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卫生统计学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卫生统计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卫生统计学的概念

第1篇: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卫生统计学》既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统计学课程的设置就应该遵循“淡化理论,着重技能,强调应用”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收集和整理统计资料的能力,其次要掌握根据分析指标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规范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技能,最终做到熟练地将统计理论思维结合到专业思维上,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1]。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不容乐观,即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很多人学了多遍统计学仍不得要领,不会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变成相应的统计学问题,一用就错,临床等其他专业的这种情况可能普遍,更加严重的是在医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误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伦理问题。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统计素质较低,缺乏使用统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缺乏正确使用统计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造成困扰。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和学两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医学统计学教学时,采取单一的正面灌输的死板方式,结合统计学本身就跟数学息息相关的学科特点,就会使学习者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使他们感到统计学难学难懂难用,枯燥乏味,甚至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医学专业的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导致他们在《卫生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也给课程的教学人员带来了大量的难题和困扰。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工作。

 

一、转变教学思路

 

将教学目标从让学生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掌握统计学分析过程和步骤,转变为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基本概念,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掌握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正确应用各种基本统计分析方法。教会学习者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透视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统计思维模式。统计思想的精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统计处理的问题呈现出一种“表现型”的面貌,直接根据这种常常带有假象的“表现型”盲目地去按照统计学教科书上的“标准型”进行套用,出错的概率极大。这就要求人们在运用统计学方式时,必须先将“表现型”的本质——“原型”剖析出来,进而将“标准型”套用在“原型”上,这样极大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进而有利于提高统计学的正确运用水平和科研工作的质量。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公式的来源、简单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过程,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结论。在这些内容中,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对公式及其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手工计算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但对医学学生而言,公式推导过程已很困难,更不论记忆这些冗长的公式了。更重要的是公式的推导严重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首先对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培训统计学思维上,而不是烦琐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2]。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和理解统计学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统计学概念、基本原理,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培养学生的统计学逻辑思维能力,减少对数学公式及数学推理过程的灌输,淡化相关统计公式的要求,最终达到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衔接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将灌输式教学改变为启发式教学。教学时注重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让学生掌握搜集、整理资料方法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透视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统计思维模式。上课过程中将教师直接灌输改为教师应用实例或某个问题引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这样更好地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很好发挥主动作用,配合好完成教学任务。

 

2.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统计教学不再适应目前医学科研的发展需求,因此应将案例式教学加入到统计课程中。案例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僵硬死板的缺陷,充分发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优点。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加入案例式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统计文献的能力,还能通过案例培养他们在统计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正确利用资料和文献的能力;案例中会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案例锻炼学生多门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引导他们勇于创新;在案例讨论课堂上,学生们会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讨论,讨论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倾听,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提高。

 

3.培养统计分析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计算器教学已经逐渐被淘汰,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每讲授一种统计学方法都随之加入统计分析软件的讲解和实验,给学生讲授各种统计数据的记录方式、相应统计学方法的软件操作过程以及软件输出结果的读取,将统计学结果结合上专业知识做出解释。让体会到借助统计学软件实现复杂统计学分析方法的简便性,使学生克服对《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恐惧心理,加强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方法应用于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上机结合的方法,经过自己上机亲自操作,更深入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建立、菜单的操作及结果的解释。实习课的内容也是由浅到深,由例题数据类型到实际收集的原始资料的类型,这样统计学实习课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获得了分析处理数据的手段,还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重要是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模式和内容,合理评价教学效果

 

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哪种课程都将考试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卫生统计学》考试都是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不可忽略闭卷笔试的方式对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绝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化地死记硬背,这样根本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将统计学的考核思路和内容围绕教学思路做了相应的改革,减少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些需要死记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题型比重,增加了“综合数据分析”和“案例辨析”等题型,将重点放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试题形式以考查概念理解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为目标,广泛地涵盖课程的学习内容,一个题目中会涉及到多个章节的内容,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分为理论知识的考核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

 

1.理论知识的考核。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案例分析、统计思路等,这部分以笔试形式进行。但不局限于死记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案例辨析”这一题型,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目的是要考核是否能够将所学统计方法正确进行应用,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

 

2.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考核。目前计算机的普及,对统计分析软件的广泛应用,解决了过去冗长的统计分析计算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对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熟练操作和结果正确读取的考核则可通过上级操作考核完成,通过它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并把它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第2篇: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卫生统计;地位作用

引言

卫生统计在现在的医疗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卫生统计的信息能够给医院的管理层和决策提供参考价值和依据,便于管理医院的医疗卫生和制定医院的工作计划,有利于对医院的工作和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在现代医院的处理事务和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提供了便利。随着信息化的拓展,医院的信息化数据和智能化管理也离不开卫生统计的作用,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整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管理决策的有效性。要注重对医疗卫生的统计和分析工作,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意义,有利于医院提供高质量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1卫生统计概念分析

卫生统计是医院管理中重要的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医院的某一部分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并分析信息数据,将其整理后提交给医院决策层,便于其对医院的整体运营和绩效等工作的开展。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价值,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生统计工作主要包含了三个内容:第一,通过对医院的整体了解,分析出本院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状态,对所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分析其健康情况和多发病的趋势;第二,对医院所处地区的医疗资源和药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到整个地区的医疗卫生情况,分析患者的服务需求并作出有效的针对性策略,便于医院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通过对本院所处地区的人群患病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对易发病的疾病增加医疗资源,便于医院的科室进行调整,切实满足人民的需求。

