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心理建设方案范文

社区心理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心理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心理建设方案

第1篇:社区心理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实现“两个统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为目标,围绕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生育质量、生命质量,为家庭成员提供面向生命全过程的指导服务,增强家庭发展能力,提高家庭幸福指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使居住在区的群众共建、共享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总体目标。以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发展为突破口,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和家庭发展力为重点,探索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专家指导、志愿者参与”的长效服务管理机制。通过五年努力,达到“五个一”的总体目标。一是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个运转协调、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体系;二是树立一批诚信、互助、友爱的邻里和健康向上、安定团结的和谐社区;三是形成一个服务渠道畅通、援助内容丰富、受益人群广泛的救助保障网络;四是组建一支想服务、能服务、会服务的人口家庭志愿者服务团队;五是健全一批社区服务组织,有序发展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持、参与力量。最终,使“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深入人心,在全区营造出人口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谐、社区安定有序的良好氛围和基本完善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格局。将通过点、线、面——服务、教育、宣传立体交叉三条路径和一个网络实现目标。一是咨询指导。通过专业人员的培训、咨询、互动交流,由解决个案问题入手帮助群众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二是教育引导。在全区广泛开设“人口家庭”大讲堂,定期请专家讲授科学知识,传播先进理念,组织开展自我教育,让先进文化和理念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三是宣传倡导。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造氛围,让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深入人心。与之相应,宣传、计生、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共同组建的宣传、教育、服务网,涵盖全人口和生命全周期,在全区搭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工作网络,实现宣传舆论的倡导和工作格局的构架。

(二)工作重点。利用五年时间在全区62个社区全面落实“家佳推进计划”。将“家佳推进计划”这一载体功能放大,在健康指导、心理援助等方面形成具有区特色的优势项目和亮点工作。以社区为阵地,以建设专业志愿者队伍为基础,以家庭建设为切入点,以人口和家庭的身心健康促进为突破口,以婚姻家庭心理调适、青少年教育、空巢老人身心保健等相关内容为专题,以“美家佳园”为阵地,落实好我区“家佳推进计划”系列活动的年度工作任务。

三、工作步骤

(一)成立组织、调研宣传(2011年)。

1.区政府成立“家佳推进计划”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人口与计生委牵头,宣传、卫生、教育、民政、人事、妇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整个项目工作的服务、指导和督办。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形成合力。

2.成立由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组成的专家团队,负责对项目计划进行论证,确定实施方案

3.组建心理咨询师督导团队,负责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督导方案及心理干预评估计划和实施办法。

4.拟组建心理援助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接受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开展服务。

具体实施:一是确定人选。通过推荐、筛选,每个社区至少配备2至3名心理志愿者人选。二是组织培训。按照专家团制订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分期分批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三是成立团队。每一阶段培训任务完成之后,由各街道办事处根据辖区内居民情况,组建适合于服务本辖区居民群众的心理援助服务团队。团队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咨询服务。各街定期组织各团队进行“案例”分析,区计生委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案例”督导。

通过以上组织的建立,努力形成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人口计生委协调、相关部门合作、专家指导、志愿者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5.摸清底数,分类登记。在全区范围内对“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新婚家庭”、“空巢家庭”、“新市民家庭”七大类型进行调查核实,摸清底数,分类登记,为分类服务指导奠定基础。

6.创新宣传形式,发挥宣传先导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婚育文明、性别平等、生殖健康、家庭幸福等内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采取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全面普及与专题深入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咨询服务相结合等形式进行。

7.“家佳推进计划”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相交融。将传统的家庭随访内容增添新内涵,范围扩大至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等。尝试在社区建立“美家佳园”人口家庭社区服务宣传阵地,形成“全区建设,一街一品,一社一特”的发展格局。

(二)试点启动,凸显特色(2012年)。

1.各街确定试点社区。社区对目标人群进行分类、分组。设置婴幼儿、青少年、新婚、计划怀孕、怀孕、新出生、更年期、老年8个服务模块,根据社区不同需求,将心理干预目标人群分为老年组、中年组、更年期妇女组、青年组、少年儿童家长组、青年家长组等。

2.将人口心理援助作为特色工作加以强化。在试点社区进行目标人群心理援助实践,总结、编写适合社区心理工作的教材。

制定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计划。根据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有针对性的制定在全区范围内实施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计划和方案,并将心理援助和“美家佳园”阵地建设的试点经验推广到30%的社区,打造一批示范社区。

3.围绕主题开展服务。以“健康宝宝与家庭发展”为主题,开展准妈妈、孕期和婴幼儿早期教育心理卫生干预工作。开展生殖健康保健和心理咨询服务,使其掌握必要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方法,缓解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压力,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三)巩固成果、拓展服务(2013年)。

1.巩固项目成果,扩大咨询服务、心理援助受益面。各街将试点经验扩大,以前期成功的经验模式在新开展咨询服务和心理援助工作的社区进行推广应用,60%至70%社区建有“美家佳园”人口计生阵地。

2.形成三级心理援助网络。区计划生育分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完善心理咨询室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街服务中心计生干部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培训,能够完成心理咨询的接待、转介工作;在成熟社区的“美家佳园”设立心理咨询室,社区主任持培训合格证上岗。

3.以“快乐青春与家庭未来”为主题,巩固区“青春健康教育”成果,继续面向学校、社区,发挥区青年网络作用和同伴教育的优势,积极开展青少年生理、心理、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普及活动,促进青少年“青春快乐,健康成长”。

