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旅区域规划范文

文旅区域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旅区域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旅区域规划

第1篇:文旅区域规划范文

摘 要:旅游城镇化推动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部分民族地区文化逐渐衰落,因此,必须加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力度。本文首先对旅游城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在探讨旅游城镇化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的基础上,最后提出旅游城镇化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旅游城镇化

旅游城镇化是受旅游业发展引发或驱动的城镇化现象和过程,属城镇化多元发展和旅游业成熟发展的共同作用结果和综合表现,一般发生于城镇(市)旅游热点区域或旅游景区。就民族地区来看,旅游城镇化可与发生地或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无显著关联,主要受旅游吸引物和其它旅游经济要素影响,且表现出嵌入效应。

最早提出旅游城镇化相关概念的是澳大利亚学者帕特里克・马林斯(Patrick Mullins),他于1991年提出“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在我国,关于旅游城市化的概念,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的学者在借鉴国外旅游城市化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旅游城镇化”。所谓旅游城镇化是指以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以旅游为主导或支柱产业发展为目标,引发的城镇化现象,或者说以旅游为主要动力的城镇化现象。该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其中在少数民族区域尤其突出。

对于旅游城镇化来说,主要的内容包括景观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地域城镇化、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城镇化等几个方面。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虽然也具有上述几方面的形式内容,但在内涵上有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以及观念文化城镇化等几个方面的不同。城市文明是一种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开放文明,同时旅游是一种多元文化文明的交流现象,因此,观念文化的城镇化对少数民族具有更隐蔽、深刻持久和更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可以在居住分散且地域更广阔的少数民族间进行。

二、旅游城镇化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

1、城镇化文明对民族地区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为适应旅游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对当地进行经济开发。一方面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但同时也导致自然苗族村落逐渐消失在城镇化的建设当中。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无数苗乡侗寨被拆迁,诸多农田被占据,广大苗族民众被迫从土地上走出来,融入到城镇化或城市化的生活之中。

城镇化文明对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系形成巨大冲击,城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科技知识,大大改变了民族地区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也逐渐边缘化,少数民族文化正逐渐走向被同化并衰落。

2、产生了旅游城镇化与民族村寨文化保护的矛盾

旅游城镇化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造成负面影响,引发一系列城镇化与民族村寨文化保护的现实矛盾: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与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矛盾;现代城镇生活方式与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矛盾;少数民族青年人生活方式的趋同化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矛盾;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急功近利引起的文化变异与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的矛盾等。

三、旅游城镇化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特征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内部认同外部区别的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实现返璞归真、探本索源、开拓创新的最为生动、具体、准确、全面的最佳模式,民族文化越鲜明,民族特征越突出;而民族文化的淡化、消失,则意味着民族形象的模糊和一个民族的消亡。城镇化并不仅仅意味盲目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生态需要得传承和保护。因此,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理应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准确把握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其目的在于了解旅游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有哪些,怎样加以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哪些要素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发展的潜力,怎样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优秀成份能够继续把民族的象征传承下来,哪些文化因子容易或能够和现代城市文化相结合;哪些文化无法在现实社会情境中生存,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2、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能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因此,应深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利用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资源,开发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努力提高旅游产业品味,这不仅能增加民族地区就业机会,使民族地区居民收入增加,同时也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主题选择应有独特而强大的吸引力。必须是选择本民族传统而特色的文化,不要照搬照抄其他民族主题,景点要有美丽的外观,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充满文化底蕴。二是景观、演出节目、编排设计均应具有特色,让游客物有所值。三是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要高标准。

3、必须保持民族特色

城镇化进程在许多方面引发争议,其中民族地方特色的丢失争议最大。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的是,少数民族旅游区域的首要功能是旅游,民族文化本身是核心旅游资源。因此,必须始终追求和坚持,并通过城镇化突现和展示民族特色,确保民族文化脉络延续。丧失民族性就丧失了旅游吸引力,也就丧失旅游城镇化的主动力。

4、传承各民族的活态文化

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除了有形的物质文化以外,还有无形的精神文化,如民族的民间文学、特色艺术、价值观念、风情习俗等。它们一般是未被文字记载或音像记录的尚未定型的文化事象,主要存储于少数民族成员的头脑和思想意识中,依靠口头传承,一旦承载的个体消失,这些文化也将随之消失。同时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中,即在外部具体环境的变化下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思想意识上,要在少数民族居民的思想意识中树立保护民族活态文化的自觉意识。民族传统文化是全人类的宝贵财产,其保护、发展与进步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哪一个政府部门负责任的事情。有关部门要在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加大力度,使每个公民真正具有保护民族传统活态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在行动上,不仅要保护活态文化存在的载体,还要加大对活态文化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鹏.贫困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城市化杂志2010年07

