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范文

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第1篇: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园合作 幼儿教育 作用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35-01

幼儿教育作为人一生中全部教育的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目前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发觉到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影响的重要性,这也是幼儿生长过程中两个最大的影响因素。所以通过家园合作,可以更好地确保幼儿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因此需要充分地重视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家园合作的内涵

幼儿时期其所处的环境除了家庭就是幼儿园,这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因此为了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则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能够更好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进行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家长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幼儿园也要在幼儿教育中去争取获得更多家庭的支持,这样就可以在幼儿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弥补幼儿园或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从而相互配合,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2 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2.1 家园合作能够保证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也可以将幼儿在家庭中学到的技能和经验在幼儿园中展现出来,这对于幼儿全面的发展及身心的健康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家园合作,可以使幼儿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家庭中都能够获得良好教育,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对于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具有关键的意义。通过家园合作可以将幼儿园教育更好地拓展到家庭中,同时家庭教育也能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有效反映,这样两者协调地发展,相互补充和融合,这对于幼儿的终身都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2.2 家园合作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

当前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问题都非常重视,都怕孩子在起跑线上落后于别人,所以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也都被现代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进行应用。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和家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通过家园合,幼儿教育可以及时了解到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方式和相关教育信息,这样幼儿教师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自已的教育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及时调整,在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有利于幼儿能够得以全面的发展。

2.3 家园合作可以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之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这就导致其教育理念或是教育方法上都会存在一些欠缺,在教育中对幼儿过份的严厉或是溺爱,这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但通过家园合作后,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方法上及时地沟通,可能使家长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教育方式上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这对于孩子全面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 家园合作的途径分析

3.1 重视家园双方儿童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这种认识已被人们普遍认可。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有人认为应更侧重于儿童家长,大多数人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其实,教育观念的及时转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幼儿园教师虽然掌握一些儿童教育观念,但仍然存在不全面的现象,有很多只是进行了理论学习,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要进一步深化理论方面的学习,及时更新观念,用新眼光看待儿童;第二,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长,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大多数人认为孩子在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这种认识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幼儿园要请幼儿教育专家、教师,利用家长学校等教育形式提高农村幼儿家长的理论认识水平,尽快转变教育观念。

3.2 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家园双方针对幼儿教育不但存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出发点方面的不同,而且双方不能有效沟通也成为双方联系的一个障碍,不能实现平等合作。要建设家园平等的合作方式,幼儿园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建设多种渠道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幼儿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有下面这些方式: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班级亲子会、联谊会、亲子活动、幼儿园报等;也可应用网络化交流信息平台,比如网上意见箱、幼儿园网站、QQ等交流工具等。再有,应该重视家长资源的丰富性,在幼儿园实行“家长助教”,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家长助教是有效利用家长资源的一种新型方式。各班教师可以对本班幼儿家长的兴趣爱好、工作特点等进行全面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在合适时间邀请一些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这种方式可以使家长的教育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可以加强家园双方的联系。最后,家园双方可以共同商定,运用效果较好的合作方式,借鉴国外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幼儿园开放式办园的方法,提高家园合作的水平和层次。

3.3 建立完善的家园合作制度

为了使家园合作更加规范与合理,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家园合作中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办法。除了坚决执行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幼儿园也可以依据家园合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有利于加强家园合作的规章制度,如:《家园联系制度》《家园合作章程》《家园合作须知》等,利用这些规章制度,建立高效运行的家园合作机制,使家长与教师都明确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使家园合作关系健康发展。

4 结语

通过家园合作,这就使幼儿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实现了有效的配合,实现了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互动,这不仅有效地提高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使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地融合于一体,这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了全方位幼儿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芳.家园合作 共促幼儿发展[J].甘肃教育,2011(16):44.

