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实训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进课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 后一年在企业进行一至两个月的准员工教育(学生在入岗前接受的企业文化、公司制度与劳动纪律要求、岗位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教育,还有入岗后的进一步接受的员工相关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的培训教育)后上岗,按员工标准要求进行管理,享受薪金等员工待遇。学生就业从原先的好就业变成现在的就好业,毕业生更受用人企业的欢迎,同时专业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完善“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进课堂”必须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任课教师必须是企业的行业专家或一线员工;第二,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企业的真实业务。通过实施“企业进课堂”进一步完善“准员工式2+1”教学改革模式,实现教育部关于“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的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会计专业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运作机制、考核评价体系;建成共享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三位一体的先进的专业实训基地,满足校内实训教学需要,成为社会相关技能培训与考试基地,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在教学改革、管理改革、创新改革的示范作用。
3、完善“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思路
坚持由学校、企业共建会计专业教学团队,依托“企业进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不断完善 “准员工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如下:
3.1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企业进课堂”人才培养机制。
在“企业进课堂”培养机制下,通过校外兼职教师亲自授课,把企业真实的业务带到课堂教学中,使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实现零距离接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更紧密结合,实现培养具备从事基层会计实际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业务能力,能胜任企业(公司)、行政、事业单位、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一线会计、审计助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2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2.1根据专业发展和“企业进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课程体系。为了适应不同岗位能力的需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一起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相应的“平台+模块+企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改革。
3.2.2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纽带,联合兄弟高职院校财经类相关专业,共同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进行专业课程群的开发和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选出两门跟企业实际岗位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会计信息化》(包括用友和金碟两个内容)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借鉴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模式,完成两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网络课程、实施方案、评价体系、配套课件、学习指导、课程录像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建设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推广使用,带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3.3以“企业进课堂”为建设目标,积极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与建设。
在“企业进课堂”教改模式下,学校需要和更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造集教学、实训、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效能最大化、教学成果最优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4依托“企业进课堂”,进行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并建立新的评聘标准和体系。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探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为教师提供一个开展教学教改研究与交流的服务平台。构建出一套适合行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全新的评聘标准和管理体系,打造一支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合理的“专兼融合”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
4、具体措施
4.1构建与优化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出发点,构建“企业进课堂”平台下的专业分方向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能力要求为依据,将出纳、采购销售核算、财产物资核算、纳税申报、财务主管等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整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一起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相应的“平台+模块+企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改革。
4.1.1会计职业能力平台。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课程设置:会计学原理、会计基本技能、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纳税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行业会计比较等)
4.1.2 专业选修模块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提升某方面的职业能力。
(1)高级会计模块 侧重于财务工作岗位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初级会计实务、纳税筹划、经济法基础、涉外会计)
(2)理财模块 侧重于投资与理财能力上的提升(课程设置:投资项目评估、证券投资、银行柜台实务、保险实务、中级财务管理)
(3)审计模块 侧重于审计岗位能力上的提升(课程设置: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工程项目审计、财务审计)
4.1.3企业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理念,采用“企业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专家和企业资源,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老师进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和《会计信息化》(包括用友和金碟两个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分会计岗位实训:出纳岗位、采购销售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纳税申报、财务主管岗),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方向如下:
“校企”共建会计电算化专业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图
4.2依托“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进行课程开发,并以此带动整个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发展。
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企业进课堂”的有效平台,进行课程开发建设,建立《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资源库。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用友和金碟两个软件内容。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利用与用友及金蝶软件公司合作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教学网络平台,使之用于整个教学中。
(2)《企业会计综合实训》是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包罗各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学生毕业前的一次专业技能综合大练兵,融合了前面4个学期多门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利用企业资源共同开发《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网络平台,使之用于整个教学中。充分利用专业建设的地域特点,争取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具风格的资源共享课程课程。
4.2.1课程内容改革
以“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利用“企业进课堂”的有效平台,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模式以能力为目标进行创新设计。以《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为例,课程开发内容如下:
4.2.2开发课程标准
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会计岗位标准、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与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确定课程建设理念、内容和目标;进行《会计信息化》、《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4.2.3课程资源库建设
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企业进课堂”的有效平台,进行课程全面开发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库,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内容如下;
图:课程资源库
4.2.4教材开发
结合改革成效,与企业合作开发并正式出版《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材,总结课程建设的开发模式,带动整个专业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进行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并建设体现“岗位能力为标准”的教学课程特色的专业实训教材,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①强化岗位能力实训的特点,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要多元整合、动态优化,突出重点。理论知识要精炼扼要,简明易懂。
②实训内容要具体明确,有实训目标、实训任务、实训步骤分解图和技能指标、评价标准。
③在实训教材结构上由理论知识、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三部分构成,结合工作岗位职责强化各工作任务实训内容。
4.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设计。
课程设置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性等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从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的递进,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从实践的角度,编写相应的实训教材,从第一到第五学期按小型工业企业-中大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商品模拟交易会-各行业进行综合会计实训等模式进行实训,每个学期做一套账,适应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其中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反映了会计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如实训中手工与电算化结合、应用最新的会计软件、按实际会计岗位分岗实训、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学生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和关系,既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很快适应将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通过“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实施安排如下表所示:
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4.1实行“双带头人”制
“双带头人”制,即会计专业有2个专业带头人,除校内的专业带头人外,还将从企业聘请1名兼职专业带头人,通过对兼职带头人的培养,使之既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影响力;能够整合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能够承担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设计工作;主编工学结合教材,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
4.4.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要在不同行业以及较大的有影响力的公司聘请会计专家,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力求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为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要对兼职教师进行每学期10-20学时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的培训。通过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优化师资队伍双师结构。成立由系部主管教学的副主任为组长、教研室主任和专业带头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监控。考核小组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考核意见作为继续聘请和评选的依据。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双主体”共育的理念,实施“企业进课堂”、真实会计资料实训和在企业集中岗前培训、上岗三环相扣的创新型“准员工式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加快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秋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2)
[2]施颖.高职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主要内容[J]. 现代企业. 2008,(02).
