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商业规划范文

旅游商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商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商业规划

第1篇:旅游商业规划范文

一、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的必然性

(一)经济发展的需求

由于受到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历史村镇的各种文化建筑得以保留,文化风貌得以延续。所以,这种原生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旅游开发价值非常大。另一方面,历史村镇的地方经济大都存在落后性,迫切需要改变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将历史村镇与旅游开发充分结合,加快当地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变的速度,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具有必然性。

(二)空间上的允许性

在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旅游资源与服务资源往往是分开的,尤其是在住宿、饮食、购物等方面,通常是处于不同的区域内,具有滞后性,这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就是旅游空间。这种区域上的重叠性,为历史村镇的商业旅游化提供了相当程度上的便利。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旅游商业开发的需要,对居民的原始生活和生产方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为进一步满足商业开发的需要,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甚至是出现文化氛围为商业氛围让步的现象,这无异于会减弱历史村镇的文化价值。

(三)认识上的不断变化

历史村镇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旅游者更倾向于在历史村镇之内享受旅游资源,尤其是该种旅游资源是与当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游客进入特色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村镇,在与当地居民生活进行亲密结果的过程中,享受文化的熏陶和旅游的乐趣。尤其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表演等,更增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这就极大的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地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能获得较高经济收益,提高自身物质生活水平。

二、旅游商业开发对历史村镇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的影响

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性。这种拉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商业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对于相关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所以,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的过程,也是当地产业及相关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

2、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会改变当地的经济结构,从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旅游业具有无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等特点,是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4、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在在对当地的设施和服务完善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商业化对于当地的经济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商业化程度不断扩大,会导致当地的资金向旅游业倾斜。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地经济结构的失衡,同时旅游业又具有脆弱性的特点,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二)文化方面的影响

在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宣传。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在商业化过程中,因为旅游开发的必要,需要对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还要加以完善和保护。这就促进了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利于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尤其是在商业化开发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观念的变迁,促使当地文化观念向着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但是,旅游商业化在促进当地文化保护的同时,对于传统的历史文化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性。为了旅游商业化的需要,会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包装,这就破坏了当地文化的真实性。

三、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的控制措施

(一)正确宣传

利用舆论导向功能,让人们对历史村镇旅游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这种宣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对当地居民进行正确的宣传,从而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村镇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原始特色,还原历史村镇文化的真实性。

2、对游客进行正确的宣传,树立游客正确的游览意识,并以保护性的态度进行游览参观。

(二)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保护历史村镇旅游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相关部门正确认识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在大力开发相关资源,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协调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的持久发展。

(三)政策引导

当地政府在对村镇旅游进行商业化开发时,树立大局观念,要从宏观出发,确保旅游开发与历史村镇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步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制定相关规范,以保证商业化进程中的规范化操作,并对相关企业的经营运作进行合理规范。此外,还要严格责任制度,确保各项政策规范的落实与执行。

四、结语

第2篇:旅游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内蒙古 旅游商品 市场

一、挖掘和深化旅游商品内涵,突显地方文化特色

(一)紧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拓展旅游商品内涵

内蒙古旅游商品的开发应注重体现内蒙古民俗风情文化内涵,赋予产品精神实质;紧密结合民族传统文化理念,提升内蒙古旅游商品的档次。只有以当地文化背景为依托,设计与景区(点)故事、与景区(点)开发主题一致,并富有时代感、实用性强、包装新颖别致、携带方面、功能多样化的旅游商品,才会受到消费者青睐。

(二)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购物场所

特色鲜明的旅游购物场所不仅能与所在景区(点)或周边环境有效融合,形成一道亮丽风景招徕游客,同时又能为所售商品增光添彩。因此可以在旅游购物场所的建筑式样、装修风格、装饰搭配、声光电运用等方面入手,为顾客营造风情浓郁、安全舒适、明码实价的购物环境,激发其购买欲望。此外,要尽可能地使交易方式灵活多样,方便用支票、信用卡、现金等不同交易方式的消费者,保障和促进顾客交易行为实施。

二、强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研发

(一)转变研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旅游商品研发提供智力资源保障

充分发挥区内高校旅游院系的优势,培养有实力、有水平的旅游商品开发设计队伍,为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要以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吸引具有旅游商品开发和管理经验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和国内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来内蒙古工作。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到省外或国外取经研讨、考察学习,努力提高内蒙古旅游商品开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工业优势,策划旅游商品形象

通过分析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特征,提炼、浓缩出旅游商品开发的主题思路,策划旅游商品形象。例如:以旅游地文化为主调,开发具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风格的民族旅游商品(桦树皮制品、鱼皮制品)等;以地方资源特色为基调,重点开发木制品、毛皮制品、野生动植物制品、绿色食品、中草药制品等旅游商品(鹿茸酒);以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理念开发、包装现有传统旅游商品(木耳、山野菜等制品);以智能化、折叠化、微型化的理念开发、设计、开拓(新、奇、特)旅游商品等。

(三)倾斜政府政策,激发旅游企业研发积极性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政策上加大扶持旅游商品研发的力度,为其提供优质服务。例如,把旅游商品生产列入振兴内蒙古经济的范畴;对有批量生产能力、产品销路较好并有发展前途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给予贴息贷款的支持,增强企业的造血机能等。

(四)扩大研发范围,丰富内蒙古旅游商品体系

在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常常把旅游商品狭隘的等同于旅游纪念品,而忽视对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品、文化艺术品和旅游日用品的设计和开发,因而要转变观念、扩大研发范围。如针对皮制品花色品种上过暗、皮画图案选择上过分强调蒙古族文化表达方式单一,与现代人生活气息不相融合等现象,可以通过工艺改良、图案选择转变等改进;还可以将民族文化元素在实用性物品上体现,增强观赏性和功能性,提高购买兴趣(如兼具瓶启功能的蒙古族风情图案的指甲刀等)。

三、加快区内旅游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监管机制

(一)建立两大旅游购物商品集散中心

作为内蒙古旅游中心城市的呼和浩特和内蒙古东部旅游中心城市的海拉尔,它们在辐射范围上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带动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全区范围内着力打造呼和浩特和海拉尔两大旅游购物商品集散中心。

呼和浩特旅游购物商品集散中心主要汇集自治区范围内的所有旅游商品,进行统一批发销售。海拉尔旅游购物商品集散中心则借助于地缘优势,开辟囊括全国精品旅游商品、全区精品旅游商品、内蒙古东部地区所有旅游商品、邻国邻省精品旅游商品在内的四大经营范畴的销售区,吸引邻国边贸旅游者和邻近省区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同时满足区内旅游者到达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购物需求。

(二)合理布局12盟市的购物网点

根据各盟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调查分析和筛选出各盟市的游客集散地和典型旅游景区,有选择的重点扶持和打造相应的1-2个旅游商品购物街区,主要展示销售所在盟市范围内的旅游商品,且建筑风格上要体现所在区域特色。避免旅游商品在盟市范围内各景区点和商业中心重复销售,从而导致同质竞争、降低收益、削弱地方特色等弊端。各盟市内其余景区点或客流集散地,则只经销所在地(市辖区、县级市、县、旗或自治旗)的当地旅游商品,进一步限定生产、销售范围,既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商品企业的针对性生产,为高一级别旅游购物街区输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又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发展相应产业。

(三)建立和规范旅游商品市场,完善监管机制

1.制定旅游商品销售许可标准,统一旅游商品店标识,保障旅游商品货真价实

加紧制定内蒙古旅游商品店的评定标准, 要对其经营面积、地理位置、经营品种和收益情况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对评定出的旅游商品销售店使用统一名称和标识。对于旅游商品产、供、销一体化的公司要大力扶持,在商业中心和景点景区设立公司的联营店或连锁店,做到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服务规范。在具体销售点,还可以采用“前店后场”的营销模式,增强工艺透明度,扩大购买力。

2.建立良好的旅游商品工作管理和协调机制

由旅游局牵头,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参加,组建旅游综合执法队伍,进行综合执法,规范旅游购物市场。重点查处制假售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和质次价高等欺诈行为,并对景区(点)中商业摊点过多过滥的问题予以整顿,帮助各个景点规划、规范好商业网点布局。对于设在景区(点)内的商业网点,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比例要求所售商品必须与当地特色产品相关,对于超出比例得商业网点考虑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奖励。

