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范文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现代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中研究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会计信息输出等方法的一门综合学科,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强是该学科的显著特点。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财务软件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起初的核算功能,而是更多地要求其还要具备参与企业决策的管理功能,甚至还要具备能够将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功能。这使得各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时不仅要求其具备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业务处理能力,还要求其要具备软硬件维护、系统开发、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因此,本文从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出发,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

1《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一直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操作”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将有关案例的业务处理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然后再由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该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偶尔也会采用任务教学模式,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2实验资料不能与手工实验相印证

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用实验资料与手工实验所用资料并不相同。上课的时候,以各自的案例为准,没有相互结合形成统一的体系。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侧重于对操作步骤的认知,手工实验则侧重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的把握。实验资料不统一使得学生学习没有连贯性。

1.3教学条件有限

绝大多数高校由于资金限制,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相对落后。硬件条件方面,我校机房硬件设施落后、配置低、计算机设备运行速度慢,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软件方面,我校采用的是演示版的财务软件,该软件为单机版软件,不具备网络版软件网上银行、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支付、远程审计、远程报账、远程报表等功能。而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大多使用网络版财务软件。这使得学生就业后不能立即胜任相关工作。

1.4课时设置不足

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总学时仅有32课时。虽然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的说明,但鉴于课时的限制,使得不能全面讲授教学内容,目前教学内容仅涉及总账子系统、UFO报表系统化、薪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针对业务部门的购销存系统以及应收、应付子系统等只能在教学中舍弃。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购销存系统和应收、应付子系统的使用比例却是比较高的。课时设置不足,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并不能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匹配。

2解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2.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应该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中心。具体做法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赋予学生不同的操作角色,每一小组结合案例分解落实任务,教师从旁辅助。每一个实验项目结束时,选派小组代表陈述各组的操作流程及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讲解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为了保证每位成员学习的全面性,各小组间还可进行角色互换。此种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2统一会计电算化与手工实验资料

两门课程的实验资料的选取上要保持一致,即使用相同的实验资料。两门课程虽然在实验手段上不相同,但对经济业务处理流程及遵循的会计处理方法确是相同的。相同的实验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两门课程之后将实验结果进行相互比较和印证,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2.3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软硬件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改善,提高硬件设备的运行速度。选用多种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在课程中对各个主流财务软件的异同进行比较,了解不同财务软件的相同点与区别,重点讲授不同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使学生就业后能立即上手。如果条件不足,也可以在机房内安装其他财务软件,并安排学生自学,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

2.4加大课时设置

积极和有关人员沟通,调整培养方案,加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总学时。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描述及企业实际对财务软件各个子系统的应用,建议将课程总学时调到64学时为宜。充足的学时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也有利于学生就业后立即上手有关工作,还可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总之,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教学软硬件环境,从企业实务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云平.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对外经贸,2012(01).

第2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范文

职院校可以成立与当地企业、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企业组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依据此多方合作平台,本着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思想,充分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出符合国家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专业建设目标,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广东地区为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属外向型经济类型,投资环境优越,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建厂,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势明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定位于中小型企业会计,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性、应用性、实操性,即要求学生必须是一个“多能手”,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会计、结算、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技能,以适应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人手单一,一个人需要负责多个岗位的职业要求。

2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业的建设中,只有增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才能使高职教育更有效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根据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历年就业岗位分析,依据校企合作平台成立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让企业成员提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分析企业中这些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校方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并由此重新构架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种类和内容,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行业合格的入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强调“一专多能、一凭多证”就是一项专业能力多种辅助能力,一项毕业证书多项职业证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统计员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至多种。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全面考察了行业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有些职业资格标准是属于资格证书,是从业人员的最低门槛;有些职业资格标准属于协会或主管部门推荐,是从业人员的参考标准。依据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考试要求以及教学参考材料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使得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更好地衔接。在人才培养的设计中从大一到大三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考证目标,体现出进阶式的知识培养和证书获得能力。让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既具备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同时具备行业从业的多种资格,满足其发展的不同需要。

3“学、技”双搭配,合理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团队

教学与科研实力强大的师资团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有教师团队中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形成既要能讲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团队。在专职教师团队中应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中级职称(讲师),初级职称(助教),让教学团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要把科研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强调校内教师具有会计师、统计师、会计电算化等职业证书,具有双师资格。师资团队中,校内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应具有1年以上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应是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和各单位的主要业务、技术中坚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评审会专家及相关企业的共同调研,与本经济区域内的财会类企业合作,在教学模式上进一步构建“进阶式顶岗实习预就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高。“进阶式实训实习预就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考虑到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涉及企业核心,在校生在企业短期实习较难直面了解和接触到企业账务的问题,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习,分成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3类,单项实训在各学期进行2~3周针对本学期理论知识点的对应实践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安排在3年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对3年所学知识点进行跨课程共融合的实践训练,为期4~7周,最后,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3个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与岗位的充分接触,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

