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国外的会计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外的会计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外的会计准则

第1篇: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外汇期权是金融期权的一种,也称为货币期权或外币期权,是一种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购买外汇期权者可以根据当时市场价格波动的趋势,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已签订的外汇期权合同,不必承担必须买人或卖出外汇的义务。由于外汇期权比外汇远期更为灵活,能够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因此它已被越来越多的银行和公司用于外汇风险管理。

由于外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上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自外汇期权产生以来,对其会计处理的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地发展,针对这些衍生品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和改进中。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各类涉外经济主体面临的外汇风险敞口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外汇市场提供有效的外汇衍生产品来规避外汇风险。外汇期权作为一种规避外汇风险的有效工具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相应的会计处理更是没有统一的口径。投资者和企业都迫切需要较为合理的外汇期权会计处理方法,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和评价对它们的运用效果。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具体准则,明确了“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科目的使用,比较系统地规定了包括期权在内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的原则和方法,但对于外汇期权这种特定的金融工具如何进行具体的会计处理却几乎没有提及,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

外汇期权会计实务问题分析

期权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在价值,即现在执行期权所能获得的收益,表现为期权合约中标的物的市场价格与合约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之差;二是时间价值,即由于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期权可能比现在执行期权具有更高价值而给予卖方的补偿,一般表现为期权费与内在价值的差额。《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第六条中指出:“对于期权,企业可以将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只就内在价值变动将期权指定为套期工具”。由于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不同,且可以单独核算,分别核算又有利于形成动态的套期策略,所以,根据期权的不同作用,对于期权的确认和计量,其核心问题就是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确认与计量。在合约持有期间期权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应分别计算其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变动数额,并按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数额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

对外汇期权的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业务和投机业务两种,套期保值又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种。由于会计准则规定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一致,因此这里我们只探讨前两种套期和投机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公允价值套期

例1 ABC公司于2008年11月28日向美国一家公司销售商品,双方约定以美元结算货款,共计USDl00000,付款期限为60天,当日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6.83。为了规避美元贬值的风险,ABC公司在外汇市场上购入一份1月份到期的USDl00000的看跌期权合约,合约的履约价格是1:6.83,支付期权费1000元人民币。该公司在2009年1月27日取得货款后执行了期权合约(交割方式:轧差交割)。

在此例中,ABC公司即为外汇期权的买方,而且由于该公司是对已确定能在60天后收回的应收账款进行套期保值,故该公司对该项期权的会计处理应属于公允价值套期,准则规定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处理如下:

1,初始确认

(1)按实现的收入确认一笔应收账款,外汇期权就是对这笔应收账款进行公允价值套期:

借:应收账款(USDl00000)

683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83 000

(2)由于期权合同有一个初始投资额――实际支付的期权费,所以在签约日2008年11月28日已经形成了一笔现实的交易,需要按交纳的期权费确认一项衍生工具:

借: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3)将外汇期权的内在价值确认为套期工具,时间价值因属于无效套期部分,仍然在衍生工具中核算,同时将这笔应收账款确认被套期项目:

①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O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②借: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USDl00000)683 000

贷:应收账款

(USD100 000) 683 000

2,后续计量

(1)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8年12月31日,根据当天的即期汇率调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差额USDl00000×(6.82-6.83)=-1000(元),计人汇兑损益:

借:汇兑损益

1 000

贷: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1 000

(2)汇率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推进导致外汇期权的公允价值增加了RMB600,其中内在价值增加RMB1000,时间价值减少RMB400,应分别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同时,为了区分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不同变动损益且由于时间价值是随着期权到期日的临近不断减少实质上形成企业为获得内在价值而付出的一种损失,我们把时间价值变动的部分直接计人“投资收益”,内在价值变动的部分则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1 000

投资收益400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4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3终止确认

2009年1月27日,外汇期权到期,由于执行合约对ABC公司有利,所以ABC公司会选择行权,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1)以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同时调整当期损益:

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1 000

投资收益

600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6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2)收到货款,冲销被套期项目:

借:银行存款

(USDl00000) 681 000

汇兑损益

1 000

贷: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USDl00000) 682 000

(3)执行合约,结转套期工具和衍生工具,同时将原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①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2 000

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0

②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000

贷:投资收益

2 000

(二)现金流量套期

例2 以例1为基础,即购买外汇期权合约的价格以及各期的即期汇率均与例1相同,若ABC公司在2008年11月28日只与美国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并未发货,到2009年1月27日公司才按合同发货并收款。

在此例中,ABC公司买入看跌期权只是对确定承诺以及由此承诺形成的交易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套期,准则规定“对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企业可以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处理”,在此为前例区分我们把它作为现金流量套期与其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其他处理则与公允价值套期基本相同,相同的分录在下面将不再赘述:

1,初始确认

由于买入期权时收入没有形成,故不用确认应收账款,也没有被套期项目,其他分录同公允价值套期。

2,后续计量

没有在公允价值套期中这一部分的(1)的分录,只需将其(2)分录中内在价值变动的部分由原先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改为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终止确认

(1)以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分录也只需将在公允价值套期中原先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部分改为计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收到货款并确认一笔收入:

借:银行存款

(USDl00 000)

681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81 000

(3)执行台约,结转套期工具和衍生工具的分录同公允价值套期,同时将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三)利用外汇期权进行投机

例3 仍然以例1为基础,若ABC公司并没有与美国公司发生购销业务,只是预测美元的汇率将下跌,因此买入美元汇率的看跌期权,以获取汇差收益。

在此例中ABC公司买人看跌期权只是利用外汇期权进行投机,不涉及套期项目,不属于套期会计核算的内容,所以在核算时不用把外汇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核算,只需比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1,初始确认

