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一、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
(一)完善的核算体系
在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在遵循国家相应规定的基础之上,进行独立建账和核算,同时以月为单位进行并账处理。这使得单位的基建支出脱离大账的现状得以改变,且账务的核算体系也得以完善,与国家预算体制的改革精神相符。
(二)国资的管理被加以强化
国家财政部36号令中提到,“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在新制度中也提出“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并且作为了财务管理的重点目标。例如,在其中规定对于国资管理上要采用收益和支出完全分离的管理方式;国资若出售,所有收入在扣除对应税费后,所得净收入必须上缴国库;把长期股权归入待处理资产损益进行核算,而相应的基金方面的减少则上缴国库。
二、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新会计制度使报表列示里的事业结余和收支的勾稽关系不明晰
新会计制度针对上缴国库部分集中支付的问题做了较大规模的改动,形成了一套新的财政资金的管理和核算的体系。对于财政资金的补助在做结转和结余过程中新制度规定,对政府专项拨款的补助,比如大型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等,在入账时直接规划为转接结余。这样会使财政补助资金收入在做结算时因为未经过事业收入的扣减支出而变相成为事业结余的增加,因而事业结余的核算口径被无形增大,也使得随后在报表列示里的结余和收支的勾稽关系不明晰。
(二)将财政的补助款项的结转余归属于净资产的核算对反映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负债水平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增添了财政补助结余和财政补助结转两项,以此作为资金的项目完结结余和资金核算时阶段性的结余,另规定了资金的结转和结余两项的处理方法。其中指明,资金的结余视具体状况而上缴国库的存在性;资金的结转应在随后年份作为开支继续使用。从财政的结算角度分析,财政补助结余和财政补助结转这两项应归于负债类,但从会计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两项却被归属于净资产的类别。这样会出现净资产在跨年度之间出现大幅增减的可能性。另许多以前基础建设的技术改革资金作为专项的应付款项挂账,现在只作为净资产类别在报表中列示,也会使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产生较大变化。
(三)新会计制度只是侧重解决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现实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并没有给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应的指导作用
在制度中只是侧重解决在现实中出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将财政的集中支付的核算和基础建设项计进大账,但并没有在原先的模式、体系、理念上有所完善。尤其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以脑力劳动为主,而脑力劳动在核算上面无法精准体现其价值,这一长期影响单位成本计价的突出问题在新修订的制度规则中依然没有被合理解决。
三、对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若干想法
(一)会计制度在脑力劳动计价和核算上应有所突破,分级分类形成人力定价模型
脑力劳动成本不像一般的人工成本,不能被简单地计入项目的直接成本,因为脑力劳动成本无法用数字计量。若根据各军工单位的项目难易程度和各科研单位级别的高低来制定一个全新的人力定价模式,将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会较为有效地处理会计核算和项目投入成本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二)国家财政部应根据对事业单位改革不同的任务和性质,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上做出区分和给出合理有效的指导方向
目前中国的各类事业单位,也包括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都在逐步进行改革改制过程中,之后军工类科研事业单位将有可能被分为不同的类别。而类别不同,相应的经营运作模式和单位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也自然会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尤其是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国家财政部也应该根据分派的任务和性质,结合各单位不同的特点,对其在会计核算的制度和方法上有所区分,并给出合理有效的指导方向。
(三)从大局着想和统筹,做出一个能够权衡各个利益部门之间需求的统一而又实用的标准
国家对于科研事业单位各类核算和考核上,各方面如计价和核算以及审计等都存在严重脱节。比如在事业单位核算,经营业绩考核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分别受各大中央机关所管辖,本着为自身利益着想,各部门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衔接,这无疑会影响各类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因此,制度再重新修订时,期盼国家能够从全局着想,制定出一个能够权衡各个利益部门之间需求的统一而又实用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高政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会计核算几个问题的探讨与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0
[2]张育明,张欣,石洪焱等.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与建议[A].2007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8
1.提出全面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行了重新排序和表述,增加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反映的全面性信息质量要求,强调要将所有的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保证事业单位完整的信息质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取消旧会计制度下经济业务事项的重要性原则,对会计报表格式权限进行重新设定。
2.首次引入资产折旧与摊销方法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中实行资产折旧与摊销利于解决资产实际状况不明问题,对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核实管理有重要意义,利于事业单位全面评估单位资产,以“账实相符”的会计管理理念促进优化资产管理。这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由于旧会计制度下,未对资产折旧与摊销,因此在短时间内较难准确反映资产剩余价值,一次性提取资产折旧与摊销也存在困难。
二、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应用要求
1.加强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学习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是市场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是对旧会计制度的修订调整,更是对旧制度的改革创新。从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创新内容可以看出,新会计制度对旧会计制度的内容、形式均有很大变化,严重冲击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以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因此,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实施需要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学习,尤其要对新会计制度的创新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学习,把握新会计制度创新的目的和内涵,指导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完善事业单位会计职能。不断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会计综合能力,要强化相关法律法规、会计规范的学习,也要不断充实《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知识,夯实新会计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
2.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水平
提升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可以降低事业单位会计错误几率,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效率,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信息化系统融合建设刻不容缓。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下,由于事业单位涉及项目、财政专项经费多,均需要实行独立管理,以项目进行核算管理,对事业单位核算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事业单位亟需提升会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引入事业单位会计系统,对原有会计系统进行改革创新,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促进事业单位实现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加快事业单位国际化发展步伐,助推事业单位会计深化发展。
