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学习技巧范文

高效学习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学习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效学习技巧

第1篇:高效学习技巧范文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不仅与高考的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打破以往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地发展。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将自主学习模式应用到数学课堂活动当中,以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一、为什么要开展自主学习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形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也是对以往“满堂灌”“一言堂”模式的直接冲击。而且,该模式的应用符合课改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是一致的。再加上,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地发展。可见,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展不仅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而且,对数学价值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高效应用自主学习模式

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才愿意自主去学习、去探索,所以,教师要想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模式,第一步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数学课堂中,进而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九方格”,让学生思考如果第一格中放一粒子小麦,第二个格子放入2粒,第三个格子放入22粒,第四个格子放入23粒,依次下去,按这样的顺序九方格中总共有多少麦粒。接着让学生计算1+22+23+…之后,再向学生讲述“棋盘与麦粒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1+2+22+23+24+…+262+263=?随后,再引导学生思考:1+2+22+23+24+…+2n-1+2n=?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整个过程学生一直处于自主思考的状态,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其次,借助多样化的形式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长久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采取的都是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也不利于数学教材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1.组织自主认知

组织自主认知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平台上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借助“先学后教”模式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认知,而且,该模式的最大亮点就是使学生自主学习,它改变了以往“先教后学”的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简单概述。

先学: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自主学习。即,能够自主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应用、了解倒叙相加法的原理等等。

后教: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比如,具体数字与字母之间不能有效转化,大部分学生仿高斯的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相加,想不到用倒叙相加法进行解决问题等。我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点拨,并继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大概经过三次这样的先学与后教之后,我再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该模式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最后,我还设计了当堂练环节,引导学生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

(1)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a6=S3=12,求{an}的通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a1=-4,a8=-18,求公差d及前n项和Sn。

(3)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正数,且a3·a7=-12,a4+a6=-4,求S20。

……

通过这样的先学后教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开展自主探究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的解答方法的过程中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求函数f(x)=x+■/x(x>0)的值域。

解法一:判别法

设y=x+■/x,则x2-yx+11=0,由Δ=y2-4≥0■y≥2

当x=2时,x2-2x+1=0■x=1,因此,当x=1时,f(x)=x+■/x(x>0)有最小值2。即值域为[2,+∞)

解法二:单调性法

任取0

当0f(x2),则f(x)在(0,1]上是减函数。

当2

当x=1时,f(x)有最小值2,即值域为[2,+∞)。

……

除上述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配方法和不等式法,总之,在相关数学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而且,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作为影响高效课堂顺 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但也是一直被教师们所忽略的因素。但是,由于数学本身留给人的印象是枯燥、抽象的,导致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这样是严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而且,教育心理学家也说过,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走进数学活动当中,才能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

综上所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以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第2篇:高效学习技巧范文

根据物理学本身的特点,可把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概括为三要素:一是要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二是要重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三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物理的学习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物理现象观察法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物理要求学生具有的观察能力主要是:有目的地观察,明了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条件。观察物理现象应该做到:

1.激发主动性

学生应激发自己对物理现象观察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和自觉性,助力物理意识。

2.明确观察目的

要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观察中心,观察条件和范围。

3.准确记录

观察时,要准确记录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全结论,写出观察报告。

二、物理实验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不仅要了解它提供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的构思方法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物理实验可分为;观察实验、验证实验、探索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思想实验等。实验学习应该注意:

1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现象变化和细节。

2.构思方法技巧

实验构思的主要方法有:(1)放大与扩展;(2)间接观察后再作推论;(3)模拟类比(4)思想实验(理想实验) 如:伽俐略的斜面实验中,在水平面上依次铺上毛巾、棉布、木板、玻璃板,测量其小车滑行的距离,再得出结论:平而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根据实验事实推理;若平面完全光滑,小车将运动到无穷远,即一直运动下去不会停下来,由此总结出“惯性定律”。

