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期教学计划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期教学计划内容

第1篇: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

一、研读“两纲”,设计问题情境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出发点,因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在高考复习中,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应仔细研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熟悉新版教材和大纲的变化,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这些做法有利于把握设问的方向和深度难度,增强设问的目的性。

高考复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至少应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动机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教学才能进行下去,这是判断探究教学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从经验看,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大多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提问时应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二是目的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方向性,问题必须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的。三是适应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因而所提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要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进而对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升华。

比如,在进行“硫酸的性质”的复习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现有一瓶浓硫酸和一瓶稀硫酸,怎样用简便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再如,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复习时,这样展开:

教师:“如果有一份N2C3样品,其中含有NOH杂质,该样品的纯度应如何测定?”(只提出基本方案、原理思路,不用涉及具体步骤与装置)

学生经讨论得出――方案1:气体质量分析法;方案2:气体体积分析法;方案3:沉淀质量分析法;方案4:滴定分析法;方案5:溶质质量分析法等等。

这样的开始能够很快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思路。

二、引导探究,提高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仍然是“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上加大力度。因此高考化学复习应该由结果定向转变为过程定向,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复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我在原电池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铜、铁、锌、银、稀硫酸,导线和烧杯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引导学生从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等方面设计出形形的电池。然后讨论评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再如,在复习化学平衡时我提出:条件的改变、反应速率的改变和平衡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从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出发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条件的改变;

反应速率的改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规律化,而且其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学生根本想不到或学生没有能力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在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分析推理、启发引导,从而得出结论。此外,在引导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归纳整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在引导探究、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了,但所获取的知识点较为零乱,不利于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归纳起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网络化和规律化,帮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把零散知识提升为规律,注重化学学科规律的形成教育。

以无机化学为例,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以“元素存在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氢氧化物)重要的盐”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特殊性)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与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明白到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是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的相应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精心练习,使能力得以提升、发展

为了使学生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教师要根据考纲、考点、知识点,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编写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训练。一方面使复习过程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能较好地测试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习题中既得到知识的巩固,创造性思维及知识迁移能力也得以发展。以下是几个实例,希望对同行能有所启发。

例1:复习电离平衡后,提出“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

例2:复习水解反应后我设计的题目是“一定浓度碳酸钠中加入酚酞,呈什么颜色?理由是什么(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将溶液加热颜色有何变化?理由是什么?在原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颜色有何变化?加入少量浓盐酸颜色有何变化?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又有什么现象?理由是什么(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例3:复习过氧化氢后,提出“过氧化氢中加入滴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颜色有何变化?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设计实验证明颜色变化的原因。”

例4: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后,设计如下练习:

已知单质铁溶于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bNOI3-NO3+cH+=dFe2++fFe3++NO+hNO2+kH2O(化学计量数-k均为正整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反应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原理,可得c、、h的关系式是(用一个代数式表示,下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反应中离子的电荷守恒原理,可得b、c、d、f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反应中电子转移总数相等原则,可得d、f、、h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的掌握是为了应用,思维的训练是为了创新。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或选择练习题,对已学知识技能进行巩固训练和迁移练习,从而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目的。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复习课教学的缺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当然,探究式教学模式只表明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程式。它是动态的,因此模式的各环节也将因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大纲、教材、考试说明的钻研、领会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只有在领会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吃透教材,灵活选择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程式在复习课教学中效果甚好,但这毕竟只是尝试,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2篇: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

【关键词】教学计划;制订;策略

To Technical school semester sports plan of instruction making strategy research

Li Ying

【Abstract】In the reading related literature and teaching practice's foundation, the artical elaborated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 and the aspect has drawn up the question which the Technical school semester sports plan of instruction needed to pay attention and improve,.In aspects and so on teaching condition, teaching order, class hour assignment, test arrangement has carried on a more thorough analysis,I hoped that the artical will draw up designs the Technical school semester sports plan of instruction to be able certain reference and to profit from the function.

【Key words】Semester sports plan of instruction;Making;Strategy

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它为整个学期的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一份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是学校领导了解学校体育教学情况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对体育老师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尺。

所以,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是每个教师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也是新学期首要开展的工作之一。

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做到全面性、科学性、连贯性、合理性、预见性。

1. 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主要考虑因素

1.1 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指场地、器材、体育设施等,软件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学生、授课内容等。教学条件完善与否是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对教师能教授什么项目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教师在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条件不具备,就不能很好的开展授课。比如场地较小,开展足球运动就不太现实,投掷标枪也受局限,就只能开展一些像乒乓球、羽毛球、跳山羊等等这些占地小的体育项目;再比如想打乒乓球,没有球桌也不行。

