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第1篇: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当前我市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刚才万春同志、忍厚同志和平祥同志分别结合各自职能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工作,确保年底前按新标准实现“应保尽保”

按照省市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低保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全面推进,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今年的任务是,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将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农村低保人数达到7万人,月人均补差25元,共支出保障资金1050万元。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引起高度重视,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抓好落实,确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

二是要科学制定保障标准。我市在农村低保制度建立初期,遵循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全市的保障标准确定为上年度国定贫困线,即年人均纯收入625元。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财力的限制,多数县市区没有严格按照这一标准,部分地区还存在平均主义现象。根据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今年10月份起,全市农村低保执行新的保障标准为不低于国家公布的上年温饱线,即年人均纯收入693元。为此,各县市区要依据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结合本地区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和财力状况,按照不低于上述标准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障标准,报上市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同时,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变化等情况,适时、适度对保障标准进行调整,逐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标准评价体系。

三是要合理确定保障对象。据统计,去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大约有24.7万人。各县市区要迅速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录入微机,为搞好农村低保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要在进一步细化家庭收入项目、提高收入核实准确性的基础上,首先从保障最困难的群体做起,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和人数,做到既保证政府对缺乏劳动力的农村贫困家庭的有效救助,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群众积极创收增收、勤劳致富。

四是要严格落实资金投入。要继续坚持省、市、县三级财政负担的原则,建立良好的资金筹措机制。今年,中省财政对我市农村低保的补助资金达2000多万元,市财政安排680万元,为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奠定了基础,减轻了县级财政的压力,但应该看到,我市农村低保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讲保障标准仍然较低,保障范围仍然很小。因此,借鉴城市低保工作的成功经验,市政府决定,从明年起,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分别按上年可用财力的1%安排农村低保资金,以刚性政策保证各级对农村低保的投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农村低保工作稳定有效地开展。

五是要注重加强规范化管理。农村低保制度是群众普遍关心、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惠民政策,事关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各县市区要借鉴城市低保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工作中注意不断规范和完善机制,在规范和完善机制中全面推进工作。农村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核,必须严格按照家庭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初审—县(市、区)民政局审定的程序进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坚决防止平均主义和优亲厚友等问题的发生。要严格实行动态管理,县市区民政局和乡(镇)每半年对低保家庭收入情况审核一次,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出有进,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六是要做好各项制度的衔接配套。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性的“兜底”制度,与农村五保供养、灾民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等救助制度相比,在救助对象和保障功能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相互替代,又需要衔接配套。只有以农村低保制度为基础,把各项救助制度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构建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二、着力抓好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提升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

社区是基层民主管理最基本的单元,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加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逐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是当前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按期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近年来,我市利用民政部实施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多方争取和筹集资金1200万元,为全市84个社区建起了办公和活动用房,建立了6个社区服务中心,并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各县市区特别是秦渭两区采取多种措施,在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民主自治、扩大社区扶贫济困和再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社区建设仍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是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目前全市还有52个社区没有办公和活动用房,超过二分之一的社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200平方米办公和活动用房的最低标准,大部分县市区和街道没有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网络化建设滞后,工作经费较少,工作人员待遇偏低。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府服务的向下延伸,制约了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当前要抓紧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快启动步伐。各级民政部门要抽调专人,尽快落实规划选址和建设资金,抓紧动工,抢抓速度,加快进度,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二是要提高规划层次,做到“功能齐全、经济实用、美观庄重、科学超前”。三是要保证工程质量,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力争建精品工程。

(二)抓好试点示范,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稳步发展。为了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省政府在今年上半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今、明两年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在开展计生卫生服务、警务司法调解、社会救助服务、文化科技培训以及发展商业网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县市区要注意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推动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探索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三、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全面完成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任务

今年以来,全市发生大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8次,造成全市13个县市区的124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21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8万亩,绝收面积17.5万亩,倒塌房屋14425间,损坏房屋16681间,因灾死亡6人,受伤5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由于灾情点多面广,灾害损失巨大,今冬明春困难群众生活救济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要以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重点,切实抓好落实。

第一,要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灾区各级组织要在前段救灾工作的基础上,对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要逐户检查,主要检查转移灾民是否得到妥善安置,需要救济的灾民是否得到及时救助,各种救灾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务必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饮用水、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能够安全过冬。

第二,要抓紧重灾户的倒危房修复重建工作。今年中央将因灾倒房补助标准从每间600元提高到1500元,从资金上加大了对灾民建房工作的支持。各级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着眼于避灾、防灾、抗灾,尽快组织受灾群众搞好倒危房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第三,要组织实施好“农民安居工程”。目前农村仍有一少部分困难群众无力自建或改造房屋,现有住房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差。为了彻底改善这些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省政府确定,将各级民政部门组织的减灾安居工程和发展改革部门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扶贫部门的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水利部门安排的库区移民项目、林业部门安排的生态移民项目等统一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民安居工程”,计划利用5年时间,彻底消除农村居民无房户、茅草房和危房以及在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地带建设的居民房屋。省政府对这项工程的组织实施非常重视,将其作为“扩大公共服务,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工程来抓,目前正在作具体的规划。待省上的规划确定后,我市各级要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在木材、宅基地管理费、建房手续费、土地占用税、土地复耕费、土地划拨费、施工单位税收等费用给予减免,确保“农民安居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在全市乡镇、街道建立民政工作站,为基层民政工作搭建一个新平台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撤乡建镇和社区整合工作的完成,乡镇和社区管辖范围的增大,担负着社会专项事务管理和救助保障服务工作的民政部门工作量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全市约有各类民政工作对象55.7万多人(其中优抚对象22万人,农村低保对象24.7万人,城市低保对象9万多人),平均每个县区约有5—6万人,每个乡镇也约有3—5千人不等,平均每个民政助理员要管理14个村、社区居委会和3—5千人的相关事务。因此,各县市区要抓住我市取消、免征“两税”,乡镇不再催粮要款,工作人员“富裕”的机遇,遵循乡镇工作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在不增加编制、不加拨经费的情况下,统一和规范设置相对独立的基层民政机构。按照市委、市政府咸字〔2006〕48号关于《彬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精神,在全市乡镇、街道建立新的民政工作站,编配4—5个人。通过组织选聘和个人竞争上岗,隶属乡镇政府和县市区民政局双重领导,确保民政工作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确保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事关农村困难群众切身利益,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安排,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第一,要迅速行动,精心部署。各级政府要把以上三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切实抓好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分管领导要拿在手上,具体抓好组织实施。要把三项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评内容之中,明确任务,明确时限,明确责任,严格考核。

第二,要阳光操作,专款专用。救灾救济款、农村低保资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等,必须坚持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绝不允许挤占挪用,弄虚作假。市上有关部门在下拨各项资金时,对不按有关规定落实配套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专项资金的,可视情节调整项目计划,调减资金额度。要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资金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效益。

第2篇: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农村信用社 经营问题 建议

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逐步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的地位日益提高,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正规金融机构。但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在经营中遇到更大的困难。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对于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和良性发展、支农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存贷款余额规模较小

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比较落后,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余额较少。另一方面,过小的权限明显束缚了基层信用社的手脚,联社把信用社资金调度、贷款发放、内部控制、固定资产购建、人事安排、劳资管理统统纳入其管理范围内。同时,基层信用社领导的“惧贷”心理,使得贷款余额规模更小。

