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年度经营管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煤矿经营管理组织体系为了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市场化运行效率,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煤矿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维度和经营管理维度双重管理。行政管理维度是将企业各职能单位进行划分,由矿长、书记、总工程师、生产矿长、机电矿长、安全矿长等领导分别管理,如矿长负责矿办、企管科、人事科、调研室等部门的管理,总工程师负责总工办、计划科、通风科、地测科等部门的管理,安全矿长负责安监处等部门的管理。经营管理维度是为提高经营管控水平,在现有机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成立经营管理领导组、经营管理办公室及经营管理组。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矿生产成本预算管理,各经营管理组在经营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本单位的预算工作,现有机构划分为10个经营管理组,分别为:生产经营管理组、机电经营管理组、供应经营管理组、电力经营管理组、运输经营管理组、通风经营管理组、回收复用经营管理组、经费经营管理组、劳资经营管理组、能源经营管理组,主要从财务预算、生产经营指标、管理经费指标进行矿井的经营计划管理。
煤矿经营管理指标体系在双重维度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矿级、经营管理组级、部门级III级经营管理指标体系。依据矿级经营管理指标体系以产量或进尺单价收购各部门单位的工作量,将生产经营费用分解到各经营管理组,各经营管理组根据预算,收购各单位工作量,将成本指标分解至各部门单位。
基于预算的煤矿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模型
1系统目标
结合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基于全面预算的煤矿经营管控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经营管控数字化原型系统,通过本系统,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健全经营计划管理体系,落实企业战略目标建立包括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过程控制、经营状况反馈、监控预警、数字化分析在内的整套经营管理数字化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Plan-Do-Check-Act)闭环,战略目标通过经营计划加以固化与量化,计划的执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从而促进战略目标实现,提高经营管控水平;(2)全业务经营计划,体现“全面管理”思想覆盖所有经营环节的经营计划体系,超出传统财务预算的范畴,而是覆盖财务、市场、销售、采购、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工程施工等所有部门的行动计划和预算;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业务计划及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计划结果的编制、上报、审批与生效。(3)控制资金,降低成本通过多种控制规则进行合同、借款、付款等经营事项的事前、事中过程控制,有效控制资金支出,降低经营成本,控制的结果作为业绩考核依据。(4)监控经营过程,建立标准规范通过经营过程分析与监控,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数据的分级共享与监控。建立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口径、统一操作模式、统一数据源的规范的经营管控系统,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为经营分析、控制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流程设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是应用网络化平台来辅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贯穿企业的决策管理层、调度层、监控层、生产层,引导企业将预算编制得更为合理化、规范化,为后续预算的执行控制及其分析提供了相应的控制依据、控制标准和相关的对比数据。
3功能设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功能以预算体系设置模块和年度预算编制模块为核心,还包括系统设置、我的任务、经营过程、经营预警、经营分析、管理看台等模块。其中,系统设置模块实现框架、应用、机构、角色和人员的管理;我的任务模块实现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预算体系设置模块实现组织体系、指标体系等的初始化,支持自定义多级经营计划组织和多级经营指标体系,并进行业务分类;预算编制模块实现经营生产计划和经营费用计划的年度、月度计划编制,支持销售、生产、采购、库存、投资、筹资、资金等全业务经营计划及财务计划的编制,支持多维度、多度量的经营计划审批流程;经营过程模块实现经营过程的资金支付控制和经营过程的数字化反馈;经营预警模块实现对生产和经费使用的监控;经营分析模块是对生产图表、费用图表、部门图表以及经营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管理看台模块实现对系统业务指标数据的综合查询管理。
4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基于J2EE的B/S4层体系开发实现,应用基于WebServices平台构建的面向服务架构(SOA)设计,SOA通过以服务的方式和完备定义的接口能屏蔽服务自身的复杂性和异构性限制,可有效解决分布式环境下系统的开发实现问题。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实现数据的集中式管理,采用HTTP协议进行数据通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实现
基于上述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面向煤矿企业的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在企业初步实施应用,效果良好。图4是经营生产年计划的功能界面,实现矿级经营生产年计划的预算编制、审核及下达功能。系统正在开发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结语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与学校的关系
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由高校全资的一人有限公司,性质仍属于国有。学校是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唯一股东,以投入到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财产承担有限责任,行使所有者的权益,通过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对经营性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权。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学校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单位,力求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承担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企业孵化等产业化工作。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如果以其身份直接办企业,将承担无限责任,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和法律风险。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事企分开,即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经济管理者分开,国有资产监管主体与经营主体分开,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从而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了一道“防火墙”。这样就避免了因企业经营问题冲击和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规避过去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
高校除对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外,不再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对外投资,高校的所有投资和经营活动,统一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代表学校,以出资人的身份进行,从而由过去的行政管理过渡到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规范的新型高校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以出资人身份通过学校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向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根据新《公司法》第67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学校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是公司的出资人代表,也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代行公司股东会的权利。由于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属于一人公司,学校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授权资产公司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其中董事长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从董事会成员中指定。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并对其负责。此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监事会对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负责,列席董事会会议,对公司的经营行为和高管人员的职务行为履行监督职权。以董事会为中心,实行总经理经营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运行的载体。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的经营性资产和授权经营的非经营性资产,代表学校持有对校属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因而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和监控是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工作的重点所在。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是公司法人实体,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现代公司的运行规则开展经营管理活动。
