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创新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试点目的及原则
(一)试点目的
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切入点,促进全市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可持续的信贷资金投入,通过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探索建立信贷资金、保险资金、财政资金等多渠道共同参与的“三农”金融风险分摊机制和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三农”金融服务协调联动机制。同时,努力在试点区县(市)创造和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开,不断满足“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试点原则
1、坚持分工合作、协调联动的原则。试点工作要形成以市人民银行、银监部门主导,试点区县(市)政府积极支持,行(社)机构具体实施,保险及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2、坚持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试点工作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银监局要在货币信贷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对试点区县(市)实行倾斜政策;市财政局、市农村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及开展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保险公司要积极将国家及地方财政对农业、生猪养殖业政策性补贴和扶持资金与开展农村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创新的信贷支持项目对接,充分调动和激发各参与试点工作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创造探索可操作性强、有实际效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并将原有相对成熟并取得实效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产品在全市推广。
4、坚持稳步推进、风险可控的原则。对创新、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应坚持规模由小到大,覆盖范围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有序推开,切实将风险掌握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二、组织机构
成立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金融证券办主任任副组长,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银监局、市农村办、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农业发展银行市分行、农业银行市分行、省信用联社办事处、市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分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心支公司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科,负责日常工作。
三、试点内容
根据精神,结合实际,全市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试点领域为:
(一)突破贷款抵押方式,创新“信贷+保险+种养大户”的保单质押贷款管理模式。该农村金融创新产品服务方式主要是由涉农金融机构、负有政策性保险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及农村享受国家及当地财政政策性资金扶持的粮、棉、油种植和生猪养殖大户三方联动,通过涉农金融机构贷前调查,签署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贷款承诺、保险公司实行政策性保险、种养大户承诺保险理赔款直接金额用于归还贷款本息的“三方协议”后发放保单质押贷款。该模式能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带来的信贷风险,增强涉农金融机构放贷信心,落实国家扶持政策,提高对种养大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突破信贷间接管理方式,创新“林权证质押+驻企信贷员”农户及林业企业贷款管理模式。根据林业生产周期长、信贷融资有效抵押物不足的情况,在试点区县(市)实行以林种农户和林业企业林权证质押给涉农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的模式,贷款期限与林种生产周期相匹配,同时对于大额林种贷款,涉农金融机构可派出信贷员驻扎企业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管理,对于小额林种贷款实行信贷专管员分片管理,监控信贷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林种资金链断裂,确保林业生产平稳健康发展。
(三)推广“行业协会(联保组织)+联保协议+内激机制”的农村小企业联保贷款管理模式。该模式已在赫山区兰溪农村信用社试点成功,适合于全市同一产业集群的农村集镇农副产品加工和制造业,能有效解决农村小企业因规模小、起点低、有效抵(质)押物不足而导致贷款难和生产加工规模受到限制的突出问题。全市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今年要在全市产品有销售市场、同一产业集群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小企业集散地大力推广该模式。如资阳区李昌港制鞋业、赫山区沦水铺包装产品制造业、桃江楠竹加工、安化黑茶加工、南县和沅江的水产品加工等特色行业,在调查论证后,要积极推广。
四、试点步骤
(一)确定试点区县(市)。试点区县(市)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区县(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当地金融生态环境良好,金融机构前期创新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试点基础扎实。根据上述条件确定资阳区和桃江县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区县。
(二)方案制定和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由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和市银监局指导试点区县制定和落实试点工作的具体措施,并督促、指导试点区县按照试点方案稳步推进创新试点工作,市金融证券办负责市级各相关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
(三)总结提高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2月):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银监局根据创新试点工作推进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试点方案。
五、配套措施
(一)加大试点区县货币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调剂2亿元支农再贷款,专项支持参加试点工作的农村信用社;对涉农银行机构优先开办商业和银行承兑汇票再贴现业务;对创新试点成绩突出的农村信用社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办理支农再贷款,根据其增加支农信贷投放的合理需求允许其灵活支取特种存款。
(二)实施市场准入扶持政策。银监部门要按照“宽准入、严监管”和“区别对待”的原则,改善和实施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市场准入扶持政策。对于支农成效显著、风险控制能力强、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特色的涉农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创新和基层机构网点布局调整方面实施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对风险可控的新业务可实行备案制。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一是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试点区县政府要逐步建立粮、棉、油、生猪养殖的农业政策性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农业贷款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为提供涉农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参保企业与农户提供保费、经营费用和超赔补贴,对涉农贷款发放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奖励。二是逐步建立完善农业担保体系。由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发放担保贷款。三是降低抵押、担保等中介收费。试点区县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房产、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动产、不动产的抵(质)押、担保、评估、审计、验资、登记备案等农村中介服务,特别是对动产、不动产及林权抵(质)押中介收费办证期限要与农业贷款及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不能强制性的一年一定,并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农户与农业企业经济负担。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于金融行业尤其是新兴市场中的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长久的影响和启示作用。面对新兴市场中产阶级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创新已在金融机构转型中引起热潮:用友推出大型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小微企业云服务、企业数据服务、支付服务等新型企业云服务,在用友云平台基础上打造“用友金融云”;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小贷向江浙沪地区的B2B普通会员开放信用贷款业务;腾讯打通旗下财付通与移动产品微信的应用通道,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扫瞄二维码的方式付款;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也分别有“手机钱包”及“善融商务”业务上线……电子商务与银行信息化的碰撞日益频繁,互联网金融变革时代正要到来。
需求:多元差异化
金融服务日新月异,不同类别银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将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持续下去。其特点突出表现为:金融服务的互动性,银行需要提供不同类别不同水平的金融服务,以满足由简单到复杂的需求;金融机构定位的转型,地方经济上的困难挑战及重要事件导致中国市场上消费者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想法发生很大变化;金融服务具有社会使命,中国银行业需要同时面临并解决共性和特殊性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变化而不断演进。因此,只有通过技术开发和创新方能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衍生地不同需求,把握当前存在的机遇。与欧美全球性银行类似,中国银行业需要承受资产质量对经济冲击的敏感度、日趋增加的监管要求、激烈的竞争、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行为所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亦具有更多的机遇: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国内对发展速度追求所带来的巨大规模的机会、以及强烈的“走出去”的国际化意愿所带来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说,中国金融机构确实有机会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但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把握机遇得以实现。
