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污水处理年度报告范文

污水处理年度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污水处理年度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污水处理年度报告

第1篇:污水处理年度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问题;对策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发达的象征,不仅人口集中,而且也是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严重影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我国城市数量多,规模大,环境污染十分突出,不仅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就是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尖锐矛盾。

一、我国城市建设现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自1978年到2000年,我国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了20312个,由190个城市增加到663个,并且具有93个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我国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交通、能源以及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娱乐设施、商业网点、信息服务等方面,每一方面都与城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

在2007年,我国空气质量已有所提高,全国60.5%的城市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劣于三级的城市比重下降至3.4%,但我国仍然存在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年的空气质量准则中的相关标准,我国城市空气处于长期不健康状态,城市空气中超标的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7的年度报告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于60(g/m3,即微克/立方米),并拥有全球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十大城市中的8个城市。

2.缺水且水体污染普遍

水质的污染原因和空气污染原因基本一样,各种工厂污水的排放,还有人为的污染,水源的污染都是造成了水质污染的重要方面。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75%的主要湖泊、25%的沿海水域遭受严重污染,而这些污染水体主要分布于城市周边或流经城市。水体污染也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普遍短缺。据水利部统计,全国现有的600多座城市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其中六分之一左右的城市缺水严重,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3.垃圾围城问题突出

全国城市每年产生垃圾1.6亿多吨,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200多个大中城市已被垃圾所包围。由于我国主要采取填埋或露天堆放的方式,城市垃圾所导致的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二次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4.噪声污染明显,功能区达标率偏低

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在70~76分贝之间,根据42个城市监测的报告,全国92.8%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声级超过70分贝的限值;多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也呈恶化趋势,全国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三、改进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对策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注意城市工业的合理布局,对保护城市环境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实践证明,规划布局出现失误,即使花很大的经济代价,也难以改变对环境造成的长久损害。因此,一定要抓好城市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合理划分功能和合理布局工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目前,大、小城市基本上都制定了城市发展规划,很多规划都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需要。这些规划应根据我国新颁实施的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政策适时进行调整修改。特别是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应根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环境功能达标的要求合理划分城市环境功能。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污染集中控制

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城市落后面貌,提高环境质量的首要措施。因此,在城市的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中,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努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特别是在新的经济开发区、居民小区的开发建设中,应当将集中供热、燃气化、型煤化、供排水系统、地面绿化、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和处理等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要从城市的总体效益出发,根据污染源分布、污染物种类和区域环境特点,积极推行集中控制。要发展具有规模效益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因地置宜,作科学论证,不一味依靠外资和进口设备建设现代化污水处理设施,应立足依靠城市自己的力量。在没有条件建设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市,可先进行清污分流,对城市污水进行一级处理或一级半处理,预留厂地,条件具有再上二级处理。对有条件选择氧化塘或土地处理等治理技术的城市可考虑选择这些造价低、运行费低的污水处理方式。城市工业废水要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尽量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与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城市垃圾处理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置。目前我国城市还没有建起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垃圾的处置多采用堆放或填埋的方式,有些地区对水源和大气造成了新的污染,对城市的形象也造成了极大损害。对城市垃圾的处理要统筹规划、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理处置。

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状况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城市的绿化率普遍很低,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留有一定比例的绿地。同时,要积极推行以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

3.防治汽车排气污染的政策和措施

城市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加强对汽车排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主要措施包括:

(1)禁止非法占用机动车车道

中国主要城市中,机动车行驶速度较低,这导致了燃料的更高消耗。如果汽车以时速20公里在城市街道上行驶,其油耗是高速公路上自由行驶时油耗的两倍。导致汽车低速行驶的原因很多,其中各种活动占用机动车道是一个主要原因。如经商占道、仓库占道、工厂占道、施工占道、停车占道、垃圾占道。

(2)拓宽道路,修建立交桥和地下铁道

拓宽道路和花钱少、见效快的积极措施,修建立交桥和地下铁道和缓解城市交通,提高车速,降低汽车排气污染的有力措施。

(3)街道绿化

在人行道两侧和车辆分行线上,栽草植树,或修建转盘,在转盘内栽草植树,一方面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的情趣,又可以吸附、吸收一些粉尘和有害气体,降低环境污染。另外,对降低噪声污染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4)合理调整汽车流量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白天大型货车禁止驶入市区,在交通拥挤或车流量较大的路口、路段采取措施,合理调配,保障车辆畅通。

第2篇:污水处理年度报告范文

1逻辑框架法

1•1逻辑框架法的概念LFA是一种概念化论述项目的方法,即用一张简单的框图来清晰地分析一个复杂项目的内涵和关系,使之更易理解。LFA为项目计划者和评价者提供一种分析框架,通过对项目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手段间逻辑关系的分析,用以确定工作的范围和任务。LFA核心概念是事物层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即“如果”提供了某种条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结果;这些条件包括事物内在的因素和事物所需要的外部条件。LFA的基本结构是一个4×4的矩阵(见表1),它表明了LFA的结构模式,其垂直方向各横行代表项目目标层次,它按照因果关系,自下而上地列出项目的投入、产出、目的和目标等4个层次,包括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验证方法与指标,说明目标层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重要的假定条件与前提;水平方向的各竖行代表如何验证这些不同层次的目标是否达到,从左到右列出各目标层次的预期指标和实际达到的考核验证指标、信息资料和验证方法以及相关的重要外部假定条件。

1•2逻辑框架法的目标层次及逻辑关系

1•2•1LFA的层次如表1所示,LFA把目标及因果关系划分为4个层次:a.目标层次。通常是指高层次的目标,即宏观计划、规划、政策和方针等,该目标可由几个方面的因素来实现。宏观目标一般超越了项目的范畴,是指国家、地区、部门或投资机构的整体目标以及项目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目标的确定和指标的选择一般由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选定,一般要与国家发展目标相联系,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的要求。b.目的层次。目的是指“为什么”要实施这个项目,即项目的直接效果、效益和作用,是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一般应考虑项目为受益目标群体带什么,主要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成果和作用。这个层次的目标由项目实施机构和独立的评价机构来确定,指标由项目本身的因素来确定。c.投入层次。该层次是指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内容,主要包括资源的投入量和时间等。d.产出层次。这里的“产出”是指项目“干了些什么”,即项目的建设内容或投入的产出物。一般要提供项目可计量的直接结果。

1•2•2逻辑关系a.垂直逻辑关系。以上4个层次由下而上形成了3个逻辑关系。第一级是如果保证一定的资源投入,并加以很好地管理,预计有怎样的产出;第二级是项目的产出与社会或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三级是项目的目的对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更高层次目标的贡献关联性。这些逻辑关系在LFA中称为“垂直逻辑”,可用来阐述各层次的目标内容及其上下层次间的因果关系。如上所述,在LFA中“垂直逻辑”可用来阐述各层次的目标内容及上下间的因果关系(图1)。图1垂直逻辑中的因果关系b.重要的假定条件。在逻辑框架的4个目标层次之间有一些重要的限制条件,称为假定条件,即必要的外部条件或风险。重要的假定条件主要是指可能对项目的进展或成果产生的影响,而项目管理者又无法控制的外部条件,即风险或制约条件。c.水平逻辑关系。LFA的垂直逻辑分清了评价项目的层次关系,但尚不能满足其对项目实施分析和评价的要求。水平逻辑分析的目的是通过主要验证指标和验证方法来衡量一个项目的资源和成果之间的效率。对应垂直逻辑的每个层次目标,水平逻辑对4个层次的结果加以具体说明,由验证指标、验证方法和重要的假定条件所构成,形成了LFA的4×4逻辑框架[9-10]。

2GEF海河项目简介

全球环境基金(GlobalEnvironmentFacility,以下简称GEF)作为一个国际资金机制,主要为受援国提供4个领域及与之相关的土地退化方面项目的资金支持,这4个领域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国际水域、臭氧层损耗。提供资金的目的是取得全球环境效益,促进受援国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河是流入渤海的重要流域之一。由于流域内的城市、工业、农业、畜牧业等陆地污染源给渤海造成了严重污染,削弱了渤海的生态系统功能。GEF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以下简称GEF海河项目)是通过世界银行申请全球环境基金的赠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332万美元,其中申请全球环境基金赠款1700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1632万美元。项目实施期为2004~2010年。项目的实施涉及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海河水利委员会、漳卫南运河子流域、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及16个重点项目市、县(区)等众多部门和单位。项目内容包括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知识管理开发、天津滨海污水管理、项目管理、监测评价和培训等4个主要组成部分(图2)。该项目旨在提高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减轻流域水污染状况,从而改善渤海水环境状况。

3GEF海河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对项目的合理性、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价。虽然编制逻辑框架是一件比较困难和费时的工作,但是对于项目决策者、管理者和评价者来讲,可以事先明确项目应该达到的目的和实现的目标,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国际上已普遍将LFA应用到项目评估中。

3•1GEF海河项目问题分析

对GEF海河项目的问题采用“问题树”的方式进行分析。海河流域在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的核心问题:①平原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多年年平均36•7亿m3,其中浅层18•7亿m3,深层18亿m3),水位连年下降,年均1~3m;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地面沉降;②地表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不合理,并存在浪费;③水污染十分严重,咸水区分布面积增加。问题的原因:①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极为短缺,人均占有不足全国平均的1/6,以仅占全国1•5%的有限水资源承担着全国10%的人口、8•5%的耕地和10%的粮食生产以及京、津等几十个城市的供水任务;②气候连年干旱,影响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补给;③涉及生产和技术、工程、管理和政策、体制等诸多因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不同资源利用,山区和平原不同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后果:①严重影响其流入的渤海水体环境;②制约海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③影响当地人民的生计与健康,使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农业收入降低或有限,增收或脱贫困难;④在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上可能会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矛盾,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难以保障。

3•2GEF海河项目逻辑框架分析

3•2•1GEF海河项目的层次

3•2•1•1目标层次a.实现黄海生态大系统(包括渤海)及其水域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b.实现水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

3•2•1•2目的层次在海河流域水量和水质方面,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减少陆地污染源对渤海沿岸和海洋环境的污染。

3•2•1•3产出层次项目的产出即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I-WEM)、知识管理(KM)开发、天津滨海污水管理、项目管理、监测评价和培训等4大组成部分(图2)。

3•2•1•4投入层次a.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IWEM)。①支持制订市、县(区)级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②支持编写预投资研究报告并开展部分计划内行动;③支持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IWEM)的机构协调机制;④支持制定漳卫南运河子流域战略行动计划(SAP);⑤支持制定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⑥支持制定海河流域战略行动计划(SAP),总预算1470万美元。b.知识管理(KM)开发。通过改善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系统(GIS)、河流数据编码系统、流域模型、遥感监测蒸腾蒸发(ET)管理和其他知识管理应用,支持流域级的战略规划和技术调查;②通过改善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系统(GIS)、河流编码数据系统、流域模型、遥感监测蒸腾蒸发(ET)管理和其他知识管理应用,支持制订县(市、区)级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IWEM)计划,总预算585万美元。c.天津滨海污水管理。①支持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IWEM)机构协调机制(市建委、环保局和水利局);②支持制订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IWEM)计划;③支持编制预投资研究报告并开展部分计划内行动;④支持大沽排污河整治恢复;支持小城镇废污水处理与管理,总预算413万美元和9825万美元(通过天津环境发展二期项目(TUDEP2)进行融资)。d.项目管理、监测评价和培训。①支持发展有助于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IWEM)的政策、法律、行政管理机制和工具;②支持项目管理、监测评价;③提供国内外培训,总预算864万美元。

