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规划的方法范文

区域规划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规划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规划的方法

第1篇:区域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田园城市;技术主义;公众参与;人本主义;系统综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越来越多的浮现出来。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困局,从大城市交通拥堵、雨水淹城、空气质量恶化到用地的合理性,公众逐渐对城市规划的作用产生质疑,而作为城市规划从业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拍脑袋做决定的情形也使自己的职业自信严重动摇。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及未来会有怎么样的发展趋势,通过阅读城市规划方法论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演变的相关论文,试图探寻问题的根源,进而预测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演变

1、工业革命至二战时期

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城市规划以大规模的建设厂房和住宅为主,对物质空间环境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的方面。

同时源于环境污染和卫生状况的恶化,规划开始由工业发展布局和土地利用为首的物质形态规划逐步转向解决社会与公共卫生问题,出现了田园城市理论、广亩城市等城市理论。随着进化论的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开始得到了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高密度和交通拥挤成为突出的城市问题,规划界有人开始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探讨高度集聚城市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柯布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学者获得了实用主义者的大力推崇,并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缺乏对城市现象多样性和复杂性全面和深入认知,认为物质环境能够决定社会生活质量的物质决定论具有广泛的公众基础。城市规划是以建筑师为主导的精英式规划,是对未来终极蓝图的描绘。当时的城市规划思想以理性实用主义为主导,将城市规划视为技术活动而本身不带有任何特定政治价值观或评判的观点。

2、1960s时期

受到格迪斯的“ 调查―分析―规划”理论思想的影响,系统理论与科学得到了长足进展,人们开始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城市,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尝试着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为建立复杂的数理模型提供了支撑,具有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城市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不再认可规划师描绘终极蓝图的想法,系统理论冲击了此前以物质和设计为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由于1960年代的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冲突和文化反思,经过社会变革之后,分化的社会群出现不同的利益诉求,Davidoff对“技术主义”进行了自我批判, 认为城市规划者应当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承担委托人的倡议责任, 并应特别关注城市规划中所忽视的那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从而在城市规划界产生了倡导性理论。随着西方民主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逐渐普及开来,进一步推动了对城市规划活动的政治本质认知。

在这一时期,理性过程理论逐渐得到发展,理论支持者认为可以通过对过程和程序的控制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他们认为城市规划判断在本质上更接近于政治, 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 因此将城市规划视为以实现特定价值观念为导引的政治活动,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规划中涉及的政治问题。

3、1970s至今

到70年代初期, 学者们普遍认为城市规划兼有政治内涵的系统和理性过程。随着黑人运动、人权运动、妇女运动的社会思潮兴起,强调自由平等、多元和差异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萌芽,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对理性过程模式产生批判,意识到好的程序不一定导致好的结果。出现了新学派、交往规划理论等。城市规划者的角色发生转变,认为城市规划者在价值判断方面并不具备更为高超的技术,不再承担技术专家的角色, 而是更多地充当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者的角色。

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城市规划开始重新回归人本主义。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出现,城市规划学者开始从生态角度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可持续的规划理论开始兴起,并开始逐渐占据规划理论的中心位置,可持续发展理念至今仍在发展完善阶段。

4、城市规划方法论与方法的演变

城市规划方法论是认识世界的思路,具有哲学视角,核心理念是过程性;方法是具体的程序手段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哲学传统先后经历了唯理主义、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阶段,技术方法经历了美学工程技术、系统分析、模型数理分析、逻辑推导以及系统综合的变化。

二、我国当前城市规划方法的现状

1、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规划

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导,规划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由于缺乏对城市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深刻认识,以规划师个体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判断来代替社会各类人群的需求,造成了由个人对发展趋势把握不清而产生的不良后果由全社会买单的结果,公众参与的发展还需要民主进程的进一步深入。

2、规划师角色的困惑

社会各利益阶层的诉求差异日益增大,在此现实面前规划师到底扮演何种角色,是各方利益的调和者,是保护弱势群体,还是代表强势的政府立场?这种困惑是目前规划师迫切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政府也成为了实际利益争夺的一员,保证社会公平随之被自诩为规划师的责任。但在实际的社会体制下,政府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削弱了规划师的发言权,规划师往往成为了地方政府实现某种政绩的政治工具手段。

3、规划的动态性仍停留在认知表面

虽然城市规划在空间实体上展开,但由于政府的强势地位以及追求形象的需求,很多规划仍处于美学设计阶段,对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认知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4、技术方法缺乏理性认知不足

城市规划无论是问题分析,还是方案建构,或者是理论研究,都偏于宏大叙事和个体的随想规划,缺乏理性的态度。方法都偏于“软”方法和不可检验性的方法,缺少“硬”方法和数理方法的运用。随着3S、VR等技术的发展,数理模型的输入和输出表达变得越来越被公众所理解,应加强理性分析来提高规划者对城市这个复杂综合体发展趋势的判断。

三、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1、从工程技术手段到人文关怀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被普及,具有了广泛的公众基础,城市规划不再是以物质形态规划为主的工程技术手段,更侧重于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的问题,人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将在城市规划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2、从单一目标到系统研究

城市规划目标的单一性与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理性分析的独立性与决策研究的综合性的统一将引导城市规划技术方法从单一走向系统。在规划决策过程中更注重对多要素系统的综合研究以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及其价值理性的实现。

3、回归理性

人本主义的思想方法将进一步与现性相结合,传统依靠形象观察、直觉经验与完全主观的规划方法将逐步融入理性的逻辑框架之中。随着3S技术,虚拟分析等技术的发展,模型分析的作用将得到彰显。

4、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城市复杂性认识的日益深入,规划者对城市发展的精准判断越来越难,精英规划不再有效。随着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分化,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规划将逐步走向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尹稚,马文军,孙施文,王世福. 城市规划方法论.城市规划,2005(11):28-34

[2]邬弋军.城市规划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追问――从20 世纪西方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程看中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第2篇:区域规划的方法范文

【 关键词 】 启发式规则;优化;网页元素;精准提取

Heuristic-Optimizing Based Webpage Elements Extraction

Song Jian-hao Zhao G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 Abstract 】 The heuristic rules of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identifying tag’s information, analyzing the nodes and different body of pages, and finally extract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Webpage. Our study based on the existed research of heuristic rules, presents some kinds of optimized heuristic rules, by which the accurate extraction of title, release time, source and body cloud be achieved. Furtherm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use of Levenshtein Distance Method to determina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extraction of body, and proposes the threshold optimization method to overcome the shortage in body extraction resulted from the large number of noise nodes and the incompletely identification of body, which method can be utiliz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extracted information greatly.