3.加强事业单位工作协作和资产管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弊端 改进措施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国家财政部在199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政总事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开始不断地暴露出各种弊端。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
(1)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事业单位会计目前采用收付实现制,只将本期所有现金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所有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这样就会造成当期的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从而使得不能如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另外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事业单位才按拨款金额确认购入的材料物资,假如采购跨年度,那么将不能完整的反映出该项经济业务活动。因此,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
(2)关于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提取折旧,而是提取修购基金,并且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是根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这样不但不能反出映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固定资产不断的磨损,使得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造成虚增净资产,账面价值与现实净值逐渐背离。此外事业单位的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用,那么业务活动成本相应也就不包括折旧费用,相当于人为的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而且不能真正的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3)关于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严密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备。由于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重视成本管理,致使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和程序严重的弱化,对于较为复杂的无形资产无法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因此大多数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没有入账。此外事业单位无形资产转化利用率很低。原本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及寿命是有很强的高效性的,但是,由于无法认清其价值,致使有些科技成果研制出来后,既不积极地转化为生产力,又不向社会推销,严重的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
(4)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的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而这实际上相当于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项目列示不科学,而且也不符合资产负债表既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类要素,又包括收入类、支出类项目的规定。因此,目前事业单位这种格式的资产负债表需要改进。
二、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弊端的措施
(1)修正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
当前在新公共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应朝着权责发生制的方向进行改革。事业单位的收人和支出的核算均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样,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才能完整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收入和支出才更加的真实,才能对不同时期不同事业单位的收支进行纵向跟横向对比.从而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绩效以及节约资金。
(2)改进固定资产核算
建议事业单位对于外购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取消“固定基金”这一科目,对于购入的固定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直接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对于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建议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同时取消“专用基金―折旧基金”和“固定基金”科目。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可采用直线法,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此外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累计折旧”科目,用以清晰的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3)健全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和增强无形资产转化率
首先要健全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可以根据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分门别类的计价与摊销,在受益期内保证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补偿。另外,对于事业单位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这类无形资产,要协调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和科研科技部门的关系,让他们共同管理好单位的无形资产。还可以建立无形资产转化的中介机构,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运营,充分的利用无形资产,实现无形资产价值的,给事业单位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4)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与内容
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只列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要素,剔除收入类跟支出类项目。另外,可以考虑增加现金流量表,跟企业会计制度相衔接。把现金流量分为业务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部分,清晰的反映出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
总之,事业单位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利益及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一定要进一步的改进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完善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正确的处理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增强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鸿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浅探【J】.财会通讯f综合版),2008,(02)
【2】付梅英.加快高校财务会计改革提高高校会计信息质量『J1.经济师,2009,f01)
【3】刘文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探析.财会通讯,2006,(2)93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同
(一)资产损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由以前的11个资产类会计科目增加至17个,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处理固定资产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在负债类会计科目方面删除了“应缴预算款”,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等,由原来的3个增加至11个,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负债类会计科目充分反映了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和应履行的现实义务。
