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

第1篇: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质量

1.前言

在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是我国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增加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力度,国民经济不断提高,最新的先进的设备被不断采用,同时一些新兴的部门也按照不同的需求设立,进一步调整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分布,大大增强了社会的经济实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改善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现如今,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已经逐渐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投资也被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所以,固定资产的投资统计数据一直深受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率的高低也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活力,是社会经济“冷”或“热”的重要衡量标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数据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统计数据的质量还应进一步改善。

2.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2.1基层单位数据统计基础差

当前,大多数的投资单位,尤其是新建的项目单位,人员缺少,并且在工作分工上并不明确,并没有专职的数据统计人员,也没有指定的统计负责人,一般数据统计的工作有单位的会计来承担,也有个别单位的统计人员是由单位领导临时指派的,并且会随时变动统计人员。在这样的人员配置下,大部分的统计人员都缺乏必要的培训,其统计知识匮乏,做出的报表数据的质量比较差,在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在项目单位经常找不到做统计的员工。

在项目单位中,投资统计报表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报表,因此,大部分的统计人员并没有把投资报表作为自己单位的法定义务来执行,而是把投资报表看作是分外工作上,在报表统计中并不配合,不按时把报表上报到相应单位,时间观念差,致使统计部分的工作进行的十分困难。即使是上报的那些报表也是很难保证其质量,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起来非常混乱,项目原始数据不齐全,甚至连项目预算材料都没有,只能按照项目概算和进度估计上报,欠缺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2.2统计部门执行力度不到位

首先,项目搜集不到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具有流动性强、其报表是临时性报表的特点,所以在在项目的投资统计中会出现项目漏统的现象。在县一级的统计部门,不仅统计人员紧张,而且大部分人员都在做催报报表、上报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没有多余的工作人员到基层去寻找项目。

其次,投资项目入库的门槛高导致部分项目漏报。为了提高统计的数据质量,对新上的投资项目实行统计入库制度。制度规定,新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介绍、施工许可证、项目备案书、形象照片、施工合同、项目规划许可手续、环评文件、土地使用权证等文件。

再次,投资统计分析缺乏应有的深度。在县一级的统计局中,统计人员缺乏,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较为完整的统计报表,导致所做的统计分析只能是数据的罗列,没有相关的原因剖析与鲜活案例,缺少一定的深度。

最后,统计执法困难。当发现一些项目但闻拒保或迟报统计报表时,统计部门应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正常的统计秩序,但是在统计执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阻力。特别是一些外资引入的项目,大多以招商引资不容易为由对项目企业放宽了发展环境,致使一些单位一直没有正常的上报报表。所以当统计部门在进行执法的时候,会经过上级的层层审批,有时会因为调查阻力太大而使执法过程变得不了了之。

3.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据质量的建议

3.1建立切实可行的项目入库制度

对新上的投资项目实行统计入库制度。制度规定,新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介绍、施工许可证、项目备案书、形象照片、施工合同、项目规划许可手续、环评文件、土地使用权证等文件。办理这些文件的手续非常复杂,导致难以提供全面的文件,致使已经动工的项目不能入库,形成投资项目漏报的现象。这违背了制度制定的初衷。该制度不仅缺少相应统计法的支持而且不符合事实求是的统计精神。因此,应该对项目入库的制度进行改革,主要采用:以事实为依据,只要是符合投资统计的调查制度的投资项目就应该统计入库;项目的介绍资料与照片是必要的,其他的资料没有的要说明不能提供的原因,可以把这些材料不全的项目作为上级检查的重点投资项目。

3.2建立投资信息共享机制

第一,要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部门的备案制度,只要是由发改等有关部门审批和备案的项目都应该到统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第二,建立固定资产项目统计联席会议的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应当包括统计、建设、招商、发改、土地等掌握着项目审批的权力部门。联席会议是对投资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对相关事宜进行调节以及对政府投资的项目明确报表主体。

3.3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投资统计人员应该在完成统计任务之后,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充电学习。同时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投资数据质量的掌控能力。加强统计分析烦人能力,使其能够撰写有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 3.4加强统计执法力度

要求投资项目单位明确各单位的统计负责人,同时配置专门的统计人员,及时准确的上报投资报表。对于违反统计法的项目单位,要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树立起统计法的威信,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

4.总结

随着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多,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数据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证投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仍让政府部门更好的把握社会经济的活力与发展方向。(作者单位:唐山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处)

参考文献

[1] 刘莉.如何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J].时代金融(下旬),2012,6(2):148-150.

[2] 刘滔.浅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几点体会[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1,2(8):72-74.

第2篇: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论文关键词:湖北省,GDP,固定资产投资

一、湖北省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

1、全省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1995-2007年,湖北省GDP从2109.38亿元增长到9230.68亿元,年增长率达13.2%;固定资产投资从1995年的785.09亿元快速增长到2007年的4330.40亿元,年均增速接近15.52%,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1:1995-2007湖北省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年份

GDP

固定资产投资

2001

3880.53

1486.55

1995

2109.38

785.09

2002

4212.82

1605.06

1996

2499.77

935.22

2003

4757.45

1809.45

1997

2856.47

1023.50

2004

5633.24

2264.80

1998

3114.02

1156.76

2005

6520.14

2676.60

1999

3229.29

1239.14

2006

7581.32

3343.50

2000

3545.39

1339.20

2007

9230.68

4330.40

表2:1996-2007湖北省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

年份

GDP增长率

固定资产年增长率

2002

8.56%

7.97%

1996

18.51%

19.12%

2003

12.93%

12.73%

1997

14.27%

9.44%

2004

18.41%

25.17%

1998

9.02%

13.02%

2005

15.74%

18.18%

1999

3.70%

7.12%

2006

16.28%

24.92%

2000

9.79%

8.07%

2007

21.76%

29.52%

2001

9.45%

11.00%

2、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变化关系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波动是影响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直接的、物质性的主导因素,固定资产投资也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此外,经济增长曲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曲线具有明显“时滞效应”,经济增长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滞后期大约为1-2年。

图1 湖北省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二、相关性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

1、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是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分析,其主要目标是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内在依存关系杂志网,并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如果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很高,还可以通过绘制散点图判断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有无明显线性关系。

从湖北省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的散点图(图2)可见,多数年份的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

图2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的散点图

对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必须通过相关检验获得,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等方法对1995-2007年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2、因果关系检验

(1) 数据与变量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性,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FI和LnGDP表示取自然对数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

(2)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分析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存在非平稳性,直接对两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可能引起伪回归,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在这里采取的检验方法是ADF检验,滞后阶数的选择由AIC准则决定。

表3 ADF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类型

ADF

临界值

结论

LnGDP

(c,t,3)

3.274963

-3.2127(5%)

非平稳

LnFI

(c,t,1)

2.861689

-3.1449(5%)

非平稳

DLnGDP

(c,t,4)

-3.780768

-3.4033(5%)

平稳

DLnFI

(c,t,3)

-4.299737

-3.6122(5%)

平稳

注:本表中检验结果采用Eviews软件计算得到,其中,检验形式中的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是否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从表3可以看出LnGDP和LnIFA的ADF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表现为非平稳,而对LnGDP和LnIFA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后的DLnGDP和DLnIFA则通过了检验,因此可以认为LnGDP和LnIFA两者均为1阶单整向量。现在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检验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

首先对LnGDP和LnFI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LnGDP=1.946746+0.863484LnFI