【 Keywords 】 heuristic rules; optimize; webpage elements; accurate extraction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组成互联网的这一实体的关键成分,即网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从网页中准确且快捷的获取我们需要的内容已经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众所周知,网页是由HTML组成的文本文件。由于HTML并不规范,每个网页的编排又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传统的基于标记的提取方法无法精确定位网页元素信息,只能进行一部分文字的抽取和图片的去除,对于不同信息的识别有着很大的盲目性。

人工智能具有处理不确定性乃至不可知性和学习、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因此,本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实现网页信息的提取。在对网页元素提取主要手段——启发式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启发式规则进行了优化研究。我们提出了运用编辑距离算法计算相似度的方法,根据相似度判断信息抽取的准确率,从而大大提高信息提取的准确度。

2 网页元素提取方法

启发式规则应用的单位是标签,所以信息抽取需要先对网页进行分解,提取出标签。本研究采用构建DOM树来实现HTML的解析以及标签的提取。DOM树构造简单,易于遍历,结合启发式规则,方便于网页元素的提取与分析。

2.1 构建DOM树

DOM树是一种数据结构,HTML文档中的所有节点组成一棵文档树,树中的节点表示HTML文档中的元素、属性、文本等。树起始于文档节点,由此继续伸出枝条,直到处于树叶的所有文本节点为止。DOM树的节点构成示例。

2.2 过滤噪声

由于网页中存在着许多干扰源,如广告、图片等,因此构建DOM树过程中有很多节点是没用的。在对现有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实验,我们利用遍历DOM树、过滤噪声节点的方法,提取出有用的文本节点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3 启发式规则的提出

人们的不同习惯会造成网页在设计布局上大相径庭,然而,总体上有规律可循。启发式规则就是利用这些规律对DOM树进行分析、提取信息的有效方法。启发式规则的优劣是决定网页元素提取准确度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在对现有的启发式规则进行充分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针对网页不同要素、提出更加全面优化的启发式规则。本节对时间、标题、正文及来源等要素所对应的启发式规则逐一介绍。

第3篇:区域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路径规划;搜索区域;A*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1-30523-02

An Algorithm Based on Improved A* Restrictions on the Path to Search Regional Planning Approach

XU Zhan-peng, LIN Kai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Qingdao,Qingdao 266555,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A* algorithm has been given an improved optimal path planning method, this algorith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road network of layered LO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twork topology of the region to search for reasonable Restrictions experiment proved that the algorithm in the path planning saving time

Key words: Path planning; Search region; A* algorithm

1 引言

路径规划是在车辆行驶前或行驶过程中寻找车辆从起始点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行车路线的过程[1], 它属于智能交通

系统中的最短路径问题的一个具体应用。

最短路径规划产生的路径分为两种:距离最短的路径和时间最短路径,其中前者相对比较易于实现,但是它容易忽略路径的具体情况和行车实际环境以及人为因素。因为在实际车辆行驶中要求不但在此路径上行车距离尽可能短,而且路径的行车环境尽可能好,即尽量走道路较宽、路面质量较好、红绿灯较少、红绿灯设置间隔较大、车流量较小的路径,避免走行车环境太差的路径。作者针对最短路径规划存在的不足之处 ,根据已有A*算法,给出了一种改进的最优路径规划算法,此算法在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对路网进行分层的同时,根据实际路网的拓扑特性对搜索区域进行合理的限制。

2 A*算法

A*算法是人工智能中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搜索算法.也是路径规划算法中的常用算法,它通过选择合适的估计函数,指导搜索朝着最有希望的方向前进.以期求得最优解限制搜索区域的多层最优路径规划算法,A*算法评价函数的定义为[2]:

f(n)=g(n)+h(n) (1)

f(n)是从初始点通过节点n 到达目标点的估价函数;

g(n)是在状态空间中从初始节点到n节点的实际代价;

h(n)是从节点n到目标节点最佳路径的估计代价。它决定了搜索的效率和可采纳性。对于几何路网来说,可以取两点间欧氏距离(直线距离)作为估价值,即

其中,(xd,yd)、(xn,yn)分别为节点n 和目标节点在数字地图中的坐标。由于估价值h(n)≤n 到目标节点的距离实际值,算法具有可采纳性,能得到最优解。[3]

3 改进的A*算法球最短路径

本文在三个方面对传统的A*算法进行了更改:1)A*算法提到的权值会根据用户的不同查询条件来调用相对应的计算权值的公式;2) 添加了一个判断过程。当查询下一个临近边的时候首先查询交通控制策略,判断是否有管制信息并将相映的点从v中删除;3) 减少路径搜索的范围,以出发点与目的地点连线的中间点为圆心,以两点之间直线距离的二分之一再加上几公里为半径画圆,在圆范围内的路径参加搜索,在圆范围之外的路径不参加搜索。

具体实现如下:

创建两个表,OPEN表保存所有已生成而未考察的节点,CLOSED表中记录已访问过的节点,设各个点的权值(也称为费用值)为g。遍历当前节点的各个节点,将n节点放入CLOSE中,取n节点的子节点X,计算X的估价值[4]。