1.2 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编制计划。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要紧紧围绕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工学校通用教材《体育与健康》、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来选择授课项目,只有在规定范围内去选择授课内容,才不会迷失方向和目标,这也是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时所要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1.3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能力。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就要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把握比较准、动作示范到位的项目来教,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减少事故的发生。所以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根据教材规定选择授课基本项目,其次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和能力灵活的选取一部分规定以外的内容,或者选择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到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中去,这样既符合了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基本要求,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规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教学大纲中对此也做了明确规定,允许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选编一部分教学项目。

1.4 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先全面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比例、身体状况、体育基础、体育兴趣、专业工种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把握项目的难易去制定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如班级里的女生人数较多,教师可偏重制订一些受女生欢迎的项目,如跳绳、健美操、羽毛球、排球等。如男生人数多,可以选一些适合男生学习的富有挑战、对抗、刺激的项目,如跳山羊、武术、篮球等。当然也要全面兼顾才行。另外根据班级学生学习工种的不同,也可以针对性的加强不同身体部位的锻炼,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好的起到因材施教、强身健体的作用。

第3篇: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

Abstract: Engineering drawing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the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spatial thinking task to cultivate students' training, reading and engineering draw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plan and the methods make teaching more efficient, convenient and vivid, bu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bsolete teaching means are not appropriate to this course. Therefore, only the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content reasonably matched, then it can fully play its efficacy.

关键词: 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教学计划;教学方法

Key words: engineering drawing;teaching reform;teaching plan;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16-01

1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和建筑制图两部分。目前,在教学内容上,工程制图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画法几何一学期,建筑制图一学期。其中,并未包含计算机制图部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笔记。第一学期所有的图例和模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画在黑板上的。课上教师在讲台上边画边讲,课下学生练习画图,然后教师利用大部分时间批改学生的制图作业。长期以来,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辛苦;第二学期书中内容多为建筑制图的内容、画法、规则等,内容空洞,繁复。而最能直观说明问题的示例性图纸却又非常少,一般只给出一套。绘制施工图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一般都是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老师的指导也是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严重错误指点一下。

2工程制图的教改的想法

2.1 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一般为画法几何和建筑制图将总课时一分为二。这样是不合理的。应将画法几何的学时减少增加到建筑制图部分,使两者课时比在2:3左右。这样的话,画法几何部分的改革建议调整其内容和深度,进行必要的精简,作适当的压缩。保留画法几何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作为工程制图基础的投影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点、线、面的投影理论,初步建立空间主体到平面图形的逻辑思维理念,淡化那些难度较大的图示与图解的有关内容。对于建筑制图部分,作图训练在教学内容上同时,加强几何体三面投影图的绘制和阅读,将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作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为后续工程制图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画法几何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画法几何在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空间立体与平面视图之间不断的进行转换, 比较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很多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抽象的原理概念容易被学生掌握,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是不错的选择,因此,将多媒体课件用于《工程制图》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这并不是说制作一些动画,画些空间立体图就能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要想学生真正轻松掌握重点难点,教师是需要在课件的制作上下足功夫的,要用动画和图形生动逼真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内在的联系和本质。而投影规律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在三视图中的图与图、图与物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它是学生今后看、画图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是《工程制图》课程的理论根源所在,学生对全书的后续内容能否接得上,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教师可先用三维动画将要使用的模型制作出来,使它形象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各个方位的特征可以轻松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在引入“三面投影图”的概念,将动画中立体模型的三视图画出来,最后再讲解投影规律。

2.3 建筑制图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建筑制图部分的改革建议首先讲解清楚阅读施工图的步骤、内容、方法;其次讲解绘制的要点、难点和要求;然后进一步选择有代表性的施工图进行分析讲解,扩大学生眼界;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布置制图练习,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但整个过程并不是按先后顺序这样的简单程序完成,建议教师使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在以“平面图的读图与绘制”为例说明。第一步,先给出一张简单的平面图(难易程度以大多数认得基本常识可以读懂大部分内容为适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提出一些稍微难的问题,使学生开始有疑问;第二步,使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课本里的相关知识,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学会平面图的形成、内容、绘制步骤原则等相关知识;第三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供给学生多套平面图的图纸(各种建筑类型的典型图纸,可稍难一些),可配合图纸给他们出一些题目让他们合作完成这些图纸的读图。这是个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中学生要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第四步,让每组学生选出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与完成过程,并指出他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五步,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碰到的难点与疑点做出解析,并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

