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建设的原则范文

社区建设的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建设的原则

第1篇:社区建设的原则范文

健康教育是人们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活动。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不仅范围大,而且对象广,因此搞好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相当的难度。下面谈谈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及运用原则

1.社区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

1.1语言类教育方法。

1.1.1 口头交谈:通过面对面谈话,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进行行为指导。具有简便易行、针对性强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是入户家访和个别教育的基本形式。

1.1.2 健康咨询:以单独或现场咨询的形式解答咨询者提出的有关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解除疑虑,作为行为决策,保持或促进身心健康。此方法应由有经验的相应的专业人员承担。

1.1.3 专题讲座:通过听棵或办学习班的形式,由专业人员就某一专题进行讲课,此方式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内容突出,是社区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种群体教育方法,适用于社区重点人群的系统教育和基层专兼职人员的培训。

1.1.4 小组座谈:一般人数在6~20人之间。由健康教育者组织、引导与协调,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互帮互学,具有精力集中、针对性强的特点,便于及时反馈、交流信息和指导。特别适用于技能训练和行为改变,如戒烟支持小组,家庭营养与烹饪技能培训班等。

1.2 文字教育方法。

1.2.1 卫生标语:有大幅横额、招牌标语和条幅标语等。具有形式简单、制作方便、语言精练、易于记忆、号召力、鼓动性强的特点。对大造舆论和创造气氛有突出的作用。

1.2.2 卫生传单:针对社区某个中心任务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事一议,应急性强。内容较详细,可大量印刷,广泛散发。

1.2.3 卫生小册子: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内容系统,针对性和知识性强,并便于保存,可反复使用,是卫生科普教育的好教材。

1.2.4 折页: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印刷品种。由于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简要明了、直观性、吸引力强,并便于发放和保存,适用于低文化水平以及空闲时间多的人群阅读使用。也可作为对某项操作技能的具体指导。

1.2.5 卫生报刊:定期出版发行,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是广大群众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和积累信息的健康之友,但需组织好征订工作,并要求编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

1.2.6 卫生墙报:包括黑板报和卫生墙报,是设立在街头、单位等显眼处的相对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制作简便,更新内容容易,可结合时令和卫生中心工作编排内容,能起到传播信息,宣传鼓动和普及知识的作用。内容应简明精干,并注意版面美观、字体清楚。

1.2.7 卫生专栏:可以文字为主,图文并茂,或以图片、宣传画为主,直观性强,制作精良,坚固耐用,设在社区居民主要活动区,较具吸引力和教育性。

1.2.8 卫生宣传画:是文字与形象艺术的结合。制作精良、印刷精美的宣传画。以其绘画、图片、设计、编排艺术及鲜明的色彩,而极具感染力。能起到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是社区常用的方式,其中卫生年画较受农民喜爱,但需组织好征订发放工作。

1.3 形象化教育。常有图片、照片、标本、模型、示范、演示等。其特点是直观性、真实性强,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而加强健康教育的效果,如通过展示畸形胎儿标本,可强烈激发人们妊娠保健及优生优育意识。

1.4 电化教育。

1.4.1 广播:广播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听众广泛,并不受文化程度限制,易于普及。不少地方在电台开设的“空中医生”或“健康医院”等就很受群众欢迎;农村地区特有的有线广播网和村里大喇叭是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

1.4.2 投影、幻灯片:此类教材能自行制作,成本低廉,并可根据需要随意增减,灵活应用;画面色彩丰富,直观生动,群众乐于接受,教学效果好。

1.4.3 录象带、VCD:内容丰富,知识系统,生动性、娱乐性以及表现性较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别适宜于传播操作技巧、生命知识等。

2.社区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原则

2.1 要根据地区、对象、目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选择不同的社区易于接受和开展的方法。健康教育对象按年龄结构可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按职业可分为工人、农民、服务人员、学生、职员、干部、家庭主妇以及无业居民等;按文化程度可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硕士、博士生等。因此,应根据社区各类人群的特点,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内容不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如要让大众掌握某种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可采取专题讲座及广播的方法。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如解决心理问题可采取咨询的形式;在社区开展预防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中,可采取板报、橱窗、展览和发放卫生科普资料等大众传播形式。