1)初始的OPEN表仅包含原节点.其费用值g为0,令CLOSED为空表,设其他节点的费用为∞ 。

2)若OPEN表为空.则宣告失败:否则,选取OPEN表中所有的节点移至CLOSED表,将此CLOSED表作为新的OPEN表。重复第二步,直到深度达到4。

3)对第二步在深度4时形成的OPEN表进行操作,若OPEN表为空.则宣告失败:否则,选取OPEN表中具有最小权值的节点,并叫做最佳节点NEXT.把NEXT从OPEN表移至CLOSED表.判断此NEXT是否是一目标节点。若NEXT为目标节点.转步骤3,若NEXT不是目标节点。则根据地图数据库包含的联接路段属性扩展并生成NEXT的后继节点。对于每一个后继节点n,进行下列过程:

①计算节点n的费用:g(n)= NEXT费用+从NEXT到n的费用

②如果n与OPEN表上的任一节点相同.判断n是否具有最小的g值。若是最低的g值,用n的费用代替OPEN表中相同的节点费用。且建立匹配节点的后向指针指向NEXT

③如果n在CLOSED表中与一节点相匹配。检查节点n是否具有最小的g值,如果n具有最小的g值,则用节点n的费用代替匹配节点的费用。并把匹配节点的后向指针指向NEXT。并把该匹配节点移到OPEN表

④如果n不在OPEN表。也不在CLOSED表上,则把n的后向指针指向NEXT。井把n放入OPEN表中。计算节点n的估价函数:f(n)=g(n)+h(n)

例如图1,为带权的有向图。

根据步骤三,针对图1,算法的具体实现如图2。

4)重复第三步:

若在深度为7的搜索中找到目标结点且仅有一条路径,则该路径为最终路径,返回;

若在若在深度为7的搜索中找到目标结点并且有多条路径则回朔,比较找到的路径费用,取权值最小的作为最终路径;

若在在深度为7的搜索中未找到任何目标点则跳转到第五步。

5)从深度为7的搜索中的所有的NEXT节点回朔,即从NEXT的后向指针一直到原节点遍历节点,最后报告若干条路径,比较个路径费用,取费用最小的前100条路径继续重复第三步、第四步。由于h函数在满足h下限得条件下,愈趋近于h效率愈高,因此实际应用中,我们取的是节点到目的点的直线距离保证满足下限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趋近h。

4 结语

实践表明基于改进A*算法的限制搜索区域的路径规划方法不仅在进行路径规划时节省了时间,而且规划后的路径大部分道路位于高层路网上,路径长度与最短路径长度之比小于1.1,可以被人接受,是行车意义上的最优路径。

参考文献:

[1] 付梦印.限制搜索区域的距离最短路径规划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0).

[2] 赵亦林.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1-7.

[3] 王亚文.智能交通系统中路径规划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D].陕西师范大学,2007.

第4篇:区域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皮肤:皱纹评估;鱼尾纹:3D皮肤检测:Primos

[中图分类号]R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07-0044-06

面部皱纹是皮肤老化的代表性特征,导致面部皱纹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老化、日光照射、万有引力、面部表情肌运动等。面部皱纹常发于外眦、眶下、前额、眉间、鼻唇沟等部位,其中外眦部位的鱼尾纹是较早出现的皱纹。

皱纹的评价方法可分为皱纹严重程度评分法和仪器客观量化评价法,皱纹严重程度评分法的优点是简便、直观,但容易受测试人员的工作经验、工作状态等丰观因素影响。仪器客观量化评价法是采用非侵入性的仪器进行皱纹评估,依据其测量原理可分为机械性皮肤轮廓测量技术、光学皮肤轮廓测量技术、激光皮肤轮廓测量技术、干涉条纹光投影技术、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和透视皮肤轮廓仪等。本文所用的3D皮肤检测方法是基于数字显微条纹投影的原理。测试时具有正弦曲线密度的条纹光被投影到皮肤表面,由于皮肤表面高度的凹凸不平,条纹光就会发牛弯曲变形,在一个特定角度放置的CCD摄像机将同时记录下这一变化,通过测试条纹光的位置变化和所有图像点的灰度值,可以得到整个测试皮肤表面的数字三位图像。自2000年问世以来,该仪器已在皮肤科、化妆品研究、医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外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了3D皮肤检测方法(Primos)在皱纹评估中的应用,但该方法在中国女性鱼尾纹评估中的应用尚无报道。此外,通过3D皮肤检测方法(Primos)分析得到的参数有30多个,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如果将每个参数都进行计算分析是很费时、费力的,同时这些参数源于描述金属表面的标准参数,金属表面与皮肤表面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所有参数都可直接用于皮肤皱纹的评估。因此,需进行参数优选,将那些与年龄相关性较高、灵敏度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参数确定为优选评估参数,为该方法在皱纹评估中的使用提供指导。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48名中国女性,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为(40.0±10.1)岁,根据年龄段分为4组,依次为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以上,各组受试者人数依次为14名、13名、13名、8名,见表1。

1.2评估方法

1.2.1 3D皮肤检测法

3D皮肤检测法所采用的仪器为Primos,所有参数都由该仪器自带的软件Primos 5.7E分析得到。用该方法测量得到的评估参数共有30多个,包括Sa、Sq、Smax、Sz、St、Stm、Sp、Spm、Sv、Svm、Ssk、Sku、Sda、Sdq、Sla、Slq、Sdr、Sk、Spk、Svk、Vl、V2、Wd、maxWd、IWd、Wc、Wi、Wv、aWa、pWa、Ws、Ra、Ry、RZ。