2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2.1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和依据

医院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必须要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医院的管理人员要根据自身医院的发展情况,通过卫生统计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便于反映医院的运营情况,为管理人员和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对医院的管理层对医院进行动态的管理和运营,针对运营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可以及时的调整,对各个部门科室对动作和情况进行整理,便于医院工作能够高效的开展。

2.2科学合理的为医院运营作出规划

医院的卫生统计能够对医院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进行统计和整理,有利于展现医院在某一时期的工作绩效,体现出医院的工作状态和服务水平,便于医院管理的考核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给医院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数据。医院的管理层和决策人员能够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医院决策准确性提供助力,通过对卫生统计工作中找到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进行掌控,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3给成本核算提供保障

医院管理和决策人员应该根据卫生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将其准确的数据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并在可靠准确的基础上做出有效的决策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策和管理方案根据卫生统计的数据和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而考虑,医院在对成本进行核算时,要按照统计数据的准确为依据,确保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价值性,便于医院在对医疗设备进行采购和补充时,根据之前统计的数据为参考,对采购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卫生统计工作对于现代医院的成本核算具有巨大的价值和紧密的联系,可以对数据进行真实和准确的统计,有利于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优化。起到节约成本消耗浪费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提升医院卫生统计质量

(1)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讲座或者课程教学等方法,大学的统计学学科可以对统计学的教学任务提高,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在医院的医务人员,医院可以定期对卫生统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培训,通过真实的操作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核,还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提高卫生统计的质量和工作效率。(2)提高医院管理层对卫生统计的重视,让其意识到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和运营中的重要性。(3)制定奖励和惩罚制度,严格对卫生统计数据和结果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任务的责任人和工作内容的分工。确保任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对卫生统计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还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方式确保卫生统计数据的严谨性。激发医院卫生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4)通过对卫生统计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升级,对工作系统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工作效率和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确保卫生统计数据具有实效性。

4如何运用卫生统计方法对医院进行现代化管理

医院的现代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医院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医院需要进行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现阶段私立医院的不断扩充,管理层的现代化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医院的管理主要分为管理层和决策人员、医护人员和医疗患者三个内容,医疗卫生统计数据报告主要体现在决策层和医护人员两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医院卫生统计的数据出具统计报告,根据统计报告的内容和数据了解到医院的整体运营情况以及医院在市民心中的地位,从其了解到医院在运营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改善,根据医院出具的卫生统计报告对医院的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水平进行了解,通过公正公平的方式去了解到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效率,根据数据信息知道医院偏向于治疗哪一种类的疾病,药物配置合理化,机器的使用率和机器设备的维修情况,对整个医院从大到小的事进行了解和分析。确保医院的运营能够高效准确。第二,对于医院的医护人员,医生对于自身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的重点了解清晰,能够通过日常的工作了解到市民所需要的药材和易发病的疾病种类,在不同的时间段开展不同的健康知识科普,医院对科研实验室对研究的新药和项目进行分析,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益。

第3篇: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15-02

1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学中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懂、不易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关键,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去观察、去感受生活中的统计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日常生活中可以把统计学用得很活。如课堂上问学生:“假如你到一陌生的地方,在地方小食街上,有很多相同品种的小吃,哪个摊位能代表该地方的小吃水平呢?你会选择在哪个摊位上吃呀?”同学们会回答:“在很多人吃的摊位上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引入统计学中“众数”的概念,众数在统计分布上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

2 引导学生学,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学科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既定学习内容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于教,遏制了学的力量,学生的求知欲及创造力受到抑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学中要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例为中介来进行思考,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3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即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社会、看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同学反映,尽管上课老师举了很多例子,但是仍然不免觉得有点抽象,尤其是关于统计设计方面的内容。学完之后,脑子里仍是一片雾水[1]。针对类似现象,老师应从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出发,选择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将难懂的知识、抽象的内容生活化。例如,在讲解“小概率事件”原理时,就问学生:“你们每次上学乘什么交通工具来呀?”学生回答:“汽车、火车、飞机……”。“那有没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翻车或飞机掉下来)?”“有呀!”“那为什么我们上车前不跟家人告别说,'爸爸妈妈再见,我一去不复返了'!”这时同学们开始笑了起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随之给学生解释说:“其实我们都把飞机掉下来或车翻了当成了小概率事件,认为这一次出行不发生(小概率事件:可以认为在一次实验中不发生),这样我们在生活中冒了小概率事件的风险,享受了生活的便利。”

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中处处存在着与卫生统计学相关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医学统计学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去解读生活中的统计学知识。同时,教师在讲授时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2]。例如在学习“抽样”的概念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答案,问学生:“我们在家炒菜时,在菜将要起锅前,我们一般会做什么动作?”“尝一下(抽样) ” “为什么要尝呀?”“ 看看咸淡是否合适”“能不能把整锅菜尝完了,然后说,味道不错,咸淡适中!” 学生哈哈笑了起来说:“不能。”“对了,这样别人就没菜吃了。” “所以在生活或实际工作中,有时总体是没法测量的,只能通过抽样,通过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情况”。这样,在同学们熟悉的案例和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抽象的统计学概念。

