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智慧社

区的概念

智慧社区的出现是社区不断发展进化的结果。对于智慧社区的概念,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社会管理,信息发展,智慧城市角度对智慧社区进行描述。

(一)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了解智慧社区。智慧社区主要是社区中的主体相互作用,和谐发展的状态,指社区管理部门,社区的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内居民和谐相处的状态。在智慧社区实施的影响下,管理部门能够更快速的了解居民信息及为居民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因此居民的幸福水平会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加配合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形成社区各方和谐共处的局面。

(二)从信息发展的角度了解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基于物联网,新兴技术等发展起来的,在社区中运用各种方便居民的技术手段,从而使居民的生活更加智能,更加方便的社区运行及管理服务平台。因此信息发展是智慧社区的基础部分。

(三)从智慧城市的角度看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存在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建设好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实现才成为可能。那么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放大版。同时通过参考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社区也将各种智慧应用运用到居民生活中来。

二、智慧社区还缺什么

智慧社区第一阶段是把物业服务搬到手机上来,形成网上物业服务管理中心。第二阶段是对小区硬件设施实施智能化改造,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三阶段是达成可以足不出户就挂号、办理社保等等。在智慧社区实施的过程中,基于居民感受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功能多却不实用

当把智慧社区以app的形式搬运到手机上时,居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小区物业的动态,同时可以交物业费,物业投诉,进行二手货品交易等,更有些app可以订外卖,打车等,大大方便了居民在社区的生活,提高了物业的管理效率。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居民反映大部分功能用不上,点开app反而会浪费流量。第二,部分居民同时表明,订外卖、打车等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不如其他专门订外卖、打车的app有针对性,实用度不高,主要在于优惠力度不够,商品种类少。第三,app的使用并不适用于老人、儿童这部分群体的使用,他们需要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而智慧社区的开发者和关注者却忽视了这个问题。

(二)智慧社区不能全方位便利居民生活

智慧社区虽然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政务等各个方面,但在每一个体系之下,提供的服务可以说是乏善可陈。比如最让居民头疼的生育证,就业证,暂住证等的办理,还不能在app上完成。很多居民反映这种事比较麻烦,希望能够在智慧社区的推广中得到解决。

三、智慧社区的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分析

(一)物业管理方面意识落后

在智慧社区实施的过程中,物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实施的过程中与物业的交流合作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物业人员只注重管理,缺少服务意识,物业甚至认为“我又不住这个小区,搞那么好干嘛?”因此很多物业管理人员对智慧社区的推进并不上心,不愿意积极推广智慧社区,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什么创新意识。尤其是中小型物业公司,让他们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非常困难。一方面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改变了物业原有的工作程序,以前物业管理人员发通知只需要在公告栏处贴通知,而现在需要在线上实时信息,服务意识薄弱的物业不愿意做这些工作。另一方面,在线系统的应用使得业主对物业的评价直观的展示在系统内,这样就提高了对物业服务的要求。因此很多物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阻碍了智慧社区的服务。

(二)商家没有意识到智慧社区的商机

智慧社区的app内包括了很多商家例如超市的一键下单,送货上门服务,外卖的订购等等,但是接入的商家较少,很多商家不看好这个平台,因此降低了app的实用度。首先,有些商家人手不够,无法提供关键的送货上门服务;其次,一些商家人手足够,但觉得app的实用度不高,每天盯着手机耗费了很多精力,不如在商店里多卖些东西;最后,一些已经在“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平台尝试过的商家认为还是用这些平台能够更好地吸引顾客。原本这是一个很好的针对小区顾客的销售平台,但现在发展缓慢,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抱着观望态度。

(三)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对于新建设的新楼盘来说,装备先进的硬件设施没有什么大问题,而对一些较老旧的楼盘,智慧社区的开展十分吃力。像以前的小区的摄像头,门禁系统大多数是模拟信号,与现在的数字信号无法实现对接,如果将这些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可能要花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费用,业主不可能自己掏腰包,更不用说物业掏钱,国家补贴根本不现实,因此智慧社区的开展受到了很大阻碍。比如说一个老人在小区内散步,智慧社区可以达到掏出手机就可以连接摄像头知道老人的位置,而老旧的摄像头无法和手机对接,这又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基于居民角度提出几点解决方案

