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社区创建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夏时节,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办事处南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风景画。谁能想到,昔日远近有名的“夹皮沟”,近年来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整村推进绿色工程,如今村庄在规划中提升,在提升中变样,在变样中展现品位,环境靓了、空气好了、风景美了、村民乐了,成为集休闲、观光等为一体,可以让游人领略生态美景,品味健康美食,体验休闲农业,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公园。又因独具特色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南庄村先后被评为 “全省3A级乡村旅游景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等。
这是铜仁市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快速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地处湘、鄂、渝、黔边区武陵山脉腹地的铜仁市努力追求良好“大生态”、营造发展“小气候”,积极构建实体经济强劲、市场要素聚集的经济生态,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态,构建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的自然生态,用综合生态观引领城乡融合大发展。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武陵之都、仁义之城,让人们感受到生活在这里越来越美好。
以生态优先引领发展升级
“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针对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都有重要指导意义。”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说。
5月的梵净山,空气清凉,群山流翠。清澈见底的太平河畔游人如织。近年来,铜仁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发展定位,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深入实施“美丽铜仁、清洁乡村”和“全城动手、整洁市容”创建活动,打响了城乡生态文明创建提升的“五城联创”攻坚战。在城区,通过拆房建绿、规划插绿,市民出门200米就有一处休闲绿地;在乡村,因地制宜,阡陌交通,山美水美。
如今,一个个人居生态社区紧临湿地公园,洗尽繁华,恪守自然的淡然与灵气,演绎“珍重自然、利用自然、因势利导”的生态宜居体系,最大程度地体现自然生态,让居住者不论透窗而望,抑或临境而行,漫步其间,随处感受“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别致生活,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一个居住和放松心灵的墅境家园。
这是铜仁市主动适应新常态,释放生态新优势,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导的增长模式,着力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培育绿色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上下朝着“绿富美”奋力前行的真实写照。
随着城乡环境的不断改善,铜仁的生态资源优势迈上了新台阶,助推铜仁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升级。
据统计,目前全市森林面积1539万亩,森林蓄积量53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8天,优良率达98.1%;主要河流11个断面水质达标率81.8%;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依托良好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铜仁市用综合生态观引领城乡融合大发展,把生态做大成产业链,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着力培育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集群;倾力打造精品风景区、森林公园,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乡村游,延长旅游产业链。目前,全市已建成培育百亩以上生态农庄80多个,发展旅游环线农家乐2000多家。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20%。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迎来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大时代”的黄金期,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2016年5月15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铜仁市遗世独特的山水风光、悠久灿烂的人文景观引起多方热烈关注。
以生态工业引领绿色发展
身着整洁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生产各种动物用药,产品原料均是当地生产的中药材;特色工业园区内,不产生任何污染便将原生保健药材制作成各种饮品和生活日用品……6月2日,记者在铜仁高新区大健康产业园区看到了繁忙而有序的一幕。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以生态理念建设智慧城市,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意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足实际,加快做长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三块“长板”,以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坚持走绿色发展、集约节约发展、差异化发展之路,全力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以开发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和水电等清洁能源为突破口,形成了独具山区特色的“生态环保”工业发展模式。
审批项目时,铜仁市严格把控源头,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持执行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优先发展污染小、能耗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关停高污染工业企业;以绿色招商为抓手,从外地引进和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新型循环工业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以国道、省道为依托,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同时,铜仁立足本地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形成大数据产业、营养大健康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型建材、新材料等5个百亿级产业;坚持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推动乡镇普遍建立农业园区,把生态茶、生态畜牧业、中药材、农业与乡村旅游、“两烟”培育成100亿元级支柱产业。
在“大健康”产业背景和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铜仁市应“天时”之利,接“地利”之便,顺“人和”之力,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其中药材产业得到不断发展。据统计,全市林产中药材主要涉及厚朴、杜仲、黄柏、五倍子等,总产量超3000吨,总产值超5000万元,林产中药材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铜仁已形成了水电、食品、建材、制药、化工五大工业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良好格局。
借力生态优先走转型新路
如今的铜仁,厚积薄发,沿着综合生态观发展路径,正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着全新的豪迈实践。
“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说,以科学集约、绿色高效为主要特点的园区经济,已成为铜仁经济的最鲜明特征。
近年来,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铜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集12个省级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构建起区域经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以人为本,道法自然。铜仁精心演绎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大力推动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建设,强力推动科技引领取得新突破,强力推动开放带动迈出新步伐,强力推动生态支撑形成新优势,强力推动转型发展实现新提升,强力推动统筹发展构筑新格局,强力推动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
【关键词】生态社区 社区规划设计 社区管理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自然生态恶化等现象的出现,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弱,如何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使其生态化、环保化、绿色化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社区建设新理念“生态社区”渐渐由模糊而清晰,它为大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它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社区模式,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其真正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有待日趋完善。
一、生态社区内涵及其特点
生态原意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社区生态指的是在人类住区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生态社区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环境和人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生态社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生态社区内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社区,小区融于自然;同时,能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呈现出繁荣、生机和活力。
二、生态社区的规划设计
1.合理规划
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生态社区在开发设计之初就要综合考虑如下因素: (1) 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对生态住区的地址进行正确的安排。(2) 选择靠近生态环境好的区域。(3)尊重并保护自然原生态特色环境。(4)尽量使居住者能利用公共交通系统。
新世界倚山花园小区区位的选择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它位于梧桐山麓,环境景观十分优美,背靠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翠绿山林绵绵不绝,飞泉流水处处,多种世界珍稀鸟类栖息于此。永久性的山林流水形成的天湖为倚山花园最大的景观资源。最大126米的楼间距、1.68的容积率等建筑属性,不仅使自然风在小区内穿行无阻,也使整个小区视野更为开阔,倚山花园在充分考虑最适合人居的森林湿地系统下,将园林设计成可参与性水景为主的生态园林环境,倚山花园的园林与周边丰富的景观资源融为一体,展现出倚山花园社区独有的高覆盖绿色生活指数。
又如广州竹韵山庄位处南湖双山一湖――背靠凤凰山、正对白云山、在白云山与南湖之间坐北朝南的珍稀天生宝地。保留广州第2大凤凰树等100余棵原生大树,坡地生态罕有,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原生坡地的地形地貌;将树的坐标在地形图上标出,再叫设计院设计;为了保留珍贵的直径达1.8米的广州市凤凰树亚军,将旁边的俊竹轩D座由9层改为6层;为了保留两棵荔枝树,将小区内幼儿园的设计修改成单挑式;保留私家后山原生态及泉眼等,大树菠萝、芒果森林等数不胜数,原生态环境在市内首屈一指,绿化率高达40%,而且是坡地建筑,立体空间感觉非常舒适而有特色。
2.建筑风格与社区空间组合
生态社区的建筑风格应体现地方传统特色和地域文化。如广州清华坊小区,它的风格属于皖南派民居建筑,之中融入一些现代的风格。采用中国民居形式,每套宅院均有前庭、天井和后院,将大量的绿化和环境布置融入宅院本身,使每户拥有一片自己的绿化空间,随心所欲、各显其能、各投其好。宅院建筑、围墙、门坊、街景将完全从民居中提取元素,再辅以现代建筑材料画龙点睛,使整个院区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文脉,又不失现代感和舒适感。
社区总体设计的空间组合,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利于自然通风。室内通风良好是清除一切辐射物质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所以在设计的宏观定位中,从创造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应分析社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社区风道与生态走廊,保证建筑物室内自然通风,力求每户都有通向住区之外的风道廊道。
