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疆;国际营销;SWOT-PEST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047-03
一、引言
国际市场营销是指对商品和劳务流入一个以上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过程进行计划、定价、促销和引导以便获取利润的活动。国际市场营销和国内市场营销的唯一差别在于,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是在一个以上国家进行,由于实施营销的环境不同,导致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将新疆企业作为一个组织进行分析,并将其国际营销环境分为组织内部环境(国内环境并入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外部环境,运用SWOT—PEST范式将两者整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
SWOT和PEST理论是战略管理中两种重要的战略分析工具。SWOT一般用于分析微观环境,S指组织的优势(Strength),W指组织的劣势(Weakness),O指环境向组织提供的机会(Opportunity),T指环境对组织造成的威胁(Threat)。PEST一般用于分析宏观环境,即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s),社会环境(Social)和科技环境(Technology)。
SWOT—PEST分析的一般步骤:
1.组织内部环境分析(S、W)。通过系统分析组织的各种资源,发掘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确定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关键影响因素。
2.组织外部环境分析(O、T)。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组织必然与所运行环境进行一系列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对组织有重大影响,所以有必要了解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关键影响因素。
3.构造SWOT-PEST矩阵。
4.形成决策方案。由表1的SWOT- PEST矩阵分析模型,可以分析得出16个决策子方案,而这 16个 决策子方案又可以分为四组:
(1)S类策略:着重分析组织优势, 目的在于扩大自身组织优势, 形成强大竞争力,具体包括 SP、SE、SS、ST四类决策子方案。
(2)W类策略:着重分析组织劣势, 目的在于克服组织劣势, 具体包括 WP、WE、WS、WT四类决策子方案。
(3)O类策略:着重分析各种机会, 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具体包括 OP、OE、OS、OT四类决策子方案。
(4)T类策略:着重分析各种威胁, 目的在于化解威胁, 具体包括 TP、TE、TS、TT四类决策子方案。
二、新疆企业国际化营销内部环境的优势(S)
(一)政策优势(SP)
中央历来重视新疆的发展,给予其大量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对新疆困难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投资继续向新疆自治区和兵团倾斜。
(二)经济优势(SE)
新疆水土光热资源得天独厚,具备发展农牧业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是世界上三大葡萄种植“黄金地带”之一,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1%左右。番茄产量、质量、出口量都居全国第一位。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煤炭、石油、天然气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3。新疆旅游资源独特,人文历史悠久灿烂,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近年来新疆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中占据70%以上份额。2012年全区进出口额251.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58家,私人企业进出口额177.7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70.6%;2012年新疆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突破14亿美元,其中地方企业营业额首次超10亿美元。
新疆万选千挑农产品有限公司、新疆瑞德食品有限公司、新疆金石通果蔬有限公司、新疆刀郎枣业有限公司4家出口食品生产备案企业成功通过注册,成为全区首批获得对美注册资格的企业。
(三)社会优势(SS)
当前,新疆总体形势平稳,各族人民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新疆地区特点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路径,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经过多年发展,新疆人口素质得到较大提升,为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四)科技优势(ST)
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的优势明显;新疆的番茄制品在生产技术上居全国第一位,番茄加工规模占全国90%以上,占世界的25%左右,番茄制品90%左右销往国际市场。由于新疆番茄产业的强势发展,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意大利之后的第三大番茄制品生产国。
三、新疆企业国际营销内部环境的劣势(W)
(一)政治劣势(WP)
新疆政治与安全环境十分复杂, 存在许多不利或不确定因素。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给新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滞后,政府支持服务体系不健全, 信息咨询、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能力弱, 行业协会、商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的作用较小。
(二)经济劣势(WE)
新疆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企业实力落后于跨国公司, 对国际化营销适应能力不强。部分新疆企业营销观念落后,营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市场调查与相应信息收集不够重视;对市场营销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人才意识淡薄。
(三)社会劣势(WS)
由于存在潜在的安全威胁,致使来新疆的外来务工人员安全感低,在新疆安家落户的愿望不高,这对新疆企业吸引精通国际业务人才带来较大阻力。
(四)科技劣势(WT)
新疆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匮乏一直制约着新疆企业的发展。因为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无法进行深加工,不能对优势资源进行产业链延伸,进而导致新疆出口商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类的初级产品及相应制成品,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价格竞争,出口利润率较低。
四、新疆企业国际市场营销外部机遇(O)
(一)政治机遇(OP)
中亚五国是新疆的主要贸易伙伴。一直以来,新疆和中亚五国的贸易量占到新疆对外贸易量的70%左右。随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间合作的日益深入, 建立中亚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新疆和中亚各国共同的愿望和迫切要求。在乌鲁木齐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对促进新疆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新的窗口。
(二)经济机遇(OE)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发展,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范围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高。新疆与中亚五国在经济上有极强的互补性,双方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存在明显差异。近些年,中亚五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新的消费需求相继出现。
(三)社会机遇(OS)
随着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关系全面深入发展,双方在人文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多,中国多次组织团体到中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受到当地民众的普遍欢迎,这对当地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新疆企业起到促进作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疆企业率先成功走出国门,逐步提高了国外消费者对新疆企业产品的信任度。随着中亚国家消费者对新疆企业认知度的提高,新疆企业在中亚国家的营销环境会逐步好转。
(四)技术机遇(OT)
当今世界,信息化、网络化使得企业获取全球信息能力大幅提高,成本得以明显降低。中亚五国对一些高新技术需求非常旺盛。塔国对新疆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有浓厚兴趣;乌国在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农业机械制造业愿意与新疆企业深入合作;土国对农业新品种引进、农业节水技术、太阳能技术需求强烈;哈国技术匮乏,明确表态希望和新疆企业展开技术合作。吉国经济需要得到新疆技术方面的支持;新疆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借助与中亚各国技术方面的互补性和中亚各国强烈的合作意愿,大力加强技术输出,拉动新疆企业对中亚地区直接投资和国际化营销的发展。
五、新疆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外部威胁(T)
(一)政治威胁(TP)
中亚五国是新疆最重要的经贸合作对象。从历史上来看,中亚各国长期以来政局都不稳定。目前,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他国家的政局都欠稳定。这些国家还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流通体系,市场比较混乱,其政策贯彻不能做到持久性和一致性;中亚各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并且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度也不同。
(二)经济威胁(TE)
2007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给新疆企业国际化营销带来不小的压力;中亚国家大多未加入WTO,关税和非关税政策的变化影响着新疆企业的国际化营销;中亚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监管和制约企业经营活动的力度不够,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专门资信调查机构几乎没有,新疆企业遭遇拖欠货款甚至赖账的事时有发生。
(三)社会威胁(TS)
由于在价值观、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文化差异,新疆企业很难准确把握中亚国家当地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造成市场定位不准,产品无法有效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商选择方面,由于对商资信情况掌握不充分,导致货款被严重拖欠,企业损失惨重;在促销时,由于对消费者需求的不了解导致促销不成功的案例时有发生。
(四)技术威胁(TT)
西方大国为争夺全球科技制高点不断加大对高科技研发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中国与他们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的差距逐渐被拉大。
六、结语
新疆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在政策、资源、区位、科技方面的优势,继续争取国家政策扶持,深化与传统贸易国的合作,同时认清自身劣势,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关键要加强对贸易国各类风险的认知,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国际营销管理人才,更新营销观念,提高企业决策水平,特别要加强对东道国消费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
新疆各级政府应完善政府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国际信息交流,为企业提供及时、全面的国际市场政策法规、市场动态等信息;建立科学的政策、法律和市场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为新疆企业防范风险提供帮助,为企业科学决策和市场营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菲利普R.凯特奥拉,玛丽C.吉利,约翰L.格雷厄姆著.国际市场营销学[M].赵银德,周祖城,乔桂强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许云霞.新疆对中亚地区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J].开放导报,2010(6).