基于金融创新的背景,埃森哲旨在帮助客户提高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并在亚洲迅速增长的金融服务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新一代银行”所展示的,正是前沿的金融技术创新方案如何以非凡的可扩展性和高效率创造强大的客户体验。中国各大银行的关注重点正从企业银行业务转向迅速勃兴的消费者零售银行业务,但前提是需要凭借可靠技术赢得全新的市场竞争。
通过适当的本土化,金融服务创新中心将创新理念引进给本地客户,切身感受应用和演示,沟通讨论案例以寻找灵感和启发。通过对客户需求的挖掘及数据体系的建立,银行实现由营销产品的模式到牵引模式的转型;打造金融化多渠道的一致体验,推动金融和非金融行业生态环境的重组。同时,将银行的角色由交易场所转向客户服务体验平台,促进银行工作人员对客户服务理念和销售能力的提升。
创新:势在必行
埃森哲认为,金融机构面临三重挑战:不断提高的客户要求、不断下降的客户忠诚度,以及不断加剧的来自非传统服务提供商的竞争。想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增长并长期盈利,关键在于从业务方面采用消费者驱动的方法,即企业不仅需要识别并满足每名客户的需求,更需要预测并超越其预期。在企业组织确立以技术为基础的差异化市场地位或业务模式的前提下,创新也在发生演变。银行应由基于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向利益相关者整体性视角转变,注重服务绩效、银行声誉、商业绩效、销售效率及以客户为中心能力指数,差别化、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
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服务的成功关键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外部差异化,无论是服务模式的创新、客户价值主张、品牌还是商业模式,认清令其与众不同的要素;第二,内部简化,运营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必然会产生成本,因此简化每一个环节如制定标准化的产品、流程和系统、确定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对于成本控制至关重要;第三,执行力掌控,将执行力作为一种核心能力优先考虑:创新项目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树立忠于运营战略的企业文化等。
不同银行客户细分的差异化决定了创新要从战略角度适合不同的银行,与目标银行交流互动,共同设计解决方案。通过对客户细分及针对不同市场不同时机的数据分析,差异化地满足不同的银行客户需求:一方面多元化的渠道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每一个互动的过程中,数据支持可加深对客户的了解,从而提升不同客户群体的服务体验。识别、分类及互动环环相扣,客户的忠诚度得以加强,这其中必然加大了对技术移动和整体性的要求。在金融脱媒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创新有利于银行形成更合理的自我定位,思考自身业务再造。
趋势:进化与共生
环顾全球范围内银行的变化,最初的探索阶段似乎已经结束,继而步入初期采纳和使用阶段。欧洲很多机构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银行的思想和服务,将客户分类并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从而实现利润的优化。尽管不同机构的做法和模式有所差异,整体的发展趋势还是体现出一致性,由此促成了不同技术、标准、移动交互方式的共生与扩散。
关键词:金融创新;创新要素;序参量;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057-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而创新过程所体现出的高度复杂性和风险性,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系统观和动态观[1]。协同学理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相继探讨了协同机制在企业创新中的应用,但以往研究局限于部分创新要素协调关系的具体表现,较少涉及到序参量的选取及其役使作用,而它们对于协同机制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鉴于金融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建立金融创新协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协同机制的涵义
关于金融创新,学术界尚未统一界定。根据现有的研究[2],并结合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2006)的精神,本文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整体战略和创新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可行的开发阶段向现有客户或新客户提供的,包括从服务方式到服务产品等各种新颖的正式或非正式服务的开发行为,并最终使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可见,金融创新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的,表现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
协同机制是指“自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交互作用,产生表征系统宏观结构的序参量,而序参量又役使系统的各个部分,并引导系统向更加有序的状态发展”[3]。在这个过程中,序参量通过役使作用决定了各要素的行为,使系统的自由度大大减少,即出现了巨大的信息压缩。因此,通过把握序参量的变动规律,我们就可以描述和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其中,自组织系统是指能够通过本身的发展和进化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4],而创新作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也包含一定的自组织特征[5]。因此,金融创新可以运用协同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引导和规范。
根据金融创新和协同机制的内涵,本文认为金融创新的协同机制是:通过对创新要素的分析,确定出能够表征金融创新宏观有序程度的序参量;从而建立起创新要素间的协同架构,降低分别研究多个创新要素所导致的复杂性;并借助该协同架构形成有序的创新运作机制,保障金融创新的顺利进行。
二、金融创新要素的选取
创新要素是指能够引起、支配、或影响创新行为实现的关键性因素,在研究金融创新问题时,应着重考察创新要素的作用和协调等问题。
根据金融创新的特点和协同机制的要求,创新要素应符合如下原则:
(1)能动性原则。指创新要素应能够及时、低成本地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能动反应。金融创新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环境变化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不断沟通、协调的过程。创新要素具有能动性,是协同机制实现的前提。
(2)重要性原则。金融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各要素的作用和关系错综复杂。在选取创新要素时,应主要考虑对创新过程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以便于理清创新脉落、分析要素间的协同关系。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选取以下创新要素:
(1)技术。指金融机构的研发部门运用相关的金融理论、经验开发新服务的能力,建立有效的创新业务支持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以及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金融创新是一项程序复杂、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技术要素在整个金融创新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2)战略。指金融机构依据总体发展规划,由董事会做出的相关战略决策,包括金融机构发展方向的决策,以及金融创新方向的决策等。
(3)政策。指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相关监管政策。金融机构受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其金融创新行为应符合银监会的相关规定。
(4)市场。指客户对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金融机构的营业部门应主动寻找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发掘金融创新的机会。
三、金融创新的协同机制
1.序参量的确定
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部分慢变化参量完全确定了系统的宏观行为并表征其有序化程度,故称之为序参量。它通过系统各要素的协同作用而形成,同时又支配着各个要素的行为。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变化中,序参量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系统的自组织行为[6]。根据协同学的观点,序参量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序参量是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出现宏观有序的重要标志,是描述系统整体行为的宏观参量。
(2)系统的各个部分确定甚至产生序参量;序参量同时又役使各个部分,后者合作确定各个部分的行为。
(3)序参量具备相对的稳定性。
对于金融创新而言,技术要素符合作为序参量的要求。
(1)技术要素的作用贯穿了金融创新过程的始终。随着金融创新工作的向前推进,创新过程表现为不同的阶段(如概念阶段、开发阶段、投放阶段等),而技术要素的作用正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如概念阶段,技术要素的作用体现于创新的产生和筛选;开发阶段,其作用体现在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在投放阶段,则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的营销设计、维护和评价等方面。可见,技术要素表征了金融创新过程的宏观整体状态。
(2)技术要素是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框架下,金融机构出于对市场、自身整体战略规划的需求而产生的,体现了其它要素的要求,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反映了各创新要素的竞争和协调状态;同时,由于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使得技术要素能够处于核心地位,并支配其它要素与之协同一致,完成金融创新的自组织过程。
(3)在特定时期内,金融机构相关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是确定的,这就决定了技术要素形成之后具备相对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技术要素符合序参量的定义和特征,可以用来表征金融创新过程的宏观有序程度。
2.协同机制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金融创新的协同机制可以表述为: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框架内,出于市场、战略规划的需求,设置了研发部门,它体现了技术要素的作用,是战略、市场等要素竞争和协调的结果,即一致裁决(Consensus finding);同时,技术要素作为创新过程的序参量,支配着各非序参量要素的作用,主宰着整个金融创新的演化进程,最终实现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即役使(Enslavement)作用(如图1所示)。
