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的基本法则范文

会计的基本法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的基本法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的基本法则

第1篇:会计的基本法则范文

【关键词】研究开发;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一、研究开发的含义及内容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将研究开发定义为:研究是旨在发现新知识的有计划的探索或精益求精的调查,并希望新知识有助于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以下统称“产品”)、新的流程或技术(以下统称“流程”),或有助于显著改善现有产品或流程。开发是为新产品或新流程,或为显著改变现有产品或流程,将研究的发现或其他知识转变为方案或设计。它包括构造概念框架、设计、以及对备选产品、原形结构和实验车间营运的测试。但不包括例行的或定期的对现有产品、生产线、制造流程或其他持续的运作所做的改变,即使这些改变可能意味着改进。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列举的研究开发活动的典型例子,包括:①旨在发现新知识的研究实验;②为新的研究发现或其他知识的应用而做的调查;③对可能的备选产品或流程构造的概念框架和设计;④为寻找或评估备选产品或流程所做的测试;⑤对产品或流程的框架或设计所做的修改;⑥对预生产原型和模型的设计、构造和试验;⑦包含新技术的工具、钻模、铸模和印模的设计;⑧对商业性生产企业中不具有经济规模可行性的实验车间的设计、构造和运营;⑨促进产品设计满足特定功能和特殊经济要求的工程设计,或促使产品设计为生产做准备的工程设计活动。

二、研究开发活动的成本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对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成本要素作具体规定,实际上也包括与下面相同的要素。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的研究开发活动的成本要素如下:

1.材料、设备和设施

材料成本和为研究开发活动而外购或自建的以及以备将来(在研究开发或其它方面)使用的设备或设施的成本,应在外购或自建时以有形资产的形式予以资本化。这些在研究活动中消耗材料的成本,以及这些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设备或设施的折旧就是研究开发成本。

然而,用于特定研究开发项目且将来不会用于其他研究开发项目或其他方面,因而没有独立经济价值的外购或自制的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成本,在其实际发生时列为研究开发成本。

2.人工成本

年薪、周薪或其他与研究开发活动的人员有关的成本应归入研究开发成本。

3.从外部购入的无形资产

从外部购入的用于研究开发活动或以备将来用于研究开发项目或其他方面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作为无形资产予以资本化和摊销。这些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就是研究开发成本。

然而,从外部购入的、仅用于特定研究开发项目且将来不会用于其他研究开发项目和其他方面,因而不具有独立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在其实际发生时列为研究开发成本。

4.劳务合同

由外部提供的与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有关的劳务成本,包括为了该企业利益而由外部执行的研究开发活动,应该归入研究开发成本。

5.间接成本

研究开发成本应包括一个合理的间接费用分配额。然而,管理费用与研究开发活动不是息息相关,不应归入研究开发成本。

三、研究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方法

理论上,在研究开发成本发生时有四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①发生时全部确认为费用;②发生时全部资本化;③如果满足特殊的条件,成本在发生时资本化;不满足条件的其他成本确认为费用;④在未来收益的存在性尚未确定时,全部成本累计为一个专门项目。

下面就后三种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并说明其不被美国会计准则所采用的原因。

1.成本发生时全部资本化

企业开始研究开发活动是希望获得未来收益的。如果没有这种希望,企业也不会从事这些活动。一些人认为:如果企业总体的研究开发计划产生未来收益的可能性很高,则发生的全部费用都应予以资本化,而不论单个项目未来收益的确定性。

然而,对未来预期收益的会计处理不是基于整个企业的大范畴的支出而进行估价,而是基于单个或相关的交易或项目的支出。而且,一个企业的全部研究开发计划可能由一些不同完工阶段的项目和最终成功的、确定性不同的项目组成。如果研究开发成本在全企业的基础上进行资本化,那些富有意义的摊销方法就不可能形成,因为受益期无法确定。

2.有选择的资本化

有选择的资本化――如果发生时满足特定的条件则研究开发成本就资本化,否则就确认为费用。有选择的资本化要求在研究开发成本资本化之前建立必须应满足的条件,包括如下:①产品或流程的定义;②技术的可行性;③可销售性/有用性;④经济可行性;⑤净利润可比性等。

3.在特殊项目中归集成本

在未来收益是否存在尚未确定之前,将所有的研究开发成本归集在不同于资产和费用的项目中。这个特殊项目可能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下方,或者作为股东权益的抵减项目列示。对于积累的成本总额,如果未来收益可以合理的确定,则将其资本化,转换为资产;如果无法合理确定将会产生显著的未来收益,则将其注销。

然而,该方案有以下两个缺点:①在特殊项目内累积成本不利于估计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该项目包含有不确定性;②特殊项目的采用会改变基本财务报表的性质,并且会使财务比率和其他财务资料的计算复杂化。

