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方案总结范文

创新方案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方案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方案总结

第1篇:创新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肺心病;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16-01

现阶段,临床中采用中西药联合使用的方式对肺心病缓解期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尤为显著?中药讲究辩证治疗,通过给予中药汤剂辩证治疗,可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本文主要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肺心病缓解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病例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82例肺心病缓解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在55至78岁间,平均年龄(67.19±6.39)岁,病程在1至10年间,平均病程(4.53±1.51)年?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在54至78岁间,平均年龄(67.43±6.65)岁,病程在1至10年间,平均病程(4.16±1.43)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让患者注意休息,强化营养支持,饮食上要控制盐的摄入,戒烟时防止被动吸烟,不可让刺激性气体侵入身体?给予氧疗,让患者做好呼吸功能锻炼,预防感冒,对上呼吸道感染及时给予处理?给予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给予扩血管剂?护心剂让患者口服,对心功能可起到改善作用?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①肺脾两虚证?桔梗10g?薏苡仁15g?陈皮5g?茯苓10g?生晒参8g?炙甘草5g?砂仁5g?炒扁豆15g?莲子肉13g?佛手10g?淮山12g?利用水煎煮后,取药液给予患者服用?②脾肾两虚证?法半夏10g?菟丝子10g?山茱萸10g?茯苓15g?五味子8g?生晒参8g?泽泻12g?羊藿10g?陈皮12g?肉桂5g?白术10g?砂仁5g,利用水煎煮后,取药液给予患者服用?③肺气亏虚证?炙甘草5g?桑白皮12g?生晒参8g?黄芪12g?当归10g?紫菀10g?玉竹8g?杏仁8g?橘红10g?炙甘草5g?五味子8g?黄芪12g,利用水煎煮后,取药液给予患者服用?

中药煎煮方法:取800ml自来水用于煎煮中药,煎煮之前,要将中药浸泡30min,调整煎药机温度,控制在120℃左右,每5剂药煎煮45min,利用真空包装袋,将药物包装好,每袋剂量为200ml,每天2袋,于饭后30min服用,分两次服用,持续治疗30天为1疗程,共接受60天的治疗?

还需利用中药巴布贴剂为患者敷贴,其成分包括麻黄?丁香?生姜汁?肉桂?雄黄?细辛?白芥子等,每次贴4至6小时,每周1次,选取单侧穴位敷贴,持续治疗28天为1疗程,共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为依据,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临床控制: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超过90%;显效:患者证候积分减少超过70%;有效:患者证候积分减少超过30%;无效:患者证候积分减少低于30%?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所有肺心病缓解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给予卡方(X?)检验,当P

2 结果

经研究了解到,观察组中有38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中有32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8.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对人体健康构成较大威胁,有数据资料表明,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城市住院病例中,死亡率为15%[2],为了使患者发病次数减少,对病情发展进行控制,提升其生存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往对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均为常规基础治疗,其中包括营养支持?呼吸功能训练?氧疗?免疫调节剂等治疗,效果并不理想[3]?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肺心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以往主要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现阶段,对肺心病的治疗越来越系统化,临床中在以往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在祖国医学中,并无肺心病记载,不过以该疾病的发病特征为依据,可将其划入水肿?肺胀?咳嗽的范畴,通过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可给予中药辩证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型,合理选取中药[4-5]?本次研究用药包括法半夏?菟丝子?山茱萸?茯苓?五味子?生晒参?泽泻?羊藿等,在用药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疾病改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2.68%,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能够取得显著疗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敏.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2] 刘俊.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缓解期生存质量与复发率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3] 柏正平,胡学军 ,范伏元等.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07):1645-1647.

第2篇:创新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动研究;合作教学;presentation英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60-04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应实现三个培养目标:“一、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三、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1]旅游英语视听说是一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旨在提高旅游语境中的英语沟通能力,在课上开展presentation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多文化旅游环境中沟通的问题。文秋芳建议大学英语课程采用产出导入法[2],将口头报告能力(presentation skill)纳入产出导入型课堂英语表达技能课程描述框架之中[3]。

(一)关于合作教学的研究背景

多年以来,国外学者对合作教学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Cunningham认为合作教学(team teaching)组织形式分四类:组长领导型;同事型;师徒型;协作团队型。[4]上世纪90年代,Nunan在多个国家开展合作教学研究,将合作教学称为“collaborative teaching”,强调团队成员享有平等权和共同的决策权。[5]Jordan总结了ESP合作教学的常规做法,为ESP合作教学提供了基本框架。[6]在我国,港台地区的合作教学研究起步较早,教学体系较成熟,例如香港理工大学多年来由英文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团队负责ESP项目。而大陆地区的合作教学处于模仿阶段,大多缺乏实证研究,用于反思性教学的行动研究更是稀少。

(二)对合作教学的界定和思考

根据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合作教学在此项研究中的定义是:“为了适应特定学习者需要,教学组针对具体教学问题通过相互沟通、观察和分析进行教学反思,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合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目标。合作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合作教学的实质是教师通过互动,认识到问题起源、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之后,重新分配资源,形成共同的教学信念,加深对学习者需求的理解。

二、研究过程

此次行动研究旨在验证合作教学在presentation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形式及其作用,此研究基本思路是:提出研究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实施行动计划―初步效果反馈及调整―评估调整方案。

(一)提出研究问题

在进行presentation教学的第一个学期,教师们感觉虽然多数学生对于presentation任务抱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学生表现参差不齐,总体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课程组成员经过讨论做出以下假设:(1)虽然教师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主题,但是学生有意避开难度较大的题目,陈述内容缺乏新意和深度。(2)因选课人数多,教师难以细化对学生的指导。(3)教师在给予反馈时很难做到全面点评。教师们在日常交流中发现问题存在共性,愿意联合起来究其原因,共同解决。

1.制定行动计划。基于以上假设,我们制定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合作教学行动计划,在新材料输入、教师指导和反馈环节开展合作教学,采用灵活的合作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研究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认问题,分析原因。第二学期,通过课堂观摩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教师在课堂反馈中的表现,确定问题,分析原因。

第二阶段:实施初步方案,发现新问题。第三学期开学前,教师们讨论并制定具体合作方案,在开学第1~8周内按照既定方案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撰写教学日志、课堂观摩和学生提交学习日志,了解进展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

第三阶段:调整初步方案,评估新方案。教师再次讨论,研究第二阶段观察结果,改进方案,在第9~16周内实施新方案,期间通过师生访谈、整理教学日志和课堂观摩记录,了解师生对新方案的评价以及是否存在仍未解决的问题。

