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思想道德素质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道德素质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道德素质概念

第1篇: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7-03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并且,这一内容在今后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大学生思想特点

1.思想主流积极向上。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可见,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高校学生的总体素质却没有顺应发展的趋势,反而出现个体素质下滑的现象。但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取向总体上是正确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有很强的民族荣誉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现代教学提倡的是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而学生也积极地响应这一口号的号召,积极的配合学校的教学,深入到各行各业,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同时,又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2.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目标与现实形成反差。很多大学生带着一腔热情投入到社会实际中,他们怀揣着自己远大的梦想,离开和谐的校园,进入复杂的社会,接触真实的工作岗位来锻炼和实习。但是很快他们便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他们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显得非常渺小和无助。他们会发现,自己所从事的也许是社会最底层的职业,他们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轻松,而是异常枯燥和艰辛的。因此,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对理想目标产生怀疑,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

1.尊重大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了解人的需求,还要了解她们的利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性,就必须尊重她们的需要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人的需求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转变的,而且人与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这就造就了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尊重大学生的利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

2.高度重视以人为主体。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承认自我的主体性,也要承认他人的主体性。这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正是因为人的主体性,才决定了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不只是单纯被规定的对象,而是能够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去自主选择、建构、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将学生置于目的境地来看待,双方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的。教学的进行、教育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弘扬,所以我们时刻都要重视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3.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而学校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走向社会。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她们多方面知识,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她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教育重点绝不仅仅是教导学生专业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想,这三点里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无论你学习成绩多么好,工作能力多么强,如果你不具备良好的品德,那你就是失败的,是这个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构建全面的育人机制

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在全员育人中,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一切资源,积极寻求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全过程育人中,要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在全方位育人中,要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总之,要发动一切力量,寻求一切支持,努力为大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将人文关怀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

(二)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教会学生充满爱

交流谈心是一种交流的渠道,它是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不能替代的最普通、最随意、最经济的一种抒情形式。交流谈心看似是最简单不过了,然而它却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思想道德教育,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这应该是教师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很多教师一直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在整个教学期间并不重要,反倒认为是教育知识更重要。虽然在校期间,学生学好知识是重点,但是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也应该是我们教育的重点,并且是重中之重。而思想道德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爱,让学生充满爱。爱是一种奉献,是相互的包容和理解。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真善美,也因为有了爱,才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才使得社会得以和谐发展。让我们的师生关系变成名副其实的爱心之城,促进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

(三)将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1.改革传统教学观念。人格是人物品鉴、评价的最基本的概念,指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体现在人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或道德水平。在职业教育中可以通过有关人格的理论知识和不同类别的人格典型教育,让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吃苦耐劳的品性,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扬重德轻智的教学观念。不能在向以前那样片面的强调认知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把职业从业资格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使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工作时,能够更从容的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时刻保持一颗热情、正直的心去参与到工作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2.创新教学方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仍然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教育的重心过度的放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要能够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创意思维能力,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创新,针对这样的现状,高校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不是固定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选用其中某一个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导向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悬念导入教学法等等。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变厂为校、厂校互动,让思想道德教育走出课堂,走向工厂。职业道德、价值取向、职业规划应该是我们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四)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向来是单向灌输的工作形式,在学生心中,教师是一名信息的传播者,而不是一位可以相互倾诉、相互交流的好朋友。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一个单方向的活动,它是需要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要想真正实现和谐的教学状态,我们就要打破这种常规,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在很多同学的眼里,教师总是高人一等,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强烈的距离感。通过网络这个交流平台,教师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赖以信任的好朋友,学生也能和教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例如微博、QQ、微信等等交流工具的运用,都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种关系的转变,教师和学生也能恳切的交谈,也能就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进行高效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可以打破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影响面小的局限性,互联网倡导的是自由和平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单调和枯燥。

参考文献:

[1]张华.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5).

[2]沈壮海,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2).

[3]范小青.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05).

[4]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D].高校理论战线,2008,(03).