[3]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8)
[5]刘玲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5)
[6]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01)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着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改进。高职会计教学面临学情与就业挑战,迫使教师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创新会计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一、高职会计教学的困境
1.生源减少、学生素质下滑
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高职生源大量减少,导致高职院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为抢夺生源而不得不降低录取线“自保”。同时,由于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较大,很多院校纷纷开设会计专业,呈现出公办、民办院校从本科、高职、中职到职高多层次竞争局面。经过十多年扩招,会计专业需求已趋于饱和,从“热门”转为过剩。高职生源数量和素质的下滑,给专业发展和教学带来严重影响。
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会计工作必须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为依据,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数量及核算内容多而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和法规较多,要求理论基础扎实过硬,必需通过大量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会计技能,因而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计算和判断能力要求较高,从业者必须持会计证才能上岗。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做好毕业生回访和市场调研,根据学情和教学条件,找准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定位。应明确高职教育不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会计师,而是为中小企业培养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岗位的需要。
3.课时分布不合理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尽管课程体系调整得比以前合理,但与学生基础、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不太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原本较差,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时应适度缩短;“两课”缺乏新意,占用课时太多;专业课与“考证”的融合不够,不利于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重理论而轻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会计操作技能。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会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核算原理的前提下,通过大量实践教学,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化对准则、法规的认知和记忆,熟悉基本会计核算程序,并借助于会计软件和课程实训教学平台,通过手工会计实训和平台模拟实训,真正掌握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操作技能,才能满足会计岗位工作需要。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学生接触不到各种原始凭证,不会填制和审核真正的原始单据,不能分辨不同的经济业务,就不能灵活掌握各种业务的账务处理技巧和方法。
5.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
从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来看,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仍具有普遍性。对会计理论课程,普遍采用“黑板+ 粉笔+ 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条件好的院校采用“课件+ 讲授”教学模式;对会计实践课,普遍采用手工模拟实训,条件好的院校采用电算化软件教学模式。这种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适应高职学生的基础和素质状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和信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获取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丰富直观的形式来表现,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认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便于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和模拟实验(训)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活跃和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便于师生及时查阅、存储和传播知识,增加教学信息的容量,扩大教学的空间,延长教学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探索精神;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实施分组或分岗位实训,加大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操作技能;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在线同步教学或线下学习指导,不仅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实现师生情感交流,加深相互了解;通过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既可以满足学生及时了解和查询答案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为主动。
正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流程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平面的场景仿真化,能有效提高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融“教、学、做”为一体,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有利于推行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分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破解困境,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1.会计理论课采用“课件+黑板+讲授”的教学模式
会计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中,除会计电算化和模拟实训属于实训课程,其他课程均有相当多的理论知识,包括基础会计(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纳税实务、审计原理等。对理论性知识,必须先由老师系统讲解,通过课件、视频和图片展示,使学生对企业的经济业务、经营过程、资金运动和会计的作用有了直观的了解以后,才能理解和掌握会计要素及其恒等关系、核算内容与方法、核算原理及账务处理流程等知识。讲授这类理论知识和原理时,教师可以采用“课件+黑板+讲授”模式,将电脑、电视、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变“苦学”为“乐学”。
2.经济业务核(计)算采用“白板+ 讲授+ 练习”的案例教学
在会计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大量经济业务的核算或计算举例,为了节省时间、方便翻页查看和前后资料对照,教师可将事先设计好的案例资料储存在优盘,利用多媒体投影在白板或幕布上进行讲授,之后再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会计实践课采用“实训软件平台”的教学模式
会计实训平台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运行会计所特有的方法,通过对各种会计教学实训数据进行收集或输入, 借助web services技术和特殊的信息媒介对信息进行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是一个人机结合的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实训平台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将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成本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等多方面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按单项实训设计教学内容,也可以分岗位按综合实训设计教学内容,还可以利用技能竞赛平台进行会计技能大赛,以强化会计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借助会计实训平台,实训所需的原始凭证由系统自动产生,能营造仿真的交易情景和岗位工作情景,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的会计业务进行相应的实训,独立完成企业发生的各类业务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等任务,以实现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利用实训平台的核对评价子模块,可对实训结果自动记分评价,简化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考核成绩的准确性。
4.会计电算化“理论+上机操作”模式
会计电算化既是会计专业必修课程,又是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应秉持“专业知识+ 实践技能+ 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理念,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接轨,并强化职业资格考试,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指导实训—自主实训”四个步骤开展教学,理论教学中融合模块式实训教学,实现“课程教学、职业认证、‘零距离’上岗”结合。会计电算化课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行仿真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教学,以工学结合为有效途径,将课内单项实训、课内综合实训、课后学生自主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有机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5.会计精品课网络教学模式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及综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通过实施会计精品课网络教学,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生构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接触到大量优秀的教师和教材资源,营造互动学习环境,共享优秀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题名称:
1.1搭建“供需双方”交流平台,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