(四)全面推进,形成氛围(2014年)。

1.“家佳推进计划”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相交融的服务管理格局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在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中占主导地位,80%以上社区建成“美家佳园”阵地。

2.拥有一批具有专业技术服务水平的“生殖健康技术指导者”、“心理援助志愿者”、“家庭幸福关怀使者”队伍,为健康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支持和帮助。

3.依托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形成规范。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志愿者能够为有心理疾患的人提供明确方便的康复渠道,能够进行一般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

4.围绕“尊老敬老与家庭教育”的主题,针对弱势群体开展关怀行动。对社区中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家庭和家庭成员开展关怀活动,重点在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中开展心理上的援助和经济上的结对帮扶活动,使这些家庭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五)总结经验,形成体系(2015年)。

2015年“家佳推进计划”与“区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同时终结,“家佳推进计划”作为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将完成区、街、社区三级为社区家庭成员提供面向生命全程指导服务的网络体系建设,居民不出门或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家庭及家庭成员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等咨询指导,不出社区就能了解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制度。一个互相关心、互相信任、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一个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一个安定有序,舒适和谐的社区环境将在区展现。

以“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为主题,做好区“家佳推进计划”五年发展成果的总结工作,适时以动静结合的形式进行创建成果的展示,完成一部电视片,出版一部案例集,推出一批和谐幸福家庭的好典型,表彰一批在“家佳推进计划”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个人典型。实现“美家佳园”阵地在各社区的全覆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部门分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级计划生育部门要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制,加强经费保障,合力推进工作方案的落实。

(二)建立工作机制。区人口和计生委作为“家佳推进计划”的牵头单位,要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产品,逐步扩大“家佳推进计划”覆盖范围,使广大家庭普遍受益。要在实行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合理安排服务流程,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和服务信息反馈制度。各社区要在摸底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家庭服务档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了解和掌握服务即时信息,用信息引导服务,将服务绩效纳入工作业绩的考核。

第2篇:社区心理建设方案范文

一、工作目标

20xx年全区拟完成10个“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建设,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建设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队伍健全、服务水平专业、群众参与积极的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开展以家庭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系列培训和服务,提高家庭成员道德水平,提升社区居民文明素养,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我区社区家庭服务整体水平。

(一)建设家庭服务体系。围绕家庭道德建设,开展多元化社区家庭服务,即妇联组织整合多方资源,为社区家庭提供家庭美德实践、家长素质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家庭生活艺术、家庭关爱服务等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各类特色服务活动。

(二)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以需求为导向,通过项目运作,培育一支“妇女工作者+专业社工+志愿者”的工作队伍,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三)实现服务活动常态化。建立社区家庭服务长效机制,丰富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扩大居民参与,形成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及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网络。

二、服务内容

(一)家庭美德实践类:开展美德养成实践。开设“家庭美德课堂”,寻找文明家庭、征集优秀家训家规家风,选树身边典型,以“孝美亲和廉”为主题开展家庭美德践行引导,在反复练习中践行美德语言和美德行为,促进家风培育和传承。

(二)家长素质提升类:开展家长素质培训工程。开展父母亲角色认知培训,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尊重儿童主体地位,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在子女教育中正确履行角色义务,引导和支持家长儿童在参与中发展。

(三)家庭生活艺术类:开展“生活艺术”培训。针对社区妇女儿童开展针织刺绣、茶道花道、烹饪烘焙、折纸手工等日常生活培训和传统国学、儿童蒙学、诗词歌赋等优良传统文化培训,提升家庭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针对社区家庭开展家庭关系调适技巧、心理咨询辅导、邻里关系调处等方面服务,消减家庭生活负面因素,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四)家庭关爱服务类:针对不同类型家庭需求,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提供及时便捷的关爱服务。开展生活培训服务。如婴幼儿保育、安全知识普及、健康养生等与家庭服务相关的课程培训。

三、工作模式

探索“党政主导、妇联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支持”的社区家庭服务运行模式。

(一)党政主导。全区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争取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带妇建创新社会管理的协调机制,抓住政府职能转变机遇,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保障。

(二)妇联推动。妇联组织要在社区家庭服务工作中承担起顶层设计、项目监督和服务角色,充分发挥在整体规划、项目推进、资源对接、平台搭建、人才支撑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工作顺利进行。

(三)社会组织参与。妇联组织积极引导、推动专业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围绕妇联职能“服务社会、为我所用”,通过专业化、人性化服务凝聚更多妇女和家庭,以多种形式和渠道服务改善民生,参与社会治理。

(四)社会支持。激发社区居民特别是妇女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等部门动力,共同推进家庭道德体系建设,把“工作对象”变为“工作力量”,形成社区合力。

四、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3月)

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街道对社区基础条件进行摸底并申报建设社区,区妇联组织工作人员对各申报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考察情况研究确定群众参与意愿强、基础条件好、社区干部认真负责的10个社区纳入实事项目建设范围。

(二)创建阶段(20xx年4月至12月)

1、实事工作部署。4月上旬,召开全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会。

2、调研服务需求。4月中旬前,区、街妇联组织深入创建社区开展居民服务需求调研,各创建社区研究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并报区街妇联审核。

3、选择社会组织。4月底前,社会组织提交有关社区家庭服务的课程方案,区妇联结合社区需求确定负责运营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会组织,并签订服务协议。

