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豪情壮志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望岳的意思是仰望泰山。
2、《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4、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来源:文章屋网 )
在众多出色的“电影”中,我尤其钟爱于充满豪情壮志的那一派。每一句诗都充满力量,总让我心潮澎湃;在这铿锵有力的语言后面,更蕴藏着诗人对人生的感知,对万物的感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当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登上岳山,将眼前美景尽收眼底之际,他不禁陶醉其中,将所有的赞美浓缩在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而杜甫并没有一味沉醉于美景之中,而是联想到了人的一生,以及人生不可缺少的永不放弃,勇于攀登的坚强毅志,于是,杜甫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文天祥沦为阶下囚时,他不免想到了破碎的祖国,以及自己那悲惨的一生。“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悲凉溢满心头。可当受到敌军张弘范的逼迫后,文天祥选择了以死明志,宁死不屈,胸腔充满爱国的热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诗文中不乏写景佳作,描绘绚丽多姿缤纷多彩的大自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四季的轮转在诗人的笔下洋溢出诗情画意,于平淡平凡中绽放出熠熠的光辉。
在诗人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灵动鲜活,清明透彻,优美可爱。奔腾不息的大河,烟波浩渺的大海,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山泉小溪,无不变幻多姿,生气腾腾,魅力四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水”清新秀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的“水”绚丽如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的“水”绮丽可爱。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愫、审美的能力以及环保意识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提高。
增强学生对生命、人生的严肃意识和强烈责任感
生命意识就是个体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只有具备了清醒严肃的生命意识,才能正确认识生命,激起对人生的强烈责任感。一首首古诗,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没有可视的画图,没有可赏的舞蹈,没有影视动态形象。然而有的学生却从中听到了落叶的叹息,看到了溪水欢快流淌,闻到了缕缕的野花芳香,甚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种种人生际遇。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诗句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古诗文中,环境不但能表意抒情,对培养健康的人格、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说:“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壮丽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
如,文天祥在威逼利诱面前不改本色,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宁死不屈,爱国精神传承千古。龚自珍辞官归家却依然坚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情操。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李白在坎坷的际遇中,百折不挠,依然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陆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之后,终觅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媚。刘禹锡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依然胸襟豁达,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人们希望就在前头。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反复吟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点夸张,但可以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有瘾”。学习古诗,或轻或重、或快或慢,反复吟读几遍或十几遍再说。
二、理解意思。古诗语言精炼,且有文言词,理解字面意思很有必要。如《诗经》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的“归”是女子出嫁的意思。美丽如花的女子要出嫁,可不能理解为流浪的男儿要回家。
三、想象“人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和绘画一样,靠形象说话。学习古诗,头脑中一定要有画面。“画”中有景,如在目前,“画”中有人,这个人或是作品中的人物,或是作者,或是读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想象成一幅画,也可画出来,而且要想象到作者王维一行人身处其境的感受。不仅想象一句,也可想象整首诗,形成电影一样的画面。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可以想象李白或自己在旅舍,对月思乡的情景。至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有对白,简直就是一出戏剧了。没有想象,味同嚼蜡;有了想象,如同鸟儿翱翔蓝天,多多么惬意呀!
