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员工管理创新方案范文

员工管理创新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员工管理创新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员工管理创新方案

第1篇:员工管理创新方案范文

企业管理管理创新企业文化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2.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海尔连续14年以年均82.8%的速度高速前进,就得益于其创新型的文化激发出的发展活力。

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为了应对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例如,日本的丰田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5个层次。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对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吸收借鉴他们这些优化组织结构的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复杂激烈的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而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第2篇:员工管理创新方案范文

以往的文献通常从两个视角界定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构成。一是企业家创新需要的个性特征或认知技能,二是企业家创新所需要发生的行为或活动。由于个性特征或认知技能等特性是潜在的,个性特征、认知技能和动机等因素可以视为创新能力的投入(Man,2001),需要通过行为才能影响工作的绩效,因此,个性特征或认知技能与有效性结果相距较远(Lanset.al.,2005)。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企业家的创新行为界定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构成,本文将基于这一视角,从行为和活动的角度界定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的构成。管理创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三阶段论,即管理创新过程包括管理创意的产生、筛选和管理创意的验证实施三阶段(芮明杰,1998)。二是四阶段论。刑以群、张大亮(1999)提出的管理创新过程四阶段包括:界定问题与确定管理创新目标、形成管理创新方案、评价与筛选管理创新方案、实施与完善管理创新。而Hame(l2007)提出的管理创新过程则为:管理创新驱动、产生管理创意、实施管理创意,以及将创新理论化和标签化。管理创新驱动是指形成或促成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和诱因,包括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或导致组织绩效落后于其潜在表现的原因,以及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和机会。该阶段与刑以群、张大亮(1999)提出的第一个阶段比较接近。因为问题、机会或威胁的发现与识别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管理创新的目标。产生管理创意阶段则包括有意识和有计划的针对某个问题和机会寻找新的管理方案,通过广泛搜索和构建社会网络不断获取信息,并获得启发。进而通过“试错”的方法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筛选。因此,该阶段还包括管理创意的评价和筛选。实施管理创意阶段则主要包括配置资源实施管理创新,评估管理创新实施的进展和效果,并据此调整和修正原来的管理创意。由于管理创新往往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效果,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管理创新,企业需要将管理创新的成果理论化和标签化。理论化是指根据管理创意与问题和机会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能够引起员工共鸣的术语来表达管理创新。而标签化则是为该理论选取一个合适的名字。二者都要能够向员工证明管理创新的合理性,从而推动其在组织内的实施。因此,理论化与标签化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管理创新的实施,可以将其视为企业家推行创新的一种手段。上述分析表明,虽然学者们对管理创新过程的划分存在差异,但管理创新的过程基本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1)发现问题与确立管理创新目标;

(2)提出和筛选管理创意;