3.生态节能方案
社区的生态化首先必须是建筑的生态化,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比如北京MOMA万万树别墅小区,采用性能优级越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制冷系统、置换新风系统、护结构优化系统等,遵循“少费而多”的科技理想,以最高效率利用资源能源,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以人体最佳舒适环境为标准,达成MOMA万万树常年保持温度20~26°C之间,相对湿度30%~70%.声环境35~45分贝的高舒适度人居环境,24小时置换新风。MOMA已经成为高舒适度、微能耗科技建筑的旗帜品牌,从而获得“国际住协绿色建筑奖范例项目”大奖。
采用节能户型。户型设计尽量保证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天然采光与景观效果。自然通风良好的户型在夏季可取代空调的作用。通过调整建筑物的位置与朝向,使建筑物在冬天能得到较多的热量,而在夏天能减少日晒。西安豪盛时代华城以国际住宅设计理念与西安本土居住传统深度切合,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将楼体向东南偏转10度,达到最佳采光效果,延长了采光时间。
(1)节能维护结构。节能型住宅就是通过提高建筑维护结构(外墙、屋面、外门窗和楼板)的热性能,同时提高采暖、空调能源利用效率,使住宅的耗能比普通住宅降低50%。节能住宅外墙、屋面作保温系统,外窗采用中空玻璃窗,居住在节能住宅内,冬季会明显感到比普通住宅温暖舒适;在夏季,由于通过外墙进入室内的热量大大减少,屋面上有了隔热、通风措施,窗户使用能反射太阳热量的玻璃或者有外遮阳,使节能住宅的隔热性能大大提高。如MOMA万万树外墙保温采用100mm厚挤塑聚苯板(北京65%节能标准为80mm),综合传热系数低于0.2W/k.,仅为北京市现在通行标准的1/3。其屋面采用120mm厚挤塑聚苯板+耐渗透的PVC卷材,确保屋面最佳保温隔热效果,屋面总传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2W/k。在地下,MOMA万万树“挖地四尺”做好墙体保温工程,墙面有深就做多深,将墙面整体包裹起来,侧面采用100mm聚苯板,地下采用300mm挤塑聚苯板,确保地下室永远不会出现结露的现象。
(2)节能材料与节能施工。严格遵照以“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生态环保住宅)”的理念,更多地采用环保材料、绿色材料,在建造过程中,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建材尽量就地取材,充分减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能耗,让建筑的总能耗降到最低。
(3)节约水资源。使用节水器具、倡导日常生活节水,在规划设计中体现节水:建立两套给水系统,一套是饮用水系统,另一套是非饮用水系统,实现水低质低用、高质高用。雨季时存积雨水,供园区浇灌用。通过保护自然系统来恢复土壤和地下水的渗透、净化和储存功能。减少硬质铺装路面,尽量使用渗透性良好的铺装材料,如多孔沥青、多孔混凝土等。日常废水经处理用于冲厕;采用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的方式,生活污水经过中水站处理,用于社区内的清洁、绿化、洗车等,从而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4)充分利用再生能源。研制采用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接收装置,太阳能、风能是绿色能源,充分利用这些能源也是绿色环保的内容。
4.绿化设计
生态社区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生态效益。在绿化的规划布局、树种选择、植物配植方面,既要考虑有利于居室采光、通风等方面的要求,又要尽可能地发挥其遮阴、防风、滞尘、减噪等功能。要充分利用植物蒸腾水分,调节空气湿度、温度,生产氧气,来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充分利用土地延伸绿化空间;充分利用居住区的围栏和墙体发展垂直绿化、增加绿量、扩大叶面积系数,使绿化更具有层次和立体效果。居住区绿化还要注重创新讲求经济、实用并且便于管理。
居住区绿化还要有利于社区服务。如果在居住区的绿化布局上,特别是在集中绿地或小区公园里,适当增加一些林阴下铺装广场,设置一些坐凳或可供人坐下休息的矮墙,让居民走出家门,可以在林间花前得以相聚,或闲谈、或散步、或于早晚锻炼身体,成为社区邻里之间相会相识,相互交往的活动场地,便可弥补人们住进单元楼房后在交往方面的缺憾。
5.废物处理
社区的垃圾处置应尽量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同时在垃圾的收集站、转运站和处理场实行多次分选回收利用,把垃圾中的可利用物分离出来,作为产业原料,循环利用,如有机废料经处理可用作花木肥料.倡导固体垃圾分类及回收使用培养并鼓励居民的良好消费行为。
三、生态社区的管理和运行
1.尽快建立相应的标准与法规
先进的设施需要有合理的运行和一流的社区管理,生态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生态社区”创建标准,使“生态社区”的创建要步入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一整套该社区大多数成员在情感和心理上认同的社区文化模式和居民的文明行为规范,实现自我调控,以建立正常的社区社会秩序。
2.加强生态宣传,普及生态教育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有限,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比发达国家低得多,特别是生态意识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所以加大教育投入是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的必然选择,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多层次的公共教育和自我教育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唤起人们的生态觉醒。使人们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营建绿色的精神家园,逐渐形成全社会的生态文明。
3.发动群众参与,建立群众性环境保护组织
对于生态社区来讲,如果没有居民参与,任何绿色社区的建设都是苍白的。社区的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都离不开群众,也唯有群众参加,生态社区建设的成果才能巩固和保持。应建立长期的居民培训机制,在入住之前就定期举办环保讲座和培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
环保节能好项目“钱”途无限
美国“9.11事件”后,建筑安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从那时起,程刚就开始接触玻璃贴膜,并等待发展的契机。随奥运宣传的深入和国家对节能环保社会的要求,他觉得机会来了:环保节能建筑成为北京奥运课题;国家出台制定了《贴膜玻璃》JC846-1999强制性行业标准。
据国家建设部统计,全国每年约1102万平方米原片玻璃被人们直接用于建筑、装饰等领域,这无疑为玻璃贴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通过市场调查、借鉴美国的市场运作经验,他找出了发展“U膜”品牌的六大“金脉”:
第一大金脉:社区居民群。健康、环保、节能的居家环境成了人们新的关注点,所以人们对建筑玻璃贴膜能认可。
第二大金脉:商业建筑群。我国已经建成的高级酒店、宾馆和高级写字楼就有4万多栋,1万多家大型商场,每年能耗达225亿人民币,门窗对降低能源的损耗尤为明显,玻璃贴膜也就成了必然选择。而“绿色商业建筑”?迎奥运被提到议事日程,91%大型建筑需改造。这些商业建筑面积45亿平方米,门窗贴膜面积有10亿多平米,市场份额近2000亿。
第三大金脉:文化娱乐场所。如展览中心、影剧院、博物馆、动物园、水族馆等不断在城市中拔地而起,这些建筑中门窗占地比重远远大于商业建筑和居家住宅。
第四大金脉:交通设施。如机场、车站、收费站、码头、加油站、交通指示牌、天桥连廊等,交通部门已经开始在新一代的交通指示牌上使用了反光膜,这一举措为贴膜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第五大金脉:户外玻璃幕墙、步行街、停车场、机场、观光电梯等。玻璃幕墙和顶棚被广泛采用,大面积玻璃的使用正是贴膜不断扩大的市场。
第六大金脉:玻璃销售店、门窗加工店、装修公司、建材城等。
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U膜”开发了近百个品种,色系丰富。建筑功能膜:深海蓝、舒适绿、贵族银、至尊黄、清纯白、艳丽红等;装饰膜:磨沙色、典雅绿、珍珠灰等;家庭用膜:自然色、湛蓝绿、私密银等。
精准策略 生意开门红
为了快速销售“U膜”,他首先锁定了目标市场,然后采取多种策略引导消费,成效显著。
一、社区宣传。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开展节能环保宣传,现场演示产品性能实验,宣传“U膜”隔热节能,防紫外线防辐射、安全私秘等特性。
二、树立样板工程。公关写字楼、政府机关等大客户,用样板工程来说话;除了和高档社区合作外,还用现场演示的方法逐一与客户洽谈;邀请新客户参观样板工程,并请老客户介绍U膜的种种好处,赢得新顾客。
三、广告宣传助势。从品牌的高度加以运作,结合当前节能环保主题,借助媒体进行宣传,让“U膜”节能环保概念深入人心。
四、用“人脉”优势公关。发动亲朋好友,通过他们的关系,锁定商务楼宇、大型商场、知名酒店等重大工程,进行公关营销。
五、以新换旧。旧楼翻新改造工程是最容易忽略的市场之一,而对于“U”膜不失为一种低价、省时、节能、安全的绝佳选择。
六、互惠互利,再拓暴利市场。按照利益共享的原则,他和物业公司、装潢公司、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经营公司建立经营合作关系,同时在这些企业中物色合适的人作为“U膜”的兼职销售人员,这样就可以把销售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七、巩固市场。在开辟新客户的同时不忘老客户的维护。除了建立客户档案、定期回访,做好口碑营销外,对重点客户,他都亲自拜访,和负责人建立稳定的关系,从而保证生意长久不断。
八、与政府联手合作。国家倡导绿色环保产品,他认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是高增值合作,不但可以提升品牌和企业的形象,而且还能得到更多大型工程的机会。
六大后盾保证经销轻松赚钱
随“U膜”销量大幅攀升,固有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他决定面向全国进行经销合作,以实现合作共赢。他认为推广“U膜”,既能倡导环保节能,又能做到轻松赚钱。理由是:
一、400%的利润空间,美国的先进技术及流水线生产模式监管保证。商可免费得到授权铜牌、VI光盘、营运手册、工程服装、员工练习膜、防爆展示架、隔热实验架、电子测温仪、贴膜清洗剂、工程遮阳伞等。
二、打造强势品牌。总部负责统一品牌形象、产品供应、技术培训、广告宣传、经营管理模式。负责广告宣传、参加大型展览会、赞助相关活动等,提高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
三、产品质量一流。从严格检测进入的原材料开始,贯穿于涂层、碾压的整个过程直至成品。
四、稳定的产品供应。“U膜”拥有优秀的团队,能做到一站式供货。
关键词:生态;创建;现状;对策;分析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为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1、华龙区生态创建现状
近年,华龙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农村环保和生态创建工作计划,以生态文明创建为抓手,坚持典型带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开展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庄、绿色学习、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生态建设细胞工程,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截止目前,华龙区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村庄8个,市级生态村庄19个,各级生态村庄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对全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创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生态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上不重视,急功近利。对于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国家、省、市、区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部分乡(办)、村委负责人还存在思想重视不够、工作力度小,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等问题,有的村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生态创建,有的村庄为了创建而创建,上来就问有啥好处,得知“以奖代补”资金市级奖励2万元,省级奖励4万元时,认为奖励太少,而创建过程复杂、艰辛,觉得得不偿失。
2.2 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为达到创建标准,实现成功创建,创建乡(办)、村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美化环境,提升村庄整体形象,如:铺设排水管道,改善污水横流现象,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建设文化小屋,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等等。但是由于村民固有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加以缺乏管理机制的约束,创建成功后,村庄没能保持住好的生态环境,污水随处泼,垃圾随处丢弃现象比比皆是,建好的文化小屋使用效率低下,村民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模式。
2.3 创建资金匮乏。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创建的前提,资金是生态创建的有力保障,由于生态示范创建资金主要靠村民自筹,财政支持、部门帮扶、社会捐赠资金数量有限,因此经济发展快、基础设施全、生态条件好、乡风文明程度高的村镇对创建活动积极性较高,而经济薄弱、收入较低的村庄和乡(办)受经济制约,对创建工作有畏难思想。
