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气污染治理总结范文

大气污染治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气污染治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气污染治理总结

第1篇:大气污染治理总结范文

【关键字】大气污染;城市;治理措施

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被雾霾席卷,有的城市甚至遭遇6级以上的严重雾霾。随着城市大气污染的加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观念敲响了警钟。因此,要分析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为人们创造宜居城市。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大气污染的概念和成因,接着就如何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展开论述。

一、大气污染的概念以及成因

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要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就要分析成因,制定完善的大气治理措施,改善空气质量,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空气环境。

1.大气污染的概念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 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2.大气污染的成因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了大气环境,导致城市雾霾现象不断加剧。下面就针对大气污染的成因展开论述。

(一)燃料燃烧。随着工业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燃料,尤其是在工矿地区和工厂比较集中的崎岖,污染浓度很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的企业没有采用新的节能技术,仍然采用高硫煤作为燃料,尤其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还有一些化工企业,产生了大量有毒气体,造成了严重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交通运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数量出现成倍的增长,不仅造成了交通的阻塞,而且车辆排放的尾气,同时夹杂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对大气产生极为严重的污染。

(三)生态环境破坏。随着人口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就会无休止的破坏自然环境,出现很多滥砍滥伐的情况,植被遭到破坏,增加了水土流失,导致有的地区出现扬沙和扬尘,对人的身体也会造成损害。

(四)工业布局不合理。在有的城市,是依托资源建立起来的,但是整体布局不合理,导致市区空气污染严重;还有的新型的城市,没有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环保绿化没有跟得上城市发展的步伐,绿化标准远远达不到城市实际发展的需要。

(五)环境意识薄弱,经济发展没有做好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只顾盲目的追求区域的经济发展,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或者在进行城市或者产业规划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内容,造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造成的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二、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为了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环保部门要协同其他部门,认真分析大气污染出现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城市发展,制定出长远的控制防治规划,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下面就如何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展开论述。

1.做好大气防治的措施

就目前而言,治理大气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具体包括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强化大气环境管理、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应用绿色植物净化大气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使用清洁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以及水能。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要不断采用高新的节能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煤炭燃烧方式;还要健全城市大气污染管理法律,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控。

随着城市空气污染不断加剧,大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因此,为了更好的控制空气污染,要根据大气污染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大气常见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悬浮颗粒、浮沉、可吸入式颗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铅、氟化物等。

2.综合整治方法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大气污染整治计划,控制好最大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案。同时要根据城市发展结构和交通情况,确定污染城市大气的污染物,做到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因此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要改进落后的燃料方式,广泛普及气体燃料、太阳能以及地能等能源,通过综合治理的方法,建立无烟控制区;另外,要做好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城市空气污染源的质量,降低尾气和废气的排放量;还要做好城市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净化城市空气。

3.利用气象条件防治大气污染

在污染源变化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大气污染状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在实际过程中,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和扩散受气象条件的支配非常明显,因此,利用气象条件来制约污染源是防治大气污染现实而又有效的途径,而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则是其中的关键。气象部门不仅要提供大气污染预报,还可以为政府规划部门搞好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所以气象部门可以通过人工增雨、增雪、消雾等技术来净化大气、消除污染。

参考文献:

[1]杨晟朗,李本纲. 基于遥感资料的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对降低PM_(2.5)的效能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2015,01:42-48.

第2篇:大气污染治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 政府责任 原因

大气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其质量的优劣,与人类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而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政府责任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主要表现在决策和监管执行上。首先,在决策上,政府选择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治理道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侧重于经济发展的投入,从而忽略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先污染后治理”就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的经济效率,先任由污染发生,或者在人们还未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污染,最后再采取措施减少和治理污染。其次,在监管上,我国政府不仅对涉大气污染新建企业的行政审批把关不严,而且对新建企业的大气污染影响评价也流于形式。另外,政府对企事业单位治理大气污染的监管也存在懈怠。政府在面对企事业单位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大多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这一方面受限于大气污染测量技术的落后,同时与政府和企业相互的“灰色利益”也密不可分。

究其原因,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的缺失,从理论上可以用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组织及其政府官员和其他社会主体一样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不受公共利益的激励,他们的行为是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以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组织往往为了达到预算的最大化,不断追求组织规模的扩张和公共产品的无限提供;而政府官员则追求权力或金钱的最大化。地方政府实施管理地区性公共事务的时候,往往同时承载着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和政府自身利益等多重利益。由于目前我国的政绩考核大多以GDP为导向,与官员的自身利益是正相关关系,所以政府官员往往更注重眼前利益,过多地关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因此,在涉及经济增长和大气污染治理时,经济发展通常会超越环境保护目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是让位于经济增长。

然而,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更多的可以归结为以下现实原因: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理念滞后。政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理”方式是不可取也是不科学的。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要求政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治理理念,必须从源头上防范大气污染问题的产生,从而彻底摈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理”理念。此外,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理应具备的基本责任意识被日益扭曲和畸形的政绩观淡化,政府责任意识严重缺位。

其次,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上存在缺陷。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规范和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其一,立法观念落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总是侧重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整体性法律法规,忽视制定有助于落实的具体法规。其二,立法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目前缺少一部将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要求纳入综合型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我国环保部政策法规司的司长之前在解读《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重点时曾强调,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中,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其三,立法内容不完备。在我国,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过程中,政府只设立了总量控制指标,没有将该指标细化、量化和标准化。在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的法律责任不明,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原本应该是“事前申报”的许可证申请要求在排污企业为避免更多责任,承担治污成本和环保单位为避免投入资源进行数据审核的双方趋利避害行为下变成事后申请和确认,对于这些行为,法律中的处罚规定不明,罚款较少,从而使得大气排污许可证成为摆设。

再次,对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履行环境责任缺乏监督。政府的理性是有限理性,如果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完善的外部监督,我们很难保证其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都能做到全心全意为环境公共利益行事,而不利用权力寻租。此时,寻求有效的外部监督及其重要,行政问责机制和社会公众监督是外部监督的两种最重要的监督形式。目前,政府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尚缺乏有效的系统的监督机制,不但行政问责机制不完善,而且社会公众监督环节也相当薄弱。监督职能的弱化和监督力度的不足是导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第一,行政问责机制不完善。问责政府不当的行政行为已成为衡量政府执行力的标准之一。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普遍存在着“重企业环境责任、轻政府环境责任”的特点,而少数规定政府环境责任的法律条文则呈现出“重政府环境权力、轻政府环境义务”的特征。而有关政府环境法律责任的规定严重缺失,这使得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及时的监督和纠偏,行政问责机制有待完善。第二,社会公众监督环节薄弱。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在规定单位和个人用有检举和控告权利的同时,却在如何实施检举权和控告权方面没有相关规定,这就造成了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法律缺位。同样,法律在规定公民就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监督权也是如此,监督权如何实施是最大难题,公民获取信息渠道受到限制,参与面相当狭窄,很多公民基本都是“被代表”,公民的监督权无处并且无力实施。

为此,我国政府要强化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可以在加强政府责任意识,规范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的立法,加强政府环境责任的内外部监督等方面采取措施。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生态经济观念纳入政府绩效的考核体系,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与经济富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吕景城.论政府责任及其实现控制机制[J].东南学术,2005,(3).

[2]高涛.污染治理对策研究――以大气治理为例[J].生态经济,2009,(2).