2.2 要科学设计、合理综合运用各种健康教育方法。在健康教育中,要根据教育对象、内容、目的和可以利用的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优化组合,按不同人群分阶段配套运用,以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强化信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第2篇:社区建设的原则范文

根据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和四川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创建新机制、塑造新风貌、培养新农民、建好新班子”的新农村建设重点,以“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推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农村科学定位,整村推进四川藏区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着力构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川藏区新农村建设,务必把握好以下九大原则,以利于实现藏区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发展,以利于实现百万藏民族同胞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一、坚持统筹协调、成片整体推进的原则

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以乡镇及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统筹资金、项目,整合各类资源,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突出重点,抓好示范,积累经验,然后整体全面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从解决藏区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支持贫困村,适当扶持中等村,全力指导富裕村,实行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推动藏区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同时,要科学制定新农村示范点、示范片建设规划。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一致,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村落民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规划片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注重保持鲜明的藏民族特色、独特的康巴地域特征和优秀的木雅文化传统,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推进。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科学布局村庄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村落民居特色和便利为民服务,建立健全有效的规划、建设、使用、管护机制。

三、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优先考虑农牧民增收的原则

藏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发展,是藏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造血机。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四川藏区特有的产业环境,形成了独有的产业形态,并成为藏区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撑点。要打“特色”牌,做好特色产业文章。如:无公害及错季蔬菜、虫草、松茸、黑木耳、藏猪、藏鸡、藏药材、特色粮油、水电、特色旅游等等,都是藏区所特有的。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突出比较优势,尽可能充分增加上述各种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坚持一村一品的布局,突出抓好特色产业,积极为区域龙头企业输送优质原料;千方百计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划特色产品发展试验示范基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搞好农产品流通。

四川藏区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将文化旅游业作为藏区推进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做大做强生态绿色、民族文化、宗教习俗等藏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努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在藏区新农村建设中,要以新村为载体、产业为支撑,突出抓好产业发展;与此相一致,必须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上,激活农村经济和市场,使农牧民真正过上富裕生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确保农牧民利益,促进农牧民增收。

四、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分步实施的原则

尊重农牧民意愿,维护农牧民利益,增进农牧民福祉,按照规划布局和设计,由农民自主决策、自主建设。根据规划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年推进。

五、坚持依法建设、民主管理的原则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完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规划管理体系、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和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 顺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新要求,深化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基层治理模式,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群众监督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增强农牧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过时上幸福新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必须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必须重视保护农民宅基地使用权。

六、坚持政府主导、农牧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

原则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拉动效应,带动村民、企业和城乡其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广大农牧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充分尊重其意愿,激发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共建家园的积极性。

七、充分体现民族及文化特色原则

四川作为第二大藏区,民族新村和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务必集中体现藏民族文化及民俗风情特色。在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上要凸显藏民族的文化特色,使之成为新农村的灵魂,并与藏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匹配。

八、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四川藏区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要着眼生态环境保护来规划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针对藏区矿产资源特别是水能资源丰富特点,要科学合理适度开发藏区的矿产和水电资源,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没有解决好群众利益的项目不立项、不上马。对可以开发的项目要坚持集约可持续开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在前,开发在后,最大限度减小因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创新资源开发机制,通过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分利并惠及当地群众,杜绝开放性贫困局面出现。要充分考虑四川藏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特别是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切忌盲目片面发展工业、建设城镇新村。要严格保护藏区耕地林地,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旅游景观,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新村,要防治面源污染,不能让污染项目转移到新村去。

第3篇:社区建设的原则范文

是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蛋白性感染因子、寄生虫和其他生物体引起的群体性疫病暴发。特点是:可有也可无共同的传染源。潜伏期长短由病原体特性决定。潜伏期短者,第一代病例经常与第二代、第三代病例混合存在。暴发疫情病例成簇状出现,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暴发疫情临床表现不同,但绝大多数病人临床均有发热。