3、加强生态创建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生态创建队伍建设,要求乡(办)要明确主管环保的负责人,并配备专兼职环保工作人员,在重点创建村庄设立环保专干,形成区、乡、村三级生态创建体系,切实加强基层创建队伍力量,同时组织乡(办)环保负责人、环保工作人员和村里的环保专干参加生态创建业务培训会,邀请专家现场授课,重点讲解生态创建工作流程、各项建设指标体系释义、创建材料的编写要点等生态创建知识,使他们尽快熟悉环保业务知识,掌握相关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整体提升乡(办)、村庄环保队伍生态示范创建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2 深入调研,摸清情况。为充分了解各村实际情况,由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到各乡(办)和村居进行走访,摸清各乡(办)、村庄数量、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等情况,并与乡(办)、村居领导深入座谈,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讲解生态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美好前景,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3 着手规划,培育后备力量。根据创建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建设的类型和特点,并结合调研情况,将各村庄依照阶梯顺序列入不同时期的创建计划,因地制宜的制定创建措施,整理具备创建条件的村庄名单,建立后备资源库,及早指导符合条件的相关乡(办)编制《省级生态乡镇规划》,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高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为省级生态乡镇创造条件,同时指导纳入后备资源库的村庄,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村庄环境管理,为创建省、市级生态村奠定扎实基础。
3.4 通过目标考核和现场观摩推动工作。将生态创建工作作为环保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相关乡(办)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内容,通过责任目标推动乡(办)生态创建工作的力度和积极性;召开农村环保暨生态创建现场会,组织各乡(办)主管环保副主任、村委负责人到创建效果好的乡(办)、村庄参观学习,实地交流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强化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各村创建工作的规范化。
3.5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将生态理念作为生态创建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传媒工具,利用“6.5”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环境大接访等各种契机,在城区、乡镇悬挂横幅、标语,深入村镇、社区、企业、学校发放生态环保知识手册,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和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6 主动服务,分类指导。提前介入,主动上门服务,积极与乡(办)、村庄负责人对接,认真听取乡(办)、村庄在实际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经验,分类指导,破解难题,指导创建村庄、乡镇按照省、市级生态创建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开展创建活动,确保创建工作达标。
3.7 加强督导,确保创建质量。省、市专家考核组验收之前,对照创建标准进行严格的预验收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治,确保创建一个,成功一个,同时对已创建成功的村庄加大复查力度,巩固创建成果,确保创建标准不降低,创建工作不下滑,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健康的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节约意识,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和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合力推动循环经济快速有序发展;坚持全面部署和示范带动并进,推动循环经济点、线、面互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全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城镇运行体系、人居生态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起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框架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明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农业)园区、循环型镇(街道)和节约型社区、节约型机关。
到年,具体目标是: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市万元gdp能耗比年降低20(责任单位:市发改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年下降23(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建制镇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达到65的设计标准(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
——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降低5(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平均增长10,全市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年均增长5(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原材料节约利用率显著提高,全市水泥散装率提高到80(责任单位:市发改局)。
——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免税销售总值年均增长5(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污水处置率显著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
——推行清洁生产,园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比例不低于50,省控重点高污染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培育工业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家,建成循环经济工业功能区个(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开发区)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个(责任单位:市农经局)。
——推进循环型城市建设,创建循环型镇(街道)个(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产业导向目录和限制、禁止发展产业目录,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参与)。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型产业,重点发展以光机电、新材料、生物工程为主的高技术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临港型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服装、箱包、造纸等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型高效农业和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局参与)。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开展清洁生产的审核、咨询、信息、技术等服务工作,重点抓好化工、建材、印染、造纸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到年,省控重点高污染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创建家绿色企业。探索建立清洁生产责任制度,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管理(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环保局)。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促进污染项目集中治理、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六)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着力对开发区和各工业功能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整合区内要素,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项目,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合理设置进区门槛,对入区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各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参与]。优化产业、企业布局,加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片集中治污和集中供热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环保局、各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参与]。
(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污染少、附加值高的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特种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西瓜基地等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到年,建成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个绿色食品基地和个有机食品基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健全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监测。继续推进“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扎实开展全国乡村清洁工程示(市)和绿化示范村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净化美化农村环境(责任单位:市农经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参与)。
(八)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继续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活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教育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参与)。发挥政府机关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绿色产品的比例(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局)。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广电局、报社参与)。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减少过渡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旅游局参与)。鼓励使用太阳能和沼气,鼓励垃圾分拣和废物回收利用,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参与)。
(九)加强生态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环境污染整治“811”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重点监控污染负荷大的企业,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着力抓好造纸、化工、纺织、电镀、印染的重点污染行业的治理,加强二氧化硫、烟尘污染控制,到2007年,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参与)。切实抓好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做好生活污水入网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作,“十一五”期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保持(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继续推进“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控制畜禽散养,发展规模养殖,积极建设沼气工程和畜粪制肥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责任单位:市委农办牵头,市农经局、市环保局参与)。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将河道的集中治理与长效保洁有机结合,切实改善城乡水环境(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加大对饮用水源、河流水域和湿地水网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开展生态市创建活动,到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绿化率达到35。加强环保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完善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监测与应急机制,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合力解决水污染等共性问题(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农经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水利局参与)。
