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实践要求基本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会计基本理论;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以及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先导课程,是会计学知识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一门必考课程。“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既包括抽象的会计理论,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要求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学生不但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会计的各种方法技能。因此,学好并掌握它,能为将来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就业从事财务会计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生又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学生学习和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概念与学习目的
首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基础会计,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这是初学会计时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教师讲课时首先向学生重点讲授的内容。
1.什么是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由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组成的。“基础会计”,从字面上来看是阐述会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
会计基本理论是对会计所涉及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回答了“会计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它一般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
会计基本方法是指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的重点。它一般包括会计要素的划分和会计等式及其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账户分类、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选择、财产清查方法运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
会计基本知识阐述了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等。
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基础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会计相关课程起到很好的指导入门的作用。
2.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
会计学是由众多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组成的一门经济应用科学,这些课程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基础学科,它所阐明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会计学中的多数课程是在运用基础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研究对象特点而设置的,即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上述任何课程都是适用的。因此,要想学好会计学,首先必须要能理解运用“基础会计”的知识,否则会影响其他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几种普遍现象
从“基础会计”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来看,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
1.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
“基础会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原封不动地完全采用“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没有激发学生探索认知的积极性,不注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却不知怎样应用,有的学生甚至原原本本地将书本中的“重点” “难点”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对付考试的“宝典”。另外,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不“对称”,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此外,有的授课教师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2.重理性阐释,轻感性强化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专业性和抽象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会计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强调理解阐释,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一般化,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得不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不易入门,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
3.重章节教学,轻系统培养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往往由于教学时间紧促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割裂了各个章节内容之间内在逻辑连接关系,注重讲解工作中实践较多的章节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章节,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时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学生无法把“基础会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重强制灌输,轻主动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这门学科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者,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高校的学习环境不相适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为了达到顺利通过考试的目的,存在考试前打“突击”,搞“变通”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也不善于积极地思考。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会忽略这个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缺乏具体的方法,致使教学质量始终难以突破传统界限。
三、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础会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打牢初学者的知识基础,为深入学习研究会计学或就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就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有效解决以上分析的几种现象,我们觉得需要强化“三个理念”。
1.强化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进而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法。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动”起来。应该把学生被动的“动”,变为主动的“动”,即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这个动机可以是由外在因素诱发,如教师、教学环境等,也可以是自发的。这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所学内容,理解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
(3)图例启发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解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重点、难点,而且能够直观地表明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边讲边画,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理论浅显化,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1)模拟教学法。一是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后,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举一反三的练习,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掌握各类会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基本规律和方法。二是教师通过讲解作业及练习题等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实训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在讲完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方法等内容后,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实训教材,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一套完整的模拟账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融入到实训过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兴趣牵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提供可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给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创新机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连接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优点,能动态展示财务会计实践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持续关注,并通过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连接,实现知识点的重新组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四、小结