结合国情,建立以教育厅(局)等政府部门为中介的多渠道“供需双方”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以用人单位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至院校等教育主体,院校以此信息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培养目标,并力争取得用人单位支持的长效对接机制。一方面政府部门可邀请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类似于会计教改研讨专题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类似于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大型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优势,利用其“关注教育和交流面广”资源来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再就是院校可通过举办反哺母校等活动,邀请杰出校友授课、座谈等形式,主动与校友会接触交流,动态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建立流动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1.2构建“校企共同体”,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能
通过构建“校企共同体”,形成教育、政府、市场(企业)“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和由学院、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构成的多元化会计教育主体,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能。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宏观调控功能并应以合作的姿态与院校、企业等共同推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企业不仅是用人单位,也是继续教育基地,因而应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与政府、院校等部门合作,并参与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之中。院校应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不断地新陈代谢会计专业知识,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共建核心课程体系,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教育媒体及创新教育方式;当然在倡导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和学习成为“非正规环境下”的教育时代,注定个人也将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主体。
2建立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目的在于创设职业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倡导政府主导,校企共赢,构建契约方式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是校企合作新模式,基本体系是“校企联动、联通岗位、共建课程、创建课堂、双师共育”。
2.1校企联动
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和难点是在如何“结合”上。校企联动是指校企双方按照校企合作模式,贯穿企业全程参与会计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双方“共建生产性教学基地、共建工学交替管理制度、共建研发中心、共建创业基地”,从而实现”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求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研究与开发之中;另一方面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教”能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都要以企业的需求为标准,从而凸显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2.2联通岗位
联通岗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其核心是“首岗胜任、多岗适应、可持续发展”。会计专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充分诠释企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构建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体系。始终将企业岗位需求这一主线贯穿至整个课程体系开发之中,从而实现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岗位技能标准、共建核心课程群、共同实施教学项目,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从而实现企业岗位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3共建课程
以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知识需求为主线,从职业岗位(群)出发,在明确会计岗位所需基本能力、专项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提炼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审计实务操作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模块,紧扣专业核心模块对其进行重新解构,形成多个有利于组织教学的子模块,以此为依据构建主干课程体系,建立以精品课程为主线,以“会计学原理、财务与成本管理原理、财务核算与管理的准则和实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准则和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为核心课程,以财务软件、办公软件、数据库为主的教学软件,全面带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2.4创建课堂
创建课堂就是要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重新构建,使其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在校内教学中首先力争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践教学环节: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如设置虚拟的银行、税务机关、虚拟的企业及供应商、客户单位)、仿真的会计工作内容(如会计核算、分析、检查)、仿真的会计工作程序、仿真的会计信息载体以及仿真的会计岗位(如基本岗位分工、成本会计、出纳)等,让学生在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下按会计实务规范流程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实际操作。其次,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建上,将课程内容分为课程导入和课程项目,课程导入部分摸拟企业的实际资料,在此基础上按各个项目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教学组织中以《工作任务单》形式将涉及基本概念、方法、技能融入其中,在完成基本理论和方法讲授后,提出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实际操作。最后展示项目完成结果的实际资料,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做到“学”和“做”的深度融合,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体验会计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并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成功是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5双师共育
“双师型”教师是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但又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双教”能力教学团队作为职业教育特色,这就要求教师队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研发能力,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具体措施:首先是充分利用“校企共同体”平台,要求各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并鼓励参与适度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便于专职教师把握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熟悉企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人才要求,进而指导其不断更新知识,从而快速提升岗位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参与学生管理,便于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从而不断地提升管理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继续学习的能力。其次是与企业的兼职教师身份互认,角色互换,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建立系主任与厂长、教研室主任与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对接的长效联系、信息反馈制度。
最后是建立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师资资源库,通过有选择性地对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岗前技能培训使其熟悉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基本教学方法、手段,使其能承担实践性的教学指导工作,同时把能胜任教学的企业“会计专家”聘为兼职教师,并带教津贴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双师共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建立“校企共同体”,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体的“一线三级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校企共同体”为主体,依托校内实训室为第一级平台,通过课程嵌入式实验、实训、专业基本技能等训练,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第二级平台,按照“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训,完成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为第三级平台,将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融于一体,凸显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完成对会计岗位能力的学习、运用与提升。
3总结
