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本卫生保健范文

基本卫生保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卫生保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本卫生保健

第1篇:基本卫生保健范文

关键词:三甲医院;医保;常见病、多发病;卫生技术

卫生技术具有两面性[1],一方面增强了诊断和防治疾病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医疗费用不合理快速增长等消极影响[2]。目前,我国卫生领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是医疗费用过快增长[3]。本文通过研究常见病、多发病所使用的基本卫生技术及住院费用情况,旨在为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和临床诊疗技术的规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4],以达到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和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目的[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某三甲医院2011年中最常见的前10种常见病、多发病为研究对象。它们依次是:①恶性肿瘤;②不稳定性心绞痛;③高血压;④病毒性肝炎;⑤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⑥肺炎;⑦脑梗塞;⑧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⑨肝硬化失代偿期;⑩老年性白内障。本文研究内容涵盖这10种疾病的人口学特征、检查项目、化验项目和常用药物等卫生技术利用情况。

1.2方法 现场采集住院病例的电子病历和计费清单,包括性别、年龄、医保类型、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检查、化验、药物使用等详细资料。

1.3统计分析 使用EXCEL和SPSS12.0两种软件对数据进行深度整理和分析。

3 讨论

对于本文列出的前10种常见住院病种,从人口学特征分析,患病的平均年龄是61岁,男性的患病概率约为女性患病概率的1.2倍,这对于积极预防常见病、多发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住院费用角度分析,前10种常见住院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最高可达15d,住院天数的增加会直接导致床位费、诊疗费、护理费等每日基础费用的增加,同时西药费所占比例明显偏高,平均占总费用的42.8%,这大于发达国家5%~20%以及发展中国家15%~40%的平均水平[6],因此要真正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必须缩减无效住院日和降低药费比重。

从本文数据分析显示各病种各类卫生技术应用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种类和频次偏高。各病种前10种药物使用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平均约为37.77%,然而前10种药物仅占总使用药物种类数的比例为2.54%,使用人数和药物种类的比为14.87:1,说明药物的使用比例分布不均,间接说明药物种类偏多。各病种检查和化验均种次数最高分别可达453次和427次,说明检查和化验的使用频次偏高。

不合理技术的使用提示医院应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及开展卫生技术动态监测和评价[7]。随着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实施与深化,应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和推进三甲医院医保患者卫生技术使用规范,努力降低药品收入在业务收入中的比例,遏制不合理的医疗消费,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同时,卫生技术评估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必定会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为制定卫生政策、选择适宜卫生技术、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鸿浩,王莉,李幼平,等.2008~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试点乡镇卫生院前15位住院疾病比较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6):622-630.

[2]高建民,雷瑞杰,嵇丽红.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卫生技术利用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69-72.

[3]龙亚林.关于医院如何有效控制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问题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95-96.

[4]韩松,朱倩,左娅佳,等.卫生技术评估在卫生政策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9,16(1):11-16.

[5]卢靖,蔡金华.我国卫生技术评估及准入的初步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27(1):64-65.

第2篇:基本卫生保健范文

现状一:据不完全统计,黄山市中心城区及辖区内的各区县近十年来,建成了大大小小商业住宅区大约在317个,还有拆迁安置区和单位企业自建住宅区等,这些区建成后,形成了新的人群居住群体,并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范围,营造了新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现行的住宅区比原来的行政村规模、居住户数和人口都要大,在第一轮基层医改中,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村卫生室,但现在的新建住宅区,数量之多、规模增大,而基本的医疗卫生设施却没有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致使在新环境中生活的居民,缺少最基本的,最便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往往一有病痛或是一些中老年人的慢病患者,只能往大医院跑,进而造成综合性医院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状况,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就医难问题。现状二:截止2013年底,黄山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6万,占全市总人口17%,而城市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27%。这些老年人绝大部分都居住在社区或新建小区,这部分老年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与慢性病或老年病相随,平时就需要医疗卫生保健;此外,还有15%左右儿童,他们需要日常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现在的新建住宅区里没有为他们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他们期盼能建立区域内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三:据统计,黄山市2013年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为719人,肿瘤死亡1337人,高血压死亡474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568人,此外还有大量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病患者,而这些人群又是当前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重点对象,每年都需要进行跟踪服务,建立完整的健康和疾病监测档案。由于现行的城市人口聚集,大量的新建住宅区投入使用,原有的居民进行了一轮大迁徙,给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带来了困难,老年人、慢病患者和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不全,档案完整性差,有些档案成摆设或死档,不能为现住居民提供有效的基础健康资料,这也预示着新居民区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建立城市住宅区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的基础