第2篇:文旅区域规划范文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5平方千米。为实现建设像“西湖”风景名胜区那样国家5A级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建议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可以考虑将现在规划22.73平方千米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45~50平方千米,将规划范围内的捞刀河区域的南岸、北二环北线的北面区域以及福元路以北的区域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山鹰潭等划归到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以内,增加规划景区的自然森林面积、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考虑加大规划中的湿地建设、湿地恢复、湿地保护的面积,最好能够达到总规划面积的50%,这部分的面积包括湖面、水塘、水渠、河流、小溪、滩涂等,打造适宜大量水生动植物、候鸟生长繁殖的湿地景观,可以引来候鸟在这里歇息、生活,打造观鸟景观,吸引爱鸟、欣赏鸟的人群来这里观鸟、赏鸟;而规划用于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应限制在30%以下,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如在芙蓉北路的东侧、福元路的北侧,在北湖公园景区、湿地公园景区规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旅游度假的地产,其余的20%面积用于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这部分面积解决当地村民的安置,将这个区域建成像四川“五朵金花”那样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解决当地农民的安置和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此区域可以将传统的村庄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农庄,如荷塘村、草莓村、百草村、园艺村、鱼塘村等,在荷塘村可以欣赏荷塘美景,品茗、休闲娱乐;在草莓村可以去草莓园摘草莓、吃草莓,了解漂亮、可爱、可口的草莓的栽培过程;在百草村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的种植与栽培方法与技术,懂得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品尝传统的药膳,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在园艺村可以欣赏到一些本土的一些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造型各异盆景,在欣赏艺术、美景的同时品茗交流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在鱼塘村可以品尝到湖南本土的活鱼美味,龙虾、螃蟹美味。这样既满足城市居民等大众人群的不同的休闲游玩需求,又能促进当地休闲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北湖湿地风景区建设成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白鹭湖湿地公园、北湖公园、楚家湖公园、捞刀河风光带、湖湘民俗文化园、现代休闲农庄等十大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在这些景区的周边适当地开发一些低层的高尚住宅区,不破坏景区的景观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二、制订相应的法规来规范、管理风景区的规划建设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风景区内每个拟保护、建设和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让全民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同时聘请相关学科如生态、园林、地理、水利、生物、旅游和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然后再修订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由全民参与投票表决,最后提请区、市人大讨论表决通过,提交省人大、省、市、区规划部门备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规划的随意性,解决主要领导一变动,规划设计就随着改变的问题,例如云南昆明的规划建设“像种庄稼,一年一改”。当然要解决规划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来制定《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的措施,达到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风景区开发建设的目的。

三、挖掘当地风俗民情风貌,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区的特色

长沙河西的梅溪湖公园的建设是为了打造城市的商业地产、人居地产服务的,洋湖湿地公园,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的城市居住环境,周围没有什么人文特色。人文色彩浓厚的苏圫垸,四周分布着众多名胜,如道教福地鹅羊山、清初古刹铁炉寺,以及罗汉庄、山鹰潭、秀峰山等。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民情、民俗、风貌等特点,结合湖湘文化的特色,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如:湖湘的寺庙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让到此来的游客享受湖光山色、感受湖湘文化,体验农耕之乐、收获垂钓之悦,享受湿地野趣、欣赏候鸟之美。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北湖湿地景区的经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

四、做好风景区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

第3篇:文旅区域规划范文

李公堤通过“桥堤文化”和“湖滨公园”把金鸡湖的水、绿与姑苏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将金鸡湖与现代多元风情、历史与现实、休闲旅游与商业有机地组合起来,已成为苏州地区具有相当人气、商气、运营最成功的区域之一。2009年12月,李公堤从苏州20多家市级特色商业街中脱颖而出,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成为苏州市区第一个“国字号”特色商业街。2010年李公堤被评为“苏州十大最美夜景地”,同年12月李公堤作为金鸡湖4A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功能区之一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2011年4月李公堤荣获“中国最具创新价值商业地产项目”。

Apple:说到底,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还是人,苏州是一座让人能够无限联想的城市。因为从古到今,关于苏州的美好故事都是与人相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这块土地产生了属于苏州的独特生活方式与艺术人文。为了让这座城市更加地美好,我们希望把这种正面的美学能量可以超越地域差异,时空限制传播出去,你所不知道的另一个苏州,也许就在这里。让我们来谈谈艺术吧。

我们从李公堤一期的餐饮集中区一直到二期,三期的休闲旅游,最后到四期的创意文化街区,明显感觉到除了建筑的外形的变化以外,其中分布的商家也是有了很大的区别,在四期这里,更多的是艺术与设计的空间。整个街区更有活力与国际范儿。跟苏州古城的文化街区似乎有着鲜明的对比。

薛文岗:苏州本身就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李公堤的由来也是有历史背景的,因此从第一期开始就把苏州的元素融入在里面,让大家在新城区也能体验到苏州的文化。但是从第三期开始我们就打算把更多的文创内容放进来,我们觉得一个好的商业项目应该是文、旅、商的有机融合。

Apple:在李公堤三期有美术馆,博物馆及很多的艺术家工作室,圆融艺术中在李公堤也有一个展厅,当初成立圆融艺术中心是为了将更多的文化艺术资源引入到商业里面吗?

