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高中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品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后参与政治活动的范围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要把些内容传递给高中生,使其接受,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给受教育者,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的行动,这些媒介形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一 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应该具备的特点
1.客观性。首先,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具有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以及教育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它们需要依附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进行,失去了物质基础教育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标和内容的,并且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客观存在和外在表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的。
2.承载性。承载性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本身就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承载性是其固有的特征,通过承载物和受载物之间的承载运动表现出来。载体承载的内容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政治观念等,只有在载体提供的场所中才能进行承载运动,受教育者才能受到教育者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任务、方法等也需要通过载体的承载来发挥相互之间的效应。
3.传导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承载性和传导性容易被人们混淆,传导性和承载性有很大的区别,承载性体现的是载体的轨道作用,传导性是指载体具有传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性为传导性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传导性更加体现出载体的纽带作用。通过信息的传导,教育者才给受教育者创造了全心情境,正是由于载体具有传导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使用的有效手段,教育载体由教育者操作,这表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体性和目的性。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可操作性,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把教育主体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教育者使用的载体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使用者是教育者,其主导地位显而易见,失去了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就得不到发挥,教育也流于形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得到培养。
二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的合理运用
1.载体运用前要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种类很多,形式复杂多样,如果对载体的使用杂乱无章,势必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比较晚,教育者在使用载体时往往忽视了对载体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载体的分布不平衡,影响了载体作用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应该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间进行科学整体的规划,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育环境、受教育者的特点为基础,对载体进行全新的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系统,对受教者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到实际条件,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管理方式,教育形式,还需要具体的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保障等诸多方面考虑。例如,网络载体需要投入资金建立网络系统,学校的技术保障和实际管理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载体运用前要合理规划,才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2.发展大众传媒载体。在信息化日益加剧的时代,高中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大众传媒载体是指为了实现思政教育利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书籍、电影等等,由于大众传媒的覆盖面比较广,传播也比较迅速,因此时效性非常好。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校报、学报等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积极发掘大众传媒载体的优势与劣势,合理利用开发,实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
3.合理利用网络载体。网络是信息化时代高速广泛传播信息的载体,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的途径。现如今,网络已经慢慢融入了高中学生的生活,改变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各学校目前也都在为积极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而努力,建校园网站、设相关网页,做论坛这些都可以方便大家的学习。同时,网络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种新形式,它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高中学生对网络怀有很大的好奇心,合理利用网络载体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者应该建设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站,对学生进行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规避网络不良信息,接受正面的网络教育,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4.创造活动载体。活动载体就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一系列活动,把思政教育的信息渗透在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提高素质。高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组织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通过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它,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学习活动、学习先进典型活动、评选表彰先进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务实学习的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三 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帮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活动,而载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法的使用,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容的学习,教育者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为
其服务。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众多的表现形式,比如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传媒载体等,但众多载体有着共同的特点,载体的有效运用就要在符合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际,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载体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 温传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工会论坛,2010(4)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06-01
我国正处在全面发展的阶段,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是主要的人才来源。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素质发展才会得到保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自身问题,还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素质;第二,科学文化素质;第三,创新素质;第四,心理素质。在大学教学中,对学生不仅要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素质培养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问题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只需要服从老师就行。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只是纯粹受教育的对象,教师进行简单的教书、育人工作,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权益很少受到重视,忽视学生的潜能,教学不能触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
2、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
我国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国内的环境比较平稳。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于政治不大关注,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对社会的责任感不强。
3、存在拜金主义
我国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相应的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各种不良的思潮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一些学生重视物质享受,不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部分学生把金钱权利看的很重,不注重理想的追求;有些学生自私自利,只愿意索取不愿意付出。同时,大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比较高,注重实现自我价值。
4、诚信意识缺乏
受市场经济、利益分配和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学习考试中,作弊;第二,在进行助学贷款时,逃避还款;第三,在进行择业时,缺乏诚信意识;第四,在缴纳学费时,拖欠学费。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打架、偷窃的现象常会发生。
5、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忽视社会实践环节,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欠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重视学生的成绩,这样,学生会把大量的精力用于专业知识,对于课外的知识很少涉及,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欠缺。
二、分析大学思想政治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上述内容已经提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人本的思想,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样,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可以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我的发展。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用党的指导思想教育学生,使学生坚持正确的道路方向。从新生开始,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学生能够对就业有大致的认识,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经济的贫困,这些因素使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高校通过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加强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注意培养人际关系,以客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树立自信心,并且承受住挫折的考验。