四、揣摩“情意”。大多诗歌是借景抒情,也有说理的,蕴含的道理我称之为“意”。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对于说理诗所蕴含的道理一点即通,对于抒情诗,却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会。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的豪情壮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体现的忧国思亲,“可怜白发生”包含的极度愤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居然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抑郁。
五、背诵默写。背诵默写,既是语言积累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语文考试之必需。望严格要求,不错一字,不别一字,不增一字,不删一字。
六、了解知识。了解诗歌的分类、特点、写作技巧,对学习诗歌有帮助。贵在运用,否则有不如无。
六个环节,有一定灵活性,如理解意思,每首诗有难易,每个人有高低,可多可少。又如反复吟读,则应贯穿诗歌的学习中,边吟唱、边理解,边吟唱、边想像、边吟唱、边揣摩。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漫步在古诗苑中,我接受着灵魂的洗礼,生活在诗的天空下,我充实依旧。
看,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花前月下,他与美酒共度良宵。是你,用饱含深情的笔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我所热爱的古诗。我愿觅着醉人的酒香,与你一起尝遍人间的酸甜苦辣。
听,子美先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良好愿望。是你,用纯净的文笔抒发了你的殷切期盼。我愿跟随着你的脚步,与你一起分享心中的悲伤。
嗅,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无奈。那是荷花发出的清香,从河畔中飘散出来,越过重重高山,萦绕在我纯净的心灵深处。是你,用那伤感的笔发出对自己没有知音的惋惜。我愿嗅着荷花的清香,与你共做知音。
品,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挚友谊。离家做官,四处漂泊,是你,透过迷茫的烟雾,发出了对朋友的劝慰: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同近邻一样。你的乐观令我钦佩,我也希望成为你的朋友。
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春光母爱。吟咏着孟郊的诗句,我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游子缝补衣服,她把对儿子的思念寄托在衣衫上,把寂寞、辛酸留给了自己。我们就如同卑微的小溪,无法报答大海的恩惠。
叹,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作者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身处异地,不能与家人团聚,渐渐地、渐渐地心中备感惆怅,更有些许的哀愁。你的诗句引起了当代离家求学的游子们的共鸣,脍炙人口。
惜,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亡国之音。烟雾笼罩着秋水,沙滩上月色朦胧。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歌女竟不知亡国的苦难,还唱着《花》,真是醉生梦死。
赞,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中午烈日当空,农民在田间给禾苗除草,晶莹的汗珠不停地洒落在禾苗下面的泥土里。可是,没人能想到每粒粮食的来之不易,更不会想象农民的艰辛。我们应该多一些对劳动者的关怀,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悟,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决心。那是一种缠绵至死的执著,一种无怨无悔的钟情,将人带入一种新的人生境界。这种彻底的感伤,深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盼,我“成绩节节高,文化天天增”的理想。我希望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增加自己的底蕴,提高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有为青年。
走进古诗,让我们感受浓浓的思乡之情;走进古诗,让我们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走进古诗,让我们感受文人的豪情壮志。
啊!这让我着迷的古诗,这蕴含真情的古诗,我将在你的熏陶下成长,我将追随你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就如同你一直哺育我一样。诗意的天空下,我沉醉。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前言】
《还陕述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关东胜利回师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诗描写战争场面,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在艺术表现上,全诗熔议论、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注释】
⑴慨然:长叹的样子。抚长剑:手抚腰间的长剑。
⑵济世:济世救民。邀名:争名夺利。
⑶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形容行动迅猛,纪律严明。旂:即“旗”。
⑷遍野:满山遍野。
⑸登山、背水:形容地形比较复杂。麾武节、纵神兵:形容战斗指挥比较灵活。
⑹昔:昨天。
⑺平:和平统一。
【翻译】
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鉴赏】
全诗分三层。首联一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关键词】婉约;豪放;题材;主题;表现方法;语言
在宋代词坛上,先有婉约派,后有豪放派。明人张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坡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词的风格明显不同,分属两派。
下面就拿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做一比较鉴赏,看看他们词的不同。
先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作者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因所做诗文被人诬陷有毁谤朝廷之意,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多情应笑我”始,自我伤感之意由此可见。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失望之余,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因而结尾二句归结为词人深沉而又颇多消极的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词人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这首词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再看《雨霖铃》这是一首离别之作。作者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壮豪放、旷达飘逸,《雨霖铃》婉约清丽、缠绵绯侧,各有特色。
