,而且是身心方面的完好状况。二是卫生费用急剧上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控制卫生费用、提高卫生服务效益的有效措施。社区卫生服务是综合性保健服务,重视预防,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能较好地满足居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卫生资源有限,更应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行简便技术,改善居民健康状况[4]。

5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1)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2)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3)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4)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5)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6)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6 社区卫生服务对象

(1)健康人群。(2)亚健康人群。(3)高危人群与重点保护人群。(4)患者。

7 社区卫生服务特点

以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1)为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社区拥有丰富的居民健康信息,以预防为主,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人群的健康全程管理。(2)防治结合、多档合一,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融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于一体。医务人员以全科医学思维服务居民。(3)以社区居民寻求为导向,突出重点服务对象,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特征。(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从社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服务中心试点并逐步推广,形成区域性疾病预防控制和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网络系统。这一点上海市闸北区卫生局走在前列,闸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卫生部指定的健康档案示范点,全区基本实现区域联网和17家医疗机构、4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信息共享,并开展了电子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服务等。目前,闸北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了应建档人数的90%以上,且实现了动态管理。

8 社区卫生服务的几个重要概念

8.1 “社区六位一体” 是指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康复指导、计划免疫、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其概念所指的综合功能适合医疗保健的多种要求。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式的医疗保健体系可以以原有的医务保健资源为基础,同时调动社会资源,初步构想为“四横二纵”的医疗体系,即医疗急救、后续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四项功能的横向联系,与医疗机构、医保机构的纵向联系。

8.2 健康守门人 是执行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个性化、整体协调、防治保康一体的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工作者。

8.3 社区责任医生 全科医生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是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临床技能全面、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保健人才。富有独立工作能力,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全方位的优质医疗服务[5]。

8.4 “双向转诊” 简而言之就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积极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大中型医院。

综合上述,社区卫生服务指在社区中,由卫生部及有关部门向居民提供的预防、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为内容的卫生保健活动的总称。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保健系统,包括卫生保健的供应者,如有关卫生部门和卫生服务的接受者,即社区人群,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张薇,王志红.国内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25(24):2458-2460.

[2] 刘秀娜,张翠华,罗羽.中国社区护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2008,14(9):118-119.

[3] 李彩福,李春玉.中美韩护理本科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5):178-179.

[4] 李晓惠,邹晓清,贝冬莲.对深圳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及学历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231-232.

第3篇: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范文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以及吸毒等原因,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逐渐出现了回升的趋势,特别是农村,尤以农村与流动人口为主要的群体。农村发病原因:人口基数大、卫生条件差、诊断水平低下、人口流动性大、治疗不及时,用药不科学,服药不规范,未能按照现代结核病控制的早诊断、及时、足量、全程化治疗的要求,文化程度不高,对结核病认识不足,目前工作者增多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农村结核病进行防治是降低我国结核病疫情的主要关键点,也是保障农村现代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全面实现,也是促进广大农村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奔小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对结核病的诊断水平,对于尽早筛查和确定结核病的诊断,有利于及时控制农村结核病传染源,也是全面实现农村现代结核病控制项目的有力补充。

据卫生部门2011年的通报中显示,我国的农村结核病的发病率是城镇人口发病率的1.6倍之多。本文就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分析探究,并汇报利用卫生初级保健网加强其防治工作的做法与体会。

初级卫生保健网

初级卫生保健网(Primary Health Care)是我国人民和社区个人及家庭能够普遍获得的基本卫生保健,其是国家卫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内容。

从人民大众的需要方面来看,初级卫生保健网是不可缺少的,是居民团体、家庭、个人都能够获得的,费用低廉、人们乐于接受的卫生保健;从其卫生工作中地位与作用来看,其是广泛切实可行的,是最基础的第一线卫生保健工作,是国家卫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门;从政府方面来看,其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职责内容,是各级政府为人们大众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参与卫生保健活动的有效体现;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其是社会经济的不可缺少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与标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来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重心。

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做法

加强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工作:农村中的乡镇医生乡村医生是人们患病之后首先求助的对象,是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网底,是我国卫生技术队伍中的一支特别的卫生技术力量,承担了大部分的农村保健工作,加强其关于结核病相关知识结构培训建设,使他们的水平大大提高,是最直接防范与控制结核病疫情回升的重要内容。目前的乡镇医生乡村医生主要有年龄老化、学历知识层次低下、理论实践技能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村,在乡镇乡村医生中建立起信息技术网,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教授其有关结核病疫情的相关知识,对乡村医生进行统一的网上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在信息网上面建立相关的讨论论坛,让其对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及问题进行发表、讨论,最终都能获益,逐渐形成一种网络学习-实践运用-提出讨论-学习进步的良好模式。