四、我国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

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并分别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

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以及开发阶段发生的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①完成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②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③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④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⑤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五、美国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

美国会计准则规定,所有的研究开发活动成本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1.支出与收益之间因果关系的缺乏

因为研究开发成本和明确的未来收益之间的直接关系从来没有得到证明。当成本发生时缺乏可辨别的未来收益表明:费用确认中的“即期确认”应该采用。

2.未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单个研究开发项目的未来收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是很正常的事,即使是不确定性因素会随着研究开发项目的进展而消失。研究开发项目成功率的估计差别很大――部分地决定于对“项目”定义的狭窄程度和如何定义成功。

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甚至于一个项目结束研究开发阶段之后,一个新产品或改进产品、新流程或改进流程投入市场或使用之后,失败率仍然很高。权威人士的一份研究表明:大约每三个从研究开发部门产生的技术上获得成功的产品中,平均仅有一个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六、美国对于研究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不同于我国的原因

前面的比较仅仅说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比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不同,这并不能说明两者孰优孰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之所以将研究开发成本在发生时全部确认为费用,除了其准则中解释的原因之外,我认为还存在下面原因:

1.研究开发活动的重要性

研究开发支出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美国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全国每年的研究开发支出庞大,工商企业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又占其中大部分。根据美国权威机构的统计:商业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支出约占其中的2/3,其余的研究开发是由政府、大专院校和其他组织进行的。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科研激励创新,但总的说来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相对较少,重要性程度低。

2.国家财政承受能力

美国是世界第一发达国家,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承受力强。而我国属于欠发达国家行列,而且人口众多,财政负担重,承受力较差,如果研究开发支出于发生时全部确认为费用,将导致利润及应纳税所得额减少,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

3.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由于债务契约、薪酬契约、考虑所得税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谨慎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将研究开发成本在发生时全部确认为费用,正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4.利益相关者的干预程度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者面临着来自各利益主体的、不同方向的压力,这些利益主体通过游说国会等方式,对准则的制定者施加影响。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为了生存而迁就来自某力量较大的游说压力,其代价往往是董事会等认为较好的会计准则不能通过,这可以说是会计准则的政治成本。这些压力可能来自经营管理层、所有者利益层、其他报告使用者、审计师、代表某方面利益的国会议员等。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所受的压力很少。

总之,正是因为上述原因,造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与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同。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3).

[2]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

第2篇:会计的基本法则范文

会计作为决策信息系统,是企业营销费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控制系统是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对象,是加强企业营销费用控制的需要,加强会计控制能保证企业管理控制所需信息的可靠性,它受企业最高管理部门的领导,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控制的原则是指企业建立和设计会计控制系统并实施时,应当遵循并依据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会计控制是对企业内部一切与会计相关活动的全面考核控制,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大、影响范围较广、对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至关重要的关键控制点上,应当保证凡涉及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岗位设置及职权划分事项,是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企业设计的会计控制要符合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内部组织结构,任何企业的会计控制都是针对企业所处的特定的内、外部环境和正常的经营活动所设计的,要有选择地控制,并要努力降低因控制所引起的各种耗费。确立控制标准实施会计控制的第一步,是用于衡量实际控制成效的尺度,应采用信息反馈程序进行控制,可以采用制度、规范、程序、计划指标或定额,传递和利用达到对企业的管理控制,具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防护性控制,也称事前控制;现场控制,也称事中控制;反馈控制,又称事后控制。企业营销费用会计控制主要有企业人员对会计控制的态度和认识,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控制的重要环境,组织结构是执行管理任务的体制,确保管理当局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是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要确保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为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2、实施企业营销费用的会计控制基本思路

在费用开支控制处理手段上,完善我国公司治理机构,应当科学理解《企业会计准则》,明确国有股的所有者,实施营销费用的会计控制处理的优化。完善董事会的功能,继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当企业营销费用开支数额低或其支出只与当期收益相关时,进一步完善监事会职能,应将其列入收益性支出。尽快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当企业营销费用开支数额大或其支出与未来各期收益相关时,正确地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物质利益关系,应作为递延项目处理,在相关期间内均衡摊销,并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合理平衡经营者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建立规范的经理人才市场,对待营销费用,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3篇:会计的基本法则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会计证;通过率

一、中职学校会计教育与会计证考试的结合

中职会计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功能,包括信息的建立、发展及传递,其目的是辅助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应具备日后可以继续学习的知识与才能。更重要的是,会计课程不应只是财务会计或管理成本会计的一个浓缩或简化,而必须同时强调会计信息的用途及来源,即与决策的相关性及如何准备分录、报表等。就会计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其必须具备如下能力要素:技巧、知识及认同该专业。具备上述能力要素的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会计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的证书,从而从事会计工作。