本文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以上三点建议,旨在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增强感知,变抽象理解为主动学习,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文华.融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会计教学探析[J].商业会计,2013(04).
[2]许燕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2(18).
一 制定了课程标准。
二 制定了考核大纲。
三 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
四 制定了课程改革组织方案。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制定的文件如下:
文件一 会计专业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学院和系部课程改革精神,会计专业初步定为《会计学原理》为核心改革课程,对此初步拟定本门课程的考核改革方案。
一、课程总体情况说明
《会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步骤等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考核设计思想说明
1、考核改革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
2、考核原则
突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即过程考核主要侧重考核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期末考试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课程考核总体方案
(一)过程考核 (50%),由以下三种考核形式组成:
1、会计模拟实验(30%)
实验目的:主要加强学生会计操作能力。
实验要求:学生要按照要求根据相应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教师要监督并指导学生实验的全过程,最后上交所有的资料,并填写实训报告。
2、课程实践(10%)。
实践目的: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环境,对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岗位分工等有所了解。
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次企业实地考察,学生根据考核过程,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书,并对报告书进行解释和说明。具体要求有:
a、写出所调查单位的基本概况,包括单位名称、组织形式、行业类型、主要经营业绩指标等。
b、通过考察会计机构的设置,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原则、不同岗位的要求等。
c、通过和会计人员的交流,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中注意的事项。
d、通过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了解目前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上述考核学生如有无故不参加者,又没有上交所有资料,则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3、平时成绩(10%)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老师在过程中的严格考核,期末时最后给予成绩,本成绩占总成绩的10%。
(二)期末考试(50%)
期末考试是指学期末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的综合考试。着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该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
1、考试要求。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牢固掌握其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考试方式。采用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100分钟,满分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文件二 《会计学原理》考核大纲
一 编制依据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能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等工作。
b 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做出每个模块后上交资料,老师审核后对每个模块中的部分数据与体
现的理论知识的来由给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能回答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成绩。
(二)综合能力(终结)考核
能完成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程序。
三 课程总成绩构成
单项能力)∶(综合能力)= 5:5
文件三 《会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总论
(一)课程定位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起支撑和导航作用。同时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证券投资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改革理念
本门课程运用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规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以完成会计的5个核心工作任务,具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初步养成“严谨细致、诚信守法”的专业气质。
(二)分目标
1.能够准确的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能够准确的根据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3.学会对财产进行清查;
4.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账务处理程序;
5.能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
6.根据经济业务准确编制会计分录。
三、课程内容标准
[摘 要]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电算化类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能较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分析了高校会计学专业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存在问题和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必要性,探讨了电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及安排。
[关键词]电算化 实践课程 人才培养
质量是大学的灵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实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电算化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设计能力,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完善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电算化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实验资源未能整合
目前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电算化实验没有充分利用与其横向相联系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的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形成一种资源的浪费。在会计学专业内部各课程的实验之间也缺乏一定的沟通和交流,造成部分课程实验重复,资源浪费较大,部分应有的实验内容缺失,学生得不到应有训练的状态。
2.实验内容质量不高
大部分会计实验都以纯粹的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为目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主要局限于会计核算,远远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现有的综合性实验业务简单,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实践,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缺乏与实际生产经营环境接轨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在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室内无法模拟复杂的经济业务,模拟业务与实际业务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电算化类实践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电算化类实践课程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重要的一个环节,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学生的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的导向,高校会计专业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会计实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通用型、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会计课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技能的学科。学生仅通过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要想全面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很困难的。通过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学生亲自利用教学软件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账户和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为将来从事会计工作打好了基础;学生通过亲自分析企业的成本构成以及进行成本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成本的认识;对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活动进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理解;置身于实际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每一笔经济业务,谨慎做出每一项决策,可以培养学生的财务会计业务素养。