买入外汇期权,交纳期权费1000元,确认一项衍生工具: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2后续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8年12月31日,以当日期权的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共计1600-1000=600(元),计入当期损益: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6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

3,终止确认

由于期权到期日的汇率有利于期权买方,ABC公司选择行权,有义务交付RMB681 000元(6.81×100 000),并得到RMB683 000(6.83×100 000),实际收到净额为RMB2000元。差额2000元转销外汇期权并确认当期损益:

①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1 600

投资收益400

②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

贷:投资收益

600

外汇期权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分析

对这三种业务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套期保值中,由于汇率变动,该公司的货款遭受到2000元的汇兑损失,但由于公司买人了看跌期权,期权的内在价值增加的2000元正好抵偿了货款损失,而期权的时间价值减少了1000元,使得公司实际承担了1000元的净损失,利用外汇期权套期使该公司减少损失1000元。而投机业务则使该公司获得了400+600=1000(元)的净收益。

小结

第2篇: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1.我国国际会计协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密切往来,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以此满足实际工作要求,但其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会计协调理论的认识不足在认识会计国际协调化方面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方面认为要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的特点,过于强调自己的发展需求,认为自己形成的会计国际协调工作是成功的,完全不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是过于认可国外会计协调工作模式,在实际解决会计问题时,都盲目地采用他国的主要方法,一味的崇洋媚外,觉得国外的会计工作都很好,也符合我国的实际发展需求。这两种对会计协调理论的认识都过于极端,没有把握国内外会计协调工作的本质内容。对此,应该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适当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取舍和改进,从而提髙国际会计协调化质量和水平。

1.2在理论中存在单向协调倾向在国际会计协调工作中,单向协调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许多会计工作者总觉得国外的会计理念优于国内,从而盲目学习国外会计开展协调工作的方式,而完全忘记了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使得我国会计工作过度地依赖国外相关方法;会计协调工作方式缺乏创新,使得国内会计水平和理念迟迟无法得到更新和有效改善,久而久之,便直接影响到了我国会计水平的提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协调工作的健康发展。此外,这样的发展方向也违背了国际会计协调的宗旨,不利于顺利开展国际会计协调工作,导致我国会计工作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1.3乏有计划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在我国进行国际会计协调时,对国外的会计理念和会计基础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研宄,在没有认清国外会计知识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学习和引用,这很不利于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只有在真正了解和理解国外会计协调工作的流程和宗旨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了解到国外会计处理原则和会计基本准则,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能够真正解决我国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对国外的会计协调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做到正确认识会计国际协调工作的核心,才能够更好的将之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当然,目前也有不少学者在细心研究国外会计协调工作理论,但是研究的初衷完全是个人喜好,没有真正做到系统性、有计划性的介绍国际会计工作协调化问题,使得这些知识无法得到普及与推广,导致难以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

2.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主要对策

2.1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由于会计协调工作不是单方面的协调,而是国与国之间的会计协调,而各国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大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让会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有规章制度可循,从而增强我国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同时,还要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则制度,提髙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性,对我国会计准则的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调整。并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度范围,及时更新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范围,明确会计具体工作准则,以便财务工作者,提高会计协调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2.2提髙会计立法质量水平

在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工作过程,应该明确国际会计协调的主要规则和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我国会计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严格规范会计工作,同时增强政府制定会计准则工作中的准确性以及透明度,让大家都可以清楚看到,会计准则制度的具体制定过程,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可以有效借鉴国外在会计立法上取得的可喜效果,但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合理取舍,吸收一些符合我国发展情况的会计立法准则,从而建立健全我国会计立法机制。对一些很重要的会计准则和法规,应该实现做好实践调研和走访工作,以此确保我国会计法律不会流于形式,使之能够在提高我国会计立法质量水平过程,发挥重大作用。

2.3增强我国会计协调理念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会计国际协调工作不断发展,在实际工作时,我们要贯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将会计协调工作落到实处。虽然在会计改革过程很多障碍,但是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结合本国实际会计工作的协调水平进行提升,积极参与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会计准则的沟通和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各个国家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制度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会计准则,进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3.结束语

第3篇: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一、了解企业所在国的会计环境

企业会计报表与其财务特性之间关系的确定,离不开对企业所在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同样的会计报表放在不同国家的企业中,它所体现的经济意义和财务特性很可能完全不同。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是1982年F·D·S·乔伊所做的关于日本与美国公司财务比率的比较(刊登于(纽约大学商业杂志h982年第3期)。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负债比率比美国企业普遍高很多,这表明在美国长期偿债能力较差的企业,在日本都可能比较正常。这是因为,日本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而且大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极为密切,银行对拖延偿还的贷款并不采取严厉的追索措施,而通常的作法是延长偿还期限,或是以新贷款替代旧贷款,甚至可能指派高级主管人员就任陷入困境企业的重事长或董事,以便在经营管理上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在日本,长期负债可以任意推迟偿还期限,从性质上看,更近似于股东权益,因此,按美国的观点认为是危险的负债比率,在日本都可能安然无事。

但日本的另一些环境因素却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例如,日本实行就业终身制,工资费用成了固定费用,股息通常也成了一项固定的现金流出。