1.2.2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法

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所用的图片为Primos仪器扪得的左眼角JPG格式图片。根据肉眼观察到的皱纹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共分为5级,其中1级代表基本无皱纹;2级代表有极细的纹路;3级代表局部出现细纹;4级代表整体出现中等程度的皱纹;5级代表整体出现严重的皱纹。

1.3分析方法和标准

1.3.1重复性分析

选取年龄为35岁以上受试者1名,利用Primos仪器通过复位法对其眼角部位重复扪摄5次,并对5次的图片进行分析,计算各参数的CV值,以CV值代表重复性,CV值越低,重复性越好,优选CV值低于10%的参数。

1.3.2灵敏度分析

计算全年龄段各参数的均值及标准差,由此计算CV值(CV=标准差/均值),将CV值定义为各参数的灵敏度,参数的CV值越大说明该参数在全年龄段的离散度越大,参数的灵敏度就越高。优选CV的绝对值≥25%的参数进行后续分析。

1.3.3相关性分析

评估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评估参数与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性,年龄与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性都通过Spearman统计方法分析得到。在参数优选过程中优选标准为:各优选参数与年龄相关性R>0.55,P

1.3.4参数归类

对优选出来的参数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形成较少的几个因子。降维的标准为特征值>1。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确定各公因子与优选参数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3D皮肤检测方法参数优选

3D检测方法(Primos)各参数与年龄相关性分析、灵敏度及重复性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前述筛选标准,共筛选出12个参数作为优选参数,依次为Sa、Sq、Sv、Sk、Svk、V2、Wd、MaxWd、Ra、Wv、aWa、pWa,这些优选参数与年龄相关系数R值为0.552~0.655;灵敏度分析cv值为28.1%~56.6%:重复性分析CV值为1.4%~6.8%。

2.2鱼尾纹变化规律分析

对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与受试者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与受试者年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27,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鱼尾纹严重程度加重。

各优选参数与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的对应关系见表3~4,优选的各参数与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均有相关性,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参数归类

优选出的12个参数通过相关分析矩阵结果发现这些参数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这些参数进行降维分析。因子分析得到的特征值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5),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保留前两个因子,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5.40390。

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6(表中略去了低于0.5的系数)。从表上可看出第一因子在Sa、Sq、Wd、maxWd、Ra、Sk、Sv、Svk、V2、Wv上有较大的载荷,根据参数含义,这些参数与皱纹深浅相关,将第一因子定义为皱纹深度因子:第二因子在aWa、pWa、Wv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参数与皱纹面积相关,将第二因子定义为皱纹面积因子。

根据因子分析法提取的皱纹深度因子和皱纹面积因子也与年龄、主观评判呈现显著相关性(见表7)。

3 讨论

皱纹是皮肤老化的丰要指标之一,皱纹评估对于评价抗衰老护肤品的抗皱功效、美容外科的疗效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本研究结果来看3D皮肤检测方法( Primos)能够测量出随年龄变化而发生的肉眼可见的鱼尾纹差异,这与文献报道一致,该方法可用于衰老过程中皱纹的评估。在该方法得到的30多个参数中,优选出12个参数用于皱纹评估,其中Sa、Sq、Sk、Wd、maxWd、Ra、Sv、Svk、V2用于表征皱纹深浅,aWa、pWa用于表征皱纹面积,Wv则是表征皱纹严重程度的综合参数。

评估皱纹的方法除了Primos方法还有视觉评分法和硅胶覆膜法等,相对于视觉评分法Primos方法更为客观,与传统的硅胶覆膜法相比Primos方法操作便利性更好,因为其操作步骤相对简单、直接,硅胶覆膜法有一个先覆膜后测量的过程,对于覆膜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如覆膜过程中形成气泡以及硅胶特性的不同都可能影响皱纹评估结果。

运用Primos方法研究鱼尾纹随衰老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年龄增加鱼尾纹严重程度加重。除Sv以外的鱼尾纹深度参数随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大,Sv值随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的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Sv代表轮廓线以下波谷的深度值,是以负数来表示的,皱纹深度越深其值越小,所以其相关系数为一负值。

优选的各参数随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增加而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在不同等级上增加的幅度不完全相同。Sa、Sq、Sk、Wd、Ra仅在4~5级间参数值有较大幅度的变化;Svk、V2参数在2~3级,4~5级间数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这些说明鱼尾纹发牛本质的改变始于2级,在皱纹轮廓线以下的参数中体现;发展到4级厉随着皱纹深度的加深又发牛一次较大的变化,在皱纹平均深度和皱纹轮廓线以下的参数中均有体现。

与前述参数不同的是表征皱纹面积的aWa、pWa参数在4级时达到最大值,在4~5级间没有显著增加,这说明当鱼尾纹发展到4级时在皱纹面积上已经达到了最大,皱纹由4级发展到5级丰要涉及皱纹深度的变深。

表征皱纹深浅的参数可分为皱纹平均深度参数如Sa、Sq等和皱纹最大深度参数如Smax、Sz等,从与年龄相关性来讲皱纹平均深度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高于皱纹最大深度参数(见表3),从重复性来讲皱纹平均深度参数的重复性优于皱纹最大深度参数(见表3)。丰要是因为皱纹最大深度参数除了受皱纹本身深度影响之外还受实验操作因素影响(如:拍摄位置的微小偏移),而皱纹平均深度的计算取的是一定面积范围内高度差的均值,因此,其值更稳定,受实验操作的因素影响更小,更适合作为优选参数。