2.1黄山市经过十多年的基层医改,已经积累了一整套的管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特别是建立了惠顾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保障机制建立。解决了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2.2国家和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保障。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及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中指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现代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贯穿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综合改革”。加快新建住宅区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建设是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制度”基本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真正使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作用。2.3黄山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立,并培养了一大批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员-全科医生,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作用,即可解决目前新建社区卫生保健网络缺乏问题,又可最大限度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

3建议

第3篇:基本卫生保健范文

【关键词】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R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69-01

为全面掌握我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情况,为加强全区托幼机构的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和《湖南省托幼机构卫生评价表(100分)》标准的要求,制订我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调查方案,由经过培训的全区27个街道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医生(专干)下园进行评价调查。现将其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全区27个街道办事处和乡镇内托幼机构共179所。

1.2 方法

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和《湖南省托幼机构卫生评价表(100分)》标准的要求,制订我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调查方案,由经过培训的全区27个街道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医生(专干)负责评价调查和采集相关资料。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6月底,全区共179所正在经营的托幼机构,其中公立园22所,私立园157所;179所托幼机构共收儿童17608名,其中公立园儿童1918名,私立园儿童15690名;共有工作人员1421名,其中公立园151名,私立园1270名。

2.2 卫生保健设施状况

2.2.1 园所场地情况 公立园建筑场地平均占地面积,户外、活动场地使用面积,活动室使用面积均符合标准;55家私立园规模达标,124所不达标。

2.2.2 保健设施情况 公立园中有17所设立保健室并且其面积达标,室内保健设施设备较齐全;有5所未设保健室,没有保健设施设备。157所私立园中有55所未设立保健室,14所面积不达标。保健设备只有6所齐备外,其余均不够齐全,常用消毒用品不够充足,灯光视力箱大部分缺失。

2.2.3 保健人员配备 179所托幼机构中有123所配备了专兼职保健员,其中专职20名,兼职103名,全部保健员中只有1名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所有人员均没有上岗证。

2.2.4 工作人员健康体检 全区托幼机构工作人员1421人,参加健康体检的有1380人,未体检的有41人。

2.2.5 膳食管理 179所托幼机构中有170所设立了食堂,取得了《餐饮卫生许可证》的有86所,正在办理中的有26所,未办证的有67所。公立园有制订带量食谱及计算营养量,膳食结构合理;私立园有制订食谱,但无带量、无计算营养量及评价。

2.2.6 心理保健与健康教育 公、私园均能结合幼儿特点和本园实际定期出卫生保健宣传栏,但无开设卫生知识课程及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筛查工作。