3.实验要求

进行物理实验时,要了解物理实验的目的,会正常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进行简单的误差分析。

三、物理概念学习法一个物理概念,它是某类型物理现象的概括;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物理概念应该注意:

1.归纳概括

就是将物理进行分类比较,将同一类型的物理现象的共性找出来,概括并能说明这一类型的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例如;“质量”概念,各个物体的物质组成不同,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是物体的共性,即质量,与物体的形状,所处的状态,地理位置和温度无关。

2.实例联系

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困难的,如果把“概念”放在实例中去记忆,去理解,就要简单得多,也就要容易区分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找出共同特征。如“蒸发”概念,对应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且需吸热,就能够很快地对“蒸发”概念理解透彻。

3.内涵与外延

不能将物理概念任意外推,如果这样就会导致概念与事实不相容的矛盾。例如:“惯性”这个概念,它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其原来的运动状态性质,物质运动静止,不是因为物体是否受力,而是物体具有“惯性”。受力与否,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否的必要条件。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之所以错误,就是没有概括出物体运动的本质特征。

四、物理定律学习法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是物理课中的基础知识,物理定律是通过归纳大量事实和实验中认识的客观规律后形成的科学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学习物理定律应该注意:

1.准确理解物理定律的物理意义

知道物理定律的内容,理解其实质,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能联想一个实例。

2.明确物理定律的适用条件

物理定律是客观规律的总结,但它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因此,不能忽视物理定律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热平衡方程“Q吸=Q放”的成立条件是: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若系统与外界有热交换,则只能在不计一切热损失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3.弄清各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

弄清各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透彻理解各概念;知道定律的建立(或帐号)过程,重视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把前后概念连贯起来,从而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4.建立物理定律所对应的模型

对每一个物理定律,都应记住它所对应的模型或典型范例。要了解它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等。如:“反射定律”的典型范例是平面镜成像。

5.记住物理定律所对应的典型实验

物理定律的基础是物理实验,应将物理定律与相应的典型实验对应起来,有利于对物理定律的理解和深化。如:“阿基米德原理”所对应的典型实验就是“排液法”测浮力,“欧姆定律”所对应的典型实例就是研究“电压与电流强度的关系”实验。

五、物理公式学习法物理公式(含物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物理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使物理现象从经验升华到科学。物理公式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1.定义式

它是对一类问题的概括性表达式。表示某一物理概念的意义。使用这类公式,不能简单地从数学角度看,而应透过数学表达式这个现象,去领会它的物理实质。如密度p=m/V,绝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密度是物质自身的特性,由物质的种类决定,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同理,电阻的定义R=U/I也是如此,电阻R由组成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来决定。

2.物理定律、规律、原理表达式

它揭示了这一类物理现象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则,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这类表达式的运用范围和条件。例如:液体压强公式P=≥gh,它表达了液体在内部各处产生的压强所遵循的规律,它的适用范围是:静止液体,应特别注意的是,h是从液体上表面往卜测量的深度,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高度。

3.计算式

第3篇:高效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提高 教学效率

一、前言

信息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Internet)等。随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领域的普及,传统教学的观念得到了极大地更新;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巧妙地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了新时代对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下面,我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现今课堂教学的应用情况。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1、化静为动、促进理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调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学习兴趣差、参与意识弱,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调动,教学效率低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明显地改变这个现象,信息技术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新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智力。

比如,在学习高一生物课“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一节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以图像和相关的视频信息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加快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可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大了知识面。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良好的交互性和生动活泼的素材,学生往往对这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普遍地从中感到这一教学形式的吸引力,这样就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2、变枯燥抽象为形象直观,易理解

高中课堂的教学必须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这才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一些现实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实现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教学产生的效果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利于学习成果的保持。

例如,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的变化,且肉眼难以观察,因此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完全能够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轻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