2.4 计算机绘图部分的改革建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AutoCAD 广泛应用于工程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绘制,本课程是非机械类工科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职业技能基础课,设在《工程制图》课程之后,学生已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工程制图及CAD 实训》课程主要采取上机练习方式,以加强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工程制图知识和AutoCAD软件正确的绘制工程图样。计算机不会产生图学思维,工程师所具有的形象思维构思表达能力,是不能由计算机绘图本身产生的,学生只有通过土木制图课的学习,才可以掌握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培养绘制和阅读土木建筑图样的基本能力、一定的图解能力、对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计算机绘图已成为传统土木制图教育的一种必需的延伸,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制图课程中穿插计算机绘图知识,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完整地掌握这门工程技术语言。

参考文献:

第4篇: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

在温暖中我们迎来了春意盎然的新学年,面对新入学的幼儿,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环境,在逐步深入的要求中使幼儿开始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其次要通过背诗、讲故事、读儿歌和编儿歌等形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还有想象力和朗读能力等等各项能力。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各种各样形式去培养,并在此过程中感悟到思想教育。为了完成上述任务,使幼儿在本学期得到良好的发展,特定如下计划: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1、培养幼儿发音准确,清楚,说话连贯、完整;

2、发展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

3、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倾听能力,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4、培养创新、竞赛和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

5、发展早期阅读及提前书写的兴趣和能力。

6、渗透思想教育。

7、学会20个简单的字。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32篇课文,其中培养幼儿讲述能力的有《我最喜欢的春天、月亮船、小红浇花、太阳,花和姑娘、桃树下的小白兔、王羲之练字、好主意、小熊的气球、野猫的故事、贪心的小狗、小狐狸、城里来了大恐龙、一只袜子、飞呀飞、鲤鱼澡堂》;背诵朗诵的有《星星灯、量词歌、鼠妈妈的摇篮、风、看谁和他做邻居、小溪流、折喇叭,吹喇叭、古诗两首、小书包》;需要写会的有20个简单的生字。

三、落实教学任务的措施

是使幼儿的不随意性更易于感知记忆,在教学中尽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指导幼儿欣赏,促进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启发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如讲述我最喜欢的人引导幼儿说说喜欢他的哪些地方,你想学习他什么,围绕这些来培养幼儿思维的能力;

2、启发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善于引导幼儿开展创造性的想象活动;

4、在示范教学和使用教学范例中要有利于幼儿的思维和想象;

5、重视德育培养。

四、德育渗透方面:在本学期教学中我准备结合课堂做以下德育的培养:

1、幼儿每个人都有长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做事要有信心,但是幼儿不要骄傲;

2、通过看图学诗歌,让幼儿感受祖国的地域广大,从而萌发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通过讲故事教育幼儿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关心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关心帮助,这都是快乐的,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掌握本领;

4、培养幼儿热爱老师的情感;

5、培养幼儿的勇敢和机智。

五、课外活动的安排:

第5篇: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

课外科研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与专业培养计划之间在内容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影响。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里长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课外科研的课外性,其开展不能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其二,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开展课外科研,这使得课外科研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1学校构建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教育部从2006年起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目的是通过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自主地训练知识综合和创新能力,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教学研究也已经开展[1-5]。该计划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获批的国家项目研究期为2年,学校项目研究期为1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是,该计划独立于培养计划之外,学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因此,该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是个难点,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能分配给项目研究的时间少;(2)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知识体系不完整;(3)属于课外科研,时间零散。工科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6-8]。解决好课外科研和专业培养计划在时间上的冲突问题,解决好科研过程的严谨性和课外科研管理的松散性问题,是课外科研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学院的支持下,项目组从2008年开始,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为平台,构建完成了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本文首先分析课外科研对本科教学的意义;其次,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大学4年的学习压力度变化,寻找课外科研的定位;最后,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全学程的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2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支持计划”的核心,学校和学院利用这个平台,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分解到课外科研的每一个部分,用理性的科研过程阐释创新的内涵和价值。

2.1辅助培养计划内的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性、提高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课外科研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高于教学实验,一方面教学实验虽然也涉及到创新实验,但是,由于其主体教学目标是理论验证,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很少,而课外科研完全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活动的创新性大;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只注重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计划的综合性不够,而课外科研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其开展必须使用大部分计划内课程,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自主学习计划外课程,知识的覆盖面和综合程度大。因此,课外科研是教学实验的扩展和延伸,对计划内课程有辅助作用。

2.2实现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科研素质、论文撰写、申请书撰写、工作汇报和答辩,以及基本的科研技能,弥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断带。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平台,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9],包括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项目规划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学术汇报能力等。这个能力的培养周期很长,在短学制情况下,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难度很大。本科教育以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培养理论知识为核心,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不足,对课程一知半解。项目组曾经调研一些已经保研的大四学生,发现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课程或考试本身,很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不知道“Protel”、“PCB”的内容和应用,很多优秀毕业生把这些知识的获取寄希望于研究生阶段,但是实际上,研究生阶段的状态与他们的设想相距甚远,于是又寄希望于博士生阶段。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低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现状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也影响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以课外科研为平台,向上衔接研究生教育,向下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培养的定位不同,过渡期的科研定位是训练,提高学生对科研过程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追求科研成果。