(3)实施、验证和完善管理创意。其中每一阶段的实施都需要企业家具备相应的管理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每个阶段的任务内容不同,从而需要企业家所具备的能力也有所差异,即不同创新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企业家创新能力。依据各阶段所需的能力,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管理创新目标确立能力。明确公司前景、组织变革和创新的方向是管理创新的关键(刑以群、张大亮,1999)。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家首先需要对企业目前经营状态感到不满或具有忧患意识,从而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机会(Hameletal.,2007)。其次,企业家需要分析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的原因,思考企业的战略目标、运营模式和管理结构(Hamel,2007),进而确立管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刑以群、张大亮,1999)。要完成上述活动,企业家需要具备管理创新目标确立能力,即明确企业根本管理问题,确立企业管理创新方向和目标的能力。第二管理创意能力。在管理创新目标确立后,企业家需要从各种途径获得启发,提出、评价和筛选管理创意。企业家能够从专家、社会组织和工作经历等多种途径获得启发,或者从实践出现的错误中产生新的思想(Hameletal.,2008)。从各种启发到归纳和提炼出管理创意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对创意进行评价和筛选(刑以群、张大亮,1999)。但管理创意往往是抽象的,企业家还需要将创意转化成创新方案或战略规划。因此,企业家需要具备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和启发,提出、评价和筛选管理创意的能力,我们将上述能力称为管理创意能力。第三管理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带来组织绩效的前提是其能够有效实施(KleinandSorra,1996)。创新的实施往往需要突破对组织惯性的依赖,抛弃早期被证明是有用的措施和行为,并克服创新过程既得利益受损者所形成的组织障碍。为克服上述惯性和障碍,企业家需要说服内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可靠的支持基础(Al?ngeetal.,1998;刑以群、张大亮,1999;Hameletal.,2008)。同时,还需要建立广泛的网络以获得创新所需的资源,并有效协调不同的组织利益和活动,防止在利益再分配过程中出现的“腐败”(Al?ngeetal.,1998)。此外,还要对管理创新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定期评估创新计划的绩效,制定实施管理创新的应急措施、控制标准和考核指标,并不断对管理创新的结果进行反馈和修正(刑以群、张大亮,1999;Hameletal.,2008)。为了巩固创新的成果,企业家还需将创新的成果理论化、制度化和标签化,并在组织中进行推广(Hameletal.,2008)。为此,我们将企业家为克服组织惯性和障碍,获取和合理配置资源,并对管理创新实施结果进行检验、完善并制度化所需的能力定义为企业家实施管理创新的能力。

2结语

第3篇:员工管理创新方案范文

管理创新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问题,结合理性视角的研究成果,管理创新内涵可表达为管理实践、经营模式、组织结构或管理方式方法等的创造和实施。英国伦敦学院管理创新实验室对管理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代表学者Brikin-shaw和Mol认为管理创新分为4个阶段:对现状不满――来源于外部灵感――发明――对外部的确认。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管理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

一、管理创新四阶段循环过程模型的特征

(一)管理创新过程是循环递进的

管理创新分为4个阶段:动因,是内部变革促进者进行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和促进因素;创造,是管理创新的最初行动,新制定的方案在此阶段产生;实施,是管理创新价值创造的技术阶段;标示,是一个社会性过程,有助于企业内、外部人员理解和确认管理创新的合理性。Mol建立的管理创新线性过程模型对此4个阶段作出了具体的细化和改进,即突出考虑内部变革促进者的作用,构建成一个循环过程模型。即管理创新过程的4个阶段:动因、创造、实施、标示分别对应着新问题、制定的新方案、内部的新实践和理论化的新实践这4项具体内容;内部变革促进者具有5种典型行为:感知与辨别、问题导向式探索、反复试验、争取内外部认可、决策;组织内、外部环境潜在地影响着管理创新的整个过程。

管理创新模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新的实践产生从开始到最后并不意味着创新就此结束了,因为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受到外部和组织内的影响,会接受新的挑战,需要不断的强化和完善,从而又回到上述的四阶段循环的过程。

(二)内部变革的促进者行为是跨阶段起作用的

内部变革促进者的分类有以下三类:按其在各阶段发挥的角色可分为发起者、创造者、实施者、标示者;按其在组织金字塔结构中的地位可分为高层管理者型、中层管理者型、基层管理员型和员工型。各类内部变革促进者通过深思熟虑的行为塑造了管理创新过程,能对管理创新产生兴趣,敏感地发现问题和把握机会,通过对各种新颖的方案进行试验,探索新的解决途径,这个反复试验也是一个出现新问题又解决新问题的循环的过程。

(三)以企业家为代表的内部变革促进者决策行为贯穿整个管理创新过程

企业家拥有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等优势,所以说以企业家为代表的内部变革促进者决策行为贯穿整个管理创新过程。不管企业大小,企业家在企业里都是关键性的角色。在管理创新的创造过程中,企业家可能扮演两种以上的角色。管理创新的各阶段都需要决策,内部变革促进者对各种新问题进行探索,而新方案可能不止一个,需要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最优的选择,这就需要企业家的决策力。

