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客家笑话范文

客家笑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客家笑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客家笑话范文

苏打饼干是养胃好帮手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鲁重美教授是个极其精细的人。“我身边常备着苏打饼干,你别看这不是什么高级玩意,可中和胃酸的本事特别强,也是我这么多年养胃的好帮手。”鲁重美教授对记者说。

“现在一做胃镜,恐怕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有点慢性浅表性胃炎,我也不例外。如果出现烧心、泛酸等症状时,我一般会用温胃理气片等中药来解决问题。”

不过,在鲁重美教授看来,养胃一半还得靠饮食。每天早中晚的饮食要很有规律,特别是早餐。他说:“我早上一般都吃面糊糊,用开水一冲一泡,喝下去热乎乎的特别舒服,再吃点炒面,一般到中午都不会饿。但鸡蛋一般不吃,觉得消化不了。我在胃不舒服的时候,会选择吃馒头类的发面食物,因为它含碱,能抑制胃酸。”

注意保暖是鲁重美教授特别提出的一条养胃心得。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胃寒。养胃一定要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胃病的季节性、节律性都特别强,特别是在早晚温差大、“倒春寒”的时候更要警惕。

从不让自己吃撑了

总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李世荣教授已70多岁高龄,近50多年的行医生涯里,他不仅是胃病病人的良师益友,养起自己的胃来也有一套心得。

第2篇:客家笑话范文

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基础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基本纲领标准,强调了学科文化素养培养,如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科文化统领,各学科都是以学生发展需要设计的,如从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到高段《品德与社会》,再到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都体现了国家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和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小学语文课程强调“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学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两基”到“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

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要求充分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理念,挖掘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科文化资源,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为儿童发展奠定丰厚的学科文化素养。

二、实践现状呼唤强化学科文化建设

(一)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和培养差异,导致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多年来,我校注重教师素质培养,从教学素养到发展性素养的培养,促进了课堂教学转型,激发了教学活力。但是站在学科文化素养的角度审视学生发展,我们发现班级、学生之间学科文化习得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课堂反思性调研,我们发现一个突出原因是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二)当前学校教育尚未重视学科文化建设

实施新课改以来,大面积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结构、方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主要在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层面上下功夫,尚未重视学科文化建设。许多学校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停留在点上,弱化了知识结构体系建构;对学生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只停留于口号上。其根源有三。

一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部分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发展不足,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技能,既缺组织学生变革学习方式的相关教学智慧,没有注意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学科价值态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因素有机融合,要么顾此失彼,要么相互割裂,导致学生学科文化素养培养的严重缺失。

二是教师学科文化素养欠缺。深入了解小学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现状,我们对周边学校163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小学教师普遍欠缺和期待提升学科文化素养。

三是考评体系的问题。在历年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中,不仅更多地表现为重知识轻能力,对学科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更被忽视和削弱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学科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实践,让儿童充分习得国家课程中的学科文化,奠基生命的基础素质与发展能力。

三、培养教师学科文化素养,是建设学科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已从管理、内容、组织等不同角度,对学科文化进行了研究。学科文化是指该学科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培养的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学术精神、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等。

经过几年研究,我们认识到适应学生文化习得的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就是教师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比较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促使学生学科文化素养不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外延主要包括学科思想方法、学科知识积淀、学科基本技能、学科价值取向、学科教育智慧等五个方面。

如何以学科文化建设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具备了适应学生习得学科文化较高的学科文化素养,才能有效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通过几年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培养研究,我们找到了学科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关注学生学科习得状况,并归因于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高低;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师学科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使国家课程较大程度实现了培养学生发展的功能。

四、校本探索学科文化建设路径

(一)编写语数读本,引导教师建构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结构体系

让教师系统地理解国家课程教材中含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情感价值等学科文化,我们建立了语文、数学科研究小组,编写了《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知识板块结构》,把反映听、说、读、写、记、思、赏等语文学科素养的《小学语文教与学》,作为语文教育的辅助读本。利用校本研修平台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明确了教学方向和着力重点。因应实践研究的需要,我们还编辑了《“学科思想方法+活动”教学案例》、《教师成长个案》,以及反映学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叙事》等校本研修成果,作为学科文化建设的校本资料。

(二)突出学科文化的教学设计

组织教师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借助校本资料挖掘教材中的学科文化内容。引导教师根据我校学科教师的备课要求,设计出适应学生学科文化习得的教学案,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学习习惯、学科知识结构的培养等。

