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职业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66-02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想要在求职与择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实践证明,谁在职业素养上占据高位,谁就在就业上占优势,谁也就能够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不仅影响高等院校的就业率,也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更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其中,职业技能又称为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而其他几项则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又称为隐性职业素养。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比较重视隐性的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2]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大学教育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它在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当中,以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职业法律、职业行动等方面的培养。
1.通过“理想信念篇”进行职业理想信念的培养。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新生刚入校,面对的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对所学专业的迷茫。开学初,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对2013级新生基本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专业的填报,38.2%的学生是亲朋好友帮助选择,对于选择学医的目的,40%的学生认为好找工作,对于所学专业的了解,60%的学生不太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新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缺乏职业意识,更不可能产生职业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在绪论课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对大学生活以及学校概况进行介绍,并设计实践课环节,邀请资深的专业老师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培养职业意识。紧接着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并为着理想不断奋斗,鼓励学生从进校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理想与职业之间搭建桥梁,让理想通过职场奋斗而梦想成真。
2.通过“人生价值篇”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第三章人生价值篇中,如果单纯地谈人生观,孤立地谈人生价值,则会使整个教学内容显得空洞,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教师将学生今后要从事的职业与实现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教育学生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竞争与合作,尤其在工作岗位中培养与同事的团队合作精神,让职业成为个人发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教学则会显得充实而有意义。
3.通过“道德修养篇”进行职业道德与作风的培养。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作风是指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是职业道德在从业者职业行为中的习惯性表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因此,在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与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的教学中除了要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更要在此基础上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整体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4.通过“法律篇”进行职业法律意识及维权观的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应主要从法律的知识、观点和思想三个方面加以培养,从而使大学生具备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和公平、正义观念的养成。在第五章与第六章的法律专题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和法治观念,再结合第七章第二节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部分将职业法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引入真实生动的法律案例,比如,对“医闹”事件、“护士虐婴”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使大学生加深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培养高尚的职业操守。
5.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职业行为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意识密不可分,树立职业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统一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职业角色,规范职业行为。例如,笔者在实践课上让学生自编自演有关“医德”主题的小品,由学生扮演医生与护士的角色,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符合医护身份的语言、动作,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医护岗位的行为规范。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立足专业特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所学知识为人民服务。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深化
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
1.教师应具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意识。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程度,因此,教师应具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意识。教师应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要了解授课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职业道德、就业条件、行业前景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目前,有些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一无所知,无法立足学生就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无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学缺乏实效性。
2.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入。在教学中,应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教学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应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备好课,拓展教学内容。比如,在谈职业理想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引导学生通过实现职业理想而最终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比如,十报告在推进社会保障及人民健康方面,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们在授课中就将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医改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教学中去,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分专业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法律条文的解读。比如,我们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解读了《护士条例》,为药学专业的学生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这样,同学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行业法规,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工作培养法律意识。
3.将实践课与学生专业见习相结合。专业见习是大学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部分,是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专业实习的前奏。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探讨,专业教师的协助与指导,学生逐步获得实践工作的能力。可见,专业见习能使学生近距离感受职业的魅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利用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来开展思政课教学,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同时,这两者的结合还有一个优势:既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有机地融合,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思政课教师寻找实践教学场所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和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冲击着我国长期存在的旧的道德观念,对人们形成新的道德观念如公平竞争观念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给道德的变化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如拜金主义蔓延、私有意识膨胀等。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道德的双重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如何科学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务之急。
