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社区环境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环境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环境管理制度

第1篇: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矿区环境;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一、矿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

矿区是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形成,并且受资源开发直接影响的区域。矿区主要由多个矿井和附属企业以及一些为矿井生产服务的部门所组成,是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的集合体。从矿区发展的进程看,矿区具有以采掘业发展起来的特色,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和社会功能。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矿区所辐射的空间范围相应扩大。目前,我国多数矿区已不仅仅限于生产作业区和生活服务区,而演变成建制乡镇,或与所在行政单元合并为较大的县、市工业区。因此,矿区可以进一步定义为:“矿区是指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生产作业区和职工及其家属生活区为主,并辐射一定范围而形成的经济与行政社区。”

煤炭资源属于可耗竭且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可以说人类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始终伴随着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过程。长期以来,由于对矿区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不仅煤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导致矿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破坏,致使很多矿区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我国富煤少油的资源储存特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要基础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这就势必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

所谓环境管理,就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矿区环境管理以矿区为研究对象,其目标是保证矿区系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从宏观上讲,环境管理的任务是要解决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微观上讲,环境管理的任务是要协调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不同层次人们的行为和经济利益关系,以适应环境目标要求。就我国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实践而言,由于人们长期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矿区环境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我国煤炭矿区环境保护是在80年代末期真正开展起来的,主要是围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在矿区实施循环经济与洁净煤技术等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实践。其工作重心是探讨矿区生态环境破坏规律,研究制定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与工程技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煤矸石综合利用,以及矿区产业链规划及其发展途径等等。在这种传统观念支配下的矿区环境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突出表现在:

1.长期忽视环境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效益第一”的发展模式下,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严重脱节,矿区环境管理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环境管理手段单一,缺少成效。由于我国矿业权市场立法欠缺,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导致各地非法小煤矿乱采滥挖,不仅资源产出效益低、消耗水平高,而且肆意破坏环境,这些做法严重降低了大型矿区削减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的进程;导致矿区长期形成重资源开发,轻环境管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投入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2.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矿区环境管理体制指的是在矿区内部建立全套的从领导、职能科室到基层单位,在污染预防与治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设计、补偿与改进,以及遵守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各种规定、标准、制度甚至操作规程等,并有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以保证环境目标能够在矿区生产中得到执行。

3.环境管理较为被动,管理水平低下。虽然几乎所有矿区都制定了环境目标,但多数环境目标服从于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同时,具体的管理内容也带有明显的被动性,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政府有关部门的具体管理制度要求,减少罚款;二是应付各级环保部门的“达标”要求;三是迎合有关“形象工程”的需要,因而并未真正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以系统研究和优化管理。目前,大多数矿区环境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管理重心仍然是“先污染,后治理”,侧重于环境破坏和污染后的事后处理,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三、矿区环境管理的创新发展思路

1.在强调宏观管理指导作用的前提下,具体做好微观管理工作。长期以来,矿区环境管理的实际工作基本上以微观管理为主,忽视了宏观层面决策和整体管理,导致矿区环境管理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局面。从矿区可持续发展角度讲,矿区环境管理不仅仅是对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划定破坏标准和进行赔偿、投资,而是要从矿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整体系统优化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寻求二者协调发展的解决途径,即通过研究其内在规律,寻找实现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的途径和对策。这些途径和对策包括矿区资源适度开采战略;合理开局、技术体系及方法手段;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制度创新及保持矿区经济持续增长的运作方式;矿区环境保护与发展战略;矿区城市化发展及其与所在区域的战略协调等等。因此,在强化宏观管理指导作用的前提下,具体做好微观管理工作,具体思路为:一是构筑生态型矿区管理模式,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形成生产过程中煤矸石和其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二是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矿区环境保护从点到面、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方向转化;三是建立矿区发展与环境综合决策机制,从单纯重视具体工程技术的专业管理向宏观引导、控制与微观技术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转变;四是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设计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途径,实现矿区产业链的最优化配置,进而耦合为矿区进化型产业复合系统,这是矿区实现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环境管理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条件。煤炭矿区作为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亟待树立和提高宏观管理理念,从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矿区环境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寻求适合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模式及其具体实现途径。

2.进一步加强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在矿区环境管理中的实践。环境管理是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与环境技术管理手段有机结合的产物。煤炭矿区环境管理的实践,不是单一思想和理论的简单推广和应用,而是在部分继承基础上多学科的综合和创新发展。绿色管理、生态管理、过程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兴起与发展,除了继承了一般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的精华之外,还具有独特的反映环境科学理论并能运用于环境管理实践的、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管理的特征,对发展并完善环境管理科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在矿区环境管理中充分体现综合管理的思想。环境保护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矿区环境管理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手段与方法,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在具体实践中,要深入分析矿区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破传统管理惯性,积极探讨矿区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强调经济手段、行政法律手段、科技手段、教育手段的相互配合和综合运用,逐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矿区环境规划,实施环境风险管理,逐步采用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按照规范管理标准进行矿区环境管理,建立起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一、当前影响企业和谐的主要问题

(一)党群干群关系方面

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存在着领导干部作风漂浮、工作脱离群众、深入基层不够、改革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群众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干群沟通渠道有待进一步通畅,党风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和谐劳动关系方面

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着不能同工同酬、分配不公,员工收入正常增长和权益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员工休息休假不能得到保障,技能操作人员的培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员工主人翁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问题。

(三)民主与法制、企业制度建设方面

民主与法制、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不能保障,民主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劳动法》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企业发展与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不相适应,制度的规范化、精细化、流程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四)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方面

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员工的生产安全和健康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投入少、安全理念落后、基层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简称)管理系统和全员HSE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职业健康管理不规范、HSE文化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五)人文关怀方面

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着员工的思想矛盾得不到疏导,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得不到有效响应,员工的技术创新热情得不到保障,员工的个人生活问题得不到较好地解决;矛盾化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帮扶救助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六)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当前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观念混乱,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企业精神有待进一步总结提炼、企业文化建设有待系统推进等问题。

(七)企业环境建设方面

企业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着企地共建理念严重滞后,共建机制利益至上,舆情监管和外宣工作可有可无等问题。全员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二、坚持稳定工作常抓不懈,提升和谐企业建设水平

(一)坚持涉稳“大排查、大化解”,确保“硬稳定”,夯实和谐企业建设的基础

创建和谐企业,根本是确保企业大局稳定。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把稳定工作作为企业发展、和谐建设的一个长期性的重点工作来定位,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维稳工作的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奖惩体系和管理制度,构建多元防护网络。要全力推进企业内外“大排查、大化解”,健全稳定工作灵敏反应机制和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加强信息研判,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的、隐性的苗头性问题。对尚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要认真研究,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不稳定因素。要做好重要节庆、敏感时期的维稳工作,维护企业大局稳定。要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持续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与困难家庭“一帮一”、“一帮二”结对子和“攀穷亲”活动,积极探索把劳务工纳入帮扶体系的有效方式,完善帮扶救助机制,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要坚持主动服务、主动出击、主动下访,了解各个群体的思想动态和诉求,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改革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防范的发生。

(二)坚持统筹推进,更加突出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和谐企业建设水平

1.加强企业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与职工群众的关系。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创建和谐企业,必须把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干部的作风状况。企业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形象建设,带头遵守各项制度,树正气、强责任,不断提升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员工的水平。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三同”制度、现场带班制度,重心前移,工作前移,深入现场一线搞调查研究,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和工作难题。要通畅干群沟通渠道,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一线走访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带着感情与员工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解决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营造和谐干群关系,进一步加大对重要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深入推行业务公开,加大惩处力度。