第2篇: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主任;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46―01

《辞海》中关于素质的解释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而在教育学上的素质则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根据这种理论性的解释,我国国家教委又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的定义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对小学生的要求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是直接对应试教育的挑战,根据国家教委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定义,素质教育对处于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而言思想道德水平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指社会公德、传统美德、职业道德等社会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指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看待认识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等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要求学生要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更要要求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心态,同时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有较高地智力水平。智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很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对学生智力水平有所提升,对参加过素质教育训练的学生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有明显的智力差异,这也是进行教育开化的一个重要目的。三是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强,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智力和文化知识水平有一定提高,更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为将来进行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会享受美则是一种生活能力。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则是素质教育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也换,从更为抽象的角度来讲享受和创造美也是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小学生义务教育中必须要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是小学生生活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实现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要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好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则是有效发挥班主任重要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班主任的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确定的版主的角色定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为人师表

教师的基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论社会怎么发展,竞争如何激烈,笔者认为学好基本的文化知识是小学生最本质的工作。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不论她肩负着多大的责任或是环绕着多么荣耀的光环,一名班主任摆在第一位的角色这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则是问为人师表。能否当好一名普通的教师是衡量班主任是否合格的基本指标。为人师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方面要传授文化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知识传达给学生,同时还要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交给基本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较强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求一时教学成果,更应该教会学生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另一方面要做到言行举止和道德素质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为人师表的内涵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尤其是对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小学生,班主任更应该能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来看,为人师表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基础性职责所在。

(二)良师益友

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持续性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内通过学生课堂教学可以全部实现,因此作为耿小学生联系更加紧密的班主任而言要比其他任课教师在学生身上付出的更多,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深入学生生活的细节,以更低的身份姿融入小学生的世界。只有跟学生们融为一体,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班级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方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作为班主任,不仅是一名良师,更应该是一名亲切有爱的朋友,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营造一种平等、公平的氛围,不歧视差生,也不偏袒优生,在日常教育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说理式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严苛管理。

第3篇: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1“大医精诚”的思想内涵及传统医学思想教育的困境

1.1“大医精诚”的思想内涵

医学名著《千金方•大医精诚》中系统的阐述了为“医大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和职业操守。《大医精诚》在要求医者具有精湛医术的同时特别强调“医乃仁术”的观点和要求。儒、释、道诸家道德观在《大医精诚》中均有体现:儒家———“医乃仁术”、佛家———“大慈大悲”、道家———“无欲无求”,为行医者树立了可谓“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的美德风范。“大医精诚”对医生群体的道德建设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医生的要求过高甚至太过苛刻。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环境下,医生作为职业人,也有形形恰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阐述的各类现实需求。一味地强调为医者必须“大慈大悲”“无欲无求”,并且会给社会大众造成一种“凡是医生就必须看好患者的病,且必须‘无欲无求’,不计付出和回报”的不良氛围。医学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保健服务不断更新升级面临种种全新的、现实伦理问题需要应答,而在全球化境遇中的社会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以及道德观多元化让我国传统的医学伦理在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层面陷入困局。

1.2传统医学伦理学“译介-嫁接”方式在本土医学生思想教育教学中困境的探源

中国的医学伦理最先引介于西医,是一种“译介-嫁接”的舶来品。这种“翻译-引介-消化-推广”的方式,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水土不服”:西方崇尚“自由”“实现个人价值”,医学伦理学也充斥着职业人观念,互利互惠;而我国传统医学道德观———“大医精诚”要求行医者“无欲无求”“大慈大悲”“精诚仁朴”,两种观念有一定的冲突,在实践过程中让医生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翻译-引介-推广”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造成观念滞后于社会现实。在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教材范式层面,现行诸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概念欠规范,内容不准确”“内容较为雷同,目的性不强”“重知识,缺能力培养”。目前大致有三类范式的教材:其一,罗国杰教授将理论与中国社会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之范式;其二,在美德伦理框架下,强调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范式,该种范式以廖申白教授相关作品为代表;其三,王海明教授将美德伦理学、元伦理学以及规范伦理学在个人和社会视角下相结合的范式。当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习惯采用“4+1”,即四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一门形式与政策课,以教师讲述为主,多为大班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和社会实践。学校“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教育”的培养方式,更让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为薄弱环节。早在1983年,一些医学伦理学家就呼吁将医学伦理学引入大学课堂,帮助医学生确认并澄清生物、医疗过程中的相关道德问题。尽管一些高校也相继开设医学伦理学相关课程,但其教学成效欠佳。

