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范文

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

第1篇: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 雷锋精神 培养模式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近代学者康有为曾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性任务。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更趋复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遇到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的作用是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点,加大学校德育体系及校内外教育网络建设力度,要积极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努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并有助于指导道德行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还不够自觉,不够坚定。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具体、形象的,而不是概括的口号和抽象的结论。榜样示范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权威性和可接近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雷锋精神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优势

雷锋,一个我们熟识的平凡而伟大的士兵,这个22岁的年轻生命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丰碑。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雷锋精神以其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的独特魅力,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弘扬雷锋精神是引领文明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呼唤。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信念、理想,它所代表的社会公德、艰苦奋斗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内生动力。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青少年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道德情操的合格接班人。在这项教育中,重点宣传雷锋精神,可以赋予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和形象的内容,使其更生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该重提雷锋精神。

在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培育良好风尚的社会期许中,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顺应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烈呼唤。在新时期学习雷锋精神,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雷锋的道德力量和人性光辉。开展学雷锋活动,用雷锋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学习雷锋精神,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弘扬雷锋精神,能够引领孩子们知行统一,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因此,学习雷锋精神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永恒课题。

三、用雷锋精神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

雷锋的光辉名字和崇高品格,始终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雷锋的精神内涵和优秀品德具有广泛的推广性。学校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践行“雷锋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培养爱党爱国、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新一代接班人。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主题首先要体现时代性。雷锋精神之所以既能引领时代,又能超越时代,就在于其能把握时代主题,融入时代潮流,体现时代旋律。我们开展“雷锋学校学雷锋”活动,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来把握,以更加深邃的思想来谋划,立足于新时代、新要求,将雷锋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使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富时代气息。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载体要讲究鲜活性。学雷锋不能简单化、庸俗化。实践证明,好的活动还要有好的载体。没有生动丰富的载体,活动就会缺乏吸引力,没有生命力。学校要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大力提升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性。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活动特点,精心设计一些特色更加鲜明、更受师生欢迎、成效更加显著、更能长久坚持的有效载体。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机制要确保长效性。学雷锋,学的是精神,见的是行动。只有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见于行,雷锋精神才能发扬光大。学校学雷锋要避免“运动式”“临时性”,要引导学生时时学、处处学,形成思想上的认同、心灵上的契合、感情上的交融,最终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动。

具体活动可以如下开展。

首先,加强学雷锋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学雷锋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雷锋。要将校园环境布置与师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凸显雷锋因素,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这样可以将校园与学校教学楼、走廊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教育园。

其次,以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崇敬雷锋的思想感情。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主阵地。学校应以学雷锋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文明素质为切入点,将德育活动融于其中。通过多形式多角度,渗透雷锋精神,经过教学、示范、学习与实践,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崇敬雷锋、学习雷锋的思想感情。

再次,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注重实践,在学雷锋活动中提升道德水平。把学雷锋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立足校园学雷锋,走向社会去实践,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向不文明行为告别。这样才能逐渐理解、体验雷锋精神,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第2篇: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道德; 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91-02

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有才,还必须有德,有才有德者是大才,有才无德者是怪才,无才有德者是愚才,无才无德者是小人。如果大学生只是接受了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而道德素质不高,社会是很难接受的。因此,全面提升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切高校的重大历史史命,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

(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的做法漠然置之。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痛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社会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现象、“拜金主义”有所抬头等,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严重影响。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也同时产生了不良影响。生活在“象牙塔”的部分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观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颇有点“急功近利”,认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应该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他们往往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

当前困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有两点:客观上“收入两级分化”、“社会不公”、“竞争无序”等不良现象的增多,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改革负面评价的增加,并产生一些深层次的隐忧,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前途渺茫。主观上大学生对公德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强烈要求改善社会公德,但对自身的道德实践却缺乏同样严格的要求。对现实中反道德行为标准表现出无可奈何、默认,甚至主动接受。加上由于社会对一些现象不能做出明确的道德评判,直接影响部分大学生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困惑。理想信念与困惑并存。在思想意识领域,近年来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绝崇高”、“告别主义”,“改变话语”等思潮,对青年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再加上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如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还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

三、抓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姓和重要性

经过近十多年的艰苦的学习奋斗和寒窗生活,他们终于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家长、亲戚和朋友给了他们殷切的希望。同时,社会把大学生看成“天之骄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寄予大学生以重任。作为“时代骄子”、“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究竟还应该不应该在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加强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是对当代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积极而又审慎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而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使命,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当此重任。一个完善的人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并把它付诸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公民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的需要。当今社会的现实表明,仅靠法治是远远不够的,“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才是正确的选择。公民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要求,它的基本追求是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对于个人来说,主要是素质的全面发展。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还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展先进文化,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有许多值得传承与弘扬的美德。弘扬传统美德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先进文化更要倡导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道德。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无法回避的大问题。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必须。