(二)强调了“财政应返还额度”。为了区别配合事业单位财政直接和财政授权的两种不同的支付方式,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用款和返还额度的确认和财务处理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
(三)会计核算支出类账户发生了变化。在会计核算支出类账户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舍弃了“结转自筹基建”等数个会计科目,这些相对多余的会计科目的删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核算工作的任务量,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四)对报表内容和类型做了新的规定。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报表中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各类附表等无规律地罗列在会计报表中,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原有会计报表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表。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势
(一)财务报表体系更加科学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财务会计报表体系更加重视与会计惯例的有机结合,并将会计科目设置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完整性,能够清晰地表达和反映事业单位的结余结转,为预算和财务等提供详细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国家财务部门加大对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监控力度。
(二)预算编制更加细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预算内外的资金合二为一,视作同一会计主体,推行了新的核定收支、定项补助等预算管理办法,使得预算编制更加贴合实际,降低了不同单位预算编制出现出入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财务部门的管理流程。
(三)具有更加优越的核算基础和主体
首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被纳入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讨论范畴,事业单位的投资、基建、收支活动等都受到会计制度的约束,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加强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其次,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全使用收付实现制,在一些特殊的时期并不能完整的反映该经济活动的特点,如在房屋建造项目方面,在整个工程期中会出现收支分配不均匀的情况,导致计算余额时出现问题,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可以对部分账目使用权责发生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某些经济活动的不足。
(四)更加适应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满足财政改革的需要
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应返还额度”和“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提高了事业单位核算财务收支的准确性。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对会计核算范围的影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范围由国内扩大到了我国境内事业单位,明确了事业单位基建投资明细,另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增加了分类收支和具体预算,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对会计核算方式的影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高了对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的细节要求,要求财务部门提供更加详尽的附注信息和说明,同时要求事业单位对会计原始资料定期进行整理,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依据。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影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资料档案和财务人员体系进行了重新整顿,提高了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性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策略
(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需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利用,减少浪费,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使用年限等进行重新盘查。
(二)优化财务报表编制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加重视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事业单位要完善财务报表的项目、结构等,加强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提高财务报表的实用性,为未来的查阅使用提供便利。
(三)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会计核算的开展需要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化人才,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相关财政政策、理论和方法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可以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纳入绩效考评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四)充分运用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能够对不同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预测,避免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核算出现的失真现象,事业单位要加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结合,扬长补短,提高收支明细的匹配率,保证资产负债表的科学性。
(五)完善会计核算操作流程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操作流程,从总则、会计核算规则、监督等方面完善会计核算实施流程,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
(六)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需要健全会计核算监督体制,严厉打击违规违纪行为,加强监督系统的完善,提高监管部门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科目体系
一、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变化
新制度通过新增、取消、合并、分立、改变科目名称、改变科目核算范围等方式,设计了全新的会计科目体系。新科学事业单位科目体系总体上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协调一致,而在收入支出类科目的设计上体现了科学事业单位的特性。
(一)资产类科目
1.新制度中,资产类新增五个会计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的设置是为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要求,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各预算单位实施的具体体现。“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的设置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更加相符,有利于加强资产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新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实际上是虚提,在资产购置时全额列支出,在使用中虚提折旧和摊销,抵减净资产的“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避免净资产的虚增,能真实地反映相关资产占用的资金数额。“在建工程”科目的设立,要求基建会计并入事业大账中,有利于科学事业单位加强对基建的监督,同时也满足了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需求,强化预算的全面管理,加强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2.新制度取消了“待摊费用”科目。
3.“对外投资”科目根据管理者投资决策的需要分立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科目。