4、完善服务设施。5月至6月,各创建社区根据确定的建设方案,装修完善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功能室,配备相关服务设备。

5、开展社区服务。4月下旬至12月,各社区按照3+1+N的模式开展社区服务。“3”即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每月从区妇联提供的《洪山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选课菜单》(附后)中选择专题的课程内容开展三次家庭服务活动;“1”即区妇联今年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送一场儿童剧;“N”即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在原有的服务和活动基础上,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和引进社会组织开展一项或几项特色服务项目。

6、跟踪评估。12月底前,区妇联对创建社区的建设情况、课程安排、人员组织等进行考核;对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课程满意度进行跟踪评估,对于评估不合格的社会组织不予续签合约。

(三)总结推广阶段(20xx年)

总结创建社区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扩大实事效果。

五、工作机制

(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社区网络化管理信息平台,整合现有存量资源,分类建立与妇女儿童和家庭相关的社会资源库,利用网站、QQ群、微信等平台载体,逐步实现全区社会资源的共享,以及与妇女儿童家庭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动社会资源向项目资源转化,实现与妇女儿童和家庭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建立加盟合作机制。通过筛选、招募一批专业社会组织,提供多元化公益产品和服务,逐步实现社区家庭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市场化。培育和孵化本区家庭服务社会组织品牌,不断增强其服务能力和造血功能,形成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家庭公益服务产业链。

(三)建立督导评估机制。按照工作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对服务项目开展科学、客观、公正的督导和评估,用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手段实施项目跟踪监管,督促服务绩效不断提升。

六、经费保障

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专项经费由区财政局按工作进展情况据实结算拨付。区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0个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建设,主要用于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功能室装修、购买服务设备、购买社会组织运营服务及组织实施工作经费四个方面。服务功能室装修和购买服务设备经费由区、街、社区三级负担;购买社会组织运营服务和组织实施工作经费由区全额资助一年,一年后由街道和社区自行解决。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街道、社区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构建多方参与、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洪山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具体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妇联)负责组织实施,相关成员单位积极配合。街道具体指导本街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建设。社区居委会具体负责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建设及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加强与进驻运营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积极配合社会组织开展各项社区家庭服务活动,并对社会组织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确保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第3篇:社区心理建设方案范文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

二、目标任务

年8月底前,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实践,进一步明确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工作政策制度体系,探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模式。以社区居家养老专业社工介入服务为突破口,司法矫治、青少年辅助、社区建设等领域推行试点工作,提高社区建设质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主要内容

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按照建设“一个中心、二个试点社区、三个试点领域、四百名左右社会工作者”模式开展实践。

(一)设立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指导社工试点工作开展

根据第一批试点经验,挂牌设立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隶属区民政局。由区民政局分管副局长具体负责试点工作。中心主要任务:在省、市民政部门指导下,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对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进行指导,落实、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总抓、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方面积极配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管理体制;定期研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积极做好与上级民政部门和相关社会工作机构的沟通、协调和联系工作,大力扶持民办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有组织机构、有专业人员、有服务项目、有配套经费,确保试点工作有序进行。

(二)二个试点社区居委会探索社区社工队伍建设

选择街道桥、街道浦东社区居委会作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社区,在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社区社会福利、残障康复、青少年辅助、社区矫治、人民调解、就业援助、计生服务、社区养老等领域的社工工作。一建立机构,专人负责。依托社区事务服务中心设立社会工作站,配备2名兼职社工(所属街道各社区居委会人员中调剂),带领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在专家督导下开展工作。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外各项资源,按照社会工作方法、技巧,服务救助对象。三是敢于探索,总结经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培育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意识,形成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良好的社区服务机制,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出经验,创出模式。

(三)三个领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

进一步探索居家养老、社区矫治、青少年辅助等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摸式和途径。一是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日托站、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社会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的养老服务实行社工介入。深入调查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以需求定服务,建立一支由专业社工带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培育民间养老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扩大养老服务规模,全面满足城市老年人口在生理、心理、文化和交往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二是社会工作介入司法矫治。充分利用高校社工专家资源,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采用社会学的理念和社会工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进一步掌握矫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社区司法矫治服务中。组织司法矫治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建立一支由社会工作专家督导,社会工作师带领司法矫治工作者、志愿者服务社区矫治的社会工作队伍。三是大力推进青少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学校社会工作者队伍与社会非营利性社工组织相结合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队伍。一是要在我区每个中小学中配备一名心理学咨询老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技巧,开展在校学生心理疏导,及时消除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二是依托区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社工组织,整合相关青少年社会工作资源,在高校社工专家引领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做好青少年校外社会工作。

(四)建立一支社区社会工作队伍

通过打造社区工作者,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社工引领,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社区社会工作队伍。一是全面培训,专业社工引领。对全区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聘请高校专家授课,由专业社工带领开展社会工作等方式,进一步在社区工作者中强化社会工作理念、方式和方法,推进社区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社工过渡。二是组织参加职业水平考试。组织全区45岁以下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力争四百名左右的人员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三是专业岗位人员再培训。针对从事专业社工岗位人员进行再培训,采取与高校学生、教师互动交流的方式,对专业岗位进行再培训,熟练掌握社工基本理论、专业技巧等运用于实践,全面提高社工队伍的素质。

四、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0-.5)

