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如何能让毕业生尽快的从学生转变为职场精英,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是大学培养人才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大学生职前教育的培养十分重要的。本文就大学生职前教育的培养方面进行论述,重点强调大学生职前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职前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模式,旨在呼吁社会、政府及家庭关注大学生职前教育,与高校共同完成大学生职前教育的模式规划,为社会就业大环境的改善创造积极意义。
1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社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就业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学“职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适合个人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确定职业定位,找准就业方向,使大学生终身受益。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产中,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大学生职前教育的现状,分析国内外的形势,及适合我国发展的模式
大学生职前教育是针对毕业生转变社会角色提供的一种专业性的教育,为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的培训,一般包括心态、礼仪、穿着、说话技巧等方面,让大学生做好参加面试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积累步入职场的经验,以及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
2.1 国内外形势分析大学生职前培训始发于美国,在国外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职前教育的在校培训及专业培训机构比较健全。目前在我国,各高校和教育机构针对这方面的培训还不成熟,国内的绝大多数高校虽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并对大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培训,但讲课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理论知识少,缺少实战经验。
2.2 我国目前的状况
2.2.1 对于大学生职前教育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学习外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生职前教育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职前教育的在校培训及专业培训机构比较健全,如: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我国职前教育培训机构也在悄然兴起,但在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及教学质量上,与国外同等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没有的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2.2.2 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前教育培训。在我国,应逐步发展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及社会专业职前教育培训机构的双轨模式,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大力开展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
3我国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的模式及展望
我国应建立与国情及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内容有待丰富,专业教师人才匮乏。这反面的理论研究较少。
3.1 学校职前教育的培养,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构建大学生职前教育、就业指导,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实战的培养。
①应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丰富,并长期工作在学生教育一线的教师来主讲这门课。②应逐步培养学生认知职前教育的重要性,能够自我认知以及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③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主要包括心态、礼仪、穿着、说话技巧等方面,让大学生做好参加面试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积累步入职场的经验,以及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④这门课程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同时,更应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如模拟招聘、职业咨询、就业心理指导等。
3.2 在我国社会专业职前教育培训机构尚处于萌芽阶段。专业的职前教育培训机构较少,社会对其认识还不够,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专项扶持这样的项目。
3.3 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能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间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
3.3.1 学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招聘信息,开设网络课堂,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职前教育的学习。
3.3.2 学生利用网络,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对自己进行职前教育培养,增加求职的成功率。同时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如在路途、时间上的浪费。
3.3.3 网络同时也是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平台:学校的信息传递和指导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向学生传递信息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如果没有起到知道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指导不到位或是不考虑学生需求。
4综上所述,教育百年大计,以人为本
我们所处的是教育学习的时代,人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方面,更应注重人文、社交的培养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大学生职前教育的培养,为毕业生步入社会提供保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模式,提倡职业教育终身化,更好挖掘大学生职业潜力,使学生不断的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确定职业定位,找准就业方向,从而达到人有所用,各尽其才,对社会的资源整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对信息收集、判断和分析,主动获取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者,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合作者、探讨者和发明者。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爱好、兴趣和特长,自主地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然后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撰写课题报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也得以提升,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具备的通过锻炼获得的顺利完成某项职业任务的技能。
(1)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学习能力需要大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与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视域。
(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职业活动中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用语言感染、说服别人,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把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时间、信息、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组织管理能力不仅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大学生作为未来专业高层次人才也必须具备。
(4)人际协调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指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际协调能力影响从业者对环境的适应状况,同时影响着从业者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职务晋升和事业成就。因此,大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
(5)创造创新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是在现有的科技成果、发明或创造基础上,通过刻苦的钻研,创造性地提出新改进、新革新方案,发明、发现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