接种不良反应

是指接种生物制品后个体出现的一般性反应和异常反应,也包括群体性精神反应和异常接种事故。在保证疫苗质量和严格按照接种程序接种的情况下,一般性反应不会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引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接种不良反应常由精神反应和异常接种反应引起。群体性精神性反应多发生在群体接种后,即某个被接种者出现晕针、异常反应而引起被接种群体的心因性反应。而异常接种事故则是由于接种者选择的接种部位、方法、剂量不当,或消毒不严,或超敏体质等造成。

生物性中毒事件

生物性中毒事件多由细菌、生物毒素引起,一般通过饮用水、食物发生。其特点是:一般情况下,所有病例都具有同一食物或饮水的摄入史,潜伏期较短,一致性高,病例出现时间集中。不同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化学性中毒事件

化学性中毒事件暴发一般通过食入、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吸收有毒化学物质后发生。其特点是:一般情况下,所有病例都具有相同饮食接触源、毒气吸入源或皮肤接触源。潜伏期短,一致性很高,病例集中出现。如果一直暴露或反复暴露,病例会延绵不断出现。不同化学中毒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一般临床表现较重。食入中毒者多有口干或口吐白沫表现,吸入中毒者都会出现呼吸道症状,皮肤接触中毒者有明显的皮肤接触史。大多数化学中毒暴发病例体温不升高,但棉酚等个别化学中毒有轻度体温升高。

重大污染事件

重大污染事件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辐射泄漏比较隐匿),污染空气、饮水、环境和食品,进而对人群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其特点是:事件清楚,污染物确定,如不尽快控制、消除污染物将会对污染区内的人和动植物造成危害。人和动物接触剧毒、强刺激性污染物后,一般很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但大部分污染物对人、畜的危害可能是一个慢性过程,甚至要通过食物链才能最终反映出来。

灾 害

灾害性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天灾和人祸。天灾主要包括水灾、旱灾、雪灾、风灾、热浪袭击和地震等。人祸包括大型坠机、翻船、撞车、倒塌、火灾、爆炸等。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灾害不但破坏生产、生活设施,而且损毁包括生活饮用水、食品、医疗预防等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在内的卫生、安全基础,恶化工作、生活环境,威胁人群健康。不同的灾害对损毁卫生基础、恶化环境、威胁人群健康的方式不同。

第4篇:社区建设的原则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社区的积极作用,按照“和谐建设,人人参与”的理念,以争创“和谐家庭”、“和谐楼组”为抓手,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建设和谐大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和谐社区建设新局面,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创造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二、总体目标

街道办事处组织各社区从建设和谐家庭、和谐楼组入手,广泛发动居民群众自觉投身和谐建设,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广泛掀起群众家护家、建设和谐家园的热潮,并打造一批精品社区、示范社区,使全街道80%以上的社区达到全国和谐社区标准,力争实现争创全国“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区”的目标。

三、实施方法

⒈制定“和谐”标准

街道办事处以《**区“和谐家庭”指导标准》、《**区“和谐楼组”指导标准》为基本依据,广泛征求社区和广大居民群众意见,制定符合实际的“和谐家庭”、“和谐楼组”标准,并在各社区、各楼组广泛公示,做到标准明确,家喻户晓。“和谐社区”标准按照《**市和谐社区评价标准》执行。

⒉明确落实措施

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谐达标评定。评定应本着充分发扬民主、简化程序的原则,采取自行申报与民主评议相结合、定期评定与日常评定相结合、街道和社区审核备案与区级通报表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街道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和专长,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各社区要充分发挥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的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上的桥梁作用、在维护社区稳定和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的促进作用,调动广大居民群众的积极性,把“和谐**爱家行动”与迎接2008年奥运会系列活动、创建文明城区活动、创建平安**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特点,突出特色,努力做到一居一品、一楼一特色,使和谐创建活动符合实际,收到实效。

⒊实施动态管理

和谐家庭(楼组、社区)的评定坚持定期评定与日常评定相结合,以日常评定为主,实施动态管理。在定期集中评定基础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新达标或失去达标条件者重新进行评定、变更登记、予以公示,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始终保持居民群众建设和谐家园的热情。