四、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思考

(一)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哪就要:其一“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个人服从国家利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其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首先要有科学的人生目的,其次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其四,“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要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应当设计出好的培训方案。首先要“学会心理调节,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调试。其次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再次,“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根据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必须严肃对待。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大学要探寻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第3篇: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范文

通过老师讲解、视频播放、学生演讲等多样化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所肩负的责任和所必备的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结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因此,它在当今高校育人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地位。

在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和现实体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主线,以教育和引导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综合素质为切入点,针对在校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和心理、恋爱、法律诸问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较好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当代的我们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把社会共同生活作为青年学生形成思想和理论认识的土壤,以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为主线,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结合与统一,勾画了我国社会所追求的基本社会秩序的方向、内涵和样式,也反映了我国社会在秩序领域的基本构造和性格特点。它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思想道德觉悟与法制观念结合、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结合,以达到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人"、"道德人"、"法律人"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生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现象的修身养性,不是排斥教育的自我封闭,也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自我锻炼,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根源。

对于法律修养部分而言,更重要的是理清法律条文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内涵,要让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现代社会在其构成上的特点是追求自由自主的个体和强大的国家机器并存,认识主体、主体的行为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认识遵守法律规范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要能使青年大学生形成对于法律的总体认知--法律规范是为了维护人(不仅是单一的个体,而且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正义而出现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出现的。因此,它既实现人的需要,又约束人的行为;它通过国家的强大力量促使主体在满足和实现自身各方面需要和利益的同时,又不去损害和妨碍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和利益的实现。法律所调整和规范的行为,都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交互行为,法律规范主体行为的目的就在于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从我们自身发展状况看,此时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我们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在我们的思想、认识、观念逐步成熟和成型的大学时期,科学的理论武装可以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可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科学地传播理论,可以让我们学会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现象。

第4篇: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42-02

师生关系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师生关系是普通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内涵式发展,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师生关系的内涵以及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生了转变。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中国古典大学的基本理念,大学教育的内容之一是道德教育和品性修养始终。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教育中具有价值的目标”是培养“直接的德行”,并认为“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亨利・纽曼在《大学理想》中则认为“即使是纯粹的智育,也蕴含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大学教育的本身就成为一种道德性的教育和引导,大学教育的成效可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以及道德素质呈现。大学教师肩负着学术责任,更重要的是肩负着育人责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与保障。文中所指的高校教师涵盖了校园中与学生有联系的全体教职员工,包括一线的专任教师、学校的职能部门人员、政治辅导员以及其他工勤人员。全面构建涵盖学校各工作岗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着力点,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 提高专职教师自身素质,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全部教学环节的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古人所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大学教师更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同时有高尚的人生境界,要能够严谨治学,既注重教书同时强化育人责任,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才会产生敬佩感,这样的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师生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使教学双方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相互促进,使教与学相结合,师生才能在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中达到共同进步。教师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知识权威和文化知识传递者身份逐渐转变为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实践活动的诠释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传统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和学术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信,端正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在教学实践的各环节中,每一位教师要因材施教,能够正确评价每一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能够倾听并且辩证地接受,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教书与育人并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和思想教育质量。

二 立德修身,完善辅导员自身人格,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与能力,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新时期承担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新的历史时期要求辅导员有较高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关键。

目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信息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辅导员与学生“猫和老鼠”般的关系不再适应时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辅导员应主动转变观念,树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以人为本,保持对教育事业和对思想教育工作的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是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有力保证。辅导员要真切地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改进“猫和老鼠”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投入发自内心的感情,使师生都能够切身地感受到相互的关爱与和谐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与情绪,使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目前学生评价体系仍未完全摆脱“以成绩论成败”的模式,因此辅导员应努力尝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激励和帮助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以诚相待,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

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辅导员还应该全面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与心理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师生之间道德与人格的交流融合。辅导员与学生在专业知识、情感认知、道德情操、行为心理等方面沟通、交流与融合,使学生认同教育理念,最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尊重、宽容和共鸣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尊重与理解学生,在学生犯错时需要给他们宽容与帮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主动参与到全部教育和教学环节中来,成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角”。因此,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 改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作风,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突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窗口建设,构建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