2.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我们办学的大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办学的根本宗旨。因此,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的同时,重视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塑造。
3.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无论从心理、生理还是道德行为上讲,都处在一个转折时期。一是二十岁左右的。他们带着对社会现实的直观认识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后又继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市场经济中的种种道德观念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引起大学生情绪的波动,这种波动会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上形成许多矛盾,产生种种困惑。二是大学生的年龄和经历使他们激情多于理性,易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在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诸如腐败现象、极端自私自利的行为等产生强烈的不满或深恶痛绝,但同时又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崇尚个人价值、金钱至上等思想的影响。三是大学生具有勤于思考的特点,他们热衷于对一些社会现实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思考,涉猎面广,接收信息丰富,在观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自身难以解释的矛盾和困惑,会出现思想和行为的某些失衡。然而,他们社会化程度低,可塑性强,既可被先进的思想所塑造,也容易被一些消极现象所牵引,所以,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4.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一些高校客观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和一手硬一手软”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失衡现象,即重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忽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大学生做人的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不利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1.增强优秀文化的引导,培育新公德氛围。坚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坚持用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二是加强公德教育,创造新公德氛围。在大学的校园里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勾肩搭背、搂搂抱抱;随地吐痰、抽烟喝酒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大学生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提高个人意识,塑造个人成就感。一是提高认识。必须培育大学生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做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二是注重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管理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6.05.250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这些思潮一方面对原有的固化单一的思想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思想的混乱,尤其是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的泛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在校大学生特别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把握好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1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和特点
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常规教育中的单一化理论灌输已经脱离了教育本身,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亟待改善提升。因此我们要针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1)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维敏锐活跃、乐观向上、富有创新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同时,由于他们往往感性多于理性,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意识薄弱,对过去那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传统价值观逐渐淡漠,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问题的选择上会觉得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而不愿再单纯无私地给予奉献服务。2)在道德情感方面,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据相关研究表明,艺术专业学生善于表达,不容易走极端,钻牛角尖,在遇到一些困难时容易通过创作美术作品、演奏器乐、唱歌等方式调整情绪和心态。但是,由于校园文化相对单纯,很多学生在家长过分保护中长大,导致缺乏同龄人应有的辨别是非的能力。3)随着网络和通信行业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依赖手机和网络,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都是“手机党”。网络信息多元化渠道一方面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不喜欢集体活动,而是喜欢“宅”,使大学生的集体与合会的归属感消失,在现实世界交往中产生了人际交往关系的障碍危机。
2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创新教育
2.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标准,也是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价值取向。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必须保证在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一些消极的、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在缺少警惕的艺术专业学生间进行传播,导致他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因此,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特别需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真假、明是非,保持对不良思想的甄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人民三个层面确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自身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知行合一。
2.2加强全面发展、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创新培养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他们对于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的侵入,需要思想道德的一杆标尺,要教导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社会思潮,加强对有益思想的吸收,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素质。但个人的道德不能只靠外部的命令和规范来制约,而是要让他们有道德上的自觉,通过感受和了解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社会道德认知。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成长道路和发展方向,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3提供特色主题活动,进行创新实践教育
针对现实主题所开展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受到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热烈欢迎。根据现实中所发生的国家大事、时事、社会热点问题,鼓励艺术专业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显示出对时局的关心、对社会的关注,并从中接受良性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诸如组织学生开展抗震救灾、支援灾区等关爱受灾同胞为主题的创作募捐活动等,这些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传递了正能量,顺应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自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宣传效果,极易感染学生的内心,深入他们的心里,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4结语
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艺术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进一步进行教育改进和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专业大学生成为祖国的后备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赵野田.思想道德素质解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6).
[2]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李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J].教改创新,2013(5).