(15.13) (49.72)

括号内为t值,再对上述方程的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残差均值为0,所以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结果如下:

表4回归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ADF统计量

5%临界值

10%临界值

-2.029896

-1.974028

-1.602922

由表4可知:由上面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杂志网,ADF的统计量为-2.029896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1.974028,因此可以认为估计该残差序列属于平稳序列,表明LnGDP和LnFI有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回归系数0.863484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GDP总值增加约0.863484,从回归系数看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影响很显著。

(3) 误差修正模型

检验结果表明,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变量的这种长期均衡与其短期波动之问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LnGDP=0.025080+0.679490LnFI-0.307375Ut-1

(5.292946) (0.975624)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解释了因变量的短期波动是如何被决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Ut-1。由上式可见,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变动1%,将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0.679490%;误差修正(Ut-1)的系数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弹性为-0.307375%。从该模型可以看出,上一年度偏离均衡的误差以-0.307375%的比率对本年度的LnGDP作出反向修正,这一调整系数说明湖北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均衡机制。

(4)Ganger因果检验

Ganger因果检验实际是考察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对湖北省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G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5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滞后期

原假设

观测值

F值

P值

结论

1

固定资产投资不是GDP的Ganger原因

12

4.13578

0.0725

拒绝

GDP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Ganger原因

2.16950

0.1749

不拒绝

滞后期选取考虑了投资完成所需时间和SIC指标。由表可知: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不是GDP原因的原假设,P值为0.0725,表明在95%的置信条件下可以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GDP的Ganger原因;对于GDP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原因的原假设,P值为0.1749,不能拒绝原假设。这表明湖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而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杂志网,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而GDP的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三、结 语

如上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固然能够带动GDP的增长,但如果不顾客观可能,一味盲目地追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则由此所带来的GDP的增长可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还可能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是不可取的。GDP虽然是考察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比GDP增长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福利的不断改善。时下愈演愈烈的房地产热其实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某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崇拜和难以克制的投资冲动,显然,这是与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应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

第3篇: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粗放式发展;R&D创新;固定资产投资;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8-0014-10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自我国“九五”期间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以来,已近20年,一直面临挑战,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至今仍是困难重重(Jia,2011)。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受到了伤害,都把加快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走出困境和萧条的重要实现手段(Hausman,et al.,2013),对我国也是非走不可的道路(历以宁,2011)。这就需要研究我国企业粗放式发展的形成机制,包括粗放式发展的特征标志,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形成,我国粗放式投资对企业竞争力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才能找到改进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模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看,在我国改革开放辉煌的30年里,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作为我国政府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不需要企业很高的技术研发和知识含量,就能有效地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促成企业的快速成长。或者说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只需要大量固定资产的投资拉动。这种不依赖于企业技术研发与知识含量的经济增长是我国粗放式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标志。要改变这种状态和粗放式发展的特征,就需要改变投资的方式,比如,增加企业员工创新教育与技术培训的投资(Tim,2011)。

那么,在这种粗放式发展的投资环境下,会对我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和竞争优势产生怎样的影响?或者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行为会对企业创新投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又如何影响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对此,本文从宏观层面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和微观层面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两个视角,来探讨我国粗放式投资环境对企业创新投入与竞争优势影响的内在机理,目标是为我国政府提出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企业创新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这也是企业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社会责任(Oana,2011)。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性:我国企业粗放式发展,“九五”期间就提出了转型,到“十二五”已近20年,成效不大,本文对此的研究,有利于企业理解转型升级的困境,建立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有效地选择转型升级的策略。此外,在我国现有关于企业R&D创新和固定资产投资研究中,前者主要集中在R&D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后者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上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对行业或区域增长的贡献,很少将这两个层面的研究与我国企业粗放式发展模式联系起来,不利于把握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外部投资环境的内在机理,以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对此,本文将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两个维度,来研究企业粗放式发展的动机,对企业创新行为和竞争优势的影响,以从更高层次揭示我国企业创新行为与粗放式投资环境的内在联系,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企业创新与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在确定R&D投资对企业竞争优势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后,通过观察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调节作用,来判断政府与企业粗放式投资对企业创新效果与竞争优势的影响,以揭示出我国企业创新行为,竞争优势与粗放式投资环境的内在联系。

二、我国粗放式发展与企业投资行为

(一)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的特征

(1)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甚至出现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赖能源资源的投入(谢伏瞻,2011)。据统计,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到198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21%,累计总额达到24 074亿元,即使在国务院于1988年底“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再建设项目、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的通知后,从1990年至1999年这10年间,也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最快的时期。此后,从2000年至200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较为快速。以2009年为例,我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 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3.9%,中部地区增长36.0%,西部地区增长35.0%。从2005年到2009年的5年时间内,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53%,投资增长速度非常快。①

(2)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效果显然。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中,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比如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生产工具,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投资环境的要求,而且所产生的规模化生产能不断地满足和带动消费者需求的增加。比如,有统计显示,我国1991年~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则分别为64.85%、6.65%与28.70%。这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高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相比之下,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较低。这个结果也说明我国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是我国粗放型发展的典型特征。

经济增长受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反过来,也诱导和驱动着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形成两者的互动循环过程。比如,DeLong(1990)通过对美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检验发现,厂商的机器设备投资每变动1%,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33个百分点;而且Blomstrom & Lipsey(1996)还验证了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与后一期投资率也有高度的相关关系,会促成后续期的资本形成与积累(Kravis,1982),形成更大规模的发展。

(3)低附加值的高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而且几乎所有结果都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靠固定资产投资驱动(杨召文、刘志杰,2005),创造高附加值的效率很低,属于粗放型发展。比如,徐瑛,陈秀山和刘凤良(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在1987年至2003年长达17年的发展进程中都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来拉动经济增长,有的时期还导致经济增长过热,相比之下,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非常微弱而且波动很大,后劲不足。原因是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既可以满足扩大相关部门物质资料和科技设备等的需求,也可以直接扩张或间接地刺激相关部门的消费增长(赵梦涵,2002),对GDP增长非常显著(李朝鲜,2007)。即使是分区域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区域各省的经济增长,其主导因素也是物质资本而非技术进步或技术转移(徐现祥,舒元,2004)。但另一方面,从效率上看,我国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效率不甚理想(和宏明,2006);投资每提高1%,经济增长率相应却只增加0.04%(邹薇,周洁,2007)。这意味着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靠的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属于低附加值的高速发展。

(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粗放式投资的激励影响

(1)激励了企业粗放式的投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是基础设施,比如,加大地区内的桥梁、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大幅地降低了这些地区企业经营的公共交易成本,如仓储与运输成本;同样,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促进这些地区物流、配送等服务业的兴起,会大幅地降低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激励的是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使企业有能力用更低成本的资源,承担更低的风险来促成企业的快速成长,或者说相比R&D技术创新投资,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会有更高的经营效率,更能快速地促成企业的成长。

(2)弱化了企业R&D投入的动机。在这种粗放式、低成本使用资源的投资环境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本身也能在多方面促成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比如,可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满足我国庞大市场的需要,取得市场收益;同时,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规模效应还能降低生产成本,也会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在这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有动机追随和利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低成本投资优势,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而不是技术创新投资,以获得企业快速的粗放式发展,弱化了企业R&D投入的动机。