3•2•2项目考核指标

3•2•2•1目标指标a.将试点县区排入渤海的污染负荷量降低10%(基线:COD16•4万t/a;NH3-N1•9万t/a)。b.以环境上安全的方式处理大沽排污河中220万m3污染沉降物。c.在天津市每年至少有一个小城镇排入渤海的COD和NH3-N分别降低1万t和500t。d.在海河流域和中国其他流域普及应用降低渤海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方法。

3•2•2•2目的指标a.建立县级机构间合作委员会。其结果是改善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作,在上级部门(省、直辖市、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子流域、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了加强。b.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省、直辖市、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子流域、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项目实施单位已采用了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改进方法(包括遥感监测蒸腾蒸发(ET)和知识管理,水权和取水许可管理和排污控制)。c.天津沿海县(区)已实施了小城镇废污水管理,包括污水收集、工业预处理、废污水处理和废污水回用。d.在试点市、县(区)和沿海县(区)减少废污水排放,每年将减少10%(基准:COD16•4万t/a;NH3-N1•9万t/a)。e.试点市、县(区)每年将减少10%的用于灌溉目的的地下水超采量(基准:4•2亿m3/a)。f.减少入渤海的排污量,在天津市至少有一个小城镇每年减少1万t的和500t的NH3-N污染。g.处理大沽排污河220万m3污染沉降物,实现一次性减少1万t油、2000t锌和5000t总氮。

3•2•2•3产出物定量指标产出物定量指标:①准备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并于2007年3月31日开始启动实施;②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IWEM)机构协调机制,并于2004年12月31日运行;③准备战略研究,于2006年12月31日前,将研究成果纳入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中;④准备漳卫南运河子流域战略行动计划(SAP),并于2006年12月31日前开始初步实施;于2008年12月31日前准备海河流域战略行动计划(SAP);⑤准备示范项目,并于2006年12月31日前开始实施,成果纳入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中;⑥明确并实施政策、机制和工具;⑦水资源-水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创建、检测、实施,并于2006年12月31日前正常运行;⑧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并于2007年12月31日前正常运行;⑨遥感监测蒸腾蒸发(ET)管理系统建立、检测,并于2006年12月31日前正常运行;⑩2008年12月31日前知识管理(KM)和遥感监测蒸腾蒸发(ET)管理机制建立、检测和正常运行;112008年12月31日前,大沽河整治改造第一期大沽河至巨各庄泵站间的排污渠改造成功;12于2006年12月31日,完成大沽河沿岸工业污染控制研究,行动计划正在实施,初始研究结果纳入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中;132005年12月31日前,完成两个小城镇的综合废污水管理研究,准备并开始建议的实施;14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至少一个小城镇的财政激励机制试验并正常运行;152004年9月30日,专家组包括国际专家组发挥作用;16开展培训、研讨班和考察(包括在年度培训计划中),并根据这些计划实施;172004年12月31日前,项目范围的监测评价系统建立并运行;182004年9月30日,管理信息系统(MIS)投入运行。

3•2•3项目验证方法年度监测评价报告、中期和最终审查报告、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半年度报告、世界银行GEF检查监督团报告。

3•2•4假定外部条件

3•2•4•1从目的到目标的主要条件a.政府对地区规划的持续承诺。b.政府机构的支持。c.广泛利益方的参与。d.水资源与水环境规划及管理的改进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3•2•4•2从产出到目的的主要条件a.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借鉴市、县(区)和子流域级“自下而上”的水资源管理模式。b.中央政策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及其规划的改进。c.知识管理(KM)和遥感监测蒸腾蒸发(ET)管理水平的改进有助于改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d.污水处理厂按计划运行。e.项目管理可以指导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规划及流域管理。

3•2•4•3从投入到产出的主要条件a.配套资金充足并及时到位。b.市、县(区)政府强烈支持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及其实施。c.海河水利委员会主持知识管理(KM)系统的设计和改进,并对其他工作内容提供必要的支持。d.从政治角度支持废水综合管理规划。e.各级项目管理充分,部门间良好合作。

3•3项目评估根据上述问题及项目逻辑框架分析,并对照GEF海河项目有关文件,可以发现:①项目的目标是针对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和利用的核心问题及其环境、经济、社会等负面影响的解决,因此其表述是合适的;②项目的4大组成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所有主要问题,都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措施;③在原来的项目设计中还缺少明确的社会发展方面的目标与成果和相应的社会发展战略与措施。

第3篇:污水处理年度报告范文

关键词: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手段;原因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151-02

1 引言

财务造假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老生常谈的问题,2005年“中华珠宝第一股”达尔曼因会计造假而退市,2011年“国内绿化行业第一股”绿大地因内部控制失败而遭到处罚,2012年“稻米精深加工第一股”万福生科又被曝出财务造假,至今仍在调查之中。上市公司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使用各种财务造假手段,破坏了资本市场的秩序,使投资者受到损失,丧失了其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这不得不引起企业与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如何及早发现财务造假提出建设。

2 万福生科案例介绍

万福生科(300268)是一家从事稻米精深加工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于2011年9月27日正式登陆创业板,但上市不到一年即被发现其业绩虚构,被称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2012年9月14日湖南省证监局立案稽查,9月19日万福生科停牌接受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10月26日万福生科承认2012半年报存在财务造假(虚增营业收入1.88亿,虚增营业成本1.46亿,虚增净利润4,023万),10月29日万福生科复牌,股价直接封死跌停,11月23日万福生科被深交所公开谴责,2013年3月2日,万福生科自查公告,承认财务造假(2008-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左右;造假最为严重的年份是2011年,在上市的这一年,万福生科虚增收入2.8亿元,虚增营业利润6,541万元,虚增净利润5,913万元),2013年3月15日再次受到深交所谴责。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连续公开谴责三次将终止上市”的规定,公司若在三十六个月内(2012年11月23日—2015年11月23日)再次受到公开谴责,可能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万福生科可能成为创业板第一只退市的股票。

3 万福生科造假的手段

3.1 虚增“在建工程”

对比万福生科2011年年度报告、2012年上半年报告以及2012年年度报告中在建工程重大项目的陈述,我们会发现许多前后矛盾之处。比如总体上看,2012年期初金额和2011年期末的工程项目的性质并不能一一对应,前后差别较大,但金额却能完全一致。关于这一点,中磊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在2013年4月25日的《关于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会计差错更正的专项说明》中并没有提及。

具体来讲也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

第一,2012年与2011年相比,工程的投入资金在不断增加,但是工程进度却在不断降低。比如,供热车间改造工程、新厂区围墙工程、厂区绿化工程、锅炉改造工程、精油生产线工程等。

第二,工程项目前后缺乏连续性。比如,淀粉糖扩改工程,2012年半年报较2011年年报在投入金额增长了12.5倍后,工程进度反而由90%降低到30%,而在2012年年报中则根本没有提及淀粉糖扩改工程,该工程是否存在或者已经完工不得而知。

第三,工程资金使用说明与年报中金额不符。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技改项目在2011年年报和2012年半年报中均未提及,但根据2012年年报的期初金额和期末金额的比较可以看出,2011年期末有151万,2012年投入金额很大,为6,973万元。进一步地,在2012年4月16日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关于公司2011年度募集资金的使用和存放情况专项核查报告》中,可以看出2011年对循环经济型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技改项目投资了7,058万元;2013年4月27日《2012年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中,提到2012年对循环经济型稻米清深加工生产线技改项目投资为11,605万元。显然,万福生科的几次公开资料对在建工程资金投入的说法都不一致,值得推究。

第四,工程的真实性存在可疑之处。2012半年报中披露的信息表明,污水处理工程的投资预算高达8,000万元。万福生科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2011年8月24日),公司未来可预见的重大资本性支出计划为公司目前在建工程中尚未完工的项目和本次发行募集资金运用项目。”而从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2011年6月的在建工程的情况来看,并没有污水处理工程这一项目。那么,半年报中这个项目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了。

3.2 虚增“预付账款”

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中不仅包含工程款,还包括日常经营产生的款项。但是,万福生科的应付账款很少,2012年上半年末仅为763万元,可以忽略不计。至于预付账款,除2011年末外,金额也一直不多,2011年末,万福生科的预付账款比上年末增长了449.44%,对此,公司方面的解释是,“主要原因系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全面启动,增加预付设备款项所致。”问题是,既然上半年末预付工程款理应减少,报表上预付账款却为什么还增加了许多?有人解释为日常经营活动中预付了很多采购款。然而,从历史数据来看,万福生科日常的经营活动产生不了太多的预付账款,从2011年上半年末预付账款同样不高来看,也不存在导致预付账款猛增的季节性因素。事实上,根据招股说明书,2011年上半年末预付账款中预付经纪人(原材料)采购款仅为955万元。

3.3 虚增“营业收入”

万福生科通过虚构的客户及往来交易虚增营业收入,大客户都是虚构的。2008-2012年上半年,万福生科在广东的主要客户有:佛山市南海亿德粮油贸易行、东莞市樟木头华源粮油经营部、佛山市南海区洪鲁粮油店、东莞市常平湘盈粮油经销部。万福生科更正后的2012年上半年年报称,仅半年就从湘盈粮油经销部获得销售收入16,941万元,占到公司全部经营收入的20.58%,而排在第二位的亿德粮油使万福生科获得了6,340万元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7%但据记者调查,根本不存在亿德粮油这家公司,万福生科与华源粮油和湘盈粮油也没有合作。而根据万福生科2012年年报,“万福生科本年度将东莞市常平湘盈粮油经营部、佛山市大沥广雅粮油站、中山民生粮食有限公司、东莞樟木头华源粮油经营部等四家销售额并入佛山市南海亿德粮油贸易行名下,合并后销售总金额24,648,519.65元,成为第一大客户,占2012年销售总额的8.33%。经走访了解佛山市南海亿德粮油贸易行为自然人黄德义所有,与万福生科控股股东为亲属关系。”以上公开资料可以看出,万福生科的大客户极有可能是虚构的,在受到两次公开谴责后,万福生科在披露的2012年年报中,将之前披露的前五大客户中的三家:东莞市常平湘盈粮油经营部、东莞樟木头华源粮油经营部、佛山市南海亿德粮油贸易行合并为一家,归为第一大客户,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会计准则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要求。

同时,据万福生科公开资料表明,它们生产的“陬福牌”大米销售收入占到企业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主要的销售地在湖南和广东两地。但据记者实地调查,湖南长沙市区最大的粮油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万福生科的陬福牌大米。

3.4 虚增“产量”

据万福生科招股书披露,2008-2010年,通过各种渠道采购的稻谷数量为151,343吨、167,678吨、169,447吨,假设将这些稻谷全部加工不留存货,则万福生科可生产淀粉糖、蛋白粉的碎米分别为10,810吨、11,977吨、12,103吨。万福生科副总经理严平贵2010年1月曾向专访公司的媒体记者透露,公司每吨碎米可加工出高麦芽糖浆900公斤,蛋白粉120公斤。由此可推算出公司2008年——2010年麦芽糖浆的产量应为9,729吨、10,779吨、10,893吨,蛋白粉产量1,297吨、1,437吨、1,452吨。但是公司招股书披露,其2008-2010年麦芽糖浆的产量为41,946吨、49,346吨、56,789吨,较其现有技术、现有稻谷加工能力的合理产量每年都高出3-4倍;蛋白粉产量为5,878吨、9,180吨、10,191吨,较合理产量高出4-6倍。