陶行知先生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在用好现有教材的同时,必须开发和利用学生中的一切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发掘医学统计知识,让课堂成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的生活乐园。

参考文献

[1] 徐英,郜艳晖,李丽霞等.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J] 南方医学教育 2008(1)

第4篇: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教学方法;对策

《预防医学》是高职医学院校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高职医学院校医学生的预防意识,人群观念及学习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方面知识,为将来的医疗、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预防医学》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部分、流行病学部分和卫生学部分等,其中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部分较难,学生并不重视。本人就目前高职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及对策进行初步研究。

1 当前高职医学院《预防医学》面临的现状

1.1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高中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习惯了高中阶段不断的考试,到了高职医学院后,一时感到茫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而且三年制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课程骤然增多,知识面广,但课时少,难度大,速度又快,以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也很难体会到《预防医学》课同医学专业可的联系,只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学习,未发现《预防医学》课中处处存在医学专业课"影子",因此,缺乏学习兴趣,表现出应付及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忽视了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1]。

1.2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在课改过程中《预防医学》教学时数不断减少,但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加,在这一矛盾作用下,教师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教授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教师也面临申请科研、做科研、晋升职称等压力下,教学方法陈旧,知识更新速度慢。

1.3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问题

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各专业,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视各个专业技能的培养,轻预防,这正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意识仍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各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2 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预防医学教学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预防医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教学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普遍而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和变化,医学功能的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显著,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类健康,已不只是预防医学专业自身的任务,也是医学整体功能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为先导,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医学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规格,确立预防医学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是强化预防医学地位的前提和基础,对此,医学教育界进行了多年的探讨,也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3]。

2.2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也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防医学学习难度大,很容易是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以必须为准、够用为度,酌情讲授教材内容,适当删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知识相结合。

2.3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在实验课程设置上必须实现突破,要从我国农村与基层疾病预防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出发,要符合从事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实用型、全科型高等医学人才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的需要,使实验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培养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实验教学改革也应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科教学内容,各课程依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职业卫生、青少年卫生以实验操作、现场参观、观看录像等为主导;卫生统计学与流行病学部分可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通过该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操作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2.4加强非预防专业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单纯依靠预防医学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基础、临床各科教师也应具备预防意识,这样在言传身教中对医学生预防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临床教学中教授高血压、呼吸系统等疾病时,结合临床实际,加强预防的概念教育,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中《卫生统计学》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是《预防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要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从时间上要保证,实验课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SPSS软件的学习。

2.5 借助网络平台丰富课程内容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普及,国内外许多院校纷纷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崭新的教学模式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高等教育逐步由过去那种统一、封闭、呆板、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创新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方向的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高等医学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理应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构建和不断优化网络课程。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并应用网络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自主的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

《预防医学》是医学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方法学课程,其特点是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面广。而传统教学存在讲述多,启发和引导少,内容繁多、枯燥等问题。实验环节存在相关资料较少,学生积极性差的现象 。目前,《预防医学》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依据为高职院校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特点,需要更多利用网络资源来补充学习。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都很强,网络课程更适合于相应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善教学过程。

2.6改变传统考核方式 预防医学是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预防医学知识零碎、自成体系,高职院校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理论部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技能能力的考核。因此,可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考核过程中,除闭卷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实践技能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成绩。平时成绩以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综述或调查报告的形式体现[4]。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王烨,何新蕾王晓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化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56.

[2]吕元明,庞伟毅,谭盛葵,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思考[J].华夏医学,2014,2(2):168-169.

第5篇: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药品存货管理 成本 库存量

一、药品存货管理的概念

药品存货管理是集科学、政策、管理为一体的繁重而细致的工作,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医院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药品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存货的发出计价缺乏科学的计量方法

药房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较低,难以确定科学的库存量目前,我国药房管理人员一般是由中等医药学校毕业的人员组成,有的甚至是医院职工家属,层次普遍较低。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卫生管理专业训练,不能熟练地操作微机,又不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等方式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由于知识的贫乏和知识结构的单一,致使在制定进药计划预算时,多半凭借经验,而不懂得运用运筹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确定科学的库存量。结果要么不能及时充分地为临床供应药品,导致缺货成本的发生,要么造成无谓的资源浪费,增加储存成本。

2 存货的管理只重视实物形态而忽视了价值形态

因库存重大,导致流动资金占用额离。有的企业存货储备要占到流动资金总额的60%以上。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非正常存货储备量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为控制流动资金占用额,在日常存货管理中尽星降低库存占用量,减少进货量,从而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合理存货储备量。

3 存货采购数量缺乏科学的计划

不能根据外界条件变化,及时调整库存量有些疾病的发病,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如细菌性痢疾在8、9月份多发,脑血管意外多发生在冬季;还有一些无法料及的情况如流行病的爆发和大流行等。这些外界条件的变化。迫切要求医院药房及时调整进药的品种与数量,以适应以上变化。但药房管理人员由于专业水平较差,又不深入了解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地调整药品库存量,出现尴尬局面,不仅失去了市场机会,也大大损坏了医院的社会效益。

