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地运营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

第1篇: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一建设的意义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上海市市属本科高校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和上海高校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4号文件),此次共有33个项目获批为上海市市属本科高校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校外实习基地”位列其中。以此为契机,要进一步优化实践环节大纲,积极推进“卓越教育计划”的实施,切实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上海地铁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更好地创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而积极实施,确保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院学生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院系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双方“教学、科研、生产”共赢一体化发展。

目前,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突显出两大矛盾,即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与技术管理不适应的矛盾以及企业员工认同与企业愿景之间的矛盾,要通过细化和优化实习带教大纲,从地铁职业培训师的培训带教、带教内容细化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学习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准职业地铁人。

二建设的思路

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思路按照前期工作筹备、计划建设进度、预期建设目标等方面内容,主要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硬件投入及软件优化升级,强调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双导师带教等工作,确保校外实习基地在行车实习和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上海地铁9号线大学城站作为全国首个大学生自管站,发展到如今9号线全线的大学生自管线,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强调地铁9号线在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践现场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此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以9号线洞泾站以及上海地铁龙阳路培训基地为基础展开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地铁车站FAS和BAS系统,清楚把握地下站和地上站在行车及客运组织方面的差异。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期间,应当合理排班,并能参与到诸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的大客流阶段中,去切身体验地铁运营应对大客流时的具体操作,针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双导师制,通过进一步细化,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从校外实习基地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大学生的自管线以及大学生地铁志愿者角度出发,以地铁人角色在地铁一线顶岗工作,采用相应的证书形式,加强工作的认同和工作成果的肯定性,以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契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将把相关资源进行同步和整合,强调职业导航等方式,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的校企联合培养。

三基地的运营

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应当围绕培养学生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实践能力这一目标来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室与实习基地、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等方面的资源,提高实习效果。实习基地建设不仅要加强设备等硬件的建设,还要注重学生能力训练、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等相关功能的有机融合。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是一项涉及面较为广泛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的设立,需要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院系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签订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并挂牌,协议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双方合作目的、基地建设目标与受益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实习师生的住宿、学习、交通等安排,基本收费标准、协议合作年限等。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运营应当明确规范化目标管理制度,成立由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院系领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负责人参加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邀请经验丰富的校外实习基地技术骨干参与实习课时安排、实习阶段实践教学实施方法、课程(含实习)优化设置等相关讨论,不断优化学生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行车组织过程中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同时安排专人来负责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效果督导、问题反馈与解决等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考核的方法是由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院系安排的指导教师和校外实习基地派出技术骨干联合组成考核小组,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现场进行考核,注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探究过程,注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着重考核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在行车组织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在学生行车实习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由在校学生到职业地铁人的零对接,增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教育”行车组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院系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校企双方应当强调“互惠互利、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高”,校企双方就如何细化大学生校外实习培养方案、本科生毕业设计项目方案具体实施、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具体指导、建立校外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探讨具体的合作建设细化方案,并确保有效执行。同时,使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院系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在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工作进一步细化深入,共建范围进一步扩大,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校企双方共建工作深入持久可持续发展会起到深入有力的推动作用,使共建工作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使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建设和发展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jyb. cn/high/tbch/2010/zygcs/.

第2篇: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孙晓梅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

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长春市与全国其它大中城市一

样,也迎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峰时期,根据长春市建设总体规

划, 长春市轨道交通建设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 (2003 年-2010 年)

轻轨 3、4 号先工程的建设,运营线路总长 52.1 公里;正在进行

第二阶段(2010 年-2020 年)地铁 1 号线和 2 号线的建设工作,

建设里程 41.98 公里;预计 2020 年-远景年,长春市地铁将完成

地铁 5、6、7 号线和其他线路的外围直线建设,线网里程将达到

256.9 公里,基本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

合交通体系。按照城际轨道交通每公里需运营人员 16 名,地铁

每公里配备运营人员 20 名推算,到 2050 年长春城市轨道交通运

输企业将需要运营管理人才 5000 余人。

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宗旨,2012 年 6

月,我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学

院,在过去订单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基础上,把企业文化和学

校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和学校办学模式、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深

度融合的一种“双主体”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

向介入、资源互用、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在这种双主体合作办

学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

准制定、专业学生认识实习、教师企业实践、共建实训基地等多

方面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一、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走访调研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同长春轨

道交通集团人力资源部领导、运营公司领导和站务工作人员进行

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明确了本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为:城

市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将本专业的主要就业

岗位划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客运岗位,包括:站务员、售票

值班员、厅巡站员、客运列车长等;第二大类—行车岗位,包括:

车站值班员、列车调度、调车员等。

在专业调研基础上,由学院领导、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依据就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

方案: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了以公共基础

课程、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根

据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确定了 6 门专业核心课程;并本着职业教

育理论教学“够用、实用”的原则,确定了理论课程 1108 学时、

实践课程 1388 学时的课时分配,注重学生实际岗位能力的培养。

同时,注重日常同企业的沟通联系,企业专家在专业定位和

规划、专业级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建

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通过

召开研讨会、开展行业调查、毕业生跟踪等方式,科学合理地对

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正,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试模式,

使毕业生满足社会、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及顶岗实习

在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沟通和安排下,于

第一学期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专业认识实习,针对本

专业学科渗透性强的特点,安排学生深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湖不同岗位进行认识实习,在企业专家的精彩讲解下,学生对轻

轨运行原理、站厅设备使用、行车调度工作流程、票卡管理工作

以及未来即将面对的就业环境、岗位职责、岗位要求等有了更加

感性形象的认识,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就业信心,很大

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

专业于第三学期组织学生在轻轨 3 号线沿线各车站进行了为

期三周的客运顶岗实习,学生在各车站督导员岗位上进行顶岗锻

炼。在一学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轨道交

通客运服务、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运用、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

轨道交通站场与枢纽等专业知识,通过这次顶岗实习,学生将这

些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逐渐深化并融会贯通,并通

过与车站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学习,学习并掌握了本岗位工作纪

律规定、工作要领、服务技巧等岗位能力。在切实提高了学生专

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深化了校企合作。

三、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每年安排教师进行为期

一个月的企业实践活动。深入到朝阳桥 AFC 票务管理中心、行车

安全监管督察部门、通信-信号-供电中心、临河街站等部门现场

跟班学习、以及轻轨 3 号线沿线跟车学习,切实提高了青年教师

的一线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效提

升了青年教师的课堂表现力和驾驭力,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

效果。

四、合作共建校企实训基地平台

从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和专业课程设置出发,同企业共同建设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一期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管理实训室”,可提供行车组织、调度组织、客运站接发列车等