薛文岗:我们是一个整体的商业开发与营运服务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再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更广的综合性的消费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能够尽到一些社会责任。搭建更多的文化艺术资源来提供给广大的市民。为了将文化与旅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成立这个圆融艺术中心。一方面是为了给商业地产输送文化艺术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这个艺术中心现在有两个展厅,一个是圆融星座的办公楼大堂,一个就是在李公堤,但是除了这两个常设的展厅以外,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非常设的展览,大部分都在公共区域,像时代广场的天幕等。

Apple:我知道圆融艺术中心的两个展厅对于艺术展览的定位也是不同的,星座的展厅主要以传统艺术为主,李公堤的展厅主要以现当代艺术为主,在这个展厅里面为苏州本地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让广大的市民也了解到了苏州在地的艺术家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实践与表现,观察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社会发展之g的关系,其中也做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展览,例如已经做了三次巡展的物派当代艺术展。朱亮你是其中的一个参展艺术家,你觉得圆融艺术中心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对于你们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是一种推动吗?

朱亮:我很高兴会有这样的平台出现,苏州的艺术生态一直是很传统的,展览基本上都是水墨,平面架上。年轻的70后80后的这批艺术家都是默默地在做自己的创作,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但是物派这个展览激发了艺术家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我们现在所在的展览场地,《图像的边界》。图像不单单是一张画,它可能有各方面的信息,如果我们把这个界线打破以后,所以一切的东西都可以融入到图像里面。这个展览从开幕第一天开始,业内也觉得非常的有趣,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展览,特别是在李公堤这个国际文化大融合的地方。更有意义。

薛文岗:我们圆融艺术中心当时在李公堤设立展厅的初衷就是想要在这里做一些新的实验,现在包括政府的职能部分来看过之后也是觉得一些当代的艺术也是需要培育的,一些好的艺术形式我们就是应该去接受与普及,我们需要做好的引导,让更多的市民接受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形态。其实艺术中心主要是搭建一个平台,希望能够更多地引进文化的素材,能够和我们这些商业的平台做一个有机的融合,李公堤是苏州首条中国特色商业街,这里每两年有个双年展,叫金鸡湖双年展,主展区就在李公堤。这个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就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通过双年展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的艺术的财富。

第4篇:文旅区域规划范文

一、产业现状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禀赋良好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境内植被优良,森林覆盖率达52.7%,高出全国森林覆盖率34个百分点,与周边的秦巴地区构成中西部结合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堪称“中华之肺”;有亚州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被誉为“华中水塔”;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轰动世界的郧阳人头骨化石等一大批人文旅游资源和山水自然风光;全市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蕴藏量达500万千瓦;生物资源丰富,仅武当山地区就有植物758种,中药材1360多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有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房陵文化、民俗文化、远古文化、汽车文化等,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

具有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旅游具有三大品牌的潜力:一是武当武术所树立起来的养生形象。武当武术以养代练、防身保健为宗旨,在武术界享有盛誉。国际武联2007年7月决定,将每年的五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现在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入太极拳,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太极拳者1.5亿人,太极拳已成为世界第一武术运动项目。武当山以外柔内刚的绝奇功夫,举目无双的皇家建筑、博大精深的武当文化、天人合一的道教国粹闻名于世。不仅是东南亚、港澳台香客、信士和游客心驰神往的精神乐园和梦寐以求的旅游乐园,而且对欧美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二是南水北调水源地所形成的生态形象。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2014年将完成的输水工程将吸引世界眼球,借此可以充分展示的绝佳山水生态。三是举世闻名的汽车城所代表的时尚形象。市是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城,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是驰名中外的东风车的故乡,是中国第

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先进的汽车生产培育了浓郁的汽车文化。

区域性城市功能相对完善

城市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区道路改造升级,文体、医疗、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城市建设路子。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并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7年国家建设部对全国79个国家园林城市排名,城区绿化覆盖率排名第二,绿地率排名第三。特别是2008年通过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论坛2006年至2008年分别从城市生活质量、品牌价值和综合竞争力三个方面对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评价,连续三年在前80名以内,而周边城市大多在150名左右甚至200名以外(见下表)。

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全市有A级旅游区28个,其中4A级旅游区3个,3A级旅游区6个;有星级饭店62家,其中4星级酒店只有2家,三星级酒店33家;有旅行社79家,其中国际社3家;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0家,主要有绿松石、米黄玉、武当剑等产品系列。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8万人。200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2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32亿元,同比增长22%和41.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1万人次,旅游创汇2653.9万美元,同比增长20%和21%;武当山接待游客1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23.1%和48.2%。

存在的问题:一是交通瓶颈制约。现阶段受内外交通的限制,可进入性差,影响了市场的拓展。中远程游客,尤其是海外游客进入的代价大,旅行过程艰辛,难以满足现代旅游“快旅慢游”的要求。二是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旅游资源待业分割、地区分割现象突出,由于缺乏战略层面的合作平台和联合运营机制,在对外各景区点各自为战,甚至相互竞争同一市场造成内耗,同时小规模的投资也造成对资源依赖程度高、项目投入小、运作水平低,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产业区域关联度低,带动力差。旅游产业链较为松散,高星级酒店、景观地产、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少,旅游产业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影响力弱,辐射作用不强。四是体制、机制障碍了旅游业的发展。存在同一个景点多部门管理,跨区域的景区点因行政障碍影响了资源整合。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程度不高,吸引社会资本能力不强。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鄂西圈文化旅游专项规划为指导,以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为目标,充分发挥名山、秀水、汽车城的品牌优势和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的资源优势,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保证,以高水平营销为手段,以区域线路对接为着力点,着力打造国内着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联结东西的旅游枢纽城市。