3、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大学期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人生理想的教育。通过大学期间的教育,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具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对于以后的生活大有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创新的概念提出疑问,教师要告诉学生,创新不是在穿着或者言行上标新立异,而是具有创新的意识。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就相当于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身的实力,用科学的精神武装头脑,使自己成为创新性的人才。
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相对复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根据党的指导思想,结合现阶段我国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工作的基础,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列举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蓉.试论大学思想政治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涉及个人基本素质、学科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素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理想道德等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
(2)文化素质。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它可以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产生联想和综合,才有新的思想产生。
(3)身心素质。大学生肩负着未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体魄强健,精力充沛地从事学习和工作,才能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人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挑战,适应性强,并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让人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顽强乐观的心态。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良性格的塑造,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调测心理的能力和豁达乐观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各种专业素质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应该掌握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所学的本专业学科知识要扎实精深。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以本专业学科为基础,博览与本学科相关的临近学科;同时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跨专业学科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
(2)所学专业技能扎实。大学生在熟悉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突出强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即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通过所学专业,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
(三)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当代国家间的竞争,是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本国科技实力的关键。经过系统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指创造活动的一些基本特质。主要是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是指个人有致力于创新的意向、态度和精神,具有创新的风格;创新意识是对问题的敏锐感知,是问题意识、洞察意识、独立意识、不受传统约束的变异意识。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加以培养的。大学生大部分处于青年中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时,既要重视其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层次、内容提出较高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的交往持久而广泛,各种思潮兴起,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加速融合的今天,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中具有导向作用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既是生产力,又是上层建筑。每个国家办教育培养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继承和发展自己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思想政治素质是否端正,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方向和兴衰。通过思想教育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给行为主体施以理想、道德、信仰、信念等方面的影响,把提高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与时代要求相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将引导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中具有支撑作用
我们把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所形成的结构作为现代人的基础素质。社会主义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目的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基础作为支撑,才能顺利进行素质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1.对“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一切工作中的重要一条生命线,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社会实践必须依赖于社会群体的力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将群体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规范施加于群体中的各个成员。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素质教育还有待继续发展。我们国家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在这20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地认识和完善。我们所说的素质,简单的是就是一种心理品质,这一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有着后天的教育和自身努力的成分。而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其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特别重视对人才人格的健全给予培养,促进人才的人文精神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效素质教育的内在主线
在大学生的教育继续俄中实施素质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效素质教育的内在主线。
2.1在大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原因之一,思想政治素质的本质就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思想素质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才可以具备以及提高。而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手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因之二,在大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任务以及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结果。在党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其中“德”不仅是其中之一更是培养目标的首位。
2.2在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上,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有着引领在作用
积极地造就人才是高效的使命,在高效素质教育中,自始至终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的位置,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根本任务和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在对高素质人才考核上不仅要看他的知识能力水平,还有看他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在当前,我们不可否认,一些不良的思潮袭击者我们的大学生。面对不良的一些思潮袭击,我们如何积极地对待?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武装。所以说,在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上,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有着引领在作用。
3.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积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在改革和发展的更要里,明确地提出应该积极地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其核心的内容在于培养怎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些重大的教育问题。其中促进学生全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在对学生素质教育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如何积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呢?
3.1积极树立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
在素质教育中,我们一直在强调着一个教育理念――以人文本。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积极地遵循这一教育了理念。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指的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中都应该积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他们的角度安排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积极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主体的一切要求。跟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活动。
3.2努力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素质教育理念里,认为人的潜在能力使巨大的。既然有巨大的潜在能力,作为教育就应该积极地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巨大的潜能,继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对人的学习过程尤其强调人的学习主体性。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强调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但是,很遗憾的是,在实际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没有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故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教育功能。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他们的主体性,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
3.3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其本质在于促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促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这是素质教育的重重要的内容。在对人的素质培养过程中,人的素质不是细化分割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不能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将其他的素质教育隔开,毕竟这些素质彼此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依存的关系,才促进了一个人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要实现人的全方位的发展,实际就是我们当代教育的归属和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积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关联和渗透其它素质教育的内容。具体地做法,第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地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渗透在其它学科的学习当中。让大学生在学习其它的知识的时候,受到思想政治的教育。促使大学生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文化素质得到相应提高。第二方面,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充分地关联到历史、文化、科学等一些层面的知识,将大学的各科知识有机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去,进而有效地提升大学思想政治的生动性和知识性,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受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新兴的读者系统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流派。这一理论认为,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来阅读的,因此,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参与和创造,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意义可言。接受理论的许多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的接受理论,秉承“接受主体本位”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才是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陷和不足,解决实效性低下问题的根本之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妨碍因素分析