1、调研:在全区73个社区进行调查摸底,摸清社会工作的基本服务对象,同时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和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研,形成试点工作的初步思路。

2、培训:在全区范围内加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方法、技巧和如何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

3、宣传、发动: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各类宣传媒体进行社会工作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尤其是要调动社区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6-.4)

1、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整合工作,建立我区长效培训机制。一是普及社工知识培训(.6-.12)。聘请高校社工系教师授课,在半年时间内,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轮训,确保他们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的知识、理论、基本技巧和方法,服务于社区建设。二是提高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培训(.12-.2)。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岗位技能培训。针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岗位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本社会工作岗位的方式、方法,服务社区居民。三是社会工作师资格人员再培训(.2-.4)。开展具有社会工作者资格人员的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造就一支全面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具有专业化知识和专业化技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服务社会工作各个领域。同时带领我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开展社会工作。

2、继续做好组织报考工作。按照我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要求,动员45岁以下符合报考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其他社工岗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3.建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为专业社工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为社工专业师生提供实训基地,为我区专业社工从事专业服务做好督导,为试点工作的推进建言献策。

4、用制度保证使用专业社工。鼓励专职社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问题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解决长期困扰居家养老、社区自治组织的现象和问题,提高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5、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由专家组成的社会工作督导队伍,一是对社工进行考核评估,不断提高管理使用社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二是对社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传授社工的理念和技能,不断提高社工服务的职业水平;三是指导社工正确地科学地处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四是帮助制定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章和制度,制定社工管理办法、社工考核考评机制等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方案。

6、建立社工带“义工”制度。梳理社区“义工”队伍,规范“义工”管理,通过专业社工带领“义工”的模式,开展社会工作。积极发动社区内有专业技术的各类人员和社会力量以兼职或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社区社会工作,形成我区特色的义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完善“义工”招募、建档、培训、表彰、激励机制等方案。

第三阶段:全面铺开阶段(.5-.7)

1、推广试点经验:广泛宣传居家养老、司法矫治、社区建设等领域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的成效,不断提高专业社工的知名度、可信度和美誉度,使之家喻户晓。在全区相关社工领域推行社工制度。

2、发动人事、编制、教育、卫生、司法等相关部门主动融入,为在全区全面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深化学校社工、医疗社工和矫治社工的岗位设置,协助做好这类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工作。

3、鼓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和措施。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8)

1、认真总结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

2、初步形成在社区建设领域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的方案。

3、提出在不同领域,如何普及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办法和措施。

4、建立健全专业化社工服务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领导,保障经费

第4篇:社区心理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区主题,以创建文明社区为契机,以满足居民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服务为宗旨,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志愿者的热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我辖区社区志愿者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二、活动内容

(一) 围绕四大关爱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

1、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家政培训及阳光月嫂培训活动,开展爱心助老志愿活动。以社区享受居民养老服务的孤寡空巢老人为主要对象,开展精神慰籍、保健指导、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权益维护等志愿服务,弘扬敬老助老传统美德,为老年人创造健康优质的生活条件。

2、爱心助残志愿活动。发扬“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的精神,为残疾人及家庭开展医疗保健、技术培训、心理咨询和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服务,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增强残疾人自立自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能力。

3、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展开爱心助困志愿活动。针对辖区困难群众、困难家庭不同情况,开展捐款捐物、结对助学和送医疗、送岗位、送信息、送技术志愿服务,建立长期的,实实在在的扶贫对子,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到社会关怀和温暖,逐步使困难群体脱贫致富。

4、开展党员志愿者学习培训,利用社区教师、学生资源,展开爱心爱心助学志愿活动。引导社区热心未成年人教育的各界人士,特别是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开展宣讲、辅导、教育、关爱等志愿服务,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促进健康成长,让他们享受“同一片蓝天”。

(二)围绕四项工作,开展四项志愿行动

1、文明社区志愿行动。围绕创建文明社区,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文明礼仪、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卫生知识、营养保健、科普知识等为内容的宣讲培训活动,在社区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和谐文明城区建设水平。

第5篇:社区心理建设方案范文

1.继续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按照《河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项目实施方案》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3年版)要求,免费向辖区群众提供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扩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面,提高城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大力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档案建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工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项目执行效能。

2.深入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做好2013-2014年项目实施总结,完善新周期项目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住院分娩补助与新农合政策衔接,优化叶酸发放管理模式。开展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和项目督导,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项目执行能力。

贯彻两纲,全面推进妇幼保健事业健康发展

1.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做好公立医院改革的调研工作。继续开展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工作。做好2013年农村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专项及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沁阳市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省级复核工作。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契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宜的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突出强基层,建机制,加强妇幼保健体系网底建设。

2.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管理。

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河南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修订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建设。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将出生医学信息纳入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规划建设,逐步实现联网管理。

3.继续推进妇幼安康工程。

围绕危害妇女儿童健康的重大疾病,推动和指导各地深入实施妇幼安康工程。开展《母婴保健法》执法督查活动。为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和身体健康,规范终止妊娠与结扎手术,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妊娠行为,以确保母婴安全,提高产科质量。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保障母婴安全。探索、总结流动人口妇幼卫生服务模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全面改善妇幼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

4.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各地逐步建立以妇女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内容为蓝本,以服务居民个人为中心,兼顾管理与决策需求的信息平台。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

促进社区卫生工作深入开展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

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建设进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落实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