根据粗糙度轮廓线可将皱纹分为轮廓线以上的部分(皱纹的突起部位)和轮廓线以下的部分(皱纹的凹陷部位),表征轮廓线以上部分的参数包括Sp、Spm、Spk、Vl,表征粗糙度轮廓线以下的参数包括Sv、Svm、Svk、V2。Sp、Spm、Spk、Vl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中相关系数分别为0.19、0.19、0.379、0.373,而表征皱纹凹陷部位的四个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都大于0.55,皱纹的凹陷部位各参数与年龄相关性都大于皱纹突起部位各参数,这可能是因为皱纹突起部分在皮肤表面,皮肤特征中除了皱纹的深浅还有其他因素如色斑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皱纹突起部位的检测结果,因此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不高;而皱纹凹陷部位丰要受皱纹深浅影响,因此表征轮廓线以下的参数Sv、Svm、Svk、V2更适合用于皱纹评估。

第5篇:区域规划的方法范文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的区域规划为例,以点带面,从而分析我国区域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规划; 新形势; 竞争;发展;长江三角洲;非均衡

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规划是以人们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的过程。规划与计划一样,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任何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都不是唯一的。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与城市规划的中间环节,是使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步骤。积极开展区域规划工作,对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论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长期以来,区域规划一直是我国规划体系中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区域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区域规划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对发展什么产业很少干预,但对区域发展则干预较多。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区域规划。我国已开始将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十一五”期间,将着重对一些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密集地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地区、重点开发地区等进行规划。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决定先期启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将激烈的竞争摆到了每个地域发展单元面前,也给它们带来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为了能在这个全球竞争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强化区域内的联合就自然成为政治权力机构与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地区的竞争优势往往是通过一个高度地方化的过程而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在全球化与地方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建立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的区域创新网络,是很多国家、政府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其成员单位大多已超出城市的范畴,空间经济协调组织尺度亦已扩大到国家间层次。

区域规划再兴是时代的要求。目前正值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之际,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势,我国区域规划仍面临诸多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在进行区域规划的过程中是否真正符合并落实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在进行规划时是否符合我国目前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规划时如果缺乏相关的认识就必然导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现。以上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

当前国内国际发展变化多端,只有知己知彼,时刻掌握其发展动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综合规划。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规划就是我国区域规划的一个典型范例。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经济区试验,试验了5年,随着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撤销,上海经济区也消失了。后来提出长三角地区的16城市概念,现在扩大为上海市和苏浙两省的全部地区。长三角地区政府能够在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整合、科教文卫、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全身心地投入展开合作,能够在金融、商贸、劳务等领域开展对话,划分彼此的职责与任务,但各地政府又都想把处在产业链下游高增长的部分安排在自己辖区内,对增长缓慢、附加值低的产业链上游部分的兴趣不是很大。大家都想搞汽车、搞能源、搞石化、搞电子信息产业,都想上马税收大的项目。长三角地区产业高度雷同是公认的。

可是以专业化为基础的自然分工是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在行政上制造壁垒是毫无出路的。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行政机构——隶属国务院的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尚且不能弥合各省市行政区划间的利益冲突,那么现在一年举行一两次长三角论坛恐怕难以担起重任。

在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探索更加便于整合资源的跨越行政区划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而这种体制机制,恐怕不是苏浙沪三省市自己有能力摸索完成的,即便它们再有动力。因为在中国现行的制度之下,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动或至少是放权,有些事情是几乎不可能做成的。

由点及面,通过长三角区域规划能折射出我们目前区域规划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国际上, 许多国家都形成了各自的区域规划体系, 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内容上看,已由物质建设规划开始转向社会发展规划, 规划中的社会因素与生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范围上看,更加重视以整个国家为对象的区域规划, 甚至开始制定跨国或以大洲为对象的区域发展规划, 如欧洲空间展望计划等。相比而言, 我国的区域规划起步较晚,区域规划工作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各层次、各类型的区域规划内容存在交叉与冲突。

(二)区域规划内容仍偏重于物质规划, 忽视综合协调和区域管治。

(三) 编制方法单一、内容面面俱到, 易脱离地区发展实际。

(四) 规划过程仍存在计划经济色彩,受政绩考核影响较大。

(五) 区域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薄弱, 难以适应各种灾害多发期的现实需要。

(六) 区域规划编制管理无序, 相关领域立法缓慢。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我们在进行区域规划研究时应注意并坚持以下几点:

(一) 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的关系, 避免内容的交叉与冲突;

(二) 科学确定区域规划调控范围, 实现由物质建设规划向经济发展规划的转变;

(三) 努力推动区域规划方法和模式转型, 实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四) 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 树立有限目标的规划原则;

(五) 完善评估手段、加强调控功能,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六) 注重区域规划的层次性,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汪明峰.文化产业政策与城市发展:欧洲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O01(4):35.36.

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OO2.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科学出版社2005(2):61.17

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11.25

个人简介:

胡筱晨 男 1989.08.10出生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 现就读于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方法

与专业相关:

1.2010.6在河北工程大学第五届校园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由团委和大学生科技协会颁发

2.2010.9在大学生秋季科研立项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由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颁发

3.2010.7在学术科技节上,作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获得一等奖,建筑学院颁发

在2010年“中华魂”中国精神颂主题教育活动中荣获优秀奖,由河北省教育厅关系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颁发(省级的)

5. 2008.9至2009.9(大一学年)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并获三好学生称号

2009.9至2010.9(大二学年)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 并获三好学生称号

第6篇:区域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区域规划;关系耦合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区域规划的发展很难用一个确切的时间点来确定它的开始,就像自然界动物拥有自己的区域地盘一样,人类早期的活动也有很强的区域感,而且人类的懵懂时期,其实生活也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生产劳动,所以区域这一概念,在人类早期更多是一种活动范围,人类甚至会通过所在区域的不同来判断敌友。因此,人类早期的城市活动中早已不自觉地渗入区域概念,只不过由于当时人们对于城市认识的狭隘性,而使得他们更多的从其他方面考虑城市的建设。所以,就像盖迪斯所说的那样,每个生物的生存需要以它周围的化境为依托,而作为一个城市,一个人类生存的单元体,则也像生命一样,需要与它所处的区域范围内的同等个体、整体环境通过资源、经济、能量上的交融,从而保证城市的运转和活力。而也只用对城市通过区域层面上的利益分配与职能分工,才能最大化的激发城市的能量,才能更充分的进行资源利用,才能更有效的制定区域发展政策。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沙里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都已经开始了对区域规划的探索,从他们对城市规划发展的理论中也能看出霍华德的主要是从社会学方面里解读区域,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则更多的从空间层次入手,以现在来看两位大师的规划视角,其实已经成为现代区域规划内容的不同方面,而在他们之间的艾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更是让我们认识到区域规划对城市的近期及远景发展的宏观而又深入的调控作用。