4 万福生科造假的原因

动机:背后利益方的利益最大化。

法人代表龚永福曾向当地的媒体人士表示过自己并不想上市,而是被相关方面“逼着走”的言论。上市之后巨大的股权利益以及限售流通股解禁带来的利益都可能成为诱惑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的动机。这一点结合龚永福当年收购陈化粮以及低价收购粮库等发家的关键性要素并不难理解。

机会:高科技外衣带来的经济支持。

万福生科从事的是稻米精深加工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稻米精深加工技术是一项高科技工作,在鼓励创新和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从事高科技产业必然会得到很多经济上的支持,对于万福生科来说尤其如此。2008年-2010年,万福生科获取的政府免税补贴分别为82.18万元、540.58万元、775.30万元,占净利润之比分别为3.20%、13.66%、13.96%。与很多公司上市前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占净利润比率逐年下降相反,万福生科享受的免税补贴在逐年上升。基于轻松获得的优惠,以及高科技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考查和监督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万福生科有了很好的财务造假机会。

5 启示

财务造假案件频频发生,不得不引起重视。更重要的是,财务造假并非一日速成的,长时间的运筹帷幄必然会有蛛丝马迹可循,我们必须反思如何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公开资料以及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型,及早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

5.1 关注特定行业的风险点

本案例中,万福生科属于高科技行业,对于高科技行业而言,资金支持和技术研发是关键要素,通过分析其研发项目的资金来源和用途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进而引起关注,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万福生科的发展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支持,多次得到政府补贴,并且其法定代表人龚永福的发家基础也与相关利益方有关,这些都应该引起重视。此外,高科技行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风险点,通过调节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时点来影响资产和收入也可能成为高科技行业财务造假的惯用伎俩。

5.2 加强分析性复核程序

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开年报数据以及行业标准等分析其数据可能存在的逻辑矛盾。本案例中有很多年度报告数据前后逻辑不一致的地方,如前所述“在建工程”每年资金投入和工程进度前后矛盾,就可以看出可能存在造假。其次,根据行业标准,通过判断企业的产量是否与行业平均产能相一致也可以发现其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再有,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销量与采购商的采购量是否相匹配来判断其是否存在财务造假。还有,根据前五大客户与应收账款前五名的匹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5.3 加强实地走访获取直接证据

对于以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其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客户的真实性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实地走访可以获得更为直接的证据来证实其销售的真实性,进一步发现其虚构销量,虚增收入来进行财务造假。

参考文献

[1]孙旭东.万福生科预付账款造假[J].证券市场周刊,2012,(43):48-49.

[2]马军生,高垚,董君等.达尔曼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6,(2):16-19.

[3]刘秀兰,吕灿,付强等.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又趋严重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3(12):150-155.

[4]刘晓波,王玥.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2013,(5):62-65.

[5]付强,刘秀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其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3(4):122-126.

[6]邵鹏斐.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能有效遏制吗——以“两面针公司财务造假”为例[J].商情,2011,(39):1.

第4篇:污水处理年度报告范文

第三方支付牌照最快年底发放

近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公开表示,年底前可能向一些非金融机构颁发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公司苦候多时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年前有望面世,这比原定的最后期限提前了9个月。

中国银监会要求各信托公司核查房地产信托业务

中国银监会近日颁发《关于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对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进行风险提示,要求各信托公司立即进行业务合规性风险自查,各银监局在信托公司自查基础上逐笔对房地产信托业务进行核查。

兴业银行荣获亚洲最佳盈利银行大奖

近日,第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暨2010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仪式在北京举行,兴业银行荣获“2010年・亚洲最佳盈利银行”大奖,跻身亚洲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十强。

我国首次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

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央行于日前了《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2009》。这是我国首次对外中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年度报告。

理财・基金

申万“宝鼎2期”正式发行

申银万国证券旗下的第五只集合理财产品“宝鼎2期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于12月13日起开始正式发行,为期3天。该产品是继申银万国“宝鼎1期”之后,又一只面向中高端客户的“小集合”产品,该产品初次参与的最低金额为100万元。

纽银基金获QFII资格

纽约梅隆资产国际(简称AMI)从国家外管局正式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初始投资额度1.5亿美元。纽银基金将成为AMI此次QFII的投资顾问。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境外投资者目前仍相当看好中国资本市场,而从事QFII投资咨询,也是纽银基金构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安基金香港子公司正式成立

华安基金已在香港办理完成华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注册登记手续,并已于12月1日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颁发的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和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香港子公司将成为华安基金跨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战略平台。

封闭式债基又添交银添利债券基金

交银施罗德信用添利债券基金已获批准,将于近期正式发行。交银添利在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3年(含3年)的期间内,将采取封闭式运作,封闭期结束后转为上市开放式基金(LOF)。

南方金砖四国首募近6.4亿元

今年南方基金首只QDII指数基金――南方金砖四国指数基金已顺利结束募集,累计认购金额达6.39亿元,首募金额超过今年成立的大部分QDII基金,居于今年以来成立的QDII基金前列。同时,南方基金自购该基金2000万元。

理财・房产

35大中城市平均房价泡沫29.5%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1年《住房绿皮书》指出,35个大中城市平均房价泡沫为29.5%,福州、杭州泡沫指数最高,乌鲁木齐最低。

北京上调土地增值税预征率至2%

北京市住建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将大部分房地产项目的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由1%上调至2%,实施日期自2010年10月1日起。

理财・保险

香港去年金融保险等行业总收益同比增6.5%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日前公布,2009年香港资讯及通讯业、金融业、保险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活动和行政及支援服务活动等服务业的总收益达11418亿港元,同比增加6.5%。

理财・企业

“外贸资讯宝”助力企业启航

近期,全球领先的国际贸易资讯服务商特易资讯在上海举行了主题为“主动营销资讯先行”的特易资讯“外贸资讯宝”(Global Trade Pal)产品会,旨在帮助外贸企业在当前严峻的外贸环境下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及战略布局。

中国北车10亿元全资收购沈车公司

中国北车公告称,公司拟以协议转让方式收购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所持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收购价格为人民币10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中国北车将持有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

理财・外汇

香港11月底外汇储备达2661亿美元

香港金融管理局日前宣布,香港今年11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2661亿美元,比10月底减少10亿美元。

理财・论坛

东吴期货举办期指策略论坛

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东吴证券、东吴期货联合主办的“2011年股指期货策略论坛”于近日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投资界资深人士就明年股市的发展趋势以及投资者如何布局先机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前瞻,令听众深受启发。

理财・债券

首只私募债券年内有望发行

日前从相关银行了解到,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私募债券试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目前银行上报试点项目中,AA+以上信用评级的大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此前市场关于私募债券发行额将突破发债企业净资产40%上限的传闻也将坐实。

理财・汽车

2011年乘用车增势将有所回落

2010年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会日前在杭州举行。在本次年会上,相关专家指出,2011年我国车市将面临新的挑战,乘用车市场将由第一高速增长期转入第二高速增长期,潜在的增长将由25%调整到15%,增势将有所回落。

理财・交通

中国高铁最高时速明年将达380公里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光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上表示,中国正在研制的CRH380系列高速列车将时速目标定位于380公里,2011年将批量生产、投入运营。

未来五年铁路投资额超3万亿元

据悉,铁路“十二五”规划的初稿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讨论和修改,未来5年铁路投资额经初步测算为3万~4万亿元,最终公布的数据可能会超预期。

理财・环保

污水处理费明年将上调

据悉,为改变一些水务企业严重成本倒挂现象,我国将于近期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意见中将包含明年上调污水处理费。据介绍,该意见已进入会签阶段。

理财・网络

今年第三季度网上零售超1341亿元

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41.7亿元,其中,服装和3c构成网上零售市场的主体。三季度3c类商品网上零售销量达到228.9亿元,占整体市场规模的21.5%,环比增长12.7%,同比增长108.9%;服装网上零售规模270亿元。

理财・投资

中海油首次在海外开展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日前宣布,已与澳大利亚能源公司签署协议,将投资5000万澳元获得澳煤层气项目探矿权。这是中海油首次在海外开展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

理财・建设

武汉开建全球第三高楼

武汉市规模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及世界第三高楼一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暨绿地中心日前正式动工兴建,其核心部位将建一栋606米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这也是仅次于迪拜塔(800米)和上海中心(632米)的全球第三高楼。

理财・产业

租赁行业在我国蕴涵巨大商机

由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推广交流中心、广州南沙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10中国首届“南沙全球租赁峰会暨国际租赁商品采购展览年会”日前在广州举行。专家认为,租赁行业在我国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理财・医疗

第5篇:污水处理年度报告范文

关键词: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环境报告

    目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不仅评价企业的经济绩效,还评价其环境绩效。随着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不断拓展和完善,国外企业为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也在不断完善其对外披露的环境报告的内容。因环境成本是环境报告的重要内容,笔者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进行阐述,并探讨国外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方式与内容,期望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环境成本的内容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1998年2月在第15次会计文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罚款、罚金、赔偿等将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不属于这一环境成本的定义范围,但应予以披露。这一定义以明确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预防开支列为成本核算对象,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内容。isar建议环境成本披露的内容包括:(1)成本项目,企业应将确认为环境成本的项目类别加以披露。(2)会计政策,与环境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应予以披露。(3)其他内容,对于报表中确认的环境成本的性质应予以披露,如对环境损害的说明、要求企业对这些损害作出补救的法律和规章的说明、对据以计提准备的现有法律和技术可能发生变化的说明。

    微观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一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环境费用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环境资产的减少;其次,环境费用的发生是间断性与持续性并存的。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伴随着环保活动的进行而发生的,表现出间断性特点。同时,自然资源的耗减与生态资源的降级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在会计核算上具有持续性。因此,微观企业环境成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所消耗的环境资产价值。第二,过度消耗环境资产或环境污染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损失。第三,其他环境相关支出。就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具体要求而言,环境成本一般分为以下几类: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在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方面都趋于成熟并逐步规范化。

    关于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最早的国际标准是英国1992年颁布的“环境管理制度”,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实施和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1997年英国的“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务实”,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报告标准做出了指导性的规范。欧盟1993年的“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由外部独立机构验证和颁证,emas规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是企业的义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目前是较为完整并获得公认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国际标准,它包含6个方面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计;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环境标志ⅱ型和ⅲ型产品要求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清单和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分析做出相关的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报告。1992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3年isar印发《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的环境资料情况。1998年isar《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就环境成本的定义与信息披露做出相关规定。丹麦于1995年制定了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绿色账户法案》,要求大约1000家企业年度环境成本报告;瑞典和荷兰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挪威对商法进行了修改,规定企业在年报中负有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责任;德国准则协会(din)于1997年提出了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指导思想

,作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准则;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于1992年起实施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表彰制度。日本环境省2003年的《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已经成为日本大公司环境成本会计和有关计算指标、环境信息的指南。

    三、国际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目前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可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思路,以此为契机,会计披露逐渐进入以财务报告形式为主体的新的发展阶段。财务报告披露由两部分组成,即财务报表披露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构成必要的补充。其他财务报告包括辅助资料和财务报告的其他手段,主要向企业外界提供相关的但不完全满足会计确认标准的会计信息,如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财务预测报告、简化年度报告等。由于财务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和企业经营行为的复杂性,国际会计委员会(iac)在其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财务报表列报》第91条第3款规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必须提供不在财务报表内列报,但对于公允地反映报表内容确是必要的附加信息;第94条规定: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内容包括或有、承诺和其他财务方面的披露以及非财务方面的披露。这些规定皆为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法律基础。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会计报表附注部分是对财务报表公允性反映的必要补充,而环境成本披露对于企业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影响是随着企业外部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披露的形式和内容也没有固定的做法。因这种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它一直被西方诸多企业运用。