学校各级职能管理部门是学生了解学校的窗口,随着服务对象的变化和时展,“服务育人”的功能日显重要。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职能管理部门依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学生到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办事,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服务,职能部门如果存在不良的机关作风会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看法,也使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降低。这种不良现象也会使学生对当前的社会产生不良认识,从而产生与学校相对立和抵触的情绪,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同时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应加强管理部门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建设,借鉴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机制,在高校建立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构建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建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普通高校要注重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的形成,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苏宝芳.创新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教书育人,2005(Z2):88~89

第5篇: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创新人才;素质

面向新世纪,我们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又是分不开的。如何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探讨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二者的关系。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这一切中最根本的是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党的十围绕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作了大量总结和描绘,在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说到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等等。可见,我们国家已经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人力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积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时展的要求。

二、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

大学生要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首先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主要表现在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正如古人所说:“德者,才之帅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主要通过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创新人才出色的智力和才能来表现。出色的智力和才能与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积累各种经验具有密切关系。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对人们有效地进行创造十分重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继承性学习的同时,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既要注意学习中的创造,更要注意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中的学习,努力开发智能宝库,特别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过去,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面,忽视了智能的开发和培养,使智能开发成了知识传授的负过程。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传统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现代人要着重于自己智能的开发和培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虽然从理论上讲,大脑这个知识信息库可以储存巨量的知识,但即使如此,人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消化、吸收它们。一个学生即使是拼命地攻读,也读不完、记不住他专业范围内的全部知识。因此大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多地通过其出色的智力和才能来表现。优良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现代人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应用知识使之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柔性智能系统,适应人类知识量激增的现状,充分发挥创造力,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素质。

第三是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优良的创造个性品质,如优良的意志品质;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较强的责任感;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严谨细致;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向权威挑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或自主性,能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有着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敢于冒险,富有献身精神,对新事物很敏感,不满足现状,兴趣高雅广泛,有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这是所有创新人才一般都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类创新实践已经证明,人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对其创造性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优良的道德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否有所创造而成就一番事业。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正是以培养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个性品质为目的的。个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或优良的性格与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不可分割,彼此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且个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或优良的性格是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

三、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塑造,个性心理的健全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 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献身精神、探索精神是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从事创造活动的直接原因。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不可能自发的产生,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更主要的是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认识世界。这是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形成的根本途径。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必然产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开发世界上第一部袖珍翻译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机译成果产业化的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陈肇雄博士,在他和他的课题组取得创新成果后,曾动情地说:一种献身科学,为国争光,造福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坚如磐石地树立在每个人的心中。正是这种宝贵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我们走向成功,两年时间便研制成功智能型英汉机译系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几乎所有创新人才都具有这样的品质:追求真理而不顾一切。正是这种勇气和决心,使得他们敢于去开拓任何新的领域。爱因斯坦就说:对真理和知识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种勇气和决心,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源于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有赖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 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建构性的作用。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道德品质既包括人们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它是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一个人的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靠教育、实践或感化获得的,是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所得到的结果。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主观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对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因为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必然产生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道德认识,这是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也为优良道德品质形成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优良道德品质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德性品质。在创造活动中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非常关键。可以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厚而才丰才是“合格品”。现实生活中就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和人民的危害也越大;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很难为社会所接纳。创新,用于造福于民,大功大德;用于祸害人民,其害无穷。没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其创造才能的实现,造成的只是破坏而不是创造。

第三, 思想道德教育对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着内化的作用。

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性质、情感等。在人的个性品质中,并不是所有的品质都有利于创新,如懒惰、骄傲、自卑等,就是阻碍创新的不良的心理因素,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排除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充满激情、自尊自信、敢于冒险、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独立思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品格是成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在悼念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时曾说: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过人们通常的认识。这里智力上的成就就是创新的成果,是创造力的发挥;性格的伟大既包括品德的高尚也包括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对人们的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除了进行健康的心理调适之外,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人的思想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活动,最终还是受着其核心部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一个人对世界、对事物、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做人的标准,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根本的、首要的问题。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就能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人生和世界,就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教育对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内化功能和作用。一个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必能锻造出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高素质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总之,爱心、奉献、坚强、自立、进取、开拓等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备品格。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对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极为重要。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第6篇: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范文

一、职业道德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

我们的职业道德建设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乃至今天的胜利精神、为民精神,这些“精神”一直引导着广大职工以岗为家,爱岗敬业。随着形势的日益发展 ,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层出迭现,在各种挑战、竞争的磨练与冲击下,这些“精神”正在职工的身上逐渐弱化,所以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结构多元化,物质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人们道德的复杂性、矛盾性、多样性,以致出现了道德滑坡;同时还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对外开放既引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又不可避免的使西方的思想文化侵入,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致使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对职工产生了影响和冲击,他们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处在了一种动摇不定的状态中。