2.实施行动计划。

(1)课堂观摩。行动小组研究决定成员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相互听课,重点观察陈述者的临场表现和观众的反映。教师们从观摩者的角度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开学初学生对presentation抱有新鲜感,3周后,很多学生不再集中精力听讲。②有的学生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有难度的英文文本制作成PPT,不做加工整理,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读。③有的学生虽然口语基础很好,但是缺乏常用技能和经验。④教师在点评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和深浅得当。

(2)调查问卷。在学期末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调查旨在发现学生在技能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评价和建议。有124名同学自愿参加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共118份(其中女生69份)。结果显示,86.4%学生是第一次做presentation,心理上很紧张,有的感到自己准备并不充分(83.3%);72%学生反映面对网络海量信息不知如何选材;66.9%学生认为在设计和演练presentation时缺乏指导;42.3%反映对老师反馈不感兴趣是因为感觉收获不大;94%认为班级之间presentation得分差别大。

(3)问题确认。数据表明课程组的假设是基本符合客观情况的,进行presentation训练的第一学期出现了以下问题:①学生在选择主题和内容时都无所适从,故意避开难度大的题目。②因选课人数多,在准备presentation任务时,老师难以做到一对一指导。③教师反馈是presentation教学的薄弱环节,点评质量亟待提高。课程组进行讨论,深入分析了原因,制定了解决方案,如表1所示:

3.监控实施进程,发现新问题。第三学期第1~8周内课程组采取以下做法:课程组打破班级界限,按照presentation主题进行分配,每个教师负责若干个主题,查找和整理输入材料,统一编写书面的指导性提纲(instructive outline)和评价标准。定期相互观摩听课,合作点评学生表现,并建议学生在presentation课堂展示之前提交PPT和学习日志,以便教师修改和点评。教师随时记录教学日志和观摩笔记。8周后,大家对教学日志、课堂观摩日志和学生提交的学习日志进行汇总和整理,摘录如下:

(1)教学日志。这一周有3个学生做presentation。有个学生按照要求事先将ppt发给了我,正好是我负责这个topic,给改了一下,这个同学很认真,从老师的材料中选了一部分,用自己的话paraphrase了一下,还按照提纲设计了一下,效果很好!不过他是唯一提前发送ppt的同学。

(2)课堂观摩日志。今天观摩了**的课,共有3个学生做了presentation。大家都使用了老师提供的材料,老师点评时希望大家不要过度依赖老师的材料。作为一个观摩者,我仔细观察了现场同学们的反应,最后从观众角度说了说感受,有的学生频频点头。

(3)学生学习日志。老师,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我终于准备好了presentation。附件里是我的ppt,请批改。记得你上课说过不能对材料照搬照抄,我就从网上找了些别的材料,有时害怕自己找的材料不如你给的好,就只用了一点,一开始准备时,在材料取舍方面花的时间最多。其他的觉得不是很难,最后把稿子背熟就可以了。

在第一阶段,我们发现合作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陈述任务,明确学习目标。(2)帮助学习者转换角色思考问题,提高presentation信息传递的效率。(3)帮助教师反思以往的评价方式,改进反馈环节。在presentation训练中初步尝试合作教学,学生和教师都遇到了问题:一是学生方面:在学习输入材料时,过度依赖参考材料和书面指导,限制了创新。二是教师方面:在选择主题和材料时,有的老师建议增减部分题目,有的老师提出反对意见。在课堂反馈时,有的老师能接受观摩者点评,有的老师则担心观摩者点评损害了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

4.调整实施方案,评估新方案。针对新问题,课程组经过研讨对合作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课程组不再事先提供材料,只列出指导提纲,等学生完成任务后,再提供参考材料。二是经过讨论,教师们达成共识:无论是增减题目,还是增加观摩教师点评,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应该根据学习者需求做出决定。坚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基本理念,每位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策。

第9~16周,通过整理教学日志、课堂观摩记录和师生访谈,了解师生对新方案的评价和在实施新方案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摘录如下:

(1)教学日志。这几周可能是因为几个topic比较难,本来想删掉一些题目,但惊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自己的想法和老师提供的参考材料结合起来,交ppt和日志的也多起来,集体整理材料太给力了,结果presentation效果很好!

(2)课堂观摩日志。今天观摩了**老师的课presentation部分,topic是Old Shanghai。三个学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上海的旅游文化形象。第一个同学内容比较全面。第二个同学突出了上海的“老”,重点突出。第三个同学追溯了一系列上海驰名老商标的历史。**老师从立题、结构、表达和语言四个方面评价了三人的表现,还增加了学生评价环节,我作为一名普通听众加入到学生小组一起讨论评价结果,只是口头陈述和课堂反馈加起来耗费时间有点长,一节课很快过去,今后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访谈。在学期的最后一周,我们从选课学生中抽取了17人进行访谈。访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如下:

访谈目的:

采用合作教学新方案之后,学生对presentation教学――新材料输入、教师指导和反馈的具体评价,以及新方案对学生完成presentation任务有哪些具体影响,学生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建议。

访谈问题:

问题一 你在presentation训练环节有什么收获?哪里最令自己满意或有待改进?

问题二 你在准备presentation时是否用到了老师的书面指导?是完全按照指示去准备,还是参考一部分内容?

问题三 如果再做一次presentation,你会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希望老师给予什么样的指导?

问题四 你觉得老师打分公平吗?听完这一学期的点评下来,你觉得有帮助吗?请举例说明。

问题五 谈谈对本学期任课老师组织presentation教学的看法和建议。访谈对象选取:

从本学期选课的学生中任意抽取17人参加访谈,presentation满分10,得分9、8、7、6的学生各4人,余下一人任意抽取出来,对17人分别进行单独访谈,由两名教师组织,一人进行采访,另一人在负责录音的同时进行观察记录。

访谈数据整理和分析:

我们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和转写,再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将三类信息进行标识:积极评价话语标成红色,消极评价话语标成蓝色,提出建议的话语标成绿色。根据每人给出的五个回答中不同颜色出现的次数,判断学生对新方案的认可程度。接着,归纳每种颜色标识的信息,总结出学生在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进步、不足和建议。

对学生访谈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学生对presentation英语教学的合作教学模式的积极评价明显多于消极评价。对统一制定指导提纲和评价体系的积极评价最多;消极评价主要集中在合作培养“以观众为主导”意识和提供统一的指导提纲和参考材料两项;学生对教师合作培养“以观众为主导”意识环节提出的建议最多。

通过三角验证,得出此次行动研究初显成效: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presentation教学中适当采用合作教学,有利于满足学习者需要,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观摩、分析和沟通,深入了解学习者需求,形成共同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通过整理反思日志、观摩日志和访谈笔记,课程组客观清晰地认识到合作教学有效表现形式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如表3所示:

三、反思和结论

评估结果表明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presentation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果。合作教学模式有三个优势:(1)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2)教师们集思广益,促进教学创新,弥补个人思维局限性。(3)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提升教学理念和价值观。不过,在具体应用时应该注意两点:(1)合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学习者需要。在形成了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之后,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理论。(2)合作教学的过程是曲折的。需要教师们反复沟通和磨合,善于聆听的研究型教师从合作教学中收获更多。合作教学在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它不是万能的,也不能完全替代个人努力,因此探讨如何将个人教学和合作教学有效结合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8.