2.强化员工主人翁地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当前必须抓好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务。创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只有劳动关系和谐了,才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保持职工群众的创造活力,不断促进企业发展繁荣。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的理念,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进一步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强化工会组织的“维护”职能,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要建立集体协商制度,落实集体合同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员工权益的落实。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加强对一线技能操作人员的培养力度,突出实操培训,做好岗位技能鉴定工作。要探索实施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计划。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3.争创一流HSE业绩,创造和谐安全环境。安全是最大的和谐,要牢固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生命最为宝贵”的理念,努力建立全覆盖的基层HSE管理体系。要引入OSHA(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更加科学准确地分析、预测事故发生的几率和环节,通过强化精细管理和过程控制,减少各类安全隐患和不安全行为。要逐步探索完善承包商HSE管理体系,建立“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三统一”承包商HSE管理模式。要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现场及岗位的职业健康监管,改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规范劳动保护用品的选型、使用,坚持员工的定期健康体检,包括特殊工种、职业病检查,推动职业健康工作有序开展。要大力宣传并贯彻实行HSE文化,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融入生产,指导实践。要加强全员环保和节约意识教育,加大节能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力度,优化生产流程工艺,持续推动清洁生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4.重视人文关怀,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群众利益无小事。有些事情,对领导干部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于普通职工群众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至关紧要的。因此,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准确把握维护职工群众利益和企业稳定的结合点,按照“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逐步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民生工作目标。一要更加关注一线员工。要着力解决一线员工“三大三小”等困难和问题,大力改善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一线基地建设,落实场站值班房的标准化配置。在一线设立药箱,配备救护车,建立医护人员一线值班、巡诊制度,与地方医院建立绿色通道。不断改善就餐环境,提高饭菜质量,做到“最好的一餐在食堂”。探索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协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适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到工区开展心理咨询讲座,促进一线员工身心健康。二要更加关注非在职群体。认真落实局、分公司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民生问题的政策措施。企业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和解决非在职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非在职群体的待遇,加大困难帮扶力度,真正做到发展共促、成果共享。三要更加关注社区建设。以争创 “文明单位”、“文明社区”为目标,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标准,结合社区改革,继续同步推进社区建设改造,加大社区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职工群众创造一个优美安宁的宜居环境。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进一步推进住房建设,改善职工住房条件。要关注“空巢”老人,探索建立社区家政服务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正确引导、支持社区各种协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5.完善企地共建机制,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要牢固树立“企地共建、互利双赢”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的研究,把握行业发展规律,融入地方,借势发展,趋利避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真诚为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着想,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所能及地为当地百姓办好事、谋利益,以寻求更多理解支持。要主动工作,不断加大企地共建投入,建立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伙伴的常态化沟通渠道,形成互信、互助、互利的合作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切实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营造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要建立与地方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长效机制,依托各主流媒体、网站,围绕和谐企业创建、节能减排等内容,适时推出重点报道,宣传企业发展成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3篇: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物业管理;模式正文

呼和浩特市从2014年开始新农村建设工作。三年来,累计投资241亿元,完成2172个实施村建设任务,实现了行政村所在地村和较大自然村“十项工程”高标准全覆盖。这一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辐射,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后期农村居民点的环境管理,公共配套设施的维护等成为困挠各级政府的难题。本文拟通过现代物业管理制度来解决新农村建设后期管理的问题,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物业管理的差距,促进农村物业管理市场化步伐,提高农民的生活居住质量。

一、呼和浩特市新农村物业管理的现状

通过在呼和浩特市九个旗县区的农村中选取样本,对样本的环境治理、村落治安、房屋及公共设备设施管理等情况以及是否已开展物业管理工作、物业管理工作的具体形式等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呼和浩特市农村在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农村物业管理的现状。1.1环境管理。根据调查,目前呼和浩特新农村环境治理主要围绕农村垃圾收集和治理进行,根据当地实际,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拉运、县处理”的模式,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经济发展较好的旗县区在各村重点实施了村容环境改造整治,进行村内道路硬化、便道铺装、墙体抹灰及涂料、清运垃圾、安装路灯、新建和维修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等,并尝试引入环卫公司,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市场化管理。调查中也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和位置较为偏僻的村落,村庄的环境维护主要依靠农民自行解决,村庄中院落杂乱、随意占道、垃圾污水乱倒等问题较多,保洁和垃圾清运是村民最急需的物业服务。1.2村落治安。呼和浩特市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通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治安条件,特别是城中村及城市周边农村已基本实现农村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以赛罕区为例,该区全面实施了立体化“治安防控”工程,10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高清视频监控建设安装工作,并投入使用。但是目前农村的治安管理工作主要由村委会组织承担,专业性不强,村民对治安管理工作满意率不高。1.3房屋及配套设施管理。新农村建设工程对农村危房进行了大范围改造,改造工程以农户自建为主,采取原地新建、维修加固、置换等形式。在危房改造的同时,新农村建设工程对村庄基础设备设施进行配套建设,通路、场地硬化、文化室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保障了农村居民基本生产生活需求。为保证房屋及配套设施的正常使用,需要进行经常性的维修养护工作。目前,由于大部分村庄都未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当村民自己的房屋或设备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时,被访农户所选择的维修方式有所不同。当房屋或设备设施出现门窗或水电方面的小损坏时,大部分的农户会选择自己进行维修,维修难度不大,满意率也高;而当房屋出现漏水、梁柱损坏或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出现重大损坏的时候,则更多的会求助专业商户,时间长,满意率也较低。对于公共的建筑及共用配套设施则面临无人养护的局面,导致公共建筑和公用配套设施的使用年限缩短。调查中,大部分村民希望有专业的维修人员为他们进行日常的房屋和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1.4绿化管理。呼和浩特市近三年累计在村间道路栽植各类苗木97.92万株,绿化面积达到1.25万亩。大部分村民表示近几年来村里的绿化环境变好了,村庄内部和周边有规划整齐的树木和花草,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大部分边远村庄的绿化管理工作是村委会在负责,无专业的绿化工人,较少进行修剪、补植、除草、喷药等工作,花木长势一般,村民对绿化工作的满意率不高。城市周边村庄的绿化工作则主要由园林部门负责,专业性强,养护标准高,村民对绿化工作的满意率也较高。

二、呼和浩特市新农村引入现代物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自物业管理制度引入呼和浩特市以来,发展区域一直局限于城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物业管理的职责,实际是由村民委员会代为行使。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农民对治安和卫生管理的要求不断提升,村民委员会代管农村物业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生活的需求。引入现代物业管理模式可以优化政府管理效能,改变过去重建设,轻后期管理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维护房屋及配套设施的正常使用,实现农民居所的保值增值。同时,物业管理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现代物业管理模式后,可以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经培训后上岗,承担所在区域的保洁、保安、工程维修等工作,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的目标。对于物业企业而言,农村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且潜力巨大的市场。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以通过进入农村市场,开展有偿物业服务增加经济收益,提升企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三、呼和浩特市新农村物业管理的模式

据发达省份在新农村管理中引入物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国外类似社区物业管理的相关文献,结合呼和浩特市农村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本文探索建立适合呼和浩特市新农村实际情况的几种典型模式:委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村民自我管理等三种模式,在这其中以市场化运行方式为主。3.1委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的模式。目前,城市住宅小区已普遍推行委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的模式,它是由业主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在市场上公开招聘物业企业,并委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环境管理、秩序维护、房屋及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绿化管理等专业服务的方式。呼和浩特市城中村住宅小区,农民经济收入较高,对城市生活方式较为熟悉,对物业服务的接受程度也较高,有对物业服务的内在需求。另外,呼和浩特市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已基本覆盖此区域,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物业管理的难度也较小,适合委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业主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业主只需按合同要求缴纳物业服务费,由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委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将是新农村物业管理发展的方向,专业物业服务公司能提供高标准、规范化的服务,能够给村民带来更好的物业服务体验。3.2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对于近郊农村地区,距城市周边距离近,可由政府出资,购买保洁、垃圾清运等服务,满足村民的最基本的物业服务需求。例如将村级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由村到镇(街)垃圾中转站的部分交由个人或公司承包,负责统一收集至指定的中转站,乡镇环卫所负责运至垃圾处理场,县区进行无害化处理,日常监督考核由区环卫处组织实施。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实行市场化管理,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集中运行。运作过程中要加快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环卫设施数量,选择合适地点建设垃圾中转站,并配备垃圾压缩车和运输车,各村按要求设置垃圾桶,满足居民生活垃圾收集需要,实行垃圾收集和运输密闭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3.3村民自我管理模式。对于部分较为偏僻,经济欠发达的村落,农民无法承受较高的物业管理费用,对物业服务需求也不高,只需较低层次的物业服务,如社区基本安全维护、环境卫生的保护、设备设施的管理等。可由村委会带头建立村民自我管理模式,村委会推选有一定技能的人员经培训后成为物业管理员,负责村庄的保洁、保安、绿化、工程维修等工作。村民自我管理模式,可以节省招聘物业企业进行管理所需要的物业管理费用,在经济上减轻了村民的负担,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便利。但是这种物业管理模式的服务水平受制于村委会的管理能力。长期来看,应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实行市场化。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后,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履行的监管职责,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营造农村物业管理发展的良好空间。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物业管理制度来解决新农村建设后期“管理难”的问题,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物业管理的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农村物业管理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村物业管理市场化步伐,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新农村的后续管理拓宽思路,让新农村建设成果长久保持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赵晓雯.成都市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2]李文张凯捷许艺娜.农村社区物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5(8)

[3]王晓宇刘绪荒谭利芬.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5)

第4篇: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字: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精细化

