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气污染;原因;治理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工业生产的发展却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使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难以保持最初的生态平衡,给大气环境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敲响警钟。目前,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是城市,交通运输产生的尾气以及工农业生产产生的烃类物质、硫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排放,使得空气质量逐步恶化,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因此寻找大气污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大气的污染率,还能够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生命健康。
一、大气污染的原因
大气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原因有多方面,其原因主要有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污染、能源浪费严重、交通运输工具尾气排放量增加、市政建设不合理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
(一)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污染
由于工业生产的模式较为落后,以粗放型生产为主。由于工业生产的规模、使用的原料、产品种类以及工艺过程等各不相同,造成大气污染的程度不同。各种大气污染随之而来,直接对臭氧层形成影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大气污染使建筑物、铁路受到腐蚀,同时也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因此在治理大气污染时,应注重对工业生产进行优化管理。
(二)能源浪费严重
进行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能源,造成能源过度浪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能源的使用量占据大部分,主要用于发电、工业及民用等。煤炭生产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忽视了高硫煤问题。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普遍使用能耗较高及排污量较大的能源,各种燃烧的设备技术较差与制造的水平较低,致使能源的利用率较低。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杂质到空气中,直接影响到空气的质量,加剧了大气污染。
(三)交通运输工具尾气排放量增加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交通运输建设使生活更加便利,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却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汽车数量迅速增加,致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特别是冒烟车辆以及柴油货车,排放出的尾气含有烃类物质,不仅造成空气污染,还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隐患。
(四)市政建设不合理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公路建设时的人行道会高于路面或与路面垂直,致使公路上面的粉尘难以被风吹走,粉尘越积越多以致汽车驶过时会引起扬尘。为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不断对城市进行改造及建设,市政建设的不合理造成自然资源滥用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五)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
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就是大气环境,一旦大气环境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到原始状态。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大气污染随之增加,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对大气环境进行防治。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发展经济、产业及城市建设时,是以牺牲环境做为代价,从而换取经济发展。以致出现重复建设、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劣质煤炭的流通失控以及能源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
大气污染使空气质量逐步恶化,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必须针对大气污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逐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从而降低大气的污染率。主要通过综合整治工业生产、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减少交通运输的排放量、优化市政建设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方面进行治理。
(一)综合整治工业生产
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趋势以及大气的质量现状进行规划,制定出有效地环境保护措施。根据各城市片区环境承载力进行治理,以减少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的污染排放。污染排放量要得到控制,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及对交通状况进行改善,从根本上来控制污染物的范围,有针对性的治理环境。城市地区以集中供暖方式为主,优化调整工业的布局,使能源的使用得到规范,通过依靠科学技术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大气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
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完善,使生产设备的性能得到优化及改进,不断降低环境的污染率。另外,还应改变传统的能源燃烧模式,提高能源燃烧的效率,逐步以太阳能、地热能、气体燃料以及低硫煤等无污染的能源代替能耗较高及排污量较大的能源。
(三)减少交通运输的排放量
交通运输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必须改善交通运输工具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逐步改善大气环境。政府在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时,应合理布局以及科学规划,逐步改善交通运输的状况。
(四)优化市政建设
政府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具有权威性,能够为社会发展进行控制与指导。治理大气污染需要政府发挥自能作用,出台相关的政策,对有关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业进行控制。通过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减少车辆的尾气排放。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的排放,逐步改善大气环境,建设并绿化城市,使城市的大气环境逐步改善。
(五)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大气污染的治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但大部分的人并未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大气污染的严重性。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向人们推广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经济手段,如合理利用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解决环境治理的问题,对于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违规企业应进行处罚或收取相应污染治理费。
三、结语
大气受到污染的原因有多种,必须根据大气环境污染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及治理。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是长期的任务,需要逐步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改善,使大气污染得到综合治理,进而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阳.浅谈大气污染的原因与治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2]袁丽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探析[J].科技资讯,2012(35)
[关键词]大气污染;危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54-01
引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工业的发展,规模巨大的工业生产既是经济发展的象征,但也意味着巨大污染的排放。中国的发展虽然也尽力回避,但还是终究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中最为严重的部分。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对人类生活环境、生产和身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危害的现象。
1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危害
1.1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污染的大气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器官就是人的肺脏,人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当大气受到污染之后,人们吸入肺部的空气都是有毒有害的,那么将会对人们的肺部器官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的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其次就是人们的眼部容易受到伤害,受到污染的大气,空气中漂泊着一些有害的颗粒,进入人体的眼部之后,会对人们的眼睛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人们如果长期生活在受到污染的大气之中,将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1.2 对地球生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以随大气环流进行扩散,当一些动物吸入了污染空气,或是吃了受污染的植物之后,就会对其自身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动物的死亡,而且大气污染会降低植被抵抗虫病害能力,一些植物长时间在污染空气的环境里,会停止生长有的甚至会死亡。而且酸雨的形成也与大气污染有关,酸雨对动植物、农田以及植被的生长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1.3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人类社会到冬天,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进行供暖、取暖,这些化石燃料燃烧完排放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夂虮渑,由此带来的气象灾害会明显增加。同时CO2气体还会影响太阳对地球空间的辐射,从而使地球表面正常的气候发生变化。
2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
2.1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加大对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与实践,在经济发展中变革传统的生产技术,采用节能清洁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充分利用和节约生产原材料与能源,对有毒害作用的原材料与能源进行检测与淘汰,废弃物合理化处理等;积极开发新型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在区域内全局调查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等方面,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最优控制污染方案,整合产业构成,从源头抓起,对已无力整改的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并且尽可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推广低硫煤的生产和使用,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以使用天然气这类二次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实现能源代替,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3 加强法制监督
防治大气污染,还要做到“有法必依”。这就要求执法人员都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执行相关条例,将法律的实施落到实处。执法不应受制于各种复杂的利益制约,不得偏离法律的规定,在处罚执行和环保执法方面必须做到彻底。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群众监督,鼓励将违法行为举报或提讼,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为依法惩治破坏环境之人提供法律保障。防治大气污染,更要做到“违法必究”。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不得姑息,必须依法严惩,加大对违法违规现象的惩处力度。实际中,很多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而且屡治不止,根本原因就在于惩治力度不够。对于干扰、阻挽大气污染治理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从严处理,真正有效遏制随意污染的行为,才能把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全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2.4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城市设计与建设要立足长远利益,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一个城市的大气状况十分重要。结合大气环境保护,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按照当地的气象条件和气候特点,划分城市区域。科学调整工业布局,利用各城市主导风向和地理位置,工业区的建设,应该在城市的边缘或者郊区,位于当地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远离居住区。推广城市集中供暖将有效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生活取暖燃煤是城市煤炭烟尘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采取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的方法,根据大气环境特点,在城市主导下风向的郊外地区建设大型的电热厂和供热站,进行区域集中供暖。通过配备高效率除尘设备进一步优化取暖行业,集中整治烟南排放,有效消除市内烟尘污染。减少市内交通运输污染物的排放。减少交通废气污染,一方面在于提升内燃机的燃烧设计,一方面在于汽油品质的提升。内燃机内部燃料燃烧越充分,产生的废气越少。同时也要开发高效的车载汽车尾气净化器,推广使用。进一步优化推广公交系统建设,提倡公共交通,发展天然气汽车,推广城市电动汽车。
2.5 加强绿化建设
大范围加绿化造林也是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城市内的绿色植被可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市内空气成分,城市绿化率的提高可有效缓解污染程度。丛林的阻拦可有效降低局地风速,使空气中的大颗粒悬浮物沉降,有的植株叶片表面有绒毛或者分泌物的覆盖,可吸附飘尘、吸收有害气体。
3 结语
在大气污染的防治方面,我国应该首先要了解污染大气主要的污染源,之后根据这些方面对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科学调整能源结构,找出更多清洁新能源,转变传统粗放工艺生产模式,完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建设,调节,使防治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的应对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people get life material satisfa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lso paid a heavy price, air pollution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lif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ir pollution treatment is not only our country also is the world of common concern to a mor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ir pollution in China is analyzed to show the meaning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ntrol measure, this to raise peopl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has stimulative effect.