2.有利于弥补理论教学和校外实习的不足
会计理论知识的教与学都很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学习的兴趣与激情。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只能讲授通用的理论和基本的简单的操作方法,很难面面俱到地详细讲述具体业务的实际处理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如果不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就成了纯粹的纸上谈兵。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课程的教学,才能弥补理论教学和校外实习的不足,增强学生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安排
会计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一般应有以下课程与内容安排,形成对外会计、对内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政府会计等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1.财务会计业务训练
《财务会计业务训练》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方法和技能,为实际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实验内容包括:①原始凭证的填制训练;②记账凭证的填制训练;③登记会计账簿训练;④财务报告编制训练。
2.成本会计业务训练
《成本会计业务训练》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成本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内容包括:①制造费用与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训练;②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训练;③分步法核算产品成本训练;④分批法核算产品成本训练。
3.管理会计业务训练
《管理会计业务训练》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管理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性的理解、操作与掌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实验内容包括:①全面预算的编制训练;②标准成本制度训练;③责任会计体系。
4.公司理财技能训练
《公司理财技能训练》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财务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技能训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能,为实际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实验内容包括:①公司股票筹资方式的选择训练;②企业长期负债资金筹集方式选择训练;③企业新建项目投资决策训练;④分散证券投资风险的策略与方法训练;⑤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训练;⑥企业股利分配政策制定训练;⑦ 财务报表分析训练。
5.《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软件实训》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软件实训包括:①单一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实训;②政府主管部门集中会计核算实训;③政府财政部门会计集中监管实训;④预算单位资金支付实训;⑤预算单位预算编制实训。
6.《企业会计软件应用实训》
企业会计软件应用实训包括:①单一企业会计核算实训;②集团企业会计集中监控实训;③存货核算系统实训;④资金管理系统实训;⑤预算管理系统实训;⑥财务分析系统实训。
7. CPA审计业务训练
《CPA审计业务训练》实验内容包括:①审计基本流程训练;②收入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③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④生产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⑤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实质性测试训练。
8.合并报表业务训练
《合并报表业务训练》内容应包括:①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②编制合并利润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③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9.纳税申报技能训练
《纳税申报技能训练》实验内容包括:①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技能训练;② 消费税纳税申报技能训练;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技能训练。
四、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明确实验教学目的
明确电算化类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电算化类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首先应明确实验的教学目标。电算化类实验实验课程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通过实验课程的实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理解、巩固及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技能, 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胜任工作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2.编制高质量的电算化课程实验指导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电算化实验课要求有高质量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首先应该对与其相关的理论课程的内容有一个高度的凝练,为学生独立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知识的帮助;实验内容应该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旨,应该尽量具有综合性,有一定的难度,并应带有一定的探索性,避免简单重复地完成与课内实验差别不大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安排上,应该合理,前后实验模块应该恰当衔接。
3. 完善电算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各门电算化实验课
应构建科学的电算化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资源优势,整合学院内部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创建一个学科覆盖面宽、系统化、集成化的实验教学中心。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开放实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高等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算化类课程的设置可以达到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验是会计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过程,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实验的教学,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基本科学素养、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的财经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教学;存在问题;教改建议
一、目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职业学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放羊”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假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非常硬的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处理,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二)缺少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实践环节断档
会计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理论教学如此,会计实践活动也应如此。会计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结束后,缺少为巩固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集中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
(三)会计模拟实验室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各职业学校均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基本上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利用率过低,主要原因是设备配置不全、实验教材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四)缺乏既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专业教师往往只有会计理论知识,缺少一定的会计实践经验;有的指导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只熟悉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的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践环节的要求;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会计师资格证书,但也只是具备资格而已。
(五)注重会计理论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会计案例教学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会计案例教学。一方面是会计学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师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进行案例教学,缺少教学创新。
二、改变会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1.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为了在讲授时力求严谨,争取做到每句话、每分钟学生都有收益,教师应认真备课,准备工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1)备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授多少知识,传授哪些知识,应安排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首先,内容尽量少而精,充实、丰富,有现代气息与实践气息。其次,内容要紧扣教材,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离题万里。因此,必须加工、补充、精选一些教材外的东西。最后,要讲解各问题之间的联系,每堂课都应有具体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效、合理地安排每堂课的讲授内容,否则一切将是盲目的。