三 加强存货管理的措施

1 加强存货管理人员培训

加强药房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改善药房人才结构目前,我国药房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很难胜任药品存货管理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培训和教育,使其能熟练掌握微机操作及卫生统计、运筹、经济学等的基本原理,使他们懂得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来搜集过去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发现规律: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微机进行存货管理。

2 采用ABC控制法

对存货的日常管理,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10%-1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80%左右。实行重点管理,如大型医疗器械等。B类存货为一般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20%-30%,资金占全部存货总额的P5%左右,适当控制,实行日常管理,如日常医疗消耗用药等。C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60%-6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5%左右。进行一般管理。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存货库存。减少储备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第6篇: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医学统计学 应用能力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60

Competency-based College Medical Statistics Teaching Reform

ZHU Xu, WEI Gaowen, WEI Xinran

(Colleg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competency of medical statistic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results. Methods: cross design with 2012 clinic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or the study,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namely the use of two teaching mode,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all objects questionnaires, and on students' test scores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l attractive tha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the use of new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content than the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exam score is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medical statistics; applied competency; teaching; reform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阐述医学领域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结果报告与结论表达的一门学科,①目前医学统计学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医学研究领域,是医学生解决医学科研中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医学科研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研中应用广泛,但是其方法概念抽象,知识点繁多又比较复杂,医学类学生数学基础又比较薄弱,因此对于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的本科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老师为主体,注重理论讲解,并没有将理论与科研实际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应用能力不足,无法学以致用。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使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统计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级本科于本学期开设了“医学统计学”课程的临床医学专业1,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60人。使用的教材一致,授课学时、内容相同,且两个班级学生以前均未接触过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为: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总体均数的估计与假设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推断、非参数检验和统计表与统计图,共10个章节的内容,前5个章节为教学前半部分,后5个章节为教学后半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2 研究方法

采用交叉设计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随机一个班级到甲组,甲组前半部分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后半部分教学内容采用改革以后的新的教学模式;随机另外一个班级到乙组,乙组前半部分先采用改革以后的教学模式,后半部分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为:以教师按照书本内容讲授为主,并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SPSS软件操作演示,由于条件和课时的限制,并没有开设实验操作课。改革以后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为: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先结合具体的医学科研案例,使用幻灯片和SPSS操作软件将实际工作的顺序,包括具体科研案例中统计指标和方法的选择,数据的统计分析步骤,结果的解释等完整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再给学生一个相似的科研案例,让学生上台操作软件,一起解读软件结果,教师在旁进行指导。

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使用医学科研课题的实例资料进行考试,记录考试成绩,检验学生们运用医学统计学的实际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录入和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结果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结束以后,对两个班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在两个班的学生中,88.75%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引起他们对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77.5%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比较能促进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90.63%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提高他们解决医学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学生成绩分析

采用统一试题对学生进行测验,将得分分成前半部分的得分和后半部分的得分。甲组前半部分的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后半部分的教学采用改革后的新的教学模式;乙组前半部分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半部分的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成绩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学生医学统计学测试成绩比较结果

在对学生成绩的分析中,针对书本前一半内容的测试题,甲组和乙组的得分均数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自1948年将郭祖超教授编著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确定为大学用书起,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②开设“医学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医学生正确地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③医学统计学作为进行医学研究必需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实验设计、资料收集及数据分析等方面。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也作为医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但由于医学统计学本质上是数学的一个分支,逻辑性强,且有很多的数理统计的知识在内,医护类学生的数学基础又相对薄弱,因此,医学统计学便成了目前各医药院校公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上课的方式也很枯燥,这更加让学生不想上统计课,出现爱逃课、上课睡觉等问题,更加使得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邢晓辉等的通过对某高等医学院校近三年毕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统计审核发现有98.2%的论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统计学错误,包括缺P 值或P 值不精确、缺少相应的检验统计量、统计软件和统计方法交代不够等问题。⑤邹延峰等的研究发现,只有不到30%的研究生能熟练运用统计方法。⑥石武祥等研究发现,医学生上机计算分析题考试的失分中,有70.12%是因为不能正确阅读SPSS所显示的结果。⑦这些研究显示目前的统计教学效果还不够好,学生对统计内容不理解,对统计软件不熟悉,导致很多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出现各种错误。

本课题以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理论为指导,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探索了一种新的统计教改方法,以期降低“高分低能”的现象,促进学生们对内容的理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表示认可,觉得新的教学模式让他们觉得统计课没有以前那么枯燥,统计内容学起来难度也有所降低,并且因为在上课会结合具体实例讲解统计方法的使用,也让学生们认识了如何在科研实际中使用统计方法,表示这样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在对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的分析中,甲组有关书本前半部分内容的考试成绩低于乙组有关书本前半部分内容的考试成绩(P

本研究只是对医学统计教学模式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对于统计学这种较难的课程更加如此,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运用能力的学生,任何能达到这一目标的教学模式都是值得推广和探索的。

*魏高文:通讯作者

注释

① 史周华.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② 褚启龙,李佳圣,张晶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医学统计学方法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3.1(2):109-111.