模拟仿真平台,满足学生实践课程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要

求;二期建设 ATC 实训室和 AFC 实训室,分别完成轨道交通的

OCC 指挥调度系统模拟及轨道交通车站票务系统模拟实训。目

前,部分实训室已投入教学使用一学期,有效提高了本专业的实

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总结

作为轨道交通企业的服务窗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

承担着繁重的售检票、接发车、客运组织、行车组织、运营安全

管理、车站设备设施运用等工作任务。因此,要求岗位工作人员

除了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处理突发事件的

应急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吃苦耐劳等岗位能力,这些在学校

课堂中无法实现。借助“双主体”办学的大好时机,从优化配套

管理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校企共建平台三大方面

入手,逐步建立“站段集团”纵向深度递进、“学生实习与

就业师资共建共享企业职工培训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横向

第3篇: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3―0006―02

社区卫生服务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也要与时俱进。本文就社区卫生服务运营管理评价体系制定的原则、内容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报道如下。

1 社区卫生服务运营管理评价体系制定的原则

1.1 公平原则 公平是指无论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支付能力的大小,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是相等的。公平又分为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两种,水平公平是指具有等量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人能得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服务;垂直公平是指需求不同的人们所得到的社区卫生服务数量和质量也不同,需要水平高者得到较高数量和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反之则小。

1.2 效率原则 效率是单位卫生资源所获得的社区卫生服务的产出,可分为三种,即分配效率、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

1.3 可行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要能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一个好的指标不仅可以反映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真实水平,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更有方向。

2 社区卫生服务运营管理评价体系的内容

2.1 方针与政策 这包括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力度,一、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结构功能改造成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大医院、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情况,政府和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人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结构纳入医疗保险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的延伸、自主定价情况等。

2.2 网络建设 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居民区是否有家庭责任医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齐全、具有人性化的环境,是否建立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呼叫系统,上级医院与建立了明确分工的双向转诊体系等。

2.3 人才队伍建设是否有一定数量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全科医师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上级医院是否有专家定期到社区指导工作,是否有明确的政策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4 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等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比例,社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人群保健、残疾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医药进入社区等工作的成效,以及妇女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老年保健管理率、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健康档案利用率、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及社区居民的医药费用平均支出逐年下降幅度等。

3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

3.1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地方政府要制订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应加以补充和完善,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3.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定聘用办法,加强岗位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3.3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统一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要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人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地方政府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尚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人员基本工资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并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完善财政补助方式。各地区要采取有效办法,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开展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药分开试点。

3.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人,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保证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药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加大考核力度,继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履行社区卫生职能。完善逐级考核、多方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采取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绩效评估、社会评价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推动社区卫生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第4篇: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一、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服务行业,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各行业的运转。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家间的区域交流、贸易往来与日俱增,更加凸显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地位。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建设和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城镇化进展迅速,人口集中度提高,车辆猛增,道路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城市拥堵日趋严重,地铁和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在如此背景下,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轨道交通在西安市发展规划

 

城市化进程增速和日益拥堵的交通现状必然给轨道交通创造黄金发展期。陕西省政府日前出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10个中心城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和83个县城(市)及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为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质量,创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意见提出,要推进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西安地铁1号线延伸段,3、4、5、6号线以及临潼市轨道交通建设。到2015年,西安市建成90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到2017年,西安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126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150万人次。推进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建设,加快西安北客站-咸阳机场、西安-富平-铜川等关中城际铁路建设,形成覆盖西安、咸阳、铜川以及西咸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

 

(二)西北地区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全国多家本科院校均开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其中西北地区共有5所本科开设交通运输专业,分别为陕西省: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新疆自治区:新疆农业大学。以上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专业主要培养:公路交通相关部门高层次的运输管理人才、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方面的科研、规划、设计、管理型人才、空中交通管制、飞行签派、航行情报及机场管理等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目前西北地区虽然有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交通运输专业,但都集中在道路交通运输、设计和航空交通方向,并没有本科院校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方向,结合目前西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很有必要。

二、轨道交通在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情况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也紧跟时代步伐,在专业建设上与时俱进,适时新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三个专业鼎立的特色。

 

(一)专业建设概况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是本院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突出计算机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中的应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地铁系统控制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在地铁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调度指挥,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务、行车、客运组织、行车调度、票务管理等一线工作中具备列车接发、车站调度、旅客运输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养护技术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建设的大背景下,学院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院对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培训,组织讲课大赛,并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学院教师队伍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约占50%。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三)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为了贯彻职业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资金、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学院自筹的资金,加大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了各专业校内实训条件,满足了实训要求,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沙盘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塞拉门实训室、地铁售检票系统实训基地、地铁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基地、地铁机车驾驶技术模拟训练基地、地铁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地铁车辆维修控制实训基地8个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现有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轨道交通教学、实训奠定了设备基础。

 

(四)校企合作建设

 

学院成立“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校企合作办公室”,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全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三全就业体系,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目前,学院的校企合作方式:一是实行“订单式”教育,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二是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用人关系,保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主要合作企业有:上海地铁、北京地铁、广州地铁、西安地铁等。

 

具体到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全部实现了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操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企业的骨干,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凭着“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协作精神好、适应速度快”而赢得企业一致好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学院

 

三、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在学院的建设展望

 

我校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为抓手,建立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

 

(1)优化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继续做好地铁订单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互换双通,建设强大双师队伍。让校内教师(包括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互换身份、互换工作环境,通过企业和学校对他们的培训及锻炼,使其在校企间可以双向通用,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在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中,以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为根本,同时根据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以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为目标,使学生与企业之间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好,从而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以期毕业后能立即上岗。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在开发项目、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地铁LOW操作上岗证、职业技能考证培训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

 