Keywords: air pollu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R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空气是自然界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空气的清新洁净与否对人类的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污染的范畴,它与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共同构成了环境污染的要素。一般将空气污染定义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随着人们对绿色发展的需求,环保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环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机会。
1. 大气污染的种类与特点
(1)种类
由于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排放量大,范围广,按性质分有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和生物性物质三类。按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可以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性污染物。按照与污染源的关系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所谓的一次污染物即原始的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和状态没有发生变化则称为一次污染物。常见的有颗粒物质如尘埃,无机金属粉尘等;以及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而二次污染物是指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或光化学反应所得物质称为二次污染物。如烟尘,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等。
(2)特点
大气污染物主要停留在距地面12 km的范围内,可以随风向和大气环流的移动而漂移。所以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的特定,而且扩散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重大等特点。
2. 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影响
大气污染一个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通过人体的呼吸作用、直接接触或者在饮食饮水中等途径使人们呼吸不畅,损害人体健康,导致癌症,甚至夺走人的生命。另外一方面可以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我们知道大气中存在着微量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长波辐射,从而造成地层增温,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可以使冰川融化,水平面上涨,降雨形态改变等现象,飓风、干旱、海洋风暴、沙漠面积增大等自然灾害就会伴随而来。所有这些都会对人类的财产及生命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3.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
据2005年的环境监测报告,在522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仅占4.2%,二级标准城市占56.1%,三级标准城市占29.1%,低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10.6%。而且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居世界前列。我国的大气污染现状十分严峻,万万不可小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4.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及措施
4.1 治理现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气环境的保护,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统领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着力为人民的生命健康着想。坚持依靠科技技术,强化环境法制,发挥社会的积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国家积极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其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26项,国家环境标准样品24项,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3项,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政策1项,地方环境标准12项。中国在环保行业的投入逐年增多,其中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3226个,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监测、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的总人数16.7万;各级环境监察执法机构3854个,总人数达5万多。还有一些环保机构,从业人员达30多万。
在国家积极投入的环保事业的同时,大气污染治理也得到了满意的效果,据统计,目前,全国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完成,全国的23万多家有污染的企业中,90%以上的实现了达标排放。46个环境保护的重点城市中,25个城市实现了达标,而有19个城市被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4.2 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治理作为一项发杂的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进行积极的合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具体的治理措施。
(1)改善能源结构。目前,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耗是利用煤炭,污染严重。所以必须积
极开辟第二、第三能源如天然气、电能、太阳能、风能等。
(2)改善经济结构。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改整,要实施关、停、
转、迁等有效措施。
(3)建立科学的减污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加强科技研
究。实施有效的节能,减污技术。
(4)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植树造林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减少温室气体,这是一项永久性的措施,应大力发展造林事业。
(5)管理到位、严格遵守法律。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严格管理,责任细化。
(6)开展国际环保合作。大气污染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政府应当积极加强和推动与周边国家或相关地区的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化建设。
总之,大气污染的治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因此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全社会都要予以重视,法律法规要全面细致、科学严格的落实。
5. 展望
环保产业不是微利产业,它既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又能兼顾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保护事业每年的固定资产都以15%-17%的速度递增。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的环保产业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中国正在绿色发展的轨道上,对进出口企业全面开展的环境管理、生产、安全的认证工作。当然,在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上,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才是根本的出路。
参考文献
[1]何彬.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现状与投资机会研究[D].2006.