(三)确立以“学科思想方法+活动”的课堂教学特征

根据我校《课堂教学评价表》,课堂教学突出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从教育教学观和学科思想两个方面评价教学思想,前者的评价标准是“以人为本,开放课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育观等先进教学思想体现好”,后者的评价标准是“把握学科本质,对本学科有个性化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准确诠释《课标》;教学能力中强调学习指导、学科智慧。”前者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学科技能训练落实,教师指导要恰当、具体,适合学生的学科性学习;”后者强调:“深谙本学科教学实际,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创新学科教育教学行为,发挥学科教育教学的机智,达成有效组织学科教学活动、学生习得学科文化之目的;注重借鉴,敢于标新立异,能够独出心裁,符合教材学生实际。从三方面评价教学效果:三维目标达成度高、学科性学习活动效果好、学科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并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体现。

通过学科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校本实践研究,各种竞赛课、示范课、研究课、常态课,以及各种教学研讨活动,都围绕“学科思想方法+活动”和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展开,取得了显著效果。

五、学科文化建设的成效与启迪

学科文化建设促进了教学改革,教师有了明显的学科文化教学行为。老师们能分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助于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文化素养,特别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学科价值态度培养。语文教师注重“听、说、读、写、记、思、赏”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教师注重符号化、数形结合、对应、转化、集合、函数、极限、组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注意在教学中示范、引领和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结构,获得了哪些学科思想方法,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和情感态度,更关注学生在课内外是否能以学科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从语文、数学着手科学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实践,形成了“学科思想方法+活动”的教学特征,影响辐射到了各个学科。

学生学科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越来越喜欢充满学科味的课堂,学科学习兴趣提高了,态度积极了,通过操作、实践、感受、体验,理解学科思想、知识结构、情感价值,并用学科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学业成绩测试数据显示:基础部分正确率达95%,思维考察部分精彩纷呈,学生各科成绩名列市县前茅。学科文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更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

在学科文化建设中,我们有如下启迪:一是学生素质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科素质教育,学科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是学科文化建设。只有建立了学科文化,才能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文化素养,发展儿童的学科生命力。二是注重学科文化建设的校本路径开发:可通过编写教师读本作为教材的补充;在教学设计突出学科文化教学;课堂教学突出学科文化教学;培养教师学科文化素养。三是以研究的视角、力量和路径,对学科文化建设进行校本突破。

第3篇:客家笑话范文

关键词 多元化 校本评价 本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本科院校实施多元化学生校本评价的理由

1.1 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先生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明确指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多元智力是与生俱来的且存在个别差异的,它由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能力和音乐智力九个方面综合组成。该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影响教师重建学生智力观,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它强调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多元化人才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新型行业的产生犹如雨后竹笋,每个行业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都有其必然性,各自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如物流行业、电子商务的产生和迅速状大。对于社会、生活来说现存于社会的各个行业都是必需的。任一行业的缺失,都会对社会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只有配备与其匹配的人才,才能使社会更和谐。

1.3 传统学生评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传统的本科学生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形式僵化,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答辩口试少;理论多,技能应用少;评价主体单一,侧重教师评价,缺乏学生、家长和社会等主体的作用;评价功能单一,强调鉴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诊断和激励功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利于引导和激发他们努力探索和认真思考的热情和动机,不利于本科院校多元化人才的培养。

1.4 是本科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

学生评价应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体现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传统的本科学生评价制度重视学生智力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等较少涉及,就是有,也是走过场式的,简单且不全面、不科学,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评价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出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无法有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实践探索能力的学生。

2 实施多元化学生校本评价的探索

2.1 评价学业注重形成性

制定本科学生的学业评价办法时要坚持目标多元、注重过程、方式多样的评价原则,学生学业最终成绩应包括学生在各项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中的表现和课程考核成绩两大部分,以“西方经济学”为例(表1):

注重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学生学业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它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平时的学习表现,更加自律,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和终结性高度结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反思、改进、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使学生始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评价学生注重差异性

评价每个学生时必须是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根据他们个性、智力、兴趣、知识、能力、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己,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将评价的过程变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

2.3 评价表述注重激励性

学生的行为发展往往取决于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评价,对于经常受到赞美的学生来说,成功、更加优秀是他们的目标。激励性评价学生是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要关注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到学生不畏难、勇于拼搏、勇于创新等综合素质的挖掘和发展。它通过建立多形式、递进式的考评项目并及时根据反馈考评信息改革教学、考评方法,为更好地激发学生潜能,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重点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性,侧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2.4 评价过程注重开放性