二是各种媒体日益发达,职工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受内外各种舆论、信息的冲击,广大职工家属的思想、言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工资奖金、住房待遇、子女就业等问题,职工们存在埋怨情绪,委屈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逆反心理,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以致走过场,走形式,在职工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三是当前企业内部的改革优化存在许多名不符实的地方,在岗而不优岗,违章作业、简化作业、择利作业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职工对改制的配套措施也心存疑虑,如医疗保险,待业救济,再就业等,这些都增加职工的危机感和心理压力。要想解决既要依靠提高职工岗位技术业务能力,又必须通过有的放矢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危机感,通过义与利、荣与辱等道德要求进行优岗竞争。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道德建设就是要联系广大职工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分清是非曲直,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认清哪些东西是对的,要发扬光大;哪些东西是错的,要坚决摒弃,使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观念规范化、科学化。因而,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丰富内容,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氛围

职业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全体职工的道德素质,使道德规范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良心,使社会舆论与道德良心相互呼应,相互映照。为此,我们要通过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利用多种方式、多种宣传工具丰富道德建设内容。

一是强化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将与职工有关的,覆盖全范围班组和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汇编成册,印发给每位职工对照学习和执行,初步构建起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框架。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学习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职工人手一册,通过朗诵会、知识竞赛等较为轻松、活泼的形式,帮助职工记忆和贯彻落实。其中,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转化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行为规范,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当前企业管理体制、组织形式、队伍结构的新变化,对现有的各种岗位责任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规范,该淘汰的淘汰,该修改的修改,需要重新修订的抓紧修订,按照《行业文明公约》和《职工文明守则》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种行业规范。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职业道德实施活动。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职工道德素质;要坚持不懈的开展争文明职工和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利用一切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使职工群众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哲理的启迪、身心的愉悦、心灵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在参与中得到精神激励和思想净化。如运用“文明班组”创建活动这一载体,强化班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内容的规范,使岗位班组达到美化、绿化、软化、硬化标准,使职工生活在优美的工作环境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讲道德、守法纪、树新风、讲文明、塑形象”、“做四有职工、创一流业绩”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先进典型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经验,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深处获得共鸣;要高度重视典型的真实性,不生拉硬扯,无限拔高,使广大职工群众感到真实可信,可敬可学;要通过实施“先进塑造工程”,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先进典型,使不同行业的职工群众都有自己的榜样,都有自己的镜子,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发动职工都来关心和参与文明创建,引导职工比先进赶先进,全面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作为企业的决策层,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搞好了,为群众做出了样子,能够以德服人,领导在做思想道德教育时,职工就容易接受,一个单位就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一是建立领导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制度,检查自己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做到学用一致,知行合一。通过自学、办班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不断进行“充电”、“输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二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认真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将干部道德素质高低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注重对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

三、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实现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没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就不会有过硬的职工队伍,要通过实施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起职工敬业、精业、创业的“三业”意识。

一是恪尽职守,树立起职工的敬业意识。敬业意识是树立职工职业道德观念的核心问题。如果一个职工对自我职业和岗位的社会价值与追求的个人价值能够达到一致的认识,那么职工就会产生良好的敬业态度,激发高度的敬业精神,以满腔的热情自觉的、创造性的将本职工作干好。因此要教育职工忠实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克服职业偏见,不断提高主人翁的责任感、事业心。

二是积极探索,树立起职工的精业意识。对业务的精益求精,是职业道德的更深一层的具体要求。如果职工对本职工作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知识不懂,或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工作就不会得心应手,就不会保质保量。所以职工不仅要追求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本领,更要积极探索,开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具备高超的职业技术、过硬的专业本领,树立起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升华的精业意识。

第7篇: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主任;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46―01

《辞海》中关于素质的解释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而在教育学上的素质则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根据这种理论性的解释,我国国家教委又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的定义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对小学生的要求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是直接对应试教育的挑战,根据国家教委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定义,素质教育对处于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而言思想道德水平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指社会公德、传统美德、职业道德等社会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指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看待认识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等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要求学生要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更要要求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心态,同时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有较高地智力水平。智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很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对学生智力水平有所提升,对参加过素质教育训练的学生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有明显的智力差异,这也是进行教育开化的一个重要目的。三是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强,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智力和文化知识水平有一定提高,更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为将来进行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会享受美则是一种生活能力。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则是素质教育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也换,从更为抽象的角度来讲享受和创造美也是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小学生义务教育中必须要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是小学生生活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实现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要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好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则是有效发挥班主任重要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班主任的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确定的版主的角色定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为人师表

