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蓝海战略 启示 价值创新 可持续发展
一、蓝海战略的内涵
所谓蓝海战略:即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战略布局对于任何一个组织都至关重要。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也就是说要开创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持续增长的道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上的飞跃,是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的有效途径。企业要驶入无人竞争的蓝海,就意味着企业选择了一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道路。同时企业也要为公众着想,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这才是蓝海战略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蓝海战略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创新是关键
蓝海战略中,创新很重要。红海与蓝海的重大区别在于以不同的方式、角度来看待和处理,最根本的是价值创新。价值创新挑战了基于竞争的战略思想中最广为人们接受的信条:即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常规看法认为,一家企业要么以较高成本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要么用较低的成本创造产品的有效价值,这样战略就被看作为如何在“差异化”和“低成本”之中选择其一。然而志在开创蓝海的人们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从而启发我们要想开创蓝海,摆脱竞争,就要以一种新的方法思考和实施战略,即价值创新。只有制订一个正确的竞争战略,摆脱同质化竞争,走特色化的新型道路,才能使自己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核心竞争力。
蓝海不仅仅是指技术突破,也不在于进入市场时机或早或晚,一项不被市场认可的新产品就不能被称作是蓝海。蓝海的终极目标是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正合为一体的价值创新。产品、人员、过程三大因素都要周全考虑。即在有了一个好创意的前提下,首先要唤醒员工,让他们一意识到战略变革的重要性。另外,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员工个人参与到战略决策中,询问他们的意见,而且要让所有相关和受的员工都清楚制定最终的战略决策的理由,同时发告诉他们游戏规则,只有这样一个公平、公开的过程才能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从而自愿地加入到变革当中,而这些将决定企业能否在有限的资源下成功实现变革。因此,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才能逐步实现自主创新。
2.真正关心顾客
在实施蓝海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探寻顾客尚未满足的需求。顾客尚未满足的需求有两种:大家都看得到的显形需求、不易被认知的顾客的隐性需求。因此,企业应该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真正实现对顾客的承诺,真正做一个让顾客满意和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诸如良好的售后服务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都是真正关心顾客的表现。
三、人们对蓝海战略认识的误区
自从“ 蓝海战略”提出后, 就在世界企业管理界掀起了一股“ 蓝海风暴”,但人们对于“ 蓝海战略”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蓝海战略需要创新,但创新不等于蓝海战略
虽然《蓝海战略》一书非常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并不是蓝海战略的核心价值。蓝海战略所强调的创新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创新,即价值创新。这种价值创新只有既能使企业获利,又不易被别的企业模仿,才是真正的蓝海战略。因此,尽管蓝海战略重视创新,离不开创新,但创新与蓝海战略不能画等号。
蓝海战略中作者所举的案例,都是一些传统产业,如马戏团和葡萄酒。但是,许多的中国企业应该注意:在蓝海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企业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单单依靠想象是无法进入生存领域的。
2.蓝海战略强调摆脱残酷的竞争方式,但并不意味企业没有竞争意识
我们知道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各种各样严峻竞争的困扰,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例外,他们没有竞争者,比如星巴克。星巴克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它有很多家店,每家店门口都有人在排队。这种现象用以竞争为基础的是无法解释的,而蓝海战略使我们了解到无竞争市场与有竞争市场之间的差异。今天的蓝海并不意味着明天还是蓝海。蓝海确实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能使企业摆脱竞争,驶入风平浪静的海港。但摆脱竞争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最初进入蓝海的企业可能会掏到第一桶金,暂时安全,但随着追随者的进入,蓝海会渐渐被血腥的味道充斥,最终变成红海。因此,摆脱竞争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任何进入蓝海的企业都需要不断开创新的蓝海,不断提高竞争意识,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保证自己永远在巨大的蓝海中生存。
四、实现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的转移
当前,技术进步加速全球一体化以及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等诸多变化,使竞争更加激烈 。如何走出超越竞争的战略进入蓝海,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为此,企业需要转型,需要寻找进入蓝海的方式。蓝海战略的核心是改变行业的竞争模式,蓝海既可以出现在现有产业疆域之外,也可以萌生在现有产业的红海之中。因此,对于中国企业,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的转移。要顺利实现这个战略性的转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开创没有竞争的新市场;不与对手竞争,使竞争变得毫不相干;创造新的需求,并通过成本控制,追求持续领先;同时追求为顾客提供的高价值与产品的低成本;调整整个公司的操作系统,给予完全的配合。要实现以上转变,首先就要做到:
1.创新思维,重视企业家的作用
企业家是一种执行新组合的职能,这种职能不是一般通过小步骤的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产生的,它既不产生新变化,也不产生我们所谓的,而是间断出现,是第一次出现,而不是已经成为惯例。程序性工作属于经理人或者管理者“企业家”的本质在于不断发现机会和利用机会,由此才推动了经济和的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环境剧烈变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要求企业家创新思维,独辟蹊径,识别并把握机会,不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争高低。
2.从以效率为中心到以价值为中心,实现管理重心转移
过去在巨型工厂、复杂自动化设备和众多工人的基础上的组织与管理形态下,管理的重点在于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而在接近一种似乎没有实体存在的组织中,价值创造最重要,组织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弹性需要,时间构成决策和行为上的最重要因素。单纯追求效率不再有效,弹性和适应性成为取胜的关键和条件,比谁的速度更快,比谁能主导市场。这就需要从以往的单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做法上转到同时提高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道路上来,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3.克服组织障碍,开通从红海到蓝海战略的转移之路
尽管人们越来越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达成共识,但人们并未完全接受价值创新。这是因为价值创新往往涉及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利益的调整,需要组织内部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协同一致。因此,首先要使员工意识到战略转移的必要性,其次要集中使用有限资源,最后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证组织的支持。
五、中国企业运用蓝海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到,据调查,86%的新业务开拓都是在红海的领域,只有14%在蓝海领域进行。虽然蓝海领域内进行的新业务开拓只有14%,但是却占收入上的62%,利润上的39%。由此可见,进入蓝海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受益匪浅。对我国企业,其意义则更加重大。
1.改变我国陈旧的竞争观念,避免残酷的价格战
当前许多企业把目光集中在了低成本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价格战不仅企业的品牌和信誉,使其难以长久生存,也使消费者难以得到实惠。就拿我国彩电业的价格战来说,尽管企业将彩电的价格降低到不能再降的程度,但消费者并没有因此就感到满意。当企业在某一产业中难以寻找出路时,企业应该转换观念,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
2.为企业家开辟新的投资思路,避免盲目跟风
在我国,由于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导致的“ 家电热”、“ 汽车热”、“数码热”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不仅会使参与其中的企业受损,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不能使社会资源达到较优配置。虽然国内也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企业家走进了自己的蓝海,但毕竟是凤毛麟角。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企业能否避免跟风,始终不渝地走自己的路是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大。因此,在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必须首先树立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培养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改变跟风的习惯。
3.提升我国产品附加值,改变我国“ 世界加工厂”的形象
,发达国家制造业的“ 空心化”实际上是将增值较低的装配部分转移出来,而自己则牢牢把持对高附加值部分,如关键技术等知识产权的控制,形成双方相对收益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装配方根本无力实施技术赶超。因此,技术的落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实际经济和政治地位。我国必须改变这种现状,积极探索寻找新的出路,开辟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技术、品牌、商标等等。我们的企业要扭转目前这种只赚取加工费的局面,必须开创自己的蓝海,不断地创新,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 王倩茹.突出重围.打造中国特色的”蓝海战略” .中外企业家,2006.(5).