四、实施步骤

⒈宣传发动

各社区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文化宣传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谐**爱家行动”,动员广大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在全区形成轰轰烈烈争创“和谐家庭”、“和谐楼组”、“和谐社区”的良好局面。

⒉组织实施

各社区要按照实施方案,逐步、逐批地进行评定,为符合“和谐家庭”、“和谐楼组”标准的家庭、楼组签署意见,记录在档,并在展示牌中予以公示表彰,接受居民群众监督。

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有关部门,按照《**市和谐社区评价标准》,对和谐社区统一进行评定。

⒊表彰奖励

在“和谐家庭(楼组、社区)”评定、公示表彰的基础上,**区政府将结合全区每年召开的社区建设工作会议,通报表彰一批“**区示范和谐家庭(楼组、社区)”,同时对积极参与和谐建设并为“和谐**爱家行动”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通报表彰和适当物质奖励。

五、基本原则

⒈坚持全民参与原则。实施“和谐**爱家行动”必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和谐社会建设者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和谐建设成为居民的内在需求,形成和谐建设人人有责、和谐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⒉坚持上下联动原则。“和谐**爱家行动”涵盖街道党委、政府各部门工作,包括社区、楼组、家庭各个层次,涉及全体居民群众,是一项需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必须各方密切配合,上下一起联动。

⒊坚持自下而上原则。和谐社区建设根本在基层、力量在群众。要从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单元——家庭——抓起,以争创“和谐家庭”为基础,不断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活力和创造智慧,为和谐社区建设注入无限的动力,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⒋坚持逐步提高原则。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逐步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⒌坚持长效机制原则。和谐社区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对受到表彰的家庭、楼组、社区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使创建活动充满活力。

六、具体要求

“和谐**爱家行动”是一项关系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事关全局和长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调动社会各方积极配合,动员居民群众全员参与,切实保证收到成效。

⒈强化组织领导。街道、社区要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把和谐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重点工作目标,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和谐**爱家行动”的整体部署、组织实施和具体指导工作。

⒉发挥职能作用。街道、社区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和创新精神,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切实推进“和谐**爱家行动”的开展,确保取得实效。

⒊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与新闻媒体合作,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以及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介绍争创和谐先进过程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表彰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努力营造有利于社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5篇:社区建设的原则范文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但大多数中小城市经济力量较弱,发展水平不高。“这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瓶颈之一,也是影响宏观社区建设整体推进的拦路虎。”“社区的社会基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内容很多,大到社会层面的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状况,小到区域层面的区位特征、区域公共政策,都是制约社区生活开展的重要因素”。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包括政策与经济两方面。一方面,政策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政策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政策、人事政策、社区政策。这些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都受到政策所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制约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主要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小城市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越雄厚,城市社区设施建设的硬件水平就越高。中小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有必要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纳入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中,重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难题与源由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主要面临建设发展不均、投入不足、法规缺乏、居民参与意识薄弱四方面问题。首先,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不够均衡。中小城市的地方领导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个别社区建设长期滞后。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规模大小不一,新建社区基础薄弱,资源条件较差。城市社区建设进展速度有快有慢,城市化进程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进展速度。其次,中小城市社区投入普遍不足。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而中小城市政府对于城市社区建设不够重视。中小城市政府主要重视经济的效益,而忽视了基础设施和社区发展。目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资金投入不足,社区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再次,中小城市对于社区建设的法规缺乏。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缺乏配套措施和监督机制,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没有法律依据。中小城市社区居民与社区发展目标未能有效整合,社区居民只关心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结果在社区建设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即政府和社区热中的却不是居民希望的,甚至两者时常尖锐冲突”而这些问题,由于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法规缺乏,社区也无力去解决,从而影响社区建设发展。最后,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参与意识薄弱。“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社区居民的广泛自愿的参与和介入,包括社会参与、经济参与、政治参与和文化参与”。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仍停留政府主导位置。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被边缘化,社区非自治组织,这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三、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可行途径