(3)增加了企业创新投入的机会成本。在这种粗纺式投资环境的激励下,企业R&D投资的外部性,比如,R&D溢出效应,也降低了企业进行R&D投资的动力。原因是R&D投资产生的溢出效应,使企业的创新技术很快被其他企业模仿而迅速地失去研发优势,导致企业R&D投资需要承担很高的风险。相反,企业利用政府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低廉物质资本投资,收益快,风险小,结果使企业有很强的动机跟随政府的粗放式投资,加大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意味着政府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增加了企业进行创新投入的机会成本。

三、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我国企业走出困境,获得竞争优势的实现手段

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改变企业在价值链中位置,占据有竞争优势的高端价值链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谁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谁就能最早抢占市场最高点,取得产品价格上的优势。而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靠的是企业的研发活动所形成的发明创造和专利产品(徐欣,2010)。企业的这些发明创造和产品专利,构成了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获得高端价值链,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

国外对此的相关研究包括:R&D投资对企业销售增长、边际收益率等指标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R&D支出与企业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比如,研究表明,企业R&D支出会显著影响企业市值与账面之差(Ben Zion,1978);企业的利润增长与公司专利权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Grabowski,1968;Koeller,1995)。随后的研究包括:Chan,Lakonishok(2001)发现R&D投资水平与其后的超额报酬率显著正相关;尽管R&D研发的失败风险可能会模糊或抵消掉R&D价值创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但Asthana与Zhang(2006)的研究已表明,R&D活动给企业带来的超额报酬率大于R&D项目本身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国内对此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许多的结果,比如,尽管中国上市公司R&D投资水平比较低,但R&D投资不仅与公司业绩正相关(程宏伟,2006),与股东报酬显著正相关(马嘉应,2003),而且R&D活动还可以带来企业期权价值的增长(陆桔利,2006),对企业经营业绩所产生的贡献要高于固定资产投资(薛云奎、王志台,2001);企业R&D投资是企业知识创造与积累的重要过程,得到的研究结果是专利权与企业的研发投资显著正相关(李春艳,2011)。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R&D投资与企业利润、回报和价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R&D投资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原因是企业R&D投资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上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和更多的经营决策主动权,更有能力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即使在上下游产业的竞争与价格变动的冲击下,也能保持更高的承受能力。理论上,尽管企业价值活动来自于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生产、营销和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但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知识经济下所创造的价值份额越来越重,尤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和强化,越来越依赖于R&D投资。事实上,早在1912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就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只有技术创新才会打破经济“循环流转”的僵局,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形成差异化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增长。一旦新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这些企业不仅可以通过新技术降低产品成本,建立价格优势,迅速地抢占市场,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和渠道锁定客户市场,形成竞争对手进入这些市场的高壁垒。

更重要的是,R&D投资是通过技术进步作为企业增长的主动力,相比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投资诱导效应,在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衰减趋势,呈现出边际报酬递减现象,经不起市场的波动,而企业R&D投资可以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比如,华为始终将R&D创新投资放在重要位置,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即使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下仍然保持了逆势强势增长的势头。事实上,企业越早认识到R&D投资的战略意义,越易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原因是企业越早形成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首先从生产环节就领先竞争对手,其次由于新产品的差异化,进入的是一个空白市场,可以获得与上下游商家的议价能力,在赚取高回报的同时,还领先于后来的竞争者而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持续的发展。综上所述,可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R&D投资可以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粗放式投资环境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与竞争优势

为什么粗放式投资环境有利于促成企业成长?根据Solvay和Sanglier等(1998)设计的一个公司成长模型。他们认为企业成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种市场因素引起的需求,二是企业长期技术进步的趋势。在我国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不仅为有效地扩大市场供给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前期准备,而且可以有效地扩大需求,鼓励和引导市场消费,因而在我国企业成长的这两个因素中,是市场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物质匮乏导致的市场需求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快速成长。

粗放式投资环境会对企业的许多投资行为与R&D投资效果产生影响。首先,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政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意在实现GDP的快速增长,但同时,政府营造的投资环境与政策也是企业投资行为的风向标。比如,政府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会引导企业利用政府的投资来改变预期企业的投资前景,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见效更快、风险更小的固定资产投资,或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来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并不是完全出于市场化程度下的最理性投资,对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具有非理性的选择。显然,这样配置的资产,与企业R&D投资所需要固定资产的配置结构并不完全一致,不利于企业R&D投资的价值创造,或者说R&D投资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水平将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尤其是对非常看重GDP增长的一些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提升地方政府绩效更有刺激作用,更驱使着企业跟随政府行为,对政府投资政策做出积极响应,比如,驱使着企业搞好政企关系,进行公关游说以获得最大的政策优惠和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看,政府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不仅会削弱企业R&D投资的积极性,也会削弱R&D投资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

其次,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政府增加投资会使得国民收入更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将其拓展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产业乘数效应。根据产业乘数效应,在一定区域和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特定产业或企业投资为诱导因子,带动相关产业的扩张,产生集聚效应,最终带动该区域的经济成倍增长。在这种乘数效应的诱导与激励下,政府更有动机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使得一定数量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能刺激出企业或社会投资数倍于政府投资的数量,促成经济的粗放式快速增长。粗放式增长又反过来促成政府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并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该投资又会通过多级传导与扩散对相关产业产生影响,通过企业与居民的投资产生放大效应,导致更深层次的粗放式发展。这种互动的循环作用,会更严重地削弱企业R&D创新投资的动机和R&D投资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政府大幅度的固定资产投资,会直接或间接地导向、影响和干预企业的创新行为与创新效果,使得企业在粗放型发展中有动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寻求成本更低的增长方式,结果会导致企业投资行为偏离R&D形成竞争优势的方向,削弱了企业R&D创新形成的竞争力。由此可提出假设:

H2: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会削弱企业R&D投资所能取得的竞争优势。

(三)企业粗放式投资如何影响R&D活动形成的竞争优势

在成熟市场上,企业R&D投资决策由市场的需求与竞争决定,非常复杂,因而围绕企业R&D活动所配置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有多种选择。比如,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为了实现企业R&D成果的转换,则企业配置的固定资产应与R&D投资策略保持一致,以形成固定资产的专用性。根据已有的研究,若固定资产投资的专用性越高,那么取得和维持这种资产的准租金就会越高,不仅可以使企业形成行业壁垒,进而获得超额利润,同时还能扩大企业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Klein,1978)。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与R&D投资具有高度的战略一致性,这时的固定资产投资已成为企业R&D成果转化的重要实现机制,也是实现企业R&D投资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如果企业R&D投资是为了形成、改进和改良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那么,企业R&D投资的结果将形成或增强固定资产的某种专用性,同样能使企业获得R&D投资所能产生的竞争优势。

在这些过程中,固定资产就成为企业R&D技术转化的物质载体,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否与R&D活动的匹配和协调性程度相关,也决定了R&D成果转换为企业竞争优势与R&D价值创造能力的程度,图2是其作用原理。

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R&D活动形成的竞争优势与企业R&D投资和相匹配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关。对于成熟市场中的投资行为,两者的匹配和协调程度较为一致,R&D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就较为明显。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新兴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与R&D投资存在着不一致性,因而R&D投资所产生价值取决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

R&D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互作用=

λ固定资产投资*R&D投资*cosα (1)