第2篇: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第3篇: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影响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

1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1以独生子女居多

目前,我国积极放宽计划生育“二胎”政策,但就当前在校大学生,还是以独生子女居多,出现了“四二一”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呵护,使孩子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1.2重智轻德,重结果轻过程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升学压力,家长过多关注智力发展和成绩好坏,忽视品德教育和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忽略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

1.3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滞后

在我国,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过低,在农村尤为明显。尤其进入大学后会认为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不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出现了大学生自身忽视家庭教育。同时家长也认为自己文化水平过低,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无能为力。受到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教育交给学校,家长只是给与物质支持。

1.4高校与家长沟通机制不健全

近年高等教育机制的改革,各大高校积极扩招,在校生逐年增多,而高校现有教师队伍比率不成正比,即便高校想与家长沟通,也是有心无力。高校缺乏与家庭互动,不重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对大学生家庭情况了解甚少,学生在校表现也不及时向家长反映,导致学校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政。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2.1先在性

各种社会因素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家庭是大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素质和修养状况,对孩子影响重大。

2.2潜移默化性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是一种没有专门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随环境而转移的,以潜移默化的“亲子”影响为主的离散性教育,因家长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道德观念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无声教育,家长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地对大学生产生一种“榜样”的示范性影响。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很难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很关键。

2.3科学性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提升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为合格人才。家长还应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心理健康与卫生、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具体的方法和知识等。

2.4终身性

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一个完全社会化了的成年人,家庭仍然是继续受教育的场所,就是到了晚年,还是要在家庭中生活,接受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可以向家长学习社会生活经验,家长也可以受大学生的影响而符合时代的要求。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种差异也就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得到改善。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3.1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先入”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往往是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是人生的重要转型期,家长要进行科学合理管教,精心培育。爱而不惯,尊重信任;严而不苛,民主平等;注意循循善诱,启发培养,又能放手让大学生发挥积极性。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精神情感交融,家庭充满和睦、乐观、愉快的气氛,有利于大学生优秀品质形成。

3.2自我教育的影响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发挥作用。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响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诸如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能力等等。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改善家庭生活方式,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家长教育能力,是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根本保证。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的感染性、亲密性,家长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目的。

3.3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包含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6-18岁以上,脱离对家庭的依赖性,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家长要帮助大学生强化自立能力。配合学校逐步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引导大学生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引导大学生保持人格完整、保持良好人际关系、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情绪控制。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家长多和大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还帮助大学生有效地沟通,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4未来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希望,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可见,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未来家庭教育重要性,实现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教技能,而家庭教育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有信心、有爱心的人。

总之,在校大学生终将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创建家庭,扮演多重家庭成员角色,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相互配合,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全面的教育环境。

作者:邹玉华 惠伟静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范文

(二)社会融合

对于社会融合的概念问题,中外不同的学者给予其不同的内涵,但最普遍的理解是把社会融合看成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农民工适应、同化移入的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发挥主体间性,接纳和接受农民工,达到两者和谐的过程。“新市民”作为进城农民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凭借个人的主观努力,利用发达城市开放的人口政策跻身于城市居民行列,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当然这些人口政策也决定了“新市民”的社会层次。“新市民”作为进城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拥有相对较高的学历和相对稳定的工作,加之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极强的包容性等特点,使“新市民”社会融合的程度较高。虽然取得了城市户口,但与本地市民相比,他们仍然身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关于家庭育儿更是这些处于生育期的“新市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本文从家庭教育的四个维度,即家庭教育观念、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文化、家庭休闲活动,设计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提纲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收入以及在孩子教育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开支等;对孩子教育的看法;城市与农村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与方式;家庭休闲娱乐的方式及次数等。在正式访谈前进行了一次预访谈,依据预访谈结果,将提纲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制定了正式的访谈提纲。采用类属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理与分析工作同步进行。访谈结束后,及时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并给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编码,及时分析受访者的访谈记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新市民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在问及新市民对子女的早期教育是如何看待时,他们比较一致的回答是“应重视早期教育”、“顺其自然”。其实,“新市民”本身的发展就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他们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从农村走向城市,随之在城市落户,逐渐地与城市生活、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步地在与先进城市家庭教育理念相适应。比如在优生优育方面,大多认同“只生一个孩子好”,早期教育方面认同儿童教育及早进行,儿童观方面的“顺其自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市民家庭教育理念的科学性。