第3篇:大气污染治理总结范文

摘要:从城市大气中雾和霾的成因研究出发,总结了城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的气溶胶污染的特点。根据我国的工业经济及区域人类活动特点,提出压减燃煤、 严格控车、 调整产业、 强化管理、 联防联控、 依法治理、聚焦重点领域, 严格指标考核,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等思考。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治理

大气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多因素的交互系统。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气体动力学直径的固体颗粒。大气污染物的部分几乎都会成为该类污染。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可吸入颗粒物形成城市大气中雾和霾,其对生活在该区域的人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PM的监测和管理,在大气监测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空间和时间的随机性,数量的不确定性,要减少大气中该类污染物的含量,实现可吸人颗粒物PM的有效治理就成为了重要的h境治理的重要课题。

1、城市大气中雾、霾的成因及特点

研究证明,气溶胶污染是形成雾和霾的主要原因,没有干气溶胶粒子就不能形成霾, 没有气溶胶粒子参与在实际大气中也无法形成雾, 在过去,当人类活动较弱时, 这些气溶胶粒子主要源于自然过程, 在大气当中被视为背景气溶胶。 但是,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区域霾问题的日益严重, 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的大气气溶胶显著增加所致, 已经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 减少雾-霾天气所带来的影响, 必须对这种变化背后的大气气溶胶污染给予特别重视。

在我国华北区域可吸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年平均值为每立方米空气中 80-85μg, 包括长三角的华东区域,可吸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下降, 但也在 20-40μg 之间, 这持续且动态拉高了我国大气气溶胶的背景浓度。 对应于欧美和东亚到东南亚城市区域气溶胶的质量浓度通常在 10-20μg 之间, 在其城郊区域质量浓度一般在 10μg 以下, 远低于我国。 由于矿物气溶胶和污染气体可以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 使我国的雾-霾问题变得复杂,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通过对比排放和气象条件对区域霾形成的贡献, 发现一次排放的气溶胶与排放强度关系密切,天气条件却控制着区域中占多数的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及总体 PM10和PM2.5 的浓度变化, 导致了人们通常看到的雨过天晴后的一两天空气变得浑浊, 能见度逐渐变差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具有跨省、 连片的区域性特征。

我国城市大气中硫酸盐浓度较高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一直占有超过 70%的比例有关, 燃煤源是中国区域性雾-霾天气形成的一个主要的贡献者。然而城市大气中的 NOx 多来自于人类活动使用的化石燃料燃烧, 如汽车等流动源、 工业窑炉等固定源。 由于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化石燃料的用量连年攀升, 使得 NOx 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逐年升高, 虽然环境保护部在新建电厂推广 "低氮燃烧技术" (控制燃烧温度, 降低 NOx 的生成量), 但多数城市还没有完全实现燃煤脱氮, 加之各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 导致了我国硝酸盐气溶胶浓度也较高。

2、区域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治理

(1)利用先进的科技,加强大气污染检测。大气污染之所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在于,许多人并不知道大气污染的现状,不清楚大气污染的危害,因而也觉得事不关己。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不仅要宣传大气污染的严重性,还应加强大气污染检测,让人们了解大气污染现状,提醒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注重保护环境。政府应引进先进的大气污染检测技术,利用先进的设备对城市大气污染状况进行检测,并通过人们常用的社交软件,媒体进行宣传,在微信,微博上推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还可以在大众媒体上随时播报城市的大气情况,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采取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企业应首当其冲对其生产方式做出改进。针对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企业应改进粗犷的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实现。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排放量大的企业的转型,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调整,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先进生产工艺的研发与改进。并且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反环境保护法,严重污染城市大气环境的企业进行罚款与监督甚至取缔,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3)合理布局城市工业,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 。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将造成大气污染物的集聚,增加城市的大气污染。

因此在城市的工业布局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还应考虑到环境效益。城市在建设的初期就应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工业生产模式等进行合理的布局。特别是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应最大化的减轻工业污染对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促进污染物的扩散,加大污染物的净化。例如在具体的工业布局中,工业布局应处于城市的下风向处,避免大量的废气、废物扩散到城市中。还应根据城市的地形环境,将工业设置在广阔的有利于废弃物稀释的地区,并距离居住区要有一定的距离。此外,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建设水平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在具体的绿化建设中不仅要扩大绿化的面积,还应根据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合理布局绿化带.例如在道路两侧及中央隔离带设置绿化带,以缓解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

(4)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推动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3 、结语

大气污染成因非常复杂, 污染物排放及其对效益、 健康、 生态等的协同效应, 使得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决策需要非常有力的基础理论研究, 但是现在很多的决策缺乏科学、 系统、 有效的科学依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明确政府、 企业和社会的责任, 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根据我国的工业经济及区域人类活动特点,要从压减燃煤、 严格控车、 调整产业、 强化管理、 联防联控、 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 聚焦重点领域, 严格指标考核,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 认真进行责任追究。总之,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大气污染作为健康的天敌,防治大气污染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推动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大气污染治理总结范文

提及空气质量,人们都会习惯性地说:海口、拉萨、昆明。去年昆明排名第9,对正在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昆明来说,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了。

“治气”渐热

“今天来参加这个协商会,关注昆明的空气污染治理,我想是因为大家都想多活几年。这是一个关乎到大家身体健康的话题。”在协商会现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胡开林开门见山。

与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相比,过去几年,在蓝天白云下的昆明,提及环境污染治理,“空气”似乎并不是令人关注的热点。然而今年以来,“空气”似乎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今年3月22日,昆明上空突然“变脸”,不像以往那么透亮、湛蓝。一时间,引发了市民的关注,不少市民通过微信、微博、QQ等发出质疑。也许,正是蓝天白云带来的自信,让市民们更加关注春城的空气污染及治理。

其实,关注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往往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同样,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昆明的“政策”也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

“有政策,关键还得落实!”在当天的协商会上,“落实”无疑是与会人员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在协商会现场的汇报中,相关材料可以梳理出以下内容:去年11月,昆明市制定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并决定从12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并首次对全市三大空气污染源城市扬尘、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明确了时间表。

《实施细则》明确,将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节能环保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深化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实行环境信息公开、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等12个方面,具体展开治理工作。

这一治理思路的得出,在该汇报材料中可以找到一组相关的数据:“主城区颗粒物污染中城市扬尘约占55%,机动车尾气约占25%。”

“我曾做过一个试验,如果将汽车停放在主城区的户外,用纸巾擦拭后,擦拭后的纸巾呈现灰黑色。但如果停放在呈贡,擦拭后的纸巾则为黄色。”昆明市政协委员陈增会说,这说明主城区的扬尘主要是尘土颗粒与汽车尾气的混合物,而呈贡则主要是尘土颗粒。

粉尘来自于哪里?如何防治?

放在全国,昆明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追赶态势。但拥有蓝天、白云、阳光,昆明人在城市中轻歌曼舞,十分惬意。

印象中,“空气质量差”“呼吸不好”等,都是些与昆明关系不大的词汇,令昆明人引以为自豪的蓝天白云,似乎不会在昆明人眼前灰飞烟灭!