总的来说,根据中职教育培养专业化实践操作人才的要求,其会计课程的教育必须与会计证考试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为学生带来就业保障的同时,也能够极大提升会计证考试的通过率。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在日常教学当中,结合会计证考试的要求,综合做好如下工作。

二、将会计证考试内容融入中职会计课程设置

首先是从教学大纲设置方面,应该做好如下工作:充分利用知名出版社的考证类教材,依据教材不同单元,循序渐进的教学;利用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基本法则、分录及日记簿等会计知识,指导学生完成编表等方面的操作,以求对教材内容有效的了解;指导学生熟悉较高层次的会计学的教材,并有效应用于财务报表中;针对会计证考试命题方向,加强练习会计逻辑概念的推导。

其次是适时加入课外会计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加深、加广学习内容,以达到多元学习的功效。学校会计课程教师辅导学生参加会计证考试,除课堂的加强外,也可再加以其他的方法,

最后,提升会计课程教育与培训的工作内涵。第一是开设会计证考试加强班及基础班,并提供适性学习课程,利用学校社团活动及课外时间开设会计证考试强化班,提供对会计有浓厚兴趣及潜力较好的学生,实施实践只是学习、操作等,并开办基础班,为会计基础能力不足的学生进行补习。第二是充实会计教学环境设备,包括着充实教学设备,建置会计工作化环境,提升会计教学成效。第三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以增加学生学习及练习的机会,提升会计证考试通过率。

三、创新会计课程教育方法以适应会计证考试要求

就教学方法的创新而言,需要综合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首先,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编表实作练习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各项练习活动采用个别练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辅导学生学习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其次,教师灵活运用网络相关媒体,以提高学生的会计学习兴趣与效果。第三,通过了解会计相关的法律,培养守法的观念,涵养诚信的职业道德。最后,通过实际操作编表,了解各项凭证、账簿应参照实务上的通用格式。

就教学考察方法的创新而言,需要综合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第一,教学考察应采用多元化的考察模式,包括总结式及形成式考察,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及个别进步情形。第二,成绩考察包括正式测验、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状况、学习态度及进步情形等项目。第三,配合授课进度,进行会计知识的单元考察及综合考察,以便及时了解教学绩效,并督促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第四,利用档案考察的方式,将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表现详加记录,并将相关账簿整理成个人档案,作为考察的参考。最后,鼓励学生参加会计资格的技术认定考试。事实上,会计资格考试是一种能力的检查,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意愿,而且会计证考试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比较实际的成就感,不会像是在一般的考试一样只有分数而己,因为证件是有实物的意义存在。

四、会计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强化

第4篇:会计的基本法则范文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优越性;传统成本管理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现代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就必须将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形成战略与战略管理的理念。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其内在的狭隘性与局限性而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因而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愈加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并进一步应用到现代企业中,使其更好地实现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了其竞争力。

传统的成本管理一开始是利用成本信息进行事后分析。这一过程较为漫长,在工业革命以前,会计主要是记录企业与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在工业革命以后,伴随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到来,企业为了降低每一单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一方面开始重视成本信息的生成,将成本记录与普通会计记录融合在一起,出现记录型成本会计,另一方面开始利用成本信息对企业内部各管理层及生产工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接着,是以事中控制成本为主。1911年美国会计师卡特·哈里逊第一次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从此,标准成本会计就脱离了实验阶段而进入实施阶段。后来,发展到以事前控制成本为主。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考虑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成本管理也要现代化。成本管理的重点已由如何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和分析成本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传统的成本管理也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第一,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则很少考虑,从而表现出与企业战略管理极不适应。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而仅靠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不能满足要求的。第二,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来谋取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把目光过多地集中于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上,没有很好地将成本管理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就可能使企业更加丧失良好的发展战略,也就更谈不上竞争力的形成。第三,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所采用的管理手段是对现实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约束,是基于实时实地控制的管理思想。第四,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对决定成本高低的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它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约束着各种潜在的可能的成本控制模型的创新和运用。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及时地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战略意义上的辐射能扩展,既是战略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提出的挑战,也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为此,必须对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成本工作者提供企业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参与形成和评估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两蒙提出,他当时对战略成本管理仅仅作了一些理论性的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其精髓在于借助会计功能编制管理计划,使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

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势”,这是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单纯“降低成本”的关键。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更加关注成本的管理。许多企业管理专家断言,成本管理是—种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向成本管理要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企业管理的永恒课题。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研究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近二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

3.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

4.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从整体出发,能动地处理经营战略与经营战术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关系,促使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务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轲.关于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理论分析[J].四川会计,2002(3).

[2]章玉平,李旭,郭永安.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低成本战略[J].管理世界,2004(7):136.

[3]王一山.现代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会计时空,2004(6):14-15.

[4]陈良.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及其运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62-65.