2“大医精诚”协同生命伦理学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2.1协同教育是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径

生命伦理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及其各自的传统伦理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视“舍生取义”“重集体协调、轻个人理想”,形成了极端重视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克制的内在修养提高。而西方文化重视自由、平等以及效率,追求个体的自我意识以及个性自由。西方社会在宗教的长期影响下,强调社会成员享有在一定约束下的最大个体自由。相应的医学伦理学是一种对医生这一职业群体的约束,医生享有在约束下的最大自由。但是全球化进程打破了文化上的各自封闭和相互独立,文化大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提倡尊重、宽容、合作以及相互消融,是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的理想追求。

2.2有利于重构医患和谐的良好局面

医患矛盾突出已成为我国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不争的事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医疗机构发生医疗纠纷约为7万件左右,每一起事件都会令眼下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医患矛盾突出在溶蚀医(护)患之间本来脆弱的信任关系的同时,也招致社会舆情对医生职业群体的污名,并摧毁着医生“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医生职业群体形象的塌陷除了个别媒体不良渲染和推波助澜外,与医生的道德素质滑坡有着极大的联系,最直接的原因则是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失败。“大医精诚”协同生命伦理学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学校开展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索出便捷、可行的教学范式,为医学生提供出正确合理的价值选择,为政府和社会营造出和谐的医疗环境。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医院、医生、患者等诸多利益主体相互协调,寻求达成各方互惠互益的共识条件。

2.3协同教育是对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大医精诚”医学人文精神的至高要求,是对历代医家医术医德的高度概括,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与人文知识体系内在的统一性的具体体现。“大医精诚”既要求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求行医者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是医务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中国传统医学的行医准则,也是对医师思想品德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经典概括。大医精诚精神的重塑和重视,极大地传承和发扬着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是中华文明薪火传承的可贵写照。在“协同创新”被提出的当今社会,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必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批判吸收先进文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资源平台,实现知识共享,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多样化的协作,促成文化的跃升。在吸收西方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教学经验的同时,利用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与人文知识体系内在的统一性,将中医文化精髓之“大医精诚”精神融入生命伦理学,是做好我国本土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明智之举。

3协同中西医人文精神并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3.1合理引导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以营造良好的氛围

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在影响公众价值判断、触发社会焦点事件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积极引导、合理动员、正确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利于中西医文化协同发展,并充分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例如,一些医学伦理学科研组织或机构,利用网络平台,普及“大医精诚”和生命伦理学知识,关注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针砭时弊,提出促成“大医精诚”与生命伦理学协同创新,共同作用于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

3.2重视生命伦理学科研的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的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效不佳,学校重视不够。在国家“政策之窗”尚未打开———问题源流(ProblemStream)尚未形成、政策溪流(PolicyStream)尚未面世、政治源流(PoliticalStream)尚未萌发的状况下,仅仅呼吁政府为“大医精诚”协同生命伦理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够的。从事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应该致力于本土化的生命伦理学探索,并促成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对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例如,相关的生命(医学)伦理学组织可以召开主题研讨会,通过广泛参与、多方讨论、集思广益,促成中国医学文化与西方医学文化协同发展,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参考样本。又如,相关科研平台可以公开招标,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目前处于研究薄弱环节但亟待改善的医学生思想教育相关问题。

3.3利用MOOC、“翻转课堂”等革新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第4篇: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生;应然素质;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61-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能力方面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还有许多局限性,存在实然素质和应然素质的长期背离。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对于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应然素质能力的有效路径进行探讨。

一、实然素质和应然素质的概念界定

关于人的素质概念有很多观点,但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所谓人的素质就是人能使自己得以成长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品质的集合。人的素质在内容上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人的素质在形态上存在两种,即实然素质和应然素质。实然素质是指学生已经具有的,并且对发展已经起作用的品质,它表现为人的现实性;应然素质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为使自身得到发展而应该获得的某些素质和品质,表现为人发展的未来状态。实然素质和应然素质的辩证关系为:实然素质是提升应然素质的前提基础和条件,而应然素质是实然素质发展的前示导向。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学生具有的实然素质基础上,提高其应然素质,同时两者相互促进并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相互转化,用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广泛的适应性,形成和谐发展。可见,素质教育是以形成、发展和完善人的多方面潜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只有找准了教育的起点,才能展示教育的前示导向。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缺失及其表现