然而在当天的介绍中,记者注意到,城市扬尘是昆明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根据监测结果分析,颗粒物作为昆明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全年占比高达90.9%。在昆明主城区,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是城市扬尘,主城区颗粒物污染中城市扬尘约占55%,机动车尾气约占25%,工业排放约占10%,生活源及第三产业等约占10%。

工地扬尘、渣土车扬尘。在委员们的建议中,这是着重探讨的话题。

在昆明市环境保护局的这份汇报材料中,有这样的表述:城市扬尘治理方面,2014年底前,制定并完善工程建设工地及拆迁工地扬尘管理措施办法,落实以企业负责人为核心的扬尘控制责任制。

昆明城市建成区及周边地区的工程建设施工现场,必须做到“六个百分百”,即施工现场100%标准化围蔽、工地砂土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拆除工程100%洒水压尘、出工地车辆100%冲洗干净、施工现场长期裸土100%覆盖或绿化。到2017年底前,工程建设施工现场进行建筑垃圾(含渣土)运输、处置的车辆基本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实现全程监测。

“对拆迁工地来说,如果先洒水,再拆迁,再洒水,肯定能避免大量扬尘带来的污染。”委员们说,目前,昆明治理大气污染,要抓住关键和重点,主要针对颗粒物和尾气,通过有效的减排措施,有效降低空气污染程度。而针对扬尘和汽车尾气占污染物80%的现状,应该采取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对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减排。例如,对于扬尘可细分为拆迁工地、建设工地、道路扬尘等,然后根据分类,采取相应的监管和治理措施。

精细治理,渣土车扬尘,多年来,这无疑是民间质疑“大黄疯”的缘由之一。

这几年,对渣土车的关注就没有停止过。然而,“渣土车的整治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治理效果不是很明显。”昆明市政协委员沈金泉说。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关注渣土车这一市民反映极其强烈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感到渣土车真的很疯狂,今年,我通过提案的方式来进行呼吁。”沈金泉告诉记者,在他居住的附近,就有渣土车经常行驶的路段。

去年,沈金泉所提交的一件名为《关于对渣土车等重型车加大整治力度的建议》的提案经协商后被确定为昆明市政协主席督办的重点提案之一。

“纵观近年来昆明的城市建设,昆明市委、市政府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通过在主城区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系列工程,完成了北京路、春城路等30多条道路的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沈金泉说。然而,随着昆明市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土方车”、“混凝土搅拌车”等一大批渣土车引起的抛洒滴漏、带泥上路等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闯红灯、闯、超载超速、牌照污损、改变车道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土方车泼洒乱倒”、“渣土车吃人”等新闻屡见报端,渣土车等重型车事故不断,对这些车辆的整顿刻不容缓。

“治理空气污染不能由政府部门‘单打独斗’,要让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王云伟委员说,昆明要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要出台鼓励措施,提高新能源机动车的使用率;实行大气污染举报重奖制度;鼓励小区设置“人造雾”系统,增加空气湿度,减少灰尘。

铁腕“治气”公安设立了环保分局、法院设置了环保法庭、检察院增设了环境资源检察处……近年来,昆明市在环保方面的“动作”较多,备受外界关注。

关键在于执行

“生态环境好,保护压力也大。”昆明市政协委员刘家屹说,从环境保护来看,昆明市委、市政府历来都很重视,这些机构的设置以及出台的各种政策,算得上是铁腕治污。

然而,在协商会场,委员们多次强调关键在执行。

在空气污染治理中,新能源总是与大气污染联系在一起。

针对大气污染治理,在去年昆明市出台的《实施细则》中,有许多“动向”也许值得关注:汽车尾气治理方面,将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天然气汽车,要求各地逐步采购天然气、双燃料等新能源汽车。今年年底前,基本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2017年底前,基本淘汰昆明市行政区域内的“黄标车”。今年内,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工作和环保标志管理工作。

而在削减PM10污染的其他措施方面,《实施细则》还明确,要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主要因素予以审查。

第5篇:大气污染治理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为目标,深入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改善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原则。坚持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和推进道路交通扬尘、建筑施工扬尘、物料堆放扬尘、锅炉烟尘、汽车尾气等专项治理相结合,促进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坚持促进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减少扰民纠纷相结合,减轻大气污染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坚持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和大气环境质量管理相结合,健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坚持统一监管和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形成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年11月底,全面完成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任务,县城区和产业集聚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明显降低,大气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二、工作重点

(一)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所有企业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省规定的标准。加强粉尘无组织排放控制,对原料堆放场地和生产过程中的扬尘点采取抑尘防尘措施,有效减少粉尘排放量。加强环境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对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依法严肃查处。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高污染项目。

(二)道路交通扬尘污染整治。加大督导力度,加强道路交通扬尘污染控制。在县城区和产业集聚区主要路段增加清扫、洒水频次,各类垃圾要及时收集、清运。加强散体物料和余泥渣土运输扬尘污染控制,对运输渣土、煤炭、灰土、沙石、垃圾等物料的车辆,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采取密闭和防尘措施,防止运输过程中发生遗洒或泄漏,在工地出入口设置清洗装置,防止车辆运输扬尘污染;未采取有效防尘措施的运输车辆不准上路行驶。要集中力量开展对州大道等主要交通干道的运输扬尘治理,规范交通秩序,减少扬尘污染。

(三)建筑施工场地扬尘污染控制。加强建筑施工场地管理,每个建筑施工项目都要制定施工期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所有施工现场要采取洒水、遮盖、围蔽等措施,保持整洁,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场地扬尘污染。

(四)物料堆放场扬尘污染控制。清理整顿县城区和产业集聚区范围内所有物料堆放场地,严禁违法占地和乱堆乱放。加强物料堆放场地的规划和管理,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引导商户按要求建设规范的物料堆放场。督促所有堆放场采取有效的抑尘、防尘措施,防止装卸、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污染。

(五)燃煤锅炉污染整治。继续开展燃煤锅炉污染专项整治,凡集中供热管网到达的地方,不得新建燃煤锅炉;现有燃煤锅炉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逐步淘汰,采用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集中供热管网尚未覆盖到的区域,可暂时保留燃煤锅炉,但必须使用高效除尘和脱硫设施,确保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

(六)县城区高铁沿线污染整治。加强县城区高铁沿线南侧至州大道北侧区域管理,对废弃厂房进行清理整顿,对该区域物料堆放场按照要求进行整治,对该区域道路进行硬化、绿化,各类垃圾及时收集、清运,杜绝乱堆乱放。

(七)县原店镇寨根村刚玉企业污染整治。认真核查该区域内刚玉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企业停产整改,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企业立即实施限期治理或整改。对原料、燃料、固废等物料堆放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对生产过程中各扬尘点进行排查并采取措施减少扬尘。加强物料运输车辆管理,督导所有物料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严禁物料抛洒,物料运输车辆出厂前对车体进行冲洗,减少物料运输扬尘。进一步加强防尘设施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对逾期整治不到位、或没有完成整治任务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

(八)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强化机动车尾气的检测管理,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必须进行治理,治理合格后方可办理机动车定期审验等相关手续。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辆报废标准,禁止报废车辆重新上路行驶。大力开展车用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工作,进一步提高车用燃油品质,逐步提高车用燃气率。

三、职责分工

在本次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市、县两级政府职能部门具体承担以下职能:

(一)环保部门:负责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和燃煤锅炉污染整治工作,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工作,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做好物料堆放场扬尘污染控制工作。

(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建筑施工场地扬尘污染控制工作。

(三)规划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城区道路扬尘污染控制和城市垃圾污染控制工作。

(四)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工艺、落后产能依法予以淘汰、取缔。

(五)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物料堆放场扬尘污染控制工作。

(六)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道路交通扬尘污染控制工作。

(七)公安部门:负责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工作,配合交通运输部门开展道路交通扬尘污染整治工作。

(八)供电部门:对依法关闭(拆除)的企业(生产线)、停产治理企业、未按时完成整治任务的企业,依法停止供应生产用电。

(九)监察部门:负责对本次整治工作中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未按期完成整治任务的有关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要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要按照科学发展、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要求,认真抓好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成立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及时召开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和研究部署。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领导小组名单和实施计划于年8月10日前报市政府督查室和市环委会办公室。