三、推进能源节约
(十)组织和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热电联产、余热发电、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关节能等节能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能源节约利用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机关事务局参与)。
(十一)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做好用电需求侧管理工作,继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突出抓好电力、造纸、印染、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督促企业提出具体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收集、分析和公布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统计局、市供电局参与)。
(十二)加强节能监管。制定和实施我市节能监察等规定,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和能效标识使用的监督检查。开展节能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能力(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质监局)。
(十三)提升节能技术水平。引导全市工业企业用电大户采用先进节电控制技术和产品,配齐管好能源计量器具,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变频和锅炉节能技术改造(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参与)。
(十四)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制定和落实《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严格实施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国土资源局参与)。
(十五)引导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公用设施、宾馆商厦以及居民住宅要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到年,使用绿色节能灯具的比率达到80以上;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室内空调温度提高(降低)1-2摄氏度,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16摄氏度(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供电局)。
(十六)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优化道路网络,推广清洁能源汽车,鼓励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营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增公共汽车一律采用环保节能型车辆。积极引导货运车辆向集装箱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内河运输,加快独山港区海河联运互通枢纽工程建设,大力推动海河联运等节能运输方式发展(责任单位:市交通局牵头,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独山港区参与)。
(十七)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沼气、太阳能发电,进一步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市气象局、市国土资源局参与)。
深入实施“太阳能屋顶行动计划”,提高城乡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逐步在学校、大型商场、大型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等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太阳能发电试点(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实施沼气工程,推广“猪-沼-作物”生态技术,到年,畜禽规模养殖场100建成沼气工程(责任单位:市农经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参与)。
(十八)加强节能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我市节能信息网,为全社会提供节能政策、技术的咨询服务(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九)推进城市节水。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制定和落实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加快自来水一户二表建设。鼓励城市节水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使用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加强对供水管网维修管理,降低管网损耗率。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分质供水。到年,全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在12以下,全社会力争节约用水400万立方米(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水利局参与)。
(二十)推进工业节水。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精神,重点推进火力发电、造纸、纺织印染、化工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节水技术改造。积极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活动,鼓励企业使用中水,到年,创建节水型企业家(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参与)。
(二十一)推进农业节水。积极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责任单位: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加大排灌渠道和泵站的改造力度,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到年,基本完成灌区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以上,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到450立方米(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农经局参与)。
关键词:城镇化;绿色;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与城镇化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优势是福建省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当前,福建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围绕福建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和指导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工作之中,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走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城市,打响清新福建品牌。
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防护林体系等。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实现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
一要明确基本生态控制线。树立底线思维,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重点开发区域实行集约高效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停止一切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开发活动,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统筹考虑福建省的地质灾害防治、雨洪管理、水源保护、海岸带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要求,确保基本生态控制线控制范围面积不低于新区面积50%,控制区内避免大型工程建设。推动落实闽江、九龙江、汀江源头和以武夷山―玳瑁山为核心的生态功能区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开发管控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防机制。
二要科学规划生态功能结构。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网络,加强水源地的森林建设,推进郊区林带建设,建设环城绿带林地,构建区域绿道,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形成“城市森林、绿色廊道、生态水系、都市农田、城乡公园的格局。依托福建丰富的山体资源和森林资源,打造的绿色生态屏障,形成绿色自然空间,重点做好区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打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品牌,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农林水对生态平衡的贡献率。依托新路网框架和河流生态系统,规划建设绿化带和景观带,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系统。严格保护区域内文化遗址、生物栖息地和水源地,形成多节点支撑格局。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形成均衡城市人工绿地系统。
三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湿地修复。城市河流水系是城市生命的血脉,鼓励城乡零星建设用地整治复垦,扎实推进江河流整治、水资源和湿地修复保护,推进沿江沿海的林地建设。加快制(修)订水资源管理、湿地保护等地方性法规、规章,积极开展水源地生态清淤和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湿地具有水质净化、防洪、提供候鸟栖息地等作用,还能减少温室效应,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温度,加快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构筑天然“生态之肾”。
四要保护城市自然生态。自然的完整和有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保障,要坚持“先避免,再利用,最后处理”原则,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城市自然植被往往被视为景观低劣的之地,并常被人工改造。但实际上,它们往往寄托着“乡愁”,是具有地带性特征的群落,应该重点保护。要按照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总体要求,打好治理“城市病”攻坚战。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发展,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城镇新经济增长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体系。
一要优先保护环境。认真落实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严格环保准入,优化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从严制定不同组团产业准入目录。落实《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坚持重化工业项目布局全省一盘棋,决不上能耗高和污染严重的项目,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民生活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力争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优化改造道路系统,合理设置自行车专用道与人行道,发展完善步行、自行车系统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与出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实行差异化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限制开发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