[5]邱魏魏.浅谈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战略成本管理及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4:15-16.

第5篇:会计的基本法则范文

今年我公司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企业机制,强化基础管理

l综合管理部要紧抓基础管理,突出重点,不断加大对各管理处的监管力度。对一些发生过事故的小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对管理处相关负责人组织学习,分析原因。严格执行公司各项制度,对存在的发出意见书,落实整改,强化小区责任评估工作推进力度,使各管理处长效监管机制健全。

l计财部肩负着调控公司各项费用的合理支出,保证公司财务物资的安全的职责。明年财政部实行的新的会计准则,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账务的处理都要在充分了解经济业务实质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后才能进行,所以,计财部要加强内外沟通,特别是与管理处的联动沟通,在做好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提高团队综合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财政部会计准则和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及物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力求会计核算工作的正确化、规范化、制度化,做深、做细、做好日常财务管理工作。

l行政办办公室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明年以公司对物业管理规范操作的要求为主线,着重在强化管理水平和岗位技能、规范服务标准和质量、不断创新员工培训内容等方面做扎实有效工作。强化办公室的协调职能,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各部门、管理处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l市场部明年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促使指标的落实。对物业市场形势进行调研,提供详细资料供公司参考。对标书制作做进一步细化,严格按照上海市物业管理相关规定和准则制定管理方案,并对商务楼板块按商场、办公楼予以分类制作文本,形成范本。

l人力资源部要着重检查、促进各管理处用工情况,避免违规用工,杜绝各类劳资纠纷的发生的同时,想方设法规避人事风险,降低人事成本,利用本市现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岗位补贴”的优惠政策,享受政府补贴,为公司今后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二、拓展市场空间,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法则,也是市场竞争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物业管理行业当前,由于物业市场的迅速扩大,竞争日趋激烈是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我们要充分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物业市场的迅速扩大更是难得,为我们搭建了宝贵的全面参与市场竞争的舞台。

l实施成本控制战略,通过推行区域管理制度,消除资源的浪费,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降低工作衔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品质。在降低成本的方案中,最大限度节省人力资源,全力拓展外部市场,广泛开展经营活动。

l承接高端物业管理服务项目。随着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物业市场迅速扩大,依托现有市场积累经验,广泛地参与较大范围市场竞争势在必行,物业管理行业规模经营才能产生效益,只有走出去,参与到全面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的洗礼,我们才能发展壮大,而且才能在更大的范围打造服务品牌。

l锻造一支技术强、作风过硬的队伍,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公司的日渐发展储备人才。公司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是否能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公司在向一级资质迈进的道路中,除却管理面积的要求,必须拥有具备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不少于20人,目前公司(含外聘)员工,仅有10名人员,距离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要继续加大培训力度,

l扩展服务思路,由于我们直接地、经常地接触着销售终端——顾客(业主)。所以物业公司具备着其它行业不具备的独特优点。拥有广阔的物业市场为物业企业进入中介领域提供了前提。利用豫园品牌优势,商场商铺的经营管理也是我们可以涉足的区域。随着社会分工的明确和细化,物业的延伸必然会得到深远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集思广益,思索物业延伸服务的可行性,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应对物业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今后的工作展望

目前,物业公司在内部管理方面也就是“软”管理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如服务的及时性、质量、态度及标准化管理方面,但由于物业服务中硬件设施不到位,致使部分服务部分达不到需求。员工队伍整体技术含量低,在今后的人事工作中要加强对高技术、高能力人才的引进,并通过培训挖掘内部技术潜能,发现、培养和储备技术人才。公司目前处于发育阶段,与本市大型物业公司存在着差距,在走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

今后的展望:

首先,加强全体员工的培训、学习,在提高服务意识、水平及质量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规章制度和资料管理,以期在物业资质的评审上再上一个台阶,争取获得一级物业资质;

其次,继续完善工资改革分配制度,运用利益杠杆让每个员工围绕自己的诚实劳动应得的正当利益快速运转起来,彻底消除干部、员工的惰性,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要拓宽服务领域,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这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的思想,想在业主需要之前,做在业主需要之先,在为业主提供常规的卫生、安全、维修、绿化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家政、委托、、中介、商业服务等项目,不仅使业主在物业服务中获得切实利益,也使自己的物业服务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四,争取树立品牌服务,利用“豫园商城”这个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品牌优势。物业品牌是物业管理企业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服务理念和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创造机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营方法和经验,在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打造物业管理品牌。