从题材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读来精神倍增;《雨霖铃》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怅饮无绪”,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
从主题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的感慨;《雨霖铃》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深爱恋。
从表现手法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雨霖铃》采用的是细腻的白描,委婉的抒情,恋人离别当然不可能是豪壮的场面。“寒蝉凄切”、“怅饮无绪”衬托出离别的凄婉,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秋雨霖铃刚停,秋蝉在树上凄凄地鸣叫,天色将晚,即将分别的恋人,双手相执四目相对,泪流满面,哽噎无语,哪有什么心情在帐篷内饮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从语言上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雨霖铃》表现的是感伤柔美的意象,读者未免不受影响,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便觉得自己也似与恋人离别。
苏柳这两首词表现了不同意象,也抒发了不同的感情,对于我们都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借鉴的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永不磨灭的光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语文教学;诗的意境
一般认为“意境”的正式提出始自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意境,它抓住了诗词艺术美的特征,作为抒情性作品中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哲学基础为先秦时期庄子的游心哲学;意境的准备期为两汉魏晋;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通过对境象的把握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歌的美不仅在于诗歌的语感,更在于诗歌的意境。因此走进诗歌的意境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本引入了大量的古代优美诗词,大家都知道,领会古诗的意境既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又是古诗教学的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抓典故
古诗中诗人常用典故来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碰以此类古诗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明典故的出处,明确典故的场景,从而体会用典故所需表达的不尽之情意。
二、变换角色
唐代诗人喜漫游天下,赠别诗因之空前繁荣。在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每一位诗人都写过赠别诗。在那些传唱不衰的唐诗中,有许多都是别离之作。南宋严羽在《论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戎、乡旅、迁谪、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是啊,从古至今,友情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古时候的文人雅士吟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们又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让学生们摇身变做千年前的“小李白”、“小杜牧”来体会诗人在与朋友离别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会怎样说?又会怎样做?
三、扑捉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对于诗词意境的营造显得尤为关键。如“孤雁、枯藤”等意象描绘的意境的多为给人以“忧愁、忧伤”之感;而“青山、绿水、红杏”等意象所营造出来的则是欢快的意境。因此扑捉意象对于把握整篇诗词的意境是一个关键点。意境的创造依赖于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假若我们把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看成诗中意境的本质内容,那么分析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认识其艺术形象,则是分析意境的重要一环。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首先可以扑捉该诗词的意象: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想象该诗的意境:江水从远处奔流而至,把南天门从南天门从中切断,两山夹峙,像一座巍峨的大门,为浩浩荡荡的江水打开。长江碧水,向东倾泻,因地势之故,急转回流,声势倍壮。两岸青山,夹江对峙,奇峰争出,神态如飞。晴空万里,沿江眺望,忽见一只鼓着风帆的小船,远远驶来,小船就像来自小船的近旁。抒发了作者雄放的豪情壮志。
四、了解写作背景
由于学生和诗人不是处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环境,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器物、服饰、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在理解上有隔阂,并不利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古诗词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首先需要学生理解这篇诗词的写作背景,要知道诗人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要表达的思想如何,以及诗人的词风如何,只有明确了系列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来理解、来把握整篇诗此,进而领略其中的意境。