[3]张君玲.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现状分析问题及战略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4]秦海英.新疆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33).
[5]姚望.基于SWOT-PEST分析范式的中国“走出去”战略环境研究[J].经济论坛,2006(22).
[6]董少华,陈蔷薇.新疆今年将重点扶持100家进出口企业[N].新疆日报2013-02-25.
内容摘要:目前市场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间的个体竞争,而是企业所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综合竞争。占国民经济比重很大的中小企业应认真分析自己所面临的供应链竞争环境,制定对策,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带来的竞争优势,发挥自身特点形成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供应链竞争中生存成长。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 核心竞争力
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凭借其在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及早进行了供应链流程再造,并且在供应链运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获得了直接、明显的效益。如目前海尔集团平均日处理订单能力达到200多个,而采购周期缩减到只有3天,生产过程则控在一周之内,基本实现了零库存。但是纵观我国的企业结构,除大型企业外,还存在有将近1000万家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小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供应链竞争,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与综合实力大都处于劣势,即使参与供应链,其对核心企业的依赖性也比较强,这就导致其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随时有可能被供应链淘汰。如何在激烈供应链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已成为中小企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一般是由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多个节点组成的,作为中小企业,往往在供应链上都是处于从属地位,因此从企业实际出发,选择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合作伙伴,建立统一的供应链目标、价值取向以及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小企业有效参与供应链竞争的关键。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是充分利用供应链内外部的资源,在供应和需求之间协同设计、开发、制造,形成共同利益和目标。
(一)确定合作伙伴的范围
结合自身的核心业务,通过分析竞争市场,获取相关的市场环境信息;供应商、经销商以及用户信息;产品信息甚至是竞争对手的情况,通过分析、对比这些数据,来确定是否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并划分合作伙伴的范围。
(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首先制定合作伙伴评价标准。合作伙伴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企业对合作伙伴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不同行业、企业、不同供应链下的合作伙伴评价都是不一样的。但不外乎都涉及到合作伙伴的诚信度、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等可能影响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方面。
(三)合作伙伴关系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对伙伴关系进行控制和协调,随时反馈运行情况,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且市场需求将不断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修改合作伙伴评价标准,进行伙伴再选择,这就构成另一个运行周期,同时也是保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动态性和有效性的基础。
突出自身优势并形成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张瑞敏曾说“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因为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要在各行各业中都获得竞争优势很困难,企业要想发展,必须集中资源在某个所专长的领域即核心业务上”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立业之本,是企业独有的不可被模仿和复制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在供应链中形成核心竞争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找准在供应链中定位
任何供应链都有核心业务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要对自身的战略目标、产品结构、管理模式等进行评估,找到与供应链其他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的互补性。正所谓“兵非益多,唯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己”。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业务流程重组相对容易的优势,进行结构调整,以确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明确主业,做到足够专业,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
(二)利用差异性培养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时一定要避重就轻,充分运用产品差异化和集中化竞争战略,努力研发和展示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使用功能的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以及附加功能上寻找突破口,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优势。
(三)形成品牌优势
企划大师史蒂芬金的一句话“产品是工厂生产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购买的东西。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而品牌确实独一无二的”。明确定义了产品与品牌的区别。中小企业在发展品牌战略时,切不可像大企业那样单纯在广告上投入大量资金,此举得不偿失,“秦池”和“三株”的失利就是典型案例。中小企业应该致力于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供应链和客户当中推广开来,形成客户对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改造信息管理平台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形成由顾客需求驱动的无缝(Seamless)供应链,实现良好的协调,降低供应链成本,缩短各个环节的时间延迟,消除信息波动的放大效应,是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关键。目前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大部分体现在办公自动化上,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供应链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关键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实现高效、无缝的信息传递。
(一)实现内部信息共享
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企业可以拿出什么及多少信息同其他的企业交流与共享,这是实现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中小企业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可以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实现。其构架如图1所示。
Intranet构架简单,只需增加一组用PC作为WEB服务器来存放Intranet上共享的HTML标准格式信息以及应用。Intranet所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这个网络在企业内部是分层次开放的,所有信息和人员实行分类管理,通过设定访问权限来保证安全。同时,Intranet又不是完全自我封闭的,也可通过Internet对外开放,通过设立安全网关,允许某些类型的信息在Intranet与外界之间往来,这也是企业构建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
(二)利用B2B实现供应链信息系统的集成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内部Intranet,自己作为客户端直接接入网络,建立基于Internet/WEB的B2B电子商务平台。这种供应链电子商务模式由于采用了与Internet相同的协议构建,因此具备兼容性、投资低、易用性以及可移植性等特点,与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吻合。中小企业通过统一的Web/Internet平台,可以完成从内外信息交换、供应链运作管理到客户服务的所有商务流程(见图2)。
利用B2B电子商务模式,中小企业可以浏览供应链内部任何企业需要达到的网页和窗口,使企业的信息查询和检索得到有效的简化,例如:供应商可以直接访问分销商甚至零售商的内部库存数据,了解更准确的需求信息,有效地避免由于多重预测所带来的信息失真;而制造商则可以方便地通过Extranet查看零售商的库存情况,制定生产计划,而不必根据零售商的订单来预测需求情况。
采用VIM经销商库存管理模式
在供应链中,将用户对产品的消费体验和需求信息真实、快速地向供应链上游反应,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方向比较重要。中小企业鉴于自身技术力量的限制,一直以来依靠经销商的订单来决定生产动态。问题是经销商的订单就真的能够反映最终用户的需求吗?经销商做出订货决定的因素很多,例如对一个局部市场的垄断欲望;获得企业更多的销售返点;通过更多的订货获得更低的价格等。这些动机的根源并不是来自于最终用户的真实需求,因此也就不能反应决定供应链活动趋势的关键因素。
VIM(Vendor Inventory Management)即经销商库存管理可以通过一种良性循环的自我适应机制来获取真实的消费需求,降低渠道库存和对经销商进行汰弱扶强。在VIM管理模式下,只要一个产品没有被最终消费者购买并得到满意的消费,那么这个产品就不能算作已销售,并构成企业的一种潜在风险,企业同样负有监控该产品的流通状况的责任,而不管该产品的产权归属是怎样的。这就要求将产品的每一次转移或加工都要准确记录下来,并且能够让所有参与业务流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实时查询。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使得工作量激增,但是随着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自动管理系统的应用,以及智能包装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之前无法控制货物的流向和流量的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VIM结构图如图3所示。
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包装技术,在每个单品(也称为SKU-Stock Keeping Unit商品的最小库存单位) 加入廉价芯片,从而清晰地了解到流通渠道中每一个物流环节的库存产品的单品种类以及每个单品的数量和相关的产品属性(价格、包装等)等,将流通渠道中所有的环节(除企业之外还包括分销商、各分支机构、区域配送中心等)所反映的企业产品库存的变动情况,统一纳入到企业库存管理的范畴。这样以来每一件单品都在系统中留下了一条清晰的业务轨迹,企业的管理者坐在电脑旁边就可以看出各个细分市场的销售和需求变动情况;经销商是否存在库存积压或缺货的问题,是否存在市场推广乏力问题;是采用现场存储,还是从配送中心直接发货,或是在临近的区域仓库调拨应急。