第6篇:会计的基本法则范文

【关键字】个人资本 人群资本 现代架构

一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原来,出现了大量的劳动人群的社会现象。人群现象是一般经济学所忽略的,因为这些人群形成的劳动合作是没有在制度范围内的。西方的每一次资本行动,也都存在一个人群集聚的基础。一般家族企业研究所关注的是完成原始积累的资本形态,而忽略人群合作的原始形态。中国家族企业恰恰是在人群合作中形成的部族、氏族形式的产业集聚。西方现代的职业建构,也是在人群基础上。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美国的社区教育如此,其实大学改革也是源于工业人群。我们目前还没有对人群现象进行资本界定,目前的企业研究包括许多基本法则和社会法则。

作为方法论研究,我们依据职业技术教育人群分析,发现了人群资本的传承价值。中国的晋商、徽商、浙商、粤商,起码证明了中国古老经济体系如何在族群传承上坚持了文化的民生属性,因此,乔尔?科特金《全球化时代:族群如何胜出》一书中重点考察现代产业“族群(部族)”新的内涵,人群的资本开放和产业传统使得人群资本显示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生命。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企业人群的发展历史,然后,才会确立人群资本的研究意义。

根据“人群资本”的观点,人群资本的个体劳动,通过职业建构形成社会资本,最后形成企业人群资本概念。人群资本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被赋予了产业资本的概念,于是,人成为产业群体的捆绑物,族群传统被企业捆绑,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家族与政治的联盟。民营资本在家族传承沦落后,逐步进入产业区域化发展阶段,产业集聚与人群集聚形成了新的扩张策略,形成了家族企业的新的发展周期。这个时期,人群资本演化为个人资本扩张,个人资本扩张进一步破坏了族群体系,同时,个人资本扩张开始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将科学技术的资本内涵演化为市场扩张的破坏力,这就是目前家族企业所处的基本处境。改革开放以来,人群生产力如何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国家教育证书体系开始引进西方行业管理证书,国家人力资源部与社会保障部开始引进英国人群资本核心能力考证体系,尤其是大量的职业技术学院,直接融入到产业集聚中去,建构人群资本教育体系。人群资本是教育大众化的内涵所在,也就是说,人群资本的职业属性使得族群的生存文化、合作文化成为了新的社会属性,因此,回归族群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基础。目前,社会体系与人群资本作为“一种整体职业系统或者社会文化的方法”,开始探讨项目化体系下的人群资本族群机制。

二 现代人群资本的职业体系建构的做法——以会计专业为例

1.共生互补的人群资本建构

人群资本的基础是马克思劳动理论,人的劳动就需要具体的产业背景,因此,在一定产业背景下,人群资本开始建构产业符合人的发展的生产模式。这个模式从国家到地方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但是,项目化实际上就是这个模式的基本单位。因此,人群资本是建立在“以需求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的逻辑基础上,将项目化理论与方法引入专业建设层面,围绕提高人群资本这一中心目标,构建了基于项目化的人群资本体系。因此,企业族群化,在今天就是人群资本建构的劳动分工模型。比如,一般意义上,会计专业就业岗位主要为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统计,金融业的柜面业务员和会计事务所的业务员等。如果我们要建立人群资本的专业域群,就需要对人群资本整体进行调研。经对用人单位调研及对毕业生追逐调查,我们总结归纳出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人员时的“四有要求”:有相关职业证书、有相关岗位经验、有职业能力素养、有职业拓展潜力。根据以上四有要求,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有相关职业证书、有相关岗位经历、有职业能力素养、有职业拓展潜力的高技能财务人才。并据此设计了四个建设项目:财经培训中心建设项目、政校企财经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分别对应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

2.协调合作的资本族群体系

人群资本项目化体现为族群合作,我们的调研对象及族群实际面临着人群资本的重新整合,但是,面对产业转型,人群资本的介入是缺乏规范的,因此,家族企业就会把关注点转移向资金和订单等商业交易,忽略了人易的基本原则。在落实了人群资本的架构后,我们还必须积极承担具体的新的资本族群的建构,需要建立团体、团队的行业化族群扩张,而不是简单地产业集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家族”向“族群”的转移,“个人资本”向“团队资本”的转型。硅谷研究具有其他经济体所没有的机制,不是产业群的规模,而是立体的人群资本结构。人群资本获得了银行资本、人力资本、制度资本等国家资本体系的全面支撑。

会计专业属于财经类专业中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会计从业人员属于专业性较强的群体,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会计证书体系,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等。根据用人单位对财会人才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们设立了财经人才培训中心,构建了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技能证书、学历证书“四证”一体的证书培训体系。

由于会计工作自身的保密特点,企业无法提供大量实习实训机会,这是长期以来困扰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难题之一。根据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的相关精神,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2010年,与宁波德汇税务师事务所建立了校内业务处理中心,2011年,在海曙区财政局的主导与参与下,与海曙区部分企业合作建立了财经人才培训基地,其宗旨是“政府主导、校企合作、院校贯通”。

