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1篇: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一、规划名称

按规划河流、区域名称和规划目标及主要任务拟定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或专业规划项目名称。

二、立项缘由

简述规划流域(区域)水利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论述开展规划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开展规划工作,应附相应文件。

三、项目基本情况

简述规划流域(区域)、河段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往开展工作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规划指导思想及编制原则

按照规划流域(区域)和有关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水利发展规划要求,明确指出规划应遵循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定及经批准的有关水利规划,并与其总体部署相符合。

五、规划范围

简述流域(区域)范围,按规划要求准确划定规划范围,如区域规划说明区域范围。

六、规划水平年及规划任务

明确拟定与国家和地区国土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有关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协调的规划水平年。规划水平年一般应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远、近结合,相互协调,并以近期为重点。

以规划流域和有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对流域治理开发的要求为依据,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轻重缓急拟定规划任务。

七、规划工作主要内容

明确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规划工作可分为基础工作和规划研究工作,尽量做到细化、量化。

基础工作主要指规划范围内基本情况和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地质资料尽量利用已有成果,如需施测,须列出范围、数量及精度。

规划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及深度,应按<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要求,详细列出研究专题及规划工作内容。

八、规划主要成果

根据规划主要内容及规划大纲,列出应提交的主要规划成果,包括中间报告、专题报告。

九、编制单位及组织形式

应明确规划编制单位和组织形式。当项目由若干单位共同承担时,须明确总负责编制单位,以及各参与工作单位分工协议。各参与工作单位成果报告及其产品质量由总负责单位负责。

十、规划工作控制进度

按照完成规划内容所需的勘测设计控制工作量和项目承担单位的生产能力,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生产定额,合理拟定规划工作年度控制进度安排。

十一、规划总工作量和工作经费

1、简述以往已完成的勘测设计实物工作量及提交的成果,评价这些工作量及成果的可利用情况。

2、根据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及规划工作大纲的要求,估算规划设计工日,按当年单价及收费标准单价计算规划设计费用。

第2篇: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2009]46号)的通知>要求,我局组织水政、水保等相关股室负责人参加组成的水政执法检查组,对全县的水资源综合区域规划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水资源的功能区划、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保

护情况,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水政执法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清理检查,现将自查情况呈报如下:

(一)水资源区域规划及管理基本情况:

1、我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76.94万kw,可开发311.77万kw,其中中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112.94万kw,可开发利用67.77万kw,现已开发利用12.*2万kw,正在开发52.2万kw。2003年以来,我

县先后与云南江海投资公司、滇能香格里拉分公司、丽江永同发能源投资公司等10家企业签定了28条河流的开发协议,拟建设22座电站,总装机容量51.05万千瓦,计划总投资30.63亿元。截止2009年6月

底,我县水电站完工项目8个,总装机容量12.24万千瓦,开工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13.2万千瓦,计划近期开工项目2个,其余项目在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1.724亿元,其中2009年1-6

月完成投资4816万元,完成发电量12092万度,其中:引进外资电站完成发电量10553万度。

2、2001年我局编制了水资源综合区域规划及水资源功能规划,但均没有实施。县内没有水资源中长期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以及制定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对水资源实行计量收费,

没有实施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和实施节水措施。

3、取水许可证申请与办理情况:我县办理发电取水许可证14户、办理申请发电取水许可证4户、办理饮用水3户、矿厂4户。20*年度应征收水资源费的发电企业13家,因为受电网的影响,发出的电

量不能外送,加之网价公司对各个发电企业发出的电量做18%的扣减,各个发电企业拒交这18%发电量的水资源费,20*年度发电量30180万度,应收120.72万元,其中扣减电量5432.4万度、21.729万元,

应收98.9904万元,实收61.9002万元,申请缓交37.004万元,缓缴部份目前已到帐。2009年上半年发电量12092万度,应收水资源费48.368万元,申请缓缴15.4114万元,上半年实收32.9566万元。

(二)根据《取水许可与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云南省取水许规定》、《云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

1、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取水许可制定的情况:

(1)我县各级水行政部门实施的取水许可的主体、依据、权限、内容、程序合法;

(2)没有存在越权发放或应发而未发取水许可证的情况。

2、依法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情况:

(1)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了水资源费征收工作;

(2)水资源费的征缴程序规范;

(3)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范围符合规定;

(4)不存在随意减免、不足额征收或越权征收的情况;

(5)对拖欠水资源费的用户、能主动采取积极措施依法催收水资源费;

(6)准确了解地税部门代征情况。

3、检查、了解水资源费的使用管理情况:

(1)我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能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途使用部份水资源费;

(三)规范性文件检查的主要内容

使我县正在编写地方性法规《*县水资源管理条例》,现已进入听证程序,有望年内实施。

(四)存在的困难

1、执法队伍装备差;

2、执法人员多数为事业人员及工人;

3、水政执法队伍专业培训少;

第3篇: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模,性质,区域规划

一、引言

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规划体现了政府管理和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导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规划以其高度的战略性、综合性、政策性,在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协调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和提供高效的城市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也将逐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和政府引导的调控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城市规划及相关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其内容包括:拟定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发展的性质、城市的用地范围,以及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道路、住宅场所、广场、服务设施、公共设施及园林绿化等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全、美好、卫生的环境条件,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了解以下几个概念:

(1)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处的地位。

(2)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一般衡量指标是城市建成区的规模和城市的人口数量。城市的布局结构、占地面积、住宅建设的规模、建筑类型和交通方式的选择等都与城市建成区的规模和城市的人口数量有密切的关联。

(3)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根据某一城市的长期发展计划和设想,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在对该地区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技术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安排,合理的布置工业、交通、水利、能源、园林、旅游等服务型工程建设项目。

(4)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模、城市性质、土地利用面积及各项建设布局进行综合部署。

(5) 城市结构规划。城市结构规划可解释为:为某一个城市或是其附近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定规划方面的政策性的文件。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1、综合规划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进行研究,以揭示这些要素的功能、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全面的分析城市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整体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综合规划具有总体性、综合性和长远性。

2、连续性城市规划理论。该理论最早是由Melville C. Branch在1973年提出的。并且他认为,过去的一些关于城市规划的不恰当的实际运作和不合理的观念,严重阻碍了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

四、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所作的长远性的、全局性的、纲领性的规划。它主要是指在城市建设领域提出相应的建设目标和对策,并在物质空间上做出长期性、全局性的安排和谋划。

2、城市规模和性质。(1)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所处的区域、国家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和所处的地位。 (2) 城市规模主要包括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规模,并且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规模的推算必须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及人均用地指标。

3、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只要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建筑空间与工程技术组合的综合反映。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城市用地的不同形态。城市总体布局是一项长远性、全局性的工作,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对城市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见。

4、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城市是物质财富和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产物,并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因此,要保证城市各项经济、社会活动及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依靠城市基础设施的切实保障。

5、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总要面临许许多多的交通问题。因此,要解决好城市的交通问题,就必须采取综合的策略,通过制定综合的交通规划来实现城市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6、城市居住区规划。居住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宁静的环境,以满足日常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城市居住区规划必须依照城市近期的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做出综合全面的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1) 确定城市的规模; (2) 确定城市的用地位置和面积;(3) 拟定建筑类型、数量及布置方式;(4) 拟定各级道路的布置方式、路宽等等;(5) 拟定公共设施的规模及数量;(6) 拟定各项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7) 拟定城市绿地、活动场所等的布置方式及数量。

7、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环境主要是指影响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环境、资源、地理条件、水文、气候、动物植物以及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

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运输及处理好城市环保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在进行城市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几点:(1)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2) 做好城市环保工作;(3) 合理布局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4) 处理好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的关系。

五、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

(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实施;环境理念在设计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非建设用地保护的强化;城市建设生态循环评价的重视。

(2) 人性化与多元化服务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社会设施的人性化与多元化建设;一体化服务与个性化交通并存;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弱势群体的保护。