(二)注重协作配合。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扎实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整治工作中,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第6篇:大气污染治理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qcjqtvb”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泾县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案》,我镇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制定计划、做好全年安排,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改善我镇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现将我镇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副职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排部署、组织落实和督导检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制订了《黄村镇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并与各村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状,严格责任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宣传引导

为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知识,黄村镇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条幅、播放电子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形势,积极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来,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秸秆禁烧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黄村镇把秸秆禁烧工作作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搞好宣传,营造氛围。为使禁烧工作收到实效,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的禁烧氛围,充分利用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单、高音喇叭、电子标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我镇统一组织制作宣传条幅80余条,悬挂到各村人流量较大的重要路口等显著位置,使禁烧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形成共识;充分利用高音喇叭进行宣传,各村每天早、中、晚多频次广播,大力宣传秸秆禁烧的政策规定、秸秆焚烧的危害以及处罚规定等;三是利用“黄村在线”微信公众号《致全县农民朋友一封信》;利用便民服务大厅电子屏幕每天滚动播放秸秆、垃圾禁烧标语。

二是突出重点,积极联动。以县道和黄九公路两条主干道为重点,镇驻村干部、村巡逻小分队集中行动,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巡查督查,严把死守,确保不出问题,效果明显;大力宣传秸秆还田的好处,鼓励并出资组织秸秆粉碎机械进行秸秆还田,有效地减轻了我镇秸秆禁烧压力。

三是严格督查,落实责任。镇政府每天对全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及时协调处置突况。镇党委书记、镇长每天坚持深入各村,对全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进行全面督查。

(二)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企业防尘。我镇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工业粉尘、烟尘污染防治工作,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到镇域多家企业进行现场查看,监督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粉尘、烟尘达到相关规定;二是建筑工地防尘。我镇项目办对进度缓慢,措施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建筑工地进行日常监督,采取措施,做好工地除尘相关的技术手段,确保有效完成建筑工地防尘任务;三是环卫清扫防尘。我镇聘请了保洁人员对辖区内的道路进行清扫,同时,我镇严格落实机械洒水和人工清扫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了防尘要求。

(三)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

为做好我镇机动车污染防治及减排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定期对镇域内机动车辆进行专项清理整顿,积极宣传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淘汰和禁止使用黄标车,切实将我镇机动车污染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四)排污企业监管执法工作

我镇环保办工作人员每月按计划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企业进行巡查,现场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排或超排现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五)清洁能源宣传使用工作

我镇组织人员定期到辖区内的企业、饭店、农家乐进行燃煤使用情况检查,及时做好检查记录,确保辖区内餐饮服务行业都是使用清洁能源,并对我镇范围内的餐饮店进行不定期抽查,杜绝燃煤炉灶的使用;对新开的农家乐进行现场检查,是否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确保我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四、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主动性不够、监管力度不大、宣传还不够深入全面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整改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改善我镇环境空气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力推动全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1、继续加强部门联动,积极配合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2、继续把秸秆禁烧工作作为工作重点,防止因秸秆焚烧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第7篇:大气污染治理总结范文

建立3+3+3实践课程新体系,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生产实习安排学生参观焦化联合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2~3种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及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和上机操作环境工程技术模拟实训系统[6],模拟污水处理厂管理,解决进企业蹲点实习难问题。毕业实习结合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进行,由指导教师按选题涉及的具体行业、污染问题、技术方案进行安排。即环境监测基础型实验、水污染控制设计型实验与专业综合型大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安排COD、NH4-N、BOD、pH等水质监测,TSP、SO2等大气监测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取样保存、试剂配制、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评价等基本实验技能。水污染控制设计型实验给出几种污水水质和实验室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生物法、混凝法、离子交换法、Fenton试剂法、铁碳微电解法等,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处理工艺,设计实验参数,进行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大实验目前已开设的有:校园湖泊水质评价与治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纯净水制备、印染废水处理等综合型实验,进行工艺比选、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分析总结等综合训练提高[7]。

即污水厂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固废处理处置课程设计,均安排在主干专业课学习结束后。通过课程设计,对已学知识进行消化、扩展、应用,要求进行工程分析与源强计算,工艺选择与数质量衡算,主要设备设计(或选型计算)、辅助设备选型计算、管道与高程计算、工艺布置图纸绘制,以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提交课程成果。坚持将三门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直接参与环境工程项目设计,虽然环节时间短,但能够直接进入工程实践,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显著,经过10届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课程设计已成为学生痛并快乐着、收获颇丰的实践教学关键环节。

3+3+3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积极争取,获得“化工与环境类专业教学实习中心”、“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资助经费”等各项省级、校级质量工程专项基金支持,加快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拥有TOC、TN、TP在线监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移动式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快速水质监测等环境监测设备、污水处理实验装置、纯水制备系统等实验设备设备200多台套,为三大实验开设提供了硬件条件。投入25万元在学院建立了环境工程技术的模拟实训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厂模拟管理等[8]。在皖维集团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中心、在芜湖垃圾填埋场、新鑫铸管、芜湖垃圾发电厂等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较大贡献,有效增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战型、针对性。教研室老师积极申报教研项目,每年均有立项:如省级教研项目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环境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等。发表教研论文1~2篇/人。将案例教学、启发教学、阅读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9],老师给出案例,剖解分析,给出选题,让学生自查文献、自主交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治理工艺,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教研室老师为保障具有环境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施,逐步积累污染源产排污系数[10]、源强计算公式等三门课程设计基础资料,缓解课程设计基础资料空缺严重现象。初步完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之一烟尘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二工业粉尘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三酸性气体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四有机气体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和污水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城镇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指导书、工业废水处理站课程设计指导书;及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填补了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空白。教研室老师积极申报课题,获得国家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教育厅、芜湖市科技计划科研经费支持,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成适合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老师指导和带领学生将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穿插在实践教学中。即为实践教学耗材、检测提供了经费保障,也有效的保证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兴趣、参与度、完成质量大大改善。

第8篇:大气污染治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成都;田园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引言

成都市是成渝经济圈中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具备了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且成都市位于的四川盆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交通的枢纽,而且从整个亚洲的角度看又正好位于亚洲中部,无论在亚洲中还是在国际中都具有重要的交通及政治地位。为了规划成都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和宜居的人文环境。2009年底,成都市委、市政府总结城乡统筹实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好“十二五”以及更长时期发展的高度,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

“田园城市”的概念,最早由19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在该书中霍华德提出建立一种包含传统意义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的理想城市即田园城市。现在,成都市将建设一座着力于展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成都市的田园城市具有“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田园城市”四大基本要素。

然而,在现代超大型城市发展中,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问题。如何有效地处理这对矛盾问题,关系到成都市的未来“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成败。因此,需要讨论成都市田园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治理问题的协调关系。

一、成都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从2005—2010年,成都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长(见图1)。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3%以上的增长。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425个,完成投资680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成都经开区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1 150亿元,增长25%。

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市的工农业发展取得新跨越。成都市坚持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和提速增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7∶42.5∶49.8调整优化为2009年的5.9∶44.5∶49.6。

成都市的城乡建设成就显著。五年来,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聚集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大约保持在12%年增长,能源消耗年增长率大约为8%。

二、成都市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一个城市的大气环境的清洁程度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大气环境治理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一)成都市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经过对成都市的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分析,确定成都市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为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呈稳中转好的趋势。成都市的全年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优良率为80.3%~86.3%。空气污染特征表现为扬尘、机动车排气、煤烟混合型污染。