(四)组织内、外部环境潜在地影响着管理创新过程

任何新的管理创新成果都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而这种管理创新所在的环境分为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管理创新总是在以组织为载体的内部环境中发生的,开放创新的组织文化更能激励内部变革促进者积极为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探索各种管理实践经验。而外部环境刺激内部变革促进者,从而更加积极地提高内部管理效

率等。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特点

(一)系统性

该特性源于企业的系统性,它是指在寻找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以及评价管理创新的成果时要依据企业的系统性来进行。众所周知,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系统内某个或某些要素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其它要素受到影响,同时,企业系统从整体上看也会处于不良状态。进一步看,企业系统是由人来运行的,也是为人服务的。当企业系统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相关的人感到不满。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相关的人感到不满,企业系统就处于良性状态。企业的系统性为管理创新寻找着力点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成果的评价提供了标准。

(二)全员性

企业管理创新的程度有大有小,创新程度不高的管理创新只是对现有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的改进,或者是对成熟管理技术的引进,其复杂程度不高。因此,可以认为企业所有员工都能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依靠员工来解决问题已被认为是改变现代管理面貌的12种创新之一。从根本上看,企业管理创新涉及到企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人对管理系统是如何影响他本人以及从他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改进都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企业中每一个人都能够且应该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

(三)变革性

该特性是指管理创新一般会涉及到企业内权益关系的调整,因此,许多管理创新,尤其是程度大的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管理史上较为著名的管理创新来看,它们都具有变革性。比如,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应用需要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协调利益关系;梅奥人群关系论的应用也需要企业管理者改变管理方式,尊重员工。由于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利益聚合体,或者是一个政治实体,因此,不触及现有权益关系、皆大欢喜的管理创新是不存在的。

三、进行管理创新的几种方式

(一)打破部门界限,建立流程组织

现今,我们有很多中小企业都采用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这样会让公司的各个层面都有很详细的分工,会造成部门之间的壁垒,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是什么,然后把同一个业务单元的工作内容进行有机的串联。最重要的是,建立跨部门流程,制定流程的负责人,并且把流程运行结果与员工绩效进行挂钩,这样,可以减少业务流动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二)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在建立了流程型的运行组织之后,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市场竞争是残酷的,需要企业不仅要有优质的产品,也要有迅速的反应速度,而很多时候速度和质量是矛盾的。这就需要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有快速反应的机制,快速反应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因素。比如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虽然第一代已经非常出色,但是由于市场竞争,很多其他厂商也推陈出新,开发出许多功能全面、外型时尚的手机,这就推动了苹果也快速反应,迅速推出了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市场的竞争,使得各个企业都需要不断地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快速反应,推出自己的新产品以适应市场,不然就会被市场淘汰。但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有时候研发会需要一些时间,这也许就错过了最好的反应期,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两个组织:一个是质量监督组织,一个是保证速度效率组织,人员以各部门骨干为主,为公司制定详细的方案,为实施结果负责,这样,从两个方向入手,双管齐下,就能让公司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快速响应市场,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三)采用更为主动的客户导向机制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问题解决后,还要面对企业外部的竞争,这些竞争无非两种结果:一种是获得订单,另一种是竞争失败,发现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获得订单和发现问题同样重要,因为问题的发现可以促使企业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问题解决机制,只有采用了更为主动的客户导向机制,才能更好地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满足客户的需求,使企业获得更多订单。

(四)利用信息技术

第4篇:员工管理创新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 创新问题 探讨。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施工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 是时代的需要

纵观古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面对新的世纪,如何建立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提升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需要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努力走一条“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亟须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2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生存、发展靠市场、靠自己的观念已经形成并被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大的变化,机制不活,长此以往,必然不能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但建筑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因素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对体制进行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1.3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着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仍然是普遍现象。业主由于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也难以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不自觉地发生。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存在以上种种问题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1.4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

科学管理就是通过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用计算机进行模型模拟,应用于管理,减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日益完善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提高生产力,进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施工管理的创新性思路与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管理模式,要不断给予足够的重视,适应建筑施工国际化的需要,积极创新的观念,建立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平台,加大投入,软件、硬件方面加强管理创新,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配备综合能力强的中坚力量参与一线的管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一套成熟、协调的建筑施工管理机制,坚持管理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应对建筑施工市场激烈竞争、建筑施工企业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人才和观念创新