我国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将受教育者视为塑造对象和产品,并采取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藐视”学生在品德建构和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它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让接受主体处于思想控制和道德说教、道德训诫的环境之中,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难以得到接受主体的接受和认可,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和阻抗心理,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1.忽视了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
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亦是如此。一般来说,主体的需要越强烈,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就越大、自觉性就越高;反之,主体的需要比较弱,则其进行接受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就比较差,甚至出现抵触、排斥心理。过去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往往只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忽视接受主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至于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大道理,与己无关,是为国家、社会而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主体的个体需要结合起来,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不关心学生的正当利益,缺乏人文关怀意识。因此,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结合起来,就完全可以激发他们接受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接受的效果。
2.对接受主体的情感参与关注不足
情感是知向行转化的必经环节,具有强化认知、生成品德、促进践行的重要作用,情感缺失的教育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把外部思想转化为人的内在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活动,它包括了解和认知、理解和认同、整合和内化、外化与践行等环节,在这种链式的连续反应过程中,情感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提高接受的效果;相反,消极的情感,则会弱化接受动机,抑制接受。过去我们往往注重运用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力量去说服、打动教育对象,强调“以理服人”,忽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以致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说教和布道,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和共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从而阻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3.未重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
接受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并不是一块白板或空的容器,而是具备一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认知系统和价值观,它构成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相符时,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相悖时,就可能产生排斥心理,从而造成接受的障碍和困难。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授” 等同于“受”,无视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客观存在及其作用,并试图在实践中改变和消除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这种罔顾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我讲你听”、“我说你服”、“我令你止”单向式教育必然使接受主体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4.否定了接受主体的自我建构与生成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并非一个被动的、无所作为的受体,他需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并经过不断的整合和内化、理解与重构,才能实现真正的接受。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自育”、“自理”和“自治”,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自我建构和生成,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而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 模式是以教育者作为主体,而将受教育者视为客体,否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将教育者和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单向的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造成受教育者参与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二、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低下问题的基本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活动,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以接受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基于自己的自由自主意志,择取信息,内化观念,促进践行。可以说,没有接受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接受,而接受主体接受什么,接受多少,则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就必须坚持以接受主体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
1.尊重和引导学生的个体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总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接受并内化那些自认为有用的教育内容。如果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就无法激发他们的接受动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被看成外在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导致出现消极接受的现象。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就必须做到: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正当的个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其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工具性价值,更应关注其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的性价值。要树立“教育即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品格。第二,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接受的需要和欲望。接受主体的需要是极其复杂的,有合理与不合理、正当与非正当、低层次和高层次等等之分。因此,教育者应当在分析接受主体需要、动机的基础上,及时纠正接受主体一些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和动机,引导和激发学生高层次的需要和动机,使之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2.重视学生感悟和体验,化知性为德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是促进知性转化为德性的中介环节,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不仅应诉诸理性,也应付出情感,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是不可能赢得人心的。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贯彻寓情于教、以情育人的原则,具体应做到:第一,要关注接受主体的情感。摒弃接受主体理所当然会接受教育内容等错误观念,注重师生情感沟通与交流,形成一种和谐稳定的“情感场”,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积极性。第二,要增强情感体验,激发主体感悟。一是要善于利用和创设各种情境,对接受主体进行感化和熏陶;二是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化”,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处处留心时时感受,通过体验、感悟和反思强化认同,最终达到化知性为德性、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第三,坚持寓情于理,情理相融。要把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结合起来,重情而不滥情,反对不顾教育目的和原则,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而以情。
3. 尊重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
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接受主体头脑中不可能是零存在,而是已经存在一定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即“接受预设”),它成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前提。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政治信息,都要经过“接受预设”的审查、过滤和检验。当教育内容过分高于或低于接受主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时,就很难得到接受主体的认可和接受;只有当教育内容契合并适当高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时,才能激发起接受主体探求新知、提升境界的欲望,充分调动接受主体接受的积极性。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和尊重接受主体“接受预设”作用的基础上,促进教育内容与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应做到:第一,重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回避,也无法彻底消除,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和研究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二,要善于利用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 要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把握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因势利导地利用其中积极、正确的因素,激发接受主体的教育需求。第三,要积极促进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发展。 “接受预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不意味教育者就不能对其施加任何影响。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塑造和培养,拓展和改变原有的“接受预设”,提升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让其在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框架内发挥作用。