第6篇:社区建设的原则范文

一、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意义

安全社区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引进安全社区建设的经验,从基层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人的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方式推进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安全社区建设,就是以镇作为安全社区基本单位,以社区为基础,实现社区群众安全、健康为目标的活动,主要是全面改进社区的安全水平,促进社区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的提高,加强安全预防,减少事故和人员伤害,提高居民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双基)建设,创造安全、健康、和谐环境的系统工程。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把全国安全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安委会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大力推广安全文化,以实现人的安全健康为目标,以改善社区工作生活环境为主旨,预防伤害和促进安全的建设活动,使人人享有安全和健康的权利,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新镇。

(二)基本原则:坚持安全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工作相结合,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不断推进的整体合力。

(三)建设目标: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省、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业务指导下,镇安全社区的建设工作将在2014年10月成功建设成省级安全社区的基础上,继续扎实开展工作,加大全员参与、加强资源整合、坚持持续改进,切实提升伤害预防和安全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人人享有安全的工作宗旨,计划在2017年10月建设成全国安全社区。

三、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内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安全社区6个方面的标准要求和国家《安全社区基本要求》的12个方面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一)安全社区建设机构与职责。成立镇建设全国安全社区工作促进委员会,制定建设安全社区工作职责。设立建设安全社区工作促进委员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开展建设推进工作。成立安全推进项目工作组。

(二)信息交流和全员参与。借鉴国内外安全促进的成功经验,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发挥社区中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及社区内外的各类人才、专家型志愿者的作用与优势,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三)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危险源辨识、事故与伤害隐患的调查摸底。确定高危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弱势群体的主要伤害风险,需要优先解决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在社区内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弱势群体,确立干预项目,制定计划,成立干预项目的安全促进小组,开展持续改进工作。

(五)安全促进项目。根据社区调查的结果和我镇实际,挑选几个重点安全推进项目,成立对应的7个安全推进项目工作组,进行安全干预预防。

(六)宣传教育与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经常性地进行各种安全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让更多居民了解安全社区的理念。

(七)应急预案和响应。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制定应急预案,落实预防措施,应急响应措施。

(八)监测与监督。对高风险场所、高风险环境及弱势群体及安全促进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测,提供数据资料,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九)事故与伤害记录。建立事故与伤害记录制度,收集社区内各种事故和伤害数据,为各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十)安全社区建设档案。建立规范、齐全的安全社区档案,全程记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总结建设过程中的工作。

(十一)预防与纠正措施。针对不断变化的调查结果,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

(十二)评审与持续改进。循环式地对安全促进项目进行回顾总结,不断消除,降低和控制各类事故与伤害风险。

四、组织领导

根据建设工作内容,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镇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及办公室、7个安全推进项目工作组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一)成立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

(二)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工作职责

1、全面负责具体建设工作。负责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指导各项目组工作。

2、针对工作中的有关事项向上级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报告,协调县级相关部门配合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3、制定安全社区建设的目标、计划和规章制度。

4、协调、指导、督查各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成员职责:参加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会议;参与制定专项安全的伤害预防计划和专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交办的工作任务。

(三)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办公室

(四)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

负责在镇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领导下,做好日常事务和建设指导工作,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及工作的资料收集归档。

(五)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各工作组组成及职责

1.非专项工作组

(1)宣传报道组

(2)效能督查组

(3)伤害统计与监测组

由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安办主任周敏任组长,镇安办工作人员为成员,其它伤害数据统计单位交警中队、派出所、民政办、卫生院、明德学校、各村等单位配合。对各类记录、尤其是伤害记录进行统计(各类活动文字、图片、声像等,各类规章制度、规定、办法等,各类数据资料,尤其是伤害记录),根据统计进行绩效分析,包括主要问题和各类伤害的发展趋势(如意外伤害总数,住院人数等)以及主要原因,对各类伤害统计分析(按年龄、性别、职业、文化、伤害类别、伤害原因等进行分析)。进行绩效评估(不同年度意外伤害数据比较,不同年度伤害类别比较,不同年龄组伤害类别分布变化情况,不同年度伤害原因分布变化情况,死亡率比较,治愈率比较)。