2.3 卫生保健工作状况

公、私立幼儿园新生入园体检率、计划免疫接种率均达100%,年度健康检查率公立园为96.3%,私立园为93.6%。

2.4 儿童体检状况

2011年共体检建立档案14840名儿童,其中低体重和发育迟缓的分别占0.49%和3.59%,趋于肥胖的儿童占6.27%;视力筛查视力低下率为12.13%。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永定区公立幼儿园及规模较大的私立幼儿园硬件设施基本符合条件,卫生保健工作也比较到位,卫生保健指标完成较好,各种指标均能达到要求或控制在范围之内。这说明我区的托幼机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的轨道,卫生管理部门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等,对幼儿园的指导、监督检查工作形成了制度化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私立幼儿园存在问题较多,如:管理不到位、硬件设施较差、保健设施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等。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今后应做好如下工作:(1)联合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托幼机构的监督管理。(2)各幼儿园均应按办园条件要求,加强硬件建设,使幼儿人数与房屋、户外场地、活动室的比例符合要求,为儿童提供科学、优质的保教环境。(3)加强卫生、心理保健与健康教育: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优劣直接与保健人员素质及督导力度相关[1]。首先妇幼保健主管部门制订卫生保健知识培训计划,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对各园教职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她们的卫生保健知识,通过她们为幼儿、家长创造良好的卫生保健氛围,并自觉实施好各项工作,保证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4)规范卫生保健各种制度,相关部门把好幼儿、教职员工(保育员、老师、厨房人员、司乘人员)准入关,教育、卫生等部门制订切合实际的办园标准和审批手续,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统一标准,规范管理,通过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质量,对卫生保健不符合要求的不允许其办园[2]。

参考文献:

第4篇:基本卫生保健范文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颁布已有26年。随着社会的进步,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也有了新的理念和发展。在此期间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法律,卫生部、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颁布了《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范和规章制度。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应严格执行上述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但实际上《制度》中的某些条款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影响了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在对《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修订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落实《管理办法》,规范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和内容,于2006年起,卫生部妇社司组织专家修订1985年的《制度》为《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托幼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第八条也指出:“新设立的托幼机构,招生前应当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符合《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的卫生评价报告。”

《规范》的修订以《管理办法》为指导思想,以《制度》的基本内容为依据。目的是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规范全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指明今后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使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常规化、制度化,提高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指导水平,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自2006年起,卫生部妇社司开始酝酿、组织专家讨论、调研对《制度》修订为《规范》的工作。目前,已召开20余次全国专家研讨会议,其中,专题召开有关传染病、消毒方面问题的讨论,并组织有关专家赴福建、甘肃、辽宁、云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山东、北京十省十五市进行《规范》内容可行性、可操作性等问题的调研。同时,借助《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的契机,组织召开全国省级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培训会,广泛征求了全国各省对《规范》的意见和建议。并于2011年4月正式向全国各地和相关部委、司局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根据教育部体卫一司、基础公司2011年12月和2012年2月两次反馈的《规范》修改意见,经专家会讨论进行修改,最终完成了此《规范》。

修订后的《规范》调整细化为四部分,将原《制度》内容列为第二部分“卫生保健工作内容与要求”,包括十方面内容:一、一日生活安排;二、儿童膳食;三、体格锻炼;四、健康检查;五、卫生与消毒;六、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七、常见病预防与管理;八、伤害预防;九、健康教育;十、信息收集。同时依据新修订的《管理办法》要求,新增加:第一部分“卫生保健工作职责”和第三部分“新设立托幼机构招生前卫生评价”,包括卫生评价流程和卫生评价标准;并补充完善了第四部分的相关表格附件。与1985年颁布的《制度》相比,将原有“预防疾病制度”细化为现“传染病”和“常见病”内容;原“安全制度”修订完善为现“伤害预防”;原“卫生保健登记、统计制度”修订为现“信息收集”。删除“家长联系制度”,根据新形势发展要求,增加“健康教育”内容。修订后的《规范》内容得到更新补充,条理更清晰,实际工作可行性、操作性更强。下面对修订的《规范》予以说明。

(一)卫生保健工作职责

依据新修订的《管理办法》要求,明确了托幼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增加本部分。对妇幼保健机构在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管理上的职责明确细化,方便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托幼机构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操作。同时,对托幼机构在卫生保健工作中的职责细化,有利于规范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实施开展,更好地促进群体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开展。