(2)备思路。应明确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在课堂里应思路清楚、重点突出、善于应用。具体来说,思路清楚,是指整个课程有总的思路,每章每节也有思路。重点突出,即指重点讲授,不是面面俱到的“完美”。例如,对会计学原理中记帐方法及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专业会计中的成本计算、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要重点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这样使得学生的基础更加扎实,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发展后劲。今后无论他们走上什么工作岗位,只要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加以适当自学,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所谓善于应用,是指在讲清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应将重点放在这种方法、理论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应用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课中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讲清、讲透教材内容,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判断事物能力的会计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避免模式化,体现多样化、动态化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使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得以提高。
(1)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具有卓著成效的。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同时,对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知识点,均通过实际会计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评价一堂好课,重要的一项是看学生是不是“动”起来了。学生的“动”,决不是被动的“动”,而是主动的“动”。即一定要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动机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由教师等外因诱发。有了学习动机,紧接着便是个人的自主学习――“个体之动”。“个体之动”会出现学习的困惑与交流的渴望,以及合作的需求,自然会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见,课堂上的互动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机需求之上的。
1.实践案例教学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
2.随堂模拟仿真操作
仿真操作常被运用在会计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这也是实践教学形式的一种。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接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采用仿真操作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涵式专项实践课程实验
内涵式课程实验是指将一门课程划。分成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进行讲授。具体来说,是将课程的总学时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学时,另一部分是实验学时。当然,在时间方面也可采取灵活性原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将内涵式课程实验安排在某章理论内容讲授完毕之时,也可安排在全部理论内容结束之后。
4.独立集中实践实验课程
我院会计学专业一般会开设《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等独立的实验课程,往往采取集中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开设周数常达到3-4周之久。这种典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一方面学生有了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和平台,使感性认识达到相对的高峰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开展模拟实验时可以与同学相互合作,一起学习、交流、切磋和进步。
5.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
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作为直接实践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大都会有安排,一般来说假期实践形式尚不具备在内容上结合较深会计专业程度的条件,而毕业实习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习,也是毕业上岗之前的必要训练和经历。
二、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践课程的设置缺乏体系
从目前我院开设的实践计划看,主要注重的是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缺乏体系化建设的思想,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缺乏系统化,导致各门实验课程的内容缺乏良好的衔接,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也无法得以较好的体现,进而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实践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比例体现出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以及教师的授课内容方面存在着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倾向。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从师资情况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实务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教师的教学任务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像内涵式课程实验、案例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实践教学活动一般教师都可以胜任,但是专业综合性实验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的现行实务操作非常熟悉。
4.忽视实践教学成果的总结与交流
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年年都在进行,可是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学成果的及时总结和广泛交流。实践教学的成果是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智慧结晶,应当得以妥善保存和充分交流。而教学成果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总结和运用往往会影响日后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5.实践教学的渠道尚待拓宽
由于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渠道涉及面较窄,导致学生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在不同行业开展会计实践训练的平台。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来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
三、优化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1.重视实践课程的优化设置
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可以将课程实践教学划分为专业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课程。第二,实践课程内容要充实,衔接要合理。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容应紧密围绕相应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使实验内容充实且紧凑。集中实践课程一般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比较复杂,可以参考多元化、集团化经营的企业的实务,将成本核算、合并报表、财务与管理分析等较复杂的实务内容纳入到综合模拟实验中去。
2.重视实践教学
鉴于实践教学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第一院领导和从事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均应重新审视、考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第二要增加对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须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第三设计和运行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考核标准与机制,促进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3.重视实践师资建设
加强会计学实践教学需要充分重视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否则实践教学的开展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和师资数量:第一,聘请企业的资深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CPA)的人员担任兼职实践教学的教师。第二,邀请上述专业人员对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作相应的指导或进行定期培训。第三,安排实践授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或到外校取经,参加进修培训。
4.重视校内会计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考虑分别建设会计实验室、审计实验室、信息化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仅仅安置好一两间教室、添置一些桌椅及其他基本设施就算得以建成了,而是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从软件、硬件上加强建设,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使用现代化的设施获得专业化的训练,以便将来更好地步入工作岗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5.重视校外会计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审计理论 审计实务