1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意义

(1)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区委主要领导和常委会每半月组织召开环保专题调度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2)健全制度体系。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完善了《环境保护2015至2017年综合整治》《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及创模、减排、大气污染防治等17套计划方案和制度办法,明确各项任务的完成时限和标准,并分解到各部门、企业,与之签订责任状,从制度层面,理顺政府、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中肩负的责任及扮演的“角色”。通过有序高效的工作机制,“十二五”期间,东胜区年度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85%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到95.5%,区域环境和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48.3分贝和60.8分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率分别达85%和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森林覆盖率达36%。

2环境管理的方式

环境管理工作的实施是完成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有效的重要手段,基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环境管理的问题和弊端较多,如何实现中小城市范围环境管理的成效明显就需要依托管辖城市建设的格局和环境保护[2]工作的形势酌情制定工作实施的步骤和方法。(1)着力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环境监管全覆盖。东胜区通过强化环保能力建设,环境监察、监测、信息机构能力建设均达到相应国家三级标准,环境宣教机构能力建设也达到西部县级规范化建设标准水平,建成多元、高效的环境信息化指挥调度中心。结合污染源分布情况,采取“三级管理、四级网格”模式,每个网格均明确环境监管任务和责任人,形成了“定网格、定人员、定责任、定考核、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2)探索设立镇、街道环境保护机构,进一步下沉工作重心。为进一步细化、延伸“网格化”管理,东胜区在所辖3个镇、12个街道全部设立环境保护站。环保站的设立实行“双重”管理模式,在区环境保护局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并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日常管理。环保站的办公设备及运行经费均有管辖区域的财政预算进行支出,做到职责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一是明确了环保站主要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制定了日常巡查、案件办理等制度、流程,使用统一样式的《巡查日记》和执法文书,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二是对环境保护站工作人员从法律法规、执法技能、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环境监管的专业水平,提高驾驭网格全局工作的能力。三是对村、社区内所有生产经营企业、公共服务单位等建立“一企一档”,并制作成包括企业概况、法人代表、环保负责人、环保监管人和运营情况等信息的企业“名片”,并以《环保网格一览表》的形式上墙公示,方便工作人员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四是对排查出的环境隐患,实行台账化、分类式、销号制管理,逐一明确整改标准、时限、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通过“周督查、旬调度、月通报”督促推动,确保环境隐患按规定的时间节点有序整治。五是把环境管理与环保宣传有机融合,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等“十进”宣传活动,发放《环境保护法》手册、环保扑克牌、环保手提袋等各类宣传品,并举办社区环保大讲堂,普及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运行,镇、街道环境保护站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已经凸显,在及时排查整治环境问题隐患、快速处置环境投诉案件、帮助企业群众解决问题困难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了“监管无死角、服务零距离”。(3)充分借助数字环保,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整合公安、煤炭及企业等多方软硬件资源,成功将“网格化监管”、“数字监控”和“信息管理”三大系统集成化,建立起视频影像、企业工况监控、数据信息在线监控“三位一体”的环境信息指挥调度中心,可实时监控辖区火电、煤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机动车尾气检测中心等65家企业。①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坚持依法保护环境。健全完善环境“网格化”、“台账化”及“一企一档”管理模式,畅通群众投诉监督渠道,推动建立系统完备、高效有力的环境法治体系[3]。②优化环评管理服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源头治理,严格环评准入,并继续排查清理环保违规建设项目,切实发挥对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指导和规范作用。③完善污染防治体系,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借助污染源在线监控,加大对减排企业监管力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扎实推进燃煤小锅炉淘汰、粉状物料堆场清理整治、供热计量改造、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等各项任务,确保2016年优良天数达到全年天数的85%以上,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0.035mg/m3限值。④着力保护自然环境,严守生态安全红线。加强遗鸥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清理整顿保护区内违章建筑。严格按照《全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相关要求,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总抓手,拉动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活畜交易市场粪便处理工程及村容村貌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质量。⑤强化环保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拓展东胜区信息化指挥调度中心的移动执法、信息管理、预警监测等功能,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总结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东胜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镇街道环境保护站的设立运行及其“信息化”建设,正是以“深入基层、贴合实际、服务群众”的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做到工作重心前移,监管延伸到底,增强环境管理体制的统一性、高效性[4]。环境保护工作继续探索基层环保站工作经验,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智慧环保”能力建设,强化在线监控、移动执法、应急指挥、数据共享等信息化功能运用,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绿色可持续发展把好基层服务关,做好基层工作的具体精细化管理工作,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永亮,俞海,夏光,冯燕.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2):90-95.

[2]赵其国,骆永明,滕应,曹伟,吴绍华.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09,46(06):1146-1154.

[3]董小林,白云峰,潘望,曹广华.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环境保护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30(02):121-126.

第5篇: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二、区城管执法局按照《市城市管理对集中处罚权试行办法》的规定,行使对城区主干道和重点路段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全部行政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和规划、工商、绿化、水利(水务)、公安交通、市政、环境保护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

三、全区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实行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关部门协助配合和当地政府属地管理的办法,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一)单位卫生管理

区爱卫办是全区单位卫生管理主管部门,区工商、城管局、各镇(区)政府(管委会)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为协管部门。

区爱卫办要完善对各单位周末卫生日制度的检查考核和奖惩制度,分解落实管理职能,分层次检查考核。

各单位要把办公室卫生、梯道卫生、厕所卫生、建筑物立面容貌等列入卫生管理范围之内,做到办公室物品不乱堆放,梯道上没有烟蒂痰迹,厕所没有结垢积水和异味,及时修补破损的外墙饰面,外墙立面每年清洗1-2次。

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完善卫生管理制度,成立应的检查小组,做好工作台帐记录。各级领导要带头参加卫生日活动,要做到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月一考核。要把卫生考核结果与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奖结合起来,促进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区爱卫办采取例行检查和督查结合的方法,全年对各单位的卫生检查考核不少于四次。在检查考核中各单位发现的问题和所扣的分数,计入关主管部门,年终以得分高低,按一定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对存在严重问题且整改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的评比资格。

(二)住宅小区管理

区房管局是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区建设局、城管局、规划分局、环境管理处等部门为协管部门。各镇(区)政府(管委会)、有关物业管理公司是居民住宅小区管理的责任单位。

凡新建的住宅小区,均应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聘请专业公司实施物业管理。区房管局要按规定监督住宅区资料、物业的移交,收足、管好物业维修基金,加强对物管公司的管理、指导、督查和考核,维护物管与业主双方的利益。

目前暂由建设单位和房产公司自行管理的住宅小区,应按实际情况逐步实行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要及时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对违反物业管理条例的行为,由区房管局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城区住宅小区的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按产权所属和属地管理的要求,由物业管理公司或街道办事处负责,物业管理公司和街道办事处应配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和保洁人员。

物业公司及单位住宅管理部门应与环卫站(处)签订垃圾清运有偿服务协议,不得随意倾倒垃圾。建筑垃圾和装潢垃圾的清运另按有关管理办法实行。

住宅小区内道路开掘前,施工单位必须向该住宅小区管理部门提供本次施工的管线布局图,经同意批准后方可开掘,并应事先向居民告示。住宅小区道路开掘不得夜间施工(抢险、抢修除外),如开掘,在开掘段必须设置夜间灯光标志。开掘单位和住宅小区管理部门应共同加强管理,确保居民的出行安全。

目前尚未形成小区的楼寓、住宅群(包括单位自建房和农夹居),由规划分局按规划总体要求提出改造意见,建设局逐年安排改造计划。在改造完善实施物业管理之前,卫生由属地环卫站管理,管理费用按规定向产权单位和住户收取。

区创建指挥部对住宅小区环境长效管理定期组织抽查考核,根据各单位实际管理的面积和管理水平拨付补助经费,同时提取部分补助经费用于全年考核总评奖励。

(三)城郊结合部管理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元和镇政府、黄桥镇政府是城郊结合部管理的主管部门,结合部沿线的社区居委会及村民委员会为管理责任单位。

目前尚未拆迁的居住区的环境卫生应做到无卫生死角,河道无漂浮物、无露天粪缸、无乱搭乱建、下水道畅通、道路基本硬化、空地适当绿化、公共卫生设施配置合理。

已拆迁的区域,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保证基本卫生状况,减少环境污染。结合城市化进程,全面落实区域综合管理。

城郊结合部道路卫生、绿化、市政设施、违章建筑的拆除、“门前三包”等,按属地管理原则,分别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管、规划、公安、国土、建设部门配合。费用由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四)建筑工地管理

区建设局是建筑工地管理的主管部门,城管、交通、国土、卫生局、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环境管理处等部门为协管部门。