5依托区域经济实体,进行校企合作

5.1依托行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带动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模式

在校企合作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理事平台的行业优势:一是加强企业的合作,并通过以点带面,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电算化制度、财务业务操作,增加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三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在实践课上指导学生,或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增进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信息化前沿知识的了解。

5.2共建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1)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主动与企业联系顶岗实习事宜。在顶岗计划实施前一个半月,组织相关企业到校与学生见面,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工作岗位及实习时间。为使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学校与实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后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2)建立学生校内课程学习质量考核与企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考核相结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对校内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校内学习内容方法进行修正和调整,形成校内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监控评价机制。(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为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殊性,由企业主持、学院参与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实习质量,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记录、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4)学校与企业齐心协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抓好学生的自我管理。在顶岗实习期间,按照4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企业根据其生产情况及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确定每批次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聘请企业管理层为兼职老师负责管理在岗学生的考勤和工作绩效,校内专任教师,每人负责一定数量校外实习学生的实习管理,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实习情况,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指导,完成顶岗实习教学。

6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实践训练。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边学边做,学做合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应具备一个基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模拟教学场所,以进行仿真教学。建设一个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环境为标准,模拟现代办公情景,通过导入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采用最新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会计实践操作场景,漂亮、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实现校内实践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该校内实训基地,可模拟企业财务科室场景,能模拟会计、出纳、财务主管等工作岗位,模拟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流程,同时具有授课、实训、展示、分组研究、模拟工作、证券投资操作等不种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可以完成本专业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践,会计电算化实践训练、分岗位的会计工作模拟等,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7定期反馈毕业情况,“师友计划”推动专业持续发展

第3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创新

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工,为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也给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懂得如何运用相关技术。在会计这门专业上,学生就必须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流程,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至于缺失这项技能。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存在偏差

有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只是教导学生运用会计计算机系统。这样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因为会计电算化课程除了基础的应用训练外,还包括统筹管理、完善制度、档案管理、综合审计等方面的内容。对课程的狭隘认知会导致课堂教学方案出现问题,所以即使已经有很多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非常统一的课程标准,有些学校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输。最正确的做法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两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2.课程安排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都很高,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就应该更加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的两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理论课堂时间较少,往往是两周或三周才有一个课时的理论教学,且课堂内容复杂繁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把握。其次是很多高校一直沿用老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很多书本上的内容与实际软件根本不同,无法满足学习的需求。

3.硬件及软件环境不达标

不管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性大学,会计这门学科都是一直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每个学校都具备相应的教学设施。第一是因为会计专业软件大多非常昂贵,有些学校无法提供这笔资金,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一些版本较低或者演示版的软件;第二是某些高校无法建设专业的电算化实验室,只能将其他公共机房改装为实验室。自然其中的硬件、软件设施都无法满足要求,同时公共机房由于使用人数过多容易产生大量的电脑病毒,破坏电脑内的专业信息。这些资源的限制使学生无法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师资力量较差

老师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连老师都没有清晰的知识架构,自然也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老师都无法熟练掌握相关设备软件,那么实验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会提高。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存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中负责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很少,且大多缺乏专业经验。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制约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1.明确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定位

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精确的定位,同时教师应安排多种教学模式,例如公共课、研讨会等,使会计电话化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学校还应当多了解相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明确应重点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并据此对课程做适当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学校应当调整课程课时安排,增加理论教学的课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各项专业知识。

2.加大在软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上的投入

首先,要让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好的教学设施必不可少。学校必须购置专业的教学设备,并逐渐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另外,对于专业的会计软件,学校要请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升级等工作,保证软件的正常运作。其次,学校在招聘会计电算化课程老师的时候,应当尽量选择本专业毕业、专业过硬、技能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学校还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去其他高校学习专业知识和交流教学经验。也可以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在学校开讲座,向老师和学生介绍会计电算化的未来发展和具体研究方向,使他们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入。

三、结语

创新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是该课程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克服高校中现存的许多问题,学校必须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应的设施建设,加大教学资源投入,促进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校学得有用的知识,成长为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春明.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论加强普通高校专业的建设与改[J].新闻爱好者,2010(14).