    (二)以环境会计报表形式披露

    这种披露方式主要在欧洲和日本的一些企业使用,目前西方许多国家规定了企业必须披露的环境指标体系,并通过立法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如丹麦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企业在上交年度财务报告时必须附有一份环境会计报告,以监督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主要信息包括企业对能源、水资源、其他原材料的耗用情况;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向大气、水、土地等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企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环保措施等。为此很多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表详细披露企业在会计年度内的环境管理成果和现状。以日本nec公司的年度环境报告中的环境会计报表披露为例,环境成本披露项目分为6类:

    1、生产环境成本。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成本、资源有效利用控制成本、资源再循环使用成本(如污水处理再使用成本、其他资源的再处理使用成本等)、污染控制成本(如污染防止费用、依法缴纳的费用、化学物质控制管理费用等)。

    2、环境管理费用。包括以预防污染为目的的所有技术措施费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费用、从事环境管理的人工费用、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环境审计费用、各项环境培训教育费等。

    3、科技研发费用。主要指对工艺的技术改造使环境影响减少的支出,包括科研投入、环保产品的设计费用等。

    4、社会公共费用。为社会环保公共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如社会环保捐助和信息的费用等。

    5、环境损害费用。由于污染物排放引起环境效用降低的价值损失应由本企业承担的费用。

    6、其他有关费用。主要包括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和其他环境税、环境罚款支出;环保专门机构的经费;环境问题诉讼和赔偿支出;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因污染事故造成的停工损失。

    此外,环境会计报表还应披露会计年度内环境保护项目和设备投资额以及占总投资额的比例。

    (三)以环境成本报告形式披露 这种方式是企业编制单独的环境成本报告披露本年度的环境成本信息。通常,环境成本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政策和目标。包括企业关注环保法律法规、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环保导向的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思想等内容。

    2、环保方法与成本。披露企业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方法和支出的成本。

   

; 3、产品管理与设计。披露企业产品的环保设计理念和成果,包括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内容。

    4、环境管理与参与。包括贯彻落实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情况;污染排放管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管理、环境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遵守环保法律的情况、相关人员参与环保的情况;企业为改善社区的环保状况所做的贡献、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环境问题上的沟通情况等内容。

    企业通过此种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主要表明企业的环境策略在其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如戴尔电脑公司提出的3r环境成本管理战略,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就是依据这种方式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

    通过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环境成本披露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会计信息披露发展动因是会计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因此,企业环境成本的披露也是因为外部会计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结果。

    第二,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原有披露方式上的改进,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若完全脱离原有的财务会计披露标准也是不现实的。

    第三,会计披露的范围应该避免范围和内容的无限扩大和披露的低效率,因此,环境成本披露方式应受到披露成本的约束和信息使用者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和时间的约束。

    四、改进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建议

    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准则及相应操作规范方面的规定,造成的后果是国内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几乎处于空白和混乱的状态。为使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笔者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出以下建议。

    (一)逐步完善与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7条和第31条指出,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68条提出,上市公司应关注环境保护、注重公司的环境责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明确了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下一年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等环境信息;中国证监会1997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的通知”和1999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的通知”中对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企业是否因违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等环境信息的披露做出规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相关法规相比,我国的法规要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时机上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鉴于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立法工作并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促进更多企业自愿披露环境成本会计信息。待时机成熟时,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必须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企业以及披露内容做出相关规定,借以规范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与2006年财政部相继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一样,我国可以考虑制订环境会计准则,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企业披露行为有法可依,并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

    (二)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西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企业在报表附注中仅以文字说明的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与环境绩效,因报告内容涉及大量的环境经济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令一般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很难理解。建议我国企业在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时,应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直观地了解。具体披露内容包括:

    1、环境成本现

实发生数额。在本会计年度内,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合计数及其分类,包括环境污染罚款数额、购买环保设备的金额等。

    2、环境成本潜在发生额。根据专业人员的估计,企业因环境污染可能承担的潜在损失。

    3、环境成本变动情况。与上年度相比,环境成本的变化额和变化率,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完整地了解。

    4、环境控制效率。主要指环境成本/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企业每减少单位的环境污染物的成本。

    5、环境行为效率。主要指环境利润/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带来的实质性利润。

    6、经济生态效率。主要指销售额/环境改善影响量化数,该指标整体衡量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改善。

    (三)单独编制环境报告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第6篇:污水处理年度报告范文

关键词:煤炭采掘业会计信息披露案例分析会计准则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文选取沪深两市所有煤炭采掘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完全在境外上市的煤炭采掘业七市公司只有神华1家,为了真实反映我国股市及国内煤炭采掘业会计信息披露真实状况,将神华剔除,总样本为16家公司。其中A股15家,B股1家;从地域看,深圳证券交易所5家,上海证券交易所11家;从地区分布看,山西省6家,山东省1家,河南省2家,河北省:家,内蒙古1家,贵州1省1家,甘肃省1家,安徽省1家,上海1家。考察时间区间为2003年1月1日至2006年9月30日(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情况)。16家上了b公司的IPO时间、股票种类、股权分置改革时间、上市交易所和注册地等基本情况,(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网站、天相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本文以16家煤炭采掘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为研究对象,并以年度报告为主,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为辅;主要对煤炭采掘业所披露的经济、社会责任和资源与环保三方面进行分析。

二、会计信息披露案例分析

(一)重要经济信息分析经济信息是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股权变动等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的信息,反映内容很多,本文选择与煤炭采掘业生产特点相关的重要的经济信息进行分析。(1)第一大股东持股和内部职工股情况。为了改变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操纵会计信息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以及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利益不一致的现状,国家提出并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政策,用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和保证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定价平等,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煤炭采掘业大部分上市公司在2005~2006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除伊泰煤炭是企业法人控股以外,股权分置改革后,13家上市公司国有股控股地位并没有改变,如(表2)所示。在14家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公司存在内部职工股。煤炭采掘业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后,一旦过了限售期限和部分附加条件,限售股份将全部上市流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将会有所改变。公司股份全部市场化能够促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但同时也能带来许多不良经济后果。煤炭采掘业生产过程负外部性很高,一旦股份全部上=市流通,煤炭生产公司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必然满足股东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去追求“高产高效”的目标,煤炭开采的“超能力”、“超定员”和“超强度”现象更加难以控制;经济利益驱动也会大为降低煤炭生产企业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投入,矿难事故、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重大社会问题不但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有资料显示,煤炭采掘业职工工资水平远比同属于能源行业的石油天然气低,尤其是煤矿采掘工人,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危险与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反映出现实社会收益分配不公问题。(2)探矿权、采矿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确认与披露。在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后,探矿权、采矿权和土地使用权就成为煤炭采掘业最重要的资产。属于滚动勘探开发的煤炭生产企业才有探矿权,在14家煤炭上市公司中,只有“神火股份”和“伊泰煤炭”两家公司披露了探矿权,并作为无形资产处理。按照“直线法”进行摊销,探矿权的价值都比较大“神火股份”在2003年只有一项探矿权,其原值占无形资产原值的97.56%;“伊泰煤炭”在2004年取得一项探矿权,其原值占无形资产原值的31・11%。采矿权是煤炭采掘业不可缺少的资源性资产,在2003年11家煤炭采掘业上市公司中,“兰花科创”却没有披露采矿权,在2004年13家和2005年14家煤炭采掘业上市公司中都披露了采矿权,但不是单独确认,而是作为无形资产处理,并按照“直线法”进行平均摊销。所有的煤炭企业都存在土地使用权问题,但披露程度却不同,在2003年的11家和2004年的13家以及2005年14家上市公司中,都各有8家公司披露土地使用权,除r“开滦股份”进行费用化处理计人土地租赁费外,其他公司都进行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处理,并按照“直线法”进行摊销。(3)研发支出的确认与披露。研发支出是煤炭企业一项比较重要的开支,体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原《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研发支出只有在申请注册登记时的注册费和聘请律师费才能进行资本化,其他支出都作为费用化处理。然而,在煤炭采掘业上市公司中,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并不充分,只散见于财务报表附注项目中。在2003年11家煤炭采掘业上市公司中,只有“上海能源”和“伊泰煤炭”两家公司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的附注中披露了研发费用;在2004年13家上市公司中,有“国阳新能”、“上海能源”和“伊泰煤炭”三家公司披露了研发费用,且伊泰能源是在长期应付款附注中披露的技术开发基金;在2005年14家煤炭采掘业上市公司中,有“国阳新能”、“上海能源”和“伊泰煤炭”三家公司披露研发费用或研发基金。(4)固定资产分类、折旧与减值的披露。固定资产在煤炭企业中所占比重很大,能够体现煤炭企业的生产规模,而且类型也比较多,合理划分固定资产类别是计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科学依据。从2003~2005年的固定资产分类情况来看,所有煤炭上市公司都没有变更其划分标准,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政策也未发生变化,完全符合一贯性原则。因此,分析固定资产的分类、折旧与减值情况就以2005年为例。在2005年中,14家上市公司的房屋建筑物都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井巷建筑物都采用产量法计提折旧,除伊泰煤炭运输汽车采用工作量法以外,其他固定资产都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盘江股份单独划分出煤炭企业重要的特有资产――综采综掘设备;伊泰煤炭也单独划分出煤炭企业另一项重要的特有资产――铁路资产,但都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本文认为,单独划分铁路资产是必要的,铁路资产和井巷建筑物一样,随着地下煤炭资源储量的耗减其自身价值也在逐步减少,采用产量法计提折旧比较科学。在14家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公司划分出安全资产和环保资产,也就不可能采取科学的折旧方法进行合理的价值补偿,不利于煤炭企业在安全、环保方面的投入。此外,在14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6家公司三年以来一直没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5)维简费的确认与披露。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4年联合了《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并对煤炭企业维简费的提取标准和使用范围做了相关规定,但没有规范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和信息披露,从而导致维简费在会计实务中的确认和披露标准不统一。在2003年(即在《若干规定》尚未颁布之前),“兰花科创”和“兖州煤业”计提了维简费,分别计入专项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中。在2004年13家上市公司中,维简费计入其他应付款的有3家,计人长期应付款的有1家,计入其他流动负债的有4家;计人累计折旧的有3家;没有

计提维简费的有2家。在2005年14家上市公司中,维简费计入其他应付款的有3家,计人长期应付款的有2家,计人其他流动负债的有3家;计人累计折旧的有3家;没有计提维简费的有2家。其中,“伊泰煤炭”没有遵守一贯性原则,维简费在2004年计人其他应付款,在2005年计人长期应付款。