[2]陈卓.大气污染治理简论[J].活力,2010,(2)
[3]李春瑛.大气污染及计量对大气污染治理所起的作用[J].中国计量,2010,(2)
关键词 制度软化;公众认同;大气污染治理效率;SuperSBM模型;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09-0145-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9.01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出区域性、复合型等新特点。以京津冀为代表的我国东中部地区连续经历多次重度大气污染事件,各项指标均严重超过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恶化给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大气环境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愈发明显,涵盖环境规制在内的政府制度与污染排放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1-2]。
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有意愿和动机执行环境规制等正式制度来提升环境绩效?特别是在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经济上的财政分权和政治上的晋升激励引发地方政府激烈竞争,地方政府是否还会关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一方面,环境联邦主义认为财政分权监管环境会产生“竞次”现象,地方政府无暇顾及长远、全局利益而选择放松环境管制标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3-4]。另一方面,晋升锦标赛是中国官员重要的激励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晋升博弈的存在会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从而引致地方官员对环境、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忽视。也就是说,中国式分权和经济增长的绩效考核体制引致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互攀式竞争[5],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却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了非完全执行中央环境政策的动机,使得相关制度出现“软化”现象,导致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偏好不断下降,带来了环境质量的恶化。李斌、彭星[6]847-855分析了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制度软约束对技术进步和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度软化会使政府放松碳减排规制,是工业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就环境治理中颇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治理而言,由于地方强势政府引致的制度软化[7]44,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供给势必不足,对大气污染规制的力度会进一步放松,从而使大气污染治理流于形式。一些学者研究在地方政府竞争条件下,正式制度的软化是否可以通过非正式约束来弥补。Qian & Roland[8]的研究强调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推动 “为增长而竞争”的地方政府决策与居民意愿达成一致,由此体现公众意愿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彭星等[9]分析了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认为文化非正式制度有利于经济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地方政府行为、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但针对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却十分稀缺。首先,尽管一些文献对政府制度、公众价值观以及环境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并没有深入探究政府行为、公众行为与环境治理之间的互动机理,因而无法提出严密的研究假设;其次,学者们对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的研究多停留于对策探讨层面,尽管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区域或行业的环境效率进行测算[10],但鲜有文献针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研究;最后,在对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环境治理的有关经验研究中,学者们多数采用均值回归法,不能有效解决因变量的条件分布问题,而准确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范围及条件分布的影响能使我们得到更加精确的结论[11]。基于此,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拓展:第一,构建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之间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第二,采用SuperSBM方法测度在规模报酬可变下我国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妥善解决传统效率测度中投入产出变量的松弛性问题;第三,建立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核心假说进行检验,弥补相关经验研究的空白与不足。
1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说
借鉴李斌、彭星[6]的研究思想,假设有三类经济行为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S个同质的社会公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及晋升起主导作用,但中央政府本身并不参与博弈。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充分的控制力与决策权。假设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察主要有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等指标,但由于短期内中央政府不能察知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改善所做的努力,因而只能以地方GDP作为对地方官员考察的主要手段,引发地方政府之间的晋升锦标赛。社会公众的效用水平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取决于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而产生的满足感。设定全社会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的总数量为D=Dv+Dz,其中政府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减少的排放数量为Dv,公众出于社会认同而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数量为Dz。
首先,考虑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行为。假设地方政府可支配的投资总量为1,且地方政府只存在经济增长和大气污染治理两个目标,其分别将份额1-λ用于经济增长和份额λ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由此构建地方政府的收益函数式(1)。
在财政分权的晋升激励模式下,地方政府认为用于经济增长的投资收益δ12是可以预期的,而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δ22收益则是不可预期的,甚至在极端条件下,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不确定性趋于无穷大即δ22∞,此时,地方政府会将所有的投资用于经济增长,而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投资趋于零,见式(8)。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参与激烈地竞争博弈,且大气污染治理收益的不确定性是明显的,则保证经济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放弃大气污染治理将是优选。而中央政府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察觉与评估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故只好选择默认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制度软化。在制度软化下,地方政府将各类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忽视甚至放弃对大气污染的治理。
λ=limδ22∞(κα2β2δ12+β-αβ2)κ(α2β2δ12+δ22)0(8)
如果假设地方政府自身不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收益,而是将其要求获得的污染治理投资收益以大气污染规制的形式转移给当地企业,由企业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设定大气污染规制ER=ER(λ/β),且ER′>0,即地方政府以期获得越高的大气污染治理收益,其对企业施加的规制力度就越强。当企业面临地方政府严苛的大气污染规制时,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支出增加,污染物排放减少。但由于制度软化的存在,造成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量λ不断下降,由于ER′>0,则ER不断减小。因此,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漠不关心,从而放松环境规制标准以发展本地企业。结合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假说1。
假说1: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展开激烈地晋升锦标赛,且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短期内不可察知,由此产生制度软化。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政府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动机,同时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放松大气污染规制标准,从而使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制度软化将使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下降。
其次,我们分析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影响,并假设社会公众的劳动供给及收入水平为外生变量,得到同质社会公众的效用函数为(9)。
假说2: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认同感越强,其参与感就越强,愿意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即公众认同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由于制度软化造成的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供给的不足,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
2 基于SuperSBM模型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测算
2.1 指标与数据
SuperSBM是在SBM模型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模型允许效率值大于或等于1,既克服了传统包络分析的缺陷,又进一步解决了有效单元之间的排序及差别比较问题。本文利用SuperSBM模型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算。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以准确反映大气污染治理的特征。本文选取废气治理设施数作为大气污染治理固定资产投入的表征指标,该指标间接反映了历年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在当年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存量;选取废气治理运行费用作为大气污染治理中人力物力投入的指标,该指标包括人员工资以及治理废气的相关费用,能够反映出大气污染治理中流动要素的投入情况。同时,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直接体现为大气污染物的去除量,因此,选择二氧化硫去除量、烟尘去除量、粉尘去除量三个指标作为该系统的产出要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数据样本为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不含、港澳台)。相关统计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各省市有关统计年鉴。
2.2 测度结果与分析
考虑到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边际成本递增现象,故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基于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我国各省份2002-2011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值,在此基础上绘制效率均值图1。
根据图1,从省际维度来看,2002-2011年,各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海南、江西、吉林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高,而川渝、北京、天津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低。从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维度来看,中部地区平均治理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究其原因在于:就东部而言,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量巨大,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排放量巨大的一次污染物在城市间输送、转化、叠加、耦合,大气环境形势进一步恶化。而且,东部地区虽然对大气污染治理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设备,但由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目标很难协调统一,导致对大气污染治理资金与设备的使用效率较低;就中部区域而言,“十一五”以来,中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由于各省市不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与设备投入,在中央鼓励和地方联控下,纷纷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探寻清洁化、绿色化增长道路,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同时,中部地区大气污染物相对单一,以工业废气排放为主,去除和治理较易,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了显著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低下主要与地方政府的投入不足有关,但甘肃、内蒙古、贵州等省份由于近年来重视经济结构转型,推进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制度软约束、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影响研究
3.1 分位数回归模型设定