[2]高志英,张兆沛,崔琳霞.关于农业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

第4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范文

1.1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然而,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诸多弊端。首先,计算机类课程与会计专业内容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只开设了很少的几门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学生只会简单操作软件,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会计应用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等技能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次,课程目标不明确,学生在上课时只是为了学会软件的操作方法去应付考试,对于其与今后工作岗位的联系知之甚少,不能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效的结合。 

1.2 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在讲授课程时大多数高校基本仍采取采用“传递—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演示软件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再按照教师讲的内容重复操作。在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下,教师向学生灌输课程的内容,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操作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且学生在实操时往往会遗漏、忽略教师所强调的重点、难点;其次,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讲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的机械练习,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不理解,遇到类似的软件学生仍然不会操作,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1.3 考核方式单调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评价机制是比较单一的,对于理论学习主要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一般采用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主要由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实验资料进行操作,并得到最终的实验结果。然而,这种以“理论+技能”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片面性,它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认定,容易使学生产生为了考试成绩而努力学习的狭隘目的,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学习不扎实、考完就忘的现象。 

2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2.1.1 课课融通 

会计电算化课程突出强调计算机这种现代化工具的应用。在开设的课程体系里,以《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等课程作为学习的基础,并同时开设《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计算机审计》等相关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并且有助于实现课程之间的融合。具体来说,《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作为电算化操作的理论基础,在实验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进行回顾,例如,如何利用原始凭证进行正确的凭证制单、月末如何利用自动转账功能进行转账定义及转账生成、UFO系统中报表的公式设置等都与会计理论知识密不可分;通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财务软件的原理,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会计应用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等技能;通过对《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学习,使学生可以利用Excel进行会计报表的编制、利用Excel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等,实现对会计数据的综合利用;《计算机审计》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会计数据作为其原始数据,利用数据接口进行导入。 

2.1.2 课证融通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里,实行“能力+资格”的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要求对接起来,实现课证融合,达到能力与资格证书的对接,在夯实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协助学生获取相应就业岗位的执业证书,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1.3 证岗融通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地进入相应岗位进行工作,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的良好衔接,在课程教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择业考虑,强调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把考证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达到证岗融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构建应该紧贴市场需求,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课课融通、课证融通、证岗融通”(如图1),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信息手段、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且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的现代化、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财会类专业人才。 

2.2 探索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交流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销售业务”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根据销售业务的5种类型(如图2),将全体学生分为5组,每组负责一种销售类型(如图3),以此为基础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设疑和提问。每组学生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去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在每个小组内部还可以对角色进行分工,在“销售管理”系统的操作中涉及到销售人员,账套主管人员等,可以在小组内部指定相应人员负责相关操作,必要时,可以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熟悉不同人员的操作步骤;再次,在本课程结束时,安排各组学生根据其分配到的销售业务的类型对不同销售业务的操作情况进行陈述,汇报所学内容以及在操作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法等。最后,教师对本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记录教学活动过程,及时反馈信息,以达到教学目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又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5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计 校企合作

一、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是以我院的办学理念及教学改革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院办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设计目标必须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它是课程设计的灵魂;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改目标既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具体的体现。课程为专业服务、专业为就业服务、就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的导向、原则和路线。《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近年来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多次走访人才市场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专业、课程论证;并深入不同类型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电算化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企业需要的不再是能简单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人员而是能使用ERP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人才。

基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为中小企业培养财务、业务信息化处理人员的专业定位,本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业务核算、财务核算岗及ERP项目实施岗。不同于《会计电算化》课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等相关业务部门核算岗位及存货会计岗位。

这就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导向,课程设计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基于采购、销售、库存、存货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构成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

3.课程定位。作为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ERP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它开设在第四学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了更好的满足就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我们采用嵌入式合作模式,与用友公司、银河人才网合作共同开发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教材、实训指导书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项目,同时整合了一系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实训室、沙盘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基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以用友公司22年与全国80万客户成功合作经验,我们直接选取用友培训教育学院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标准作为我们这门课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具体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由用友公司负责教学内容的制定,我们编写讲义并随时补充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和动态性。

《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帮助同学们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对企业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性问题进行分析,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日后从事相关业务、财务核算岗位及ERP项目实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灵活采用项目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下面选取具体一个单元-赊销业务的处理为例来介绍具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首先进行任务告知,本单元的任务就是赊销业务处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同学们明确赊销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前期的参数设置和业务处理的关联;培养熟练使用软件处理赊销业务的能力。