3、能提供大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如何,要通过练习检测才知道,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智能的基本途径;又是动用知识智能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运用多媒体授课,可以节约空间和时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约出来的时间多讲一些练习。而且一般在后半节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缺点

1、 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多媒体课件里有鲜艳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等等,学生易被其中的画像吸引而陷入想象,注意力易被分散,往往连老师讲什么知识内容都不知道。且学生看到有趣的图像又会议论纷纷,课堂显得非常乱,这就要求老师有很高的控制课堂纪律的能力。

2、 某些老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

据我了解,某些老师太过于依赖多媒体。,整堂课不顾教学实际全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就会造成“人灌+机灌”的局面,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其实,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些建议

1、依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媒体

计算机辅助教育手段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它的作用只能是“辅助”,它的价值也只能是作为一种为所用的教育手段而存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太过“崇拜”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中必须要先明确教学目的,依据教学目的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2、根据课型合理选择多媒体

新授课,一般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素材可多从提高学生兴趣着手;而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3、对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建议

确定好使用多媒体后,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起来。关于课件制作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要简洁。这样,学生看起来不仅觉得舒服,而且对要掌握的知识点一目了然,重点难点突出,不会使无关信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实用。教师在选材上应注意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结合,把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思路溶入之中,把课件的实用性放在首位。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处理多样化的信息,网络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示范课、公开课,而应切实走进课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接受挑战,下功夫学习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使电脑等现代媒体成为像黑板、粉笔一样的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罗伯特Heinich ,迈克尔 Molenda & 詹姆士D.Russell . 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第4篇:高效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幼儿教育 学习效率

一、核心概念的含义

你思考过到底什么是学习效率吗?你知道幼儿的学习效率是什么意思吗?

学习效率是学习成果的展现。幼儿的学习效率是指在一个教育活动中,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幼儿学习到的,幼儿自己能建构的知识经验。我们今天可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媒介,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支撑的时代,信息技术悄然走进了幼儿园,走进了幼儿的生活。在幼儿园中主要运用的信息技术有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这些都是幼儿及幼儿园喜闻乐见、触手可及的信息技术。运用这些信息技术有什么优势呢?

(一)满足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第一动力,在整个幼儿期,电视、电影中新颖多动的画面、突然出现的镜头等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它们刺激强烈、对比鲜明、新颖,最重要的是能动,能与之进行互动,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及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二)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发展的萌芽期,要学会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思考幼儿的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2~7岁时期的幼儿的认知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通过电视媒介,能让幼儿亲眼见到更广阔的世界,能让幼儿从自己的视角观察客观事物,探索和接触新鲜的事物。蒙台梭利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还特别注重感官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幼儿的触觉、视觉、嗅觉、听觉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

1.多媒体技术能让幼儿与教学内容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幼儿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主动构建知识。

2.幼儿学习的内容以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主,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是间接知识经验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直接高效更重要。

3.电视能让幼儿有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计算机网络能让幼儿全面了解学习的对象。生活即教育,信息技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的措施

(一)运用幼儿喜欢的信息技术吸引幼儿。

幼儿都是很小就接触各类电子产品,信息技术围绕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来说,电视电脑都是他们感兴趣的,动画片中鲜活的形象生动、活泼、可爱,容易吸引幼儿的目光,对象具有活动性,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该尽量利用课件、录像等形式组织教育活动,把可爱的卡通形象带入课堂,可以引入,可以直接展示,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直觉,在浓厚兴趣的吸引下以此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二)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率最佳。

以往幼儿看电视、电影时都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妈妈不让我看电脑……”,害怕家长或者老师禁止,不允许幼儿操作,但是幼儿想要去看、去接触,家长和教师是无法避免的。在什么都说“NO”的世界里,幼儿是无法学习的,如果我们为幼儿营造安全、自由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运用电脑课件,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操作,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录音、拍摄等,与信息技术互动,真正运用信息技术,不仅积极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而且培养幼儿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三)让幼儿自己操作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互动。