③ 魏高文,邓常青,魏歆然等.构建以科研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模式[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8):46-49.

④ 武祥,章丽娟,杨庭仕等.大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835,1837.

⑤ 邢晓辉,何美蓉.从统计学教育入手提高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39-40.

第7篇: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摘要】病历档案是医院统计中重要的信息资源,病案统计工作管理是现代医院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院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内涵十分广泛,既包涵了医院经营管理信息、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平、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评价指标,同时也包涵了临床医疗服务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因此,在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中,如何加强病案统计信息一体化管理,对提高全院的医疗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引进和开展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病案统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以及目前病案统计一体化管理存在问题方面入手,探析病案统计一体化管理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医院管理 病案统计一体化管理

病案统计是指在收集、整理有关病案统计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反映医院疾病防治工作情况,描述医院医疗活动的内在规律,分析和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指出医疗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也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掌握医疗服务和卫生资源利用情况,提高医院宏观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1]。医院通过建立病案信息网络,可全方位调控医院的各项工作,提高医院质量管理水平,充分显示统计信息工作的特殊位置。

一、 病案统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病案首页是体现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医疗工作质量的基础资料,也是进行病案统计分析和监测的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病案管理及统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病案管理工作重心已经从病案编目、医疗统计等方面向提高病案服务与利用的功能转变。数字化病案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病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诸多部门的数据共享、提高病案管理与医疗统计一体化程度。在电子病案实现之前,数字化病案管理是解决当前病案资料在保存与利用、信息安全、数据共享等诸多方面问题的一种实用、有效的管理方式[2]。

二、 病案统计一体化管理存在问题

1. 病案首页填写不规范

医院医疗统计指标大部分来源于病案首页,病案首页数据录入不准确,出现错录、漏录等情况,致使病案不能准确统计和归类,严重影响到医疗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一是出院诊断中主要诊断与次要诊断次序不明;二是治疗效果填报不准确;三是医院感染项目遗漏;四是对手术治疗等操作项目掌握不明;五是对病人疾病诊断与确诊概念模糊,这些人为因素造成了医疗统计的误差。

2. 病案统计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级医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而一些医院统计管理工作和信息化相对滞后,统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原始资料积极不足、记录和统计台帐不清,出现数出无据、统计数据时效性差、质量低等问题。而基层医院统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对病案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统计知识落后,管理不科学,技术手段低,无法适应现代化医院管理需要。因此要大力加强医院病案统计信息管理工作,建立统一管理规范,制定统一标准,不断提高病案统计管理水平。

3. 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医疗病案统计工作是一个专门学科,统计人员应熟练掌握综合信息,归纳总结医院各科室工作特点和医疗任务完成情况,并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并对全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进行监测、控制。一些医院缺乏病案统计专门人才,也没有专门统计机构,限制了病案统计工作的发展,专题调查和数据分折工作更难开始,无法实现统计信息多源化和资料共享的目标。

三、 病案统计一体化管理策略

1. 加强医务人员对病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白病案的法律作用和对个人的保护意义。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国际疾病分类知识,从而明确病案首页填写规范,保证医疗统计数据有效真实。

2. 提高病案统计人员整体素质,认真掌握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和原则,对各种诊断和编码熟练掌握,从而保证录入数据准确真实,为医疗统计工作信息化打好基础。

3. 建立健全病案统计管理各项制度措施,加强监督,提高全体医务工作者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协助和配合统计人员做好定期检查、评价、数据整理和质量分析等项工作。对经常出现的错录、漏录数据情况进行严格把关,保证病案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4. 建立病案统计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条件的医院应实现计算网络覆盖,启动电子病案,实现全院信息和资源共享,以满足医院管理需要的各种综合报表需求,提高统计工作量自动化水平,提升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

5. 加强病案统计人员管理培训工作,按编制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使他们安心从事医疗统计工作,以以满足现代医疗卫生统计事业发展的需求。经常开展病案首页填写规范培训讲座活动,提高微机应用管理水平,提高病案统计一化管理水平。

四、 进行病案统计一体化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卫生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病案统计工作也开始步走上科学信息化发展轨道,医疗信息系统(HIS)使病案统计实现了一体化管理,既减轻了劳动强度,简化了工作流程,使资源共享,又满足了医院管理及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需要[3]。高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病案管理上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病案首页、病案管理回收程序,包括病案回收登记、整理装订、编码分类、质控检查、归档上架、借阅供应、随访、统计分析等都将实现计算机一体化管理,这对进一步规范病案科学管理,提高病案利用率将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保障[4]。随着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医疗病案数量也在成几何倍数增加,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要,因此计算机化病案示踪系统将统一管理门诊病案,它利用先进的条型码技术,把门诊病案进行分门别类,管理将更为规范、严格,也更为科学。同时电子病案也会取传统纸质病案,减轻了医务人员劳动,使他们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业务技术和医疗水平上来。

参考文献

第8篇: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健康管理学;人才培养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发展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健康管理学科发展概况