(二)社会责任信息分析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体现在为企业职工、社区或社会等所作的贡献与安全责任等方面的信息。(1)安全生产费与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确认与披露。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04年联合了《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标准和使用范围做了相关规定,但没有规范如何确认和披露。在2003年11家上市公司中,只有神火股份l家公司提取安全生产费(由于《办法》尚未出台,当时称安全技措费),提取时计人预提费用;在2004年13家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提取了安全生产费,其中“神火股份”计入预提费用,“伊泰煤炭”计人其他应付款,其他煤炭公司计人长期应付款;在2005年14家上市公司中,有12家公司提取了安全生产费,全部计入长期应付款。按照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5年12月14日联合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并对安全风险抵押金的存储、使用和管理作了规定,同时规定风险抵押金在实际支出时计人煤矿企业成本。在2003年11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伊泰煤炭”披露风险抵押金,并在“其他应付款”中列支;在2004年13家上市公司中,金牛能源和煤气化2家公司披露,并在“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列示。在2005年14家上市公司中,只有“金牛能源”披露风险抵押金,并在“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列示。本文认为,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是企业的一种存出保证金,在存储专户时应当确认为“其他应收款”,在实际支出时由其他应收款转入煤炭产品成本。(2)安全生产指标、风险与防护措施披露。煤炭井工开采是在地层深处作业,尽管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但科学管理可以避免许多矿难事故,安全生产指标是对生产进行合理控制的标准,也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煤炭企业要严防“三超”(超强度、超能力和超定员),井下作业时间、煤炭核定生产能力以及煤矿入井人数是防“三超”的衡量标准。此外,回采工作面个数、掘进工作面个数、顶板破碎度、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煤尘爆炸指数和采煤机械化程度也是衡量煤炭安全生产的指标。从2003-2005年,只有“国阳新能”在2003年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和顶板破碎度三项安全生产指标,但在财务报告中并未披露;其他上市公司全都没有披露安全生产指标。煤炭采掘业的风险和防护措施的披露也不尽人意。2003年,11家上市公司中只有“神火股份”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安全风险,但没有披露具体防护措施。2004年,13家上市公司中只有“恒源煤电”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安全风险,也没有披露具体措施。2005年,14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安全风险,且其中只有两家公司披露了具体安全防护措施。(3)雇员薪酬福利信息的披露。职工是企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职工待遇水平能够反映出他们在企业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影响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因素,进而电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尤其是煤炭企业,当前职工待遇水平普遍偏低,企业也不愿意过多披露薪金福利方面的信息。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作为两个独立项目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企业都要求披露,这里不再赘述。其他各项福利没有单独确认的规定,一方面发生了却没有反映在财务报告中,往往被企业所忽视;另一方面根本就没有发生,使雇员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因此,披露雇员薪酬福利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真实反映出公司的员工待遇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合法权益的保障程度。现对煤炭采掘业上市公司除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以外的其他各项福利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各项福利费用都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揭示,其他财务报告中未见披露。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煤炭采掘业上司公司的雇员福利信息明显披露不足。(4)其他。解决当地就业情况。煤炭生产企业用工量大,能够安置当地许多劳动力就业,但煤炭采掘业上市公司从2003~2005年的财务报告都没有披露公司为解决当地就业所做的贡献。社会捐赠和赞助情况。社会捐赠和赞助反映了企业自愿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为社会所做的直接贡献,也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2003年11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社会捐赠和赞助(在营业外支出中列示);在2004年13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公司披露社会捐赠和赞助;在2005年14家上市公司中,有10家公司披露社会捐赠和赞助。

第7篇:污水处理年度报告范文

关键词:马尔代夫;旅游模式;三沙海岛;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2-008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18

一、三沙与马尔代夫的相似性

(一)地理位置以及陆地面积相似

马尔代夫共和国位于印度南部约600公里,斯里兰卡西南部约750公里处,由26组自然环礁、1190个珊瑚岛组成,分布在9万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内,陆地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

三沙市位于中国南海,是目前最年轻的地级市,下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海域面积达260多万平方公里。虽然三沙露出水面岛屿仅几十个,陆地面积只有13平方公里左右,但三沙的“干出礁”①和“覆水领土”②面积之大却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中沙的黄岩岛,时仅有一块3平方米的石头露出海面,低潮时却有150平方公里的礁盘露出,南沙的永暑礁等礁盘也都是如此。算上“干出礁”及“覆水领土”,三沙岛屿面积与马尔代夫便不相上下,如果开发三沙,这些“干出礁”和“覆水领土”也是一种珍稀资源,正如同马尔代夫那些备受称赞的水上屋,也就是建在这种覆水的礁盘上的。

(二)气候环境以及生态资源相似

马尔代夫位于赤道附近,具有明显的热带气候特征,无四季之分,年平均气温为28℃。马尔代夫海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美,拥有蔚蓝、浅绿、翡翠般的、透明度极高的海水,银白色的细软沙滩,各种热带鱼类、海龟、袱帽和珊瑚、贝壳等丰富的海洋生物,以及以高大的椰子树为代表的绿色植被。

三沙市所辖海域同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各群岛年平均气温都在25℃以上。三沙沙滩洁白细软,海水的水色和透明度也丝毫不比马尔代夫差。同时,三沙海域鱼类品种繁多,约有200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200多种,居我国四大海区之首。在陆地总面积不过13平方公里的岛屿上,还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

(三)马累岛与永兴岛位置、面积相似

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岛位于马尔代夫群岛中心,距斯里兰卡675公里。其长1.5公里,宽1公里,面积近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十万。距马累岛外两公里处,是建有马尔代夫国际机场的机场岛。

三沙市行政中心永兴岛,位于西沙群岛中部,是整个南海诸岛中的最大岛屿,距海南岛东南部约600公里,面积为2.3平方公里,但现有人口还不足1000人。同马累岛相似,在永兴岛外7公里处,有着由7个岛礁座落在巨大环礁上而组成的七连屿。

二、三沙与马尔代夫存在的差异

(一)产业结构的差异比较

1.马尔代夫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旅游业、船运业和渔业是马尔代夫经济的三大支柱。从1972年开始,马尔代夫开始发展海岛旅游业,实行小规模开放型经济政策,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旅游业已超过渔业、船运业,成为马尔代夫第一大经济产业。旅游收入对GDP直接贡献率多年保持在30%左右,间接贡献率更是达到60-70%左右。根据2012年马尔代夫国内实际生产总值年度报告提供的数据,2012年该国旅游业收入达35.58亿拉菲亚,占GDP的30.3%,旅游业占GDP比例也逐年增长。

2.三沙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主要以渔业捕捞为主。三沙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单一,海洋意识不强,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随着渔业资源的逐渐枯竭,第一产业无法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第二、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经济。

(二)政策支持与管理体制存在的差别

1.马尔代夫实行宽松的政策支持,严格的管理体制。一是政策支持方面。马尔代夫对外国投资者一律实行国民待遇,酒店建筑风格、经营方式等全部由投资者决定,政府不参与或干扰;对旅游业投资者只收取租金和旅游税;对游客实行落地签证或免签证;政府投资建设岛上国际机场、公路交通、码头等公共设施,交通工具主要有快艇、水上飞机等;免费提供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二是旅游管理体制方面。马尔代夫政府部门通过立法,对海岛环境资源保护、交通运输等作出明确规定。马尔代夫旅游部既能代表国家对出租海岛进行审核批准,也可以对现有和新建度假村的开发和运营实施严格监控,对不达标准、违反有关规范的度假村实行重罚或者关闭,以维护良好的海岛旅游信誉和秩序。

2.三沙旅游产业缺乏政策支持,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是缺乏规范海岛开发的法律依据,对于无人岛屿的开发、远洋旅游业的发展缺乏政策支持,三沙基础措施落后,目前通往三沙的交通运输工具只有船舶,航空运输未开通,同时除了永兴岛有港口码头外,其余岛屿均未建设航运码头。二是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三沙旅游的开发涉及海洋旅游管理的部门众多,除海监、渔政、海事、海关和海警等五个海洋管理部门外,还有旅游、交通运输、国土环资、保护区等多个部门,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并且存在管理空白,统筹协调难度大。

(三)海岛旅游统筹规划的差异性

1.马尔代夫实行高标准的设计规划,推行整岛招标租赁开发模式。马尔代夫根据不同岛屿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国家旅游委员会经过科学论证后出具建议书递交国家旅游部,由旅游部门决定是否批准开发岛礁。对拟开发的海岛实行国际招标,采取整岛开发模式,推行“四个一”规划理念,即一个经济主体投资公司租赁一座海岛,以一座海岛建设一个酒店,突出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配备一套功能齐全的休闲娱乐设施和后勤服务,如供水、供电、污水、废物处理系统、船坞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度假区[2]。

2.三沙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目前,三沙海洋旅游产业开发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对海岛开发缺乏宏观规范指导,总体规划滞后,整体协调度低。在处理海岛开发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军力建设之间的关系缺乏协调统筹规范。有些海岛不能按照海岛的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和地理位置进行开发功能或者开发方向的定位,开发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大,整体资源效益低下。

(四)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1.马尔代夫以开发促保护。为控制容量和保护海岛生态环境,马尔代夫开发实行“建筑层低、容量利用低、密度开发低、绿化率高”的三低一高开发原则,明确规定任何一个珊瑚岛的开发面积不能超过岛屿总面积的20%。并严禁来岛游客出口任何种类珊瑚或擅自收集沙滩和海中贝壳,明确禁止私自在岛上钓鱼、捕鱼、采摘或践踏珊瑚甚至是岩石,禁止商店展览和销售海龟和乌龟的标本以及整块出售海龟壳、乌龟壳、黑色珊瑚,否则遭致高额罚款,很好的保持了岛上生态系统及旅游资源的平衡和完整。同时为了控制岛上游客容量,减少海岛的承受力,海岛度假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非旅游人士不得上岛。马尔代夫政府在审查度假区规划设计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海岛酒店床位数,并登记入册,酒店不得随意更改,达到控制海岛人流量的目的,节约海岛资源。

2.三沙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性差。由于环保措施不力,以及民众环保意识浅薄,南海海域环境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坏。《2012年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南海海面漂浮中小块漂浮垃圾平均数量密度为1083个/平方公里,大块和特大块漂浮垃圾的平均数量密度为22个/平方公里,主要是塑料瓶、塑料袋、聚苯乙烯泡沫和木片(块)等;海底垃圾数量密度为967个/平方公里①,海底垃圾主要为塑料类和木制品。除了主岛永兴岛外,西沙群岛其他岛屿都不同程度遭遇大量海洋垃圾困扰。如七连屿海滩,抬脚与落脚之间,都会触碰到垃圾,海洋垃圾数量巨大;赵述岛上贝壳残骸、酒瓶、矿泉水瓶、废弃渔网、塑料泡沫箱碎片等随处可见,外海飘来的垃圾与岛内新生产垃圾交集汇总,对海岛脆弱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岛屿地下水污染严重,生活用水主要依靠船舶补给及收集雨水;原生态植被遭到破坏;渔民掠夺式的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等问题,海岛处于处于粗放型发展状态,资源环境遭到人为破坏严重。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过去15年中,三沙岛礁、西沙海域珊瑚覆盖率从60%以上降至约20%,导致近礁海岸线受海水侵蚀严重。

(五)海洋旅游服务特色品牌存在的差距

1.旅游服务产品与当地特色文化融为一体。目前,马尔代夫已开发成具有101种风格的101个旅游度假区,每家度假酒店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有用椰子干做柱,用树皮、树叶编辑成席子盖房顶;有用珊瑚、碎石砌墙;也有用砖、瓦和珊瑚石建造的房屋;有的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建造独具特色的水上屋,但客房内的设施一应俱全。每年平均吸引世界各地游客76万人次,均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档消费群体,从少量游客身上获取最大利益。

