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餐厅创新方案范文

餐厅创新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餐厅创新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餐厅创新方案

第1篇:餐厅创新方案范文

虹夕诺雅 京都

“假如日本在保留固有文化的同时进入现代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周围景色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一有趣的好奇心便是建造虹夕诺雅酒店计划的开端。这一酒店计划不仅是简单地追溯历史,酒店主人希望在维护这片土地上独有的价值观、生态系统以及文化的同时,也造出一个完全符合时展及现代化进程的理想世界。

日本名门贵胄钟爱之地

京都向来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新与旧、传统与创新、历史与传承,在这里,以各种形式融汇呈现。在以渡月桥而著名的岚山,你可以看到许多远离高楼大厦的京都特色景观。大堰川是日本古代三朝贵族的游玩之地,对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化具有深远影响。而“虹夕诺雅 京都(HOSHINOYA Kyoto)”则正被眺望大堰川的岚山所环抱。

从渡月桥乘舟,一边欣赏岚峡雄伟且优美的景观,一边沿着大堰川逆流而上,大约10多分钟,虹夕诺雅 京都呈现在眼前。在到达这里的瞬间,相信你能够体会这里是个与外界隔绝的特别地方。虽然白天还有从保津川漂流和去岚山上寺庙参拜的游客,但到了夜晚,这里就是住店客所独享的私密世界。

全球小型奢华酒店(SLH)成员之一的“虹夕诺雅 京都”一共只有25间客房,原本是百年前著名的航运商人角仓了以(1554—1614年)的书斋,此人是当时京都三大富商之一,富可敌国。星野集团对古老的贵族府邸进行了改建,在保留着传统建筑优点的同时融入了虹夕诺雅的崭新之美,目的就是让人们重新认识日本住宅的魅力。这里的住客非富即贵,品位和实力一样都不缺。

每当有新客人入住,酒店的服务人员就会“击缶相迎”。随着悠扬的音乐,一场潜移默化的日本文化之旅也就拉开了帷幕。休息厅功能很现代化,家具装饰透着浓浓的传统风格。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经过名家的精心设计。

冰冷石壁上覆盖着厚厚的青苔,时不时冒出几朵娇艳的小花,树枝上凝结着晶莹的水滴,山谷中弥散着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溪流在石间冲刷而过。月桥、山之端、谷霞、水音、叶露,每一间客房都被赋予诗意的名字,房间中可以观赏到随着季节而变化、令人心旷神怡的岚山美景。

旧建筑改造,有保留更有创新

如何为传统建筑带来新的气息?这一有趣的课题对酒店设计者——东环境建筑研究所所长东利惠女士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东利惠女士在设计酒店之初的想法便不仅仅是修复古旧的传统建筑,还提出了“另一个日本”的新方案

由于虹夕诺雅 京都位于京都地区,因此度假村运用原有建筑,以改造的方式下建造而成。进行改造的最大部分是将大型宴会厅改为105—117号客房;接待柜台与图书馆休息室,以及原本的大型浴场,改为充满时尚感的公共空间,特别适合有时差的客人在任何时间前来阅读休憩;传统的日本式房间,讲究“低视线”,在低矮的空间中可以更贴近大地和自然。虹夕诺雅房间中的这种“榻榻米沙发”不但保留了传统日本式房间美的意识,而且使客人感觉到更加舒适温馨。设计师还以“和室再发现”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茶箱、床、餐厅和卧室家具,放置在房间内,营造出“日西合璧”的独特氛围。墙上贴的也不是普通的壁纸,而是京都独一无二的“京唐纸”,由艺术家将胡粉、印度红、群青、黄土、墨和云母等颜料调和后制成。希望客人能够尽情欣赏这由传统花纹、手工艺特有的不均匀感和手感所酿造的传统日本美,以及京唐纸在灯光照射下所显现出的千变万化的表情之趣。卫生间的色调风格与建筑非常统一,功能不逊于任何五星饭店。当有人进出时,马桶甚至是自动开盖自动冲水。传统的灯具在黑暗中成了主角,灯光播洒到虹夕诺雅的每一个角落,让建筑似乎得到了温暖而安详的生命。代代相承的日本建筑被四周大自然的美景与京都的文化气息所环抱,你可以在这里发现京都的精华,感受无可比拟的自然美景。

酒店信息:

虹夕诺雅 京都(HOSHINOYA Kyoto)

地址:Genrokuzancho 11-2,Arashiyama,Nishikyo-ku,Kyoto City. Japan

电话:010-5923-3880 ext 3818

网址:

