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卫生保健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按成本收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这项制度的实质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并健全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和城乡基层卫生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采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由政府承担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但不能满足群众所有的医疗服务需求,居民患重病到医院治疗,还要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抵御经济风险。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居民收入差距大、农业人口和非正规就业人口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难以建立起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只能根据城乡实际情况和不同人群的收入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混合型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这是治理我国医药秩序混乱、价格虚高、不公平交易、商业贿赂严重等问题的一项根本制度。也是保证医疗质量、促进合理用药、减轻患者负担的重要措施。根据世界上90多个国家的经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应作为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国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政府招标组织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采购和配送,并逐步规范同种药品的名称和价格,保证基本用药,严格使用管理,降低药品费用。同时,要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积极促进药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改变目前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监管难的状况。严格企业和药品准入,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制度
关键词: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77-02
0 引言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康则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它是体现人权、生存权、公平权的标志。2009年7月,财政部等部委下达了《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对基本医疗保障将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公共财政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有利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界定
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Basic health services)的概念最早是由Winstow提出的,最初以初级卫生保健的形式成为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实施策略[1],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马安宁等[2]给基本卫生服务的定义是“从现实性出发,指现阶段能够实现的、最大效用的、充分体现公平的、基本免费的、在基层卫生机构可以获得的服务”。杨永梅[3]指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政府利用权力或公共资源,为满足居民基本健康的平等化,在分担居民健康风险的条件下,提供居民需求导向型的卫生服务。周寿祺[4]认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含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综上所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由政府负责提供,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民众最基础的健康权而开展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基本的医疗保障在内的一系列公共服务。
1.2 均等化的内涵 从字面理解,“均等化”包含着均衡、相等的意思,而均衡有着调节、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相等。对于均等化的涵义,学术界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管永昊提出,均等化核心在于为每个人提供大体上平等的竞争机会[5]。安体富等[6]认为均等化应该包括机会的均等和结果均等两层含义,同时指出,这里的相等只能是大体相等,不可能绝对相等。常修泽[7]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内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均等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与原则应该相等;结果应该大体相等;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社会成员应该享有自由的选择的权力。钟镇强[8]总结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须有以下六个特征:相对性、是地域性、是层次性、城乡一致性、同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一致性、不同基本公共服务间的水平相等。同样。在医疗卫生领域,均等化应该在结合区域经济文化差异、地方财政能力的基础上强调机会的平等,结果的大致均等。
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内涵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奠定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方向。我国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范围包括“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9]。符壮才[10]同样认为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就是指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强调应该将基本医疗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还有一些学者从健康、卫生服务需要、卫生筹资、卫生服务可及性以及政府卫生投入的角度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阐述。于风华等[11]认为,健康是最大的福利,卫生保健与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政府在卫生保健与医疗保障制度中应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应该考虑健康公平性,尽量使每一个人都拥有同等的、公平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冯显威指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应该从服务的内容看,根据公民的卫生服务需要来确定[12],即指有相同卫生保健需要的社会成员,能获得同样的卫生服务,而有更多卫生保健服务需要的社会成员,应能获得更多的服务提供。梁万年[13]指出,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应使经济收入低的人受益,即必须重视政府对卫生投入的公平。
