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区域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区域活动;有准备的环境;自主活动
区域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通过专家引领、外出培训、园内培训,使我们对区域活动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怎样在全园推进区域活动的开展,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大家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区域活动决不是材料的堆积和摆设,而是师幼共同成长的平台。经过大家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着力解决了:教师怎样准备,幼儿怎样活动的课题。
一、用理念做引领,创设有准备的区域环境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自主交往、自主操作、获取经验、获得发展的活动,“以幼儿楸尽贝瓷枨域环境的理念,已成为我园教师的共识。
1.理念的引领,教研的促进
为了帮助老师们理清思路、 找准方向,在与大师对话中寻找理论支撑,外出培训的业务骨干回来后,在全园教师中进行“你学习齐分享”二次培训活动,深入上海、青岛等地观摩学习,在经典园所实践成果中寻找材料投放的灵感与组织策略。
园领导对理念的理解是带领教师做好教研的前提,在新学年,对怎样调整活动区,我们会带着教师进行如下思考:本班幼儿年龄特点是什么?本班幼儿的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发挥自身优势?为使教师们目标准确、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在暑期开展了“我提问谁解答”园本研训活动,开学后开展了“你区域我诊断”参与式现场教研活动,分组深入各区域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剖析同伴反观自己……当教师去理清着一系列问题之后,一个属于本班幼儿区域空间将呼之欲出了。它是符合幼儿当前年龄特点的,是满足幼儿兴趣和爱好的、是吻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具有本班特色的。
2.区域规划合理,材料幼儿喜欢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合理规划班级区域,尽力做到区域场地合理,每个区不少于10个平米,能容纳一定数量的幼儿活动,无安全隐患。针对不同的区域陈列了不同经典的、有创意的作品作为范例,营造活动区浓厚的氛围。根据所设区域及幼儿发展需要投放活动材料,教师首先明白――材料投放的原因和预期达到的效果。力求做到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既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也要考虑与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有机结合。
3.教师指导准确,注重观察引导
教师根据幼儿活动需要及所投放的材料,在活动区较准确地使用了“隐形的指导语及规则”,使幼儿选择区域后,按规则要求有序地活动,较好的体现的幼儿活动的自由、自主、自选性,解放了老师的嘴巴和手脚,更有精力用眼睛关注幼儿的活动,用耳朵聆听幼儿的心声。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也为教师制定了“三步指导策略”注重教师活动开始与结束的讲评,活动过程的观察与引导,不断提升教师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能力,在开始环节要求老师简单介绍重点区域投放的材料,总结上次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问题,提醒上次活动幼儿没完成的作品可以继续完成等;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幼儿活动进行适宜、适时的指导,能够对幼儿接下来的活动有启发和帮助,能够对活动环境和材料进行反思和调整等;在结束环节注重发现幼儿的创意做法,鼓励个别幼儿的进步,指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哪些不当的行为及幼儿下次活动努力的方向。
二、在有准备的区域中,实现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目标
幼儿会本着自主选区的原则,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自由、自主活动,不大声喧哗,不打扰别人。幼儿会自觉遵守区域活动规则,在活动过程中,认真阅读所在区域师幼共同设计的活动规则,能领会老师根据活动需要设计的隐形指导,能规范使用操作工具,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能根据自己活动需要自由取放材料,到了幼儿大班阶段,同伴之间学会协商分配角色,积极交往,友好合作,会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与纠纷,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流与交往能力;活动结束后,能自觉归位区域活动材料,保持活动区卫生清洁。
三、作品的呈现
每个班我们设立了展示架,使幼儿每一次活动后,自觉将自己满意的作品,陈列在展示架上,为老师点评幼儿作品提供依据,满足幼儿的成就感,鼓励幼儿的精彩创意,提升幼儿区域活动的兴趣。
总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我们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师幼不断丰富材料和共同学习的过程,老师们力求做到管住嘴、管住手,解放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让幼儿真实的做游戏,使孩子们在区域里自主活动,在获取经验的同时,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雅虎兼职联盟123”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对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的函》,结合前期国家督导检查问题清单,现将我县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有160个班级超过50人,其中有28个班级超过60人,小学、初中最大班额分别为68人、65人。县实验小学平均班额57.6人,最大班额68人;县实验初级中学56人以上班级有6个,最大班额68人。”问题
我县将通过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学校服务区和推动城区学校扩大教育资源三项措施,逐步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和大班额现象。一是优化学校布局。2017年和“十三·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推进全县中小学合理布局,统筹城乡、突出重点,调整优化、平稳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二是调整学校服务区范围。2017年,我县将通过调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扩大县三小和实验初中的招生范围,适当压缩县实验小学和县二中的招生范围,同时推进均衡分班,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大班额问题。三是推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我县结合“全面改薄”规划,进一步扩建县实验小学和实验初中。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县将在县城区东、北区域规划建设公办初中、小学各1所,其中小学配置48个教学班、初中配置36个教学班,可基本满足在城区居住、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目前实验小学扩建工程已开工,实验初中扩建工程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新建小学已完成规划设计,启动招标,新建中学也已实质性启动。