酒店房间数:25

餐厅数量:两间餐厅(怀石料理餐厅-二层,现场制作荞麦面餐厅-一层)

亲爱的:米其林三星Kitcho餐厅是我们的合作餐厅,因为不好订位,客人从我们这里订位一般会订上。但请注意不是我们酒店的餐厅,不在酒店内哦~

其他设施:停车场、图书馆、花园等。

如何到达:

从关西国际机场到京都虹夕诺雅

从关西国际机场8号口乘坐Limousin Bus至京都车站(Hachijo-guchi),从京都车站乘坐出租车至酒店登船点。总路程大约100公里,时长150分钟。

第2篇:餐厅创新方案范文

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宽5.12米、高14.28米的大爱崛起碑,碑体像一个大写的“人”字,象征着震不垮的青川人、击不倒的四川人,寓意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贯穿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程。

在抢险救灾中,“生命至上”,8万余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在安置群众中,“安民为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在恢复重建中,“民生优先”,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体现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全域。

在都江堰,注重对宜居生活环境的保护。上海援建者说:“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责无旁贷。”为此,上海宁愿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在环境保护上着力。

在什邡,努力消除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现在,走进什邡任何一所学校,你都能看到塑胶运动场、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

在安县,鲜明体现对孤寡老人的关爱。在辽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整洁的宿舍、漂亮的餐厅、安静的阅览室和崭新的健身器材,映衬着老人们的笑脸,一派和谐、安宁。采访结束时,福利中心95岁的霍联科大爷坚持带着88岁的老伴送采访团到大门口,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谢谢党、谢谢辽宁、谢谢大家。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多年来一直就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地震后,更是次生灾害频发。重建伊始,中央就提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老北川,在地震中遭受灭顶之灾。重建中,北川的选址和规划,举世关注。为保证选址、规划、设计的科学,组成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牵头,全国50余家具有甲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的规划设计队伍,包括6位两院院士、6位全国建筑大师在内的数百名专家,本着向人民和历史负责的精神,在实地勘察、走访调研、反复比较、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异地重建、落户安县的崭新方案。从选址方案出炉到审批通过,历时近半年。

新北川的重建规划注重了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性化要求;坚持小城尺度,节约每一寸土地;在空间布局上,羌寨穿插,建筑轮廓线让位于山体轮廓,每条街都能见山;同步规划羌族特色商业街和工业园,群众可就近就业。

和北川一样,全省灾后重建,为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子孙后代负责”,从选址到规划,从设计到施工,都贯穿着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质量、不留隐患,注重长远、不留包袱,统筹兼顾、有利发展的原则。两年中,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实践着对灾区人民的郑重承诺!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走进刚刚投入使用的都江堰尚慈翠英小学,圆拱形的屋顶,橘黄色的墙壁,食堂、宿舍、教学楼、体育馆、电脑房……每一栋房子都很漂亮。负责学校建筑的丁志斌也不禁羡慕地说:“新学校比上海的小学都要考究,设备都要先进。”

“5・12”以后,这所小学就和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这个人就是上海奶奶沈翠英。沈奶奶把自己的房子卖掉,筹集了450万元投入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表达孩子们的感激和感恩,新小学被命名为尚慈翠英小学。

和这位上海老人一样,全国同胞都想方设法为灾区群众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我来,因为我们是唐山人”,这是灾区最动人的话语。在汶川地震灾区的每一个地方,都会见到唐山人留下的印记,都会听到有关唐山人的故事。因为,汶川地震触动了唐山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来,因为我们是同胞”,这是灾区最深情的话语。在这里,香港派往灾区的心灵重建义工已经达到几十批数百人;澳门旅游局专门拨付1000万澳元组织居民到川旅游;台资企业不断在灾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

“我来,因为我们是志愿者”,这是灾区最有力的话语。“志愿者”――这个曾经并不多见的群体,自地震那一刻始,从救人到重建,在汶川、北川、青川,无时无刻不闪现着他们青春的身影。

程莉,这位美丽的上海女孩,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来到满目疮痍的汶川,参与到水磨镇艰难的灾后重建中。脚穿一双有些破损的雨靴、朴素的外表,对水磨镇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已经扎根基层,成为一名真正的汶川人:名片上,水磨镇镇长助理是她的新身份。