(二)家庭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幼小子女的关系包括抚养、管教及培育等。据调查,农村家庭亲子关系有如下特点:亲子间的亲密度低,亲子依恋不强,亲子交往的频率低;农村父母对子女有偏爱现象,更加偏爱男孩和排行靠前的孩子;农村儿童对母亲更加信任、依恋和亲近。“新市民”已在城市生活数年,其生育观、家庭观已然发生改变,访谈中的五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大都谈及“男孩女孩都一样”、“压力太大了,不打算再生孩子了”。在新市民的家庭中,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子女的独生化,使子女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和重心。问及新市民陪伴孩子的时间及方式时,父亲和母亲都表示工作之外的时间都是在陪伴孩子中度过,原因在于“平时工作太忙”、“没有亲戚在身边,周围朋友少,孩子没有玩伴”等方面的考虑。父母在充当孩子玩伴的同时加深了亲子关系的沟通。有的“新市民”家长利用有限的空闲时间带领孩子郊游、参观博物馆等,有的“新市民”家长陪伴孩子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等,以开启孩子的智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同时在访谈中也发现个别新市民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其就是“亲近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放弃应有原则,对孩子的非分要求也言听计从,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

(三)家庭教育文化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通过学习与生活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家庭教育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价值观、家庭教育主体观、学习至上价值观等,它是家庭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人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新市民”均来自于不同省份的农村,年幼时受到农村传统教育文化氛围的浸染与熏陶,虽然在城市已生活多年,但不可避免的仍会带有农村文化的印记。“鱼跃龙门”、“光宗耀祖”是其共同的心理诉求。同时,“新市民”身居城市数年,其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也较深,比如带头引领孩子讲普通话等。

(四)家庭休闲活动

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儿童快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新市民”远离农村家乡,在城市落户生活,与农村家族式的大家庭相反,“三口之家”是其家庭生活的写照,家庭中的闲暇娱乐时间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渡过的。在有关家庭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上,更注重听取孩子的建议,往往是父母与子女共同商量、共同活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父子(女)关系,更多的是同伴关系。与一般城市家庭相比,由于城市社会关系的缺少,使“新市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新市民”家庭在逛商场购物、出外游玩等的家庭娱乐与闲暇活动中,整个家庭共同参与的集体化特征尤为明显。

三、结论及思考

本文通过对五户新市民家庭的深度访谈发现,新市民家庭教育方式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在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和亲密化、家庭教育文化的多元化及家庭活动集体化等特点,而且这几个方面对儿童的社会融合都有一定的影响。从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看,新市民家庭教育观念受城市教育风尚和各种教育传播媒介的影响较大。因受“社会性感染”的影响,出现的这种追随潮流的趋向,使他们逐渐接受城市文化教育讯息,抛却或调整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对促进“新市民”子女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和谐共生有较大的意义。当然,潮流化也隐含着从众化的意味。盲目受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补偿心理等的驱使,盲目跟风,比吃比穿,孩子成了家庭消费的主力,导致孩子追求物质,虚荣攀比;希望孩子比自己小时候过得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城市孩子水平,是作为父母的“新市民”的普遍心态。“新市民”由此背负更大的压力,也失去了原本朴素、简单的农村特色。通过对五个家庭的访谈得知,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音乐艺术方面有所了解,一方面出于让孩子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弥补自己从未受到这方面教育的缺憾。因此,“新市民”家庭大多为孩子购买各种乐器,送孩子上美术班、音乐舞蹈班,甚至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专门对孩子进行辅导。这种倾向,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过多占用了孩子游戏娱乐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占据了孩子们在其它形式中进行社会融合教育的时间,丧失了和城市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

从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亲密化看,亲子关系的平等化、亲密化,使“新市民”家庭逐渐形成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家庭教育模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之下,有利于培养儿童活泼的天性、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可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新市民”由于过往生活的艰辛,出于代偿心理,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放弃应有原则,对子女的非分要求也言听计从,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子女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特殊心理和行为方式,在家里唯我独尊,缺乏对他人的认同感和协作感。这种不良的教育方法,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从新市民家庭教育文化多元化看,由于新市民特殊的身份使其家庭文化兼具农村和城市双重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城乡文化共同交织构成“新市民”特殊的、多元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的多元,使这些自身素质相对较高的“新市民”不断整合各方文化优势,也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文化厚度。“新市民”子女从小感知不同的风俗习惯,聆听不同的方言与乡音,领略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对其个性成长及社会性发展都将有所裨益。但“新市民”对多元文化整合的力度存在个体的差异,存在着对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不够的问题,因此地域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教育的合力不够,孩子无所适从,失去应有的判断力,使其处在一种“我该听谁的”的忧虑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