(二)卫生保健工作内容与要求

将原《制度》内容纳入本部分规范,并修订为现有十项。

1.一日生活安排

将原《制度》的“生活制度”修订为现《规范》的第二部分“一日生活安排”。该部分包括五方面内容,更清晰明了、详细、条理地说明了合理的生活制度是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使得《规范》的操作性更强。其中,与1985年《制度》相比,增加了以下内容:

(1)强调定期检查一日生活安排的执行情况。

(2)根据现阶段社会状况,绝大多数儿童1岁以后入托幼机构,所以本《规范》删除了原《制度》里1岁内儿童的一日生活时间安排。

(3)在一日生活安排别强调了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具体指出正常情况下全日制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寄宿制儿童不少于3小时。对儿童进餐和午睡等主要生活环节明确时间要求,可操作性更强。

2.儿童膳食

将原《制度》中的“婴幼儿的饮食”修订为现《规范》的第二部分“儿童膳食”。修订后的部分包括两个内容:膳食管理、膳食营养,更加全面地涵盖儿童膳食的基本内容,主要增加了以下内容:

(1)依据现有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新修订后要求,重点提出对食堂的管理要求,并给出具体可行的依据,强调建立健全了食堂的规章制度。

(2)要求儿童膳食费专款专用,账目每月公布,每学期收支盈亏不超过2%。

第5篇:基本卫生保健范文

关键词:卫生保健 卫生问题 对策分析

前言:公共卫生与保健制度关乎民生根本,是保障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我国的卫生保健制度有着极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卫生保障体制以及国情的限制,仍有一些有关卫生保健的问题存在,限制着我国民生建设的步伐。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制度以及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导致漏洞出现的根本原因,然后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够对卫生保健相关的研究人员给予帮助。

1当前卫生保健存在的问题

1.1政府对于卫生保健事业财政投入不足

卫生保健为题对于国民生活质量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国家的卫生保健制度的完善与否与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有很大的关系。自从我国卫生防疫部门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在逐渐提高对于卫生保健体系的资金与政策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水平,但是由于国情的限制以及资金的匮乏,我国政府对卫生保健事业的投入仍与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国家对于卫生保健事业的投入,除了政府、社会、个人对卫生服务活动的直接资金支出,还包括政府对卫生事业免税及各种优惠政策的间接投入。它受人口学因素、疾病谱改变、新技术应用和人们期望水平提高的影响而不断增长。因此可见,国家对于卫生保健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另外,即使国家政府对于卫生保健事业有足够多的经济投入,却仍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果,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卫生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其二是财政投入结构不平衡。从财政投入结构来看,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现象。

1.2公共卫生保证体系不够健全

预防保健是政府责任的核心,而公共卫生保证体系与国家的卫生保健水平直接挂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国家在防保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允许卫生防疫系统开展部分有偿服务。调查表明,防疫部门靠有偿服务创收占总收入的比例相当之高,政府对其有偿服务收入缺乏监督和控制,任其自由发展,甚至参与提留分成。这样做一方面掩饰了政府对防保工作投入不足的表面现象,一方面也造成了防疫部门重有偿服务轻无偿项目的后果。其后续影响范围面相当之广。由于基层疾病控制机构放松了疫情和疾病控制,严重扭曲了公共卫生职能,政府对于国家公共卫生保健政策的投入迟迟不能到位,直接导致了卫生保健保障能力萎缩。现有的卫生保证体系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缺乏应对力度,更没有建立起常备的应急机制,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

1.3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

卫生事业事关全体全体国民,该事业不应该收到地区与地域的限制,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前提。广义的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才、卫生经费、卫生设施、卫生装备以及药品、信息等。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口与经济社会生活分割为两个互相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制度壁垒,这种壁垒直接导致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由此造成了城乡间卫生保健水平的巨大差距。国家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出台在农村地区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农村地区的卫生保障制度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2解决卫生保健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析