区域规划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全方位把握的宏观规划,是一个从经济到文化,从空间到产业,从资源到职能的深度规划,所以现在区域规划包含的内容已经是过去无法比拟的,规划也比过去更加细化。现在的区域规划更多的是倾向于各项的专项规划,因为对于每一区域复杂的地理人文内容,若想通过一次全面的从经济到社会人文等方面去规划,将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现代区域规划也慢慢地演变为空间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体系规划等等专项规划,而从这一角度来说,区域规划也更有深度和广度。由于对区域规划的理解还不够成熟或者还很片面,因此在对区域规划的解读也只从规划内容以及规划所要处理的关系入手。

2、区域规划的内容

2.1空间战略规划

空间战略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结构、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战略性规划,城市是要发展的,不管是城市覆盖建设范围还是城市建设发展方向,都需要战略规划的宏观把控和指导。一个城市的发展,包括它的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布局等等,就是根据城市在其周边区域内的城市等级、区位优劣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等来制定相应的空间战略规划,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城市的空间发展形态总会向与它联系最为紧密的相邻城市发展,因此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也往往会在这个发展方向上产生异化,因此在处理城市与区域辐射型城市之间的发展地带是协调两者关系,实现区域互补的重要方法,而城市主要发展方向的自然环境也是最容易遭到破坏的敏感地带,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还会进一步的阻碍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空间战略规划这一层次在过去的规划中一只被理解为区域规划,其实随着区域规划的不断发展,区域规划早已超出了空间战略规划的范围,内容更加广泛,层次也不断加深,但是空间战略规划始终都是区域规划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2.2产业规划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要取决于其合理的产业营销和规划,特别是对于区域内城市不同的职能分工,更需要城市根据自己的传统产业和区位条件来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产业规划更应该做好区域内的产业分配,产业属性以及产业的创新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而产业集聚群和产业的模块化发展模式则为区域产业规划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业集群其实就是将统一产品或具有相关联的产业分解为不同的生产程序,并通过负责这些生产程序的单元之间的有效合作而最终完成整个产业的制造,其实就是产业的流水线生产程序,把不同的部分通过模块化分配与组合,这样更能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每一生产模块更能专注于自己的技术创新,也更能通过某一模块技术的提升来提高整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同时又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

2.3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是协调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关系,根据区域内城市的不同的发展情况,通过区域内城市职能分工和城市等级的定位,制定区域内城市发展政策,合理进行区域内资源分配,避免区域内城市间的恶性竞争,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比通过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协作,共同带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注重区域内部不同文化的交融,共同创造区域内的繁荣。

3、区域内部的关系

其实说白了,区域规划的实质就只在处理区域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单元之间的关系,而在此也说明区域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只有通过每个器官之间的正常运作以及其关系的耦合才能保证它的有效运行。

3.1资源利用关系耦合

区域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应该是保证资源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的重要措施,而城市之间的资源耦合主要包括空间资源、人才资源、环境资源、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耦合,就是要把不同城市的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到区域的发展中去,并充分注意资源流的流向和以及导致这种流向的原因,同时要注意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发展等级及规模,避免由于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盲目扩大规模所导致的资源浪费,所以,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资源需求需要通过更大范围的视角来进行考虑,更是要通过区域资源利用的耦合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最大化的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率。

3.2经济发展关系耦合

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区域的发展,同样,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能够带动其内的城市发展。其实,从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情况更能让我们认识到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的经济互补以及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所带来的好处。经济发展关系的耦合其实就是在对城市进行分工之后,做好对决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展业的正确定位,使其能够合理的融到整个区域发展的需要中去,同时通过政府、企业之间的配合,达到区域内经济发展互不冲突比相互补充。

3.3人文关系耦合

芒福德曾说过,一个好的城市规划首先应是一个好的区域规划。对于倡导人文主义的芒福德来说,区域不仅仅地理学层次“地理区域”,而且更是具有共同文化语言的“人文区域”,所以对于不断重视社会文化方面的现代城市规划来说,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更应该得到充分体现,文化的价值是不能用时间的先后和其发展的地域来体现的,不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落后的农村,其文化价值的利用都应该充分重视和发展,所以在区域规划中,更应该避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侵略,中心城市文化对卫星城市文化的侵略,避免区域内文化的趋同所带来的单一和乏味。区域内城市的特色,甚至整个区域的特色都需要通过它们独特的历史文化来体现。

第7篇:区域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程 区域分析与规划 模块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41-02

1 引言

伴随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区域规划出现了蓬勃发展新景象。其中之一是区域规划类型多样化:(1)地方政府或由发改委组织编制的“功能区划”、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战略规划;(2)建设部门组织编制的区域规划、城市群规划;(3)国土部门组织编制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另一种景象就是区域规划目的性、实践性性越来越强。区域规划已由过去求全求齐、面面俱到变成为设立有限的规划目标、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的规划。

在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课程中,如何使《区域分析与规划》这一门课程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能满足各类型区域规划工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提高城规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本文对模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2 模块式教学的内涵

“模块课程”的概念最早于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英国出现,近几年它在俄罗斯的教育研究中得到较大的反响。[1] 所谓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按照模块的形式,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也就是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有鲜明的主题,有突出的重点,同时有相关的基础知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可以延伸的内容。[2]