落实相关责任,加强监督力量: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具有地域局限性,无法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结核病的有关资料,因此,对此类现象进行如下解决:县(市)医师定期选择有关的结核病例,召集患者所在的乡镇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进行宣教,一方面可以做到良好的教学作用,一方面可以明确双方的职责范围,县(市)医师对乡镇医生进行宣教,负责主要的防治工作,监督乡镇医生的基础保健工作落实情况。乡镇医生负责对治疗情况的跟踪访问,监督患者定期复查、服用药物,检查药品的基本情况,统计乡镇结核病患者的发病情况、疑似症状,做到定期汇报,定期对村民进行有关防治常识的宣教工作,提高村民对结核病危害的认识程度。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全面利用DOTS治疗:由于地方财政经费的短缺,对于结核病专业机构的财政投入没有达到标准,因此必须利用好初级卫生保健网来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全面采用DOTS治疗结核病,对于众多的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创新型思路,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DOTS,努力提高监督管理,让结核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科学的有效的治疗。

讨 论

在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进行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心,加强乡镇医生乡村医生的培训、督导工作,建立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让乡村医生在发现疑似病例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询问,对自身多年的从医经验进行讨论,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对结核病疫情的了解。对县(市)医师与乡镇医生乡村医生之间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以县(市)为防制中心,乡村卫生院为枢纽的防治网络。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督导,做到乡村村民人人知道结核病,人人配合治疗,主动发现上报病例。合理分配利用好DOTS策略,保障农村人民的治疗工作顺利开展。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防治农村结核病,目的都是尽早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治愈率,降低结核病死亡率,保障社会生产劳动力,促使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再受到结核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第4篇: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范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08(2010)16-0058-02

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接受群体。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多,为了解徐州农村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笔者于2007年7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徐州市农村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徐州市4个乡镇的16个自然村的60岁以上老人446例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老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等;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行为方式;健康状况及医疗保健情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等内容。

1.3调查方法调查员由徐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高年级同学志愿者和毕业实习同学组成,调查前接受统一培训,熟悉调查内容和统一指导语。由调查员通过入户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共发放调查问卷465份,收回465份,经检查剔除19份项目缺失超过50%的问卷,有效问卷446份,有效率为95.91%。

1.4统计学方法将收集的原始资料,经检查、核对后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采用EPIData3.1双人份独立录入,逻辑检查、校对无误后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

2 结果

2.1基本情况在被有效调查的446例老人中,其中男性207人,女性239人:年龄60~91岁,60~69岁占34.78%,70~79岁占48.51%,80岁以上占16.71%;文盲半文盲占61.32%,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7.63%,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1.05%:农民占85.73%,工人占7.12%,教师占2.16%,其他占4.99%:配偶健在者占67.35%,丧偶者占32.21%。被调查的老人日常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子女者占73.49%,享受劳保者3.67%,靠自己的占18.32%,靠政府补贴的占2.56%,其他来源占1.94%;71.26%的老人靠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19.73%靠子女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9.01%靠配偶照顾他们的生活。

2.2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在有效问卷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老人有32.96%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差者占调查人群的19.06%,另外47.9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

2.3慢性病患病情况

2.3.1农村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老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2.35%。在患病数量方面:31.26%的高龄老人有1种慢性病,18.69%的有2种,3种病以上的患病率为5.28%。在所患慢性病中高血压占34.21%,退型性骨关节病占15.37%,白内障为13.11%。消化疾病为12.30%,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9.51%,脑卒中后遗症的患病率为6.61%,糖尿病的患病率为5.13%,冠心病的患病率为3.52%,肿瘤的患病率为1.93%。

2.4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2.4.1老年人两周患病就诊率老年人两周内就诊率9.83%。调查近两周内有病是否就诊时。只有41.65%的老人选择就诊。不就诊的原因:第一位是经济困难占68.29%:认为麻烦、等时间长者为6.37%:其他原因占25.34%(主要包括交通不便、服务态度不好、无人陪同等)。

2.4.2就医行为被调查的446位老人患病时找村卫生室医生看病的人为43.95%: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的17.71%;到镇卫生院看病的14.13%:到县级医院看病的为7.85%;自己买药吃的为5.16%:不理会的为11.20%。

2.4.3医疗保险情况被调查的老人购买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占69.96%,没有任何保险的占19.96%,拥有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占8.30%,其他医疗保险的占1.78%。