建筑工地应严格执行建设部JGJ59-99标准,在城区主要路段的工地必须设置2.5米高的围挡,一般路段设1.8米高的围挡,围挡材料必须坚固、稳定、整洁、美观。

工地主干道路必须硬化处理,保证排水畅通,适当布置绿化。建筑材料、构件、料具、垃圾必须按布局堆放整齐,做到工完场地清。施工现场设进出口大门和门卫,并按规定设置五牌一图、宣传栏等。

施工现场设置车辆清洗设备,出工地前必须清除轮胎、档板上的残泥、残渣。车辆装载的建材和渣土不得高于档板,散装物品必须设置网罩,车辆运输不得污染路面。

施工作业区与办公、生活区要有明显划分,宿舍床铺、生活用品放置整齐,周围环境卫生、整洁,食堂和厕所必须符合卫生管理要求,坚决杜绝随意倾倒垃圾,及时将生活垃圾清理到指定地点。严禁动用明火,严禁烧煮东西、严禁烧火取暖,严禁私接乱拉电线,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消防火的规定和规范。

除施工工艺要求连续施工外,晚上10点至凌晨6点禁止施工和搬运材料。夜间施工必须按规定申报审批。

市政工程和拆迁工地必须按应的规定围挡作业,及时清理建筑垃圾,确保道路畅通和行人安全。

国土资源局对收归国有但使用权未出让、拍卖的地块环境实施管理;待建空地必须按规定围挡,产权单位要加强管理,空地内不得随意搭棚、住人、堆放杂物,及时清理杂草垃圾。

(五)废弃物收集点管理

区发展计划局是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扎口管理部门,应制定应的管理办法,形成回收管理网络。

严禁占用河道、岸堤、闲地、农田、绿地及租用城区旧房和场地擅自从事废弃物的收集和买卖。收购点的选择必须以不影响市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为前提。

城管、公安、交通、水务、工商等部门,要组织经常性的检查整治,及时发现并坚决制止城区及城郊结合部严重影响环境的废旧物收集点。

环卫、物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垃圾箱的管理,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城区道路及公共场所垃圾箱的垃圾,夜间必须清运一次,保证日产的垃圾不在垃圾箱内过夜。各住宅区禁止翻捡垃圾者进入小区翻捡垃圾,未形成安全小区的散住户的垃圾管理,由区域环卫站(处)安排及时清理。严禁卫生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工翻捡垃圾,对屡教不改者予以除名。要加强对垃圾清运的督查,凡未达到管理要求的,将扣发养护费用和保洁费用。

(六)摊点管理

区城管局是露天摊点管理的主管部门,工商、卫生、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各镇政府为协管部门。

摊点管理应疏堵结合,采取错时、错路的方式,为小商品经营者提供临时场地。与市民生活关的摊点服务(如早点、报亭)移入小区,作为社区服务项目。

逐步减少经批准临时占道经营的水果摊点和点心摊点,原有临时摊点经营时间需经城管局审核;摊点严禁经营湿点,食品容器必须有防蝇防尘措施。

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禁止设置摊点。制止算卜、露宿、乞讨等行为。

对擅自设摊占道经营等行为,由区城管执法局按《市城市管理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予以处罚;卫生局应对点心摊点进行经常性检查,按《食品卫生法》严肃处罚各类违法行为。对无证无照的流动摊贩,由城管局牵头,工商、公安配合予以取缔。

各镇、街道办事处要以完善社区服务为出发点,在具备条件的住宅区内选择合适的地方,适量设置便民服务摊点,统一办理证照,专人负责管理,不得影响住宅区秩序和卫生。

为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合理布局书报亭,在公共场所及站台边适当增设阅报栏,严禁书报亭经营其他商品。

(七)市场管理

区工商局是市场管理的主管部门,技监、卫生局及市场举办部门为协管部门,各市场管委会是市场管理的责任单位。

市场必须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引导经营者遵纪守法、文明经营、优质服务。

市场内卤菜熟食经营者必须“三证”齐全,按卫生部门的规定做好消毒、防蝇、卫生等工作,禁止出售变质食品。

经贸、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屠宰场所和集贸市场的管理,严禁垃圾猪肉流入市场。要追查垃圾猪的饲养点,一经发现坚决取缔。

农贸市场应合理设置家禽、水产斩杀摊位,设置专用的过滤池,及时清理废弃物,并使用专用垃圾袋。

市场内必须设置公共厕所和废弃物桶,配备充足的保洁员,及时清理场内垃圾,经常清理疏通上下水道,落实除害消杀措施。

严禁场外设摊,严禁车辆进入市场。必须配备专人,严格管理车辆停放秩序,保持停车场地的卫生,认真履行“门前三包”责任。

工商局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经常性的检查,严肃处理各类违法违章事件。

(八)除“四害”消杀管理

区爱卫办是除“四害”消杀管理的主管部门。

根据“四害”消杀规律和实际情况,及时制定除“四害”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定期组织除害消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强除害工作的技术指导和除害药物管理,认真开展“四害”密度监测工作。

坚持突击与经常、治标与治本、化学防制和物理防制结合,广泛、深入开展除“四害”工作,实施科学除害,确保“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

认真组织除“四害”达标复查工作,在总结、完善除“四害”示范小区的基础上,全面推广除害管理措施。城乡联动,完善除害消杀网络。

除害药物由区爱卫办报市爱卫办统一招标采购。各单位所需的消杀药物,由爱卫办根据需求数量统一发放,按要求落实除害消杀工作;各镇除害消杀工作由爱卫办统一布置,药物统一配置,费用各镇自负。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急性剧毒鼠药和其他禁用药品。

加强对除“四害”工作的检查考核,重点抓好各类市场和饮食业的除“四害”工作。

(九)公共广场管理

各地行政主管单位是公共广场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公共广场的管理,城管局、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环境管理处为协管部门。

公共广场、小游园是政府提供给市民游憩、娱乐、运动、观赏的场所,全体市民必须爱护公共广场的绿化、亮化等其他公共设施,开展各项健康的活动,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得违反公共广场管理办法。

有关单位使用公共广场,必须报管理单位审批,并服从使用安排。城市广场只能安排区委、区政府举办的重大活动,原则上只能安排公益性活动,不得安排商业性活动。

公共广场使用单位必须按规定交纳临时占用费和卫生保洁费,若在使用过程中造成公共设施的损坏,必须全额赔偿,情节严重者将按规定处罚,直至追究领导责任。

(十)环境卫生管理

环境管理处是城区环境卫生的主管部门,城管、建设、交通、工商、卫生、环保局为协管部门,开发区管委会、各镇政府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中心城区所有道路、桥梁的清扫保洁由环境管理处负责,新增道路由交通局完工后移交环境管理处保洁,保洁费用由区财政统一核算、下拨。

各镇政府、开发区道路保洁办法和经费由各镇(区)自行组织和开支。

城区垃圾的收运和处理由环境管理处负责,物业公司管理的住宅区的垃圾必须运至指定的垃圾中转站,并根据协议支付垃圾处置费用。城区各单位的垃圾均由环卫部门实行有偿清运和处理服务,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从事垃圾清运和处理服务。

城区公共厕所和住宅区化粪池的粪便清运由环境管理处负责,经费经核定、考核后由区财政下拨,各单位内部化粪池管理由各单位自行负责,有条件的可由区环境管理处实行有偿服务。

(十一)交通秩序管理

区公安交巡警大队是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的主管部门,城管、交通局等部门为协管部门。

市民应做到文明开车、文明停车、文明骑车、文明乘车、文明走路。

城区道路上行驶(走)的各类车辆、行人,必须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及应的省、市地方通法规或规定,严格遵守交通信号、标志、标线,文明、安全参与交通,确保城区道路畅通有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依法对交通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机动车必须停放在停车场及公安、城管共同设置的道路临时停车点内,非机动车应当在规定地点停放,未设停放地点的路段,非机动车的停放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对随意停放的车辆,由公安交巡警大队和城管部门按各自的职责,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清障。

对在我区营运的外来运输车辆,要按规定办理准行手续,并指定停车地点、运行时间、运行路线。

交通局应加强对三轮车、人力板车的管理,逐步减少三轮车和人力板车在城区的运输作业。要加强对机动客、货运车辆的管理,组织精干力量,重拳打击黑车,加强对出租车的管理,保障运输市场的良好秩序。