2.3实现本科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研发技能,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等。在与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到企业后要重新培训。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还有一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差。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也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实用性的要求低与社会服务对实用性的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教学也需要以课外科研为纽带,向上衔接社会服务,向下衔接本科教育,这个阶段的教学重在实用性。

3全学程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3.1大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压力度分析课外科研的特点是课外,其开展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设计课外科研培养方案时,首先要分析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到底有多少,哪些业余时间可以用来开展课外科研。按照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定[10],本科毕业必须修满150学分,其中必修课108学分,选修课42学分,表1是第1—8学期培养计划中学分和学习压力度统计表。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只选择必修课和实践课作为对照,其中学习压力度是随机调查了30名毕业班学生,调查他们对学习压力的主观感受,取最大学习压力的第5学期的压力度为10度,其他参照给出主观结果。表1中的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集中在第4—6学期,第1—3学期学生的压力不大,第7—8学期压力较小。在第1—3学期,学生还处在高中到真正大学生活的过渡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是高中阶段的延续,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虽然在第3学期也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路”,但是这些课程与大一的课程有强烈的相关性;此外,这些课程对实践的要求不高。第1—3学期的教学安排降低了学生的感受,因此他们感到压力不大。进入第4学期,有“电机学”、“模拟电子”、“电气工程基础”、“信号与系统”等难度大的课程需要完成,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增大。这些课程的学习方式与1—3学期的完全不同,需要注重实践,此外,保研成绩也是以1—6学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因此需要学生格外努力,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第6学期。第7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第8学期主要是本科毕业设计,这2个学期的学习压力较小。第4—6学期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冲突又合作,一方面,从时间上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时间在第5—6学期(国家项目执行期在第5—8学期,但是覆盖面小,不具有代表性),此时,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条件上看,项目的实施所依赖的基础正是第4—6学期所开设课程。创新项目在时间上与培养计划的冲突性,和在内容上对培养计划的依赖性,构成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的一对矛盾体,这个矛盾是否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因此,学校和学院需要系统地安排学生的课外科研,一方面制定详细的训练安排,另一方面,构建全学程的培养体系,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

3.2构建课外科研教学体系虽然课外科研的定位不是获得科研成果,而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开展必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研成果为引导。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是冲突的,在内容上是相互依赖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制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时,需要延长课外科研时间,同时,精心设计课外科研内容,使之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为了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围绕“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院层面,再增加3个支持计划,表2是课外科研支持计划表,这4个支持计划与创新发展规律相一致。创新分为好奇、兴趣、质疑和探索3个阶段,课外科研的开展必须贯穿这个过程才能有效果。在针对大三学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本院实际情况,进行了拓展,包括:针对大一新生的科研习惯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参加论坛性质的“电气汇智创新课堂”;针对大二学生的“电气学院创新预研项目支持计划”;针对大四学生的“创新性毕业论文支持计划”。这3个计划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支持计划成为一个整体,使研究期从2个学期扩展到了8个学期,延长了创新项目的实施期。为了使课外科研内容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确定6类基本科研技能,表3是基本科研技能与培养计划课程的关联性的对照表。科研技能包括:文献阅读、综述能力,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电磁场分析能力、电路设计能力、编程工具和文章撰写能力。其中,电磁场分析和电路设计与培养计划关联性最大,而文献阅读、综述和论文撰写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综合表1、表2和表3,设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1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课程学习压力度是通过调查获得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压力的直观感受,实验课程数量是培养计划中实验课按学期的分布,基本科研技能训练是按照表3展开的专业基本科研技能在各学期的分布,科研项目与竞赛项目是学生可参加的课外科研支持计划和可参加的全国性竞赛。