2.专项工作组

3.村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小组

在镇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建设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建立人口综合信息数据库、社会单位综合信息数据库和公共设施数据库,完善各类工作台账。收集事故伤害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利用墙报、专栏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共建社区、共管社区的建安意识,帮助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五、促进计划和主题活动

建设时间从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共分五个阶段):

(一)前期启动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

1.在社区内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建设安全社区工作规划。

2.组织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考察、学习和培训,借鉴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

3.成立镇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设立安全社区建设办公室,召开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成立各项目工作组和村(社区)建设全国安全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实施目标,落实工作任务。

4.举行镇建设全国安全社区启动仪式。

5.开展安全现状调查,进行现有规章制度、安全需求、伤害检测点摸排,建立伤害监测网络。

(二)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6月至2015年7月)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推广安全社区持续改进,促进事故和伤害预防理念和安全社区建设标准。

2.组识培训,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自我防范伤害和事故的意识,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建设氛围。

(三)全面推进实施阶段(2015年8月~2017年8月)

1.依据安全现状调查,邀请有关专家,开展干预项目情况调查、伤害数据收集、危险源辨识,形成统计、评价工作机制。

2.确定重点安全促进项目,制订相应目标、实施方案和计划,分阶段推进。

3.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对实施意见进行进一步完善。

4.持续整改薄弱环节,降低伤害。

5.利用电子显示屏、小区黑板报宣传安全社区工作,把各干预项目工作全面引向深入,从而构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6.定期召开工作委员会成员及工作组会议,制定阶段性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7.对推进项目分析评估,数据收集、分析、建立好基础资料。

(四)申请验收阶段(2017年9月至10月)

1.总结两年来安全社区建设成果。

2.对近两年来干预项目进行评估。

3.收集整理材料,撰写汇报书,向省安全社区工作委员提出省全国安全社区的申请,并接受检查验收。

(五)持续改进阶段(2017年10月以后)

1.把伤害监测与评审贯穿始终,完善伤害监测体系。

2.进一步组织运行、实施、检查和纠正,持续改进。

3.推进所有项目分析评估总结。

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自我纠正、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达到全国安全社区标准的基础上,要继续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规划,不断推进区域安全建设水平。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把建设安全社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帮助解决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做到各负其责。

(二)服从大局,提高实效。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这个重点,以安全促进项目为抓手,对参加具体项目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拓展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式,把安全社区建设与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健康社区、文明社区等建设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步谋划,整体推进,确保安全社区建设落到实处。

第7篇:社区建设的原则范文

一、资金管理的现状

1、保障社区工作经费,奠定社区工作物质基础。自年以来,我社区建设工作经费按万元/千户的标准,由(市、或县)财政局按比例及时足额拨给。据统计,年度(市、或县)财政共安排拨付社区建设工作经费万元,街道部分由街道财力配套拨付或者以房租收入抵充。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市、或县)民政局对无物业管理社区和社区规模较大、人员构成复杂、社区管理难度大的社区给予经费补助,用于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补贴和社区管理补助。

2、落实社区专项资金,推进社区工作全面发展。据统计,(市、或县)有关职能部门年度拨入各街道和社区的各类“费随事转”专项经费有多万元,主要是(市、或县)财政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居家养老及社区设施补助、企退人员社会化管理以及社区准物业管理等经费。年度(市、或县)财政安排社区公益性岗位补贴经费万元,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万元,社区救助室经费万元。同时,为老小区整治及背街小巷的改造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专项资金有效缓解了社区人力、资金的压力。

3、“居账街审”,建立社区财务新模式。目前我区城市社区普遍实行社区财务由街道代为管理的管理模式,各街道建立会计服务站,统一核算管理社区建设和管理经费,会计服务站人员配备到位,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在保障社区资金安全性、规范性的同时也减轻了社区的工作负担。“居账街审”模式已得到普遍认可。