2.三沙缺乏特色旅游品牌,旅游资源开发不足。2012年成立的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在西沙群岛主要以游轮观光为主,缺乏特色海洋旅游产品和高端海洋旅游度假产品,对于高端消费游客难以形成吸引力。其首府所在地永兴岛是西沙群岛也是整个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除了机场能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外,其余建筑物、海港都仅利用海岛现有的土地资源,其他岛屿均处于未开发的“处女岛”。三沙市人群结构单一,主要有渔民、驻扎少量部队和少量政府工作人员,渔民善于利用珊瑚石建造房屋,保持本土风格,但略显破旧、杂乱,整个三沙市人口仅有1000多人,目前依然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小城镇。

三、建议

(一)调整三沙经济产业结构,加快海岛旅游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以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契机,依托新成立的三沙市南海战略调整,加快推进三沙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海洋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与国防相融合,结合海岛的自然环境,以点到面的方式逐步发展远洋旅游业。改变三沙单一的经济模式,在发展中维权,以发展促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深入开展三沙群岛资源调查,科学制定三沙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首先,通过对三沙所有岛屿进行科学系统地调查,准确掌握每个礁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具体情况,包括海岛地理位置、面积、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及其他生物资源的状况,为海岛开发规划打下基础。其次,结合海岛整体规划以及旅游业发展需求对交通措施进行整合规划,以更合适的方式发展三沙,如将机场建在七连屿以便留出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永兴岛填海造陆建设海港,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将永兴岛建设成为三沙旅游的中转站。最后,任何一座岛屿开发建设之前,对开发岛屿进行路网、电网、可饮用水水网、污水排水网络系统进行有可预见性的规划设计,并根据规划设计进行提前建设,在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再开发建设,最终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一次定型,规避出现多次重建的局面,进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完善海岛开发法律法规,加快三沙基础措施配套建设

一是加快我国海岛开发立法步伐,制定远洋海岛旅游发展政策。加强对海岛开发的规范和管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快制定出《海南省三沙市开发建设管理规划》,并针对三沙市广阔海域中各群岛的岛、礁、沙、滩及其附近海域的资源状况和开发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严格的规划细节和技术标准,同时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严格进行管理和执行。二是优先建立污水处理机制。建立常态化以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以及一切海上资源开发平台附近海域的水污染防治监测评价制度,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海域污染治理责任机制。三是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坚持“陆海统筹、综合开发”的总原则,建立海洋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发展高档次游客交通船和飞机,增加客运能力,有效改善三沙海洋旅游的交通条件,完善配套服务,加强三沙海洋旅游后方基础设施和补给的建设。

(四)以科学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为先,因岛制宜

开发三沙旅游,要严格遵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重视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使资源利用在可持续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化,而不能只注重岛屿开发,而忽视了海域的开发利用,顾此失彼。对于无居民岛屿,由于其本身生态系统脆弱等特点,在开发时应以高档旅游市场为目标,实施浮岛建设项目,实现一岛一酒店,突出特色[1-2]。

严格控制旅游人数,切实保护好当地的脆弱生态环境,使三沙成为中国的马尔代夫。

(五)挖掘特色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三沙海洋旅游精品

根据不同海岛的特点,选择旅游发展较为超前的海岛作为旅游中心,组成特色的旅游区域[3]。依托三沙独特旅游资源优势,探索海洋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模式,实现“一岛一主题”,将高端热带海岛度假、邮轮、游艇、远洋探险、海上运动、海底潜游、荒岛生存体验等受高端市场青睐的特色旅游项目与海洋生态旅游、休闲渔业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旅游相结合,并注入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水下文物、疍家文化、渔家文化等本土海洋文化遗产,不断丰富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三沙海洋旅游对国际、国内高端游客的吸引力和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争取高端市场客源[4]。

参考文献:

[1]乔宇静,胡文君.马尔代夫旅游模式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J].热带农业工程,2009(12):57-59.

[2]佚名.三沙海洋旅游: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EB/OL].[2013-01-09],海南人大网:http:///eap/90.periodical.articledetail?article_id=49362.

第8篇:污水处理年度报告范文

(一)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

在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权威定义。各专家学者所探讨的环境会计,多是针对国外的情况进行介绍和评论。但是,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看法也不够统一,从笔者掌握的外文资料来看,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进行管理的范畴都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中与资源和环境有关的,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其中,环境差别会计事实上是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它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问题对公司带来的财务影响;生态会计则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领域之外的新,它以物理单位(例如千克、焦耳等)计量公司对环境造成的生态影响,并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三个分支。就此而论,国外的环境会计实际上是一种把生态效应、资源资产、环境补偿及其相关财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体系,与我们一般称谓的财务会计大相径庭。

环境信息披露应当是环境会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在于各企业的范围内,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由于这样的信息一般是用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所以也常被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应当说,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很多属于宏观性的,比如,国家对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有了很大的投入,这些投资带来的效果怎样呢?就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水平,还很难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是,在企业范围就不一样了,企业对自身因治理环境的耗费和收益各是多少?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怎样?与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又有多大的差距?应当是了如指掌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对外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与环境会计信息有关的披露还只限于企业范围内,而且主要是上市公司。比如,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其1999年的年度报告中就这样进行了披露:

环保因素的限制:磷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对“三废”进行处理的问题,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公司已陆续投资了199万元、24万元和31万元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预计1999年环保投入将达到35万元。目前,公司各项环保指标均已达到了国家标准,并在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合格化工清洁文明工厂。另外,近年国内某些地区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将对公司产品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环保因素的限制: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对后续拟投资的项目,坚决贯彻“三废”治理与生产装置建设“三同时”的原则,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把“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使环保指标一次性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当然,这样的披露带有用财务数据对环保状况进行的因素,与一些西方国家企业披露的信息相比确实“粗”了一些,但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一般是这样的。

(三)搞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将与环境有关的业务事项专门收集、形成环境会计信息并对外披露,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极有意义的。即,虽然这样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就此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对自然环境形成污染,它是否重视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属于对环境有强污染的企业,它们在怎样防止污染环境?作为这样的上市公司,若不举出与环境有关的财务数据,怎样让社会公众放心?怎样让股民对它投资?作为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理,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此等等。

通过这样的还可以看出:社会管理机构、投资者(含银行、股民等)等需要企业,特别是处于强污染状况的企业及时提供有效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带有综合性的财务信息,从各方面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约束。这是非常重要、切实可行的。对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环境审计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环境审计及其特征

按照笔者的理解,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进一步,笔者认为,应当将环境审计的对象分为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各级政府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首先因为,企业能够用会计数据的方式解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这样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能够实现对企业环保状况的有效监督。但是,环境审计与环境会计在工作内容方面并不见得就是等同的。具体来说,我国虽然还没有关于环境方面的宏观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不见得就没有对宏观环境事项进行审计的业务。比如,我国的生态治理工程都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而实施的,对环境资金投入及其使用效果的审计,应当属于宏观环境审计的内容。但我们必须承认,与企业的状况相比,进行对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督,难度要大得多。一是由于一些环保事项刚刚开展(如集中供热、使用无铅汽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城区绿化等),尚没有进行这样监督的实践经验;二是由于各管理机构的工作纵横交错、彼此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三是由于这方面的相关法规未见健全。但笔者要说明的是:既然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审计有此功能,我们就应当开展这方面的,并努力促使这方面工作的圆满实现。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并不乐观。首先,环境审计的重任主要由政府审计担当,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尚未充分介入。具体来说,我国政府审计体系虽于近年来成立了专门负责环境审计的机构(如国家审计署的农业与环境司,各省审计厅的环境处等),但审计的范围尚未延伸到与企业有关的环境事项;相对而言,负有对企业审计重任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尚未对环境事项引以充分的注意。或者是说,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没有在环境审计中发挥作用。再就是: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在于与财政审计相连的环境资金的投入和支出方面,也就是说,环境审计只是与环境事项有关财政资金的审计,更能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作用的经济效益审计和社会效益审计只处于探讨阶段。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加之政府审计不见得要对外披露全部信息,因此,我们很难找到有关环境审计的相关报道。

(三)强化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就我国的环境保护现状而言,开展、加强、乃至强化环境审计是很有必要的。简单的道理为:既然有了相关的制约法规,就一定要有必要的监督,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将失去作用。但是,社会上对环境保护工作负有责任的机构很多(如环保局、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建筑部门等),在这些机构中,除环保局的工作较为专一之外,其他部门的管理都有其特定内容。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机制下,如果紧紧抓住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政资金投入与预期效益,紧紧抓住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务收支事项,由有综合性监督(或者是专门监督)职能的审计机构来担此重任是最为合适的。

有了专门对环境保护状况的审计监督,就等于在最关键的部位设置了一道关卡,即从资金的支出与使用效果方面来考核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对我们这样一个中的大国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从学的原理来,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也可得到验证。比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化过程中,环境污染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污染当然要治理,环境也要保护,有时候,为了保护环境宁可牺牲经济发展。但是,不能为了环境就压抑发展,人人都穷困潦倒环境再好也无济于事。所以,环境问题是一个选择问题,要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环境而放弃发展。按照这样的,环境与发展成了我国现阶段各方利益“博弈”的一个核心部位。在这时,我们就必须运用审计这一有力工具,进行小到企业、大到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监督,以保证国家、人民、企业之间全方位的利益。

三、环境及环境审计的工作方式探讨

(一)环境会计方面

在我国,做好这样的工作难度很大。其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并没有这方面可供实际操作的会计制度与准则,在缺少强制力和技术引导的情况下,一般企业并不愿意在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方面多做工作,由于环境污染对经济效益造成的企业更是如此;二是我国的学术界一谈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国外怎样怎样、如何如何,但实际上国外大多数国家,甚至是最发达国家对这样的问题也正处于探讨阶段,即使是有好的经验,也不见得能直接引用。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对待,也能够化难为易。从企业方面来看,我国已经存在了较好的对企业环境管理的框架,如果我们认真工作、严格要求,就可能会在短时期创出一条路子。比如,企业,尤其是化工、造纸、发电、建材等行业的企业,将因为环境因素而交纳的费用、罚款单独记录为环境费用;将因治理“三废”而得到的减免税收、国家补贴,以及由于“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比如通过ISO14000论证)而获得的超额利润等专门记录为环境收益;再将确实可以计量的未来可能发生的与环境治理有关的费用(如矿山、油田开采期末的恢复费用,核电站的核废料处理费用)预提为环境负债;并在此基础上行成一套可以进行横向对比的经济技术指标,以进行同业比较;等等。实际上,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国外也在探索这样的路子,也在强烈要求会计工作在环境保护中贡献力量。而我国的会计工作一般要直接执行国家的法令法规,如果我们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些企业,特别是强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资料的核算和考核,应当能够发挥作用。

相对而言,这样的工作若在非企业方面则是相对困难的,关键在于一些会计核算的资料与环保的实际效果难以有效结合。比如,我们推行城市集中供热,可以通过会计出供热量的成本费用,但是由此带来的环保效果则无法进行考核;我们处理了城市垃圾、污水,可是只能计算其耗费,无法计量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但是笔者还要说一句,在这样的主要事项中,若没有会计,则会一事无成。最起码,计算供热成本以保证供热站经营和考核,计算垃圾、污水的处理成本以确定对城市居民的收费标准等工作,非会计莫属。当然,这样的难题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更高层次的问题会有:滥砍滥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破坏的价值几何?若要恢复生态平衡,又怎样考虑其支出与收益?如此等等。可以说这样的问题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关,需要环境、经济、管理、会计等各学科协力攻关,才能解决。