3.3构建课外科研管理体系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课外科研的组织比较松散,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不固定,非常零散。没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参考书,教学内容涉及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课程。(2)教学对象不固定。参与训练的学生有长期、短期的,还有临时咨询的。(3)教学时间不固定。教学时间一般在学生正常教学计划之外,所以时间非常零散,大部分在中午、周六、周日和晚上。上述特点使得课外科研教学的组织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一套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4~5个学生构成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指定一个负责人联系和组织项目,课外科研采取实验室指导和实验室外开展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每个项目组每周在实验室外(如在宿舍)开短小(30分钟以内)的本周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要有简单的记录(50~60字即可),以养成科研习惯;每个组每月在实验室与教师交流一次,反映研究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获得指导。为了在制度上解决教学时间松散的问题,购买指纹考勤机,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内在实验室实验的时间必须达到400h,在实验室之外的研究有规范的记录。对学生在一个科研周期(一般为1年)的科研过程的考核有明确的指标,表4是一个科研小组的任务表。为解决教师精力有限的问题,采用专职的管理教师和兼职的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兼职的指导教师每周在实验室的总工作时间为8h。建立“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网站开设有:实验室介绍、研究方向、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管理、科研动态、人才培养、助学招聘、仪器介绍、学术前沿、电子爱好者协会、科研合作11个栏目和文件下载、我们的汇智、仪器预约、实验申请4个交互栏目。研究方向包括:电气与电子类、边缘和交叉类、前沿探索类、新兴教学仪器类4个分类。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课外科研的业余性和科研行为的严谨性的关系,通过“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这个平台使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通过对学院零散的教学资源和学生零散的业余时间的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高效开展课外科研教学的新模式。这个模式解决了教学和业余科研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矛盾,融合了项目管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第6篇: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考试 改革

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实验教学,在实验考试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并在中考中增加了实验技能操作考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1、实验操作项目及考试内容。在平常实验操作技能检查中,可有口试、笔试、操作等。具体内容根据教学要求设定,时间可安排在单元结束、期中、期末考试前进行。

1,1 口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仪器的选择及性能、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误差的产生和讨论等。从口试中发现问题及时追问。从追问中既能发现学生的不足,又能及时纠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正确理解及完整叙述。如在初中年级的实验口试中可增加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电流表,表盘刻度有什么特征?使用中应如何选择量程?使用不同的量程时刻度有何不同?如何调整零点?考试中要求学生画出电路图,说明各元件的作用并按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2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理、规律及公式的推导和论证,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根据学过的电学知识,选择适当的器材,你能设计出几种测定导体电阻的方法。画出电路图,指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并用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导出计算电阻的表达式。不管学生设计出几种方案,只要是切实可行的,都说明学生是动脑了,可见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很大的。

1.3操作: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是否会对实验仪器进行调整,是否能按正确步骤进行实验,能否在实验中正确测出实验数据等。如在实验操作中,我们把实验中所涉及的多种不同仪器放在一起,让学生挑选出合适的仪器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操作不仅要求学生弄通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所选器材的型号及性能。

1.4小实验:这几年中考试题中经常有课本上的小实验出现,如教科书中的:测自己的步行速度、真空不能传声、纸锅烧水、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蜡烛跷跷板、分子力、楼梯电灯开关电路、利用电能表测电功率等。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动手能力。

第7篇: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都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和课堂乐趣,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普遍做不到研究性教学和体验性教学。近年来,由于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越来越多,致使教学资源紧张,老师无法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潜能,使所学知识单纯的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且,传统教学课堂上设置的大量概念课题的设计要求、设计理念和设计应用都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而且强制性的学习内容阻碍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设计图纸便成为纸上谈兵,很难在市场上存活下来。还有的同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但不能将所学理论结合实践展现出来,更缺乏观察市场的眼光,导致所学知识和市场严重脱节。

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

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在看准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坚持以设计项目为主体,把学习场地改造成与工作场景相符合的教学环境,把学习内容当成不同的工作项目,通过不断的联系,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近年来,随着艺术设计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这一模式已经逐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获得了极高的反响。

(二)教学工作室的含义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以项目为中心,以课程为指导,以设计成果为载体。其实就是指一个教学团队,团队中的老师把一个特定的教学计划交给学生来执行。教学计划以课程为主导的,包括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的知识任务。因此,老师要明确把握教学任务涵盖的知识体系,以使所设课程具有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除了老师和学生外,还必须有行业专家和学术专家的参与。

三、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效果

工作室教学设计允许突破课堂、章节、星期、学期等量化学习内容和时间的概念,教师可根据项目完成的时间和专业内容的运用来评判学习的好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选择使用不同的边缘学科知识来为自己的项目增添光彩,由于项目课程任务的丰富多彩,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查阅和调研相关设计素材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内的项目内容,还能促进各专业的实践和学习,教学安排相对灵活。工作室教学将教室改造成各种设计项目的实习场地,让学生进行各种不同的体验式学习,在实践中,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学会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操作使用。教师们利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社会实践性,对每一设计项目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场地进行各种设计工作的实践,为同学们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工作氛围,有效的培养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引入当下市场上的最新讯息,不断给课堂注入新鲜的养分,以此开拓学生的精神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教学角色方面还具有丰富多样的延伸,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模拟不同的工作职务。如由管理能力较强的同学做项目负责人;由专业知识水平扎实且做事严谨的同学做总监等。工作室教学模式使得同学们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学生,更多的是公司员工或设计师,学生跟据自己所处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制作和生产,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流于形式,教师课后仅仅注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而不注重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的制作手法、材料来源、灵感出处等,而这些过程才是评判一个学生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个体优势和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改变设计方法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工作室教学在组织小组教学的条件下,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并拟定任务完成期限,在任务完成后给予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和评价。