二、关于“郎溪县实验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足,分别仅2.9平方米、1.6平方米,与省定标准差距较大,分别缺4400平方米、5000平方米。”问题
2016年县政府在实验小学东侧征地6500平方米,规划建设1幢34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1幢32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及风雨活动室。目前项目建设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该校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将达到省定标准。
三、关于“有2所小学功能室不足,红山小学缺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实验小学缺美术教室。”问题
2016年县政府在县实验小学东侧征地6500平方米,规划建设1幢34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实验小学缺美术教室问题。按我县项目建设规划,红山小学将于2017年建成6套教师周转房,校内居住的教师将入住,腾出的校舍可用来改建功能教室,从而解决红山小学缺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的问题。
关键词:碳校园;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05-01
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爆发,气候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广泛关注。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12月4日,全球190多个国家政府官员参加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希望通过大幅度减少全球碳排放,促使整个社会和经济达到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减排40%-45%。低碳经济、碳足迹、碳税、碳中和等与碳有关的名词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它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节能减排是根本。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低碳同样成为了热门话题,如印度馆、日本馆无论是建筑用材还是表现主题,都与低碳环保密切相关。环境和气候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要做到低碳经济,达到我国提出的低碳目标,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学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的摇篮,是学生成长、走向社会的重要通道,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在校学生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强。据教育部统计,。如今的学子不但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而且具有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军人物。他们热情、积极、乐观向上,用他们的所学所知推动学校和整个社会进步。针对环境问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走在时代的前列,率先开展了绿色校园试点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基础教育。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纵观全国高校,构建并推行低碳校园是刻不容缓的。
要做好低碳校园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落实低碳行动 养成绿色行为
低碳意识,仅靠呼吁是不行的,还需要货真价实地落实。只有让更多社会主体都行动起来,低碳意识才能得到全面、踏实、自觉地落实,从而使人们落实低碳行动、养成绿色行为尤为重要。
1.1绿化校园。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它将通过实施造林、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全校师生员工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植树护绿活动,产生"成才林"、"母亲林"ooo让校园成为绿色校园、森林校园,以抵消掉自己碳排放的一部分。
1.2低碳行政。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级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年级主任为成员的低碳管理领导小组,把低碳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用水,工作人员不定期巡查,杜绝常流水;要求全校师生员工从节约一滴水做起,并注意水的循环使用;提倡大家都喝工程改造过的直饮水,自觉地自备饮水杯,减少对一次性用品的消耗ooo
用电,要求全校教职员工做到人走灯灭,人少少开灯,并使用节能灯;长时间不用电脑时,应关闭电源;少用空调,多开窗,空调控制在26度ooo
2.加强校园硬件改造,为"低碳"提供条件保障
(1)改造校园水电,尽量使用节能灯具、电器,防止管道破损渗漏,尽量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地制宜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停止或不断减少煤炭使用。(2)加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维修与整合利用,尽量减少报废更换。加强书籍的循环利用,做好废旧纸张和饮料瓶回收工作。(3)加强校园绿地规划建设,最大限度提高学校植被覆盖率。保证绿色学校建设工作的投入。学校对环境教育、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绿化等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富有个性特色的绿色生态校园。(4)校园环境突出"低碳"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创造绿色氛围,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突出了绿色氛围的创设,如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箱,经常展出环保宣传图片与作品,邀请校外辅导员每学期举行环保知识讲座,对所有绿化植物挂牌由学生认养等,所有工作学校保证资金的有力投入,以实现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3.渗透"低碳"知识,营造"低碳"氛围
利用图书、报刊、网络收集低碳知识,汇集编写低碳知识校本教材或讲义,开展教师低碳知识学习培训,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低碳知识教育活动,保证低碳知识进课堂、进头脑,结合学科教学有机渗透低碳知识内容。规划设置低碳学校平面宣传阵地,公共区域有专栏,班级有黑板报、手抄报。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系统传播低碳知识,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影像。建立低碳学校学生监督岗,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践行的风气。
参考文献
[1] 江浩波.《个性化校园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04总第8辑.