(3) 个性与共性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特殊性与共通性的重视以及交流与借鉴的强调。

(4) 城乡统筹规划与区域协同的强化。主要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布局的两极化;对城乡融合的重视;区域交流与协同的发展。

(5) 社会资本建设的重视。社会资本的建设是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表现为:公平性;长期性与效率性; 公共投资管理的完善;多渠道融资的促进。社会资本的使用、建设和维护管理,以及社会资本的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将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6) 规划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实践研究手法和对话说明型手法的重视。

六、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合理的进行规划,可以准确的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项工程建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环境清洁、设施完善、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逐渐的步入了科学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赵和生.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J].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第4篇: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08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09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第5篇: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海河流域现有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已经难以适应现今流域 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修编。结合流域当今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阐述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指出了规划修编工作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 政治 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

规划修编要重点把握以下八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坚持人与 自然 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 发展 。三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坚持流域水利发展与区域 经济 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强化流域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流域各方面对水利需求的同时,牢牢抓住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保安要求高的特点,在规划中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和防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六是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妥善协调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水利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的关系。七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现行规划是修订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八是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规划修编力求体现先进性、 科学 性、经济性,并应重视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成果,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的需求,突出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流域综合规划应对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岸线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项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海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突出解决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1.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沟通流域水系,组成海河流域“二纵六横”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配置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引黄水以及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水区和非受水区用水,城市和 农村 用水。

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提出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规划方案.加大农业节水、 工业 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统筹灌溉规划、城乡供水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规划等,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2.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

确立河流生态功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确定基本生态水量,开展北运河等生态修复试点,保障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

以京津等大中城市水源地、省界缓冲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及分阶段目标,提出地下水限采方案,建立完善的水质水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拟定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太行山等重点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3.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沟通水系、相机调度,注重洪水资源利用。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防治、洪水资源利用和岸线利用规划,制定不同标准下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及措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调整意见。

    4.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

    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完善水利应急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以晋冀豫漳河上游和京津冀晋省界地区为重点的水事纠纷。加强水利信息化.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能力。

第6篇: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作者:王新才 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局

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整个社会层面对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法律法规层次上,也缺少与《水法》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因此,2002~2007年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概念化层面。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全社会和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江流域的部分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总结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试探性、开创性地开展了化工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2008~2010年,恰逢国家“十一五”期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率先开展的园区类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是在化工、石化产业沿长江从下游向中上游转移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长江下游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关停并转了一些化工石化产业,并对这些产业的发展规模予以限制。与此同时,长江中上游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纷纷规划不同级别的化工园区以引进和承接化工石化产业转移。为了加快招商步伐,同时也为规避化工石化产业的环境污染风险,化工园区大多采取了集中建设供水工程、废污水统一处理排放的模式。因此,早期的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对象(表略)仅是园区供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的论证,本质上是建设项目论证。虽囿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但这些试探性的工作对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为后继深入推进规划类水资源论证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深入推进阶段。以水利部《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0]483号)为标志,长江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进入深入推进阶段。2011年是规划水资源论工作全面和深入推进的关键性一年。四川南充经济开发区(化学工业园)规划水资源论证[3]是依照水利部水资源[2010]483号文的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编制的第一份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此后,结合中央水资源费项目,开展了汉江干流、乌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4-5]。2012年是在2011年深入推进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全面推进和逐步规范化的一年,着重深入推进和规范工业园区类、河流规划类水资源论证,并积极推进其他类型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近两年来,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已建梯级水电站的逐步投入运行,使蓄泄矛盾日益凸显,不合理调度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单一水利水电项目水资源论证都是针对单一工程开展论证的,未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或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各工程的整体协调关系考虑,无法从流域全局协调各种矛盾,也无法整体考虑工程对流域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累积影响。鉴于此,长江委在总结工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河流类和水电梯级开发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4-6]。部分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等逐渐认识到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开展有关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6-7]。至此,长江流域开展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主要涵括了工业园区、城市发展、重大项目布局、河流规划4类。