操作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对物体的探究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点击了一下课件,与幼儿亲自点击、亲自变化图片的位置、亲自操作交互式多媒体产生的学习效果是有很大不同的,后者更能感知学习。由于信息技术操作简单,因此方便幼儿进行操作学习,这是幼儿喜欢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相结合,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

为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形成对生活的各种丰富体验与感性知识,这有助于幼儿在学习中更好地提高效率。今天带幼儿参观北极,明天就可以领着幼儿看看南极,今天展示西班牙的斗牛,明天领略长城的蜿蜒,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幼儿的眼前展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可以增加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四、教师组织活动时使用的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组织活动时使用电子白板,教师会在课前制作好教学课件,搜索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等,教学课件是用来展示的。教师会使用白板和幼儿进行互动,因为电子白板是可触屏的,幼儿可在上面进行点画、连线、移动等操作,非常方便、灵活。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和超越黑板的所有功能,包括随意书写、画图、批注重点,并且可以使用或编辑丰富多彩的电子课件,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和学生用白板笔甚至手指,就完全替代传统粉笔的功能,这样既可以避免粉笔产生的各种危害,又可以节省资源,全面应用健康、环保、节能的教学模式。

2.扩展、丰富了传统计算机多媒体的工具功能,更增强了视听效果,电子白板中的拖放、照相、隐藏、拉幕、涂色、匹配、即时反馈等功能模块,这些精彩的视觉及听觉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总之,性能稳定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课件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第5篇:高效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整合;有效性;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合理高效地利用时间、精力、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一种活动都在追求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改革与探索的重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人教版初中数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看法。

一、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现代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就能适当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课为有趣的探究课。例如,我在教学“正比例函数”时,教材的引入是有关燕鸥飞行问题。我认为,它离学生现有知识背景太遥远,同学们对燕鸥缺乏了解,肯定对引课作用不大。为了增强课堂效果,我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了同学们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来引入,利用一段灰太狼追捕喜羊羊的视频,演示了行程问题,经过问题讨论,得出函数关系式s=10t,再对此关系式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使情境问题设置有效。而且,听到主题曲音乐和看到喜爱的画面,顿时学生很兴奋,学习情绪高涨,从而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计算机具有信息加工的功能,能够描绘静态和动态的图像,从而能展示数学概念形成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有助于对数学概念的感知和理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如在讲圆柱、圆锥、圆台的生成时,如果按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展开想象,则对那些想象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困难不小。若采用《几何画板》工具软件,就可以轻松地表现圆柱、圆锥、圆台的生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圆柱、圆锥、圆台定义中所说的“曲面”(包括圆面),从而达到正确、轻松地理解上述概念。计算机的动态变化还可以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如此,利用计算机呈现数学对象的动态变换过程时,奇妙的图形变换,可以使学生领略数学奇异之美;各种图形的有机结合、逐步发展,展示了数学的和谐之美;通过图形的旋转、翻折,表现出数学的对称之美。通过对不同的图形与元素的着色,展现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可以使数学教学内容中那富有诗情画意的美的因素得到充分展示,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实现了数学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

又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教材中涉及这样一个引入问题:“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可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细胞分裂这种微观知识用眼看不到,用手摸不到,用脑想不到,利用flas就很方便地把问题解决。课件演示动态变化过程,细胞由一个分裂成2个,再由2个变为2×2个,再分裂成2×2×2个……从而自然地得出乘方的概念。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特别是学习几何有特殊的意义。如果学生没有空间想象能力,或空间想象能力很差,几何就很难学好。那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就成为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例如:有这样一类问题:“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米,高是8米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C点,那么它所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多少?”解决此问题,就要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图略),利用展开图,单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有了现代信息技术,问题解决就容易多了。利用课件,把长方体展开,然后用直线把立方体的左下角到后右上角的平面距离两点连起来。这样学生从屏幕上直观地看到,两点的连线是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三角形的短边是长方体的高,直角三角形的长边是长方体的长加上宽,只要利用勾股定理就能解决了。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烦琐,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丰富教学资源,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6篇:高效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59-02