第7篇:会计的基本法则范文

(一)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是现代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基本法则。企业集团应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针对顾客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产品从设计开始就让顾客参与,以使产品能真正符合顾客的需求。同时,顾客对交货周期和交货时间的要求也大为提高。因此,企业必须具有根据顾客的特别要求定制产品或服务并及时交付的能力,这使得精细生产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精细生产要求整合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生产过程具有敏捷性和柔性,组织机构扁平化,这也对新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横向一体化”的思想。企业集团的重要社会经济职能就是发挥资源积聚和整合优势,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因此,企业集团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客户定制生产。即要强调企业集团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并为其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并且不同组织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平衡,企业集团要在各个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十分困难,因此必须集中有限的资源在某一专长上,即核心业务上,才能在供应链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企业集团内部,核心企业应更加注重发挥其核心能力,非核心业务由协作企业来完成,以达到有效地规划和调用整体资源的目的;集团外部,与零部件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及用户结成战略联盟,以此实现其业务跨行业、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经营,做到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

(三)新型竞争与合作的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间的关系正呈现明显的网络化趋势。网络化的供应链更加注重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强调价值创造,而且强调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从而将关系管理和风险管理纳入供应链管理的范畴。强调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可以与重要的供应商和用户分享信息,共同规避风险,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现代企业集团供应链管理以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为重点,也就是强调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突出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因为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经营模式不能降低风险,而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模式,才能真正合理控制成本和风险,从而提升企业集团的价值。现代管理要求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使供应链整体的交易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的思想。SCM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战略联盟思想的结合,高度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是其运行的技术基础。近十年来,大量先进制造技术如CAD/CAM、CAPP、CE、MRPⅡ、JIT、ISDN、ERP及EDI、Internet和Extranet等,IT技术在中国许多大型企业中应用,为中国企业集团中应用SCM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集团进行战略规划受到内部(生产能力、技能、职工合作、管理方式)和外部信息因素影响,要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产品业务流程、市场营销和销售以及会计业务等都要处理大量信息。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其自动化操作和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使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同时减少失误。因此,应利用信息系统这一工具,通过信息和资源共享,实现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价值增值战略。

第8篇:会计的基本法则范文

【关键词】内容;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许多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业务越来越复杂,更有许多企业跨行业、跨区域集团化经营,使得企业拥有各种不同的专门技术和成千上万名职工。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不可能个人直接控制企业经营,而必须依赖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会计、统计等经营资料和信息,以便控制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指挥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自我约束机制的主要组织部分,是现代企业经济的主要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职能,开展内部控制,对于完善企业治理,促进企业科学管理,改善组织经营,增加企业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各职能部门及人员都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所以,健全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成为一个企业规范运行的重要手段。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其控制内容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联合体,总括这四个阶段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的重要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是企业内部控制和治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企业的内部控制按照不同的控制领域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和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而建立的,具体包括经济业务的审批手续、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制度、财产物资的保管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等等。内部管理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为提高经营效率、保证企业既定管理政策的实施而采取的所有措施和方法,主要内容有计划控制,信息、报告控制,操作与质量控制,人员组织与训练,业务核算与统计核算,其他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是根据系统的控制目标和既定的环境条件,按照一定的依据来审查调节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控制活动,它的主要过程是查明问题、对照标准、找出差距、分析可能、提出措施、监督纠正。

第三,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由五个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在内部控制体系中,控制环境是整个体系的基础,良好的控制环境为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风险评估在充分考虑影响机构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内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关键风险点”;控制活动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关键风险点”,进一步明确了“行动和控制活动的要点”,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关实施程序;监督管理则通过独立的内部稽核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各个要素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并且对现有政策及程序是否健全作出判断;信息与交流则贯穿于内部控制程序的全过程,为内部控制体系各个要素的正常运转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便于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确保内部控制的效率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这五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不断变化的情况作出积极反应,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无起点,也无终点,不断发挥作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二、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一)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法

企业要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与国家的有关法令、制度相背离。符合国家政策和法令,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协调

一项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涉及企业的若干职能部门,比如设备、生产、质检和财会等部门。各部门会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各自的业务观念制订一些控制制度,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协调。因此,审查所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协调性是审查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确定控制目标、采取控制方法和措施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企业经营目标、企业规模、经营特点、管理水平和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适当地加以规定,切忌脱离企业实际和经营目标。要为群众所接受,科学紧凑,简明扼要,方便易行,同时还应讲求实效。

(四)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经济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订内部控制本身也应讲求经济效益,应尽量以少量的控制成本去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一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应有重点,对企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部门和环节应实施强有力的控制;二是在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将该项内部控制制度所需花费的代价与其能够实现的效益进行对比。

(五)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有效反馈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设置必要的信息反馈环节,它们应能及时地将在控制过程中偏离控制目标的偏差和原因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实现有效控制。信息反馈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是确保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是内部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区别所在。