2 国外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
卫生文化的基本形态
卫生文化建设分为卫生环境文化、卫生精神文化和卫生制度文化三个形态。环境文化是设施的体现,是物质的、显性的文化,主要包括卫生保健机构的建筑、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洁净的校园、文雅的绿化,卫生的自然景物、健康的人文景观。卫生健康环境给人以良好的影响和熏陶作用,能愉悦性情、催生灵感、激励创新。精神文化是卫生健康意识与价值的体现,是理念的、隐性的文化。主要包括卫生意识、健康追求、卫生清洁活动、健康价值取向、医疗保健机构形象、医务人员医风。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反映医疗保健机构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全校师生的健康价值理念。精神文化是卫生文化的核心,在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效应。制度文化是卫生健康行为的体现,是导向的、可操作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卫生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紧急预案、规章和条例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为基本准则制定的具体工作规范,如岗位职责、操作规则、应急预案等;二是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制定的就医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如就医须知等。制度文化是连接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纽带,可使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相互转化。卫生健康制度具有卫生文化运行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卫生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烘托着校园文化,并在校园文化与育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卫生文化的作用
卫生健康理念导向作用高校卫生文化从属于整个社会的卫生健康文化,中华民族的健康意识在园卫生健康文化的价值取向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卫生文化建设纠正卫生健康文化中的盲目观念,抑制非理性的卫生健康文化倾向,因而具有健康理念的导向作用。卫生知识传递与教育促进作用卫生文化建设的知识内涵在非医学院校是非专业知识,但又是学生必备的知识,他们在校园生活、学习中,应掌握卫生健康知识、树立终身健康意识。因此,卫生健康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与教务部门协作,或不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习惯,发挥着教育促进作用。卫生环境感应与心理修养作用卫生文化建设强调对学校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中构建良好卫生健康文化环境,这些环境对学生心理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心身于卫生健康文化的环境中,感受文明、陶冶情操、调节情趣、修养心绪、激发心理动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卫生健康对教学的保障作用卫生文化建设中开展的对学校教师定期进行健康监测,维护教师的身体健康,保证保障作用。在传染病监控、常见病防治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个性化保健方法,降低学校教师的整体发病率,保证教师队伍的健康状态。卫生文化在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中,已不再是单一的医学文化,而是以健康教育、信息咨询、医疗保健服务为一体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中,并在人才健康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卫生文化的建设
由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由医学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由个体服务扩大到群体服务,学校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不断扩大工作领域,提高保健工作水平。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校能健康学习、生活、成长、成才,毕业后能为国家多工作几十年,那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莫大贡献。因此,学校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强学校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成立学校卫生保健委员会,系成立体育卫生领导小组。食堂应有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监督员,形成学校卫生保健网,以保证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贯彻落实。明确工作任务,加强责任制。卫生委员会,应协调各部门开展卫生保健教育,参与创建文明校园,消灭卫生死角,开展阅读卫生、书写卫生和课桌椅卫生教育,并抓好教室采光工作等等。做好新生入学体格复查,应普查肝功能,胸部X光透视,这无疑将有利学校群体健康与真正落实传染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系卫生员,应经常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创伤急救知识,做好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做好季节病常见病心防治以及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加强经费投入,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每年应有专项经费添置新的检测设备。近年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卫生保健事业必须与之同步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卫生工作条例”,稳定和发展保健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调动保健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刻苦钻研业务。营造卫生健康文化氛围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创办校园卫生座,举办健康主体讨论会,设立校园卫生健康节,建立网络健康论坛网页,成立卫生社团组织。施以个性化的经常性的身体监测和健康指导,监督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环境。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卫生环境。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卫生咨询工作。疏导学生心理障碍,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建立健康信息网络平台。发挥其便捷、灵活、互动的功能,学习医学科普知识,了解疾病预防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引导教师和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展示健康教育的宣传资料,供教师学生浏览,了解疾病预防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开设健康咨询室,指导心理障碍调适方法,传授身体保健技能;设立卫生品、非处方药品专柜,为学生提供方便。