取缔旅游购物店讲解厅、小厅和包厢,杜绝不良诱导,让旅游者在大厅自由选购商品,经营者和旅游者购销活动公开,树立诚信意识。

四、加强宣传促销力度,扩大知名度,扩展销售能力

(一)继续办好旅游商品设计大赛

首届“苁蓉杯”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设计大赛举办期间,参加评奖和展出作品449件,工艺上囊括雕刻、镶嵌、模压等几十种,使用材质上包括金属、木质、皮革等八个大类。获奖的牛角勒勒车、岩画纪念章等,充分展示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不仅有效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对不断创新内蒙古旅游商品生产工艺、丰富旅游商品类型等方面作用显著。

因此,要继续办好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并考虑与其他重要活动结合举办,借力来提高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的知名度。

(二)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商品展览,加强行业内部交流

对于全国性的各类旅游交易会要积极参加,尤其是涉及旅游商品展览的,目的是加强行业内部交流,进一步扩大内蒙古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尽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旅游购物渠道、加强与商业的沟通,共同建设面向海内外游客购物的商业网点。

(三)提高人员宣传销售能力

销售人员是最直接与游客接触的,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尤为重要。不仅需要了解相关旅游商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功能等方面知识,还要注重销售礼仪和销售技巧的强化。

此外,还可借助内蒙古商品交易中心和会展中心的各项展会,搭建平台展示国际、国内优质旅游商品,带动内蒙古旅游商品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等,努力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http://.cn

[2]http://

[3]毛长义等.重庆市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江苏商论,2006.4

第3篇:旅游商业规划范文

一、喀纳斯社区旅游商业化历程及表征

1.喀纳斯村社区概况。喀纳斯村是禾木喀纳斯蒙古族自治乡下属的一个村,位于著名的喀纳斯旅游区的下湖口处,距离喀纳斯湖3.5公里,是大喀纳斯旅游区内的主要社区之一。喀纳斯村还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主要聚居的村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喀纳斯村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特征。图瓦人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计,牧业人口占主要比重;经济结构单一,居民主要从事初级的畜牧养殖业及少量的农业生产,以往收入来源不足;生活水平较低,传统的牧业经济难以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因此,在旅游业进入之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原始、保守、封闭的低水平状态。喀纳斯原本为一个村落,但出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被分为老村和新村。1999年,位于现蓝湖餐厅所在地的部分老村村民在政府的指导下,搬迁到现观鱼亭下喀纳斯河以西的区域,形成喀纳斯新村。此次搬迁过程中,原有的126户人家中53户搬迁到新村,38户留在老村,19户迁往自己新选择的定居点,其余16户搬迁到禾木村或白哈巴村[15]。现在的喀纳斯新村和老村之间相距约4公里,有旅游区间车相连通。两村面积之和约3平方公里,至2009年底全村人口238户、787人。其中,蒙古族图瓦人666人,占全体村民的85%,哈萨克族97人,回族20人,汉族3人①。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喀纳斯村具有独特的图瓦民族风情、特色小木屋建筑和民族风味饮食,成为了旅游区内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

2.喀纳斯村旅游商业化表征。喀纳斯图瓦人社区目前主要的商业形式为民族家访、旅游纪念品店、超市、马匹租赁及纪念品摊位经营等。民族家访。民族家访是喀纳斯村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之一,拉动了部分村民就业,是融合民居参观、服饰及歌舞欣赏、民族饮食品尝以及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社区旅游形式。这种舞台化、表演化的产品成为团队游客最常参与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超市。在喀纳斯新村和老村,分布有约十家超市,面积大的三十多平方米,面积小的仅十几平方米。超市主要针对本地村民及景区内的务工人员,针对村民的超市营业时间一般为全年,另外一些则仅在喀纳斯景区开放的时间段内营业②。超市内售卖的多是油、盐、酱、醋、蔬菜、烟、酒等基本生活用品,较大的超市还卖衣服、鞋帽,并提供手机话费充值服务。旅游纪念品店。旅游纪念品店主要分布在游客经常逗留的老村。在喀纳斯老村游客来往较频繁的公路两旁,分布有芒达勒西、大红鱼、奇石缘等6家旅游纪念品店③,售卖的纪念品一部分是从阿勒泰或乌鲁木齐进货回来的标准化商品如手链、手机挂坠等。另一部分则是喀纳斯当地及周边区域的特产,如羊皮、奶酒、禾木蜂蜜、马鞍、哈萨克绣毯、戈壁玉石等。马匹租赁。牧民出租马匹给游客在喀纳斯村较为常见,每户村民可在有剩余劳动力时,带上1-2匹马参与马匹租赁。这种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虽耗费一定的人力、畜力和时间,但对于缺乏参与资本和能力的大多数牧民来说却可以直接带来现金收入。纪念品摊位。在新村停车场、喀纳斯湖边平台上、神仙湾的斜坡上分布有村民及周边乡民们的摊位,出售松子、酸奶、奶疙瘩、羊皮及方便面、帽子、水、披肩等游客较常用的物品。酒吧。酒吧主要分布在新村,约3-4家,少数小餐馆在晚上也充当酒吧角色。游客、村民都会光顾,主要售卖啤酒及花生等小食。家庭旅馆和餐馆。虽然景区管委会已经在2005年禁止喀纳斯村的村民从事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刺激,仍有部分村民利用自家民房经营家庭旅馆,也有少部分村民出租民房给外来经营者经营餐馆或家庭旅馆。餐饮供给包括揪片子、大盘鸡、烤羊肉等新疆特色食品。住宿设施相对简单,大多为多人间,床铺密度大,仅部分房间提供电视。

3.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历程。社区旅游商业化过程与社区旅游参与相伴而生。为便于厘清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历程,本文将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过程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1980—1986年),未参与时的非商业化期。此阶段村民并没有参与到旅游中来,此时喀纳斯村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旅游景区,到喀纳斯来的外地人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以旅游观光为目的,喀纳斯村的主要经济产业以狩猎游牧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的农业、养殖业,没有针对旅游的商业。第二阶段(1986—1996年),个别参与的低度商业化期。此时为喀纳斯旅游发展早期,村内旅游接待为政府主导型,设施比较少且大多简陋,层次较低。在旅游旺季,餐馆旅馆等接待设施常常供不应求。此阶段,极个别村民开始自行开发家庭旅馆和餐馆,也有具有远见的外来经营户进入并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总体而言,参与旅游经营的社区居民极少,旅游商业化处于萌芽阶段。第三阶段(1996—2006年),无序参与的过度商业化期。此阶段为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喀纳斯景区的游客量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为满足游客需要,政府鼓励全社会大办旅游业。社区居民开始参与到经营家庭旅馆、民族风味餐馆或者家访等旅游商业活动中。由于旅游较传统畜牧业能取得更多更稳定的经济收入,村民参与旅游积极性较高,形成了“家家都有旅店、餐厅”(受访者语)的情况。后来部分村民因自己经营效益不好,就在每年5月至9月的旅游季节将自家的房屋出租(售)给外来的经营户,获取租金,自己则继续从事传统的牧业。到2005年底,新老村共有130户人家将自家房屋出租给外来经营户①。

此阶段喀纳斯村中小餐馆、小旅馆林立,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客量快速增长带来的需求压力,但也带来了社区的无序参与和景区的过度商业化。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限制参与的商业化控制期。这一阶段,阿勒泰地委、行署根据《大喀纳斯旅游总体规划》,对景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于2006年7月正式成立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与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并赋予该管委会“景区政府”的所有权限。之后喀纳斯景区管委会着手对喀纳斯村过度商业化进行整治,禁止喀纳斯村开展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期间关停经营房屋153户,拆除床位3490张,绝大部分从事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的外来经营户离开喀纳斯村,到贾登峪接待中心继续开展旅游住宿、餐饮等经营活动。这一阶段,喀纳斯村内旅游商业大幅减少。至2009年,新老村仅极少数村民自主经营或出租房屋给他人经营家庭旅馆和餐馆;老村沿线分布家访、超市、旅游纪念品店共20家左右;新村公路沿线及停车场附近分布十几个摊位和少数几家小餐馆、超市和酒吧;湖边平台上和神仙湾等地也建立起有序的固定摊位。至此,喀纳斯社区商业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下文将对喀纳斯社区的商业化治理措施和效果予以进一步分析。