二要推进节能减排。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强制约束机制。只有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才能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目前,福建省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在发电装机容量中煤电占51.4%,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要利用“互联网+”优化配置节能减排资源,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加快能源转换,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要从终端消费等细节入手,减少浪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能源梯级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火电、钢铁、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抓好河流综合整治,全面实行“河长负责制”,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建设,努力建设“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自然生态。强化近海资源保护和污染整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全海域海洋管理。实行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制度。
三、优先发展绿色社区
遵循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社区,将尊重自然理念贯穿于社区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运行、维护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社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一要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广泛采用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重点开发建设无废、无污、能源能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探索构建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70%。
二要实施美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点线面”综合整治,“三边三节点”规划建设和“四绿工程”,大力推进县城、小城镇绿化美化工程,基本建成覆盖城市的绿道网络,串联城市社区与历史建筑、古村落和文化遗迹,保护城市大山水格局。到202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5O以上,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基本建成碧水蓝天、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今天会议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抓好当前文明创建工作,迎接省文明委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检查,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争取跻入“全省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行列。根据省文明委的安排,今年的全省文明县城评选工作将在9-11月份进行申报、考评,10月份将来我县进行实地测评,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对照自身存在的问题,抓紧补缺补差,以扎实的作风、明显的工作成效,迎接省文明委的检查。根据安排,我就迎检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找准差距,切实增强迎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扎实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加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城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市容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观,市民的环境意识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随着县城“大建设”的深入推进,县城的框架进一步拉开,县城的品位进一步提高,道路进一步拓宽增长,现代化的东部新城初展风貌,这些都凝聚着全县人民的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体现了特色,展示了形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县城的文明创建赶不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差距较大。根据9月26日市文明办在对我县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县在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关系、公益行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公共秩序管理方面,存在着机动车不遵守交规、乱穿行乱停放、侵占盲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乱闯红灯等交通陋习,公交站点乘客不能自觉排队上下车;公共设施维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着广场、公园、汽车站、主要商业街等公共场所设施破损且修复不及时,座椅损坏或被人为弄脏,公共厕所没有无障碍设施等;公共场所管理方面,存在着店埠河公园摆摊设点、违规经营、噪音扰民等现象;社区管理方面,一些居民小区乱晾晒、乱张贴、乱堆放,楼道灯不亮,小区清扫保洁跟不上,杂草丛生、绿化带种菜,社区志愿服务不扎实;市民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乱丢杂物、乱扔烟头,随地吐痰,乱穿马路,回答陌生人问路不热情诚恳,公交车上不主动为弱势群体让座等。行业自律方面,存在着出租车驾驶人服务不规范、不打表、不主动出具发票。问卷调查内容方面,社居对文明创建知识宣讲不够,市民宣传发动不深入,不少市民对测评内容不熟悉,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了解不全面。同时,对照《省文明县城测评体系》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争创文明县城的硬杠杠,如道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区文化场所不足、社区物防、技防、人防、消防水平,无障碍设施建设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客观反映出创建“全省文明县城先进县”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存在部分单位和地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处理不好抓经济建设与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甚至把文明创建工作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对待;有的地方社会发动不够深入,没有把辖区社会单位组织起来,变成了少数单位和少数人抓创建,有的甚至只把它看成是文明办和少数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无动于衷;有的是执法监管不到位,决心和力度跟不上,常态管理不健全,表现在城中村、老旧小区以及城郊结合部的“三老问题”(老问题、老地方、老解决不掉)反复出现。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整改,坚决克服。
二、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全力提升创建文明县城的整体形象
争创全省文明县城是县委、县政府去年6月份提出的目标,县两办印发了《县创建全省文明县城工作实施方案》,对创建任务进行了分解。今年根据省文明委〔2010〕7号文件精神,我县申报了“第二届省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县”和“第一届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可以说目标任务很明确,关键看落实。省文明委对申报先进县只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的范围主要是城关镇所辖区域,测评采取“实地考察”和“材料审核”两种方法进行。“实地考察”采用暗访方式,具体来的时间还没有最后确定,所以从现在起,每天都是冲刺迎检的一天。为此,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认真做好创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全省文明县城测评体系》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或特色指标共9大类34项指标100条内容。创建材料审核多。县文明办经过逐项梳理印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县城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有关“审核材料”的建议》,需要提交的材料共有80项,涉及40个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材料审核工作,确定具体分管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按照县文明办的要求,精心做好材料整理和报送工作,及时、准确、详细的提供材料,坚决做到不缺项、不漏项,确保不丢分,力争得满分。各责任单位提供的档案资料,要在10月4日前报送到县文明办审核。迎检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工作由县文明办牵头,县教育局、团县委、县档案局等部门抽人配合,这项工作国庆节期间要加班加点干,切实把我县的创建过程、创建特色、创建亮点在材料中体现出来。
第二,切实解决目前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一要强化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认真落实环境卫生网格化责任制,对城区主次干道实行全天候保洁,垃圾实行日产日清,做到路面干净,人行道上无杂草、杂物、污泥、污水、尘土的要求;要督促沿街商家、住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清理门前“牛皮癣”和墙面的油污;建筑垃圾要做到统管统运,渣土运输无抛撒滴漏、无污染路面现象;要集中力量整治沿街两侧占道修理、占道洗车、乱堆乱放、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要规范店招店牌,杜绝沿街门面和杆线上的非法广告;要加强沿街两侧公共厕所的管理,做到标识清楚,内外干净整洁;对摊点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严格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店外店坚决取缔”的要求狠抓落实。对临时摊点、夜间大排档,要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定时经营,不脏不乱。
“五小”行业(小食品经营及加工单位、小理发美容店、小旅店、小浴室、小歌舞厅)一直是困扰我县创建工作的难点,2007年省文明委在对文明县城先进县组织复查时,我们这一项几乎未得分。目前“五小”行业存在的问题:一是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低;二是卫生设施不健全,经营人员只看眼前效益,忽视投入,大部分餐饮店无餐具消毒、防鼠、防蝇设施;三是经营场所面积狭小,食品储存、加工、销售混在一起,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对此,县卫生局要结合这次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治,牵头组织工商、公安、文广、城管、质监和店埠镇等单位,在县城开展“五小”行业集中整治行动,符合经营条件的商户必须办证,持证经营;不具备经营条件的“五小”行业必须停业、关闭,确保这次迎检不丢分。
二要强化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要综合运用教育、管理、法制等手段,集中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处罚力度,使城区交通秩序明显改观。一是加强车辆停放管理。对机动车停放标线不清的,县交警大队要重新划清,同时要强化现场监管,做到规范停放。对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助力车的停放,凡是人行道较宽,有条件做到划线停放的,县城管局一律要重新划定停放标线。二是严格交通管制。市民交通行为是这次“省检”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交通、人流高峰期间随机抽查2处县城主要道路口各10分钟。公安交警部门要切实巩固已经取得的“文明交通集中整治”的成果,进一步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加大对行人乱穿马路和机动车乱停乱放的执法力度,严格查纠交通违法行为。团县委要组织志愿者协助交警在交通路口开展文明劝导活动,确保交通安全有序。三是要增加道路施工区域、交通易堵区域的警力配置,特别在国庆期间严防交通堵塞。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维修、更新交通标牌、护栏、标线、信号灯等,努力达到测评指标要求。五是县交通局要加强对公交车、出租车等行业管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公安交警是文明交通专项整治行动的主力军,要根据道路分布情况,要将每名交警的任务细化到具体路口、路段,实行定人、定路、定岗、定责,提高道路见警率、管事率,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城管、交通以及县直有关责任单位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相互配合支持,确保整治活动取得长久实效。