(二)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紧贴岗位、能力为先的育人思路,以轨道交通对应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研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本校教院理念和教学现状,明确专业学习领域,完善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立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为前提,外语、计算机等为工具,学科基础知识为根本、专业技能培训为导向的多层次的教学体系,组织建设符合专业技能发展客观规律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轨道交通行业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行业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方向显得很有必要。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有优越的区域环境;有现成的基本建设用地和用房;经过整合,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产学研配套的运行机制。综上所述,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达到了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

第5篇: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本文作者:张瑞华工作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企业”,也称为“教学工厂”(TeachingFactory)或“教学公司”(TeachingCompany),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实行的一种与社会生产活动紧密联系且有效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教学企业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其他社会力量相结合,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的真实运营,加强相关专业或专业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基地。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企业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一是学校主导模式。即以学校为主进行生产活动和实训教学的一种模式,主要是学校利用自身的设备、场地、师资和技术等优势,运用市场机制,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学校自主建设型、“筑巢引凤”型、“来料加工型”等方式。此模式可以较好地落实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意图,但存在着真实生产训练不够、运行成本较高等不足。二是企业主导模式。即以企业为主进行生产活动和实训教学的一种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企业为主要力量组织生产和开展实训。其中包括订单培养型、赠送赞助型等方式。此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性实训运行成本,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生产过程,但学校教学属性被弱化。三是校企双主体模式。即让学校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主体,更加明确和真正发挥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把企业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部分,让企业发挥人才培养的阵地作用,真正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此模式在正确处理校企双方关系的前提下,既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生产过程,又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学校自身条件,以多年校企合作为基础,学校成立了现代商务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学校“校内股份制生产性实训与创业服务基地”属下的实体项目,是由学校领导、管理工程系负责建设和经营、社会企业参与、校企一体化的教学企业。1.以专业群系统化建设为主线现代商务服务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重点,以“产教合一、服务至上、整合资源、多赢策略”为经营理念,下设有电子商务部、快递运营部、市场部、职业素质拓展部等商务运营部门,分别由管理工程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文秘专业承担,而教学行政部门中的行政部、人力资源部、信息技术部、教学执行部、创业服务部、财务部的设立也同样整合了专业群的资源,便于系统性地开展工作(如图1所示)。图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务服务中心组织架构图秉承“精心培育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竭诚提供现代商务高端化服务”的宗旨,现代商务服务中心致力于向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各部门协同开发现代商务中心各项业务:高职教学实践、职业素质拓展、职业教育培训、电子商城、网络营销策划、网络品牌包装与推广、电子商务托管、仓储配送、快递服务、货运服务、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与产品推广、客户服务、企业形象策划、管理咨询、会务策划、礼仪服务、展览展示服务、文化产品推广等,在生产实践、社会服务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2.以“五化”建设为方略现代商务服务中心在筹建过程中,力求通过“经营管理市场化、教学实践企业化、专业合作无界化、运作模式多元化、机制创新常态化”的“五化”建设,达到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建设、服务企业、创业教育与孵化等五大功能的高度统一。(1)经营管理市场化。现代商务服务中心参照股份制企业创设组织架构,董事会决定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部门经理等岗位的聘任或者解聘。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顺应市场规律的管理制度,其运作遵循服务领域的规范流程,并依照业务发展和整体配套进行岗位设置,现设教师岗35个,学生岗125个,根据岗位职责和要求,择优上岗,并按各部门的实际情况,采用岗位轮换制,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中心采取兼顾经济效益与教学效益的经营方式,既要重视人才的培育,又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获得稳步上升的服务产出。(2)教学实践企业化。在建设过程中,现代商务服务中心努力将学校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与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进行对接,提出了两个“高端”的宗旨,积极寻求人才需求定位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深圳头狼电子商务公司是集营销型网站系统开发、品牌推广、网店外包、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校企合作方案设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供应商,为淘宝的官方认证TP,该企业急需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坐得住、能干事的人才迅速为企业拓宽市场,这与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熟悉电子商务岗位操作流程、具备电子商务业务策划能力、网店整体运营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于是,校企签订共建协议书,现代商务服务中心作为该企业开展业务经营的载体,师生共同参与公司项目开发和运作,完成电子商务托管、网站运营管理等实体项目,为企业和学校创造效益,真正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难以深入开展的问题。现代商务服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实训实习与管理服务对接、教学课堂与服务场所对接、专业课程与工作领域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产教合一”的教学实践通过企业化的经营运作,汇聚生产和教学的优势,全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服务业大发展的人才支撑力。(3)专业合作无界化。正如前面所述,现代商务服务中心在筹建时就开始构建发挥专业群优势的组织结构,组建各专业通力合作的团队开展各项教学和业务工作,创立有利于联络协调的制度。教学企业的总经理由系主任担纲,主要业务部门经理分别由四个教研室主任担任,便于协调各专业的教学资源,进行业务管理。各个部门所需人员的岗位均从专业群视角进行设置,打破专业界限,如电子商务部、市场部的文员可从文秘专业的学生中选拔,信息技术部的技术人员可在电子商务、物流专业的学生中录用,电子商务部和快递运营部的业务员可用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现代商务服务中心的教学行政部门为教学企业的日常运作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如教学执行部须合理安排师生的工学结合计划,完成教学实践的日常管理工作,行政部负责行政日常事务处理、外部沟通、企业文化建设和后勤工作,人力资源部承担制定和执行中心人力资源规划和人事管理制度、人员招聘、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等工作,以确保各部门项目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企业建设过程中,还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整合系内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各专业共享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进行专业之间无界化的合作,优化组合,提高整体竞争力。(4)运作模式多元化。现代商务服务中心采用多种模式进行运作,如项目驱动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顶岗实习模式、虚拟办公室模式等,视具体情况灵活开展各项业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如与佛山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快递代办点,将快递行业先进的操作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现代商务服务中心,开展经营性的快递服务,既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又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市场部与相关企业采用订单培养模式,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学校“珠宝零售班”是某著名珠宝集团公司与内地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首个珠宝零售班。按照公司对企业人才发展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珠宝零售专业知识学习、店铺见习和顶岗实习,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该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目前,已有一批毕业生直接到企业上岗,其工作能力和素质得到了业务团队的高度认可,公司特意为他们修改人事晋升计划。多元化的运作模式使教学企业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为学生拓宽优质就业之路。(5)机制创新常态化。为保证教学企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商务服务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努力做到准确定位,创立“产教合一、服务至上、整合资源、多赢策略”理念:通过企业化、市场化的教学企业经营运作,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开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市场营销、职业培训和文化传播等业务,面向社会提供高端化的现代商务服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通过实行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专业与行业对接、专业与专业融合,整合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方资源,优势互补;通过企业经营运作的教学实践,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建设高素质“双师”型队伍,促进学生优质就业和顺利创业。同时,现代商务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组织绩效考核体系,在日常运营中定期开展评估,积极挖掘职业教育教学和生产业务潜力;通过信息情报搜集、参观学习等方式,及时吸纳最新研究成果,提升管理机制;采用科学管理的方式,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激励广大师生开拓创新;制订有效的保障制度,为教学企业的机制创新保驾护航。