分位数回归是一种基于因变量y的条件分布来拟合自变量x的线性函数回归法,是对OLS均值回归的拓展。运用分位数回归,我们能更好地考察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上,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基于此,本文建立的实证模型如(13)。
3.2 数据与变量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面板分位数模型,选取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2011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经验估计,由于数据资料缺失严重,故未纳入样本范畴。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涉及到的主要变量有:
(1)大气污染治理效率(zlxl)。采用前文SuperSBM估算出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值作为分位数回归的被解释变量。
(2)制度软化(sys)。在实际研究中,由于无法直接获得制度软化的数据,故需要寻找合适的变量综合反映各省市的制度软化现象。根据本文的数理推导,由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激烈地晋升博弈,导致在大气污染治理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制度软化。基于此,本文选择地方政府强势程度的综合指标作为制度软化的变量,即地方政府越强势,越有可能产生制度软化[7]。鉴于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政府强势问题时已广泛运用《中国市场化指数》[12],且市场化是形成地方政府“竞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本文使用该指数中“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减少商品地方保护”、“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五大指数衡量地方政府的强势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增幅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扩展,并构建反向指标与制度软化直接挂钩,最终通过熵权法将五大指数合并为一个综合指数。
(3)公众认同(gzrt)。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行动,即如果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动机越强,履行的监督职能越多,说明公众认同感越强。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环境污染来信数中大气污染问题的来信,以及环境污染来访人次中大气污染问题的来访人次两个指标作为衡量公众认同的变量,同样采用熵权法构建公众认同的综合指标。
(4)控制变量。jsjl代表晋升激励,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变量;rz代表环境规制,选择各省份废气治理投资额作为变量;inr代表产业升级,关于产业升级的测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综合系数:inr=y1・1+y2・2+y3・3,1≤inr≤3,该指数分别体现一、二、三产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系数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越优化;js代表技术进步,采用各省市R&D研发经费来衡量;ws代表外商投资,采用各省份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变量。
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为验证本文的核心假说,根据分位数回归模型(13),在0.01-0.99之间设置9个主要分位点,得到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不同分位上,制度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采用bootstrap重复抽样技术,在每个分位进行回归时均进行100次重复抽样,增强估计、推断效能。由此,得到全样本、东中西部分位数回归结果,见表1、表2。
表1显示,就全国而言,制度软化的分位数系数呈负向显著,且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9个分位点上,系数绝对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稳定的负向冲击。这与研究假说1相符,即在财政分权模式下,地方强势政府之间进行激烈地晋升博弈,对中央政府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具有非完全执行动机,对大气污染治理持消极态度,通过放松大气污染管制和“向底线赛跑”效应引致制度软化,从而既无法高效利用治污资源,又难以采取严格规制标准减少污染排放,进而降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公众认同系数值在分位点上正向显著,且具有“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可见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强烈参与感,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反馈效应,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起到正向推动。同时,我们关注到公众认同的系数绝对值比制度软化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关注引起的治理效率提升能够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治理效率下降,即二者相互作用的“净效益”为正,验证了研究假说2。同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以下几点:
①晋升激励(jsjl)系数值均不显著,进一步说明在我国垂直型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热衷于“为增长而竞争”,诸如大气污染治理等项目的投资大且见效较慢,难以实现与GDP的有效对接,因而被地方长期忽视。②环境规制(rz)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在分位点上由正转负,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大气污染的规制能够刺激出企业的“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实现有效的减排;另一方面,在条件分布的后期环境规制的影响为负,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资金、设备的投入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了不少大气污染治理的形象工程。③产业升级(inr)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并不显著,说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效应并不明显,④技术进步(js)的系数值表现为负向冲击,并在第6个分位上转为正向冲击。说明政府、企业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刚开始可能产生一定的成本开支,但到后期这种成本的损失将会被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治理效率的提升所弥补。⑤外商投资(ws)系数总体而言也呈现出由负向正的演变过程。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往往放松环境规制的标准,更多地从事“肮脏行业”的生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引资质量的不断提升,先进外资企业在地方所推行的国际环保标准能够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产生污染“晕轮效应”,从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
在全样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层面的分位数回归结果。从表2分位数系数来看,东部地区核心变量sys、gzrt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并不支持研究假说,中部和西部地区分位数回归结果支持研究假说。东部地区与假说相反的根源在于,东部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驱动的先行力量,财政分权体制发挥的积极作用要大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时,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考核指标逐渐纳入了环境绩效等因素,因而东部执行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在多种因素综合之下,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明显落后,因而追逐经济效益而产生的晋升锦标赛更为激烈,制度软化引致的大气污染治理供给下降问题更为突出,中部和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排斥执行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动机,从而使得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下降。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是较高的,但由于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存在固有难题,加之新问题叠加,治理效果长期以来并不显著,因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大都表现为“事后反馈”,决策的主体依然是地方强势政府,故不能对大气污染治理起到有效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相对单一,治理难度相对较低,因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能够较快地转变为地方政府的治理行动,在政府目标和社会目标达成有效统一时,就能够较快地增加治理投入和落实治理行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软化的负面影响,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如下:
(1)总体而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不同的省际变化格局,中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其中,京津冀、上海等省市治理效率较低,而海南、江西、吉林等省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不俗。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东部地区应当更加重视提升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东部各省份之间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区域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产业准入标准及污染监控网络等方式,形成联防联控合力。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推广及普及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适用技术和成果,实现生产和产出过程的清洁化与绿色化。
(2)就全国而言,财政分权及晋升博弈下的地方强势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动机从而引致制度软化,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具有负向冲击。公众认同表现为一种文化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治理效率下降。分地域而言,中部及西部经验结论符合研究假说,但东部经验与研究假说相反。以上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如何规避制度软化以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首先,改革与完善地方政府的政治晋升考评体系,由较为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变成更具综合性的指标体系,特别需要将环境指标及相关要素纳入到考评范畴,而作为绿色发展重要指标之一的大气环境指标更应当在政府考核奖惩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份额。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分税制体制。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无法保障地方政府在晋升博弈之下有余力提供事关民生的大气污染治理公共服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形成规范化、透明化管理,同时精简财政级次,构建一个具有自律机制的能有效运行的基层财政体制。第三,引导公民自觉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公众认同的树立,可从自身做起,培养正确、环保的生活消费模式,同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联合社会媒体积极宣传与披露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成绩与不足,形成公众对政府、企业履行职能的多向反馈机制。第四,对东部地区而言,应当注重利用现代的科技与管理手段,努力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固有难题,要妥善解决好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污染“回流”问题。要在充分尊重公众意愿的基础上,切实履行大气污染治理职能。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特别是中部的能源资源大省,尽管政府治理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晋升锦标赛之下的制度软化问题,因此要通过政府考核模式和财政分权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减少制度软化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政府对绿色环保项目给予更多的支持。
(3)基于各控制变量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应当进一步提高政府环境规制的强度,刺激企业在治污技术和生产技术中实现创新,还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合理的、动态的环境规制标准。东部地区应当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激励与规制手段,采用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补贴等形式,更好地诱导企业主动承担污染减排责任。中西部应当注意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不同的行业规制标准。第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传统产业在现代服务业的助推下通过管理、技术、生产方法、产出目标等方面创新与升级,能有效促进污染排放的减少并实现生产与产出的高效化、清洁化、绿色化,进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第三,加强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并注重引资质量的提升。要进一步增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自主研发技术能力,引导和鼓励政府与私人资本共同进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领域。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的先进技术成果、管理经验、环保标准,并加以内化吸收,形成对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有利力量。对于中西部而言,要特别注重提升引资质量,避免“污染型”项目的引进,更多地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和效仿国外先进的污染治理措施,以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9(4):97-118.