2.1.1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一种财富。施工企业在企业管理上应奉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要做到实处。不仅要充分吸收那些优秀的人才,加强企业人才储备,而且要通过不断的培训职员的各职业技能,激励人才,建立了一套适合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同时,企业也要丰满自己的文化和理念,加强企业凝聚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

2.2.2进行观念创新

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不是一定要固定成某一种模式,而是需要不断努力寻求一切跟实际相关的模式并且慢慢完善。这个模式就是探索出符合市场规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一个创新方案要符合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就要遵循创新原则和时代要求去编制。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2.2建立创新性的组织机构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数年的实践和探索,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更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项目施工管理的工作中,项目这个名词的定义是以项目签订合同后,作为自己明确的范围。项目经理部随着项目合同的签订产生,又随终止合同而消失。项目部门代表了建筑施工企业,其本身是独立的,有其明确的职责,企业难以承担。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项目部门的运作和企业快速发展的步调必须相结合。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在空间上有所增长,从市场跟踪、签订合同,合同履行到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果等全过程出发,全过程的有效的管理,建立健全项目部门的组织机构,制定项目部门设立分公司的企业定位。

3.3体制创新

首先要确立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是项目分公司的投资主体,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产权清晰,依法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作为所有者的企业退居到控股公司的位置,用股东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承担有限责任,用这个办法来界定企业与项目部各自的边界责任。 第二就是要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使项目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承担法人责任。这样项目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承担法人责任。

3.4机制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确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公司的体制,并相应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基本具备了,但这一方案的有效运行还要有创新的机制,方能使这一创新方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创新的机制就是要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牢牢占有已有的市场,不断开拓和占有潜在的市场。要增强企业实力,实际上就是加强项目部的建设,提高其赢利水平、社会形象和市场敏感性,必须对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类、各层次的人才脱颖而出,为人才创造环境,要给人才适应的土地、阳光和雨露;建立风险机制和决策机制,来规范项目部决策层的行为,实行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回避市场风险。

3.5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4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除了对设备进行改进外,更要坚持与时俱进,从管理上不断创新,提高使用设备的效率以及管理效率。创新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有利于保障建筑施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佳云.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4):126

第5篇:员工管理创新方案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政策的完善,创新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战略。企业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大方面,其中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来说,开展管理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不恰当的管理创新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从而来指导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在新环境与新形势下,若没有创新则就没有生存空间,那么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做出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与稳步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知识经济、看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统一要求。

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无论是局部还是全局性的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推动企业稳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二、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起伏不定,它主要表现在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市场的经济机制、不健全的法律法规等,这些特点加大了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本,从而使得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很难有所突破,主要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创新的观念不强

一些职工只重视收入的提高,并且仍对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依赖,还是认为企业应该包办一切,与此同时对于企业进行改革产生心里抵触。总之,企业大多员工对生活和企业的现状十分满足,对企业的忧患意识不强,且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

(二)企业创新管理的体制不健全

我国部分大企业是从国有改制而来的,或多或少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痕,很多人心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很难消除,因此导致企业的管理体制不能彻底的进行改革,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的需要;另外,企业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幅度过大,制度规章繁多,责、权、利没有达到高度统一,人力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十分艰难。

(三)企业创新管理的激励性机制匮乏

我国大多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员工激励制度进行的效果不好,主要表现为:被动的激励多,主动激励的少;承诺的激励多,落实激励的少;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单位与部门之间缺少一条有效的联接纽带。

三、加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接轨,企业管理也在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以便顺应创新管理的新趋势,从而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加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我们主要做出以下几点改变。

(一)转变观念,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思想。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良好的新型管理观念;应用以服务型管理理念、学习型管理理念、团队型管理理念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有了这些先进的理念做后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有利于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有效机制,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

(三)建立激励机制,实现管理文化的创新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危机与机遇共存的时代下,我国企业只有根据我国国情、相关政策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了解掌握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趋势和特点,并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实施保持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才能在新时期快速多变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丽鹏.浅析企业管理创新之路[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02).