2、收益水平低且不稳定

由于欠发达地区服务半径大,生产力不发达,以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业生产为主,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业务呈现出额度小、笔数多的特点,业务十分分散,导致经营成本相对较高。信用社资金绝大部分来自居民储蓄存款,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又占相当比重,定期存款利率上调,资金成本大幅提高,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在贷款结构中,对利率敏感的短期贷款占了绝对比重,其收益也必然降低。再加上农业生产资金周转慢、风险大、贷款损失多,造成农信社收益水平低且不稳定。

3、放贷风险较大

其一,为了扩大业务经营范围,信用社的代办点深入到村这一级。信贷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在无序竞争中不惜花血本组织存款,贷款则以对方所给好处的多少为准则,存在严重的“人情贷款”甚至“贷款回扣”现象,放出的贷款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其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在人口中的比例高。很多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还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三,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农信社对申请贷款农民的资信情况难以把握,再加上抵押物品与担保人的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当地农村信用社放贷的风险。

4、用人机制僵化

首先是“进入”把关不严。多年来,由于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习惯,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信用社在用人上局限于解决本系统和农行系统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许多员工文化素质低下。其次是劳资分配“大锅饭”,劳资分配从根本上说还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最后是人员“流出”梗阻,用人上仍然是“能进不能出”,信用社职工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错误,基本上不用担心饭碗问题。

5、经营方式明显滞后

管理方式上,基本是“官办”体制,还是沿用“脱钩”前农业银行的管理模式;服务手段上,近几年,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网络建设加快,但只覆盖到全省,仅与个别省市农村信用社合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业务创新上,业务品种单一,大多数信用社仍然停留在客户存取款方面的柜台业务,基本上没有中间业务,农信社收益普遍依赖于存贷利差,其金融创新能力令人堪忧。

6、政策扶持未到位

为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由于这些政策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无法有效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对农村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支付的保值贴补利息未拨付到位;二是由于部分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先征后返营业税至今未能返还;三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具体量化指标,政府要求工商等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在办理注册、变更、抵押登记、资产处置过户过程中的各项收费予以适当减免,但如何减免、减免多少并没有明确。

二、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建议

1、对内实现非商业化经营,对外实行商业化经营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兼有合作经济组织和金融企业的双重特性,合作是从资金的所有权方面即产权组织形式上予以界定。而就资金的使用权而言,所有的信用社都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金融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这一特征决定其必须兼顾商业化运作,追求赢利性。

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的这种双重特性决定了其经营目标的双重性,即社内非商业化经营与社外商业化经营相结合。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应注意两点。其一是市场定位顺序,要本着社员优先、支农优先的原则。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是当地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是一个农村资金需求个体互助共济的金融组织。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一定要优先考虑社员的需求、优先考虑“三农”发展的需求。其二是经营资产如何在两种经营之间合理分配。在市场经济中,信用社作为独立的法人,不可能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但盲目地追逐利润又会出现偏离合作制、偏离三农的宗旨。在当前情况下,用于非商业化经营的资产不能低于50%,即农村信用社每年新增支农信贷占新增贷款的50%以上,对本社社员贷款要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以上。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商业化经营,商业化经营过程中应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营管理技术,拓展金融业务,其服务对象可以是农村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

2、拓展中间业务,创建多样化的金融商品

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是指信用社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的金融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既能带来收益,又对资本无所求,同时还能以此提升农信社的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招揽到更多更好的客户。

中间业务一般风险较低,利润却不小。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分阶段分区域开展有特色的中间业务。近期也就是起步阶段,应着重开发相对简单的代收代付(电话费、煤气费、水费、电费等贴近农民的服务)、国债、基金等管理性业务。待时机成熟后,农信社可利用自身在信息、人才、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村企业或个人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使客户更加合理地运用资金,这些业务可在提高信用社信誉度的同时,收到农信社和客户“双赢”的效果。另外,信用社可依托网络系统,积极开发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增加科技含量,为农民特别是个体民营业主提供系列化、现代化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一些个性化的创新服务,如农村医改基金或其他保险。在为客户办理养殖、种植、运输等方面的贷款时,如果能够动员其办理相应的保险,这样会在增加农信社收益的同时,也必将为贷款的到期收回系上一根牢固的“安全带”。

3、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小额信贷发展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民、金融部门(信用社、人民银行)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社会经济行为,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三赢”,即农民增收、信用社赢利、国家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稳定。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以传统的家庭经营为主,农民贷款难,民间借贷活跃。小额信贷的推广与规范化操作,有利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端正经营方向,转换经营机制。首先,可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欠发达地区农民既有强烈的金融渴求,却又苦于没有物品抵押,信用社因农户贷款成本高而不愿意发放农户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工作情况、前期信用等将其信用分为几个等级,实行信用贷款。其次,可以减少农村资金的“农转非”,引导农村资金回流。小额信贷规定了贷款的用途,围绕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开展。最后,可以提高农民信用意识,降低资金管理成本。村信贷协管员帮助信用社催收贷款,在有利于增加信用社与农户之间信息对称性的同时,还降低了信用社贷款贷后管理的成本。小额信贷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大规模开展,要把握三点:其一,贷款利率市场化;其二,国家扶助配套化;其三,信贷风险规避化。

4、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农村信用社用人机制的创新,对于来源于技术进步的新型服务手段如电子货币、网络银行、虚拟服务等金融服务的推动、设备的更新、营销信用社服务品牌的建设以及竞争力的提升都有促进作用。

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从高等院校和其他银行系统引进信用社发展急需的专业型人才,并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水平进行综合考核,逐步优化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知识结构。二是多渠道提升现有员工业务素质。鼓励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深造,通过读硕、攻博、访问学者等方式系统性地学到合作金融知识。一般员工可以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等途径获得基本知识。三是信用社系统内建立激励机制。对一些德才兼备、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要敢于破格提拔,对一些干事不积极、业绩平平者实行末位淘汰下岗分流。利用欠发达地区信用社点多面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根据“激励相容”理论,把承揽储蓄、不良贷款的“双降”与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激发员工的争先创优精神。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改善经营环境

当前正值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系列良好的、有力的、持续的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应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切实改善经营环境。

首先,在1994―1997年,因物价水平高于储蓄名义利率,国家出台了对居民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补贴的政策,国有商业银行的保值贴补支出,通过核减利润等方式已由国家财政承担,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支出的保值贴补,也应由中央财政尽快全部补偿到位,以达到逐年消化历史包袱的目的。其次,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国家给予了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税率由5%降至3%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改善。可是,地方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下发前,已按5%的税率征收,从而造成多征的营业税。建议地方政府尽快返还超出优惠政策规定的营业税,保证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再次,地方政府应制定减免农村信用社费用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通过量化、细化明确减免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最后,央行应降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使其吸收的存款更多地作为支农资金,以支持“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简易自来水;山区县;工程设计

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东经100°01′~100°29′,北纬25?57′~26?42′之间。县境内山脉绵延且高山环绕,此外,集雨面积较小的河流在山谷及小型盆地间遍布,水资源相对丰富。然而农村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饮水条件十分落后。县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通过实地的勘测和调查,对于农村人口的分散以及水资源分散特点,采取建分散式简易自来水的方式以解决山区农村饮水难的问题。其以经济、简单且实用的特点而在全县农村获得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一、选择水源及保护水源