经验表明,模块教学方式,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和科研能力的成长,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3]

3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可行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工科、理科、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经济地理专业、自然地理专业等许多专业都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为教材。该书共15章56节,字数达63万字。[4] 各高等院校该课程教学时数普遍三、五十个课时。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内,要系统讲授这么多的专业内容,而且该课程涉及规划空间尺度较大,让学生短时间内融会贯通,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好。如果将课程内容模块化,精心设计,突出课程重点,效果将更加理想。《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进行模块式教学的可行性理由如下:

(1)模块式设置,有机整合课程内容。

模块教学的提出是基于系统的整体观念。《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虽然每个章节有一定独立性,但是区域规划是个有机的系统工程。各章节上下内容联系颇多,易于拆分,易于合并,也易于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各院校各专业的教师可以按照自己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教学模块,充分体现理科、工科、农林学科不同背景的专业教学特色。

(2)模块式教学适合与规划实践结合。

该课程应用性强,本科教学应该和区域规划实践相结合。模块设置可以根据区域规划工作阶段或主题,设置相应教学模块。针对不同模块主题,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将实际的问题融入课程,加强教学与规划实践的联系。因此,本科教育不但能承担起培养行业高端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承担起培养大量高水平基层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责任。[5]

(3)本科高年级适合进行模块式教学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有四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学制,一般到高年级才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如同济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安排在第7学期,中南林业大学安排在第8学期,中山大学安排在四年级学习。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有能力进行教材自学和查阅课外文献,可以适应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组织,能够适应模块式的教学要求。

4 教学模块的构建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要求,对该课程划分不同的主题模块组织教学。例如,教材内容为区域分析知识的,划分为“区域定位”主题,可以相应延伸教学内容为区位分析、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不同内容;教材为空间结构知识的,划分为“区域开发模式”主题,结合国家五个统筹政策,延伸教学内容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等;教材内容为土地利用知识的,划分为“功能区划”主题,延伸教学内容为区域管治、主题功能区等。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模块的设置可塑性很大。模块主题的设置和延伸的内容都是灵活的、可变的,每个模块的授课时间和教学实践时间也是可调整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有鲜明的主题,教学活动紧密围绕主题展开,师生可以有很好的教学互动。讲师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考虑目前形势和专业热点,灵活设计每个主题模块,实际上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具有特色的差异性教学,本专业学生普通反映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模块式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模块式教学要求师生互动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模块式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模块设置,而教师在模块设置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本人需要精心钻研教材,还要有良好的区域规划知识积累、理论修养和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设置教学模块,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智力和思维的训练,有效组织教学。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自然对学生的学习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模块教育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要求学生围绕模块主题,自主预习和查阅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互动,不断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

6 结语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性强,与规划工作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前后相关,易于划分为若干模块,适合进行模块式教学。模块式教学是课程教育方式的重大改变,改革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开放的、灵活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丹. 模块教学 ―― 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及人发展的教学形式[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11-115.

[2]周宝娟. 园林专业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1):101-103.

[3]高明海、王宝乾、靖晓英. 高等数学模块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102-104.

[4]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

第8篇:区域规划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区域规划;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64-03

1 我国区域规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区域规划的概念

区域经济规划研究的是各种生产要素现在和未来在特定区域的配置或部署的问题。它以现实的各类生产要素组合为基础,根据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安排未来时期的要素如何组合、如何配置,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划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对策的总和[1]。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综合评价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区际之间的经济联系,对规划区域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和原有的产业基础进行客观评价,正确地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式,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区域经济规划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域经济规划的核心任务。区域规划与政府、政府职能、区域系统、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配置职能,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补充。

1.2 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随着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环境的污染导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区域规划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应当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本身的重要目标。

我国的区域规划是受原苏联的影响,其规划内容主要侧重于资源综合评价、工业布局、农业生产力布局和土地利用、城镇居民点布局,范围相对较窄[2]。而目前西方国家的区域规划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协调以及区域规划的法制和体制建设,增加了有关环境和社会的人文内涵。我国的区域规划在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域协调合作方面与国外还有差距,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循环经济理念对区域规划的意义

2.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从重视发展的数量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重视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从线性式的发展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的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转变为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是一种多赢的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兼顾发展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兼顾优先富裕与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3]。

循环经济主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遵循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就是将这些原则引入生产和生活领域。

2.2 循环经济理念对区域规划的重要意义

衡量区域发展的成败标准已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是进行综合地评判,其中包括区域生态协调性、区域环境稳定性、资源利用永续性、人口发展持续性、区域发展均衡性和社会福利提高度等。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质,而不只是经济增长的量。发展的目标是追求社会均等和公正、生态持续以及人民的福利不断地提高。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在区域中实施的,协调人类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循环经济思想同样要在区域的生产和生活中贯彻,区域是自然社会经济的集合体,循环经济思想的实施必然通过区域规划来实现。因此,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区域规划,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途径。区域是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要想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产业系统,就必须从区域层面上考察和设计出系统循环机制的运作模式,从而发挥出系统的整体效应,实现区域内部的资源、能源的最优化利用与配置、外部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进而实现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循环经济理念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在区域规划过程中,要运用现代生态学技术改造和重组经济结构,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不仅要达到社会经济系统中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还要达到大生态系统中自然总供给能力和人类总需求水平的平衡,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其目标是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达到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4]。

3.1 优化产业结构

过去产业结构优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仅仅着眼于宏观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在循环经济理念下,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协调生态安全。因此,循环经济下产业结构优化应包括三个部分: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5]。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换过程,即指在假设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低效率产业比重不断降低,高效率产业比重不断增大,这一过程伴随着资源配置优化和明显的结构性效益。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产业结构高度化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比重,逐步减少或淘汰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再利用率低的产业。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和耦合增强,即遵循再生产过程对比例性的要求,追求关联产业规模适度、产业联系比例协调和增长速度均衡。