[2] 何春盛.由蓝海战略一书看中国企业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6.(5).
1.1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优势
从企业的发展来看,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制定经营管理战略,具有全局性、未来性、竞争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时候,必须保证所制定的经营管理战略具有一定的全局性,以企业全局的发展规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谋划,主要的作用是实现对企业经营全局的指导,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未来性,主要体现在立足于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而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竞争性,主要是体现在经营管理战略制定的作用上。从实质上说,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的增强自身的实力,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市场和资源斗争优势。
1.2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
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根据经营管理战略的优势,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先确定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资源进行分析,然后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保证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制定有效的措施实施。不同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宗旨,具有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范围进行确定的。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战略前,需要从根本上确定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的目的,通过企业不同的经营活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的出发点。为了保证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的正确性,一项基础的工作就是实现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环境、中观换将和微观环境3个方面。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文化环境,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观环境,主要包括2个方面,分别是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和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比较直接发生关系的客观环境,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因素的一项基本环境,主要的因素是企业中与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同盟之间的关系。对企业中的资源进行分析,也是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企业资源主要是指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生产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中的全部资源进行充分分析,可以在同一领域的竞争中对自身所处竞争的优劣势进行全面了解,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恰当的定位,可以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具有优势。对企业中的竞争规则和一些竞争力量进行仔细的评价和分析,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具有最大的竞争优势,并且长期保持,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发挥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作用。
2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策略的选择
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选择的经营管理战略,主要包括创新战略、合并战略、集中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不同的经营管理战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需要企业根据不同经营管理战略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和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2.1集中战略
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过程中,制定集中战略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特定消费群体的特殊需要进行满足,或者集中对某一有限的区域市场进行服务,以实现对企业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的建立。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选择集中战略主要有2个基础方面。一方面是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的消费者要求逐渐呈现出了快速发展趋势,越来越具有专业化。因此,消费者专业化服务要求的不断上升,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产品线和专业水准服务。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制定集中战略,具有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重要作用。
2.2创新战略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制定创新战略,可以分别从3个方面实现,包括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全方位创新。企业的产品创新,主要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措施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并且将新开发的产品进入到别的企业中已经成熟的市场,利用企业产品中的新颖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市场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在市场中投放已经成熟的产品,保证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全方位创新主要是指企业有效的结合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市场上推广。创新战略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执行的一项策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有利于企业开发出新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合并战略
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实力较高可选择合并战略。合并战略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国情,结合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所处的环境,有效的降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的一项稳步发展战略。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中制定的合并战略,主要是指不同行业领域中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
3总结
[关键词]沃尔玛经营战略变化
在全球性的流通产业扩张、流通企业增大、流通效率提高的时代潮流中,沃尔玛作为流通企业的典型,充分利用了这种产业发展空间,获得了超常的增长。至2004年9月,沃尔玛在全球已有分店5139家,其中在美国有3619家,美国国外的9个国家中有1520家(包括在中国的39家);已建立108个大型配送中心。沃尔玛在《财富》2003、2004评选的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而沃尔玛在2005失去了连续4年的全球财富500强企业的榜首位置。当然这其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沃尔玛这个世界商业巨人如何应对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值得我们观察、思考与借鉴。
一、经营战略概述
关于什么是经营战略,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安索夫认为经营战略主要关心企业外部,而很少关注企业内部,特别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的产品构成和销售市场,决定企业干什么事业,以及是否要干。彼德·德鲁克则认为,经营战略具有这样两个问题:我们的企业目标是什么?它应该怎样去实现?总之,经营战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行动等。据人们对经营战略的上述认识,我们在这里把经营战略定义为: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竞争激烈高速变化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并选择出较优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科学地规定着企业经营范围,同时又是制定规划(计划)的基础。具体些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目标前提下,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并创造新机会,确定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业务范围、发展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制定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和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好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出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说明的是,经营战略是一种以变革为实质的概念。现代企业生存在竞争日益激烈,发展一日千里的环境中,要在这种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通过不断革新来创造性地经营企业。通过实施具有革新实质的经营战略,使企业从适应(或不适应)现在的环境状况,转变成适应未来的另一种环境。这正是经营战略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概言之,在变化激烈、挑战频生的环境中,企业必须不断探索未来的动向,寻求着未来事业的机会,并变革企业现在的经营结构,选择通向未来的经营方案。
二、沃尔玛改变经营战略的原因