【关键词】 教学改革;创新;幼儿卫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未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紧俏。同时对她们的要求也有提升。目前我市的学前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百姓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沈阳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现“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举措,将促使幼儿教师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学前教育呈现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也亟需多层次、多样化的幼教专业人才。不仅要求她们要掌握幼儿卫生保健、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习舞蹈、音乐、钢琴、美术等专业技能,近几年,省市开展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要求上岗的教师具备专业资格,学前专业的《幼儿卫生保健》是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的幼儿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幼儿生长发育及健康评价及疾病预防、膳食营养等知识的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基础课程,而我们面对的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大多数学生对此课程不太重视,课堂上教师采用的大多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激发,因此《幼儿卫生保健》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以下是我在《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几点初探。
一、更新观念,拓宽知识容量
传统课堂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其实,教科书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去加以完善和创新,以原有的教材为基点,以点带面做到精讲、深讲基础上抓住课程的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在吃透教材,钻研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实际,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教育材料,增加书本没有的常识和技能,并把这些材料和理论教材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幼儿卫生保健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时必须与本地实际挂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力为学生创造学练结合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除了传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外,还要达到培养学生就业素质的目标,教学内容应在学生掌握书本理论的基础上,比如将当今国内外幼儿早期教育的最新教育理念、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等引入教学之中,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在"幼儿常见疾病与预防"这一章节内容中增加了一些常见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等,让学生广泛查阅当今多发的幼儿疾病,及时填补教材所需,丰富教学内容。在“幼儿的意外事故的预防及急救”章节中,除了传授教材中的烧伤、蚊虫咬伤、日射病、出血跌伤等基本处理常识内容外,在此章节添加了学生实际操作模拟内容,对常见的急救技术实训操作,掌握住操作要领,增强了学生从事幼儿教师的素质。
二、务实创新,采用灵活教学方法
目前,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激起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课堂教学方法使用上,努力做到针对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主要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任务驱动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演示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讲到“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护”这一节内容时,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护和处理方面的知识传授采用演示法,示范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亲身操作体验。又如在讲到"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时,采用案例分析法及情景表演等的方法,通过几个案例,安排几名学生分小组扮演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让其他学生根据所学课堂知识,结合情境扮演幼儿园教师进行疏导,排解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心理障碍,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我还充分运用电化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效性,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幼儿生理特点--循环系统”一章时,过去的讲解,我除了用语言表达外,还演示心脏的挂图,有的学生还不能理解准确,心脏的四个心房及血液循环途径,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尤其是两条血液循环的路径最容易出错,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在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动感的人体图像,显示出心脏的图像和形态,可以使心脏在三维空间作任意的方向的翻转,配上有关的声音,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最短时间内梳理、理解并消化,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理实一体,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学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从书本中来,再到书本中去”。现行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好,真正培养理论、技能双全的人才,做到理实一体,是职业培训教学改革的重点,对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去选择结合点。"实践是检验知识的真理。"光有理论,不会操作,就等于纸上谈兵,真正的技能没掌握。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实践。在讲到"学前儿童的营养和膳食卫生"这章内容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幼儿园的食谱和各超市幼儿食用的零食,然后课堂上师生通过共同分析、讨论学前儿童饮食的现状及改进方式等。带领学生去幼儿园,在真实环境中学习体会,进行保育教育实习,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理念,学做思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