[2]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4]Cunningham,L.L.Team Teaching:where do we stand?Administrator’s Notebook[M].1960:1-4.

第3篇:创新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名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前的“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专业,而后者是1993年由“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之后,教指委在组织有关学校和人员进行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该专业的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新方案”),并据此组织了教材编写。至今有指导性意义的新方案出台已10年有余,为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专业的快速发展,新方案难免有缺陷和考虑不周的地方,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对新方案的利弊都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最近几年教指委多次组织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和修订培养方案。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从2001年开始全面执行新方案,本文以我校的实践为基础,并结合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专业的课程体系

新方案与旧方案相比,变动最大的是课程体系。现就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对课程体系提出若干思考。

1.“流体输配管网”是新方案增设的课程,主要内容为泵与风机、本专业涉及的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及其水力计算方法、管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等[1],这些内容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泵与风机的内容过去与流体力学在同一本教材中,名称为“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作为课程则有两种处理:一是一门课程,与教材同名;二是分为“流体力学”和“泵与风机”两门课程,用同一本教材。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及其水力计算的内容,过去均在专业课程(比如“供热工程”、“工业通风”等)中学习。

新方案增设“流体输配管网”课程的初衷是将原来各专业课中与流体输配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共性,并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2]。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安排是不恰当的,原因有三:一是在专业课中不能不讲热媒的输配系统。以供暖工程为例,单管系统、双管系统、单双管混合系统、垂直系统、水平系统、上分式系统、下分式系统等这些供暖的系统形式及其特点和应用条件,在专业课是必须讲授的。既然如此,在“流体输配管网”课程中再罗列出来必然重复。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在“流体输配管网”和专业课的教材里都有这部分内容。二是就水力计算的内容来说,虽然不同的系统(水系统、蒸汽系统、风系统等),水力计算的原理基本相同,但计算方法却有许多的不同,因而合并到一门课程中,从内容上并不能合并,教材不能减少篇幅,学习不能减少学时。从实际情况看,“流体输配管网”的教材中,是把原来各专业课中有关水力计算的内容,全部照搬过来,因系统不同,方法不同,只能按系统分开讲述。三是无法安排上课的时间。如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则由于学生对专业课的有关内容不了解,而使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差,在各校交流时,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如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则与其他内容(比如泵与风机等)应当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习发生冲突,并且实际上将出现有的专业课学习之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因没有学习水力计算和泵与风机的内容而不能进行完整的设计。

因此。我们建议,管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部分进入“流体力学”课程,本专业的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形式及其水力计算仍回到各专业课,而将“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更名为“流体机械”,以现有的泵与风机内容为主。另外增加两部分内容:一是本专业涉及的各种阀门。尤其是电动调节阀、平衡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等新型阀门。近年来这些阀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供暖和空调工程之中,对改善系统的性能具有很好的作用,有必要让本科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而目前只是在一些专业课中简单提及,对工作原理、应用条件和选型方法没有详细的介绍。二是泵与风机的变速控制技术。供暖空调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热(冷)负荷经常变化,为了响应负荷的变化,应当随之调整热媒的参数和流量,而集中调整流量的方式就是改变水泵风机并联运行的台数或者改变水泵风机的转速,这不但是保证供暖空调效果的需要,更是节能的需要。改变并联台数只能实现流量的阶梯式变化,技术也比较简单;而改变转速则可以实现流量的连续变化,技术也相对复杂,因而水泵风机的变速技术成为近年来供暖空调领域的研究热点,也被认为是这个领域重要的节能技术之一[3]。而目前的教材内容中,对于水泵风机的变速,只是分析其节能原理,缺乏工程中如何实现的内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是丰富多彩的。

2.“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也是新方案增设的课程。增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也是将原来过去分散在各专业课中与热质交换设备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共性,并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2]。而这样做与“流体输配管网”一样存在无法安排上课时间的问题,即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则由于学生缺乏专业课知识的背景而学习效果不好,若安排在专业课之后则与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应当在专业课之前学习有矛盾。并且实际上也会出现,专业课结束之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学生仍不能进行换热设备的计算,使课程设计不能完整进行。

因此,我们建议取消这门课程,同时在“传热学”课程中,根据专业课内容的需要,适当加强传质方面的内容,而本专业涉及的各种热质交换设备及计算,仍回到各门专业课中。实际上热交换原理就是传热学,质交换原理就是传质学,“传热学”是本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已经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传热与传质,其规律有基本相同的数学表达,但毕竟是两种物理现象,所以可以考虑在加强传质方面的内容之后,将“传热学”更名为“传热传质学”。

3.新方案将原“供热工程”的室内供暖部分、原“工业通风”和“空气调节”的部分内容合并[4],设“暖通空调”课程,目的是将室内热湿环境的控制技术集中在一起学习。从教学实践看,这样做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室内供暖系统与室外供热管网均为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部分,前者为后者的用户,二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比如前者的系统形式及散热器选择与后者的情况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不宜分开。通风工程是本专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以通风的方式改善室内(厂房内)空气质量的技术手段。新方案设置的“暖通空调”课程仅包括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向室外,无需对空气进行除尘和去毒处理的通风系统。其实这种系统较为少见,技术上也很简单,所以“暖通空调”课程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成了室内供暖与空调部分内容的合并,二者是不同的技术方式,所以内容上也无法融合。而对于工业厂房中需要对含尘、有毒气体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的通风系统,则单独开设课程,名称为“空气污染控制”(有的学校为“通风工程”)。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取消“暖通空调”课程,室内供暖部分回到“供热工程”课程,恢复“空气调节”(或者“空调工程”)课程,有关通风的内容(不包括空调工程的通风)全部进入“通风工程”课程。从各校的实际情况看,有不少学校已经按如上方案运行,而没有执行教指委的新方案。我校在执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新方案10年之后,于2010年开始改为如上方案。