4.“现金”科目修改为“库存现金”,与企业会计相同,未改变科目的核算范围。“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修改为“待处置资产损溢”,扩大了核算范围,旧制度“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财产清查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新制度的“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除了资产的盘亏和毁损处理外,还包括待处置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报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新制度对盘盈的资产没有纳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而是在账面上直接增加盘盈资产的价值。
(二)负债类科目
负债类科目基本实现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新制度中负债类无新增科目,取消了“预提费用”科目,将“借入款项”科目分立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改变部分会计科目名称,将“合同预算款”改为“预收账款”,“应缴预算款”改为“应缴国库款”,“应缴税金及附加”改为“应缴税费”,将“应付社会保障金”、“应付工资”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
(三)净资产类科目
新制度区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核算,规范了科学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得转入事业基金;区分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的核算,专项资金的结转不能参与结余分配,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预算管理规定得以落实。
1.新增“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需指定用途的结转资金。新制度强化了科学事业单位非财政专项资金的核算,年末分情况将结转资金缴回原拨款单位或者留归单位使用,转入“事业基金”科目。
2.取消了“拨出专款结存”科目。
3.“事业结余分配”科目和“经营结余分配”科目合并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包含了“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科目余额的结转金额。
4.“财政补助结存”科目分立为“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两个科目,区分了财政资金的结转和结余情况,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在会计上对其分别核算,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
5.新制度对“事业基金”科目未改变名称,对其核算范围缩小了,不再核算对外投资部分占用金额,该部分纳入到“非流动资产基金”核算。“事业结余”科目缩小了核算范围,因科学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支和非财政专项资金的收支分别结转至“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只是核算除经营收支外的非财政和非专项资金的收支。
6.“固定基金”科目改为“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扩大了核算范围,除核算固定资产占用金额外,还核算了科学事业单位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非流动资产占用金额,并通过明细科目分别核算,这样可以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长期资产占用资金的真实核算和有效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7.收入、支出类科目。新制度适应科学事业单位的特性,强调科研收入和非科研收入,科研支出和非科研支出的核算,区分科学事业单位的主要业务和次要业务,更加凸显科学事业单位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特征。支出类科目设计强调资金来源于财政和非财政的核算,以及区分专项和非专项资金的核算。(1)取消了“拨入转款”、“预算外资金收入”、“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结转自筹基建”、“研究室(车间)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税金及附加”科目。取消科目中如“拨入转款”、“拨出专款”等不符合实务的科目,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调整到其他的科目中列支。(2)将“技术收入”、“学术活动收入”、“科普活动收入”、“试制产品收入”合并为“非科研收入”,并按此进行明细核算,明细科目新增教育活动收入。将“科研成本”科目调整为“科研支出”科目,将“技术成本”、“试制成本”、“学术成本”、“科普成本”科目合并为“非科研支出”科目,也按此进行明细核算,明细科目新增教育活动支出。可见科研和非科研收入与支出只是科目核算级次的变化,核算内容基本保持不变。(3)新增“支撑业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其他支出”科目,适应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有利于管理层分析单位各类支出结构的合理性,也有利于主管单位及社会了解科学事业单位科研支出占整个事业支出的比重,是否发挥了科学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单列“后勤保障支出”能区分科学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和管理职能。
二、科学事业单位科目设计体现了会计目标的多重性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指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做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新准则把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定位为“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兼顾决策有用观”的模式,科学事业单位作为行业事业单位的一类,其会计制度设计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尤其是在收入、支出、结余类科目的设计上。要求“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等支出科目要根据资金的来源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是否专项资金进行明细核算,以及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进行明细核算,并在期末分类结转收支到各类结转和结余科目,达到分资金来源、分专项和非专项核算各类资金的收支结余,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达到会计目标多重性的要求。
三、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运用中的难点与建议
(一)支出类明细科目体系庞大
支出类科目按照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需要分资金来源、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等进行明细核算,即按“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等级次进行明细核算,需要符合制度要求和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需求,至少设置五级次的明细科目,第一级次为“科研支出”和“非科研支出”,第二级次为在第一级次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第三级次为在第二级次下设置“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等科目,第四级次在第三级次下设置“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科目,第五级次科目需要根据内部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的需要设置,如在“工资福利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缴费等五级明细科目;在“商品和服务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电话费、差旅费、会议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培训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交通费、劳务费、税金及附加等科目;在“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离休费、退休费、退休津补贴、医疗费、抚恤金、住房公积金等科目。
符合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预决算的编制以及各部委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要求,支出类科目必须设置到五级次,非科研支出科目设置到六级次。非科研支出的六级次科目和其他支出类科目的五级次科目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增减外,其他级次的都不可取消。若取消二级次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则无法满足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需求;若取消三级次的财政补助支出等明细科目,则期末无法分资金来源和专项资金进行结转;四级次的科目也是满足预决算的需要设置;五级次科目满足各类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需要设置。所有支出类科目按此设置要求则相当的冗长,远比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和企业会计科目体系复杂。
对于庞大的支出类科目体系,可以考虑删减划分意义不大的科目,简化会计科目设置,通过财务软件进行辅助核算,并重点通过会计报表的形式反映各类管理层需要的会计信息,而不应把所有的会计信息通过各会计科目来体现。