城管局应加强人行道停车秩序的管理,城区道路新建的人行道上禁止停放机动车。结合“门前三包”对人行道外非机动车停放实施专人管理,保证市容整洁。

(十二)河道管理

区水务局是城市河道的主管部门,城管、交通、环保、建设局、公安、规划分局、环境管理处等部门为协管部门。

根据建设水路景观的规划,在城区范围内,除正在作业的运输船舶外,严禁停泊收废旧物资、开设水上餐厅及出租住宿的船只。凡进入城区河道作业的运输船舶,事前必须报交通主管部门,在作业结束后必须迅速离开。禁停河段必须设置标志牌,加大巡查和清障力度,确保河道秩序。

规划部门应编制水运码头规划,原有码头应根据实际改建或逐步迁移,交通、建设、城管、公安等部门必须加强对码头的管理,杜绝运输船只和车辆对河道及路面造成污染。

城区污水尚未并网区域内的餐饮业、浴场、加工作坊等单位的污水必须处理后排入下水道,环保部门应加强对上述区域、各单位的污水处理监督。

河道管理部门和环卫处根据责任分工,必须加大河道保洁力度,及时清理水面漂浮物和滩边垃圾,合理安排清淤时间,定时换水,加强对防汛设施和河道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确保水体清洁。

河岸环境卫生属地管理,沿河各单位、住宅区居民禁止向河道抛洒垃圾,河岸遗留的卫生死角由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十三)道路、路灯和绿化的管理

区建设局是城区道路的主管单位,城管、交通局、公安、规划分局、环境管理处等部门为协管部门。

根据道路建设规划,由交通局进行道路建设施工,建设局对已启用道路进行综合管理和修缮;进行道路开挖需向建设局、交通局和公安交巡警大队提出申请,领取《道路开挖许可证》,配齐并经验收合格交通安全设施后方可施工,施工过程中不得影响交通正常秩序,完工后应及时恢复原状;公安交巡警大队应当主动配合城管执法局对路面抛冒滴漏现象进行严肃查处。

区发展计划局是城区路灯灯光景观的主管单位,负责对主次干道、街巷的路灯灯光景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

区农发局是城区绿化的主管单位,负责城区绿化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检查,园林、公园、小游园以及城区绿化养护保洁工作的监督管理;负责对园林、风景区、古树名木和单位绿化的监察。

城管执法局在巡逻值勤中对发现市政道路、路灯设施、绿化树木需要修缮的,应及时书面函告建设局、发计局和农发局。

(十四)乡镇卫生管理

各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卫生工作宣传力度,增强卫生意识,促进卫生工作。切实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保障长效管理经费,组织专业保洁队伍,充分发挥镇创建办、爱卫办和城管中队的作用,加大检查考核力度。

镇(区)环境卫生保洁试行包干责任制。采取确定保洁面积,确定保洁要求,责任到人。实行清扫与巡视保洁结合,质量与报酬直接挂钩。

加强镇容镇貌管理,各镇(区)要全面推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搞好单位卫生,完善市政设施,落实绿化养护责任,规范广告设置。

在巩固农村“三清”的基础上,要积极创建省级卫生村,加强对薄弱自然村的投入力度,缩小组与组之间的差距。加大农村绿化建设的力度。

第6篇: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一、着力抓根本,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

搞好社区节能环保工作只有做到“三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资金筹措到位,才能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社区组建了四支节能环保创建队伍:一支由社区主任任组长、5个驻区单位的负责人组成的创建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解决工作难题,开展特色活动;一支由绿色家庭、楼栋组长、居民代表、社区环保专干组成的联席会队伍,定期排查存在问题并督办整改;一支由社区党员组成的环保志愿者队伍;一支由辖区青少年组成的绿色环保小分队。

2、注重宣传发动。社区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创建工作,将其作为传播绿色文明、共建和谐家园的重要载体。制订了《绿色社区居民公约》,召开动员大会,明确创建的意义和目的。社区阅览室配备了环保书籍近200册,设立了宣传栏,定期不定期地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通过丰富的栏目和图片,更全面地反映了社区节能环保建设情况,同时加大了对居民的宣传力度,发放2000多份;在各门店张贴“请您购买绿色食品”、“请您少用一次性用品”等环保提示语,制作宣传标语和节水、节电提示标语50多处;发放《节能行动手册》500多份、《致居民节能环保倡议书》300多份。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浓厚的讲环保、倡节能、爱绿色的良好氛围。

3、破解经费难题。按照上级政府、驻区单位、居民群众共同解决的原则,在倡导社区共驻共建上做文章。

一是召开动员会,动员驻区单位个体老板积极关心和支持社区建设,以实际行动为社区创建工作做贡献。2008年由政府牵头,各驻区单位共同筹资200万元对原来狭小破旧的铜铝材宿舍实施了社区提质改造,注重环境美化,增加了绿化花坛,安装了可分类回收垃圾箱,整体环境得到了大步提升。

二是主动上门协调。在长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中,社区与各驻区单位协调,先后投入资金20余万元,开展“五清”、整治“四小”行动,整饰楼房外墙立面500平方米,粉刷电线杆37根,更换10多个垃圾分类回收装置,在中城丽景香山小区周围安装了分类垃圾桶。

三是合理使用经费。在经费使用上注意突出旧房改造、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三个重点,并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创绿”活动,对“绿色家庭”进行奖励,提高居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共同创造一个整洁、优美、和谐的环境。

二、着力抓管理,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做文章

自创建区级绿色社区以来,社区就意识到要确保逐步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居民满意率,就必须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巩固和提高“创绿”工作成果。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创建责任落实。围绕创建工作,结合社区实际,先后制定了社区《绿色社区居民公约》、《节能环保房屋装修管理制度》、《节能环保垃圾管理制度》、《社区办公节能化守则》等规章制度,与驻区单位签订了《“绿色家园”节能环保共建协议》、与辖区内门店签订了《市容环境门前五包责任书》、《环保承诺书》,从而保证了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2、建立共建共管机制,发挥社区自治作用。牢固树立“社区事情社区办”的社区自治观念,加强宣传发动,努力调动社区单位、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节能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社区现有党员志愿者50人,义务监督员15人,青少年环保小卫士20人。根据《“绿色家园”节能环保共建协议》与驻区单位共同开展节能环保创建活动,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给予支持。

3、建立监管防控体系,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几年来,社区十分重视在监管和防控上下功夫。首先,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从社区到楼栋,从驻区单位到居民群众,都建立了监管机构,涵盖了社区、驻区单位、居民群众、志愿者队伍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社区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监督体系。环保投诉热线,设立“节能环保意见箱”等手段,发挥居民的环保监督作用,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实现网格化管理,实施区域划分、责任到人,现在,社区内无论哪有浪费资源、破坏树木、践踏绿地,他们都能及时站出来制止或向社区反映。

三、着力抓创新,在打造绿色品牌上求发展

社区紧紧咬住“二个结合”不放松,注重在打造提升绿色品牌上下功夫、见成效。

1、坚持主题活动与经常教育相结合,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创建绿色社区和节能环保社区不单单是栽花种树,对此,社区坚持从保护环境、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从培养良好的环境伦理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建立“两型社区”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节能环保活动。首先,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坚持将环保教育内容列入市民学校计划,邀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知识;组织辖区居民观看新闻频道的“绿色家园”节目,组织辖区内楼栋长和居民代表讨论如何一水多用,交流节水心得;结合节能环保小知识和节能产品推广,开展了“居家环保小窍门”讲座等。其次,结合“限塑令”的颁布,制作500个环保购物袋赠给居民;结合文明创建,开展了“环保节能”集中行动日活动;结合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编印宣传手册,开展“争当地球小卫士”活动;结合社区“邻里节”,开展“绿色家庭”评选活动;结合清洁能源改烧,开展“门店节能环保示范点”创评活动。每年为迎接“6月5日世界环保日”,社区于6月1日主办了“绿色祖国绿色家园”——豪客来杯儿童环保绘画大赛,从50位参赛选手中评出了10名“环保小画家”,让孩子们在绘画中培养爱护环境、美化祖国的美好情感,让更多的家庭参与到了环保事业中。