二、确定企业所处的行业经济特征,力图了解其竞争战略

与国内会计报表分析一样,国外会计报表一般可从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和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来分析国际企业的行业经济特征。可从国际企业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元化、经营策略、服务特征、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国际企业所采取的竞争战略。对国际企业组织形式、文化特点、管理层素质、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作风进行综合分析,以考察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在美国,会计报表分析的数据来源十分丰富,除公司报送给股东的会计报表外,还有公司报送给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的会计报表。其他还有:①像普尔、穆狄这样的财务分析服务机构提供的资料;②全国电算化数据库;③政府出版的公报和年鉴;④像布各金斯学会等经济研究机构提供的资料;⑤证券价格指数;⑥各种商业和金融业刊物。而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取国外公司的会计信息就相对困难得多,不过,随着证券投资的日益国际化,这种情况在不断改善。

三、正确理解和净化国际会计报表

正确理解国际会计报表,是指要了解各国会计报表在语言术语、报表种类、格式、内容、披露程度、会计准则及会计惯例方面的种种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了各国对会计报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反映了各国不同的会计文化。例如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有些国家将合并产生的商誉作为资产,列人资产负债表;而另有一些国家则将商誉直接计入留存收益,在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同样是一张合并会计报表,有些国家采用母公司理论来编制,而另一些国家刚采用实体理论来编制。所谓净化国际会计报表,是指分析人员对国际会计报表作的调整,以增强其可比性和公允性。大至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将国外会计报表翻译为本国语言,尽可能采用对应的专业术语。

第二,将国外会计报表调整为技本国会计准则或其他某种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报表,以消除差异,便会计报表口径一致。调整时,要注意会计期间、项目分类的一致,并应充分考虑重要性原则,择其数额及性质上较为重要的项目予以调整,这种调整一般都基于本国公司观念进行。

假定分析的焦点是利润项目,其程序可细分为:

1、分析国外公司与本国公司所采用的税收规则、税务报告会计规则以及财务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及其差异。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①固定资产的成本计价和折旧计提;②存货成本的计价;③长期合同会计;④研究和开发费用;⑤借款费用;⑥外币折算;⑦递延所得税;⑧企业合并;⑨商誉;⑩无形资产。

2、确定会计准则的差异对国外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会计政策评价的三栏式表格进行。第一栏记录进行财务处理的项目;第二栏列示对这些项目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国外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第三栏指出相对应的本国会计准则的处理。会计政策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六类:①与本国会计准则相类似;②与本国会计准则没有重大差异;③与本国会计准则处理的结果类似;④仅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的;⑤与本国会计准则没有等同的;⑥与本国会计准则产生重大差异的。其中,第0、0项需要进行重新表述,并对重新表述的依据作永久性记录,以便进一步降低未来进行复核的成本。

3、按照本国公司的会计准则,对国外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和转换。这项工作可以在已设计好的转换工作底稿中完成。该工作底稿的第一大部分,列示被分析公司基于国外准则而得到的收益和现金流量指标,第二大部分列示第一部分的收益和现金流出按本国会计准则、会计政策而得到的等价数据。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持续经营收益、持续经营现金流量和净利润项目。

4、重新编制公司的会计报表。

第三,根据需要,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将以外币表述的国外会计报表折算为以本国报告货币表述的会计报表,同时,采用一定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作物价指数调整。

四、计算财务比率和相关指标评估

第4篇: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新准则上市公司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然后再推广到其他企业。综观新准则,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把握其特点,明晰其影响,顺利渡过适应期是极为重要的。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1.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原制度下,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够合理和透明,造成了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而且,信息披露的透明又会进一步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达成。

(2)有利于国外筹资上市。新企业会计准则给企业的国外筹资活动带来了机会。过去,不少国内企业在海外融资时遇到很大障碍——其财务报表不被认可,因而要成功融资就必须根据国外会计准则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编制不同的报表,而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企业不用担心报表的“翻译”问题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最大好处,各企业应抓住时机,积极准备在国外上市,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使企业走向世界。

(3)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原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自行开发新项目的支出全额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开发当期利润大幅减少,经营者迫于利润指标的压力,只能顾及眼前利益放弃企业的长远规划。新准则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然后根据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在以后的使用年限内摊销,将大大降低创新投入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促使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价值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2.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挑战

(1)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的难题—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受投资者和CFO们的关注,但其目前在上市公司的应用并没有在启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前所想像的那样广泛和深入。从客观环境上看,是因为我国无论是证券市场、产品或要素市场还是人力资本市场都很难达到完善的程度,因此,我国企业如何确认公允价值确实是一个难题;而从主观上看,从早已习惯的、事事确定的成本模式走向充满市场风险、事事不确定的公允价值模式,除了一些绩差公司外,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并不十分愿意这么做。

(2)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明显加剧。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比较敏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导致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实施新准则后,由于经营业绩的波动,就造成风险的提高,如何通过风险管理来减少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将成为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不得不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应对新准则的措施

1.加强现有会计人员培训,提高其执业水平

各单位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丰富和更新专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贸易、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

2.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由于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如对金融工具,要求披露详尽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数量信息等,要求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必须相应改变,获取市场数据的能力要更迅速。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证企业预算、结算、监控与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3.调整财务分析思路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导致财务报表的变化,那么,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分析也会受到重大影响。由于报表的项目及其内涵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的一些财务比率可能失去了作用或应重新解释,相关的数据需要结合附注才能计算,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各项资产周转率、现金比率等。也应设计一些新的财务比率,如资产减值损益/营业利润(或净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利润(或净利润)、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利得或损失/净资产等。

总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引进人才并抓好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把握住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2]李卫卫:新准则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会研究2008;5:31~32

第5篇: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新准则 上市公司 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然后再推广到其他企业。综观新准则,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把握其特点,明晰其影响,顺利渡过适应期是极为重要的。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1.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原制度下,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够合理和透明,造成了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而且,信息披露的透明又会进一步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达成。