2.1政府重视卫生保健问题

建国以来,“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然而,实践中在处理治疗与预防的关系时,却往往体现出“重治轻防”的理念,在经费投放、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等方面,都把医疗作为重点,卫生总费用中用于医疗支出的比例也远远高于预防保健的比例,而发达国家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我国的卫生保健制度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在今后的卫生保健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就要格外的重视这一方面的发展。卫生与保健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担负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职责。人民群众对于卫生保障事业有着切实的需求,办好这一伟大的事业,政府责无旁贷。政府需要足够重视对于卫生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出台,调整卫生保健制度的结构,确立人民健康福利优先的思路,政府的公共政策应该包括投资于人民的健康,各项宏观的政策也应该有利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2.2建立完整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

完整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对于国家的公共卫生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是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方针。只有建成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准确判定事件的类别和危害程度,体现信息通、反应快的要求,为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一个完整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需要有相应的监督体系,在这方面,我国的一直缺少相关制度。因此,国家需要重视对于卫生保障的监督体系建立,建立以廉洁、有力、高效的队伍保证医疗安全、环境安全和职业安全。

2.3合理配置城乡卫生保健资源

完善的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和巡回医疗制度,来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对于偏远地区的医疗支持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又重要的工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卫生保障投入,定期开展医疗巡回活动,来提高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缩小城乡卫生保障的差距。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偏远地区的经济投入,整体提高我国的卫生保健水平。

3.结语:民生一直是国家重视的要点,而卫生保障事业更是民生的根本。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以及体制的不全面,导致我国的卫生保健保障制度存在一些弊病,国家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来调整我国的卫生制度,但其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卫生保障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发展,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充分重视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性,调整体系的结构,平衡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整体提高我国卫生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帆、卢周来主编:《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中国新世纪的前途与选择》,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年

第6篇:基本卫生保健范文

医保对象将扩大

此项制度实施之后,医保对象从“城镇职工”扩大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上覆盖了城镇所有人员。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渐进式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在今年两会上,总理宣布,今年要“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改革试点。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历经10多年。截至2006年底,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57亿人,而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国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将达到3亿人。现实和目标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医保扩大覆盖面的重要举措。这次会议强调,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是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设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试点如何启动

由于试点工作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政策性很强,因此必须统筹规划、规范引导、稳步推进。会议提出,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坚持自愿原则,调动地方积极性,尊重个人意愿;加强保险基金监管,保证基金安全;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努力解决好广大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表示,近几个月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致力于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这项制度。缴费的方式以家庭和个人为主,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主要是保大病,包括住院医疗和门诊大病。

财政部已把支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列入2007年中央财政的重点支出安排和主要财税政策之一,计划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去年增长86.8%。

各地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医保模式

目前中央还没有统一的文件,但各地已经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包括吉林、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大概100个城市的1000万城市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各地做法不一,无论是缴费率、支付标准或者是财政支持的额度,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有必要尽快拿出全国的方案。

“在医疗改革总体方向还不明朗的今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必须从试点开始,它应该随着医疗改革的方向而进行调整。”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王德文如是说。医疗保险是与医疗改革互相交织的,必须处理好保险系统和卫生系统的关系,而且很多的问题需要在卫生系统内解决,比如定点医院、医药价格等。

医改必须从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入手

第7篇:基本卫生保健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卫生保健、重视。

前言: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体[1990]009号关于实施《学校卫生条例》中明确规定:初中年级每个学生必须安排12~14节课,用以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体育教学以国家教育方针为依据,以正处于发育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前提,既要研究学校体育工作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也要研究体育工作的综合效应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卫生保健是应用卫生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人体与体育锻炼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制定并实施在体育锻炼中所必须遵循的各项体育卫生要求和措施,用以帮助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所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何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我认为不可忽视卫生保健教育。那么,应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卫生保健教育?