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成为次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是成都市环境空气中的重要污染物,近几年随着大气排放治理,二氧化硫的污染形势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二)城市发展中机动车排放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物问题

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至2007年,成都市的轻型车达724 654辆,中型车达94 790辆,重型车达22 353辆,摩托车达937 659辆。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迅速上升,其总排放量已接近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并将持续增加。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2009年成都市的二氧化氮首次超过二氧化硫成为次要污染物,这与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加重密切相关。

机动车排气及道路扬尘污染成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能源消耗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成都市在近十年来能源消耗总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见图2),尤其是从2005—2009年间,能量消费总量更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从2001—2009年,成都市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长率达8.15%。

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成都市消耗电力305.28亿千瓦时,天然气38.61亿立方米,成品油358.25万吨,煤炭1 325.78万吨,分别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的46.26%、14.83%、11.31%、27.6%。成都市能源消耗构成中,电力所占的比重最大,煤炭所占比重次之,天然气和成品油所占比重最小。

由于天然气相对于其他能源价格偏低,导致天然气市场需求过快增长,消耗总量年均增幅超过20%。虽然成都市近几年始终把能源保障列为重点,使成都能源供需总量趋于平衡,基本能够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但是,成都市的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还是呈现加剧趋势。

成都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能源消耗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有效地解决能源消耗中的污染物排放,将加剧成都市大气环境的恶化。

(四)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1.大气承载力分析原理。人类在开发活动中,要做到经济发展与大气保护环境相协调,就要保证污染物的排放不能超过大气环境承载力。所谓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大气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主要利用承载率评价法。承载率是指某区域环境承载量与该区域环境承载量阈值的比值。

在大气环境评价中用承载率分析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承载能力,大气环境承载率的表达式:

CC=

式中,CC是大气环境承载率,VT是大气环境总量,VE是某一时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1)当大气环境承载率在0~1之间,说明大气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发展导致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处于可控范围内。(2)当大气环境承载率小于1时,说明区域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超负荷严重。经济发展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产生的累积效应明显,需要加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

2.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为了同时保证城市经济增长和大气环境质量能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必须使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小于大气环境容量。

若规划区分为n个分区、m个环境功能区,各个分区、功能区面积为Sij,则各分区允许排放总量为:

Qi=A (Cij-Cb)

式中,Cij ——各分区、功能区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mg·m-3;Cb——各分区、功能区的大气污染物的背景值,mg·m-3;Qi——各分区允许排放总量,104t/a;A——总量控制系数,是根据地区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变化的一个数值。

利用成都市的气象条件,计算了成都市的大气污染物的容量数为二氧化硫20.11万吨,二氧化氮28.41万吨,颗粒物为33.57万吨。大气环境容量是随季节变化的量,成都市冬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小(见图3);在不考虑降雨条件的情况下,成都春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大。在考虑降水条件下,成都夏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大。

图3成都市大气环境容量季节变化图

转贴于

3.成都市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随着成都市经济总量的增加,能源消耗和机动车都将快速增长,使得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成倍增加。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手段主要是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的改变和大气污染物治理水平的提高。2009年成都市的平均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70%。依据这个原理,设计了成都市经济发展和污染物治理情景案例。

设计情景1:成都市经济以其 “十二五”的12%增长和能源弹性系数0.67的情景,二氧化硫治理情景为脱硫率为85%、90%和95%;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为脱销率为70%、80%和90%。这是根据成都市“十二五”的经济和能源发展计划设计的情景(见表1和表2)。

表1 情景1的脱硫情景分析

设计情景2:在经济以7%增长和能源弹性系数0.5情况下的污染减排情景设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与情景1一致。这是根据全国“十二五”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和优化的能源发展速度设计的情景(见下页表3和下页表4)。

通过大气承载力的计算分析。成都市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随能耗的增长而急剧增大。尤其以成都市“十二五”的能源消耗增长率计算(情景1),到2050年,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85%的情况下,大气承载力指标仍然达到-1.5。只有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95%的情况下,二氧化硫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才能小于大气环境容量。二氧化氮在情景1的情况下是超出大气环境容量。在情景2的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治理情况下,2050年,二氧化硫排放可以符合大气承载力指数的要求。但是,二氧化氮必须满足工业脱硝达到90%,汽车的新能源替换达到70%的条件下,二氧化氮排放量才能符合大气承载力指数的要求。

大气承载力指数说明,在现有的大气环境治理水平下,随着成都市经济的发展,大气环境状况将趋于恶化。经济发展必须重视能源结构的改变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治理。

三、成都市田园城市建设中的经济与大气环境协调问题讨论

1.成都市的田园城市发展要走绿色经济的道路。成都市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2.实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调整应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中心,通过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采取以天然气、轻柴油、液化石油气、电等各种优质能源并举的措施,广开渠道,实现优质能源替煤战略。实施节能强企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废物利用能源替代,落实国家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3.实行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的城市空间优化和产业持续发展策略。受到大气容量的限制,大气污染企业过度集中,会造成大气污染物的严重超标。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大气容量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的调整,过度集中的污染企业要分散布局。建议在工业园区发展中,实行大气污染排放企业布局要合理集中、适度分散的原则。

在城市空间优化和土地合理利用中,要注意大气污染物的累积效应的影响,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避免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加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5):22-23.

[2]姜启亮,吴勇.低碳经济的实施路径——基于技术创新与政策规制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91-192.

[3]王胜洲.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63-164.

第9篇:大气污染治理总结范文

吕长明,李跃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中国北京100875)

摘要:以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包含个人、企业、政府的PSM-DID法检验各类地级城市舆论爆发前后工

业废气排放差异。检验表明,存在舆论政策效应的城市主要为产业结构转型阶段的发达地区,舆论政策效应表现出加快工业去污染化作用;雾霾“积重难返”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城市转型困境。其次,依据“中心外围”理论初探性地提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理,并对城市大气污染相关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大气污染波及带宽为700km左右,城市间污染波及强度取决于污染量与距离。最后,从城市与区域联防联控两个视角提出雾霾治理中舆论监督方面的意见。关键词:减排;雾霾;舆论政策效应;倾向得分匹配;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中国中图分类号:F832;F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462(2017)01-0148-07DOI:10.15957/j.cnki.jjdl.2017.01.020

CityReducingEmissionDifferenceandJointControlofAirPollutionunderPublic

OpinionExplosiononHaze

LYUChangming,LIYue

(SchoolofEconomicandResourceManagement,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Firstly,toanalyzegovernmentstrategyofhazegovernanceunderpublicopinions,thispaperestablisheda

theoreticalmodelincludingindividuals,enterprisesandgovernment,thenusedDIDandPSM-DIDmodeltoexamineindustrialwasteairemissiondifferencesbeforeandaftertheoutpeakofpublicopinionwithsecondarycitiespaneldatainChinaassamples.Theanalysisshowedthatthemaincitieswithpublicopinioneffectlocatedatthedevelopedareainthestageofindustrialstructuretransformation;publicopinioneffectacceleratedtheeffectofindustrialdepollution;tosomeextentthereasonofthedifficultyofsolvinghazeproblemliedincitieswithinthetransformationstrait.Secondly,analysisindicatedthattheairpollutionactionradiuswasabout700kmandthepollutionactionradius&intensitybetweencitiesdependedonthepollutionvolumeanddistancebymeasuringthedegreeofairpollutioninthecitiesaccordingtojointcontrolofairpollutionbasedon“Core-Periphery”theory.Finally,fromtheperspectiveofjointcontrolbetweencityandregion,suggestionsonsupervisingpublicopinionforhazegovernancewereputforward.