[4]任文.浅析艺术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0).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21世纪新形势下的高职学生在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的学生出现了一些落后的错误的思想,不仅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对周围同学、家长以及学校造成了一些麻烦。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创新,切实承担起为我国培养适应现代化形势需要的“四有”新人的职责。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的责任是为我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产业工人,重点是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技术操作水平是必然的,然而,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常碰到尴尬的情景,一些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存在差距,因此,也就淘汰掉了高职学生。这对高职院校敲响了警钟。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校往往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较差、学生学习能力弱、自我约束能力差、叛逆心理强、散漫难管理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只重能力不重综合素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
(二)教育内容存在问题
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教材往往只局限于几本政治课程。这几本政治课程存在诸多政治术语、概念,在学生看来,枯燥无味,教条化,没有实际意义,更缺少指导意义,没有贴近学生的大学生活,一味“放空话”,学生便在心理上形成抵触,不愿对这些生硬的政治内容进行过多的了解,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政治是“高高在上”的政客谈论的虚假东西,因此学习的时候也就囫囵吞枣,草草了事。这样政治纲领性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育手段存在问题
当前的中国是开放包容的中国,各种新鲜事物、新鲜思潮席卷而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厌倦,他们更乐意接受新鲜刺激、多姿多彩的内容。学生追求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开放性,追求诸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感官性强的教学方式,而现在的高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程中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学设备也以黑板为主,多媒体设施配套不完整。由于思想道德本身过于高境界,学生已经丧失学习兴趣了,如果教学手段再刻板枯燥,那就真的没有实际意义了。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程的创新
(一)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思想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通过行为举止表现出来。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智慧动物,而思想道德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优秀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以及行为的表现具有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反之,低俗的落后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以及行为的表现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高职学校的教学重点虽然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譬如理发师、糕点师、计算机人才、挖掘机工程师等,社会及企业对于高职学生技术的要求也确实比一般本科毕业生要高很多,但是,由于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日后同事之间相处、与部门及领导沟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意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其实也在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格以及思想修养的重大责任。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今后发展有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沟通方式、为人处世、看待人生的态度等等,可以说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人来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多给学生一些心理上和学习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能够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能够以一种全面的健康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上的事物以及人生方向,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创新
当前的高职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除了应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优良的思想道德传统进行教育之外,其教育课程的内容也应当随着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使教材能够适应世界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深入理解并研究马列主义等基本思想理论的立场、观点,理解研究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观、人生价值观等,并在此基础上时刻关注新理论、新成果,时刻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结合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对高职学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难点问题及时回答,对他们不懂的思想道德问题、认知问题、人生价值观问题积极解惑,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情况,将这些“束之高阁”的思想问题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能够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在对教材有深刻正确认知并保持原有教材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备课时应积极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予以标注,并重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对于教材中反复出现的知识点予以调整,结合新时代思想道德的发展慎重进行添加修改,使学生能够把握住教材要点、难点,更好地了解教材。教师可以创造幽默的教学氛围,力求通过浅显易懂的词汇将枯燥乏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传达给学生。就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而言,第三章中的第三节、第七章第二节以及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相关的一些课程中已经出现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备课的时候就应视具体教学情况而定,适当调整,合理安排相关内容,可以把更多的教学精力及时间放在其他知识点的讲解上或者是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上。通过这样适当的调整补充,教学内容更加明朗化、系统化,更加符合了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其实,不止是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在的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讲技术就只讲技术,讲理论就只讲理论,课程教材即使在当前环境下也不能进行改革。那么,教师也应该在这些专业性的课程之中适当涉及思想道德问题,使学生在严密的专业课程学习之中体会到思想道德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熏陶。
(三)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首先,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课堂上教师往往是传统的教学角色,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沟通相对较少,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些教学中来。他们想针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见解,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老师的问题提出疑问。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问答机会之外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走入学生中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行分组讨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协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思维较为狭隘,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弥补学生个人知识的不足,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有推动作用的,学生不至于对教师的说教产生厌烦,反而会爱听、爱学。
其次,教学设备的改良。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高职学校应当考虑将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课堂。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课程中比较枯燥的知识用视音频、图片资料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程中的案例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其中一些涉及思想道德的人和事便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并积极进行网络思想道德评比,提高网络思想道德修养。
(四)创新道德考核制度
当前中国教育制度的大环境决定了成绩是对学生进行衡量的标准。但是,学校及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是否优秀仅凭一张试卷是决定不了的,应当将综合素质包括在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经常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试卷成绩异常优秀,性格却往往过于内敛,有时只顾学习,对其他同学主动咨询的学习问题漠不关心。日常生活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强。而有的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却对同学、老师都很热情,乐于助人。这样如果以试卷作为评判标准的话对于学生性格、思想道德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学校、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对考核制度进行调整创新,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并进行有效地管理,对于思想道德素质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惩处,并加强教育,从而规范学生行为,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总之,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如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都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创新;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创新道德考核制度,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思想道德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立新.试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高校教育,2011(27).