(2)有利于国外筹资上市。新企业会计准则给企业的国外筹资活动带来了机会。过去,不少国内企业在海外融资时遇到很大障碍——其财务报表不被认可,因而要成功融资就必须根据国外会计准则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编制不同的报表,而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企业不用担心报表的“翻译”问题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最大好处,各企业应抓住时机,积极准备在国外上市,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使企业走向世界。

(3)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原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自行开发新项目的支出全额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开发当期利润大幅减少,经营者迫于利润指标的压力,只能顾及眼前利益放弃企业的长远规划。新准则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然后根据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在以后的使用年限内摊销,将大大降低创新投入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促使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价值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2.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挑战

(1)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的难题—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受投资者和CFO们的关注,但其目前在上市公司的应用并没有在启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前所想像的那样广泛和深入。从客观环境上看,是因为我国无论是证券市场、产品或要素市场还是人力资本市场都很难达到完善的程度,因此,我国企业如何确认公允价值确实是一个难题;而从主观上看,从早已习惯的、事事确定的成本模式走向充满市场风险、事事不确定的公允价值模式,除了一些绩差公司外,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并不十分愿意这么做。

(2)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明显加剧。首先,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比较敏感,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导致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因此, 实施新准则后, 由于经营业绩的波动, 就造成风险的提高,如何通过风险管理来减少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 将成为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不得不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应对新准则的措施

1.加强现有会计人员培训,提高其执业水平

各单位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丰富和更新专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贸易、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

2.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由于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 如对金融工具,要求披露详尽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数量信息等, 要求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必须相应改变, 获取市场数据的能力要更迅速。企业应结合实际, 积极引进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 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 保证企业预算、结算、监控与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3.调整财务分析思路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导致财务报表的变化,那么,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分析也会受到重大影响。由于报表的项目及其内涵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来的一些财务比率可能失去了作用或应重新解释, 相关的数据需要结合附注才能计算, 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各项资产周转率、现金比率等。也应设计一些新的财务比率, 如资产减值损益/营业利润 (或净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利润(或净利润)、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利得或损失/净资产等。

总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引进人才并抓好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把握住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 经济科学出版社

[2]李卫卫:新准则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会研究 2008;5:31~32

第6篇: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协调模式;会计区域协调

一、国际会计协调的涵义及其必然性

(一)对于什么是国际会计协调,目前各国会计学专家学者尚未达成共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诺比斯(Nobes)和帕克(Parker)两位教授在《比较国际会计》中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指“通过界定会计实务的差异,增强会计实务可比性的过程”。

2、乔伊(Choi)和米克(Meek)在《国际会计》中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指“各国会计准则在逻辑上不应冲突”。

3、阿潘(Arpan)与拉德波夫(Radeaugh)认为,“尽管完全标准化是不可能的,但减少选择性却是现实的,协调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将准则与实务的差异缩小到可接受的程度”。

4、我国会计学家常勋教授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指“通过一些国际性组织或专门机构包括民间和政府两方面制定或认可,采用一些统一的会计准则或其它标准化文件,促进一定地区或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统一和可比的活动”。

不难看出,各国学者在强调各国会计实务的可比性、逐渐缩小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等方面已达成了共识。

(二)国际会计协调至少应具备以下三层基本涵义:

1、协调是在差异基础上并对差异进行的一种缩小矛盾、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2、协调的目的在于形成统一程度不等的共同结构或程序;

3、协调不同于标准化,协调是逐步缩小各国会计惯例的差异程度,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

协调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调整使现有各国会计实务差异得以和谐共存,是国家化与国际标准化的中间环节。标准化则意味着要推选一套严格的、各国统一步调而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的规则,各国会计间的差异完全消失,是协调的最终目的和理想状态。

(三)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会计的差异对各国处理同一都会产生很大。世界环境的变化已对会计国际间协调提出新的要求:

1、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及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提供交易双方意见一致的财务会计报表。

2、国际资本市场范围的扩大、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强及跨国公司的迅速成长与壮大引发了解决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会计报表差异问题的紧迫性。

3、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信息在国际间的传递,同时也促进了对信息数量需求的增长,对信息有效性要求的日渐提高产生了对会计国际协调化的要求。

4、新经济环境下所出现的一系列诸如偷漏税款、环境污染、通货膨胀等问题已跨越国界,需要各国协调行动、共同治理,这必然导致会计领域所涉及有关税务会计、环境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等方面的国际协调问题。

(四)国际会计协调问题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而加强国际会计协调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全球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国际会计协调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如果交易双方都依据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来编制报表、披露财务信息,则会有利于双方的了解、沟通,从而达到加强合作的目的。

2、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可信性财务信息,无疑会使投资者明白无误地详细了解被投资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从而迅速做出决断,继而促使国际投资范围的扩展和领域的拓宽。

3、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管理并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由于跨国母子公司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子公司通常是根据东道国的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母公司则按母国的准则编制,这对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带来一定困难,合并报表之所以被称为国际会计的三大难题之一,原因也正在于此。而国际会计协调则可以简化财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经营情况的对比、和考核评价。