Keywords:reducingemission;haze;policyeffectofpublicopinion;PSM-DID;jointcontrolofairpollution;China

2013年11月我国遭遇历史最严重雾霾天气后社会舆论暴涨,大气污染治理已成为十三五期间重要任务。然而,自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后雾霾问题却愈发严重。2014年环保部公布数据显示:长三角城市群24个代表城市中有23个PM2.5浓度超标;京津冀地区13个代表城市空气质量年均达标天数仅为156天。《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出台后,治理试点城市陷入减排困境,如2015年临沂市“治霾风波”。通过地区减排差异对

比有助于剖析雾霾“积重难返”的城市内部原因,然

而随着废气排放总量攀升,大气污染外溢性使得我国大部分雾霾是以大范围、复合型的形式出现,地理位置处于多污染重叠区域城市受二次污染影响不容忽视,行政区域内空气治理已无法解决大气污染外溢性问题。因此,治霾应从城市内部治理与大气联防联控区域两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对于地区减排差异研究,Grossman等首先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其后大部分学者依据

收稿时间:2016-06-10;修回时间:2016-10-18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2012WZD08)作者简介:吕长明(1983—),男,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金融市场。E-mail:lvcm83@163.com。

第1期吕长明,李跃:雾霾舆论爆发下城市减排差异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149

此假说分析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非线性关系。

该假说认为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所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位置不同,表现出居民和政府环境治理意愿的差异。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以我国省份为研究对象,难免存在省域区域范围过大而影响结论可靠性的问题。持续的、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导致相关网络舆论爆发,人大会议大气污染治理建议增多。除倒U曲线假说外,“财政分权”、“污染天堂”、“政企合谋”等环境假说认为政府不当行为才是区域环境污染差异的主因[1-2]。其核心思想都认为地方官员会追求高政绩,政府会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造成环境“竞次”局面。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发展成果政绩考核评估体系”后,“经济增长”已不再是政绩考核至高标准,而地区大气污染依旧没有改善趋势。对于此方面的解释,袁凯华等提出的“约束性考核”假说认为大气污染属于强外溢性产品,责任界定标准模糊,即使约束性考核中加入环境治理指标,地方官员同样可以为谋求晋升而单边性的追求经济增长[3]。“临沂治霾风波”中地方政府面对“就业”与“治污”的两难抉择,反映出污染与就业挂钩对政府环境行为的约束,更像是大气治理困境的成因。

对倒U型曲线形成机理,国内外研究可总结为:人们环保诉求会随人均收入增加,进而通过制度、法律与技术调整等手段加强环境规制力度。如今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成为人们表达环境诉求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诉求通过网络舆论的形式得到迅速传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共鸣,并影响政府决策。政府对“网络舆论”这种反映人们诉求表现的重视度也在增强。国内外学者开始重视网络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影响。如网络政治学研究认为,互联网催生的虚拟现实正在重塑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网络舆论激活了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政府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对于政府权力与公共政策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对传统的政府决策提出挑战[4-7]。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创出新高,废气排放总量急剧攀升,重污染城市对周边城市造成“二次污染”,大气污染空间外溢性增多,如刘满凤等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集聚存在空间强相关性[8]。在此背景下,依据行政边界划分空气治理区域已不利于大气防治,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显得十分必要。美国对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是基于空气流域划分的,由于我国地理

学界对于我国空气流域划分研究尚处于探索期,依

靠地理与自然因素划分联防联控区域难度较大,国内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与技术方法相关研究较少。

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引发的网络舆论大爆发提供了检验政府减排态度的自然试验。通过分析舆论爆发前后城市减排差异,利于分析雾霾“积重难返”的政府环境行为方面因素。鉴于此,本文基于社会舆论与政府治霾强度存在正向关系的假设,通过DID模型与PSM-DID模型,分析舆论爆发前后各类城市组工业废气排放差异,以解释城市雾霾治理困境成因。其次,依据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初探性地提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最后,从单个城市与区域联防联控两个视角提出雾霾治理建议。

1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1.1模型设计

雾霾舆论会倒逼地区政府增加治霾强度,产生舆论政策效应。舆论政策效应程度可以反映出地方政府污染治理态度,进而分析导致地区减排差异的政府行为方面因素。检验雾霾舆论是否产生政策效应,类似于政策性试验,采用DID模型(双重差分)较为合适[9]。主要思路是将雾霾舆论爆发年份作为试验初始年,将雾霾波及城市进行分类并分别作为处理组进行试验。目的是检测舆论爆发前后不同类型城市废气排放量差异,即为舆论的政策效应。DID模型设计如下:

yit=α0+α1dtit+α2duit+α3duitdtit+α4Xit+εit(1)

式中:dt、du分别为时间虚拟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实验前dt为0,实验中为1,处理组城市du为1,控制组城市为0;yit代表i地区在t年的工业单位废控制废气排放量分别为α0+α2和a0+α1+α2+α3,论政策效应为α3,即处理组前后差异减去控制组前后差异。由此可见,DID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废气排放变化趋势相等。

由于现实情况很难满足DID前提条件,在此以Heckman等人提出的PSM-DID方法对DID结果进行纠偏[10]。其核心思想是在控制组中找到与处理组可观测变量尽量相似的城市予以匹配,即个体特征接近(Xi≈Xj)。PSM-DID法的步骤如下:首先,对处理变量(舆论政策效应)与控制变量进行Logit组实验前后的废气排放为α0和α0+α1。处理组舆气排放量;Xit为控制变量。雾霾舆论爆发前后的

150经济地理第37卷

估计,获得倾向得分;其次,根据倾向得分获得共同取值范围,以确定所有配对的控制组个数,为集合Mp;第三,进行参加者平均处理效应(ATT)估计。I0={i:du=0}为控制设I1={i:du=1}为处理组集合,

ATT=i:i∈I⋂Mé(y1ti-y0ti)-∑j:j∈I

1

p

"

t"为实验前时期。ATT一致组集合,t为实验时期,估计方程为:

0⋂Mp

居民的视觉冲击更强烈,废水排放量可以反映企业的道德水平,而企业道德越败坏,排污倾向越高。⑥产业结构(Industry):以第三产业占总产业产值比重衡量。以上各变量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价格平减变量均以2003年为基期进行了平减。

w(i,j)(y0tj-y0tj)ù(2)

û

"

2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1试验城市选取与分组

为检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雾霾舆论爆发前后工业废气减排差异,在此进行两组试验:试验1针对不同地区进行对比试验,选取京津冀至黄淮地区40个连片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及周边30个连片城市分别作为处理组;试验2针对资源禀赋差异进行试验,选取中东部地区平均工资排名前30的普通城市及资源型城市分别作为处理组①。在此以2012—2013年工业废气排放变化情况初步分析各城市减排差异,废气排放变化散点图如图1。

图1表明,2013年各处理组城市工业减排效果存在差异。第一象限城市最多的城市组类为资源型城市,表明该类城市工业污染呈上升趋势;第四象限城市最多的城市组为普通高工资城市,该类城市废气排放呈减排趋势;京津冀至黄淮连片城市群中工业烟尘排放量增加的城市数量较多;长三角地区SO2排放虽然得到控制,但部分城市工业烟尘排放量同样居高不下。由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组中城市类型较多,象限中各城市离散态势更为明显。