[2]韦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需要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2012(8).
[关键词]职业需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白霞(1969- ),女,河南焦作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教学。(河南 开封 475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33-01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快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基于职业需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教育功效具有现实意义,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素质、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需求、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1.课程改革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专科、本科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头等大事。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必须深入探索和研究。笔者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实际,联系各专业的职业特色,针对其职业需求的普适性和特异性,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水利专业为例,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职业需求为依托,在培养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应具备的诚信、忠诚、抗压精神;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侧重培养知识产权意识等。
2.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分类和职业岗位不断增加,为职业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社会上众多职业,每一个求职人员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需求有客观的、合理的、科学的分析,保持合理的职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步伐必须加快,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出校门面对职业需求的压力。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甚至课程体系方面等进行了改革尝试,但教学效果均不理想。教学改革和实践步子较慢,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要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融合,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优化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突破口,以改革考评体系为环节,以多渠道教育为依托,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为着力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1.改革教学内容,把教材体系变为职业体验教学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课改中要将职业需求的实践性、应用性与国家统编教材的理论性、指导性结合起来,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职业体验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创设实际或虚拟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激发兴趣,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在不脱离原课程教材基本要求和精神的前提下,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思想、知识、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教学。可以组织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在原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和完善,并针对各专业学生岗位需求特点开展职业专题教学。
2.改革教学方法,使校企合作实现职业体验式教学。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每个专题运用一个典型企业案例,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企业文化课堂讨论。其次,加大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每位任课教师课前认真收集典型案例,结合精品课程网站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后训练和拓展知识的空间。最后,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通过调研和教学实践,汇编典型教学案例、讨论题目和课件,并加以推广运用。
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学校和企业综合评价体系。课程应结合各专业顶岗实习和职业体验活动,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综合考评,将传统的“知识记忆”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考核。加大职业体验考核分值,逐步树立职业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学生运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1.课程改革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方面入手,针对各专业职业需求现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深入企业进行职业体验专题教学研究和实践;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专业实际需求开展研究;联合用人单位建立突出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资源库和测验试题库,反映职业需求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网站。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依托职业需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课程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巩固公共基础课应有的地位,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改革,使学校职能部门、教学系部、任课教师和学生全员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党和政府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方针、政策和要求落到实处,克服教学中学科化偏向,过分注重专业课、轻视人文课程的问题,使教学规范化。第二,基于职业需求,在原有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扩充职业道德的内容、扩展职业道德训练,使课程职业道德内容更加具体化,增强实效性。第三,通过教学改革,彻底改变课程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脱离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实际的问题。第四,通过教学改革,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丰富的影像教学替代简单说教、填鸭式、我讲你听、我讲你背、我写你记的教学,使课程教学生动起来,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脑入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第五,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用生动的内容、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改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第六,解决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和法律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成人、成才、成功。
四、结语
总之,应把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合起来,并联系各专业实际把职业道德专业化、具体化,从而使课程进一步适应职业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建立学校和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法的“三个转变”。结合各专业顶岗实习和职业体验活动,由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综合考评,将传统的“知识记忆”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考核,将传统的课程结业考核变为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长期评价,将传统的任课教师单方考试变为企业和学校的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涂爱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探索[J].学理论,2011(34).