四、对接产业,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对接各大幼儿园的用人标准,我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即工学结合“四模块”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结合我校的“园校结合,交互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我将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融入到校本教材之中,按照“四模块”课程体系标准并根据专业的特点,尝试探索以职业活动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核心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同时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在实训场地实现教室、景区一体化,教学、工作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比如在讲到《幼儿园的环境卫生》一章中,“幼儿园户内环境的卫生要求”里的房舍要求提到的具体内容时,我带领学生利用活动时间到学校建设的校内技能训练室,包括全景幼儿园教室、美术手工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训室等创新型实训中心体验;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去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艺博、艺佳2所幼儿园去参观,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实地考察,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持续开发和不断更新,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l].王东红 王洁. 幼儿卫生保健.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向海英. 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方琪.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浅析.[J].学园.2013(21)
在上海市嘉定区,一名女性从出生到70岁,社区保健服务系统能为她提供哪些服务?答案是新生儿保健、散居儿保健、集体儿保健、学生保健、妇女专项、婚检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和老年人保健共九项服务。
在闸北区,小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被列入到健康信息系统,从生命的培育、生命的保护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三个阶段,社区卫生将关怀生命全过程的健康。“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关怀,具有延续性和主动性,这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在信息化的支撑下,社区卫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市闸北区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彭德荣说。
上海市社区卫生改革探索起步比较早,脱胎于地段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也比其他城市的大。从2000年开始,各服务中心相继完成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疗检验化验信息系统(LIS)、医技辅助检查信息系统(RIS)等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
2003年到2004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进入改革新阶段,从以医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了医疗信息系统与居民健康档案互联互通,融医疗与卫生保健于一体。如长宁区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HIS与CHSS(社区居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互通,闸北区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信息系统“多档合一”的健康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了“从生到死”的数字医疗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
“三长一短”变“三短一长”
1月30日下午,李妈妈来到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在总服务台前,她把医保卡交给护士,便进入了病人选医生的“电子候诊系统”。李妈妈要了一个“内科8号”的预检卡,就坐在大厅里等候。不久,电子显示屏上显示出李妈妈的姓名、候诊诊室和候诊医生。看完病后,化验、拿药李妈妈都不需要反复排队了,她只需要在最后一个环节取药时划卡结账。
在传统的诊疗过程中,李妈妈至少需要排四次队(挂号、候诊、付费、配药),付三次费(挂号费、药费、辅助检查费)。而在优化门诊流程后,在这种“诊疗等病人”的模式下,三次付费变为离院前一次结算,平均时间缩短30%~40%。
1月31日中午一点半,医院刚刚上班,记者在闸北区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厅内看到已有近20位患者排队,5分钟之内全部挂号完毕。在挂号处,病人刷医保卡的时候就已经被分诊到各个科室,病人的健康和诊疗资料也已经进入到医生的个人工作站。当吴凤英老人坐在医生面前时,医生就已经知道老人已来医院看过八次急性支气管炎,她还是结核病人库的随访对象,每一次的X光检验、处方记录都一清二楚。
彭德荣告诉记者,高峰时期,服务中心的日门诊能达到2000多人,门诊信息系统建立以后,以前“三长一短”现象变成了“三短一长”: 排队挂号时间从8分钟减为2分钟,收费时间由10分钟减至4分钟,取药时间由10分钟减为4分钟,医生接诊时间则由平均每人每次5分钟延长至8分钟。
“信息化要以病人为中心,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往往会有偏差。”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江一民研究医疗信息化已有20多年,有着深刻的体会。早在2000年,服务中心就逐步上线HIS、LIS、RIS,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HIS是根据传统的门诊流程设计的,方便了医生,却没有方便老百姓,究意怎样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这需要转变工作流程,需要管理者换位思考。”江一民说。
2004年,服务中心实施“先诊疗后埋单”的“贵宾式服务”,建立“电子候诊系统”,重建网络管理,为每位医生配置“医生网络信息工作站”,医生书写病史后,在工作站上开具电子处方和电子检查申请单。在药房、B超等辅助检查科室也建立“网络信息工作站”,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这次流程转变对于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来说是很痛苦的,江一民却认为,信息化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流程转变必须紧紧围绕着病人受益进行。
“死档案”变“活档案”
2000年,上海市各社区服务中心开始尝试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长宁区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输入电脑。可是很快,医务人员们发现这些数据既不能被实时调用,也不能更新,“死档案”一睡就是好几年。
“早期积累的健康档案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应付防保‘条线’系统而建立的,并没有以居民健康为核心。”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池捷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各国家卫生保健的最终落点,各条防保系统都要从服务中心取数据。以前是计划免疫要上交数据,服务中心就赶紧搜集数据; 妇女保健要交数据,就再采集一遍。为了避免重复工作,各服务中心想到了建立健康档案的方法。
这种应付“条线”的健康档案很快显现出弊端,江一民将其归纳为“三难”: 一是采集难,健康档案五花八门,近十万社区居民,采集时间长; 二是更新难,“健康档案不输入电脑废纸一堆,输入电脑废铁一堆,怎么更新?”三是共享难,服务中心之间不能共享,区与区之间更达不到。“以往的健康档案是为了各条防保系统画‘曲线’用的,对老百姓没有任何用处。”江一民尖锐地说。