从这么多人的身上,我们最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万众一心、什么是民族团结。

“5・12”特大地震以汶川命名,汶川本就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的聚居地带,羌族占34%,藏族占18.6%,回族占1.3%,汉族占46%,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在汶川县城,我们见到一座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体育馆矗立于滔滔的岷江河畔。高低起伏的白色屋顶如同洁白的哈达随风舞动,条块相间的红色图案如同美丽的羌红传递着幸福与欢乐。这座既时尚现代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正是地震灾区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象征。

这种爱心独具的建筑,在灾区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在重建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地的援建者们,把保护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了自己的神圣职责。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古老的精神风貌,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有了新的诠释,凝聚起极大的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四川崛起危难,谱写了一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最强音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两年前,面对天灾,青川县枣树村的朴实庄稼汉自创的两条标语,“吼”出了精气神,得到了总理的赞誉。

两年过去,“标语人家”李玉明当上了农家乐老板,步入“有车一族”。另一户“标语人家”的户主石光武,除了生意红火的副食店,还在养鸭、修鸡圈……

李玉明与石光武仅仅是灾区群众的普通一员。其实,灾区群众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标语,标记着他们度过艰难时刻,迎来红火日子的坚强和奋进。

在德阳市高速公路旁,一大片长方型、白墙蓝顶的巨大厂房引人注目:厂房外车流滚滚,厂房内机声隆隆,各类机械运转不停。这就是东方汽轮机厂投资50亿元建设的占地2600多亩的新基地。

汶川地震让距离震中仅30公里的主生产基地损毁殆尽,几代东汽人40多年建设起来的花园式工厂顷刻间被摧毁,308名职工和家属遇难,1400多名职工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多元。

“党旗红,产业兴。”东汽人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最快的速度抢救和修复各类生产设备,克服重重困难在受灾厂区恢复生产。震后一个月,东汽总体生产能力恢复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产能就恢复到震前的80%。一年零九个月就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花园厂区,并具有世界一流数控机床。如今的东汽,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震前的水平。东汽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

行走在灾区,时时处处可以看到张张充满自信的脸庞,可以感受股股坚定坚强的民意。

走进极重灾区绵竹市棚花村,不少村民正在年画传习所里绣着年画。棚花村有着悠久的绘制年画习俗,是誉满蜀中的“年画村”。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这座小村庄瞬间沦为废墟,年画这一传统文化产业也遭受重创。

第3篇:餐厅创新方案范文

来自贝丁顿的“现代桃花源”

20lO年5月27日下午,上海世博会零碳馆迎来了由绿地集团、仁恒集团、瑞安房地产、世茂房地产、上海置业、龙湖地产、江苏新城等国内知名房地产商的代表。零碳馆为总面积25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由两栋零碳排放的建筑前后相接而成,位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验区。它传承自伦敦贝丁顿的世界第一个零碳排放社区BEDZED科技,并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特征,采用中国本土化的产品而实现。

零碳馆不用空调就能过着舒适的生活,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不需要外界电源,同样能感受现代舒适的生活,仅靠太阳能、风能和水源热能联动,就能实现空间内通风、制热、除湿等满足人居舒适性的各项效果。

该建筑使用了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雨水收集系统等。它运用太阳能光电板用于充电和电力入网,运用太阳能光伏板以驱动电灯和电器;通过屋顶收集雨水,用来冲洗马桶或灌溉植物等。零碳馆建筑外墙采用超级保温形式,保温层厚度30厘米,由超级保温构造的建筑表皮使得建筑主体冬暖夏凉;外墙应用的纳米材料以保障降雨天能实现墙体的自清洁效果,并阻挡98%的光热辐射进入建筑,墙体混凝土55%的成分是回收的电厂粉煤灰。

这座零碳建筑不像是我们看到过的普通建筑,它外表造型别致,在屋顶上安装的22个五颜六色的风帽随着风向灵活转动,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房间,并将室内污空气排出。风帽具有热回收装置,可以除去70%的新风负荷。

阳光和水的利用也成为零碳馆中节能减排的组成部分。在建筑的南面,通过透明的玻璃阳光房保存从阳光中吸收的热量,转化为室内热能;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在建筑的北面,通过漫射太阳光培育绿色屋顶植被,同时北向漫射光为室内提供了相应的自然采光照明。无论智能化餐厅、卧室样板间,还是空中花园,都像是高级温室,让人确信这就是人类理想中的现代桃花源。

英国零碳研究中心中国区总裁陈硕认为:“零碳居住理念应该不仅仅在世博会召开的6个月期间被津津乐道,而应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要通过世博会将零碳意识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未来城市”之英国经验