4.促进接受主体的自我教育和建构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根据,外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自我反思和教育,才能入脑入心,转化为其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去自我反思和自主建构,才能化“知性”为“德性”,提升接受主体思想品德素养。具体而言,应做到:第一,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机。通过唤醒接受主体的道德自觉和主体意识,关注接受主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精神发展的个体需要,达到激发学生接受主体自我教育动机,实现思想品德自我创设和生成的目的。第二,积极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处理和解决一些事情和问题,从而在实践和体验中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第三,积极开展学生的团体性自我教育。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是学生进行团体性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能通过平等交流、相互启迪、相互帮助达到洗涤心灵、生发思想、提升境界的目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组织的培育、扶持和指导,引导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使其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李高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5]韦冬雪,彭俊桦.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环节的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08YB068)
作者简介:
一、政治课教学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注人是新一轮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自我塑造、培育和发展的,肯定这种自我塑造的可能性和人的自觉的力量,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主要着眼于如何教会学生应付考试,而不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学习以及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和智能上;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关心学生通过什么学习方式和策略来获得这种结果;大搞题海战术,造成许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压抑,课堂成为教师的讲堂,而不是学生的学堂。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培养人文素质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既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激趣、启思、导疑”,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活泼、自由、愉快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赞赏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另外,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温馨、和谐、民主、宽松、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理解、合作的快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感情基础。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人,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实现“自我对话”与“人的大写”,让人完善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政治课教学应注重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表现,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可接受的教学方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好学、能学,最终学会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所以,政治课教学既要服从于知识的传播,更要服务于人的发展,要回归学生,“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
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政治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其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2007年8月31日,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这一根本任务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 教师要做一个正立而大写的人,用心灵的气场激活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学生上课的过程不仅是在理解、解读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也是在理解和解读教师的“人”。教师的道德行为、知识素养、心态性格、个性魅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做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教师是一个榜样,一座灯塔,一面旗帜,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对于教师来说,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资本。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就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见识、人品、才能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应当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教师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只有具备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专业知识,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才能游刃有余。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把自己的体会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身的人文素质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教育。陶行知说过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正是这个道理。
三、挖掘教材人文精神内涵,升华教材知识
政治课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力挖掘教材中的育人资源,做到教材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在市场经济的特征、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实际上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守信等原则,本质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那么,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赖账拖欠、盗版侵权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凡此种种社会现实都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列举当前社会上不讲信用的现象,如“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等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一种道德追求,树立诚信信仰,塑造诚信人格。这种处理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现实,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45-01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薄弱
由于高校学生的高考分数偏低,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又因为是专科文凭,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极为严重,从入校伊始,有的学生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心理极度空虚、胸无大志。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拓的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
(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仅依赖思想教育课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地位上说属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效果上说又属于“教师教得累,学生60分万岁”的课程。究其原因,一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的是统编教材,鲜有专门从高校教学特点出发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二是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灌输”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这是学生比较反感的。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明显的应试特点,似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四是现在的课堂教学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这种情况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这些内容是必需的,它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作为培养适应性技术人才的需要,在教育中还应该重视高校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现有的内容或精减、或摒弃、或更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从而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的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校教育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现代职业观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层面,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它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
当代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大量创新型人才,但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最深层的缺欠恰恰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形势下,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这个认识层面上,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更不能充分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创新教育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校教育的价值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才是高校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从学业就业创业,是一名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提高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塑造求真务实、大胆质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三、结论
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合作性的、探究的、愉快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施,必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有很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各个学习环节和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其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主体意识、组织能力、责任感和创造性得到加强,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等优良品格得以培养,从而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
关键词: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情境;发散思维