教学企业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使高职经管文科类专业的实训活动有了质的飞跃。但是,目前实际运作的教学企业仍存在着一些建设上的难点问题,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反思。1.专业群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合作问题目前,学校现代商务服务中心以专业群系统化进行构建,整合各专业的优势协同发展,但由于各专业培养方案不同,在教学企业内部进行合作时难免产生一些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等问题。要解决专业间合作关系问题,首先,必须要建立、健全教学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教学企业有序和高效运行的基础,有利于明晰各方职责,明确具体分工,是各专业间良好合作的保障。其次,要加强教学企业中教学执行部门的力量,专门统筹专业间教学与生产的协调与管理工作。这种集中管理形式,有利于制定整体实施计划,有利于各专业资源共享、调配和管理,更有利于教学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同时还要大力提倡团队合作精神,按照不同的运作模式,组建各专业派出人员的团队,实行项目负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职员工评估考核制度及与之紧密挂钩的薪酬制度,建立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密切沟通与协调机制,努力营造“无界化”团队和“无界化”教学企业文化。“无界化”理念将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与教职员通过联合项目及专业间的教学活动进行交流,同时也使教学资源获得充分利用。2.市场化灵活运作与教育教学秩序维稳问题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教学单位,必然是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来制定、实施生产计划和社会服务方案,其生产任务、社会服务项目必然会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因而在教学企业运作过程中,如果简单改变教学计划,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正常秩序,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受到很大的冲击,不利于原本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的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为了解决教学稳定和市场变化的矛盾,一方面,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进行深入的社会市场需求调研,论证要周密,制定阶梯式的人才培养计划,要具有前瞻性,并预留一定的变动空间。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如果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变更计划的,应及时制定相应的合理的教学安排置换预案,以避免僵化执行原方案而导致教学实训与生产服务产生矛盾,甚至失去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第6篇: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82-02

当前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是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一大动力,每年需要大量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旅游管理一线人才,其人才的质量高低与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研究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当前,旅游人才的培养已经从院校的单一理论培养,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正逐步走向成熟。面对旅游改革的深化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更加深入推进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旅游院校旅游管理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存在学校的实训场地有限、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实习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

(一)旅游实训实习基地有限,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校的实训场地有限,很多并没有投入营业运行,基本上是当作一般的操作室使用。例如,餐厅实训室进行中西餐的摆台训练,客房实训室进行铺床训练,旅行社实训室只有简单咨询台,没有旅行社经营使用的软件,导游模拟实训室只提供简单的讲解场所。这些训练是简单机械的,在旅游企业简单训练后,普通人都能胜任这些岗位,没有体现出各类旅游院校培养的学生与其他院校培养的学生有多少不同。其实,旅游企业的设施设备乃至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很多学校申请了资金购买了一些设施设备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但等到学生3-4年从学校毕业后,旅游企业的很多设施设备和软件已经陈旧了,学生到旅游企业需要重新熟悉新的设备,没有达到在学生正式上岗前熟悉旅游企业设施设备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实习实训效果不佳

很多学校与旅游企业合作,让学生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但是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实习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不佳。学校专门安排两个学期给学生实习实训,方便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三年的学校学习压缩到两年完成,理论学习没有深入,缺乏系统性。很多企业让学生在一个简单的岗位干一年,完全是简单的劳动重复,而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尽量多地轮岗,以感受旅游企业各个岗位,参与更多的实践锻炼。旅游企业的用工要求与旅游院校实践要求存在较大的偏差。学校制定实习实训目标不一定完全符合旅游企业内部的实际岗位,很多实习实训制度流于形式,如学生实习结束后,旅游企业出具一份加盖公章的学生实习报告。学生实习的旅游企业较为分散,教师管理比较困难,不利于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监督和管理。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目前,旅游管理院校的师资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他们很多人并没有从事过较长时间的旅游企业一线工作,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力不从心。旅游管理院校从旅游企业一线聘请的管理人员虽然有丰富的旅游一线经验,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营,但是他们既不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又没有教学经验。因为旅游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与怎样教学生是两回事,这涉及很多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教学不当事倍功半。

二、对策

(一)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

例如,中餐厅或者西餐厅开展营业,与学校的烹饪专业合作,可以从提供简单的套餐开始,到提供简单的酒水饮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餐厅的服务和运营管理,给客人领位、点单、上菜和结账。真实的中西餐厅和酒吧的运营将带给学生真正的工作场景,真实的工作体验才能提升实习实训效果。学校还可以成立学生管理经营的旅行社,或者组织旅游协会,让学生参与到周末和假期的旅游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和运行。在旅游设备的更新方面,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开展深入和长期的合作,为旅游企业输送保质保量的各类人才。旅游企业往往十分愿意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场所提供设施设备支持,并且他们也欢迎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开展实习实训。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交叉进行

国家教育部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践要求是一年,但这一年是完整地放在第三年,还是分散到前两年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有待商榷。建议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交叉进行,可以采取在校学习1.5年,旅游企业实习实训0.5年,然后返校学习0.5年,最后旅游企业实习实训0.5年。前面1.5年的在校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管理理论,在学校的实训室掌握基本的旅游管理实践操作,例如餐厅的中西餐摆台服务、客房的中西式铺床服务、旅行社的咨询接待服务等。接着,学校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实习实训0.5年,真正参与旅游企业运营,边学边做,查找和发现不足。然后,学生返校学习0.5年,查缺补漏。最后,学生再实习实训0.5年,为毕业工作做好准备。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学习目的明确,明白将来要干什么,学习劲头足而且持久。?W校学习和旅游企业的实习实践交替进行,比在三年级直接出去实习实训1年的效果要好。这样操作下来,旅游管理实习实践的效果就很明显了。在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实训期间,建议学校派驻实习实训带队教师,全程指导和陪同学生实习实训,并协调和监督旅游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和旅游企业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管理,形成合力,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加强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比例