二、喀纳斯村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

1.政府对喀纳斯社区旅游商业化的治理措施。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是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主导展开的。为了控制下湖口区生态环境、旅游发展秩序及服务水平,保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从2006年起,喀纳斯管委会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首先,提出了近期内禁止喀纳斯村村民从事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也禁止出租房屋给外来经营者做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管委会在积极使用强力行政治理这根“大棒”来对喀纳斯村进行治理外,还加上“胡萝卜”———房屋补贴,来弥补喀纳斯村牧民因不能出租房屋或者餐饮接待而失去的收入。该补贴方案是对喀纳斯新村和老村中此前从事房屋租赁的牧民进行的经济补偿。其补偿期限为2006年到2010年,总额为220万元,主要参照牧民原出租房屋的收入高低及房屋大小等标准分年进行补偿。同时,管委会还定期到喀纳斯村村民家中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私自接待游客者,管委会人员会将游客劝走,并对村民进行批评教育,如果多次进行批评教育仍然不改的,则对该村民当年的房屋补贴进行一定的扣除。但由于仍有不少游客希望能跟喀纳斯湖有亲密接触而愿意选择住在紧邻下湖口的村中,近些年开始有村民违规经营或出租房屋经营家庭旅馆。这也成为当前政府管制的一个难点。其次,为了防止经营家访者之间内部削价等恶性竞争,管委会对家访的数量进行控制,经营家访者需要提前向管委会提交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才能经营。同时,在管委会的倡议下,由村民自行组织成立马队,并选出村民做马队长,负责马队的管理工作。马匹租赁服务和管理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此外,村委向在景区内摆摊售卖纪念品的村民收取一定费用,并用这些费用在湖边平台和其他区域修建少量固定摊位给村民售卖奶疙瘩、酸奶、遮阳帽、披风等给游客。

2.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的效果及困境。以管委会为主体对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有一定效果,却也面临一些问题。从家访经营治理来看,经营户数得以控制。老村家访维持在10家左右,但家访仍以外来经营者为主,竞争激烈,高额回扣使得经营者收益微薄;且家访中本地人参与较少,一些社区居民对当前村内的家访及其族群文化的真实性存在意见和看法。从马匹租赁治理来看,马队的成立规范了马匹租赁服务,居民参与经营的积极性普遍较高。马匹租赁成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从商店和纪念品摊位治理来看,商业及商品经营空间及产品范围得以控制。村民们都积极利用旅游纪念品摊位获得经济收益。但也有因不符合经营空间和范围规定的经营受到管制,这类经营者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家庭旅馆和餐馆经营的管制是当前政府旅游商业化治理中最大的难点。一些村民对房屋补贴政策存在看法,如补贴金额多少的问题:2005年村民通过房屋租赁取得的收入就有305.38万元,高于220万元的补贴,不少村民认为补贴远远少于租赁房屋收入①;也有村民认为房屋补贴的发放和管理存在不合理的情况②。而针对“禁止喀纳斯村经营家庭旅馆和餐馆”这一规定,喀纳斯村民的反应并非只是停留口头,他们尝试通过上访、向人大代表反映等方式来迫使管委会取消规定,并于2007年将自己的意见通过政协委员别田•夏哈拜在自治区政协大会上提出,要求政府准许本地人参与旅游,最终该提案由阿勒泰地区行署办公室作出回应。总之,禁止村民从事旅游住宿接待的规定,使得喀纳斯本地牧民对当下的旅游开发政策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又影响着当今旅游管理政策在基层的实施。目前,部分存在抵触情绪的村民甚至暗地经营或出租房屋让他人经营家庭旅馆或餐馆,与管委会进行“住宿”游击战,在政府开展的专项检查中冲突也偶有发生。总体来看,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喀纳斯村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

3.旅游商业化治理成效不足的原因。社区治理通常意义上指的是一种有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16]。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公共事务和多元主体的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公民等,社区治理的客体是社区公共事务[17]。喀纳斯社区治理出现的问题,原因主要集中于事后治理导致的收益落差与难以弥合的心理差距、治理协商沟通机制缺乏、公共利益基础不扎实、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性不足以及社区共同目标的缺失。

(1)缺乏事前治理,事后商业化治理难以弥合社区在治理前后的旅游收益落差。喀纳斯社区商业化治理是典型的事后治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喀纳斯村的游客量持续增长,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大量投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村民也自行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到90年代末开始进入旅游大发展时期,社区旅游也进入了商业化阶段。直到2006年前后,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管理部门开始对社区旅游商业化有所意识并进行整治。但旅游大发展期,外来资本的大量进入使得村民获益颇多,并导致了居民对旅游收入的过高期望,即使未参与餐饮、住宿的居民也觉得钱“来得容易”。因此,当管理部门出台商业化治理措施,并通过强力行政手段推行如“住宿、餐饮禁令”等时,导致一些居民家庭收入大幅减少,引发他们的不满。虽然管委会也试图通过房屋补贴的形式给村民进行补偿,以缓和村民对这一规定的对抗,但如前所述,目前村民对房屋补贴金额和发放渠道及方式均存在一定看法。原本旅游收益较高的村民在村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使得不满情绪在社区内更容易扩散。地方政府对喀纳斯旅游区的管制措施对喀纳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旅游景区的规范化运作。但是,由于政府前期干预缺失,直至不规范经营广泛存在的情况下才实施社区旅游管制政策,引发村民对治理的抵制。不少村民认为管制政策“剥夺了村民获取旅游收益”的权利,部分村民认为:“自从不允许家里接待游客后,收入就大幅度减少了”,并“希望管委会允许我们接待游客住宿”。社区主体看着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地方政府为长远发展而进行管制,两者之间缺乏社区治理的“共同利益”。

(2)社区治理主体协商机制缺失,各主体的意见不能及时沟通。由于不少村民经济利益在旅游管理部门一系列商业化治理措施之下缩减,他们开始渴望掌握社区发展的决策权,希望有机会参与制定“游戏规则”[18],能对社区重大事务行使决策权和管理权。但社区与旅游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与渠道,如喀纳斯村就缺少民族语言与汉语对照的公共政策宣传栏,大量的消息通过个体口口相传,其中很难避免信息的漏损和变异。而旅游旺季管理部门工作压力大,其投入社区治理与沟通的人力不足,导致社区与管理部门之间产生隔阂。由于自身及外部的种种因素,致使基层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意见难以反馈到决策层,社区难以充分参与旅游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当社区居民认为其参与旅游及受益的机会受到限制,他们就会对社区治理相关措施产生抵制情绪。如果没有合适的协商机制对其意见进行传导及处理,则很容易引发村民对直属政府层的不信任,并有可能产生越级“维权”行动。喀纳斯村民对政府管制措施表示不满,在其意见不能得到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有效的反馈和解决的情况下,向新疆政协递交《关于要求布尔津县喀纳斯本地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人参加到旅游事业中展示本民族民俗风情开毡》提议,明确提出:反对管委会“不准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人开毡房接待游客”,要求恢复牧民经营餐饮旅馆接待设施。他们强调,“我们只是想接待游客赚点钱,已经反映过很多遍,但还是不允许”,“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有人能帮我们老百姓说话”。原本为缓解下湖口区生态压力和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及执行治理措施的管理部门被贴上“忽略社区民意”的标签,而村民们对“参与旅游权利”的定义,对已有的“租赁马匹、特色纪念品店、摊位及补贴”等多元收益方式避开不谈,仅聚焦于经营或出租房屋人经营餐饮和住宿,使得旅游管理部门和社区的矛盾凸显,旅游商业化的治理基础不牢,也面临更大阻力,政府管制成本大幅提升,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3)社区难以共担治理责任,无法为过度商业化负责。旅游地的现代生活与传统建筑保护近年来受到学界较多讨论。喀纳斯村传统图瓦民居在旅游商业化发展下从格局到内部装饰都发生很多改变,而旅游发展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收益也使得现代化更有条件嵌入到传统的图瓦村落中,这使得村民更看重经济利益,因此在享受现代生活和开展餐饮住宿方面,更多村民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能否过得舒适、经济收益是否能提高,但很少有村民会考虑这是否影响了村落的吸引力及景区的长远发展。对村民而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旅游商业化带来的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成为给村民带来“美好现代生活”的重要保障,也因此对政府出台的某些限制过度商业化的治理政策存在抵触情绪。对大多数村民而言,当前低层次的参与能力使得他们多关注自我的经济利益,而往往缺乏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照。而以管委会为代表的旅游管理者则更加注重于村落传统和环境的保护。政府一方面通过出台政策禁止村内大范围经营餐饮和住宿,以保护村落建筑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承载社区传统文化的家访项目及民族特色节庆活动(如敖包节、喀纳斯冰雪风情旅游节)进行扶持和挖掘。前者是对喀纳斯村商业化的整治,其实施后,村内住宿和餐饮等商业设施数量大幅减少,村内过度商业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却对村民的经济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村民增加了商机,但其带给村民的直接经济收益却远小于前者。由上可见,村民对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与旅游开发者对村落传统元素的保留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两种立场在喀纳斯村社区旅游开发中互相交织,不断抗衡。社区治理中仍未形成针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公共目标,各主体也没有对此达成一致,而相对统一的社区发展目标的权责也未制度化,旅游商业化治理的合法性没有完全建立,“谁为旅游商业化负责”也成为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旅游商业化治理过程中责任意识和共同目标缺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措施的实施进程和效果。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社区治理是一个由社区范围内的不同公私行为主体,依据正式的强制性法规以及非正式的、人们愿意遵从的规范约定,通过协商谈判、资源交换[16]、协调互动,共同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自制能力、增进社区成员福利、推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从喀纳斯旅游商业化治理的案例分析可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治理———以管委会为主导,社区居民主体缺位。管委会及在其领导下的基层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旅游商业化治理措施直接引导并限制了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与内容。(2)喀纳斯旅游商业化治理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管委会主导对喀纳斯旅游商业化进行治理,采取清理喀纳斯村内家庭旅馆/餐馆、成立马队、规范家访、设立旅游纪念品摊点、对旅游纪念品商店等进行监管等一系列旅游商业化治理措施,对喀纳斯村的商业化起到一定的控制和规范作用。但喀纳斯政府对已旅游商业化并广泛参与旅游的喀纳斯村的社区治理也引起社区对政府的敌意或者反抗,导致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面临困境。(3)引起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困境的原因主要为预先治理方案的缺失、沟通协商机制不健全、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性不足以及社区共同目标的缺失。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中没有实现预先治理,而后期难以完全兼顾社区的经济诉求,导致社区居民产生抵触情绪;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仍体现着中国式的“管制”特色,是政府主导的社区治理,社区居民等主体参与性低,影响社区“治理”的合法性;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缺少主体间的协商机制与平台,社区偏重个体的经济利益诉求而使社区治理没有合作的基础,极大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此外,旅游发展和商业化治理中各利益主体立场不同,责任意识和共同目标缺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社区治理措施的实施进程和效果。