(6)心理调试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工作环境、生活状况和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会对那些涉世未深的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并在遇到挫折时能有效地调整自己心态。
(7)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实现团队最大工作效能,创造最大业绩的能力。对于职业任务来说,目标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个人的能力,重要的是需要激发不同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靠集体的智慧出色完成任务。
3 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3.1 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我国高校应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开设职业教育和职业实训课程,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职业环境,寻求最佳职业发展方向,锻炼职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推行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
英国通过让学生应用农业、工程、建筑、旅店餐饮和商业等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来学习做事方法,重点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前,在我国学生主要凭学历就业,没有一套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将来的职业环境要求学历与职业能力并重。大学可以尝试与企业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职业需求,着重强化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可以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和各种职业资格讲座,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学习项目,激发大学生自我职业能力培养的自主性。
3.3 实施全程职业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实施差异化管理,在大学四年中开展形式、内容不同的职业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个性化、全程化指导。第一学年主要进行职业探索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基本理论。通过对职业和自我评估,全面掌握个人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形成全面、客观、准确的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主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定位教育,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全面锻炼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加强个人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主要开展职业体验、职业实践活动,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开展职业实习,通过职业体验、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第四学年强化大学生求职技能训练。使大学生掌握适应不同职业角色的求职技能,加强对学生自主创业指导和培训,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3.4 开展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大赛
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能力欠缺,所以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校园职业实践活动。首先,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为创业的学生增设专业学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其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3.5 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拓展职业技能
高校应逐步建立由大学、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公共研究机构协同的大学生职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职业体验”的机会,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大学生职业能力。
活动理论视野下的行动导向教学研究
国外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述评——制度有效性的视角
丹麦“普通成人教育项目”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荷兰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
奥挑利MODUL学校办学简介
加拿大成人职业教育的递演历程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
浅谈德国“双元制”下的企业培训及其借鉴意义
凯兴斯泰纳理论对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发达国家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分析
选择一种技术导向教育的原因:管件领域和工业领域的一次访谈研究
职业培训公共质量监控的比较研究——以德国、法国和英国为例
欧盟基于文化整合取向的成人教育政策举措
欧盟中小学教育跨国培训项目成效显著
新加坡鼓励学生接触大自然多校推行环境教育
印度崛起企业大亨竟相兴起办学热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
林德曼的成人教育社会学思想述评
论蒙太奇思维与高等职业教育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州职业教育的探析与借鉴
美国提高社区学院非传统学生入学率的举措及启示
论德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途径和特点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功能的演变
理解职业技能与参与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美国本土人士和非本土人士间的区别
政策导引 措施保障: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澳大利亚科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与创薪
英国高中职业资格证书改革探析
中加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新加坡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政策比较研究
让科技支持紧随科技发展
美国新型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外部监控体系探究
关于制造业劳动力的发展
马来西亚:满足技术员需求量全力推动技术教育
美国力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纳米比亚增加对职教与培训的投入
印度计划建立1000个新的技能开发中心重温苏格拉底:西方教育理论的开创者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韩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小康”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启示
俄罗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区差异问题分析
印度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动因
英国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的概况及启示
芬兰成人职业教育培训
澳大利亚职业培训包制度的行业主体作用及科学管理思想
通往大学之路——印地安那州职业生涯主修课
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免费中职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向互动——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世界传统工作角色的转变
一个职业学院理念的模范
为职业技术教育买单的新兴学校
泰国实施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印度缺乏“软技能”成大学生就业“软肋”
澳大利亚成绩好的学生读职校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建设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形势。一方面,随着“科教兴国”、“科教兴业”战略的实施,各级领导、建设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求才、选才、育才日益成为建设企事业单位领导的重点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建设事业发展很快,整个行业对各类人才需求量很大,在全社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普遍困难的形势下,建设类院校的毕业生从研究生、本科生到专科生、中职生,在建设行业中都不难找到工作。另外,国家和省市一级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方面出台了法律法规和许多鼓励发展政策。在近年的建设教育工作中,执业资格考试注册与执业师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农民工培训、职工安全教育、干部教育等工作得到较好开展,建设教育的总的形势是乐观的。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取消了关键岗位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这类人员的从业资格培训工作国家尚未出台新的政策,使部分多年来主要从事这项工作的单位受到较大影响。部分省市考虑教育培训单位的利益,继续执行国家明令取消的关键岗位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强制企业派人参加,引起了企业的反感,损害了建设教育工作的声誉。2006年9月,山东烟台部分建筑企业给建设部写信反映教育培训乱办班、乱收费问题,就是明证。另外,在多年的培训工作中,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不严,部分教育培训单位不重视培训质量,甚至只要交了培训费就能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或岗位证书,进而有人直接交钱买证,致使建设企事业单位花了培训费,得到的却是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因而对建设教育培训意见很大。可以说,是部分建设教育培训单位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和今后的“饭碗”。