2.5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

2.5.1卫生保健需求意愿老年人自我保健与生活行为调查分析显示。81.63%的老年人能积极治疗慢性病,为身体健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生活规律、戒烟限酒,但定期进行保健体检的老人只有13.65%。对卫生保健知识的需求方面,被调查的446位农村老人中有82.23%的老人表示愿意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对卫生保健知识需求最高的是老年常见病的防治与保健常识(81.23%);最乐意接受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电视,占76.35%;其次是通过广播电台(18.31%)和报纸杂志(5.34%)。

2.5.2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需求意愿对卫生服务项目需求意愿最高的是常见病急症处理,占应答者的81.17%;其次是慢性病的治疗占75.69%;有家庭病床需求的占58.37%。其他项目,像协助转院、康复训练、健康咨询等也都是农村老人必不可少的卫生服务项目,各占76.29%、46.31%、44.98%。

2.5.3农村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卫生保健需求与性别的关系:不同性别的农村老人在卫生保健的需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94.20%,女性91.63%。婚姻状况与选择健康教育的关系:配偶健在的老人为87.00%,丧偶老人为78.0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文盲半文盲的高龄老人选择健康教育为79.61%,小学及以上文化的高龄老人选择健康教育为90.67%,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95.1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第5篇: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流动儿童;医疗保健;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a)-0162-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谋求工作,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他们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带来新的问题[1]。浙江省慈溪市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的县级市,目前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当地户籍人口数,并且流动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过去分散、单身外出式流动向家庭型、举家迁移的形式转变,流动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动儿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居住在浙江省慈溪市境内的2 963例流动儿童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为流动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适宜模式和管理的政策建议,以期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均等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慈溪市20个镇(街道)流动人口登记数量,按比例确定每个镇(街道)的流动儿童抽样调查数量,共计3 000例。样本纳入标准为年龄小于6周岁的儿童,并且随其父母在当地居住半年以上,其父母均为非本地户籍。调查人员于2012年6月~2012年8月按各镇(街道)确定的样本数对辖区内居住的流动儿童进行随机调查,其中37例的回收资料不全,予以剔除,共有2 963例纳入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对各镇(街道)的调查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统一调查项目和质量控制措施。调查员根据辖区内的流动儿童情况入户对儿童的看护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指导被调查对象按要求逐项如实回答调查内容。现场调查结束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家庭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2 963例儿童中,男性1 570例,占52.99%;女性1 393例,占47.01%。家庭构成为父母加孩子的核心家庭共1 915例,占64.63%;家庭中有父母加祖父母或其他人员的共1 048例,占35.37%。居住环境为简易出租房的共2 348例,占79.24%;为单元房的共378例,占12.76%;为大杂院或其他用房的共237例,占8.00%。家庭月收入少于3 000元者1 053例,占35.54%;在3 000~5 000元者1 550例,占52.31%;大于5 000元者360例,占12.15%。孩子由父母亲照看者2 543例,占85.83%;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者405例,占13.67%;由保姆或其他人照看者15例,占0.50%。

2.2 流动儿童基本医疗保险情况

被调查的2 963例中,随家庭成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者1 281例,占43.23%;无任何医疗保险者1 682例,占56.77%。

2.3 流动儿童健康管理情况

被调查的2 963例中,前1年内接受过儿童健康检查者2 550例,占86.06%;未参加过儿童健康检查者413例,占13.94%。接受过新生儿疾病筛查者2 457例,占82.92%;未接受过新生儿疾病筛查者506例,占17.08%。3周岁以下儿童者1 356例,按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进行系统管理者696例,占51.33%;未达到系统管理要求者660例,占48.67%。

2.4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情况

被调查的2 963名儿童中,定期接种疫苗者2 882例,占97.27%;未按规定接种疫苗者81例,占2.73%。

2.5 流动儿童患病就诊情况

在被调查的2 963例中,前2周内感到有身体不适或患过病者594例,占20.05%。询问这些患儿的就诊去向,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治者138例,占23.23%;去医院医治者351例,占59.09%;去私人诊所医治者29例,占4.88%;去药店买药治疗者68例,占11.45%;未采取医治措施者8例,占1.35%。