校属企业经过规范化建设,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出资注册,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纳税、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母公司,采取现代公司化运作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中心,行使出资者的权利,履行出资者的义务,实施对所投资公司的运营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
把握重点,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管理
按照公司治理的法定程序,为实现对股权的管理和监督,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董事和监事,推荐总经理和财务主管,并接受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考察和监督。为加强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制定包括任职条件、任前考察、任免程序、履职程序、廉洁从业、定期述职、业绩考核、奖惩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或工作指导意见,使他们切实履行对所投资公司经营管理的职责。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原则。考核期末,子公司负责人对经营业绩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将分析报告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依据经审核的公司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听取监事会对公司负责人的评价意见,对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形成子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与奖惩意见建议。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如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虚报、瞒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重大决策失误等问题,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除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理外,还要酌情扣减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收入。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治理结构
企业的发展要靠制度来保证,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校属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的基础规章制度,用制度来指导和监控所投资公司的经营行为。针对过去校属企业中存在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须逐步建立并完善涉及所投资企业方方面面的规章,出台一系列涉及公司投资决策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制度。同时,所属子公司、参控股企业又根据上述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要求和运作情况,建立起各自的办事程序和业务操作规程,形成双层的制度网络,确保公司的规范化运营。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运营的内部规则。资产经营公司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和监控,主要是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形式来实施的,因此所投资公司的“三会”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健全与否决定了企业经营决策是否规范和科学,也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子公司要完善对重大事项、重大资产运作、重要的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支付的决策程序,健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对于重大事项要及时上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使公司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做出管理决策。
推广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监管
校属企业进行规范化建设,改制为现代化公司,并归属于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在此阶段,推行预算管理是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母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手段。全面预算管理内容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以及财务预算等,管理模式是一套由预算编制、执行、内审、评估与激励组成的可运行、可操作的管理控制系统。全面预算可以作为公司绩效考核的标杆,企业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以及控制风险、提升收入与节约成本的主要手段。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采取上下结合式。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学校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者,根据学校的产业资源优势、发展方向和市场环境条件提出发展战略目标并重点审核各子公司的经营预算、财务预算等,对其进行考核与监控。在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各子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年度财务预算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要符合程序。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行使股东的权力,发挥委派董事、监事的作用,对批准的年度经营计划和年度财务预算方案要进行定期检查,帮助企业分析经营中的问题,提出完成年度经营计划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财务管理,健全监督制度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即财务预算控制、重大资本与财务事项控制、财务主管委派、财务报告与审计监督等。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每年以综合经营计划的形式对子公司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凡属重大资本与财务事项均需经本公司董事会批准后才能办理,并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备案。子公司重大资本与财务事项包括:重大投融资、对外担保、合并、分立、转让、中外合资合作、公司制改建、注册资本变动、工资制度制定、财务预算及资产损失处理等。
对子公司的财务主管管理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其任职资格条件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决定,考核管理亦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负责。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需定期或不定期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检查。对于检查出的财务问题,要求纠正并限期反馈纠正情况。涉及个人责任追究问题,将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制定经营业绩指标,进行绩效管理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制定经营目标体系和管理办法,对子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考核,维护投资者权益,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效绩评价指标将由反应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的指标体系构成,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效绩基本评价结果。以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为参考基础,结合学校的产业特点,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制定出有各自特色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在实践操作中,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上缴款项和应收账款回款率等几项较为简洁的经营指标对子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基于考核结果,提出相对应的奖惩意见和建议,将结果管理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发展探索