[2]张成,陆D,郭路,等. 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8(3):113-124. [Zhang Cheng, Lu Yang, Guo Lu, et 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and Progres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1, 28(3): 113-124.]
[3]Esty C D. Revitalizing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J].Michigan Law Review, 1996, 95(3):570-653.
[4]Kunce M, Shogren J. Destructive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Firm, Capital, and Labor Mobility in A Model of Direct Emission Contro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0(3):543-549.
[5]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 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4,(1):56-65. [Zhou Yean, Fen Xingyuan, Zhao Jianyi.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rket Order[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ress, 2004, (1): 56-65.]
[6]李斌,彭星. 制度软约束对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视角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6):847-903. [Li Bin, Peng Xing. The Influence of Soft Institution Constraints on the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3, (6): 847-903.]
[7]卢现祥.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制度“软化”?: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1,(9):44-48. [Lu Xianxiang. Why There will be “Soft” Institu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1, (9): 44-48.]
[8]Qian Yingyi, Roland G.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88(5):1143-1162.
[9]彭星,李斌,金培振. 文化非正式制度有利于经济低碳转型吗?:地方政府竞争视角下的门限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3,(7):110-121. [Peng Xing, Li Bin, Jin Peizhen. Is Culture Informal Institution Helpful for Low Carbo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reshold Regression Analysi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 (7): 110-121.]
[10]韩晶,陈超凡,施发启. 中国制造业环境效率、行业异质性与最优规制强度[J].统计研究,2014,(3):61-67. [Han Jing, Chen Chaofan, Shi Faqi. Environment Efficienc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eterogeneity and Optimal Regulation Intensity[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14, (3): 61-67.]
【关键词】:城市化;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可持续发展
【前言】
大气污染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大气环境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著关键性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农业废气排放量却逐年增加,相关部门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污染治理,环保观念意识淡薄,导致大气中有害物质持续增多,大气污染程度已经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加剧对大气生态系统的破坏,阻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护城市大气环境不受污染,严格管理和控制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污染气体排放,结合城市规划发展的要求和具体情况,加快和深入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恢复大气的生态功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和保障。
1、 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目前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燃煤燃烧、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生产、挥发性有机物五个方面,大气污染源多且类型复杂。虽城区大部分进行了“煤改气”工程,但仍旧存在燃煤设施及土灶等。以米东区、甘泉堡开发区为主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存在较多耗煤企业和较多的燃煤小锅炉及土灶,这些污染源对我市的环境空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区域联防联控工作亟待加强,我市周边区域(主要是阜康、五家渠、昌吉、甚至石河子等城市)的环境污染对我市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影响较大,目前与周边城市、兵团联防联控机制更多的停留在互通信息上,在缺乏约束、监督的情况下,联防联控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2011年和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标准评价)分别为276天和292天(见表1),优良天数增加了16天,达标比率由75.6%增加到80%,环境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分别为0.079mg/m3、0.068mg/m3、0.131mg/m3和0.058 mg/m3、0.068mg/m3、0.145mg/m3,二氧化硫浓度明显下降,二氧化氮浓度保持不变,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所上升。2013年到2015年,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分别由0.029 mg/m3、0.068 mg/m3、0.146mg/m3变化为0.015 mg/m3、0.052 mg/m3、0.133 mg/m3,年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 大气污染治理原则
首先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乌鲁木齐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还有气候条件、大气污染特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管理需求等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发展改革的要求,科学选择适宜阻断大气污染物源的排放和有效治理措施。
其次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根据乌鲁木齐市区的大气污染源特点,现有的技术条件以及城市环境管理需求,定期进行动态调查,实时更新大气污染物质和污染源的数据库,建立相应的动态管理机制。随着环境信息资料的逐步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防治措施,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以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管理需求。
此外是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为了确保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治理过程的科学性,严格按照相关科学方法和要求,建立科学实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开展科学、规范的有序防治工作。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实用信息。
3、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措施和成效
推进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乌鲁木齐重点实施了“煤改气”工程,使用清洁能源,转变能源结构、城区内工业企业搬迁,加大扬尘综合治理力度、淘汰“黄标车”,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通过大力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空气环境污染的压力。
根据工业发展状况,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①国控废气重点企业实现高效除尘脱硫、脱硝配套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电厂推进超低排放治理。②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完成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开展石化企业的VOCs治理工作。③关闭自备电厂。④全面开展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快推进污染治理设施改善,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排污权交易管控力度。
2015年主要污染物只有二氧化硫年均浓度(15μg/m3)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二氧化氮(52μg/m3),可吸入颗粒物(133μg/m3)、细颗粒物(66μg/m3)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分别超标0.35倍、0.90倍、0.89倍,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8天,达标率65.2%,重度污染6.5%,严重污染3%;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数为35天,占全年天数的9.5%。有86天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占23.56%;有29天是二氧化氮污染,占7.9%;臭氧八小时均值有2天,占0.6%;而以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均为0。2015年乌鲁木齐市的空气质量较2014年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等年均浓度有所下降,大气污染仍为PM10、PM2.5和NO2因此,全市大气污染治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问题依然突出。
结语
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既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乌鲁木齐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只是全国环境治理的一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是个复杂的工程,会受到社会环境、污染物质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要结合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和污染状况,科学合理地使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来进行治理和修复。预防和治理城市的大气污染是每个人的共同责任,每一个公民都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做到协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鲍玉星,晓开题・依不拉音,吴文华,刘秀丽.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数的时间序列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04):249-234
[2]赵克明,李霞,卢新玉等.峡口城市乌鲁木齐冬季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4,25(06):538-560
[3]赵克蕾,刘新春,陆辉等.乌鲁木齐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J].中国沙漠.2015,35(03):68-81
关键词: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既是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由之路。只有公众真正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中,向这场输不起的关系全人类生死存亡的战争宣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公众参与含义的不同阐述