规划水资源论证体系对于规划水资源论证体系的划分,笔者认为总体上应划分为河流和区域两大类,包括:城市规划、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布局、河流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五大类型。(1)水资源是支持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城市总体规划伴生着重大项目布局或调整、城市人口增长、取用水增长、排污量增加等,城市发展必须依靠水资源的有效支撑,同时城市发展又对区域甚至流域水资源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2)园区主要包括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城市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此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似,也应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3)建设项目布局规划水资源论证主要是指,以水资源作为直接、必备、基础支撑性条件的行业性规划。这类规划的建设项目布局对流域或者区域水资源配置、水文情势、水环境的影响较大,主要是指水利(如灌区规划等)、水电、火电、核电、化工、石化、煤化工、造纸(纸浆)、钢铁、冶金、航运等行业规划,对此应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而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不紧密的行业规划,如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公路、铁路等)、民航等行业规划可不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4)河流规划主要包括,江河湖泊流域综合规划、干支流综合规划、河段综合规划等。由于这类规划中,对水资源的供用耗排分析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监测、水资源管理等因素考虑不够,应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国家和各省(市、区)、各地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或规划纲要等。因其需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其实施将对水资源产生影响,故需要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规划水资源论证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2010年11月29日,水利部的《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0]483号)提出了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技术要求。该技术要求的及时推出,对于指导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调整。笔者认为,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目的主要有3个方面:①从流域或区域层面检视和协调规划布局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规划方案的确立提供水资源条件支撑;②从流域或区域层面协调水资源技术和行政管理等,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③指导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分析基础主要是各项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规划总体布局,所在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等。规划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规划概况,水资源条件分析,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度,规划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水资源监测,水资源管理等。以下分河流类和区域类规划水资源论证做简要阐述。河流规划类河流规划类主要包括上述体系划分中的河流规划以及以江河湖泊为主要对象的专业规划,如水电、水利、航运等。规划水资源论证是以流域或河流、河段的综合规划或者专业规划确定的规划方案为对象,在系统分析流域内现状年、规划水平年河道内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协调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合理配置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分析规划的影响及提出对策措施、监测方案及管理要求。河流类规划水资源论证有其特殊性,目前的技术要求尚不能完全涵盖河流类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实际工作要求。笔者认为,河流类规划水资源论证应涵盖以下内容:①流域基本情况。包括流域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水系、社会经济概况;流域内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水资源综合或者专业规划情况、流域规划的实施情况、各规划间的协调性分析等。②分析论证范围与水平年选择。流域规划应以整个流域为分析论证范围,河段规划或湖泊规划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现状水平年一般选择为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时的前1~2a,规划水平年应根据规划确定的项目实施顺序、规划水平年,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水平年综合确定。③流域水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根据分析论证范围及水资源分区分别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供、用、耗、排分析)及潜力分析;按照水功能区评价水资源质量。④流域水资源配置。提出流域和分区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成果主要包括分区供、用、耗、排分析,红黄蓝分区,基本断面控制指标等;拟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水资源管理要求,选取重要水工程控制断面、省界控制断面、水系重要节点控制断面和重要城市控制断面作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控制断面;基本断面控制指标主要包括下泄流量、最小下泄流量、最低水位、COD、氨氮等。⑤统一调度方案与应急预案。针对流域内各蓄水工程的任务、水资源条件、各取用水户的情况以及断面控制指标,从流域或河流层面提出统一调度方案,实施统一调度,检验水资源配置方案是否落实到位,进而提出水量应急调度预案。⑥流域水资源监测方案。提出满足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调度管理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的水资源监测总体方案,以检验调度是否落实到位。⑦规划实施影响分析与减缓措施。⑧流域水资源管理。⑨结论和建议。