(二)环境审计方面

笔者认为,环境审计方面的问题要比环境会计工作容易一些。笔者在此处将审计分为企业层次和非企业的宏观层次。

相对于企业层次,如果企业真的象文章所述的那样,设立了专门的与环境有关的财务数据线索,那么审计就可以按照这样的线索查证各种环境费用、收益是否真实可靠。这样的审计事项既可以运用于我国从社会公众筹资的上市公司,也可以用于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国有企业,还会运用到与筹资用资有关的各种业务。比如,我们现阶段有很多世界银行项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项目就有很高的环保要求,在其他国际交往中也是如此,以至于成了我们一般称谓的难以绕过的“绿色壁垒”。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确实需要审计界的努力工作。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探讨还只是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最近,国家各个管理部门都对环境问题引起了充分的重视,很多相关的科研项目已经启动。我们非常希望这样的理论能早日转化为实践,为我国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相对于非企业的宏观层次,虽然其社会效益的数据无法取得,但是审计工作在此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宏观的环保努力一般都与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相关。这样,以财政资金的支用及其形成的物质成果的考核就构成了对环保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的得力手段。比如,审计工作就以其切身努力在保证环保资金专款专用方面发挥着其他部门无法取代的作用;再就是,政府审计部门在对各级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任期责任审计中对环保业绩的考核,又对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把关”的作用。不仅如此,据笔者所知,我国的政府审计机构(主要是国家审计署)正在积极配合国家环保总局,在国家的生态平衡建设方面努力工作。所有这些都可以证实,审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非常之大。当然,现在最需要学术界所作的则是认真开展这方面的学术,为全面、深入开展环境保护这项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工程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搞好环境会计、环境审计工作的建议

笔者在此从会计、审计和综合配套措施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第一,会计工作方面。笔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出可供企业操作的会计准则,以准则指导企业的环境会计实践,并为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处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必须进行环境会计数据的专门计算,并在有关的报表中填列有关环境的会计数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则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适当披露与环境有关的会计数据。这样要求的结果是,使企业的环境保护与其经营结果直接相连,起到对企业“警钟长鸣”的作用。

第二,审计工作方面。首先,应当促使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政府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负有责任的规范性法规,使环境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审计机构内部应当加快业务实践,取得审计经验并及时推广,以把环境审计从理论的书斋和外国人的讲坛上真正运用到我国的实践;再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审计真正融会到常规的企业财务审计之中;最后,各种审计机构应当加强与社会上所有负有环境保护责任的相关机构的通力合作,为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创造条件。

最后,综合配套措施。社会上的各种管理部门一定要与前述的环境会计、审计工作密切配合,在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方面发挥作用。比如,环境保护部门制定严格的、可实际计算的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惩处条款,使环境会计、审计工作有据可依;财政税收部门要有完善的对违反环保法规的罚款、加收税金等的规定,并要求会计认真记录,审计出据审计意见;银行等机构在发放贷款等时,将企业、单位的环境保护会计记录及其审计结果作为必要的审核程序,加强金融控制;如此等等。

第9篇:污水处理年度报告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减贫,财政职能

从绝对的生存贫困到相对的发展贫困,“贫困”这一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始终“固执”地发挥着它的威力。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报告对贫困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没有发言权和恐惧”,据此可以确立三个层次的减贫目标,一是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二是要为贫困人口创造基本的生活、生产条件;三是要培养和增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独立发展的能力。上述目标与政府职能存在交集,所以多数国家的减贫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不仅如此,各国政府减贫主导力量的核心又都统一指向公共财政,我国长期实行的便是以财政减贫为主的政府主导型减贫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同其他宏观减贫手段相比,公共财政的减贫能力最强,可发挥作用的工具最多,而其他减贫手段均不能够独立运用,必须在公共财政的辅助下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减轻和消除贫困是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在。

一、减贫目标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及理论依据

研究公共财政减贫,首先应该确定在减贫目标约束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判断减贫是否处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内,在此前提下,还应为公共财政减贫寻求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

贫困主要涉及的是公平问题,但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在内的市场机制追求的是效率目标,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们创造效率的能力差异并不包容,这必然会造成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此外,贫困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破坏正常的市场运行,降低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威胁政权稳定,致使效率也无从实现。由此可见,无论从公平的角度,还是从效率的角度,都表明减贫的内在应力客观存在。在减贫问题上,市场解决不好,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政府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来说,政府在短期内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给贫困者以物质上的救济,满足其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在长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为贫困者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保障以及相应的政策倾斜,一方面满足贫困者的基本发展需要,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创造效率和参与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政府减贫的可持续性,实现贫困者真正的脱贫。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因政府资源有限,政府独立解决贫困问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减贫方面,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主要通过公共财政履行减贫职能;其次应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调配合,从而提高减贫的质量和效率。

(二)公共财政减贫的理论依据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缓解贫困应从促进经济增长入手,公共财政减贫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加大投资以促进资本形成,限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政府主导的土地、收入分配、教育等制度改革,发挥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带动效应等。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罗格纳.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哈维.莱宾斯坦提出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缪尔达尔提出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法则”、刘易斯建立的二元经济模型、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等等。

福利经济学家则认为,为了缓解贫困,公共财政应以寻求“最大化的社会福利”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庇古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也就越大。当然,“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观点会使效率受到损失,并不可取,它的意义在于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有益的启发,而后者则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手段。罗尔斯认为,旨在实现收入分配平等的财政政策是正确的,他强调的收入分配平等并不是完全的平等,而是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助于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不平等,从而提高社会帮助穷人的能力。阿马蒂亚.森认为扶贫的目标不应该是仅仅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而是要提高他们创造收入的能力,政府应更多地关注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包括让更多的人拥有食品、住房、接受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等,为此政府应当实行多种再分配政策,包括对失业者给予补助,对贫困线下的公民进行救助,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培养和提高个人的能力并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上述两种理论对我国的具体实践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我国公共财政减贫重点依靠经济发展来实现,主要方式是加大资本性投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成熟期,公共财政减贫的重点正逐渐转向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方面。这也从反贫困的角度印证了20世纪60年代穆斯格雷夫提出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二、公共财政的减贫职能分析

根据穆斯格雷夫对于财政职能的经典界定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确定我国公共财政应发挥三项基本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根据减贫目标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及理论依据,可以确定我国公共财政职能应体现减贫取向并具有减贫的职能优势,从而保证减贫目标的实现。

(一)公共财政职能的减贫取向。

资源配置方面。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是资源流向效率较高的地区,形成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马太效应”,这便需要公共财政出面解决随之而来的贫困问题。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最主要的体现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公共财政提供如下五类公共产品和服务,使得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具有较强的减贫取向:其一,在贫困地区推动公路、桥梁、电讯、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二,在贫困地区实施农田建设、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的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其三,在贫困地区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包括建设中小学校普及义务教育,举办各种培训班推广和普及农村科学技术等等;其四,在贫困地区投资兴建福利性企业;其五,在贫困地区开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救灾抚恤等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收入分配方面。市场和政府都具有收入分配功能,其中市场侧重于初次分配,政府侧重于再分配。公共财政通过建立包括所得税、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直接补贴在内的均衡收入分配机制,对因资源禀赋、能力差异等客观因素形成的贫困群体予以扶助,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由于公共财政通过如下措施来行使其收入分配职能,使得该项职能具有较强的减贫取向:一是实施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适用较高的税率,同时,进行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实施救助,这样在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二是提供公共服务并力求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一方面满足贫困者在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需求,缩小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另一方面从根本上对新增贫困起到预防和抑制作用;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实施针对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计划,向其提供初等教育和初级医疗保健及养老服务,从而提高贫困者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率,同时提高贫困者生活水平以达到社会最低生活标准并满足其基本的发展需求。

经济稳定与发展方面。公共财政履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目标是保障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项要素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具有较强的减贫取向。首先,经济发展目标和减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经济稳定发展,才能最终减轻并消除贫困,只有减轻和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经济发展目标要求在物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发展,不能以贫困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其次,社会发展目标要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首要任务,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使每个社会成员摆脱贫困并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第三,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重在关注各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共财政在首先保障贫困者生存需要的前提下,重视环境治理、能源节约和生态保护问题,力求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住彻底摆脱贫困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公共财政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支持和谐社会建设,大力保障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减贫取向。

(二)公共财政减贫的职能优势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共同构成了公共财政在减轻和消除贫困方面的职能优势。

首先,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共财政活动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决定了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社会公共需要是包括贫困者在内的全体居民共同利益的体现,由公共财政通过公共收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其中减贫、扶贫工程位于公共服务之列,为防止“搭便车”等非效率问题出现,公共产品及服务只能由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标志性特征,体现着公共财政减贫的职能优势,因为公共性意味着社会所有成员的公共需要都被纳入公共财政的目标,公共收入源自所有法人实体、社会组织和城乡居民,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等涵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领域。在此基础上,公共性还意味着公共财政更加关注贫困者,因为公共收入的取得要遵循量能缴纳的原则,无纳税能力的贫困者不必纳税;公共支出要为贫困者提供生活保障,但仅限于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及公共需要,可见,公共财政减贫在充分体现公平的基础上并不损失效率。

其次,公共财政具有灵活性。公共财政是由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预算、公共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体制等部分构成的有机体系,其职能范围广、可选择的手段多,在减贫方面具有灵活性。第一,公共收入具有灵活性,其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分别通过公共权力、公共产权、公共信用等多种途径筹集,是公共财政履行减贫职能的物质基础。第二,公共支出具有灵活性,其转移性支出是公共财政履行减贫职能的载体,履行财政减贫职能的全部支出都包括在内,转移性支出既可以采取直接的支出方式,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支出方式。第三,公共预算作为公共收支的年度计划,是对所有的公共支出项目与公共收入项目的通盘考虑,具有计划性、透明性、全面性、法律权威性、政治程序性等特点,为灵活的公共财政赋予了一定的约束力,这正是公共财政有效提供减贫公共服务、切实履行减贫职能的有力保障。第四,公共财政政策具有灵活性,它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通过实施税收、财政支出、公债、预算等政策措施来达到发展、稳定、公平、效率等目标,公共财政减贫职能是通过综合性的财政减贫政策具体实施的,它包括长期财政减贫战略和短期财政减贫策略,且政策目标及实施方式、手段可随着减贫任务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第五,公共财政体制是对各级政府财权财力划分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制度,科学地划分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减贫方面的财权财力,是公共财政有效履行减贫职能的重要条件。可见,公共财政减贫职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得以发挥,并能适应减贫任务的阶段性发展变化,在减贫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最后,公共财政具有直接性。除了公共财政减贫政策以外,政府履行减贫职能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例如农业政策、价格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但是只有综合性的公共财政减贫政策具有直接性,而其他手段的减贫作用均是间接的,需公共财政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减贫作用。公共财政政策具有如下特征:主要作用于分配领域,倾向于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这些特征决定了公共财政的减贫效果是直接的。公共财政减贫政策可以通过救济支出、补贴、投资、税收等直接或间接手段来具体实施,其中直接手段直接面向贫困者个人,能够加强减贫力度并加快减贫进度。相比之下,其他政府减贫手段则不具有这些优势,例如,农业政策是通过扶植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来实现减贫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必然要借助补贴、税费减免等财政手段实现;价格政策是通过农产品价格保护,进而保证农民收入水平来实现减贫的,价格政策一般与粮食企业亏损补贴配套使用,而后者属于公共财政调节范畴;信贷政策是通过信贷部门对贫困者发放小额贷款帮助其恢复生产来实现减贫的,一般需要财政出面进行贷款担保,贷款才能顺利发放。

可见,公共财政在减贫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全面的、直接的、灵活的,公共财政内在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并能够充分发挥减贫的职能优势,这对于减贫任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三、公共财政减贫的实践经验