四、结束语

第8篇: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室、开放性、教学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R817-33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教研教改项目(编号:JJ1153)

一、分析化学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

随着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基本技能日益重视和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虽然学校正在逐步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但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培养模式,注重共性培养,忽视个体发展的需求,在实验教学方式上表现为一味的整班教学和固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缺乏自主。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很好选择就是在搞好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我院在分析化学实验开放性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主要集中在实验教学项目上,经过教师们的努力研究,我们将以下的实验项目开设为开放性实验项目:1.HCl-NH4Cl混合溶液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2.福尔马林中甲醛各含量的测定加成法—酸碱滴定;氧化法—酸碱滴定(反滴定法);3.鸡蛋壳中钙含量的测定(酸碱滴定法;EDTA络合滴定法;高锰酸钾法);4.PbO和PbO2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5.黄铜中铜锌含量的测定;6.胃舒平药片中Al2O3和MgO含量的测定;7.水果、蔬菜、药片中抗坏血酸(Vc)含量的测定;8.硅酸盐水泥中SiO2,Fe2O3,Al2O3,CaO和MgO含量的测定。这些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要求是比较高的,可以锻炼学生的基础分析化学能力,以及设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化学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

分析化学开放性实验室,不仅将实验室为学生实验教学,而且对科学研究提供有目的地性开放。为了加强其的管理,我院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范。

(一)、全院各分析化学实验室,除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外,还应在计划外安排时间向学生开放。教学实验室积极开设形式多样的开放实验,逐步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

(二)、实验室开放的含义

实验室开放是指各教学实验室在完成计划内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设施条件等资源,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的一种手段。

(三)、实验室开放的形式

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分为教学实验项目开放型、学生参与科研科技活动型、自选研究课题型等。

1、教学实验项目开放型

指由于学生选课冲突、生病请假等原因,无法在计划安排的实验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内的实验教学项目,需要在其它时间安排进行实验。

2、学生参与科研科技活动型

实验室根据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各类竞赛活动等的需要开放研究题目,也可根据实验室特点自拟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实验。

3、自选研究课题型

结合学生社团、兴趣爱好者协会的活动内容,或结合学生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自选实验研究课题,在开放实验室中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试验装置安装与调试,完成课题研究并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申报和审核

1、项目申报

各实验室根据学校要求和自身条件,报出拟开放的实验项目,并填写《攀枝花学院实验室开放项目申报表》,由学院上报教务处组织人员对申报的开放项目进行评审。

2、收费标准的审核

由教务处将通过审核的开放实验项目的收费标准报学校收费领导小组审查,由收费领导小组报市物价部门审批,获得批准的项目方可对学生开放。

(五)、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实施

1、每学期开学2周内,学院将本院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学期开放计划报教务处,由教务处汇总后向全校学生公布。

2、每学期开学4周内,学生根据教务处公布的开放实验项目,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实验项目申请,并填写《攀枝花学院学生开放实验申请表》,经指导教师和实验项目开放单位签字同意后,由实验项目开放单位拟订实验项目开放课表,并通知学生。

3、各分析化学开放实验项目开出单位认真组织学生完成相应实验项目。

(六)、实验室开放管理

1、学院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分管实践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实践中心协调组织实施。学院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实验室进行多种形式的开放活动,各实验室应积极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

2、各实验室根据本管理办法和实验室特点制订相应的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并报学院备案。

3、申请参加非教学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原则上应是成绩优良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各院(系)应予以严格审查。

4、参加开放实验的学生应按确定的实验时间、地点参加实验。因特殊原因不能在预定时间内参加实验,应按实验室规定提前办理请假手续,另约时间补做;对无故缺席实验的,取消其参加开放实验资格。

5、各开放实验室应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和实验内容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6、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前,应阅读与实验内容有关的资料,准备好实验实施方案,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准备不充分的,指导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可暂停其本次实验。对于部分实验,可视具体情况,在实验前增加专门的实验安全教育,以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7、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损坏仪器设备的须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8、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验素质和技能、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培养;要做好安全和开放情况的记录。

9、学生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论文或实物等实验结果。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态度等内容及时进行考核,确定成绩,在学期结束前报各教学单位教学科研办公室。

10、每学期结束前,实验室应及时做好开放实验的总结工作,将开放实验的进行情况按规定格式写出书面总结,交各实践中心存档,并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备案。

11、学院将定期对实验室开放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实验室考核和审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之一。