1、体育教学应该坚持基本原则。

1.1体育教学应该坚持全面性原则、经常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运动量,运动强度的安排必须适应学生性别、年龄及健康状况,科学安排运动强度、密度和时间:

1.1.1小学生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时期,对他们主要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势的养成,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不宜进行剧烈的力量和耐力练习。

1.1.2初中生在生长发育的加速期,对他们主要是全面发展身体,把握身体素质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打下良好的体力基础。

1.1.3到了高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期,生长发育缓慢,重点应巩固提高获得的体力,在发展力量,耐力上逐步提高要求。

1.2禁止过早地进行体育专项训练。早期专项训练的适合年龄,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学生身体发展的情况而定,即使适时地进行早期专项训练,也要经常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在身体全面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素质和技术训练。单一的训练方法,不仅易造成身体过度疲劳,使运动能力不能持久,而且往往会给身体带来深远的不良影响。我市某镇有位体育爱好者,在自己小女孩五岁时就进行长距离的跑步训练,凭着模糊的技术概念,高昂的热情与干劲,在平坦的水泥公路上训练,结果培养不出尖子、训练不出成绩,而且其小女孩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这种违背体育卫生保健原则的身体锻炼往往事倍功半。

2、体育卫生保健贯穿体育教学整个过程。

2.1课的开始部分,贯彻课的常规,强调学生穿不阻碍四肢活动的服装,不带可能伤害身体的锐利物品上课,如牛仔服装、连衣裙、锁匙等。课的准备部分,教育学生做好准备活动,使肌肉、韧带、内脏、器官等都进入最佳状况,预防运动损伤。课的基本部分,教会学生掌握自我监督,根据课的任务和自我情况,进行各项身体练习活动,提高课的质量。结束部分的体育保健要求就是放松整理活动和整理呼吸,平静身心,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消除疲劳。

2.2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组,对少数在发育或健康上经常或暂时有显著异常现象学生,应组织他们参加医疗体育,因为适宜的体育活动,有促进恢复健康的积极作用,并能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恢复健康的信心。在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时,应对他们进行卫生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合理的生活作用制度。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从而了解他们的生长发育特点。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保健教育必须以下几点:

2.2.1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是受多种规律。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但其总的趋势还具有其共同规律。

2.2.2要掌握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这规律,以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2.2.3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体重等形态都有较大的变化,各组织器官也在不断的发育和完善,但未过到成熟的程度,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不能象要求成人那样要求学生。

2.2.4人体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按波浪式的形式进行的,是有其阶段性,特别是中学生这一阶段,加强营养与体育锻炼要同步进行。

3、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的完善必须要有一个定期的体格检查。

中小学男女学生的体格检查各有不同,入学前或每学期开始前需做身体检查。除了身高、体重、胸围等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外,还要对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系统功能进行检查。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在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掌握和了解其特点,了解学生的体格状况,并采用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卫生保健常识,对于促进他(她)们的生长发育,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术和提高他(她)们自身的身体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要应用到课外活动中。

学生骨骼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不及成人,易弯曲变形。在课外活动要培养他们养成站、立、跑、跳的正确姿势,发现错误姿势,应及时纠正,有些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投掷运动、跳高、跳远等,肢体的负担是非对称的,这就容易不均衡和脊柱变形。因此,在课活动时应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尤其是对侧肢体的锻炼。学生爱好体育活动,不注意体育卫生保健,不但不利健康,可能还会造成损害身心健康,如运动后马上冲热水(冷水)澡,喝冷冻饮料等。同时,应让学生懂得常见的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否则,处理不妥会加重伤势,如踝关节扭伤,有个别同学只懂得马上用手去搓,结果越搓越糟。

5、体育教学设施应符合卫生保健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体育设施,设备水准相应提高,教学时必须保证安全可靠,如田径场平坦,没有石块、玻璃等,风燥时节给上课场地洒水,固定器械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换或修理。新建设施,新置要符合国家标准,如篮球场应取南北向,否则不符合卫生保健的要求。