(二)会计人员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新制度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作了较大调整,科学事业单位按照制度和管理要求设置了庞大的会计科目体系,会计人员需要对新制度准确把握,认真理会各会计科目的含义,对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尤其是对收入支出的经济业务处理,会计核算科目前后不一致,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可靠性,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判断。
(三)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让人产生误解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容易让人理解为非财政补助结转的结余分配,而事实上二者反映的是不同资金的结转余额。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主要核算的是事业结余的余额和经营结余的贷方余额的结转金额,年末进行分配后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事业结余核算的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经营结余核算的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因此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核算的主要是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收支的结转余额。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的是科学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支的余额,年末余额视情况转入事业基金。所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是不存在直接联系的。建议增设一级科目非财政补助结余,在此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明细科目,年末将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进行分配。
进入21世纪新形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这就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其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转中,会计制度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单位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在辽宁东戴河新区财政局的多年的相关工作经历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些许问题及相应的改进计策进行分析、探讨,希望通过这些对策可以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带来一些帮助,以促进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进行变革,然而改革幅度虽然较大,但在研究和实施方面都还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致使反应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收付实现制,又称为现金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入、支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处理财务活动的。随着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越来越表现出了它对新体制的不协调性。一方面,收付实现制只是将收入和支出简单地规划到当期费用列支之中,凡属于本期已获得的收入,不管是否收到现款,均录入本期收入列支之中,同理,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现款已经到账,也不录入本期收入列支之中,这样一来,就不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当年的收支结余,不利于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及防范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全面,并且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无法反应。随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被要求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提高绩效,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无法做到,甚至会对事业单位作出决策产生误导。
(二)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导致信息反映不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前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几点问题,极大地限制了事业单位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所服务。一是固定资产的核算问题。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核算固定资产时,只核算其原值,而不计其折旧,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耗等情况致使的资产贬值不予确认和记录,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得到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二是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首先,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清,往往会忽略无形资产的入账,或者即使入账,也没有完整健全的核算体制,这就很难真实准确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其次,事业单位不重视无形资产的利用,导致无形资产的闲置。对于新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事业单位不及时地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将投入的科研资金转化为收益,这就导致了无形资产利用率低,而且付出的资金得不到收益,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浪费。无形资产的浪费大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
(三)会计报表有时无法完整反应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会计报表是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参考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现行的会计报表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会计报表的完整性迫在眉睫。首先,会计报表只反映财务活动的实际发生数,而不反应预算数,及其与实际发生数之间的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这样一来,会计报表无法反应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不利于事业单位进行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其次,会计报表无法完整地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也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等的披露。现行的会计报表只能反映事业单位的有形资产,而且对固定资产的反映,也仅仅局限于其净值,而不反应其折旧。现如今,无形资产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但传统的会计报表却忽视无形资产,这就导致使用者无法了解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的竞争优势。最后,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附注及附表反映的信息过于简单,不全面。报表附注是进行报表分析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如今的报表附注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信息等,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信息化时代。
二、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计策