1 前言

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小学教学中应用广泛。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进行整合,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的要求。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通过有形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降低思维的要求,让学生都能够顺利地进行数学的学习,真正实现为教学和数学服务的宗旨。

2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的作用

丰富了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在小学数学原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地讲述数学知识,忽略了小学生思维的差异,让很多小学生很难进入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不但降低了教学的质量,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禁锢。

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丰富了数学教学的资源,让学生掌握了更多数学的知识素材,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灵感,不但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精心制作的PPT课件,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能够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好地进入到教师营造的氛围当中。

生动地展示了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基本是在教室中进行,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掌握的知识有限,思维也很难进行创新。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空间的拓展,丰富教学过程。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小游戏等软件,教师可以轻易地给学生展示数学学习的情况,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收获数学知识。

改变了呆板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改变了原来呆板的教学模式。在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讲,学生盲目地记笔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的打击。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够根据小学数学的要求进行思维的扩展,进行相关探究任务的学习,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印象 教师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了课堂容量的限制,只能够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讲解,教学思路、教学步骤都没有发挥的余地,更不要说和学生进行数学的沟通和交流。如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就可以充分进行备课,主动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进行了课堂准备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创新数学知识,拓展数学的概念,增强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3 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质量

使用多媒体增强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体系的基础,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强调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使用理性的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理性。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多是由概念、公式等抽象思维组成,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的困难,更快地进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提高数学教师的多媒体能力,对教师进行相关的计算机培训,让教师能够轻松地进行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相关设备的应用。

其次,教师要掌握简单的文字、动画、图片、视频的制作方法,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丰富性。

再次,教师还应该掌握多媒体教学的节奏,能够将教学的重点反映在多媒体中,保证课件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最后,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充。

例如,在进行小学图形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放置不同的图画,让学生能够在形象鲜明的图画中找到不同,并且说出不同的图画所使用的图形,从而提高对图形的认知。

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难度,思维抽象,知识点困难,这都是限制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教师要想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信息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图形的对称的教学中,可以利用Flas,给学生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动画里面你看到了什么?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观看动画的认真程度,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拓展思考的空间,提高数学的理解能力。

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 小学数学学习之后,最主要的还是进行小学数学的实践。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之后,能够在生活中加强应用,就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的启发,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创新工作,增强实践能力。有理数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计算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联想生活中计算的例子,让数学贴近生活实际。

最常见的就是在超市购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虚拟超市,让学生扮演超市中的不同人员,分别进行自己商品的销售。在虚拟的超市中,有的学生卖文具,有的学生卖牛奶,有的学生卖副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地选择。扮演市民的学生拿着一百块钱购物,要计算花了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尤其是找钱的环节。教师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购物,让学生了解生活实际。

完善教师的鼓励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处在飞速发展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融合,不断地进行信息技术的提高。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之后,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要尽量使用鼓励机制,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禁止批评学生,尤其是对表现不好、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找到出现困难的原因,并且用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一点一滴地进步。教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理性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积极地进行小学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4 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要正确对待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认真研究信息技术的运用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帮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学习,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提高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增强实践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才能更好地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爱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6):52-53.

第7篇:高效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巧设练习;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课堂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如果练习设计得巧妙,不仅促使学生巩固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往往对一些感性的练习比较感兴趣,相反对于那些常规的读读抄抄就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巧妙性和趣味性。要能够抓住孩子们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语文学科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设计实践性练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实践。实践体验是直接的认识,孩子容易接受和记忆;书本上的体验是他人的认识,是间接的认识,小学生不容易接受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间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创造机会和场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学生创造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的发展,让孩子的心灵在主题思考的过程中更加丰满,让孩子在多维思考中增长智慧。所以,巧妙设计实践性的练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并在有兴趣的语文学习中增长智慧,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苏教版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就设计让学生动手写作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动脑想、动手写、动嘴说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激发写作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说:“诗人在写这首小诗的时候,本打算写两段,结果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写成,同学们可以帮他写完吗?你们都喜欢帮助他人,这次我们就帮助作者一次好吗?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