本科院校要增强校企合作意识,请进来,走出去,开门办学,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设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创新实习基地考核评价办法,多层次地推进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在实践学习中,以实训基地或企业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完善的实践工作环境、具体的实践工作任务。实践工作结束后,由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或企业专业人士根据学生在实践工作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价。开放性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加强培养和考查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使其今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

3 实施多元化学生校本评价的体会

3.1 多元化学生校本评价有利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

多元化的学生校本评价给学生提供了更广的平台,学生借此平常展示了自己多能性格特征、享受到努力而来的成果,在这个平台上意气风发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3.2 多元化学生校本评价需要有配套的优秀教师评价标准

“教师是导师,教学是导学”。在多元化学生校本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所以学校必须要制定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教师评价标准。

正确的学生观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有的思想素质。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优点。教师应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充沛地在学习的路上不断探究。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思想向上、包容学生,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引导学生从书本上走向生活、社会,在实践中成长。

3.3 多元化学生校本评价需要更有力的政策和舆论支持

对于学校,更多的是希望教育主管部门不要以单一的形式来评价学校,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把是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是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否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作为评价学校的最重要标准;学校希望社会各界更新人才观,破除唯文凭论、唯学历论,重视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状元,行行出状元”的社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第4篇:客家笑话范文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2年3月确诊并规范治疗患儿72例,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制定的《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诊断治疗推荐方案》中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和《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1,2。以上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上腹痛或脐周隐痛,且反复发作,部分患儿伴有返酸嗳气、甚至呕吐症状。所有患儿尿素酶试验Hp均呈阳性,并同时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中、重度贫血及有出血倾向或出血疾病。

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治疗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4~15岁,平均8.3±38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67±84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5~140岁,平均7.5±4.8岁;病程4~22个月,平均8.1±9.4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甲硝唑15~20mg/(kg·日),枸橼酸铋钾6~8mg/(kg·日),分2次服用,2周1个疗程。同时治疗组给予克拉霉素15~20mg/(kg·日),分2次服用,连服2周;羟氨苄青霉素30~50mg/(kg·日),连服4周。治疗期间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嘱其规律饮食,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保持精神愉快,积极配合治疗。

疗效观察:由专人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结束4周后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Hp转阴例数。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结 果

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3~10天,平均431±275天;对照组5~14天,平均628±447天。两组呈显著性差异(t=23139,P

Hp根治率:治疗组34例(8947%),对照组30例(789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15833,P>005)。

讨 论

消化性溃疡在小儿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年长儿多见,青年期发病者较多。由于主诉的不准确性和症状的不典型性,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比成人困难。随着胃、十二指肠纤维内镜的广泛应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确诊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儿童Hp感染大多伴有慢性胃炎,无症状感染者较多,且儿童感染后发展成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较高,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WHO已将其列为Ⅰ类致癌因子。根除HP可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已是医学界的共识。目前主要采用铋剂和(或)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3,4。

克拉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阻碍白50s亚基的联结,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效果。在体外实验中,克拉霉素对Hp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但是,单一应用克拉霉素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需要联合用药。在本文中同时联合甲硝唑和枸橼酸铋钾,增强克拉霉素的抗Hp效果。

本组资料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Hp根治率方面,统计学无差异,说明两组疗法临床效果相似,但是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克拉霉素联合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腹痛,与克拉霉素具有强抗Hp效果有关,克拉霉素耐酸性好,组织渗透性好,在体内持续时间长,并且在胃内的浓度较高。与羟氨苄青霉素的服用4周相比,患儿服药时间短,将更容易接受,且长时间应用抗菌药,不良反应增加。所以,采用克拉霉素、胶体次枸橼酸铋联合甲硝唑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其疗程短,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腹痛,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会组.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诊断治疗推荐方案.中华儿科杂志,2000,38(4):201—202.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会组.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2003,41(3):189.