总之,中小企业应认真分析自己所面临的供应链竞争环境,制定对策,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带来的竞争优势,发挥自身特点形成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供应链竞争中生存成长。
参考文献:
1.朱鹤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的生长对策.经济师,2003(12)
【关键词】 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融资;改善对策
我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增多,它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的巨大场所;是产品,劳务,技术出口的重要力量。但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善,人才不足,融资渠道少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已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但受资本结构较低,规模小,受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问题。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来源,65.7%依靠商业银行的贷款。33.3%来自权益性投资,其他约占1%。然而,据调查统计,占全国企业70%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贷款资源部超过20%。
融资成本过高,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风险大,并且信用能力低,财务制度也不健全;可抵押物品少,多方面条件不足。导致融资渠道变得狭窄,融贷数量不足,导致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融资。
二、中小企业内部环境对融资的影响分析
1、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对融资的影响
(1)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中小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乡镇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高,这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大量向其发放贷款。一些私营或者合伙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大,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够,常常以种种方式悬空,逃废银行债务,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使得金融机构不能把握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增加放贷风险。
(2)担保能力弱,缺乏信用担保物。企业要求贷款或者担保时,都需要有担保物来提供保证。中小企业所有的抵押品就是其有限并且廉价的土地,房屋或机器设备,并且可抵押物折扣率较高,平均高达46.7%,高于国有企业20多个百分点。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企业办理一笔抵押贷款,须经工商、房产部门评估登记,并到法律公证处公证,由此导致贷款成本费用较高,企业难以负担。
2、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体系的影响
担保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交付的费用,一般企业要缴纳贷款金额3%的担保手续费,还要扣除贷款金额10%作为保证金。许多中小企业无法同时承受银行贷款和担保公司费用的双重融资成本。担保公司作为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一般保证人或者连带保证人,为了避免自己替代中小企业陷入债务泥潭,要求担保融资的企业或者有可靠的资产作保障;或者企业自身资信良好。那些资信无法得到准确评估,缺乏担保资产的企业往往被拒担保门外。
三、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对融资的影响分析
1、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周期对融资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发展与运行带有一定的波动性,即要经历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等几个阶段的循环。处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会受到这种经济波动的影响。
2、金融市场的动荡对融资的影响
(1)利率影响。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调节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它是否真实地反映借贷资金的要求,直接关系到能否发挥利率机制的作用。中小企业需要资金从事投资和经营活动,除了自有资金外,主要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取得。金融政策的变化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筹资,投资和资金运营活动。金融环境是中小企业最为主要的环境因素。其中利率水平决定的不完全市场化,使得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互动缺乏基础。
(2)股票的影响。多数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中筹到了大量的资金,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国家的股票市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很大程度是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上发展的,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所以中小企业在这种股市投机性很强,信息透明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的情况下是没有有利地势的。
四、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对策
1、对自身风险的改善对策
(1)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信用等级。具体有以下几点:
①树立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管理力度,面向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树立竞争意识,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②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取得社会的信用支持,疏通各种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应变能力,充分挖掘中小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适时调整经营战略,融资策略,融资渠道,降低融资过程中的政策风险。③创建自身企业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向每个员工提供广泛的事业舞台,搭建竞争平台,促使优秀人才的提升。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有利于企业发展所要求的课程,对于融资有理论上的学习更有实践中的锻炼,帮助企业发展。
2、对中小企业融资外部环境的改善对策
(1)建议完善相关保障行业的发展,倡导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的信贷部门。应由国家财政部门结合地方财政部门协调经济管理,司法,新闻宣传和金融等部门,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改进信贷管理运作机制,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降低对基层行的贷款限制,制定简洁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倡导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的信贷部门,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利用银行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在结算、汇兑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2)建立较完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由地方政府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加速建设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制。由政府牵头多方出资成立企业信用担保责任有限公司,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风险;政府扶持与市场操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模式,为中小企业小额,短期,急需贷款提供担保。建立信贷基金,资金可由地方财政拨款,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的形式筹集,选择合适的贷款担保方式,优化担保结构。
五、结语
总之,现行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关执法监督机制,增加了融资的政策风险。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自身主观方面的努力,通过与各个相关的经济主体乃至社会的各方力量相互配合,才能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益营销 政策法规 社会组织
公益营销,也称慈善营销、善因营销,是以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出发点,自行或通过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合作,将企业发展与公益事业发展相结合,在为相关事业进行捐赠、资助其发展的同时,达到提高产品销售额、实现企业利润、改善企业社会形象的目的。随着宁波市“创建和谐企业”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整个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公益营销作为一种既展示企业社会责任感、又能拉近与市场情感距离的策略手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宁波企业的重视。同时,公益营销作为一种策略手段,其策略实施的动机及其实施效果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众多的外部影响因素中,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发展水平、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及其公信力对企业公益营销的影响比较明显,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分析宁波企业公益营销的外部环境。
1 宁波公益事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一个城市的公益事业发展水平,综合反映出当地民众、企业对待公益事业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反映出公益性社会组织、政府对待公益事业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在一个人人慈善、政府重视、公益性社会团体工作得力的环境中,企业的公益热情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由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从2011年开始,按照规模、结构、贡献、可持续性等四个维度,从社会捐赠、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志愿服务、政府支持、慈善文化6个方面设计了30个指标,对各城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量,被称为“城市爱心GDP”的“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从该中心的两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来看,宁波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011年的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0家城市中,宁波是达到七星级的11个城市之一。其中,慈善文化指数排名第二,仅次于厦门。2012年的第二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全国共363个城市提交了本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数据,获得七星级的城市有27个,宁波蝉联“七星级城市”。其中,宁波捐赠指数与其他五个城市并列第一,项目指数排名第三。