2.推进社区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总结交流各地推进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经验,加强分类指导,完善不同举办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模式。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完善补偿机制。落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编定岗工作,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规范社区人员配置,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

规范、完善居民公共卫生档案

健康档案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以及所有的体检结果等,是一份连续而完整的记录。为了让我市人民能够逐步享受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更好地贯彻落实2013年《河南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我们力求做好完整详细的的妇女和儿童健康档案记录,现将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制定了《城乡妇女、儿童健康档案实施方案》:包括服务目标、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要求、考核指标等方面内容:(1)服务目标。在沁阳市辖区内的妇女和儿童进行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同时我们分析健康档案实施管理的经验及成果,使健康档案的实施早日进入立体化;(2)服务对象。以户为单位,建立妇女、儿童档案;(3)服务内容。建立孕产妇和0-7岁儿童健康档案,要包括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四个部分的相关记录。具体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的0-7岁的儿童、孕产妇的健康管理记录。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以上记录之外的其他接诊记录、会诊记录等。

结语

第6篇:社区心理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瑞吉欧;幼儿教育;学前课程

1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的主要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吉欧幼儿教育逐渐走向国际社会,其教育理念非常丰富,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1科学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瑞吉欧看来,儿童是社会成员之一,是社会文化活动的继承者、参与者与创造者,儿童拥有自己的文化与权利。他们能广泛运用、创造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并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他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马拉古齐形象地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和说话的方式,如语言、绘画、雕刻、泥工、建造、肢体动作等等。”[1]26瑞吉欧人认为教育要在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实施,应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及经验出发,让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重“教”之时,更应重“学”,以学定教。根据幼儿的行为反应决定主题进行的时间与空间。幼儿教师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权威者、知识与技能的拥有者,儿童也不是被教育者,儿童的行为引领着教师的教育,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

1.2注重关系的建立

在瑞吉欧学校,教育者与儿童、家庭、社区公民在一个和谐、民主、文明的世界中对话,民主参与与合作是他们实施幼儿教育的砝码。教育者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关注、关心每一个儿童,但并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儿童。关系是幼儿教育长远发展的枢纽,促使幼儿与他人建立关系并及时、有效、良好的互动,是幼儿完成教育目标、走向世界的基石。幼儿与教师即使有社会角色及社会地位的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校与家长、社区人员建立起沟通、合作、共同管理学校的关系。意大利人坚信,个人———“我”只有在团体———“我们”中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之间建立集体协作的关系,通过认知冲突的发生与解决来共同进步。

1.3教学记录的影响力

在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教学记录是其重要的教育精髓之一。教师通过持续、细心地观察幼儿,与幼儿耐心地交流,通过幼儿作品、文字、声像资料等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资料收集与记录。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使用多种符号表征世界的方式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与诠释,不断反思与总结幼儿的优缺点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对自己及幼儿的发展做出评价与展望,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幼儿,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拓宽教学思路。记录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而且可以促使师幼互动,促进家园共育。

1.4生成课程和方案探究

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的设计强调团体中心、关系与互动中心,构建孩子与教师、成人一起游戏、工作、对话、创新的课程模式;强调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建构自己的文化。瑞吉欧幼儿教育取向认为,“与幼儿共事,是由三分之一的确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和新事物构成的。”[2]方案课程在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以“课程就是所发生”的为课程观,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和兴趣,倡导教育应当“引导人去探索知识”,“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3]190。其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是在即时的情境、突发的事件中生成,是教师与幼儿对话、探究、合作的结果。方案课程在横向上将认知、情感、技能等多种领域加以组织和整合,纵向上不断地生成新的主题与方案。

1.5工作坊是儿童成长的乐园

瑞吉欧教育中,“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环境创设以家庭社区、文化折射、年龄发展、时间与空间、尊重使用者、评估更新为原则;坚持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环境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物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环境是最佳的“记录”方式之一的价值取向。瑞吉欧的工作坊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收集了幼儿的各种学习作品,而且收集、记录着老师及家长们研究学习的各种成果。马拉古奇说:“工作坊是幼儿双手和心智探索的空间,是课程整体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更多,所以‘工作坊是激发幼儿的地方’。”[4]137-140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互相接近,一起游戏、对话,享受童年的乐趣。

2瑞吉欧教育理念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启示我们,要在中国文化的视角下,在我国先进、优秀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势的学习并吸收其教育精髓,从中获取灵感,得到感悟。

2.1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我国幼儿园教育课程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秉持“以教定学”的主旨,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课程设计目标化、成人化、知识化;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小学化倾向严重;课程实施机械、死板、非游戏化;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是教材内容的“搬用工”,儿童对教师更多的是害怕与服从。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心与关注儿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通过幼儿园课程来实现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5]。课程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将计划性与生成性结合;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同时具有兴趣性、启蒙性、安全性、适宜性、可探究性、整合性;教学活动生动、有序、以学定教。

2.2注重关系的建立,构建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在瑞吉欧,学校与家长、社区建立对话、合作、共同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瑞吉欧学校的课堂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错误”观点的存在,是儿童和教师发表各种不同观点的场所。在我国,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及幼儿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关系”的建立及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不容乐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及社区公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其社区及社会文化建设带来的相关益处;家园及社区关系的建立被功利化;社区发展的重心只在文化建设上。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家长、学校、社区共同管理的关系;提高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的“儿童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幼儿园文化的建设中来,使其在成员合作中找到平衡点,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平等、和睦,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发展,逐渐壮大;将自身文化渗透到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及社会文化中,为孩子建立幸福、快乐的家园。