产业结构生态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要求,是参考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和循环原理,在不同产业之间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体系,以达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污染产生,消除对环境的破坏。

例如,在涉及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发展规划中,必须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摈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和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城市经济结构普遍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多数企业仍使用陈旧的设备、落后的工艺,生产加工“粗老笨重”的传统产品,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附加值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有产业、产品和生产都要贯穿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少污染、能循环、可回收、再利用[6]。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一是紧紧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制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规划,加快发展生态科技,集中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新的工艺流程;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物耗低、能耗少,而且能生成新物质、新能源,潜力无限,效益巨大,应加快发展;三是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面广量大的传统工业是高消耗、高排放的主体,应制定规划,分步实施,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促使其升级换代,步入循环经济轨道;四是加大资源再生技术的开发、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力求尽快有所突破。

3.2 调整产业布局

目前,区域规划中应用的产业布局理论的依据是古典区位理论。1909年,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论,认为工业布局问题可简化为在原料地和消费地之间寻找一个地点,在那里配置工厂可以使从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耗用运费及劳动费用最少。韦伯之后,生产布局学出现了许多流派,但研究的重点仍是部门生产布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成本学说,即通过对主要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比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也就是寻求生产成本最低点。而市场学派则提出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克里斯塔勒提出以城市聚落为中心进行市场面与网络分析的中心地理论,廖什利提出了区位系统平衡的理论与方法,首创了经济区位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布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转向城市和区域布局,即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组成的网络体系,借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与流通[7]。但无论是古典的产业布局理论还是现代的经济区位理论都是从企业和区域的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而较少考虑企业的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如何布局可以达到资源综合利用。

在现代社会中,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布局,不仅要考虑生产成本的最低点或生产利润的最大点,还要追求生态效益的最佳点。产业生态学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工业布局中的具体体现[8]。

产业生态学主张构建工业生物群落,寻求恰当的产业活动组合,使生产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得到最优化利用。如纸浆―造纸―废渣―水泥,炼钢―废渣―水泥等;认为一个理想的工业生态系统由资源开采者或物质制造者、物质处理者(制造商)、废料处理者和消费者构成,通过集约和再循环,使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输出物质流;应对产业体系进行生态结构重组,即把废料作为资源重新使用,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尽量减少消耗性排放,产品与经济活动非物质化,要改变现在的技术战略,根据生态结构重组的目标重新制定技术战略,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建立生态产业园区。

从生产过程看,目前盛行的终端治理(如烟气脱硫除尘)并没有解决废物排放问题,只是将废物无害化,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从一地转到另一地。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治理成本越来越高,终端治理将变得没有意义或难以维系。清洁生产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不能降低资源的整体消耗水平,可以减少排放,防止环境污染,但生产成本高。生态产业园区超越了终端治理和清洁生产,另辟蹊径,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的消耗、排放和成本问题,在生态产业园区,允许企业排放废物,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废物可成为原料进入另外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整个园区达到零排放,这样,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防止污染,又降低资源的整体消耗水平,同时,园区企业布局的网络化大大节约了工业用地。正如波茨卡(AudraJ1PottsCarr)所说:生态产业园区不是一种发展的时尚,而是对传统工业土地利用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8]。

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国内外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产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成功的典范。园区中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通过贸易形式供其他企业作原料使用,或替代部分原材料;在这企业链中还有大棚养殖场、养鱼场、硫酸厂、供热站、水泥厂、农场等[3]。

鉴于生态产业园区中产业链的复杂性、园区的规模以及产生的效益,园区在建设初期需要做出出色的战略规划,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实现园区投入最小化与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园区的管理上,要通过使用新技术实现园区内的信息共享、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再利用,实行有效的环境监测,保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园区层面上,不仅要继续推行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以保持企业内减量化模式的顺利实行,还可以通过园区内企业共用水电等公共设施来减少能源的投入。

3.3 优化经济布局

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之中,合理进行经济布局,减少资源配置对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共享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使其效用最大化。

在一些区域中,受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体制的束缚,行政区域经济利益指导下的基建规划建设体制使得影响区域发展的大项目、大型设施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依照需求合理配置,支持区域和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生产要素被固化在不同条块的隶属关系中,而不能按照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原则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和配置,各省区、部门、行业各自为政,使得现有设施的利用缺乏统筹和互补,个别地区在某些基础设施过剩的情况下仍在上马新的项目,如区域内的多个省市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供给过度,使得一定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超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90公里半径范围内聚集着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五大机场,有些机场由于客货流量有限,经营举步维艰,其余的大多存在运能闲置,营运效益不理想。因此,在区域规划中要打破区域内各地方的资源、市场和行政等方面的壁垒,整合区域内资源和设施,充分发挥各地方优势,互通有无,从而减少成本,使基础建设的设施运行效率提高,进而增强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2-14.

[2] 白永亮.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理论与实践,2004,(2):90-91.

[3] 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0-23.

[4] 王洪海,范海荣.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区域规划[J].兰州学刊,2003,(6):143-144.

[5] 张昌荣,薛惠锋.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J].生产力研究,2006,(4):197-199.

[6] 张雪梅,孙志武.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及政策思考[J].理论前沿,2005,(13):35-36.

第9篇:区域规划的方法范文

当前,全世界进入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进入了全球经济的新时代,城市作为社会主体,它的地位、作用和空间形态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今天,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地与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和上下左右、内外、近远的城市进行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

2.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三、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发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4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不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人谈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4)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

·协调的重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5.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6.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7.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结语:随着中国经刘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城镇体系必然要与世界城镇体系接轨,因此要济生对世界城镇体系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城镇的体系。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