2 全国范围公益领域的政策法规趋于完善
完善的政策法规对于规范相关主体的公益活动资格、活动范围、活动流程、营造公平规范的公益事业发展环境非常重要。目前,我国涉及公益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红十字会法》、《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等,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框架。目前,《慈善法》的起草工作已进入重要阶段。另外,各省市已陆续出台或正研究出台地方性的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在上述法律法规中,直接影响企业公益营销成本分析的是《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部法规规定:对企业通过具有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 宁波出台了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系列举措
3.1 出台《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1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的出台创我国副省级城市风气之先。在该《条例》中,与企业有关的奖励与扶持政策包括:①建立表彰奖励制度。《条例》第36条规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表彰奖励制度,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市人民政府设立“宁波慈善奖”,对慈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社会影响较大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予以表彰。②相关政策支持与优惠措施。《条例》第38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兴办慈善实体,可以依法享受建设用地、税费、金融等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对慈善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优惠。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条例》第39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事业,依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税务部门应当依据捐赠专用收据及时办理税收优惠,方便和简化办理手续。
3.2 定期举办各类“慈善奖” 目前,宁波已于2009年和2011年举办两次“宁波慈善奖”,先后有47家(未排除二次获奖的情况)企业荣获机构奖或组织奖,38位(未排除二次获奖的情况)企业家获个人奖,另有6家公司、10位企业家获特别荣誉奖,一位企业家获慈善事业贡献奖。除此之外,宁波各区、各级慈善总会另设有各类慈善奖,冠名为“XX区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企业”、“慈善之星”、“慈善楷模”等。这些评奖活动既是对企业(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充分肯定和褒奖,也是对慈善文化、慈善行为、慈善榜样的极好宣传,能很好地引导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3.3 推行《宁波市企业社会评价准则》 2012年,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台了《宁波市企业社会评价准则》,制定了《宁波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倡导企业创建“和谐企业”,争做“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共有5项一级指标、39项二级指标,满分为1000分,其中企业发展占120分,劳动关系占450分,环境关系占140分,社会关系160分,企业文化130分。在“社会关系”指标体系中,有一项二级指标为“道德与慈善”,分值为40分。虽然“道德与慈善”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仅为4%,但该项指标的设立对于引导和监督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积极支持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 ①出台政策降低公益性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宁波的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10月出台的《关于公益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不仅允许符合直接登记范围和法定设立条件但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同时对符合直接登记条件的慈善类社会组织降低了登记准入门槛,在注册资金、住所场地一时无法达到法定要求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申请减免。《意见》的出台将一批“无证经营的”社会组织合法化,同时也将带动宁波公益类社会组织在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为企业公益营销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②通过公益创投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公益项目。2010年,海曙区、鄞州区在宁波市率先推出了公益创投。所谓公益创投,就是借鉴企业“孵化”和风险投资的方式,由政府出资,对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公益活动给予专项支持或扶持。2011年,宁波市各县(市)区有300多个社会组织在实施公益项目中获得了政府公益创投金的支持,总金额达800多万元。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宁波市公益创投事业蓬勃发展,使宁波市的社会组织数目大增,至2011年年底达到平均每个社区14个,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将为宁波企业的公益营销提供更多合富有公益项目运作经验的优质合作伙伴。
3.5 成立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 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成立于2012年7月,为非营利性机构,旨在为公益参与者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公益服务平台,采取“公益创投”方式,以项目为载体,主要通过项目征集、项目分类、项目、项目认购、项目招投标、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激励等环节汇聚公益服务需求、公益服务资助、公益服务生产等多方的公益服务力量,满足差异化的公益服务需求,在社会公益服务领域建立起多元、透明、竞争、专业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和实现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公益营销方面,该中心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立之初,即为宁波手机卖场“迪信通”量身定制了一个“人人公益”项目。
4 宁波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情况
纵观国内外企业实施的经典公益营销案例,其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如可口可乐公司、宝洁公司等企业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的希望工程项目等。目前,在宁波市民政局注册的社会团体共501家、民办非企业247家,另有在浙江省民政厅注册登记的48家基金会。
4.1 宁波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有待加强 近年来,一系列的慈善危机事件明显削弱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信任度。宁波的一些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善款来源及去向等领域加大了信息披露的力度,但也有部分组织资金运作不够透明,不够规范。2011年2月14日被正式注销的宁波市抗癌健康基金会,曾和一家广告策划公司联手进行慈善募捐,近一半善款作为“募集费用”转进了广告公司,公益性支出仅占年总收入的一成多。该基金会不规范的资金运作模式,既是对广大积极捐资的企业和市民善举的一种亵渎,也降低了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4.2 享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团体数量有待提高 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指的是凡向具有该类资格的社会组织捐款的捐赠者准予享受优惠政策,即“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宁波企业在公益捐赠中,如果需要在所得税方面享受税收优惠,应选择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团体作为合作伙伴。宁波财税局公布的2011年度获得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共38家,其中,各类教育基金会数量最多,共13家,占总数的34.2%,其次为各级慈善总会,共12家,占总数的31.6%。因此,宁波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团体的数量偏少,而且这些社会团队的类型相对单一,不利于企业开展多样化的公益营销项目。
4.3 企业设立的私募基金会有待发展 目前宁波共有44家基金会,其中由企业(家)出资设立的基金会有11家。企业通过设立基金会开始更广泛地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结合宁波企业近年来在公益营销领域的投入规模与结构,参考国外私募基金会的发展水平,由企业(家)设立的私募基金将迎来蓬勃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企业公益营销的环境分析仅仅是基于宁波本市的现状,宁波企业如果要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开展公益营销(实际上也是非常必要的),则应该放眼全国及其当地的特定环境,充分借鉴国内外企业在公益营销领域的成功经验,在公益主题确定、合作伙伴选择、商业模式创新、公益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真正实现“通过做好事,把事情做得更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Z].2011-
08-05.
[2]宁波市民政局.关于公益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若干意见(试行)[Z].2012-10-10.
[3]杨静雅.宁波:800多万公益创投资金扶持社会组织[N].宁波日报.2012-02-16.
[4]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宁波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Z].2012-
02-08.
[5]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第二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2012)[R].2012-08.
[6]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2011)[R].2011-08.