二、建设教育培训单位的发展思路
这里所指的教育培训单位,是除普通高等院校外的以从事建设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为主的高职学院、中专、技校和培训中心。目前,部分教育培训单位缺乏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工作思路不清,办学工作遇到较大困难。对这些单位来说,首先应当坚定信心。建设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建设事业发展离不开建设教育的发展。建设教育不但要搞,而且要搞好、搞大、搞出高水平。根据建设教育工作面临的任务,现有的建设教育资源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只要我们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加大力度,提高质量,教育培训单位的前途是光明的。笔者认为,建设教育培训单位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建设职业教育。现有的高、中等职业院校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通过深化改革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上下真功夫,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操作人才。无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培训单位,可以采取联办等形式,开展力所能及的职业教育。山东省计划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为龙头,吸收有关教育培训单位、建设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参加,组建“山东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
二是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建设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量大,且绝大多数工种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建设部近年加大了工作力度,要求行业主要工种必须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另外,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对理论课要求不高,主要是进行技能培训,一般的教育培训单位都能组织进行,应该是市属、县属建设教育培训单位的主要工作着力点。
三是继续教育。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都应经常参加继续教育,建设部门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学分不够的在职称评聘上会受到影响。目前,各类建设执业师的继续教育开展较好,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开展得很不够。除建设部所属单位每年举办较多的继续教育班次外,省、市、县级培训单位搞得很少,即使搞了也由于缺乏针对性或师资水平有限则效果不好。而参加建设部单位组织的培训一般所需费用较高,大部分人承担不起。这就需要省、市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组织工作,制定工作计划,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统筹规划继续教育内容,组织编写培训教材,选定培训承办单位,搞好培训证书核发。四是充分利用已有政策,继续做好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目前国家在部分建设企业资质条件中规定了必须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数量,如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要求“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等。对这些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培训,要继续做好。五是与有关高等学校联合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班次。目前,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教学点的设置相对灵活,各地也有一定生源,特别是现有中专学校学生大部分有继续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相对好招生。举办这类成人高等学历班,将是办学的有益补充。
三、建设教育培训单位应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在新形势下办好建设教育培训,必须改变原有的许多观念,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诚信办学的理念。在市场竞争中,诚信对一个单位特别是教育培训单位至关重要。我们过去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培训质量问题、乱收费问题等,都可以归结为不能诚信办学,并因此造成教育培训单位信誉的降低。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大打诚信牌,对社会、对所服务的建设企事业单位、对学员都要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敢于对建设企事业单位,对广大学生作出保证办学与服务质量、合理收费等方面的承诺,并把承诺一一落实。对尚未达到办学和培训目标要求的学生,要像工厂一样进行“回炉”,并免收学费、培训费,直至学生达到能够毕业、结业的程度,决不把不合格学生推向社会。质量第一的理念。我们过去也在讲“质量第一”,但大多数教育培训单位并未真正去做,而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不重视质量,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目前,教育培训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来由政府下达培训任务,指定培训机构的模式将让位于市场的竞争。而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质量取胜。如果哪个教育培训单位无视这一法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制裁,甚至会被竞争所淘汰。同时,教育培训单位要切实改变依赖政府的思想和行为,变“向政府要任务”为“向市场找任务”,依靠市场求生存。
关键词:职业教育;我国;发达国家
十报告把教育放在社会建设之先,民生之首加以部署。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学习十精神,思考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怎样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
一、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职业教育的国家,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制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和在欧债危机中一枝独秀的重要因素之一。德国适龄青年中,只有20%的人上大学,80%的人完成中学教育后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人中,65%的人经由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成为某一职业的熟练工人。德国职业教育中最有特点的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受教育者在企业内是学徒,在学校内是学生。另外,在德国,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并非“低人一等”。与大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也有着许多明显的优势,如培训收入带来经济上的独立、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关系、明确的职业定向等。
在英国的继续教育机构每年约有400万人参加培训,其中约20%为16岁以上完成11年义务教育学业的学生,80%是25岁以上到继续教育机构进行“充电”的人。参加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学习的人更是每年成倍递增。根据1992年的《高等教育法》,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由于多科技术学院既开设证书和文凭课程又设置学位课程等,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课程开发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从职业分析到职业标准,这一阶段由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负责,主要开展定性和定量研究,了解行业和职业需求,详细分析职务角色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标准,能够真正反映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二是从职业标准到学习单元。三是从学习单元到资格课程。在后两个阶段,行业专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参与其中,这加强了课程与职业标准衔接的可能性。