会计电算化类课程要从实际岗位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用能力。第一,会计电算化类课程的教材要具实践性,要能够针对我国大中小企业电算会计岗位职业需要而设置,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课程模式。第二,以就业为导向,每年选派课程骨干教师开展专业调研,增加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时效性。第三,开展案例教学,多方面收集实训资料,如对已毕业学生回访、走访各类型中小企业,采用寄调查问卷、电话访谈等方式,紧盯企业对电算会计人才的职业需求,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第四,开展实践教学,不但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模拟企业从事相应会计实际操作,而且要注重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的培养,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有实际效果的“走出去”校外实习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各种认知实习、专业调研、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反复演练,从而熟练掌握电算会计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将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
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会计电算化是将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简称。它应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者是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是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操作有着相同的目标、相同的会计功能、遵循同样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现实企业当中的会计电算化操作也都是手工会计核算的计算机操作翻版。由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了多次会计手工模拟实训的实践,学生们已经扎实地掌握了手工会计核算过程。只要掌握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结合的原理,把握具体结合的步骤,再配合开展有效的手工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核算相结合的实训内容,完善原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就可以使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类课程的本质,从根本上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原理,对各种财务软件即学即会。
三、运用新型教学方式方法
任务驱劝、项目导向教学法就是以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各项任务为驱动,将各任务划分为若干具体应用项目,以项目为导向,按岗位职责,开展课堂和课下的案例教学和实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针对性极强的任务项目式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核心的学习内容和相关技能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实际是角色体验法、案例分析法和课内课外互融法的结合。在教学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设置任务模块。即按照企业电算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将课程内容设置为以下模块:系统初始化、总账、工资、固定资产、会计报表、应收应付、供应链管理(采购/销售/库存/存货核算)等几个相互关联又彼此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模块。在授课中运用企业实际会计操作案例,突出课程仿真性。第二,按任务模块实施教学。即在强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类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和岗位职能性的同时,开展实训活动。在教学中,树立学生“主体”的思想,每个模块按岗位区分设置不同的角色,如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材料会计、职工薪酬会计等,进行模拟性教学,让学生进行岗位体验。第三,建立科学评测体系。可将电算化会计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践的评测体系设置为软件操作评测和理论答辩两部分,将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在软件操作评测部分,模拟真实企业一个月的业务活动,设置企业基本信息设置、系统初始设置、日常经济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报表生成等五大评测项目,按照总账、应收、支付、固定资产、薪资管理五大业务模块内容,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一个月真实的企业会计业务活动,科学设置业务采分点。要求学生进行单机版业务操作,教师根据学生保存的账套内容,一对一地进行软件操作能力评测。在理论答辩部分则是结合理论知识点采取一对一、一对组答辩的形式,对学生理论掌握程度进行测评。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1.采用立体教学,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
立体教学法是指将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实现教学互动。采用该方法,要着手编制实用的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制作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软件,以配合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类课程的日常教学和实训,用“声、形、影”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不论是教材的编撰、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还是多媒体电算会计实训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课件的制作,都要求做到:第一,任课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搜集大量声像资料,使教学内容更翔实、信息容量更大,在表现形式上更丰富多彩。第二,专家、教师们多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相互交流教学案例,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第三,学生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为课堂教学收集案例资料。
2.整合各类辅助教学软件产品,带给学生真实的职场体验
现在市场上与会计类教学有关的软件产品颇多,院校在引进时应考虑各个教学类软件产品的整合性。比如可以将企业沙盘软件(金蝶创业版、经营之道版)与财务版核算软件结合,分岗训练;在财务总监、会计、出纳等财务岗位培训的同时,将其与CEO、生产总监、物流主管等企业岗位培训充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的同时,对企业运营流程有深入了解。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沙盘比赛、全国信息化三好生精英赛等带有职场能力锻炼环节的赛事,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多元结合和全面提高。
3.开展专项报告和沙龙等活动,给学生以丰富的学术体验
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同时组织学生成立会计电算化研究会和学习小组,有针对性地采用沙龙式的讨论,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能力。还要充分利用校内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开展各项有助于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的比赛、研讨会等。
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会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需求,民办普通院校应扩展、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探索学生到企业参加财务工作实践、提升操作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模式,制定一整套校外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包括校外会计学专业实践技能实训、电算化会计软件应用技能实训等。我校会计系校内外实习基地已有一定规模。第一,在校内建有校级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一次可以容纳500人进行会计学专业相应课程实践教学。第二,大量企事业单位与会计系形成校外实习基地关系,为会计系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岗位,具体单位包括用友软件公司、金蝶软件公司、中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吉林安信会计师事务所、长春百事可乐有限公司、一汽集团、吉林康中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
六、改进考核评价体系
摘 要:随着独立学院特殊化办学理念的深入,立足于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从独立学院学情出发,结合财务管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分析独立学院现存实践教学发展的滞后性与不平衡性,提出实训环节的分层化教学模式将会成为完善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财务管理;分层教学;实训;研究
随着社会对具有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扩大,质量和层次要求不断细化与提高,在此背景下,教育界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重新进行考量,培养侧重于具备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
迄今为止,从理论上看,国内学者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展开过一些的研究。然而,针对独立学院这个特殊主体可借鉴的成果并不多。从实践上看,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验环节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已初具规模,但是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上大同小异,简言之,教学模式同质化,专业特色不突出。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验环节教学模式培养特点与困境
(一)教学模式同质化
实验课等同于习题课是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的一大特征,由此引发的是教学模式的同质化,其最根本的的弊端就是诱发就业难。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避免同质化”的任务目标,规定“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然而,通过收集、整理和对比近几年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三所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不难发现:实验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环节基本一致。
(二)教学活动模式化
教学活动的模式化也是独立学院的特点之一,主要体现在分析教学对象的模式化、制定教学目标的模式化、选择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实施教学评价的模式化方面。