[7]王芳,易鹤.我市打造全新公益服务模式[N].宁波日报.2012-
总之,通过财税等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关注代际之间公平与效率的根本措施。因此,我国必须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和进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研究环境税制的理论意义
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新的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出必然会对环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提出构建我国环境税制这一设想,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中对作为纳税人的经济主体的经营利益进行调节,通过成本补偿原则,矫正其负的外部,从而实现社会总福利的增加;而且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筹集建设资金,促进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政府可以鼓励市场中的经济主体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节约的相关经济活动,并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新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局面,从源头控制以及事后治理这两个面达到保护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目的。
环境税制度的建设是国际社会的责任。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作为福利科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的发源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探讨和研究如何使用税收政策来减少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损害,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策实践。如何尽快建立我国目前环境条件下的政策并付诸于实践,以改善环境在中国的现状,以实现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环境税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和重要的途径。
未来的环境税,首先应鼓励企业改变产业结构,鼓励生产过程不断创新,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尽快设计出一套新的地方官员绩效评价的新模型。必须改变“唯GDP增长”的政绩观。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只会让地方政府继续陷入“污染越重,保护越多”的怪圈。第三,环境税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工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企业,也适用于大多数的畜牧业和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要不断开展环境税的征收试点城市实验,同时不能忽略环境税的社会功能。要探索尽快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社会环境税,同样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同时,动员广大纳税人和热情的意识。
二、环境税对企业活动的效应分析
环境税收指的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环境目标、筹措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加强经济行为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征收的一系列税种,以及采取的各种税收相关措施。一般来讲,税收收入主要用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而环境税的主要发挥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调节、规范和约束的功能。其产生的主要效应如下:
(一)环境税的分配效应
一般来说,我们期望能够通过税收手段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鼓励或者限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但环境税对于分配的影响有其独到之处。按照通常的税收理论,在初始分配的环节上,税收负担一般会落到企业厂商的身上,但最终税负承担着可能是国家、企业厂商,也能是众多的消费者。企业的性质、产品的需求弹性、产品的供给弹性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税负最后的转嫁,最初有厂商负担的税负最终会有一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国家。
在研究环境税产生的分配效应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额外税收负担的问题。环境税的征收对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非能导致公平的结果,就家庭而言,对贫困家庭的影响相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可能会更大一些。如果环境税的课税涉及到生活必需品的话,而且这种生活必需品的替代物非常少,那么贫困家庭所受的影响就更为严重。这样一来,在设计环境税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到环境税收对于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影响,不应选择适用范围较广是商品作为征税对象,或者可以用对高收入群体所征收的一部分环境税收入用于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以解决环境税造成的分配不公的矛盾。
(二)环境税的替代效应
在讨论过环境税收的分配效应之后,我们再看看一下该税种所产生的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分配效应产生的结果,而分配效应是替代效应的前提。环境税的替代效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源替代效应,指环境税会影响到企业生产者在资源方面的投入。第二,生产替代效应,这主要指企业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会受到环境税收的影响。第三,消费替代效应,指的是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会受到环境税收的影响。
(三)环境税制具有引导生产的节能化作用
环境税的主要征收标准之一就是环境保护费用,它主要作用于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的企业。如此一来,那些由于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主体所产生的行为或产品就会被抑制住,最后使得他们退出市场。如果采取实施环境税收的措施,能避免那些小型自然资源开采企业由于收入低效益低而无力承担环境税收导致被迫停产的结果,这可以使得我们国家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化的开发,并且还能够实现资源节约和增效的最大化,在安全方面也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同时,对于企业的良好节能环保行为,也通过税收减免来促进其发展,对于我国的资源利用及开发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四)环境税制促使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税收主要用途意在遏制环境污染的趋势。税收得来的资金可以反而投入与环境保护项目。从而保护那些由于污染破坏而引起的自然资源流失。然而,我国在将人口、资金、技术等方面完全孤立起来,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因此,企业排污权的市场化是通过征收环境税来实现的。除了征收环境保护税,还要对于具有排污权的企业征收一定量的污染治理费。为了控制其治理成本,那些具有排污权和治理能力的企业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来提高其环保技术,升级环保设施,主动减少排污甚至消除污染。这样一来就可以控制企业的排污权的需求,会出现排污权转让的现象。而生产效益好的企业必定对于排污量需求量大,他们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排污权来实现自己的生产可持续性。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问题。当环境的治理成本少于排污收税的成本时,还会有企业选择排污吗?所以企业会选择治理环境,从而达到最大化的保护环境资源,提高企业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资源无端浪费现象大大减少。进行可持续发展正式需要通过排污权市场体系化,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降低排污量来体现的。
综上所述,推行环境税收制度可以促进节能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税收制度的推行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总量,并使生态环境实现自我修复,从另一方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环境税收制度的推行还可以使社会对于环境问题予以重视,从而使环境保护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武普照,王倩.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
[2] 司言武,丁绮彤:国课征噪音税研究——以航空业为例[J].经济论坛,2008-09.
[3] 张青.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1-05.
[4] 刘妍.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灾害防御的排污权交易探讨[J].寒区水资源研究, 2008-07.
[5] 张学刚,李颖.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6] 丁芸.我国环境税制改革设想[J].税务研究,2010-01.
[7] 王小军.排污权交易制度悖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0.