[2]刘彦朝.逻辑的力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专题教学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3).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路径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态度、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课实效性进行分析与教学模式设计,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效性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优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实效性是指人们确立某一项目标后,经过精心策划、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产生的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所达到的有效程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指高职院校按照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其活动的结果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1年时间的讲授后,高职学生所获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提高程度。教学的实效性是经过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学生不仅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而且掌握知识的应用技能,在认识与行为上有明显提高,即在“知、情、信、意、行” 5个方面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通过树立时间与效果之间关系观念,对单位时间内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收获是成正比例关系,即通过教师的恰当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使得学生的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一、实效性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地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是衡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低的“晴雨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学风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立足于解决和增强实效性问题来展开工作,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特征
第一,客观性。客观性指课程的教学效果已经产生,是实实在在的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教师能够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并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过程,考察高职学生认同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并以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与法治行为准则,学生的言行表现、考试成绩明显提高,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
第二,积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是指它的积极效果,即正面的效果。经过讲授与学习在学生中没有产生积极正面效果,就是无实效性。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的共同的努力,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总体上收到了正面的积极效果。
第三,特殊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特殊性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高职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灵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本质就是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性质与内容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与特殊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与实效性的达成是一致的。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实现路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是以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和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中强调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准绳,以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应用性,以高素质、高技能为依据,展开课程模式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实现路径是在教学目标、理念、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和教学手段方面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目标方面,突出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能力和守法、用法能力的培养,经过培养使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能够满足各行业需要。为了实现该目标,把总目标划分为以模块为单元的分目标,再分目标下设任务子目标,子目标下是每次课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在教学理念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诉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学生实际,服务于职业化,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学习与生话中的实际问题。内容选取考虑三方面因素即中央文件精神、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岗位需求。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划分为5个模块,模块下设若干个任务。
在教学方法方面,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式或举例式教学方法,如以任务为引导、以典型案例为依托,以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为载体等多种形式的运用,提升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评价标准方面,采取考核、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期末考核、学生在交流与讨论、课堂表现、成果展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采纳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信息化,以多媒体,如简化与精美的PPT制作、音频视频的选取等运用;计算机网络,如网上授课、答疑、辅助学习资料的传送、提交作业等运用;通讯网络,如微信、QQ平台等综合运用贯穿主要理论内容。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为“1133”教学模式,即一个引导、一个依托、三种实践和三种信息化手段运用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高职院校教学形式,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不仅考量的是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考量的是高职学生的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达成目标情况,即学了得管用,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导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刘川生:《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论文摘要: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创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之中,重新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
我国高校扩招之后,计划体制下的大学生高就业率不复存在,就业问题逐渐凸显,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创业教育成为国家行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面向当代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课程,在培养创业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应该不断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研究,为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服务。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目标与路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与此相适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目标则是提高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更好地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顺利达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教学创新的具体路径则是围绕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组织教学,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深入认识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为学生未来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设计
创业是指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在国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的前提下,大学生要通过就业观的调适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创业者。[1](P.159)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则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实现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目标,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各章中都应该渗透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的教育,系统讲授创业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一)绪论部分内容设计
绪论部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育学生珍惜大学生活,适应新的环境,提高创业素质,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创业教育的重点可安排在第二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才目标、形象塑造三部分内容,重点阐述以下问题:第一,创业素质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必要准备,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创业素质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这些素质有助于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专业技能、人际协调等各种能力,都与大学生成才目标息息相关;第三,创业形象是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之一,重点从形象塑造方面去分析创业者的形象。