区域规划类从区域类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工作实际来看,《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技术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论证工作中应重视以下问题:①区域规划往往深度不够,给论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如部分园区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不明确,园区产业发展规模和定位不具体,需水、退水情况不清,大多停留在规划的宏观分析等;②把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当成了供排水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往往忽略园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等内容,对园区的用水效率指标、节约用水指标、应急措施等分析不够,对园区水资源条件和取用水的联合运用,供水、中水回用、退水等分析不够;③保障措施不明确,如对水源保障措施、取退水影响监测措施、事故污染应急措施、园区用水指标控制措施等的论证较空泛,没有具体落实责任主体和控制手段。因此,区域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内容,仍需参照河流规划类水资源论证进一步规范。主要内容应包括:基本情况,分析范围与水平年,区域水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分析,区域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度,水资源监测,规划实施影响与减缓对策,区域水资源管理,结论与建议等。只是内容的侧重点与河流规划类不同,更加注重区域内及其分区的供、用、耗、排分析,统筹区域内水资源条件、取用的区域外水资源和中水回用合理配置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以及用水效率和废污水处理措施等。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关于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根据以上五大类型,笔者认为应作如下规定。(1)城市、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拟由城市政府和园区主管部门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如存在需国家核准、审批的建设项目或超过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取用水管理限额的,应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由流域机构审查。(2)建设项目布局,如水电、火电、核电、化工、石化、煤化工、造纸(纸浆)、钢铁、冶金、航运等行业规划,应由行业主管部门或相应企业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本行业规划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规划布局在一省(市、区)范围内的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由流域机构审查;规划布局跨省级行政区的,由流域机构组织审查;国家级行业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流域机构初审,水利部组织审查。(3)河流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相应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其中布局的建设项目涉及国家核准、审批或取用水量超过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的,应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流域机构组织审查;跨省级行政区的河流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流域机构组织审查;七大江河流域或干流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流域机构初审,水利部组织审查。(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由相应区域政府组织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其中项目布局涉及国家核准、审批或取用水量超过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的,应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流域机构组织审查。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审查是技术审查,是指导规划实施的重要依据。审查机关出具的审查意见,不同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查意见,不应属于行政许可的范围。良好的技术支撑对深入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明确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资质条件,建立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体系,开展与规划水资源论证相关的培训,提高已有相应资质单位的技术能力。规划水资源论证监督管理与后评估在规划的编制阶段,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是为了明晰水资源条件对规划的保障能力与约束因素,论证规划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的适应性,提高规划科学决策水平。在规划的实施阶段,开展具体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时,首先必须检查其是否符合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要求。其次,在整个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检查各项目和区域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提出的取水用途、用水总量、用水水平和效率指标、退水量、退水水质、入河排污总量等要求,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提出的削减不利影响、事故应急处理等工程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因此,有必要依据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成果,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对具体项目落实规划提出的用水水平和效率、退水水质目标、水资源保护措施情况等实施监督管理。在规划实施5a或实施完成后,有必要对规划水资源论证进行后评估,以检查落实情况,进一步提高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质量。对于没有落实的措施,要督促落实;对于落实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督促其予以改进和调整;对于超出预期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协调各方认真研究,寻求解决方法和途径。实施规划水资源论证监督管理与后评估是必要的,但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和建设项目水资源管理工作可能涉及到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如何落实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监督管理和后评估,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作深入探索和研究。

目前,虽然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得到社会高度重视,但有效推进该项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长江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不仅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还要切实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长江委将以具体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为抓手,努力推进与其相关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着眼于区域大局、流域大局、国家发展战略大局,通过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充分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和各方用水权益,建立水资源监控体系,为区域、流域和国家制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与考核实施情况提供可操作的途径。

第7篇: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镇;城镇规划;管理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s a strategic, comprehensive very strong business.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must frame city alliance coordination institu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highlight key, increasing investment,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Keywords: town; Town plann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镇规划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1.1 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1.2 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小城镇,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

1.3 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水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旅游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我国城镇用地的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域之间分配不均,因此,城镇规划时需考虑各省市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实际,使资源与城镇发展相互协调。

1.4 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区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特点,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

1.5 科学整合

⑴空间的整合。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

⑵小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以小城镇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呈现的。所以,需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对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1.6 整体提升