然后进行任务准备,教师进行实训案例讲解并发放相关原始单据和凭证,包括出库单、销售专用发票、各种凭证等。

最后进入任务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调研成果展示,第二阶段:业务演练,第三阶段:师生互动,第四阶段:要点总结、教师点评,第五阶段:流程修订,第六阶段:学生总结,自评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可针对知识型项目、技能型项目、综合型项目的不同灵活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并有效利用FTP网络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各种网站等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料的共享。

评价并检验教学成果好坏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考核,本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期末考核引入了行业标准-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平时考核突出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四、教学成果与社会评价

通过对《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的设计我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同时,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时可以保证100%的取得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近年来,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同学还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相关比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大赛河北区总决赛团体一等奖、“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北总决赛二等奖等。

此外,我们的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单位都表现良好,获得所在单位领导较高的评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课程特色

第6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范文

在对我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转行业的践教学改革,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专业 实践教学 诚信 岗位能力

个人简历

王丽云 1973年04月 女 籍贯天津市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会计专业带头人 讲师 主要从事会计基本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和研究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与确定,其课程体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通过对会计岗位及能力的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全面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采用“互映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体现出“诚信是会计人员立身之本,能力是会计人员发展之源”的教育宗旨与理念。

为了配合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构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诚信+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把知识运用、职业判断和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备应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新课程体系的需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会计职业认知,先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会计职业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体验,即入学第一堂课以游戏的形式,以沙盘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带着“诚信”去体验“职场”,感受会计岗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对今后的会计职业进行憧憬,以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会计单项任务技能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经济业务拆解,重构成符合能力递进的单项任务,实施于会计专业基本职业道德、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的方法与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会计从业的标准,该阶段的学习考核形式采取以证代考,从而开始步入“会计殿堂”。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的“诚信、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为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在此阶段进行会计单项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虚拟与现实,分工与协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校企双课堂:变“传统教学场所”为“企业财务部式的专业教室”,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场,走入各个会计岗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完成会计单项岗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诚信”的职业素养渗透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同时培养严谨的职业习惯和创新的精神并且让学生通过电算化会计等级资格的考核,准备迈进助理会计师的队伍。

第三阶段(第五学期)会计综合岗位训练:进行会计综合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现实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财务室”搬进课堂,体验企业的真实业务处理过程;将课堂嵌入企业,体验真正的企业文化,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处理,以比赛的形式考核,综合的考查学生诚实守信、会计职业技能、分工与协作、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使之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

第四阶段(第五学期第11周至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打造实践教学的就业平台,达到形成会计职业态度的目的。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这一真实的工作环境由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该实训基地基本由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中介公司组成,每年可向学生提供在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等岗位的顶岗实习,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及实践的需要。其财务人员的已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及较高的职业道德,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融入顶岗实习的各个方面,实现“师傅带徒弟”的顶岗实习模式。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经济实体,融入职业现场,强化校内知识的运用,逐渐形成会计职业习惯,培育会计职业素质,实现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全接触,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它是学生各种能力的集成运用和综合体现。这一过程的实训安排,是使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作为合格会计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态度”。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会计岗位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与适应,根据完成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选择毕业设计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与实践技能

(一)以“诚信”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设计

职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养,它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发生职业行为而形成的一种职业品质。一般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意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竞争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其中除了个人素质和专业精神之外,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伴随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将二者相溶,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各种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教育,使得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设计实践课程过程中,融入了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课程系统,诚信是为人处世、社会交往、治国理财的根本要求。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曾经高屋建瓴地概括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高职会计诚信教育,即高职会计专业领域实施的诚信教育,就是将会计诚信与诚信教育予以有机耦合,是一项基于财会专业技能培养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会计诚信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而培养掌握财会知识技能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与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中包含:诚信教育、严谨与创新、企业文化、职场压力分析与应对、沟通与协作等课程。这些内容分散在每个学期,使得每学期形成一个关于会计职业素养培养和学习的课题,通过讲座、实践、讨论、专业课程学习过程的渗透和学生管理过程的渗透等全方位的进行培养与教育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该系统按照“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形式,层层递进的实施“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三位一体技能训练过程,以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详见下表:

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采用“轮岗制”的方式,将以前学习过的各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到一起,以实务的形式,并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让学生进入虚拟的工作空间去,真正体会会计的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职责。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顶岗实习

及毕业设计 行业综合模拟实训实践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掌握了会计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系列实践环节训练的基础上,开展的面向社会的专业实践。通过顶岗实习,真实锻炼学生处理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为其毕业后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操作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新型会计实践教学系统的顺利实施,我们结合着我院的特点,提出了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的保障

由于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将原有的学科体系变为岗位技能体系,这不仅要求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求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提升。采取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分批次下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二)会计教材的保障