3 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内地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现象渐趋明显,并由过去的个体流动逐渐转变为家庭迁移,妇女和儿童在整个流动人口群体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这一特殊人群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本地区社会、经济、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流动人口多数收入低、居住地的生活条件和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往往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尤其是流动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有更多的需求[3]。至2011年底,浙江省慈溪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总数达95.77万人,其中18周岁以下13.26万人,流动人口总数及其中未成年人口数均接近户籍人口,如何加强流动儿童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高流动儿童的医疗保障水平,对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别、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1 流动儿童基本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流动儿童医疗保险覆盖率低 调查结果显示,慈溪市流动儿童中随家庭成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比例为43.23%,基本无针对流动儿童的其他形式医疗保障,流动儿童的参保比例明显低于当地户籍儿童。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生活环境相对恶劣,面临着比本地户籍儿童更多的健康危险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一旦患病,可能会为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导致流动儿童参保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中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外,基本上没有适合流动儿童群体的保险类型。而新农合制度一般要求流动人口回原户籍地参保,由于流动性大、回户籍地参保不方便,以及流动儿童家长保险意识淡薄等因素,使很多流动儿童游离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之外。

3.1.2 流动人口健康管理体系缺乏 面对日渐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队伍, 目前对流动人口医疗保健服务的管理处于一种面向个体、零星、松散的管理方式,缺乏面向群体、宏观、综合的管理模式。涉及流动人口管理的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协作配合机制,信息共享、交换、利用途径不畅,常常发生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的重复或遗漏,缺乏权威性的流动儿童基数资料, 更缺乏流动儿童医疗保健方面的基本资料。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人员配备及政府的财政投入等方面基本上以户籍人口为标准,明显加重了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负荷,也严重影响了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正常开展。

3.1.3 流动儿童保健服务利用不足 本次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前1年内接受过儿童健康检查的比例为86.06%,接受过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占82.92%,而3周岁以下儿童达到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进行系统管理的只占51.33%。导致流动儿童保健服务利用率低的原因有流动人口自身流动性大难于进行系统管理、家长保健意识淡薄对保健服务重视不够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非属地化管理的政策因素所致。

3.1.4 流动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利用不足 本次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2周患病率高达20.05%,家长在孩子患病后的处理方式、就诊医疗机构选择方面存在不安全因素,有不少家长采取自己去药店买药的方式进行治疗或去非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也有一些家长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等待患儿自然痊愈。流动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利用不足的状况,不仅影响到这一群体的生命健康,也容易导致儿童传染性疾病的蔓延,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流动人口优先和充分考虑医疗服务成本、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的因素,也有目前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安排上对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具体措施不到位的因素。

3.2 加强流动儿童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对策

3.2.1 加大流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投入力度 应根据区域内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该区域主要的医疗卫生服务问题等,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确保向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群提供公平、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使流动儿童享受与户籍儿童同等的健康权益,保护和促进人群身体健康,不断满足全体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4]。按照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实际服务人口数量作为卫生人员编制配置的核准基数,增加配置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政府部门应加强流动人口的医疗保健服务管理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配置卫生资源时应将流动人口作为重要参数,并将此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对流动人口医疗保健服务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2.2 完善流动人口医疗保健服务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体制,以公安为主体,卫生、工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民政、房管、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准确收集并掌握流动人口的真实数据,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由政府牵头,组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构,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目标,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指标作为考评相关部门工作业绩的内容之一[5]。卫生行政部门要研究制订适合当地实际的流动人口医疗保健服务本地化管理模式,将流动人口完全纳入当地公共卫生管理范畴,把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服务作为对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实行奖罚措施,使目标考核起到正确引导作用。针对区域内流动儿童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流动儿童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机制,有重点地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工作,使流动儿童充分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6]。

3.2.3 提高流动人口医疗保健意识 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宣传,不断提高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意识,使流动儿童家长及时了解儿童医疗保健方面的有关政策,鼓励他们主动到居住地卫生保健服务部门进行基本信息登记,提高其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主动性。要根据流动人口自身特点改进健康教育模式,在企业、社区、医院为流动儿童家长定期举办儿童保健、常见病防治等专题讲座;媒体特别是电视要充分利用现有健康频道,有计划地宣传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在社会上营造加强流动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氛围。通过各种途径的健康宣教让家长充分了解儿童保健服务在促进孩子生长发育、减少疾病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科学育儿水平。同时,要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力度,完善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方便流动人口就医、审核报销的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零距离、一站式的新农合服务,及时解决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增强流动人口的健康风险意识,提高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段建华,王惠珊. 中国流动儿童分布及卫生保健状况[J]. 华南预防医学,2010,36(1):57-60.

[2] 蒋燕萍. 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现状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1, 49(3):159-160.

[3] 董红芬,乔滨. 流动儿童保健管理研究[J]. 卫生经济研究,2012,12(9):56-57.