目前,学术界对公众参与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1969年,美国学者谢里・安斯坦(Sherry Arnstein)认为公众参与是权力再分配,提出了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他把公众参与从低到高分为八个阶梯:操纵、治疗、告知、咨询、展示、合作、权力转移、公民控制,为公众参与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学术界对公众参与概念的界定也存在差异。俞可平认为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这是非常广义的概念,认同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如贾西津认为:“公民参与在经典意义上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政治制度内的渠道,试图影响政府的活动,特别是与投票相关的一系列行为”。而注重公众参与和其它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学者,如蔡定剑认为:“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民主制度,它是公众通过直接以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互动的方式决定公共事务的过程。公众参与所强调的是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遵循‘公开、互动、包容性、尊重民意’等基本原则”。潘岳认为它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刘红梅等认为公众参与具有共同利益和兴趣的社会群体对政府设计公共利益事务的决策的介入,或者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活动。黄德林认为公众参与的本质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民利。显然,公众参与社会各种公共事务的政策制定、决策实施以及结果反馈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国外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据史料记载,1837年2月伦敦爆发了最早的有毒烟雾事件,随后发生的世界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就有五件(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是大气污染事件,可见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特别是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加速恶化使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保障方面
在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机制为保障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与监督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在英国,公民参与国家环境决策是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表现之一。如1985年《地方政府法》和1990年《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规定公众有咨询和参与的法定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个人违背环境法的行为已成为可能;1992年颁布《环境信息条例》规定,除了某些例外,任何寻求环境信息的个人都有从任何公共机构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工党执政后,公众参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加拿大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较好成就,也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如1999年修订《环境保护法》中体现了个人参与节能减排的渠道和形式,即是说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公众监督、举报的权利,公众有权监督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文件从草案提议到最终通过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德国在2002年颁布《节省能源法案》、2005年推行的《电器设备法案》等法律法规中均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情方面
在英国使环境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由环保主义者和环保团体所采用的非法律和法律战略。如NGO在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二是通过咨询服务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三是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学者A.B.Bishop认为就公众参与方法而言,在双向沟通、公共接触程度、处理特定利益的能力等性质上有强弱之别,在告知教育、解决问题、意见反馈、评价与建立共识等目的也又不同,针对具体计划的性质作出最有效的安排选择。1964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美国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环保运动推向了。
3.公众参与环境评价方面
1951年,美国学者哈根・斯密特博士提出了光化学烟雾的理论,为公众参与环境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对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规则有一套较完备的做法。如通过新闻媒介或张贴广告,让公众了解建设项目情况;公布公众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请公众按时参加等。美国公众不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且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参与其中。同时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在生态和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评价环境较常用的工具。
4.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宣传教育方面
发达国家以经济利益为动力,通过大力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资源的重要到,提高公众对资源稀缺的敬畏,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如美国比较注重培训与推广,再加上节能减排方面的鼓励政策,大大提高了公民的节能意识,从而养成公民节能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技能技术培训教育推广,对使用节能的家庭给予财税方面的优惠,从而普及节能运动。日本成立了节能活动推进协会,协会举办节能减排讲座,以提高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意识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用排污补偿政策来解决大气污染方面
美国联邦环保局创立的补偿政策是美国最早投入运行的排污权交易形式之一,要求新建或改建的污染源必须要安装最严格的污染控制设施,同时还必须提供附近污染源的有信用的减排量作为补偿,有效减少区域污染总排放量。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这种方法得到欧洲其它国家的认同和应用。1997年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形成的“京都议定书”,确定了38个国家和欧盟的温室气体削减量。2005年1月1日起欧盟也开始执行大气排污权交易制度。
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较好借鉴和实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国内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我国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
1.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学术梳理
1974年兰州西固地区发生了中国的第一起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带领其团队和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对该事件开展了课题研究。1981年―1983年,中国环科院、北京大学、甘肃省环保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进行了《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提出了具体合理化建议:“兰州钢铁厂、兰州焦化厂陆续搬走,燃煤取暖也逐渐变成燃烧天然气,而新建的工业区更慎重选址,避开了不利污染物扩散的地形。”1986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教材《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讲义)明确把兰州西固与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并列比较和区别。2005年,黄美元和徐华英编写的《大气环境学》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大气污染的种类、源、扩散和输送、物理和化学过程、危害、管理和治理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吴开亚和王玲杰则应用资产价值法估算出2002年巢湖流域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为4.3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84%。今年2月28日,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网络播映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些案例都充分体现了学者、名人以公众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行动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公众参与环保的主体性研究
刘红梅、王克强等认为“没有任何组织或者团体可以比利益相关者本身更关注和了解相关环境,与环境有关的公众是环境价值主体中不可缺少甚至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田良认为承认和重视公众的环境价值主体和环境影响评价、决策与监督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价值选择,是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其次,公众参与的不可替代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公众的评价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也有专家提出“空气污染预报应成为防治城市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空气污染预报要像天气预报一样每天在新闻媒体上”,接受公众监督。
3.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角度研究
唐孝炎认为“周边的污染会迁移”、“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独善其身,必须采取联合的行动。”代伟,李克国认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低的因素,提出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加强教育、支持环保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黄岩和吴克昌从政府回应的角度来研究公众参与,他们认为听证制度是一种公众事前监督和政府事前回应,而相应的市长热线是一种事后监督模式。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增加群众的参与效用、降低参与成本,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公众参与环保的法律、制度保障研究
一方面,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发出《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示》,使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化、制度化。2003年9月1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对公众参与做出了明确规定,保障了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公众参与”作为环境保护五个坚持原则之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已经有了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环保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通过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以及座谈会等形式,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直接参与的机会较少。如张洁就指出“没有公众参与的具体规定和具体的实施程序,且未明确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对公民的环境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的规定具有狭隘性和不明确性。”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从制度上保障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也将会逐步落实和细化,正如环保部长陈吉宁所说:“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要攻克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着力健全立法执法、政府履职尽责、改革环境治理、完善社会共治和强化市场机制五大制度”。
因此,综上所述,进一步增强公众参与环保意识,畅通与公众沟通渠道,健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规制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实践活动中,对完善生态环保治理体系、改善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现状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代序1-2.
[2]贾西津,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3]黄岩,吴克昌.论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机制的重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5(1).
[4]刘红梅,王克强,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5]袁端端.中国首次光化学烟雾污染“遗产”―“霾”世前传从兰州到北京[N].南方周末,2013(2).