6、小结与建议

6.1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卫生保健教育,对于增强学生卫生保健观念,提高体育育人水平,对坚定终身体育锻炼信念,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6.2制定并实施在体育锻炼中所必须遵循的各项卫生保健要求和措施,可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6.3卫生保健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势在必行。

6.4卫生保健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引起家长与学校各部门高度重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在工作中我认为对卫生保健的重视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6.4.1建立学校卫生保健所,配备人员,负责学生健康检查。

6.4.2设立学校卫生保健所监督机构、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第8篇:基本卫生保健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卫生保健;知识渗透;基本方法;注意问题

卫生保健是应用卫生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人体与体育锻炼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制定并实施在体育锻炼中所必须遵循的各项体育卫生要求和措施,用以帮助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卫生保健的渗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体育教学应该坚持的原则

(一)体育教学应该坚持全面、经常、渐进、区别对待的原则。

运动量,运动强度的安排必须适应学生性别、年龄及健康状况,科学安排运动强度、密度和时间。小学生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时期,对他们主要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势的养成,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不宜进行剧烈的力量和耐力练习;初中生在生长发育的加速期,对他们主要是全面发展身体,把握身体素质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打下良好的体力基础;高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期,生长发育缓慢,重点应巩固提高获得的体力,在发展力量,耐力上逐步提高要求。

(二)要禁止过早地进行体育专项训练的原则。

早期专项训练的适合年龄,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学生身体发展的情况而定,即使适时地进行早期专项训练,也要经常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在身体全面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素质和技术训练。单一的训练方法,不仅易造成身体过度疲劳,使运动能力不能持久,而且往往会给身体带来深远的不良影响。

二、体育卫生保健应渗透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课程开始应贯彻课的常规。

要强调学生穿不阻碍四肢活动的服装,不带可能伤害身体的锐利物品上课,如牛仔服装、连衣裙、锁匙等。课的准备部分,教育学生做好准备活动,使肌肉、韧带、内脏、器官等都进入最佳状况,预防运动损伤。课的基本部分,教会学生掌握自我监督,根据课的任务和自我情况,进行各项身体练习活动,提高课的质量。结束部分的体育保健要求就是放松整理活动和整理呼吸,平静身心,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消除疲劳。

(二)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组。

对少数在发育或健康上经常或暂时有显著异常现象学生,应组织他们参加医疗体育,因为适宜的体育活动,有促进恢复健康的积极作用,并能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恢复健康的信心。在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时,应对他们进行卫生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合理的生活作用制度。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保健知识渗透必须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是受多种规律。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但其总的趋势还具有其共同规律;二是要掌握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这规律,以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三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体重等形态都有较大的变化,各组织器官也在不断的发育和完善,但未过到成熟的程度,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不能象要求成人那样要求学生;四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按波浪式的形式进行的,是有其阶段性,特别是中学生这一阶段,加强营养与体育锻炼要同步进行。

三、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渗透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

中小学男女学生的体格检查各有不同,入学前或每学期开始前需做身体检查。除了身高、体重、胸围等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外,还要对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系统功能进行检查。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在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掌握和了解其特点,了解学生的体格状况,并采用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卫生保健常识。

(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要应用到课外活动中。

学生骨骼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不及成人,易弯曲变形。在课外活动要培养他们养成站、立、跑、跳的正确姿势,发现错误姿势,应及时纠正,有些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投掷运动、跳高、跳远等,肢体的负担是非对称的,这就容易不均衡和脊柱变形。因此,在课活动时应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尤其是对侧肢体的锻炼。学生爱好体育活动,不注意体育卫生保健,不但不利健康,可能还会造成损害身心健康,如运动后马上冲热水(冷水)澡,喝冷冻饮料等。同时,应让学生懂得常见的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否则,处理不妥会加重伤势,如踝关节扭伤,有个别同学只懂得马上用手去搓,结果越搓越糟。