当前形势下要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改进会计制度,应该从以下对应的几方面进行改进,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一)修正会计制度收付实现制,准确反映财务状况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越来越不能与新体制协调。鉴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都有各自的利弊,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应允许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并且不仅仅局限于经营业务上,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笔者基于目前已经研究出来的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各项收支业务,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制度基础。即分别完整的列明各个收益期间的支出与收入。这样有利于完整地进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其次,将权责发生制引进对外投资。采用收付实现制无法按合理的比例划分投资成本与收入,不利于看清投资的真实情况,引进权责发生制,就可以在投资期间分期确认投资的成本支出与收益,有利于规避财务风险。最后,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使其有一个更广阔完整的认知与眼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除了上述改革措施,事业单位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在财务活动中并用,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
(二)改进相关会计要素的核算,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完善会计核算制度迫在眉睫。首先,改进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均衡,不应该按照固定资产的来源录入,而应该直接收录于“固定资产”科目。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录入时,应计入“累计折旧”科目。事业单位应参考相关规定并与实际情况结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应该仅仅利用传统的核算方法,不予创新。其次,改进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大部分事业单位忽略对无形资产的收支录入,而即使部分事业单位记录无形资产,采取的录入方法也是把除长期以外的全部非流动资产合并到一起记账收录,这就导致了使用者根本无法看清无形资产的实际情况。事业单位应制定无形资产核算的新方法,应当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等科目。最后,转变会计核算的基础,使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引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不仅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而且还能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实际收入与支出。权责发生制能正确地核算事业单位项目成本,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利润计算,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效益。
(三)增加会计报表的汇报项目,加大报表披露力度
由上述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会计报表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使其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如今的社会。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增加会计报表的汇报项目。由于现行的会计报表无法准确反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的价值,应结合各个资产的实际情况增加对其的描述,大大加强会计报表对其的披露力度。例如,建立健全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增加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描述,增加专项资金收入与支出项目,二,增加会计报表附注及附表。以往的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过于简单,造成了报表分析的困难。财务报表附注应当提供所有对使用者作出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信息。例如增加对表外项目的记录,增加对非会计事项的表述、对预算数与实际发生数产生差异原因的分析等。这样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有利于使用者进行会计报表分析,并且加大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披露,有利于事业单位规避财务风险,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 会计模式 创新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单位没有科学的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核算基础采取的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两种会计核算基础并行的核算制度。在原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和会计环境中,这种会计核算制度为加强我国的公共资金管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结构的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和变更。农业科研单位在确认当期收入时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式,该种记账基础只记录了以现金支付的支出,而没有反应没有用现金支付的隐性债务,这样农业科研单位反应的盈利状况和负债情况都是不准确的,这就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对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比较差。此外,由于企业只有在支付金额时才能确认支出的发生,这样科研单位对其成本的核算就成了一个难题,那些已经发生尚未支付的费用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单位成本不准确,也不利于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成本控制。
(二)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要素没有合理划分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要素要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其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农业单位的净资产是其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是由国家或者其他组织投资兴办并由事业单位拥有的,在价值量上其数值等于总资产减去负债的金额。这里的净资产仅仅是数量上的概念,不能明确说明净资产这个会计要素的性质。此外,现行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的净资产包含基金项目和历年累计的余额项目,也包括当年的结余项目;包含存量指标的同时也包含流量指标。同一个要素之内包含不同类别项目使指标变得不利于分析和使用。
二、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的创新
农业科研单位现在最重要的会计模式创新工作就是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式。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要求科研单位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的当期就确认收入或者费用,并不考虑现金什么时间支付或者收回。因此,收入反应的是在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数额,支出则反应在会计期间内应该支出的金额。权责发生制,顾名思义,它是在会计分期的基础上,计量会计期间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财务成果,这是一种综合地反应会计主体在一段时期内经营业绩的成长的核算方式。农业科研单位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方式进行会计计量,能综合反应其单位情况,例如其举借的外债,其拖欠的职工工资,其应收而未收到的服务收入等等;权责发生制也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成本核算,便于其成本管理,因为不管任何单位要精细地进行成本核算,必选选择权责发生制的模式进行核算,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单位内各部门在经济活动中履行责任的情况。
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创新还要把会计要素重新划分,农业科研单位的净资产应该分解为基金和结余两个要素。因为基金要素不包含负债的因素,也能反映科研单位使用资源的限制,并且农业科研单位的基金要素划分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设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项基金的规定;而结余刚好可以反映本期的发生额,和基金这个期末余额指标可以对应。