三要加强农贸市场管理。县城中心大市场、西苑菜市场、中苑菜市场、青春菜市场、城东菜市场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切实担负起创建的工作责任。县城管局作为监管部门要强化对市场的卫生监管,县工商局、物价局以及店埠镇要积极配合。具体要求是:要督促市场管理单位配备公平交易秤;在市场内配备必要的垃圾容器,及时清运垃圾;严禁“伸舌头”现象,保持市场内物流畅通;全面清理市场内破旧遮阳雨棚;要在市场的大门或入口的醒目地方,悬挂创建标牌和“文明诚信经营户”光荣榜。
石塘路、西苑路、塘杨路粮食局通道内露天菜市场由县城管局负责管理;撮镇路梁北巷露天菜市场、塘杨北路“每家超市”门前露天菜市场由店埠镇负责监管。具体要求是:每一个点都要设有临时小菜市标牌,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卫生保洁人员;摊点划线经营,垃圾清扫及时,做到干净、整洁、有序。
四要加大居民小区的管理力度。目前,城郊结合部一些区域以及城中村、老旧居民小区在创建中的死角问题较为突出。必须加大整治力度,大力推进物业化管理,重点抓好县直各部门以及对所属二级机构内部创建工作的指导,清除杂草和小区菜地,疏通下水道,增添环卫设施,硬化路面,铲除蚊蝇滋生地,美化环境,使县城各单位包括生活小区都做到整洁有序、不脏不乱、绿化达标、基本消除卫生死角。店埠镇要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三无”小区和小街小巷的环境整治,做到无乱堆乱放、无杂草、无“牛皮癣”、无生活垃圾;县房管局要对所有物业管理小区进行地毯式排查,认真解决好物业小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开展“楼道革命”,全面清理楼道乱堆乱放、乱张贴,对楼道内的“牛皮癣”进行方块涂抹、同色覆盖;对小区内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清理,保持小区环境整洁有序;修复损坏的路灯、楼道灯,维修破损的小区道路等。县直各单位要切实承担起文明创建的责任,将本单位的办公区、生活区以及所属企业、二级机构的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不留卫生死角,不留陈年垃圾。
医院、宾馆、税务、银行、邮政、电信、移动、出租车、公交车、供水、供电、燃气、行政服务中心、派出所等窗口行业要严格对照创建标准,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日常管理,在全社会发挥表率示范作用。火车站、汽车站、大商场、大超市、大酒店等公共场所更是窗口中的窗口,要始终保持环境整洁,开展规范服务,抓好动态管理,给宾客留下美好印象。店埠镇要督促村(居、社区)做好社区宣传栏的设置,社区宣传栏要有文明创建和科普内容;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要有活动记录;社区文体活动场所无被挪用、侵占,要有青少年活动场所标识,抓好社区的环境管理,做好绿化硬化,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
五要注意解决“两薄”问题。当前,县城文明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两薄”问题(薄弱时间、薄弱时段的城管问题),主要表现为上班前、下班后、节假日期间各类流动摊点占道经营、车辆无序停放、卫生保洁不到位、垃圾清运不及时等,这种管理上的“盲区”和“空挡”,城管和交警部门要增加人员、加大巡查和管理力度,彻底进行治理。县城管局最近要集中开展摊点整治,坚决取缔店外店、摊外摊,特别是学校周边要死看硬守,决不允许摊点出现。对现有规划设置的临时摊群点,城管局要安排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和跟班服务,比如快餐、盒饭、卤菜、冷饮、大排档等要规定出摊、撤摊的时间和必备的条件,还有老街可以作为“下岗再就业一条街”,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但现有的摊点太多、太乱,影响交通,必须规范经营,做到干净整洁、不脏不乱、文明有序。环卫部门要调整和延长上下班时间,提高公共场所和主次干道的清扫保洁质量。县文明办要加大对薄弱时间、薄弱时段的督查考评力度,将督查考评结果作为责任单位年终奖惩依据。
第三,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争创全省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硬条件,必须强力推进,加快建设速度,确保各类工程早日竣工。已经通车的新修道路:遗留的建筑垃圾要全部清理掉;路两边待开发的区域,凡有大量建筑材料、拆迁材料或杂草丛生,特别有碍瞻观的,当务之急要建起围墙,进行美化隔挡。已经拆迁但尚未开工建设的道路:路两边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理掉。正在改造的道路:县建设局要督促施工单位尽量做到围挡作业,有序堆放材料,文明施工。新街、青春街等几条道路的建设,县建设局要排出进度表、时间表、责任表,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目标,挂图作业,跟踪服务,以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作风抓好任务落实,确保提前完工。要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地管养、公共设施维护的水平,确保交通护栏、绿化护栏、公话亭、邮箱、雕塑、座椅等各种公共设施运行正常、完好整洁。要围绕县城“净化、绿化、亮化”,努力打造县城创建的亮点。店埠河公园广场、主次干道两侧的人行道、花坛等,县建设局要抓紧时间组织维修;小街巷的整治,店埠镇要按照“硬化、亮化、绿化”的标准,突击整治几条示范街巷,达到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县城管局要打造1—2条文明示范路;县房管局要加强社区环境和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努力打造一批文明社区、安全小区。
第四,开展市民教育,着力提高市民素质
要继续开展“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围绕“热爱生活,保护环境”、“摒弃不良陋习”、“珍爱生命,文明出行”等主题,扎实抓好公共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这次评选出的13位县首届道德模范,是全县干部群众中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和孝老爱亲的典型,在道德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他们的事迹,集中展示了全县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使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广为流传,使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形成有利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社会公共领域一些基本文明规范,引导广大市民摒弃不良生活陋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城市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要大力开展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健康发展。要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县民政、工会、妇联、团县委、老干局等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牵头社区、职工、家庭、老年、青年等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省文明委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县城申报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工作内容和分值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将其作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硬指标,摆在突出位置来抓。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格局。要深入开展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县文广新局要加大网吧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电子游戏厅,对不遵守管理规定、不服从管理网吧要依法严惩,对不履责的管理单位和人员坚决处理。县公安、工商部门要加强对“黑网吧”的取缔,切实防止未成年人进入“黑网吧”。要关爱留守儿童、农村女童等未成年人群体,努力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创造更好条件。要广泛开展文明素质养成实践活动,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
第五,加大县城文明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
宣传部门要把争创全省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县作为当前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县“两台一报”要安排足够时间、足够版面,开辟创建专题专栏,动态报道创建工作进展,注重发现典型,表扬先进,披露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和陋习。相关部门要把提升市民素质、引导广大市民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作为当前宣传工作的基本内容,增加城区公益广告数量,提高占有率,设置以创建全省文明县城先进县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标语;各级文明单位要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其他单位要制作宣传专栏、悬挂宣传条幅。要营造宣传氛围,利用一切宣传阵地,运用一切宣传手段,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来,让“县城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口号变成实际行动。
第六,抓好延伸,将创建工作向乡镇辐射
各乡镇尤其是重要通道的乡镇要按照县文明委的要求,从治脏入手,抓好摊点、卫生、交通车辆的规范管理和创建队伍的自身建设,保持良好的通道形象。要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为目标,抓好“清洁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示范村”等“四创”活动和文明集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创建水平。已经申报参加全省文明村镇评选的石塘、撮镇、八斗三个镇更要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和工作进度,以一个文明、整洁、有序的环境面貌迎接省、市文明委的检查验收。
第七,加大督查考评工作力度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承载空间,环境是人口自然再生产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公共消费品,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为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加快产业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全力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培植壮大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制造冶炼、造纸、化工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进口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口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集群的配套发展,突出抓好电解铝、焦炭、纺织等产业链的发展,积极发展铝箔、铝带和家纺、服装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引导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积极培育生态企业。一是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工业园区。进入园区的企业不仅要达到土地、能源和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还要实现废物和工业副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基本形成企业和产业之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实现能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总量的最小化。二是大力实施典型带动战略。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魏桥创业、齐星、西王等重点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广生物治污技术。目前,西王集团、青龙山水泥厂、怡康集团、邹平铁雄焦化有限公司4家企业已通过清洁生产审计;魏桥创业集团、邹平铝业公司、山东亚视集团、青龙山水泥厂等20家企业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突出抓好电力、化工、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价格和收费政策,推动企业大力开展以工业固体废物、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前,魏桥创业、齐星、西王等3家企业的《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已通过省节能办审核。西王集团被评为“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企业一半利润来自循环经济。