以鹤庆县山区农村人口的分散特点为依据,村民大多居于河溪两岸山谷盆地间。因此,简易自来水水源可以按就近原则选在村庄附近山溪水。取水点可以布置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的河床断面: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植被的覆盖率较高、与村民的居住地有一定的落差,这样能够保证水源拥有良好的涵养条件,且水源的水质基本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还可保证水流可以自由地出流。此外,取水点尽量距村民、牲畜的活动区远一点,这样可避免水源遭到二次污染。在必要的时候,需人为地将取水点以上的集雨区同人畜间的通道截断,并且将取水点以上及周边山地封山、育林,以此来保证水源可持续利用。

二、供水系统的设计和组成

农村的简易自来水工程水源常常选择山溪水,取水点也远离人畜的活动区域,水源较清洁,供水的规模较小,供水的系统较简单,通常分为引水工程和净水工程以及供水管道三部分,其各部分具体设计如下:

(一)引水工程

引水工程主要的作用就是拦蓄溪水,改变水流的流向,将河溪或山泉的水引流至供水人口较集中、地势较平坦且地形地质条件优良的山坡之上。引水工程通常分为引水陂、引水管。引水陂一般建于断面较小、地质地形的条件比较优良的河床的断面、引水陂设计同平时普通的水陂的设计形式是相同的,地质条件较好的水陂的基础可以全都放在基岩上面,地质条件差一点的可以放在实土的地基上。陂址的上游可以铺盖水平粘土,这样可降低渗漏。引水陂的两侧一般是非溢流坝段,而中间采用的是曲线型的实堰。溢流面的宽度可以依据实际的地形,尽可能用最大的宽度来布置。陂身用M7.5浆砌石砌筑,用C20砼做上游的迎水面、溢流面的防渗、抗冲刷层。引水管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水运送至净水建筑物或者是蓄水池,若水源的位置至蓄水池的位置地势相对平坦,落差不是很大,则可以采用明渠的引水方案。

(二)净水工程

农村的简易自来水工程水源通常采用的是山溪水、山泉水,这样的水源水质是比较好的,此外,其所覆盖的地区人口分散、工程的规模较小,因而净水的工程同一般的自来水厂相比也较简单,并不需要使用任何化学的净化措施,单单使用简单一些的物理净化就能够达到农村自来水饮用卫生的标准了。简单的物理净化主要包含沉淀池和过滤池以及清水池。便于施工及管理,可以把这三个池子放在一起,且置于引水管或者引水明渠末端,就是人口较密集、高程较合适、地形较平坦、地质条件好的山坡之上。

1、沉淀池

沉淀池的作用是将原来水中存在的颗粒状的物质以重力的作用,把它从水里沉降分离出去。自来水比较常用的沉淀的方法有自然沉淀、化学沉淀以及混凝沉淀。由于农村的简易自来水水源是比较清洁的,所以根本不需要在原水里投放任何化学药剂,只把那些由引水管带的大颗粒和重泥沙等杂质除去即可。因此,选择使用自然沉淀的方法就能达到沉淀的目的。沉淀池的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平流式沉淀池、斜板式沉淀池、坚流式沉淀池几种。农村的简易自来水工程规模较小,一般都选择使用平流式的沉淀池,结构简单且实用。

2、过滤池

过滤池的作用是在沉淀池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去除残留于水里的细微的悬浮物以及细菌,与此同时,还要给下一步的消毒创造出良好的水质条件。

在选择过滤设备的时候,过滤设备按照过滤的速度通常分为快滤和慢滤两种。慢滤利用的是专门过滤用的沙层,其表面几厘米的厚度之内所生成的生物滤膜。生物滤膜当中的微生物能够分泌出一种具有凝聚作用的酶。压缩胶体双电层,让胶体吸附于滤沙之上,滤膜里的藻类具有氧化作用,滤膜里的微生物还能够得到净化。一般来说,慢滤池滤速约为0.1至0.3m3/h,这个速率适合处理那些还没有经过和药剂混合且浊度小于50度原水。农村的自来水原水在经历自然沉淀之后,浊度都比较低,因此可以选择慢滤池当作过滤设备。

简易过滤池结构设计如下:简易过滤池结构形式通常分为直滤、横滤、混合过滤。农村的简易自来水通常选择的是前面的两种。直滤是上面进水、下面出水,水流从上到下以此经过沙滤层。横滤是从滤池的一端进水、从另一端出水,水流是沿着水平的方向来通过滤层的。

在滤池中,滤料大多使用沙和卵石。通常有细沙层、粗沙层、细卵石层和粗卵石层。细沙层的粒径范围是0.3-1.0mm,厚度范围是800-1000mm。粗沙层的粒径范围是1-2mm,厚度范围是100-150mm。细卵石层的粒径范围是2-8mm,厚度范围是100-200mm。粗卵石层的粒径范围是8-32mm,厚度范围是100-200mm。

沙滤池的深度为2-3米,滤池的有效深度是1.2-1.5米,滤层的表面水深为0.5-1.5米,池墙要高于地面,以防止地表的水流进去。

3、清水池

清水池的作用是存储已经经过过滤的水,它同过滤池可布置在一起。池墙可以用砖、石头等来砌筑,表面使用水泥砂浆来刷抹。原水在经过过滤之后,就流入清水池以便存储。由于农村用水时间集中,清水池必须要有一定的容量。一般来说经过过滤的水便可直接饮用了,若为了让村民更放心,可以对清水池里的水消毒,一般采用的都是二氧化氯消毒法。

(三)供水管道

原水经过净水建筑物的精华之后,可以在清水池那里接供水的主管,引入各个供水点的附近,再用支管接到各个用水的农户里。供水管道的材料的多数采用国标热镀锌钢管或PE给水管。

总结

本论文所调查勘测的是我县山区农村采取建分散式简易自来水方式来解决农村村民的饮水难的问题,经过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基本上可以解决当地山区村民及牲畜的饮水难的问题,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活环境,使得山区农村人口健康状况越来越好。现如今,这个方法已经在我县山区农村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西北农村地区 寄宿制学校 问题 建议

一、研究概况

2001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将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作为实现“两基”攻坚计划的七项措施之一。2007―2010年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安排100亿元专项投资,推动未纳入“两基”攻坚计划实施范围的中西部地区改善农村初中的学生生活设施。无论政府或社会都给予寄宿制学校发展以极大的关注。为了正确认识目前寄宿制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抽样选取甘肃省A县、B县共9所学校(其中小学5所、九年制学校3所、独立初中1所)作为样本。在调查过程中进行了县教育局局长访谈、校长访谈、教师访谈(每所学校随机选取班主任2~4位)、学生访谈(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随机选取高、中、低各年级学生2~4位)、家长访谈(在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家长1~2位),共访谈教育局局长2位、校长9位、教师15位、学生59位、家长14位。共发放学生问卷1 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88份,回收率为95.04%;发放教师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回收率为94.29%。

二、西北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后续投资不到位

西北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财政收入较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都有一定差距,相应地用于寄宿制学校的后续地方拨款很难到位。资金短缺对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产生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纳入国家农村寄宿制建设工程的学校现有的宿舍或数量不够或住宿质量较低,有的学校低年级甚至出现2~3个学生共睡一张单人床的情况,学生反映宿舍潮湿、黑暗、阴冷等。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现状具体情况见表1。

在访谈中,对“作为住校生,你对学校的环境和住宿条件满意吗?(在学校的生活有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这样的问题,有学生表示:(S1代表小学生,S2代表初中生)