(一)提出有特色的推广方案

在建立智慧社区平台和应用的基础上,推广人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甚至是不同的小区有针对性地做推广,使智慧社区的齿轮能够转动起来。在不同社区采取不同特色的智慧社区,例如以中青少年为主的发达社区,以老年人为主的居家养老型社区等。智慧社区推广者应充分听取居民的需要,协调好与社区管理部门的沟通,使得推广顺利进行。智慧社区实质上是实体服务和信息服务的紧密结合,我们不能只注重虚拟信息服务,忽视了根本的实质,这是智慧社区服务的真正核心。

第2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吴家营街道社区 文体建设 问题及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20-01

吴家营街道虽然说已经步入城市化,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依然未脱社区这个实质,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起居习惯,这需要时间的准备,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作为一名基层的文化工作者,从职业的角度来讲,壁纸觉得规划好、发展好街道社区的文体建设至关重要。

一、重要性

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城市新型社区”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内容囊括了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社区文体、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社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社区文化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吴家营街道脱胎于一个十足的农业乡镇,文化体育建设原本就相对落后,基础条件差,人才短缺,虽说自2003年6月实施呈贡新区建设以后,山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座座小区明亮宜人,但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滞后于发展变化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

文化体育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社区生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社区文化体育建设是实现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有力保障。文化体育建设可以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居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城市社区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社区先进文化,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因此,社区文化体育不仅是建设城市新型社区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城市新型社区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社区文体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城市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社区文化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城市新型社区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吴家营街道文化体育建设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过度转型期间人民群众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如何安置就业,如何谋生计上;二是文化体育场地设施、文体组织建设严重滞后,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文体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虽说吴家营街道已经实施了5个社区的整体搬迁,但所有小区的生活配套设施从设计规划到建设均无法让人满意,个别小区连条健身路径都没有,更别说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社区文化体育在社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进度,缺少文化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整体和谐。

三、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是建设呈贡新区作为新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先行区和试验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一步城市”进程,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改革大众文化体育传播体制,引导社区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城市新型社区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文化体育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1.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

长期处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思想意识在本区的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甚至在各级党员员、干部中也如此。因长期重视农业生产,轻视文化建设与体育锻炼,大部分群众认为自己忙于生产,在劳动生产中已经锻炼了身体,很多群众认为衣食无忧即知足,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因此,必须努力增强群众文化体育意识,基于群众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群众的影响出发,加强对群众内在意识的培养,加大对科学、进步、健康、实用的文化体育知识宣传,从根本上提升群众的现代文明意识,树立现代人、城市人、文明人的新型观念。积极纠正群众的错误认识。通过广播、电视、居务文化宣传栏、宣传册、文化宣传活动等积极引导群众参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育建设,从根本上发掘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2.方法要科学 ,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实际

2.1 在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上,社区体育要本着“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居民生活,便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群众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社区文化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

2.2 社区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社区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春节、“三八”妇女节、中秋节等,开展如花灯比赛、“宝珠梨”采摘比赛、挑担往返跑比赛等与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让群众感受文化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大家主动参与、自愿参与的意识。

第3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随着城市扩张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市的社区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也使社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出现了深层次的嬗变和扩展,加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

经费不足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普遍因素,是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经费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社区文化活动就只能纸上谈兵,文化设施也无法完善和配套。很多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着一无资金,二无地盘,三无设施设备的“三无”现象,如:各大小城市建设的小区、家园等占地面积几十万平方米,居住人口上万,室内外建设美观现代,但唯独缺少文体活动场所。一是小区开发商不愿过多投资在他们所认为不是那么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二是社区所属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对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不够重视,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经费不足就构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重大困难,致使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社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大,社会化参与程度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社区居民参与主要是以动员型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罗伯特﹒普特南提出社区建设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因素有三:规则,网络以及信任。而我国的现实却是:社区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活动,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行政行为,文化活动的政治性被夸大,而群众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同时,社区居民彼此之间存在一种疏离感,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远低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程度。而且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低下,认为社区文化活动是工作生活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一种活动形式,往往是被动参加,参与热情不够。由此造成了社区居民活动团体或者由街道、居委会直接领导,或者仅以爱好、人情为纽带,处于松散联系、随意组合的状态。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水平低下