其中λ表示与固定资产投资和R&D投资额无关的常数因子,图2中的角α则代表固定资产投资与R&D目标间的契合与一致程度。当α=0°,则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满足R&D成果转化所需的全部固定资产与硬件资源,两者的投资方向和决策依据的参数完全一致;当α=180°,则代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的R&D投资所依据的决策参数完全不同,这样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R&D投资所需要的技术转换背道而驰,特别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会阻碍R&D成果的转化和R&D技术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和实施。

在许多企业的实际情况下,α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比如,当0°

尽管R&D活动通过改进现有产品或通过新产品的差异化来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作用下可能产生两种结果。第一种可能是为了R&D成果的转化而购进必需的技术设备、生产线,或是为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对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学习与升级,此时的固定资产投资与R&D投资的目标是一致的,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强R&D投资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将产生“1+1>2”的效果。

第二种结果是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乘数效应作用下,新增固定资产是为了扩大原有产能,目标是通过大量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投资,而不是通过R&D创新投资来获得粗放式的快速成长。在追随这种粗放式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当企业超过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会出现边际收益率递减的趋势,这时的企业如果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更是以生产要素的投资带动企业的成长,这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结果会导致企业在价值链上处于越来越低的位置,甚至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将与R&D投资的价值活动要实现的目标背道而驰,结果只会削弱R&D投资所能产生的价值和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在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许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为了顺应政府提供的投资环境,将大量的生产要素投资到见效快,利润来源直观的项目,但缺乏技术创新与技术含量的支持。或者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消弱了R&D投入的动机,也与R&D投资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背道而驰,导致企业边际报酬率递减,企业最终没有持续的竞争力,后劲不足,甚至产生严重过剩。由此可提出如下假设:

H3: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会削弱企业R&D投资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

四、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一)如何刻画企业R&D投资形成的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一般包含3个方面:①差异化形成较高的市场份额;②低成本形成超出同行业收益的平均水平;③集中优势形成较高的经营效率。对企业R&D投资来说,这3个方面产生竞争优势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新产品的增加或现有产品的改进所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产品成本的有效减少,最终结果都会体现在销售毛利率的提升上。因此,R&D投资能否产生竞争优势,可以通过销售毛利率来有效地刻画,这是本文用销售毛利率刻画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事实上,销售毛利率的本质反映了企业的销售定价与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该指标越高,则说明成本与价格之间的空间越大,企业由此产生的议价能力也越大,在同行业中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这也是R&D投资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重要标志。

因此,毛利率作为衡量R&D投资是否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产品的竞争力、行业内地位和生产技术水平是否先进等,也代表了企业产品销售的获利能力。如果企业可以通过研发活动提高毛利率,意味着企业新产品的增加或现有产品改进,可以在材料成本、生产技术水平、供求关系和市场定价权等方面形成的优势,在同类产品市场上拥有更大的伸缩空间,即使面对上游成本上涨和下游价格打压的竞争与冲击,也有很强的承受能力。这是企业 R&D形成竞争优势与高端价值链的典型特征。因此,企业毛利率是R&D投资是否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替代变量,也是衡量和刻画企业竞争优势的最基本指标。同时,考虑到企业研发活动产生的绩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实证研究却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程宏伟,2006)。本文在研究中也考虑了这种滞后性,同时也作为检验和判断本文结论是否具有稳健性的敏感性测试方法。

(二)数据样本与模型变量设计

自“九五”提出转型以来,2003年~2007也是我国粗放式高速发展时期,因而选择2003年~2007年间在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有利于研究企业粗放式发展对企业R&D创新行为的影响。相关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CCER Data);R&D支出数据是从各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手动收集而成,年报来源于巨潮网(.cn);各地区当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按主要行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涉及13个行业。剔除了金融行业的公司,最后我们得到在连续3年时间内至少披露过一次R&D支出的上市公司数据,有效样本容量为896。

在此样本期间,考虑到我国2002年《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R&D支出数据,但没有具体规定在哪个科目进行披露。为统一口径,本文研发费用从“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明细项目下提取,提取的科目包括“技术开发费用”、“技术改造费用”和“研发费用”(谢小芳,2008)。模型变量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计

为检验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GPM=a0+a1RD+a2RDt-1+a3RDt-2+a4FAI+a5lnPA+a6CONTROL+a7lnTA+a8LEV+a9lnNOC+a10AREA+a11IND (1)

GPM=a0+β1govFAI*RD+a1RD+a2RDt-1+a4FAI+a5lnPA+ a6CONTROL+ a7lnTA+ a8LEV+ a9NOC+a10AREA+a11IND (2)

GPM=a0+γ1FAI*RD+a1RD+a2RDt-1+a4FAI+a5lnPA+ a6CONTROL+ a7lnTA+ a8LEV+ a9lnNOC+a10AREA+a11IND (3)

所有这些模型的实证检验都是采用STATA9.2完成。

四、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 企业竞争优势的总体状况

本文对896家样本企业毛利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GPM表示毛利率,wGPM则分别代表修正首尾各1%的异常值以后的毛利率指标。从表2中可以看出,毛利率处于

-0.1138与0.7631之间,均值为0.2440;除了少数毛利率为负之外,大部分企业的毛利率均属于正常范围。

2. 主要变量相关系数

根据模型变量的计量方法,可以得到各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

企业R&D支出在当期、上一期以及上上期之间的相关度为30%~40%左右,均非常显著;企业各期固定资产投资与R&D支出或者没有相关性,或者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各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与R&D投资或者相对独立,或者没有关系,原因与我国粗放式投资环境的影响相关;企业毛利率与当期、上一期以及上上期的R&D支出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R&D支出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实证结果分析

1. 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

为检验假设1,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1),多视角地观察了R&D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和贡献,这包括考虑了不同时期的R&D投资(模型1和2),不同样本(模型3)和企业规模(模型4和模型5)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中的各个模型看,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R&D创新投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存量和总资产规模都没有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不是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源要素的投资形成的,而是靠R&D活动的知识积累与技术含量获得的。这个结果提供了区分和甄别粗放式与知识型企业的重要实证证据。

根据表4中模型1和2的结果,当期及上一期R&D投资均与当期企业的毛利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上上期的R&D活动对当期的毛利率几乎没有任何贡献了。这意味着R&D投资对企业当期及滞后一期的毛利率的贡献非常显著,而滞后两期的效应就很微弱了。这个结果一方面说明,毛利率作为企业是否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R&D投资能够在投资的一段时间内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个结果也从侧面说明我国企业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基本为1年~2年。因此,企业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不仅需要R&D 投资,还需要持续的R&D投资,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永远走在市场的前列。

考虑到企业披露R&D信息可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导致每年披露研发投资的样本也不相同,对此,我们选取连续3年披露R&D信息的企业(共183家)作为样本,回归结果如模型3所示,其结果与前文完全一致;同时,考虑到企业的总资产规模扩大时,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降低相应企业的平均成本,还设计了模型4和5的检验来考察上述结论的稳定性,结果相同,说明其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根据上述模型结果和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R&D创新投资,而且这种竞争优势一旦形成,还需要持续的投资,才能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 粗放式投资环境对企业R&D投资竞争优势的影响

为检验粗放式投资环境对企业R&D投资形成竞争优势的影响(假设2),通过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如表5中模型1所示。