(一)高职学生的实然素质起点较低,与应然素质存在背离

高职院校有85%以上的生源来自农村。由于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教育资源较为匮乏,造成农村学生自身的实然素质水平起点较低,这些学生在考入高职院校后,面临思维习惯、素质修养、适应能力等诸多问题的考验,意识观念的冲突碰撞导致其自信心缺失,甚至会产生自卑感。而生存和就业压力,又使他们在应然素质提高方面趋于功利性和现实性,片面追求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提升。

(二)高职学生的创新和管理能力不足,限制应然素质的提升空间

创新与管理素质是应然素质的核心要素,其涵盖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管理和决策能力等诸多因子,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新时期高职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共性发展,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单一的课程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这无疑会造成学生创新与管理能力的下降,从而限制应然素质的提升空间。

(三)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拓展性受限,直接影响应然素质的内在质量

职业素质包括专业技能、敬业和进取精神、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职业适应能力等,是应然素质的基本要素。职业素质反映了个人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预示着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对实然素质的发展具有前示导向的作用。由于专业差异,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局限于自身专业领域,使得其职业素质比较狭隘匮乏,专业拓展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直接影响了应然素质的内在质量。

(四)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幅度缓慢,造成应然素质的转化层次较低

人文素质是个体在人文知识和理念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素质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精神意识形态特征,决定着应然素质的层次高低,是应然素质的关键要素。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技能课程,缺少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人文课程,没有形成既有知识层次又有思想内涵的人文课程体系,导致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幅度缓慢,从而造成应然素质的转化层次较低。

(五)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知行脱节,导致应然素质的提升动力不足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主要包括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人生价值的品位,是评判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应然素质的核心驱动要素。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目前依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素质的功利主义教育现象,使得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时代下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知行脱节。由于思想道德素质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导向、动力保障作用,因此,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旦滑坡,会造成理想信念的疑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茫然,从而导致应然素质的提升动力不足。

三、提升高职学生应然素质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需要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课程的比重,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知识教育之中,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融合。

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厚积薄发。因此,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要避免专业基础缺失,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淡化专业意识,拓宽专业口径,使课程体系融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整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形成。

(二)强化实践育人作用,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强化实践育人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把知与行统一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知识技能大赛、科技节等实践活动,不断拓宽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双重提升。

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还要始终贯穿产学研结合教育,即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以此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注重个性化教育,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良好个性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让个性充分发展,并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尊重和保护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是要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如建立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制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修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精神,有利于保持学生本色、彰显个性,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注重个性化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与学生个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各项权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和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双重熏陶,并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内化成自身的思想品质和人生价值,从而促进应然素质向更高层次递进转化。

(四)加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第5篇: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问题与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学生更是成为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在网络背景下成长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将承担2l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由于目前正确的网络使用规范和健康的网络文化还未发展成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素质的内涵

关于网络道德的概念,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见解。综合起来,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指:在网络社会中调节网民与网民,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

网络道德素质则是人们在整个网络社会活动中(包括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等)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它包括网络道德行为主体(网民)的道德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道德情感和意志特征,以及网络行为过程中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能力等要素。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迷恋网络而使许多大学生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长时间面对电脑容易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精力和体力透支,造成即使下网后,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也比较普遍,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导致情感的不真实、不可靠,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二)网络行为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网络上的人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这就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由此,网络不文明行为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调查显示:有86.3%的大学生看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3.2%的大学生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比如谩骂、恐吓、散布虚假消息,30%以上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和散布虚假消息,即使是在学校较受欢迎的BBS,也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那上面发表的个人见解很值得一看,87.3%的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此外,网络行为的不文明现象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扩展,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三)网络剽窃现象严重,侵犯知识产权事件时有发生。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分享使得网络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互联网信息产生、加工和处理的数字化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自由、免费”的思想在大学生网民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大学校园中,学生随意下载软件、下载网络文章是一种普遍行为,通过网络伤害他人、偷看他人文件也屡见不鲜。不少大学生曾经有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稍作变通即当作业交给老师的行为。有更值得反思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的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也直接从网上下载,有的文章中甚至还留有下载的地址,这种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剽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加剧了学术腐败,导致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探讨