第7篇: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宁波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混合所有制;发展思路;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ew normal, the development of mixed ownership of human resources service econom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calized whole industry chain platform for human resource service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promoting the human resource service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now. In recent years, the human resource service industry in Ningbo has achiev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The number of market main players has increased rapidly. Business types in the industry are becoming more diversified. The industrial scale is continually expanding. And the talent supply has m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service chain of high-end products. The homogenization phenomenon of service products is serious. The profit model is single. These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growth of the market. Ningbo City Talent Service Center in the process is aware tha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service industry under the context of mixed ownership, the key conditions include achiev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In doing so, market development of high-end human resources service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Ningbo'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uld be realized.

Key words: Ningbo city, human resource service industry, mixed ownership, development ideas, enlightenment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为新常态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源服务经济,打造本土化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平台,是当前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混合所有制是新常态下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种财产所有结构,是相对于单一公有制经济和单一私有制经济而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股份制经济,它是一种富有活力和效率的资本组织形式。在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式下,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增强国有资本的流动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

从当前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既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也十分必要和迫切。从现实基础来看,近年来,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加,服务业态日趋多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保障的需求。但缺乏高端服务产品链,服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盈利模式单一,也成为制约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从必要性上来看,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的差异化、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发展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设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区,发挥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各自优势,一方面,可以推进服务企业的纵向整合,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人力资源服务系统中,上下游链条不清晰、研发能力薄弱、服务分层模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服务机构体系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形成服务企业集聚效应与分散效应,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人力资源服务细分模糊、机构或业务项目重复建设、因业务重叠而产生的恶性竞争等问题,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思路: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实践

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宁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借鉴、参考目前国企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等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创新打造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产业孵化基地,通过组建宁波人力资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人司”)作为该孵化基地的平台运营公司,以机构合资、业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孵化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宁波发展,打造宁波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聚地,力争走出一条符合宁波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发展之路。

(一)运营模式

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产业孵化基地实行平台化运作模式,即宁波市人才服务中心作为全额投资方,成立平台运营实体公司――宁波人力资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孵化基地的招商运营,以及与孵化基地内入驻机构进行人力资源服务新技术、新项目的投资与合作等相关事宜。公司采用董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下设招商运营部、财务与审计部和行政服务部。以人司为运营平台,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产业孵化基地主要有两种合作模式。

1.合股公司模式,即合资公司模式。人司与入驻孵化基地的机构共同出资成立若干有限责任公司,明确出资比例、确定法人,清晰产权、收益分配和合作期限。合作期满后市场收益稳定可继续合作,若合作方有意成立独资公司,经审计评估,财务清算分隔权益后,人司按每年固定收益或注册比例享受合作方后期分成;若一直未打开市场或亏损,经审计评估解散合股公司,双方按出资额承担亏损额。

2.非合股公司模式,主要有分公司、办事处、分理处三种形式。分公司形式是指入驻孵化基地的机构在孵化基地成立分公司,设立办公机构组建经营团队,独立开展经营业务。办事处形式是指入驻孵化基地的机构委派专员在孵化基地开展各项市场化业务。分理处形式是指入驻机构委托人司受理各项业务。

入驻孵化基地的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将享受一系列的政策和服务支持,如宁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将依托人司,借力政府平台和资源,鼎力协助入驻机构在甬发展,为入驻机构前期市场开拓和业务推广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孵化基地将提供3年无风险孵化器,入驻机构将享受宁波及县(市)区人力资源服务业优惠政策、高层次人才引进各项补贴政策以及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等各项优惠政策。

(二)进展情况

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产业孵化基地2014年8月正式揭牌成立,2014年10月,基地平台运营公司――宁波人力资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孵化基地的招商合作、机构入驻、投资合作、服务拓展等各项工作进入具体实施操作阶段。

1.机构招商合作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共有马丁森、威琅、第一资源、HI宁波、宝鼎、蓝白律师、HRBOSS、太和咨询和凯业必达等9家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确定入驻孵化基地。

2.业务拓展和品牌推广成效明显。“人司”完成第一个投资项目,与孵化基地入驻企业威琅合资组建浙江国信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公司是全国业内第一个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旨在打造成为国内第一家服务外包产品购销链的专业化平台公司。计划到2015年底,成立4家合股公司。

3.运营管理和内控建设逐步完善。规范孵化基地运营管理,启动标准化内控建设,委托第三方专业风险投资公司评估监管人司与孵化基地入驻机构在合作中发生的投资风险、公司治理、财务治理、运营管控等问题,对拟入驻机构的相关从业证书和资质、财务报表和管理制度、以及经营计划书等进行严格评审,以加强对拟合股公司的风险规避及内部管控。

(二)未来发展思路

宁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将通过实施平台化战略,运用市场化机制,通过平台运营公司――宁波人力资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建设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产业孵化基地,计划将孵化基地打造成宁波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全产业链的资源平台、服务平台和产业平台。

1.将孵化基地打造成一个资源平台。与HR-ROOT、第一资源等人力资源资讯和媒体专业机构合作,整合、引进、集聚国际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信息、服务产品、服务项目、服务人才等各类资源,逐步让孵化基地成为各类高端人力资源服务荟萃齐全的资源平台。

2.将孵化基地打造成一个服务平台。“人司”将以合资、业务合作等方式与入驻机构合作,一起拓展技术含量较高、企业有需求、但市场需逐步培育的高端人力资源服务项目,逐步将服务基地打造成一个能满足宁波企事业单位各类高端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的综合服务平台。如与香港宝鼎合作拓展高端猎头服务,与太和睿信合作拓展数据与咨询服务,与马丁森、诺姆四达合作拓展评价测评服务,与HR-BOSS、甲骨文合作拓展HR管理工具服务,与KELLYSERVER、威琅集团合作拓展专业外包服务等。