第4篇:旅游商业规划范文

一、城市建设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

古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底蕴、建筑风格和城镇布局,建设成功的、具有特色的城镇都有一个共同点:规划科学、功能齐备、设施完善、规划长远,50年乃至100年不落后,详规划细落实,一次到位,整体布局合理,局部特色鲜明,城镇功能定位准确。如北川县城区,科学的规划布局,形成大功能区:一是羌文化旅游商业区,名俗文化的特色建筑错落有致,把商业和旅游有机融合;二是地质文化游览区,文化特色鲜明,大大推动了北川县旅游业的发展;三是党政办公综合区;四是居民商住区;五是现代农业区,将现代农业、旅游风光和休闲体验紧密结合。

二、城市建筑风格要做到特色鲜明。

都江堰市灾后请了陕西张建秋大师对城市进行了再规划,根据地貌特征,按照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理念,将城市规划设计成一只飞舞的凤凰,很好的把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相融汇,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大邑县古文化一条街,实现休闲养生的城市慢生活理念,小镇古朴和谐,建筑风格特色鲜明,在繁华中更显娴静。

三、城市市政工程实施主体要明确。

汉中南郑县大河坝镇的滨河新区项目工程,是由县城司具体实施,项目总投资6.8亿元,面积2.7平方公里,该项目政府只投资1.2亿元,县城司通过土地整理后,把毛地变成净土由城司进行挂牌出让,所得利润用于该地段市政建设投资,此做法使县财政减少了投入,也做大了县城司的平台,从单纯的融资平台转化成为多元化实体平台。这个成功的案例也值得我县借鉴推广。我公司在注册时,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注册资本不能过户到城司名下,要做大做强,需要更多的土地和国有实体资本。

第5篇:旅游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商品;思路创新

在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旅游商品作为商贸流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富民兴黔的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贵州省旅游商品的收入达到280亿元,但是贵州省旅游购物消费仅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0%左右,仍然低于全国22%的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发达旅游国家旅游购物消费40-60%的水平。而在购物天堂——香港地区,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贵州旅游商品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需要进一步加大发展的力度,促进该项事业的不断提升。

一.贵州旅游商品发展的基础及现状

贵州省旅游商品行业的发展近几年十分迅速,旅游商品企业从2007年不足100户增加到了2011年的1600多户,增长了16倍,旅游商品带动的就业人数从2007年不足10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150万人,增长了15倍。目前,我省初步形成了银饰银器、蜡染蜡画、民族刺绣等10多个大类、70多个小类、10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体系,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大大提升。同时贵州茅台享誉世界,天麻、杜仲、竹荪堪称“贵州三宝”,安顺蜡染、玉屏箫笛、大方漆器、民族刺绣,名扬四方。这些,为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世代心口相传的歌舞艺术、刺绣银饰技术逐步演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千家万户成为旅游商品的工厂,旅游产品的生产加工就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可以说,贵州旅游商品是一座金矿。把旅游商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正在成为我省激活旅游商品市场,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文化传承、农民致富、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与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的重要实践。

二.贵州旅游商品发展的创新思路

旅游商品既是经济消费品,又是文化消费品。关注旅游商品的文化属性,才能将其合理、有效的开发。贵州旅游商品发展的创新思路主要要从政府、企业、市场、旅游商品四个方面出发,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打造贵州优秀的旅游商品购物环境、一流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独特的旅游商品文化和过硬的旅游商品质量,促进贵州旅游商品的收入比重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一)在政府管理方面,应加强督管和扶持力度,为全省旅游商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管理的集中领导

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涉及轻工、商业、外贸、旅游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要改变多头领导,多头经营的现状,省委、省政府统领全省旅游商品的开发管理工作,对全省旅游商品开发工作实行政策引导、统一管理、协调服务,强化旅游商品开发管理的集中领导,

2.加强对旅游商品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力度,将旅游商品作为重要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同步开发,优化政策和制度环境,增加旅游商品研制、开发与推广等方面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多种成分所有制参与产品开发,设立专项孵化资金或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保护企业对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创新的积极性。各级政府也要结合实际,安排资金支持培育发展旅游商品产业的项目建设,支持建设旅游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

3.搞好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

要以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商品为主,积极开发贵州酒文化、茶文化、阳明文化、傩文化、红色文化等相关旅游商品。在产品建设格局上,可实行黔中阳明文化、黔北国酒及红色文化、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黔南山水文化等四大板块旅游商品来来构筑贵州旅游商品的总体形象。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作好园区发展规划与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大力培育集群企业知名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发展高地。

4.制定详细的旅游商品质量标准

要由省委、省政府统一组织,制定贵州省旅游商品质量标准,推进旅游商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严厉打击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生产企业,维护旅游商品的良好形象,推动企业对商品质量的控制,保护龙头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5.打造区域品牌和集群品牌,加强贵州旅游商品整体品牌的建设

省委、省政府要为全省旅游商品开发进行区域性规划指导,打造区域品牌和集群品牌。通过文化活动,大型活动打造区域品牌,提高本地知名度。当务之急就是改变旅游者心目中贵州无旅游商品可买的印象,建造旅游商品的集群生产地和销售,建设设计和开发基地,打造旅游商品的销售中心,树立贵州旅游商品的整体形象。

(二)在旅游商品企业自身发展方面,要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企业是旅游商品生产的主体,产品开发的品种、质量、品位都是与其息息相关,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从多方面推动企业的发展。

1.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以销定产

企业要充分利用毗邻地区资源优势互补与共生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优化和地区协作,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和过度竞争。要发挥旅游商品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借助已经形成的名优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发展名、优、特、精系列产品,并把握好生产数量,对于某些珍藏性强、附加值高的旅游购物品要采取小批量、甚至单件生产。

2.在产品设计方面,要拓宽开发思路,提升产品品位和文化内涵

特色和个性是旅游商品的生命,而品位和文化是旅游商品的灵魂,其内涵则在于旅游商品所体现和蕴含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格。要对各地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后,深挖特色,利用其特色的旅游资源,拓宽旅游商品开发的思路,开发出一批富含地方特色、独具个性的旅游商品。