四、协同机制在创新过程中的体现
金融创新过程包含了复杂的交互作用[7],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和环节中,各创新要素的参与程度和任务均不相同,其协同关系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故有必要对协同机制在创新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进行探讨。本文将金融创新过程划分为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和投放阶段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又细分为不同的环节,主要有市场、技术、战略和政策四类创新要素参与金融创新的全部过程,其协同机制的作用表现如图2所示。
1.概念阶段
(1)需求发起。在这一环节,主要考察影响金融创新产生的因素。根据触发源的差异,可以把创新分为问题解决型和新服务开发型[8]。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客户推动型”,即金融机构现有的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于是前台的营业部门将客户的金融需求反映给研发部门,由其以客户需求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研究。二是“战略引导型”,即研发部门根据金融机构的总体战略导向,推出适宜的新服务。
(2)构思筛选。针对某种金融需求,可能会产生多种创新构思,但并非都具有可行性。研究表明,每58种金融服务构思中才会产生1种真正的服务产品[9],这就要求研发部门对所产生的创新构思进行筛选。筛选的标准分为两类:一是战略可行性,即金融创新应服从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研发部门应及时向金融机构董事会及高管层通报金融创新的构思方案。董事会应对研发部门的方案进行审查,确保金融创新与整体战略相一致。二是政策合规性,即创新项目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金融机构的稽核部门应对研发部门的创新方案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其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政策、法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合规风险。研发部门应针对方案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服务概念。
(3)概念检验。服务概念包括对客户需求的描述,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因此,在客户需求与服务方式之间达成一致非常重要。研发部门应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通过营业部门邀请相关客户参与服务概念的检验。通过了解客户的反馈意见,研发部门挑选出可以进入开发阶段的创新概念,并及时进行必要的改进。
2.开发阶段
(1)商业分析。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是考察创新概念是否可以进行实际的设计开发,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考察内容:一是财务分析,研发部门应对创新概念进行财务评估,包括投入产出分析、风险分析、以及投资收益率的预测等,从而判断其是否具有经济价值。二是战略分析,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董事会应考虑金融机构现有资源能否满足新服务开发的要求,部门设置、运营机制和职能分配是否需要改进等方面的问题。
(2)设计开发。研发部门应根据创新概念所阐明的功能进行开发,对新服务的传递系统进行全面设计。在这一环节中,研发部门应与客户和营业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将客户对新服务的功能要求尽量细化,以便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内部管理制度和客户风险提示等内容。金融机构高层应协调好参与金融创新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其通力协作,确保金融创新的顺利进行。
(3)人员培训。由于金融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10],金融机构的前台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新服务的性能和经营细节,这对于金融创新能否成功极为重要。研发部门应向前台营业人员提供详细的理论和业务指导,促使其尽快掌握新服务的特点和业务流程,以利于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同时,前台人员应根据客户的行为特征和偏好,提出服务细节的修改意见,确保创新服务的便捷化和操作的人性化。
3.投放阶段
(1)市场测试。在这一环节,研发部门应制定多套营销方案,通过营业部门向潜在的客户群体提供新服务,观察他们在不同条件下对新服务的反应。这样,根据客户的反馈情况,研发部门可以对服务系统及其营销手段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同时,也可以为高管层最终确定营销方案提供决策参考。
(2)投放。在市场测试完成之后,新的金融服务即可全面投放市场。金融机构的营业部门应对新服务的市场动态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受理客户投诉以及建议的有效渠道,积极收集客户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研发部门。对于员工、客户提出的意见和改进建议,研发部门应及时研究和处理,以便不断提高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后评价。这是金融创新的最后阶段。根据新服务投放后的反馈情况,金融机构高管层应对新服务进行全面评价,包括盈利能力、客户满意度、服务环境评价等,从而了解金融创新系统的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以便营造出鼓励金融创新的文化氛围,确保金融创新协同机制的高效运行。
五、结 语
金融服务的特征决定了其创新的复杂性,而协同学理论为这类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思路。本文按照能动性和重要性的标准选取了技术、战略、市场和政策四类创新要素,构建了以技术要素为序参量的金融创新协同机制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协同机制在创新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金融机构建立创新协同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由于其业务范围、监管政策、机构设置、以及客户群体等方面的差异,协同机制在创新过程中的表现会有所区别,故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E.Peters.复杂性、风险与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2] 蔺雷,吴贵生.新服务开发的内容和过程[J].研究和发展管理,2005,17(2):14-19.
[3] 哈肯.大脑工作原理――脑活动、行为和认知的协同学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8.
[4] H.Poerster, G.Zopf.Principles of Self-Organiza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62.
[5] C.Freeman.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Z].London: Pinter, 1987.
[6] 哈肯.协同学导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8.
[7] 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
[8] H.K.Tang.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Technovation,1998, 18(5): 297-309.
这也是近年来杭州银行在国家和各级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支持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致力于推进科技金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一开始配合地方政府企业转型战略,做配套金融服务,到后来扎根科技金融,取得良好的效益,经过最近几年的探索和机制建设,杭州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运作模式。
在科技金融的海洋里练就“专业、专注”的本领
杭州银行正式提出实施科技金融发展战略是在2009年。那一年,杭州银行在杭州设立了一家专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营机构——科技支行。
此后,又在北京、深圳、南京、合肥、宁波等分行所在地区设立了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或科技金融专营部门,专业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目前,这些机构服务的客户已经累计超过1000家,主要集中在生物与新医药、资源环境、新材料、高新技术服务、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而且经培育后企业成长喜人。在杭州科技支行,2010年和2011年销售环比增幅均超过50%以上的有100多家,占机构总客户数的34%,与传统生产型企业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些成绩是怎么做到的?
用杭州银行行长俞胜法的话来说,就是“在科技金融的海洋里遨游,关键是要练就好本领,这些年杭州银行主要做到了四个字——专业、专注”,这也被认为是杭州银行科技金融发展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
第一,坚持专业的市场定位,主要支持中小型、初创型的科技型企业。
“比如杭州科技支行在成立之初,我行就明确提出必须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定位,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投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等提供金融服务,这是被明确写入对科技支行的管理要求及相关制度中的,而且我们也是这么坚持做的。”俞胜法行长说。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使杭州银行的科技金融在专业的领域里做得更加的深入和透彻。
第二,创新了一套独特的科技金融运作模式,比如说单独的授信审批标准、独特的风险控制手段、单独的信贷规模和考核政策等。
杭州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授信审核一直强调以“投资者眼光判断企业”,他们主要分析企业团队结构和能力、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产品市场认同度等,与主要依靠财务状况、抵质押物的传统信贷审核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他们还引进了风险分担机制,跟政府、担保企业、基金等建立风险池,如果有损失多方共同分担。跟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贷联动,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后,杭州银行贷款能及时跟进,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更好地控制风险。
第三,专业的团队。杭州银行专营科技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除了具有必备的金融素养外,还需要有行业素养。如对于LED产业、生物制药、互联网产业等新兴产业,客户经理要了解该行业(产业)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市场的运作模式,以及能够对公司的成长性作一个判断。
“我觉得在专业、专注的理念下,我们现在的业务模式还是很有特点和特色的,尤其是客户专业服务、风险把控等方面,经过三四年的摸索,我们确实初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杭州银行实际情况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俞胜法行长说。
把创新作为科技金融服务的生命线