一、实施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三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公告》、《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目标要求
(一)全市建成区现有从事汽油储存、经营和运输的储油库、加油站及油罐车须在2012年9月30日前完成油气排放污染治理任务,确保汽油油气排放达到《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0-2007)、《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1-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以下简称“三项标准”)规定的要求,10月31日前通过综合验收,确保稳定达标排放;非建成区加油站须于2013年9月30日完成治理任务,达到“三项标准”规定的要求,2013年10月31日前通过综合验收。
(二)即日起,凡我市新(扩、改)建储油库、加油站以及新登记油罐车,必须安装油气回收装置或设施,并满足国家油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经综合验收合格后,相关部门方可发放加油站、储油库的营运证和油罐车的道路运输证。
三、责任分工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基本情况开展调查,负责制定油气污染治理和环保验收方案、油气污染治理的环保审查验收及加油站和储油库的日常环保监管等工作,并按上级规定定期报送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市安监局做好加油站等油气回收治理工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市质监局负责计量器具和有关压力管道的监督管理工作;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做好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负责对油气排放检测合格的油罐车给予年度审验;市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做好油气污染治理工程的消防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近期将召开全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总体部署和工作分工。尽快召开全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会议,全市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业主单位(下称各业主单位)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参加会议,传达上级通知要求并部署油气污染治理工作。
(二)制定油气污染治理计划。各业主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制定油气污染治理计划和治理方案,并报市环保局备案。油气排放污染治理装置或设施必须经具备相应资质的认证机构的认证。各业主单位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程序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与施工单位组织实施,并报相关部门备案(确认)后方可施工。油气污染治理工程不得分包或转包给不具有资质、资格的单位或个人。
(三)实施油气污染治理工程。各业主单位要严格按照经备案确认的油气污染治理计划和治理方案进行施工。市环保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做好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工作现场指导和监管。各业主单位应在每月底向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步计划,要按照规定期限完成工程施工。
(四)试运行。各业主单位在油气污染治理工程试运行前要经过防爆电气检验、计量器具检测。市安监局、质监局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试运行期间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确保治理后的设施符合安监、消防、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加油站、储油库业主单位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油气排放进行检测。油罐车的验收检测,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由业主单位委托经相关部门认可的专业检测机构进行。
(五)综合验收。检测达标后,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业主单位向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验收申请表及检测报告等材料。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验收会议,按照国家“三项标准”和《市油气污染治理工程验收工作指南》(青环车字〔2011〕36号)等规定进行材料审查和现场检查,验收合格由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具验收报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环保局局长任副组长,工商、商务、工信、财政、交通运输、安监、质监、公安消防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指导、协调等。领导小组在市环保局下设办公室,负责牵头油气污染治理具体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集各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会议,听取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部署下阶段工作。
(二)加大行政制约。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油气污染治理工程施工并通过相关部门验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各自职责实施如下保障措施:市环保局将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市商务局将不予通过成品油经营资质年度审查;市交通运输局将不予通过油罐车营运审验;市工信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市公安消防大队等部门将不予通过相应的审核、认证等。
(三)严格法律处罚。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油气污染排放标准的单位进行限期治理,并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停业、关闭。
六、具体要求
(一)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涉及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的,各业主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到发改、安监、消防、环保、质监、交通运输等部门办理审批(备案)手续后方可组织施工。
(二)凡汽油年销售量大于5000吨、距离民宅建筑50米以内的加油站,应预留油气后处理装置接口。
(三)油气污染治理装置或设施须通过具备相应资质的相关认证机构的认证。油气污染治理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并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组织实施。
(四)各业主单位在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应按照《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GB3836)系列标准及相关文件的要求,做好防爆电气改造,落实好治理过程中的防爆、防火工作。
从当初的承诺,到“十条举措”出台,再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的,从这一系列的大动作、强举措中,可以感受到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清新执政之风和务实为民之情,这也让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变得更为可期。
大气污染防治“史上最严厉”
近一年时间,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上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2012年12月,中国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下称“大气防治十二五规划”),该规划要求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的,严格环境准入,推进能源清洁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
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完善法律标准和区域联防等十个方面对大气治理作出要求。
“行动计划正是围绕PM2.5治理提出了具体的措施。”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务院部署的十条措施即是行动计划定的十个方面内容,是《行动计划》的大框架。
与国务院此前已对外公布的大气污染治理“国十条”相比,不难发现,《行动计划》包含的目标更加详细,相对应的措施也更加严格。国家环保部根据该《行动计划》,部署一系列行动来治理大气污染,包括严惩环境违法行为,联合多部门建立并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等。
《行动计划》对2017年前大气污染治理给出了详细治理蓝图,并对各省市降低PM2.5浓度提出具体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行动计划》还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到2017年,三大区域燃煤锅炉要基本实现天然气替代,非石化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3%,煤炭利用要逐步实现洁净化。
为完成以上目标,《行动计划》制定了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将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纳入官员考核体系等十条具体措施。《行动计划》还明确提出了“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的行动目标。
防治大气污染,中央动了“真格”
《行动计划》不仅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指标,而且还推出十个方面具体措施,目标明确、内容翔实、措施有力,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政府防止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
在这份近10000字的行动计划中,既注重通过“减少”“淘汰”等措施治标,又注重通过“优化”“升级”“科技创新”等措施治本。而且,《行动计划》还明确规定“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违规建设的,要依法进行处罚”……中央阻遏大气污染形势的态度鲜明,《行动计划》也更具可操作性。
此外,《行动计划》还特别强调要“分解目标任务”,由国务院制定考核办法并进行考核,“对于那些没有通过考核的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将会同组织部门和监察部门约谈省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人,予以督促。”《行动计划》提出组织部门参与考核要求,这更是一次重大突破,也充分显露出新一届中央政府“动真格”的气势。
全面部署机动车污染防治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与当下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无疑是《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
当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中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中国机动车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据统计,2012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2亿辆,排放氮氧化物640万吨,约占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0%。
同时,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排放直接威胁群众健康。据测算,未来5年中国还将新增机动车1亿辆以上,新增车用汽柴油消耗量1亿至1.5亿吨,由此带来的大气环境压力巨大。
针对机动车污染严重问题,《行动计划》提出,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通过鼓励绿色出行、增加使用成本等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采取划定禁行区域、资金补助等方式,逐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015年底前,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 500万辆黄标车。2017年底前,中国范围内的黄标车基本淘汰。
《行动计划》对中国机动车燃油品质的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在2013年底前全国供应国四车用汽油,2014年底前全国供应国四车用柴油;2015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2017年底前全国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 这将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瓶颈问题。
中国首部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将出台
北京环境状况备受关注。针对2013年以来,无论是在春季还是夏季,雾霾天气都会出现的状况,7月24日,由北京市政府起草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提请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
北京是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从19 9 8年开始分阶段地采取严厉的措施治污。从大气污染源的煤、车、工地、工业四个方面,先后采取了16个阶段、200多项措施来应对,包括老旧车提前淘汰、倡导公众少开一天车等。2001年实施的《北京市实施办法》,为该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持。尽管出台了办法,政府也在不断地进行整治,然而人们却并没有觉得空气质量有所提高。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一边是从国家到全国各地大部分省份、城市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治理力度之大更是史无前例,而另一边却是雾霾频频出现。为什么多地对大气污染频频祭出重拳,却收效甚微?破霾之路又该从何走起?