世界各国的发展史表明,各国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贫困困扰,但因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背景不同,各国贫困问题有着不同的特征,所以采取的财政减贫措施也存在着差异。然而,恰恰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我国才更能够从中汲取较为丰富的减贫经验,提高减贫任务的工作效率和成功几率。

(一)发展中国家的减贫经验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温饱、土地、产业结构、科技、资金等相关贫困问题与中国的情况较为接近,其经验更值得中国借鉴,因此我们首先介绍发展中国家的减贫经验。

印度的财政减贫历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以推行“绿色革命”为主要内容,公共财政支持了“农业精耕县计划”、“农业精耕地区计划”和,重点解决粮食问题和农村贫困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实施“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稳定增长、消灭贫困、满足最低需要的口号,公共财政支持了“以工代赈”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青年职业培训”计划等多种计划来帮助和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印度尼西亚的财政减贫成效也较为显着,其减贫政策的宗旨是在发展中使穷人受益。公共财政大力支持国家发展计划,在农业、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有效地减轻了该国的贫困问题。同时,公共财政积极配合以农村小额信贷为核心内容的信贷扶贫模式,为自耕农占据优势的印度尼西亚广大农民提供了及时、便利的信贷服务,推动了该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降低了贫困发生率。

小额信贷扶贫影响力最大的是孟加拉乡村银行,其以强调小额信贷项目的社会功能着称,切实帮助贫困者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和增强贫困者的持续发展能力。孟加拉乡村银行注重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贫困者参与并对其进行有效激励,为大规模的贫困者提供了信贷服务,承担着该国重要的扶贫任务,其小额信贷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和国际援助。

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等国家实施了相同的财政减贫政策,即“发展极措施”,其中以巴西的做法最具代表性。具体包括:国家直接投资于贫困落后地区,建立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设立“地区性开发特别协调部”作为专门管理机构,从事制定区域开发计划、安排项目和投资、开发集中连片的落后地区等工作,分期分批地解决落后地区开发问题;将全国税收的30%作为“全国一体化”基金,专项用于“发展极”计划对落后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并组建开发银行对该项特别基金进行管理;政府规定向落后地区投资的私人,一律减免所得税的50%,并鼓励将减免的部分继续用于这些地区的投资或公益事业;实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格,当市场价格高于这个价格时,农民可以自由向市场出售,而当市场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时,农民可以将产品卖给国家,或作为抵押来取得低息贷款,从而保护了农民的基本利益。“发展极计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巴西贫困现象明显减轻,但财政也为负担该计划所需的巨额资金而压力巨大。

(二)发达国家的减贫经验

“社会保障方案”和地区发展政策是西方发达国家解决本国贫困问题的主要措施,此外还包括价格政策、就业培训、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等措施,这些措施均需借助公共财政的力量实施。

社会保障方案是一种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角度缓解贫困状况的措施,实质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其理论基础源自西方学者提出的“福利国家”思想。社会保障方案一般包括实行养老、疾病、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以及为贫困者直接提供基本的营养、卫生、教育保障和其他生活补助,以满足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业者等主要贫困者的基本需求,改善他们的贫困状况。该方案须借助财政手段来实行,主要通过累进所得税和转移支付缩小人们实际收入差距,缓解低收入者的贫困状况。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贫困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小,适合实行普遍的福利制度,因此社会保障方案已经成为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减贫措施。在美国,公共福利支出是州和地方政府的第二大财政支出,仅次于教育支出;在英国,社会保障及福利支出是地方政府的第三大财政支出,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丹麦,中央和地方财政都是典型的福利财政,地方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列第一位,占总支出的1/2以上,且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地区发展政策是以空间分布为基础的一项减贫战略,其主要措施包括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来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倾斜来鼓励和刺激其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地区发展政策的实施,其经验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科学的区域政策,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状况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例如,美国曾进行大规模的西部开发行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地区发展政策,包括减税、免税、退税等优惠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政策和相关补贴政策,改善了西部地区的贫困状况,并在减少和消除贫困的基础上实现了地区间的平衡,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整体经济发展。再如,德国曾进行大规模的东部开发行动,实施了两项重要的地区发展政策,其一是发达的西部地区对贫困的东部地区进行大量财政援助,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和减少失业等方面;其二是加大东部贫困地区的科技服务投入和为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优惠贷款,促进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地区发展政策有力地刺激了德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增加了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缓解了贫富差距。

(三)我国财政减贫案例分析

贵州省纳雍县和广东省阳山县都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均坐落于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较差的山区,贫困程度较高,通过一系列较大力度的扶贫工作,对二者的减贫成效较为显着。由于两县减贫模式较为典型和相似,选取它们进行案例分析,能够基本反映出公共财政为促进减贫所做的基本工作。

贵州省纳雍县2000年以前一直是主要依靠财政补贴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该县瞄准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通过政府扶贫、开发扶贫、技术扶贫、整村推进、借智借财、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等模式实现减贫,扶贫开发工作成绩显着。财政是纳雍县实现减贫的核心力量,该县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机制,通过建立农业发展风险基金、为农民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等方式,增加农业融资渠道,使农民获得足够的生产资金,并对贫困程度不同的农户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据调查,纳雍县财政扶贫资金的80%主要用于种养殖业,其余的20%与部门捆绑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在重视财政投入的同时,该县还注意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管理,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其中包括: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申报管理,规定申报项目必须是扶贫开发重点村,并从规划的项目库中征求村民意见选择申报;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管理,项目审批后各实施单位拟定实施方案,并与县扶贫办签订资金管理协议,然后下拨30%的启动资金开始启动;实行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制,将资金数量、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单位、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等情况进行公示,涉及贫困农户种养殖业和住房改造等项目的,将贫困户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扶贫开发统计监测工作,各乡镇扶贫工作站采取了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全面、准确、动态、系统地反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扶贫开况,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监测和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项目实施结束后,经验收组验收,到县扶贫办审核,再到县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实行项目后续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管理的延续性。此外,该县财政还支持产业开发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借脑借智工程、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等扶贫措施的落实。

广东省阳山县曾被列为全国重点扶贫县和广东省特困县,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综合推进”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减贫措施,已于1998年实现整体脱贫。阳山县财政减贫的主要特点在于支持“十项民心工程”,着力改善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增加贫困群体收入。具体包括:对生活在石灰岩边远山区的群众进行移民安置,并保障迁移群众异地发展经济致富,支持安居工程;投资建立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基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支持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通过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扶持发展农村种养业及农村专业协会、加快农网改造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等支持农民减负增收工程;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开展职业教育,免费培训农村劳动人才,引进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资金,支持教育扶贫工程;发放低保金、救助金、供养费,使医疗救济特困户、低保救济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和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支持济困助残工程;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支持全民安康工程;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投资兴建垃圾压缩泵站和污水处理厂,支持治污保洁工程;投资修建蓄水池和供水设施,支持农村饮水工程;投资建设县城防洪排涝体系工程、大小型水库加固工程,支持城乡防灾减灾工程;支持外来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工程。通过财政支持“十项民心工程”,阳山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布局得到调整,农业资源得到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增加,这为全县整体脱贫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我国公共财政减贫的政策思路

国内外长期的反贫困经验证明减贫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不一,单从一两个方面实施减贫措施难以实现长期减贫目标,因而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通盘考虑。通过前文对公共财政减贫职能的阐释及对公共财政减贫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以公共财政为核心、立足于贫困群体和宏观调控实际需要的减贫政策思路逐渐清晰。

(一)根据致贫原因选择减贫方式,做到区别对待。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各地致贫原因多有不同,综合起来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贫困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且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因病、因残及因子女教育致贫等。由于致贫原因不同,我国贫困人口所面临的贫困性质不同,对减贫措施和力度的需求也不同,公共财政应该根据致贫原因,安排不同的支出,对减贫相关工作给予分类支持。具体来说,对于生存条件恶劣、资源贫瘠的贫困地区宜安排相应支出支持转移搬迁、异地安置;对于资源禀赋较好的贫困地区宜安排相应支出支持开发式减贫;对于缺乏劳动和生活能力的贫困者宜安排相应支出支持救济式减贫;对于因灾致贫或返贫的贫困者宜安排相应支出支持扶植式减贫等等。在确定减贫方式后还应根据贫困者的贫困程度来确定具体的措施和力度,以此来提高财政减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根据贫困对象确定瞄准方式,做到点面结合。我国的贫困对象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贫困县、贫困村、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长期以来,中国的减贫政策采取的是区域瞄准方式,即绝大部分扶贫项目和扶贫投资主要瞄准贫困地区(以贫困县为主),通过各类区域发展项目改善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从而使贫困人口受益,实现减贫的目的。我国中西部有21个省区市的592个县(旗、市)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减贫成效显着。然而,区域瞄准方式只适合于贫困人口规模较大且高度集中的情况,在此前提下具有准确、有效、节约成本等优点。但是,随着减贫效果的逐渐显现,贫困人口的分布开始分散,有些贫困地区除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居民外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前提条件发生改变,区域瞄准方式的优点也就无从体现。对此,我国应该下移瞄准对象、缩小瞄准范围,以提高瞄准的准确性,同时防止财政扶贫资金的浪费。目前,我国将瞄准方向逐渐转向乡村,已有14.8万个贫困村被纳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调整瞄准范围,一是将瞄准对象全面从县确定到村;二是将非贫困县的贫困村纳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三是针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进行重点扶助,直接向特困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满足其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

(三)根据贫困对象的发展能力,做到以“输血”促“造血”。“输血式”扶贫也称“救济式”扶贫,是我国传统的减贫模式,通过政府发放资金和实物,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也即生活救济。这种减贫模式较适于特困群体,可以在短期内使其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迅速缓解贫困。但这种减贫模式的缺点也较突出,一是只能起到短期缓解贫困的作用,而不能彻底地摆脱贫困,二是贫困人口对救济的被动接受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妨碍其自身发展能力的激发和调动,也会增大财政的压力。因此,应尽早告别单一的“输血式”扶贫,在通过“输血”使贫困群体摆脱“特困”束缚后,根据其自身发展能力,从机制和组织体系等方面积极培养其“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放贫困对象的生产力,实现长期脱贫和遏制返贫。具体来说,财政应一方面通过单纯发放资金和实物对特困人群实行救济,一方面根据非特困的贫困群体的具体情况,通过投资相应的扶贫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市场竞争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方面应力求形式多样化,因为随着减贫难度和成本的不断提高,政府难以独立完成减贫任务,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具体可发展对口帮扶、联系帮扶、定点帮扶、股份合作、“公司十农户”、“大户+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的社会扶贫,并吸引中介组织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同时,还应引导贫困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创新与自身能力及特点相适应的减贫模式,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脱贫。

(四)根据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推广“参与式”扶贫模式。尽管建立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但是政府部门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减贫措施与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偏差仍然是难以避免的,从而影响到减贫效果。对于这一问题的较好解决方式是推广“参与式”扶贫模式,因为该模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让贫困者直接参与到减贫项目的设计、实施、监测与评估整个过程,使财政减贫与贫困群体的经济社会环境、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接受援助的能力联系起来,有助于援助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提升减贫的整体价值和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参与式”扶贫模式需要立足于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给予贫困群体一定的发言权、分析权和决策权,同时,财政等援助方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实物以及适当的组织、培训和技术服务,最终既可有效缓解贫困,又可强化贫困群体的资金管理能力、适应市场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还可以激发贫困群体的主体意识及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实现“多赢”的目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