【关键词】高中语文 李商隐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40-01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是国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如何正确地阅读古代诗词与领会古诗词所特有的涵韵,增加学生文化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究的问题。这里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中李商隐的《诗二首》为例,谈谈古诗词的教学欣赏模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李商隐吧。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作品收入于《义山诗集》。他一生作品颇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留得残荷听雨声” 、“春蚕到死丝方尽”、“此情可待成追忆”等等。他的诗以新奇的构思、丽的格调自成一派,就算在诗人大家林立的唐朝,也难掩其独特风采,成为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一、剖析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每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都是作者思绪精华的高度浓缩,来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因此每一个诗歌作品都有其创作的背后故事。我们只有通过追溯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感悟他的创作意图与创作心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到诗歌作品中所要传达的内在涵义,捕捉到隐藏作者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因此,教师在诗词的教学时应该首先介绍的就是作品的创作背景,把诗词还原到当时当地历史环境中才能找到根源。那么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锦瑟》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李商隐生于晚唐时期,这时候盛唐的繁华已去,余韵犹存,社会开始动乱,藩镇割据,党争派立,敏感抑郁的诗人处于乱世之中,夹缝生存。李商隐生于落魄家庭,早早撑起门户一心光宗耀祖,19岁入仕,25岁中第,颇有才名自视甚高,雄心壮志,却屡屡遭遇坎坷,一生疲于奔波辗转流离,始终没能大展宏图。在创作《锦瑟》时,他已经是中年,体弱多病,心境低沉,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豪情壮志已经流逝,只留下对繁华青春往事的惆怅追忆。因此《锦瑟》全篇,就弥漫着淡淡的感伤之情。但诗人的眼界与心胸高人一筹,使他没有一味地留连沉溺于自怜自伤的低等情怀中,而是以一种超脱与距离的心态,把回忆与现实、理想与梦境区别开来,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别开生面、超凡脱俗。
二、解析诗中典故,追溯影射涵义
中国古诗词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的含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很多诗词作品中讲究典故的运用。一首诗词中典故运用得是否巧妙、是否恰如其分,往往代表诗人创作水平的高低与文化造诣的深厚。越是巧妙的典故,越能创造出回环往复,带来朦胧诗境,越能让人细细品味、心神领会、产生顿悟。不可否认李商隐是运用典故的个中高手。李商隐的作品中很少采用全景式呈现,让人一览无余,而把许多相差千里的经典史故串联堆砌一起,借用典故的象征意味,以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片断式的表现,构成多棱面、意蕴复杂的境界。例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连用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望帝化为杜鹃啼血、南海鲛人泣泪成珠、紫玉韩重恨别情事,营造了如梦如幻的仙人意境,充满理想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伤感情怀,也表现了普罗大众对美好事物的心生向往,也传达了诗人求之不得的遗憾心伤。四个典故的片断式连接,情调意境的内在统一,构筑起全诗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朦胧画面。同样在另一首诗《马嵬》中,李商隐也是一连串用了“虎旅”、“鸡人报晓”、“七夕牵牛”、“莫愁”等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典故,来表达唐仁宗今非昔比的,恩爱转眼成空的悲悯可笑境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这些典故仔细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创作用意。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营造韵意氛围,品味诗意真章
中国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韵律、兴发转承、脱俗意境。越到晚唐与宋朝,诗词越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格式的标准。如果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也过于强调以上这些条条框框,那么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欣赏能力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真正的诗歌是散漫的、自由的、挥洒自如的,诗词的对仗与词汇的堆砌那都是一个优秀作品的枝末小节。真正的好诗最重要的就是意境,而不是拘泥于工工整整、平平仄仄这些条条框框。因此在李商隐诗词欣赏与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诗意的韵味氛围,才能带领学生品味诗意真章。例如《锦瑟》的起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就用非常平淡的语句,突显诗人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整首诗词起调平平,却在最简单的语句中,勾起了读者对年华易逝、青春难再的感伤,这种淡然的回味悠远而持久,因为追忆似水年华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诗人用凝练的词语轻易把读者带入了美丽而忧伤的回忆之中。《锦瑟》的收尾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更是挥洒自如,没有一丝穿凿的痕迹,《马嵬》的尾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也是随意之至。如果从对仗和平仄看,这些诗句全然没有遵守七言律诗的规格,但《锦瑟》的尾句却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之前的平淡与中间的华丽,都是为了最后的铺陈:当时这段往事非常值得珍惜,可是年少的我们哪里懂得呢,最终在懵懵懂懂中,一切都流逝于时光之中了。至此全诗意境的已经得以升华,使之成为传世之作。
总而言之,通过对李商隐《锦瑟》、《马嵬》二首诗的教学赏析,我们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时,应该注重作品背景的挖掘与典故的品味,但是真正的诗境是超脱平仄、韵律、对仗与转承这些规格的,妙手偶得的佳句,根本不拘泥于固有形式。因此学生在品味经典诗词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一词一句的工整合规,而应着眼于在整体诗境上捕捉诗人灵动的思绪、把握全诗意境与领会诗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诗歌品鉴水平,从而感受更多古诗词独有的美妙体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