从分析教学对象方面看,独立学院通常使用的实验教材均是一般性的本科院校教材,缺少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学情的教学内容。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善思考但个性化倾向显著等特点的分析不够全面细致。从制定教学目标方面看,从师资方面看,独立学院的师资结构由本校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一方面,本校老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体,教学和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外聘教师群体大多是一本、二本院校的专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基本以自己所在学校学生的标准为主,很少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只是在教学内容深浅、篇幅方面略做调整删减。从选择教学方法方面看,独立学院的教学局限在任务型教学层次,采用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少或基本没有企业参与,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讲边练等应用型的教学方法难以采用。从实施教学评价方面看,独立学院教学评价体系体现在两个层面:学生层面和教学督导层面。通常以学生评教、学校评教来评价教学质量。实际上,此类评价模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缺乏效率与效果。没有用人单位(企业)参与的教学评价是不客观和不全面的。
(三)实验设计粗放化
独立学院通常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实践教学环节的粗放化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背离,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企业岗位适应能力,难以做到职业“零距离”。通过对云南几所独立学院的调查可以看到:不同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现状以及设计思路上大同小异。各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均安排有校内、校外两个实践环节。校内实践,大多因缺少体现专业化和仿真化的配套实践教材而不得不以会计相关专业的实习内容所取代,甚至直接将习题课视为实训课;校外实践,由于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等原因,实习内容也很难做到与投资、筹资或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财务分析等财务问题相关,仅仅通过协助实习单位编制和装订凭证、基本数据统计等完成校外实践。当然,这以独立学院的特殊属性和实验资金投入不足有极大关联。
二、实训分层化教学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1、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以致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等投资市场一度都十分活跃。经济形势和理财环境都在催促着全民理财意识的觉醒,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渴望得到财务管理(理财)方面的专业性的咨询和指导以规避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学习财务管理(理财)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对具有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扩大,层次要求不断细化。
高等财务管理教育要主动适应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外部人才需求变化,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层、各类优秀财务人员。
2、独立学院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特征
独立学院生源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发展呈现多元化。独立学院生源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成绩差距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个性化倾向显著,个体务实度高,就业愿望极为强烈。
3、独立学院定位的多元化要求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重要承担载体,而不仅仅是高校本科招生规模量上的增加,而且是人才培养类型上质的补充。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独立学院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理论体系要求建立“理论与技能并重,课岗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即理论化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加强独立学院定位的多元化的研究,可以有效弥补当前独立学院教育体系结构的缺失和完整性。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分层教学策略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分层教学在培养模式上表现为分层培养、分类培养,具体体现为横向分层和纵向分层两个层面上。横向分层体现在同一专业的不同的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上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效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就需要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实施教学。纵向分层则体现在同一专业的不同的职业倾向方面。财务管理学科涉及到了用人单位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与管理活动、分配活动四个方面的全过程财务活动。在实验教学环节可尝试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实验的教学规律进行主题式教学,以满足教学内容与学生工作岗位的衔接要求,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技能训练目标的。例如,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与资金时间价值的综合计算互为一体作为主题实验教学,既使学生弄清了理财产品的设计原理,又加深了金融产品与工作岗位的认知。
财务管理实训分层教学模式从学校和市场的关系出发,将“教学”视为资源博弈的工具,做到教学、社会、学生三结合,既要强调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又要强调教学模式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结合,还要学生与市场的适宜结合。
三、分层化实训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施
(一)建构阶段
完善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理论体系,摆脱照搬公办院校教学体系的尴尬局面。独立学院自出生之日起,就植入了面向市场的基因。面对诸多压力如教育经费的压力、师资建设、社会评价生源减少及竞争的压力,独立学院,必须对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体验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建构依次为升级会计模拟实验室――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指导书的编写与筛选――改革教学方法(教授、展示、辅导、备课、考核与评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仿真实验室。同时,在建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教学阶段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基础理论教学阶段倾向于理论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阶段倾向于考级考证;特色方向培育阶段倾向于财务工作各角色的职业认知;职业岗位能力实践阶段则倾向于财务活动的实际操作与财务关系的领会。
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内容可以侧重于资金运动,重点建设与各经贸类专业相关的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如成立会计服务公司;建立工商超市;与淘宝网建立关系,建立网上购物平台,掌握筹资、投资、营运过程等。加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对于校外实训基地,可重点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二)完善阶段
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围绕财务管理理论教学,设计出一套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既包括理论又包括实践的教学模式。如企业认知实习、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组成的,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财务管理教学体系由多个子项目构成,在整体构架指导下,有序开展各子项目的应用工作,形成的成果相互支撑、前后呼应、资源共享。具体完善内容分为两部分:
(1)建立弹性的应用教学模式,及时梳理存在问题。在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割裂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是不可取的。考虑纯理论教学与纯实务教学模式的教学缺陷,改革财务管理的教学模式,采用诸如“2节理论课+2节实践课”的“1+1”模式;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配比结合,提高了理论与实务的关联性,以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理论,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知行合一。例如,学生在进行资金运营管理理论的学习同时,对现金管理的成本模型和随机模型进行实验教学活动,模拟企业资金管理的实际运作,强化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能力。特色化教学一直是独立学院改革的目标。只有做到特色化教育,形成蓝海战略效应,独立学院才能在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据2012年高考录取情况,一些具有办学特色的三本学校录取线超过二本最低控制线,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由于生源的数量可观,综合类独立学院基本上都开设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而要想办出特色,形成特色化教学的一条捷径就是建设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实训教学体系设计上,注重实施“三阶双轨”的实训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经过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阶段,结合财务管理习题能力训练和软件训练同步进行双轨模式。具体为:第一、二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完成各项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专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完后,专门拿出时间进行集中的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从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运营活动到分配活动的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综合实训,通过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的综合运用,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三)评价反馈阶段