3.将孵化基地打造成一个产业平台。产业平台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政府、社会和企业而言,将孵化基地打造成宁波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品、资讯、人才、技术、投资的集散地,形成具有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个层面是对宁波市人才服务中心而言,将孵化基地打造成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发展的第二种商业模式,即利用本土化优势引导和支持孵化基地入驻机构开发适应宁波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并形成产业化,从而通过资本运作的增值获得另一种形式的发展。

三、经验启示:下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思考

宁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推动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产业孵化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要实现混合所有制下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关键要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下产权体制转型,管理体制转型,监控机制转型三位一体的三重转型,即在方式上要“混”,通过产权的融合聚焦共赢,实现各方股东利益最大化;在方向在“合”,通过管理体系的融合,消除制度惯性,将国有企业的责任定力、管理内力,与民企的逐利动力、机制活力共振起来;在方针上“制”,通过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强化规则治理意识,确保公司治理规范高效。

[参 考 文 献]

[1]刘文霞.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3)

[2]黄群慧.新时期如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行政管理改革,2013(12)

[3]刘崇献.混合所有制的内涵及实施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4(7)

[4]李洛焱,李矿辉,杨文正.国内外产业集聚区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河南建材,2012(2)

第8篇: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随着传统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能源资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摆上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国家在2005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7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许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加大投入,实施一批包括水电、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并开始着手进行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运营管控和接网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供读者参考。

一、风电场运营管控

当前,许多风电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风电场管控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总体来说管控模式形成了多元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对于集中开发且装机规模较大的风厂.实行运检分开的管控模式;对于风场规模一般且位置偏远的风场采用运检合一的管控模式;对于位置比较偏远同时装机规模较小,则采用整体委托经营的管控模式。风电场的管控模式虽然很多.但在管控模式的选用上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隋况,具体采用哪种管控模式要根据风场规模、变电所及风场岗位定员、外委队伍素质、当地工资收入水平、风场人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等条件综合考虑。

目前,我国风电企业整体管控水平较低,无论采用那种管控模式,在运营管控方面均要着重落实以下几项工作。

(一)重视生产指标统计与分析,总结经验,形成结论.超前控制。

风电企业要重视指标的统计、分析、评价工作,逐步总结指标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用指标进行深度分析后形成的经验性的结论指导风资源评估、微观选址、设备选型和运行方式等工作。通过对生产运营指标的横向对比、相互关联、综合分析,评价风电企业发电能力这一核心竞争力指标。从而促进企业生产运营向低成本、高效益方向发展。

(二)细化“两票三制”等基础管理工作,推行标准化作业。

公司各级领导均要高度重视风场的运行管理工作.必须把运行管理、操作及控制等工作做为主要工作来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融入到每一个环节。

在“两票三制”方面要细化两票管理规定,制定两票管理标准、执行流程, “两票”审批、编制、入库、执行等有关制度,在设备巡回检查工作中要制定设备巡回检查制度、管理标准。在交接班工作中要制定风厂交接班管理制度、风厂交接班管理标准。在设备定期试验、切换方面要制定设备定期试验、切换制度,设备定期切换操作流程。

在“缺陷管理”方面要制定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设备缺陷管理标准、缺陷验收管理标准、缺陷管理流程。

根据风厂特殊的运行方式和人员结构,必须把风场运行班组的“班前会、班后会”作为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班前会、班后会”管理标准,使各项工作特别是安全措施能够在“两会”上进行讨论并得到全面落实.把现场的工作力争在“两会”上“想细做全”。

根据风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通讯条件,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生产汇报制度”和“表报记录报送管理办法”。根据缺陷等级和运行情况逐级进行汇报,确保生产信息畅通,缺陷处理和设备操作可控再控。细化日报、周报、月报,建立运行岗位工作标准。督导规定工作,鼓励创新管理。

(三)深入践行“三讲一落实”工作,做细做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三讲一落实”是指生产班组在组织生产工作过程中,在讲工作任务的同时,要讲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讲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并抓好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归纳为“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抓落实”,简称“三讲一落实”。在风场的生产工作中以“三讲一落实”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对风场生产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即“讲任务要做到明确、具体,不能引起歧义;讲风险要全面,尤其是要结合以往的事故案例,以及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性问题;讲控制措施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并明确谁负责,如何落实。抓落实首先是在班前会上,对安全措施如何落实进行明确,其次是利用班后会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关键环节是到现场检查、确认。把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措施和要求,落实到班组、落实到现场,有效防控现场作业安全风险,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四)安装生产管理软件和信息平台,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风电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规模将日益扩大.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信息越来越庞大和繁杂,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在各风场应实现网络通畅,通过网络实现生产现场的可控和再控,同时也提高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按照分级管理、闭环控制、专业归口的管理模式落实技术监控制度,做好技术监控日常工作。

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关于技术监控工作的各项要求,建立风场技术监督管理体系,特别要加强金属、绝缘、化学、继电保护等重点专业的技术监督,对新、扩建项目在生产准备、验收时就要重视技术监控工作,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时整理技术合帐,从源头抓起,从过程着手,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保证移交设备“即投产、即稳定”。

(六)探索“集中管控”新模式,优化人员结构。合理调配运行方式,做到经济运行。

许多企业在同一区域建立多个风场。形成“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为此成立风电场集控和调度中心,将多个风厂运行工况和生产信息统一接入一个控制室实现集中控制,做到了风电场的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行。合理调整各输电设备潮流分布,做到经济运行。

(七)推行风力发电场“定期工作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加强运维人员队伍建设。

风电企业在生产管理工作中细化多项制度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主要有“绩效考评管理体系”、“运维人员培训管理体系”、 “风电场班组建设规范”、“风电场各岗位定期工作标准”等并认真落实。在安全标识、技术监督、两票(动土工作票)等方面必须融入风电的一些要求,形成了有风电特色的、立体的、闭环的管理体系。

二、在运营管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首台风电机组并网发电至今,各级风电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生产态势。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风电的运营管理工作与风电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体系建设、标准建设、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建立长效有序的管理机制。