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学校所投资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创办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统筹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学校科技产业化工作。基于其任务特点,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不仅组织形式应是学校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它还赋予其他的职责和功能,对它的治理机制和发展方向产生很深的影响。
按照教育部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思路,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要遵循几项原则:一是创办和发展科技企业,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以孵化小型科技企业为工作重点;二是创办和发展科技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技术入股为主要方式,以大学科技园为主要孵化平台;三是建立投入、撤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因此,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发展思路不能仅局限于“管理”,而要增强“经营”的理念和职能,增强产业促进服务功能,善于从学校的优势科研资源中寻求商机,利用公司化运作机制推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在****正确指导下,在部门经理的认真组织下,2017年的工作已圆满告一段落,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严格要求自己,紧紧围绕领导指定的工作思路扎实工作,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部门员工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7年度职责与目标
2017年本人负责经营管理部(内设)的经营资源、法务(合同)、采购项目、服务、安全、培训等业务具体落实与细节化管理工作,及时把握市场变化趋势,研究市场经营策略,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经营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努力协助经理完成公司的各项经营目标和任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完成责任目标的情况
(一)经营管理方面
落实与完善综合区车场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根据经营资源的权证登记状况、收入成本状况做好市场询价、经营资源的分类、商业诚信检查评价、资源归档登记、目标及完成情况的申报工作。
1.全年做好对蔬菜三鸟类、肉类海鲜类及干货类等市场的不定期询价工作,并对员工饭堂食品原材料及物料等进行调价审批工作。
2.对*******2017年度经营考核目标申报书申报工作,其中包括的两大部的工作内容、重点任务、达到目标等进行分析,根据我部完成工作的关键时间点等全部内容的实际值评估,并上报经营管理部。
3.根据《商业经营诚信管理办法》要求,每月组织下属商业经营点进行诚信管理检查,并将检查过程及结果的电子版与纸质版资料上报经营管理部并归档留底,对不合格现象及整改情况进行督促整改,确保在公司要求的经营范围内良好的经营。
4.根据经营资源建档工作的要求,每月收集公司2017年的业务资源、信息、管网、广告媒体、商标、专利、技术资质及其他资源等等经营资源数据,登记《经营资源基本情况表》《经营资源经营情况自查表》并上报经营管理部,确保辖内资源的合理运用。
5.完善考核评价工作,一是确保奖励落实到位,二是行业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切实将奖励与考核机制有效的结合。
6.通过对2017年全年的生产经营数据进行全面的合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积极探索一体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方案。
7.积极推进年度重点工作,其中包括运营项目等多个重点工作的公开招标工作。
(二)法务(合同)管理方面
1. 根据股份公司优化转型及公共区职能优化要求,完善法务职能,积极将法务工作参与到综合区日常采购、管理等工作中,加强法务制度建设,做好合同审核、监督作用。
2.协助合同管理员在公共区授权执法下开展综合执法的课题研究,计划对综合区辖区内的市政管理、公共秩序、环境卫生、园林绿化、交通管理、资产管理、车场运营、安全生产等行政许可下开展相关的执法工作,针对具体管理活动,研究相关法律或政策,寻找经营决策的潜在风险,运用法律战略思维降低诉讼风险。
3.规范合同审批流程,对新的合同系统组织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归口及业务部门的合同上线审批。
(三)采购管理工作
负责监管货物(包括设备、备品配件、消耗品、服装、劳保用品、办公用品、食品原材料等)、服务(包括劳务、咨询、勘察设计、监理、等)、工程等采购业务的各环节工作,保证每一位采购人员在作风上廉洁奉公、务真求实,公平、公正、公开做好每一项采购任务,积极落实采购管理工作及遵守各项采购规章制度。
(四)安全方面
1.生产安全:积极鼓励员工参加2017年度首届控烟知识竞赛、安全三人小组活动、消防知识培训等业余活动;协助场所刀具使用的管理。
2.食品安全:协助做好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的监管工作,定期组织召开原材料供应商食品安全质量会议,加强供应商日常管理工作,对食品供应的质量保证,规范供应商资质的台账工作。
(五)服务方面
积极参加“首问责任制”微课学习,开展学习记录;积极参加每月举行的安全服务检查,按时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上交安全服务检查整改报告。
(六)培训方面
完成人劳要求的员工档案整理工作、做好经营管理部花名册登记、上报云平台办公系统统计表、做好微学堂学习工作等。
三、2017年廉洁自律情况
坚持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在2017年我认真贯彻落实廉洁自律方面的《条例》、《规定》,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坚强的防线,严格按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执行工作,不搞花架子,不欺上瞒下,不弄虚作假。对每一项决策,总是慎重行事,务必使工作决策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正确性。从不利用职权之便大吃大喝,不奢侈浪费,不以权谋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四、自我改进计划
继续完善自我的工作作风,提高专业技能,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有担当的完成采购、法务等各项工作,更好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着作用,带领我部门积极为综合区车场的新发展而不懈努力。
五、下一年度职责与目标
(一)采购工作
继续做好货物类、工程类、服务类采购,按照股份公司相关采购规定及资源管理规定实施采购工作。
(二)服装制作管理工作
按照股份公司的要求及体现员工形象的原则,计划在2018年统计各部门的服装采购需求,统一设计规范着装,对各岗位员工的工作服实行分类设计和配备,根据股份公司下发的服装费用,对2017年的服装进行统一采购及分发,以及继续做好2018年服装费用申报及统计工作。
(三)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根据部门职责、内容和实际情况,已向计划财务部提交经营管理部2018年的固定资产滚动投资计划表,申购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碎纸机等等办公类固定资产,并针对计划财务部提交的综合区管理部2018年固定资产滚动投资计划表提前做好采购准备。
(四)培训工作
2018年计划组织员工参加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培训,加强部门员工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工作效率。
关键词:企业绩效 经营管理 整合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经营管理,企业绩效考核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企业绩效的定义及组成
企业绩效还被称之为企业业绩,它反映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绩和效果,企业的绩效大致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人绩效,是指企业中的个体依照规定所做出的成果;二是组织绩效,是指组织整体运营管理的成效。个人绩效是手段,组织绩效是目的,个人绩效是组织绩效的基础。
二、企业绩效源自管理
企业绩效是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成绩和效益,如何将企业绩效最大化,这离不开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引发出绩效管理这一管理概念。所谓绩效管理就是为改善企业绩效而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不断改善个人和组织的绩效,以此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绩效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企业的战略目标、数据统计、激励控制、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企业的绩效管理就是要通过统计、衡量和传达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信息,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最终实现的方法。过去的的绩效考评是个比较独立的系统,没有同企业的管理制度相融合,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等相脱离,因此,管理者应重视绩效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整合。