2016年之后,英国政府将强制开发商只能建设零碳住宅。英国住房大臣弗林特曾公开表示:“英国住房建筑业处于领先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制定了这样的目标,还因为它进行了确保这个目标实现的革新方案。这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住房项目,英国政府今后数年将有更多严格的标准出台。”

目前,英国可持续住宅6级标准是断定零碳住宅的最高级别,这在2016年到来之前将会变得更加严格。最近英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公开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尽快确定究竟什么样的房子才能称为零碳住宅,这将可能为政府制定法规建立基础。

英国在2008年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成为第一个对碳排放作出法律规定的国家。去年7月,又公布了详尽的《英国低碳转型》国家战略方案,这份方案涉及能源、工业、交通、住房等各个方面。目前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大部分土地只卖给具有绿色住宅建设能力的开发商,譬如在拍卖土地时,就要求投标单位必须有能力兴建低碳住宅。

但是并非所有开发商都愿意修建零碳住宅,因为造价太高。英国政府目前将对因生态环保技术造成的房价增加进行评估。英国政府面对实际操作中的阻力,也准备了若干补偿方案。如为改造提供经济刺激,一所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的住房可每年奖励超过800英镑等等。

伦敦是2012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主办城市。伦敦75%的住宅已经有至少100年的历史,改善现有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是伦敦成为低碳城市的基础。伦敦发展署在房屋节能改造项目上的预算达950万英镑,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帮助房屋拥有者减少房屋的碳足迹。预计到2012年,整个项目能够改造20万至50万个物业。到2015年,能达到120万个物业并且每年减少35万吨碳排量。

不管怎样,英国政府在零碳住宅的目标上非常坚决。6年之后英国开发商只能建设零碳住宅。与此相应,中国已经有地产商开始建造零碳排放的试验建筑,先行者无疑将得到商机。

零碳住宅之“路漫漫”

无疑,零碳建筑是城市住宅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际上已经掀起零碳地产的浪潮。不仅仅是英国,还有法国巴黎东部的马尔纳河谷、美国纽约州的以色佳生态村也纷纷上马。由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阿布扎比生态城占地6平方公里,居民所用电力将完全由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转换而成,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和“零废物”城市,也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可再生能源支持的城市。

美国加州建筑标准委员会近期一致通过了全州绿色建筑规范标准《绿色加州》(CalGreen)。该标准成为全美第一个强制性的绿色建筑规范标准,将于2011年1月正式生效。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副会长哈克公开表示:“房屋建筑占所有碳排放的40%和耗电量的70%以上,绿色新标准将有助于加州实现最终在2020年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该标准的实施将促进大幅度的节水节能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同时还能创造大量工作机会。”

据估算,低碳建筑材料的采用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以节能50%来说,节能建筑的建造成本要增加10%左右。低碳经济在中国之所以发展缓慢,除了技术上需要不断创新等原因,最主要是成本增加。这也是阻挡国内大多数开发商涉足低碳地产的主要原因。

世博会上的零碳馆建筑为中国零碳住宅提供了一个样本。陈硕表示:“建设成本短期内无法压缩,10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如果运用太阳能光板、生物能、风帽等重要技术,在每平方米成本造价上增加1200~1500元/平方米。”

目前在中国,低碳建筑资金由开发商一次性投入,而节能回报却由业主持续性享受,两方面的主体并不一致。究竟谁应该为建筑节能买单?开发商不愿承担因此新增的全部成本,而消费者虽然接受低碳地产观念,但更看重现实的支出。

尽管如此,早已有开发商在做零碳地产的实验项目。如万科零碳研究基地每年用于基地运行所消耗能源的碳排放为零或负值,能源来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多年前,万科总部成立建筑研究中心进行绿色技术的研究,仅装修一项,8年来累积销售装修房累计减少垃圾排放约20万吨,需要1个10层楼房深的足球场来掩埋。2010年开始,万科主流住宅产品100%实现全装修,达到

绿色建筑三星标准项目超过100万平方米;2014年,万科主流产品将100%实现工业化。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一位人士透露:“中国更加严苛的建筑节能标准即将出台,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与当下的房价相比已经不是主要问题。”

“零碳住宅”之最初实验

BedZED是贝丁顿“零能耗”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的缩写。这是一个位于英格兰萨顿地区贝丁顿的高效节能生态住宅区。

虽然“独一无二”这个词常被人们滥用,但用它来形容BedZED却是再合适不过了。以环保为原则开发的小型一次性项目固然不少,然而真正把最新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诸如最低能耗结构和房屋供热系统等设计构思方方面面的,BedZED还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个。