各风电企业虽然出台了很多新制度,但针对我国风电快速发展而形成的点多面广、各风场情况不一的实际情 况,原有的制度和体系很难做到统筹兼顾。尤其是风电企业成立之初,有些规章制度没有及时建立或修订,参照了火电厂和水电厂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因此有必要结合风场实际情况修订一整套管理体系和工作标准,以便更好的规范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二)专业化的风电技术监控管理体系应进一步完善,提高技术监控管理水平。

目前许多风电企业没有成型的风电技术监控管理办法,没有切实可行的技术监控体系和实施细则,特别是绝缘监督、继电保护监督、化学监督等方面,存在试验设备和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只能外委相关单位完成,存在监控不到位、不及时、费用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技术监督工作及时顺利的开展。

(三)管控模式多元化,管理思路需要创新,对外包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有待提高。

较大型的风电企业管辖的风场较多且容量不等,管控模式多元化,产生了许多外委项目,管理上增加了难度。因此,不仅在技术上要严格按照国家、行业的标准去落实,在管理上要有适合自己风场、风电公司的思路,监管外包单位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有依据、有力度、有效果。

(四)风厂硬件设施急需完善

当前,许多风场不能准确预测负荷,有效控制出力,特别是许多风力机组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给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各风电企业要认真做好以上几项工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网企和谐发展。

三、在运营管控工作中需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各项制度、管理体系、工作标准,明确各级责任主体的责任,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二)牢固树立全员生产经营意识,加强备品配件的统筹管理和电量营销意识,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实现成本最低、管理最好、效益最高。

(三)高度重视设备可靠性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四)建立健全各类规程,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对比逐步缩小差距。

(五)制订风力发电厂点检、维护工艺标准,加强对新投产设备和修后设备的验收工作,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

四、风电接网情况的几点认识

随着风电建设规模不断增大,风电接不进、送不出的问题愈加突出。按照当前风电发展速度,这一现象将更为严重。为此,有关部门要制定适应大规模风电发展的电网规划,研究风电对电网影响的解决措施,重点解决百万千瓦级风电上网和电量输送问题,争取国家有关部门修订电网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电网配套建设标准。

1、优化电源结构,加快电网骨干架构建设,并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调峰电源。

国家新的风电发展规划初步确定了7个千万级的风电基地,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实现远距离输送电能,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国家对于风电发展已有系统的整体规划方案,但要对风电与其它电源、风电与电网的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风电项目要与电网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避免出现风机安装调试后无法送出的情况,造成投资损失。为实现风电的顺利送出,建议电网要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调峰电源,如抽水蓄能电站等,增加电网的风电消纳能力。同时要建设坚强的跨省跨区互联电网,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电源调节能力,有效扩大风电的消纳范围和规模。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和风电的开局特点,决定了优化电源结构,才能促进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应尽快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制定《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同时建立完善的风电机组检测认证体系和权威的认证机构,从源头上杜绝技术水平无法满足要求的风机进入市场。

我国现有并网导则(GB/Z19963-2005)技术标准较低,同德国等风电技术发达国家的并网导则存大差距。详见下表。

国家电网公司于去年出台了在技术上较为全面的《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修定版)》,但作为企业标准对风机生产企业缺乏约束力和影响力。

目前国内风电整机制造商超过70家,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更少。有的企业为了抓风电产业发展的“商机”,匆忙上马,盲目求快,从国外厂家拿来技术就进行大批量生产,产品质量自然很难保证。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风电机组的检测认证体系,对风机各部件质量和整机情况进行检测认证,借此提高国产风机的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不符合电网并网技术规定或质量不合格风机不能进入市场。风机整体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风电运营商的运行维护,减少维护费用,提高风能利用率。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3、电网对风电机组技术要求提高.部分风机机型无法满足。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电网公司开始对风电场并网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风机并网主要有以下要求:

(1)要求风电场具有有功功率调节能力,并能根据电网调度部门指令控制其有功功率输出。

(2)对风电场无功性能调节提出要求。

(3)对风电场的电压范围提出要求。

(4)要求并网风机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

(5)对风电场的运行频率、电能质量提出要求.并必须安装PMU装置。

电网的以上要求,对目前投运的风机绝大部分并不满足。要实现上述功能,需风机制造商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在这方面,风电运营商只能等待,处于被动地位。

第9篇:基地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 节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华东夏热冬冷地区,由5幢23-29层高层组成,基地总用地面积30323m2,总建筑面积98095m2,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约83822m2,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14273m2。该项目参照当地相关节能设计标准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进行设计,可容纳居住户数804户(图1)

图1北立面效果图

二、创新实践

1、 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

项目实施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体现的是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筑节能技术的推进是一个由政府引导、在市场环境中逐步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其中政府建设管理应实现由主导到引导的角色转型,实现建筑节能机制培育与政策落实,实现建筑节能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创新。

该市建设管理单位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对项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积极努力倡导建设绿色地区,并力图通过绿色保障房项目的示范作用,推动该市绿色建筑的发展。当地建设管理部门还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为绿色建筑的推行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2、宜居概念的提升

环保节能是该项目设计的重要理念,宜居概念有了新的内涵。

(1)项目选址的优越性

项目坐落于该市新城。该新城是该市东南部具有唯一性的城市大型山水公园式新城,山环水抱,自然山水优势极为显著。

新城在区位上是老城区和东部三镇的衔接点,属于新划入中心城区的城市新区。一方面新城纳入中心城区,其自身的山水环境优势决定新城将作为城市的大型城郊旅游目的地,服务于该市域甚至更广泛的地区。

(2)文脉传承与发展

与其他在建重点地区比较,新城的特点重点在山水,称为“城市的后花园”。作为城市新区的项目建设,需要传承传统山水要素影响下的建筑风貌形式,创造有地域特征的新建筑,另一方面作为城市新区,需要延续当代的创新精神,保持建筑风貌的多样性。

该市住宅立面造型为“现代风格,中式气质”,线条明快的粉墙,图案分明的门窗,质感深切的栏杆台基,中式建筑的淡雅素净与现代住宅的简洁明快相互交融,实现将传统的中国式建筑风格纳入现代住宅中。