之所以杭州银行能够把科技金融做得有声有色,俞胜法行长觉得,创新是不可缺少的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杭州银行科技金融服务的生命线。
首先是要有创新的环境。北京、深圳、杭州等地近年来进行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多创新企业在当地落户,而且这些地区的科技型企业行业面比较广,小规模的比较多,当地的创投、担保、私募基金等金融服务机构也比较活跃。这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人才引进方式的创新也非常重要。杭州银行专营科技金融的决心,可以在招聘上反映出来。近些年,杭州银行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招聘财经背景的员工,他们同时也招收理工类毕业生。理工科出身的客户经理,对行业的技术比较敏感,创业者讲到什么技术,往往一听就懂。现在很多创业者都是技术背景,如果跟他讲财务上怎么安排,风险怎么防控,尤其是初创企业,对方可能没那么感兴趣,理工背景的客户经理与之交流,双方更有共同语言。
另外,就是机制和产品的创新。杭州银行除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科技金融运作模式外,在市场模式和产品上也在不断探寻创新,个性化地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
在北京地区,其它银行也在做科技金融,但杭州银行的定位与它们并不雷同。其它银行做得更多的是比较成熟的科技型企业,杭州银行提出要与他们有一个错位竞争,这就是后来定位的新三板企业。
针对新三板企业,杭州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做了很多个性化的创新方案,切实解决了很多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有一家做节能软件的企业,因为刚刚开拓市场,很多目标客户都不愿意出钱买它的软件。由于缺乏资金回笼款,企业的发展切实地感受到资金的压力。
杭州银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创新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软件提供商、需求方和银行,三家签一个协议,软件提供商为需求方做服务,不需要对方一次性支付费用,而是通过提供软件服务,以从节能费用分成的方式获得收益。杭州银行给软件提供方贷款,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供需双方的资金均需经由杭州银行进行监管,这样,既保证了双方的账目透明,为双方建立了信任感,又解决了软件提供方的资金问题,为日后的节能分成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因为这种个性化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企业和银行建立了稳固的信任关系,有些企业甚至主动要求把杭州银行作为监管银行。中关村支行的新三板业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客户非常欢迎,监管部门、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也非常认可。
创名牌企业,首先要有名牌产品。松下、索尼、海尔等中外名牌企业,无一不是靠名牌产品支撑出来的。这一点,农业银行差距太大,与同行比,已处于劣势。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以计算机为媒体,大力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步伐之快,内容之新,使人们始料不及。如招商银行的“一卡通”,集本币、外币、定期、活期存款于一体,兼有通存通兑、自动转帐、电话查询、贷款融资等功能;今年,又面向电子商务,研制成功了“一网通”。交通银行近日也开通了集本外币、定活期于一体的“全国通”。这些名牌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已经成为这些银行从我们手中抢夺客户的利器。面对同行强大的产品攻势,我们的反应非常迟缓,至今也没有拿出农行的名牌产品来予以对抗。究其原因,是缺乏名牌意识,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因此,各级领导应尽快转变观念,增强名牌意识。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把产品创新工作的责任明确下来。总、省、市行都应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负责名牌产品的开发。其次,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对确需的高科技人材,要不惜重金聘请,国内没有就到国外聘请,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科研环境。第三,广泛收集国内外金融业名牌产品信息并进行解剖,同时,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名牌
产品的研制方案。为了节省时间,应以现有的金穗卡为基础和媒介,在上面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使其在服务功能、服务种类、可靠性、安全性等各个方面都赶上或超过其他银行的名牌产品,成为全国第一卡。
二、不断巩固完善,提高产品质量
对现有的服务项目,应继续进行完善、巩固和提高。近年来,农业银行先后研制了一些服务项目,如全国电子联行、全省通存通兑、IC卡、小额质押贷款等。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庇暇,应经常进行维护和改进。
有些产品,质量可靠,运行正常,但需要进一步提高或改进,如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运行,证明质量是可靠的,但仍没有达到即时结算的最佳效果,应继续改进和提高,使其成为全优的产品;小额质押贷款也是如此,是一项深受储户欢迎的信贷产品,但由于受信贷规模的限制,产量太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仅以东港市支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因信贷规模不足、小额质押贷款供应不上而造成1000多万元储蓄存款的流失,仅营业部中心储蓄所就因此而取走存款300余万元。因此,应尽快修改此项产品的供货方式,按总行何林祥行长的指示,使其尽早脱离信贷规模的牢笼,按存贷比率,由各行自行掌握发放。
还有一些产品,质量低下,效果不理想,应尽快修改和完善。如全省储蓄通存通兑业务,在经过大量的宣传后,结果只拿出一件不合格的半成品,号称全省通存通兑,结果省会城市沈阳和大连却没有开通,其他已开通的城市,运行也不正常,近半年来,不仅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给农行形象造成很大的伤害。仅东港市支行营业部中心储蓄所就发生了多起失信于储户的事件。有一位储户持该所存折到鞍山取款,对方农行储蓄所却调不出这笔存款,反复调试,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将该笔存款从计算机里调出,储户很不满意。还有一位搞服装生意的储户,持中心储蓄所的存折,到沈阳五爱市场进货,因沈阳市的全省通存通兑没有开通,结果,款没取出来,货没进回来,白跑了一趟沈阳,搭上路费不说,还耽误了生意,非常气愤,回来后,在黄海大市场的同行们面前说:“农行真骗人!说是全省通存通兑,净瞎吹!”,当天就将存款全部取走,影响极坏。对这样的半成品,应尽快修补,否则,在其他行已经实行全国通存通兑的情况下,我们连全省通存通兑都搞不了,根本无法向顾客交待,必将失去更多的客户,失去更多的信誉,最终将危及农行的前途和生存。
三、健全创新机制,实施创新战略
随着市场的不
断发育和成熟、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金融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可以肯定,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金融产品的创新将成为竞争的焦点和利器,谁的产品齐全、谁的产品新颖、谁的产品安全可靠,谁就将占据制高点。因此,农行应尽快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实施全方位的创新战略。首先,应从提高员工素质入手,提高全员的创新能力。现代金融创新不是搞简
单的小发明,无论是研究设计还是实际操作,都需要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否则,就算是研制出来一个先进的产品,也无法推广和应用。因此,提高全员素质,是金融创新的基础。要建立起吸引人材、培育人材、留住人材、重用人材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建立激励机制,广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工作在一线的职工,每天都与各种各样的客户打交道,最了解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因此,应建立提合理化建议的制度,对提出的合理建议、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提议,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对提出可行的产品创新方案,应予以重奖。第三,要落实责任,开展全方位的产品创新活动。各部门都应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本专业的产品创新计划。如资金组织部门,主要负责储蓄种类的研制,不断开发出适应不同储户需要的新储种;信贷部门
则应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情况,创新贷款方式;计财部门应重点研究结算手段的创新,业务开发部门应多提出一些新业务方案,并搞好公关,将中间业务全面开展起来。总之,要在全行范围内兴起一个金融产品创新的气氛,做到每个部门都有责任,有目标,有任务,每一个岗位、每一名职工都琢磨和研究创新,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一个以名牌产品为支柱、传统产品不断完善、新产品不断推出的局面
产品是企业的命脉。只有不断的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或新的服务项目,企业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求得长盛不衰的发展。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杜拉克所说:“任何企业只有两个基本功能,就是贯彻销售观念和创新。因为,它们能创造顾客”。“创新则发展、壮大,守旧则停滞、萎缩”已成为每一个企业、
深圳发展银行(以下称深发展)股改博弈或将落下帷幕。5月16日,在首个股改方案被否10月后深发展重启股改,新方案将于6月8日表决。
股改博弈本质上是大小股东对价值分配方式的不同理解和争夺,而高速成长中的深发展为股东提供了可争夺的“资源”。2006年深发展向投资者和市场报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全年净利润增长了319%,每股收益达到0.67元,净资产的收益率达到了27.92%。这是一个在市场很让人震惊的数据,深发展董事长法兰克・纽曼称,这是一份令人敬佩的成绩单。
即将走过20个年头的深发展有太多的理由做第一:其股票代码是000001,是深市排号第一的股票;中国第一家上市银行,也是第一家被外资控制的中国银行;深发展是1996、1997年大牛市的第一龙头股;2005年深发展董事长法兰克・纽曼以个人薪酬605万元高居两市上市公司之首……
同国内许多银行一样,向零售银行转型是深发展最重要的战略之一。近年来,深发展的零售业务市场表现抢眼,连续推出创新型个贷产品成为市场的亮点。
“向零售银行转型没有现成的蓝本。”日前,深发展副行长刘宝瑞在接受《经济》专访时表示,引进和借鉴都只是深发展向零售银行转型的途径,成功与否取决的还是找到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土壤上、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
做大零售
《经济》:从去年2月开始到今年2月,以三个月为周期,深发展先后推出“双周供”、“循环贷”“存抵贷”以及“气球贷”等四款特色个人贷款系列产品,成为市场上的亮点。这些产品为深发展带来了什么?
刘宝瑞:对于我们来说,产品创新只是牵引,它拉动的是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与品牌效应的提升。双周供单项产品销售量超过50亿元、循环贷销售量超过40亿元,存抵贷和气球贷也有较好的销售业绩,这些创新产品有效地推动了我们的房贷业务的高速增长。2006年,个贷业务比上年底增长了87%。
在我们内部“做强公司、做大零售”已成为清晰的战略思路落脚到了经营、管理、服务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做大零售”的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包括组织架构、专业团队、考核体系、运营平台等一系列配套机制的改革,为零售银行的发展路径作出了蓝图规划。
《经济》:这种业务的产品线是否已经完整?今后还会有怎样的产品面世?