2.3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在我国,教师的记录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队伍发展缓慢,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幼儿园班额较大,教师难以记录幼儿的成长经历;教育任务的繁重,使得教学记录流于形式;家长的参与度低,其记录的效度难以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模糊。由此可见,各方面的制约使得教师教学记录的意义难以显性。因此,我们应通过记录及观察的方法去研究教师与儿童的成长及发展。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加快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实践-反思精神。其次,缩小幼儿园班额,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记录幼儿成长的点滴。再次,规范幼儿园的管理。再者,让更多的老师、专家、学者参与到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最后,规范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给教师一个公平、民主、和谐的工作及学习环境。

2.4以方案课程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瑞吉欧教育之所以创造出自己的国际之路,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教育者可以拥有自己的教育内容、方法及体系,他们可以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也可以不遵循任何国家预设的课程内容框架。其课程的主要运行形式是方案活动,主题的开展以“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对生成性的方案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预制性与生成性把握不准,找不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学习、同化、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构建弹性课堂,促进幼儿智慧的成长。鼓励教师学习生成课程理论,处理好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提高教师在生成课程实施过程中驾驭生成性与预设性关系的能力;鼓励家长及社区人员为生成课程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完善教师培养及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保障幼儿园、家长、社区及专家、骨干教师的协作机制。

2.5科学、合理地创设幼儿园环境,凸显民族文化特色

儿童是环境的产物,瑞吉欧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是儿童周围的环境,来自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活动[6]。“工作坊”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精髓,代表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文化特色及人文情怀,代表着人类基础生活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特质。在我国,活动室就是工作坊的缩影,记录着教师与幼儿的成长经历,记载着我们的文化精髓,寄托着国家及民族的希望。然而,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幼儿及家长的参与;以视觉刺激为“美与教育”的象征,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没;重视物质环境创设,忽视精神环境创设,对环境的理解片面;追求昂贵、时尚的教育资源,乡土教育资源被边缘化。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幼儿为本、归还幼儿、家长、社会人员的主动权、参与权、自。根据各地发展差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幼儿园课程思路,进行地域课程资源开发,完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7]。既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又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活动室的建设避免“唯美的误区”“文字的误区”和“结构的误区”[8]。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教育性、环保性、适宜性的幼儿园文化,使园内环境自然化、多元化、民族化、生态化、生活化、动态化。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卡洛琳•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埃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5]郑益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11(28):138.

[6]李从军.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述评[J].教育论坛,2015(320):297.

[7]朱从琴.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17.

第7篇:社区心理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 社区 服务 现状

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 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 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既包含着住宅、工厂、商店、街道、居民的一个生活网络或生活系统, 同时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 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其中有不同的婚姻状况, 家庭构成, 职业类型, 民族组成, 教育消费水平,语言等等,而这些均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社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就是要维护、巩固、促进和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健康人的心理保健的质量, 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对整体健康、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而对心理障碍者或精神病患者应早辨别、早诊断、早治疗, 同时当他们病情缓解, 最后回到社区时, 社区生活同样影响着他们的精神康复水平, 因此, 社区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在社区这个环境中当个人认识到自我有心理问题时也只有通过社区支持与干预才会比较有效。

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普遍受到重视。德国一项研究表明:在14岁以上的居民中,接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数已达到2.2‰,在门诊病人中,这一比例达到40%。据报导,在对深圳宝安区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中,有86%社区居民需要心理卫生服务。另外,在重庆市8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636份问卷中,在回答“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时,有123 人选择了“十分重要”,118 人选择了“比较重要”。这说明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需求。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心理咨询业与发达国家对比相对滞后,目前的心理健康服务还基本上止于单一的、医院为主的心理咨询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一方面,心理疾病患者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的人均拥有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也为了适应紧张工作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融洽,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意识与心理疾病的知晓率,创建中国式的社区心理咨询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服务人员的构成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保健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条是原有的行政组织,另一条是自发的群众文化娱乐健身团体,都不是专业的支持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对公众的心理健康的促进和处理,仍然沿用的是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生态环境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服务人员多为街道相关工作人员、 居委会成员,需要将这部分人员组织化、制度化, 以提高其专业水平。从业人员配备上应包括:受过严格心理培训的专职负责人;心理健康宣传员;心理保健质量评估员;并争取社会支持的外联人员。应该积极鼓励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心理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居民参与到咨询活动中。既有责任心、又有熟练技能的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能够在社区协同工作、共同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服务,使得其服务工作具有创造性、建设性和有效性。

由于心理服务工作的特殊性,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求助者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不合格的心理服务人员可能会加重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