《审计》是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本门课程难度较高,不仅综合性、实务性较强,而且有很多抽象、枯燥的理论,所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均感到难度大,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很多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后,什么感觉都没有,对于审计是什么还是不明白,习题也不会做,甚至无法下手,这与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性都比较强的特点有关。
要学好《审计》,必须把握本门课程的特点来学习,应深入理解它的内涵、本质特征。根据教学中的观察和体会,我认为要学好审计的理论与实务,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建立起审计的思路
审计不能用会计的思路去思考,一定要建立起审计的思路,以独立客观的第三方的角色来看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对于刚接触审计的学生来讲,审计的入门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建立起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和感觉,学会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分析、判断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和如何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分析问题。比如说,被审计单位在利润表当中列示了营业收入5亿,首先被审计单位认为这5亿是没有错报的,也就是说他对收入相关的认定是5亿。我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就是对他的认定进行再认定,一定要有质疑的习惯!具体来讲,注册会计师就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所列示5亿的收入是确实发生了吗?金额是5亿吗?真实吗?是否是假的?有没有漏的?有没有错的?进而结合我们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收入在各月的记录金额,以及毛利率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出被审计单位的营业收入当中具体在哪个方面或哪几个方面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因此,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并将理论融会贯通、熟练地运用到实务中。
要学好《审计》的另一个要点是要熟悉会计知识。审计说白了就是审会计,在审计过程中离不开会计,注册会计师要用会计准则作为标准去衡量和判断被审计单位所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合法、公允。这就要求同学们对被审计单位已发生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或报表项目的列示是否正确作出正确判断,进而决定是否要做出审计调整。
二、全面了解《审计》的内容,准确把握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课程是以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对相关的审计理论和实务进行描述的。《审计》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有关审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审计的目标、注册会计师职业管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第二部分(5-7)章,介绍审计理论与方法,包括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等,这部分内容是本门课程的难点,第三部分,是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较具体的介绍审计实务与审计报告,对于这部分实务内容首先要明确它的前提,教材表达的审计思路是从审计一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循环的划分也是建立在制造行业企业的经营流程上,即: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筹资与投资等循环。所以,我们要知道,教材中说明的循环并不适用所有企业,例如金融企业就不存在上述的若干循环,但前二部分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理论和方法却是适用于每个企业的。这里说明的就是我们学习教材内容,先要清楚教材表述的前提条件,或是假设,然后再理解就相对容易了。
《审计》的学习很多是基本理论部分。审计理论是人们从审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客观实际,合乎审计工作规律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基本理论是一门学科的精髓。所以我们对基本理论部分,应当花大力气认真学好。所以强调一个字“懂”字或“通”字。教材的第二部分是我们审计的重点理论,主要是用风险导向理念来做的介绍,既有审计的思路,又含有大量的审计准则的内容。很多用语是非常专业的,甚至是抽象的,所以有不明白的,也是很正常。所以,同学们应认真上课,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仔细看书,再进行思考、总结,把相关的知识点真正地串起来,就不再是云里雾里了。同学们在听课时,也应尽可能地注意听老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做总结和串联。
三、循序渐进,兼顾全面,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相结合
我们在刚开始学习审计时,获得的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概念、程序、方法均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是作为单独的内容来掌握的,所以,对于理论知识部分,刚开始不要考虑的过于复杂,也先不要考虑将其连接起来,先按照知识点内容来学习,将单独的知识点弄通以后再实现理论和实务的融合才有可能。
举个例子,作为审计工作本身应该怎么开始,这个就涉及到所讲的审计流程问题了。书上强调在计划阶段,就是审计工作的开始阶段了,第一个环节,强调就是要在计划审计工作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业务情况,(通过初部了解,如果你认为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很差,不打算接这笔业务,那后面的其他程序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你认定了被审计单位基本业务情况还是不错的,你可能才去考虑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进行审计活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前提下,才能签约执行审计工作。接着往下走,如果你签约了,你此次的审计项目将如何执行,是详细审计,还是抽样审计,要不要实施控制测试,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法,显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包括内控制度等若干个方面做出评估,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重要性水平,决定以后的审计程序,应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总体的应对策略和具体的审计程序,收集并评价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所以有关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实际上就已经产生了、连贯了。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根据审计内容来讲,同学们在进行审计这门课程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就是要对审计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熟练,思路要比较清晰。第二,《审计》又十分强调实务性,要求将所学习的基本理论运用于财务报表项目的具体审计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要花大力气学好基本理论,还应当掌握财务报表中具体项目的审计程序,要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操作,结合具体的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并结合相关的会计知识来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110页)四、善于连贯思索,掌握主要关键知识
一门学科有它的体系结构,前后各章是相互联系的,它和其他相关学科也是有联系的。我们学习时,不能孤立地阅读某一章节,而应把这一章节看成整本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从整体上掌握它,而不能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有全面地,相互联系地思考,才能加深理解,掌握本质。具体说:
1.加强前后各章的连贯思索。多看书、多联想、多理解。把前后各章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思考,有助于领会其实质,加深理解,有时还有温故知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审计实务各章时,就应联系前面审计基本理论各章来思考。通过这样的联想,既加深了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又能够更牢固地掌握审计实务知识。教材中的实务部分从循环入手,相当于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根据各个循环思路进行的审计,在每个循环的审计中,都会涉及到我们的各个账户和报表项目。这个思路一经确定,到底如何进行审计工作,应该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方法,这个原则和方法就在第二个部分审计理论知识中,比如应收账款的审计,自然想到与高估有关,而要高估则会计通用的手段或会计处理有那些,再想到如何发现与审计---自然就想到函证---替代程序:是从账查到原始凭证(如:发票、发运单、合同以及相关的存货盘点)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将之前学完后获得的一个个知识点与我们教材中的循环内容结合起来,相当于将珍珠一颗颗串联起来的过程。