第5篇:客家笑话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定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正确地应用评价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活跃的气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负面情绪也能够在教师的评价中得到一定的消除,学生更加有自信来面对所有的学习。新课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转变课堂评价观念,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做最好的调整,以最佳状态投入教学,不断探索新课程下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发挥出评价所具有的反馈、点拨以及激励等功能,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欣赏、赞赏每一位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评价的语言应该要能够具备激励的性质,评价的话语中应该要能够富含爱心和智慧,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中充满了人文的关怀。教师若能够以学生为主,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爱护并有耐心、有信心地教导学生,用正确的评价语言,那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以及活力也能够由此被激发出来。清代教育学家颜昊先生曾经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其花费时间精力去找寻学生的过错,还不如找出学生的一个优点,进行表扬奖励,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卡耐基曾经说过,要让一个人发挥出最大的能力,那就一定要适当地给予赞美和鼓励。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得到他人的赞美和鼓励。教师丰富而又生动的评价语言将是学生学习的一剂兴奋剂,让学生有着高昂的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的长短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二、巧用体态语进行评价

一颦一笑都是有情感的牵引。心理学家表明,体态语是所有的言语行为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地应用一些体态语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有时候这些体态语将能够取得比语言更好的效果。不过,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体态语的时候,要尽量少用或者是不用漠视、侧视以及怒视等带有消极情感的眼神,愤怒、鄙视等冷酷的面部表情也尽量少出现或者不出现。避免出现用食指或者是小指这种带有蔑视性的指向,也不能拍桌子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教师应该多微笑,用鼓励的掌声,来给学生学习的信心,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三、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是课堂评价的主体。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且教会学生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被认可,同时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能够发现其他人所没有关注到的有意义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在精神上对于这种希望有着强烈的渴望。所以,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将会更加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能够得到提升,同时,这还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互相评价的权利,鼓励学生进行互评。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就是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对于自己评价的结果也将会有不同的展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最初是一些概括性的评价,然后慢慢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也要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要不断鼓励学生客观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并且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养成自我检查、自我完善的良好习惯。

五、采用延缓性评价法

延缓性的评价所指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并不是立即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和语言,或者是进行提问和试验,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然后在适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延缓性评价其实是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每当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意见进行评价,让他们自己去争论处理,教师只需要在学生愤悱的状态下,进行适当的点拨,那样学生就能够受到启发。

参考文献:

[1]罗俊杰.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艺术研探[J].内江科技,2010(09):194-195.

第6篇:客家笑话范文

一、转变评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我们迎接的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靠传统的理念是行不通的。传统的评价观只有教师评价学生,把学生视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忽视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评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二、实现平等对话,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如何使激励性的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呢?本人认为教师的评价源于对学生真诚的爱,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即逝的“闪光点”,即找到学生个性化表现的落脚点,使表扬具有情景性,然后再寄予鼓励期待的语言,才会使表扬获得最大效应。因此,在评价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情绪和感情的影响,注重感情的投入,用简短、恰当 、热情的话对学生给予鼓励。如:一代名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可见,教师的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的阳光,课堂的生命。 我还见过有的老师这样评价学生的发言:“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写作、口语文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2、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老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种评价方式去努力:

(1)实施分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着眼与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课堂中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层测试题中注重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第7篇:客家笑话范文

关键词:师生 思维对话 高效课堂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通过引领促使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建立和谐高效的课堂。

一、前移教学重心,进行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前提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在自己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上课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认真做好了课前准备。许多教师成功的秘诀中认真做好课前准备都是重要的一点。这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明确该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认真分析本课的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与知识相关的问题,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此外,教师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资料,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师生建立起思维对话的桥梁。

二、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环节是高效课堂建设的核心

(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成功与否,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很重要。教师直观、生动、形象的导入,能使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感知、认知所学知识。如教学“雷雨”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有关自然现象的语文课,课题是――雷雨……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说:“我想知道雷雨是怎么形成的”“雷雨时的天气是什么样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天气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通过提出疑问、带着疑问来进一步学习课文,不仅为接下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也为即将进行的师生互动活动做好了准备,大大激发了学习欲望。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

1.优化学生思维,巧妙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会使教师的教学新鲜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丰富表现力,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空间,缩短了认识过程,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如学习《雷雨》一课时,学生不容易理解课文情境,我在教学时针对这一难点,制作了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课件,用生动的画面演示天气变化的过程,从而将自然现象直观地渗透到课堂,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2.优化认知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以“动”促“思”是教师常用的好方法,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认知过程,积极进行探究。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有些课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活动,通过摆一摆、摸一摸、搭一搭等,认知和感知所学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可布置一些搜集知识的作业,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外调查活动,这样学生的个性就有了更加广阔发展的空间。课堂上,学生不必正襟危坐,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敢说、敢想、敢做,激发了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了创新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自己不好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优化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合作精神。

4.优化课堂练习,实现课堂练习的层次性和多样化。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了学生学习的信息,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做到补差促优。

(三)优化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具体做法:教师要通过动画、音效、色彩等信息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优化课堂容量,尤其要进一步加大学生活动的容量,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最大程度地接受和消化所学知识,将抽象的学习知识变为学生的实践经验,再通过内化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注重课后反思,提高教学能力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助推器

第8篇:客家笑话范文

一、评价注重“幽默性”

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无意注意相当成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用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进行评价,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产生无穷魅力,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觉得是一种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幽默生动的语言,与正面说教相比,它没有那种耳提面命的强制性;与批评指责相比,它不会有简单粗暴的弊端。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朗读,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例如,我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先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我会说地球怎么会有手呢?然后点击课件把“的手”字去掉。

师:哎呀,不好被我一说,手伤心地溜走了,我说的不对吗?