2、坚持纵深发展与经常整治相结合,提升环保实效。几年来,社区始终按照发展、创新、提高这个工作思路,打造环保品牌。

一是全民联动,实施环境清洁工程。大力开展环境整理,今年以来组织志愿者、低保户清除“牛皮癣”2000多张、清理死角垃圾10次,清洗街道8次,每周组织单位和居民进行周末大扫除,参加人数达120多人;清理施工后遗留的石头、沙土100多车;清理堵塞垃圾道、下水道26个;2009年完成对铜铝材厂垃圾站提质改造,各种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二是树立典型,实施节能环保工程。嘉盛华庭小区和中城丽景香山小区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设计使用了节能环保的外墙多孔砖,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高层住宅外墙采用空心微珠无机保温砂桨做内保温材料,多层住宅外墙采用聚苯颗粒保温砂桨做外保温材料,屋顶用挤塑型聚苯乙烯保温隔热板做外保温材料。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在“社区环保节”大力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并且社区服务中心带头使用推广电子节能灯等,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和塑料用品,目前统计,现常住居民住户中80%以上已使用节能灯具,节能环保家电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率逐年提高。居民楼楼道灯已全部采用声控或触摸灯。社区组织对辖区内的第三产业经营户进行了摸底调查,针对其燃料使用情况、一次性餐具使用情况、污水处理、油烟净化等做了详细记录。对辖区内的餐饮门店,通过创、评、奖、补等方式,提高了门店经营户参与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减少了一次性用品使用量,首批评选出了2家配合整改效果最好的门店为“门店节能环保示范点”,其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个社区节能环保事业发展。

三是多措并举,实施扬尘治理工程。督促建筑工地采取围档作业、洒水降尘、净车出入等措施;对现在辖区内的待建工地,筹措资金,采取播撒草种抑制扬尘。

四是奖优罚劣,实施清洁改烧工程。积极督促驻区单位、餐饮行业、居民住户煤改气、煤改电,至今,驻区单位、大型餐饮店、居民户无烧煤现象。针对餐饮小门店烧煤污染环境问题,社区采取上门劝导、限期整改、政府奖励的形式进行改烧,经过多次联合执法,目前,95%以上的餐饮小门店已改烧清洁能源。

第7篇: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德育管理 网上德育 网下德育 比较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德育”正在兴起。“网上德育”与“网下德育”管理,有着不同的特点,表现在:管理的对象不同;管理主客体结合不同;管理信息的可控性不同;管理制度建设程度不同;管理环境创设的不同。

“网上德育”即“网络德育”,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和心理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网下德育”是指没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情况下的德育。

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网络德育”管理与“传统德育”管理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1.管理的对象不同——“网络德育”管理对象的松散性和“传统德育”管理对象的紧凑性。

“网络德育”管理主要是针对学校,因而管理的对象就包括了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接受者和为其服务的三部分人组成,即教师、学生和干部、职工。“网上德育”管理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部门,已经扩展到整个社会各个部门,显得十分的松散,管理的对象十分广泛。

“网下德育”管理的对象应该服从国家的方针政策,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接受者,还是为其服务者,都必须严格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进行活动。德育的内容是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服务;德育过程是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层层把关;德育的效果由教育者随时监控并进行反馈。

“网上德育”管理的对象就要复杂得多,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原先相对狭小的德育空间,变成了一个社会性、开放性的德育空间。教育者不能预先设定和控制网上流动的信息,因为谁都是信息的者。接受者在不同的地点通过网络共享信息,学生既可以接受有利于自身道德发展的信息,也可能接受到不利于自身道德发展的信息。

2、管理主客体结合不同——“网上德育”管理能达到主客体统一,“网下德育”管理倾向主体对客体管理。

“网上德育”管理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统一,是管理与自我管理的统一;“网下德育”管理更大程度上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管理。学校德育管理系统是由主体系统和客体系统构成的,“网上德育”管理不仅对客体系统——被管理者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主体系统——管理者进行管理,主体系统管理和客体系统管理相统一,是“网上德育”管理的特点;而“网下德育”管理并不是没有这二者的统一,更倾向于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

“网上德育”管理的主客体不象“网下德育”那么明显,“网下德育”管理的主体是学校领导以及德育工作者,他们具有管理的权力,行使管理的职能,是德育管理活动中自觉的控制者。“网下德育”管理的客体是学校的师生员工,他们具有服从性、可管理性的特点。

但是,“网上德育”管理的主体不仅仅是学校领导以及德育工作者,应该包括一切涉及网络的部门和个人。凡是与信息有关的组织和个人,都应该是管理的主体,都有自己的义务,在为网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和管理。“网上德育”管理客体是指所有的“网民”,这里的“网民”指所有涉及网络的人,它与管理客体是共同的。所以,我们说“网上德育”管理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统一。正由于“网上德育”管理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因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就没有严格的界限,这时,管理就是自我管理。

3.管理信息的可控性不同——“网上德育”信息管理难控性和“网下德育”信息管理的可控性。

网上的信息具有隐蔽性,不知道信息的者,特别是BBS(电子公告牌)、E—mail(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讨论等场所,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发表了意见以后也不知道你是谁,也不承担任何责任,他们的内心是处于一种非常松弛状态,这也使得少数人更加有恃无恐地他们的任何信息。

在网上,你可以观看、下载、有益信息,也有可能发现一些不良信息、不道德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对于这些网上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目前国内对网络用户还缺乏有效的控制。很多高校网启用之初,网络防卫系统都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容易被攻破。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易于通过网络带人校园网。虽然对于境外有害网站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封堵,禁止访问,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封堵得了的。

而在网下,就与网上不同了。由于德育管理的对象各自有其单位、地址、档案,且他们都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之下,观看、传播任何有害信息,都在监控之下。德育的内容信息是事先准备好的,适合在现实环境中应用,德育效果由教育者随时监控。这些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控制受教育者的信息渠道,将社会主体道德价值观念系统地灌输给学生,在学生周围尽力形成一个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德育环境。

4.管理制度建设程度不同——“网上德育”管理制度初级性与“网下德育”管理制度的规范性。

德育管理制度,指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分别或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为准则。网上和网下的德育管理制度都包括宪法、教育法及其他方面法规所涉及到的德育的内容,有关部门教育行政法规、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中的德育内容,有关教育部门的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中所涉及到的德育内容,以及学校依照以上法律、法规制度综合本校实际制定的各种制度。

“网下德育”管理制度已具有基础性、政策性、强制性和实际操作性。首先,制定、健全、完善了德育制度;其次,坚持有计划宣传国家、教育部门、学校制定的德育规章制度;再次,坚持定期对德育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最后,实施奖励与惩罚的方法。

而“网上德育”管理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须努力建设。网络是个新事物,进入我国时间还不长,但它的发展势头迅猛。管理起来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需在实践中摸索。由于现在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都还滞后,所以管理起来有困难。首先,全国性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其次,在管理上如仍然应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堵”的方法,已不适应。

5.管理环境创设的不同——“网上德育”环境是要有“网”的存在,而“网下德育”环境则是整个大的社会。

德育环境是指实施德育时周围世界的状况及其对德育的影响,从空间讲包括学校的德育环境、家庭的德育环境、社会的德育环境。对德育环境进行整合和管理,就是德育环境管理。

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德育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条例。网上德育环境中的硬环境包括网吧上网环境、家庭上网环境、学生寝室上网环境等。但网上德育环境主要还是指软环境,这种软环境有其虚拟性,那就是专指网络文化,也就是网上提供的信息。我们要大力优化网上德育环境。

首先,是网络硬环境的管理,包括网吧环境、家庭上网环境、学生寝室上网环境等。

对网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养成他们的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呼吁全社会,还青少年一片成长的净土,建设一个关注未来的社会网络氛围。

对于家庭上网,家长应关注上网的孩子,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建设一个有时代特色的、新型的家庭网络氛围。家庭现代化以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盼,电脑进入家庭正日益普及,上网也方兴未艾,但网络对于人影响的两面性又让家长惶恐不安。对此,我们向家长提出建议: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安装必要软件,限制、监督孩子上网的内容及时间。家长应该密切注视孩子经常光顾什么网页,做到心中有数。

第8篇: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一、创新管理方法,实现单纯执法监管部门向综合管理部门转变

首先,通过实施区政府环保工作季度点评、部门联合督查、河断长督查制和环保问责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型环境管理方法,努力构建上下相互协调、各部门密切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作体系,形成治污合力。落实以镇、街、园区为单元的环保网格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各级各有关部门主动参与的全区环保工作合力。其次,在治理技术上,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生态方法,加大治理力度。在治理手段上,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再次,在宣传教育上,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有效利用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监督力量,扩大行风监督员队伍、热心环保网民及环保民间团体等参与力量,构建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

二、加大污染减排力度,确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一是积极做好两个污水处理厂“收尾”及“开头”工作。分别是完成城北污水处理厂的收尾工作,完成减排工程台账资料的编制,通过上级考核验收。启动环保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督促环保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完成所有前期审批手续,力争在2011年开工建设,确保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二是继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环评关、验收关,尤其是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项目审批各项规定,切实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三是强化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确保所有治理设施高效稳定运行。四是引入市场和法律机制,实施征收超标排污费、减排保证金和绿色信贷等制度,倒逼、推动企业治污。