4.“制冷技术”是旧方案和新方案都有的一门课程,作为空气调节的冷源,一直是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实际上热泵与制冷有相同的热力循环,都是付出一定的能量代价,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在低温热源一端形成制冷效应,在高温热源一端形成制热效应。若利用其制冷效应,则称为制冷;若利用其制热效应则称为热泵;当然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系统两种效应同时利用。并且,就空调系统的热泵来看,往往是同一台机器,夏季制冷而成为制冷机,冬季制热而成为热泵。过去,由于热可以由煤炭等一次能源燃烧而较为容易地获得,而不必购置制冷机(热泵机)这样昂贵的机器及耗用宝贵的电力来获得,所以制冷机(热泵机)的制热效应长期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节能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才逐渐重视并利用制冷机(热泵机)的制热效应,进行低品位能源的开发和应用[5]。在我国,除了风冷热泵稍早一些,1990年前后,水环热泵、地下水地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才开始逐渐引进和应用,2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热泵技术在我国空调领域的应用有了飞速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和家用空调。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1)由于热泵与制冷在原理和设备上的同一性(或统一性),二者的学习应在同一门课程中。关于课程的名称,如果从无论热泵和制冷都是“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来看,可以采用“热泵技术”;如果照顾习惯并把内容提示的更为明确,可以采用“制冷与热泵”。(2)要与时俱进,大力加强热泵方面的内容,把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上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工程经验提炼到教材中。

总结以上意见,我们提出的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

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机械。

主要专业课——供热工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与热泵、建筑设备自动化以及燃气方面的课程1~3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本专业的认识,都是很重要的。新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为[2]:培养适应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对这个表述我们谈一些想法:(1)1998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能够从事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技术工作,显然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也有建筑给排水,就出现了两个专业培养目标的部分重叠,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学习一些相邻专业的课程,有利于工程之间的配合,当然是可以的。但培养目标不应当重叠。(2)表述中出现了“室内环境”,实际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只能够解决室内的空气环境问题,即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以及空气品质,而其他环境问题主要应当是建筑学专业考虑的。并且将“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并列也不恰当,因为室内空气环境的控制,正是通过暖通空调系统来实现的。

这里,借鉴新方案关于培养目标的语言模式,我们给出一个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主要培养营造建筑内空气环境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等系统和集中供热系统、燃气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名称

对目前的专业名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有很多的议论,社会各界包括考生和家长普遍感到困惑。首先,“建筑环境”是什么含义呢?从字面上可以是建筑外的环境,也可以是建筑内的环境,并且“环境”一词含义广泛,而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建筑内的空气环境。其次,建筑设备是什么含义呢?显然是建筑使用所应当配置的设备,自然包括暖通空调、燃气,也应该包括给排水、电梯、消防、强电弱电系统等,明显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所以我们认为,现行的专业名称,与本专业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之间有一定的不吻合度。这里我们提出几个专业名称,供有关方面参考。

1.空气调节工程。人们一般认为,采用制冷机(热泵或其他方式)生产冷量(热量),来营造和控制室内热湿环境的系统为空调系统,实际上供暖可以提高室内空气温度,通风可以提高建筑内空气洁净度,改善空气质量,因而供暖和通风可以说是广义的空气调节。所以采用这个名称,与本专业的主要任务较为吻合,对于社会各界以及考生和家长正确认识这个专业都更为有利。这个名称的缺点是未能反映燃气供应。

2.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工程。这个名称倒是概括了本专业的全部任务,但似乎也有不妥。将“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并列,而实际上二者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难免让人感到奇怪。再者,从本专业的任务来看,主要是前者,后者的比重较小。

据我们的了解,许多学校在执行新方案的过程中,与我们有相同或相似的体会和困惑,致使目前各校对新方案基本构架的执行,有许多的差异。当然,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是指导性的,并不具有强制性,各校完全可以根据师资力量的特点、社会需要、地域等情况制订自己的培养方案。但是如果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本身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修正,那么就会更加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祥钊. 流体输配管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肖勇全,李岱森.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总体框架的制定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2(2):61-63.

[3] 江亿. 我国建筑能耗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J]. 暖通空调,2005.

[4] 陆亚俊,马最良,邹平华. 暖通空调(第二版)[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4篇:创新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物理教师教育

前言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能力转变的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杨帆.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之思考[J].剑南文学,2009(8):14-14

第5篇:创新方案总结范文

一、研究概述

教育振兴,系于创新。多年来,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为传统所囿、不断地创新、合上时代的节拍,这是我校实施“创新性学习”课改新方案的主要背景之一。

所谓创新性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活动。简而言之,创新性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实施“创新性学习”课改新方案的操作模式为“一三四X”。即:落实“一个核心目标”,开辟“创新学习三条基本途径”,围绕“四主”精心研究课堂教学X环节。其中:这个“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三条基本途径”分别为创新学习导航训练课、创新学习学科教学课和创新学习实践课;“四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和实践为主线。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与案例研究为主,并辅之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目标为:①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操作模式和实施方法;②通过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习惯和实际操作能力;③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二、研究进展情况

(一)实施措施

⒈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实验扎实深入进行的基本保证。研究前期,我校制订了教师培养、培训方案,对每一类教师(课题骨干教师、其他中青年教师、老年教师)都有详实的安排,培养率达100%。培训方式可谓“多路并进”:

⑴“走出去”学习。2011年3月14日至19日,我校组织课题骨干分别对上海市花园小学、上海市实验小学、上海市五中、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街小学、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等地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学习考察;2012年4月12日,我校派部分课题组老师到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马坪学校进行了参观学习。这两次外出学习旨在汲取别人先进的课题研究经验,提高我校老师的课题研究水平。

⑵自主学习。学校为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及相应的学习资料,如统一购买《创新学习能力论》、《创新性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等书籍,要求教师每次学习作好笔记,自己安排自主学习内容。同时,学校在校园网站上还开辟了“创新性学习”专题栏目,供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

⑶集中培训学习。从2011年下学期起,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或安排课题组骨干利用周前会的时间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系列的专题讲座。授课教师根据课题组的安排或教师意愿精心设计讲座内容,制作配套的PPT课件。讲座从“创新性学习”的意义、内涵到创新性教学策略,内容相当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

⑷开展系列竞赛活动。课题组的竞赛活动面向全体教师,形式有知识竞答、理论考试和有奖征文等。其中:“知识竞答”的特点是“融枯燥的理论学习于趣味的知识抢答中”;目标是“激发广大教师的学习激情,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主题是“点亮学习激情、提升知识素养”;内容涉及有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法规知识、新课标理论知识以及教育名家名言、教师实践心得等;操作流程为“竞答—点评—授奖”。特别是“点评”这个环节,不仅对教师的答案给予了评价,更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拓展补充,实现了“以赛代学”的目的,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构建了一个很好的窗口;“理论考试”重在检测教师对“创新性学习”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督促全体教师加强对理论的学习,增进对课改工作的整体认知与理解。教科室精心准备“创新性学习”理论考试试题,胡校长和张书记亲自监考,阅卷后公布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参加补考,直到考试合格为止;“有奖征文”是指学校组织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竞赛活动。这样的活动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对“一等奖”获得者学校给予重奖,优秀论文将在“姜湾课改导报”上刊登。