(二)第一章内容设计
本章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重点阐述创业理想及其实现,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创业理想,勇于创业,善于创业。主要安排四个主题:第一,创业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创业理想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创业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一部分,大学生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中进行创业,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创业活动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给学生分析创业的风险,打好预防针,增强学生对创业风险的抵御能力;第四,创业理想的实现。
结合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在教育学生树立创业理想的同时,又对创业理想实现的艰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三)第二章内容设计
第二章主要进行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可以重点讲授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的爱国情怀,教学中可结合相关案例分析那些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爱国理想,勉励学生努力寻找创业与爱国的最佳结合点,在创业活动中践行爱国主义;第二,梳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创业精神与创业传统,从中发掘一些创业思想和创业教育素材;第三,梳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的创业精神;第四,如何弘扬创业精神。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创业教育,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摆脱以往抽象阐述的弊端。
(四)第三章内容设计
教材第三章主要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而可以结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分析创业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创业对于拓展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创业者面临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围绕五个问题进行:第一,创业对拓展人生价值的意义;第二,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要求;第三,创业者的人际环境、人际交往;第四,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进行创业;第五,科学发展观对创业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可以让大学生明确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以及创业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
(五)第四章内容设计
本部分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基本原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内容。因此,创业教育可以结合道德教育来进行,分析创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明确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切实履行。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渗透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创业者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系统梳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从中精选一部分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具体规范,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第二,创业者的荣辱观,教育学生以创业为荣,以满足人民需要为荣,以成功创业者为榜样;第三,创业者的基本道德素质,尤其是对个人与他人、国家、社会的利益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第四,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规范。结合道德教育所开展的创业教育,旨在使大学生明确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作为未来创业者的道德素养,并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自觉遵守各项道德规范。
(六)第五章内容设计
第五章主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创业活动与社会公德密切相关,创业活动需要稳定的公共秩序,创业者自然应该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本章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创业需要稳定的公共秩序,着重讲解良好的公共秩序对于创业活动顺利进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第二,公共生活道德失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此处重点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化认识;第三,《环境保护法》对创业活动约束与规制,当前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自然要渗透创业教育始终;第四,网络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创业活动离不开网络空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同样适用于虚拟空间,需要切实遵守。转贴于 (七)第六章内容设计
本部分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把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相关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着重分析职业道德及法律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家庭生活对创业活动的支持,重点讲解以下五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的职业道德,分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对创业活动的约束与规范;第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公务员法》等对创业活动的约束与规范;第三,创业观教育,强化创业意识;第四,创业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业环境的优劣,明确创业风险,作好心理准备;第五,创业者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教育学生兼顾创业与婚姻家庭,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八)第七章内容设计
本章主要进行法律意识与法治精神教育,因而结合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者的法治意识,主要从以下五个问题入手:第一,创业者所处的法治环境,分析我国法治建设和创业活动的辩证关系;第二,创业者应该具有的法治观念,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观念有合理认识;第三,国家安全与创业,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坚定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的信念;第四,创业者的法律修养,在处理创业纠纷时能够讲法律、讲程序、讲证据、讲法理。
(九)第八章内容设计
第八章主要进行法律制度教育,包括宪法、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讲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创业者的权利维护,重点讲解宪法、民法和刑法;第二,民商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三,行政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四,经济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五,刑事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这些法律规范与创业活动的启动、运行、调整密切相关,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具体法律规定,以具体法规为导航,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创业者。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手段,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是目的。因此,教学方法要始终围绕有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三种:
第一,讲授法。讲授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教师讲授和组织学生讲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教育,开展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确创业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第二,讨论法。讨论是讲授基础上的延伸,通过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创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认识,探讨道德理想、法律理想和道德实践、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及应对措施,有助于增强创业者践行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案例法。案例是理论的动态呈现,引用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尤其是本校校友创业的先进典型,从中概括出他们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即创业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人格;自我教育
作者简介:张社字(1964-),女,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平等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研究”(编号:CJA030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张社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9-0011-04
职校院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步入职业生涯,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使广大的职校生成为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技能过硬、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有用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加强人格教育是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人格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一)人格是“成人”的基础