第5篇: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字:班主任 家庭教育 途径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教育孩子的重任。近些年来,农村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令人欣喜的良好趋势,农村家庭教育的环境有所改善,家长已经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教方法已由过去简单的粗暴方式逐渐转向人性化教育,但由于农村缺乏基本建设的投入,经济发展缓慢,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我认为班主任不仅应该做好学校教学工作,更应该担当好家庭教育顾问,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改进家教方法,让家庭教育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下面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经验,通过分析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指导开展家庭教育。

一、指导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班主任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又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班主任要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建设给予必要指导,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家庭教育,也为了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效,班主任必须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任务。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农村家庭教育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严重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农村班主任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误区

1 重视学校教育,轻视家庭教育。农村中很多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关键因素,甚至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要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老师就应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而与家长无关。

2 重视考试成绩,轻视学习能力。多数家长把考试分数看作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把分数的高低看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评价尺度,一味的要求孩子要考高分,忽视了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同时也使孩子在学习中越来越被动。

3 重视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农村很多家长还停留在过多关注孩子身体健康(指吃好穿好),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很少关注。据调查显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从小学阶段,家长就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正确指导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4 重视物质满足,轻视精神需求。随着国家计划生育工作在农村的有效推进,很多都是独生之女家庭。许多父母尤其是祖辈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溺爱过度,几乎轻易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要求,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知之甚少,或不管不问,导致孩子自私、任性,没有道德意识、他人意识和集体意识。

5 重视疾病防范,忽视体育锻炼。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疾病防范,而轻视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是预防疾病的最根本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6 强调孩子学习,轻视自身学习。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二)教育方法的误区

1 重视惩罚教育,轻视赏识教育。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非常简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揪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

2 重视攀比教育,轻视因材施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进行相互攀比,用孩子的弱点比别人的优点,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法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等,家长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 重视结果追求,轻视教育过程。许多家长总是喜欢要高分,对于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不关心,没有意识到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许多时候,过程比结果重要,因为只看结果往往会盲目下结论,了解过程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指导家庭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关键。家庭教育观念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走向,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会使家庭教育效果适得其反。班主任要帮助家长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家长懂得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亲职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和职责、问题孩子很多源于问题家长、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等道理,通过集中讲授、定期发送阅读材料、推荐家庭教育书籍、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二)辅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在与家长们日常的沟通中,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如以身作则给孩子树榜样,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学会赏识,为孩子营造最佳的成长环境,信任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适当放手,让孩子自主自强等。

(三)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老师要多进行家访,了解每个孩子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家教理论指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够生长在温暖、有爱、幸福的家庭环境中。

(四)引导家长加强学习

实践证明,家长能否胜任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所具备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家庭教育这一领域,家长是否能够积极率先改变自我,将自己首先定位于学习者角色,事关家庭教育的成败。班主任要引导家长不断完善自己,加强自身学习,促进家长从“自然型家长”向“教练型家长”转变。班主任可以利用召开主题家长会、听专题家庭报告、互动交流沟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鼓励家长以各种形式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让家长学会学习,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才是家庭教育指导的最佳境界。

(五)构架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使其落到实处而非留于形式。家庭与学校沟通联系的方式很多,如家访、写信、打电话、开家长会等,形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期的坚持与落实,要形成长效机制。不但要使传统的沟通制度化、常规化,还要引进先进的沟通载体。同时,要制定具体家校沟通实施过程的要求,以及实施效果的督导检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为充分发挥家校沟通作用提供基本的保障。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阳市肖家庄镇青堆小学)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H].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黄河清.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教育研究.2001

第6篇: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 基础教育 教育选择 教育投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115-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任,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中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农村教育薄弱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教育的物力、财力投入不足等因素使农村的基础教育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同时,家庭教育的投入也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直接影响,使大部分农村家庭选择让孩子在农村读书,也没有在课外辅导、特长培养的投入意愿。

吉林省是在1988年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此后吉林省政府、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虽然吉林省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不断改善,但仍不乐观。20世纪80年代以后,吉林省开启了城镇化的建设,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选择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 城镇化建设前农民的教育选择行为

1.城镇化建设前农民教育选择行为的基本情况

农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生活环境,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导致农民的教育投入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从很多农村子女的名字来看,“凤”“龙”居多,名字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教育投入具有非常强的偏好。虽然农村家庭对接受教育有着极其渴望的心理,但是农村微薄的收入只能用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并没有富余的教育经费供子女读书,导致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及投入逐渐淡化。