2001年以年营业额2198亿美元超过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成为2002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最大的企业,并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以2465、2630、2880亿美元的营业规模继续把持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头号位置(沃尔玛营业额的历史变化详见表)然而,根据2006年全球财富500强的排名,沃尔玛交出了头把交椅,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以3399亿美元占据了头号位置。
资料来源:主要根据1995年~2006年《财富》杂志中的有关数据。
2005年,沃尔玛百货公司的销售额为3157亿美元。其中80%来自美国,税后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但是,经过多年的大幅增长和扩张,沃尔玛在华尔街一些人眼中失去了优势。虽然在全美各地拥有3000多家特大购物中心和折扣店,但一些老店的销售额增长缓慢,导致沃尔玛的最大的一块业务——美国沃尔玛收益的增长速度与销售额不一致,投资资本收益率下降,2005年股价下跃了10%,达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同时,公司销售额的增长速度还落后于它主要的竞争对手塔吉特公司,2005年,塔吉特的商店销售额增长了6.3%以上。
沃尔玛公司在国外也面临很多问题。沃尔玛在英国的分支阿斯达已不敌英国的特斯科超市公司,德国的沃尔玛还在持续亏损,沃尔玛拥有股份的日本西友百货公司也是如此。2006年5月,沃尔玛公司宣布,它以8.82亿美元的价格将沃尔玛韩国分公司全部股权出售给当地的新世界百货公司,从而全线撤离韩国市场。
三、改变经营战略的对策
公司对在美国做生意的方式进行一系列彻底改革,包括放弃集中管理结构,修改“仅仅吸引低收入核心消费者”市场战略;改变沃尔玛在环境和社会问题上的立场,包括承诺每年投入5亿美元开设对环境无害的商店,并努力改进和监督其全球供应链,此举最终将改变公司的公众形象。为了重回全球500强位置,摆脱公司出现的一些问题,具体的对策如下1.改变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模式
经营管理层的变化只是大规模改组计划的一部分。自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全美扩张以来,沃尔玛一直以集中性组织结构著称。每周一,公司5个部门和30个地区的负责人都会乘坐公司自己的飞机从本顿维尔出发,视察美国各地的商店,并在周五之前赶回总部,参加每周一次的例会。
经营管理层的变化是5个部门的主管被派驻全国各地,并在当地参加电视电话会议。沃尔玛已经宣布,公司将在芝加哥开设中西部办事处。这些部门主管拥有类似于阿斯达的经理或沃尔玛(墨西哥)公司经理那样的自。沃尔玛仿效国际模式。5个部门的主管将拥有沃尔玛外国公司总经理那样的权力。这样做对管理沃尔玛这么大规模的公司有好处,这种管理模式在国外非常成功,沃尔玛正把这种模式引入美国。
2.以变求通
实际上,沃尔玛公司的广告策略的调整是承袭了以前的营销战略大转变计划。自2004年乔治·弗莱明出任沃尔玛美国商店市场营销负责人以来,沃尔玛的广告风格大变:它与时尚界的顶级杂志《Vogue》开展合作,商定在两年内将投放116页的沃尔玛广告。同时,沃尔玛一反常态地弃用了在原来电视广告中代表低廉价位的笑脸商标。密歇根州新店开张,沃尔玛还力图从视觉上提高商店的档次,升级了购物广场由内到外的设计。
沃尔玛广告风格的变化,沃尔玛广告的重点已经从价格转向生活方式,包括在《时装》杂志上刊登的时装广告。当前的圣诞广告宣传动用了大量名人,这对沃尔玛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关键词:专业化公司;经营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106-01
1正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是实施专业化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目标市场定位是根据企业产业和产品发展方向,确定企业核心产业、产品,进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提高价值的竞争能力,是稀有的竞争能力和难以模仿和学习的竞争能力。选择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策划的前提,有了正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明确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实行专业化战略成功的基础。泰安天元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把目标市场定位为综掘机的制作、安装、维修及矿山大型设备的安装撤除,努力打造自己专业化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2实施项目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项目管理作为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体现了建筑企业生产方式和社会化管理需要,工程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效益的源泉。可以说抓住了项目管理就抓住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牛鼻子”,抓住了纲。结合天元安装公司实践看,项目管理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多年来公司的成绩都与项目管理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司积极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等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保证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3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行业市场壁垒减少,国内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必然日趋激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来“僧多粥少”的工程建筑市场上,又进来了一批“本领极高”的“洋僧人”。国有大型设备安装及建筑企业面临的已不单单是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而是有集民营的灵活机制、外企的品牌、国企的人才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新的竞争对象,因此国有大型设备安装及建筑企业必须走专业化战略。通过精干主业、分流辅业和辅业改制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专有技术人才是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企业不仅要保证施工任务的完成,保证建筑产品质量,还要承担很多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为了推行专业化发展战略,为了面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必须尽可能提高职工的学习层次,调整员工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市场服务意识、技术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整体上提高职工队伍的知识技能水平。
5培育发展专有技术是实施专业化战略的根本核心
【关键词】现金周转模式 战略 要素
战略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思维框架和概念化的模式,在这种概念化的模式下,经营者能够识别有竞争环境的变化为企业带来的机遇,控制不利因素给企业造成的风险,形成将产品服务与利润结合起来的盈利模式,推动企业不断成长。在企业战略思想框架中,现金流量是企业战略的基本要素,是推动企业成长的基本动力。现金周转管理将现金流量与企业的其他资源结合起来,为企业进行全面战略性思考提供了线索。
从形式上看,现金周转模式似乎与其他现金管理模式如成本分析模式、存货模式、随机模式等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来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的管理模式,一般财务人员在进行现金管理时也是这么认为的,即现金周围周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依据企业过去经营的财务数据,并假定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能够持续下去,预测企业下一个完整的现金周转期,再根据年现金需要量预测确定企业的现金最佳持有量。然而,从实质内容来看,只要不是机械地应用现金周转模式,不是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为目标,就不难发现这种模式在本质上不同于现金的其他管理模式。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现金周转模式中隐含的战略要素是企业经营中不可忽略的商业要素,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以战略的眼光,识别、细分和把握这些隐含的战略要素,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框架。本文试图从战略化的视角来探讨现金周转模式的战略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经营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企业经营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现金周转期计算公式中战略要素分析
1、公式中的时间要素分析。同其他现金管理模式相比,现金周转模式加入了时间因子即周转期,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有企业成本降低的努力将使低成本竞争战略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时间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中的战略要素。由于时间因子被纳入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视野,从基于成本的竞争模式转向基于时间的竞争模式,在考虑和实施一种理财理念、一个投资项目、一类产品、一项技术方法时,基于时间的竞争模式不只是考虑成本因素,更重要的是关注时间与成本之间的有效均衡,在有效均衡中寻找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的有效途径。优秀的企业家会将企业看成一个巨大的反馈回路,以确定用户需求为起点,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终点,无论是采购材料、加工产品、开发新产品,还是将产品推向市场、提供服务,业务流程越长越复杂,越需要迅速灵敏地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反应,也就越能形成高附加值的战略竞争优势。产品变现的速度就是这些能力综合体现,是基于时间竞争模式的体现。
2、应收账款周转与存货周转要素分析。现金周转模式将现金流量与存货管理、销售管理连接起来,将流动资金投入与流动负债融资结合起来,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了战略线索。如何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不仅是企业日常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企业战略经营的集中体现。按照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存货周转率过高,可能是因为没有经济批量订货,这样将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应收账款周转过快,可能是因销售信用政策过严,使企业丧失部分市场份额而得不偿失所造成的。但战略思维将打破这种思维惯性,为什么不可以既保持较高的存货周转率持续降低经营成本又加快应收账款变现速度,而且不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呢?现代战略管理理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为存货与应收账款周转的战略提供了支持。物流管理、价值链管理、战略联盟、电子货币交易等使企业有条件、有能力在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展开战略运营。