教师的基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论社会怎么发展,竞争如何激烈,笔者认为学好基本的文化知识是小学生最本质的工作。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不论她肩负着多大的责任或是环绕着多么荣耀的光环,一名班主任摆在第一位的角色这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则是问为人师表。能否当好一名普通的教师是衡量班主任是否合格的基本指标。为人师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方面要传授文化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知识传达给学生,同时还要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交给基本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较强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求一时教学成果,更应该教会学生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另一方面要做到言行举止和道德素质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为人师表的内涵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尤其是对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小学生,班主任更应该能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来看,为人师表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基础性职责所在。

(二)良师益友

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持续性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内通过学生课堂教学可以全部实现,因此作为耿小学生联系更加紧密的班主任而言要比其他任课教师在学生身上付出的更多,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深入学生生活的细节,以更低的身份姿融入小学生的世界。只有跟学生们融为一体,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班级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方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作为班主任,不仅是一名良师,更应该是一名亲切有爱的朋友,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营造一种平等、公平的氛围,不歧视差生,也不偏袒优生,在日常教育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说理式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严苛管理。

第8篇: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地方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34-02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直接体现。在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目前,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含义众说纷纭,但一般来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点、灵魂。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思想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有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政治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政治鉴别能力等。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掌握社会道德标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2.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对于包含着广泛知识内容的人文科学知识的运用,使大学生具有良好文化修养和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气质与修养等。

3.身心健康素质

身心健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身心健康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等。

4.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的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创新意识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并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等。创新精神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精神等。创新能力主要指大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的能力等。

二、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呈现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欠缺。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政治信仰模糊,组织纪律意识观念不强,存在着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思想,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

2.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不到位。大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较少,存在着有的大学生过分高估自己,高傲自大,择业期望值过高,有的大学生自卑心理严重,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等现。这就引发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社会需求和自我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3.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表达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素质,然而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无法用语言或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感。

4.人际交往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存在着不积极主动交往、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不能熟练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等现象。

5.团队协作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要要求。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缺乏必要的团队意识,有的大学生虽然具有团队意识,但缺乏与他人进行合作共事的能力,这都将影响团队作用的发挥。

6.心理素质薄弱。学习压力的增加、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均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7.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停留在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性的把握。

8.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途径

在高等学校,第一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第二课堂教学以其开放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高等学校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途径。

1.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拓展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认知自我、拓展能力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等。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第一,要以系列教育为依托,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系列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通过举办纪念仪式、观看记录片、召开讨论会等形式,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第三,要以各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一系列针对性强,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学生活动,如专业学术讲座、专业技能比赛、经验交流会等,提高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第四,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五,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节,营造浓厚的学术科技氛围,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第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体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竞争精神;第七,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正确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分数,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确保社会实践活动保质保量的开展。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不断挖掘实践的内容,创新活动的形式,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创业相结合,使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把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全方位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找准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第三,要重视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学校、企业、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比较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逐步建立完善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真正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牟道富.刍议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0,(7):64

[2]江林强.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J].职业时空,2010,(10):83-84

第9篇: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 生态文明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BKT2011061)。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47-01

高等教育关系到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因而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点,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都是教育改革当中颇受国家政府重视的一个领域。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顺应这种潮流,高等教育也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教育中贯彻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各高校改革的重点。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继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说明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人类依赖于自然。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成为了人类的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和资源的低利用,引起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积累性衰退和恶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反思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以说,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文明主要形式之一。未来的发展是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学科理论

高校德育过程是注重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德育来说,这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某一大学早在2000年就对本校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知识、生态道德情况和绿色消费观等进行调查。当问及入学前是否接受过有关环保教育时,在889人的回答中,有47人选择“从未接受过”,有45人选择“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有797人选择“知道一些零碎的知识”,分别占被调查人的5.129%、5.106%和89.165%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公共生态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正是从这点出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在这一方面德州学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与意见,并且同时付诸于实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学生要在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担当起自身的使命,必将奠定在其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基本途径,大学生自我教育与修养是其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之下,德州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养成活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素质文明养成主题讲座,“文明好素质,和谐新教室”教室风采设计大赛,“寝室风采”设计大赛等等一系列文明素质养成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德州学院的广大学子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内涵,并且在丰富自己课余生活的同时使自己的文明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德州学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学生生态文明与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的密不可分的关联。

2.树立合理的生态消费观

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可以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一,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经济情况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如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渗透消费观念的教育,强调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个人、社会、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该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养成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孔德萍.《思想教育研究》[J] .2008年1期.

[2]张梦飞,赖章盛 .《经济与社会发展》[J]. 200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