2.2基于DID方法的舆论政策效应初步检验

首先,运用DID方法对各类处理组城市舆论政策效应进行初步检验,回归结果见表1。

DID模型结果表明:地区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烟尘排放量越少,而对于SO2排放影响不显著,主要由于SO2为有毒气体,工厂会自觉控制,且相关部门监测力度更强。人口密度越高,地区废气排放量越低。wage对废气排放的影响为负,说明工资水平越高居民追求新鲜空气的愿望越强烈,也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废气排放越少。enterprise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废气排放越少,该结果相关研究关于外资企业更注重环保的结论相符。ethics回归系数为正,说明企业道德水平低的地区废气排放越严重,说明废气排放除与生产技术有关外,还受企业道德影响。产业结构对废气排放

另外,为确定试验初始期,笔者对2004—2015

年雾霾相关网络舆论进行整理(篇幅原因不再列出),分析发现2012年雾霾网络舆论骤增,舆论起点是2011年12月的“美国大使馆PM2.5事件”,因此确定2012年为试验初始期。1.2变量选取

考虑环境污染在长期随经济发展存在“倒U”关系,在此以2009—2013年中国270个地级市短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保证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相关数据来自2010—2014《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

被解释变量:由于废气排放存在外部性,企业不会自发减排,因此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为主要控制手段。考虑雾霾来源中工业烟尘(flog)、二氧化硫(SO2)比重较大,在此以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作为工业废气排放指标,并根据其变化衡量地方减排情况。

解释变量:舆论政策效应(Opinion),以虚拟变量(0,1)衡量。舆论爆发后可能存在政策效应的处理组城市为1,其他地区为0。

控制变量:①社会资本(social):在此借鉴严成梁的方法,以地区万人网络用户数作为测度指标,突出地区居民网络观念、信息共享与交流意识[11]。②人口密集度(density):以往研究表明人口密集度越高,政府环境规制意识越强[12],在此以单位行政区面积人口数衡量。③人均工资水平(wage):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废气排放量越少。另外,工资水平越高人们对新鲜空气偏好越大。在此以地区人均工资水平衡量。④企业性质(enter⁃prise):以地区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比衡量。外资企业比重越高的地区,开放度越高,企业排污倾向也会不同。⑤企业道德(ethics):在此以企业平均排放污水量衡量企业道德。主要有以下考虑:水资源相比较空气对居民健康直接影响更大,且污水对

①资源型城市划分依据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第1期吕长明,李跃:雾霾舆论爆发下城市减排差异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151

(1)京津冀至黄淮城市群

SO2

(2)长三角及周边城市群

SO2

SO2

(3)普通高工资城市

SO2

(4)资源型高工资城市

Fig.1

图1处理组城市群工业废气排放变化(2012—2013)

Changeofindustrialwastegasemissionsfromcityinthetreatmentgroup(2012-2013)

Tab.1

表1舆论政策效应回归结果(DID)

Regressionresultsofpublicopinionpolicyeffect(DID)

长三角城市群及周边烟尘污染(0.0505)-0.4067***(0.0337)-1.0337***(0.1572)-0.2718***(0.0350)0.4119***(0.0306)0.4612***(0.1397)控制控制-0.1372(0.1882)0.3141(1.4628)(0.0396)-0.2737***(0.0265)-0.3228***(0.1235)-0.2730***(0.0275)0.3205***(0.0240)0.6049***(0.1098)控制控制-0.0410(0.1478)-5.7974***(1.1490)2非资源高工资城市烟尘污染(0.0512)-0.3829***(0.0338)-0.8472***(0.1588)-0.2552***(0.0351)0.4018***(0.0305)0.5648***(0.1422)控制控制-0.1065(0.1819)-1.8707***(1.5287)(0.0401)-0.2595***(0.0264)-0.2159***(0.1243)-0.2595***(0.0275)0.3143***(0.0239)0.7309***(0.1113)控制控制0.0570(0.1424)-7.4515***(1.1969)2资源高工资城市烟尘污染(0.0505)-0.4055***(0.0333)-0.9993***(0.1522)-0.2747***(0.0350)0.4091***(0.0305)0.4690***(0.1397)控制控制0.1854(0.1730)-0.0236(1.4233)(0.0399)-0.2873***(0.0263)-0.4650***(0.1201)-0.2779***(0.0276)0.3276***(0.0240)0.5949***(0.1102)控制控制0.1459(0.1365)-4.5256***(1.1228)变量SocialdensitywageenterpriseethicsIndustrydtduOpinion_consR2

京津冀至黄淮地区烟尘污染(0.0504)-0.4330***(0.0350)-1.0272***(0.1512)-0.2485***(0.0360)0.4078***(0.0304)0.4518***(0.1394)控制控制-0.1940(0.1683)0.27371.4129(0.0398)-0.3120***(0.0276)-0.4469***(0.1194)-0.2604***(0.0284)0.3245***(0.0240)0.5859***(0.1100)控制控制0.0405(0.1328)-4.6688***(1.1153)2注:数据来自Stata12.0整理;***、**、*分别为1%、5%、10%显著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标准误。

的影响为正,说明第三产业发展是由经济增长拉动,更多为消费型服务业,而不是生产业,因此工业重污染行业比重是在不断增加的。舆论政

策效应在试验中都不显著。

152经济地理第37卷

2.3PSM-DID模型的舆论政策效应再检验

考虑DID可能存在估计偏误,以PSM-DID方法重新对舆论政策效应进行再检验。首先进行Logit回归以获得倾向匹配得分(篇幅原因省去结果),并选择核密度匹配法进行匹配。由于Logit回归结果中资源型城市控制变量系数显著性不高,R2仅为0.0259,倾向得分匹配效果不佳,PSM-DID模型失效,以DID回归结果为准。回归结果见表2。

PSM-DID检验结果表明:舆论爆发前,京津冀、黄淮地区烟尘排放量高于其他地区。舆论爆发后废气排放没有减少,SO2排放量甚至增加,说明不存在舆论政策效应;长三角城市群及周边地区烟尘排放在舆论爆发前后没有显著变化,SO2排放在爆发前后都显著低于其他地区,但整体没有表现出舆论政策效应。对于普通型高工资城市,舆论爆发前烟尘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他城市,舆论爆发后烟尘排放量进一步降低。舆论政策效应显著为-0.913,说明舆论爆发后地区加强了减排力度。舆论政策效应对SO2排放的影响显著为-0.527,说明普通型高工资城市SO2减排同样取得成效。2.4试验组检验结果对比

试验1与试验2结果对比表明,资源型城市废气排放居高不下是导致区域舆论政策效应差异的原因。京津冀至黄淮地区资源型城市众多,而资源型产业,如煤化工、火力发电、金属与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制品制造业等行业是工业废气主要来源。对于资源型城市,人均收入和社会收入与污染“挂钩”,政府对雾霾舆论的漠视更像是无奈之举。此类城市治霾策略倾向于策略1,即间接性的停产限产。另外,存在舆论政策效应的城市(普通高工资城市)往往处于产业结构转型阶段(舆论爆发前废气污染已低于其他地区),舆论爆发后废气排放加速下降,说明舆论政策效应最主要作用是加快环保政策出台与产业结构转型,该类城市环境规制策略倾向于策略2。综上,雾霾治理困境原因一定程