存货周转管理与应收账款周转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存货周转管理存在于企业的内部,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应收账款周转管理存在于企业外部,是涉及客户关系的管理。内部管理相对容易,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小,各种物流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存货周转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何在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方面进行投资,也是企业战略经营的集中体现。
3、应付账款周转要素分析。应付账款周转管理关于企业如何应用商业信用管理的问题。获得更长时间的免费信用需要企业其他资源的支持,如市场品牌、竞争地位、核心能力、财务实力等这些是企业长期战略经营所形成的,有了这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企业在与供货商的博弈中就可以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可以延长付款时间,甚至可以对存货实现零库存管理。
中裕摩托车是一个以整车组装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其摩托车和发动机行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企业在发动机和海外市场营销方面有着比较优势,在同摩托零部件供应商谈判时,中裕在应付货款支付条件和价码方面处于优势地位。首先中裕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将摩托车的零部件存放在中裕相应的仓库里,但这不能作为中裕已经购买了这些零部件的确认依据,只有当这些零部件进入摩托车组装线时才能开始确认购买。然后再以进入组装线为起点商讨延迟付款时间。这样做的结果是存货从形式上看不是零库存管理,从实质上看却实现了存货零库存管理。即只要整车实现以销定产,加快整车销售的应收账款周转,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零部件的商业信用,在放慢应付账款周转速度的同时实现存货零库存的管理,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做出贡献。显然,应付账款周转的管理也同其他周转管理一样,需要借助企业经营战略平台来实现,财务人员如果只从财务角度思考如何提升或降低周转率问题,那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实现企业价值长期最大化的目标。
二、加强现金周转战略化管理的建议
1、现金流量、周转率、利润、增长率等财务要素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要素。若要使这些要素能够为企业谋利,还需要增加顾客这个关键的商业要素。战略经营就是要长久地保持“顾客”对企业的忠诚,长久的为顾客创造价值,在向顾客转移价值的过程中,为企业创造利润。关键问题是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环境提供的机会,并将这些商业要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的战略关系和模式。现金周转模式为连接这些要素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评价的模式。尽管有的连接是直接的,有的则是间接的,但模式却是企业战略分析的起点,也是企业战略评价的终点。
2、现金周转模式不仅适用于企业的总体分析和评价,也适用于企业单一产品的分析和评价。如果能够准确地测算出单一产品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应付账款周转率,就不难发现哪些产品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哪些产品很少占用甚至在为其他产品提供资金支持和为企业创造可观的利润。因此,现金周转模式为企业战略性的产品调整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对单个产品不同现金周转期的分析和评价,或许是企业战略变革的起点。
3、关注现金流量而不只是利润、市场份额等。如果市场份额等不能支付企业的运作成本,且企业不能拥有正的现金流量,那么说明企业没有好的经营战略,需要进行战略调整。战略的基本要素不是产品和市场,而是能够不断地为顾客提供价值的业务流程,而企业的竞争能力就是在将业务流程转化为战略能力的过程中实现。
总之,企业要系统地提升运营质量,加速现金流速度,提高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应避免就现金周转期谈现金周转期,需要从战略层面来研究和对待影响企业价值实现各种因素,建立现金流量管理全面控制体系。
(注:本文系湖北省会计学会2006年重大会计研究课题:“现代企业现金流量优化管理框架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0607))
【参考文献】
[1] 孟焰、李连清:《企业战略性现金流量管理的探讨》,《财会通讯》2006年第10期。
[2]陈志斌、韩飞畴:《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关键词】企业 员工培训 管理 创新
职工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单位的重视。尤其是在油田日益走向市场竞争的今天,如何确立起有效的培训机制,建立起完善的培训考核制度,调动起全体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本企业内构筑起学习型组织是许多企业在培训方面所追求的目标。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培训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能否取胜的一项关键性工作。职工培训在每个企业和单位都有,但如何使职工培训切实发挥作用,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职工培训方式、理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不断地创新。
一、职工培训管理
(1)职工培训的战略管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靠引进,另一种就是靠自己培养。从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凝聚力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等方面考虑,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更多地应注重内部的培养。因此,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亦就是职工培训的出发点和关注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培训的有的放矢以及部门工作服从全局,亦有利于培训的顺利实施。如象海尔以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司,其职工培训就应围绕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如何把品质作为企业文化融入职工理念等方面来进行。
(2)职工培训的计划管理。职工培训战略的实施及成功必须有完善的计划来予以保证。职工培训的计划管理是职工培训战略管理的具体落实和体现。职工培训一般应在本年度末来制定下年度的整个培训计划。各部门应根据在企业经营战略下确定的本部门发展战略和计划来制定本部门职工培训计划,并报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审核、批准及汇总。人力资源部门在汇总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企业下一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计划又分为各部门必须参加的培训课程。对于与实现企业经营战略密切相关的部门及职工则进行重点安排,如安排其参加由高校或专门咨询机构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或计划聘请外部专家来进行培训。
(3)职工培训的实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培训的反馈和及时跟踪,对未按计划实施培训的部门应予以警告,并对其主管在绩效考核时予以扣分等处罚。参加培训人员必须在出席签到单上签字,以及培训结束后必须对职工进行有效考核,最后各部门要将签到单、考核结果等交人力资源部门保管。对不按时参加培训及考核不合格的职工进行通报批评,并要求其参加补考,直至合格。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对参加培训的职工发给培训评议表,以让职工对每次授课内容及培训师进行评议,对不合格的培训师及时提出警告,以让其改进,若连续出现两次警告,则取消其培训师资格。总之,职工培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及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安排职工培训时,必须统筹兼顾,使职工培训切实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职工培训的创新
(1)职工培训理念创新。对职工进行培训不可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职工与职工、职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结精神。同时通过不断培训,可以增强职工对本职工作的认知力和办事能力。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从思想上将职工培训视为企业的一种软投资,其重要性比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它和企业其他投资一样,必将会给企业带来丰硕的成果。
(2)职工培训方式的创新。在职工培训方式的创新上,应根据被培训者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例如,对于基层职工,其培训方式应更多注重培训的互动性、实用性及连贯性,应让其在接受培训过程中,不断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增强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中高层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则应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与挑战新,从而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概念形成能力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在注重企业内部培训方式不断创新改进的同时,应适当聘请外部专家以及派职工参加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一来可以开拓职工的视野,二来亦可以提高本企业培训的质量与水平。
(3)培训师培养及选拔的创新。培训师的培养及选拔是作好企业职工培训的前提,一个好的培训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相当多的企业来说,培训师基本上由各部门主管兼任,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师对被培训者的优缺点及需加强的知识点了解较为透彻,易做到对症下药,但容易受自身知识面及结构的限制,很难进行技能及知识等方面的全面革新和大的进步。企业给职工进行培训的同时,应加强专职培训师的培养和选拔。专职培训师应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职工担任,同时亦应考虑其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以衡量其能否胜任这一角色。对培训师亦应不断培训,可让其参加高校学习,或参加专职培训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让其在丰富视野、增强技能的同时,亦可将所学新知识传授给本企业职工。考虑到企业内部结构及所需知识、技能的复杂性,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均有本企业培训师来完成。这样,可邀请一部分外部专职培训师来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培训,在学习外部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同时,亦可节约一定费用。职工培训的有效管理与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凸现其重要性。