3.加强旅游商品的宣传,增大营销力度,建立旅游商品信息系统

扩大旅游商品宣传, 建立旅游商品信息系统,是贵州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的策略。“酒好也怕巷子深”,有了好的商品,还需要好的宣传。贵州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甚多。除了在媒体上广而告之外,还可通过举办、参与一系列的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购物节、旅游交易会等活动来扩大宣传力度。通过这些活动来扩大旅游商品知名度,提升旅游商品的美誉度。贵州近年来推行的“两赛一会”就是如此。

4.树立名牌意识,开发驰名品牌

旅游商品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挑选一些作为旅游商品开发的题材。围绕每一题材,依据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成多规格,多档次的系列产品。并辅以营销策划;施行名牌战略和商标战略,形成驰名品牌。

5.旅游商品经营企业应该实行规范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经营

只有专业才能做好一种行业,成本与产品的专业化也可以解决原来一些小型销售商店的单一模式而出现的竞争力低下,导致业务份额流失的问题。网络已经走进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但贵州旅游商品销售的网络化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实现,旅游商品的网络化包括商品销售及业务联系两个方面,这在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成型,但贵州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在以后的调整中,也要加强贵州旅游商品的网络化经营力度,实现旅游产品介绍、商品特色及意义等一系列的网上流程,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为旅游商品的经营增加市场份额。

6.企业要想方设法留住旅游商品设计人才

在贵州的一些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厂长身兼设计师、采购员、推销员、驾驶员等多个职务于一身。大方某漆厂仅有两名员工,一个是厂长,另一个是门卫,厂长负责接订单、组织货源、发货等所有事务。企业普遍反映说,现在企业规模小,引进人才成本过高。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熟练工人“跳槽”流失的现象普遍存在,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留住人才。

(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和创新销售渠道,推动旅游市场的繁荣

1.要注重研究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

旅游商品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特殊商品,是一种市场导向性很强的商品。因此要加快贵州旅游商品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旅游商品消费的特点和旅游者的购物喜好,以市场为导向,分析和掌握旅游者的消费喜好,正确地进行消费群体定位、商品用途和市场价格定位。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出适应不同层次旅游者需求的多档次、多规格、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

2.加强旅游商品现代化物流服务平台建设

要加快现代化物流发展,统筹规划,围绕旅游商品产业建立旅游商品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形成全省统一的配送体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3.规范导游或导购人员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游览权与自由购物权

由于旅游者的主要行为是在景区内的参观游览,如果导游或导购人员不顾及游客的这种心理或实际需求,而过多地用购物时间去占用游览时间,可能会引致游客的逆反情绪,出现厌恶甚至害怕购物,反而不利于旅游商品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导游或导购人员就应注意游客年龄构成,适时控制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节奏,以满足不同游客对旅游购物的时间或地点选择需求。

4.建立弹性的旅游商品价格机制和以超市开架方式为主的经营模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旅游者喜欢旅游商品明码标价方式和选择超市开架模式;而目前,贵州的旅游商品超市还很不完善,尤其在一些景区几乎是空白。因此,为了促进旅游商品业的发展,在充分考虑旅游者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加快对旅游商品销售方式、定价策略以及支付方式的调整与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四)从旅游商品开发方面,提升其文化品位和内涵,努力提升商品的质量

贵州旅游商品的基础资源极为丰富,所蕴藏的文化类型众多,作为旅游商品本身,也应当遵循文化性、创新性、纪念性、实用性、工艺性和市场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商品本身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促进贵州旅游商品整体质量的提升。

1.旅游商品开发的文化视角

一个地区、一个景区的旅游纪念品是代表这个地区和景区的文化和品味。开发旅游商品,关键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变纪念品为文化产品和游客喜爱的商品,才是开发旅游产品的初衷和归宿。目前在贵州市面上见到的一些旅游商品,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提升。

2.旅游商品开发的创新视角

民族手工艺品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其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而这些优秀的民族手工艺品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的设计创意要新颖独特、便于携带、时尚性强,不断挖掘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传统与替代材质相互运用,才容易被旅游者喜爱。

3.旅游商品开发的纪念和实用视角

旅游商品,往往带有纪念和收藏的价值。所以,设计旅游商品主题要突出,凸显本土文化内涵、传统工艺和民族元素符号,使其成为既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又有纪念价值的精品环保旅游商品。像贵州一酒企业推出的苗族米酒,用苗族独具纪念和文化价值的竹容器来装,不仅酒有特色,包装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好的民族纪念商品。

4.旅游商品开发的工艺视角

保持旅游商品的原始工艺是发挥本土特色和优秀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产品保持民族特色的关键所在。很多具有价值的工艺需要坚守传统工艺的阵地,但是很多工艺的秘方继承者却寥寥无几,有的正在从现代社会中流失。在继承优秀工艺的同时,要善于发现传统与现代工艺的共同点和关联点,能够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并使其发扬光大。

5.旅游商品开发的市场视角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市场也等于没有出路。首先,旅游商品开发之前应对市场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调查,掌握一手的资料和准确的需求信息;其次要注重开发适合旅游者的商品和旅游者感兴趣的商品,满足需求;最后,要在市场上不遗余力的宣传,树立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产品品牌的提升。

五.结语

贵州旅游商品发展的潜力巨大,在实践中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独具民族特色的、不同风格的旅游商品,以迎合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才能在市场中赢得旅游者、赢得市场,进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整体享受性,大幅度提升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实现旅游产业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真正实现贵州省为旅游大省的实质性转变。

参考文献:

第6篇:旅游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商品;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47-03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少数民族众多。近年来,政府逐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性,积极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重视旅游商品开发,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实际走访发现,虽然河西走廊地区旅游商品种类丰富,但是在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少数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在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一、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旅游商品是游客在旅游地购买的有地域文化特色并具有纪念价值的产品,能使人回忆起某地、某事、某次旅游或经历的东西”,其范围十分广阔,是旅游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的重要载体。河西走廊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旅游资源及设计元素,有许多可供旅游开发加工的创意素材。目前,依托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开发出的旅游商品已颇具规模,典型的如:裕固族民族布艺堆绣、少数民族服饰、祁连墨玉、肃南高原牦牛肉等。这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还进一步宣扬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商品包装具有建立品牌认知的营销作用,如对少数民族旅游商品进行合理包装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购买欲望。通过实际走访调查发现,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在包装设计方面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够精美,吸引力不足

包装简陋随意是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以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的民族服饰为例,许多商家都是将其散放在柜台上展示,供游客自己挑选,没有包装。其他如:少数民族刺绣、民族文玩、民族布艺堆绣等普遍存在缺少包装或随意找个塑料袋包裹等现象严重,这显然无法吸引游客,并严重影响了旅游商品的销量。

(二)缺乏规范性,难以消除顾客心中隐患

包装不够规范是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存在的第二个问题。以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土特产肃南高原牦牛肉干为例,包装所用材料以简易透明塑料袋为主,连简单的食品说明信息文字都没有,游客挑选还需要商家指引,这无疑增加了顾客的挑选难度。另外,简易透明塑料袋对于食品安全储存质量较差,许多游客虽然很喜欢这种土特产品,但是在综合考虑之后,大多放弃购买,这对土特产品销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缺乏独有特色,创新性尚待加强

在已包装的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中,普遍缺少本民族文化设计元素,这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包装创新不够,大多是互相模仿,如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牦牛骨工艺品、祁连墨玉包装等等。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购买欲望大多是瞬间性的,旅游商品包装应拥有自身特色,瞬间勾起游客的购买欲。

(四)品牌意识薄弱,推广力度差

在已包装的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还存在品牌意识不强的问题。商家销售的民族商品包装大多是初级包装,整体包装设计意识薄弱,并且缺少品牌标志设计。虽然有几个品牌,但是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导致包装简陋,整体外观较差,游客购买欲不强。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被游客认同和接受,因此,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应当重视树立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品牌效能,拉动经济增长。

二、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应重点突出河西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旅游商品是具有旅游地区特色的商品,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民族文化性越强,越容易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因此,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应以突出河西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为核心,可以从以下四个视觉设计要素出发。

(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图形表达

众所周知,包装属推广和销售手段,其能够突显商品市场价值和内在文化价值。在包装设计中,运用图案可以美化产品并传递产品信息。少数民族图案是少数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蕴含着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特性的独特反映。因此,在图形视觉传达要素上,可以采用少数民族创造的图案纹样来彰显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特色。但是,少数民族创造的图案纹样众多,并且每种图案纹样代表的寓意也不相同:首先,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图案纹样,例如少数民族崇尚的民族图腾。其次,要注重图形的多元化。单一的图形难免会引起视觉审美疲劳,如果做到图形多元化,不但可以增加图形的艺术性,还可以丰富视觉形象效果。