第6篇:员工管理创新方案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民营企业创新是民营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民营企业的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经济竞争的核心。

一、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类型

1.管理创新能力

Intel总裁葛洛夫(Andrew Grove)的管理创新就是因环境情况和被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实行产出导向管理——产出不限于工程师和工人,也适用于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在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70%以上。家族企业不能否定,但是家族式的管理就不行了。

2.产品创新能力

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产品创新;对于服务行业而言,主要是服务创新。例如手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从模拟机发展到数字机、可视数字机、可以上网和可以拍照的手机等。手机的更新换代,生动地告诉我们产品的创新是多么迅速。

3.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竞争的根本。就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从而创造市场优势。所以民营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要在解决制度和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吸引一大批人跟你一起创新。另外,民营企业也不要把创新看得很神秘,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你只要在哪一点上有自己的特长,把这个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创新。

4.文化创新能力

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和适时创新,能使企业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不仅仅可以维系企业的发展,更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最能促进创新的企业文化往往强调团队协作、以客户为中心、公平对待员工、采取主动等理念。

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领导的创新观念

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在推动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领导者的风格又直接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莫瑞博士认为:“一线经理很容易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结果的改变,但企业的高级经理则需要通过改变领导风格来改变团队的氛围,从而影响团队里的成员。”

2.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不断学习和充电的员工构成了企业中创新能力的根基。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来鼓励员工,告诉他们拥有创新思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前途至关重要。典型例子是飞利浦公司。他们有两条产品线,分别是心脏复苏机和家庭医疗保健产品。以前,这两条产品线针对的客户一个是医院,一个是家庭,并没有什么重合之处。后来这两个产品线的负责人经常在一起开会研究,对产品进行创新,从而使得心脏复苏机也开始走进许多家庭,并实现了两条产品线的整合效应。

3.企业的创新环境

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必须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要营造好创新氛围,努力提高企业和个人形成、运用、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可以进行创新,创新不单指的是技术创新,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等都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创新中,并在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使大家都具有越来越强的创新意识。

4.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

在企业现有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应该将创新纳入评价体系。如果将创新纳入个人和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就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体系。而创新是否成功,往往要经过数年的考验才能被衡量。因此,短期和长期的评估体系应同时具备,同时到位。

三、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对策

1.培养企业全员的创新意识

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需要企业上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企业内部的员工应当认识到创新活动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创新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企业应当下大力度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应当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注意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人员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要把握住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2.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塑造创新的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创新的源泉,同时对于创新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应采取大度和宽容的态度,诺基亚总裁曾说:“如果我的员工是生活在恐惧之中,那他就不会有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有创新的想法和行为,不断提出科学的新设想、生产的新方案,创造出新知识、新产品,孕育出新观念、新思想的动力。

3.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催化剂”,在企业整个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创新速度快慢、创新规模大小、创新质量高低的关键,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创新激励机制可以分为企业内部激励和企业外部激励两部分。企业内部激励作为一种微观激励系统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激励来推动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外部激励作为一种宏观激励系统通过市场激励、政府激励和民间激励来推动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使企业的创新活动形成良性循环,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巧.从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08(11).

[2]邵云飞,欧阳青燕,孙雷.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J].管理学报,2009(09).