生:不,他有手。

师:啊!他有手啊,真的啊!

生:是的。

师:真的啊,哦,可别骗我哦,那他的手什么样,和我们是不是一样呢?带我到课文中去看看,让我们赶紧把“手”请回来。来,再读一读。

案例中,教师运用了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因势利导,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当中,与作者一起去体会、想象、思考,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乐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也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诙谐幽默的评价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

二、评价注重“期待性”

“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又叫“期待效应”,指“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的影响。”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在一二年级儿童身上效果更为明显。”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孩子参加到倾听活动中,当孩子们在“听”的方面出现“小插曲”时,教师准确的期待性评价语言是最有效的法宝。

我在执教《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时,为了调动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在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讲童话故事的环节,孩子们都兴趣盎然地参与进来。我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易伟铭同学表演时很认真也很可爱,我就邀请他上台展示给全班看看。在讲故事时,易伟铭同学表演小燕子时,用细细的嗓子说话时,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易伟铭同学羞红了脸,他的表演也受到了干扰,我制止了一下,教室里的笑声还是不停,怎么办呢?当我的目光搜索到依然安静的邵晨升时,我说:“看,邵晨升同学正在安静的分享着易伟铭同学带给大家的故事,从他的身上我发现了认真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吵闹中的教室静了许多,我紧接着说:“ 张灿同学也已经快速作好听的准备了,她要认真倾听,分享易伟铭同学的成功之处。”话音一落,只见教室里吵闹的孩子静了下来,已坐的端端正正的。这样几句评价,孩子们又继续认真地听故事。

三、评价注重“激励性”

第9篇:客家笑话范文

【关键词】小学 形体课程 开发与实施

教育肩负着关怀每一位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重任,而健康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因此形体教学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黄金时期的小学生尤为重要。在小学,形体课程主要通过形体训练、集体舞和有氧健美操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调整基本形体姿态,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我校在形体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立足校本,借鉴整合,整体建构形体课程结构体系

1.强化一二年级课程。

一二年级每周1个课时的形体校本课程,以“塑造匀称形体、提高柔韧素质”为主要目标,其中包括把杆练习、站立基训、地面(含垫上)基训、少儿韵律舞蹈等内容,为夯实形体学习的基础,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强化:

(1)进一步明确各类教材的目标。把杆练习主要训练学生身体平衡、基本姿态、控制能力和转体动作的稳定性,建立准确的肌肉感觉;地面基训主要提高学生前庭分析器的平衡机能,训练肌肉收缩和放松的协调应变能力,增进骨骼系统的正常发育,增强关节灵活性和韧带柔韧性;站立基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基本形态,修正斜肩、驼背、低头、斜视等不良体态;韵律舞蹈练习在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同时,协调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群,逐渐形成挺拔的体态和优雅的举止。

(2)系统梳理和整体布局课程内容。将原有课程内容系统从韵律操舞、站立基训、把杆基训和地面基训四个维度进行梳理,去除一些重复内容,力争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递进(见下表)。

(3)增加形体知识和小游戏。每个学期合理安排形体基础知识,教授健身和形体训练的简单方法,同时增加一些形体小游戏,将形体训练、柔韧练习等内容有机融合在游戏之中,寓学于乐,增强形体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

2.整合三—六年级课程。

系统深入地学习形体课程,才能使形体课程的价值最大化。我校以“锻炼健康体魄、培养优雅仪态”为主要目标,逐步整合资源将形体课程有序地向高年级拓展。整合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原有江苏省省编教材中的基本舞步、集体舞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学习形体和韵律,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合作,感受集体美;二是舞蹈考级材料中的各种组合动作,如头组合、胸肩组合、踢腿组合、压腿组合、腰背肌组合等,既可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又可发展学生各部分的柔韧性;三是《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无论是《好朋友》《阳光校园》还是《小白船》,都考虑到了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规律,且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二、立足生本,分层推进,系统实施形体课程