面向大众、服务社会是社区心理咨询的重要工作内容,应该建立多元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1)可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如:老年人讲座、亲子关系、青少年讲座、职业心理讲座、婚恋心理讲座、等;(2)开展团队心理培训活动;(3)开展社区心理普查, 科学评估社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4)开展个体咨询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社区心理保健的机构设置包括设置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心理健康宣传员。在社区医院设立心理咨询门诊,至少配备1 位具备心理治疗师资格的专职医生,购置必要的心理测试和治疗设备, 开展治疗工作。在社区成立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该中心至少应设立1 名专职负责人, 聘请少量兼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1) 编制心理健康宣传材料,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进行心理健康普查。(2) 定期召开心理健康宣传员会议, 分析社区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 制定集体心理咨询和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3) 针对本社区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安排活动, 如“青春期心理”、“子女教育”、“择业心理”、“人际关系”、“婚姻心理”等; 在时间安排上, 主要利用周末和假日及学生的寒暑假举行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趣, 形式多样化, 如电影治疗、音乐疗法、团体训练、角色扮演、演讲与表达等活动。(4) 成立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患者俱乐部, 如“抑郁症之家”、“高血压之家”、“糖尿病之家”等。对这些心身疾病进行生物- 心理- 社会综合治疗。同时在各个街道居委会或卫生室设立心理健康宣传员, 可以由基层医生兼任。心理健康宣传员的任务是深入家庭发送心理卫生宣传材料, 心理健康中心的活动信息;心理健康宣传员是社区公众与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和心理咨询门诊之间联系的纽带。

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模式应该包括如下措施:(1) 将全民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范畴;(2)对社区干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培训;(3)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心,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档;(4)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题讲座;(5) 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宣传专栏;(6) 在社区设立心理咨询门诊,营造心理服务环境;(7) 积极鼓励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心理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居民参与到咨询活动中;(8) 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模式设置可把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 直接服务主要针对特定的社区成员, 间接服务则着重在环境。针对社区的直接服务提供预防性方案给予健康人群, 包括压力管理、健康促进、生活技能训练、亲职教育、消弱偏见、处于危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案等, 预防问题发生。针对个人的直接服务应当关注处于危机、压力、长期焦虑的高危险人群, 通过介入处理和多样化的心理保健服务帮助他们提升自我效能。间接的社区服务对内介入个体的生活, 对外则争取政府机构的支持。机构设置可设立心理卫生服务站: 为了面向社区广大群众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教育, 应在社区成立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该中心, 举办各种活动, 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在社区医院也应设立心理咨询门诊, 一旦发现心理疾病患者, 确保迅速向精神科专科医院联系转诊。同时相应的心理服务站点配套设备, 如心理测量量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和音响设备等。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价模式研究,从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摆脱、愿望与实际所得的符合程度以及自尊感四个核心领域对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能够对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效评价,并可用于老年心理疾患的筛查。

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服务人员和促进服务等方面有一些好的建议及案例分享。如:澳大利亚的一个面向具有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青年人提供训练和支持服务的社区生活技能中心,该中心的训练方案主要着眼于基本的生活技能、与劳动有关的行为能力、交流能力、个人发展、休闲或社会活动能力。根据患者的反馈和职员的观察,该中心颇获好评。该中心填补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一个空白。另外还有,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在1984 年建立了美国儿童及青少年服务体系项目(CASSP)。90年代早期,RobertWoods Johnson基金会在美国8个不同的地区进行了CASSP服务模式的实验,该项目采用的环绕服务模式(Wrap-around process),将社区内多种服务机构联合起来与家庭共同合作进行服务,建立以儿童- 家庭团队(Child and Family Team, CFT)为中心的服务团队,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探讨上尚属起步阶段,服务体系尚未成型,在一定程度上还需借鉴国外成功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及评价

通过在杭州某社区随机抽样283人,采用问卷调查法,测查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3个月后再次调查。结果提示干预前、后测得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SCL - 90各因子以及总体幸福感得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 。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知识对社区居民自杀的影响是较大的。在上海市杨浦区运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网络,对杨浦区2000~2002 年的自杀率与前3年进行比较,再对区内的干预街道和对照街道进行比较,两组自杀人数所占意外死亡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 < 0. 01) 。认为主动进行健康心理的干预来防治抑郁和减少自杀的发生。

通过对对某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心理辅导,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评估辅导前和辅导后社区居民的心理状况并进行自身比较;结果提示辅导后居民的心理卫生出现显著的变化,与辅导前比较,辅导后的居民心理卫生有明明显进步,特别在敌对的人际关系、偏执的认知方式和焦虑、抑郁的情绪等方面改变最为突出。因而认为开展社区心理辅导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新理念和有效方法,建立、健全社区心理辅导网络对提高居民心理素质,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作用。

五、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影响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及其效果的因素上, 国内外学者均进行了探讨。探讨的着重点在于被试人群关于心理健康的态度、行为和知识。结果发现: (1)被试对心理健康服务有一定认识,但大多持有偏见。(2)已婚者、父母亲和老年人以及青少年构成潜在的接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群体。(3)对待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与社会经济地位、文化层次、性别和离婚等因素有关。(4)有关心理健康服务信息的认可度,也会影响其服务的效果。

在社区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应大力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但同时发现有些可利用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如很多居民根本不知道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在哪里, 有多少等。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应借助于新闻媒体及时宣传, 可以更好的推动工作开展, 提高市民接纳程度。行政的保障工作也是非常重要, 一定要得到街道、社区干部的高度重视和配合, 增加社区干部的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等, 使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 朱丽华,顾卫平.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模式的构建 [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23(2):88.

[2] 李序科.重庆市城市社区心理卫生现状调查及其对策思考 [J]社会工作,2007,4:38.