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也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2 我国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产业结构还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阶段。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与上级和下级的市场之间的交换,而未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没有形成跳跃式的发展。对市场动向与体系外部的机遇把握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市场结构单一,彼此不能协同发展,反而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导致风险加剧。加上地域文化习俗和陈旧观念的制约,“靠山吃山,靠地种地”的小富即安的价值观在潜意识中断绝了穷则思变的创新思想,安于现状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异质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从属关系上对家族和土地的依赖。

2.2 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情况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地方自扩大,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当前城镇体系规划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的宏观和长远效益未被充分认识,也严重制约了规划发挥作用。

2.3 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规划研究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流动性增强,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人口数量,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求。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

3 一体化趋势下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3.1 构架城市联盟协调机构,做好保障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促使城镇协调有序地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行政壁垒、生态恶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从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延续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针对实施机制、政策、措施研究与制定普遍不被重视,缺乏规划实施必须的后续手段,对新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各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等区域性共同的问题上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建议建立由省级机关和市、县政府组成的城市联盟协调机构负责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协商解决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城镇体系规划付诸实施。

3.2 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为切实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文本的规定性和条款性,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要把城镇体系规划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必须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在实践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编制某个地区或某个方面的专项规划,使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城镇体系规划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应该把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各部门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并把它作为引导区域城市化与城镇合理发展,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镇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合理配置空间资源,防止重复建设的手段和行动依据,对乡村地区发展起引导作用。城镇体系规划不应只考虑“点”,即城镇的发展问题,而应点、线、面结合,即不但要对单个城镇、城镇网络进行研究,更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城镇发展过程统一研究。从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来分析研究,根据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确定符合区内大多数城镇发展的方针,尽可能达到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状态,这是城镇体系规划在区域规划中担负的重要角色。

3.3 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建设的重点仍是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主要是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绿化和住宅小区的建设。建设的思路就是在“量”的提高上,重点是“质”的突破。城市水、路、热、气、讯、绿化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要注意城镇基础设施的质量,城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园林工程设施建设要纳入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序列,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未经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同时还要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城镇住宅建设关键在于变革现有城镇住房分配体制,培育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根据目前全市的住房现状,合理确定“搬迁安置、经济适用、舒适豪华”三种类型住宅的比例,以此满足各阶层的需要。工作的重点是老百姓愿意买房,买得起房,买得到房。而以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赖于城市建设资金投入问题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在现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切实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要足额收缴,全部用于城市建设,此外,要引入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方式,从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改革的着眼点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价格关系和有偿使用三个环节上,寻求城市建设资金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陈先林,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城镇规划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7.8

第8篇: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规划 电力工程设计

电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有助于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前提是合理的系统规划,同时合理的系统规划也是具体单项电力工程建设的原则与方针。

1、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的相关性工作包括两部分,为别为长期与中期规划。这有助于指导单项电力工程设计的工作,同时也可作为评判工程建设必要性的重要参考。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在单项电力工程设计的工作中,其内容包括以下部分:电力工程所在地的电力负荷与特性的分析;预选范围内电网电力的规划和负载分析;在满足上述结果的同时进行电量和电力的平衡;给出该区域工程的电力系统规划解决方案;进行相关数据的演算;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优选方案;进行文档整理,对电力系统规划提供设计参考资料。

1.1 负荷预测与分析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对预选地区的电力进行电力负荷预测与分析。在这一设计过程中,一般为中短期负荷预测,年限一般在10年及以下。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市场建设发展的基础工作,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开展,其作用日益重要,它不但成为发电厂电能报价的依据,更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其预测精度直接影响到了电网及各发电厂的经济效益。电力系统是一个运行高度统一的大系统,由于电能不能大量储存的特点,因此负荷预测的需求对于电力系统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2 电源规划与出力情况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核心内容是电源规划,在拟建区域进行电源规划的系统设计有助于了解其电源的处理情况,同时也给单项电力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依据。电源包括地方电源和系统电源,归电厂统一调度的大型发电厂和水电厂称为统调电源,小水电站及公司企业的自备发电机组为地方电源。每种电源在不同时期内出力的情况各不相同,同时规划期间的新建电源机组也将进入投产阶段。因此,需要详细分析各种情况并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