关于人格的定义,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说法,但在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美国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C.W.Auport,1897-1967)认为,人格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Eysenck,1917-1997)认为人格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1905-1998)认为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概而言之,人格包括了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既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具有教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
关于健康人格的标准,也有多重表述方式。但不管如何表述,其本质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一个良好的、健全的人格,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与社会发展的完美的结合。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1897~1967)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就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具有七条标准:一是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二是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三是具有安全感;四是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五是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六是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七是具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美国心理学家、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之一的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具有五个具体的特征:第一,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第二,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第三,信任自己的感觉;第四,有自由感;第五,具有高度的创造力。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从上述人格的定义和健康人格的标准中可以看出,人格的本质实质上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人格,至少不是健全的人格。人格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成人化的过程,积极向上的环境有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会使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价值观与社会同步成长,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适应环境,成为一个成熟、乐观、自信、健康的人。因此,人格是长大“成人”的基础。
(二)人格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我们知道,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奉献社会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的教育等。从这些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健康人格教育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离开健全的人格,其他的一切都必然成为空谈。
第一,健康人格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分裂的人格必然产生分裂的思想,影响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
第二,健康人格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心理依据。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是正确的世界观的重要来源。但是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的心理基础,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很难发挥作用。“对牛弹琴”正是这种意思的最典型的表达。
第三,健康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重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不良的人格则很难形成良性的道德素质。或者说,人格状态是发散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只是相对的,且往往同时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就决定了良性人格养成的艰难性与长久性。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 举措
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支持职教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发展更快,政府支持力度更大。但是中职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中职生的思想素质,即“德力”不高是其原因之一。
一、充分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举措。
充分了解和关爱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班主任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既要积极乐观,又要严格要求,充满关爱和尊重,决不能歧视他们,贬低他们。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育。讲求教育和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由于技校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住校生,不仅需要班主任经常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情绪、情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不管大事小事,班主任都要一如既往,倾注自己的情感,竭尽自己的心力。班主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学生也了解、熟悉班主任,二者就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与学生和谐相处,使他们内心深处把班主任当成良师,更认同为益友。
二、弄清中职生的现状,明确学生教育的起点。
通过调查研究可知,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75%的人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升高中没希望,就没有参加中考,且在初三下学期开始,到不到校,上不上课,学校和家庭也不注意。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差,例如,有些学生的汉语拼音还不太会拼写,语言表达、阅读存在问题,英语26个字母写不完整,学习成绩总是倒数末位,养成了经常不做作业,上课管不住自己,脏话连篇,抽烟喝酒,打架闹事等不良行为习惯。但是,他们并不是不聪明,从他们玩电子游戏玩得很好,有许多体育爱好,有很好的社会交际能力看,他们的智力不低下。这些特点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表现都不一样,教师必须因学生的不同而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每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集中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确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权利和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进一步发展强大中国的真理。在全体学生中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校期间要学好文化和技术,培养优良品德。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把他们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加强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课,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贯彻八荣八耻结合起来。形成爱国爱党爱人民,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让学生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实习)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进一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发扬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的精神,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五、寓“爱”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是不断提高中职生德力的法宝。
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责任,是教师作为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执行者而承担的责任。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总要耐心指导,确保进入我校的学生都能学到一技之长,让每位学生都能生存和发展。在学生生活和各项活动过程中,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更要像父母般或是兄弟姐妹般关心他们,处处充满无私的爱。学校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求真、尚美、向善、宽容大度、有希望、有追求、有阳光灿烂心情的美好环境。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针对当前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指导活动,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力争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是不断提高中职生德力的必要条件。
当前中职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感受,独立和自主意识越来越强,而过去种种原因又使他们充满了自卑心理。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逐步提出了帮助学生找回成功的自信和成才的愿望的德育教育思想。要求每位教师接纳和尊重每位学生的心理现状,认真研究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和愿意做的事情,即寻找兴奋点,逐步利用表扬的手段去引导学生从普通的行为中获得自信,从优秀的行为中获得荣誉感,从对困难的克服和劳动创造中真正获得成就感和价值。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安排一些低起点、小步走活动。例如,大、小型体育活动、晚会、趣味活动、特长一显身手活动、技能节活动、各种常规达标评比等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和长处,从而感受成功。
总之,目前中职教育面临许多德育教育难题,我们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广泛收取材料,丰富德育经验,不断总结规律,提高中职生的德育能力。基于以上思考,多多开展“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相融合”的学校德育的实践研究,期待通过这样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夯实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