校本形体课程的实施不是仅仅开设几节课,而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地从教学、大课间和体艺“2+1”文体活动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1.实施生本化课堂教学。

(1)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简单易学时可采用全班教学;分组练习时,让学生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或利用优秀生的示范作用感染其他学生,使他们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观察和纠错能力;针对特殊学生,根据个体的不同身体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评价标准,实行个别化教学,实现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2)游戏、竞赛与讲解示范相结合。形体教学有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基本功练习,训练效果虽然明显,但学生会感到枯燥和疲劳,因此,小学形体教学必须将游戏、竞赛与传统讲解示范相结合。或两人一组相互比一比,谁的腿压得直、踢得高、控得稳;或用形体游戏克服学生好动和注意力分散的毛病,使之较长时间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3)课内知识与课外练习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分组创编练习,将课内所学知识、技术和课外创编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自我创编能力,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选修内容,可以是相同的练习动作,不同的练习难度;可以是相同的练习目的,不同的练习动作;可以是若干个已掌握的动作串联等等。

2.整体化推进大课间活动。

自2010年开始,学校集中力量成立了形体操开发项目组,开发了融基本体操、芭蕾基本功、舞蹈、音乐、健身操为一体的校本形体课间操,它是以健康、韵律、柔美为特征的有氧练习操。通过动作柔和、姿态优美且富有韵律感的形体操,在养成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3.分层推进课外活动。

系统化设计的形体课外活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形体课外活动的整体设计。形体课外活动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享受团队合作竞争和展示带来的快乐。

(1)学校艺术节班级精英齐上阵。每年六一前夕各班同学都要自主创编精彩的健美操,参加学校的健美操表演。展演的那天,各班健美操的“精英”经过精心准备逐一上台角逐,学生团队精彩的配合,总是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2)全员齐聚共跳集体舞迎新年。在每年的迎新年活动中,学校都会安排各年级轮番登场跳集体舞。为了跳好这支舞,各班从体育课到课外活动课,都要进行无数遍的练习,各个年级组还要进行彩排,从入场到退场都要作精心的安排。每位学生在这样大型的表演中都充分感受到形体表现的和谐之美。

三、扎实训练,主题创编,形体俱乐部提升课程品位

1.长年训练,夯实基础。

学校长年进行专业化、趣味化的训练。在低年级段重视学生基本动作的训练,发展协调、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从中年级开始利用不同难度的健美操,巩固和提高基本技能,如反复进行后踢腿跳、吸腿跳、开合跳、弹踢腿跳等跳跃动作,让学生在有氧运动中提高机体耐力。与此同时,逐步增加韵律操等有氧运动,以各种强度的肌肉活动使肌肉纤维变粗,进而达到塑造体型的目的。以运动负荷刺激内脏器官和呼吸系统,发展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2.主题创编,以美育人。

从四年级开始,逐渐以生活化、主题化的啦啦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个性,该活动深受俱乐部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无论在音乐的选择上还是在动作的创编上,啦啦操都紧密结合学生当年生活中的大事或者是本地区的地方特色,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和表现,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2010年恰逢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我校创编了一套以世界杯主题曲《Waka Waka》为背景音乐,以非洲原始舞蹈和草裙舞为操化动作的啦啦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腰间的草裙迅速拉下自动卷成花球,这个创意非常新颖、独特;2011年恰逢本市打造“江南水乡”旅游城市,我校创编了一套以民乐弹奏的《茉莉花》为背景音乐,以扇子舞为操化动作的啦啦操,配以改良旗袍式的服装,尽显江南女孩的明媚动人。

实践证明,基础扎实,有主题、有内涵的健美操,能显示出学校健美操的审美和创新水平,也锻炼出了一批又一批创造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运动员。

四、立足人本,评价反馈,多维建立形体课程促进体系

1.内容选择自主。

形体课程的评价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主要从态度与参与、知识与技能两方面入手:态度与参与占总权重的40%,包括课堂表现25%,集体舞表演10%,校级比赛5%;知识与技能占总权重的60%,其中包括知识技能1、知识技能2、知识技能3,在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中,允许学生每学期在学习的知识技能中自主选择三项进行测试。

2.注重评价反馈。

形体课程评价不是仅仅在学生成绩单上开辟“形体”课程评价一栏,将成绩告知家长和学生,而是要求任课教师上好学期成绩点评课,及时和学生一起判断形体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分析形体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形体课程的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尊与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