(一)加强“两课”教育,改革传统德育课程形式。

“两课”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两课”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精神,使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浪潮的冲击下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外来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力。我们在加强“两课”教育的同时,也可将“两课”将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层次的特定主题的讲授用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道德观时可专门开设“网络道德素质与修养”专题,在探讨人际交往时,可加进“网络交往应讲究的礼节”等内容;在讲法律基础基础部分时,可增设“网络人的生存法则”专题,介绍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犯罪等知识,引导大学生依法行事。在《基本原理》课中可增加有关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的内容,引导大学生透过网络现象认识网络本质。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网络活动,形成道德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

电脑和网络的日渐普及,特别是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配置了电脑,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好学生自发建立的这些局域网,广泛开展各种网络科技活动,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各种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我们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网络文学作品大赛、软件编程大赛、校园DV视频展播、网页制作和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三)规范网络道德,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加大网络监控力量,清除网上垃圾,规范网上行为,为大学生提供―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为了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保证网络健康、有序运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我们要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办法”,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络法纪,并制定相应的处罚办法。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达到在思想道德领域中进行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我们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规范他们的网上言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努力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之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

(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网络时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耽误学习,损害身体,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包括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紊乱,其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我们应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心理普查、在线咨询,通过QQ、MSN、BBS、E-mail等对大学生进行实时或及时的支持和指导,从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人格。

参考文献:

[1]白雪峰.网络环境下的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2]詹秀菊,刘秀峰.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6,(2).

[3]杨万江.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理论探讨,2002,(6).

第6篇: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职业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它强调专业的首要效应,但同时也看重除专业外的思想道德素质,它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技校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适应择业、就业、再择业、再就业这样的大趋势。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90后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怕承担责任等行为习惯。这将必然导致他们职业素养的缺失,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应得到相应的提高,我认为健全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一名优秀的技校毕业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不仅包括本专业的知识同时也应涉猎相关专业的知识,博览群书,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技校毕业生,动手能力更是关键,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就业过程中,既懂工艺流程,又能加工出标准合格的工件,这样的员工最受企业欢迎。为此,当代技校学生要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在扎实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培养沟通能力。对企业的员工而言,沟通能力,对协调各种业务往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培养沟通能力需要自信心和必要的技巧,对当代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1、注意沟通中双方的互惠和相互尊重;2、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上看问题,了解对方的思想观点;3、要积极地在矛盾和冲突中寻找共同点,提高沟通技巧。第三,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并不等同于毕业生在学校里所取得的专业成绩。“终身学习、成就终生”,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成为有潜力可挖、有发展前途的员工。而创新是赢得成功的又一个重要保证,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我们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第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现代企业对员工提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形成单位或部门的凝聚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个人要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首先要把自己看做是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使个人的目标服从于团队目标。同时,个人的发展、成长随着团队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现代企业,许多生产任务需要成百上千个员工的协作才能完成。因此,企业在选择员工时特别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考察,那些集体观念淡漠、很难和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

(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目前,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时不但关注学生所具备的多种能力,更加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尤其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一,道德品质的培养。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道德品质是个人成才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才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个人成才具有统帅和导向作用。所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积淀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自觉地向道德榜样学习,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第二,敬业精神的培养。对待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验实训到校外社会实践,构建学院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局面。技校学生要想适应当今的职场环境,就必须具备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强烈的责任心,带着激情去工作,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三,诚信意识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育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教育他们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诚信是国家、企业、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从忠诚、感恩、市场观念的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把学生打造成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强、辛勤劳动、无私奉献、虚心好学、严于律己的优秀员工。

三、结语

第7篇: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高校大学生 道德教育 现状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肩负着建设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其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对社会上同龄人以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因此,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而高校作为“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的灵魂”,担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1、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一些大学生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2、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3、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大学生高消费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对当今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1、家长过分溺爱。许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2、社会上诚信缺失的不良环境影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特别是还未建立起健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致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为追逐利益而抛弃诚信的现象,并形成了诚信缺失的不良环境。3、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成绩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1、加强传统教育。在传统教育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1)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时空的概念,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2)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高校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2、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二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2)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3、强化心理素养。心理素养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多途径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3)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遵循“道德以德育为首,德育以教育为先,教育以文化为本”的原则,积极拓展道德教育路径,树立与公民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提前进入公民角色,让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在大学生身上得以内化,实现公民身份真实化,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第8篇: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实习;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18-02