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建设财政支出缺乏计划性。对社区建设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系统详细的预算,造成资金申请审批环节缺少合理的参考依据以控制社区建设财政资金有序合理支出。审计中发现,对社区建设中经常发现的卫生、治安、居委会建设等基础性支出缺乏计划性,社区建设财政支出一般采取随支随报的方式,这种支出方式比较散漫,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和调配,难以保证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2、社区建设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粗放。社区建设财政资金使用缺少明确的费用列支范围和标准。资金使用未做到专人管理,专帐核算。很多地方未对社区建设这一投入方向繁杂的资金流向做细分,会计科目一般只设置一级科目或几个笼统的二级科目,不利于社区建设资金的细化管理和效益控制。

3、社区建设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分析社区建设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会发现资金使用具有支出金额琐碎,缺少社区建设的导向性支出的特点,这往往是因为地方政府部门对社区建设缺乏有针对性、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社区建设规划造成的。社区事务是一项繁杂细致的工作,工作中头绪多,突发事件多,但是,社区建设资金使用应根据社区建设长期的规划,在这些散乱琐碎的事务中突出社区建设的重点,引导社区健康有序发展,为建设特色和谐社区服务。

4、社区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方向不均衡。社区建设财政资金管理未设定各资金流向支出的最高和最低限额以平衡各个投入方向的资金。社区建设财政支出对弱势群体的投入普遍较低,特别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支出比例较低,而这些方面却是社区居民关注度、需求度较高的方面,也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5、社区建设财政支出透明度不高。社区建设财政资金作为一项“民生”资金,其使用效益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而该项资金使用普遍缺乏资金服务对象--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监督,缺少对资金使用后的跟踪考核和社会效益评价程序。

三、加强社区资金管理的主要建议

1、进一步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完善社区建设资金管理体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市、或县)与社区、街道、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各层级和条块的管理职责,协调条块关系,划清管理权限。(市、或县)和街道的管理目标和任务应各有侧重,转变把社区作为部门工作延伸的思想观念,保证社区管理的正常运作。要以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社区发展之路,通过财政支持、社会共建、“费随事转”、有偿服务等多元化渠道筹集社区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

2、建立健全社区建设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的要求和标准,加强使用社区建设财政资金的计划性和预算性,使其有计划按步骤支出,细化社区建设的资金流向和金额上下限额标准,严格资金审批程序,以便整合社区资源,细化资金管理和效益控制。

3、社区建设财政资金使用应坚持“突出重点又兼顾均衡”的原则。根据社区工作的总体设想和长期规划,以尊重人、方便人、为社区居民服务为根本出发点,集中有限资金投向社区重点工作,以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又要兼顾均衡,平衡各方向的支出,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得不同需要,以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

4、强化对弱势群体的帮扶。设立为弱势群体帮扶在社区建设财政支出中的达标标准,提高为社区居民服务水平,使弱势群体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给予的种种实惠,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第8篇:社区建设的原则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建设“数字丛台”、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按照“行政提速、服务提质”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社区管理为龙头,社区服务为重点,利用2至3年左右的时间,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搭建一个网络互动平台,拓宽政府与居民、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丛台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力,探索实施一条具有丛台特色的建设数字化社区的新路子。

二、遵循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坚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宗旨,按照执政为民、服务于民的要求,积极拓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入开展数字化社区建设工作,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各类传输网络、资源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综合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作用,以区机关为中心,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数字化建设。同时,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拉动数字化社区建设,努力推动全区信息产业的发展。

4、注重实效,梯度推进。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应用,突破重点,以数字化社区建设为突破,带动社区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努力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

三、主要内容

(一)加快推进全区网络平台建设。全区整个网络建设实行双系统,分为内网和外网两个部分。在内网建设上,利用现在比较成熟的adsl宽带网平台,搭建内网专用网络,实现区政府对各街道、社区的联网,保证组网的安全性。同时,加快推进全区的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网上办公,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在外网建设上,区信息中心单独建设一条光缆连接互联网,用于区政府网站、社区综合服务网及其他对外应用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城域网以及adsl宽带网平台实现访问、采集信息等各类需求。