(4)职工培训考核的创新。对职工进行培训,其主要目的一是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二是提升职工技术、能力水准,为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由于职工接受培训到其产出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增加了对职工绩效考核的难度。大多数企业对职工培训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多采用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对于被培训者来说,会认为考核只不过是走过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往往会忽视培训的重要性。由于考核方式较为松懈,必然导致被培训者在接受培训时经常人在心不在,或忙于其它事情。因此,在培训考核的创新上,必须注重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个人绩效考核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培训主管部门必须将职工培训记录和绩效考核记录分别归档,并定期例如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查看其在接受培训后,绩效有没有得到提高。将企业绩效纳入此处考核,其意在审视培训课目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培训有没有切实起到相应的效果,从而增强全员对培训及考核的重视程度。
论文摘要:如何借助薪酬政策维持与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是当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分析薪酬战略的基本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权变视角对薪酬战略与组织经营战略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薪酬战略及其管理实践的社会和组织因素,从中获得了重要启示
薪酬实践始自于20世纪初的工厂制度时期,当时新兴的工厂制度需要根据工人的技术、成果和职责进行劳动分工,随着工厂规模扩大,需要对一些活动加以指导,于是产生了招聘、培训、制定工资、处理纠纷和解雇等人事活动。早期的薪酬管理职能主要集中于劳动力成本控制和通过福利措施来保持对劳动力的控制和管理。自1980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使得西方企业越来越关注薪酬政策的战略导向,事实上,相比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其它部分,薪酬系统更能体现公司的战略和哲学理念。因此,西方企业中日趋显著的一个趋势就是薪酬管理从过去纯粹的执行层次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被普遍认为是有助于提升组织竞争优势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管理职能。而当前,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对薪酬的战略导向功能认识尚不够深入,往往忽略薪酬导向对于实现整体组织战略目标的巨大支持。为此,本文首先分析薪酬战略的基本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权变视角对薪酬战略与组织经营战略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薪酬战略实施有效性的社会和组织因素。
一、薪酬战略的理论框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和组织变革,如何通过整体薪酬战略(compensationstrategy)来帮助组织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国外学者的关注焦点。对此,国内外学者界定不同,国内部分学者习惯于将指导薪酬制度形成的原则和规范称之为薪酬政策,但是,笔者认为,薪酬战略更强调从战略层面关注薪酬制度设计,更关注与组织竞争优势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的薪酬政策,事实上,并非所有传统意义上的薪酬政策都与组织竞争优势的获取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将这些能够为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的、具有政策导向意义的原则和决策统称为薪酬战略,它构成薪酬体系的基础,决定了薪酬制度设计的战略方向。我们分别从以下五个维度来考察薪酬战略的构成:
1.薪酬哲学(compensationphilosophy)。薪酬哲学反映了组织对待薪酬功能的态度和认识,提供了设计特定薪酬政策的基本方向和目标(Lawler,1991),以增强其对整体环境中的文化、法规等的适应能力。根据其重要性,薪酬哲学有三类重要目标:(1)劳动力成本控制;(2)员工吸引和保留;(3)员工激励。薪酬体系正是通过影响这三方面目标的实现进而对组织绩效发挥战略性推动作用。显然,支持这三类目标的薪酬政策可能会产生冲突。但对组织而言,不同的经营战略要求其侧重于不同的薪酬目标,即使是相同企业,随着内外部战略环境的改变,也会导致这三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特定薪酬政策的设计。如果组织薪酬目标是奖励业绩突出的员工,那么该目标就决定其薪酬政策和薪酬方案应包括各类绩效工资和激励计划。此外,薪酬哲学还可作为评价薪酬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薪酬哲学与组织战略紧密联系,构成设计薪酬制度的指导方针。
2.薪酬水平(compensationlevel)。指组织如何根据竞争对手的工资水平给自身的薪酬水平定位,从而与之相抗衡。这类战略性决策无疑会对员工吸引和保留以及劳动力成本控制目标产生关键影响。就外部竞争情况而定的薪酬政策对薪酬目标具有双重影响(1)确保薪酬足够吸纳和维系员工。如果员工发现他们的薪酬低于行业内的市场工资水平,他们就很有可能离开(2)控制劳动力成本可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具有竞争力。显然,这两类目标隐含着潜在的冲突。提供高水平的工资,组织吸引和保留高素质员工的能力就越强,可提高工资水平就会增加整体劳动力成本。然而,效率工资理论也指出,工资水平的提高可能降低每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的下降,这是因为,高于市场的薪酬水平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率,从而导致更高的产出,而产出水平的增加将弥补劳动力成本的增加(Holzer,1990)。
3.薪酬组合的激励性(incentive-basemix)。主要指组织提供的整体薪酬组织中,可变工资和固定工资各自所占所占比例。该项政策的战略意义在于,可变工资的设计被认为是将员工个人所得与组织绩效密切联系的一种有效机制(Mitchell,Lewin&Lawler,1991)。员工是否达到预先确定的工作标准将会直接影响到其收入。在薪酬组合中,可变工资比例越高,员工个人收入与组织绩效的关联度就越大,有利于将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紧密结合。此外,高激励固定工资比率将使劳动力成本发生动态变动,有助于吸引和保留努力工作和敢于冒险的员工。
4绩效加薪(meritpayincreases)。指雇员的报酬至少部分的应根据其工作绩效来决定。雇员的基本工资可根据其绩效而得到永久性增加。绩效加薪方案的战略意义在于:它通过奖励优秀的工作表现或业绩,创造未来工作动力,并帮助雇主吸引和保留有价值的员工。业绩工资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Milkovich&Broderick,1991),尤其影响员工加入该企业并留下来努力工作的意向,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薪酬决策。美国甚至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某种形式的激励方案和员工共同分享胜利果实。
5薪酬管理(payadministration)。指对薪酬体系运行状况进行控制和监督,以减少运行过程中的偏差,它是战略性薪酬决策的重要基石。薪酬管理涉及到两方面:一是薪酬决策的透明度,即薪酬决策在多大程度上向所有员工公开;二是员工参与度,即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设计和管理薪酬制度。缺乏有效的薪酬管理,世界上再完美的薪酬制度业将会变得毫无用处。薪酬管理的战略意义在于:薪酬管理将会对员工满意度和薪酬决策的参与性产生直接影响(Milkovich&Broderick,1991;Gomez-mejia&Balkin,199?)。
基于以上五个问题的所有决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织形成一个完整格局,共同构成了企业的薪酬战略。
二、薪酬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基于权变观
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要求组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增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权变观为我们研究组织变革、薪酬管理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从权变视角分析,管理者应不断调整组织薪酬战略以更好的适应组织所处的战略环境,不同的薪酬战略应适应不同的企业经营战略。当然,其前提假设是,企业经营战略和薪酬战略之间联系得越紧密或彼此越适应,企业的效率就会越高(Milkovich,1991)。
一般来说,企业可实施的经营战略有三种类型(EdibertoF.montemayor,1996):成本先导战略、差异化战略和创新型战略。这三种经营战略分别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人员和薪酬战略的支持,以更好的适应外部的战略环境,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现有的研究观点普遍认为:(一)三种经营战略的战略目标和核心各不相同,因而在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上有所差异。成本导向战略以效率为中心,注重对成本的控制,强调对员工的严格监督以及建立高度结构化的组织结构,因此,在人力资源的要求是少用人,多办事;差异化战略是通过向用户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得竞争优势,注重与顾客的关系,对市场反应迅速,因此需要能够对客户需求迅速反应并提供优质服务的人;创新战略致力于提高产品复杂性,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以此来确立其产品的市场领导地位,强调冒险,因此需要灵敏、有冒险精神、富创造意识的人(Milkovich,1991)0(二)薪酬哲学的选择各有侧重。一般意义上认为,成本导向战略往往通过寻求节省成本的方法来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由此,其薪酬哲学关注劳动力成本控制目标。而差异化战略则注重人员激励目标,创新战略的薪酬哲学更倾向于吸引和保留人才目标(Caro11,19H7)。但据。dibertof.montcmayor(199)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美国薪酬协会的1400家成员企业研究后发现,在薪酬哲学上,采用成本导向战略和创新战略的企业对“劳动力成本控制”和“吸引溜住人才”两类目标都同样重视。(三)基于薪酬哲学选择适当的薪酬水平政策。实施成本导向战略的企业的薪酬水平通常略低于竞争对手;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者与竞争对手的水平尽量保持一致;实施创造战略的企业为了吸引和保留人才将薪酬定位在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上(Miles&Siow,1984;carroll,1987)。(四)基于薪酬哲学选择激励性的薪酬组合。实施成本导向战略的企业为了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提高可变工资比率将其收入与绩效紧密结合;差异化战略将以与顾客的交往为依据评价员工工作和技能,注重以顾客满意为基础的激励工资。因此,采用成本导向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都倾向于采用激励工资,并运用量化方法来考核其工作绩效;而创新战略应尽量少采用激励工资(Miller&Snow,1984),这是因为激励工资的负效应与其薪酬哲学背道而驰。大多数激励计划是基于员工的业绩目标而衡量的,因此,可能抑制员工的创新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有可能培养一种短期行为;进一步,实施创新战略的组织的创新收益来自于员工长期而稳固的承诺,然而,激励工资则有可能削弱员工对组织的长期承诺。(五)绩效加薪的运用范围。创新战略的企业需要高度创造,更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和长期的承诺。绩效加薪政策承认员工过去令人满意的行为,在基础工资的基础上永久性加薪,从而构成鼓励员工未来努力工作的动力机制,能帮助组织留下那些有价值的员工,这与创新型战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一致的。因此,创新战略应广泛的强调绩效加薪的使用(caro11,1987),并且将绩效加薪政策拓展到大量的非豁免员工(EdibertoF.montemayor,1996)。相对而言,成本导向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对绩效加薪体系的使用是有限的(Schuler&Jackson,1987)a(六)建立支持三种战略的薪酬管理体系。实施创新战略的企业薪酬决策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最大,通常采用分权式管理和控制体系,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薪酬设计和实施中。而实施成本导向战略的企业更倾向于将薪酬决策信息对员工保密,员工也极少参与到薪酬设计和实施中,薪酬管理体系趋向于封闭式和集权式管理。