美国的社区学院是职业与技术教育的主要角色。其程度与我国的专科学校相当。法律规定这类院校只能授予准学士学位,但同时可与四年制大学联合授学士学位。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定期返校,汇报实习情况,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实习中的问题,并总结经验和教训。毕业生大部分是直接参加工作的,一般有20%-30%的毕业生进入四年制大学继续学习。有些企业从实习生中物色雇员人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直接录用。专业和课程都是在充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确定的。聘请社区内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可由社区内的高级知识分子如学者、教授、企业家、某一领域的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各类专业人才组成,他们讲授的课程实用性、针对性强,并且带来了大量社区人才需要信息,增强了办学的针对性。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国,日本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作为一贯战略,其特点:专修学校面向大众,专修学校已与大学、短期大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三条渠道;职业教育终身化社会化形成体系,强调教育部门与劳动雇用部门和产业界的合作;日本职业教育出现新动向,既在专修学校也在普通大学接受教育的方式开始盛行。
二、我国职业教育
就全国职业教育现状来看,借用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任会长纪宝成的话,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代名词。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印证了这个观察。据统计,近3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0%。父亲、母亲为农民、工人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0%。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说到我国职业教育问题:
依然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是四个方面:一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统一。虽然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但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尤其是很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二是职业教育基本制度还很不健全,需要各方面支持。三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不配套。职业教育仍然是办学条件最差的教育类型之一。四是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难度大。所以,深化改革和加强建设任重道远。
三、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制度的构架抓起,面向全局、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1)紧跟时代,与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顶层制度相衔接。
(2)强化职业教育内涵,提高质量,寻求行业和企业合作,加强中外职业教育政策对话和项目合作,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3)树立“大职教”理念,打破部门、区域界限,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做大做强做实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4)加大政府统筹的力度,做好职教统一发展规划,大投入,切实加强职教中心和龙头示范校的建设,改善职教办学条件,努力建成一支适应职教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久盛不衰的动力源》.http://cvae.com.cn,2010-04-20.
[2]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英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中国教育报,2012- 11-07.
[3]荀莉.《美国职业教育发展概况》.http://cvae.com.cn,2010-04-07.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围绕提升劳务经济,培训打工人才,围绕工业强县,培训企业技能人才,围绕六大产业,培训产业适用人才,围绕全民创业,培训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创业、就业范围。
二、任务目标
培训农民工10000人,扶持创业1000人,带动就业5000人;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按每名2万元的标准,为500名大学生创业提供贴息贷款。
三、实施内容
1、确定培训机构。以县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十堰民生职业技术学校(家电培训中心)、县农广校、农机富民拖拉机驾校、县新宇职业培训学校等6所机构为重点培训机构。
2、整合培训项目。捆绑“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星火计划等农民工培训项目,集中培训万名农民工。其中:劳动保障部门技能就业计划4500人(含创业培训400人),农业部门阳光工程2500人,扶贫部门雨露计划1000人,教育部门职业教育培训2000人,科技部门星火计划500人。
3、筹措培训和创业扶持资金。争取和筹措培训资金1000万元人,用于万名农民工培训。其中:县财政预算培训资金100万元,劳动保障部门就业再就业培训资金300万元、农业部门培训资金100万元、扶贫开发培训资金60万元、县职业技术学校325万元、科技部门培训资金30万元、产业培训资金85万元。筹措小额担保贷款基金350万元。整合中小企业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存入专户担保基金1000万元。
4、工作进度安排。第一季度培训1500人,扶持创业200人,带动就业1000人;第二季度培训3200人,扶持创业300人,带动就业1500人;第三季度培训3300人,扶持创业300人,带动就业1500人;第四季度培训2500人,扶持创业200人,带动就业1000人。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劳动力培训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计划、相关政策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各乡镇(场、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扎实推进就业和培训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明确1名领导主抓,确定工作人员具体抓。
2、强化部门协作,推进工作落实。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改、教育、科技、财政、建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团县委、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抓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扶贫部门负责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团县委负责大学生创业扶持;工商、税务部门负责抓创业扶持政策落实。
3、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进一步规范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妇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主要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2 0 1 0 年5 月, 教育部颁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 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十以来, 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让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成为我国走向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新气象、新常态。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必然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是学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 最终奠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 中国梦 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尽管全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教育活动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随着近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较大幅度降低, 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 择业就业观念陈旧,白苦畏难情绪严重, 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缺乏对创业的重视和深刻认识。
(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专业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 创业教育一般由招生就业部门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甚至辅导员担任。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且自身很少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和经历的教师, 进行创业教育时只能停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理论课讲授, 缺乏实际教学效果。
(三)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教材。