2.注意对重难点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审计》学习的重点在于考察同学们对审计基本理论及概念的了解程度和对重点内容的掌握领会程度。在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抓重点。《审计》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基本理论和特有的专门论述就是重点,如责任方、预期使用者、风险导向审计、独立性、审计目标、审计报告等这些基本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内涵,这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经济法基础知识 教学意图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杨波(1969- ),女,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学方面的研究。(辽宁 鞍山 1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39-02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高职教育应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矛盾。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开设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并将其设为专业基础课正是针对以上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济法基础知识始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经济方面法律的条文规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专业领域中运用经济法律的能力,同时通过经济法基础知识重点课程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经济法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系统思维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逐步发展出自己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色。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意图体现高职高专的职业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重点掌握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适应各专业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应重视“经济法基础知识”中基本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观察、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把“教、学、做、练、用”定位为“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务求符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经济法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占用学时为45学时,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两者的比例为2︰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必需”是指理论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按照这样的层次递进式学习;了解法律规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会解读法律规定—运用法律规定;“够用”是指要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和相关专业需要相吻合,以实际课程占用的课时要求为标准。因此在“够用”的标准下,教师“教”的内容要“精”“准”。“精”的标准就要求选取精当的内容,“准”指选准法律规定,同时教师的讲解也要“精”“准”。
2.实践教学在案例的选取上务求“新”“简”。积极选取最新的案例,跟踪经济法发展的前沿,力求做到与现实同步,充实教学内容。“简”是指选取的案例既要简约又要符合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需要,要选用有递进层次和层层深入性的案例。
三、教学内容应具有的针对性与应用性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经济法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相关专业开设,由于每个专业面临的岗位关键技能不同,决定了每个专业的教学略有不同。会计电算化专业本课程作为会计资格考试课程之一,可以设计考试系统;其他专业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同的条件下,考核内容这方面就没有硬性要求而是主要采取了案例引导教学法。
针对课程性质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根据经济法律的适应经济形势需求不断变动修改的特点,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需求重点讲解相关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新颖,更能反映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更能适应学生,充分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比如,在内容选取上我们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对于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规定详细讲解,为将来学生的自主创业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性
“教”是指理论知识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法律规定,解读法律规定,然后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即了解法律规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会解读法律规定,采用这种方式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内容。
关于“学”,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方法实现的目的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二者之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教会学生学”,当然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
“教师教学生学”的案例引导教学模式即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在讲解某一个章节内容时,流程如下:
举具体案例实例(选取典型案例)—引出本章具体内容—指出问题。 教师讲解本章节具体内容—再进一步解决所举的具体实例—发散思维举相关案例,提高学生能力(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可以选取教师举例和学生举例两种方式,实现互动)。
【摘要】如何构建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体系是贯穿会计发展史全部过程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自然科学完成理论构建所使用的公理化方法的起源观念为基础,结合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的自身特点,探讨了公理化方法在会计应用中的可能贡献并提出了用公理化方法重构会计基本理论结构的理论框架与具体思路;在此基础上,以稳健主义在构建公理化的会计基本理论中的特殊作用为例,具体说明了会计基本理论公理化过程的实现途径。
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问题贯穿于会计发展史的各个阶段。理论方面,对于会计基本理论整体结构的宏观认识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会计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深化对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实践方面,会计规则的质量不高是国内外众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存在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吴联生,2002),而会计基本理论中的诸多内容都直接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从会计理论中稳定的核心观念出发,建立一个具有开放性的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使理论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将有助于解决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问题。本文拟以自然科学完成理论构建所使用的公理化方法的起源观念为基础,结合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的自身特点,提出用公理化方法重构会计基本理论结构的理论框架与具体思路;在此基础上,以稳健主义在构建公理化的会计基本理论中的特殊作用为例,具体说明会计基本理论公理化过程的实现途径。
一、公理化方法的核心思想及其在会计研究领域应用的可能贡献
公理化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独立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之中,是一种关于整理科学理论知识结构的方法论。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在他的《几何原本》中,从已有的相对分散的几何学定理中选择少量原始概念和不需证明的几何命题作为定义、公理、公设,使之成为全部几何学的出发点和逻辑依据,然后运用逻辑推理演绎得到其余所有几何命题;欧几里得由此创立的演绎体系称为实质公理系统,而他用来对几何学知识体系进行重构的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张家龙,1983)。希尔伯特(David·Hilbert)后来进一步提出了形式公理系统,与实质公理系统相比,涉及的概念是未加定义而由公理加以刻画的初始概念,对初始概念进行不同的解释,一个形式公理系统可以有不同的论域②。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为公理化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公理化方法的应用之一是利用形式逻辑建立学科理论知识的关系。关于形式逻辑在会计基本理论发展中的作用,利奥·A·施密特教授曾做过有益的探索。他提出,演绎逻辑是“通过显示讨论中的某一现象是一种公认判断的特定例证或应用,从而形成结论的过程。公认判断在专业上称为大前提,特征事实的表述则称为小前提。”而且,他还尝试着列举了三个会计方法中的大前提以及如何运用三段论式的演绎方法表述存货计价的方法。他在研究中将演绎的方法引入会计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他仅仅看到在会计师的日常工作中的确存在着一些观念性的公认的前提,而他们所做出的判断又往往是基于某种前提的暗示,但是对于这种暗示的实质并没有加以揭示。而且,他没有具体解释这些前提在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理论本身发展所可能遵循的途径。他的观点还停留在对会计活动的直观感受上,而尚未将其与公理学以及数理逻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上升为一种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因此也没能指出会计学演绎方法的本质。