成因复杂,短期难见效
今年9月,国务院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一被称为我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提出“减少多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等“一揽子”行动计划,让人们看到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希望。但是,随之而来的国庆假期的空气污染及第三季度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仅为37.5%的数据,满怀期待的人们似乎被浇了一盆冷水。
环保部一位官员对此指出,与大气污染现状相比,目前的治理措施想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是很难的,一方面是雾霾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不能很快发生改变,尽管各地都在抓紧推进煤改气,但是其进程受到能源结构制约,随着北方供暖开始,雾霾压力将会更大。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副会长、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常纪文坦言,除了机动车污染等重头污染源,实际上我国现在的相关落后产能的生产设备也对污染的贡献率较大,而且大气污染治理实质上是能源结构的改革,这需要我们花时间进一步完善相应机制。
企业不能依法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导致大气治理工作步履为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司长熊跃辉就指出,以钢铁行业这个高污染、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行业为例,根据对相关钢铁企业进行的全面大排查显示,通观200多家钢铁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上,差距相当大。可以这么说,70%以上的钢铁企业无法按照标准排放污染物,即70%都存在超标排污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钢铁企业根本就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另外,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空气质量好转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就认为,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有难度,难度在于我国从未这么高强度地改善过环境质量。“近十年来,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每年空气改善程度,也就是主要大气污染物下降幅度,基本上都在2%左右。现在京津冀地区5年下降25%,每年就是5%;北京市下降33%,每年就要下降百分之六点多,是原来的3倍以上。这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要发挥好考核作用
尽管治理难度大,治理时间难以预期,但是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仍然层层加码。近日,中央政府投资50亿元治理华北六省市大气污染,本年度结束后,中央财政将对上述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根据实际考核结果再进行奖励资金清算,完不成任务将被重罚。
此举区别于原来的直接财政补贴,用“以奖代补”方式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财政调节手段。各地如能做好“以奖代补”细则,把“奖”落到实处、落实到企业,将有可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炼焦、钢铁、煤炭、水泥等主要污染源行业进行清洁改造的积极性,从污染源上减少大气污染。这也是继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中国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迈出的又一步伐,凸显了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
不过,要发挥好这个奖金的激励作用,还需要尽快制定奖励的标准,这个标准一定要高、严、苛,标准和最后的考核结果,应该是可量化的、公开的、令公众信服的。只有这样,奖励的资金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从而避免空气质量还没有明显改善但奖金已经发下去了的情况。也可扭转吃大锅饭,普遍发奖金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治理力度不够、效果不好、污染依旧的地区和企业,必须同时有一些明确的“罚”的标准和措施,严格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该问责的应该切实问责,将大气污染治理结果与“乌纱帽”挂钩。对于治理不力和不达标的企业该处罚的处罚、该关停的关停。
可见,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需要转变,而伴随着对环境污染处罚力度的加大,企业也应借此机会更新发展理念,促进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治理雾霾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实效,政府、企业才能随之形成良性互动。
严格监管才能出真成效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环保改造与环境监测方面,都存在作假的可能,事实上也存在造假的现象,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加强监管,效果很难说。”一个经营工业污染治理设备的商家提道。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今年3月表示,南京市79家国控企业中有28家企业排污数据缺失。据了解,因为运行维护不力,一些企业已经成了通报名单上的“常客”。今年河北省首批挂牌督办的21件环境违法案件中,有6件涉及治污设施运行不正常,2件涉及监测设备数据不准或数据造假。“企业往往购买最便宜、最容易坏、参数可调的环保监测设备,造成数据虚假、篡改数据现象时有发生。”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表示。
据专家测算,企业偷排的后果非常严重,如果一个大电厂出现偷排,一个城市努力拆除小锅炉的效果就会被淹没。“在目前的经营模式下,进行环保改造、按标准排放必然给企业增加成本,企业主动性肯定不高。”河南省环保厅相关人员指出,所以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管,让环保改造得到真正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雾霾的治理,需要全民行动起来,光靠官方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有学者就指出,目前的雾霾治理政策,虽然有的针对当下,有的着眼未来,但是都很少征求公众意见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从现在开始到实现蓝天碧水需要多长时间?缺乏这些明确的目标,公众的信心难免受到影响。所以政府应该让民众看到治理的希望和信心,使得官民之间迅速形成治理共识,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成效。
治理技术还需提升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我国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是发达国家近百年来大气污染问题的集中体现,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在国际上未有先例,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尚不足以支撑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以及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管理技术体系。换句话说,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攻破许多技术上的瓶颈。
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我国将加强灰霾、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加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推进大型大气光化学模拟仓、大型气溶胶模拟仓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环境监测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方面技术研发。
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已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预计5年内共投10亿元经费,针对制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瓶颈,集中力量进行联合科技攻关,为维护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提供全面的科技保障。
链接:他山之石
治理雾霾,各国想尽招数,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英国:严格法规
英国人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
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达到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
美国:公民参与听证会
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数据是最重要的环境空气指标之一。
美国公民可以对PM2.5的标准监控程序进行监督,根据公布的全年监测统计和日常监测数据,参与所在州的环保机构举行的公共听证会。
德国:汽车使用“环保贴”
德国一些城市采取了“环保贴”措施,即根据汽车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情况,在车玻璃贴上不同颜色的“环保贴”,同时把城区分成4个不同区域,竖起标牌标明贴有何种颜色“环保贴”的车辆可以通行,违规者将被罚款40欧元。
法国:出台健康建议
法国公共卫生高级委员会在2012年4月公布的空气颗粒物污染报告中列出了一系列保护公众健康的建议,尤其是针对肺病和心脏病患者、幼龄儿童与老年人等敏感人群。
日本:楼顶必须绿化
城市绿化是日本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东京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2003年,东京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该市。东京所有出租车使用的都是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