农业科研单位还应该在会计报表体系上进行改建和改善。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披露的信息很少,不能满足使用者对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完整的会计报告应该包括基本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表和企业的财务情况说明。但是,伴随着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会计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对会计报告之外的情况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例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单位的负债情况、单位面临的或有事项和非主营业务内的项目等等。此外,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像普通企业一样编制现金流量表,因为近几年来,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复杂,经营的业务也越来越广泛,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管理者和债权人想要了解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仅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农业科研单位应该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内收到的现金,它可以反映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期间内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收到或支出的现金。科研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让报表的使用者直接、直观的了解到最准确的现金流量情况,预测科研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
参考文献:
[1]詹丽香,沈新芬,夏海英.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
[2]周琦.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的创新[J].湖南农业科学,2007
[3]戴静.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经济发展;事业单位
1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新的形式与政策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在逐步进行改革与发展,但是在很多措施实施方面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
1.1收付实现制的使用不能正确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收付实现制的意思是款项实际收入支出来体现费用的发生,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收付实现制一直用于其中,而企业所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协调性越来越明显。比如说,这个月支付的是上个月未支付的水电费,则上个月的水电费将计入这个月的费用支出,这个月还支付了这个月的水电费,那么这个月水电费也是这个月的费用支出,所以凡是本期获得的收入与支出的费用,不管是不是本期的,都以实际收入、费用支出的具体时间为标准来记录。这样一来,就不能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每月每季的实际财务状况如何,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当年的结余,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改进不能提供帮助,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此外,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下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够全面具体,不能反映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为了提高绩效,会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将会被强制要求,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不仅不能满足这点要求,而且有可能在做决策措施的过程中起误导作用。
1.2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信息存在虚假性
我们都知道会计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但是会计核算职能是最基本最首要的职能,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所以,会计核算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以固定资产的核算为例。首先,固定资产的核算问题,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所以,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而现如今的会计核算在计算固定资产时,只计算其原值,并没有对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消耗进行核算计提折旧,导致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出入,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真实准确。
1.3财务报表无法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财务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附注组成。财务报表是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将来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做出重要的参考。首先,会计报表只反映财务实际的支出额,而每一次的支出都会有预算值,但是预算值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没有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这样会让事业单位在资金支出方面得不到改进,不利于事业单位进行投资决策的经营管理。
2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
2.1修正相应会计制度,准确反映财务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趋向于全球化,我国事业单位应该紧追时代潮流,采取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的财务核算方法,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期末核算[1]。此外,采用权责发生制也可以合理地对收入与支出进行核算,有利于企业和事业单位更好地对外进行投资,合理规避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经营风险,使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保持长久稳定发展。
2.2增加对会计报表的披露程度
由于企业和事业对财务报表的准确度不够重视,导致报表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许多问题,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单位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的相关核算科目,能够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更能体现出无形资产的存在价值。另外,增加会计报表附注及附表,为信息不明确的科目提供了有效的记录条件,使决策者能够及时提取有效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改革,更是对财务报表的披露,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单位更早发现风险并且进行相应的调整,促进单位良好发展。
3企业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一的关键因素
3.1企业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相似之处
我国把会计分为两个体系:一是企业会计,二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会计制度的改革力度也随之加大,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差别也逐渐缩短,甚至在很多方面趋向同一化。此外,这两个会计制度的核算原则与会计等式基本相同,在财务报表编制和分析上面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综上所述,这为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一提供了条件。
3.2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一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与财政方面的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入,大量的事业单位改变了原有的纯国家拨付经费的局面,财政收支更加趋向多元化,并且从原有的只注重经济效益转移到强调核算成本的方式上来。这种方式的运用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让一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向企业制度靠拢。为今后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一提供了有利空间。
3.3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一的必要性
从目前实行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来看,两套现行制度看似彼此不一致,实则大同小异,二者之间的重复较多,而不同之处也存在合并的可能性,而且有些不同之处是企业单位长期发展留下来的精华,是其会计核算过程中必须保留的程序,例如净资产的建立、实行支出核算等。当然,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中还有许多核算方法需要改进,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4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一需要改进的问题
4.1从资金来源矛盾看固定资产价值与固定基金