本文之所以要借助公理化方法的起源思想重构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基于两点理由。原因之一在于公理化方法自身的一些优点:首先,公理化方法保证了定理的逻辑层次性。定理都是从公理出发通过严密的推导而得到的,每一个次级定理又都是从上一级定理演绎而来,从而有效避免了理论表述中可能存在的循环定义问题。其次,公理化方法保证了定理的正确性。人们只需验证少数几条公理就可保证定理的正确性,弥补了人类经验的不足,为理论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形式系统构建的理论能够揭示出各学科对象领域中丰富的逻辑联系,使研究者在现有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范围内对理论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发展知识,对该领域中的事物和现象做出合乎逻辑的预言和猜测(郭泽深、周肆根,1995)。再次,公理化方法有助于学科结构的简单化。简单程度是理论自身完善的一个主要标志,“科学的实际进展是受着经济和简单这一准则支配。”“新理论要是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简单性和美观,也决不会被接受。”(菲利普·弗兰克,1985)恩斯特·马赫则提出思维经济原则作为科学事业的调节原理。他指出,“科学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尽可能用最少的思维最全面的描述事实的极小值问题。”(约翰·洛西,1982)如果对其思想加以批判地继承,显然,公理化方法在这方面显示了突出的优越性。
原因之二,也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本文之所以提出借用公理化方法的起源观念对会计基本理论进行重构,而非直接照搬自然科学公理化的现成方法,是考虑到会计学目前还不能够用规范和严格的形式化语言来描述(这是公理化方法应用于科学知识重构的重要条件),但是从公理化方法的起源探寻其核心思想,可以看到其在会计基本理论结构的构建中仍具有应用的可行性和很好的启示意义。公理化方法根源于古希腊人的一种认识,即自然界是有秩序的,并且始终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人们不仅可以探求自然界的底蕴,还可以预测它的未来(朱家生、姚林,1999)。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同样存在着一种秩序,它并不以某种社会现象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人们对某一现象所持有的可以达成共识的观念或态度。这就是博兰尼(M.Polanyi)所谓的自生自发形成的”多元中心秩序”(polycentricorder)。他指出,“当社会的秩序是通过允许人们根据他们自发的意图进行互动的方式———仅受制于平等一致适用于人人的法律———而实现的时候,我们便拥有了一种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的系统。我们据此可以说,这些个人的努力是通过他们发挥其个人的主动性而加以协调的,而且这种自发的协调又通过其对公益的助益性证明了这种自由的正当性。”(哈耶克,1997)具体就会计学而言,这种自生自发的秩序就表现为会计基本理论中稳定的核心观念。
二、会计基本理论公理化的理论框架与具体思路
本文研究的问题不是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应该做如何的修改和补充以及怎样实现这些任务,而是侧重于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问题,寄希望于描述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知识增长方式。对于会计领域的知识而言,其发展进程大致遵循如下路径:最初,由那些经常处理会计业务的早期会计师们积累了对于会计学的直觉了解,而后,人们从中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总结并按照某种方法或依循某种途径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使之组成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的会计理论体系。在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过程中,公理化方法是进行知识重构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弄清会计学中的公理是什么,具体应该如何进行推理。
用演绎的公理化方法对现有的会计基本理论进行解构和重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完成对现有会计基本理论的筛选和排序的工作。公理系统中初始概念和初始公理来源于对已有的某一知识领域所有规律的筛选和比较,从中找出更为基本和原始的规律作为其他规律的出发点。这样,就要求一门学科公理化前应当完成相当程度的知识储备,即已经总结出了大量的规律可供选择以构建逻辑系统。回顾会计学发展史,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和一些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为公理化做好了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初始”的含义具有相对性,一些在经济学中需要定义的概念可以作为会计学中的初始概念出现,这并不会影响到会计公理系统的逻辑性。比如“经济资源”,在经济学中,我们将其定义为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而在会计学中,我们将会用这一概念定义资产和负债,但显然经济资源本身并不需要精确的定义。寻找会计学的初始概念和公理,近似于研究会计基本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对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目前有如下七种观点: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吴联生,1998)。从公理化方法的角度分析,会计基本理论的逻辑起点应该具有公理的性质。笔者认为,会计惯例可以成为会计公理的组成部分。利特尔顿(1989)认为“惯例”是一种习惯性的规则、法规或要求,它们或多或少地通过共同的赞成或默认来确定。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会计惯例指那些抽象的偏好而非具体的会计实务中的惯用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用“会计偏好”来取代会计惯例可能更容易避免误解。只有在会计基本理论的实质及其内在联系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而不再被当作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述时,它才可能较好的指导实践。无疑,会计惯例(会计偏好)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公理系统的一大特点是在后面出现的定义和命题总可以由前面的定义和命题推导出来,因而概念和命题的出现顺序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要重视会计概念结构的层次性及其内在的逻辑性,相对更加根本的会计定理应该排在靠前的位置予以阐明。这一点,就像我们在定义无形资产之前应当明确资产的概念一样。
其次,尽可能将会计语言变成能够量化的语言,只有在会计基本理论中出现函数形式,其公理化进程才能取得较为深入的发展,这对于会计国际化问题也不无裨益。会计和数学的产生都是源于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对经济活动记录、计量的需要,在古代会计产生的最初的几百年里,簿记与数学并没有如今天这样明显的区别。而后来,数学更加倾向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而会计则专注于对具体经济业务的记录。但是,不可否认,会计中的很多概念都具有函数的性质,即代入有关的变量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值来反映某一特定情况下的函数值。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确定函数的表达式。后文中笔者将尝试用模糊数学的一些方法来处理关于稳健主义是否遇到事实反驳的度量问题,希望可以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启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由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环境的相互影响决定,用公理化方法处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应当通过事实反驳建立开放的演绎体系。在自然科学中,事实一般是指客观的自然现象,事实反驳通常表现为按照理论推导的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结果不一致;而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将秩序定义为人们自生自发的选择,当我们按照某种既定的方式行动而遭到广泛的反对或者得出的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不一致时,这种秩序的存在才真正为人们所意识到,于是我们说出现了事实反驳。李未(2000)认为:事实反驳的概念反映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假说是否成立取决于从假说中推出的每一结论是否与人们的观察与实验一致,而这些都来自形式系统外部,与逻辑推理无关,这正是建立开放的逻辑演绎体系的原因。开放的演绎体系意味着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并且这种交互作用的影响可以精确地描述。这样一种与环境相调适的秩序,显然不可能通过集中指挥的方式得到建构,因为关于这种环境的知识乃是由众多的个人分散掌握的。这种秩序只能产生于作为社会要素的个人间的相互调适以及他们对那些直接作用于他们的事件的回应的过程之中。
三、会计基本理论公理化的具体尝试
会计基本理论中的“秩序”在会计中可以表现为人类一种本能的需要。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很多会计准则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稳健主义的倾向。斯托布斯(Staubus)在调查了财务呈报准则后得出结论:稳健主义大约是1/3的会计准则的主要构成。在自愿性惯例中,也存在稳健主义,如选择后进先出法(LIFO)计价存货或采用比经济折旧更快的折旧方法(威廉·H·比弗,1999)。稳健主义的理论来自于中世纪早期被审计的庄园管家的自保对策(迈克·查特菲德,1989)。稳健主义被众多会计信息披露者所采纳,并不是因为其被列为会计规则中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是因为它的确是出于人的本能的一种需要。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稳健主义可以成为会计基本理论公理化系统中的一条公理,因为它的存在是不可解释和不言自明的,换言之,它具有公理的初始性。其次,这种秩序也可能近似地表现为利益相关人公共选择的结果,作为整体性社会秩序的“公理”不仅是由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达成的,而且更是由行动者于表现为一般性抽象结构的社会行为规则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哈耶克,2001)。由于与这种秩序有关的知识被每一个社会成员分散的掌握,而且有一部分知识并不能为语言所表达出来,即存在哈耶克所说的“默会知识”,公共选择的效度和信度成为某个会计学命题能否作为公理的约束条件。
经济学中,詹森不等式常用来描述风险规避的决策者,其基本意思是风险规避的决策者总是感知到某个无风险货币量比等额的有风险货币量带来的效用大,其芬纽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是一条上凸的曲线。而曲线的曲率,即阿罗-普拉特绝对风险规避系数越大,表明该风险规避者越趋向稳健。行为主体对于稳健主义的偏好程度可以用绝对风险规避系数代入隶属度函数求得,结果是一个小数。A·卡夫曼在其著作《模糊子集引论》(1975年版)中列举了14种隶属函数,我们可以根据每种隶属度函数的性质和公理的特点选择使用。
对于已知的若干公理x1,x2,x3……(稳健主义只是其中之一),公认的秩序偏好用A表示,每个决策者都会有一组自己的偏好B,n代表该决策者对相应的公理的偏好程度,即代入隶属度函数求得的结果,这样,就构成了两个模糊集之后,我们可以用闵可夫斯基距离或者贴近度(闵珊华、贺伯雄,1985)来衡量该决策者的决策与秩序偏好的模糊度,即在多大程度上该决策者的决策与整个秩序的偏好是一致的,从而判定是否出现了事实反驳。因为根据对稳健主义偏好程度的不同,我们会有一些已经积累的与之分别对应的备选方案,例如会计计量和会计确认中的各种可能手段,当出现了事实反驳时,有必要考虑对现有的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进行修正。实际上,会计基本理论的初始的公理系统就是长期会计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会计偏好,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通过新假设和事实反驳,处于自我完善中的会计基本理论构成了一个渐进的知识序列。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序列的极限将收敛于会计学的“真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所论述的将公理化方法应用于会计基本理论的解构与重构的理论基础和可能的实现途径,仅仅是公理化方法在会计学领域中应用的冰山一角,目前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同时,本文也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认识问题的角度,在演绎方法之外,还有归纳、试验、比较等许多研究方法可以使用。