(二)总体思路

1、围绕“龙头”,打造品牌。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整体包装武当武术、武当古建设、道教音乐、道家膳食、道教法事以及武当系列旅游商品,打造集道教朝圣、武术修学、古建筑鉴赏、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并以此为核心,整合旅游线路,带动周边旅游景区(点),打响武当品牌,达到提升城市品牌和地方产品价值的目的。

2、突出“山水城”联动,实现优势互补。武当山重点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区重点打造旅游集散地,山城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山城一体的良性格局。同时把武当山的开发建设与丹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林业、水电业与旅游发展同步规划,合力打造“名山秀水”品牌,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作用,促进线路互通。发挥在“东进西出”和“西进东出”交通线路上的战略支点作用,实现“一江两山”湖北旅游精品与西安历史古都旅游线路的对接,东部古隆中、三国旅游线路与西部的交接,打造承东启西的旅游枢纽城市。

4、以点线连接为着力点,实现圈形循环。以城区为中心,以武当山与丹江水为核心,形成市内小循环线,与“一江两山”连接的中循环线,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连接的大循环线,与古都西安、山城重庆、河南南阳、湖南张家界市、湘西对接的鄂西北“黄金旅游经济圈”。

(三)发展目标

借助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做好山水旅游大文章,发展山水大旅游。具体讲,就是发挥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山、水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景观集群,实现山、水互动,建设人文与生态一体,集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国际旅游胜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到2011年,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55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亿元。新增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15个,使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总数增加到22个;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省级旅游强县2个,省级旅游名镇5个,省级旅游名村10个。武当山实现文化、自然双遗产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围绕“三区三线”打造旅游精品

按照旅游交通、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三者结合的思路,以“问道武当·养生”为主题形象,规划“三区”(武当山核心旅游区、丹江口水库生态休闲旅游区、城市旅游中心区)、“三线”(东部中国民俗文化体验线路、西部远古文化寻踪线路、南部生态旅游探险线路)的空间布局,实现旅游景区“点-线-面”的优化组合。

1、武当山核心旅游区

产品主题:“皇家庙观·世界遗产”。

功能定位:以“领略世界遗产,问道太极武当”为主题,将道教音乐、宗教仪式、武当武术融入旅游产品生产链中,突显武当武术内家拳的养身功能,形成武术、休闲、养身、康疗旅游产品链。

开发思路:按照“山水一体、互为支撑、产品互补、集聚合力”的思路进行总体布局,形成太极湖武当文化展示区、环沧浪湖生态文化休闲区,开发道教养生、道教音乐、古建筑鉴赏、道教朝圣旅游等生态休闲服务项目,推进武当山由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参与体验式旅游升级。着重解决武当山核心区游客分流问题,开发玉虚岩峡谷、武当山后山峡谷等新的景区景点,进一步拓展景区空间,尽力缓解核心景区的游客压力,改善核心景区的环境质量。加快武当武术的传播和道家养生项目开发力度,不断丰富武当文化内涵。

重点项目:按照突出核心作用、丰富核心内容的总体思路和一年启动,二至三年初具规模、初见成效的工作目标,集中用力,重点建设武当山太极湖新区、五龙宫恢复性建设项目、玉虚宫恢复性建设、玉虚岩至下观峡谷、武当山后山峡谷、金花湖山地公园、武当村、武当山旅游港口建设,形成“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的产品特征和旅游标志性区域。

2、丹江口水库生态休闲旅游区

产品基础:南水北调水源区随着丹江口大坝的加高,水域面积达1022.7平方公里,蓄水209亿立方米,为我国第二大水库。丹江库区加坝后,可形成众多岛屿、半岛,还有龙山塔、龙口林场、千岛画廊、丹江大坝、百喜岛等库区旅游资源,这也是距西安、银川、兰州等西部城市最近的内陆湖泊,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产品主题:“山水武当·养生福地”。

功能定位:水上运动、休闲度假、生态养生。

开发思路:在加强生态环保的前提下,按照沿水观光、沿路娱乐、靠城食宿的思路,适度开发水上观光、休闲度假和生态养生项目,把丹江口库区打造成中部地区独有的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重点项目:重点推动丹江坝区、均县镇的项目开发,启动丹江口旅游港口、大坝观景台、环水度假区、沧浪之水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牛河森林公园等。

3、城市旅游中心区

产品基础:主要有“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别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以及汽配城、博物馆、人民公园、汽车总装厂、牛头山森林公园、四方山植物园、人民公园、龙泉寺、黄龙大坝等一批景点。目前城市旅游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旅游服务功能严重短缺,没有形成对周边地区和线路的辐射。