S1:有问题。偷东西、丢东西的现象比较严重,手机、馍馍放床上很快就不见了,床板烂了,床(说着孩子们指了指我坐的那张床,我顺手摇了一下,晃得厉害)、桌子不好(坏了,访谈过程中桌子周围挤满了学生,两张桌子其中的一张被周围学生挤得十分摇晃)。

S2:一般吧。宿舍住的人太多了,而且水有时候就没了。厕所离宿舍太远了,晚上上厕所害怕,课间的时候厕所的坑不够用。

从以上数据和访谈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宿舍硬件的配备无法保证学生有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住宿条件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未纳入农村寄宿制建设工程的学校没有住宿设施,有住宿需要的学生只能寄宿在周围农户家中。由于这种寄宿的分散性,家长对于学生的监督也无法到位,这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很多农村地区处于高原山地地区,夏天多发暴雨,存在泥石流、滑坡的危险,冬天下雪山路崎岖,这些因素都使学生从学校到所寄宿农户家之间的路途安全无法保障。而且农户不具有寄宿学生监护人的身份,在学生放学回到农户家中,而农户又忙于农活无法对他们进行管理时,寄宿学生的这部分课余时间又成为管理空白。在教师访谈中,有教师提到:“学校没有宿舍,学生只能住在农户家里,他们的纪律性明显比较差,现在学校放学时间是下午5:20左右,现在天黑得比较迟,学生放学到吃饭的时间没人管,学生形不成‘我要回家的’的观念。我们这里道路窄,山陡,很多问题。既然学校能存在就应该解决住宿生的住宿问题。冬天还好些,夏天下暴雨的时候,由于我们这里山大沟深,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学生回家的路上有的要沿着212线走,车辆多,我们只能是每天强调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好寄宿于农户家中的学生的监管和安全问题,是目前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令校方和家长十分担心的问题。

(3)已建成的学生宿舍,硬件配套设施无法跟进,造成宿舍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甚至闲置的现象。不少学校在中央一次性专项经费到位后都及时改建、扩建、新建了学生宿舍,但是应由地方财政承担的后续资金迟滞使相应的取暖、管道、供电设施都无法到位,致使已建成的学生宿舍无法投入使用,学生依然只能寄宿在校外。在校长访谈中一位校长谈到:“我们现在的学生住宿楼就要建成了,可是供暖、供水、排水、电、锅炉房、食堂、煤炭、工人问题还没有着落,目前供暖只能是借用三中以前用过的一个小锅炉,但是要把这些设施配备齐全至少要10万元,资金还没有着落。”

2.缺乏生活教师

在笔者进行调研的9所学校中,大多数学校缺少生活教师。按照国家规定,小学每50名学生、初中每100名学生需要配备1位生活教师。但是,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不足乃至缺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特别是由于农村教师编制本来就已十分紧张,许多学校不能设置专门的生活管理教师,致使本应由生活教师承担的工作集中到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身上,他们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使他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有的学校虽然为寄宿生配备了生活教师,但是在生活教师的聘用、考核标准上也并不完善。有的学校为节约成本以低工资聘用当地农妇或学生家长做生活教师,这些生活教师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管理素质,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关爱。所调查的学校生活教师的来源情况如图1所示。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农村学校生活教师培训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生活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如表2所示,缺乏对生理、心理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和教育的基本知识,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低层次的纪律维持、劳动教育等方面。在有限的生活教师培训中,也以学校自行组织的培训为主,如表3所示。

3.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堪忧

足够的营养摄入对于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十分重要。在笔者调查的9所寄宿制学校中,只有3所学校设有学生食堂,即使仅有的这3个食堂其饭菜营养成分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在谈及对学校食堂饭菜评价和一日三餐都吃什么时,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不好。有时候吃不饱,4、5年级以上的同学就吃不饱。饭菜都是每天定量的,有钱了我们就买方便面,没钱了就饿着。饭不好吃,都是那几样,米饭、莲花菜、土豆、辣椒、面条,很单调。早上就吃馒头,连包子都不做,这学期就做了二三次包子。”有的学生说:“有专门的食堂,有时候好吃。早上就是馍馍、米汤,中午就是菜和馍馍,是莲花菜、菜瓜、土豆、萝卜等,晚上就是压的机器面切碎了下的,饭菜不好吃,菜单调。”具体情况见表4。在没有食堂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只有在每周回家时从家里带来面粉、土豆等自己做饭,这就更难保证饭菜的营养。

4.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关注

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学龄期正式开始的标志,进入寄宿制学校对于远离家庭呵护开始集体生活的学生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孩子们需要接触全新的校园、老师和同学,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没有了家人的照顾,开始了一种受纪律约束的生活,这对于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鉴于目前西北农村地区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常年外出打工不在孩子身边、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爷爷奶奶为主的隔代教育状况,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值得关注。

在住校期间学生遇到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想家,具体情况见表5。有的寄宿学生长年累月见不到父母,只有周末回家时才可以享受到家的温暖。有的在家中也只有年长的老人照看,同样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照顾孩子的体力和精力都十分有限。目前寄宿制学校既缺少合格的生活教师,也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二者工作一般都是由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来做,一旦住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寂寞、思念亲人、性格孤僻等,得不到很好的心理辅导,这对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关于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

对于国家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来说,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市、县)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来划定不同的中央、省一级的拨款标准和地方政府分担标准。对于财政收入困难的市、县,中央和省一级财政可承担较高的投资比例,减少地方财政分担比例。除此之外,各级政府还应确保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专项资金,明确建设标准,落实学生食宿、娱乐、健康、洗浴等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

2.建立规范合理的生活教师培训和聘用制度

寄宿制学校既担当了学校教育的责任又承担了一大部分家庭教育的义务。鉴于目前生活教师普遍缺编、少编,而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有限的情况,配备素质良好、负责细心的生活教师十分必要。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生活教师培训和聘用制度,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设置生活教师编制,确保生活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到位。只有建立一支稳定的生活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学龄期儿童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住校生活遇到困难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3.加强家校合作,保障住校学生健康发展

目前家校合作方式多局限于有限的家长会和简单的电话联系。加强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学生最重要生活场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膳食营养状况堪忧和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要。

在改善学生营养摄入方面,父母应该在家庭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参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膳食营养标准为住校学生准备其需要的食物,而学校应尽量在食堂建设和饭菜营养价值等方面加以改善,提高学生就餐质量。学校可为每个学生制作个人饮食档案,注明学生过敏食物、饮食偏好、饮食结构改善情况等,以便和家长及时沟通,作为家校合力促进寄宿学生膳食状况改善的依据。

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学校可采取学校开放日、家长进课堂、教育知识讲座、教师家访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寄宿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及时和家长沟通学生心理状况。针对学生出现的想家、孤独感、无助感等问题,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发现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例如,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关心学生细小的生活细节,关注其朋友圈,从侧面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学生周末回到家时,家长不要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应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与其进行交流;家长也应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以便学校采取针对性措施。

4.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尽管西北农村地区近年改建、扩建及新建了一批规模相对较大、师资水平及教学设施相对较好的寄宿制学校,但寄宿学校办学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普遍不高,不同市、县,甚至同一县域内的不同乡镇学校差距明显。