随着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民对教育的投入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很多农民认为上学是一项只有支出却看不到收入的活动,最终都是要选择外出打工;再加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农民只是让孩子读完小学就辍学去打工补贴家用,更不用说让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2.城镇化建设前影响农民教育选择行为的因素

很多学者认为,收入是影响农民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但是以“家庭子女教育经费支出”为主题的访谈结果显示,农村家庭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家庭收入状况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家庭月收入相对更高一些的家庭,其教育经费的投入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有所提高。访谈发现,农村家庭收入并不是影响农民教育投入的唯一重要因素。除了农村家庭收入,家庭的受教育情况、子女个数、性别、子女自身学习情况等均是影响农民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长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养女儿就是给别人家养媳妇,只重视对儿子的教育;还有一些学生自身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较差,没有学习动力,自动放弃接受教育的权利;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地位高的母亲能够促进家庭教育投入的提高。

二 基础教育领域农民教育选择行为的变化

随着农村城镇化程度的加深,大部分农民逐渐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受到城市不同文化的影响,农民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影响了农民教育的投入,他们的教育选择目标不再仅仅是培养出高学历的子女,而是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实现整个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教育选择发生了变迁。

当前吉林省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采用的是分片原则,即就近入学。在就近入学的政策下,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如果就近的学校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人文条件等各方面都较理想,家长很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该所学校读书;第二种,如果就近的学校条件比较差,升学率较低,学习风气、环境差,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尚可,学生家长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宁愿多花钱也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其他较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处于城镇化发展中的近郊农村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吉林省的很多农村家庭不让学生就近入学,而是选择到离家较远的市区读书,这是因为本省的城镇化发展使农村交通方便,地缘上也更接近城市,农民也有更多的经费供孩子读书,在物质方面农民教育投入有了很大的转变。家长愿意花更多的钱将孩子送到教育设施、教学环境等各方面比较优越的市区读书,这是本省也是全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教育选择的普遍倾向。但是,这些转变只体现在物质支持上,并没有加大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教育投入,很多家长忙于打工或者是种地,将孩子全权委托给学校,忽视或没有能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 城镇化对农民教育选择行为的影响

1.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农民的代名词,为了改变耕作劳苦的命运,很多农民将希望寄托在教育上。随着农民及其子女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他们发现城市里的许多工作机会均对求职者的受教育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学生的在校成绩逐渐将学生进行分层,这说明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换而言之,家庭环境不再成为决定子女职业的直接因素,农村家庭的子女也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贫困的生活环境。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也促进很多农民家庭提高教育投入,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期望在将来通过职业的社会流动提升其生活质量。

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农民新的教育观念,部分农民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农民子女只有在中小学阶段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能力接受更高的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资本,带来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效益。

2.物质条件方面的影响

随着城市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耕地逐渐被占用,农民会得到一定的补贴,也会选择经商或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城镇化建设使更多的企业落户到农村,促进了农民就业的同时,也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投资能力。随着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提高,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逐渐上升。许多家长把教育支出排在家庭支出的第一位,甚至可能会进行各个家庭彼此之间的比较和竞争,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3.生活空间方面的影响

城镇化建设使农民的教育观念逐渐与现代教育观念接轨,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要想改变当前的家庭状况,就必须使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而农村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条件都比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能与市区相比。城镇化过程拓展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空间,很多家长充分利用城镇化进程中交通便利的条件,将孩子送到市区读书或进行课业辅导、特长学习,使其接受更好的教育。

四 结论

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呈现多样化,也逐渐改变了农民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农民的教育投入。很多家长受到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与启发,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与熏陶,能够切实学到一些技能,丰富人生阅历。但是城镇化目前还没有带来农村基础教育的质变,农民的教育投入还比较单一,目标也不甚明晰,家庭教育还有很多不足。这些都需要随着城镇化深度、广度的拓展而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陈锋、梁伟.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家长陪读经历及其影响研究――基于甘肃华县的实地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2]刘拥华.行为选择、博弈地位与制度变迁――基于国家―农民关系的分析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

第7篇: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范文

一、“零起点”教学的内涵

2014年11月15日,教育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在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同时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

关于“零起点”教学,许多家长甚至是教师仍然认识不清。所谓“零起点”教学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设计,以实现学生有目的、有阶段发展的教育活动。“零起点”教学是一项禁止学前过度知识教育,以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举措。