三、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做好重点企业行业监管

完善企业环保等级评定办法,深入开展重点排污单位环保等级评定,评定结果作为实施行政处罚、争取环保专项资金、污染防治资金等的依据。积极打造环境管理放心行业,针对各行业具体问题,推出针对性整治措施,制订“一厂一策”的综合整治方案,科学开展专项整治。引导服务企业节能减排、开展清洁生产、推行循环经济,举办相应的工作培训班,让更多的企业了解这项和支持环保工作,实现由“强制性”向“自愿性”的转变。深化环境监察范围、内容和时段的全覆盖,现场检查范围覆盖所有排污企业、抽查范围覆盖镇(街道、园区),检查内容包括从建设项目管理、固废污染源到排污口规范化情况等各个方面。继续抓好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确保全区涉源单位持证率达100%。抓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加快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技术设备,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达100%。

四、力求生态创建有突破,全力提升生态区建设水平

依照《区“十二五”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以及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要求和国家环保部新出台的生态县(区)、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配合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相关内容,积极组织修编我区生态区建设规划,报政府批准实施。在全区召开推进生态区建设大会,推进生态文明镇(街道)、村建设试点工作,建成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道)、村,为建设生态区细胞工程夯实基础。在“国字”头上狠下功夫,坚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全面开展“一村三街道”的国家级创建工作,新洋村、伍佑街道、五星街道和新城街道建设规划通过国家级评审。在省、市级创建上再登台阶,抓好省、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创建,按照生态区建设标准,按期完成创建任务。积极指导与督促环保产业园做好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督促抓紧组织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写工作。

五、抓好镇、村试点,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一至两个乡镇积极探索开展区级连片整治工作试点,进一步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促进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在抓好全区10个行政村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再确定2-3个行政村参与试点,作为2011年全区推进的重点。同时,全力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以奖促治和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资金。与省、市有关部门及兄弟单位积极协调,在全区组织各块分管负责人赴有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好的典型地区考察学习。

六、用好环境保护纠纷调解委员会平台,扎实做好环境调处

充分利用好环保纠纷调解委员会这个平台,完善环境举报受理工作,严格按照时限要求进行调处,确保环境件件有着落,尽量将各种环境纠纷、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施领导接访和包案、环境工作例会、月度分析通报考核等三项制度,强化源头排查有效控制、疑难挂牌督办、信息预警、应急预案和内部管理培训考核等措施,定期组织环保圆桌对话,有效推进环境问题及时有效解决。基本实现“一控两降两提高”(控制总量、越级及重复量下降、结案率和满意率提高)的目标。

七、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大力营造公众参与的浓烈氛围

一是以绿色系列创建为抓手,通过生态读本、宣讲团等形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基层。大力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保企业、环境教育基地。二是营造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丰富人们的环境科技知识,提高环境法制观念。举行各类环保公众参与活动,出台政策大力扶持民间环保组织。三是倡导绿色文化。引导社区居民、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鼓励居民、学生选择环保友好的生活方式,创造绿色生活的道德氛围,组织绿色志愿者队伍。创新宣传载体,选择社区搞试点,启动“老社区、新绿色”楼门文化宣传项目,在试点社区设置固定式宣传栏和环保画框。四是注重加强污染事故防范的宣传工作。面向企业和群众广泛宣传环境突发事件的报告、信息传递及救护等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对环境污染事故群防群治的整体合力。

八、服务优化经济发展,努力探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从更高层次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培育竞争有序的环评市场。全区环评市场不但对具备相应资质的所有环评机构放开,而且积极引进外地知名的甲级环评机构来区开展业务,加强宣传信息服务,在环保窗口、相关网站和新闻媒体公布在区从事环评工作的环评单位基本信息、业务情况等,便于环评和建设单位互相选择。二是推进行业发展。在环科学会成立区环评行业分会,不定期组织环评单位及环评编制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及业务交流,进一步提高环评质量。积极开展环保课题研究,力争课题研究上突破,能在省里立项,争取到科技资金支持。同时认真组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推广,在处理技术提标上下功夫。三是实行服务承诺。督促所有在区开展业务的环评单位作出服务时间和规范收费等承诺,并予以公示。四是加强服务质量考核。印发《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检查考核办法(试行)》,实施对环评机构的全面考核,检查考核的内容从侧重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的考核,转变为对环评质量、编制时间、合同价格等三方面进行考核,从单一的年底抽查考核转变为日常考核、项目会审考核、年度抽查考核等三方面的综合考核。对考核结果实行通报制度,对环评单位考核较差的单位,在公示的环评机构名单中取消。

第9篇: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城管科今年以市容环境考核为中心,抓好城中村“五化”整治、市容环境“深度洁净、精细管理”等对民生影响较大的环境整治重点工作,着力为居民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家居环境。

(一)紧抓市容环境综合考核中心工作

城管科紧紧抓住市容环境综合考核这一中心工作,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从容应对新的考核内容和规则。为使考核备检工作常态化,城管科将市容环境考核工作日常化,结合外包服务监管全面开展辖区市政道路、小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爱国卫生监督及考核工作,形成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格局,建立起管理、监督、考核等长效管理机制,切实落实监管职责,时刻为市容环境考核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今年至今街道共迎接行业考核8次、专项检查4次,处理城管类数字化案件2200余宗,前三个季度的考核成绩排名稳定保持在全市前五,并两次获得全区第一名,一次全区第二名,第四季度考核成绩据推测也名列前茅。

(二)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治管”结合

城中村、老旧住宅区市容环境一直为人诟病,“先天不足”为城中村、老旧住宅区市容环境管理带来严重挑战。为重点突破城中村、老旧住宅区等环卫薄弱环节,城管科根据市、区整治要求,分别开展了城中村“治疤行动”及净化、美化等市容环境“五化”整治,城中村、老旧住宅区“深度洁净,精细管理”专项整治等工作,集中有限资源全力开展环境治理,使城中村、老旧住宅区市容环境质量有了质提升。

1、城中村市容环境“五化”整治

自年初开展“治疤行动”以来,城管科坚持把城中村“五化”整治作为重点工作和硬性任务来抓,结合辖区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专项提升方案,由__村、向西村、渔民村等三个专项整治小组对各村进行了针对性的“净化、文化、绿化、美化、硬化”,并完成了__村及向西村的“城中村市容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村容提升效果。特别是__新村在区城管局的大力支持下,对村内人行道、绿化、路灯等硬件设施进行全面翻新改造,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更优美,出行更便利。

2、深度洁净,精细管理

城管科深刻认识到“整治行动”是抓手,“精细管理”是关键,为强化“治管”相结合,在强力开展专项整治及巩固成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后续管理制度,努力改变以往“重整治,轻管理”的弊病,在整治工作中采用“一村(社区)一策”,根据各辖区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整治策略,并逐步实现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五化”整治等专项行动,集中力量对辖区城中村、内街小巷、集贸市场、垃圾收集点等重点区域存在的市容环境“乱象”进行了清理整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开展“治疤行动”、“深度洁净,精细管理”等专项整治重点对辖区的城中村、老旧住宅区等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治理,全面清洗了村内主要沿街楼宇墙面约6200平方米;更新补充了垃圾收集容器150个、“四害”防控设施200余个;清理雨棚等各类垃圾30吨;更换病害行道树25棵;修复破损路面约5000平方米;整治堵塞排水管道约150米;更换残旧照明路灯约160盏等,清理了大量环境卫生黑点、盲点,大力改善了辖区市容环境。

(三)创新工作方法,推出工作亮点

1、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体系规范化

城管科积极顺应国家大力推进法治建设、诚信建设之大势,积极研究街道城市管理体制,探索城市管理体系的创新, 通过城市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设,以网格管理为基础,将每一项城市管理内容落入网格、落到“人头”;通过引入第三方考核设计“全方位、立体考核机制”;建立“商户文明诚信、社区居民文明诚信档案机制”,借助南湖街道微信公众平台,打造城市管理互联网+模式,通过激励与约束的方法促进商户和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各种管理机制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整合到一起,逐步构建形成南湖街道稳定、有序、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促进城市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全面提升市容环境的整体水平。

2、充分运用新型媒体加强宣传

城管科除了运用传统媒介宣传外,充分运用了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的特点,在微信、微博、家园网、朋友圈等新媒体广为宣传,一是鼓励干部职工、社区群众在微信、微博、家园网编写、转发整治信息和经验做法,以“人人为记者”为理念,扩大了宣传面,提高了积极性;二是组建多个由城管、执法、社区工作站、城中村、住宅区物业管理、外包服务单位组成的微信(qq)群,加强信息交流互通,好的经验做法能第一时间得到推广,改变以往仅靠发文、开动员大会等较为单一方式,提高了传播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