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一是做好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二是在实习中强化知识,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三是学习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实习是中职教育(2+1)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操作能力,感受生产现场,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管理,提升思想道德的最好阶段。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或学习后,以及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中职学生将来是要走入生产一线的主要力量。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他们在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作为中职校的一名专业课教师,深知身上的重担,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我们清楚: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很认真,他们有时睡觉,有时玩手机,真正掌握的知识并不是很多。如何使他们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最好的时期就是实习实训阶段。实习实训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和盼望的,我们应抓住这一阶段,让他们既掌握一定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那么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做好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实习课的第一节课是安全教育,安全是实习中的首要问题。到了实习车间,同学们往往感觉一切都很新鲜,总是想去碰这儿碰那儿,在不经意中可能损坏机床,同时也有安全隐患,这时一定告诉学生必须有理论知识作指导,方可动手操作。在此时,进一步学习本次实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要进行严格的考核,通过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不能通过考核的必须再学习,直到考核通过。安全教育时,老师不能只讲安全要求,对实习中在哪些地方容易出现事故以及事故产生的后果要加以介绍。比如“机加课”的车床实训,安全问题一直是领导和老师十分重视的,而同学们往往表现出对安全的忽视,我们要将车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告诉他们。例如,测量工件时,必须停车后进行,变换转速时必须停车进行。装卡完工件,必须将扳手取下。否则都有隐患发生。此时讲述自己见到的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与上述情况有关的安全事故,并且列举过去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安全问题,使同学们提升安全意识。此阶段也是强调操作要点的最佳时机,进一步巩固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实训课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二、在实习中强化知识,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一二年级的实习多数是在校内进行的。钳工是机械类学生不可缺少的专业实习。它是一项完全靠手工操作的加工,是最能体现一个人耐心、细致的动手活动。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可能觉得钳工实习是一项很辛苦,很枯燥的工作,从思想上有所准备,同时也有些期待,希望实习期间能好好感受。

实习中鸭嘴锤的制作,首先是按照图纸要求对工件进行划线,要求学生要细致、认真、精益求精,不能出现一点差错,因为它是钳工实习的基础。在这里如果马马虎虎,将给后面工作埋下隐患,无法弥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在锯削、锉削过程中,强调操作规范、加工细致,有耐心。测量工件时,要求准确、快捷,同时说明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和保养。孔加工时,再次说明钻床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强调安全。对于这些安全教育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不过真正能够掌握这些技术,必须掌握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还需多练习。从选钢材,选工量具,到工件的加工,直至看着自己心目中的模型逐渐清晰起来,学生内心的喜悦必将驱除手臂的酸痛、全身的疲倦。虽然钳工很累,不过看着自己的辛苦努力的成果,一种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当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产品没有别人做得好时,正是我做思想工作的最好时机。我会告诉他们,工作态度和操作技能决定一切。今天我们在这里实习,不仅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是技能的提高,工作态度的端正。明天我们即将步入工厂,企业需要有高超技术的人,更需要有认真工作态度的人,二者相比较,良好的工作态度重于高超技术。技术不好可以学习,态度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企业更注重态度。

在实训中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是一个有峰有谷的波浪曲线式上升的过程,技能进步的速度时快时慢,学生单靠一时的热情是不行的,需要靠坚强毅力和拼搏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克服障碍,保证操作技能节节上升。在实习实训中教育学生以辛勤劳动为荣,更要不断强化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吃苦的品质。

三、学习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实习,要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按企业的要求约束自己,严格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履行请假手续。我们知道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传授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由于目标的不同,管理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别,我们要适应企业的管理。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产学实训基地,并使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及基地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等现场高技能人才的悉心指导下,对工艺、技术、设备、岗位操作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同时优良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艰苦创业、敬业爱岗、刻苦钻研、团结合作、严守纪律等方面都受到教育。感受最深的是企业严把安全质量关,在质量上来不得半点马虎的严谨作风。在课堂上老师曾向学生强调产品的质量,但在学生的头脑中基本没有概念,通过到企业学习,他们感受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了解了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