2003年,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发展纲要》中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要突出“以人为本”,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档案成了各服务中心的焦点。那时,医疗信息系统日臻完善,打通医疗信息系统和居民健康档案,融医疗保健于一体,以系统整合激活“死档案”成了各区探索的重点。
长宁区建立了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系统(CHSS),覆盖全区38万居民,建立1+NX模式,包括基本信息、补充信息、门诊信息、住院信息,以每个居民生命全过程为核心,涵盖了六位一体; 并实现CHSS与HIS互联互通,以临床诊疗信息实时更新健康档案。
79岁的杨柄兴老伯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在仙霞社区服务中心的CHSS系统里,他在高血压专项库里被列为二组(好转组),每一季度必须随访一次。在糖尿病专项库里,杨老伯被列在一组(血糖控制不佳组),每月随访一次。在CHSS系统的界面下,还连接着HIS系统,点击链接,界面马上出现杨炳兴每一次在服务中心的就诊记录。HIS与CHSS每天一次交换数据,随着门诊与上门随访,病人的健康档案每天都在更新,杨老伯的血糖趋势图就融合了门诊与上门随访的所有测量数据。
从以“条线”为中心,变成以居民健康为核心,“死档案”就这样变成了 “活档案”。目前,仙霞社区服务中心已建立54589份居民健康档案,并围绕六位一体建立了11499份老年人专项库,620份高血压专项库等6项专项库。
生命全过程关怀
以个人生命周期为主线,彭浦卫生服务中心也以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为突破口设计健康信息系统。在社区信息系统中,有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等十余个数据库,这种“多档合一”的转变激活了健康档案,更为服务中心以居民为主体实施“从生到死”的生命全过程保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彭浦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保健科里,记者看到了一本精美的儿童保健记录册,冯博辰小朋友从2000年出生起就在彭浦服务中心接受疫苗接种,到他三岁从儿童保健科“毕业”时,已经接种过10次疫苗了。保健科的医生为他做了这本精美的小册子,里面有他每次来打针时的照片,身高、体重变化,还有医生的温馨寄语。
在我国,目前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18.8%,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已排到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而高血压的发现率却不足千分之一。建立健康信息系统后,彭浦社区服务中心建立高血压专项库对高血压患者展开监控。从2005年11月开始,中心要求临床医生对35岁以上就诊居民进行血压测量,实行高血压首诊负责制,经过3个月门诊电子信息化筛检,新发高血压患者14142名,报道开头的那位马培成大爷就是在首诊中被“筛”出来的。
按照传统做法,高血压患者是由防保医生上门随访,测量血压的,然而在“多档合一”的模式下,医疗与保健合二为一,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需要经过三个流程: 门诊医生实行门诊管理流程。80岁的姜汉文多年患有高血压,被列入危险组,他每次来服务中心就诊时,门诊医生必须为他测量血压,并提供健康建议; 预防保健医生实行社区管理流程,按规定,列入危险组的病人每月需测量一次血压,防保医生带着PDA上门随访,记录血压值后,导入健康档案; 家庭病床医生执行家床流程,家庭病床医生定期随访,除了对姜汉文进行护理外,也需测量血压。
这三个流程分别在门诊、社区和家庭,按全科医生运作方式实行信息共享,三个流程的信息在同一患者身上体现,姜汉文老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流程中由不同医务人员测量的血压值,能体现在同一张血压动态变化曲线图上,医务人员能随时监测老人病情,防患于未然。
在上海各区,从新生儿出生到老年人保健,在医疗与健康档案融为一体的基础上,信息化实现了健康档案的更新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专项数据库则能让医务人员针对特定人群实施健康干预,“从生到死”的社区卫生服务就这样体现出来。
服务中心“下沉”
与其他城市不同,上海市社区服务中心的规模较大,要服务的居民往往在5万到10万人之间。服务中心模式成熟了,如何将其“下沉”到各个服务站,与居民贴得再近些?现在,社区服务“下沉”已经成为上海市各区的新课题。
嘉定区是上海的远郊区,在安亭镇的梅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卢箴劬告诉记者,社区一共有1280户,共3414人,站里有三名全科医生、一名防保医生、一名护士。医生除了接待上门看病的居民外,更重要的是走进居民家,进行健康保健。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梅园社区服务站,信息系统从HIS到CHSS,一样不少。病人看病,医生在HIS系统里输入身份证号,就能看到病人所有的诊疗和健康信息,CHSS和HIS实现配对。服务站每天两次向服务中心传送数据,并接收服务中心传送下来的更新数据。现在嘉定区已实现了区、服务中心、服务站三级数据联通,数据中心集中在区卫生局。
何大妈去年10月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胸腺癌并做了手术,回家休养后,何大妈手术后的康复工作由服务站进行,并在肿瘤病人专项库中进行管理。现在何大妈已经被列入康复组,半年上门随访一次,每次快到随访日期,系统就会自动提示。在上次的随访中,高凤医生在PDA中这样写道: “病患没有转移,心情良好,大部分生活能自己料理。”在梅园社区,像何大妈这样被服务站重点“跟踪”的居民还有几十位。
在小小的服务站里,从计划免疫到慢病管理,防保工作井井有条。卢站长认为,社区卫生越深入基层,卫生保健的责任越大,贴近了老百姓,服务站才有更广阔的服务空间。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心脏病;保健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社区健康教育的定义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从而增进健康,减少残障。社区健康教育的特点:①社区健康教育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是社区健康教育与医院健康教育的最根本区别。②社区健康教育具有广泛性。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社区的所有居民,包括患者和健康人。③社区健康教育具有连续性。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即从出生到死亡。
2 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对心脏病患者保健的作用
2.1 建立健康档案-规范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 通常谈到的健康管理是指狭义的健康管理概念,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它是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是运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必须不断循环运行。在健康管理期间,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危险因素,确定高危患者,定期评价与干预,预防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疾病管理是着眼于一种特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以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基础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保健和费用支付体系。其特点是以人群为基础,重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强调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学科的合作,提倡资源的早利用,减少非必需的发病之后的医疗花费,提高卫生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和人群间沟通,与强调患者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