三、影响薪酬战略及实践选择的相关因素
制定薪酬战略首先必须了解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战略环境,包括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能力两方面。具体来讲,行业销售和技术特征、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以及劳动力市场在人才供需方面的发展趋势等外部市场环境有助于帮助薪酬专业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和薪酬顾问获取有关薪酬战略方面的多样化信息。而为保持竞争优势而展开的业务职能评估、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的评估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等内部因素的考察则有助于明确在现有的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薪酬战略及实践如何更有效地与组织经营战略相结合,以赢得和增强组织竞争优势。在评估组织内外部战略环境的基础上,组织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其薪酬战略以适应其经营战皓。在薪酬战略指导下,通过设计薪酬制度可将战略转化为具体实践,以实现对组织战略目标的支持。但除此之外,企业往往忽略了社会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生命周期等因素的作用,事实上,它们或通过影响组织经营战略而对薪酬实践产生间接影响;或直接作用于具体的薪酬实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组织结构和产品生命周期等相关因素对薪酬制度选择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指一国国界内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信仰,并日益成为影响战略薪酬及其实践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通常,从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个人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和不确定性规避程度(uncertaintyavoidance)等维度来考察社会文化对薪酬实践的影响。
权力距离是人们对公司等级制度或权力结构的接受程度。崇尚权力距离的文化有可能采用加强员工之间权力距离的薪酬战略和实践,薪酬结构复杂,薪酬信息对员工保密,采用集权式管理方式,如菲律宾和阿拉伯国家。当权力距离不是主导价值观时,薪酬战略可能会使用平等的薪酬战术和参与性的工资计划,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人们对个人独立和集体参与的重视程度。个人主义文化重视个人目标和个人独立,如美国;集体主义文化则重视社会凝聚力和对集体如家庭和组织的忠诚,日本最为典型。因此,个人主义文化采用奖励个人业绩及个人获得的知识技能的薪酬战略;集体主义文化则以团队业绩为基础奖励员工,并重视个人资历,以确认员工集体参与的重要性。
不确定性规避是社会对待风险及其成员流动性的态度。害怕偶然发生的事件、重视稳定和常规及厌恶风险是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可能使用的工资政策,强调固定工资比浮动工资重要,雇主的决定权很小。而在不确定性规避低的情况下,雇主可能会使用奖金,并拥有决定工资分配的权利。
2.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也是影响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薪酬体制的设计的重要因素。典型的组织结构有两类:等级结构和扁平结构。等级结构的组织强调效率,对任务进行高度的劳动分工和职能分工,具有严密的等级结构,通过许多程序、规则和标准的严格制定来进行高度集权的管理和控制。为此,在薪酬制度设计上,薪酬结构较为复杂,工资级别较多,基于工作的资历工资和业绩工资十分适合这种传统等级制度的工作体系。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趋于平坦,纵向职权等级和程序规则较少;由于不设置固定的职位和职能界限严格确立的部门,员工能够自由的在公司需要的岗位中进行轮换,围绕共同的任务开展工作。显然,扁平式组织更强调团队协作而非个人贡献,这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使员工能够更多的参与公司事务。与此相适应,逐渐兴起的宽带薪酬结构和基于团队的激励计划有助于组织建立以团队为核心的文化,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应变力,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宽带薪酬用较少的工资范围跨度较少的工资等级来取代传统的较多的工资级别,而基于团队的激励工资计划则鼓励团队成员相互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承担更多的责任,共同合作去实现团队目标。
3.产品生命周期
正如人的出生、成长、成熟、衰退一样,组织和产品也会经历类似的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会随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组织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成为制定和实施薪酬战略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成长期,由于新进入企业必须提供与众不同或创新性产品使自己与现有的竞争者相区别,从而吸引预期的客户群,因此,最适合成长阶段的企业经营战略是差异化战略或创新战略。在此阶段,需要吸引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具有专长的技术人员,因而,成长型公司都倾向于强调以市场为基础的工资制度,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同时,由于从产品设计到将产品推向市场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企业需要保持雇员对长期增长目标的责任,需要建立长期承诺的文化,因此,企业十分注重长期激励计划的设计。此外,成长期公司倾向于将非固定福利②(discretionarybenefits)降到最低,这是因为非固定福利与公司和个人业绩无关,但却构成一项重要的财务成本,成长期公司尚无力承担这类不直接促进公司发展的开支。在成熟期,产品和服务在有限的技术范围内已基本成熟,此时,最适合的经营战略是成本导向战略,、力图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维持最低成本,并争取和扩大市场份额。成熟期公司通常拥有大规模发达的内部劳动力资源,如何促进内部劳动力资源的发展实施薪酬计划的主要目的。知识工资和技能工资计划将促进员工学习知识和技能,当然,尽管从短期看,知识工资和技能工资计划会带来一些培训成本,可能不利于最低成本战略实施;但从长期看,生产力的提高和灵活性增加将远超过短期成本的增加。在衰退期,企业现有产品的市场逐渐缩小,业绩变差。此时,企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通过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来取代现有产品,从而与竞争对手相区别,所选择的薪酬战略与成长期类似。二是任其衰退,企业将通过裁员和提高可变工资来支持其最低成本战略,将衰退期损失最小化。
四、实施薪酬战略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薪酬决策的战略导向在西方越来越受到重视。薪酬战略被纳入到组织整体的战略规划范畴,以适应外部战略环境和经营战略为导向,充分体现和培育组织的竞争优势。这无疑对我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谋求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1.将组织薪酬问题提升到战略层面给予高度重视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工资管理体制,中央政府集中管理和监督各行业的工资分配情况,企业没有工资自主分配权。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要求企业建立市场化的工资政策,工资自主分配权下放,企业逐渐成为工资分配的主体。但是,从微观角度看,薪酬战略的缺失导致企业薪酬政策脱离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实际经营状况,一味地追求所谓“公平”,薪酬政策的战略性和导向性差,对企业经营战略未能发挥应有的支持功能。譬如,企业为保持持续的产品创新,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就需要吸引并保留具有特殊技术专长的员工,那么,企业应据此目标制定相适应的薪酬战略以满足对特定人才资源的需求。此时,若企业选择提供低于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就会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薪酬战略提供了薪酬决策的基本框架,它清晰界定了薪酬制度设计的方向和薪酬管理行为,使得企业在体制设计和政策制定等方面与其经营战略和环境密切配合,最大化提升组织绩效,充分发挥其战略导向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当前迫切需要树立战略意识,以经营战略为导向,制定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薪酬战略。
2.薪酬战略及其实践应充分确立以人为本理念
事实上,战略性的薪酬决策是紧紧围绕经营战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而设计的.因为再完善的经营战略最终都要依人来执行。因此。“如何通过薪酬政策来激励员工产生并维持与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行为?”是制定和实施薪酬战略的出发点。薪酬战略的成功运作依赖于真正树立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西方企业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人本管理”思想已经全面渗透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围绕这一理念,西方企业通过管理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努力挖掘人的潜力,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全面开发员工素质的同时实现其对企业价值贡献的最大化。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对西方新理念跟踪及时。但往往只抓住形式,而未触及实质内容。“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地表现在口头上,而很少贯彻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对此,企业应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管理哲学和对人的认识往往在组织制度的设计和管理中得到真实的体现。尤其体现在直接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的薪酬战略的设计和运作中。因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是发挥薪酬战略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以及提高组织绩效与员工满意度的基本前提。