(3)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集约型的设计理念:在满足功能适用的前提下,尽量将平面布局做到紧凑,提高建筑面积有效使用率,控制住宅套型面积标准。其项目根据基地规模特征,五栋高层东西成横条状布置,以节约用地,人均居住用地指标11.78m2。项目充分利用地块北侧道路以及绿化带,布置高层住宅,从东到西,由低到高,形成良好的天际线。

走向自然的设计理念: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就提出“对自然的模仿和研究应为建筑师最重要的追求,自然法则可导致建筑专业基本的美感。”建筑设计要尊重自然,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资源进行设计。该项目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并在设计阶段,结合CFD技术进行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及室内空气龄的计算,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合理的户型调整,以保证室内自然通风的效果和室内的空气质量。

适宜技术应用的设计理念:绿色建筑不能等同于高科技、高投入的高端技术与设备的应用,而是要提倡采用基于传统建造技术和适宜性技术相结合的最基本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我国幅员辽阔, 从南到北经历多个气候带, 温度、湿度、风力、光照、太阳照射角度等诸多条件不尽相同, 采用能源的构成状况也不相同,能源耗费情况互有差别。 因此, 只有区别对待不同地域的建筑项目, 因地制宜, 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方案, 并严格按照节能技术方案进行施工, 才能保证建筑节能技术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绿色低碳技术措施

1、场地的可持续性利用设计

(1)场地选择与规划:该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遗存遍布,交通便捷,生态、人文和区位优势明显,是一块宜居、宜商、宜游的风水宝地,具有完善的规划储备及用地条件。该地区也是该市打造生态休闲与高档居住相结合,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和城市知名度的重点地区。

(2)地下空间利用:基地总建筑面积98095m2,其中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14273m2,占总建筑面积的15%,主要使用功能为停车场、配电间、进排风机房等,地下空间利用合理。地下空间结合绿地设计采光井,充分利用自然光采光。

(3)景观绿化:小区有较高的绿地率,景观结合小区组团结构设计,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采用70多种植物,形成了乔、灌、草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地面停车位和非机动车道均为透水地面,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为58%,利于降低热岛效应,改善建筑室外活动空间的热环境和热舒适状况。

(4)公共服务与交通: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人口规模约5.5万人,规划发展成为集旅游、休闲、度假、居住、服务、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综合区。实现居住区、公共建筑区出入口500米可达公交站点的住区比例为100%,实现住区出入口可达公共绿地、教育设施的住区比例为100%。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1)在建筑总平面设计时,结合主导风采用有利于自然通风的方案设计。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厅)、书房等居住空间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0%。厨房的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0%。

(2)建筑按节能65%的标准设计。本工程的墙体材料(除剪力墙外)外墙分户墙及楼梯间采用190厚三排孔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其余内墙选用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东、西、南向窗采用中空遮阳断热铝合金节能窗(5+9A+5);北向窗采用铝型材单框断热中空玻(5+6A+5)。

(3)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可再生能源。63.2%住户安装太阳能热水,结合建筑设计实现阳台壁挂式安装。

(4)建筑采用高效用能设备和系统,地下汽车库所选风机均为双速风机,平时作排风用时,其全压均小于600Pa,单位风量耗功率均不大于0.32。

(5)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照明功率密度不仅满足国标现行值要求而且满足国标目标值要求。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推行模拟和遵循自然规律的设计模式,对项目水系统进行综合规划,使之建成后的水体环境具有较强的本土适应性,并对城市水系统具有“低冲击”特征。本着“节流为先”的原则,装修住宅均采用节水器具。所有用水器具均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的要求。

(2)收集地面径流、屋面等混合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进入雨水收集池,经处理后回用于绿化用水,多余的雨水经小区内雨水管网排入市政雨水管。绿化灌溉主要采用微喷灌的节水灌溉方式。

(3)给排水系统管道均采用优质管材和高性能防泄漏阀门避免管网漏损。在需要计量的场合均安装了计量水表,实行水表的分户计量。所有计量水表均选用了高灵敏度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项目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所用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材或就近预制加工。

(2)住区全装修比例100%,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减少了建材的浪费。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见图2)。

厨房餐厅

客厅

图2建筑内部装修效果图

(3)在建筑用钢方面,用HRB400替代HRB335钢材。

5、室内环境质量

(1)在设计阶段,结合CFD技术进行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及室内空气龄的计算,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合理的户型调整,以保证室内自然通风的效果和室内的空气质量。进行每一房间的窗地比计算,以保证每一房间的采光和日照环境,房间的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规定。

(2)本项目采用中置遮阳卷帘作为外遮阳措施。建筑东、西、南向窗全部采用中置遮阳,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

6、运营管理

(1)在平时的运营管理中,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进行分户、分类的计量与收费。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梯级用水原则,制定节水方案;采用分户、分类的计量与收费;建立物业内部的节水管理机制。

(2)小区采用技术先进、实用、可靠的安全防范系统与设备监控系统。

四、增量成本分析

绿色建筑在提升建筑品质和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的建筑造价成本的增加,但是在保证一定环境舒适度的条件下却可以较大地节省建筑的运营费用。绿色建筑建设不仅要研究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要考虑各种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与收益,不同的节能技术由于不同的技术复杂程度及产业化水平,其造价与节能效率差异巨大。

对于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确定,首先需要得到该项目在达到目前相关设计标准要求的条件下的建造成本,然后再确定该项目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情况下的建造成本(绿色建筑成本),并针对每一项因为采用了新措施或者新技术而引起造价变化的内容进行统计。建筑节能标准和相关规定标准较高,建筑按节能50%的标准设计为强制性标准。表1为此项目绿色技术增量成本分析表,其增量成本是在节能50%设计标准之上的增加值。

表1项目绿色技术增量成本分析表

五、总结与发展

综上所述,采用了适用的绿色生态技术,有助于绿色建筑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色、节能、环保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在高层住宅上的综合利用,并结合建筑设计实现阳台壁挂式安装,提高安全性能,运行稳定,日利用率高;中置活动遮阳百叶窗解决高层遮阳的同时提高了高层建筑遮阳安全性问题;利用被动式节能(利用对围护结构、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进行模拟优化)等手段实现低成本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运用,对今后绿色住宅建筑技术的大量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以此项目为典范,为保障房项目的绿色、低碳之路明确了方向,必将开启保障房建筑全面走向绿色的序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