(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字风格

在旅游商品包装视觉传达设计中,字体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突出其地域文化特色更应重视文字设计:首先,要根据旅游商品销售受众对象喜好设计。其次,要注意文字设计对地域民族风传达的识别性,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第三,文字编排设计要具有实用性,如介绍商品的特色、用途等。

(三)鲜明民族性的色彩搭配

色彩对于包装设计非常重要,在运用色彩时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遵循色彩搭配原则,合理选择色彩。其次,要抓住游客心理和商品属性,商品包装所用色彩既要突显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又要满足游客个性需求和商品属性。

(四)独有的民族性专属材质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选择何种工艺材质至关重要。在选择包装工艺材质时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重视工艺材质质量,所选工艺材质应具有耐磨、耐用,便于携带。其次,工艺材质应运用恰当,独具一格,突出少数民族地方特色。

三、针对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所提出的包装设计创新策略

旅游商品的包装在顾客选购商品之时有着显著的引导作用,一个商品包装设计好坏直接关系着其能否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看来,要想提高商品竞争力,博得消费者喜爱,增强消费者购买欲望,就必须创新包装设计。

(一)须承载河西民族文化内涵

如今社会发展迅猛,旅游产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机遇也是难得一遇的。在旅游商品设计上根据民族特色,结合当地实际,把民族文化设计元素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入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性,在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发展历程中是相当显著的。在河西走廊地区,存在着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特色极其浓郁,传统文化相当丰厚。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有着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民族文化底蕴,而该地区的民族传统艺术又是河西所独有的,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真正见识到河西走廊的民族风情。在进行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让旅游者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河西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河西走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在河西走廊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制品、刺绣、服饰等民族工艺品将当地的民族文化设计元素融入其中,鲜明地表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当地的一些土特产,诸如肃南高原牦牛肉、野蘑菇等都受旅游者钟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民族用植物根茎叶包制而成的原生态高原中草药包装,别具特色又令人眼前一亮。由此可见,进行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要学会从民族文化中挖掘好的创意灵感和提炼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善于运用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服饰、、歌舞、民族建筑、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元素转化并提炼为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创意设计元素,将珍贵浓郁的民族文化转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产物。

(二)须注重材质,重视环保

在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旅游商品和一些土特产进行包装之时,要尽量以当地本就具有的自然资源作为原材料,因地制宜、量材施用,使得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特色得以保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这一点需要在进行旅游商品包装时得到重视。因此,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要尽量选用绿色环保材料,诸如当地本就具有的泥塑包装、木材包装、布衣包装、植物茎叶编制包装、纸质包装等。在进行包装设计之时,要全方位感知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要和兴趣热点,从手感、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来提升商品的包装材质,让商品购买者通过这些商品来触摸大自然感知温度,体验民族风情。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人们如今更为喜爱纯手工制品,原因在于这些物品由于手艺人的手工制作而充满了艺术感和人性的温暖。在河西走廊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内有着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杂木兽骨,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进行打磨雕琢,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还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制作出更为精致、有价值的工艺品,诸如:肃南牦牛骨梳、祁连墨玉等,这些自然资源经过手工打磨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以此将制作而成的盒子、匣子都被人们用来存放纪念物,从而体现个人品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商品都可以使用这些自然资源来做工艺品的外包装,既别具一格体现了新意,又非常具有观赏和实用收藏价值,同时又将地域民族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三)须关注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文化特色

河西走廊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区域,地域文化差异大,特色鲜明,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观念、民族礼仪、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不仅如此,每个民族都具有特定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等,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应将这些民族艺术元素充分地融入其中,将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然而,我们在考虑商品的包装设计之时也必须明白一点:商品包装毕竟不同于纯艺术设计,它在考虑艺术元素之余,还需要注意更多的商业因素。比如:消费者的喜好、价值观、消费观念、经济效益等,这些方面从细微之处制约着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思路。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之时,提高包装设计品味,摸清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如今人们生活物质水平都有所提高,促使人们对商品包装设计要求逐步提高,一个有特色、有创意的包装不单单能够使得商品价值翻倍,还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进行选购。设计者在选择包装材质时,应注重选用一些便于旅游者携带或者具有一定人文气息和文化价值的商品包装材质,通常情况下都会取得较大的成功。由此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河西走廊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所具有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只要将民族元素有效地创意运用,才能设计出独特而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才能被旅游者更广泛的接受和青睐。

(四)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衍生旅游商品创意文化产业

河西走廊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多彩缤纷,该区域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是其他地区所难以超越的,因此,河西走廊地区的民族文化亟需我们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也需要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该区域民族文化和资源的价值意义。如今,已经转化为商品的尚在少数,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的并不多,诸如河西走廊张掖肃南裕固族的一些传统节日“马蹄寺观光旅游节”、“赛马节”等。虽说这些民族文化已经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但河西走廊其余大部分的民族文化的衍生旅游商品创意文化产业尚未充分开发,从而使得很多极具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被随意浪费,令人惋惜。由此来看,在进行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当下,还要懂得将其民俗文化充分地融入旅游商品当中,稳扎稳打,大力推广民族文化的衍生旅游商品创意设计产业的大发展。

四、结语

我国旅游业的前进与发展与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开发息息相关,这些商品离不开好的包装设计与创新。好的包装设计化无形为有形,将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以商业视觉传达设计元素的形式传达彰显,不仅极具经济商业价值,更具有文化艺术价值。这种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的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创新,是我们在发展少数民族旅游商品时应予以大力推广与提倡的,更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胡荣奎.影响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因素探析[J].包装工程,2012,(10):118-121.

[2]王萍,陈文福.裕固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探析[J].艺苑,2015,(01):92-95.

[3]王娜.旅游产品包装的绿色生态设计[J].包装工程,2014,(04):114-117.

[4]李曙光.特色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4):36-38.

[5]郝淑宝.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需求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101.

第7篇:旅游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商业地产;商业业态;发展趋势与发展轨迹

[中图分类号]TU2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12-02

商业地产是指用于各种餐饮、零售、娱乐休闲、健身等经营用途的开发。商业地产的发展由传统的门店开始,经历了百货商店、购物中心、步行街、一站体验式购物中心等发展阶段,如下图所示。

1 昆明市商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1)大众商业的竞争激烈。常规的大众商业主要有超市、品牌专卖店以及综合的百货商场等。这些商业的业态,满足一些单一的购物需求,赢利模式依赖于成本与销售额的差价,由此,竞争相当激烈。

(2)高档百货趋于成熟,竞争开始激烈。昆明高档百货原有金龙百货1家,而后分为金龙百货和金格百货2家,之后又出现金鹰百货等一批外来的高端百货,由此竞争也开始激烈。

(3)郊区商圈的不断出现,开始分流市中心核心商圈客源。南北两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业中心――世纪金源和北辰财富中心,郊区商圈的不断出现,打破了市中心商圈对商业购物的垄断,也分流了一部分客源,由此,竞争也逐渐走向激烈。

2 昆明市大型商业建筑的典型代表

(1)昆明老街――商业步行街典型代表。昆明老街东起正义路,西至市府东街,南起景星街,北到人民中路,街区还包括文明街、府甬道、文庙直街等街巷。建筑面积有17m2,分三期开发,一期正义坊有5层立体商业街,由北馆和南馆2座单体建筑组成,面积约10×104m2,分为地下2层,地面5层,商铺层高4.8m,街宽6~8m,1.8×104m2的地下停车库,400个泊车位。一期则以购物、餐饮、娱乐为主。

整个商业步行街属于内廓型建筑组合,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共有6个中庭,每个中庭有一组上下扶梯,共计40余部电梯,11部观景电梯,一层临街商铺则采用骑楼形式,在街道转角,出入口部位,都进驻了最具人气以及品牌号召力的商家店铺,拉动大量人流进入商街内部,街宽6~8m,最适合步行逛街的尺度,整个体系使人体验到“逛街”的感觉。

(2)百大新天地――购物中心典型代表。百大新天地位于东风路和正义路的交会处,坐落在昆明最繁华的商圈三市街核心位置。总面积4000m2之多,共分11层,含地下2层。1~4层采用了敞开的店中店形式,为品牌专卖店,地下1层和5~9层为主题商场,地下一层会聚了30多种运动品牌,6层为休闲餐饮,7层为永华影城。餐饮娱乐的业态占45%,以服饰品牌为主体,并引进定向电影院,购物主体与娱乐休闲相交融,如下表所示。