⒉实施“三段式”研究策略,三条实施途径并驾齐驱

实验一开始,老师们对学校推出的“创新性学习”课改新方案充满着希望,但一到具体操作时,却又认为“创新性学习”太抽象,不好操作。基于此,学校采取了“三段式”的研究策略:

第一阶段,推出研究课,示范引路(2011年10月—2012年4月)。为了让老师们明确课改方向,探讨有效“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先行研讨,率先实验,以如何实施“四主”原则为研究重点,推出了一堂堂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典型示范课,初步摸索出了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全体教师指明了课改方向。

第二阶段,确定实验班,定点研究(2012年5月—2013年8月)。骨干教师的实验研究到一定时期,学校确立了“确定40%以上的实验班,扩大研究面,让一部分班级和教师先行践行课改实验”的工作举措,让各项实验工作向“实”“精”“深”发展,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以带动其它班级和其他教师整体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第6篇:创新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价值工程;工程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6-0025-02

1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1)价值、功能和成本的关系

价值工程的目的是力图以最低的成本使产品具有适当的价值,亦即实现其应该具备的必要功能。因此,价值、功能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价值(V)=功能(F)/成本(C)

上述公式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方面客观地反映了用户的心态,都想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因而必须考虑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即价值系数的高低;另一方面,又提示产品的生产者可从下列途径提高产品的价值:

① 在保持功能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

② 在保持成本不变情况下,提高功能水平;

③ 在提高功能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

④ 成本略有提高,功能水平大幅度提高;

⑤ 功能水平略有下降,成本大幅度下降。

为了对上述公式中的价值、功能和成本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需要说明如下:

①价值不是从价值构成的角度来理解的,而是从价值的功能角度出发,表现为功能与成本之比。

②功能是一种产品所担负的职能和所起的作用。这里有一个观念问题,专门用户购置产品,并非购买产品的本身,而是购买它所具有的必要功能。如果功能过全、过高,必然会导致成本费用提高,而超过必要功能的部分用户并不需要,这就会造成功能过剩;反之,又会造成功能不足。

③公式中的成本,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本,而是产品寿命周期的成本,其寿命周期成本也应包括这期间的全部成本。

(2)价值工程的核心――功能分析

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在项目设计时,要在对产品进行结构分析的同时,还要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必要功能和实现必要功能的最低成本方案(工程概算);在项目施工时,要在对工程结构、施工条件等进行分析的同时,还要对项目建设的施工方案及其功能进行分解,以确定实现施工方案及其功能的最低成本计划(施工预算)。

(3)价值工程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

在应用价值工程时,必须有一个组织系统,把各专业人员组织起来,发挥集体力量,利用集体智慧来进行,方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2 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

(1)对象选择

价值工程的应用对象和需要分析的问题,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可从下列三方面来考虑:

① 设计方面:如设计标准是否过高,设计内容中有无不必要的功能等;

② 施工方面:主要是寻找实现设计要求的最佳施工方案,分析施工方法,分析设计产品功能方案是否在施工中可行。

③ 成本方面:主要是寻找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的途径,应选择价值量大的工程进行重点分析。

(2)组织价值工程小组

价值工程小组的建立,要根据选定的对象来组织。

(3)制订工作计划

价值工程的工作计划,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预期目标、小组成员及分工、开展活动的方法和步骤等。

(4)收集资料

① 基础资料:系指本项目的基本情况,如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工程特点、环境和施工组织设计等;

② 技术资料:含项目的设计文件、地质勘探资料以及用料的规格和质量等;

③ 经济资料:如项目的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和工、料、机费用的价格等;

④ 业主单位意见:如业主单位对项目建设的使用要求等。

(5)功能分析

即对项目实体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如分析项目的每个部位、每个分项工程,甚至每道工序在项目施工中的作用。

(6)功能评价

即对工序、分项工程、部位进行功能评价,求出其成本和价值。

(7)提出改进方案

目的是寻找有无其他方法能实现这项功能,如混凝土工程有无新的配合比或掺用附加剂,深基础工程有无不同的开挖方法等。

(8)评价改进方案

主要是对提出的改进方案,从功能和成本两方面来进行评价,具体计算新方案的成本和功能值。

(9)选择最优方案

即根据改进方案的评价,从中优选最佳方案。

(10)实验与验收阶段

实施新方案,并对新方案的实施进行跟踪检查。进行成果验收和总结。

3 价值工程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

(1)对象选择。应用价值工程控制工程造价,应以对控制造价影响较大的项目作为价值工程研究对象。因此,可以采用ABC分析法。

(2)功能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具有哪些功能,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

(3)功能评价。评价各项功能,确定功能评价稀疏,并计算实现各项功能的现实成本是多少,从而计算各项功能的价值稀疏。价值系数小于1的,应该在功能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成本,或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功能水平;价值系数大于1的,如果是重要的功能,应该提高成本,保证重要功能的实现。如果该功能不重要,可以不作改动。

(4)分配目标成本。根据限额设计的要求,确定研究对象的目标成本,并以功能评价系数为基础,将目标成本分摊到各项功能上,与各项功能的现实成本进行对比,确定成本改进期望值。

(5)方案创新及评价。根据价值分析结果及目标成本分配结果的要求,提出各种方案,并用加权评分法选出最优方案。

4 案例分析

某地产开发公司拟用大模板工艺建造一批高层住宅。设计方案完成后,造价超标。拟运用价值工程降低工程造价。

(1)对象选择:分析其造价构成,发现结构造价占土建工程的70%,而外墙造价又占结构造价的1/3。而外墙体积在结构混凝土总量只占1/4强。从造价结构上看,外墙是降低造价的主要矛盾。应作为实施价值工程的重点。

(2)功能分析:通过调研和功能分析,了解到外墙的功能主要是抵抗水平力(F1)、挡风防雨(F2)、隔热防寒(F3)。

(3)功能评价:目前该设计方案中,使用的是长330、高290、厚28,重4t的配钢筋陶粒混凝土墙板,造价345元,其中抵抗水平力功能的成本占60%,挡风防雨功能的成本占16%,隔热防寒功能的成本占24%。这三项功能的重要程度比为F1∶F2∶F3=6∶1∶3,各项功能的价值系数计算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抵抗水平力功能与成本匹配较好;挡风防雨功能不太重要,但是成本比重偏高,应降低成本;隔热防寒功能比较重要,但是成本比重偏低,应适当增加成本。假设相同面积的墙板,根据限额设计的要求,目标成本时320元,则各项功能的成本改进期望值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的计算结果可知,应首先降低F2的成本,其次是F1,最后适当增加F3的成本。

5 结 论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建筑企业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如何进行合理投标报价以及如何控制工程造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第7篇:创新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科学;技术;教材

Abstract:Whenundertakingcreativeorcreativityresearchwemustmakefullresearchintosixaspectscloselyrelatedto“creativity”:creativeindividuals,thenatureandprocessofcreativity,productsofcreativity,barrierswhichlimitcreativity,methodsoffosteringcreativity,andtheimprovementofcreativity.Inintegratingthenewroundofcurriculumreforms,thedevelopmentandexplorationofscienceteachingmaterialsshouldbe“basedonaninitiationintobasicscientificknowledgeandoncultivatingcreativeproblem-solvingabilities.”