2.2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意识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保健知识传播技术及针对不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方法,以期通过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来达到促进健康目的的一门科学。健康教育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核心是使被教育者摒弃不良行为,实行健康行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慢性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缺乏运动、吸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过度饮酒、过少使用蔬菜、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心血管疾病有关,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健康教育应教育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平衡心态,坚持有氧运动,合理膳食,少量饮酒,戒烟,劳逸结合。同时应教育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心血管疾病,了解科学治病方法,掌握基本的疾病常识和自救方法,综合提高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知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健康知识转变成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树立良好的健康信念至关重要。在卫生保健领域,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特点的。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重点是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提高居民对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并进一步降低疾病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
2.3 培训社区医生-提高社区医生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水平 社区医生是社区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是提升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但是,社区医生是全科医师,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于专科医师,因此,培训社区医生需要特殊方式。强调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学科的合作,提倡资源的早利用,减少非必需的发病之后的医疗花费,提高卫生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和人群间沟通,与强调患者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
1.1扎根基层专业医护人员严重短缺
新医改方案的着重点是向全民提供和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全面覆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难看出医疗改革主要在基层,面向95%以上的人群。“数据显示,全国201万医生中,从事基层社区医疗的全科医师比例只1.6%”[1],这一数据同我国基层拥有的庞大人口数量极不相称,所以加强基层医疗的人才建设成为加强基层医疗的急迫任务。对此新医改强调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面对新医改的要求和基层的现实情况,高等医学教育如何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的住的医疗卫生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的问题。
1.2全科医师是基层的迫切需要
新医改后基层迫切需要的医疗卫生人员是全科医生。我国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与全科医学人才队伍现状相差甚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数量不足。以首都北京这样发达地区为例,在未来几年一共需要3万多名全科医生,而目前仅2万多名,其他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其次,质量不过关,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严格地培训,没有达到真正的全科医生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师资薄弱,培训教育开展不顺利等;所以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我国基层对全科医学人才需求情况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
1.3医学相关类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不足
新医改政策要建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个包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四位一体的大系统,新医改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外,还需要一批懂得公共卫生、卫生政策学、医学社会学、医疗保障学、医事法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等知识的人才;需要一批既懂得流行病、卫生统计等方法学,又懂得医学知识和卫生属性的人才,所以学校除了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外,还要培养出一批能专门从事医学相关类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2新医改后我区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2.1只注重学历教育,忽视培训教育
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仅仅是医学教育一个阶段,医务人员的学习将始终贯穿于医务工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除了医学院校教育外,还有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性,只注重学历教育,轻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毕业生素质较低、不适用;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体系尚待加强;办学层次和培训模式单一,面向农村、乡镇和社区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的医学教育和医师培训教育更是薄弱;尤其是完善的基层医务人员毕业后的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体系亟待建立。
2.2医学教育仍停留在“诊断-治疗”模式
我区目前医学教育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诊断-治疗”模式,还未过渡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消除躯体疾病这一低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将发展为提高生命质量、保持身心健康的全新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也将拓宽到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医学教育也不仅局限于生物医学,它将与社会、环境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医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发挥作用,将进一步要求实现教学、科研、卫生保健、社会预防一体化模式。