产品主题:“现代·时尚·宜居”。

功能定位:国家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国家交通枢纽城市。

开发思路:以提升汽车城城市旅游品位为目标,赋予城市更多的时尚元素。整合城市旅游资源,提升市博物馆、汽车博物馆、汽车总装、汽配市场等汽车文化品味,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特色鲜明的汽车产业观光旅游项目。打造汽车文化主题公园、着名场地汽车赛地,引进国际先进的汽车城市经营理念,突显汽车文化主题。加快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城市旅游的氛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构筑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和汽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金融、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把建设成为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医疗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重点项目:依托城市建设,推动汽车文化主题公园、城区街头汽车雕塑、汽车广场、汽车博物馆、汽车文化俱乐部、东风汽车工业园区等项目的深度开发和建设。结合新城区建设,规划建设高标准赛车场地,开展卡丁车赛、漂移赛、方程式赛、轿车赛、运动汽车赛、GT耐力赛、短道拉力赛、场地越野赛、直线竞速赛等赛事活动,举办环库汽车拉力赛,组织汽车俱乐部、汽车沙龙、汽车文化节、汽车文化展览等汽车主题节事活动,突出汽车特色文化,突显时尚现代城市气派。引进“欢乐嘉年华”等大体量、综合性游乐项目,充实宜居、宜商、宜旅城市主题。加快城区游客中心、旅游餐饮街区、旅游购物街区、文化娱乐街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旅游城市氛围。

4、东部旅游线路

产品基础:自城区、武当山沿316国道向东,分布有白杨坪生态旅游区、银梦湖旅游度假区、清末庄园、牛河森林公园等,此旅游线路可实现中国民俗文化与鄂西旅游圈内的“三国文化”实现对接,也可经环湖观光公路与河南浙川对接。

产品主题:“楚风秦韵·魅力民俗”。

功能定位:民俗鉴赏、文化体验。

重点项目:以民风民俗与景区景点进行整合,以316国道和银珠高速为主线,形成点线结合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体验型旅游区。主要包括白杨坪(犟山、金蟾峡)、银梦湖、净乐宫、丹江大坝、羊皮滩、双龙峡地质公园等。

5、西部旅游线路

产品基础:是连接古都西安的重要通道,也是古文化集中区。这里有距今6000万年的白垩纪时期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遗迹,有距今100万年、80万年、50万年、8-4万年4处古人类化石遗址,形成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完整的古人类进化链环,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江河畔发掘的丰富的地下文物与现存的历史典籍相佐证,映证了从夏、商、周直至秦汉、魏晋、唐宋及明清的辉煌历史,被专家称为具有历史源流“通史式价值”。以及五龙河、上津古城、虎啸滩、龙吟峡、龙潭河、金銮山、黄龙洞等景区点,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随着银武高速的全线贯通,为这些资源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产品主题:“古文化长廊·汉民族摇篮”。

功能定位:远古文化探寻地、民俗文化体验地、古都文化必经地、瀑布景观集中地。

建设思路:利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完整的古人类进化链环和历史源流“通史式价值”的优势,复原“郧阳人”遗址、白龙洞古猿遗址、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等远古文化遗存和夏、商、周、秦汉、魏晋、唐宋、明清的通史,突显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五龙河、虎啸滩、九龙瀑等瀑布景观资源,形成山水人文交相呼应的特色产品,打造武当山、丹江水与西安文化旅游圈的过渡地带。

重点项目:以和平岛为核心,打造“中国通史主题文化公园”;复原“郧阳人”遗址、白龙洞古猿遗址,规划建设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地质公园;开发五龙河大峡谷、虎啸滩、九龙瀑、龙潭河、上津古城。

6、南部旅游线路

产品基础:项目东接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南经省级自然保护区十八里长峡直达重庆巫溪,这里有适宜打造峡谷漂流的风光奇特的九道大峡谷和避世养身的桃花源旅游项目。由武当山-房县-竹山-竹溪接神农架方向,形成与“一江两山”直接对接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生态探险旅游产品。此旅游线路可实现与神农架、长江三峡、张家界市、湘西凤凰古城等国内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对接。

产品主题:“神秘大自然、体验探险地”。

功能定位:温泉养生、峡谷探险、野人探秘、“一江两山”驿站。

开发思路:房县是连接“一江两山”的通道,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结合旅游强县建设,完善城区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旅游城市功能,打造“一江两山”中心驿站。围绕“野人”文化、宫廷流放文化、诗经文化等资源,主打皇家遗风、温泉康健、野人密踪三大品牌,形成辐射南部的旅游次中心城市。开发十八里长峡、九道大峡谷等生态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自驾旅游、自助旅游等特色化、个性化的旅游项目,满足多种旅游需求。

重点项目:建设房县游客中心、温泉度假村、旅游购物街区、旅游餐饮街区,开发九道河漂流、十八里长峡森林度假区、堵河源生态旅游区、神农峡风景区、柳林游客服务中心等。

(二)加快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三区三线”旅游区域规划,加快建设市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地,提高信息咨询、线路安排、房间预订、票务服务、质量投诉处理能力,建设以星级宾馆为主体,以汽车旅馆、家庭宾馆为补充的旅游接待设施体系。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道路、停车场、给排水、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供电、通信、消防、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健全城市道路旅游标志系统。