对于“零起点”教学内涵的理解,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着“零准备”。“零起点”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定义为一张白纸,不是不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而是避免学龄前儿童提前进入掌握教材知识的学习状态中。另一方面,“零起点”教学意味着教育“不抢跑”。近年来,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过度地在学前灌输知识教育,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零起点”教学倡导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严格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零起点”教学的重要性

“零起点”教学,作为一项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俨然已经成为新学期的热点话题。“零起点”教学改革对学校教学、家庭教育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规范学校教学行为

“零起点”教学新规要求学校要严格按照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的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在此规定下,幼儿园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的内容,改变了过去办学小学化的特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维护了教育起点公平。另外,一年级“零起点”教学要求教师从“一张白纸”教起,解除了超前的压力,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零起点”教学既关乎小学入学的起点,也关系小学教育的起点。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应以专业的视角,从教育规律出发,做好幼小衔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入学环境。

(二)推动家庭教育科学化

长期以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深植于中国家长的脑海。许多家长抱着让学生早成才、快成才的功利思想,使得当前的家庭教育过于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家长过早地让孩子学拼音、学英语、学算术,以“多学点”培养应对一年级的“高起点教学”的能力,势必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随着“零起点”教学的逐步实施,原先功利化的“抢跑”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现行教育改革的发展。如何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学龄前儿童,会进一步引发家长的关注与思考。因此,“零起点”教学应该发挥其改革的正面导向作用,转变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方式,使家庭教育日趋科学化。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哲学家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独特的地位。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学龄前过度的学科知识教育,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挫折感和懈怠感,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零起点”教学关注幼小阶段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丰富生活体验的建立和生活技能的累积。从本质上来讲,“零起点”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从而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零起点”教学的执行策略

“零起点”教学固然很好,但是长期以来“多学点”甚至是“高起点”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零起点”教学的执行依旧困难重重。因此,“零起点”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这样才能保障其有效执行。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执行“零起点”教学的前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是一项缓慢进行的事业,需要较长的周期,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为此,“零起点”教学的执行需要学校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校而言,学校需要摒弃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学前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培养方式,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事业,学校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坚持一年级教学“从低教”,从而也就为“零起点”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依旧是广大家长的育儿心愿,在此观念影响下,家长过早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向孩子灌输知识和技能,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孩子当作一粒种子,慢慢精心培育,才能茁壮成长。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也为“零起点”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制度措施是执行“零起点”教学的关键

“零起点”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高起点”甚至“多起点 ”教学有很大不同,学校和家长的理解和实行尚需时间。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就必须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以保障“零起点”教学的顺利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要责令学校严格执行幼升小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当前,幼升小本应一路坦途却被设置了重重关卡,学生升入小学需要进行“入学面谈”甚至各种类型的学科测试。在此种种入学门槛之阻挡下,倡导推进“零起点”教学就成为一纸空谈。因此,要实行“零起点”教学就要严格执行幼升小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禁止学校进行各种变相的入学考试,实行划片就近入学。这样,学前教育和家长的“抢跑”的热情就会相应减弱,从而有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推进“零起点”教学的有效实施。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细化教学评价模式。近些年来,应试教育的压力不断前移,学校和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很多学生过早地被套上学习的枷锁,这给“零起点”教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阻力。在此情形下,教育部门要细化教学评价模式,摒弃过去单一的知识评判标准,改为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等多元化的综合评判。这种细致化、全面化的教学评价模式,能够减弱学前学科知识的学习,转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强化家校互动是执行“零起点”教学的保障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当前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儿童、促进成长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零起点”教学中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在学校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进度实施教学,做到不盲目赶超学习进度,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不任意增加课程难度,以解除学生的超前压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地放慢速度,将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上。这样一来,学生具备扎实的学习基本功,就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8篇: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23―01

家园共育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园共育必须建构新的模式,充分整合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

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现状

1. 家庭方面。(1)教育观念陈旧。相当一部分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小学才是教育的开始。(2)教育方法单一。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重智力发展、知识技能培养,轻心理需要、良好性格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偏差。

2. 幼儿园方面。(1)家园共育起点较低。由于临夏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家园共育刚刚起步,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但在如何有效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提升共育水平等方面既没有适合本地、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和模式,也缺乏大胆的实践和探索。(2)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我中心教职工知识结构欠合理,一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大专以上学历教师仅占56%,一部分教师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也没经过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影响因素