在企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要让学生体会到工作中要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总有一天是要独立工作的,没有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去企业实习,大企业良好的管理模式和培训方式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需要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懂得:虽然是实习生,但是要明确自己实习的目的,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否则会一无所获。还要让学生明白: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默契配合,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

总之,通过实习,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在思想道德方面更是大有收获。它使学生能够自我约束、主动学习、自觉成才。

参考文献:

[1]李应军.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5).

第9篇: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法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基础工程;是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行为现状及特点

(1)思想活跃,求新求实,但辨别是非能力差。现在未成年人十分活跃,求新求实,求美求乐。他们的观念和意识出现了社会化和成人化趋向,考虑的问题往往与他们的年龄很不相称。他们常比“谁家有钱”、“谁家楼房大”、“谁父母官位大”、“ 谁家的车漂亮”等,这些都是过去未成年人所不知道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头脑中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将在发生变化,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他们主观盲目模仿,缺乏识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如有的喜欢穿新颖、流行、名牌服装;有的喜欢穿金戴银,扎耳朵眼……在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打上了世俗的烙印;有的未成年人为了追求享受,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未成年人爱动脑,求知欲强,但大多数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单纯地认为学习就是完成作业,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但是当前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别越来越小,对未成年人启蒙期提前,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有时提出的问题常常令人难以回答。如有的未成年人问家长或老师:“为什么XX小朋友的家长是市长,就有人给送东西?我长大了也要当市长。”他们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但说明孩子越来越聪明,而且也说明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爱动脑思考。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虽然有部分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学习动机比较模糊,他们的理想是长大了要当老板、做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未成年人正处于品德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周围感情气氛十分敏感,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感染而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可塑性很大。

(3)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强,独立能力弱。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家庭其结构趋于单一,过去几代同堂的家庭逐渐减少,独生子女占据家庭主要地位。因此,未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时刻意识到了自我的作用和力量,习惯于别人围着自己转,在他们的头脑中很少有“他人”的概念。所以有许多未成年人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上学让家长背书包、放学家长接;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生活自理能力差,这些缺点给我们敲响警钟。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偏差的原因

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特点,它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意识陈旧而导致的结果。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种不健康的报纸、书刊、娱乐场所、“网吧”等无不在未成年人的头脑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分不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父母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生活习气,都会对在启蒙时期的未成年人产生影响:一是行为影响,二是思想影响,三是语言影响,四是知识影响,五是环境影响。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做法

1.抓好资师队伍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的工作就如阳光雨露,是人类文明之母,学高为师,身正为表。它的职业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是个博学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品德行为高尚的人。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他们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因此,学校要建立师德考评档案,选聘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再提高。

2.抓好课堂教学,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之中

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好各学科间的渗透工作,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传统、民主法制、科学知识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抓好思想品德的教学,利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审美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开设好法制课,并定期请法治校长为师生作法制报告,使未成年人从小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

3.抓好养成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根据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梯次递进机构。如:幼儿阶段重点是抓好幼儿道德启蒙教育,培育最基本的语言,事物认知和行为能力;一至三年级段重点是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四至六年级段重点是加强“五爱”教育。并结合新《守则》和《行为规范》的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通过学习使他们入脑、入心,人人遵守,从小懂规则、讲道德、守信赖、有孝心、有责任心等。

4.抓好活动载体,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德育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如:①环保教育——开展“小手牵大手”的活动,即由教师教育学生,学生告诉家人,家人向社会宣传,使之形成“通过一个学生,影向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庄,抓好一个学校,由点到面推进,辐射整个社会,形成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②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③结合青少年的爱心,开展手拉手的帮困助贫活动,④开展诚信教育。

5.抓好家庭教育,夯实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础

有一位名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深刻挑明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所养、所育,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从现实看,家庭教育不仅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文明行为、高尚品德的影响和作用更大。因此,各学术团体、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应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切实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并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建立检查评估机制;规范教学管理,办好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抓好校园文化,创设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