(三)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游客中心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还起到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提高景区景点经济效益、规范旅行社合法经营、带动旅游运输企业良性发展的作用。主要包括市游客集散中心、丹江口市游客服务中心、武当山游客服务中心、房县“一江两山”游客服务中心、竹山柳林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四)加快旅游购物场所建设

1、规划旅游购物广场4个:城市旅游购物广场、武当山旅游购物广场、丹江口市旅游购物广场、房县旅游购物广场。

2、景区购物场所。对符合国家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购物能力。

(五)加快旅游住宿建设

根据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规划,需要加强“三区、三线”的旅游接待设施。总体是按照以三星级宾馆为主体,以高星级宾馆建设为目标,以商务酒店、社会酒店、农家酒店为补充来构建旅游接待网络。城区要以游客集散地的为目标,要在提升增加一批三星级酒店的基础上,集中建设一批世纪百强、武当国际园这样的五星、四星级饭店,使城区的接待设施更加合理。武当山特区要围绕目的地建设,不断强化吸引物,以度假型主题酒店、度假村或度假公寓为主,在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上保持其独特性与合理性。丹江口市、房县作为旅游次中心城市,配套建设三个左右四星级以上宾馆。根据旅游产品布局要求,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县不低于3-5个三星级以上宾馆。在东、西、南部“三线”内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拓展游等散客市场需求,规划、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露营地和各种经济型旅馆。全市计划星级宾馆饭店发展到84家,其中5星级5家,4星级饭店15家,3星级32家。总床位数达到15500张。

(六)加快旅游餐饮建设

按照继承传统餐饮文化,创新旅游餐饮产品,大力开发地方特色餐饮、民族文化餐饮、绿色餐饮、健康餐饮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凸现餐饮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建设一批旅游餐饮聚集区,包括:一是鱼文化餐饮聚集区,以汉江、丹江库区为主的餐饮文化区,重点发展淡水鱼虾餐饮;二是绿色餐饮聚集区,除城区以外的山区为主,重点利用山区生产的无公害瓜果蔬菜和畜禽类食品,发展绿色餐饮;三是传统风味小吃聚集区,以竹溪蒸盆、南三县的腊肉、两郧的野菜等传统特色餐饮。

(七)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建设

在旅游商品开发上,按照“以点带面、区别指导”的原则,城区可开发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旅游商品,武当山旅游区可开发武当武术及宗教类的商品,丹江口库区可开发生态水源为主题的商品,在南线旅游区可开发石制品、绿松石及山珍等旅游商品,在西线旅游区可开发米黄玉、木雕制品等旅游商品。在城区和武当山建立2个大型的旅游购物场所,完善旅游六大要素,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八)加快文化娱乐项目建设

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诗经》文化、宫廷流放文化(唐中宗李显流放地)、传统道教文化(武当山道教圣地)、汉水文化、民俗文化(吕家河民歌村、伍家沟故事村)、女娲文化、远古文化(郧县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野人文化、汽车文化(车城及东风汽车生产线)等,都展现出鄂西北文化的深厚底蕴,应加以利用。整体包装武当武术、道教音乐、道家膳食、道教法事等武当系列文化,形成经常性的表演活动。鼓励文化机构、院校、社会团体开展地域民歌、戏曲、故事、歌舞等民间文化的整理包装,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组织开展特色文化等多种文化产品的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文化产品市场化的途径,加快市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和地方文化产品价值。以武当山、汽车城、丹江水、郧阳人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为基本内容,参照《云南映象》,创作一台地域风情歌舞剧。整体包装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习家店戏剧村,巩固已有的文化旅游节会:国际武当文化旅游节、武当国际武术节、赛武当杜鹃节、中国竹山女娲节、郧县赛龙舟节等,将这些节庆活动培育成文化特色鲜明,与旅游、经贸活动紧密结合,互动互彰,充分展现当地人文优势、生态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经常性的品牌节庆活动。创新开发一批文化旅游节会:中国场地汽车越野赛、环湖汽车拉力赛、中国武当登山节、中国武当民间故事节、中国武当民歌节、汉江文化节、中国汽车文化节等。通过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特色文化品牌,不断丰富旅游目的地内涵。

四、政策措施

一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的目标,加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修订完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起点抓好《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规划》和《武当山新区发展修建性规划》,尽快编制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旅游景区控制性详规。始终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的理念,切实做到旅游产业规划与生态保护规划、农业产业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同时设计,同步安排。各县市区要依据总体规划制订区域旅游规划和详规,初步建立由市到县(市、区)到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业格局。在具体线路规划上,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山水城一体游”作为旅游干线,依据区位条件和生态文化资源,规划若干旅游支线,外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融合,内与县市景区相接,形成市内小环线、市外大环线的旅游格局。

二是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年度计划。旅游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应进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笼子,建立旅游项目库,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旅游业发展统计应纳入全市国民经济考核体系,随年度目标一起下达。

三是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导向。旅游业应成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尤其是旅游景区建设,享受同等的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参与旅游业发展,积极吸引国际、国内旅游大企业落户,通过他们的带动示范作用,促进旅游等级的提高和产业扩张。