2、加大“三农”投入,打造绿色生态农业。近年来,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逐步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全县用于“三农”的各项投入达15亿元,促进农业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良种良法、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项目技术支持,大力发展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创立品牌产品,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58家,其中省级以上8家,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9.5万亩,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19个。本着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加快“三网”绿化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村庄环翠化、水系风景化格局,2007年全县成片造林4万亩,绿色通道118公里,荒山绿化2.4万亩,建成绿化示范村30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9%以上。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优化农户能源结构入手,深入推进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程,彻底解决农村“三大堆”难题。积极探索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农业,建成沼气625户,有效利用粪便5000立方米,年产沼气21.9万立方米;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处理玉米秸秆6000吨,利用秸秆固化成型1万吨。同时用秸杆进行畜牧养殖,产生的废物产沼气,再用沼液给果树、蔬菜施肥,养殖--沼气--果树、蔬菜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3、积极发展新型生态产业。立足自身资源开发和地域优势,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内涵,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档次。一是突出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构建起“泰山副岳,范公故里”两大旅游品牌。建设了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醴泉寺风景区、范公故里风景区、唐李庵风景区四大精品景区,形成“红色、金色、绿色”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县旅游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2007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亿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县为契机,依托交通干线、规模企业,引进新型流通业态,建成一批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配套的服务业基地。全面实施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加快保税仓库和铁路物流货场建设,启动了西王物流城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公共业。不断提升金融、保险、证券、法律、中介、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文化休闲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扶持发展现代信息和商务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积极构建特色商贸圈。整合挖掘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品牌、连锁、特色商业项目,全面启动国际商贸城、会仙桥批发市场、黛溪不夜城,开工建设天兴商城和东升商城扩建。改造完善蔬菜、禽蛋、花卉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农村商业网点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二、狠抓环境保护,增创绿色环境新优势
1、突出抓好环保重点工程,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一是加快热电厂脱硫工程,全面改善大气环境。投资4亿元,加快推进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等9个热电厂脱硫工程,目前工程均已建成并正常运转,全面可实现SO2存量减排SO226584吨,增量削减18377吨。二是加快COD减排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水环境。总投资3亿元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魏桥工业园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山东西王集团污水处理厂、邹平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四个减排工程现全部实现稳定运行,2010年已实现全部零排放。同时加快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韩店、长山、魏桥三个镇域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建成后可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6万吨/日,新增中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届时邹平县城区和12个镇办的污水将全部得到有效处理。三是加快垃圾处理厂建设。县生活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垃圾200吨,县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理。二期扩建项目预算总投资9300万元,建成投产后县垃圾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可达到400吨,届时,全县的生活垃圾将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积极探索科学管理经验和先进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
2、严格项目管理,控制源头污染。一是齐抓共管,规范项目审批。认真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复建设、科技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积极建立环保、经贸、发改、工商、国土、银监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定期通报建设项目的审批情况,做到无环评手续发改部门不立项、土地部门不批地、工商部门不办证、金融部门不贷款,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强监管,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重点抓好项目建设过程中治污配套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投产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工作,实行“三同时”执行情况现场登记和“三同时”滞后督办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治污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真正作到了“增产不增污,发展不污染”。三是强化措施,控制源头污染。对小清河大堤两岸5公里范围之内的所有污水排放企业进行全面禁批;并对小清河流经我县的码头、魏桥、九户、焦桥四镇所有项目进行严格控制,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坚决予以关停。
3、强化执法检查,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坚持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一是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重点污染企业实现不间断监控,重点查处企业恶意排污、超标排放、未批先建、“三同时”不到位、抗拒环境执法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严管重罚,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始终保持环保高压态势。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打击和关停“十五土小”企业。今年县环保局联合法院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四次集中清理行动,关停小炼油、小化工、小炼铁等土小企业240余家,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三是打造“数字环保”,提高环保监管能力。投资1000多万元,在重点排污企业安装了COD在线监测设备21台,烟气在线监测设备15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同时在小清河、杏花河建立自动监测站,目前站房已全部建设完毕,并按上级环保部门要求,开始县环境监控中心的建设工作,建成后可实现对重点污染源全天候监控,全面提高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能力。四是加强领导,建立重点工程和减排工作定期通报和执法检查周通报制度。定期召开环境综合治理调度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向社会通报执法检查结果,对于违法排污行为进行公开暴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4、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全面恢复破坏的环境。一是全面启动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收取制度。明确规定矿山的开发建设必须与地质环境保护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各矿山企业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在进行依法治理且达到规定的标准后,才能将保证金返还。2006年以来共收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100万元。二是全面开展历史遗留损毁山体的治理工作。编制了《邹平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把于祖山、凤凰山、黄山等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区域列入首批治理对象。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化手段对于祖山的废弃石坑进行了综合治理;投资300万元对凤凰山废弃石坑进行了修复治理,黄山废弃石坑治理项目现场勘测和施工方案设计工作已经结束,明年即可开始施工。三是强化动态监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开采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力度,严格要求矿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做到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大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强化矿山动态巡回检查,严防矿产资源违法开采死灰复燃,巩固好整顿和治理成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环境优势
一、商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形成
商洛市地处秦岭东段南麓、鄂豫陕三省结合部,既是革命老区和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区和关中生态屏障。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一区六县,总人口240万人,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3.8%。商洛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赋予商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矿产、生物及旅游资源,素有“秦岭药库”、“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之美称,“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享誉全国。现已探明矿产资源60余种,潜在价值超过3400亿元,处于我国280多个地级市的第一台阶。改革开放后,为使矿产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商洛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探索,矿产资源开发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因工艺技术落后,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尾矿、矿山和冶炼渣场319座(处),其中尾矿库118座,占陕西和全国的38.4%和1%,堆积量达4600多万吨,既占用大量土地,又污染环境。加之商洛地处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区,这些尾矿及尾矿库长期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