从表5中的模型结果看,尽管R&D投资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影响,但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营造的环境却对此带来的是反向的负面影响。从表5的模型1结果看,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R&D投资的交叉项对于企业毛利率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具有显著性。这说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R&D形成竞争优势产生的是负向作用,不仅无助于提升企业R&D创新获得的竞争优势,而且还显著地削弱了企业R&D活动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中的能力。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R&D投资形成竞争优势产生的反向结果表明,政府投资规模越大,对企业R&D投资产生的竞争优势削弱程度越大。这意味着企业R&D活动对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大,相应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R&D活动产生竞争优势的负面影响越大,进而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也会产生更大的削弱作用。

为什么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R&D投资的交叉项系数会显著为负?这说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R&D投资的目标发生偏差。原因是企业在追随政府投资的行为过程中,导致企业大量投资的资源偏离了企业R&D投资的核心目标,属于粗放式投资,阻碍了企业R&D活动核心价值的实现能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会削弱企业R&D投资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R&D投资效果的影响

为检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R&D投资产生竞争优势的影响(假设3),利用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如表5中模型2所示。

从表5中模型2的结果看,尽管企业R&D投资对企业毛利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高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不是由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相反,总起来看,表5中的各个模型结果都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反向地降低和削弱了企业R&D创新投资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当企业增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会显著地降低企业R&D创新活动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因此,如果企业为了迎合粗放式投资环境,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取得短期的经营业绩,而不是有效地配合企业的R&D投资与R&D价值创造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结果将显著地阻碍企业R&D投资形成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微观层次粗放型成长的典型标志。

表5中模型3的回归结果,是基于企业固定资产存量对R&D投资效果影响的研究。与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固定资产存量反映的是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积累的总量,得到的结果依然是企业固定资产的存量与R&D投资形成竞争优势呈现负相关。

上述这些结果说明,企业固定资产资产,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都显著地抑制了企业R&D投资形成的竞争优势。原因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粗放式发展中,企业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虽能扩大再生产,增加产能,形成规模效应,但对企业R&D活动应形成的竞争优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效果。这个结果意味着在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企业R&D创新与企业固定资产扩张朝着各自不同的目标进行,最终导致了R&D投资本应形成的竞争优势被粗放式的投资增长削弱了。

根据上述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会削弱R&D投资对市场竞争力的贡献。因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只是要做出固定资产决策,更重要地是要做出R&D决策,而且要还使这两个决策的目标与决策依据保持一致,才能取得持续的竞争力。相反,简单地追随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企业将难以提升R&D创新所产生的竞争优势。

稳健性测试:本文从多个视角,通过不同模型和样本进行了检验,得到的结果都相同。同时,还通过对异方差可能引起的偏差进行了修正,其结果也相同,这说明本文得到的这些结论是稳健的。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1)R&D投资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个结果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原因是企业R&D投资形成的竞争优势最终会转化为企业的利润和价值增加,这是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2)尽管我国政府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降低企业的公共交易成本,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但对企业投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削弱了企业R&D投资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原因是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的带动效应,使得企业忽视了R&D投资与应配置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一致性,削弱了本应形成竞争优势的内在联系,结果导致了企业投资行为的短视。

(3)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削弱了企业R&D投资所能产生的竞争优势。原因是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动机是扩张企业规模,促成企业快速长大,而不是通过提高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做强企业。这种企业层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并没有与R&D合为一力,结果是R&D投资的竞争优势被减弱。

(二)政策启示

结论1的启示:在我国粗放式发展过程中,政府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使得许多企业的投资行为都存在着短视化行为,是固定资产投资诱导的粗放型增长。对此的政策启示是,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R&D投资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的核心体现在企业要瞄准市场定位,且这种定位决策不宜受太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坚持R&D创新投资,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论2的启示:在我国粗放式发展过程中,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几乎都以GDP总额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唯一参考因素,而固定资产投资无疑会刺激GDP迅速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作用下,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对企业R&D创新投资本应形成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作用,反而是削弱的负面影响。这个结论的政策启示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需要政府自身在拉动社会投资的过程中,考虑对企业和社会创新行为的影响,即政府投资的资源配置应考虑如何支持和促进企业R&D投资形成的竞争优势。比如,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及产学研等科技合作平台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目标是引导出企业进行R&D创新投资的市场化行为,减少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才能使政府推动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效率,创新型国家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结论3的启示: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尽管所形成的商业环境为企业提供了许多的投资机会。但企业面对这些机会时,需要企业从可持续发展和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长远战略来选择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以确保企业R&D投资本应产生的竞争优势不被削弱或消失。反之,若企业在追随这些投资机会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与R&D投资活动不配套、不同步,尽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能获得短期的可视效益,但却是以牺牲企业R&D投资本应产生的竞争优势为代价,得不偿失。对此,企业应将目光放到增强自身持久竞争力上来,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与R&D投资合为一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 释]

① 资源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参考文献]

[1] 程宏伟,张永海,常勇. 公司R&D 投资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06(6):110-113.

[2] 和宏明. 我国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102-103.

[3] 李朝鲜,白先华. 投资周期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5):41-44.

[4] 历以宁.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机遇与挑战[J].经济研究,2011(6): 12-13.

[5] 李春艳.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基于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J].集体经济,2010(4):111-112.

[6] 马嘉应. 信息电子产业研究发展支出费用与股东报酬之关联性[J].中国会计评论,2003(1): 93-109.

[7] 谢小芳、李懿东、唐清泉. 市场认同企业的研发投资价值吗?[J].中国会计评论,2009(3):299-314.

[8] 谢伏瞻.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机遇与挑战[J].经济研究,2011(6):4-6.

[9] 徐现祥,舒元.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进[J].经济学季刊,2004(3):619-638.

[10] 徐瑛,陈秀山,刘凤良. 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8):93-104.

[11] 薛云奎,王志台.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40-47.

[12] 杨召文,刘志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与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4):9-12.

[13] 赵梦涵. 论我国扩大内需条件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宏观调控[J].东岳论丛,2002(3):31-34.

[14] 邹薇,周洁. 中国省际增长差异的源泉的测算与分析:基于“反事实”收入法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7(7):37-46.

[15] 陆桔利. R&D和企业增长价值:我国上市企业的实证检验[J].经济论坛,2006(1):126-127.

[16] 徐欣,唐清泉. R&D活动、创新专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4:20-29.

[17] Asthana, S. C., Zhang, Y.Q. Effect of R&D investment on persistence of abnormal earnings[J]. Reviews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2006, 5:124-139.

[18] Benjamin Klein. Competing Monies,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and the Dollar: The Case Against the Europa[J]. UCLA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1978, 115.

[19] Ben-Zion, U. The investment aspect of non-production expenditures: an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78, 1: 224-230.

[20] Blomstrom, M. Lipsey R. and Zejan, M. 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 1:269-276.

[21] Chan Louis, K. C. Lakonishok. The stock market 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6:2431-2456.

[22] De Long J. B. Interpreting Procyclical Productivity Movements: Evidence from a Cross-Nation Cross-Industry Panel[J]. J. Bradford De Long's Working Papers ,13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Economics Department, 1990.

[23] Grabowski, H.G. The Determinants of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 Study of the Chemical. Drug, and Petroleum Industr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8, 2: 292-306.

[24] Jia Xiaowei, Sun Qi, Gao Yanfeng. New Approaches to the Green Economy of China in the Multiple Crises[J]. Energy Procedia, 2011, 5:1365-1370.

[25] Hausman, A., Johnston, W.J. 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Driving the Economy: Lessons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 in press.

[26] Koeller, C.T. Innovation, Market Structure and Firm Size: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95, 3:259-269.