【关键词】铜加工 企业 国际化经营 环境 策略
一、国内铜加工企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铜加工工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由于起点低、基础差、少数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较大提升,但是行业整体水平仍与国外同行存在很大差距。主要问题:
1.产品技术含量低表现为品种、规格少,质量低,满足不了相关使用部门技术日益提高,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需要。
2.管理水平低,产品质次价高,缺乏竞争力。国有铜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两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3.企业资金困难,难于正常运转我国的国有铜加工生产企业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明显暴露出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国际化经营的环境及策略分析
1.开展国际化经营与扩大国际合作领域
面对新世纪的经济格局,积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战略,这是我国铜加工行业面对国际市场,谋求发展的唯一战略抉择。在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铜加工企业应该制定和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这是所有铜加工行业同仁需要深思和研究的课题。
我国加入WT0后,企业面对的不仅是国内,而且还有国外竞争对手和客户。所以,掌握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技巧与方法,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努力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企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国际化经营,拓展境外市场空间。
首先,坚持按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办事。熟悉和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条款和法律条款,了解国际市场及其变化,加强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以满足国外用户的需求,特别是推行IS09000认证等工作,使企业的质量和质量保证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要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国际贸易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比较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只有低成本的高附加值产品才能盈得国际贸易的优势;
第三,坚持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组织生产。鉴于目前国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在铜及铜合金加工材标准上坚持国际化的采标方向,不仅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且可以廉价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信息,对发展我国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争取比较成本优势,扩大产品出口,都是十分重要的。 转贴于
就合作的形式而言,一是可以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市场,开展来料加工贸易。目前,洛铜已与一家国外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改造部分生产装备,采用先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来料加工向国外出口铜加工材产品;二是可以通过控股和参股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以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加速企业发展;三是可以采取技术嫁接方式,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档次;四是可以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以把握国外铜加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跟踪市场动态,明确发展目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2.引导市场消费与拓展市场空间
随着建筑质量提高和档次提升,建筑用铜发展迅速,不仅大量采用铜水管和铜水暖管件,而且地板、屋顶、装饰等方面用铜量亦呈上升趋势;其次,要培养消费市场使用优质铜材的观念。当前大量低劣铜材充斥电器市场,特别是低压电器市场,输电导线截面不合规范,材料不合标准,废旧线芯翻新。上述种种现象,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电效低、线损大、易老化、不安全,严重地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因此,我国的铜加工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既从消费者考虑,也从自身发展考虑,积极推广应用优质铜材、合格铜材;第三,不断发展诸如电子信息、海水淡化等新的铜材消费领域,发现市场、引导市场、培养市场。我国的铜加工企业要发展,要在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超前意识,争取市场机会,不断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3.管理创新与提高竞争能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国内铜加工企业的当务之急。多年来,许多企业之所以在管理方面成效甚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首先,选择和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创新模式。管理创新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所以这种创新决不是企业的一种形象设计,而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因此,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从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在管理中认真吸取在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和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且应用于管理实践,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前,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负债率高、财务费用高、资金周转缓慢、营销方式僵化、技术经济指标偏低等问题,围绕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运营效率,改善资金运作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成品率和节能降耗等指标,着重从财务、营销、生产等方面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其次,企业管理创新要建立在经常性的企业管理诊断和咨询基础之上。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企业管理诊断是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开展经常性的企业自我诊断和外聘专家诊断是企业管理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在诊断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落实整改意见和措施,达到管理创新的目的;
所谓的“WTO后过渡期”,按照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张向晨的说法,就是“从2005年1月1日至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为止”的这段时间。根据我国“入世”时的协定,2005年后,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主要产业允诺的3年过渡期将陆续到期。
社科院世经所国际贸易室主任、副研究员宋泓博士认为,“后过渡期”的到来实际上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速度将加快。按他的话说就是:“后过渡期”最直接的含义就是,一些敏感产业的保护期结束了,市场开放的力度和范围将会增加,明显超过前几年。按照承诺,在“后过渡期”,外资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都将被取消,关税也将大幅下调,整个市场的开放氛围和开放强度都会提高,中外产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具体说来,按照入世承诺,“后过渡期”伊始,我国首先面临的将是汽车行业的降税。今年1月1日,我国将取消汽车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并进一步大幅度降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到2006年7月1日,汽车关税将最终下降到25%,零部件平均关税降到10%。
根据商务部世贸司的数据,2005年我国的关税总水平将降低至10.1%,其中工业品平均关税下降到9.3%,农产品下降到15.6%;所有非关税措施都将取消;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等重要服务部门所享受的过渡期也将到达终点。
此外,我国需要履行的“后过渡期”承诺还有:2005年后我国将允许外国保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服务,取消再保险的强制分保规定,允许设立独资的保险经纪公司;我国的建筑、旅游、运输等行业也将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到2006年底,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给予外国银行国民待遇;到2007年,中国将取消基础电信的地域限制,允许外资股份达到49%。
从以上关于WTO后过渡时期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WTO后的过渡时期,外国企业和外来经济势力的渗透将更加深入,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以及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激烈。对于势单力薄的中国企业来说和长期以来“闭门造车”民族工业来说,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二、WTO后过渡时期的中国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1、市场竞争多极化。一方面“过渡后时期”,经济领域逐步放开,将会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格局产生更为深刻地变化,使我国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已经很难“一致对外”,经济利益取向的多元化将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竞争相互交织,竞争态势更为错综复杂;另一方面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出现,又会使我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外企业既可以成为市场竞争的对手,也可以成为市场竞争的“伙伴”,有的企业还会把与国际企业联合作为企业竞争的手段。显然,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将使中外企业之间的市场角逐关系变得难分敌友。
2、产品趋向高新化。WTO后的过渡期,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众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都在不断提高。而且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世纪,企业面对新经济的到来,不仅在组织结构方面显得难以适应,而且在创新能力方面也明显不足,风险可以说是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是建立在商品和服务质量基础上的竞争,而商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又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
3、营销方式现代化
与传统市场营销相比,WTO后过渡期,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它势必会导致市场营销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以市场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从以销售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消费者满意为主;从质量竞争转变为服务竞争、品牌竞争;从以推销产品的宣传为主转变为以增进与消费者的沟通为主。与此相适应,整体营销、服务营销、形象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客户关系营销等新概念,新方式层出不穷。
(二)融资环境分析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在WTO后的过渡时期,如何筹资,融资,更大地发挥资本的作用,驾驭资本市场将是众多国内外企业面临的一道难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融资环境必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的融资渠道会大大增加。WTO后的过渡时期,由于国内银行、保险业的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及我国对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限制的进一步放宽,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2、风险投资被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条件会得到极大改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和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国际风险投资必然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因此急需发展资金,拥有核心技术。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3、海外融资将越来越普通。随着我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那些竞争力强、经营管理符合国际规范的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借助国际资本市场来加快发展。