三、绩效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整合
(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整合
通过绩效管理,管理者把目标分解把员工的绩效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衔接,可以更有效的带动员工积极工作,使他们的努力工作更具价值,企业的发展更具效率。
(二)企业内各个部门的整合
企业的绩效管理必须以实现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宗旨,这就要求改变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企业需要根据部门的不同性质,分解各个部门的目标及职责,整合各部门的工作职能,使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四、绩效管理现存问题
(一)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脱节
现在多数企业在制定年度目标时,通常是由各个部门根据本部门的发展情况制定出下年目标,上报企业高层审核无误,签订部门目标责任书,其结果造成了部门绩效目标完成很好,但是企业的年度整体绩效却不好,这是因为在设定绩效目标时,各部门仅考虑本部门的能力及利益,没有去关注企业整体的战略经营目标,没有真正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部门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在进行目标审核时,也是只是针对部门的工作探讨部门的目标。
(二)绩效考核无法体现真实绩效
当前绩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每当人资部门对组织或个人进行绩效考核时,会遇到重重阻碍,部分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对于绩效考核很反感,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在浪费时间,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因而对于员工的工作表现或评价意见,往往都是敷衍了事,应付交差。由此可见,员工的工作表现并不能通过绩效考核得到真实反映,各部门负责人缺乏责任,致使绩效考核成为废纸一张。
(三)注重短期绩效
目前一些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采用单一的数据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忽视了长期绩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绩效管理作用
(一)促进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提升
通过绩效管理为组织和个人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使组织和个人有了努力的方向;通过绩效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方法针对问题做出改进,使绩效目标得以达成;通过绩效管理中的考核制度,对个人和组织的工作做出合理评定,对绩效高的个人和组织实施奖励,有利于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提升企业的绩效;通过绩效管理中的反馈面谈,面对面的了解个人或组织的实际工作情况,将工作中的长处发扬光大,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帮助绩效低的个人或组织找出原因,并制定改进计划和方法。
(二)保证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通常企业要根据内部发展需要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制定企业的投资经营计划,制定年度整体经营目标。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划分到每个部门,就形成了部门的年度业绩目标,再由部门划分到个人,就形成了个人业绩目标。企业在制定年度经营目标的过程中,是要求企业各部门人员参与的,让大家各抒己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性的绩效目标,这样可以确保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不背离实际,不好高骛远,有效保证了企业目标可以逐层分解,有效落实到部门及个人,不会在下达时受到太大阻力,个人及组织只有对目标充分认可,才会去奋发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将目标最终实现。
(三)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的管理包括对人和事的管理,在对待人的管理方面主要是约束和激励,在对待事的管理方面主要是流程—即事物的运作过程,主要涉及了事物的起因、执行者、执行地点及最后的交接工作问题,这些方面对组织效率有极大的影响。通过绩效管理,管理者会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高事情的处理效率,对工作流程中涉及的问题做出适时调整,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一方面优化了业务流程,另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
六、结束语
由此可见,企业的绩效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企业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它的实施有效确保了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闫三强,新时期管理人员素质与绩效考核[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8
关键词:地勘单位 经营管理 决策职能 法律法规 考核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38-02
一、经营管理的概况
经营管理是指在企业内为使生产、营业、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系列管理、运营活动。经营管理能够对单位员工起到激励作用,能够推动单位的快速发展。
经营管理的内容为单位经营形式及管理体制的合理确定,并进行管理机构的设置,通过管理人员配置,进行市场调研工作,为及时掌控市场经济信息提供依据,进而达到科学预测与决策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管理活动,最终进行单位经营方针、目标及生产结构的确定,同时进行经营计划的编制与经济合同的制定。战略、决策、开发、财务及公共关系职能为经营管理的五大职能,其内容如下:
1.战略职能。作为单位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战略职能发挥是否充分,对单位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下,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极为复杂,对经营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竞争也愈加激烈。为取得良好发展,单位必须重视战略职能,实现战略目标。在单位经营管理中经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选择等都是战略职能的内容。
2.决策职能。决策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单位经营是否良好,决策职能起决定作用。只有确保决策的准确性,才能充分发挥单位的优势,才能在风险经营管理中降低风险,推动单位发展。
3.开发职能。人、财、物是开发的主要内容,产品、市场及技术开发为经营管理开发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做好能力开发工作。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单位只有重视人才、挖掘人才,才能提升单位市场竞争力。
4.财务职能。筹措、运用资金及增值的过程被称为财务过程。筹措资金是财务职能的重点,只有在财务职能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以上职能的作用。同时利用财务职能,才能进行经营管理效果评价。
5.公共关系职能。单位和投资者的关系、竞争者的关系等都属于公共关系职能,做好公共关系职能工作,才能加大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协调发展。
二、地勘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
各种自利人的集合为企业,在该组织中,要求各种人从事其最合适的工作,以此为单位作出贡献,在取得相应回报与利益的同时,实现其价值。地勘单位生存、发展过程中,必须对社会需求进行最大限度满足,才能实现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地勘专业―市场机制―民主管理”为地勘单位经营管理模式。地勘专业技术是地勘单位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向外不断延伸。作为地勘单位的主体,只有确保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但市场经营工作中具有复杂的特点,通过民主管理,可达到监督、听取建议的作用。在地勘单位经营管理中应进行核算单位的合理划分,进行市场内部价格与运营规则的建立,实现有偿使用人、物、财,根据项目内容,做好各部门协调工作,在核算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内部银行的设置,这样可起到成本降低的最佳效果。
2.单位进行一个法人的设置,多个资质的建立。实现统一集中式管理,通过经营管理层对整体经济效益进行整合,避免分散利润等情况的出现,以此增强整个单位的经济实力。合理分离地质经营层和生产作业层,避免经营者自行组织施工。在管理过程中,实行地质经营、项目管理一体化,降低风险。
3.作为加强管理的重要方式,考核在地勘单位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遵循权责发生制进行考核,考核可以将衡量依据提供给管理部门,通过审批对员工工作效率进行确定,这也是各个执行单位工作业绩评价的标准,在比较分析各个部门实际工作情况的同时,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各管理层次和责任人员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员工奖惩的可靠保障。
三、深化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的措施