参考文献:
A·艾鲍.周民强译.1990.早期数学史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安德鲁·马斯·科莱尔.刘文忻等译.2001.微观经济学(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菲利普·弗兰克.许良英译.1985.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泽深,周肆根.1995.公理化思想与科学知识的增长.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哈耶克.邓正来译.1997.自由秩序原理(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哈耶克.邓正来选编译.2001.哈耶克论文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利特尔顿(Littleton·A·C).林志军译.1989.会计基本理论结构.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李未.2000.李未院士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迈克·查特菲德.文硕等译.1989.会计思想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闵珊华,贺伯雄.1985.懂一点模糊数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王东临.1994.关于逻辑的几个问题.哲学动态,增刊
王宪钧.1998.数理逻辑引论.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威廉·H·比弗.薛云奎译.1999.财务呈报———会计革命.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吴联生.1998.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述评.会计研究,10
吴联生.2002.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经济研究,4
约翰·洛西.邱仁宗等译.1982.科学哲学历史导论.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技能型劳动人才,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批对社会懵懂,错失高中升学机会的新生,理论接受能力原本薄弱,更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可言。而《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中职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专业课的了解非常少。为了加强新生对专业课的了解,增强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开学初应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一方面由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场、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等情况,一方面邀请望往届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学生在校努力、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了解实际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帐簿、报表等资料,观摩实习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广大职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精神。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财务制度、法规是否能够贯彻执行,关系到国家资金、财产物资能否正确使用。因此要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能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职业德行意识,陶冶高尚的会计职业情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成为业务上精通、政治上放心的会计人才。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1.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把主导与主体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民主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与机会,师生教学互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主动业务探究转变,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
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应该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会计是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是现代会计教学的主流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底子薄,无任何专业基础的学生。对于其中的会计理论知识,案例具有重要意义,将抽象的理论寓与生动具体的案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经济业务发生时,首先取得填制原始凭证,然后会计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并据登记会计帐簿,期末对帐、结帐,并编制会计报表。要使学生掌握好这些基本技能,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凭证、帐簿、会计报表格式、种类填制、登记及编制方法,应直观演示凭证填制、帐簿登记过程。采用传统课堂讲授,凭证填制、帐簿登记操作过程会受到限制,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够将授课内容通过语言、文字、图标、现场录像等多种形式,动态静态想结合方法直接传送给学生。将课堂上难演示的操作过程,通过多媒体连续演示,能直观、生动、形象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将各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优势。
四、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模拟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将自己置于现实工作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为毕业后尽快从事本职工作打下基础。模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和示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并做到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
《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有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对于单项实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在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让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问题。例如在讲解完凭证帐簿的种类格式、填制方法后,就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簿。从具体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全部课程学完后,便是综合实训,从填制凭证开始,登记帐簿,编制报表一个流程进行综合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加强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改革考试方式与内容,促进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考试改革以 “实践性”为中心,狠抓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突出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增强对会计实际操作内容的考核,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耐心、严谨、规范、整洁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考试分两个阶段。上半学期考查学生会计基础知识,下半学期则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考试题型与内容,立足于会计具体业务,杜绝抽象性纯理论考核。实践性考试考核学生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表格的编制等。事实上,在考查学生实际业务操作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两者相得益彰。学期总成绩,综合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定,分数比例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确定。
六、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启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知识。会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准则”及相关“制度”等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适时的变动。只有使学生“会学”,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学为不学”的目的。至于学法指导的形式可以渗入课堂教学,也可采用其他形式,比如: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搞讲座、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个别指导等。
总之,《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好坏,对会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着直接影响,对续课程学习会产生重大影响。应充分认识会计基础教学重要性,从各个方面采取效措施,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萍:提高会计课堂教学效果途径的探讨 《会计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