[2] 理查德o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6-04.
[3] 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09.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在21世纪的当今社会,信息经济文化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新思潮的涌入使得当代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与开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文化也面临着挑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行业水平就需要对我国建筑学专业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度。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所在,需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1当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建的初衷是希望学生通过建筑设计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对建筑区域规划和设计理论知识的认知,并在一定建筑设计方法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但是,在现有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下,建筑设计的实效性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分析现在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教学方式过于陈旧。教师在课前对设计任务书进行简要的说明,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概述性的讲解,并结合一定的案例对教学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所在,学生只是知识的机械接收者。教师缺少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自然也不够深入具体,在进行设计方案的自行构思时也大多胡乱应付了事,走走过场。其次,缺少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忽视对建筑文化及背景方面的阐释,对于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和特性与环境关系缺少深入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大多只停留在形式,功能等显性层面,很难继续深入下去,在设计理念,设计深度上做文章。最后,教师在教学时“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理念也对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时缺少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和严格规范,等到正式交图阶段,学生才草草的做出设计图,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甚至简单的抄袭或模仿了事,设计图纸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细节性的错误。
2对建筑设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既定要求或已经定制好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学生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也只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在新的时期,需要为建筑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师的竞争意识。而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将一整个班级的成员分为几个小组(一般为3~5个),小组中分别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教师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教学主题的选择。互选教学机制的形成使得教学更具灵活性与选择性,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量身打造”教学形式与内容,而学生也能遵从自己的兴趣或薄弱点进行学习。当然,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能进行“转组”,调换到自己所希望的学习小组中去。
2.2采取“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过度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取得好教学效果的唯一关键性因素。但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的今天,广大的教育者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在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需要积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时要形成“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从别人的意见和教师的指点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建设设计能力。同时,教师不要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为学生留有一定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试行“设计工作室”教学制度
很大程度上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制度属于古代“师徒制度”的延伸和拓展。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时不妨从古代“师徒制度”中汲取一定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交流环境。“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制度就是由此出发打破高年级的建筑专业学生的分班教学,而是将其划分为不同研究方向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首先在课堂上对一些课本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统一讲解,但是针对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内容安排多年级的导师对其分别进行指导和讲解,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到建筑设计制作中去,通过不断交流迸发出新的创意,加深对建筑设计要义的理解。
2.4开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建筑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的讨论中去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不同专业中汲取灵感,也能够有效促进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尽快解决。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有一次“实战”的机会,在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3结语
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中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与漏洞,在新的时期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建筑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1:85+89.