2.3多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体制尚待建立
全科医学是一个具有独特内容的不断发展的学科。全科医学突出以人为本,内容丰富,范围宽广,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的健康照顾,既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又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随着新医改推广的深入,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才短缺加剧,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壮大全科医生队伍,为基层社区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高质量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已经成为我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非常紧迫的重要任务。但我区的各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不重视,对全科医学的理解不透彻,培训内容不规范、培训基地不健全、师资短缺、培训与使用结合不紧密、全科医师岗位职责模糊、培训经费缺乏;培训质量考核不到位、激励机制不足,不同地区间的培训模式和效果不统一不平衡。对全科医学教育认识不到位,培养的全科医生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4医学人文教育缺失
面对新医改的要求,医务工作者更加要有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医学教育的目标必须更多地强调敬业精神、人文和科学素质、卫生经济、信息管理、卫生保健体系、医疗保障制度运作等方面的要求,培育高人文素质的技术人才。虽然1995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但是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薄弱局面并未得到改观,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仍然令人担忧,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学时数不足,所占学时数为总学时的10%左右,有些院校总认为人文类的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认为是没意义的负担,这与美、德等发达国家20~25%的比例相比,差距明显;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应付性;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师资尤其不足,仍以课堂为主,局限于知识传授,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类人文教学比例就更少,学生缺少亲身体验,无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主观精神。
3新医改后我区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路
3.1转变观念、牢固树立面向新医改的办学指导思想
医学院校要想使自身得到发展,必须要研究和顺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决不能安于现状、墨守陈规。当前形势下,首要的是医学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从思想观念上尽快扭转过来,深刻认识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认清未来社会发展大势,把自身的发展摆到社会的大背景中来,主动对照新医改的要求变革自身,否则脱离社会需求,闭门造车,不但误人子弟,而且丧失自身发展机遇,最终被淘汰。为此学校的发展建设必须顺应新医改大势,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更要发挥优势,为社会培养一批实用的临床医学人才,向区域内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3.2加快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主要是临床医学教学,开展全新的全科医学教育很容易变成临床医学教学的简单转化。因此必须对全科医学学科有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才能培养真正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是以社区为中心,以病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的集预防、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教育,必须采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教育方式,因此不能沿用传统的生物医学培养模式,也不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方法简单增设。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相关院系的丰富资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抓实干,进行优势学科互补,加强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建设,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创造条件,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
3.3做强医学继续教育事业,完善多层次培训机制
多年来,由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条件差待遇低,不受群众信赖等原因,导致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匮乏。现有人员虽然有一定的数量,但质量低、来源复杂、学历职称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一历史积淀的问题,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多年欠账而至医生不足的矛盾,对现有社区医生的全面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区诊疗技能,显得十分重要。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医学院校积极发挥医学院校卫生教育资源优势,发挥优势分层办学,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各级各类工作人员。成立社区、农村医疗卫生培训中心,开展基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训,资质认证,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训以及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等,从而加快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有效提高了基层社区疗的整体水平。