作为地勘单位战略目标实现与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的实施目标在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地质勘查行业对经济发展观进行充分体现的同时,并选用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正确指导。在地勘单位经营管理中,必须明确地勘单位与各方之间的关系,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地勘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达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提升经营管理意识。在地勘单位经营管理中,为达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必须提高地勘单位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大培训力度。地勘单位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对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与决策能力进行培养,确保其具备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及协调能力。随后加大地质勘查人员专业技术、安全施工教育力度,对施工人员专业技能进行有效提升。在地质勘测前期,合理配置人员,并进行经营管理责任制的制定。遵循有关标准对地质勘查建设所有投资进行经济责任的划分,并向各个部门进行落实,紧密结合地质勘查工作中的成本信息、考核信息等,以此增强各个建设部门、员工的责任感,在责权范围内,有效提升全员经营管理意识。在评定施工人员绩效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奖罚措施,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最大限度地调动,提升工作效率。
2.确保决策的科学性。“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这是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的观点。由此可见,创新决策是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在最优化预定目标活动实现过程中,决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地勘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领导决策水平提升,要求决策具有民主化、科学化及群体化,在决策创新中必须对其随意性进行克服。产业发展方向应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符合,合理设置产业结构,才能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才能对地勘单位经营发展的范围、进度进行充分展现。通过改进科技,地勘经济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完善法律法规。作为政府管理地勘单位的必要手段,法律法规是国家市场准入的标准,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增强地勘单位的竞争力。在地勘单位经营管理中,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等,不仅从政策、法律上对地勘单位职责进行划分,更对其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完善法律法规,决定着地勘单位经济效益能否实现。这种方式的应用,对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极为有利,是地勘单位经济控制管理与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为此地勘单位必须重视各阶段管理工作,提升单位市场竞争力,为实现单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供可靠的保障。
4.发展目标建立。按照资产、人员、市场开发与地矿项目实际状况地勘院可将年度经营指标下达给分院。遵循各自产业结构分院可对经营目标进行分化、细化。通过经营策略的合理制定,可完成年度经营目标。遵循各分院地勘项目、完成经营目标的具体情况,地勘院可进行发展目标的建立。地勘院应对市场动态进行充分研究,对该行业及有关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准确预测市场走向,并按照预测结果进行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规划的制定。
5.健全信息管理体系。单位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为各种信息的传递。地勘单位不仅要收集各种地勘项目信息,还要对市场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特别是在地方地勘项目、矿山项目中,应将勘察信息及时进行传递,确保矿权流转的合法性、有效性。经营工作总结应半年开展一次,在详细总结的前提下,年末还要进行下年度经营工作计划的制定,应进行资料上报。在机密信息存储中,应提升员工的责任心,避免泄密等情况的出现,降低危害,如出现该问题,应加以严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给地质勘查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必须对深化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工作,对经营管理法规体系加以完善,建立发展目标、健全信息管理体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及提升经营管理意识,才能对地勘单位组织形态进行调整,降低地勘单位的经营成本,提升单位管理水平,从而为地质勘查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剑锋.浅谈“管理创新”在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发展[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2)
[2] 陈君.浅谈加强地勘单位企事改革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J].财经界(学术版),2013(16)
[3] 王云霞,郭明和.地勘单位进入施工市场后如何加强成本管理[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9)
[4] 张玉明.地勘单位改制后经营管理模式研究――推行单项工程(投资项目)股份式管理模式[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4)
[5] 何黎明.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在2003年度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2)
[6] 金恩惠.试谈地勘单位在市场化进程中如何加强统计工作[A].地质工作体制改革30年座谈会文集[C],2008
【关键词】供电企业 综合计划管理 专项计划
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供电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压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实现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变革变得尤为迫切。综合计划管理是电力企业加强对自身整体管控与协调各项管理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综合计划管理有利于完善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引导供电企业提升专业服务质量。
一、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综合计划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与宏观规划为指导,对企业内部的主要活动项目进行计划性整合与综合平衡、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一定时期的综合发展计划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综合计划旨在实现企业内部的精益化经营方式,以系统化的设计与安排实现企业集约化发展目标。综合计划管理是基于企业目标管理理论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理论产生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主张将这两种基本理论统一运用到企业过程管理的实践中去,通过不断强化目标管理、流程再造、过程管理等基本理念,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预见性与准确性。综合计划不仅是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年度性发展目标,对供电企业提升内部管理质量与优化管控结构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统一性的计划编制与执行能够确保各项主要业务实现综合平衡,以全局目标统领企业年度发展过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二、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信息整合性较弱
综合计划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综合计划与年度发展计划报告两个部分。计划草案主要是对企业本年度计划指标的可能完成情形及下年度的计划指标等做出建议,尤其要对企业内部各专项计划进行详细论证与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规模控制、资源运作等相关对策。年度发展报告则主要涉及企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与思路,在电力市场预测与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电力企业年度发展目标,以及由企业内部各主要职能部门根据本年度计划执行情形及实际执行数据编制的专项报告等。由于供电企业综合管理计划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项基本生产管理活动,同时也涵盖了各级职能部门间具有不同特点的具体计划方案。这种全过程的管理加大了综合计划执行的复杂性与执行难度,从而导致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数据信息整合性不强的现象。同时,由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反馈工作机制,导致在计划制定与执行中缺乏应有的标准与规范,数据信息不对称现象显著。
(二)全面预控和监督工作不到位