为什么是“零能耗”?BedZED生态住宅区所使用的能量都来自基地中的可再生能源。这是首个大规模的“碳中性”社区,也就是说它是首个能够不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社区。BedZED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绿色无污染的住宅。

人们往往把绿色住宅想象成“苦行僧”式的小区,BedZED可完全不是这样。它旨在提示人们怎样建造在提供舒适的同时不破坏自然景观的房屋。它的出现表明在生态小区中的生活完全可以简单、平价而且充满魅力。

BedZED的创新建筑设计表明,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并非难事。关键是要找到能使能源效率最大化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BedZED一词中的“ZED”,就代表“零能源”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这里的家庭在受惠于建筑物内的节能设施提供的效益之余仍需要的一点电力,是由一座以废弃木料做燃料的发电厂供应的。据估算,这里房屋的造价不比造普通住房高,因为造的房子多,材料的价格就降低了。过去几年中,这里吸引了远自印度和中国来的成千上万参观者。今秋,登斯特的公司(ZedFactory)已开始在英国其他地方分别建设两个项目。在美国,零能源社区也在加利福尼亚州埃尔克格罗夫至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地区建设起来,从而激起了具有超前思维的建筑商和房主们的兴趣。

BedZED的主要特点包括:

建筑采用天然、可再生或者可循环的材料,并且尽可能把运输路程控制在35英里之内。

有一个综合发热发电系统,以木材废物为原料,满足整个小区的能源供应。

高效节能的设计:房屋朝南,以最大限度吸收太阳能;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并装有三层玻璃。

能使用水量减少三分之一的节水策略,包括安装节水设备,使雨水和循环用水得到充分的利用。

旨在减少汽车使用的绿色运输计划,比如完善网上购物体系、建造区内公共设施以及提倡合用汽车。

每家每户循环使用垃圾箱。

BedZED是创造性开发荒地的一个范例。

这是一个住宅和办公一体的小区,既缓解了交通又促进了地方经济。

出租和出售两者结合,并且价格适中,将吸引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消费者。

欧洲低碳住宅荟萃

柏林策伦多夫社区

城市的新型住宅区正在采用类似的技术。在德国策伦多夫(Zehlendorf)市郊,从160个房子的天台、花园和行人道收集的雨水,会用于灌溉当地的公园,做到一滴不漏。而在Harzahn,那里有一个没有排水道的住宅区,1800家房屋建在30公顷的土地上。用鹅卵石铺的道路,让雨水穿过夹缝,渗入底下的泥土。

德国三升房

“三升房”(THE 3-LITER-HOUSE)是一个建筑节能的概念,因其每年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消耗的采暖当量油(下称“采暖耗油量”)不超出3升(相当于当量煤约4.5千克)而得名。2001年2月德国通过的新节能法案规定新建筑物必须达到“七升房”的标准(7升当量油相当于约10.5千克当量煤,即采暖耗煤量约为10.5千克/平方米・年。

后来,巴斯夫公司启动了一项旧房现代化改造工程,利用他们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把一幢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德国第一幢经改造而成的“三升房”。这幢现代化节能型建筑物的节能效果大大超过了德国国家标准。与改造前相比,采暖耗油量从20升降到了3升,如按i00平方米的公寓测算,每年取暖费可从5400元人民币降至770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降至原本的七分之一,可见,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十分显著。当然,巴斯夫公司为了把这幢老房子改造成建筑节能样板房,做了很大的投入,造价达每平方米(使用面积)517欧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

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太阳能村”

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太阳能村”(位于阿姆斯福特市)是一个近年建成的以建筑节能为中心的、装机容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太阳能发电居住区,也是当今荷兰住宅建设的示范项目。太阳能利用是该项目的重点,辅以配套的建筑节能技术,达到节约能源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太阳能村共有6000幢住宅、10余万人、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1.3兆瓦。太阳能村以两层连排住宅为主,住宅平面布局十分紧凑,面积也不大,建筑形式多样,建筑色彩明快多变,利用屋顶装置太阳能光电板,屋顶平、斜不拘一格。住区绿化结合湿地型水体,有集中、有分散。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自然水体一般不加人工修饰,即使是人工水体也尽量保留一份野趣,且利于水体自净,何乐而不为?

饶有趣味的是,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在一个住宅区所做的建筑色彩实验。该区既有小住宅,也有连排和并联住宅,层数多为两层。这里的住宅,无论从样式到色彩,可谓丰富多彩,尤其是水边的小住宅,真可以用“色彩缤纷”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