2.先说后写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好的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整理再写到本子上。

3.展示交流

各小组交流以后,选出更好的发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

4.老师积极鼓励

对于学生们那幼稚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要给与鼓励,使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开放性练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与开放性。开放性的语文练习能让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开放性的练习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把课内与课外巧妙的联系起来,把学校和社会巧妙地连接起来,从封闭走向开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性语文练习能让作业更贴近生活,让学生真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用途与价值,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和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游园不值》时,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花园的景色,画出花园的美景,然后用一段话描绘其景色,比一比谁是“最出色的小画家”。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写作能力。又如: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要求学生想象诗人杨万里和好朋友林子方边观赏夏日西湖荷花图,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然后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学生通过想象和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想象能力,训练了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

心理学证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贴近生活、充满情趣的练习能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激发学习兴致。因此,我们设计练习时应注意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练习成为沟通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练习生活化、情趣化、社会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设计练习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寻觅真知、增长才干。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狼和小羊》时,我引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了课本剧,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分角色进行表演,塑造了一位善良可爱的羊和恶毒的狼的形象,结果孩子们不仅表演得有声有色,还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懂得了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的道理。

第8篇:高效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评价机制

一、中职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众所周知,受文凭的价值导向和中国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学生争过“独木桥”,努力考大学,“高中热”现象严重了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通基础薄弱,认识水平低,接受能力较差。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学习兴趣淡薄,学习倦怠情绪严重。在四川师范大学许建梅的硕士毕业论文中的关于中职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分析中显示:约70%的学生听到学习就心情低落、烦躁不安、毫无兴趣,课上不会主动发言,学习上无自信和动力可言,畏难情绪严重。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何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托尔斯泰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也必须适应时展的潮流,不能整天抱怨学生不争气,学生素养低,而是要想办法丰富自己的课堂、形象化课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课堂上听也听不懂,那他一定就是破罐破摔,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承担起责任,更新教学观念,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化抽象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学懂学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希望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顺应教改,全方位地认识信息技术,加强学习,恰当应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学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时效性。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找准切入点,适可而止是原则

1.信息技术的运用应以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为出发点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德国一位学者也有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如果将盐溶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受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好比汤之于盐。盐放入汤中,容易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中,才能有美感和吸引力,容易被学习吸收。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学习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职教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 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形象的动漫、生动的图片、悦耳的音乐等,可以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

2.信息技术的运用应以化抽象为具体为出发点

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了突破与解决教学难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教师言语表述的天花乱坠,而学生的感触仍不够深刻,还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有些重点难点知识确实很难用言语解释而突破,有些抽象知识难以理解,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动态场景,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感等方面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因此,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信息技术的运用应以虚拟仿真为出发点

虚拟仿真是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的合称,通过虚拟仿真能够把实验室里不能实现或很难实现的实验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体验。虚拟仿真技术具有交互性、虚拟性、逼真性等特点。仿真教学在高消耗类实训或高危险性教学场景中使用是很好的选择,这样,学生可在仿真软件中提高认识,为实体的实践奠定基础,会减少学生在实体实践学习中耗材的浪费,降低实践危险性的发生。仿真教学是具有综合作用的教学手段,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中,可以充分调动感觉、运动和思维,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曾经有教育心理学家对采用仿真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仿真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记忆约70%的内容,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记忆约30%的内容。此外,仿真教学可供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自学,并反复试验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4.信息技术的运用应以引导学生探究和协作为出发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方便地开设网上课堂,利用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抛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解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为课堂教学提供课前与课后的补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网络空间里师生可跨时空交流,学生之间可以方便地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平台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与协作,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寻找自己的所需,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学生平等共享学习资源,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所以,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良好的优势,但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非每一节课都需要使用。应当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放在辅助学生学习上,而非辅助教师上课。辅之有方,恰到好处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味追求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教学独尊,而忽视课时教学设计和师生情感的交流,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教师恰当使用信息技术的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机制,不能把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堂交流;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积极探索;是否有利于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才能避免只讲形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巧借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建梅.中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8(12).