统筹兼顾是供电企业强化综合计划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将企业内部生产计划、财务计划、服务计划等进行协调平衡的重要手段。从当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成效看,企业集团内部缺乏系统完备的执行操作标准与责任监督机制,导致计划管理工作从上向下的传达执行路径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一般而言,供电企业的计划性指标都是遵循自上而下的执行路径,计划指标层级式的向下传达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执行偏差现象,下级职能部门实际执行成效最终决定着计划指标的落实程度,显然这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假象。从计划指标的横向运作机制看,各职能部门普遍存在计划管理意识不强问题,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应有的主动沟通与协作机制,阻碍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与管理。
(三)龙头导向作用不明显
供电企业作为自然垄断性行业,其企业内部计划执行力及执行管控程度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因素,也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综合计划管理在供电行业经营管理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提升综合计划编制的质量关系到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当前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编制中存在指令上的不衔接问题,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存在相互脱离的现象。各职能部门在根据本部门执行状况与未来规划编制专项计划时,只是机械的运用计划管理理念,缺乏对整体综合计划的把握,使得综合计划难以体现在相应的单个专项计划中,缺乏应有的指导作用,综合计划管理的作用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四)执行过程中缺乏整体管控能力
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是以计划指标为核心,加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对企业内部管理职能的控制与管理,为企业内部各层级、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平台。但在实际运作中,纵向层次上的各部门缺乏目标管理意识,上级采取指令下达的形式强化对下级的管理,这种自上而下的计划编制与执行中蕴藏着大量的冲突与不合作;从横向的职能部门协作看,各职能部门在计划执行中缺乏整体意识,处处以本部门的利益为行动取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缺乏有效的执行管控机制,导致计划管理流于形式,很难发挥实际作用。
三、提高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明确综合计划管理的具体职责与分工
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是在综合计划基础上的管理执行与落实的过程,包括对综合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评等全过程的管理。明确综合计划管理的具体职责,采取规范化的形式将其定义到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中,有助于实现计划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集约化。具体而言,供电企业内部应该设置专门的综合计划管理机构,选聘专业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计划管理流程及各部门职责进行逐项分解与归总,使得各项计划能够具体落实到相应的部门或个人。通过对计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分工实现各项计划编制与执行的监管与调控。
(二)建立系统刚性综合计划管理机制
综合计划管理需要企业配备以完善的管理机制,综合计划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评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以制度约束力保证落实的程度。当前供电企业计划管理工作中存在随意执行现象,相关人员缺乏系统的计划管理意识与专业素养,导致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执行成效不显著。供电企业需要依据综合计划实施中的数据采集、编制各种专项报告与报表、制定规范的评价与考核标准、计划管理工作的实施流程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制度建设,以系统刚性的计划管理机制保证计划指标的有效执行与完成,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效。
(三)细化管控和监督流程
从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流程看,公司内部重大经营管理项目如电网基建、电力生产技术改进、信息管理与维护、科研开发等专项计划都需要与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状况相适应,并能够将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各个相关环节纳入企业正规的计划项目编制与执行中去,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协调有效运行。尽管综合计划管理对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但其在具体执行中存在水平维度与垂直维度的双重阻碍。一方面,层级结构下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上级部门对下级单位的监控难度,另一方面,水平层次上各职能部门的不配合与不协作使得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脱节。细化综合计划的主要流程,并将各主要流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化,以绩效管理与考核的形式对相应的负责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构建一整套标准明确、职责分明、奖惩制度合理的综合计划管控框架,对提升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积极意义。细化综合计划监督管理流程,构建统一的企业计划管理监督机制与管控规则,能够较大限度的降低执行中的违规行为,提升综合计划管理的执行成效。
参考文献
[1]高喜利,晁阳.强化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9(05).
[2]谢意群.供电企业实施绩效管理考核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01).
[3]张桀.对市级供电企业扁平化管理的几点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
[4]郭强,张世懿.浅析小型供电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 2010(35).
[5]周剑,朱江蓉.综合计划管理在供电企业的实践[J].陕西电力,2010(12).
部室本职:工程管理与策划、项目管理PRP系统、经营合同和计划统计等工作。
主要职能:
负责制定工程公司工程管理与策划、经营管理程序文件,并组织实施。
负责工程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和统计管理工作。
负责制定工程公司年度及季度生产经营计划,及时掌握各项目的生产经营计划完成情况。
对在建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及项目履约进行监控管理。
参与在建工程项目的组织与协调,负责对项目部与顾客的沟通联络进行监控管理。
负责对项目部的工程分包工作进行监控管理。
负责国内在建项目工程月度考核工作的汇总上报。
负责项目管理PRP系统与公司的配合协调及工程管理与策划、经营管理录入的监督管理。
负责工程公司合同管理与经营活动分析工作,指导和帮助重点项目的变更索赔调差工作。
指导和帮助项目加强成本控制,负责中标项目成本预测的编制、收集、备案、监控。
负责指导和帮助新开工项目的前期策划和年度策划工作。
协助财务部门及时完成建造合同——预计总收入、总成本的初始与变更调整的审核、批准等有关工作。
负责工程公司、项目及公司日常沟通协调管理。
“我更多是从工程项目的观点、从经营管理的视角,去做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是经营管理的工具,是信息披露的工具。我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把会汁信息变成财务信息,再把财务信息变成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的信息。CFO不是账房先生,他必须把会计信息通过经济运行分析、经营分析、成本分析、绩效分析,上升为管理信息和决策信息,这样,财务和经营才能有效地结合。”这一段长长的开场白,为彭毅阐述自己的财务理念奠定了一个主基调。
他甚至不太认同“总会计师”这个称谓。“中央企业的总会计师应该扮演CFO的角色,比照CFO的权责进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一点应该得到重视。”
彭毅将CFO的作用具体归纳为战略支持、投资决策、经营计划、风险管控、协调沟通五个方面。战略支持
“在制定公司战略、投资计划,以及与公司战略相适应的融资和财务规划等方面,CFO应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比较了解企业的家底,而且有这个知识基础,比较容易做到定量分析,提出比较有依据的具体计划。”
彭毅认为,管理层中的其他部门负责人只负责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提出的意见往往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是定性的;CFO则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站在资源分配和利用的角度,规划企业的财务,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出定量的、建设性的意见。
中煤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大型能源企业,是我国第二大煤炭生产企业,主营业务包括煤炭生产及贸易、煤化工、坑口发电、煤矿建设、煤机制造、煤层气开发,以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等。集团现有全资公司、控股和均股子公司41户,境外机构4户,参股企业11户,在册职工12.1万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总资产1495亿元。