[2]乔景顺.关于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5:157-158.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策略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充分重视在客观上改善了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高职院校要抓住发展机遇,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不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高职教育教学将难以开展。具体而言,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办学定位之争
长期以来,关于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即“层次论”与“类型论”。
层次论者认为高职教育是一个层次,即专科层次,从事的是高等教育,理应肩负起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在完成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另外两大职能。要提倡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专业设计要宽口径,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变迁与横向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类型论者认为目前的高职院校在办学与培养学生方面,表现得并不“职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与办学风格上不由自主地往传统教育模式上靠,重课堂教授,轻生产实践,没有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实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特点不突出。
两种观念之争的核心是高职如何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不同的观念势必导致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产生差异。层次论者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的社会需要,而忽略了高职学生目前的现状,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有些理想化;类型论者从学生素质与我国目前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社会实际出发,过分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不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未免有些急功近利,同样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当前实际。
高职教育应该是职业能力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一方面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不是以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不是单一的专业教育,两者在内涵上有很大区别。高职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单是职业培训。“职业至上”的价值取向容易使得人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文化品味较低,使高职教育在背离精神道德与文化价值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此外,高职教育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社会的需求,积极预测未来人才需求走向,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不关注市场就不是职业教育,不关注学生的实际就难以确立务实的教学观。目前在校的高职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参加高考的,二是对口升学的,三是五年一贯制或“2+3”、“3+2”模式的。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失败的阴影,导致高职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几乎毫无兴趣,要在两三年内将基础较差的高职生提升到又博又专、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层次,无疑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强化情境教学,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走向和谐与成功。
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矛盾
目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演变,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紧缺,从人才市场来看,一方面是社会需求旺盛,“蓝领”奇缺,闹“技工荒”,一些地方职教毕业生供需比例高达1∶10,一些公司开出高薪聘请高级技工。另一方面却是职业教育招生难,据有关部门的一次调查,有5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选择职业学校,有半数家庭不同意子女就读职业学校,认为学习职业技术社会地位低,只能当工人,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会去职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的多样性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了,教育被人为地等级化了,职业教育成了次等教育、淘汰教育。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是多年以来的精英教育使“蓝领”人才出现断层,二是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社会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年轻一代不愿意做“蓝领”,上职校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要靠政策与舆论的正确导向。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无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佳音。二是要靠市场的调节。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最根本的是要转变观念,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将会慢慢地改变人们的观念。三是要靠职业学校自身的改革。目前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原因是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3年,仍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
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学校要从更深的层次上进行改革,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分制的实施与现实条件不成熟的矛盾
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是一项积极的教学改革。实施学分制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却陷入困境,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是缺少必要的师资,难以开出足够的选修课。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资紧缺现象,教师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如果再开出许多选修课,就意味着许多教师要同时兼任两门以上的课程,这样势必会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二是教学硬件不足。开设选修课需要有更多的教室与相应的配套设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此难以保证。三是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在校生的自控力差,常规班级被打破后,势必导致学生难以管理。同时,由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期望与设计,往往会选修有趣而又容易通过的课程。四是缺少实施学分制的大环境、大氛围。要发挥学分制的积极作用,单靠一两所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大的环境与氛围及相关部门的协调,解决诸如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课程设置与内容的界定、学分标准的规范、学生提前修满学分能否提前毕业等诸多问题。
总之,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在全面推行之前,应当对职业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进行充分论证。如果过分激进、不切实际地推行完全学分制,很可能造成学校秩序混乱,导致教学质量全面滑坡。
高办学成本与低经费投入的矛盾
职业教育是高成本的教育,教学设施、操作设备、学生实训消耗以及教师培养与引进都需要相当大的投入。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投入(民办高职院校主要依靠贷款发展,办学成本的90%以上由学生的学费承担),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是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传统专业普遍落伍。新兴专业不是没有实习基地,就是根本不能满足技能教学和实习的需要。这种局面很难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其次是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目前的高职院校部分是由专科院校改制而来,部分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原有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目前的教学需要。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大力从社会上引进懂技术、会操作的一线教师,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改造与培训。无论是引进还是改造,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应设法给学校增加编制,在人员培训与基地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区域规划,严格控制专业的重复设置,实现办学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入。高职院校也要转变机制,面向市场办学,通过校办产业、社会服务等方式筹集办学资金,努力增加社会非盈利性的资本流入,将社会融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办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难的矛盾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佳路径。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学校可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培训,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工作,减轻企业在培训方面的开销,给企业带来效益。校企双方若真正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不仅会形成“双赢”的局面,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践上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却难有实质性进展,主要是由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难以顶岗作业。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到企业中去,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发出多层次、多门类的职业能力实训模块,开设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任务引领型”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学合作伙伴关系,构筑双赢机制。
总之,必须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不断解决各种问题,促使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步入和谐、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吴蔚.发展中的困惑[J].教育与职业,2005,(34).
[3]查吉德.两种高职教育定位观的理论辨析及思考[J].职教论坛,2005,(7上).
[4]贺武华,廖明岚.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