[4] 许锋华,汪垂章,夏时畅,等. 浙江省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现状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2010,22(1):8-11.

[5] 安琳,高燕秋,郭春晖,等. 北京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现况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47-50.

第6篇: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范文

中等卫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于基本体能训练和各种其他项目的锻炼,包括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队列及基本体操、球类、武术等多个教材中按要求列出的基本教学内容,所以在对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增长过程中,没有任何的作用。卫校的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中等院校,主要区别在于对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能的训练,卫校的学生将来从事的都是卫生医疗相关的职业,所以对于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技能的掌握能够卫校学生体能的良好发展,卫生保健技能的不断提高,在工作的过程中甚至能够增加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卫校的体育课程一般都是一周一次,这样来算的话,一个学习也就只有18~19节课,学生学习和锻炼的时间就会被大大缩短,而且现在各大高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对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就会缓慢很多。在很多的中等卫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对于四百米、八百米、跳远、排球、乒乓球的锻炼,体育老师通过演练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随时跟踪,随时指导,这是一个良好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的动作展示。但是现代的很多的学生由于长期缺乏锻炼,所以基本的体能训练都不能达标,所以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和学生实际情况发展相适应,不要一味的与教学课程设置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项目,比如,说轮滑或者溜冰,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要及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于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没有完善的监管机制

体育教学中还是实践比较多,所以对于教师的监管机制提出要求,但是由于实践教学中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开放性,所以卫校很多的体育教学的实践课程中,学生都是三五成群的聊天,一旦体育教师开始检查结果,就会聚集起来,教师留的自由锻炼、自己练习的时间里学生都是懒散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有些内容学生已经都掌握了,还有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完善的监管机制帮助实践教学的开展,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完善的监管机制是很必要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有教师尝试过以表格化的训练项目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程度进行监管,但是一些指标类的训练标准往往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太过严厉的规范会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而不利于教学监管的实施与开展,所以还是要跳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用灵活的方式代替死板的硬性指标,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

三、教学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是教学内容的落后、教学方式的陈旧所造成的,下面对于这两个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落后

教学内容的落后前面已经基本讲过,在这里主要和现代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进行说明。现代很多的高校学生都喜欢冒险刺激的运动和游戏,而且这些运动中也不乏能够锻炼学体能的训练项目。比如说街舞和瑜伽,街舞是现在很多高校学生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在各大高校的兴趣社中也有分布,但是缺乏专业的人员指导,而且街舞能够调动学生全身的肌肉锻炼,在运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基本体质得到很好地锻炼,很多的家长都认为街舞没有任何的好处,所以不提倡学生练街舞,如果体育课程训练中能够增加街舞的训练课程,不仅解决了学生喜欢街舞的问题,也实现了卫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不断即使更新,增加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的陈旧

在卫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中,陈旧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表演基本的动作,学生在观看了教师的动作演练之后,自己进行锻炼,但是很多的学生对于教师的动作表演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比如说,武术,有些学生从小练习,所以教师的动作示范有时没有从小练习的学生标准,但是教师为了自己的教案和实践课程记录能够完整真实,所以一般都是自己演练,给学生表演的机会很少,这样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味只注重观看练习,没有任何创新的形式,所以整体的教学效果就不明显,在教学方式选择上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课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

四、考核的项目不完善

体育教学的考核主要是对于每学期的体能测试和技能技巧的考核,主要是一些硬性的指标。比如说在考核跳远中,有些学生由于自身机能的限制,对于所要达到的考核目标难以实现,或者说又很小的差距,这时候学生的考核成绩就会不及格。在体育课程的考核过程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平时成绩也占有1/3的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会在这部分丧失优势,而且卫校的体育课对于平时的锻炼和卫生保健比较重视,内向的学生会因为不善表达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是在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卫校的体育课程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技巧,锻炼学生的体质,增强学生体魄的健康程度,只要是学生基本达到体能或者训练的指标就可以,没有必要追求微小的差别,这也是卫校的学生能够快速提高体育积极性的方法。

五、异常天气的教学方式

在遇到下雨的天气时,基本的体育课程训练就没有办法继续,所以卫校体育教学基本上就在室内进行,这样体育课程的锻炼和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一般学生都是利用下雨天放松身心,而且下雨天对于实践教学的场地受到限制,体育教学课程没有办法全面的施展,所以异常天气时制约体育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换一个角度可以利用下雨天对于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进行学生,这样转换学习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长时间的实践课程训练之后,对于有关知识的学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育课程的学习。