第5篇: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加,能源利用情况紧张,而常规能源的大量使用必将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太阳能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又不会增加环境负荷,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平均在3300~8300兆焦/(平方米?年),全国2/3以上地区年日照小时数大于2000小时,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太阳能应用技术在住宅中的使用相当成熟,北京新农村改造项目中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成果将为我国北方地区农村的民居改造提供经验,该项目清洁、节能、安全,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国大部分地区适合应用太阳能供暖/生活热水系统。

太阳能集热器的优越性早为人们所认同,并有多年的使用经验。但在住宅建筑中往往将其作为一种设备支架或挂附在建筑物的墙面、屋面上,其特立独行的模样影响了建筑的观瞻,以至于许多地区从整顿市容的角度出发要求拆除群众自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装置。在现代化农村建设中,可能就不存在上述的问题。

2、案例分析

北京市平谷区将军关新村在新农村改造项目中,利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解决新民居的生活热水和冬季供暖问题。自2005年8月份入住新村以来,该太阳能系统运行可靠,使用方便,提高了住户生活品质。北京市平谷区将军关新村新农村改造项目是平谷区委、区政府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变农村现状、保护当地自然环境、改变农民居住生活条件的一项重要措施,使改造后的新农村成为体现北方山村自然特色的、农民户户增收的新型民俗休闲旅游度假村。项目以减排温室气体和节能、经济适用为目的,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民居冬季供暖和全年生活热水问题,并要求能源设备与建筑结合,与环境相协调。示范建筑面积约140m2,选用面积22m2的太阳能集热板,贮热水箱500升,系统初投资21041元。

3、技术原理

太阳能供热水系统按其集热、储热和辅助加热方式分为三种:1.单机太阳热水器,即分户集热、储热、辅助加热;2.集中式中央太阳能供热水系统,即集中集热储热、集中辅助加热或分户辅助加热;3.半集中方式,即集中集热、分户储热和辅助加热。

3.1单机入户系统

家用太阳热水器的特点是用户单独安装、独立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相对简单,且互不干扰。由于不存在计费问题,物业管理方便,但用户辅助加热部分耗能大,综合造价与同档次的中央热水系统相比相对较高;因无可靠的回水系统,供水管路存水变凉造成热能浪费,热水资源无法共享使系统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系统管道较多,与建筑配合难度较大。该系统适用于统一安装的多层建筑。

单机入户的供水系统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热器与水箱一体,白天水在集热器中加热后存储在水箱中,用水时采用落水法或顶水法取水;另一种为分体式系统,换热介质通过循环泵在集热器和水箱内换热盘管中循环,将太阳热能传递到水箱中,用水时靠自来水水压将热水顶出。该种形式水箱与集热器分离,容易与建筑配合以实现与建筑的一体化。

3.2集中集热储热系统

集中式中央太阳能供热水系统的特点是集成化程度高,集中储热方式利于降低造价并减少热损失,辅助加热系统集中利于补热;热水系统供应管路简单,合理的干管循环回水保证供水品质,实现各用水终端即开即热;对于住宅小区,集中式系统相对分户系统有初期投资少、集成化程度高的优势,模块化的集热器与建筑结合也比较美观。但该类系统集中运行一旦出现故障,用户热水将不能得到保证,且用户使用前需放出较多冷水。该系统在用水时间上可能受系统运行方式影响,当24小时供热水运行费用太高时,改用定时供热水将使用户用热水受到限制。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在上述系统中将集中辅助加热方式改成分户加热方式。该方式运行成本低,能实现太阳能热水的免费供应,但同时也会出现个别用户大量使用热水造成其他用户的热水量减少的现象,需采用经济手段解决用水平衡。

该方式在用水时间上不受限制,能实现24小时供热水,而且集热系统出现故障也不会对用户使用造成影响。

3.3半集中式系统

该类系统类似于中央空调系统。集热器集中集热,循环泵将热水输送到每个用户的承压水箱中,通过换热盘管对水箱中的水加热。当需要用水时,若水箱中的水温没有达到设定温度时启用辅助加热;各户单独使用,热水资源分配均匀,且白天部分用户用掉箱中热水后,水箱中的冷水还可以得到一定的热能;集热部分可承压运行,系统闭式循环可避免因水质引起管路和集热器结垢,运行控制方式简单。该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将热水储存于每户中,这样可以减少水箱占用屋面或地下室面积,整个系统的管路在建筑中也不影响建筑美观。此系统目前并无应用实例,属创新概念。

4、小结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成为当下众多太阳能企业追逐的目标,并将其作为企业的重点攻关项目。然而,太阳能在以楼房为安装主体的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房地产建筑单位、当地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太阳能企业自身技术的制约,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概念更多的停留在书面的文字上或者宣传的广告中,而事实上并没有几家企业在这个概念中获得实际的收益。

由于我国存在广大的农村市场,而且长期以来农村的冬季取暖依靠煤炭、柴草等,目前还没有一家太阳能企业在农村开展利用太阳能取暖的建筑一体化项目。当然,这种状况的形成有着现实的背景:太阳能企业的经营以营利为目的,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占用了极大的成本,使得农村市场的产品价格高昂,这种现状造成太阳能推广的速度很低;开拓农村市场可能意味着利润率的降低;企业缺乏对农村市场的认知。

如上这些问题每一条都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所以对于农村市场常常是在城市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之后才会引起企业的关注。

第6篇: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劳动力 转移 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

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较好,劳动力转移积极地促进了此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全州全年生产总值迅速增加,人均生产总值在2009年突破1000美元,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本州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值,各产业增长比重迅速增加,实践证明,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使农民享受更好的社会服务和公共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统筹城乡规划,更好地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逐渐改变农村发展的落后面貌。同时可以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2、提高劳动力利用率

劳动力成本是制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给工业提供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发展国民经济。当农村全部劳动力都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农业生产的效率就会降低。

(二)消极影响

1、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出现

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将子女或者是父母带在身旁显然是不可能的,由于各种条件受限,他们会将子女交由父母看管,而通常年岁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难以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教育是一个重要问题,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更加不受老年人的管教,容易参加违法犯罪活动,影响未来。其次年岁较小的孩子由于老年人看管不到又容易受到拐骗,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最后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也很凸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照顾和治疗。

2、农村人才流失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流失,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妇女化更加明显,减小了农业生产的后期力量。同时外出务工的农民利用赚来的钱来建造房屋,占用了部分耕地,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耕地面积。

二、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想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只有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活动中科学技术的含量才能够使农业生产率提高,转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给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保障。

2、促进了商品流通,紧密了城乡之间的联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缓解了城市产业发展中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的建设。以凯里市为例,在其城市物价抽样调查中,其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都有所上涨。劳动力的转移,使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农村劳动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农村可以学习城市经济发展的方法,利用城市中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使城市中的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加快商品流通,实现城乡之间的强强联合。

(二)消极影响

1、影响农业生产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吸引了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导致剩余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利用农业资源的效率降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了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比较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劳动生产率降低,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2、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我国的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我国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成为了农产品的消费者,这样不仅农产品的生产者成为了消费者,而且农产品的消费量迅速增加。由于我国的人口现状,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粮食等农产品供求比较紧张,若干品种需要进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三、应对劳动力转移所带来消极影响的对策

首先可以采取就近转移的办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村附近的城市从事生产工作,可以在正常工作的同时又能照顾家,这样既能够从事其他产业的工作,增加收入,又能够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其次国家应该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例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农民进城务工的事宜,为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奔走创造便利条件,为其子女在城市上学和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为其父母等就医提供便利条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武刚,陈国胜,高光照.林利迈.温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