1.3 电量平衡

通常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起约束作用的是电力电量的平衡。我们对负荷预测与出力情况进行分析及所选区域的电力进行电量平衡计算,有助于优化结果,辅助工程技术人员确定电力工程的规模和布局。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其系统最大负荷并根据出力情况的分析,计算出电力电量的盈亏,以此来确定该区域所需要的发电、变电设备容量。在满足负荷需求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分区间的电力电量交换,基于实际情况来增减设备,在满足该区域的电力电量的要求的同时达到高效经济运行的目的。

1.4 系统方案

分析电力系统中项目工程的作用与地位,我们一般采取综合分析原有网络特点、电力电量负荷分布和近期电网发展规划来确定。依据电网的区域规划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意见,结合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综合考虑,采用新技术实施绿色环保经济的电网项目接入系统方案,并优选最佳方案。

1.5 电气综合计算

系统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是相关电气计算,主要为:潮流,稳定,无功补偿和短路电流等方面的计算。

(1)潮流计算,就是已知电网的接线方式与参数及运行条件,计算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各母线电压、各支路电流与功率及网损。对于正在运行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判断电网母线电压、支路电流和功率是否越限,如果有越限,就应采取措施,调整运行方式。

(2)根据项目工程要求进行稳定计算,可以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电力系统的各种故障,以此来确定其主要特征和稳定水平。

潮流计算结果之后可以进行稳定计算,而且电力系统稳态、电压以及频率等稳定计算也是单项工程设计中的主要部分。稳定计算之后,可以对各接入系统方案的运行参数等进行试检验,给出安稳策略和改进措施,从而保证项目系统的运行。

(3)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或中性线)之间发生非正常连接(即短路)时流过的电流为短路电流。其值可远远大于额定电流,并取决于短路点距电源的电气距离。我们项目实施中也要进行短路电流计算,计算接入各节点处的短路电流,辅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合适的电气设备。

2、工程设计中的经验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电网建设正朝着高电压、大规模、电源装机容量需求高的方向发展。在开展单项电力工程的设计中,项目工程中电力系统的设计与论证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做好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已经成为阻碍一些规模不大的电力设计单位的巨大难题。

2.1 开始阶段

系统规划设计工作之前,需要分析和整理收集关于集近区电力系统现状资料和大网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然后对收集到的现有线路、变电站和统一调度电源的资料要进行归档处理,形成关于电网现状的专有基础数据库,并指派专人进行管理。

2.2 工作阶段

通过互联网查阅与实地走访,及时了解电力系统的最新情况,对已建立起来的数据库要实时更新。重点关注各个地区的独有特点和负荷情况,而且收集关于大网内电厂、变电站和该地区的地理分布资料也是建立合理电力系统的必要工作。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力系统要求越来越高,总体发展趋势是大电网、大机组、高电压和远距离输电。因此,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单项具体的设计中,其相关要求也愈来愈严苛。2002年全国电力缺口是2035万千瓦,2003年高达4485万千瓦,2004年虽然国家加快电力建设,但电力缺口仍有2500一3000万千瓦。全国大范围缺电状况导致因素较多,但根本原因是电力供应总量严重不足,电力建设滞后于电力需求增长。[2]该文对电力项目中设计到关于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探讨,并对相关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可供于参考。

参考文献

第9篇: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配电网 规划 可靠 经济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37-01

一般而言,配电网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现状电网分析、电力需求预测及变电站布点结果、规划技术原则、配电网建设项目及估算投资、规划方案评估、结论和建议等。配电网规划的作用在于剖析当前规划区域内电网运行状况,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分布上级电源,选取最优的网架建设方案,提高线路可转供电能力,清理改造残旧设备及线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 配电网规划的一般思路及方法