[2]张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信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11(8).

第9篇:高效学习技巧范文

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许多题目讲过了、做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最终还是错了,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那么如何弥补这些漏洞呢?凡是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人往往比别人多一些接近成功的机会,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因此,建立一个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系统的、可操作的“错题集”已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以下是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如何建立和使用错题集的一些方法总结:

1. 什么是错题集

错题集是对自身学习错误的系统汇总,就是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把错误习题从讲义或试卷上摘抄下来并整理编辑在专用的本上。

2. 为什么要建立和使用错题集

建立错题集,是以“错”攻“错”最好的方法。在学习中积累错误,直面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错误中不断提高;是一个自身逐渐学习和修正的过程,会让自己对这一类错题的认识逐步加深,而且很有巩固作用。

错题集是一个关于统计的问题,把错误汇总在一起,就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规律性。如:将数学错题本上的问题总揽一下,就会发现,遇到数形结合的问题,自己就容易出错,那么,在这部分基础方面就需要下功夫了。

错题集可以帮助我们熟悉知识点,总结出该知识点出题的方式、命题的角度,命题的变化,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命题的思路,掌握解题的技巧,提高解题的能力。错题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办法,是减轻学习负担的作业;可以提高思路质量,可以极大地改善粗心的现象,迅速地提高学习成绩。

3. 怎样建立和使用错题集

3.1建立的原则:每错必登,多错多登,少错少登,无错不登。

3.2错题集分类:可按题型分类,从而化繁为简,集中目标;可按错因分类,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3.3错题集建立的步骤

(1)抄写错题。每次做作业前,要把昨天的每道错题的原题在错题集上原原本本地照抄一遍,并把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要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留一块空白。

(2)分析错误原因。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知识错误、运算错误,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步骤环节。

要完善功能,让“错”变得非常清晰。标注出错误原因,如“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理解错误”、“审题马虎”等;标注出错误知识点,如:数列、函数、解析等;标注出“同类错误”:第几页第几题等等。

(3)纠正错误。标明解题的正确方法或思路,老师讲解出正确答案时,同学们手里要用红色笔随着老师的讲解,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己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

另外,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对比归纳,思维求异;能否变通一下?一题多变,思维发散。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还可以考虑运用出题法,针对自己的常犯错误,给自己出几道题目,考察自己对概念掌握、条件运用和知识结合的理解程度。

3.4错题集的使用

(1)充分利用,定期翻看。学生务必两周或一个月,或学完某一章节时,尤其在考试前把错题集翻出来看看,将各种错误的类型分类归纳,进行思维重组,重新认识。

刚开始时,错题集里因为粗心造成的错误类型占大多数,但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错题集中的低级错误的数量会越来越少,更多是由于概念点和思路而引发的错误,这些题就是属于平常没有做对,考试又犯错的典型类型,如果平时就能够解决好,到最后考试的时候自然不容易再犯错。

复习时对完全弄懂的题划掉,还没有明白的题做上标记,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对错题不妨再做一遍,这样就使每一道题都发挥出最大效果;再遇到同类习题,会立刻想起曾犯过的错误,从而避免再犯。做到同一道题不能错两次,同一类题目不能错两次,从而减少习题量。

(2)归类整理,错误类型总结。升学部一般实行月考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这一个月解题过程中所犯错误进行归类整理,把它们分成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运算错误等几部分。这个过程是学生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

(3)相互交流。由于基础不同,各位同学所建立的错题本也不同。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