[27] Kravis. World Product and Inc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Real Gross Product[J].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28] Oana, P., George, C. D., Catalin, M. Promot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 Green Economy and Innovative Jobs[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15:1020-1023.

[29] Oana, P., George, C. D., Catalin, M. Promot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 Green Economy and Innovative Job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15:1020-1023.

[30] Solvay J. and M. Sanglier. A model of the Growth of Corporate Productivity[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8, 5: 463-481.

[31] Tim Jackson, Peter Victor. Productivity and Work in the Green Economy: Som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and empirical tests[J].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2011, 1(1):101-108.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Extensiv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ang Qingquan ,Li Hongwei ,Li Haiwei

(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

第4篇: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经济现象,下面就从各经济指标的概念与统计范围、投资与GDP的关系,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各经济指标的概念

1、地区生产总值

(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一个国家内的各地区使用该指标时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直接反映出了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内部产业结构,它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是把握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的基本指标。

(2)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是从价值形态角度来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方法。也就是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的增加值。

二是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收入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

三是支出法,也称使用法,就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进口)五项组成。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核算生产总值时,基本上都是以生产法和收入法这两种方法为基础核算地区生产总值。目前,我们就是通过经济普查、定期报表和抽样调查等调查方式,搜集各种单位的生产经营数据,再按照国家规定的核算制度,进行年度生产总值的核算工作。季度核算时,由于资料不完整,工业和农业直接计算增加值,其他行业采用速度推算法计算,因此采用的是生产法核算地区生产总值。

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1)、定义: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

(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范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其中: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和计算机软件等的价值。

3、固定资产投资

(1)、定义:指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程、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

(2)、统计范围: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房地产开发投资,农村个人投资。

二、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有差别的,后者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做一系列的调整。

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统计但不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中统计的项目

(1)、固定资本形成中不包括单纯的土地购置费用,但投资统计中包括了以出让方式和划拨方式取得土地所支付的各种费用。

(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贸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2、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中统计但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统计的项目

(1)、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起点值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则包括相应统计的投资。即5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统计但在资本形成总额中统计。

(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如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计算机软件等,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计算但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计算。

(3)、商品房销售增值形成的固定资产,经济林木生长和大牲畜增重形成的固定资产,以及未经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费用,这些不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但要包括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中。

三、省、市、县地区生产总值(GDP)量小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原因

1、地域间进口大于出口。由于地区间的流入流出还没有完善的方法进行准确核算,所以,对一个地区来说,不能简单地把固定资产投资直接计入地区生产总值,一个地区也不适宜采用支出法来进行生产总值核算。对一个国家来说,一定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除上述部分项目外)可以直接计入GDP再由进出口数据对其进行必要的核增或核减。 而对一个地区来说,与其他地区间的流通也是一种“进出口”,因此,除了要考虑国家间的进出口外,还必须要考虑该地区与本国内其他地区之间的流通,简单地说,地区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地区间的净流出(地区间流出-地区间流入)+净出口,如果忽略了地区间的流动,就会夸大或缩小本地区生产总值。

第5篇: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是保持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手段,是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途径。

没有一定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现有的存量资产得不到更新,技术进步无法实现,经济发展肯定受到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投资究竟如何影响经济?什么因素制约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什么途径能有效提升投资效果?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在回顾总结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与其经济发展过程同步进行实证对比,试图梳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中引出一些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浙江某县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从来不乏大手笔。正是由于持续、高强度、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造就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近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该地开始大规模的县城城市中心建设,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看,产生的变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一)投资规模快速扩张,总量稳定提升

浙江某县从1978年到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一种平稳的、线性的增长态势;1992年南巡讲话后,投资额急速扩大,投资曲线的斜率陡升;而后进入波动起伏期,期间在1996年达到顶点,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将投资拉入低点;2000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又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线性增长期。九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5.51亿元提高到242.38亿元,增长4.3倍,年均增速20.4%。

(二)投资结构发生剧变

2000年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启动,城市经济陡然而生,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投资结构的剧变。

从图1和图2的对比可以看出,以2000年为界,前一年与后一年的投资结构变化剧烈程度。1999年,城市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比重不大,投资的重点在工业以及小城镇建设,2001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下降了7.9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8.14个百分点。九年来,由于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巨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加快了推动工业结构优化步伐

从产业结构分析,强大的纺织业既是浙江某县的优势,也是其软肋所在。一个地区的经济过分倚重于一个行业,毕竟隐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不利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以后,工业结构转型优化问题逐渐成为共识,表现在投资领域继续加快纺织产业升级步伐,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同时;把纺织以外的优势产业发展始终放在优先地位,培育、引进、壮大了一批颇具发展前景的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有效地改善了工业结构。2000年纺织业的投资比重为64.9%,到2008年纺织业投资比重下降为56.6%。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其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直接拉动,即所投资的项目竣工投产后,项目投产后新增的价值;二是间接拉动,即投资过程产生的投资品需求对相关企业的生产拉动作用,项目施工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传导途径多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原始资料,经深入研究、全面分析,按照去粗存精的原则,认为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一)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渐加大。投资规模由2000年的45.5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242.38亿元,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20.4%。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主动力,其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2000-2008年浙江某县的生产总值(GDP)累计达3217.1亿元,年均增长14.1%。

(二)投资增强了经济发展实力

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242.38亿元,是1978年的600倍。2000-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36.48亿元,是1978-1999年总量的3.8倍。新增固定资产721.7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8%。新增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三)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浙江某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以县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的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九年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23.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8.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6.7%。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77.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提高、城市道路面积扩大、城市污水处理、城市集中供热进一步加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改观,促进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投资为新兴产业培育储备了潜力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先导作用,投资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导和杠杆。现在的产业结构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过去的投资结构决定的,现在的投资方向又决定和预示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2000年以来,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经济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三产服务业投资显著增加,特别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浙江某县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2000-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高于GDP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2.6%,提高了0.6个百分点。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0.82亿元,较2000年增长6.2倍。

同时工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投入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促进了制造业结构调整。纺织、化纤等传统纺织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而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汽配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工业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2000年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汽配等产值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若干问题的认识

目前,浙江某县一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近250亿元,工业投资近150亿元,规模之大与省内某些地级市一年的投资额相当。巨量的投入对当前乃至今后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方向,增长方式的演变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清醒认识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诸多问题,深入了解剖析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些规律性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投资波动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工业产值等经济指标有区别,一般而言在经济正常发展没有特别巨大影响经济发展事件的前提下,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县域,年度间GDP、工业产值诸类经济指标在较长时间内能保持环比增长态势,只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环比增速有大小之分而已;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则不善,在一定的年份出现环比下降也屡见不鲜。浙江某县在20世纪80年代的1981年、1986年、1989年出现环比持平或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则波动起伏更大,先于1990年开始快速增长,到1993年达到第一个高点,在1994年回了一下头,又翻身向上,到1996年达到第二个高点,此后则持续下滑,进入21世纪后几乎保持了一个完美的线性增长态势。

就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解,年度间出现投资波动乃至同比下降不足为奇,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更符合投资的发展规律。每一次的波动都是对当时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影响的烙印:1981年的下降受到当时中央对“洋跃进”的矫正的影响,1989年是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1994年是因投资宏观调控所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则直接导致了20世纪末的连年投资下滑。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是政治、经济、心理、风险承受能力、未来的预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既有外部又有内部,既有现实考虑又有长远考虑。审时度势,因势而为,主动调整,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会更有利。