六、结语

第7篇: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幼儿;卫生保健;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4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紧俏,同时对学前教育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会音乐、舞蹈、美术、钢琴等技能知识,还要掌握幼儿保健方面的知识。因为幼儿教育的原则是保教合一,所以学前教育毕业生从事幼儿教育不仅要有幼师资格证,还要有保育员证或育婴师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卫生保健》就是培养学生有关幼儿卫生、疾病预防、营养膳食等知识的课程。但大多数学生对此课程不太重视,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基础差,素质不高,有的还有厌学情绪,在加上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当然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幼儿卫生保健》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近六年,谈谈《幼儿卫生与保健》教学中实行改革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教学内容创新

传统的课堂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从性质上,教科书只是使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去完善和创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要实现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其教学内容应在学生掌握书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书本没有的常识和技能。例如:幼儿早期教育的最新理念、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等引入教学之中,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笔者在“儿童营养与膳食”这一节内容中增加了一些常见的食物中毒及处理措施等知识,常见的意外事故如:烧伤、蚊虫咬伤、日射病、出血跌伤等基本处理常识。这样,学生就业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就可以马上进行实务操作,提高就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幼儿卫生与保健》课堂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演示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笔者在讲解“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护”这一节内容时,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护和处理采用演示法,示范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亲身操作体验。在讲授“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时采用了情景表演的方法,让几个学生扮演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让其他学生扮演教师去帮助他们疏导排解心理障碍学生感到新鲜,兴趣高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知识的真理。光有理论,不会操作,就等于纸上谈兵,真正的技能没掌握。因此,在《幼儿卫生与保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实践。例如:在讲到“学前儿童的营养和膳食卫生”这章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幼儿园的食谱和各超市幼儿食用的零食,然后课堂上师生通过共同分析、讨论学前儿童饮食的现状及改进方式等。带领学生去幼儿园,在真实环境中学习体会,进行保育教育实习,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寻找与《幼儿卫生与保健》教学相配套的音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人体器官”这节时,出示人体系统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增强教学直观性;观看常用的急救技术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技术等。

五、考核方法改革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考核方法大多重视理论知识考试,轻视实践能力考查,并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这样的考试导向只能是“高分低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且背离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法,以此推动教学改革。笔者建议: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卫生与保健》的考试内容上,不仅要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对专业操作基本技能要素、语言表达技能等方面的考核。在考试方式的选择方面,采用多样考试考核方法,例如:闭卷或开卷,笔试、口试、制作或者综合采用以上几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在评判学生成绩方面,要把课程终极考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更注重过程考核。要把有创见、有创意、有创新作为成绩评判的重要依据,以推动《幼儿卫生与保健》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第8篇: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范文

农村健康状况不佳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存在某些职业危险、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人们对健康和疾病不够重视等。

同时,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收入较低、缺乏教育、没有工作,更容易遭受营养不良、吸毒、酗酒和抽烟等的侵扰。

提高澳大利亚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必须加强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建设,改善农村居民不良生活习惯,并为其提供可及性高的医疗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挑大梁

澳大利亚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基本是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存在形式。在偏远地区,由当地政府或社区建立小型的护理中心,用以解决最基本的卫生服务问题。在相对较大的地区,政府会设立较大规模的公立医院以满足住院医疗服务,建立完善的急救系统,不仅有救护车还有直升救护飞机,随时可以将患者送往大城市抢救。

澳大利亚的农村居民大多散居在各自的农场里。每个小镇上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前身是镇医院,经过改革逐步完善功能,从而成为该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大部分小镇通常只有一个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8~15张病床,为需要住院的患者提供住院服务和简单的手术服务。该中心同时直接雇佣或租用几名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门诊服务。另有全科护士为居民提供多种卫生服务,包括除医疗意外的康复理疗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照顾、健康促进、健康咨询、妇幼卫生、糖尿病和高血压护理、送餐服务等。

一些人口在一两万人的大镇拥有一名或多名全科医生开办的诊所。这些诊所属于私人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门诊服务。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院提则供其他卫生服务。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以政府筹资为主,占到80%以上。另外有10%~15%是私人医疗保险筹资,居民自付比例仅占6%~7%。即便如此,一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面临着政府补偿不足的问题。如果政府根据服务中心的诊疗人次补偿,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人口稀少,农村的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而服务成本相对较高,服务中心往往得不到足够的补偿。