“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教学形式,“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使得必须配备与之相符的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时间、实训方法和实训地点等。

(三)实训基地的保障

真实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要想实现该时间系统的教学效果,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以我院为例,为了配合“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的实施,我们建立了“会计技能训练中心”,即会计手工训练中心、会计信息化训练中心、会计岗位综合训练中心和“校中厂”等校内会计技能实训中心,该中心既可以完成会计的手工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既可以完成会计分岗位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岗位的综合训练,既可以完成虚拟岗位的技能训练又可以体验真实岗位技能训练,同时还建立校外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 侯丽平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教育与职业 第21期

第7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范文

项目教学 会计电算化 技能训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必须以培养出既具有一定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既精通会计实务又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而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手段。

一、项目教学在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中的优势

会计电算化的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熟悉一定会计专业理论、掌握基础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和分析,实践性非常强。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先利用多媒体示范操作,学生则通过死记硬背老师的操作步骤和有关命令,模仿教师,完成相关练习。这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不高,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所以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效果不佳。而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知识、锻炼技能,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进行核算、分析等业务;而且技能型课程不适宜只进行理论测试,还要通过具体工作任务来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技能,形成有关职业能力,而这些正是项目教学的特点也是优点。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将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项目教学中,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既合作研究,又独立操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展示项目成果,最后师生共同评定。通过丰富的练习形式和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各自特点和专长,使学生在准工作化环境中,领会知识,锻炼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项目教学在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1.项目任务

首先给出项目任务。例如在电算化技能训练的综合训练中给出某个企业某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资料,要求完成最终的报表生成。为了有个好的技能训练效果,把训练分成编码金额录入、经济业务分析、软件操作三个大项目进行训练。每个项目根据具体的情况给出具体的任务,如软件操作中从建账开始到最后报表的生成,可以分成系统管理、基础设置、会计核算、出纳管理、财务报表等子项目进行。

2.项目计划

根据不同项目设计企业情景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根据需要一般3人一组,分别自行分工为账套主管、会计和出纳,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建帐,处理经济业务等工作。各小组人员分工合作,制定完成这个项目的计划以及时间安排。

3.项目实施

各组自己动手实施计划,如从最初的进行初始化的设置,到分析提供的经济业务资料并进行业务核算输入凭证并进行审核,到最后报表的输出打印、凭证装订等,这个过程老师都应参与其中,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可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解。

4.项目评价

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单纯为了成绩,而是要通过各组结果的对比及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存在错误和问题的原因,最后作为项目成果以便应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尽管很多学生不能一次达到正确的结果,但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对其中的差异会进行热烈讨论,并会积极的追寻问题症结所在,每个项目任务完成后都很有成就感。

三、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收获

以项目任务为主导,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学生不再是机械学习,而是通过自己收集、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自主活动,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技能训练,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对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到温故知新,通过探索寻找各种方法完成项目任务,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完善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是一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关系。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要善于做配角,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索和思考空间,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切不可凡事亲力亲为。但是做配角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在学生操作中要反复巡视,及时处理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如对于账套损坏等问题要及时引入更正,保障操作各环节贯通进行;对关键细节强调提示,对操作结果严格比对把关,并在工作任务完成后进行点评。互评时可以请操作完成好的同学进行演示交流或者协助老师去处理其他同学的操作问题,努力创造和形成教、学、做一体化良好氛围。

通过在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利用学生的好奇和好强的心理达到教学目的,并通过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和归纳总结等自主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社会活动和职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国兴.浅谈会计电算化项目课程标准实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3).

第8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 职业核心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然而,目前高职教育重专业技能、轻职业核心能力的传统惯性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靠人际关系、处事技能。”其中,人际关系与处事技能的关键就是会沟通、协调、合作、注重团队精神等。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决定一个人生命的素质,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则是体现其职业素养、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引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专业与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杨力集团等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中,专业带头人与教学团队强烈感受到企业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期望远高于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对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精神,一致认为专业建设必须与职业核心能力接口、接点,这不仅是“职业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学生设计自我价值、稳健快速成长,提升岗位适应力、迁移力的关键所在,更是校企合作“双赢”的重要基础。

(一)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引入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承担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任务。这一定位明确解析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进入职场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和能力要求,也说明了应培养学生专业群对应岗位工作职业综合能力的体征。其中,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职业综合能力固有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

(二)人才培养模式亟须引入职业核心能力

工学交替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与会计有关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需与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工作机理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学生应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理念、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工作节点、工作标准去做事,按企业用人要求去做人。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引入和产生的正面影响,不但关乎学生完成学业,对学生在未来职场的生存与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