Keywords:creativity;creativethinking;science;technology;teachingmaterials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也曾在论述创造性问题时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至少有创造性潜能”。[1]随着世界变化日益复杂,通过发现新方法和不同的方案或创造新事物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变得日趋重要。社会需要的已不再只是知识的复制,而是新颖的构想、创造力和新的思维方式。智力的高低已不再是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遇见困难时如何行事。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技巧、增强获取新知的能力更符合以人为本、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笔者拟结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以来开展的课题研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诠释创造力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旨为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创造力培养提供参考。

一、创造力研究的模式

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日益受到重视之时,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创造力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影响创造力的相关因素。为此,国内外一些学者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创造力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的课题研究,现提出创造力研究的“六角”模式,即以创造为核心的创造力研究涉及对具有创造性的人、创造的本质和过程、创造出的成果、影响创造的障碍、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创造力的提高等方面的研究。图示如下。

图1.创造力研究之“六角”模式

也就是说,关于“创造”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当我们在讨论“创造和创造力”时,需要充分研究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六个方面内容,即在“六角”模式下进行研究。那么,如何理解“具有创造性的人”“创造的本质和过程”“创造出的成果”“影响创造的障碍”“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创造力的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创造力研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阐释。

(一)以创造为核心的创造力研究

对于“创造”一词,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或定义,牛津英语词典把它描述为“富于想像力和创意,导致存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理解为产生出以前所未有的成果的过程即为创造。所谓创造力,可以理解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能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即可以理解为人对每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产生出新颖而实用的解决办法和方案的能力。只要通过恰当地培养和开发,人类和人类个体都可以学会从事初级至高级的各种创造活动。因此,在研究模式中,创造与创造力占据着核心的位置,而创造力又是以创造为核心的。

(二)具有创造力(性)的人是创造的主体

归根结底,人是创造的主体。因此在考虑创造或创造力时离不开对创造主体──人的研究。具有创造力(性)的人看起来与普通人一样,只是他们思考问题时有所不同。具有创造力(性)的人表现出的品质或具有的素质如下。[2]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能够发明出前所未有的或已经存在但自己从未知道的成果;

能够创造出新过程;

能够将现有的过程或产品应用到新的、不同范围、领域或市场中去;

能用新方法去思考、认识、看待已存在的问题(或事情);

能够改变他人对事物所做的判断和思考;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等创造性人才的个性品质特征。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创造,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改变想法以适应我们周围的世界。需要提出的是,我们所指的创造并不都是最高层次的创造,或是改变世界的创造,具有伟大历史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对我们自己来说,创造更是指产生新的想法或方案并付诸于行动。其实,当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时候,世界也在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

(三)创造的本质和过程是创造力研究的关键

我们认为:创造的本质是新想法、新产品的涌流,也就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中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当人们在产生新想法时所利用的方法和过程。它是将他人或(和)自己的已有想法融合在一起以建构新的想法。创造性思维过程可以是突发的,也可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正在进行中的。

关于创造的过程,国外一些学者曾提出四段式、六步式等,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出创造的过程或者说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明确挑战(或任务);根据挑战探寻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头脑风暴等途径产生新想法新方案;经过评价与反思,择定最佳方案;根据最佳方案准备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并付诸行动。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挑战,开始新的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2.创造的过程

创造的本质和过程是创造力研究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做进一步的解释。

1.“明确、理解遇到的挑战”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机会、形成问题。明确挑战的任务和目标是创造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创造主体现有能力的、过高的挑战可能引发人的忧虑,低于创造主体现有能力的、过低的挑战可能引发人的厌倦。因此,根据主体的能力,设计或提出恰当的、最佳的挑战,可以激发创造主体的兴趣和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一个人所处的学习环境能够为他恰到好处地提供挑战,就能激励他去探索、理解、不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人通常会体验到一种高度享受感。我们把这种积极的生物反馈叫做畅流状态[3]。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这种状态也正是学习效果最佳的状态。将这一研究应用到课程教学改革中,设计最佳的挑战、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进行创造提供前提和保障。

2.“探寻与挑战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是创造的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将各种来源不同的观点、信息集中到所明确的任务或挑战中最重要的内容上,考虑自己已知的或想要知道的,找到问题的核心。此环节是创造的基础。

3.“产生新想法或新方案”是创造的核心。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利用头脑风暴、联想等方法产生出尽可能多而新的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是创造的核心环节,也是发散思维的阶段,更是发挥创造主体综合能力的体现。

4.“做出决策”是创造的结果。制订评估标准,利用批判性思维对产生出的所有新想法或方案进行评估,思考并调整自己的想法,选取最优的或通过改进和完善产生出最优的一、两个想法或方案。这是集中(或归结)思维阶段。它是创造的归纳总结环节。

5.“付诸行动”是创造的结果。根据已做出的决策的需要,准备恰当的工具和材料,制定操作步骤和程序。试图尝试自己选择的想法或方案是否可行。在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在实践中遇到新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完善方案的办法来解决,同时也可以作为新的挑战,开始又一轮的创造过程。剖析创造的过程,明确各阶段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发展,掌握各环节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创造。

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可以找出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区别,从而更适当、适时地加以运用。

(四)经过创造产生成果

具有创造性的人,通过创造活动,经历创造的过程之后必将产生出成果。在前面的解释中,我们已经阐明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成果即为创造。这里所指的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指一种新概念、新方法、新过程、新观念、新理论;另一类是指一种新产品、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无论哪一类,都突出一个“新”字。同时,创造出的成果应该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通过对模式中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创造的主体、过程与本质以及成果角度理解以创造为核心的创造力研究。通过实践发现,仅此三个方面是不够全面的。在研究创造力时,还要关注哪些因素可能对人的创造形成障碍,哪些途径和方法可能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创造力,也就是说,要关注“六角”模式中的另外三个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开展创造力的研究。

(五)影响创造或创造力增长的障碍

通过实践发现,有些人在进行创造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如缺乏信心,思维定式等,归纳起来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知觉、情感、智力、文化及环境上的障碍。