第7篇: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早期健康干预;农村中青年妇女;宫颈癌;预防知识;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711.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010-03

Effect of early healthy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compliance of young women in rural community

ZHOU Qiong, LUO Lingying, WU Er

Department of Nursing, Dashi People's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14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early healthy intervention to young women in the rural community on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compliance. Methods: 200 young women in rural community of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00 women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oth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Only an oral healthy education method were taken in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early healthy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healthy education. Compared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compliance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compli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group.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gu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Early healthy intervention; Young women in rural community;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Compliance

子宫颈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妇女的各种恶性肿瘤中,子宫颈癌的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2位,且年轻患者近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子宫颈癌在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就我国而言,子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均存在山区高于平原、农村高于城市的显著的地区差异。有研究报道[1],多数情况下,最初发现轻微的细胞异常变化发展成子宫颈癌需要5~10年的时间,而最严重的细胞异常变化发展成癌症需要2年的时间。大多数妇女对宫颈癌预防知识不知晓,所以对宫颈癌,尤其是农村地区妇女的宫颈癌,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减少宫颈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本项目组于2010年7~8月对100例社区农村中青年妇女实施了早期健康干预,在提高她们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和依从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8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普查的妇女200例,纳入条件:①以自愿为原则;②年龄为18~49岁;③有性生活史;④排除宫颈切除史、妊娠、盆腔疾病近期放射治疗患者。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8例,初中113例,初中以下69例。妇科检查确诊患宫颈炎的妇女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宫颈炎的妇女各30例)。两组妇女在年龄、文化程度、宫颈炎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即采取口头健康教育方法,向患者介绍宫颈癌的预防知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健康干预,具体如下:

1.2.1 初步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及家属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该调查问卷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流行病学室设计,内容包括:①与子宫颈癌防治有关的知识;②生活方式、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情况;③本人及生活史、月经婚育史、避孕史;④个人病史、家族史等四大方面。采用体格检查以了解她们的血压、心率、腰围、臀围、体质指数、子宫附件情况等参数。

1.2.2 宫颈情况评估采用肉眼观察、宫颈细胞涂片实验室检查和阴道镜辅助检查,对她们的宫颈情况作进一步了解。

1.2.3 疾病相关知识教育针对每位妇女的具体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让她们说出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疾病的知识,目前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护士给合患者的情况,判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简单的生理解剖图,每人一册健康教育手册,一对一讲解子宫的生理解剖知识、该病的原因、诱发因素、早期预防的重要性等。护士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随时让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患者主动咨询。对于接受能力强、认知能力高的患者,护士主要讲解疾病知识和防治知识;对于接受能力弱、年龄较大的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鼓励家属参与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2]。

1.3 效果评价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①患者对宫颈癌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内容包括诊断、疾病的知识、治疗方法、疾病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和癌变情况等。如患者能复述健康教育内容80%以上为知晓[3]。②依从性,内容包括遵医用药、遵医复查、合理饮食、规律生活、经期和性生活卫生、定期妇科检查6个方面。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在干预前后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并指导产妇正确填写。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采用双盲输入电脑,由专人复核并做逻辑检查。统计分析由专门培训的统计人员完成,所有数据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早期健康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比较

早期健康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早期健康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早期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早期健康干预前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早期健康干预后实验组患者依从性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宫颈癌早期预防的重要性

子宫颈癌是指发生在妇女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据近年有关调查数据显示[4-7],我国宫颈癌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较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通常早期的宫颈癌或癌前病变都没有症状,与妇科其他部位肿瘤相比,子宫颈病变可通过对病灶直接观察或取样得以早期筛查诊断,使子宫颈癌成为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肿瘤。如果能查出并且成功地治疗宫颈组织的癌前病变,就可以阻断癌前病变发展为子宫颈癌。定期妇科检查和宫颈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据报道,每年进行1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可以使该妇女死于子宫颈癌的风险从4/1 000降低到5/10 000,相差几乎达90%。因此,提高已婚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和依从性,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对预防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3.2早期健康干预可提高妇女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

早期健康干预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就是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8]。社区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实施教育时注重因人施教,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者,护士予以耐心讲解,适当延长宣教时间,以解释该病的临床表现、如何预防及注意事项为主;对于年轻及文化层次高者,则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健康问题的发生原理、影响因素、预防保健等进行宣教。护士根据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采取人性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健康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0%。

3.3早期健康干预可提高妇女的依从性

研究表明,几乎100%的宫颈癌都是可以通过多种防范手段加以预防的。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定期妇科检查等是防范宫颈癌的重要措施。所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显得尤其重要。依从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大量研究结果显示[9-12],患者的健康理念、知识水平与社会支持对治疗依从性有显著影响。很多患者不遵医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没有建立正确积极的健康理念,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通过医院和社区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宫颈癌早期预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患者健康保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获得知识,改变观念,正确对待疾病,自觉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依从性和遵医行为。另外,通过医院和社区健康教育,鼓励家属参加健康教育,可在家庭中起到监督作用,进而帮助患者做好饮食、运动和药物的正确应用,提高就医的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健康干预后实验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任素琴,闻智,姜淑芳,等.医院女性工作人员宫颈细胞涂片结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9):2990-2992.

[2]孙俊爱,石爱俭.互动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7):95.

[3]张积慧,黄志红.量化健康教育与随机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8-329.

[4]许可葵,刘双喜,王静,等.湖南省慈利县3609名妇女子宫颈癌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分析[J].世界肿瘤杂志,2007,6(3):179-180.

[5]谢荣誉,廖英艺,韦玲,等.广东省壮族聚居区宫颈癌病因调查[J].中国安级卫生保健,2006,20(10):45-46.

[6]池雅琴,朱莲英,吕弘,等.吴江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宫颈癌早期筛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9,20(2):86-88.

[7]盘宗敏.5649例已婚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80):122-123.

[8]蒋有霞,刘香菊,张炜.等.健康教育对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52-53.

[9]常仁翠,张海风,董学英.保健门诊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管理措施[J].中国康复,2009,24(3):214-215.

[10]贺巧丽.糖尿病病人的社区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Suppl 2):52-53.

[11]李华,李亚洁.生活质量量表应用于中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下旬刊,2010,24(3):772-774.

[12]童立纺,刘智平.糖尿病饮食标准化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中旬刊,2010,24(3B):709-710.