目前, 国内高职院校尽管设置了《就业指导》这门课程, 但所用教材或是套用本科学校教材, 或是搬用社会创业培训的课本, 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教材, 更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 四) 学生创业实训经费和基地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资源场地有限, 只能提供给极少数学生创业的办公场所,造成创业实习场地不足, 这种情况制约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另一方面, 在校的高职学生缺乏创业资金, 但学院虽然有就业工作专项经费, 没有提供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导致高职学生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不能到位。
四、高职院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要求贯穿到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去,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整体设计, 系统推进, 创新创业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
(l ) 调整并确定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借鉴国内同类高职院校的经验, 探索并积极构建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突出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2) 构建创新创业
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l) 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充分利用入学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 将创业教育课内教学实践、课外创业实践充分结合。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 教学内容注重创新创业必备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方法的学习。具体包括: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大学生创业必备知识、创业项目论证、创业项目实现、创业风险规避等。
(2) 完善创
新创业教材, 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 吸收最新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 结合学生需求积极开发有明确的教育针对性, 育人效果明显的校本特色教材。同时面向所有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在课程中以案例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创业学、企业管理理论等基础课程, 创业团队、创业计划书、创业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 经济学、心理学、会计金融学等交叉课程等有机结合, 形成一种多学科组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创业方向, 合理安排课程和必修学分, 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兴趣。
(二)坚持全程设计,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和机制。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成长规律, 三年全程设计, 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年级重点通过职业发展教育、G Y B 培训, 引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二年级重点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沉淀, 引导仍然有创新创业激情的学生寻找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 入驻创新创业基地, 开展S Y B 培训等; 三年级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成功典型报告, 培养坚持创业梦想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强化实践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l )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各类创业竞赛。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创新创业政策; 与当地教育主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开展G Y B 、SY B 创业培训活动; 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教师。通过宣传和培训,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提高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 高职院校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每年定期举办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 ) 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 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
高职院校应定期举办创业知识讲座、组织经验交流、事迹报告等活动。通过邀请有创业经历的资深企业专家到校作报告; 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作创新创业事迹报告会等形式, 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者的成长足迹、所需素质及个性特征, 并组织学生与他们座谈、交流, 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欲望与信心。大力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企业和教师的真实项目作为实践内容, 立足职业岗位创新, 组建创新团队。工作室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于一体, 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养, 相关领域职业实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高层次的专门性应用人才。
(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实践性、综合性强的课程。课程以行动为导向, 经验引导, 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高。而高职院校近年来引进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高、社会实践经验少的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应将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加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同时, 加大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高职院校教师交流经验等,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
( 五) 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高职学院应加大创新创业投入, 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同时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 争取支持和帮助,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学院内部应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培训、创业场地、创业项目推荐等服务; 拓宽渠道, 积极利用地方政府创新创业场地, 扶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对策
一、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即职业发展教育,它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试、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立足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个人综合素质的充分发展与全体社会成员能力素质的和谐统一发展:强调个体与社会全体的共同发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尊重人的客观存在和内在需求,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在价值取向、知识能力、个性特点、综合素质、社会认知、人职匹配等方面协调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双重需要。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科学理性认识自身的“职业要素”,合理规划大学期间乃至一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针对性地主动提高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素养,提高择业的针对性和竞争力,为将来成功择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前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普遍关注职业发展,希望获得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大学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性指导,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基本处于自发和混沌状态。直到面临就业压力和择业时才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重要性。可见,在大学低年级及时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和能力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大学生期盼的。早期的教育可以减少因职业困惑和迷茫引发的焦虑情绪、消极情绪以及相关的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职业目标和生涯发展计划指导大学生活,在职业发展上事半功倍。因此,在大学初期是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机 。