(三)体育教学设施应符合卫生保健要求。

第9篇:基本卫生保健范文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保健干预

龋齿也称虫牙、蛀牙,是儿童口腔常见病,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龋齿疼痛对儿童进食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不及时给予治疗,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对恒牙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儿童的发音及容貌,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漱口、刷牙是预防龋齿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同时也对口腔卫生的保持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掌握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现状,提高儿童口腔卫生保健水平,更好地开展口腔保健干预,笔者于2013年1月随机选取本社区某幼儿园3岁儿童62例,采用《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在本社区某幼儿园中,随机选取3岁儿童62例,男33例,女29例。

工具:根据李秋忠设计的儿童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对其条目进行筛选和修订,制成新的《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调查问卷》,修订后的问卷Cronbach's α为0.8068,重测信度0.87。内容包括:每天刷牙次数>2次,选择竖刷,持续时间>3min,选择保健牙刷,选择2~3个月更换1次牙刷,有无饭后漱口的习惯,父母有无参与孩子刷牙等7个条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或“否”。

资料收集方法:对62例儿童进行问卷测评,由健康教育小组人员一对一指导家长填写。发放问卷62份,有效问卷62份,回收率100%。

结果

62例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情况,见表1。

讨论

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与其口腔卫生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刷牙和漱口是口腔保健中最基本的行为,刷牙可以对牙菌斑进行有效的祛除,漱口能够对食物碎屑给予及时有效的清除。通过刷牙和漱口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及减少龋齿的发生,进而预防牙周病。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很低,自理能力也较差,缺乏口腔卫生自我保健意识。本研究结果显示,有38.71%的儿童坚持每天清洁牙齿2次,37.09%儿童坚持每天清洁牙齿1次,有3.23%的儿童从未刷过牙。可见多数儿童未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而早晚刷牙对预防龋齿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刷牙方法和刷牙时间及其所使用的牙刷不符合要求,这也会直接影响幼儿口腔卫生保健的效果。本调查发现,62例儿童中刷牙正确率也不尽如人意,仅56.45%的儿童刷牙方法正确,19.35%的儿童刷牙时间达不到3min,使用保健牙刷和选择2~3个月更换1次牙刷这2项指标分别达到93.55%、66.13%。应该对儿童加强指导口腔卫生的相关保健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儿童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

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与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相关。由于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对儿童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从而导致儿童存在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本研究结果发现,82.26%的孩子清洁牙齿时缺少家长监督,家长自身也存在不良口腔卫生习惯,说明家长对口腔卫生保健不够关注。口腔卫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期,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无法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此时就有赖于家长的教育与监督,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可塑性,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正确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为了提高家长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社区应积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牙齿应从儿童做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

积极开展口腔保健教育,宣传其重要性。龋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预防龋病的有效措施是对牙菌斑进行有效的清除,其中自我口腔保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林靖雯等发现,2岁儿童就可能发生龋齿,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龋病的预防中,4岁以前是其中重要的时期,3岁以前开始刷牙发挥了一定的预防作用。应加强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儿童自觉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让儿童从小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学龄前儿童生理心理特点,设计适宜的教育培训内容及形式,定期开展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培训。每次培训时间应宜短,形式可采用小讲座、观看口腔知识动画片及漫画、刷牙模拟训练等,指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要让儿童了解不正确的刷牙,不仅不能对牙齿起到清洁的作用,而且还可能对牙龈造成损伤,导致牙龈萎缩,牙齿形成楔状缺损。正确刷牙的基本原则: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清洁效果佳,对牙齿及牙周组织无损伤。鉴于学龄前儿童接受能力,选择比较容易学习的旋转刷牙法(ROLL刷牙法),并且应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儿童学习。家长应为儿童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大小特点的保健牙刷,刷牙的次数为早晚各1次,进食后漱口应每次2~3min。可以设计一些卡通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册,开展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有奖竞猜、儿童刷牙竞赛等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