1.1国外发展情况

健康管理理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保险行业提出的概念(ManageCare),其初衷是为了控制客户的患病风险、降低健康医疗费用支出的可能性。1969年美国政府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迄今为止,健康管理学已经形成涉及医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欧洲很多国家,健康管理早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系统、规范化的学科体系。美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多数在设立在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事务学院下,健康管理专业也多以卫生政策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与政策的名称出现。学位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4种,学时也分别从2年到5年不等。但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是专业的医疗管理人员,都必须遵从严格的从业标准方能执证上岗。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健康管理的生源则相对较广,拥有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教育背景的人也同样可以学习健康管理专业。日本在亚洲国家中健康管理发展较快。其本身很重视居民的健康教育,在每一级别的卫生保健服务组织中都有健康管理人员的身影。其服务内容也比较广泛,诸如目前正在实施“健康日本21”的健康行动计划,服务内容大到诸如规划、指导和协调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设备区域管理,小到为个人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制定健康计划、提供专业的疾病管理服务等。相对而言,欧洲国家健康管理就业岗位也很多,有医疗保健管理、医疗保健操作监督、医疗行政(如医疗保健经理等)不同岗位。

1.2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的健康管理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素问》中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点。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古人对健康管理最朴素的理解。但健康管理一词在国内出现才10余年的时间。健康管理行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于2001年。迄今为止,国内已设立了6家国家级的健康管理协会或学会。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同年《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也在同年颁布,“健康管理师”成为被政府部门认可的新兴职业。2009年中国健康管理专家达成《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16年,“健康中国2030”以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也对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更确切的要求,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及健康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体系框架日益清晰。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所谓的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形成全面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中常见的健康管理公司也多是涉及产业链的一小部分,比如健康体检、健康养生等,多是偏重健康管理的某个环节。在服务和产品设计覆盖了健康管理整个环节的服务机构少之又少。

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2.1专业挂靠院系

国内高等院校对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属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健康管理是作为一个方向挂靠在公共管理或是公共卫生专业下。杭州师范大学设立有我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2011年由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更名而来。除此之外,我国高校中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多以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挂靠在公共卫生专业、医药/卫生管理专业、临床医学、社会工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家政服务专业等专业下面[5]。如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方向)、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服务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等。目前,也有休闲体育专业在探讨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安徽宿州卫生学校也在尝试开设“健康管理”专业课程。

2.2学历教育层次

与美国高校的健康管理专业多为硕士学位不同的是,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则以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居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较少,毕业后一般授予管理学学位。健康管理的职业教育一般学制3年,重点是培养其岗位胜任能力。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5年开设健康管理大专班。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则都是将健康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截止到2016年初,国内有5所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成立健康管理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是全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拥有健康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资格。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与2007至2013年招生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医学院校招收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学生。海南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医科院校也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公共事业管理下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开始招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本科生。

2.3专业课程设置

各校对健康管理的内容及其外延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所以专业课程设置上差异较大。目前,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基础类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对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差异较小,基本都是围绕如管理文秘、人际关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各院校的特色和教学优势不同,差异较大。专业基础课程多以公共管理类和基础医学类课程构成,前者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组织行为学;后者则包括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医疗保险、卫生经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则主要围绕健康管理类展开,如健康管理概论、健康教育、健康法规、健康信息管理等。另外每个学校还会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体现自身院校特点的职业性,如社会工作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社区、老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社会工作实务);家政服务类(护理、信息、保健);食品监管类(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监督检验);旅游管理类(如旅游健康、休闲养生保健、旅游信息学);或者是休闲养生类(中医养生、运动健康管理、针灸和推拿学等)。

2.4毕业去向

健康管理产业涉及医药、保健养生、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多个方面,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类岗位。第一类是健康产品生产及监管机构,包括医药/器械生产及经营企业、药品监督部门等,从事药物检测/检验、医疗器械生产、化妆及保健品生产经营、医药及企业营销、新药研究和开发、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第二类是医疗卫生服务及行政管理机构,如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预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体检机构、计生部门、医药监管部门等,从事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指导咨询、健康状况调查、健康标本采样和卫生事务管理。第三类是健康服务业,如在健康会所、养老院、休闲/饮食中心、护理中心等机构从事健康保健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指导指导、私人健康维护、健康信息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员工健康档案馆和健康状况监测等。最后还有健康保险企业或管理机构,从事健康损害保险理赔,健康救助、社会健康保证服务等。

3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思考

3.1鼓励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设立健康管理专业

从目前的培养院校看,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健康管理人才必须通过建专业、立学科的规范教育培养体系以保障合格的人才的培养。应在坚持学历、职业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培养基础上,加大学历教育力度。医学院校拥有医学、公共卫生、健康保险等相关教育资,在设立健康管理专业上更具优势和责任。“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推动医疗、养老、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健康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保健、护理康复、疾病预防、健康保险、卫生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应成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其在健康保险、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服务和产品生产、康复保健、养老护理领域的岗位胜任力,以提供医、养、护为一体的健康服务。

3.2规范化课程置,完善学科体系

相对国外,我国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立院校层次偏低,缺乏研究生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使本专科的教育模式也尚不成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未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促使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参差不齐。目前学者对健康管理学的共识是该学科应该集医学、管理学与信息科学为一体,所以在核心课程中这几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总体上相应的课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设置,首先是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第二类是医学类,如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食品卫生和营养、行为心理学等课程。第三类是管理类课程,对以后从事相关健康产业的管理方面工作有积极意义,具体课程可以包括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健康法规、卫生监督、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卫生经济、医药营销等。第四类健康管理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测量与评价方法、健康风险检测技术、健康评估技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途径等内容。开设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调整,在保留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提出自身学术特色。