第一,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大多用固定基金来反映[2],但是这种付款方式无法提供出资人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第二,事业单位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完成最后一笔支付之前,已经分别记录在负债与现金资产中,二者两部分恰好反映了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从而使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的科目失去了意义。
4.2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减值准备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单位依然采用成本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但由于无论固定资产的用途是什么,它的价值一定会随着使用而减少,而以收入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固定资产现有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由收付实现制向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转变,相关管理者以及出资人都要合理掌握资金的运用情况,而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资源,要求财务报表必须明确相应的会计科目,真实反映企业资金的运动。
5结语
就目前形势来看,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解决。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的事业改革制度已初具规模,企业与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合并的大背景下,要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弥补,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为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一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一、与行政单位会计分离,形成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前,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统一执行财政部1988年颁发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区别越来越明显。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看,事业单位主要用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行政单位主要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从事国家管理。由于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造成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不同。事业单位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要参与市场竞争,行政单位是市场经济的组织指挥者,不能参与市场竞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从市场中取得发展事业所需的收入,行政单位则不能依靠权力从市场中谋取收入,只能依靠财政拨款来满足支出需要。由于事业单位收入的相当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市场,也引起会计核算的许多方面与行政单位不同。所以,就不能像过去计划经济那样,以经费来源都是财政拨款为标志,将它们划归一种类型,统一执行一个《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应该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二、采用“准则”加“制度”,并用“准则”和“通用制度”规范、指导特殊行业制度的法规模式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规定比较明确具体,可直接据以进行会计操作,而准则比较概括、抽象和原则,具体操作还必须依照准则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由于计划性、统一性很强,由财政部直接制定会计制度即可,勿须制定会计准则。而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业务的规模、方式、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核算的要求等方面都差别较大,需要依据“准则”制定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是通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供非特殊行业事业单位执行,并对制定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示范性作用。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有: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艺术表演团体会计制度等。事业单位会计采用“准则”加“制度”,“通用制度”示范“特殊行业制度”的模式,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一项创新,它适应事业单位行业多、差别大的实际情况。
三、会计记帐方法改资金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事业单位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各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其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投资,创办经济实体。这些投资参股业务要求会计核算增强主体观念,国有资产得以保值和增值,并且要求事业性收支与经营性收支相对分开,对经营性业务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以便分别考核盈亏。上述这些是资金收付记帐法难以作到的。而借贷记帐法是国际上通用的、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融合的一种记帐方法,能够利用其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业务的各种要求,并克服了资金收付记帐法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缺陷。
四、取消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套会计科目,制定一套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一套通用会计科目,取消原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套会计科目,是因为1997年1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原事业单位实行的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形式,改为一种预算管理形式:即对所有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种预算管理形式。作为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科目,必然要反映财务管理制度的这一要求,用一套会计科目来核算一般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
五、改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为统一核算改革前,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分为“预算资金部分”和“其他资金部分”,分设两套帐务组织,各自平衡。预算外资金的核算是“其他资金部分”内容之一。预算外资金分设“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支出”等科目核算其收支和结余情况。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收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事业单位收到的“预算外资金”作为“事业收入”的组成部分入帐,支出按照性质划分,不再单独设帐反映。事业单位取得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归财政,事业单位留用预算外资金是财政对其注入资金的一种渠道,注入多少,注入的方式如何,要由财政部门来决定。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财政部门对其实行“全额上缴”、“结余上缴”和“按比例上缴”三种管理办法。凡留归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作增加“事业收入”处理,财政从预算内注入的资金,作增加“财政补助收入”处理。年终都汇转至“事业结余”科目的贷方。另外,预算外资金的定义与原来也不同。原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财务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事业单位管理的各项不纳入预算的资金。国发(1996)29号文件对预算外资金重新作了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具体项目由各省级财政部门规定。有一点需强调,预算外资金是事业单位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收取的,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收缴权归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