1.1 规划的基本思路

配电网规划的基本思路有两种,一个是从时间角度来考虑,我们可以分阶段进行规划,一个是从空间角度来考虑,我们可以分区域进行规划。

(1)分阶段规划:城市配电网的规划从时间角度可以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长期规划的目标主要从变电站布点、容量构成和供电范围、网架结构、线路走廊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虑,含对上级电网提出布局的要求。中期规划就是以近期规划为基础,以远期规划为指导,制定的五至十年的规划。近期规划则需根据近期负荷预测和电网现状分析,以规划技术原则为导向,在注重与目标网架的衔接基础上,去确定近期规划方案。

(2)分区域规划:以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变电站布点、现状网络等为条件,对规划区进行供电分区规划,在保证可靠性的条件下,按各区域不同的特点采取与其阶段相适应的方法逐步完善配电网建设,规范并提高其供电能力。

1.2 规划的基本方法

(1)现状电网分析:明确配电网供电接线方式、供电能力、供电设备更新的必要性及可靠性,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改造目标。现状电网分析是规划进行的第一步,只有了解电网的现状,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改造。供电接线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放射性供电,单环网供电,两供一备供电,3-1环网供电,双环网供电等。不同的供电方式适应不同的需求,比如在负荷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我们可以选择放射性线路供电,以节省投资,提高投入产出比;而在负荷密度较高的城区,则比较适合采用单环网供电,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当负荷进一步增长时,则可以考虑两供一备环网供电。

(2)电力需求预测及变电站布点结果: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及用户报装负荷,预测规划年电力需求增长,考虑变电站布点及建设容量。变电站是电能汇集和分配的主要设施,其选址和容量设置在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变电站站址应尽可能的选在负荷最密集的地方,这样在变电站出线上可以节省许多投资,并且有效降低线路运行损耗。变电站主变一般选择2~3台,容量一般宜为40MVA或者50MVA,并按规划年容载比校核要求逐年进行变电站建设,以有效衔接电网发展要求。

(3)规划技术原则:以“简单即可靠”的理念为导向,根据规划区现状网架的特点及理想网架的模式,选取合理的网架结构。一般来说,理想的网架为2-1环网、3-1环网、两供一备、三供一备等,这类网架结构既简单可靠,又经济合理。

(4)配电网建设项目及估算投资:以规划技术原则为导向,根据区域内现状网络状况和负荷预测情况,提出规划年建设项目方案。方案主要考虑能否有效提高规划区域供电能力和完善网架结构,同时必须兼顾考虑建设的经济性。

2 国内外配电网规划研究热点

在优化配电网规划方面,国内外学者已取得了许多成就,例如遗传算法、单亲遗传算法、多种群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基于竞争的启发式方法等。其中,基于竞争的启发式配电网络优化算法是以规划期内系统总投资收益率为目标函数,考虑配电网络接线模式、电压等级和网络损耗的约束条件,通过潮流计算和竞争排序,规划配电线路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选择最佳的电缆路径和电缆截面、合理的网络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的数量和位置,使网络在保证供电质量的同时,投资和网损费用总和最小,即以最小投资,最大限度的满足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当供电可靠性达到一定水平后,如果要进一步改善供电可靠性,则可能导致运行费用急剧增加,甚至可能超过可靠性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此时宜考虑采用人工免疫算法计算最优投入产出值。

3 展望未来配电网规划

目前,郊区配电线路一般仍采用架空线形式,以节省投资;市内繁华地段则采用地下电缆线路形式,以提高安全性和美观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电网线路将主要由电缆构成。随着人口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未来的土地资源必将成为限制电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尽快推广、开展紧凑型变电所、室内变电所的规划、建设工作,以争取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完成供电网络的建设。另外,电网建设具有一个特殊性,它既属于城市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又是保证一个地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在电网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争取政府的支持,将电网规划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共享地方政府规划信息资源,以便更准确的把握电力市场需求变化,将投资落在最有效益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李智宇,陈建福,张荛.基于优化分区的配电网规划研究及实践[J].广西电力,2006(4):14.

[2] 苏志扬.浅谈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J].电力建设,200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