3.薪酬战略的设计与实施应保持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一致性
薪酬战略是一项系统的人力资源计划。它关注适应经营战略的薪酬制度的设计,同时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如工作分析、培训、绩效考核等的配合,只有如此。才能有效保证薪酬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如组织需要一支适应性强、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员工队伍。那么.为了满足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和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知识工资或技能工资计划就非常有必要。但仅仅改变基本工资的构成和确定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能够提供系统化的培训以帮助员工获取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此外。还必须基于工作分析建立有效的技能评估机制以及将工资与知识或技能块相联系等。可见,薪酬战略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结构、工作分工、培训、绩效考核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密切配合。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 信息化 信息化战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国际贸易总量也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并形成了世界“制造中心”和“经济引擎”的强势地位。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内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出于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国际化经营战略,并付诸实施,如海尔、联想等为代表一批中国企业已经走上国际化经营之路,并取得不错的业绩。但是,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步骤,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也应量身定做企业自己的信息化战略。
一、对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理解
信息化战略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在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中,许多逐步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要想进一步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企业必须有明确的信息化战略,或者说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信息化。一些国外的大公司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加以考虑,而不是简单的把信息化当作改善管理流程的工具。
企业信息化战略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战略是企业为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方针以及实施步骤做出的系统的和全局的统筹规划。信息化战略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优化生产流程,改善客户管理关系,实现企业的管理提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和再造的一种系统的、全面的规划。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各个方面的效能,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它贯穿于企业的各业务单元和各功能战略中。
实际中,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相互影响。一方面,信息化战略要围绕企业的总体战略来制定,要充分考虑企业总体战略的意图。在制定和执行信息化战略时,要坚持信息化战略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协调。在实施信息化战略的进程中,要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战略相融合,充分考虑信息系统之间的衔接和各个部门在不同阶段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也会对企业总体战略产生影响,企业通常会借助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重新定位发展战略以获取新的竞争能力。从总的趋势来看,信息化战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断变化,在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对企业总体战略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
二、国际化经营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战略选择
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制定或选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竞争全球化及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背景之下,信息化战略选择不当会成为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应在把握一些原则性、策略性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1、树立以信息化战略支撑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战略,对有些行业、企业而言,能否成功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有效的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有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对提升国际竞争力有积极的作用。
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企业有国际化经营战略,就不能忽略信息化战略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信息化战略会直接影响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效果,甚至决定企业国际竞争的成败。当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成为企业竞争的新平台时,当信息技术实质性介入企业的产品战略、服务战略、营销战略时,以信息化战略有力支撑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就成为必然选择。
2、信息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90年代初,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该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等的积累、整合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和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得超额利润提供保证。
在以速度和品质竞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竞争中,许多企业建立了对市场快速反应系统,比如海尔的市场链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效的提升了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但海尔市场链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的实现都是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信息化使企业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实际上,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管理,国内企业要想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顺应潮流,适时实施信息化战略,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增强企业在产品、市场、成本方面的竞争力。
3、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保持协调
前文已经分析到,信息化战略应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应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总体战略清晰的情况下,信息化战略应围绕总体战略制定。但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往往是企业较大的投资活动,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加之其中技术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信息化战略与总体战略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同时,信息化战略蕴含的先进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成为企业新的资源,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些可能是总体战略制定时未能考虑的因素,适时调整总体战略与信息化战略保持一致也是必要的。
4、信息化战略要适应企业的发展阶段,准确定位
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阶段,在内部管理上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信息化的需求是不同的。按照传统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仍然在于创新与发展。企业发展过程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因此,信息化战略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战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把握自身所处的阶段和企业战略目标是信息化战略确定或调整的关键。从目前的信息化实践来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与信息化战略如下表所示。
5、整体规划、突出重点
企业不管选择哪种信息化的方式,都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资源拥有的情况,从整体进行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企业应将核心业务环节和最需要之处作为信息化重点,根据企业的目前的能力和今后的发展计划而有步骤地实施。现实中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往往缺乏预见性,总是更关心某个流行产品和技术,而不是通过仔细研究自己的确切需求和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去制定信息化战略,盲目建设,结果造成信息化建设脱离企业实际,出现“信息孤岛”、“IT黑洞”现象,信息化应用偏离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因此,企业应首先制定自身信息化战略,明确方向,然后有重点地逐步实施,直到信息化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6、预先考虑战略实施中的核心问题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中任何层次的信息化都会涉及业务流程的改造问题,只是程度和范围不同而已。海尔的信息化就是以业务流程改造为基础和平台来展开的。实践证明,只有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彻底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许多信息化案例一再说明,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及对应业务流程去驾驭信息化必然走向失败。因此,企业在制定信息化战略时,必须对业务流程重组和再造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哪可能是一场彻底的管理机制创新,其中的阻力和困难超出预期。信息化战略中体现业务流程重组和再造的方案是必要的,避免实施中迎头撞上而措手不及。