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市政府用于旅游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在今后五年每年2000万元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各县市区财政也要建立旅游专用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旅游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客源市场开发、城市形象宣传、旅游项目招商、旅游产品包装和对团队旅游奖励等。

五是放宽准入领域。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外资通过兼并、参股等形式投资开发经营旅游项目。在不改变资金性质、用途的前提下,适度整合森林资源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项目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六是保障用地需求。将旅游产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供应。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经批准的专项规划确定的项目区内,不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建新区用地涉及土地征收的不交纳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使用远离城市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的土地,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非政府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生态项目建设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实行优惠。新建重点旅游项目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经市政府批准,从地方基金预算列支,用于该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

七是实行税费优惠。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涉及收费的,一律按下限收取。

八是设立发展专项资金。自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列入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前期费用、宣传促销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贴以及绩效奖励等。各县市区也要相应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旅游产业发展。

九是实行激励机制。从2009年起,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给予一次性奖金激励:旅游总收入增长幅度位居全市前三的县市区;获得国家4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获得国家级旅游荣誉称号的单位;进入全省“十强”的旅行社;新建成的四星级以上酒店;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

十是建立政府和企业联动宣传促销机制。制定年度宣传促销计划,按照统一计划、分工负责、有所侧重、比例投资的原则,加大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力度,形成聚集效应。

十一是建立旅游协作区高层互访机制。应发挥西安-武汉、西安-宜昌、武汉-重庆(成都)的交通要塞作用,加强与这些城市的旅游协作,建立高层互访和企业合作机制,策划递进型的联络活动,互设旅游联络促进与代办机构,由松散型的联系转为共同利益下的紧密伙伴关系。

十二是建立连续发展机制。旅游业是一个经历性产业,这意味着产业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一次经历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任何部分的遗失或不足都会影响整体效果。通过连续发展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强化产业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达到整体一致性.

十三是推行旅行商业绩奖励政策。应当重视旅行社等旅游中介组织在开拓客源市场中的作用,制定并出台市场通行的奖励政策,刺激旅行商组团,开通更多的旅游专列,提高游客质量。并以奖励为手段,与国内外旅行社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重视海外客源市场的开发,逐步建立海外经销商网络,有效地开展目的地形象宣传。

十四是建立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从业者队伍。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大力加强旅游管理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的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人才培训、交流、引进力度,制定并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干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合作,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做到“知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能者施其才”。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从业队伍素质培养,制定标准,开展经常性的十大名厨、十佳服务标兵、十佳旅行社、十佳导游、十大温馨宾馆、十大旅游区等主题评比活动,力求提供给游客难以忘怀的服务。因此,今后五年,从业人员培训不仅在于规模,更要重在质量。

十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遵循“生态第

一、旅游第二,保护第

一、开发第二,社会效益第

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切实加强山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植被、文物古迹的综合保护,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防火、防灾综合治理工程,努力做活“山秀于林、景活于林”的文章。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将旅游资源纳入旅游规划管理范畴。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坚决关停污染严重企业,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达标排放,无害化处理。以生态建筑、生态家园、生态社区、生态城镇、生态城市为载体,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夯实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十六是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与提升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旅游信息中心,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打造信息化平台,开展网上查询、预订和统一结算服务,实现旅游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便捷。

第5篇:文旅区域规划范文

关键词:报刊发行;零售;增值开发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67-02

新媒体发展迅猛,零售市场越来越难做,过去发行的增值更多的是通过渠道本身,但如今是产品面临市场巨大的压力。因此,要解决报刊零售问题,有必要从当前报刊现状的角度对零售发行进行讨论。

一、五大背景疑问

(一)载体的易位

读者是报纸的受众,与其它媒体的受众构成新闻消费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新闻传播者,为所有的新闻消费者提供新闻产品。新媒体高速发展和传播渠道多元化使得报纸新闻产品属性优势在不断丧失。目前新闻消费者数量不降反升,对信息的需求也比以往大,但其比例构成却有了很大的变化,纸媒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地减弱甚至被边缘化,读者的数量不断萎缩。虽报纸在评论、公信力等方面的传播优势依然保持强势地位,但它能在多大程度上阻碍媒介载体的易位?

(二)性质的反差

除了产品属性,传播方式和速度也成了制约报纸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大家都在享受新媒体并被其随时随地更新资讯的体验所吸引,在信息传播的“快时代”,报纸俨然成了一种“慢产品”,难以跟上时代的需求,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人们忽略了报纸一旦印刷发行,其内容便不能再修改,即像相机一样把信息内容定格永恒的“瞬时性”。不少人认为,在移动终端成为时尚消费品的今天,报纸信息功能的姗姗来迟,极有可能被淘汰。按照这个逻辑,可以连续拍照摄相机会取代照相机,从历史及现实的角度来看,摄相机的普及并没有淘汰照相机,反而是两者同台竞秀,各自精彩,因此,具有“瞬时性”的报纸的“慢”的劣势是生命的终结还是可以开启另一扇新生的门?