刘宝瑞:房贷业务是我们重点的发展的个人信贷业务的一条产品线,现阶段我们已初步完成了对房贷产品系列的整合,具备了一定的组合销售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的细分需求。但是房贷产品线的完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持续的进行产品创新。我们将深入研究市场,不断借鉴国外成熟金融产品,改革和创新,陆续拿出更多、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经济》:从技术层面上讲,深发展的产品也可能被同业复制,这样难免会形成同质化竞争局面。深发展自身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
刘宝瑞:金融产品很难设置进入壁垒,很难阻止同业的模仿。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同业的同质竞争不可避免。但是,我们还是有信心保持在零售业务尤其房贷业务中的优势,关键在于创新从来都不是只在产品技术层面的,还包括有生产方法、销售组织模式等多个层面。而且创新往往不一定需要在理论或技术上作根本性的变革,关键是找出并满足针对性的市场需求。
同业可以模仿部分产品,但从产品线的完善性来看是缺乏的。另外,我们在市场上树立了创新的市场形象,即使同样的产品,我们也更能得到客户的信赖。
当然,不足之处就是我们的网点资源还不够,在客户服务的便利性上还有待努力。
创新基于市场需求
《经济》:通常来说,金融创新的目的在于逃避监管。您怎么看监管与创新的矛盾?
刘宝瑞:从金融史来看,规避监管确实是金融创新的着眼点之一。比如美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Q条例”,为了规避该条例的管制,才有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问世。
金融制度本身具有稳定性的要求,而金融市场却一直在高速发展,金融制度一直在不断改进以适应金融市场的需求,但是这种适应总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业务发展,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创新,包括以规避金融管制为指向的创新。反过来,金融创新又最终促进了金融制度的发展。
《经济》:深发展推出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中,哪些产品是存在这种关系?
刘宝瑞:我们深发展所做的所有金融创新都是基于市场需求,绝大部分都不是以规避金融监管为目的的。但是也确实有少数创新产品直接或间接的涉及了金融管制的规避。比如“气球贷”就部分间接地涉及了对利率管制政策的规避问题。
“气球贷”借款人可以将一笔长期按揭贷款拆成连续几期中短期的“气球贷”来实现,从而套用中短期贷款的低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和利息。而我们国家目前还是实行“下限管理”的贷款利率管制政策,商业银行不能通过直接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帮助客户节省利息,而“气球贷”的设计实际上巧妙的规避了这一利率政策。
零售银行分步走
《经济》:成为“世界一流的零售银行”是包括深发展在内的众多国内银行的目标。去年,您向董事会提交了《2006年零售银行发展规划》,把去年作为深发展的零售银行业务基础年。怎样实现上述规划?
刘宝瑞:我们提出的5年规划期内的战略目标是,争取使深发展成为一个业务和收益结构合理,效益在同行领先,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银行。落实到零售银行,我们提出了分3个阶段,培养3种能力,通过5年的努力成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效益突出的专业化零售银行。
具体来说,3个阶段是优先启动个贷业务,将广州模式推广至全行;重点启动理财业务,以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全新的管理模式改革带动私人负债业务的快速增长;集中资源发展信用卡业务,以零售商战略合作和分中心全面建设推动规模跨越式发展。3种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通过精准细分、灵活定价、多维度的组合,强化持续的创新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通过全面建设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实施交叉营销、精细营销,提升客户价值;运营管理能力,通过后台运营集中化以及IT系统平台的整合,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经济》:去年,深发展对零售银行的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再造,现行的架构是怎样的?是否会最终转向事业部制?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刘宝瑞:去年我们在总行管理层面已基本完成了对公司银行、零售银行、同业银行三大业务条线的组织架构整合。零售银行是这三大业务条线中最先行动的部分。经过改革后的零售银行体系共有六个事业及职能部门。其中总行信用卡中心、住房与消费信贷部、私人理财部和汽车金融部按产品线进行管理;零售营销与渠道管理部、零售运营管理部为总行的运营管理和支持部门。
按产品线专业化经营是我们设计和设置零售银行组织架构的主要原则,基本符合零售业务的操作特质所强调的规模积累、竞争速度与整合效率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事业部组织所要求的事权集中、结构扁平、功能单纯、机动弹性的特点。
我们的信用卡中心目前基本上就是按事业部组织的体制在运营。至于下一步是否实行完全概念上的事业部制,即以零售银行为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我们目前还在规划和准备中,不便透露具体的时间表。
转型没有现成蓝本
《经济》:同国外成熟的零售银行相比,你认为深发展的差距在产品线功能的完整性上,还是管理体制上?还是其他?
刘宝瑞:国内的银行包括深发展在零售业务的发展上差距跟国外都是很大的,毕竟国内的银行商业化的起步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不仅仅是在产品线的功能上、管理体制上的差距,国内银行在专业团队建设、业务结构转型、风险管理、客户服务与营销能力的培养上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在追赶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真正关键的是后面的一大步。
关键词:物流行业产融结合效应
一、产融结合是中外企业集团资本运作的重要方式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的提高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的结合或融合。产融结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产融结合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为了推动企业集团化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规模化、多元化的政策。但是,我国的物流企业产融结合运作的还较少。西方物流企业已经通过产融结合积累了良好的经验,1998年UPS成立资本公司,开始一系列涉足金融领域的运作。2001年UPS并购美国第一国际银行(First International Bank, FIB),借助控股商业银行的方式,为服务客户提供全程供应链解决方案。我国物流企业在学习和应用产融结合方式上尚处于初级阶段。截止2015年,上证所上市的52家物流企业中只有18家参与了产融结合运作,其主要运作形式为参股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参股的比例还很小,平均不到5%。
二、我国物流行业具备产融结合的基础
我国物流行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蓬勃发展以来,物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物流企业资本不断壮大、物流发展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已经完全有能力开展产融结合模式运作。
从业务层面,物流金融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物流金融服务是物流企业和银行合作为有动产抵押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新型服务。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储运集团与银行合作开展的第一笔仓单质押业务,目前,各大物流公司都积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2015年我国从事物流金融服务的物流企业占物流企业总数的22.4%,物流金融业务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从资本层面,中国物流企业已经具备较为雄厚的实力。随着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物流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物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企业资本逐步雄厚。2015年,我国物流企业资产规模在百亿以上的有6家,50亿以上的有10家,10亿元以上的有36家,物流企业资本实力初具规模。
从政策层面,国家已经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金融业创新发展。199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等《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的请示》,明确提出了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建立财务公司的要求。随后,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公司的实施办法》。进入新世纪,国家对于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建设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农村村镇银行等持大力支持态度。
三、我国物流行业产融结合的三大效应
物流行业产融结合以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基础,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资金流服务为核心,以物流金融业务为抓手,对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产业自身产生重要效应。
(一)有效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物流企业产融结合可以承担起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职责。物流企业产融结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参股、持股和控股商业银行来为物流企业跨行业经营提供支持。
1. 创新提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物流行业产融结合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新型融资渠道。与其它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不同,物流集团控股的银行部门可以发挥物流集团的联动作用,掌握更多中小企业的信息,降低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此外,物流集团在金融服务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开展物流核心业务,深度合作可以为物流集团提供更多的物流业务和金融业务,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 大幅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比率。物流企业产融结合通过参股、持股、控股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金融业务从业资格,其控股的金融机构有着明显的物流业务优势,可以为其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与其它商业银行具有信息不对称约束、交易成本过高约束等情况不同,物流集团银行部门具有和中小企业对话的平等性,规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大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概率。