(三)学生成长需要引入职业核心能力

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内在需求表现为努力使自己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要求相一致,以获取好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现自我价值。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弥补学校与社会现实之间真空的纽带,对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企业希望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企业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输送能吃苦、讲奉献、会做事、勤思考、懂合作、晓协调、善沟通的人才,希望学生能理解和执行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创新精神、历史传统、工作作风、管理制度。这些都显示了企业希望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含有职业核心能力内涵与精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行为,实现“量”向“质”转换。

二、围绕职业综合能力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企业要求为主导,学生成长为根本”的原则,鉴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具有由初始局部行为向连贯转移的学习与能力提高过程的特征,围绕职业能力制定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企业会计岗位群,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具有较高的继续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助理会计师证书,成为胜任会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确立职业综合能力目标体系时,明确规定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形成培养学生优良职业道德、高度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会计制度解读能力、执行能力、经济业务处理能力、会计核算能力、审计监督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的体系,打造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专业能力

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指会计制度解读与执行能力,即各类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经济问题处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具体分为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中,基础能力为从事会计业务工作而具有共性的基本能力,表现为珠算、电算化运用、人民币鉴别与点钞、票据业务处理、执行财经制度;岗位工作能力表现为出纳的凭证审核、簿记、银行结算、购货和销售货币资金往来核算、产品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纳税计算及经济合同审核和财务分析;拓展能力表现为统计分析、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知识、交往礼仪、团队管理、经济业务调查、经济活动预测与决策、公共事务管理、财经应用文写作。

(二)方法能力

学生需要练就的方法能力指会计人员基于个人,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即会计人员组织或完成岗位工作各项任务的能力。因此,重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计算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评价能力、自学能力、拓展能力、处理矛盾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等,就可以夯实职业发展基础,促进学生对职业的进一步认识和感悟。

(三)社会能力

学生应该掌握的社会能力一为会计工作适应性能力,即工作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和学业能力;二为社会技能,即工作中接受管理、管理他人、谈话技巧、合作行为,情感表达、职业行为、工作态度,参与行为、任务解读、遵循指导、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完成任务能力等。这些关联与他人交往、与自我有关或与任务有关的各种行为,均对学生职业生涯目标实现有着重要影响,体现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作用。

三、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探索

如果把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喻为植物的生长,那么,专业能力犹如土壤,方法能力则是阳光,社会能力就是水分,只有在三者合力作用下,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第一课堂融入职业核心能力

会计电算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方案时,通过换位思考,将企业要求作为主导,职场做人和做事规范作为标准;会计岗位群经济业务处理与工作流程作为载体;户外拓展与各类项目活动作为平台,全方位开展训练,让学生在感悟、归纳、评估三个环节中,将职业化行动内化为职业能力。

1.公共课程。将与人交流能力融入“大学语文”,数字应用能力融入“应用数学”,信息处理能力融入“计算机应用”,外语应用能力融入“大学英语”,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融入“就业指导”,培养学生形成符合企业要求的基本行为,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课程。在“财经法规”课程中融入企业的财经管理制度,让学生提高会计制度的解读能力与执行力。在岗位群技能课程体系中,把企业工作业务流程、工作标准、考核标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列入其中。再借助学习小组学习方式,让学习小组成员自行判断、分析和把握完成任务的项目,提出观点和看法,使学生懂得完成任务不仅仅取决于自身因素,更重要的是依靠团队作用,逐步与职场情境吻合,达成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的教学要求。

3.实践课程。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时,嵌入岗位工作沟通、团队合作精神、继续学习模式、创新理念等项目,让学生较充分理解企业管理制度和执行方案,领导布置工作任务的主题与用意,同事的性格、工作方式与方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必要条件和支撑条件,使学生清晰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掌握应用职业核心能力的时机、环境与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第二课堂渗透职业核心能力

以各类项目活动为平台,通过各种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将掌握的方法应用于实践,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应用技巧,组成横向打造学生专业技能,纵向打造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矢量推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训练体系。

1.社团活动平台。引导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理解参加一个社团、发展一种兴趣、提高一种能力、增加一次机会的人生历练含义,踊跃参与社团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决策、协调能力,主动与企业“坚持工作能力和文化融通、坚持思想单纯与思维复杂相结合、坚持有原则信任”的用人三大原则接轨,在社团中发挥掌握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社团活动质量,为就业或创业创造先决条件。