7、注重信息文化和信息语言因素
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而言,企业的一些分支机构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产品和服务面向语言和文化各异的政府、组织和个人,其在各种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所在地法律法规,信息的收集、加工、输出也应符合所在地的惯例。这样难免形成不同地区的信息管理问题,如不同语言表示的信息或不同类型的信息如何统一和集成,以便于分析、汇总和使用。在信息化战略中考虑这些语言和文化因素是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志坚.信息系统与公司竞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6-112.
[2] 吴刚.经济增长的引擎一信息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95-106.
[3] 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J ].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6:65-68.
[4] 程刚.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及实施保障体系[M].上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89-102.
[5] 陶勇.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方法论,省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在企业经营中,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化下的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采纳。随着我国经济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的核心内容。相应地,企业加大了对这部分管理内容的关注,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以合理的提高人力管理效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观念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由最初的简单制度约束变成了现如今的科学管理、激励机制,其产生的管理效用也不断增大。在这种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和方向,并为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核心的动力,每一个都应该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促进其的合理发展,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岗位职务系统。这项内容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承担着企业人员招聘录用、劳动合同签订解除、工资分配调整、绩效考核管理落实、工作职责分配以及工作能力确认等多项工作内容,以识别、开发、提供员工的职业发展为准绳,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基础和职业生涯的基础能力发展计划铺平道路。
2.业绩评价系统。这个系统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对系统的性论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能和发展潜力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对员工的工资分配、劳动纪律、职工福利、职工晋升、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提供技能培训和量化评比。
3.薪酬激励系统。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体现就是薪酬待遇,这个因素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鼓励内部员工责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为基础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以及薪酬激励系统。这不同于传统的企业薪酬激励制度,而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人才而采取的措施。
4.能力开发系统。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再生或升值的系统,能力开发是针对员工个人的能力和业务进行系统的组织开发建设。人力资源系统中对员工能力的开发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的任务是发展员工的技术能力,使其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使人才的培养达到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是靠为企业带来效益而体现出来的,现代化营模式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和支持,是因为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极大的增强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体现在维持企业人员稳定,减少人员快速流动、培养人员专业素质技能,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并不注重这些内容,很多时候会直接造成人员的大面积流失,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下降。在现有的企业人才梯级建设中,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形成高强度的后备资源,为企业培养发展的渠道,属于人才梯队建设中二三级人才的阶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做好人才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切实地完善各个部门的人才建设需求体系,一旦某一岗位上出现空缺,就能够迅速进行填补,所填补的人才也会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技能,维持原有生产的持续运营,不会出现中断的状况。在这样的管理状况下,能够极大地维护企业组织的完整性,切实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带来深层次的经济效益。同时,有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保障,企业在市场上所凝聚而成的竞争力将会更加强大,能够满足企业市场竞争的需求,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压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的决定性价值体现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制定确切的市场经营战略,而市场经营战略的形成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经营战略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培养招聘人才,而是对整体的企业经营形成高效的辅助作用,具体体现在满足企业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并根据企业整体发展方向确定企业后备人才资源的培养内容。在对岗位人才的选择上,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坚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原则,要求该岗位的接班人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了提升整个企业高效的生产效率,其应该通过相应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将每个职工的能力在企业中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有着决定性价值,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很大的实质性作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作用
营销效率的主要功能是制定高强度的企业经营计划措施,从而将企业的产品推广出去,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个运营链末端的价值实现。企业营销战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向制定的目标前进,给职工足够大的工作动力,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此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于每个职工能力的体现,企业应当给予员工适时的奖励,以激励员工形成持续的高强度工作能力。现阶段的营销市场极为不稳定,企业为职工所设定的成长目标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有效配合,才能发挥出实际的作用。只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才能促使企业在营销战略中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的配置。
五、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在现代化经营模式中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拥有标准的制度体系,才能够保证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并促进各个部门互相协调和配合,带动整个企业的高效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健全的规章制度下有着很大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企业制定为行动指导的基础上,有效的协调各部门正常进行运行,适应企业的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它能够对规章制度组织行为进行约束,促使各项制度得到落实,进而使得现有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合理。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企业经济运营当中,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完善企业在岗人员素质的长期稳定,保障企业整体经济运营的有效合理,企业必须优先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采用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化的功能,为企业的发展凝聚出全新的竞争力,产生切实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凤林.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