表2影响创造或创造力增长的障碍

此处只针对“影响创造的障碍”加以阐述。至于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如何提高创造力,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处不赘述。

二、创造力研究在新课程教材改革中的应用

在各行各业都需要从业者尽可能发挥自己创造力的今天,剖析创造的过程和本质,理解创造的成果,克服、战胜并消除影响创造的障碍,从多种途径培养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士,肩负着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和劳动者大军的使命,更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改革,[4]应用对创造力的研究结果,在小学科学教材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要“基于科学启蒙,基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重要位置,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广阔的创造空间。

(一)设计恰当的任务,使学生进入流畅的学习状态

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中,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学生积极地开展科学小观察、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也是知识在他们大脑中建构的过程。[5]刚刚获得的知识使他们有能力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获得更多的技能、更多的知识,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良性循环。在这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科学教材开发和实际教学中设计多种活动,努力让每个活动中任务与挑战的难度更符合(或稍稍高于)学生的能力,激励他们去创造,去发挥想象力,设法完成自己面临的挑战。

(二)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产生新想法或新方案”是创造的核心,因此在开发教材时要以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指导,每个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包括能力、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利用头脑风暴、联想法等方法产生出尽可能多的假设、解决问题的新想法和新方案。例如“有几种方法能让小球动起来”,“由‘电’一词你想到了哪些?”“畅想未来通讯”“设计一个磁控开关”等,这些问题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开展科学课教学时,制订恰当的评估标准,开展多种评价形式、多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对产生出的所有新想法、方案或成果进行评估,选取最优的或通过改进和完善产生出最优的方案和成果,评选出小发明家、小设计师等。

(三)注重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结合

在技术教育中,强调以设计为核心,这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教材开发和教学中,要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感受创造的神奇和魅力,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并把想法动手搭建出来,例如,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利用一些材料和工具,设计“无噪声书房”、设计新食品、设计制作仿生产品、设计未来校园、设计制作太阳能小车、设计有特殊功能的机器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技术与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从小树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观点,为学生今天的科学课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四)创设宽松而富有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在科学教材开发和教学中,应尽量消除影响创造力增长的障碍,包括学生自身存在的和周围环境造成的障碍。营造学生心理健康、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支持、鼓励不同想法和观点的存在和产生,对一些新颖、独特的设计或作品给予表扬。积极开展建设性的批评,及时捕捉不同思想碰撞时产生的火花。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坦诚、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理解、建设合作关系。另外,在对教室、校园、家庭以及社区内建筑物、雕塑进行设计、装饰与布置时,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和想象的兴趣,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留下空间。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场馆、博览会(如汽车、建筑、电子产品、艺术博览会等)、科普展览,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作品大赛(如机器人设计大赛)、创造力大赛,与设计师、工程师一起,参与一些项目的设计工作,包括一些大学开放的实验室项目,利用网络完成一些互动活动,聆听专题讲座等,打破校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助于青少年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激发他们关注科技发展、亲身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使青少年的创造力乃至科学素养得以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天梅,杨小玲.论罗杰斯的创造观与创新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9—12.

[2]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学校部,中国科普研究所.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8—103.

[3]LearningByMarking[EB/OL]./education

第8篇:创新方案总结范文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1]。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极强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引入系统的创新理论教学,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创新型实践教学策略,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以培养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为促进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校在机械创新教学体系的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模块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策略与实践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TRIZ理论被西方国家誉为“神奇的点金术”,它使得创新走上了方法学的道路,克服了传统创新方法随机性、无序性等缺点[3-4]。为此,我校在机械创新教学体系中引入了TRIZ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TRIZ理论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应用,使机械创新设计从无序的试错,走向了发明原理的类比应用,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设计能力。本文以TRIZ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课程作业为例,介绍TRIZ理论的教学过程及学生对TRIZ理论与计算机辅助创新(CAI)软件的运用成果,并研究TRIZ理论教学推广的路径和要求。

二、TRIZ理论教学案例

我院在原机械创新课程体系中,针对大学四年级的机电专业学生增设了《TRIZ理论与应用》课程。该门课程紧紧围绕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14个学时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22个学时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实际的课题,运用TRIZ理论和CAI软件(PRO/I),学会了对实际的课题进行分析和分解,掌握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理论教学部分中,通过贴近生活实际例子类比机电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因势利导地开展分组讨论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进而产生概念性的解决方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若干个工程问题,每位学生(研究个体)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各个工程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阶段,首先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系统分析及分解,找到问题的着手点,随后通过方案查询、矛盾分析和发明原理应用,获得概念方案。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课程作业介绍,可以了解学生对TRIZ理论应用过程。作业名称:移动机器人越障能力改进研究。

(一)系统分析应用PRO/I软件的系统分析模块建立功能模型,即按照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性质建立参数化、模板化的移动机器人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系统模型展现了实现功能的工作原理;表达了各组件间的作用关系;软件自动对不同类别的作用提出“Howto……?”句式的建议。

(二)问题分解与三轴分析利用PRO/I软件提供的RCA(根本原因分析)分析工具,从原因链和结果链两个方向将系统分析得到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层层剖析,通过不断地深究,将问题转变到我们目前可以较为容易解决或者控制的程度。如图2中所示的灰底方块图部分就是根本原因分解图。三轴分析是在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在操作顺序轴和系统资源轴上可以利用的物质、能源、时间等,发现可以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可利用资源。如图2中所示的白色底框的超系统资源部分。总之,问题分解与三轴分析就是寻找矛盾链条并充分发掘解决矛盾可以利用的资源。

(三)解决方案经过上述问题分解和三轴分析之后,生成一系列具有因果或者其它逻辑关系的问题(howto问题),实现了问题转化链条,针对每一个问题链条,都可以进行相应思考和操作(如搜寻相关解决方案和专利),从而发掘多个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并从中选择难度、技术和工艺较为现实的方向作可行性的研讨,利用TRIZ理论实现对已经简化或者转化问题的各个击破,最终得到用户方案。某位学生经过了问题分析、建模、分解和相应求解之后,形成的移动机器人越障机构的一个创新方案,如图3所示。该双驱动履带结构采用2个动力源,且两动力源均安装在车体内部,分别实现驱动和履带与轮转换的功能,从而可提高机器人的越障能力。在整个TRIZ理论应用的实践环节中,还适时地组织讨论交流,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从而有利于方案的完善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的研究型教学的步骤大概包括:学生接触各类工程资料;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个探求过程,将教、学、做融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创造力。