2.户外拓展平台。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将一些户外小活动串联起来,整合成综合训练项目,并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他们认知、情感、意志和交往,并从行动层面提高沟通能力、凝聚力、领导力、决策力、竞争力、团队协作、改革创新、人际信任和心理素质,在参与、尝试、思考、碰撞、感悟后,在感受、分析、交流、讨论、合作后,主动去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时发现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盲点和潜力,并在非常态情景中,正迁移作用下,将潜力转化为能力,进一步推进职业核心能力的行为养成。

3.技能竞赛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商业协会举办的全国商科院校财务技能大赛、金蝶公司与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内科技文化周、专业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财务技能竞赛等。通过一系列竞赛锻炼,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与人沟通、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方面能力有显著提升,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商业协会财务技能大赛一等奖,进入金蝶杯华东区六省一市决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强化了心理素质,提升了抗压和挫折承受能力,又提高了自信、行为规范、执行力和岗位适应力。

4.就业和创业平台。利用校企合作开发的会计岗位群技能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会计师证书获取的要求,让学生从人品正、素质优、潜能好的基本条件开始,体验和感悟岗位任职标准、做人态度、做事方法、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养成善于与人协调、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好习惯。在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和校外先锋广场创业基地里,按注册公司流程,公司生产、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意志力训练,让学生养成正确心态,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协作发展、创新精神,成为淡定自若、执行力强的有用人才。

四、落实ODPAE系统化实施步骤

会计电算化专业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以会计职业情景为前提,落实ODPAE教学实施步骤,系统化地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一)目标解读(Object)

让学生逐一理解与会计岗位群技能实务关联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行为目标的一些基本内容,树立支持行为规范的个人心态和正确观念,并在出纳、成本核算、财务报表编制等循序渐进教学设计及“工学交替”环节过程中,接受职业核心能力目标及相关原理,认可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下的各项管理章程,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自我目标管理体系,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

(二)案例示范(Demonstration)

引用校外实训基地出纳岗、购货和销售资金往来岗、成本核算岗、财务报表岗等工作实际业务案例,让学生在感性层面上建立规范行为的映像,接受企业规范行为的熏陶。同时,教师通过案例展开的不同角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沟通、协调、理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行为风格测试和咨询创设条件。

(三)项目设计(Project)

依据企业会计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的典型任务及完成任务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纳原始凭证审核、借用资金核销、账簿登记、银行往来、财经制度等系列化典型工作任务及活动项目,帮助学生分析支持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或项目活动所必需的职业核心能力点及行为目标,对照SMART要求,促进学生自身行为习惯的改变,以体会获取感悟。

(四)行为导向(Action)

学生在成本核算岗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实践活动过程中,以国家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及企业规范要求和行为引导自身行为,体验职业核心能力运用于企业规范执行行为层面上的感觉,并将教学目标解读中抽象的内涵与企业规范的行为目标融通,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予以重构,从而进一步强化规范的行为或习惯,顺利地完成设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五)过程考评(Evaluation)

教师或兼职教师与学习小组代表共同制订职业核心能力养成过程的考评计划,指导学习小组完成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各种原始资料搜集与积累工作,并对职业核心能力资料的逻辑关系和推理结论提供反馈意见,在感悟中遵循行为规范。同时,教师组织学习小组先进行互评(25%),然后由教学团队测评(25%),再综合企业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评价(50%),最终得出客观的考评成绩,体现实践出真知的基本原理。

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语言表达、意志、责任、沟通、协调、自我管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职场适应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养成,必须在换位思考前提下,以“企业要求”为主导,“学生成长”为根本作顶层设计,需要将内化为能力的活动融入课堂,在职业化情境下落实ODPAE系统化实施步骤,只有这样才能与企业用人原则接轨,顺利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校本课程 课程设置结构 内容体系

在历经本世纪初的规模扩张后,五年制高职教育开始注重内涵提升,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院校特色的关键环节。由于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拥有较大的自,课程建设多以校本、院本开发为主。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工作的逐步深入,校本课程的管理成为学校管理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合理的课程设置结构和科学的内容体系是保障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特色的根本条件。因此,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校本课程体系是研究的前提。

一、校本课程设置体系构建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内容应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适应现代科技需求,适应职业教育需求。同时也要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发展性原则。五年制高职学校校本课程须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诸方面体现出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和职业性。如审计课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实验课的形式,在学生有一定审计、财务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实际的审计项目,并让学生在其中充当角色,最后完成这个审计项目且找出问题,得出审计结果,最后让学生深刻的去体会审计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灵活性和职业性。如开设的《创业就业指导》校本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聘请人力资源专家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辅导讲解;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做好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长期准备,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再如根据社会和专业动态发展的特点,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开设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等实际工作中实用、需用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讲座类课程、探究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综合实验类课程,如超级成功学、团队拓展训练、跨专业的创新技能大赛等。