3、利用社交平台提高处置效率

在运用微信(qq)群加强宣传的同时,在日常的城市管理巡查、数字化城管所发现的问题能及时通知责任人处置和处置信息反馈,减少了中间协调环节,提高了处置效率。同时群里的其它单位也能引以为鉴,尽力避免同类事件发生,起到以一警百、事半功倍的作用。

4、建立和完善双向考核机制

为进一步做好“精细管理”,提高管理成效,城管科将其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探索新的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双向考核机制是健全后续管理的手段之一,一改以往单向考核,对上监查不足的弊端。

(1)对上监督,社区工作站

、城中村、物业管理所发现的非主体责任市容环境问题上报至街道责任科室后,责任科室需在限定的时间内处置并将处置信息反馈至领导小组和上报单位,处置不力或处置超时等行为都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同时开展职能部门服务质量民意调查,由辖区的村股份公司、物管、居民小组代表对市容环境管理部门的管理、服务等进行打分,打分结果予以公示并上报街道党工委。通过以上举措,极大促进了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也鞭策了职能部门,从而“治庸治懒”。(2)对下考核,继续完善管理及考核机制,实行街道—社区工作站—物业管理(城中村)三级管理制度,由城管科执行全方位常态化管理,指导、监督社区工作站、物业管理单位(城中村)履行属地管理责任,通过权力下放,授予社区工作站在环卫、爱卫、绿化外包服务监管方面扣分权力,树立了权威,强化了责任感;同时城管科工作人员结合日常巡查工作对各自挂点的社区城管专干在问题发现、问题上报、结果反馈等环节进行每月考核。通过以上方式,提升作业单位处理问题效率、提高社区专干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办好民生事实,推进民生服务

1、公共自行车站点设置

积极配合区城管局抓好辖区14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设置工作,并协调做好办事处服务大厅自助办卡机的设置工作,目前各租赁点已基本设置完毕,公共自行车及自助办卡点也已逐步到位,为居民环保出行提供便利,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

2、环卫工人休息室设置

积极配合区城管局抓好新安路、东门南路等处的2个环卫工人休息室的设置工作,用实际行动关爱环卫工人。目前新安路的休息室已设置完毕,东门南路的休息室也即将完工,休息室内的基础设施也将一一配备,待投入使用后将为辖区广大环卫工人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

3、爱卫消杀服务进小区

今年8至9月份的登革热疫情高发期间在辖区老旧住宅区、在建工地周边及重点公共场所等40余处区域开展了“爱卫消杀服务进小区”活动,聘请专业消杀单位对小区进行了“四害”消杀等工作共计400余场,更新“四害”防控设施投入资金约10多万元,有效降低了四害密度,防止蚊虫类病媒生物传染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为辖区居民创造整洁卫生、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4、协调修复破损微循环路

今年7至8月份期间协调东部交通运输局等主管部门,对东海大厦西侧及粤海酒店后的长期未能移交市政的微循环路进行修复,对该两处原本破损坑洼的路面进行开挖及重新铺设,恢复了平整顺畅,切实改善了居民的交通出行及生活环境,得到了居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5、绿化提升改造

积极配合区城管局做好火车站东、西广场绿化提升并落实好后续的维护管养工作,同时组织专业单位对辖区新南社区公园、船步街桥底、三个城中村等10余处区域进行了增绿、补绿和见缝插绿等绿化提升,涵盖了辖区多处重要路段和重点区域,绿化提升面积约达3500平方米,全面提升了辖区绿化景观,为居民提供更为优美的社区环境。

(一)落实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及爱国卫生监管

城管科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加强日常监督和坚持常态化检查不松懈来长期保持辖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及爱国卫生等稳定和高水平的管理质量。

1、落实管理网格化、责任化。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建立了区域化管理模式,根据功能划分了口岸片区、人民南片区及向西片区等三个区域,并根据区域功能进行了差异化、网格化管理,明确管理责任人,管理成绩与年终绩效考评挂钩,强化了管理责任,做到管理“责任化”。

2、量化巡查频次制度。环卫管理靠巡查,巡查的密度和强度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勤”才能出效果,为此对不同区域不同职能分别量化了巡查频次和质量要求,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按职责分工进行处理,并借鉴巡警的经验实行“签到”治“懒”,杜绝马虎走过场,确保巡查质量和效果。

3、严格执行外包服务考核扣分制度。街道对外包服务单位坚持从严监督管理,对各类存在问题不处理、超时处理等现象坚决扣分扣款。据统计,今年截至11月份为止街道对外包服务单位履行合同监督累计扣分扣款分别为:清扫保洁单位196分19600元;绿化管养单位1702元;爱卫病媒防控单位9分4500元,共计205分、25802元,居全区之最,对外包服务单位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从而保障外包服务质量持续上升。

(二)认真做好三防抢险等应急处置工作

1、做好预案及培训工作。今年城管科根据区三防办及应急指挥中心的要求制定了“三防”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同时在汛期来临之前通过组织辖区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及学会做好初步应急处置工作。

2、加强预警期间应急值守、巡查和处置工作。一是继续加强辖区道路情况的检查力度,特别是在建工地及地铁工地等高危地段周边;二是继续加强社区及物业管理,定期开展地面状况的自查自纠工作,发现存在坍塌隐患的区域及时做好预警、防范等措施,同时立即上报相关职能部门;三是定期组织各社区工作站、物业管理单位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居民防范灾害能力从而力争在灾害发生时将各类损失减至最低。

3、严密关注气象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汛期继续做好防灾减灾灭灾工作。一是在汛期前切实做好辖区三防备汛、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等防治工作;二是在今年辖区经历的两次台风威胁及六次暴雨侵袭中做好了预警期间的应急值守、巡查和处置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确保了辖区树木倒伏数量控制在1棵以内及无大面积水淹情况出现;三是今年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的3宗地面坍塌事故,由于发现及时处置得当,未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三)大力推动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根据区分类办要求,2015年我街道在辖区各工作站分别选定一个住宅小区,作为社区资源回收日活动示范收集点,从今年10月份开始每周六定时开展“绿色星期六-资源回收日”活动,至12月底为止共开展活动102场次。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以及科学处理旧衣服的意识,引导居民学会日常的垃圾分类,各示范收集点的小区居民也逐步形成正确的分类意识,减轻了其他垃圾的收运压力。

(四)继续推动宜居社区创建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宜居城市的建设,城管科采取“分步落实,先易后难,逐年推进”的方法开展街道宜居社区创建工作。今年新南社区已通过市人居委专家组考核,目前我街道9个社区中已有7个社区通过省宜居社区验收。

(五)继续推进“文明养犬”工作

1、今年我办继续推进文明养犬进社区服务活动,通过与

宠物医院联合,定期进驻各小区开展养犬登记宣传活动,为居民提供现场免费办理犬只登记、免费注射疫苗和科学养犬咨询等服务。2、通过对街道各小区养犬户数量、办证率及小区文明养犬硬件设施等进行比对,我办选取了金色都汇及城市天地广场开展“文明养犬社区自治示范点”创建工作,两个小区于9月份通过了区城管局验收,获得“文明养犬社区自治示范点”的称号。

3、随着养犬登记工作的深入推进,辖区居民也逐渐形成文明养犬、积极办证的好习惯,今年我办成功办理养犬登记证数为119宗,为全区最多。

(六)扎实做好市政维护管理

1、配合落实道路命名

自2014年市规土委开展“__市现状道路桥梁名称梳理规划”以来,城管科积极做好征求辖区居民意见及建议反馈等工作,并于今年7月份在辖区组织完成了命名方案的公示。辖区共40条存在未设置路名、重名、名称不规范等无批准名称问题的道路均得到“正名”,不仅为居民出行带来便利,同时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为后续的市政管理维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2、加强市政设施维护

结合日常环卫巡查做好辖区市政道路、人行道,街道家具或其它硬件设施的日常维护监督,发现破损、残旧或丢失等问题均能及时协调责任部门或物业单位进行处理,如协调东部交通运输局等主管部门对__社区微循环路以及向西村、__村周边破损市政道路等进行修复,共计维护路面?平方米;协调解决春风路高架桥排水管漏水严重的问题等,保障辖区城市功能完好。

3、完善绿化设施,提升绿化景观

为进一步维护市容环境,更好的保护树木和绿化基础设施,城管科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对辖区内多个路段约700个树池进行修复提升,并对覆盖情况加大管理,发现树池及时覆盖。同时为消除汛期间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以及提升辖区的绿化景观,城管科聘请专业单位对和平路、南湖路、新安路等10余条道路的1284余棵行道树进行了全面修剪,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并保持行道树树形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