(三)受众的构成

长期以来,都市类报纸的全年订户和零售读者主要是本地居民及部分流动人口,从人口覆盖的角度来看,零售读者实际扮演着补充本地订户的角色。而无论是常年订户,还是零售读者,在现阶段的媒介环境中,尤其是25~34岁以及35~44岁两个年龄层的主力读者[1],已经基本上不需要通过报纸来获取信息,尤其是新生代年龄层,他们甚至没有了报纸这个概念。因此,报纸零售市场上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促销方式,都效果甚微。问题是除了现有的群体,还有没有其他的潜在规模受众?

(四)价格的尴尬

目前的物价水平,主流都市类的报纸通常在1元左右。1元钱到底能买些什么东西?A4纸复印最便宜也要2角,彩印要2元甚至更高以上,同城快递7元起送。可以说,1元钱能买得到的商品已快销声匿迹了。尽管价格远远低于成本,报纸的零售却举步维艰。零售价格与销量的关系远远弱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报价是维持在现有水平?还是要向0元靠齐?还是可以突破1元,卖到更高的价格?

(五)视角的转换

由于不需要额外花钱,便可通过其他渠道获取需要的信息,因此人们不再去买报纸。之所以如此,因为报纸仅被认为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无论是覆盖在航班还是商务场所,阅报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因此,只要人们对报纸新闻产品属性的观念没有产生变化,报纸的零售将更加困难。那么,报纸是不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闻产品,是不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在现有的媒体环境中,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个视角去界定报纸的定位?

二、解决思路

从上可知,报纸发行的增量扩张在现有的媒体生态中已经比较困难,那么,有没有可以办法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化纸媒的劣势为优势?以杭州为例,我认为是有的,把当天的都市类报纸赋之以特殊的产品形态(最简单的如当前市场上出现的生日报的包装,辅之以精致的纪念盒以及贺卡等)出现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上,进行零售存量的增值开发。主要原因如下:

(一)杭州有规模且经济的潜在受众

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2011年为例,杭州接待入境旅游者306.31万人次,国内游客人数7180.96万人次。杭州2011年旅游总收入1191亿元,约占杭州全年GDP的17%[2]。目前杭州有日均接待游客20.5万,以不计过夜的游客数来算,相当于杭州的常住人口增加了20余万。越多的到杭游客与杭州常住居民的区别构成了拓宽零售设想的切入点。

(二)杭州有良好的文创背景

杭州的文创产业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国务院早在2010年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中,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升格成为国家战略。2011年,杭州将文创产业定位为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积极出台各种政策扶持文创产业,为文创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是杭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支撑点,仅2011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2.03%[3]。良好的文创环境为报纸产品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报社本身就是文化梦工场

报业集团本身是文化企业,在杭州报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不少报社在办好报纸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盘活资源,开发经营文化商业项目活动。报社本身就是文化梦工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宠儿。报业在有能力做好新兴项目的同时,通过整合资源,对传统产品—报纸通过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知识产权等方式进行整合,将报纸作为创意文化产品、纪念收藏品、礼品进行经营。

(四)旅游市场缺口大

游客到外地旅游除了吃住行之外,一定会产生购买旅游纪念品的费用。目前在我国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产品雷同,缺乏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质量低下,缺少美感和品位,缺少有号召力的知名品牌,地方纪念品一味追逐名牌,缺少本地特色。而且,我国的旅游纪念品只占旅游业比重的25%左右,据国际水平45%还相差甚远[4]。因此,杭州地区的报社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报纸产品出现在热门旅游景区及相关配套的酒店、餐馆、旅行社等。

(五)游客需极具当地特色的纪念品

旅游产品性质的媒介出现对游客来说是一款新产品。对于这款特殊的产品,游客不需要随时随地获取的信息,他们需要的反而是有限制的、固定信息载体,以期日后的回忆。他们对杭州的记忆和认识,会因为报纸这款特殊的文化产品而朦生感情。电视、广播、网页和微博都因为其及时更新和不可保存性,而报纸的“瞬间即永恒”的载体却可让人回味当初,游客日后如所需时。既可准确地回想起旅游杭州的日子,又可将旅杭当日所发生之事及风土人情礼一览无余。

三、结 语

报纸本身就是文化创意产品,在传统的零售发行渠道中,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目前杭州在报纸产品升级换代的设计加工和零售增值开发方面的条件非常成熟,培育文创基因,跻身旅游市场,因地制宜,跨界发展,是杭州报业零售发展的一个机会。杭州本地都市报对于到旅杭的游客不仅仅再是单纯的一份报纸,而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收藏价值的、纪念价值的、礼品价值的杭州特色的新闻艺术品的话,那它就不止一块钱了,会是现在的五倍,十倍,甚至更高,从而由发行转变必促进报纸品牌和广告全国化甚至全球化。

因此,报纸零售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存量增值开发的话,定位必须“轻新闻属性,重文化价值”,报纸本身应该是艺术品、是纪念品、是收藏品,是当地文化的典型体现,而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时效性的新闻消费品,转换角度看产品,把从发行渠道自身的转型升级转变到发行产品的增值开发,即游客既可把这份报纸进行阅读,又可纪念,还可收藏及送礼,从而开辟零售发行模式的价值增长点。

第6篇:文旅区域规划范文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

(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