1. 教师与家长教育观念的陈旧和落后。大家都习惯性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既然幼儿@承担了幼儿教育工作,教育就应该以幼儿园为中心,家长的责任只是辅助、配合幼儿园做工作、搞活动,家园共育由此容易出现低层次、表面化、形式化、走过场等弊端。

2. 教师对家长工作目的认识不到位。幼儿园教师认为家庭教育不过是幼儿园教育的延续,把家长看成是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延续幼儿园教育的工具。

3. 教师教育行为方式错位。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教师认为自己是专业工作者,是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绝对权威,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厢情愿地要求家长按老师的意愿做,很少考虑家长的想法与感受。另外,有的教师对自己是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角色认识不到位,迁就了许多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二、策略与途径探索

(一)策略

1. 发挥家长资源优势,形成家园共育合力。(1)家长是影响幼儿成长的关键所在。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最为直接,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态度可为儿童以后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奠定基础。(2)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长直接参与幼儿教育活动,既能使幼儿体会到“幼儿园是多么重要”,大大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够使教师从家长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中获得帮助,从而加深对教育工作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拓宽教师的视野。

2. 拓宽家园联系渠道,保证家园共育质量。(1)可以充分利用电子邮件、班级QQ群、互动宝宝业务、网络论坛、博客等网络资源优势进行联系,及时交流家园信息,有效促进家园共育。(2)及时更新家园联系栏(簿)。家园联系栏(簿)不仅是反映幼教工作情况和进行教育交流的窗口,更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3)拓宽班级家园联系方式。例如,各班设立的童言稚语、回音壁、聊天室纸形屋、心心网页、创造之星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独特、轻松亲切,深受家长的欢迎和好评,进而激发了家长的热情,家长们纷纷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

(二)途径

1. 开办家长学校。我们成立了心理学专家、家长代表组成的家长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在教育内容方面,我们既有每学期的重点专题内容,又有连续性、全面性的活动内容,实践中全方位地指导实践。

2. “家长教师”参与主题教育活动。在家园共育活动中,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需要,经常邀请特殊行业的家长当“教师”。“家长教师”利用自身职业、专业优势,讲授的内容更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创造性。

3. 亲子活动。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特殊节日等,创造条件开展了“亲子运动会”、“家家乐亲子游戏活动”、“庆六一游园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第9篇: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范文

在现在社会中,多媒体已经普及了,越来越大众化。多媒体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和工具。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系的现象、问题以及信息,使幼儿能够从中获取线索和信息,从而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提高幼儿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在以往传统的幼儿数学教学观念中,大多都是以教师口述加黑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还有的幼儿园就是依靠模型玩具和教学工具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幼儿听得是烦躁不安,课堂效果会变差。这样的方式,久而久之,会使幼儿产生视觉疲劳和听觉疲劳,对模型玩具和教学工具的兴趣也会随时间而冷却。幼儿数学的教学质量自然会下降。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制作课堂教材,就会把幼儿数学课堂教学带到一个新的层次,多媒体强烈的画面感和音效,再加上色彩和动态,能够给幼儿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把课堂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创设现实中经常遇到的场景,比如,创设吃饭情景时,让小朋友去拿碗和筷子,家里多少人就相应地拿多少套,让幼儿产生这种数学意识,可以帮助幼儿在生活中的实践,以及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来,以此来提高幼儿数学的成绩和质量。

二、请求家长帮助,配合完成和提高幼儿数学教学质量

想要提高幼儿数学的成绩,如果只是单方面靠教师努力还是不够的,教师只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因为是幼儿,所以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家里,和家长们在一起相处,因此,幼儿的数学成绩想要得到提高,就需要有家长的配合。现在家长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就是教师的事情,其实不然,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才是最大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一些家长进行教育观念的改变,可以开家长会,或者是给家长写一封信等,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可以配合幼儿教师对幼儿们进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教师与家长配合,教师给幼儿留家庭作业,让家长来帮助完成。比如,可以让幼儿与家长出去买菜时,让幼儿来付钱,这样可以增强幼儿对数字的敏感,懂得一些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基本应用。这样,提高幼儿数学的教学质量就会变得相对轻松和容易。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