(三)体制环境分析
体制是企业发展宏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从我国加入WTO伊始到今天,体制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进口关税水平明显降低以至完全取消。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自主安排,这几年我国关税水平一直在降低。到2003年,我国的平均关税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40%左右的水平降低到15% ,2005年进一步降低到10%以下;从商品类别看,农产品、汽车等重要机械产品、化学品的关税降幅很大,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到今年年内将降为零。
2、非关税措施将大大减少或取消。在我国刚刚加入WTO时,一直使用的许多配额许可证。进口登记等进口管理措施将逐步分阶段减少或取消。加入WTO后5年内分年度逐步取消228种机电产品进口配额和特定商品管理等。对农产品将采取关税配额的方式进行管理,而且有些配额的分配将更多地考虑到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我国目前采用的对企业出口的补贴和其他支持措施 ,有一些是不符合WTO原则要求的,也将逐步调整和取消。
3、市场准入程度将进一步加大。根据WTO的要求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入WTO后的3年内逐步取消现行的外贸经营许可制度,进出口贸易实现放开经营。外资企业进出口经营的范围会逐步扩大,并允许外资企业在更多的地域设立贸易公司,外国公司在众多的产品上进行分销服务和售后服务。除电信、证券外,其他服务业在加入WTO后 1~ 2年内允许外商控股,3~ 4年内基本允许外商设立独资企业 ,所有服务业将在加入WTO后 3~ 5年内取消地域或数量限制。要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其产品可以自主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或者出口到国外等。
(四)政策环境分析
政策也是宏观环境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WTO后的过渡时期,政策环境必将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职责分开后,连接企业与政府的隶属关系被切断,企业进入法人治理结构阶段。原由政府部门对企业行使的管理职能由谁来替代呢?吴邦国曾肯定地说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业管理体制是部门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业管理体制,则是行业管理。”
2、法制管理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转变为政策上的宏观调控,为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各种立法和执法力度,以完善的法制体系规范制约企业行为。我们知道,WTO对我国的约束,首先体现在对法律、法规、政策及政府行为的约束上,这会促使我国经济法律进一步完善,法制进一步健全。这对企业来说,则意味着政策法律环境将更加透明统一,这样一来增强了政策的可预见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对增强企业竞争力是极为有利的。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 企业价值 环境信息披露指数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在注重企业效益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注重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这不仅是治理严峻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以给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20世纪70年代,英国比蒙斯和马林为代表开启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重要突破则是环境报告制度的创立,Nola Buhr(2002)认为:环境报告制度的创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提高公司环境业绩透明度的工具。由于公司面临着来自于政府、选民、消费者、员工、投资分析者和环境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环境业绩信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司迫切需要通过环境报告来改善自身的社会形象,并确立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Scott Marshall、Darrell Brown和Marlene Plumlee(2009)探讨了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运用美国企业的数据检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效应,即“资本成本效应”和“预期现金流量效应”,发现这两种效应的发挥由于会受到行业以及披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企业价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国内文献 高红贵(2010)就以环境信息披露为核心,探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披露环境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蒋晓改(2010)认为现阶段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还不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还有限,且其影响程度受企业所处行业属性的限制。蒋麟凤(2010)探讨了企业价值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王小红等(2011)探讨了上市公司具体的披露内容和具体的披露方式。林晓华、唐久芳(2011)则采用Logistic模型从公司盈利能力、企业规模、发展能力和上市公司的负债程度研究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本文将基于发展的环境会计理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用以反映企业资源利用和耗费补偿,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及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会计信息。一般来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含了节约能源、污染控制、环境治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当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需求。而企业价值是该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还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自身发展,正确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成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分行业从2011年深市13类行业1168家上市公司中,选取120家 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程序:选择财务资料较为完整公司;剔除了2007年以后新上市的公司;剔除了 2011年ST、PT公司;剔除了信息技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产业5类环境污染较小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了2011年市盈率、每股收益为负的公司。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巨灵财经数据库,其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DI)来自对各样本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披露信息的手工收集整理。
(三)变量定义 本文是为了验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本文把企业价值(CV)作为因变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DI)作为自变量。(1)因变量。企业价值(CV)是该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公司的成长性、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的营运能力和公司的偿债能力。公司规模采用总资产(T)来进行反映;公司成长性采用每股净资产相对年初增长率(R)对其进行反映;公司盈利能力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进行反映;公司营运能力采用流动资产周转率(CAT)来进行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采用资产负债率(DAR)来进行反映。(2)自变量。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DI)的确定,本文采用国际上普遍应用的直接汇总法,把样本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分为6类,根据样本公司2011年年度报表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进行逐个收集,凡披露一类相关信息,则赋值 1,无信息则赋值 0,给每一类打分,最后进行汇总,用每个样本公司得分总数除以满分(6分)得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3)控制变量。本文的控制变量为总资产(T)、每股净资产相对年初增长率(R)、净资产收益率(ROE)、流动资产周转率(CAT)、资产负债率(DAR),且每个控制变量的值都可直接在巨灵数据库中获得。
(四)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成正相关的假设,本文构建以下模型:
CV=α0+α1·EDI+α2·T+α3·R+α4·ROE+α5CAT+α6·DAR+e,
其中,α0是回归方程中的常数项,αi是各解释变量的待沽系数(i=1,2,……6),e为随机项。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均值为0.17,说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总体不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最大值为 1,最小值为 0,标准差为0.146,而且发现样本中有27个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为0,说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在各企业间差异较大。
(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DI)与企业价值(CV)的相关系数为0.006,而且显著性(双侧)为0.946,表明二者关系不显著,但存在弱相关性。影响企业价值的还有总资产等变量,因此单纯利用相关系数来评价二者的相关性显然是不正确的,要剔除其他相关因素影响条件下来计算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DI)和企业价值(CV)进行了偏相关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总资产(T)、每股净资产相对年初增长率(R)、 净资产收益率(ROE)、流动资产周转率(CAT)、资产负债率(DAR)作为控制变量的条件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DI)和企业价值(CV)的偏相关系数为0.053,相关性有所上升,虽然显著性(双侧)为0.577不显著,但仍呈一定的弱相关。因此,原假设暂时是能接受的。本文主要看容差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容忍度表示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容忍度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接近0表示多重共线性越强,越接近1表示多重共线性越弱。方差膨胀因子VIF越大多重共线性越强,当VIF大于等于10时,说明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的容忍度都接近1,所以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不会对回归的结果产生影响。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对表(5)分析得出,R为0.881,R方为0.777,调整R方为0.765,都大于0.5,尤其调整R方说明了方程的拟合好坏,所以表(5)结果表明所得的回归模型对因变量的解释力为76.5%,表明构建的模型的整体线性拟合显著,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强。F值为65.484(Sig.=0.000),表示线性回归方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假设上通过检验,说明模型构建成功,有统计学意义。从表(6)中可以看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DI)的系数是3.019E9,说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DI)与企业价值(CV)正相关,但是t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577,大于5%,表示其未通过t检验,原假设不能代表整体,因此得出结论,原假设不成立。但是总资产(T)、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DAR)与企业价值(CV)的关系显著,说明公司规模、公司盈利能力和公司偿债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这个变量未通过检验,说明目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能增加企业价值的影响弱,且不呈正相关,拒绝了原假设。分析其原因,一是我国尚缺乏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上不全面、不系统,大多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都不愿向公众披露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只愿披露趋向于企业有利的环境会计信息,如企业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积极措施的相关数据信息,政府对企业直接参与环保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制定的鼓励政策等相关数据,而对于负面环境会计信息,比如企业内部的大量违规操作不予披露,对于环境有重大破坏性的经营事项往往采取消极逃避的办法,这种选择性的披露严重影响到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同时,在上市公司年报中,企业一般在公司治理、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报表附注、其他重大事项等渠道上零散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偶尔企业也会采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或独立的环境财务报告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但究竟哪种披露形式是公认的标准,并没有统一的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披露内容和形式上不统一,使得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比性。