(二)加强“三级四网”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四网”。一是社区综合服务网。以区、街道、社区互联网联接为基础,建设包含各种政务、商务、公益等信息服务的网站,最大限度的为社区公众提供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二是建立服务热线电话网。在最大限度整合全区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统一明确一个社区服务专用呼叫号码,并充分利用通信公司现有资源,通过租赁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快速便捷的服务。三是建立实体服务网。整合各社区的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社区门诊等便民资源,发挥社区综合服务网和服务热线电话网的中介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实体服务。四是建立社区服务管理网。采取区、街道、社区分布式三级管理系统,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网上信息查询、信息汇总、文件传达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三)加强数字化社区的硬件建设。区级硬件建设,原则上以区信息中心现有设备为基础,以现有机房为中心机房,增配网站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配套的基础设施,提高网络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维护、网络安全和日常管理等能力。街道一级,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重点是做好街道内部的网络建设,基层科室的微机配备,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的配备,多媒体会议室的建设等工作,提高街道的现代办公条件。社区一级,是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服务居民、提高效率的原则,重点是加大社区内部的网络建设,以及网络教育中心、多媒体会议室的建设力度。

(四)加强网络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定,实现网络接口的标准化,信息采集、报送和应用的规范化。要建立健全有关网络运行、信息维护等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数字化社区的管理水平。同时,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制定丛台区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督查和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信息和网络的安全。

(五)加强街道、社区两级信息化工作培训。针对目前全区信息化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情况,在加强数字化社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围绕信息采集、网络维护、网页更新等各方面知识,通过专题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聚地加强对街道、社区两级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全区数字化社区建设的需要。同时,要在各社区组建一支10—2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由区、街道负责对社区志愿者进行信息化业务培训,形成一个“社区建设为大家,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推进步骤

全区数字化社区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200*年*月至*月):试点探索阶段。启动数字化社区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一个区、街道、社区三级统一的数字化网络平台。通过实地考察筛选,确定光明桥、丛东、联西3个街道,地质局、煤炭设计院、永新里3个社区作为全区数字化社区建设试点单位。

第二个阶段(200*年*月至*月):逐步推广阶段。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选择5个街道、10个社区,进一步扩大数字化社区建设范围。

第三个阶段(200*年*月至200*年*月):全面实施阶段。力争到200*年上半年,将我区所有社区全部建成数字化社区。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数字化社区建设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关系全区居民的民心工程。各有关部门,乡、街道和社区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提高对这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作为构建和谐丛台的重要内容,尽最大努力从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投入,确保整个数字化社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2、加强领导。为加强对全区数字化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以区长杨晓和为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继臣,区长韩咏梅为副组长,区发改局、民政局、人劳社保局、残联、计生局、卫生局、财政局、文教体局、司法局、建设局、综治办、科技局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郭建军同志兼任,副主任由白周廷、詹金东同志兼任。

第9篇:社区建设的原则范文

根据安排,今天我代表水木清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在此与各位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关于《如何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

一、 社区的概念

二、 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西方社会,社区建设(Communiiy building)指的是强化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活动。社区建设与社区规划、社区内外资源的发掘、社区力量的凝聚等相联系,是社区发展十分相近的两个概念。联合国在50年代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改善社区居民生活,促进社区进步的过程。如果说二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社区建设更强调社区规划、强调社区结构的构建,而社区发展则更偏重于社区要素的强化和社区运行机制的改进。当然,要把社区建设同社区发展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建设的对象是社区,而社区从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这种生活共同体的改善不但在于社区服务设施及组织体系的建设,而在于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增强,而这正是社区发展的精髓。这也就是说社区建设包含了社区发展的内容,它以社区的发展为目标。关于社区建设本质的认识在实际工作部门并不一致,这在人们对社区建设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上有所表现。例如有的认为社区建设包括社区政治、社区管理、社区卫生、社区规范。有的认为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治安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加本质的角度看问题,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去看待社区建设,那么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建设就应该成为社区的核心内容。因为这些方面的活动更能直接地促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在我国,社区建设就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