3. 有效降低中小企融资成本。物流集团金融机构利用物流部门资源优势,掌握中小企业物流、生产、销售等大量信息情况。并且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可以要求进一步了解其生产经营信息,进一步加强业务来往的密切度和及时性,降低了融资业务风险,大大减少风险控制成本。从而可以以更低利率为中小企业贷款,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
(二)适度推动金融创新发展
物流行业产融结合适度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我国大型国有银行业一般希望为大型国有企业融资,为中小企业贷款较少。
1. 提高银行业间竞争效率。我国银行业是非完全竞争的行业。物流企业产融结合有效地发挥了产融结合的优势,将银行资本循环的外在过程转化为内部过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小了风险、提高了资本运动效率。产融结合有效推动传统银行业创新产品、加强治理、提高效率,从而提高整个银行业竞争效率。
2. 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比例。我国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普遍较低。四大国有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在10%左右,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比例也不超过40%。物流行业产融结合可以适度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比例。物流企业通过产融结合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并且具备很好控制风险、降低各种交易成本等优势,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比例,推动国有银行相继提高贷款规模。
3. 提高金融产品创新活力。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尚未形成健全的创新体系和创新制度,产品创新的周期较长、技术含量较低。物流行业产融结合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新途径、新动力。从产融结合本身来讲,提出一个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提高资本运动效率的创新方案。从物流行业产融结合来讲,创新了一个新型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为银行资本的运转效率提高提供新途径。
(三)大力提高社会物流效率
物流行业产融结合本质是推动物流业获得最大化利润的过程。相比于传统的物流业务模式,产融结合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
1. 促进物流盈利模式创新。物流行业产融结合可以提供银行结算、贷款、保理、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但物流行业产融结合最主要的服务就是为中小企业融资。通过为中小生产企业提供结算、融资服务,中小生产企业增加企业在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机会。仅物流基本业务方面,物流企I就可以扩大物流服务类型、增加服务数量、提高服务利润。
2. 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产融结合使物流企业获得更多资本积累,进而推动物流业务规模的扩大。产融结合是提高企业资本实力,加快企业高速发展的有效途径。物流企业产融结合后可以加大资本投入,建设更多物流设施,购买更多物流设备,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提高整个社会物流服务水平。
3. 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高社会物流效率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物流行业产融结合业务开展的基础条件。一方面,物流企业为了推动产融结合的发展,加大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另一方面,产融结合促进社会物流投资,促进物流国际化发展,提高物流科技化水平,进而推动物流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大琨,杨帆.金融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胡愈,柳思维.物流金融及其运作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3]杨思群.小企业金融:理论和政策[J].财贸经济,2000(3).
[4]邢乐成,梁永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与出路[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国内理财“专家”素质参差不齐,制约了理财市场的发展
随着经济市场越来越成熟,分工越来越细,“生财有道”就需要靠专业化的指导与帮助。但国内理财市场上,现有的“理财专家”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首先,现有的多数“理财专家”都是企业自封的,执行的是企业标准;其次,自金融风暴以来,多元化的投资理念盛行,市民对财务投资安排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理财专家”都是精通于某一专业领域,如证券分析师、保险人等,很难为客户提供公正、全面的服务,远远达不到做“财务医生”的要求――为客户在其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量身定做资金管理方案。
其中理财规划专业人才的缺乏与其素质的参差不齐表现得最为明显。理财规划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一定的程序为个人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投资组合方案,以实现个人资产保值与增值的行为。而理财规划师是提供这一服务的职业。
受家庭、性格、教育和工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人理财主体的情况可谓千差万别,需求更是纷繁复杂,加之当今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理财规划几无定式可言。因而任何一次理财规划的完成,都要经历分析新情况、设定新目标、拟定新方案的基本步骤,实质上是一次完整的创新过程。这也意味着对理财规划师的高要求,不仅需要了解全面的金融知识,而且需要对中国的文化等也要有所掌握,这样才能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为不同的客户制订理财规划方案。
目前,在中国这样一个蕴含巨大财富的庞大市场,却缺乏属于自己的财务策划师。我国专业的理财规划师缺口超过20万。如今活跃在中国理财市场,为中国人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是一批国际上的资深理财专家,有些是蓝眼睛白皮肤,其中有些是黄皮肤黑眼睛,但却操着生硬的普通话,无法流畅自如地与国人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本土化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理财规划师势在必行。
我国特有的理财市场环境迫切需要本土化的理财规划师
我国的理财市场具有很多特性,比如客户的需求、预期和投资组合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几乎是天壤之别。理财经理人需要为特定的市场群体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的战略才能取胜。一名专业的理财师能够“让钱生钱”,即针对个人或机构在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依据其收入、支出状况的变化,根据投资者不同的投资偏好、资金大小及个人意愿,制定储蓄计划、保险计划、投资计划、税金对策等理财方案。
我国理财规划与国外理财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环境不同。
二是金融环境不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较国内发达,可供投资者选择的金融产品丰富,金融服务水平较国内高。
三是法律环境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税法、遗产法等方面的规定,较国内严格得多。如在实行联邦制的美国,税法规定十分繁琐,一旦纳税人的申报不符合规定,将受到严惩;而在中国,税法规定相对简单。
四是信用环境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建有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而在国内,个人信用体系十分欠缺,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理财市场的发展。
五是理财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国外的个人理财需求更偏重于税务筹划、遗产规划、员工福利和退休计划等方面;而国内的个人理财需求可能更偏重于保险规划和投资规划等方面。
六是个人价值观不同。比如许多中国人忌讳谈遗产规划;再如中国人与美国人消费观念不同,中国人喜好“先储蓄,后消费”,而美国人更偏爱“超前消费”。
因此,理财规划师首先要十分熟悉中国的市场环境与文化环境,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进行服务。但与这种本土化需求相对的是理财培训与认证市场中,各种“洋证书”的领跑。在国内,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证培训。
一是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第五批53项职业标准中,理财规划师作为一种新认定职业列在其中。国家每年组织考试,分为三级(助理)和二级考试(中级),颁发国家理财规划师认证资格。
二是“CFP――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是国际上权威的金融理财职业资格。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在中国实施金融理财师(AFP)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两级认证制度,业已成为国际金融理财师的成员。
三是美国、香港注册财务策划师为目前国内市场上发展规模最大的、受国际认可的“理财专家”资格。目前,香港注册财务策划师选举首设中国赛区,财务策划师在内地发展较快。
在这些理财规划认证中CFP、CWM、RFP等理财规划师“洋认证”炒得不亦乐乎。-但是这些在国外非常成熟的培训体系、理财服务体系未必能适合中国的国情。有针对性培养出中国本土化专业理财规划人员,才是中国理财培训工作的关键。
如何培养本土化的理财规划师
首先,要确立我国自己的系统的理财规划师认证系统。
目前我国已初步实现了这一认证系统。2003年1月,国家劳动部门公布的第五批53项职业标准中,理财规划师作为一种新认定职业赫然列在其中。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4月开始全国统一试点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这一认证体系的确立使我国有了自己的认证系统,建立在国外法制经济环境的“洋证书”基础之上,其起点便在于建立本土化的理财规划师。可以说,在本土化这一点上,这一认证相对走在了前列。
由于各国在税收制度、投融资制度、动产及不动产融资制度和婚姻继承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对后代生活的关注方式不同,其对于居民的长期财富的管理和规划也就大相径庭。因此,理财规划师行业必须立足于本土化。我们不能直接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已有的模式和内容,更不能将别国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规程直接拿来使用。在参考国际通行做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从中国现实出发,办好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其次,要掌握本土化的金融工具选择哲学。