我国目前仍存在着“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重视不够,虽然我国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法律上的强制要求,但是有些上市公司往往把这种强制要求看成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一种应该主动承担的义务,因此我国目前自愿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较少。并且,通过样本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差别较大,有些行业虽然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但因法律漏洞而未对其作出明确规定,相关企业就利用这些漏洞逃避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建议 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应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政府应担负起监督职责强制要求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及时监督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上实行全面性管理,及时抑制企业偏重披露正面的环境会计信息,而隐瞒负面环境会计信息,从而真实全面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同时,还需要分行业分情况对不同的企业做更明确的细致要求,如化工行业,就要按期披露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量,并对这些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水质、空气污染进行数据分析予以。对于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政府部门需明确其内容并划分明确的评判标准,这样才方便对于企业披露的内容进行审查;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上,政府应建立一种官方统一的披露形式,避免使用单一的披露形式,但具体是选择哪种形式应有统一规定,为方便行业不同的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得以统一,可采取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或独立的环境财务报告,并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报告书进行审查鉴定,确保企业依法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并严格规定对于能够以货币单位或其他单位计量的用数据表示,而其他不能或暂时不能以数据表示的信息可用文字在附注中表示,这样可以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并保持统一标准。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对那些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采取积极态度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对于表现突出,不仅认真披露相关信息,而且披露信息质量较高,相关措施采取积极的企业可以给予重点奖励,如提高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形式增强企业的自愿性披露程度。反之,对于相关信息披露采取消极态度,拖延、不予重视的企业要提出批评,累积次数较多,或者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措施执行的,视情况作出必要的惩罚,规范整个环境信息披露的大环境。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与实证分析”(项目编号:11C06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高红贵:《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10年第12期。
[3]蒋麟凤:《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财会通讯》2010年第6期。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环境成本; 决策模型
企业经营的好坏不能仅以经济效益的多少来作为评判标准,还要综合考虑和评价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害,如何以最少的环境成本支出获取最佳的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者应该追求的经营目标。
一、环境成本决策管理的特点
在传统的经营决策中,一个投资项目只要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这个方案就被认可。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优选方法已不完全符合时展的要求,进行环境成本决策管理时,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因素,也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难以用货币衡量的各种因素。企业环境成本决策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元化的决策依据。决策分析不仅以财务指标为基准,考虑价值指标,还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非价值和非量化指标。
二是多元化的决策计量模式。在决策时货币已不再是唯一的计量模式,由于要评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还应考虑非货币性的计量模式。
三是较长的决策方案评价时间。环保项目投资的回收期往往比较长,因此,环保项目投资方案的评价时间范围需要延长,要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及产品寿命周期去分析和评价。
四是多元化的决策评价信息。环境成本决策管理,要求企业正确评价有关因采取环保措施而带来的税收优惠、环保技术开发利用、对企业外部环保专业机构服务的利用以及因环境损害带来的诉讼等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
二、环境成本决策管理的内容
企业在多大程度上将“环境因素”引入到生产经营决策过程中,就决定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在未来发展中发挥多大的作用。环境保护既不是短期行为,也不是局部行为,而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环境保护,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应该涵盖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因此,环境成本决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研发设计阶段:产品设计、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制造阶段:生产工艺的选择、生产设备的选择;销售使用阶段:待选择的包装、待选择的运输系统;回收废弃阶段:废物管理和回收计划。
三、层次分析法在环境成本决策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同时降低环境成本和生产成本。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寻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和平衡,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环境成本决策模型,以提高环境成本的决策水平,在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减少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成本。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解决某些比较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层次结构,且难于得出各属性值,无法直接对各个方案进行定量的比较和分析,此时就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决策来解决问题。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它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基本的组成因素,再按照这些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支配关系进行分组,并形成一种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来确定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按标度建立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进行求解得到其最大特征值以及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由此可以得到各个层次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因素的重要性次序,从而确定权重向量。AHP法的具体求解步骤如下:
1.构造判断矩阵
为了比较不同方案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由决策者对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价,构造评价值矩阵,通常采用由Saaty(美国)在1980年根据人们的一般认知习惯和判断能力所制定的目标间相对重要性等级表来进行评价,具体见元素相对重要性等级表1。利用该表得出aij的值,方法简单而实用有效。由此构造出判断矩阵A,若aij中因素i与因素j的比较值为aij,则因素i与因素j的比较值为aji=1/aij。
2.求解本征向量
3.一致性检验
对矩阵A进行一致性检验,用λmax-n来度量A中各元素ij(i,j=1,2,…n)估计的一致性,为此引入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e Index):
CI=(λmax-n)/(n-1)
CI与表2所给出的同阶矩阵的随机指标RI(Random index)之比称为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e Rate),即:CR=CI/RI
一致性比率CR可以用来判定能否接受矩阵A:若CR>0.1,说明A中各元素的一致性太差,应该重新进行估计;若CR
λ1max=CI(n-1)+n=CR(RI(n-1))+n=0.1(RI(n-1))+n
各阶矩阵临界本征值见表2。一旦从矩阵A求得的最大本征值大于相应阶的临界本征值λ1max,则说明决策者给出的矩阵A中各元素的一致性太差,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需要决策者仔细斟酌,调整i j的值后重新计算λmax,直到λmax
4.方案排序
若备选方案在各目标下的属性值难以量化时,通过在各目标下不同方案的两两比较,求得每个目标下各方案的优劣性,再计算各方案总体的优劣性,根据总体优劣性的大小对方案进行排序。
(二)层次分析法在环境成本决策中的具体应用
下面以某炼钢厂的原材料矿石选取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决策模型,对原材料矿石优选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以论证决策模型在环境成本决策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原材料是从事炼钢生产的物质基础,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炼钢工艺和钢的质量,同时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炼钢过程中选择更加适合的原材料,能够提高生产的工艺水平,增加经济效益,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工业废渣的排放,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对于原材料的选取,不仅要考虑到成本因素,还要综合考虑到矿石的运输成本、材料对于环境的影响、循环回收利用的程度以及成品钢材的质量等多种综合因素。
由于钢铁企业的特殊性,不同企业的炼钢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会出现备选材料较多的问题,难以通过单一因素的判断而比较出哪一种材料要优于其他的方案,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决策模型的方式来进行比较。根据采购部门所做的市场调查结果,这里选取5种矿石作为备选方案,分别是:磁铁矿石、褐铁矿石、铁的硅酸盐矿、赤铁矿石和菱铁矿石。根据这5种矿石的特性,选取下列5个指标作为生产同类钢铁产品原材料选择模型的影响因素:铁矿石质量;运输成本优势;废气、废水污染损失;固体废渣可利用性;铁矿石采购成本优势。
首先由公司决策层经过讨论,根据5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矩阵A,见表3。
由于采用本征向量法求解要解n维联立方程组,在n≥3的情况下计算会比较麻烦,在此可采用Saaty给出的求λmax近似值的方法来进行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1.A中每行元素联乘并开n次方
由上述计算步骤2可知,对原材料选择影响重大的因素依次为:铁矿石质量、铁矿石采购成本、固体废渣可利用性、废气、废水污染损失、运输成本优势。这充分说明,对钢厂企业来说在原材料选取过程中,既注重材料的质量和采购成本,又注重固体废渣可利用性等环境成本影响因素,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环境效益,以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由上述计算结果表5可知,综合分析铁矿石质量等5种影响因素后的最终优选方案是选取褐铁矿石作为原材料。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决策模型,按照现代管理理论的管理思路,将5种备选方案进行优劣排序,从而选取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案。通过构建环境成本决策模型,能够更加正确有效地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玖平,陈建中.群决策理论与方法及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01-204.
[2] 刘红霞.产品生命周期成木管理理念及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