3、主体性原则。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设置在内容与形式上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重视学科内容的综合,重视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与拓展,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开设的ERP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管理课程,而是以棋盘类沙盘的形式,模拟真实商业环境,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体验式的互动学习。

4、可行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使学校各方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

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近几年来,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后续专业课要求,以及从事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努力构建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二、校本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思路

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及主要教学内容的构建与确定,是以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原则,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宗旨。以此为基点,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包含新课程的开发,又包含原有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再开发;既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的选修课程开发,又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课程开发等等,构成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紧扣学生主体,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专业现代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校本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专业发展和应用的趋势。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表明,从初中到大专是一个十分不同的阶段,学生入校后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许多学生本身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有限,再一下接触这么多新知识很不容易掌握,直接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安排应符合一般学生的认识过程。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直接将课堂搬到实训室,边演示边讲,边做边讲。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广泛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分析进行校本课程分析,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课程结构的项目化,内容体系上变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项目化、模块化、综合化内容体系,充分体现现代化、发展性、地域性和实践性。同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然后,根据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标准,并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最后,针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全方位进行诊断性评价,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具体见图1。

四、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设置结构及内容体系的构建

1、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群分析

(1)社会需求状况调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公司、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会计服务市场不断扩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断改革,会计核算要求更加规范,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培养大量有理论、懂实务且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会计人员。我国现在对各种实用型人才的缺口很大,那为什么会出现一方怀才不遇,而另一方又求贤若渴呢?面对这样严峻的问题,教育部、各大高校、高职院校及各社会教育机构都在思索如何调整教学、合理利用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会计人才?许多高校及教育机构都适时的、有目的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实行多种教学形式并行的方法,适当增加实践课、习题课、讨论课的比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从而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加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其需求量正呈上升趋势。

(2)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群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也可胜任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的有关工作。会计电算化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出纳员、会计核算员;管理软件操作员、基层财税协管员;财务经理助理、内部审计员、企业纳税员,以及会计人员等,具体见图2。

2、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中,既可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也可以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项目课程。

(1)基础能力:基本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中、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增强身心健康的能力。

(2)功能能力:根据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对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较为全面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应当涵盖如下内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能力、出纳核算能力、总账核算能力、报表管理能力、资金管理能力、工资核算能力、应收应付款核算能力、固定资产核算能力、特殊业务核算能力等。

(3)拓展能力:跨行业技能业务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软件及程序应用能力、系统维护能力。

(4)综合能力:接受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自我提高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3、课程体系的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紧密衔接。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时,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围绕所需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以能力为主线,调整课程设计,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三合一的基本原则。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具有五年制高职特点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

(1)能力分解。传统的那种按学科体系设置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教学体系,虽具专业指导作用,但显然岗位能力目标不明确,指向性弱,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开发的新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依托,根据能力需要设计项目课程,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思想。

(2)能力递进。从会计职业看,职业能力又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的个性、潜质、再发展的条件也不尽相同。我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了递进式的课程结构,除专业课程按“基础能力―功能能力―拓展能力―综合能力”设计外,在文化基础课程的组织上我们遵循“两个服务”的原则,在设计项目课程时,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拓展能力中均设置文化基础课模块,但围绕不同专业能力的项目教学要求。

文化基础课注重基本人文素养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功能能力中的文化基础课子模块则注重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办公文档处理能力、综合计算分析能力、专业法律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专业选修课及任选课则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适应性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和树立,提高学习能力。如音乐欣赏、影视欣赏、心理健康、超级成功学、小企业创建与会计核算、记账、证券投资、理财知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企业经营策略推演(利用用友沙盘)、财务分析系统、文员等课程。

(3)职业资格考证的嵌入式教学。会计从业必须具有国家法定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为了与行业的要求同步,我们将考证课作为项目课程嵌入培养方案结构中、融入课程改革中、融入教材使用中,不仅提高了考证的合格率,而且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踏上会计岗位,实现了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除会计证以外,我们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其他相关专业(电子商务、物流、营销、英语、计算机等)的职业资格考试,以拓宽学生就业面。

我们先后在近三个年级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实践,定期开展社会调研,召开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滚动修改,结合毕业生反馈调整校本课程,基本实现基础课程模块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拓展和选修课程实践化,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N].中国教育报,2005-02-23.

[2] 校本课程开发三问[N].中国教育报,2005-02-23.

[3] 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A.V.KEIIY:课程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 何勇平、范蔚: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J].教育情报参考,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