百大新天地通过零售娱乐中心的业态和面向年轻一族的客群定位,与南屏街等商业区出现了竞争,它的品牌组合与业态组合逐渐调整以达到最佳状态,此外,在顺城的开业后,则改变了三市街消费群相对老化的现状,使百大新天地的定位潜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3)顺城――一站式购物中心的典型代表。顺城位于东风西路与三市街交会处,占地面积为54003 m2,住宅5栋,写字楼2栋,底部5层为商业。总建筑面积地上为245000m2,地下则为120000m2,停车泊位2000个,顺城街地处昆明三市街商圈的核心区位,是传统商业发展核心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商业发展与历史文化较好结合的典型地区。顺城商业24小时营业,业态丰富多样,涵盖中心主力百货店、品牌名店、创意精品、中西特色餐饮、主题酒吧、咖啡厅、DISCO、SPA、影院、KTV娱乐场、上流社交舞会及精品酒店等。

在商业形态上,它是商业步行街与购物中心的融合。顺城商业街区既提供居住,又提供了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购物配套。将街区与国际化、居住、休闲、娱乐、商务等组合在一起,规划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居住和生活模式,体现了居住与环境的结合关系,把人们从传统的封闭围合式居家中引导出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新型居住的需要。依托三市街日均30万人的人流量,昆明顺城王府井购物中心可辐射整个昆明600万人口,同时商业步行街以王府井百货为主力,引进IMAX 3D立体巨幕影院、香港百老汇影院以及数百家零售商业、娱乐设施和餐饮服务商家的入驻。

3 昆明市商业发展的轨迹

(1)传统零售百货业向一站式购物中心发展。顺城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BLOCK街区,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fallow休闲,O-Open开发性,C-Crowd人潮,K-Kind亲和),简单概括,就是居住和商业的集中融合。顺城商业从业态、业种的比例分配上,与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本质差异,顺城商业将更注重引导消费者去体验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精神享受和追求,而购物中心则更注重于消费者基本的实际性购物需求。

(2)从市中心商业向郊区逐步扩展。昆明市中心多个主要的休闲商业集中区,主要由“吃,玩,购”3种业态组成,由笔者调研,如下图所示,休闲商业已经逐渐拓展至在新增的北市区、滇池路、广福路等多个休闲商业集中区。

(3)旅游商业与休闲商业的过渡。云南是旅游大省,昆明则是全省唯一的旅游聚散地,是对外交通的主要枢纽点。在全省各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程度的旅游商业,如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楚雄彝人古镇等,这些都是旅游集中商业区,他们的业态也是由餐饮、购物、娱乐组成,但是主

昆明市各区含商业项目建筑面积对比图要是旅游商品,而不是生活日用品,与此同时,昆明则缺乏一个集中的专门的旅游商业集中区,使得上千万人次的海内外客流需求市场白白流失。

4 结 论

严格来说,昆明市商业地产正处于一个摸索阶段,顺城是第一个自持商业物业的大型商业项目,引领着新的商业模式,在非成熟地区的商业地产开发中,需要这样的休闲娱乐商业模式的带动。

参考文献:

[1]王晓.现代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许家珍.商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第8篇:旅游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老街区;更新;保护;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由于房地产浪潮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建设项目普遍增多。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给旅游业、房地产业带来了新机遇,房地产项目和民间自由建设量如雨后春笋。一些城镇的未利用地和可利用的建设用地被短时间用于建设。城镇土地被过量耗尽,挤占了城镇升级建设的空间。一些城镇的老街区,由于居民自古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因,保存着原有的独特居住方式和街道。这些构成其独特的城市机理,它是城市的无形资产。但是这些老街区由于它单一的结构以及利用用途,居住环境极差,同时在生产用地减少、土地创收微弱的情况下,居民生活收入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活需求水平。因此,这些老街区面临要改造,提高居住环境,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改造,改变经济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笔者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镇老镇区的五龙街区为例,谈一谈老街区改造更新的规划策略和发展模式。

一、天涯镇老镇区五龙街区的概况

天涯镇是三亚市南部的一个滨海小镇,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12.1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6万人,主要以黎族为主。汉族人口集中在老镇区五龙街。老镇区自古以来是黎汉两个民族文化往来频繁的地区,其毗邻天涯海角风景区,自古有“文门古道”“天涯若比邻”的流传。

老镇区距离三亚中心城区约22公里。处于天涯镇镇域的南部地区,东、西、北三面环山(东为马岭、西为发财岭,北为布山岭),南部面向南海。区内整体地势较平坦。225国道(东西向)从五龙街北侧经过,与省道S314(南北向)正交在黑龙街路口。镇区的现状建筑主要集中在海榆西线和S314相交位置。主要有行政办公、教育、卫生所、旅馆等,大部分建筑的功能是底商上住的形式。

五龙街位于老镇区225国道南侧,其用地范围为:海域西线以南至海边进深约200米,宽约250米围合的区域。面积约0.5平方公里。所在社区为马岭居委会,人口约5300人。在五龙街区的产业结构中,主要为海贝壳加工、旅游服务业(海洋动物园旅游观光,海上摩托艇)、餐饮业(海产品加工)、商业、渔业。人均年收入约4500元。

二、五龙街区的优劣势分析

(一)五龙街区的空间机理

五龙街区南北向、东西向的巷道构成朝向大海的方格状路网格局。建筑基本以独立的民宅为主,都是以2-3层为主的骑楼。部分地区还保留民国年代的骑楼。街巷都不宽,约在6-8米左右,勉强能满足两辆车同时通过。街巷的整体宽高比在1:1―1:1.5之间,尺度宜人,从而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天涯老镇街巷肌理。道路以硬化的水泥路面为主,整体交通状况良好。街巷两旁的行道树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的绿化空间。整体道路环境比较安全,室外交流空间具有活力。因此,本案中考虑应以保护。

(二)五龙街区的历史民俗文化

五龙街片区拥有“红、白、青、黑、黄”龙5条历史街道。其命名方式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民俗特点。那里古时是天涯渔民出海打渔、渔民休憩的地方,其整体呈垂直海岸线东西向平行排列,承载着天涯的发展历史,是天涯渔村生活的历史见证。

(三)区位、旅游商业优势条件

天涯镇及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环境条件优越。重点旅游资源有天涯海角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海滨景观、旅游度假区(红塘湾、三美湾、力村)民俗文化村(文门村、过岭村、黑土村)、重大旅游项目(南天门生态农业园、兰花大世界、日出观光高尔夫球场、红塘湾高尔夫球场、非洲之窗)等。五龙街区是三亚市西部旅游黄金线路(南山――天涯海角――西岛)的必经之地。在那里沿225国道两侧发展了很多旅行中途吃饭休息的餐饮点、海鲜店。

三、五龙街区改造的必要

五龙街现状存在以下的情况:

(一)建筑质量大多比较破旧,居民居住条件差。各个建筑之间布局较为局促,建筑之间存在消防等安全隐患。

(二)居民收入水平低,片区单一居住功能。少部分的旅游商业、服务业仅集中在沿225国道两侧的“一层皮”,后侧的建筑基本没有商业价值。

(三)街区南侧的滨海用地未能发挥滨海稀缺资源的价值。

四、浅谈五龙街区改造的规划策略

(一)立足旅游,高定位激发商业

现状五龙街片区与旅游相关的业态有:海上体验、小型的海贝壳加工、餐饮业、商业零售、小型家庭旅馆、以及游客观光、摄影活动等。各种业态规模小、数量寥寥无几,不能形成产业链。笔者认为,应在保留传统道路和城镇肌理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延续五龙街区路网这个空间文化载体,以南北向狭长支路网分割地块,形成小地块、多街道界面的道路系统,通过功能置换,将其主要的用地类型变为居住、商业、娱乐等多种用地,植入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酒店、演艺等功能,将五龙街片区打造成商业风情街区。

(二)改造提升,激发旅游商业街区的活力

现状五龙街片区主要的用地类型是三类居住用地,而值得保存的是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巷空间,以及部分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特色老建筑。因此应通过规划,在商业风情街区定位的前提下,提升街区的风貌特色,丰富街道空间,激发街道旅游商业的活力。

1、五龙街区的保护:将五龙街作为历史地段加以保护,保护范围可划定到:东至马岭路、南至南海海岸线、西至道德路、北至海榆西线。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景观风貌;保护街区、街道、巷弄形成的空间格局、建筑风格、尺度与结构;保护传统居住文化、民俗风情等;保持街区的活力。