3.3强化教材建设,促进专业人才细分由于我国健康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和应用,专业的教育师资与教材体系也比较缺乏。虽然不同院校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健康管理教育缺乏统一的理论和教材体系。健康管理相关专业众多、知识面全而散,一本教材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所以根据专业特色细分教材,培养专项人才是大势所趋,如专业营养健康师,儿童健康师、医疗行政助理等。相应地教材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管理师就业岗位编写更具专业性的教材。在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教材中,郭清主编的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可供卫生管理及相关专业使用。对于没有相关医学背景知识学生参考使用的黄建始和陈君石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另外还可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选择使用武留信主编的“健康管理师社区管理分册”,以及王陇德主编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程用书。

3.4开拓示范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如今的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应倡导健康管理的学院理论教学和基地实践教学的结合统一,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健康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保险行业的风险控制,还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健、疾病防控等内容。可与居民社区、大型企业、职业场所、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合作、设立教学基地,完善健康管理职业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以期形成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清.“新医改”应致力于公众健康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5-888.

[2]熊伟平,余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6.

[3]于建琳.美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析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5):56-59.

[4]苏连久,邹世清,靳鸣.我国医学院校健康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11):94-96.

[5]朱晓卓,米岚,赵凌波,等.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41-143.

[6]余刚,夏云建.休闲体育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分析[J].运动,2013(20):124-125.

[7]邓斌菊.卫生职业学校“健康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8]应宇辰.我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并与台湾义守大学比较)[Z].杭州: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年会,2014.5.

第9篇: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不确定性 敏感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7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1-0010-04

The analysis of uncertainty in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

DOU Guanshen*, LU Jianlong, QI Fangjia, WU Weidong, FENG Sha, YING Xiaohua**

(Center for Pharmacoeconomic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uncertainty in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Methods: The concept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uncertainty in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by searching relevant literatures. Results: The presence of uncertainty, which may be produced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process, can affect the accuracy and confidence of the results of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and it can be effectively evaluated and treated by completing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improving the statistical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uncertainty should be reduced from all aspec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confidence in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Meanwhile, the uncertainty can be assessed by sensitivity analysis during evaluation, which can assist the researcher to control the uncertainty factors.

KEY WORDS pharmacoeconomics; uncertainty; sensitivity analysis

药物经济学评价应用经济学原理及方法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目的是从整个人群方面考虑高效分配和使用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1-2]。一项完整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包括投入测算、产出测算、投入产出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由于存在治疗的不确定性、数据的准确程度、药物治疗和效果之间的关联强度以及价格变化等变数,且这些变数无法在评价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完全避免,故它们都会影响投入和产出的计算、乃至最终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就是用于应对和解决这种问题的。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是指经济主体不能确知未来经济状况、收益与损失的分布及概率等。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由于评价条件的限制和数据缺陷等因素,评价结果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预知的偏差,这就是不确定性。

产生原因

不确定性可以发生在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的各个阶段中,从评价流程上看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评价设计问题。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很多不确定性都是由样本组的设置不合理引起的[3]。例如,样本数量过少就可能在统计分析中产生较大的抽样误差,使原本没有差异的结果出现统计学差异,从而增加二类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又如,在进行评价设计时,患者个体差异(性别、体重、饮食习惯等)的客观存在也会导致不可避免的系统误差。因此,应根据具体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扩大样本数,同时尽量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其他有关因素的统一,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由样本组设置不合理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对最后评价结果的影响。

2)评价方法问题。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因每种分析方法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利弊,故分析方法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不确定性。例如,最小成本分析法是在两种或更多种药物治疗方案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来比较不同方案成本的,所以使用前需首先证明两种或更多种方案所获得结果的差异不显著,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的方案[4];但成本-效果法却适合只有1种药物治疗效果或临床结果的场合。因此,如果未能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就会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最终影响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3)数据的收集与使用问题。规范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对信息的要求很高,需要准确的流行病学信息、药物治疗效果、消耗的服务类型和数量以及价格水平等,但评价者往往不能完整地获得这些准确的信息。此外,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也会产生不确定性,如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方式的选择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合作程度和记忆偏差等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由此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

分类

不确定性可分为数据相关和评价过程相关两类。其中,评价过程相关不确定性又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评价结果外推的不确定性,即从一个临床结果(临床指标的变化等)外推到健康产出(如生存率)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评价结果普遍性的不确定性,即从一种评价背景转换到另一种评价背景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选择的不确定性,即在分析数据时选择的模型合适与否所产生的不确定性[5]。鉴于此,Brigger等建议,可将不确定性分为4类,即样本数据、结果普遍性、结果外推和分析方法相关不确定性[6]。