当代的高中生是在改革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思维紧随时代的脚步。因此,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时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个人认为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里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只是教科书的载体,教师为主,学生是客。这种传统的课堂模式具有极大的封闭性和单调性,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若想革新思想政治课堂模式,必须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性理解和分析。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看待丰富多彩的社会问题。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思想政治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涉及思想政治。适宜的情境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教师应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的储蓄”一课之前,我让学生先去银行存一点零花钱,然后课堂上让存款成功的学生描述过程,再分析存款失败学生的原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将课堂演变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唱“主角”。“问题讨论”的新模式适合当今的教育理念。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税收一课的学习中,我通过播放明星偷漏税的新闻,围绕“税法与税收”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谈到,经济的发展带动税收的增长,因此要增加税收就必须大力发展企业生产;而想让企业走出困境,国家又必须在税收政策上进行扶持。有些学生认识到,税法具有强制性,每个纳税人必须依法自觉纳税。问题提出来后,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见解与教材中的内容一致时,会有一种成就感。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还要安排触动思考的情境,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针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寻找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传统的政治主观题解答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要求学生死盯知识点,而不注重发散性思维,按照参考答案判定对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提出新的创见,又有利于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要使学生成为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讲到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政治和哲学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从经济上看,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中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从哲学上看,则体现了联系、发展等哲学原理。发散思维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宿舍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后勤社会化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改革,学生宿舍管理社会化是其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原来以学校―系―班为主要形式的垂直管理体系,将会逐步向以学区为主的社会化管理体系转变,而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对一所大学来讲,必须建立起既具有本校特色又具备现代化特征,高雅健康的,以宿舍为中心,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的良好宿舍文化,这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它在整个校园文化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宿舍文化的涵义及其特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根据对大学生宿舍的观察,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大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表层宿舍文化。主要指宿舍的内部设施、布局结构;第二层为中层宿舍文化。主要反映各种规章制度。如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情况;第三层为深层宿舍文化。主要指宿舍成员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互为转换,从而构成一个特殊而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
大学生宿舍文化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性。
(一)感染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宿舍成员这一特殊群体在感情及情绪相互交流相互感染中形成的心理上的认同,其感染性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二)倾向性
倾向性是指宿舍成员受他人的心理感染而形成自己的判断;遵从、模仿他人,再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从而形成统一的看法或行为,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外部特征,对同一事物抱有相同的看法或喜好等,这些都是宿舍文化倾向性的具体表现。
(三)动态性
大学生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心理、情绪等方面易变。如思维跳跃跨度大、涉及领域广、转换节奏快等,这些都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四)潜在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规章制度等外部力量完成的,而是通过宿舍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二、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适应能力
多年来,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新生入学时,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环境慢,面对新的环境,表现出无所适从、紧张焦虑的状态,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导致犯罪。而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能够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之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适应环境,为毕业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二)形成优良学风
大多高校班级没有专用教室,宿舍便成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场所,因而,宿舍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无疑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宿舍成员都勤奋自勉、努力钻研、互帮互学,良好的学风就会成为主流,低级趣味和不良的思想行为将被摈弃。
(三)陶冶道德情操
优美的宿舍文化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使大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日益陶冶自己的性情,净化自己的灵魂,体味人生的意蕴,有利于提升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优化心理素质
宿舍是大学生自我表现和情绪宣泄的良好场所。大学生年龄相仿,文化素质接近,阅历相似,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互动。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往往能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减轻由于学习、生活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如果宿舍群体和睦,个人的喜怒哀乐愿意向大家袒露,并能在宿舍群体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心理、情绪上的不满得到宣泄和调节,便能享受到真诚而自然、丰富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消除宿舍成员之间的成见、偏见和对立情绪,这无疑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提高交际能力
宿舍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一个文明优雅、融洽和谐、团结友爱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应该是非常和谐的。人际交往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修课,而宿舍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场所。和谐共处、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培养集体观念
宿舍的文化氛围,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起着促进作用。宿舍精神能够激发宿舍个体对宿舍群体组织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个体自身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宿舍总体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1.建立宿舍文明公约,消除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方式,提倡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2.学校要把大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列入学校对大学生的德育考核内容;3.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学校或公寓管理部门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力争求得相互间的理解,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
(二)积极推进宿舍管理创新
对宿舍进行人性化管理是宿舍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要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二要提高服务水准,及时提供情感、专业、文化、协调、环境、特色鲜明而贴心的服务,可以使管理措施得到学生的理解,促进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一些高校成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不仅架起了一座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而且对培养大学生的自治、自主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德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成为学校实现宿舍文化育人职能的重要阵地。
(三)注意宿舍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宿舍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一般来说,一个大学生的宿舍,都是大于三年的存在单位,在这超过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一个宿舍的成员朝夕相处,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比较深厚的感情,都不会轻易也不愿意调动宿舍,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整体。以宿舍、寝室为单位的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表面,应以学生能否从中受益,效果如何为出发点,注重宿舍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四)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对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将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尤其是在文化呈多元化的今天,对大学生宿舍文化价值导向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宿舍文化要尽力满足青年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审美要求,正确的态度是发现肯定它的价值,并加以引导,使宿舍文化朝着丰富多彩、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提升宿舍文化的层次和艺术品位
宿舍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都要紧紧围绕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确定。构建宿舍文化的内容体系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实践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消遣文化与创造性文化的关系,突出创造性文化建设。即使一些浅层次的消遣性文化活动,也应寓教于乐,引导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满足中升华出来,自觉地从娱乐中感受到艺术熏陶;二是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在大学生宿舍里,从宿舍的布置到宿舍的中心话题,都应大力倡导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杨松桃.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教育功能及结构[J].理论月刊,2001.5.
[2]林俐.论大学生宿舍文化[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梁超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浅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