第7篇:员工管理创新方案范文

人们对于医疗技术水平的创新期望值很高,但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也需要医院自身所承担,这就是当前时代的特征之一: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的医疗方式由于已经实践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尽管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技术比较成熟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其稳定性,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想要取得有效的创新,首先医院要做好风险的保障工作,在内部完善激励机制活跃内部环境,提高医务人员对创新方案的积极性并将他们的担忧降至最低,有了这样的保证,医院想要实行医疗技术方面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这样医疗工作者就能抛开顾虑尽心尽力地为医疗事业的创新做出贡献。医疗技术水平的创新是一个医院长久的生存与稳步发展之根本,是提升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处于知识经济社会,时代已将知识分子送到了风头浪尖,突破传统的创新与知识的共享是这个时代所亟需的。从小的方面来看,如果一个医院拥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可以提升医院的口碑与美誉度,让病人患者等需要医疗服务的人对该医院更加信任,从大的方面来看,还可以促进解决一些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以及治愈的问题,帮助那些被病魔困扰的人摆脱病痛的困扰,从而造福一方百姓。比如:我国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与防御与过去的几年比较来看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多亏了近年来医疗事业中生物科技的广泛使用,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许多曾经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疾病渐渐得到了缓解,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院能以解除病患痛苦,帮助病人治疗与康复为己任,从而造福更多的人。

二、现代医院管理经营模式的创新

经营模式的创新是现代医院管理创新的沃壤。现阶段医院的经营模式的过程意指着该医院从事医疗服务活动的过程。医院经营模式的创新主要包含几个方面:增加医院内部竞争意识与实现自主经营两大方面。首先,要从员工的思想上改变,不要让员工认为进入了医院就拥有了一辈子的铁饭碗,这样会使得医院内部工作氛围懒散失去了本身应有的活力,只有采取竞争上岗、能者多得的方式才能使医院全体医疗工作者有危机意识,从而更好的使医院经营模式的创新获得更大的发展与更加广泛的应用。比如:许多医院由于得到政府的辅助支持其医院环境了得到有效改善,新式设备也得到了有力的补充,使得医院在效益方面逐步增强,但如果医院选择仅仅只是沿用以前的经营方式,就很难获得新的突破,反而会受到劣势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医院经营模式的改变能够有助于医疗体系改革的进行,只有当医院处在自主经营的环境下,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才能帮助医院迅速的成长,自负盈亏不是减少对医院的支持,反而相对独立有助于医院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让各级医院拥有更大的升值与进步的空间,从而对医院自己本身所存在的劣势与矛盾有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有限的资源更好的利用,防止一切有损医院利益的情况出现,以提升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等。

三、结束语

第8篇:员工管理创新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分析

【分类号】:F284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施工过程比较复杂, 难以实现有效管理

施工过程复杂主要表现在施工参与人员繁多和物料投入繁多两个方面。首先,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施工参与人员众多,尤其是在施工现场,人员更是繁多且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过程中很难做到对每一位人员的有效控制。所以,实际工程中个别施工人员违规操作而损害工程质量的现象非常普遍;其次,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物料的投入种类较多,全面控制的难度较大,加之物料的质量层级较多,实际工程中精准控制较为困难,往往很难实现有效管理。

(二) 施工资料存档工作滞后, 阻碍了施工管理的有序进行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除了需要对人员、技术、材料、施工等组织管理外,还需要注意施工资料的存档管理工作。目前,这一点为许多建筑企业所忽略,认为该项工作只是“摆设”,可有可无,或者只在工程竣工之后才进行资料的补齐。这样以来,施工管理工程就不可能按照预定计划施工,管理往往是依靠以往的经验,缺乏客观、科学的依据,一旦建筑工程出现特殊情况,处理起来往往比较棘手。

(三) 施工质量检查不够严格, 造成了严重的管理漏洞

如上文所述,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其涉及的因素之多,范围之广是难以具体统计的,因此施工管理时,往往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检查,这就为部分建筑存在质量隐患提供了条件,造成了很多建筑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跟国际标准相差更远。

(四)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较差, 事故率较高

安全意识在施工管理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现场的施工管理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然而,现在很多部门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未能将安全意识放在一定高度,导致现场施工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此点的重要性,例如现场施工人员不带安全帽、不系安全带的现象经常可见,这种对安全意识的忽略往往会致使施工安全管理的安全隐患。