三、TRIZ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TRIZ理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整套系统化的解决问题理论、方法和解决方案模型;TRIZ的理论教学实例以再发明的方式展现,用TRIZ路线“再现”发明的方法和过程。因而TRIZ理论为创新教育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TRIZ理论是当代科技创新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体系较为成熟,应用极为广泛的创新思维方法之一,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多少世界500强企业所广泛采用,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工具。TRIZ理论所总结的发明方法的有效性也已经被许多现有的发明创造所证实。我校《TRIZ理论与应用》这门课程探索性地尝试了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创新教育模式。通过一学期的TRIZ理论的教学与CAI实训,大多数同学都能突破思维定势,抛弃传统的试错法,而是通过系统分析、问题分解、资源和知识库的利用,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概念性方案。在以往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学生主要利用传统的创新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或试错法,创新的程度与成败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灵感和经验,当问题的解决方案超出了学生的经验和技术领域时,头脑风暴法和试错法往往显得无能为力。TRIZ理论比传统创新思维方法的优势在于通过结构化的方法约束创新解的搜索空间,在理想解的指引下,得到创新问题的最优解。因此,利用TRIZ理论求解技术冲突的解法,既方便实用又可提高发明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借助CAI创新训练工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TRIZ创新技法,激发创新潜能,以新思维分析问题,以新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还会充分利用CAI创新平台所提供的丰富的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库,解决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获得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总之,基于TRIZ与CAI的创新方法能够引导和促使学生去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概念性创新方案的产生和创新技能的提升。

四、TRIZ理论推广的路径和要求

TRIZ理论引入我国是近几年的事,我国对TRIZ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的推广必须采取有效路径。

(一)设置不同层次理论教学模块基于TRIZ和CAI技术的机械创新教育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应贯穿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因此,应该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专业知识增长规律,分层次地开设创新相关的系列课程。可设置3个层次模块,即基础模块、提升模块、应用模块。基础模块。针对基本未涉及专业课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该模块侧重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工程思想的培养,基本上属于理论课程的范畴。提升模块。针对已具有一定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大三学生。以TRIZ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创新技法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结合机械专业知识从创新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模块。针对已具有较全面的机械专业知识的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创新理论、创新技法及CAI技术在解决具体机械设计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二)设置合理的实训环节创新教育这条“链”的最难点就是创新实践。为保证TRIZ创新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素质培养型”转变,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置如下实训环节:创新素质训练、创新技法模拟、创新案例分析和创新问题解决等环节。不同层次的理论教学模块中,各实训环节可综合交错。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训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

(三)合理使用CAI软件CAI技术是基于TRIZ理论,结合本体论、现代设计方法学、多领域科学知识综合而成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合理利用CAI技术及其软件平台,可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前人的智慧,分析和发现技术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将CAI技术融入到创新理论教学中,有利于构建系统完整的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平台。

(四)采用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创造力)为目的,以发现、探索、研究为活动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起着核心的作用。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关键是把各层次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层次”之间的传递性、互补性和协调性。前者为后者打好根基,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深化,做到环环相扣,整个创新教学贯穿成一条线,力求使整个“链”的作用大于各个“层次”之和,最终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

(五)建立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为确保TRIZ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训环节的顺利实施,还需开展阶段性的教学效果评价。可通过模块式的创新技能鉴定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建立由专人负责的学生综合创新素质评价、企业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评价,为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的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总之,将TRIZ创新教学贯穿在大学本科的教学体系中,构建系统完整的TRIZ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平台,将为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当然,创新教育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教育。TRIZ理论在整个创新教育中只是作为基础和核心,而不应该是全部,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第9篇:创新方案总结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越来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审计工作,并把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管理工作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从电力企业自身来看,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使电力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体制,并以期得到转换,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本文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罗列,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创新化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对企业发展有建设性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问题

1.内部审计权限受到限制。虽然审计署颁布的一系列规定中明确表明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但是在实际操作起来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比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有参加有关会议的权限,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很少由部门通知审计部门参加相关的经营管理会议,和审计有关的会议资料很少被送到审计部门进行分析整理;在处理处罚权限方面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实际上审计部门只有经济处理建议的权限,而没有经济处理的权限,这与相关规定是不符合的。

2.内部审计缺乏独立自主性。从理论上来讲,内部审计工作只要和被审计单位保持相互独立就能做到一定的客观、公正、合理。然而实际上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多数都是同一个企业领导负责的,他们的地位可以说是平等的,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益关系,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存在一定量的利害关系,因此很难做到独立自主的审计。

3.内部审计决定执行力度不强,审计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因为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其审计决定得到贯彻实施,而企业内部的审计结果只能取决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被审计单位是否重视、对审计的建议和意见是否到位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基于这些因素,审计成果也不会得到有效的利用,对企业也起不到一定的帮助。

二、企业内部的审计创新方案

1.以内审转型促进服务发展。电力企业要根据其自身生产经营的关键控制点和阶段性的工作倾向,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科学的内部审计指标体系,例如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工作建议,由审计、财务等部门参加审计工作联合会议,定期向大家公布审计管理的工作进展状况课成果的运用情况,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讨论提出有改进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且通过对有效指标的审计评价,来鼓励和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为了进一步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到监督的作用,企业需要制定和完善其原有的审计制度,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计划管理体系,通过培育风险文化、评估和内控分先来优化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审计氛围。在这种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运用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通过培训得到的能力的提升来从容面对和合理解决各种风险。

3.加强过程控制以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的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之中,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所以为了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从制度建设方面入手,在审计管理、风险管理、考核评估等方面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方案,方案中要具体描述年度审计计划、方案、报告质量、档案管理等全面的流程体系并逐渐形成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其次,在信息化方面,要创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按照一定的从属原则,自上而下的梳理业务流程,并通过系统设置,形成模式化的、行之有效的分析结论。

4.创新管理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摒弃原有审计方法的陈腐流程,创新审计方法,以建立和完善创新培育体制,工作成果转化体制等,最终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要做到发现审计方面的矛盾并致力解决问题。举一个例子,当电力公司内部发现人力资源和审计任务有冲突时,公司需要做的是运用多种途径来获取多专业类型的审计人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培训,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最终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水平。

三、企业内部审计创新方案的实施意义

在新的经济发展的潮流下,电力公司内部审计的创新是进一步贯穿“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的方针的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电力公司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符合公司审计部门需要的新的审计监督机制等方案,健全和完善各种审计规范体系,加强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审计方法的创新,为提高公司的审计执行水平和有效利用审计成果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使电力公司实现机制健全、组织完善、制度科学规范的审计目标的助推器。

四、总结

电力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在新的条件下所面临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使之能切实可行的为企业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进行企业内部审计创新还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原有机制、方法所带来的执行力度不够大、执行效果不够好的问题,而且还能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独立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工作会更有利于全面、客观、科学的反映问题,为决策者提出解决方案提供了全面的、真实的依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创新企业内部审计的机制和方法等是电力公司改革所必须要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夏李君,文素华.关于电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5(04).

[2]闫青.试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