如何把握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能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又能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消除尾矿安全隐患,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目标,商洛市委、市政府以《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于2009年7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生态立市”为第一发展战略,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提出了“微循环抓生态企业、小循环抓生态园区、中循环抓生态产业链条、大循环抓循环型社会”的工作思路,走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融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开发的循环发展路子,以及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目标。
二、商洛发展循环经济所作的主要工作
(一)完善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商洛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把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章节,并先后编制实施了以循环发展重大项目为支撑的《商洛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商洛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商洛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商洛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商洛市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和《商洛市创建国家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等规划和方案,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不断健全。
(二)健全了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商洛市各县区政府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正县级和正科级建制的市县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心,成立了市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出台了循环经济园区、企业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办法,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市政府将循环经济纳入县区政府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与各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
(三)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
继200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之后,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2012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推进循环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材料产业循环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意见都以循环发展为主线,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及扶持政策。设立了循环经济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市县区每年筹措不少于5000万元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和不少于2亿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十大产业链、20项标志性工程建设以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四)强化了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
成立了陕西省循环经济研究院商洛分院、商洛市材料科学工程研究院,并设立了钼、钒、氟、锌、新能源和新型建材等七个研发中心,同时,还成立了中国尾矿技术商洛研发中心、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启动了循环经济和尾矿利用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工作。
(五)构筑了循环经济发展载体
把加快循环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抓手,策划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一家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设立的10个县域循环园区9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循环工业集中区,规划了商丹园区与现代材料产业十大循环产业链和20个循环发展标志性工程,布局了六大类85个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同时,为了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成立了商洛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企业会员已达67个,编制上报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方案以及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和“双百工程”循环发展骨干企业实施方案。2012年入园企业达289户,其中国内外500强企业21家,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园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逐步凸显。
(六)发挥了循环企业和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成立了市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制定出台了认定办法,已有3个工业园区、17家循环经济企业和24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被认定为市级试点单位,1个园区、3家循环经济企业、16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通过了省级认定。《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商洛市实施意见》重点布局的有色金属、新能源、新型建材、生态旅游等10个循环经济产业链8条启动建设、5条基本建成,20个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16个在建。《商洛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重点布局的太阳能光伏、钒材料及新能源等10条循环发展产业链9条启动建设、7条基本建成。商丹园区被授予“陕西省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和“陕南循环发展示范园区”。
三、商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商洛循环经济在陕西乃至全国有了一定影响
近几年,商洛市按照循环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的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着力建设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城市)、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区、西安第二生活区”三区及“西部现代材料工业基地、西部现代中药基地、优质绿色食品基地、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四基地知名度不断提升,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北京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部门单位、相关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二)商洛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商洛循环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陕西乃至全国“十个一”亮点。如在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编制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探索出了“一核心二支撑三联动”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商洛模式”,即以创建国家示范基地,带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技术和政策扶持为支撑,通过组织保障、示范带动、协会搭桥三方联动,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商洛市为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陕西省也在全省推广商洛循环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经验。
(三)商洛基本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产业体系
一是以农、果、茶、畜、沼、菜、加为链接的具有商洛特色的循环农业体系日趋完善,倾力培育的核桃、板栗、茶叶、畜牧养殖、蔬菜、马铃薯、黄姜、道地中药材基地初具规模;启动建设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农村庭院三大循环发展产业链。二是以商丹园区与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循环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循环经济规划布局的太阳能光伏、氟材料、钒材料、钼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等十五大循环发展产业链启动建设,建成了比亚迪全产业链光伏、山阳五洲钒及钒系列深加工等40个循环发展重点项目。三是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信息、金融保险、特色文化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日臻完善,建成了金丝峡、牛背梁、天竺山、木王国家级森林公园,形成了十大旅游景区和3条精品线路,成功入选中国旅游百强市;以商山物流、商洛农特产品交易中心等为主的商贸流通服务产业链初步建成。四是保障循环发展的重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7县区垃圾、污水处理厂(场)建成运营,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流域治理不断加强。五是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循环消费体系初步形成,逐步建立了“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乡镇(社区)回收站为核心,上连回收(加工)企业,下接村级流动回收员,点面结合”的县、乡、村三级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体系。六是以人为本的生态人居体系日益完善,强力推进城市粉尘污染治理、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利用、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工程建设,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地热利用面积达到172万平方米,市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2.3平方米。七是节能环保体系基本确立,2012年万元GDP能耗较2010年下降6.82%,是陕西省能耗最低的市,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较2011年削减2.36%、1.94%、6.42%、5.65%,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51天;丹江、洛河等6条河流19个断面水质100%符合功能区规划标准,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100%达标,丹江出境断面水质远远好于国家和省内要求标准。
四、存在困难与建议
一是激励政策不够完善,国家和省内用于引导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资金较少,示范引导作用不够明显。二是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国家和省内目前还没有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奖惩体系,各地的工作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不能有效评价循环经济发展。三是科研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科研领军人物、专家团队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投入较低,技术、装备引进机制尚不完善,科技对循环经济的支撑相对乏力。四是循环发展不够平衡,县域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工业和农业发展较快,服务业刚刚起步,节能环保、再生资源和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园区基础设施、消费体系建设等相对薄弱。五是宣传引导还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