澳大利亚政府也在尝试探寻不同的补偿方式来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各种卫生服务,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例如针对没有完成医疗任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留其医疗预算,鼓励用于提供其他社区卫生服务。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预算打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社区内居民的实际需求灵活使用,以保证随时满足不断变化的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特别是非医疗需要。

以初级卫生保健为舵

为了增强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澳大利亚政府进行了探索,总结了众多成功的经验。包括制定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本目标的农村卫生策略、支持医疗专家到农村服务的政府援助项目、资助联合健康服务项目、加强疾病预防和慢病患者的照料、设立面向农村培养卫生人才的专项奖学金、设立专业人士奖金计划、设立护理学专项奖学金、对农村医生进行专门的支持计划等。通过这些计划,目前澳大利亚农村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质量等,虽然与城市有一定差距,但差别甚小。

其中,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本目标,是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的非常重要的农村卫生策略。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中,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政策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将农村地区居民获得基本的医疗、预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以及安全饮用水和合理的营养作为重点,并要求建立与农村地区初级卫生保健相关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丰富和完善农村地区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

联邦和州政府制定和实施了诸多优惠政策措施,推动农村卫生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联邦政府依托大学设立专门为农村培养卫生专业人才的学校,直接推动了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

由于澳大利亚农村地区普遍地广人稀,其中一半的国土面积上仅居住了全部人口的0.13%。而且近30年来,农村人口还在不断下降,全国人口逐步向东南沿海大城市集中,超过4/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50公里以内。

为此,澳大利亚不断发展农村医疗机构网络。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农村设立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中心;在较为偏僻的地方设立小型医疗机构;偏远地区则依靠皇家飞行医生、初级卫生保健站和当地社区等多种途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机构间既有较为明确的责任分工,也有相互协作,以不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澳大利亚政府也着重建立较为健全的农村卫生筹资体系。从需方角度而言,尽量减少农民的自付费用。从供方而言,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还在农村开展许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针对老年人和土著居民的健康检查和评估项目,也使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口能够从服务项目中获得更多收入。

四大挑战需攻克

尽管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地区公共资源相对缺乏、全科医生数量不足、适合农村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仍在探索中,这些仍是摆在澳大利亚政府面前的问题。而且随着政治领域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体制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新挑战。

首先,澳大利亚不同人群间卫生服务差异显著。土著居民和非土著居民的健康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健康水平也存在差距。如何实现均衡发展,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卫生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其次,农民健康需求的形式和内涵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希望获得更多的医院外服务,如上门服务、社区服务等,希望获得更多公开、透明的医疗信息和知识。如何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的形式,提高服务质量,扩展医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成为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

第9篇: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范文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逾2.4亿,其中女性流动人口已超过总流动人口的1/3。由于她们的年龄普遍偏小,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作,居住与工作环境较差,承受的压力比较大,致使健康问题呈现多样化的趋势[1],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通过对广东省中山市10个区女性流动人口的教育、经济、环境、医疗保险、健康意识等健康影响状况调查,系统分析了影响女性流动人口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临床资料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1年在广东省中山市10个区进行的关于女性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女性流动人口的教育、经济、环境、医疗保险、健康意识等。考虑到女性流动人口众多,流动性大,职业分布广泛,居住情况复杂等因素,采取的是多阶段抽样调查的方法,并在调查过程中运用了访谈技巧,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9份,回收率为97.80%,有效问卷475份。

结 果

教育和经济:在475份有效问卷中,女性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流动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以及本科及大专以上文化者比例比较低,分别占7.37%和6.00%,而小学文化者占20.84%,初中文化者占44.42%,高中及中专者占14.95%,本科、大专及以上者占11.79%。在调查的人群中,有308人月收入1000~2000元,占64.84%。而在工资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医疗健康支出这个问题上,大于收入的50%者23人(4.84%);大于收入的30%者70人(14.74%);大于10%者185人(38.95%);小于收入的10%者166人(34.95%)。

环境:①工作环境:女性流动人口对其所处的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感觉“一般”者占40.42%,感觉“满意”者占18.74%,感觉“很满意”者为5.47%。工作环境经常遭受高温(32.2%)、多灰尘(25.3%)、高噪音(18.5%)、多辐射物质(9.6%)等有害因素的影响,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为10~12小时,这些因素均易导致职业病及工伤的发生。②居住环境:女性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多为租房(39.16%)和单位提供的宿舍(20.84%),其他的居住方式有与她人合租、买房、自己搭房以及住工棚等等。居住面积统计显示,人均居住面积为5~10m2、10~15m2、15~20m2的分别占27.7%、19.9%、21.7%。显然,过于狭小、简单的居住方式和居住场所对女性健康,尤其是生殖健康极其不利。