二、如何解决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平而布置图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 绘制施工现场平而布置图。在施工实施阶段, 根据要求设毳道路、 组织排水、 搭建临时设施、 堆放材料和设置机械设各、 土方及建筑垃圾、 围墙与入口位置等。做到分区明确, 合理定位。施工平面布置的总体要求是布置紧凑, 充分利用场地: 场内道路畅通, 运输方便, 减少一次搬运: 在保证施工顺利的条件下, 尽可能减少临时设旌搭设, 尽可能利用附近的原有建筑物作为临时设施: 应便于工人生产和生活, 办公用房、 福利设施应在生活区内。平面布置图应符合防火治安、 卫生防疫、 环境保护和无建设公害的要求。

(二)施工现场功能区划分根据施工项目的要求,划分为作业区(辅助作业区)、 材料堆放区和办公生活区。作业区与办公生活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应设置于在建筑物坠落半径之外,应设置防护措施, 划分隔离,以免人员误入危险区域。对功能区的划分还应考虑交通、水电、 消防和卫生、 环保等因素。

(三) 做好材料管理工作。 材料的管理工作, 应从材料供应、 材料采购、 材料进场、 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材料购销中, 运到现场的材料、 配件与订货前的样品不一致是常遇到的事。在材料质量控制方面要掌握材料的质量标准、 材料性能、 材料抽样、 试验方式和施工要求。主要装修和建设配件到货后应及时开箱检验,对不合要求的应及时更换或退货。 主要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料化验单, 各种构件必须具有厂家批号和出厂合格证。严格把好材料关,绝不能让不合格材料用在工程中。

(四)做好施工安全工作。安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预防阶段, 从建立安全教育制度, 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安全值班制度等多方面对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有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检查两方面,建立安全体系至关重要, 工程项目部要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体系的第一负责人的安全管理体系。 在建立安全体系后各部门要适时安全检查, 发现隐患时, 应及时补救。

三、注重施工后期管理

建筑工程后期管理对整个项目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后期施工管理面临工期紧、工序多、工种多、 投入机械多、 劳动力多、 材料的规格品种多、 各工种交叉多、 配套工作的涉及面广、 专业性强、 工作量大等问题。 做好后期施工管理,以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为此,可从组织、 技术、 管理、 经济几方面采取措施。建立有权威、 有组织能力、 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 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特点、 规模、 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 做到因岗设人、 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 并层层分解目标, 落实责任,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 管理措施方面,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 各参与方管理目标始终保持统一,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此外, 还可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促进管理工作。

四、加强施工管理的创新

(一)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为了能够使建筑企业较好地长远发展,首先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其管理的创新工作,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尽力培养和引进一些高学历的管理人才,在管理的创新问题上加大经济投入,明确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建立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案,并适当采取措施,确保创新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能达到落实。另外,在建立的创新方案中要根据施工的具体隋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尽量将方案不断完善,不要生搬硬套,使创新方案能够体现管理的内在要求和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管理技术上的创新

工程从竞标成功到最后的交工验收,除了需要先进的施工技术外,也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技术。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工程比较分散,涉及的人员也多,在工序上也比较复杂,是一个劳动力非常密集并且分工也较细的行业,要想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我们必须把一些新的、先进的管理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建立管理系统。实践也证明,在建筑项目中使用计算机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方面可以建筑行业里面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当施工中

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迅速在系统中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五、总结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全面、深入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施工项目全过程,不仅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还需要广大员工的积极配合,并以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有效措施的执行作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施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真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J].消费导刊,2009,(14).

第9篇:员工管理创新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05-02

创新,即创造。创造是主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屹立于强者之林。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就处于劣势的地位。我国中小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70%,竞争的激烈性不言而喻,尤其对处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西中小企业,更需要认清创新的重要性,有的放矢开展企业的创新。