(六)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

全面是指一方面它要对企业经营活动与经营目标的有关方面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它必须对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主要有:(1)人员素质的控制,这是内部控制科学有效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2)组织控制是组织机构设置和适当的权责划分;(3)业务程序控制是企业内部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按一定的程序有效运行而规定的业务处理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环节及其经历顺序;(4)信息质量控

制是保证所反映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全面、及时、公允和可靠;(5)资产保护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各种控制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6)预算控制是以数量、金额来体现预算期内企业工作方针和经营决策的综合经营计划,具体表现为反映在预算期内各项经济业务和经营成果的一整套业务报表和财务报表。

三、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审计首先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其他各项控制的再控制。根据现代控制论的原理,各项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靠信息反馈装置来检验,通过反馈装置将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到控制中心,以便及时修正,保证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对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协调性、合理性、经济性、有效反馈性和全面性的审查,基本上可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但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能否真正起作用、发挥效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审计。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一是为了保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二是为了防范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确保企业对所投资企业和项目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三是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有力监控。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外部力量予以保证。其一般做法是,企业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自我评估,出具对外报告,包括无重大问题报告及有重大问题报告;尔后,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审计意见。虽然不同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与做法不一,而且对于内部控制是否不再只是企业内部事务的观点也存在争议,但不管如何,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带来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企业对外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加重了企业管理部门及内部审计的责任,而责任一旦加重,企业管理部门出于减轻自身责任及企业长期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在内部审计的协助下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实实在在地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也会为降低自身的风险而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这样就带来了另一方面的效用,既降低企业营运的风险,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提高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增加企业经营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按照自身经营特点和管理系统要求,实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建立完整、运用灵活、富有实效的控制网络系统,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

总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倡导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又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更是历史进步的体现。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实践历程来看,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过程,是企业防范风险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力,它表现为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和持续的控制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第9篇:会计的基本法则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增长比较分析案例

一、前言

本文比较分析了四种可持续增长模型,同时应用案例验证了不同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从而得出结论: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建立了价值与增长的联系,对企业的增长管理更具借鉴意义。

二、比较分析可持续增长模型

本文主要列举理论界两大类四种可持续增长模型。

1.基于会计口径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最经典的模型有两个,一个是希金斯提出,另一个是范霍恩提出。其理论出发点及逻辑从本质上一致,均是从会计恒等式出发,认为股东权益的增长限制了企业的增长。两个模型建立在一系列相似的假设之上,如四个比率的稳定性和可获得性,已有财务政策和经营业绩的稳定。

2.基于现金流口径的可持续增长率

这个角度关注的是增长与现金流的关系。主要介绍拉巴波特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和科雷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拉巴波特认为可持续增长应与持续价值创造一致。他认为,持续的增长应该带来的是持续的股东价值增加。所以他提出一个可承受的增长,锁定经营利润毛利率、每一元销售增长对应的投资的增长,目标资产负债率以及目标股利分配率的前提下企业每年最大的业务增长。本文认为拉巴波特所定义的可承受的增长就是指可持续增长。

科雷对现金流量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通过设定一系列假定,对现金流量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定义了当现金流量等于零时的增长率为可持续增长率。他指出现金流量与增长率之间是线性负相关关系。

基于现金口径的两个模型本质上一致。两者均建立在现金流量的基础上,都认为可持续增长率是现金流为零时的增长率。而这里的现金流应是有所限制的,锁定的自由现金流量。两个模型都建立了增长与现金余缺的直接联系,指出企业增长与现金流的线性负相关的关系,而约束企业增长的关键因素即为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

三、案例验证

为了验证两类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合理性及其差异,本文选取了我国上市公司B2000年至2006年的数据,对这两类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了数据验证。由上文可以看出两大类可持续增长模型之间的区别显著,但在每一类之中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实际上大同小异:希金斯的模型与范霍恩的模型中的稳定状态可以相互转化,而拉巴波特的模型与科雷的模型也是如此。所以,为了简明清晰地说明基于会计口径与基于现金流口径的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区别,本文只选取了希金斯的模型与拉巴波特的模型进行数据比较。

1.一般财务分析

2006年报上,上市公司B在对过去和未来总结和展望中写道:“上市公司B同样渴望高速的成长,但我们绝不以股东的利益为赌注,来博取一时的辉煌。上市公司B相信企业的竞争不是短跑而是长跑,均好性才是长期制胜的根本。”上市公司B仿佛已经看到了高速增长对于一个企业的危险性,而且试图控制高速增长,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由表1可看出,上市公司B无疑是十分重视增长的,似乎每一年都在追求增长。而其主营业务收入也确实实现了年年增长,2000年到2006年间,主营业务收入几乎上涨了四倍,而且未来似乎趋势也不错。但是对比突出的是,上市公司B的经营现金流量却没有跟上主营业务收入的步伐。上市公司B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揭示了公司表面欣欣向荣之下,其实步履蹒跚。上市公司B2000年~2006年的经营净现金流量几乎一直在零刻度线上下波动,只有2006年有一个反常地表现。特别是2002年到2005年度,急速增长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下降波动的经营净现金流量形成了一个“喇叭口”,说明增长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反而腐蚀企业原有的资金。