在国际通行的理财规划方法中,对于证券投资规划来说,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工具是最佳增值理财工具。这个
“主流观点”并不符合中国现状,尽管中国正在不遗余力地鼓励资本市场发展,但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一直居于高位,关联交易、业绩失真、虚假陈述、欺诈发行乃至市场操纵等等屡见不鲜,价值投资和风险规避与中国资本市场几乎无缘。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股票、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经典直接融资工具和以它们为投资对象的基金产品,往往给投资者造成不小的损失。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照抄照搬国外的理财规划理念和方法是行不通的。对现实的路径依赖决定了我国金融系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中介主导型,金融中介提供的间接融资工具才是符合本土情况的首选。根据这一判断,由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存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基金公司提供的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信托公司提供的非直接融资信托或保险公司提供的投资性产品等等应当是本土理财规划师应当重点考虑的投资规划工具。因此,理财规划本土化的第一个要点是;优先选择间接融资工具,兼顾直接融资工具。
第三,在中国现行金融环境中进行创新。
中国当前仍坚持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立法,金融产品创新更易落入法律空白区域。显然,理财规划在中国将面临一种很高的潜在法律风险,一旦出现高风险的新型理财工具,即使导致个人遭受损失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补偿。而如果在理财规划过程中不能对此类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一旦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理财规划就意味着失败。
随着理财需求的日益提升,专门为理财而设计的创新产品必然也会花样翻新,其中蕴含的法律风险也将悄然增加。换言之,理财规划在中国应对金融创新产品持慎重态度,必须进行深入的法律风险控制。国内曾多次出现非法集资大案,很多个人在高收益的诱使下纷纷进行巨额投资,尽管很多人血本无归,但总是不断有人上当。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集资手法不断翻新,在形式上越来越合法,非专业投资人无从判断其实质法律风险。如某机构为融资专设了一家担保机构,该担保机构专职提供融资担保,一度将其资产抵押违规担保数十次,但普通投资人难以洞悉其奸,仍是蜂拥而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理财规划本土化的第二个要点是;谨慎参与金融创新,严格控制法律风险。这显然又与英美法系国家的情况大相径庭。
第四,结合中国文化特点进行风险与需求分析。
风险偏好分析是进行金融投资规划的重要基石,然而国人的风险偏好却给这一经典金融分析方法出了一道难题:一方面,国人表现出高度的风险厌恶特性,因而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资产配置难以优化;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出高度的风险喜好,这从高参赌率、高投机性等现象中可见一斑。国人这种矛盾的风险性格使很多成熟分析方法与范式无所适从,这无疑是理财规划将要面临的一个基础性难题。而在技术层面上,理财规划以不确定性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强调组合、期限和期望,这又与国人常见的定势思维和线性思维存在冲突。如果理财规划师像经济学家一样假定客户是“理性的”,后果很可能会是灾难性的。无论如何,基于理性和市场分析方法无法直接套用,中国的理财规划师还须在理财规划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属于本土的分析方法。
第五,不断提高理财规划师自身素质。
横跨整个生命周期的个人理财在不同时间段对理财工具的需求各不相同,从现金流管理到保险规划,从投资规划到税收筹划,从退休规划到不动产规划,乃至财产传承规划,理财规划变得日益复杂,专业性极强。毋庸讳言,会赚钱并不意味着会理财,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专业知识,个人往往并非自身财富的最佳管理者,专业而全面的理财规划自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囿于金融系统和法律传统的限制,国际理财规划的全面本土化无疑任重而道远,相形之下,真正的本土理财规划似乎更适合国人。
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理财规划师,应根据我国现实的法律、经济环境,全面掌握金融及相关行业知识,并在实践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一要博采众览,不能固步自封。理财规划师知道的东西不一定要深入,但涉猎要广泛,要掌握最新知识,并不断更新充实,这一点不言而喻。
二要虚心请教、接纳和学习不同的文化。理财规划师的知识体系更需与时俱进,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要勇于创新。经验固然可贵,但墨守成规不可行。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一个计划方案,要先听、多听并发问,避免太早下结论。
四要积攒人脉网络。人际关系要广泛,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懂,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向他人学习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摘 要 本文以中美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两家典型物流企业UPS、顺丰为研究对象,阐述与分析了两者在供应链金融应用中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和具体案例,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业务模式、开展条件、组织架构等方面,给出了物流企业主导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物流企业 UPS 顺丰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为供应链链条上相关联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活动。其主要模式是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以真实的交易为前提,对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金融服务。这项金融创新业务,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还能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性、优化企业营运资本。根据Demica 公司 2008 年的研究报告,在当今信贷环境恶化的状况下,有约93%的国际性银行感觉到公司客户对供应链金融的强烈需求。据《互联网供应链创新观察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5万亿人民币。供应链金融总体可分为三种模式: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企业集团合作模式、商业银行服务模式。[3]其中,物流企业主导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供应链金融中资金的提供方,物流企业也往往是供应链金融涉及的所有企业中的核心企业。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论述、对运营资本的影响方面。Hofmann定义了供应链金融、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各参与方和供应链金融的模式。García和Martínez对西班牙中小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应收账款天数、库存天数呈负相关。但有关供应链金融具体应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虽然一些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企业自身提供了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案例,但很少有较深入的解析与对比研究。
国内开展早、成果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服务模式。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创新提出“1+N”供应链融资模式。刁叶光和任建标提出了将反向保理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相结合的模式,并对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反向保理业务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李建军和朱烨辰建议将ERP系统引入供应链金融,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接入企业ERP系统接口的权限以帮助银行为企业做出资信评估和融资决策,同时用以缓解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关于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企业集团合作模式的研究还较少,并且主要集中于优势分析、框架构建方面。若以整体角度看待供应链金融的话,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模式机理、风险控制方面,虽然成果显著但也并未对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做特定分析。总体来看,有关物流企业主导模式研究较少、层次较浅,其中中外典型企业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外更是空白,这与之前国内经济体制有关――非商业银行不得进行支付业务。但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改革,银行卡收单牌照的开放化,“工业4.0”、“互联网+”等概念的兴起,国内的一些非商业银行企业也获得了机会,正抢滩供应链金融市场,包括顺丰、阿里巴巴、京东等,其中以顺丰为代表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业务不断扩大。因此,对物流企业主导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是有必要、符合时展的。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相比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就如美国典型物流企业UPS,自1998年起就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现在业务成熟、行业领先。因此,有必要将两个典型物流企业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与顺丰进行对比研究,寻找出各自特点,对我国物流企业提供有效建议。
三、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下UPS、顺丰的运营概况
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中,物流企业作为资金提供方,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和客户关系优势发展自己。例如,物流企业掌握有抵押货物的准确信息,这样物流企业就可以为那些面临赊账压力的客户提供短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
(一)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业务案例