度上在于我国产业结构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困境。

空气流域远大于行政边界,各行政边界内的空气治理很难见效。对于高污染城市,即使中央出台治霾政策,地方政府也难以短期内完成治污任务而表现出“舆论漠视”。

3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设计

由于发展所处阶段、资源禀赋开采与利用不同等原因,雾霾爆发后各城市减排差异明显,部分重污染城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依旧成增长趋势,造成空气流域内的“二次污染”。因此,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雾霾防治中的作用突显。考虑大气污染存在空间外溢性,共同空气流域下城市污染程度存在强相关性,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我国城市间污染相关性划分大气联防联控区域。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莫兰指数(Moran’sI)及相应的LISA集聚图描述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莫兰指数计算公式如下:ˉ)(Yj-Yˉ)S2∑Moran’I=∑∑wij(Yi-Y∑wij(3)

n

n

n

n

i=1j=1n

i=1j=1

2

n

ˉ)2,ˉ=式中:S=(Yi-YYY;Yi表示城市i空

i=1i=1i

气污染程度,在此以年内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天

数衡量;wij为两地区空间权重系数;n为城市个

数。莫兰指数取值范围为[-1,1],正值表示正相关,负值为负相关,0值表示不存在相关性,指数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对于莫兰指数显著性通常依据统计量Z值进行检验,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Z(Moran’sI)=

Moran’I-E(Moran’sI)

VAR(Moran’sI)

E(Moran’sI)=-(4)

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下的区域相关性存在差异。空间相邻矩阵是依据行边界是否相邻划分,不能准确反映空气流域下各城市空气污染相关

表2舆论政策效应PSM-DID检验

Tab.2Regressionresultsofpublicopinionpolicyeffect(PSM-DID)

雾霾地区京津冀、黄淮长三角城市群普通高工资

舆论爆发前

污染物烟尘

SO2烟尘SO2烟尘处理组-4.764-6.658-5.603-7.316控制组-4.868-6.660-5.427-6.597差分0.1040.002-0.176***-0.719***处理组-5.118-6.679-5.998-7.303舆论爆发后控制组-5.392-6.717-5.734-5.671差分0.274***0.038-0.264***-1.632******

舆论政策效应0.170(0.128)0.036(0.151)-0.088(0.108)-0.913**(0.372)

**

(0.242)

注:数据来自stata12.0整理;***、**、*分别为1%、5%、10%显著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标准误。

第1期吕长明,李跃:雾霾舆论爆发下城市减排差异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153

性。而空间距离权重是设定一定带宽(距离),在带

宽之内的城市视为“相邻”,因此打破了空间相邻矩阵权重的局限性。我国城市间存在最小带宽大概为182英里(约292km),即带宽设定必须大于此门槛值,否则将不存在相关性。在此通过不同带宽下城市污染相关性与集聚规模对比分析空气污染波及范围。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在此以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相关数据为样本,以空气质量未达标天数衡量城市污染程度,对城市污染空间相关性进行测度。

检验表明,500~1000km范围内莫兰指数分别为0.0677、0.0569、0.0467、0.0437、0.0407,0.0362(带宽以100km为单位递增),且通过显著性检验,LI⁃SA空间集聚显示空间集聚规模不断扩大。带宽大于1000km后,莫兰指数继续降低至0.01左右,空间集聚规模逐渐缩小,说明相关性已非常弱。由于一定带宽范围内空间集聚情况相仿,篇幅原因不再全部列出,各重要带宽门槛值下城市空气污染集聚情况如图2。空间集聚LISA图表明,宽带设定为700~1000km范围内时,污染空间集聚规模达到最大,超过1000km后随着带宽的增加而缩小,说明空气污染波及范围大概为700km左右,且图2(3)中高污染集聚区比较符合当前我国雾霾高发地区分布情况。北京、河北南部、河南、山西东部、山东西部、陕西、河南、湖北东部、安徽中北部连片地区,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为高—高集聚。重污染城市对京津冀城市群呈包围态势,对长三角呈单边两翼集聚态势。700km为大气污染外溢的理论距离,实际波及范围受排放总量、自然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可视为随机扰动项,而排放总量可以通过环境规制予以控制。

当带宽设定为2000km时,莫兰指数0.0121,空间相关性很弱。但由于带宽足够大,区域间污染程度的比较能够反映我国污染严重程度相似的城市位置。红色区域(高—高集聚)表明东北高污染城市主要分布在延边地区,其他城市为低—高集聚,说明东部高污染城市对其他地区成包围态势;京津冀至黄淮地区除自身区域污染外,

也受多方向

(1)空间相邻权重(0-1)(2)空间距离权重(300km)(3)空间距离权重(500km

(4)空间距离权重(700km)(5)空间距离权重(1500km)(6)空间距离权重(2000km)

Fig.2

图2我国大陆主要地级市空气污染空间集聚LISA图

SpatialagglomerationLISAmapofairpollutioninmainsecondarycitiesofChinese

mainland

154经济地理第37卷

重污染地区污染波及;长三角地区主要受自来西面方向(西北、西南、正西方向)非沿海城市污染外溢性影响。

除工业废气污染外,城市化石燃料燃烧量同样影响空气质量,如城市私家车数量。两者叠加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因此大气联防联控的关键在于区域内与区域间大气综合治理。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学中认为,集聚力导致要素向中心地区集聚并产生规模效应,经济发展呈现“中心—外围”的地理分布。由于大都市辐射效应,各类企业、劳动人口会选择向中心城市靠拢,污染负外部性使大城市成为重灾区。因此,区域联防联控初期阶段应以大城市为中心,实现大城市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北京等特大城市应优先成为区域联防联控中心。结合大气污染波及范围与周边城市污染排放情况,制定产业空间布局、城市减排指标等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政策。另外,对于城市减排份额应考虑地区经济成本及城市发展替代产业能力,合理分配,达到整体区域减排目标。

污染城市转型期,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舆论监

督,从规范企业排污行为着手。违法的高污染小作坊、小企业的监管难度大、盲区多,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损害大企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秩序,可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此类企业进行查处。对于舆论反映的高污染地区,应增加环境规制强度,严格监督企业排污行为。

对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舆论监督同样重要。从我国政府组织结构看,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地方政府对于本地企业高污染行为存在包庇的可能。另外,由于污染外溢性,存在跨区域污染责任划分不明等问题。通过舆论监督来源,对排污地区与排污企业等污染源头进行定位,以此界定污染责任,实现各地区政府治污责任划分,有利于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保障体系。对于联防联控区域内排污权问题,可以综合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依据城市最优排污总量进行排污权等级划分。参考文献:

[1]俞雅乖.我国财政分权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及其地区特性分析

[J].经济学家,2013(9):60-67.

[2]袁凯华,李后建.政企合谋下的策略减排困境——来自工业废

气层面的度量考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135-141.

[3]袁凯华,李后建.约束性考核促进了官员的减排激励吗[J].当

代经济科学,2014(11):2-10.

[4]WayneRash.Politicsonthenets:wiringthepoliticalprocess

[M].NewYork:W.H.Freeman&Copress,1997:165.

[5]RichardDavids.TheWebofPolitics:TheInternet"sImpacton

theAmericanPoliticalSystem[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191.

[6]王金山.网络舆论与政府决策的内在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

学报,2012(3):127-133.

黄外斌.互联网使用对政治信任与价值观的影响:基[7]苏振华,

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5):116-126.

[8]刘满凤,谢晗进.基于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污染集聚空间异质

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8):2-14.

[9]AshenfelterOrley,cardDavid.UsingtheLongitudinalStructure

ofEarningstoEstimatetheEffectofTrainingPrograms[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85,67(4):648-660.[10]HeckmanJJHIchimura,PETodd.MatchingasanEconomet-ricEvaluationEstimator:EvidencefromEvaluatingaJobTrainingProgram[J].ReviewofEconomicsStudies,1997,64(4):605-654.

[11]严成樑.社会资本、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2

(11):48-60.

[12]张成,陆旸,郭路.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

究,2011(2):113-124.

4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建立包含个人、企业与政府的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