处理方法

完善评价设计

药物经济学评价设计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不确定性。不同的评价设计能避免不同的研究偏倚:①前瞻性研究可有效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回忆偏倚,而样本选择与分组的随机化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不同样本组之间的同质性,盲法则可减少数据测量中的不确定性[5]。②样本选择要严格。规范的临床试验设计都会制定严格的样本选择标准以控制混杂因素,但这会降低数据的普遍性,进而影响到结果的普遍性和外推性。如果降低样本选择标准,虽然可得到真实条件下的效果数据、提高结果的普遍性和外推性,但又会增加数据收集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且无法分析混杂因素的效果。③应综合权衡不确定性和内、外部有效性。药物经济学评价既要最大程度地减少不确定性,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平衡内、外部有效性。因此,传统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的首选方案是前瞻性药物经济学临床试验,其次为结合Ⅲ期临床试验的平行研究。在此前提下,也可考虑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案,以提高临床试验结果的普遍性和外推性,如为提高样本的普遍性,可同时纳入临床试验和回顾性研究等[5]。

改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是传统的处理抽样误差的方法。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时,为了减少因为抽样误差引起的不确定性,可以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按照以下几点进行数据处理:①数据收集完毕后可采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组别的差异,如均值比较、统计数据的可信区间等。②获得的数据如呈偏态,则应将数据转化为正态分布之后再进行统计差异性检验(可信区间的计算以原数据为准)。在确定效果数据或者转换后的效果数据为正态分布之后,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检验方法对数据的可信区间进行差异性检验。③在不能确定数据为正态分布时,可以采用非参数方法Bootstrap法或Jaeknife估计技术计算成本效果比的可信区间[7]。

进行敏感度分析

敏感度分析是一种在临床试验和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因所得临床资料存在不确定性而用来评价改变试验条件或其在一定范围内的估算值对治疗结果或结论稳定性影响程度的方法[3],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衡量不确定性的最常用方法。敏感度分析通常通过验证一个或者几个不同参数的不同估算变动对数据的影响来确认关键变量所在,由此分析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敏感度分析可以让评价者清楚地了解到哪些因素对评价结果是关键变量,从而重视评估和控制这些关键变量,以减少系统误差、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敏感度分析已经成为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成本效果分析中常用的概率敏感度分析也已成为决策中衡量不确定性的主要方法[8]。

敏感度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单纯分析法(包括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阈值分析法、极值分析法和概率分析法,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归纳如表1。

敏感度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使所评价的影响因素(单个或者多个)作一定幅度的变动(其他因素不变),进而观察评价结果的变动程度。其进行的一般步骤为: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需要进行敏感度分析的不确定因素如药品价格、治疗费用、治愈率和/或贴现率等(并不需要把每个不确定因素都纳入敏感度分析),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咨询有关专家或依据经验确定等方式确定所选因素的大致变动范围。对难以确定变动区间的因素,应适当放大变动区间,以保证变动情况不会超过设定区间。②依次使所选择的各个不确定因素在设定区间内作同样幅度的变动,然后分别记录因这些因素变动所导致的评价结果的变动程度并计算敏感度。敏感度=评价结果的变动程度/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幅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这样就能建立起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幅度和敏感度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而可以直接比较各个不确定因素在设定区间内的敏感度大小。③通过列表和作图等方法可以更为直观地比较不同不确定因素的敏感度大小,由此判断哪个或哪些是容易产生不确定性的敏感因素。确定敏感因素后,即应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尽可能地予于控制,使这些敏感因素尽可能真实、准确,以减少结果的不确定性。

结语

近年来,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从临床用药选择逐步扩展到药品政策和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评价等。但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不容忽视[9]。我国的药物经济学学科发展历史较短,高水平研究人员较少,对不确定性因素也易于忽视,直接表现为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依旧有一定比例的评价没有进行敏感度分析,而在进行了敏感度分析的评价中,分析方法及标准亦亟待规范[10]。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敏感性分析时,首先要根据最终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在计算成本时全面考虑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尽量避免遗漏和错误纳入,产出分析则需要确定干预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并考虑贴现。此外,当前越来越注重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的普遍性和外推性、即实际社会效果,故药物经济学评价应考虑到临床试验结果与现实效果之间的差异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对结果可能造成的不确定性,进而通过相关分析提高评价结果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胡善联. 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4, 19(14): 19.

谢红光, 周宏颧. 药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5, 4(1): 1-4.

马爱霞, 李洪超.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难点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 28(6): 142-146.

张顺国, 陈敏玲. 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J]. 医药导报, 2000, 19(5): 495-496.

杨莉, 胡善联.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处理不确定性的方法[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07(5): 11-15.

Agro KE, Bradley CA, Mittmann N, et al.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health economic and pharmacoeconomic studies. Appraisal of the literature [J]. Pharmacoeconomies, 1997, 11(l): 75-88.

何志高, 祝汇江. Bootstrap法在费用-效果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统计, 1998, 15(6): 29-30.

吴晶, 吴久鸿, 刘国恩. 2009-2010药物经济学学科发展[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0(6): 5-15.

符一男, 马骏捷, 马爱霞. 卫生技术评估中的不确定性评估方法[J]. 中国药物评价, 2012, 29(2): 160-162.

何志高, 张玲, 周东. 药物经济学国外研究现状及国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J]. 中国药房, 2001, 12(12): 708-710.

(收稿日期:201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