分析化学开放性实验室作为工科专业实验室的一种重要形式,既具有实验的趣味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又有开放性本身所特有的条件不完备性、结论不确定性、内涵可发展性、思维不约束性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欢迎,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肯定,尤其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我们化工学院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对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成强.关于高校实施开放性实验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8

第9篇:学期教学计划内容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 ;复合型人才培养 ;改革

2015 年6 月24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互联网+”行动指南意见》的审核,确定了“互联网+”顶层设计的最终方案。之后,出现了系列“互联网+”概念,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物流”等,兴起了一股“互联网+”热。其实,“互联网+”从另一侧面强调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在 “互联网+” 时代,由于产业融合、渗透所带来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正在成为众多企业招聘时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我国高校现有教学管理体制下容易导致复合型人才稀缺。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的自由选课制可以方便学生自由选课,从而助推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对于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数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分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学分制是一种在保证共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选课权利交给学生的一种相对灵活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它具有的以下特点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1.相对自由的选课制。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自称实现了学分制,但是,其教务管理系统并未提供给学生相对自由的选课制,我们只能称其为“准学分制”。真正学分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供给学生相对自由的选课系统,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实现载体,贯穿于学分制的始终,并贯穿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最早提出学分制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就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有差异,学校应充分满足和发展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而选课制可以实现这一功能。选课制允许学生在规定的选修课范围内,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自由的主辅修制。在选课制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选择了培养方案以外的课程,却没有得到所谓“官方”的承认,即一纸证书。这时,一般配套推出相对自由的辅修或双学位制,实现主辅修制。辅修,是指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其他课程的修习,通过相应考试可以获得辅修证书。而双学位是指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其他课程的修习,且学分要求比辅修要高,并要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符合双学位条件,如果无法通过答辩或者无法具备获得双学位的条件(如多科不及格,补考仍不及格),可以酌情仅颁发辅修证书而不颁发双学位证书。凡实现主辅修的学校一般规定,学生所选修的辅修专业应与自己的主修专业是跨学科大类的不同专业。例如:会计学学生辅修英语专业等。相对自由的选课制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便利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 使学习选修辅修专业、攻读双学位更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 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

3.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为防止选课制下学生对学习自由的滥用,实现学分制的高校大多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即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该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课,定期和学生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甚至负责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日常生活的指导。本科生导师制诞生于英国牛津大学,以其独特的提升大学内涵式发展的魅力很快得到世界各国大学的认同。导师制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是实行学分制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保障。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英美德大学研究》中指出: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在本科生和导师之间建立的那种个人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导师制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全新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学分制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经验

近年来,国内高校陆续开始实行学分制改革。但时至今日,大多数高校的学分制改革还只是徒有其表,流于形式。当前,最普遍实施的就是“学年学分制”这种形式上的学分制、实质上是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表面上在推行选课制,用学分来计量学生的学习量,但实质上并未打破年级与班级的编制,修业年限也很少能做到真正灵活。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学校”)自2001年就推出了自由选课系统,标志着学校实现了“有学分制内容而无学分制形式”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因为,如前所述,“自由选课是学分制的核心内容”。从2001-2002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学校教务处开发的网上“教学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并制定了《网上选课管理办法》。学校的学分制具有以下特点:

1.选课自由度大。网上选课系统给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选课空间。为保证选课顺序进行,选课系统设置了预选、抽签、正选和补退选四个阶段。对单个学生来说,全校所有课程仅分为三大类:主修计划内课程、辅修计划内课程和计划外课程。主修计划内课程包括培养方案中该生所在专业的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和公共基础课中除去该专业无学分要求的课组,其余课程为该学生的计划外课程。计划内课程是其毕业所要求的课程,对其毕业有贡献的课程;而计划外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额外学习的课程,对毕业学分要求无贡献的课程。辅修计划内课程仅针对于有辅修专业或辅修双学位的学生而言,存在于其辅修计划里的课程。另外,结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防止部分学生太过自由或部分学生选课太多影响学习效果,还规定了学生每学期选课最低学分和最高学分要求,即除毕业学期外,学生不得连续两学期每学期选修学分低于12学分;小语种各专业每学期选修学分不得高于30学分,其他专业每学期选修学分不得高于26学分。

这种相对自由的选课系统意味着,学生选择某门课后,只要成绩合格就能拿到这门课的学分,只要达到规定数量的最低毕业学分就可在规定年限范围内提前毕业。这样,从最大程度上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权利,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同时,由于学生“用脚投票”,自由选课系统成了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学期内多位教师同时开设一门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教师。一些授课质量不好教师的课程学生不选或少选,而一些优质课程受到学生“追捧”,学生们争相“抢课”。甚至有学生称,在学校学会“抢课”是学生们必会的“基本功”。