第8篇:社区心理建设方案范文

社会林业是林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它试图把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发展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观点应用到林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注重考虑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背景、文化、意识形态、等对森林的影响和作用。

它是以社区农民为主体,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以积极参与为核心,以社区现有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知识水平为基础,以林业及相关部门或外界机构等协调配合的多种有效支持为手段,以改善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和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来,社会林业的思想日益受到重视、认同和广泛传播,已成为世界林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林业的热点问题。

二、参与式理论在“天保工程”中的应用

1.“天保工程”的背景

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为措施;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对划人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实行严格管护,坚决停止采伐;对划入一般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开展营造林建设;加强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整和优化林区经济结构;以改革为动力,用新思路、新办法,广辟就业门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解决职工生活问题;进一步发挥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参与式理论在林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概况

目前,参与式理论已在我国很多国际合作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中得到了应用。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十分重视全社会各利益群体的积极参与,并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参与者的经济利益。在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立项、规划、管理中充分应用参与式的方法,有利于发展森林资源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保障农村社会安定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为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奠定了基础,从而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参与式方法在林业建设中运用产生的效果看,它首先是注重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实现了观念上的三个转变,一是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二是从传统林业向社区林业的转变,三是从传统林业向社区文明建设发展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式方法充分尊重了农户的选择。传统林业的决策主要靠政府或部门的指令性计划来落实,农户没有自。参与式方法使农户耳目一新,充分尊重农户的选择,广泛听取农户意见,再将形成的综合意见交农户核实的方法深得人心,形成的规划方案切实可行,从各方面体现了民愿。项目执行的难度小,成效大。(2)参与式方法调动了各生产要素的参与,调动了社会各方力量。(3)参与式方法效果好、易推广,在林业上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三、几点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天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在考虑国家长远需要的同时要考虑当地人的利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国家在实施“天保工程”时,对当地群众的利益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把工程建设的管理同社区发展联系在一起,不光是要农民了解国家的意图,知道国家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知道国家要求农民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应该真心实意地、认真地听取农民的意愿和意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2.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

在“天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当地社区,他们对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状况、功能及其盛衰最为熟悉,对如何保护管理、如何开发与发展也最有发言权。听取当地居民的情况介绍,是制订工程规划方案的基础。“自下而上”是个工作方法,也是个决策过程。“上”面在充分调查了解情况后再进行集中、分析、评估后做出结论,形成正确的决策,再返回到“下”面。这样,不仅使决策较为符合实际,而且也能够较为顺利地推进工程建设方案的实施。

3.坚持参与式管理

在“天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参与式管理。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来说,社区是参与的主体,要搞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就不能离开社区和居民的参与。参与式管理,除了居民和社区参与外,还有行政体系、项目管理者、社会团体等。只有参与的各利益群体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取得广泛的共识,做出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工程建设效果。

4.兼顾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

在“天保工程”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切实考虑相关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不管是林业职工还是生活在林区中的农民群众,他们都是资源的利用者,国家政策不能顾此失彼。政策应在各方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以实现利益平衡。

5.要充分发挥实践创新能力

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不同地方实际的发展模式。目前我们的限制性政策太多,鼓励性政策太少。机制的创新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主体力量在实践中创造的,而不是我们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国家政策的扶持应侧重在提高开发资源利用的方式途径和资源本身的潜力,帮助他们寻求资源保护与利用、天然林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点,充分挖掘和发挥林业基层单位与社区群众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结语

参与式发展理论虽在很多国际合作项目中都有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应用还不够多,要想充分发挥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潜能,还应该在各个工程区多进行实地操作和经验总结,并进行推广,使得生态工程建设受益于参与式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第9篇:社区心理建设方案范文

1.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政府指示,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应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人才建设,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将专业目标定位面向社区和农村医院的助理执业医生。基于此,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应是能够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并且能够积极应对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还需保证其能够长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1.2人才培养模式

在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科学分析学生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确保其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还需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与其医学继续教学和再教育相符,为学生创造出与基层卫生工作相符的氛围。结合通科培养、全科理念和院校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学年完成,第一年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并在周末安排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医院实习,让学生熟悉临床的常规操作;第二学年应让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专业临床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和患者多接触,在此基础上提升专科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第三学年的学习主要在于提升学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操作能力,应让学生到城乡医疗机构实习,进而让学生尽早熟悉工作环境,确保学生熟知群体卫生知识和全科理念,促进其康复、护理、药事和理疗等各方面技能的提升,保证其能够满足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用人需求。

2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改革实践教学

2.1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结合我国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其次,应注意学生全科能力的提升。农村和社区的卫生网络建设的重点在于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为此,应将全科教育作为主线,而将通科的培养作为基础,可适当将基础医学课程压缩,并在原有的医学临床课程当中,加入适当的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临床常见急症处理和康复与保健等课程,进而将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和营养与膳食等内容相结合,对学生的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和医疗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确保其能够适应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应用需求。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目前的医学模式已被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该模式强调疾病的产生是生物、社会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诊治过程中,不能单纯采用传统方法,应结合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学好自然科学知识,还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入该方面的课程,通过选修和必修的课程形式,加入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科目。并在每个学期开设中外名著赏析、中国传统礼仪、中外名医之医德医风和中西方价值观评价等讲座。

2.2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促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注重实训考核和实习带教,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重学校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对实训时间进行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应结合实习医院和附属医院的实际。尤其需注重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实习,确保学生的实习能够真正面向农村、社区的基础医疗活动。同时,为提升实习效果,还应让校内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定期辅导。

2.3促进教师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下,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学校可结合引进和培训,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要求和建设规划,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包括青年教师的培训、双师素质和学科带头人等方面的培养方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