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政府、社会、行业、学生的认可度。因此,独立学院可尝试构建四方联动的评价体系,以检验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结合政府、社会等四方的评价与参与,独立学院可逐步开展财务管理实训教学改善,具体是:(1)实验教材自主化,即结合当地经济与学校学情推行校本教材与实训参考书;(2)实训安排合理化,即何时训?训何时?(3)实训材料动态化,即紧密结合国家和行业的政策、法规、制度等等;(4)实训内容多元化,即实训内容切忌求大求全,适用与实用即可,满足社会需要即可,极端得讲,如果所有知识学校全教的话,社会教什么呢?(5)实训过程仿真化。实训课不等于习题课,必须在教法和学法方面进行改进。(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为民:《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
[3] 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
1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的能力,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其严格的内部管理与内部保密的需要,一般不接受大学生进入体系内进行实习,因此如何帮助金融专业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是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教学顺应现阶段真实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要求,按照精细化管理设计系统架构,能够支撑多层架构,内容既兼顾到对外服务客户,又注重了内部风险控制,营销与风险的不断平衡,甚至已经能够核算出客户的模拟利润,客户的贡献度,可依此制定出相应的利率优惠政策;实现了客户的全流程管理,全方位地征集客户信息,并与相关系统对接共享;在科学识别、监控与预警风险的前提下,简化了审批流程,迎合了不同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通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教学可以有效让学生了解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规范和运营的机制,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架构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
2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教学内容
2.1 客户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教学如实际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一样,把客户维护和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奉行“客户是上帝”的服务理念,对公司客户、小企业客户、个人客户、集团客户、同业客户、灰名单管理、本行股东、关联客户、客户操作权限、客户移交、合作中介机构等进行全流程管理和服务,将客户管理贯穿到信贷的各项业务过程中,全方位地征集和完备客户信息,并与模拟银行其他非信贷业务系统对接共享。客户管理系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客户服务水平,丰富学生客户服务手段。
2.2 征信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教学建立内部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征信系统是信贷业务开展的基础和风险控制的基石,能有效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并提高信贷业务开展的效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教学将征信过程贯穿到信贷业务的全过程,通过信贷的发放和清偿来逐步建立和完善征信信息。个人征信系统实训内容主要有报文管理、生成删除报文、个贷信息查询、本地校验错误数据查询、人行反馈错误数据查询、贷款信息纠错处理、纠错报文生成等;企业征信系统实训内容主要有生成报文、报文下载、SQL查询、节假日控制、日常查询、反馈报文登记、借款人信息查询、信贷信息查询、批量删除管理、批量删除打印申请、交易库查看、交易库管理等。
2.3 对公评级系统
对公评级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系统内建对公评级模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进行模型的规则和规则库定义,配置系统指标和评级模型,进行样本库管理和模型验证等,以及查询评级结果和评级分布。学生通过对公评级系统的实训学习,了解对公评级的原理,理解细化评级客户类别,使评级更具针对性,对于公司客户、小企业客户、集团客户等不同的客户类型适用不同的评级方式,理解评级触发规则、评级模型判断规则、评级报表选择规则、评级模型的级别计算以及评级调整的全流程,通过对公评级建立风险控制和盈利预判,为信贷业务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2.4 额度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教学内容建立额度管理系统,针对公司客户额度管理建立单一法人客户台账、集团客户综合台账、单一法人授信协议、集团客户授信协议等,针对小企业额度管理建立小企业综合台账、小企业授信协议等,针对金融同业额度管理建立金融同业综合台账、金融同业授信协议等,针对合作方额度管理建立合作方综合台账。按照流程规范设置额度系统产品参数配置、控制参数配置,限额管理有客户限额方案列表、行业限额方案列表、产品限额方案列表、贴现限额方案列表、超限队列维护列表、超限队列管理、临时性限额配置等。额度管理系统是根据新巴塞尔要求结合银行自身资本情况,依托额度生命周期的管理,建立起集额度创建、发放、占用、释放、作废、查询统计等功能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对银行风险额度核算、控制信贷发放、监控信贷业务状态等进行管理,实现银行业务的复杂关联及灵活配置。其对主要风险形式进行的风险额度核算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有效的防御部分风险,体现风险缓释的敞口管理思想。额度管理系统是风险控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银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监控和管理,以提高授信资产质量,提高银行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2.5 押品管理系统
押品管理系统是风险控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训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包括押品信息管理:押品信息维护、押品信息查询;押品估值:模拟估值、押品估值;押品出入库:押品入库申请、押品出库申请、通知书/收据打印、赎/换货出库通知打印;权证管理:权证登记簿、权证入库、权证借出、权证注销、权证处置、权证置换、权证取出、通知书/收据打印;风险提示:重估周期到期提示、保险到期提示、权证借出返还提示、汽车合格证置换提示、房产可办理所有权登记提示、票据到期提示;信息查询:押品信息查询、权证信息查询、外部评估信息查询;模型与样本管理:估值模型管理、样本数据管理。建立押品管理基础技术支持平台和押品数据集市,可实现经营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押品价值的持续评估和动态监测,完善押品从准入、价值评估、审核确认、价值重估、监测预警、押品出入库管理、直到押品退出的整个管理流程,进而避免和减少贷前押品的高估风险、实时监控押品市场价值的变化,及时的发现贷款押品不足值状况。以内部评估为主的押品评估管理,实现押品价值的定期自动重评,在兼顾效率和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服务客户的水平,确保银行主营的利差型业务―信贷业务的收益是计量了风险且支持未来缓释处理后的实际收益。
国商类专业学生应培养的11项营销能力
根据国商类专业特点及职业发展目标,国商类专业学生应培养的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调查能力、产品推销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案编写能力、市场分析能力、营销沟通能力、客户管理能力、营销财务能力、营销企划能力、营销创新能力、营销组织管理能力这11项,这11项目能力相互联系,构成了国商类专业学生营销知识体系。而且每项能力的培养对应着具体的技能考核内容,如市场调查能力考核内容可为问卷发放、回收与整理,现场观察,顾客访谈与记录,二手资料的收集;营销沟通能力可为公共关系技巧,商务谈判技巧,广告的遴选、广告文案的审查,促销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营销企划能力可为营销诊断,营销方案的拟订与优化,营销方案的执行与控制,营销方案的效果评价等等,各个学校可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情来确定具体的考核内容。
基于11项营销能力的实训项目设计
(一)以赛促教———举行营销策划大赛1.项目实训内容营销课程以两项赛事为抓手,以赛促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校外组织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如下图所示,比赛中,要求根据某个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建立网站,写出规范的市场营销策划书,并参加最后答辩,勇创佳绩。其次,在校内配合学院的职业技能大赛,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际,组织了商务营销策划大赛,针对学校实训基地“东海商城”7个店铺,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调研,选择可行项目,写出策划书,并在课程上组织了学生答辩,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盘问,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效果甚佳。2.项目意义(1)调研能力的提升比赛中,学生要首先完成调研活动,才能最终决定选取哪个项目,他们有的实地考察,有的制作问卷,有的通过网络搜集信息,有的还访问身边的同学,总之,动用了身边的一切资源,无形中也实践了各种调查的方法,调查能力在实践中自然得到提升。(2)市场营销策划书编写能力得到提高从比赛前从来没写过营销策划书,到堆积内容毫无逻辑与条理的策划书,再到在老师多次指导后比较规范的策划书,这期间,学生进步了很多,他们知道了一份规范的营销书要包含项目介绍、项目市场分析、项目目标客户分析、项目的营销组合策略、项目的运营管理、项目的经费预算等内容。相信,以后到企业了再写类似的策划书,学生就能驾轻就熟了。同时,写策划书的过程,也是对市场分析能力、企划能力的、财务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的实战提升。(3)营销沟通能力、推销能力得到了激发无论是参加校外“三创赛”答辩,还是参加校内“商务营销策划大赛”的答辩,学生团队配合,积极地去应对现场老师和学生门的盘问,在这种竞争高压下,激发了学生的临场的应变能力,同时提升了他们的营销沟通能力与实际的项目推销能力,现场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在努力参与中,能力得到了提升。(4)学生比赛结果与平时成绩直接挂钩,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往,学生的作业停留在让学生写东西层面,很多学生参考其他同学作业,纯粹是应付,能力很少得到提升,通过类似的比赛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参与比赛的同时,也激活了我们的课堂,这个过程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二)动脑动手动嘴中提升———展示并推销自己开发设计的新产品1.项目实训内容本项目是针对市场营销学“新产品开发策略”的一个实训项目,让学生课下利用身边废旧资源开发设计一件新产品,并在班上推销介绍给同学。要求学生体会新产品创意的来源,如何把新产品创意转化为产品概念,开发设计产品时是否迎合了目标客户群的需求点,新产品名称设计,以及在班上实战把自己开发设计的新产品推销介绍给班级同学,现场同学举手表决对其开发新产品的认可程度。2.项目意义(1)激发了学生的创意,调动了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的积极性从上交的学生作品中,发现很多学生还是很有想法的,有的利用身边的废旧报纸开发设计了中国馆,有的设计了多功能的相框,有的利用可乐瓶制作风铃,还有爱情海组合系列,造型奇特的灯笼等等。总之,学生的创意是超出我的想象的,也看到学生还是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的,而且这样的一个实训项目,学生认为很新颖,都非常积极地参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在实战中体会了“新产品开发设计的过程”,这比我们老师单纯的讲授,效果好得多。(2)激发学生的创意,同时也实训了4P策略(三)创造条件,锤炼学生———营销案例大展示1.