第8篇: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如何更好地认识新型农村社区的性质和意义?怎样建设好新型农村社区?就这些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参加调研的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

新型农村社区的根本意义是推动传统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采访中,耿明斋表示,通过实地考察,与基层干部座谈交流,与同行专家讨论,尤其是学习领会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新谈话精神,反复琢磨思考,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要从推动传统农村现代化转型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的性质、意义、问题和政策措施走向。

耿明斋表示,新型农村社区的性质是“城市”而非“农村”,或者说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的“城市”。其建设目标应该是城乡一体化,根本意义是推动传统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耿明斋说,关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城市”性质,河南省委、省政府很多重要文件中都有涉及,最明确无误的表达是把新型农村社区界定为五级城镇体系中的一级。最近,卢展工书记在很多不同场合谈到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话题时,反复强调要把现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和过去的“新农村”区别开来,前者是城市的概念,后者是农村的概念。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深入下去,结论一定是要按照城市的标准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但问题是如何按照城市的标准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或者说,如果按照城市的标准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耿明斋接连抛出几个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耿明斋坦言,讲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标准、建设内容,人们总是从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角度讲得多。比如说,过去我们把大量的建设经费投入到城市,现在该分一部分给农村了;农民房屋建设到了新一轮更新期,需要统一规划引导;要让农民不离乡土就享受城市人的生活等。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往往是仅把注意力集中在硬件基础设施的改善上,这样的目标显然是过于初级了。

平顶山舞钢市的经验表明,一旦按照城市的概念来谋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马上就会碰到更为深刻的制度层面的问题。比如,如果说新型农村社区是城市,那社区中的居民也应该具有与城市人一样的社会身份,享受同样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待遇。但按照现在的社会管理和制度架构,市民和农民是两个不同人群类型,户籍管理上有所谓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与之相应的,就业、医保、低保、养老保障等都是按照身份而定的不同的标准。所以,用城市的概念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然包含着消除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差异以及由于身份差异所造成的一系列福利待遇、公共服务种类和水平差异,特别是公民权利差异。换句话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绝不仅仅是硬件基础设施方面与城市对接,接近或提高到城市的标准,而且也要在制度层面与城市人群全面对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异及由身份差异引起的一系列福利待遇和基本权利的不均等,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传统农村的现代化转型,推动以权利均等化为基础的现代公民社会形成。然而,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千年甚至几千年所未有的变局。

市场化运作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推进

耿明斋告诉记者,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现实的问题还是旧村拆迁改造和新区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问题,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按照现在的做法,除了少数企业捐助建设之外,绝大多数资金都是两个来源:一是各级地方政府各种支农资金的整合及同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农民自筹的新房建设资金。虽然农民自筹的建设资金在较为富裕地区投入的持续性问题不是很大,但是政府投入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每5000人左右的社区约需1500万元)则很难持续下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是进行市场化运作,也就是通过将拆迁改造安置后剩余的建设用地市场化出售的方式实现增值,将土地增值部分的资金用于补偿拆迁改造的投入。

显然,能够实现这种操作的只能是土地增值已经达到一定幅度的城中村、城边村和产业集聚区涵盖的村等少数类型。对于远离中心城市区域的拆迁改造和社区建设,则无法直接进行市场化运作。但如果能够以市场化的方式将其剩余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异地转移,即使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新型社区建设也有市场化运作的空间,从而解决此类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可持续问题。这就要破除现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只允许在县域内实行的土地管理规则。重庆的地票和土地交易所交易是一种解决方式。新乡对全市社区改造剩余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一个补偿标准(每亩13万元),由使用者向拥有者支付,政府居间操作,也是市场化解决方案的有益尝试。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格化惠及社区居民

耿明斋说,按照现有的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即使是进入新社区的居民,其住宅用地也是集体所有,因此,其在集体所有土地上建设的房子也不能进入市场出售。这显然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与现代身份无差异、权利均等化的公民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要让社区居民对自己的房产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唯一正确的途径是对社区居民占有的宅基地进行确权登记,使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人格化。让社区居民占有的宅基地连同该宅基地上的房屋建筑一起,可以抵押贷款,也可以进入市场交易,让社区居民真正拥有不动产,拥有从不动产获取收益和收益增值的权利。

“舞钢市正在进行此种操作试点。这显然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也是向城乡一体化与权利均等化的现代公民社会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耿明斋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耿明斋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既然要从传统农村现代化转型的高度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就不难认识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定是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以搞政治运动的方法,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不顾条件与可能,强行推进,限期完成。”

据此,我们有三个基本认识或基本判断:

第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力非农就业已基本解决,与生产方式转变相适应,农民有了转变生活方式的需要和条件;二是建设用地升值达到一定的幅度,使得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居民安置以后剩余土地能够进行市场化开发,并且市场化开发获取的收益足以补偿拆旧建新的投入。只有这样,拆旧建新的改造才是可持续的。

第9篇: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84-0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总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农村社会转型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消费方式,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文化有机融合和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根本途径。客观地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顺利实现农村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条件,对推动农村地区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步推进,其取得的成效已经在整体上初步展现出来,农村居民对其在意识和观念的认知等方面也有所提高,但由于无现成经验可循,“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阻滞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进程。

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社区一词自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100多年来,已经从纯粹的学术概念演变为包含一定的时空、地域、设施、组织、人员等要素的社会实体,从单纯的农村社域指向发展到后来的着重城市社域,再到目前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共同所指。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新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在新社区规划范围内,对产业发展、产业布局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出安排规划。通过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使农民不离土不离乡,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生活。新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创新点,是继之后农村发展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化水平重要途径。

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人口大省,具有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的特点,对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制约。尤其是面对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巨大压力,如何在不减少耕地面积、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以此带动各行各业的良性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河南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社会管理创新的试验点,积极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在河南全省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约400个,目标都指向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一)河南省新乡市祥和新村的中心村建设模式

2006年以来,新乡市把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初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城市化的路子。

新乡市提出,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把全市3571个行政村全面整合、建设成为105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当前重点是将干线公路两侧、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内920个行政村,在5年至8年内整合为329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涉及150万人口。2008年首批启动建设127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其中50个已搬迁入住农户,共入住10292户。今年以来,又新启动58个,目前已有16个开始建房。

新乡县古固寨镇是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试点镇。新乡县古固寨镇位于新乡市东郊,地处新乡、原阳、延津、红旗区、开发区、新乡工业园区三县三区交界处,地域面积4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8229户,3.5万人。古固寨镇工业和服务业的培育和壮大加快了全镇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该镇按照“政府引导扶持,群众自愿选择,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将全镇整体规划为6个中心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其中的祥和新村由后辛庄、崔井、王连屯3个行政村组合而成,规划用地27公顷,规划户数662户,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户均用地0.6亩。新村内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以及幼儿园、小学、医疗所、超市、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社区内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投入使用。小区内房屋整齐漂亮,广场与绿地错落有致,物业管理规范,社区内商业也较为繁荣[2]。城乡差距在这里已基本消失。

(二)河南省荥阳市洞林湖新村“产城联动”模式

荥阳市贾峪镇与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联合,以该镇洞林湖、洞林寺为依托,打造五村联建的新农村示范区。贾峪镇洞林湖区域五村联建项目辖郭岗、周垌、刑村、洞林寺和鹿村5个行政村,涉及14个自然村,1642户,5282口人,区域面积近6.67平方公里,其中可耕种农田4000多亩,村庄宅基占地1000多亩,“四荒”、道路占地和水面面积近4000亩。从2006年开始,在荥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贾峪镇大胆探索,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洞林湖区域的自然优势,选定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引进社会资本开发建设,将5个行政村整合为5个新型农村社区,创造性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群众参与、专家顾问”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新田公司计划总投资80亿元,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用12年时间发展出完备的六大业态:生态人居、环球商业、医疗养生、精英教育、都市农业、休闲度假。目前,5个村庄的村民已经全部搬迁到占地499亩的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体用地587亩,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变,也获得很多收益[3]。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现代农业不仅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也开始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体现,洞林湖示范区体现了这些理念,是个值得期待的示范样本。”“国内外130多个城镇都在尝试建设田园城市,城镇田园化是大势所趋。与众不同的是,洞林湖新农村示范区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外资投入、群众参与、专家顾问’,这创造了独特的新农村建设的‘荥阳模式’”。