4、可以节约当前据不同国家和实务而编制的多套财务报表的不同财务信息进行合并的成本。

二、国际会计协调的现状及协调所面临的障碍

当前,推动国际会计协调的国际组织主要有两个:一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一是欧共体(EE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只要各国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存在差异,国际经济合作就会遇到投资决策在会计信息需求上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的误导。因此,必须消灭各国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存在的差异,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推行一套严格的、变通范围狭小的制度。但是,由于IASC是一个国际性民间组织,它所制定的准则不具有强制力,只能依靠会员国尽最大努力的支持来推行,并不能取代会员国各自的会计准则,更不能强加于非会员国家。同时,IASC的各国会员团体推行与遵守国家会计准则的态度与措施也不尽相同:有些会员团体(主要是发展家),由于会计职业团体力量有限(包括人员与经费),往往将国际会计准则(IAS)直接作为本国的会计准则;而有些会员团体(主要是发达国家),则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会计准则的附属。正是由于各成员国团体支持会计准则的努力程度与其所在国的国情有关,而且各国的会计惯例、会计立法程序及其依存的经济背景的渊源各异,因此,IASC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推行会计“标准化”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为此,IASC在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前言》中修订了“标准化”目标,确认“尽可能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分歧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这一更为基本、更为可行的目标。这种务实的做法,给IASC带来了生命力,它的工作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关注,而且在实务中也取得很大进展,如国际会计准则被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直接采纳为本国的会计准则,同时也被许多国家作为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参照系,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

推动国际会计协调的另一组织欧共体(EEC)则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对各国在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上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就EEC的观点看,其出发点立足于各成员国在地域上、经济上的紧密依存关系,要求各成员国在会计准则上的协调力求达到一体化。其宗旨是要实现成员国之间的人才、商品、劳务及资本的自由流动,建立统一的经营环境,并通过立法形式要求成员国各自的法律都能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使共同市场有效运作的要求。由于EEC是政治机构,它能够通过立法制定一套具有法律效力的会计规则,并在推行和实施上具有权威性和强制力,使得各成员国都能自愿或不自愿地接受。如EEC组织制定的公司法第4号指令“公司年度决算报告”规定,公司的年度决算应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和报表注释组成,公司的财产和财务状况必须按“真实而公允”的观点加以反映;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应采用持续经营、一贯性、谨慎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计价等原则;报表注释中最低限度应记载的事项:如外币项目核算、长期债务及实物担保债务的数额;营业报告中应记载的事项:如决算日后发生的重要事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所从事的开发活动等;公司有被审计的义务,由各成员国的法律所承认的审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EEC模式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国际会计协调模式,处于较低层次,由于它根植于相近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较大程度上相关的经济利益关系,并兼顾成员国业已成熟的惯例,用政治组织的名义和以立法的形式向成员国推行统一的会计准则,使之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并得以顺利实施。

国际协调已展开步伐,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但这并不意味国际会计协调可一蹴而就。就目前来讲,国际会计协调仍然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其障碍主要体现在:

1、广泛的财务信息使用群体使得信息需求各异。在美国和英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投资者群体;在德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税收部门;在法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则是政府。不同的使用群体需要不同的会计信息。而对提供信息要求的差异势必会对会计协调制造障碍。

2、各国会计协调的起点不同。如果一个国家在会计史中,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由民间团体执行,则容易进行国际会计协调;如果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采用政府颁布法令的方式,则不太适宜进行国际会计协调。不同的国情会导致不同的协调化进程。在协调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协调的最终状态,还必须考虑不同的协调起点。即使发展家与发达国家采取了相似的会计模式,它们仍处于不同的起点上。

3、组织间的冲突。民间组织与政府性组织在协调化进程中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主体,这就意味着他们对会计实务的处理及财务信息的披露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美国的会计行业自律组织要求跨国公司扩大信息的披露范围,如要求披露其所在发展中国家的利率,而世界合作和发展组织则希望跨国公司从所在的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披露信息。

4.职业会计团体能力的差别。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有效的职业会计团体将会计准则付诸实施,则会计的国际协调只是一句空话。在一些没有职业会计团体的国家推行会计的国际协调,其进度将十分缓慢。相反,如果某国的职业会计团体实力十分强大,则可能对协调化进程产生负面。因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职业会计团体,会认为其自身有足够的能力处理本国的所有会计,而不考虑其他国家的状况。这样便会加大世界范围内会计处理的差异,阻碍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

三、国际会计协调的趋势:区域协调

区域协调是国际会计协调的必由之路。会计在国际协调进程中,必须解决好它与会计国内化、民族化之间的矛盾。无视这种客观矛盾,一味追求甚至强制推行各国会计的趋同化和一体化,其结果是事与愿违。笔者认为,各国会计的区域协调,是解决会计国际协调和会计国内化、民族化矛盾的必由之路。这里所说的区域,既是地域上相近的区域,也包括经济、环境、民族利益相似的区域。由于相近和相似,会计区域协调的矛盾和阻力会小于国际协调,同时又能起到推动国际协调进程的作用。

关于区域协调,有以下几个问题应认真思考:

1、协调机构的权威性问题。国际会计的协调机构,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会计职业组织,例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另一类是政府间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CTC)下设的“关于会计和报告国际准则的特设政府专家工作组”、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委员会下设的“会计准则工作组”等。这两类机构权威性程度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成员国承担的义务不同;二是协调成果对成员国的约束力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员国的义务包括:在本国公布IASC理事会通过的所有国际会计准则,向本国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关、证券交易所和产业界宣传,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在本国的执行情况等。概括地说就是公布、宣传、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对成员国的约束力,可通过该组织1988年3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加以反映。该项调查涉及40个国家的答卷,其中“以国际会计准则作国内准则使用”、“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制定国内准则”的共有11个国家,仅占27.5%,其他国家中虽也有不少独自制定的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一致的,但这不能表明国际会计协调的结果。从以上IASC的两项看来,民间会计职业组织虽然在国际协调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由于它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其在会计协调上的效果是受到限制的。欧共体内部的法令先由欧共体委员会提出,然后交部长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审查批准成为法令。法令在公布的同时,也明确成员国根据法令修订国内法的截止期限。例如公司法指令第4号规定修订国内法的截止日期为1980年8月1日;在成员国开始适用的期限为1982年2月1日。由于成员国承担将欧共体指令转化为国内的义务,其协调结果的约束力无疑比“公布、宣传、揭示”强得多。当然,从第4号指令修改国内法的时间来看,丹麦和英国为1981年,法国为1982年,比利时和荷兰为1983年,其他成员国则更晚,但毕竟都修改了国内法,使国际会计协调落到实处。可见,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会计国际协调的主体有较高权威性,能取得较好的协调效果。