一、管理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管理创新是企业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管理创新就是要引入新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组织方式而实现的创新。美国管理学家哈梅尔(Hamel)将管理创新定义为:对传统管理原则、流程和实践的明显背离或对常规组织形式的背离。管理创新就是指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各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活动或过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源和动力。通过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人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让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近几年来,我区和全国各地一样,中小建筑业企业发展形势很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广西的泛北部湾经济圈开发政策,加快了广西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建筑业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许多瓶颈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以广西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为例,广西中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大多数是从国有体制改革基础上成立的,由于历史原因,遗留问题很多:一是企业规模小、施工设备老化、净资产不足、历史上形成的社会负担重等等。二是技术力量薄弱。建筑施工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队伍力量不强,尤其缺乏高级施工技术人员,如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一个一级建造师,由此导致企业资质等级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因此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治理的有效性,是实现我区中小企业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所在。

广西先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于2003年10月改制成立,近10年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建立健全规范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现代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和激励机制,公司获得了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底企业总资达到5000多万元,有施工机械设备410台(套);现有员工23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2人,一级建造师1人,二级建造师46人,近几年来接收安置大中专毕业生30多人。企业资质由原来的水工建筑基础处理专业二级,升级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2012年完成施工总产值1.3693亿元,交纳给国家的税收达763.4万元。

总之,企业管理创新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影响着企业的总体面貌。好的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文化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

转变。

中小企业必须抓住三点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独特的企业精神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要认识诚信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塑造和坚持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形成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独特文化特征,取信于客户、取信于社会,对于推动企业从优秀迈向卓越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当前的国际、国内市场日益深化、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在员工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反过来,企业文化也会对企业制度的安排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产生反作用,因为人的价值理念支配人的选择及行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这种价值理念的创新,会推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的。

三、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近些年来,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国内知名大公司也加大了研发投入。更令人惊奇的是广大中小企业也锐意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

技术上的创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在企业的竞争中,成本和产品的差异化一直都是核心因素,技术的创新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会为企业的产品差异提供帮助,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就一定能在市场中击败对手,占据优势地位。当然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企业一项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而企业作为利益分配主体,就意味着在照章纳税后,企业有权对技术创新收入进行自主分配。这样企业不仅可以有效补偿技术创新投入,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研究与开发人员,尤其是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特殊的报酬机制。再者,企业可以根据有效的经济原则,组建有效的研究和开发组织,按要素、贡献分配报酬,激励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增长。

四、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更有效的约束本企业职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产生过程,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它通过激发企业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从而推动企业进步。企业之间的制度及相关知识基础的差异,使得企业很难模仿。兰斯・戴维斯(Davis,Lance,1971)和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C.North,1989)认为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五个主要的阶段,即形成“初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形成“次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协作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其变为现实的阶段。并认为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制度创新存在时滞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与组织的时滞,即从认识外部利润到组织初次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发明的时滞;三是“菜单选择”时滞,即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菜单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创新的时间;四是启动时间时滞,即可选择的最佳创新和开始旨在获取外部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存在的时滞。

五、营销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营销创新是企业提升顾客价值、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营销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活动过程,需要经营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以及系统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从目前我国企业营销实践看,受市场对接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已具备了紧迫的创新意识,但其中大部分企业却不知从何做起、如何努力。其实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选择的创新策略很多,宜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灵活运用。通常,可供选择的创新策略主要有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

所谓观念创新就是企业适应新的营销环境的客观变化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或看法。由于它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或者说它支配着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以,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营销创新最终目的是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营销创新有较强的目的性。正因为如此,消费者需求(即市场)的变化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了方向。

市场创新除了选择有能力企业进入并获得收益的目标市场这一内容以外,还包括新市场的进占与拓展等内容,因为新市场能给企业带来创新收益。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它的产品是否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地满足消费者发展着的需求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直接目的,为此,企业产品需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

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属无形产品,它与有形产品一样,也是市场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营销形势的新变化,企业必须着手建立战略联盟、调整营销机构、开展网络营销、强化营销沟通,实现营销组织的不断创新。因此,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消除部门之间的隔膜,提高营销效率和创新效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致力于市场需求的满足就显得尤为必要。值得一提的是,营销部门必须与研究开发等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沟通信息,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出奇制胜。

对企业来说,创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大胆创新,把握创新的主动权,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做出适合本企业的创新决策,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走上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飞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