3.4适应新医改需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预防与治疗疾病的艺术和科学”,具有科学与人文属性。我区高等医学教育在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方面还存在很大人文欠缺,主要是在职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医患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等方面凸显不足。这正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为此,必须改变现有单一学科体系下的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使医学生建立起从生理、心理、社会和伦理等方面认识健康和疾病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有明确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子目标,培养医学生具有对感性生命深切关怀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家庭医生制签约;做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12-01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责任制在全南京市紧锣密鼓地推行开来,作为一名社区卫生工作者,我觉得做好这项利国利民利家的大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不是“喊得高,叫得响”就能做好这项工作,而是要从各方面都能准备好才能完成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签约工作,使其顺利进行和实施。现将我们的做法与体会汇报如下:
1 我们的做法:
我们在全科团队责任医生分片管理社区居民的基础上,以团队中的医生牵头,每周用于上门服务时间不少于三天,加强与居民的联系和沟通,采取上门随访、社区点随访、家庭病床、预约服务、在线交流等服务模式,与居民建立相对固定和谐的医疗保健关系,充分利用小区门卫室、方便桌椅、社区休闲桌椅等进行我们的随访工作和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宣传及实施,把特色的中医中药知识带入社区,让居民真正得到实惠,努力做到人人知我、而后去服务人人,贯彻有需求我服务,无需求不打扰的工作原则.从开始的我们找居民、到后来居民找我们,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服务人群,从起先不理解、到理解、再到现在的支持,从居民的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逐步过渡到自我管理过程,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要我们社区工作者付出多倍的努力和无数的汗水才能取得的成果。
2 一点体会:
2.1我们没有完全准备好。不论从技术上还是心理上我们社区工作者做好准备了吗?仁爱之心、强烈责任心是我们的根本,奉献、慎独精神、高职业素养是灵魂。不但要在专业技术上积极追求进步和成长,更要在服务理念上有所转变,还要在与居民沟通技巧以及医生护士合作关系上有很好的提升,这是我们社区卫生发展的永恒目标。而目前我们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都是转岗培训而来,还没有全面掌握生理、心理、社会的各种能力,还没有完全具备全科医生的能力和水平。只有经过三年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才能胜任该项工作,目前全科医生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家庭医生的签约工作要求。
2.2居民也没有准备好。家庭医生责任制签约,必须建立在互信自愿的基础上,让我们的社区居民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切忌不考虑服务对象或社区居民的感受和体会。要么不签约,要么草率签约,对责任人和签约人都没有明显的合同约束和义务,长此以往,要想把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也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签约率,不管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将会使我们的家庭医生责任制签约一步一步走向误区。
2.3作为社区管理者需要做好准备。
为了保质保量地服务于我们的居民,怎样从认识到熟悉最后到信任,从医患关系到亦医亦友的伙伴关系,从上级医院的cure(治愈)过渡到社区医院的care(照顾),最关键在于:
2.3.1 杜绝错误认知,让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要真正深入社区工作者心里。
2.3.2 家庭医生签约制的推广,先期应大力广泛宣传,树立我们的形象。
2.3.3 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服务对象,选择沟通方式与技巧。
2.3.4 高标准的家庭医生护士的职业操守和技术,激励家庭医生主动深入社区签约居民,服务于居民。
2.3.5 严格准入和考核家庭医生,但待遇要丰厚。
2.3.6 加快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担任起家庭医生的责任。
2.4 社区医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因为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居民基本信息,要让他们相信我们会像对待医疗文件一样,有保密的责任和义务,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家庭医生责任制就是要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主动服务团队与居民建立健康服务的合同关系,为居民提供全人口、全过程、全方位的家庭健康维护服务。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签订契约,只有签订了契约才能明确了责任,建立服务关系。
2.5 如何确保工作开展顺利。
2.5.1 在此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各科室的配合以及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签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施。
2.5.2 加强与社区居委会的协调和沟通,积极争取街道及社区居委会的全力支持、多方给力,创新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因地制宜、群防和个防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2.5.3 起初与居民接触,由于居民对我们不了解、不理解,沟通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他们有安全感,熟悉后我们可以采取近距离接触,这样既能增进我们之间的亲密感,又能拉近心理距离。除了精湛的医疗技术之外,另还要带有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与居民之间的感情,让居民对我们逐步产生依赖感,提高信任度,减少医患之间不理解甚至纠纷,真正地实现全过程、连续、主动的服务理念。
2.5.4 要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队伍提供技术后盾,保证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服务质量和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是考核我们家庭医生的重要指标。我们不但要有西医服务:换药、拆线、灌肠、送医送药等,还要有中医的特色服务:拔罐、针灸、理疗、熏洗、推拿等,更要有边缘学科心理学里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模式。
论文摘要: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内容、方法、工作规范、技术规范考核评价体系、人力资源方面介绍了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国内护理界正努力探索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为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健康做着积极贡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1.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据常亚萍等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 。1.2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2.1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国内专家也指出: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故社区护理人员在帮助居民形成良好行为方面要求拥有行为改变的知识和处理策略;要求拥有评估健康行为和确认对象是否执行健康行为能力以及协助人们改变、评价行为的技能。社区护理人员应运用健康教育的模式,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