2、区域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调。欧共体公司法指令第4号草案是1971年提出的,受欧洲大陆诸国尤其是德国公司法和会计准则的强烈影响。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在英国会计的影响下,对原草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真实而公允”原则的引进,对报表注释的重视,揭示税法对会计的影响等,都是英国会计影响的具体表现。作为交换,英国也在财务报表格式的规定以及计价标准等方面接受大陆诸国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欧共体公司法指令第4号是英国和欧洲大陆在会计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产物。正由于这种相互影响和接受影响,才使得在如此广泛的区域内有效开展会计协调取得成功。这一经验,应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域性会计协调所重视。

3、关于强制性条款和选择性条款的问题。欧共体公司法指令的会计协调活动之所以能顺利、有效开展,一方面是由于协调机构的权威性和协调各方面的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与公司法指令本身的条款也有关。从第4号指令来看,全部条款分为二类:一类是具有强制性的,成员国无选择余地的规范;另一类是承认成员国在立法上有选择余地的规范。第4号指令中后一类条款占了大部分。应该说,允许成员国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就某些规范自由选择的规定,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在区域性协调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这种自行选择范围过大,延续时间过长,将对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公允性产生影响,所以,对基本事项的选择必须加以必要的限制。在这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作了较大的努力。如1989年1月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其目的是将国际会计准则承认的会计处理自由选择的规定尽量减少,使类似的变量和事项尽量用同一方法处理,借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国际可比性。这一草案的对财务报表的国际协调有重大的意义。笔者认为,完全消除选择性条款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重要的是在会计区域协调中掌握好三个尺度:数量尺度,可选择条款占的比重不能过大;时间尺度,可选择应有一定的时限;性质尺度,可选择条款只能适用于基本会计事项以外的事项。

四、对我国参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的努力。从党的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化。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会计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并且,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成员国,自1983年以来,一直参加历次会议;不少大学都开设了西方会计、国际会计方面的课程,有些还专门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对英、美等国家的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组织了较为系统的翻译出版工作;1992年的《会计准则》以及目前陆续出台和在制定中的具体准则都是中国会计实务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产物。

(二)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国内专家学者对会计协调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一种是过分强调有中国特色,过分强调自己的做法;另一种是过分崇洋,考虑问题时总以西方会计为标准,认为国外会计什么都好,我们自己的什么都不行。其次,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存在单向协调倾向。表现为一味地学国外的而不考虑把我国好的东西介绍到国外,其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依靠别人,总给人一种会计落后的形象,不利于我国会计自身的发展。再次,我国目前缺乏对国际会计进行系统和有效的、介绍的组织者。国内虽然有不少会计学者也在不断地研究西方的著述,但是,几乎完全是靠个人兴趣,研究结果零散、不系统,很难普及推广。最后,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会计惯例方面存在片面的倾向,表现为只注重发达国家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只注重国家而忽视了德、法、日等国;过于注意企业会计方面的经验而忽视了宏观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偏重传统会计和报告而忽视了包括管理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许多国外会计方面的新兴领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会计的全面发展。

(三)两点基本结论。首先,要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家差异和会计国际化。会计差异按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合理的差异,有其存在的依据,具有客观性;而另一类差异则体现为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于这类差异必须有勇气承认,并积极和借鉴外国先进的与方法。会计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可以无视自身缺陷,过分追求“中国特色”。正确对待会计国际化,要求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并尽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协调一致。但决非盲目引进,更非照搬某一国家的模式,必须广泛进行研究,视需要和优劣选择借鉴对象。其次,要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利用国际讲坛介绍中国会计,实现双向协调;积极介绍和引进非英语国家的会计经验;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宏观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在国内建立专门的国外会计研究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水平,在高校中设置一系列介绍国外会计、国际会计的课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适用于中国读者的国际会计学和比较会计学。在今后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制定具体准则时应充分考虑国际会计组织和一些主要有会计特色国家的经验和,避免新出台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出现不协调。

[1]王德升。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刘峰。高质量会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国际化[J].财会通讯,1999,(10)。

[3]裘宗舜。新世纪的挑战———会计全球化趋势[J].特区财会,2000,(2)。

第7篇: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作为保证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会计监管在一些国家暴露出诸多弊病。美国于2002年7月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使会计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目的是加强公司责任,其实质是以保护公众公司投资者的利益免受公司高管及相关机构的侵害。

二、国外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合并的趋势

根据与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不同,而分别制定相应的准则规范其会计活动,是世界上大多数市场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无法把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一一对应起来。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把非营利组织看作“准企业”。因而,国外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有合并的趋势。以美国为例,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注意到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两者有合并的趋势后,就要求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为制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唯一合法机构,为合并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提供保证。就我国而言,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规范的基本一致。因而,只要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作适当的补充完善,并对个别特殊问题另作专门描述,即可成为对制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具体准则或制度都有指导作用的基本会计准则。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间非营利组织又称“非组织会计”(NGO)。是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之外的社会组织的总称,包括各种慈善结构、援助组织、环保组织、经营性协会等。尽管财政部于2004年8月18日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其监督手段仍是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延续。其监督的基本思路、手段、方法等并没有实质性发展。