我国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发展起步较晚。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才正式把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纳入高等学校教学计划。200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仅仅还停留在“就业安置”阶段,即把提高就业率、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职业发展教育表现为单一的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毕业前夕进行,学校重在就业政策的、职业信息的搜集、简历写作技巧、求职技巧与面试艺术,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处理办法等,属于一种粗放型的职业教育方式。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培养计划中。没有要求必须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课程。也没有强行规定设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职业生涯发展心理辅导的服务机构。目前,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承担部门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课程教育方面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机构,由原来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转型而来,指导中心职能的现实情况是行政性偏强而服务性偏弱。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对策
1.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应认真剖析自我.充分认识和了解自我,认清自身现状,了解自身特质以及各种职业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调整自身的发展,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同时,大学生职涯规划是把一定的或变化着的事实,同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变化着的他们,以及他们的需要联系起来。因此。大学生职涯规划教育总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并伴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低年级大学生侧重于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了解基本的工具和方法,主动规划大学生生涯;高年级大学生应当侧重于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素质发展相结合,强调实用性和实效性。
2.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质量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通过开设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大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引导并尽可能提供一些职业性工作给学生,如社会调查、兼职、勤工俭学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还可以围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一些群体性活动,如讲座、网络、校园文化活动等,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供他们的生涯规划能力。
3.高校加强教育力度
加强相关师资力量建设。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关于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所有的教师应该具有培训资格证书或者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将职业教育培训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注重增加基础性课程而适当减少专业课程,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增加全校性公选课的设置,做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理工农医等多学科的相互渗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能力素质模型;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素质评价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全面发展,使得培养的学生具备完善的能力素质特征,不仅学会工程造价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
能力素质模型在国外主要称为Competency Model,国内学术界和企业人力资源资深人士有将其翻译为能力模型、资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胜任特征模型等,主要指员工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品质和工作能力等能力素质的结构化组合;对能力素质内容和判定资质水平高低等级都有明确描述和界定。
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1、研究对象
本文以S高职院校学生为例构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素质模型,研究对象为S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行为事件访谈的对象是S校部分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用人审位,问卷调查的对象是S校高职工程造价院系的部分学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
2、问卷内容
问卷是针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调查问卷,其能力素质指标项有22个。被调查人对每个指标采用5分量表评定法进行打分,另外问卷包括被调查者的姓名、专业、职称、单位类别等信息。
3、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问卷经信度和效度分析,都具备较高的信度和良好的效度,限于数据表格太多,这里仅仅给出用人单位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Alpha系数为0.984,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4、因子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试图找出不同类别群体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特征指标的认可度情况,从而指导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促进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分别有三种数据的分析情况:学生问卷数据因子分析、教师问卷数据因子分析和用人单位问卷数据因子分析。
三、案例分析
为了有效的了解现有测评体系与原有测评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笔者面向S高职院校征集了 120个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优秀学生评比中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数据,将原有测评体系和现有测评体系在测评结果上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实证分析,其中现测评体系A代表无附加素质培训体系,现测评体系B代表附加素质培训体系且加权分为80,现测评体系C代表附加素质培训体系且加权分为90。因为篇幅原因,笔者选取2个学生基础数据。表格如下:
表2 新旧测评体系实证分析列表
表格中不难发现在未将素质教育培训体系纳入现有测评体系时,原有测评体系与现有测评体系在对工程造价专业优秀学生的测评排序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将素质教育培训体系纳入现有测评体系,假设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加权分均为80的前提下(现有测评体系B),原有测评体系与现有测评体系在对理工科优秀学生的测评排序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测评结果的总量上有40分的显著差异。现测评体系C代表附加素质培训体系且加权分为90。将素质教育培训体系纳入现有测评体系,假设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加权分均为90的前提下(现有测评体系C),原有测评体系与现有测评体系在对工程造价专业优秀学生的测评排序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测评结果的总量上与现有测评体系B有5分的显著差异。(备注:原有测评体系基本素质分数均为5分,无区分度因此未纳入表格计分。)
四、结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有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全面的注重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多元能力素质特征培养与开发,真正实现了培养过程与评价结果的有效结合,能有效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素质进行科学评价。
参考文献:
[1]侯群.大学创新文化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关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
[2]盛真.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