项目实训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分配每个学生寻找一个对应章节的企业营销案例,并要求学生针对案例,提出有针对性的几个问题,并给出问题的详细答案,答案的原理部分必须用到规定章节的理论点;同时,把案例内容、问题、答案做成ppt,在多媒体教室展现自己案例,并上台讲给班级同学。这样,全班同学每章都有可借鉴的针对性案例,信息共享,学生一次性吸收了众多的经典营销案例。2.项目实训意义(1)学生寻找案例,自己设计问题,给出答案,做成ppt,既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生上台借助多媒体展示ppt,讲述自己案例,并分享自己对案例的理解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上台演讲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是同龄人上台讲案例,也调动了同学听课的积极性。(3)同学们一次性吸收了众多经典的营销案例案例当中的很多营销措施,在同学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完全是可以借鉴的。(4)部分同学评价通过此次作业,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精美的ppt,同时,也在课上向同学们展示了自我,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四)快乐中学习,快乐中实战———营销团队表演实训1.项目实训内容学生5个人一组,组成团队,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表演营销知识点。可以选择小品、情景剧、话剧、演讲等形式,要求在这个展示表演过程中至少有20个营销知识点融在其中。每个小组表演完后,首先是老师提问场下的同学,在本组的表演中哪里体现了营销的知识,然后再由每个团队队长来说明20个知识点是如何在表演中展示出来的。这样的互动无形提升了大家的营销意识,同时加深了大家对营销知识点的理解与印象。2.项目实训意义(1)通过参与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以“超生游击队后续“”新武林外传“”促销片段集锦”等素材来展示营销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从前期的策划,到团队彩排表演,同时,还要兼顾营销知识点的融入,充分地训练了他们的营销策划力。(2)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在快乐中营销知识得到升华(3)拉近了营销与生活、工作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营销无处不在,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4)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去寻找知识点,实训效果得到改善。
作者:李福刚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会计模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所谓会计实践教学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规定的练习、实验、实习等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会计实践教学在会计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会计实践教学应在全面仿真或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中进行,促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实训过程中,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真正理会和掌握专业技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但是,事实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一、我国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能真实、完整和系统地反映实际工作内容
首先,当前各高职院校采用的会计专业实训教材多种多样,但这些会计实训教材的内容与实际工作都存有偏差,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会计实际工作内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缺乏综合性,仅注重会计核算,忽视了财务管理、监督等其他职业能力。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把实践教学课程简单地理解为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没有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角度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对财务管理、税法、审计等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利于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只能按照已经给出的业务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原材料供应需求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财务决策及财务风险的控制等问题,无法通过实践来体会。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监督,通过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只实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无法充分反映会计监督职能。
其次,实训内容大都以工业企业为主,未考虑会计主体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行业及产业,比如服务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等。这些新兴行业的出现需要吸纳更多的会计专业学生,虽然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多,但大多数毕业生因为缺少实践经验往往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众多用人单位也难以找到训练有素,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好的专业人才。这与目前行业的多元化以及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的广泛性不相符合。
2、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指导教师一般由专业理论课教师或实验辅导教师担任,同时这些教师直接来自高校,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或工作经验不丰富,他们没有经历过纳税申报、所得税汇算清缴,没有跑过银行、税务、工商,专业操作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而,在实践教学中,这些教师并不能真正地传授给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
3、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较难。近几年来,大部分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会计模拟实习,纷纷建立了会计实验室,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高校实验设备落后,没有配备专职的实验员等;同时,社会对高校实践教学活动不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商业秘密更加重视,基于会计岗位的重要性,相当多的企业并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的实习生,即使接收了,也是从事一些与其专业无关的工作。社会实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目前在我国,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去实习,因而使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会计专业作为传统的专业,会计实践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是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建立仿真性、多模块的会计模拟实验。要建立一个仿真性的会计模拟实验就要求会计环境、会计处理、会计机构运作的仿真。将会计主体至于一个仿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会计主体内部按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的控制点设置相应的岗位,让参加实验的学生分别以各个岗位的角色进行实验。会计主体外部按照会计经常打交道的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和机构设置相应的窗口,通过这些窗口办理相关业务以达到和实际工作一致。同时,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不能凭空想象,这些业务所涉及的凭证、资料不能凭空设计。所有这些都应该来自一个真实的企业所发生的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
同时,会计实践应该是多模块的,从专业方向可以划分为“会计实践模块”、“审计实践模块”、“财务管理实践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内部资料并用,资源共享。比如,商业企业实践教学中,同一套仿真性的实践资料经过会计实践模块处理后的会计信息资料,可以提供给财务管理实践模块,还可以提供给审计实践模块。这种架构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实践奠定了基础。
2、提高专业实训指导教师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轮训计划,并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首先,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比如,各高职院校定期地对实训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水平的轮流培训,一般是三年必须培训一次;让教师到其他国内的学校或者出国作访问研修,学习借鉴国内外学校的成功教学科研经验;开展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对其他学校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观摩;或让学历较低的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深造,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和理论水平。其次,支持会计教师参加会计实践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采取措施敦促教师走出校门参加、从事被许可的外出会计兼职工作(如兼职担任注册会计师或企业财务主管等),比如在假期让年轻教师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方式建立起会计职场与会计课堂的良性沟通,真正实现会计理论联系会计实践,让会计教师在参与会计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业务能力,而且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使专业教学更加生动。