四、法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启示和治本措施

(一)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纵观国内数以万计的内控文献,几乎都是围绕营利性的公司企业展开的,很少会针对非营利组织,都是公司企业里常见的内部控制方法或工具,但在非营利组织的应用却不尽人意。因此,对于我国非营利组织而言,应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二)建立、健全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制度上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1、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补充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诚信信誉档案。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个人信用制度,加快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便于注册会计师对照遵循,行业自律约束和管理监督。另一方面,建立行业信用制度,有助于开展信用等级评价。

2、建立健全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并重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首先应把会计报表信息造假法律责任个人化,并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加强对现金流量表及表外信息披露的监管,扩大表外披露的范围。健全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应是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并重、三者不可或缺的。民事责任追究是治理造假的有力措施,执法必严对于会计舞弊是一种真实可信的阻吓力量。

(三)以政府监管为主,加强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并引入外部会计监管力量。

该法正式颁布并生效,表明一个新的会计监管时代的来临。由于我国政府监管模式的种种问题,决定了我国应构建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行业自律管理为补充的会计监管体系。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政府监管要与非营利组织自律实行优势互补。非营利组织要积极配合政府监管,与政府监管的要求形成有机的统一,弥补政府监管在信息反馈和知识存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对非营利组织的自律工作予以支持和引导,积极推进非营利组织自律管理体制建设,强化自律组织的技术援助功能,引导非营利组织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必须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分清各自的权限,监管部门要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关系,相互独立。最后,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特别是管理者必须主动邀请政府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力量的介入,充分发挥市场参与各方在会计监管中的作用,以有效规范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并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吴益兵,李荣,徐臻真.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后续进展[J].会计研究,2005(2).

2、刘永泽,陈艳.政府与监管与行业自律导向的现实选择[J].会计研究,2002(11).

第8篇: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会计寻租;国际会计准则;协调

中图分类号:F235.19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寻租理论

(一)寻租理论。会计寻租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寻租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寻租”一词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Ann0.Krtleger(1974)首先提出的。利益集团理论之集体行动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森认为,人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性的增进社会福利的活动,即寻利活动;另一类是非生产性的,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可理解为寻租活动。一般的经验表明,由于公共物品性质及“逃票乘车”问题,集团很少选择前一条途径,更多的是选择后一条。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寻租行为,主要是指寻租者期望通过一定的手段取得对某些缺乏弹性要素的控制权,以获取租金利润的行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相互博弈消耗了社会资源,减损了社会总福利。

(二)会计寻租。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刘峰,1996)具有经济后果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因此,在会计领域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寻租行为。会计寻租是指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施加影响,以便使自己获利,而对其他会计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供给刚性的特征,会计准则的供给受需求的影响不大。由于会计管制的存在使社会资源配置链条中出现了“公共领域”(廖涵平,2005),从而使会计寻租成为了可能。只要能对会计准则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就能攫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

程中的“公共租”。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寻租行为

(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现状。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持续了几十余年的话题。自IAS委员会(IASC)1973年成立以来,会计国际协调的概念便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广泛地运用。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世界各国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

我国在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上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提出了协调策略和实现建议,就如何协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原则上达成了共识,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审计准则的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与收益。虽然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各国为了降低自身成本,提高收益,纷纷进行“寻租”。

1、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成本

(1)学习和转换成本。这包括新准则的制定、学习和实施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要进行与国际的协调,本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必须先要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学习;会计准则变化完成以后,会计界人士对新会计准则又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特别是在会计准则变化较大时,会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而政府部门为了保证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也要投入足够的财力进行宣传教育和组织培训。

(2)风险成本。一般来说,本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与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比较契合,突然转向可能会带来改革失败的风险。而且,会计国际协调作为一种制度变迁,很容易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直接的“拿来主义”可能会变为“四不像”,从而加大了改革的风险。

(3)间接成本。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与本国实际不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损失。例如,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业务中。不同会计准则下,在国外上市的公司利润可能会由国内的盈利转为国外的亏损,从而影响到企业在国外的投资融资。

2、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收益

(1)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降低了会计报表调节的成本。根据成本与收益的外部性原理,上述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成本与收益不是一一对应的,即受益国家不一定需要付出成本。就目前而言,IASB中发达国家拥有大多数的话语权。因此,这些国家必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制定符合本国实际或者以本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国际会计准则,从而使其在承受较低成本的情况下享受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带来的收益。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就成为了这些成本的主要承担者。由于其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的发言权较少,因此对国际会计准则只能“拿来”和“遵守”。而且,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假设的发达国家典型会计环境仍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高成本、低收益在所难免。

(三)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具体寻租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是一种产权制度,它的供给呈现为刚性,无论外界对会计准则的需求多大,因人力、物力、财力等原因的限制,其供给量是固定的,不可能突破一个极限。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完全衡量会计准则有用性的特征是不可能的,总有一部分特征处于公共区域,这一公共区域就是会计准则制定中寻租赖以生存的温床。

由上可知,各区域组织及国家为了能在未来准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降低自身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成本,提高收益,纷纷开展“活动”。这种为自身利益而不顾其他利益集团的活动构成了会计的寻租行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寻租大致分为以下两方面:

1、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寻租。就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而言,谁掌握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谁就可以轻易地重新分配利益格局,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经济利益的会计准则,同时还可以享受别的寻租者的部分租金。一方面美英等国及一些区域组织积极参与到国际化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其直接动力是经济利益。他们希望通过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改善其自身的投融资环境,提高本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另一方面他们充分利用在经济上和准则制定历史上的强势地位,不断地对准则制定机构施加压力,软硬兼施,以求寻租利益的最大化。