2005年9月,中煤集团进行改制,对外招聘分管资本运作的副总经理,彭毅因此得到了加盟中煤集团的机会。集团主业改制并成功上市后,他辞去了副总经理的职务,担任了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CFO,后又重回集团公司担任总会计师一职。
公司的重组改制和两次上市,彭毅都是主要参与者。在这两次上市过程中,中煤集团分别募集到151亿元港币和257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有效支撑了企业战略的实现。在他担任股份公司CFO的时候,一些企业募集的港币资金因人民币升值而造成相当大的亏损,彭毅则采用大额协议存款与港币远期利率相挂钩的保值工具,在人民币升值8%~10%的情况下,非但没有亏损,反而挣到了两个亿。
作为中煤集团的CFO,彭毅特别重视“大集团管理”思想。他表示,大集团管理主要表现在战略决策、资源分配、企业管控和业绩评价四个方面。“你需要做的是给出大方向,而不是事必躬亲。”
投资决策
彭毅表示,CFO应发挥的第二个重要作用是具体的投资决策,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投资决策。
“且不说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单说实业投资和兼并收购,这里面就涉及大量项目评价工作。除了技术、工艺、政策等方面的评价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项目到底能否挣钱。如果我们连基本数据都不能准确了解或分析,不能认真测算经营成本、现金流等情况,根本就无法编制有效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并进行科学决策。事后,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甚至造成投资决策失误,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他说,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投资决策风险,而这个风险是与战略风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投资过程中,CFO要做好尽职调查、项目评价、并购方案选择等工作,以控制投资风险,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为谈判打下基础提并供有力支持,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及时、充分、有效的信息。
中煤集团近几年的几个重大并购项目基本都是彭毅组织尽职调查并提出投资方案建议的。“在决策过程中,我们会对项目做出详细测算,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估。比如收购一个煤炭企业,煤炭资源价款每增加一元或减少一元,对资源价值或经济效益的影响会有多少,各个股东的利益会怎样变化,我们都会进行认真测算,然后拿出谈判方案,找到各方利益与风险的平衡点,最终达成协议,保障各方利益的实现。”
经营计划
通常人们认为,CFO是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经营的事情,自然有CEO或经营部门负责人来管。彭毅却认为,CFO必须在编制年度经营计划、实现年度经营目标方面发挥作用。
“CFO要根据年度经营计划来编制年度预算。年度经营计划取决于对经营形式、价值走势、宏观经济、企业竞争力水平等多方面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只有基于这样的分析和判断,预算才能与经营目标紧密结合。企业应先根据战略导向制定经营目标,再制定财务预算,然后制定每月资金计划需求,最后根据年度预算的实现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最终实现企业目标管理、年度预算、绩效考核的三位一体。”
关键词: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会计预算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功能定位
会计预算是对企业预算期内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进一步明确会计预算的功能,使其符合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满足制造企业稳步发展需要。
(一)成本控制功能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成本是制造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成本控制是重中之重。由于会计预算能够全面覆盖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和整个作业环节,对作业成本费用控制有着积极作用,为此制造企业要明确会计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功能。
(二)资源配置功能
在制造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中,需要以保证生产作业任务顺利完成为前提,对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进行科学规划,使资源在企业各经营单元之间获得合理的优化配置,盘活闲置资产降低库存,从而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
(三)约束激励功能
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目标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相一致,涉及到制造企业所有经济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各级组织和员工行为起到了约束和激励作用。通过会计预算的编制、监控,促使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协作。而会计预算的考核、评价,落实相应的奖惩机制,则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四)识别与规避经营风险功能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经济环境和市场波动的风险。通过会计预算,判断经济行业走势,预测原料和产成品的价格波动并制定相应策略。内部风险,通过预算量化企业经营目标,各项成本费用及研发投入,从而有效避免了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为主观决策随意性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五)开拓新领域的发现功能
一个有抱负的企业不会甘于在行业内的追随者地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对手,就必须要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在制造企业中,研发投入必不可少。研发预算,通过对新产品新项目的市场预期、各项资源的预算投入,为企业摆脱现有经营困境,开拓新市场乃至转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功能的发挥路径
(一)明确会计预算体系的指导思想
制造企业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管理目标,所以制造企业要将这一目标融入到会计预算体系中,使会计预算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首先,会计预算体系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围绕企业战略制定、执行、控制、考评会计预算,使会计预算体系运行具备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其次,会计预算体系要以市场为着眼点,事先预估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通过调整预算、加大预算执行力度等方式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使预算更加符合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规律,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再次,会计预算体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将制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利润最优化等效益目标融入到预算管理中,明确各部门在实现效益目标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形成统一的责任目标体系
(二)构建会计预算管理机构
制造企业要设立独立的会计预算管理机构,确保会计预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具体如下:一是,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成员包括财务部门、供销部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技术部门、审计部门等各部门的负责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如下:审定预算管理制度,提出预算管理发展方向;审查年度会计预算草案,并将预算草案上报到董事会审阅;批准各部门合理的预算调整申请;跟踪审查预算执行情况等。二是,设立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主任由制造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担任,配备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其职责如下:拟定预算管理相关文件;编制企业会计预算,组织各部门执行会计预算;协调各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矛盾,监督检查预算执行过程;提出纠正预算偏差的方案等。三是,设立预算专员岗位。在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中配备预算专员,负责编制、执行、分析、调整本部门预算,将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三)强化会计预算编制控制
预算编制质量对保证会计预算功能发挥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制造企业必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防止因预算编制粗制滥造而弱化预算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