医疗保障:单位向女性员工提供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只占55.58%,其他险种比例更低,失业保险占26.32%,医疗保险占18.11%,工伤保险占16.00%。员工自己购买保险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只有93人(19.58%)。

健康意识:①政府的健康意识:在475份有效问卷中,89人(18.74%)在过去的1个月里未接受过诸如预防保健、妇科知识、合理膳食等健康教育的宣传;290人(61.05%)接受过1次健康教育宣传;80人(16.84%)接受过2~3次健康教育宣传;10人(2.10%)接受过4~5次健康教育宣传。②自我健康意识:在调查的500名流动女性人口中,一般不会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绝大多数人选择“不舒服时再检查”,共214人(45.05%);只有少部分人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共84人(17.68%)。绝大部分女性在感觉身体不好(包括生病、受伤、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及不稳定)时会去药店买药治病,共335人(70.53%);少部分会去医院就医,共92人(19.37%)。说明女性流动人口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仅仅限于买药治病,就医率依然很低。

影响女性流动人口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育和经济与女性流动人口健康:流动女性的教育程度与经济状况基本呈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状况越好,而良好的经济基础又是健康的重要前提。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生活工作条件、卫生状况、保健水平也会显著改善。调查显示,女性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工资收入不高,因此卫生状况、保健水平并不乐观。

环境与女性流动人口健康:工作环境对女性流动人口的健康至关重要。流动女性主要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噪声大、人员拥挤、通风除尘条件差、有害气体超标、且工作强度较大,给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的流动女性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居住环境对流动女性的健康影响也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外来女性不论是居住方式还是基本生活设施,都比较差。居住方式主要以集体宿舍、合租房、单位提供的工棚等为主,人均居住面积狭小;居住地多为城市卫生保健较为薄弱的郊区、郊县或城乡结合部,基本生活设施十分有限,卫生机构人员与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居住环境的恶劣给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女性流动人口健康:医疗保健被列入社会保障体系,卫生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女性流动人口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一方面,由于多数的流动女性缺乏自我维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寻找用工单位时并没有考虑到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只要用工单位按时发工资、提供食宿就满足了,而不会在意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包括什么;用工单位为追求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也并不会主动向没有签订合同的女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这就造成了职业病和工伤的逐渐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居民收入差距大、再加上流动人口的流动特殊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女性流动人口中没有得到较好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女性流动人口中没有全面普及,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女性流动人口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健康意识与女性流动人口健康:①社会和政府对女性流动人口健康疏于管理:由于女性流动人口流动性大,职业分布广泛,居住复杂,社会和政府很难对这一部分人进行系统有力的健康宣传,使许多有关促进流动女性健康的宣传或活动没有达到普及健康知识的目的。②女性流动人口的自我健康意识普遍不高[2]: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这一常理,由于女性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的限制,致使许多流动女性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她们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对卫生保健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卫生保健需求低下。很多人认为,只要没病就是健康,从而导致了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延误。③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过于狭窄:由于流动女性的交际圈局限,社会关系网络狭小,很难与城市居民建立平等的融洽的人际关系,边缘化现象严重。高负荷、长时间的工作使许多女性对日常信息传播渠道的需求不高,流动女性对于一些常见病(如妇科病)的预防和自我健康的维护缺乏了解的途径。

提高女性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对策

把促进女性流动人口健康纳入国家宏观调控: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都应体现女性发展的主要目标,倡导男女平等,让流动女性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倡导同工同酬,给女性流动人口创造一个公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改善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地位。

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保障机制,提高女性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国家要制定关于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建立流动人口卫生管理法规,把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纳入法制轨道[2]。进一步落实女性流动职工的劳动保护政策,提供必要的工作和劳动条件,以解决她们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政府应倡导用人单位把特殊劳动保护条款纳入劳动合同,健全和完善特殊劳动保护措施。同时要加强特殊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改变现行卫生保健模式,合理配备卫生资源,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率:充分认识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把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纳入城市卫生事业发展、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整卫生人力资源的结构分布,为流动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设立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基金,将女性流动人口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率[3]。建立流动人口卫生保健信息网络,及时、准确、长期连续地掌握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及时掌握服务信息,制订解决办法和应急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健康意识:健康教育要适应女性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结合流动人口卫生保健、疾病和健康的突出问题,根据她们的保健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知识。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以及在女性流动人口聚居地兴建公共健身场所,鼓励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参考文献

1 胡连鑫,陈燕燕.我国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