2、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寻租。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寻租大部分存在于准则的制定阶段,但在准则的执行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一方面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上占优势的国家,往往以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条件,给予其他国家以“优惠”,从而进一步扩大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通过规定对国际会计准则引用的条件寻租。例如,美国FASB采用国际准则的路线图是在以保留部分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的。

三、我国对于寻租的对策

会计寻租是一场负和博弈(王瑞,2009),根据负和博弈经济后果说,其最终结果会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却延缓了准则制定进程,并可能导致准则内容的可选择范围过大,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准则的强制性。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中存在的寻租行为,其负作用已日益体现出来:延缓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增加了贸易各方的交易费用、有悖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等。

现阶段,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总共12个席位中欧美就占8个。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话语权较少。为了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保持自己的利益,降低负和博弈的负作用,一方面我国要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我国会计,作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坚强后盾。

(一)努力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并逐渐与国际趋同。在会计国际准则制定博弈中作为后来者,我国目前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应把握住当前,逐步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发言权。

(二)积极倡导变革准则制定制度。有效的制度创新可以降低政治交易成本,从而使有效的产权产生,进而约束政府官员和有关人员到非生产领域去寻租(道格拉斯・C・诺斯)。我国应发挥大国作用,在国际上反对寻租,积极倡导制度的创新,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功能,变革原先不合理的制度,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作者单位:1.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2.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启君.寻租行为的经济分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会计研究,2004.

第9篇: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理财理念 财务管理 理财方式

理财不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必须学会的关键一步,通过理财可以让财务消费及使用情况更加的理性,合理分配,让现有资本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因此理财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我国新会计准则分别在应对高风险业务和新业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新会计准则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会计准则,并且针这些会计准则采用了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是我国在会计计量方面取得的一项巨大进步。

我国新会计准则始终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基本框架和原则方面,我国新会计准则吸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和一些修订编纂原则,在其基本框架和主要原则方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大体一致的要求。在结构上和项目构成上,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一样,也涉及了相应的关于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和国际会计准则中会涉及到一些主要会计项目,当然只是一些普遍的项目有所涉及。对于那些特殊的就没有涉及到了。最后一点是体现在涉及内容方面,我国新会计准则并没有做太多的突破,只是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那些主要的,大面上的方法和原则。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虽然在大面上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则采用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借鉴方式。比如说在关联交易方面,在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的问题上和政府补助会计处理方面都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巨大差异。我国并没有对国有企业进行关联,也规定那些已经确认了的减值损失是不可以再进行转回,这些都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的。另外我国新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方面的规定,除了有明确规定的部分之外,其余的都要做收入处理,而国际准则在这方面则是将所有的补贴都按照相关的收入进行处理。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区别。

二、新会计准则给公司理财带来的新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给公司理财带来新的机遇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这也就代表着在很多方面它都是有进步的,而它的这些进步对于我国理财方面可以说是好事,或许也会阻碍理财的发展。因此我们因该理性的分析认识我国的新会计准则,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政策里面有利于我国企业理财方面的部分。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里面详细的规定了对相关领域的规范核算以及相关的财务理念,而在我国会计观念在某些程度上和理财观念是一样的。这是由会计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会计主要是为了最终的资产决策提供依据的,恰恰理财针对的就是对资产的合理利用,在这一点上二者是不谋而合的,都是为了资金的更好使用。

因为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先进的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先进的计量标准可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从而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而这些决策就包含了财务方面的决策。因为我国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所提供信息的质量,因此大大的降低了财务决策的不确定性,同理降低了公司理财的失误率,提高了理财的质量,为公司理财带了了更大的利润。

因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宏观上保持高度一致,便于公司吸纳境外的资产,进而促使我国的公司走出去,为国内的公司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引进国外资金,进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人才等等。逐步使得一些国内的公司融入国际这个大舞台。

(二)新会计准则给公司理财带来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向性,有利必回有弊。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会给公司理财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促进公司理财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使其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发展策略。

相对于旧版的会计准则来说,我国新会计准则在一些方面做出了调整,例如为了预防企业会在通货膨胀时采用后进先出法(LIFO),然而后进先出法的取消会在通货膨胀时公司财务上的不稳定。例如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虽然具有科学性等优点,但同时也违背了理财观念的初衷,不是一种稳健的方式。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修改则会导致操纵报表,不能充分认识现状等不良现象产生。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科学的去认识新会计准则,尽量减少或避免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促进公司理财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的稳健成长。

三、公司会计在理财方面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新会计准则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而它的优点则会促进公司理财的发展,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它的缺点则会阻碍公司理财的健康成长,因此理财人应该正确的认识新会计准则,从宏观的角度充分的了解和全面把握新会计准则。

在应对新会计准则可能带来的风险时需要理财者、投资者和管理层三方面对共同努力。首先,理财者需要充分的了解和全面把握新会计准则,对其有准确的认识定位,尽量提前预测它有可能带来的风险,未雨绸缪,保证理财的稳定性。其次是投资者,投资者需要即使发现理财的不稳健因素,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防止不理性投资,以便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落差。最后是公司管理层,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提前预计结果。如果认为投资存在较大风险则需要理性考虑,切不可盲目盲从,单纯的追求高额利润,这是不成熟也是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必须坚决抵制这种不可取行为。反之用领导者的眼光和能力在整体上进行指挥引导,促进公司理财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司持续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栾甫贵.2004.会计制度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卢荣.新会计准则给证券业带来五大难题[N].全景网络, 2006-10-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