1.健全预算编制程序。
制造企业要结合自身组织结构特点,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具体实施程序如下:第一步,预算目标下达。董事会提出下年度企业总体预算目标,具体包括销售目标、成本费用目标、现金流量目标、利润目标等,制定有关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预算目标;第二步,预算编制上报。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下达的预算目标,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编制预算方案并上报至财务管理部门;第三步,预算审查。财务管理部门审查、汇总各部门预算,针对预算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预算编制部门;第四步,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部门重新修正预算方案,上报到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根据修正后的预算方案编制企业总体会计预算,将其上报至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预算管理委员会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对预算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可要求相关部门剔除不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事项,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部门编制年度总预算。第五步,预算执行。待年度总预算审批通过后,财务管理部门将年度总预算分解成一系列指标,下达到各预算执行部门予以执行。
2.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在制造企业总预算中,经营预算是全面预算编制的重点,包括销售、生产、采购、管理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销售预算乃全面预算之起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因此编制者在编制过程中,需认真调研市场,总结前期销售状况,预测预算年度的销量及价格。应极力避免拍脑门式的决定,将整体销售目标分摊至公司各型产品,结合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制定出最为有理有据的全年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紧贴销售预算,在确定各型产品销量后,即可根据以往生产数据推算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协加工等制造费用消耗,从中探寻可以挖掘的节能降耗环节,并由此分析出各类型产品的不同毛利率水平,为企业集中资源生产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提供数据支持。研发预算编制,制造企业为避免陷入同质产品恶性竞争下的价格泥潭,当需开发出具有业内先进水平的产品。新产品的研发不仅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能开辟出新的业绩增长点。因此,通过严谨有据的全面预算的编制,不仅能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约束,提高企业利润空间,甚至更能为企业探索出新的业务领域。
(四)完善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体系
企业预算控制目标能否实现,预算执行控制是关键。在制造企业中,从资源投入到实现预算目标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否符合企业预期,资源投入是否合理,就需要严格的预算控制体系进行检查纠正。生产企业的预算控制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1、事前控制。
主要体现在企业将全年销售目标分摊至各个时期(月度)。当上一月度后,企业对未达到销售目标的产品深入分析,及时修正营销策略以确保下一期的预算目标达成。通过事前控制,能够使企业的月度预算更加合理,更加便于执行,有助于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2、事中控制。
这是预算控制的关键环节,企业在该环节中,可重点对事前控制形成的月度预算加以执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细分为刚性、半柔性和柔性三种执行类型。刚性执行适用于期间费用、投资研发预算;半柔性执行适用于物料消耗、库存、采购的预算;柔性执行适用于产量、销量、利润的预算。在实际控制中,三种执行类型相互配合,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预算控制目标。
3、事后控制。
对月度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由此形成企业月度预算合理性的分析结果。当该结果得出后,可据此对半柔性执行中超出范围的预算及柔性执行中不合理的预算进行差异分析,运用对比、对标分析方法,找出引起差异的内外部原因,发现问题和控制风险,进而对下个月的预算进行优化调整,保证预算更加合理。
(五)实施预算考核评价
定量与财务评价指标是传统预算考核中的主要两大主要指标,一般很少涉及非财务性因素的考核,如员工的个人素质及创新能力等等,由此导致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鉴于此,制造企业可在预算考核中引入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角度构建起一套更加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对企业的战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制造企业通过设立责任中心进行考核评价,成本中心仅对企业的责任成本负责,以成本指标为考核重点;利润中心既要对成本进行控制,还要对收入进行控制,其重点考核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净利润和收益率;投资中心除了要对成本、收入及利润负责外,还要对投入的资金使用效果负责,可将投资报酬率及剩余收益等作为考核重点。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的重要性体现
(一)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实施会计预算管理,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策略,明确企业各部门在经营管理中的责任,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会计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预算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战略规划需要,从而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二)整合企业各项资源
制造企业内部的资源较多,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将全部资源纳入到统一的计划当中,由此能够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经营单元之间获得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制造企业的重要标准,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造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有效开展企业绩效评价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会计预算管理是其经营计划指标化、货币化、数量化的具体体现,由此为企业对各部门及员工工作业绩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不但能够对各经营单位进行量化的业绩考核,而且还可以开展适当的员工激励与控制,从而为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给制造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逐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各经营单元的责任也更加清晰。同时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对企业内部控制还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增收节支,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规避,由此,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抢占更多的市场先机。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预算管理是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创造最大化价值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制造企业要将企业经营目标与会计预算目标结合起来,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构建起完善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不断巩固会计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与地位,从而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良军.制造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以广东某啤酒制造企业为例[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5):56-58.
[2]徐志刚.浅谈财务管理对制造业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J].企业导报,2013(8):96-98.
[3]陈惠萍.浅析工业制造业的财务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5):71-73.
[4]荣艳丽.预算管理背景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河南科技,2014(9):49-52.
[5]张红月.会计预算对企业理性投资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5(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