3、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由于会计工作的保密性非常强,一般单位不愿接纳学生实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校外实习。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参与会计实践工作,提高动手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究各个经济领域的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经济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高职院校还可以作为企业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基地,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达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目的。同时,建议学生到中介机构、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实习,因为这些都是记账或者去查账,不存在会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正好可以解决企业不愿意接纳实习人员或者作为学校实习基地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复杂系统工程,是科学育人、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之根本所在。学校应努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能力
1精准定位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的用人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应用型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精准定位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会计人员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强化教学方法改革,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校企合作、多门主干课程交叉结合的多模块全方位实践教学。同时,学校应重点培养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阶段实现“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一是高校可细化会计学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等,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二是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限选课,突出学生专业特长,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三是加大学生专业选修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选择专业选修课,丰富知识体系,拓宽知识面,全方位提高实践能力。另外,还应鼓励支持学生假期时间走出校园开展调查研究、走访优秀企业等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完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高校应深入改革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使之满足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2.1优化课程体系
为保证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强化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适应性,培养就业单位需要的会计人才;另一方面适当前移专业课程,合理安排前三年的课程教学,处理好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衔接,最后一年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各种会计实训实习,并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们备考研究生或就业。
2.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要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应根据优化后的培养方案,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实践课时占25%以上,针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单独设置模拟实训,并配套进行校内外集中实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明确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并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去,不断深化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规范自身会计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将来成为合格守法的会计人员奠定理论基础。
2.4增加学生选修能力拓展课程的自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学生们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的实践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学校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证券投资学”、“创业教育”、“现代企业管理”、“专业英语”等等选修课程,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考虑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端正人生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为日后就业指明方向。
3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化
3.1双重会计实验教学
会计学专业教师可采用手工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完成手工操作部分,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操作,接下来学生进行电算化操作,实现原始凭证录入、记账凭证编制、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自动生成等操作。双重会计实验教学便于学生明确业务处理流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2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真实案例开展专业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必须紧密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所选案例要求高质量高相关性。通过对真实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问题教学法是指带着问题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法。问题教学法由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得到的易出现问题整理集,在课程教学中着重讲解问题并操作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实践操作效率,减少操作错误。
3.3运用仿真综合实训平台
实训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学校可充分利用仿真综合实训平台进行教学,该平台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仿真报税实训平台,模拟税务部门办理各种涉税业务,如纳税申报、缴纳税款、延迟纳税等等;第二,仿真银行实训平台,模拟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如存取款、转账、结算等等;第三,仿真工商实训平台,模拟工商部门各项业务办理。第四,仿真审计实训平台,模拟审计部门各项业务。通过该综合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与会计岗位相关的一些工作内容,更让学生明白,要想真正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不仅需要掌握会计核算,还需要学习更多的技巧方法。
3.4企业环境模拟教学
运用企业环境模拟教学的教学方法,对实践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效果。高校可根据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分工情况细化会计岗位,学生分别担任不同职位如会计、出纳、主管会计等完成实训内容,并定期实行岗位轮换,使得学生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会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从而实现校企共享网络平台、共编人才方案、共编专业课程教材、共设课程体系、共同构造实践教学机制、共承基地建设责任。
4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4.1加强实训教材及其资料建设
教材是开展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应选择实施双重实验教学的实训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企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综合实训)》,另外,应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编制符合培养方案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以及阶段实训的双重实验教学的实训资料及教材。
4.2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完成“双师型”转化
为了保证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会计学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夯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还应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师的队伍建设也很重要。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完善相关奖励机制,支持教师们考取相应职称,不反对教师到企业单位挂职,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组建外聘教师队伍,高新聘请企业会计骨干给学生们讲授最新的会计政策法规,了解相关行业动态,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拓展学生实践思维。
4.3大力加强实践基地教学条件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尽一切可能加大实践经费投入,校内实践建设应注重仿真性,如ERP沙盘实训室,全方位企业环境模拟满足会计学实践教学需求。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求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选择市内离校较近的企业,满足阶段实践需求,也可以选择外省优秀企业,满足综合实习需求,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缩短实习和上岗的差距,有效实现零距离上岗。最后针对实践教学基地应制定规章制度及发展规划,定时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巡查并评估各项工作,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作为就业热门的会计学专业,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加。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优化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重建专业课程体系,推动校企合作,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快速适应会计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月.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J].对外经贸,2012(10):144-146.
[2]黎霞.创新会计教育教学体制,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