(二)投入产出问题

投入产出是各级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随着技术进步,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投资主体的多元,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更加错综复杂。目前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主要以下方面:

投资方向的构成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城市建设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理所当然地成为投资重点。1999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为34286万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9.5%,2000-2008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为177.7亿元,占同时期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3%。与工业投资不同,工业项目一旦完工投产即有产出,对经济拉动是直接的,显性的;而基础设施是为整个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润物细无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间接的、隐性的。

投资额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每一项目的投资额按照其构成分为建筑工程投资、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费用,建安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力的形成,其在总投资额中的比例越高,则日后的产出相应的更大。但是,从我们最近几年的调查情况看,总投资额中其他费用上升较快,建筑工程中的非生产性设施投资增加较多,已完建筑工程中的闲置扩大是影响投资效果的不可忽视因素。2000年以前,建安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85.9%,而2000年以后,则下降到77.1%。

项目建成未达产影响不可忽视。在土地成为稀缺资源以后,土地成为各投资主体首要的猎取对象,在调查中了解到:超前、超量获取资源,延缓后续的生产设备投资进度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公共的、稀缺的土地资源转为业主的私有财产之后,并未能如其计划的那样形成足够的有效产出,是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之一。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几点思考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重“量”更要重“质”。投资决定未来。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这样一个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的县域而言,每年保持一个比较高数量的投入势在必然,但同时必须重质,尤其是要选准投资的方向。

第二,高度重视存量投资品的价值挖掘。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投资品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既要通过不断的新增投入,形成新的投资品为经济发展加油,又要高度重视现有的、历年积存的存量投资品的价值挖掘,通过优胜劣汰、有序转接,发挥其潜能。

第6篇: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 统计工作 问题分析 对策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以价值的形式表示的投资建设活动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范围,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建设规模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被称为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投资指标是宏观经济周期景气分析中的指向标,它所提供的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在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等行为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但是在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表现的更加突出。

一、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项目信息收集困难

目前项目投资额的计算是按照项目进行统计的,项目的上报周期是从它开工建设到最终竣工完成。有的项目在有了投资且具备了投资能力之后就开始实施,而一些投资单位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一些项目不能按照计划按时完成施工任务,有的甚至拖了好几年才又开始施工,这些都给项目信息资料的及时、准确掌握带来了困难。并且还有一些项目单位配合程度不高,在工作中对统计工作的理解不够,不能及时主动的上报报表。

1.2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原始统计数字的准确度不够

在一些基层单位,由于对于投资统计工作认识不够,不能做到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的投资统计人员,大多都是以兼职为主,缺乏专业的统计基础知识,因此统计报表的填报质量往往不高,再加上有时候时间比较紧而任务又比较中,一些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核,导致报表的质量较低。

1.3计划目标的考核压力太大

在政府的考核指标中,投资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在每年的年初,各级政府都会下达计划目标,各地层层加码,等下达到乡镇部门的时候计划目标的任务就会很大,难以完成。一些基层部门为了满足当地政府的考核政绩需要,就盲目的通过在统计数据上作假,虚报投资项目和投资额度,以追求投资增长的高速度。

二、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对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必须要做好的一步就是对管理制度和管理细则进行规范,从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组织上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并根据各个企业和部门的发展实际,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统计工作制度;在人员的配备中也要坚持按照统计法的要求,确保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工作重要做到高效、实事求是、数据真实且完整[2]。

2.2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素质的建设和提高

统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对统计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的直接因素。一方面,要定期加强对基层单位的领导者和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明确他们在统计工作中需要履行的义务,增强认真完成统计报表工作的自觉性,并能够按时上报,拒绝弄虚作假,对于有此种行为的应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其进行惩罚,进而达到应有的震慑作用[3]。另一方面,要对投资统计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进行明确,抓好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将统计工作逐步规范化,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2.3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使统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在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统计知识之外,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工程投资方面进行专业的分析。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自动系统,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这样能够及时、快速的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因此,广大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掌握计算机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统计人员还要定期的参加省、市级的统计部门学习班,对国家有关投资和统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规定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开拓自己的视野,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和质量。

三、总结语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要求统计人员在工作中真正做到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念,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用于开拓创新[4]。另外,通过对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综合利用,同时辅以计算机、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网络技术等,对所获取到的统计信息进行现代化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这将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推向另一个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解丽萍.浅谈统计在企业中的良好应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2):36-37.

[2]田建团,朱江东,,欧红薇,班莹,荣志刚.军工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中统计方法应用探讨.现代商业.2011(35):65-66.

第7篇: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管理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我国对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大幅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达55.15万亿,2016年1月-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已达18.80万亿,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如何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尤其是项目的资金管理,保证投资对市场产生良性刺激作用,意义重大。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简述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项目,按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投资、企事业单位投资、个人投资,按建设性质分为新建、改建、更新、扩建项目,按审批的程序不同分为备案类、审核类、核准类,按资金来源分为自筹资金、企业折旧基金、贷款、发债弧⒐家拨款等。项目具有建设目标体现国家的政策与战略发展意图、立项计划性强、资金投入巨大且建设周期长、建设方案存在不确定性等特点。一般需要经过前期调研、申请立项、批复投资、项目实施、竣工检验、交付运营及后评价等阶段。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现状

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提出以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服务及审批质量,加强行业项目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出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中央投资项目招标资格管理办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财政部也先后出台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结余财政资金处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等配套制度,对各类型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流程,以及从初始设计、实施调整、竣工验收及后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整和归位,为投资建设方式、招投标技术监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资金的规范使用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促进了投资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工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科教科文卫投资快速增长,高能耗制造业投资不断下降。然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拖期超概;资金挪作他用;自筹资金难以到位;资金的预算计划与项目实施进度不匹配,国拨资金预算执行率低;为了完成年度资金预算执行计划,在付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办理支付;结余资金不及时上缴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三、影响项目资金管理质量的因素

1.项目预算的编制不够合理,执行过程不重视

(1)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在项目立项论证环节考虑不充分,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财务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导致财务人员的预算核算科目内容与项目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实际支出在内容和金额上出现不一致,造成一些项目发生重大变更,不得不调整概算,甚至在竣工决算审计时进行大量账务调整,国拨资金缴回国库。

(2)对预算执行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重立项,轻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上,在一个项目得到批复后,便又开始其他项目的申报,而对已立项项目的实施组织管理不够,造成项目进度滞后,资金积压;部分企业未充分考虑自身能力,选择将建设内容全部或部分自营,导致项目实施率低、工程质量差;部分企业预算执行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流程和奖励制度,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控制,每月的投资进度和会计处理不及时、不匹配、不准确;有些企业的预算执行统计不规范,不精细,不能及时向管理层提示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平时疏于管理,为了完成年度资金预算执行率而突击花钱,这些都降低了投资效果。

(3)预算调整不及时。项目从申请立项到批准实施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实施过程中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都会影响项目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如果不能在项目执行之前或在实施过程中对项目预算及时进行细化、调整和报批,会直接影响预算顺利执行。

(4)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目前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要求国拨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配套使用,而且自筹资金比例越来越高,如果项目建设单位出现了财务状况恶化或筹资计划难以落实,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也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