2、优化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老街区的建筑室外空间是一种活力空间,是当地居民交流的场所。这些空间提供当地人民驻谈,休闲娱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当地人民的归属感,同时,也将是旅游、商业、娱乐活动的活跃空间。通过公共空间系统的改造和城市设计,构建起一个独具特色的天涯老街区。

(三)合理拆迁安置方案,促进五龙街区改造实施

结合三亚市的安置政策,在原有五龙街北侧规划马岭安置区(该安置区可包含五龙街片区居住用地),主要用来安置或临时安置五龙街区内改造抽疏出来的居民。被保留部分原居民,可保证街区的原有韵味。通过功能置换可使土地使用类型能更好地打造天涯特色风情小镇,满足镇区旅游的发展。原住民迁入北侧新的居住社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四)提升整体环境,助力旅游风情街区建设

1、统一街巷空间脉络:新的街道空间承接五龙街片区原有的特色街巷空间脉络,并保持安置后地块的社会构成,与风情小镇五条历史道路实现整体统一,注入旅游风情特色。

2、高品质建设开放的滨海公共用地:高品质建设开发的滨海公共空间,提升天涯老镇区滨海景观的公共享有度;增加市政道路海景路,道路设步行道和广场绿地,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休闲设施,保证亲水沙滩区供市民和游客公共使用。同时强化从五龙街望向沙滩和海面的景观视廊,形成特色视觉焦点。从而大大提升五龙街区的滨海价值。

(五) 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稳推旅游发展

五龙街区的改造应考虑其独特的旅游区位,融入大天涯的发展,为天涯海角著名景区提供便利的旅游接待服务,以便更好的发挥天涯老镇区的海滨一线景观资源。因此,应考虑在海榆西线南侧规划布置旅馆用地,在老镇区的基础上规划娱乐设施用地、特色餐饮业用地,以及旅游购物用地,实现和天涯海角景区的旅游对接服务。

(六)策划文化特色与活动,增加魅力

在五龙街片区打造风情小镇中还应加强旅游主题活动策划,延续我们所看到的五龙街居民现有民俗活动,打造节庆游,当地居民与游客同乐。

五、改造模式的探讨

五龙街的改造应在保持五龙街区整体格局的前提下,按照“控制旧街,改造旧街,建设新街,置换旧街”的原则,采用“抽疏”的方式,近期建设基础设施及安置街区,置换拟拆除的街区。对条件好的局部区域、关键要素进行重点改造,提升街区的品质。远期对拟保留住宅进行改造,根据使用状况采取原地回迁的方式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改造。

考虑马岭社区的经济实力,可采用政府+社区的主导方式,前期启动由政府进行规划指导,垫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安置区。后期由社区成立股份公司进行运作。这样可有利于社区居民共同对改造行为决策、负责。社区居民可享受改造的收益,从而极大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减少改造阻力。

六、关于实施建设的先后顺序

按照分期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推进五龙街区的改造:本着基础设施先行和先安置后置换的原则,首先完成五龙街区北侧的基础设施和安置区建设;其次是对五龙街片区进行改造,置换出滨海地区的旅馆娱乐商业用地;同时着力提升拟保留街区的特色,增加旅游吸引力。最后通过临时安置、原地回迁的方式,全面完成对五龙街区的彻底更新改造和提升。

第9篇:旅游商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8902

1产业集群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旅游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有明显的淡旺季,所需劳动力流动频繁,如果旅游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就容易形成一个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从而使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时调整员工规模,减少人工费用,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集群内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

其次,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可以形成定位不同、特色差异的旅游吸引物及其配置性产品,从而能够扩大并满足游客的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减缓(一定程度上)旅游生产的脆弱性,增强集群的吸引力。同时,集群内大量集中的市场需求和比较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降低了新企业的投资风险,也能够吸引大量的旅游资本及相关配套资本集聚于群内,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和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可通过整合群内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诸生产要素和组织优势,从整体上促进群内旅游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重新设计和包装,循序渐进地整合旅游资源为旅游产品、使旅游产品成为旅游资本,并通过对旅游资本的精心经营,为区域旅游品牌的树立创造条件。

2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不高

河南省旅游业时空发展的不平衡较为明显。从空间上看,全省景区景点主要集中于沿黄一线和豫西、豫北,而豫东、豫南地区的旅游景观建设明显滞后。从时间上看,旅游高峰期游客接待量占全年总接待量的比重偏高。黄金周期间,许多景区一天的游客量动辄上万,在一些景区,黄金周的游客量之和能占到景区全年接待量的50%以上。这种状况导致高峰期人满为患,旅游资源及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安全受到威胁,而旅游淡季则又出现设施闲置和浪费。

另外,河南省的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独特,有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条件得天独厚。但从目前看,河南观光农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观光农业产品类型单一,服务功能低下,遍地开花,粗加工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部分城市不仅商贸发达,而且节日活动、工艺土特产品展览会、博览会、大型会议等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发展会展旅游的有利条件。第三,河南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有森林公园40多个,但目前的开发处于分散状态,尚未形成线路集中,特色突出的森林旅游网络。

2.2旅游产业链条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完善

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另外,旅游交通方面尤为突出;区域内公路特别是通往旅游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多;水上旅游航线还停留在设施陈旧、航速缓慢的较低水平;航运方面,虽然目前新郑国际机场民航运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旅游热线航班旺季严重不足,经常出现压客现象,国际航班少,机场偏小,且设施较差。

2.3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缺少名牌产品,品牌形象不突出

河南省旅游景点、景区数量多,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极少,名点、名景比例小,目前推出的精品只有郑汴洛这条文物古迹游线路,众多旅游产品停在观光表面上,导致了吸引力不强。尽管河南省旅游商品品种较多,但缺少向外宣传促销的拳头产品,具有河南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少。除钧瓷、唐三彩、南阳玉雕、信阳毛尖、双汇肉制品等为数不多的品种外,大多数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不高,商品缺乏精心设计和策划,未能反映河南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许多只是具有地方性影响,尚未真正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品牌价值的系列旅游商品。多数商品包装粗糙,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品牌形象模糊,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不强,难以激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3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

3.1政府牵头,统筹编制旅游规划

由政府牵头,召集旅游地、行业协会、旅游专家、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制定全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进行旅游集群规划时应打破行政区划,以主题为线索,把围绕这一主题的旅游资源、当地社区、旅游企业及其他企业和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体系。

3.2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通过建立网络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产业区域应紧紧依托区域内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优势,加大高新信息技术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上的应用投资,构建集聚区域的统一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加快集群区域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为旅游者节省旅途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由旅游所带来的满足。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由区域旅游发展联席委员会牵头、相关部门协助,成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鼓励建设旅游购物中心,由旅游部门制定旅游商品商店规范,符合条件的由旅游部门挂牌命名为旅游商品定点单位。

3.3优化群内旅游产品结构,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1)打造旅游品牌,开发精品旅游板块和产品。河南省应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开发文化遗产观光旅游、自然风光旅游、民俗风情、休闲娱乐旅游和现代都市文化旅游等五大产品系列,形成以现代城市为依托,文物古迹为主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观光、休闲度假及特种旅游共同发展的现代旅游产品结构;抓好在国际上有吸引力的专线旅游产品的配套开发,与有关国家加强联合,推出系列跨国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组合型旅游产品;重点做好“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旅游精品工程和伏牛山、南太行山生态山水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进行旅游线路整合,结合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推出2到3条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能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旅游线路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特色旅游资源。

(2)挖掘河南省的人文历史遗产,弘扬黄河传统文化。应着力塑造“人文之都”主体形象,展现民俗风情,打造独具特色的“寻根游”、“农家乐”游;继承革命传统,把新县作为最重要的起点城市和游游聚集地,开发一系列发生过历史事件的旧址、纪念馆等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以名城、名山、名水等景点为载体,推出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游、体育健身游和休闲娱乐游;大力发展商务、会议、修学、宗教、体育、农业专题旅游等。

3.4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

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旅游业中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酒店业,还包括其它旅游企业,如交通、旅行社、娱乐等部门。集群内专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依赖于各方面力量的合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旅游企业须建立技术开发基金,提供适应不同层次旅游人才的培训项目。在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中,加强教育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着重培养一批对河南的历史文物资源和风土人情等非常熟悉的导游人才和熟悉推广、营销、会展和管理等业务的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