如果以单纯增长作为衡量指标评价上市公司B,无疑上市公司B是本行业的佼佼者。但是,上市公司B的增长并没有给上市公司B带来价值。以拉巴波特的估价模型来衡量上市公司B,只考虑模型的分子自由现金流量,就可见上市公司B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优秀,其实价值无几。上市公司B并没有实现它所说的为“长跑”做好准备。

2.可持续增长分析

根据上市公司B2000年~2006年的数据,以及希金斯模型与拉巴波特模型的公式,计算得出表2。

而根据拉巴波特的模型,上市公司B2000年净利润率为8.72%,负债与权益之比为93.42%,股利支付率为24.54%,所以模型的分子为12.73%;而本年发生230308965.11元的资本性支出与营运资本的净增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15%,所以分母仅为-2.58%,有资金流入但是趋近于零,这导致计算的可持续增长异常低。

但同时应该看到,2000年的投资需要全部能够由销售引起的净现金流来满足,投资需求十分低,存在资金浪费。根据詹森的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论,企业若没有好的项目投资,则应将资金分还给股东,这会使价值最大化。为了验证,作者将留存收益率等同于本年的投资需要,发现可持续增长率将上升为正的20.3%。这说明,发放股利为股东创造价值,这里佐证了詹森的理论。2003年和2005年拉巴波特模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异常也是同理。

由上图更能清晰看出,两类可持续增长模型,希金斯可持续增长Gx与拉巴波特可持续增长GL差异巨大,与现实主营业务的增长也有距离。七年两者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差异原因,主要在于拉巴波特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将资本性支出与营运资本净增加考虑到可持续增长问题里了,基于现金与扣除资本性支出本身就是拉巴波牡丹的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创新之处。

对比图中几条曲线,可看出:

1.GL比Gx波动幅度更大

这说明上市公司B对现金流没有战略性的计划,这表现为2000年至2006年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投资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极不稳定。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不稳定还说明了上市公司B对于其投资战略也不明确。上市公司B每年都在年报上披露其竞争战略,但数据说明上市公司B在战略的落实上存在问题,特别是在现金流的安排上,这实际是一个重大的财务风险。如果有一个既定的战略并能有效的实施,既定的战略又能准确地安排现金流量,则GL应较平滑。

2.图中三条曲线的关系

当年主营业务增长高于Gx时,GL为负,当主营业务增长低于Gx时,GL为正。2000年、2001年、2003年及2005年主营业务的增长均高于Gx,GL均为负值。而2002年、2004年及2006年与主营业务的增长均低于Gx,GL均为正值,依据希金斯的理论,当增长高于可持续增长时,现金短缺,而增长低于可持续增长时,现金盈余,这里正说明了这一点。2000年、2001年、2003年及2005年的主营业务增长均高于Gx,则GL出现负值,说明此时的增长实际上并不能带来股东价值的增加,不能带来更多的现金流,此时的增长实际上是在毁损股东价值。而2002年、2004年及2006年与主营业务的增长均低于Gx,GL均为正值,说明适度的增长有利于企业现金流的增加,有利于价值的创造。

3.点与点的差异

点与点的差异主要在于GL考虑了资本性支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拉巴波特的可持续增长是一种适度投资的概念。投资过剩与投资不足均不能带来GL为正值。所有负值的GL,都在于就是分母出现负数,说明其现金出现大量淤积,投资不足,甚至2001年不仅没有资本性支出,还收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浪费的资金阻碍了增长,增长出现负数。而适度、正常的投资,均会带来价值地增长,这里就体现为正的GL。如2002年、2004年及2006年,资本性支出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6.67%、36.6%、50.95%相对应年份的GL均大于50%。

四、结论

本文发现基于现金流口径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波动更为激烈,与企业现金流的对应关系更为明确,并且鼓励适度的投资,为以后增长做准备。

作者认为,这一结论是基于现金流口径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最大意义所在。拉巴波特的模型实际上将增长与价值创造联系起来,途径为现金流,手段为可持续增长;其逻辑为可持续增长为负,毁损股东价值,而可持续增长为正,企业才能得到价值增值。价值创造是企业成熟战略实施的结果,可持续增长是企业成熟战略落实的体现。只有成熟的战略,同时兼顾企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安排,稳定企业盈利模式、资本结构与股利分配,企业才能稳定持久的增长,价值才能持续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