(三)河南省郑州市燕庄“就地城镇化”模式

改造前的燕庄村位于金水大道和未来大道交汇处,踞金水大道南北两侧。郑东新区开发前,燕庄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随着郑东新区的开发,燕庄成为郑州市最大的城中村,毗邻省直机关,与东区物流中心和建材大世界等建材商业群仅一步之遥,又与郑东新区CBD遥相呼应,燕庄曾被称为“郑州都市第一村”,改造前以出租房闻名郑州。

金水路是郑州的主动脉。它自西向东,连接了南阳路、文化路、花园路、未来大道、原107国道等郑州市重要交通干道,特别是金水路东段已成为进入新107国道、连接郑东新区、联系开封的最重要的路段,众多党政机关、金融商业机构、星级酒店都位于其两侧,因此被誉为“郑州的长安街”。燕庄恰恰位于金水路与未来路交叉口,是市区进入郑东新区的咽喉地带。改造前的燕庄作为城中村,不仅影响金水路迎宾大道的形象,还成为制约东西、南北交通的一大瓶颈。被整体改造的燕庄成为“曼哈顿广场”,改造后沿金水路两侧规划为商业用地。2005年初提出燕庄拆迁计划,2006年明确对燕庄村实行整体拆迁整治方案,总拆迁面积约57万m2。燕庄的搬迁改造,采用的是政府指导加市场开发的模式,对郑州城中村改造具有很强的正面效应与带动作用[4]。

不同于一般都市村庄拆迁安置多半是经济适用房的标准,燕庄村民安置小区乃高层社区,地段的居住价值和投资价值都非同小可,周边商业配套、交通条件、教育资源等设施一应俱全,完全没有安置小区的影子,纯粹一个高档社区。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多赢局面,专家分析说是政府制定了行得通的规矩、开发商舍弃了不算小的利益、村民适应了新时代的变化。纵观燕庄拆迁的整个过程,我们会总结出这样一种拆迁开发模式。“政府主导牵引、制定规则,企业精打细算、最大化土地价值,村民安居乐业、补偿到位,力求实现村民、开发商、政府多方共赢”。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村民变市民,村委变居委,土地集体变国有,最终达到混乱变和谐的结果”[5]。

三、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由于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不一致、资源禀赋和经营方式的不同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通过比较,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着以下几点共同的经验,可供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一)科学规划,合理设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集约节约原则,着力构建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土地整治、严格监督管理三项机制。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引导农村居民点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将原有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复垦,促进城乡用地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着力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1]。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新乡市祥和新村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来规划设计新型农村社区,突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居住理念。首先,体现在新村选址方面。按照交通不便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条件好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的三个原则,确定了祥和新村新址,并根据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实际情况确定了新村建设规模。其次,体现在新村住宅方案设计方面。祥和新村住宅方案由镇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村委负责实施监督,村民自主选择户型,自主兴建。有独栋、双拼、联排等八种户型,供群众选择。此外,为了让少数贫困户也能住进新村,祥和新村还规划设计有2栋738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凡自愿丢弃老宅基地的贫困户,均可免费入住。第三,体现在配套公共基础设施超前设计与建设方面。配套基础设施如自来水、排水、电力、有线电视、宽带通信、生态绿化、水泥道路、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标准卫生室、便民超市、文化大院等皆列入新村建设蓝图[2]。

为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荥阳市高度重视规划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先后编制完成了土体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建设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并结合每个村庄具体情况制定村庄布局规划。贾峪镇洞林湖区域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吸取100多年前英国田园规划大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即有都市的便利又有乡村的宁静,发展出生态人居、环球商业、医疗养生、精英教育、都市农业、休闲度假的六大业态,将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真正体现了示范的意义[3]。

(二)积极宣传,民主参与

河南省新乡市祥和新村建设过程中,以尊重农民的意愿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第一,县乡镇两级政府始终把引导农民、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发放宣传卡、张贴宣传条幅、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相关政策,召开一系列动员会进一步更新居住观念,充分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并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将政策灌输到农民的心中。第二,建立分包责任制,让每一个农民熟知相关优惠政策,将农民的问题与意见汇总并做出相关解答。组织村民代表到典型新型社区进行参观学习,实地感受新型农村社区带来的好处,营造农民建设新村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农民到新村建房的决心和信心。政策引导、典型引领的建设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形成了群众自愿推进建设的格局。第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房屋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方,由村民代表和村委一起对工程建设和验收进行监督,以确保工程质量[2]。

郑州燕庄社区在转型过程中,鼓励公众参与城中村社区转型规划,尊重原住民的居住意愿,变被动城市化为主动城市化。通过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对居住环境要求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做出的社区规划更为宜居。此外,强调要增强原住民的城市意识,特别是以现代社区的意识对其进行引导,促进对社区工作的参与和支持。政府在转型社区的建设中也有“倾听民意、以人为本”的态度,这为公众参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地推进转型社区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契机[4]。

(三)强化培训,促进就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还要引导帮助农民提升思想、意识、文化、卫生等方面综合素质。

为此,荥阳市与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签订培训协议,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对迁入新型农村社区的村两委成员及群众进行培训,保证每个村至少6期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涵盖法律法规、健康知识、生产技能、文明礼仪等农民最需要的知识。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农民群众掌握了技术,不仅巩固了建设成果,而且促进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2011年,荥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6元,是2008年(为7360元)的1.47倍,年均递增12%,农民的就业渠道和领域也都更加广泛,劳动力资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对促进就业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荥阳市乔楼镇依托经济效益显著的樱桃、猕猴桃种植和水产养殖,通过播放远程教育、举办培训班等进行科学培训,辐射带动群众集体种植和养殖,并聘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指导农户耕作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现象,提升农作物科技含量,有效的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3]。

郑州燕庄在转型过程中也提出了要强化农民培训,从而促进农民就业。由于居民原来依靠租房经济收入较可观,个人就业的机会与动力不足,这种单一的经济收入方式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在社区改造中,加大对转型社区内居民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一部分人进行职业培训并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减低他们对房租经济的依赖,促进整个社区向现代化发展。参与社会活动,从事一定的群体工作,既增加了经济收入,也培养了年轻一代快节奏、精确性的城市生活方式,主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

四、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一)试点先行,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

首先,要选择基础较好、条件适宜的村庄作为示范点,以便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再次,试点的建设规划要着眼于长远利益,立足于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另外,政府要对试点工作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要组织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开展工作巡查,对试点进行监测评估,认真总结成果经验,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纠正可能产生的各种偏差。

(二)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立足实际是要立足当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功能应当是不同的,河南省各地发展程度不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应当考虑城乡差别和各地的实际发展水平,城乡结合部应该如何搞,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应该如何搞,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有所区别[6]。

(三)尊重农民利益,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在产业部门结构性调整后,保证劳动力顺利地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同时实现农民权益最大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进行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切实保证农民权益不受损害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行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宜先试点总结,再因地制宜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尊重农民利益,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建设机制,以尽可能扎实、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唐晓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探析――以新乡县古固寨镇为例[J].城乡建设,2012,(8).

〔2〕张君.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调查分析――以新乡市祥和新村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4).

〔3〕董hh.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模式研究――基于河南省荥阳市的实践调研[J].理论与改革,2013,(5).

〔4〕朱晓娟.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实证研究――以郑州市燕庄社区为例[J].河南科学,2011,(5).

〔5〕孙飞.燕庄改造之于城市化进程[N].经济视点报,2006-8-14(19).

〔6〕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