1.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从1993年开始,UPS推出了以全球物流为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并于1995年正式成立UPS物流集团,统领全公司的物流服务。1998年,UPS资本公司(UPSC)成立,为客户提供包括收取货款、抵押贷款、设备租赁、国际贸易融资的金融服务。2001年,UPS集团资金逐渐雄厚,在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FIB)后,将其融入原来的UPSC,开始为客户提供各种供应链金融服务,包括存货融资、应收款融资等,FIB丰富的中小企业营销经验也让UPSC将其客户定位为中小企业。2002年,UPS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成立,并将其业务拓展到第四方物流管理。2008年,UPS推出了针对在美国的买方的“货柜融资”服务,该服务主要为其客户提供长达60~90天的融资便利。
2.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 的业务案例――与沃尔玛的合作。
世界著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身为强势的买方,通常会要求东南亚供应商、出口商垫付全部货款,待收到货物后30~90天才会结清账款,这样的行为往往会给中小供应商带来极大的资金压力,有些供应商甚至不敢和沃尔玛公司签订大单合同。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推出了一项能够互利共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该服务不仅可以保证沃尔玛能够延长付款期限,也可以让其供应商利用沃尔玛的信用以更低的利率获得应收账款融资,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如图1所示,首先,UPS与沃尔玛及其供应商签订多方合作协议,由UPS作为两者的物流服务商。同时,UPS还扮演了中间结算商的角色,代替沃尔玛与东南亚地区数以万计的供货商进行支付结算。最后,由UPSC与沃尔玛进行最终贷款结算。这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既使得沃尔玛免于和大量供应商逐个进行账款结算,缩短了供应商的账期,也为UPS自身扩大了市场份额,在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上实现双赢。
除此之外,众多中小供应商还可以获得由UPSC提供的为期五年的循环信用额度,以此来帮助他们规避沃尔玛延期付款的风险。对于那些缺乏信用支持的供应商而言,通过UPSC进行融资的成本也是远低于其它融资渠道的。因此,无论是UPS的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还是沃尔玛和其供应商,都得以从中受益。
(二))顺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业务案例
1.顺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顺丰集团在2015年上半年经历了组织架构变革,现将集团划分为五大事业群:金融服务事业群、供应链事业群、速运事业群、仓配物流事业群以及商业事业群。在2013年8月,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入股顺丰且持股比例不超25%。顺丰集团早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代收货款服务和物流服务中保价等增值服务;2011年12月,顺丰宝正式获得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业务许可证》,接着,顺丰的金融平台――顺银金融于2013年7月正式获得由央行发放的银行卡收单牌照。在这一阶段,顺丰内部强调虽然其连续获得两大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顺丰的主要金融交易业务还是集中在内部服务,银行卡收单则主要针对与顺丰合作的电商企业等客户,为客户提供支付、供应链金融等服务。2015年3月,顺丰推出了“仓储融资”服务。2015年4月28日,中信银行与顺丰集团达成跨界合作协议,不仅推出了联名信用卡和“中信顺手付”移动客户端这两款产品,双方还表示在O2O应用、社区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目前,顺丰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仓储融资、顺丰保理、订单融资和顺小贷这四个产品实现。
2.顺丰的业务案例――与天猫某知名企业的合作。
某知名品牌在天猫商城的商的采购周期为每周一次,销售周期为半个月。虽然销售额迅速上升,但由于资金的缺乏,该商的贸易规模始终难以扩大,这是因为该商主要是依靠网络销售,没有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进而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面临融资难题。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由于该商是顺丰的分仓备货客户,故其获得了由顺丰提供的100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和1000万元的仓储融资额度(指信誉良好的电商,可以通过抵押其存放在顺丰仓储中的商品,获取顺丰提供的质押贷款的服务),使该电商企业可在授信范围内随时提款采购,顺丰提供贷款后,电商进行采购并将采购的商品存放在顺丰的仓库内,然后通过销售的回款来偿还贷款。顺丰不仅可以提供100万至3000万的贷款金额,还能为电商客户的采购及销售提供资金、仓储、配送的一站式服务,如下图2所示。其中,成为顺丰的电商客户需符合顺丰的审核标准:其商品须存放于顺丰的仓库中,并由顺丰完成派送。与银行相比,顺丰能够为电商提供更低的融资利率,并且为不同的电商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电商可以让顺丰先发货,再还款,这样不仅可以做到随借随还,还可以结合顺丰的代收货款业务直接冲抵贷款,免去自行安排还款的流程。
四、UPS与顺丰的相同点解析
(一)业务模式本质相同
UPS和顺丰都是以货物与企业信用作为融资依据,都是物流企业设计融资方案并提供资金,并且都是从两方面盈利:仓储费用与融资费用,两家物流企业都是方案实施过程中融资抵押物的实际掌控者、是信息渠道建立者和信息掌握方,两家公司除了主导融资准备过程中对象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外,还担负着确定融资实施过程中融资利率、融资规模及还款方式等的责任。
(二)自身开展条件相似
两家物流企业都是基于物流速运及物流结算开展起来的,并且仍将其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在开展过程中,都拥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上的优势。首先,在物流方面,两者都拥有高效便捷的设施配备、标准化的物流流程;在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两家物流企业不仅拥有大量的历史交易数据、支付交易数据和物流系统信息,还享有来自于B2B交易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可以用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进行评价和评级的数据。
五、UPS与顺丰的不同点解析
(一)发展战略相异
两者发展战略不同。顺丰相比UPS多了商流方面的发展,包括顺丰优选、顺丰海淘等,顺丰指出这些板块支撑着整个顺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UPS则在国际范围内不断扩张供应链金融业务,如2007年UPSC宣布与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及招商银行合作,推出“UPS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发展战略有所区别,UPS更偏向于横向一体化,而顺丰则更类似纵向一体化,后者进行的是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延伸企业集团主导模式的一种探索。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组织架构不同
UPS收购美国第一银行,成立UPSC,相对来说金融业务成熟、风险控制能力强。而我国经济环境决定了顺丰无法收购银行,故其成立了金融服务事业群,专门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但顺丰近期的表现,无论是2013年中信集团的入股,还是2015年4月与中信开展合作,都显示了其在金融领域与中信合作的可能性。总结来说,UPS收购了银行,顺丰则会是独立开展业务或是与银行进行合作。
(三)外部环境差异大
首先,两者处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它们在开展业务上的差异。其次,两者处于不同的竞争环境中,美国电商发展成熟并已配备较完善的系统,如亚马逊、eBay等,因此,UPS的竞争对手强,其所处市场趋于稳态。而中国电商起步较晚,虽然京东、国美等电商也迅速崛起,但像天猫等大型企业仍以顺丰作为首选,因此,顺丰仍是行业内物流的领先,其所处市场处于急速上升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
六、对物流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发展战略
物流企业选择如UPS的横向一体化战略还是顺丰的纵向一体化战略,都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市场竞争状况、未来趋向等综合度量。UPS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就意味着其现阶段难以实现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顺丰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其新增业务就要受到市场已存在并已专业化的产品的竞争,如其旗下网购服务社区店顺丰嘿客就远不如预期设想的效果。物流企业选择发展战略,还要考虑企业投资负担、市场时机、业务擅长与否、能否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直接与不同的对手进行竞争、行业状况等因素。
(二)衡量入股还是独立
无论是物流企业收购银行,还是银行入股,银行成熟的配套设施和富有经验的人才都会成为物流企业的极大助力,而且银行还可以和物流企业共享客户。其中收购银行能实现信息完全对称,管理方便,银行入股则信息对称性稍弱,管理复杂,但要比前者少去用于收购与运营的大笔资金。物流企业若独立开展业务,则需大量用于提供融资的流动资金,客户也主要是原有仓储客户,此情况下信息完全对称、管理协调难度小,但计划与操作过程难度较大。因此,物流企业应衡量自身资金、客户、信息共享、管理情况,决定银行入股还是独立开展供应链金融。
(三)呼吁体制完善、把握市场机遇
首先,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呼吁相关改革,包括相关法律的健全、管理机构的明确化;其次,在新制度、新方案出台时,物流企业应积极研究新对策、新计划;最后,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拥有巨大市场与发展潜力时,物流企业应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能够精确实时把握抵押物状态的领先物流技术、与客户端直接接触的宝贵机会、强大的资金实力等,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实现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超峰.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5(01).
[2] Hofmann E,Belin O.Supply Chain Finance Solutions[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1.
[3] 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4] 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 Logistics Managment,2005(1).
[5] Juan P G, Martínez P. Effect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SME profit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ial Finance,2007(2).
[6] 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