2.项目建设施工中的造价管理不到位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建设施工中的具体项目支用,是资金的主要资金流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和国家政策要求,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极强的工作能力,还必须保持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严谨对待每一项管理工作。由于资金支用通常比较分散、跨度也比较长,为了保证资金支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监管人员需对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要保证考察结果的有效性,负责此项工作的监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实践经验、了解市场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负责具体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意识,是影响国拨资金管理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但在现实中,项目造价管理中却经常出现管控不力的情况,造成资金损失,工作成效很不理想。

3.项目竣工验收缺乏有效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是整个项目工程建设的收关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建设单位的验收人员会根据建设施工的预算和实际支出情况以及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对整体建设施工活动作出评价,并与施工方办理经中介机构审核过的竣工结算。目前我国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竣工验收的规范、流程还在逐步完善,如果验收人员的过程监督、检查力度不足,中介机构的专业审计能力不强都会影响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质量,有可能出现挤占、挪用及超概支付资金的问题。

第8篇: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稳中求进”是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基调,但上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上半年GDP增长7.8%,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速创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3年来首度“破8”。今年1月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4%。扼制经济下行、稳定经济增长,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为什么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从国际看,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美日经济相继陷入困境,长期以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三个火车头”同时熄火,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8398.4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出口9543.8亿美元,增长9.2%,增速低于预期。国内市场需求偏弱,上半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98222亿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分别比去年同期放缓2.4和0.4个百分点。企业经营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受融资难、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缺乏发展后劲。

要想扼制经济下行,稳定经济增长,根本措施是增强发展动力。具体措施有三方面:努力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都需要资金投入,那么,资金从哪里来?事实上,激活全国存量30万亿的民间资本这“一池春水”,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93657亿元,同比增长25.8%,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1%,比去年全年59%提高了3个百分点。但是,民间资本在一些垄断行业的投资空间依然窄小,例如铁路运输行业上半年固定资产总投资1465亿元,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仅为57亿元,只占3.89%;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839亿元,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为60亿元,仅占7.5%。可见,30万亿民间资本这“一池春水”需要进一步激活。

民间投资新“36条”实施细则,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和新意。但要真正落实这些政策,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因此,当前最主要的工作首先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时清理与“实施细则”相抵触的规定,切实减少行政审批,破除阻碍民间资本进入壁垒,从体制和制度上保障民间资本敢于投资。

其次,要制定配套政策,对原先垄断的领域除放宽市场准入外,要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三是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对“新36条”实施细则更加具体化,如在某些产业领域民间资本如何进入,经营权和收益如何分配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还应搭建投资平台,如投资信息,组织投资洽谈,推出好的投资项目,吸引民资进入更多领域。

第9篇: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在煤炭产销顺畅时,煤炭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新建项目上。随着近年来煤炭市场的疲软,企业成本在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巨增。但使用传统财务预警指标很难适用于煤炭行业。传统财务预警突出了行业的普遍适用性时,却忽略了行业的特殊适用性,无法满足有财务特色和行业特征的企业进行财务预警研究。我国煤炭企业经历其特殊而漫长的发展历程,具有专属其自身的财务特性与行业特色: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等。因此,传统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对我国煤炭行业公司的财务预警研究存在不适用性。如何进行专属于煤炭企业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就成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传统财务预警指标对煤炭企业的不适用性

传统财务预警可分为: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收益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等五大类。这五大类指标又包括27个财务比率指标。但对煤炭行业财务预警时,存在以下不足:

1.传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指标均以企业的负债为核算基础,但是以此计算得出的数据必然是煤炭企业偿债能力差。如果以此指标对煤炭企业进行财务预警研究,结果可能是大多数煤炭企业都达到了警戒线,或面临破产。这将对煤炭公司的财务预警准确性产生误判。因此,现有的预警指标体系对我国煤炭企业显然存在不适用之处,需要修正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我国煤炭企业负债管理能力的评价。

2.在资产运营和资产收益方面,长期资产适合率、总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和总资产利润率等评价指标主要以固定资产为基础。但在近些年市场需求的刺激和国家资源整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煤炭企业对中小煤矿实行整合改造,兼并收购式外延扩张,迅速扩大产能,固定资产投资额巨大。现有的固定资产评价指标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不适应性,不能够反应未来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和投资规模适当性进行评判。因此,基于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殊性,和煤炭价格变化的剧烈性,在对其进行财务预警研究时,应着重考虑市场价格变化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的情景分析,及其运营能力分析。

3.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结构分析、营业活动收益质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长率等指标用于测度传统现金流量能力。但这种测度方法应将现金流量与衡量偿债风险、获利风险相结合,提高财务预警指标的实用性。

二、构建煤炭企业财务预警体系

(一)修正传统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1.偿债能力方面。煤炭企业由于其历史原因,企业办社会、退休人员多等,企业包袱沉重,负债多。以传统预警指标体系计算,将预示着负债率过高。笔者基于将传统财务预警体系短期偿债和长期偿债分两类的思想。我们也将煤炭企业负债分为“过去负债”和“现在负债”,并赋予过去负债较低的权重系数,如此才能有效地衡量煤炭企业的真实负债情况,进而计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预警指标。因此,在对煤炭企业偿债能力预警研究时,应着重考虑其现在负债。在传统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中增设现金比率指标,并同时与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一并考虑。现金比率将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作为偿债工具,衡量企业的现在负债情况。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比率用来衡量过去偿债能力的指标。若企业负债中现在负债的变化大,将对企业过去的偿债能力造成影响。因此,提出现在负债和过去负债指标,并赋予其不同的权重系数来衡量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

2.资产运营和资产收益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是煤炭企业现金投资活动的主要部分,且固定资产投资回报周期长。因此,传统财务预警中设置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来反映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该指标用来评价新投资项目收益占企业受益的比重,该指标越大越好。若所占受益额比重很小或者出现负值,说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低于预期受益,前期投资决策失误。同时,改进传统指标中固定资产周转率,设置固定资产现金周转率,该指标可使得经营者掌握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持续投入固定资产是不可能带来更多的超额利润,因此,煤炭企业要适当控制规模的扩张。使用该指标可衡量企业是否存在固定资产投资饱和的问题。

3.现金流量方面。传统财务现金流量指标未能充分反映煤炭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设置主营业务现金比率、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经营净现金流负债比率等指标,用于衡量煤炭企业现金流量能力。主营业务现金比率在扣除了不能回收的坏账损失的影响后,用于计算企业现金流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关系。该指标值越高越好,若为负值,则预警产生。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是企业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与可偿还流动债务的关系,该比率越高越好。但实际中企业要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但同时也要避免财务危机发生。

(二)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设置

基于传统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煤炭行业的财务特色,在对其实用性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补充了若干特色财务预警指标,如:现金比率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主营业务现金比率、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经营净现金流负债比率等指标,形成了满足煤炭行业一般特征和特色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了传统财务预警的5个方面(27个指标),并同以上新设5指标,共同组成了煤炭企业的32个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各个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且易与其它煤炭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比较。

三、结语

煤炭企业完全套用传统预警指标体系存在诸多不适,需要改进以适应我国煤炭企业的特色。针对传统财务预警指标的不足,笔者丰富了煤炭行业的特色财务指标,建立了煤炭企业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日后的实证研究中,希望学者充分挖掘影响煤炭企业经营的各种财务因素,并针对影响煤炭企业健康成长的相关财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何谐,孙永波,张晓天.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7(5)

[2]于翠芳,王素娟.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1(9)

[3]张鹤.新形势下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应用与完善[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