2.淡化班级概念。自由度大的选课系统导致了一个教学课堂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对这些学生来讲,该课可能分属不同课组;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专业方向必修课,对部分学生来说是学科基础课;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公共基础课等。因此,学校教学活动不以行政班为单位展开,突破了传统教学管理体制的“行政色彩”局限,可以说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去行政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安排学习进度,只要修够学分(含中断学习时间),可允许在六年内完成学业,这样的安排会加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深度融合,这正是国外学分制的精华。正如我们会在国外高校的教室里看见不同年龄的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一样。其好处在于:一是培养了学生开放、包容的情操;二是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选修学分比重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必修课占70%、限选课占20%、任选课占10%,按本科专业总学分多在140学分~200学分之间计算,必修课所占学分在100学分~140学分之间,学生实际上能自主选择的课程很少,选修课中,限选课又占相当一部分比例,任选课只有10学分~20学分。即使在我国实施学分制比较成功的重点大学,必修课所占的比例仍然很高。学校大部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在90分左右,课程总学分为145左右,选修课占62%以上。高比例的选修学分大大提高了学分制管理效果。这意味着学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完成专业学习,学生可以在4年~6年内,最长7年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在满足毕业要求时取得学士学位。

4.主辅修同课堂、辅修参与度高。学校的大部分专业已开放辅修专业或辅修双学位。学生在规定的课程范围内完成要求的学分数,即可获得该辅修专业证书;学生在规定的课程范围内完成要求的学分数,所有辅修课程的平均绩点达到2.0,并完成双学位的毕业论文,便能获得该双学位的学位证书。目前,学校辅修双学位涉及经、管、文、法四个学科门类,19个不同专业,辅修专业涉及28个不同专业。这意味着学校各学院均设有辅修。

为了保证辅修的教学质量,学校辅修课程并不单独开班授课,而是同其他主修专业学生同一课堂上课。这样的安排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学生辅修。避免了分开排课容易导致学生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冲突的矛盾。二是提高了辅修质量。因为在教学难度和教学内容上与主修课程无异,这一做法在国内高校中走在前列。这样的教学安排充分保证了辅修课程的高质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辅修参与度与成功率。学校自实行辅修制度以来,辅修课程和申请辅修的学生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5年,在校生辅修、在修人数占在校中国学生51.68%,2015届获得双学位人数423人,当年获得学士学位人数2,023人,获得双学位比例高达21%,即每5个学生就有1个获得辅修双学位,大大提高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比例。

结论与建议

学分制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最核心的内容,即允许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要求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上课教师和学习课程;允许成绩不合格而未能取得学分的学生重修相关课程。该制度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同时,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实行主辅制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从而有助于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而为社会输送有竞争力的人才。当然,在实现学分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 “难以按学分收费”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对教师、学生、教学主管部门、学院、学生工作部门等相关单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更好地在国内高校推行学分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在学分制下的自由选课制允许学生自由选课,但如果不加以指导,必然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杂芜凌乱,甚至出现“混学分”现象。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这一点上,学校先后进行了“选课指导教师制、班主任制、导师制”的探索,并完善了学生对教授授课评教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在我国长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体制下,高校的课程模式相对单一,课程数量和质量均较为匮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重视必修课的建设,忽视选修课的发展;二是课程建设创新性不足,学生选课积极性不高。因此,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是实现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关键所在。在课程建设中需要学校领导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增强教师教学投入的积极性,以此才能真正对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学分制下人才培养质量。

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学分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构建与学分制相匹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实现学分制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建议:一是实施学业预警制度。自由选课不等于人才培养“放水”,对于一学期未能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给予学业预警;对于连续两学期未能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予以学业警告;对于第三次被学业警告的学生,给予退学预警。通过这样的一种预警制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保持一定的压力,又能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根据《对外经贸大学学籍管理办法》规定:一学期出现不及格课程门数达四门以上(含)或必修课程达三门以上(含);在校期间,首次累计不及格课程门数达到六门(含)以上,将给予学业警告。第二次达到学业警告条件,给予退学警告。第三次达到学业警告条件,予以退学。教务处在每学期开学初(第四周左右)下发本科生学业警告名单。同时,制定了学校《本科生学业警告学生帮扶办法》,要求教务与学工系统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受学业警告学生的帮扶工作,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二是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学分制下同一门课程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教师,只有采取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才能确保考试的统一性和公平性,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实行学分制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校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等将能有效促进学分制在高校的推广,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熊卫华.学分制及其在中国高校的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2]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3]高春娟,张陵,朱少泽,帝宁.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4] 张晶华. 学分制的历史轨迹探析及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5]尹天光.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动力因素分析[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33).

[6] 闫瑞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