现阶段,我国社区建设以及相应的社区文化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探索性比较强,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建设管理体制的束缚。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作为传统计划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依赖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存在。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从产权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各方面规定里文化行业部门体制结构的基本框架,从而使文化系统从横向上和纵向上具备了独特的“身份执照”。作为整个计划体制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文化体制承担着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功能,由国家所掌握的资源通过文化行政系统源源不断的流向基层文化单位,以维持文化行业的正常运转,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系统。

四、社会体制改革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冲击

社会体制的改革改变了社区成员的构成,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通过购房、工作关系、投靠亲属等方式落户社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彻底的“社区人”。在这些社区成员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等,这些不同的观念、行为方式集中在社区成员生活居住的社区发生碰撞,而社区文化的发展现状远不能解决这些不同观念的融合。此外,由于相对弱化的精神文明运作机制与社会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导致社区群众的整体素质与社区文化建设不相适应,从而使社区文化活动出现了宣传难深入、教育难开展、活动难组织的“三难”现象,降低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速度及质量。

五、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不全面,对其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社区在我国发展不够成熟,人们对社区、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存在误解。谈到社区文化,在属性上大多被理解为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功能上仅仅被看做是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或者是仅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在形式上,社区文化建设被认为是简单的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易把社区文化管理放到次要位置上,缺乏对社区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对本社区社区文化的管理缺乏个性化的部署和总结,从而使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整个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相适应。

六 、社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不健全

随着新的社区模式的不断出现,以及社区文化活动形式的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工作者的需求量不断攀升。目前,即使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方,人才问题并没有列入有关社区建设的议事日程,其社区文化工作也是出于一种自发状态,活动的开展和维持主要依靠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或者爱好文艺的社区居民。随着社区建设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将面临更加奇缺的局面,如果社区文化长期缺位社区居民就会失去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而各种不健康的文化生活诸如迷信活动、赌博等都会充斥社区居民的生活,社会主义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日益薄弱,久而久之使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日益降低,不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而要向建设为社区居民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区文化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统揽全局,不断开拓,既立足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又要看到问题未来的发展,解决社区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徐越倩,许彬.社区公共事业管理,2007

[2]娄成武等.社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康友.社区文化建设初探——以州市贵池区为例.池州师专学报(第19卷第一期),2005

[4]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第4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 规划建设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64-01

【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国居民对住宅及小区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现阶段,随着住宅小区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便捷度、文明健康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现阶段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住宅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住宅小区规划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住宅小区初步建设完成各项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没有建设好,整体规划格局没有建全就入住,小区内部一楼的住宅用房当成商业用房来做,导致商业环境混乱,街道改造产生的噪音污染比较严重,对老年人及小孩使用的公共设施建设规范的不够完善,小孩玩耍使用的器材少且安全系数较低,小区的绿化环保达不到标准,空间的环境品质不高等等。

1.1 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不完善

在当下这个寸土寸金的时代,住宅小区楼与楼之间的密度非常大,容积率高,使得住宅小区的居住品质达不到标准,绿地建设比较少,而部分绿地的建设缺少人文化和个性化的体现。绿地建设时,把原有的花草树木铲除后种上新的物种,新的物种又比较单一,所以在美观上达不到效果,还容易遭受病虫害,从而使绿化难以维系。

1.2 针对小孩和老人的设施比较少

我国是老年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 ,现在已经进入了老年化阶段,所以在住宅小区的建设中要加关注有关老年人的活动设施,需要打造老年人活动广场,在广场中建设的健身设施要适合老年人锻炼身体并适当增加休息的地方,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注重儿童玩耍设施的建设与场地的合理安排,例如儿童玩的滑梯、秋千等。目前,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多孩子都没有玩耍的设施,在道路上玩,在水泥场地上玩,这都不利于孩子的安全及健康成长。

1.3 道路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污染

在住宅小区建设中,一般刚建成的小区道路都不完善,还没把路修好就搬进入了新居,在随后的小区道路建设中必然会给居民带来一定的噪声污染,除了这种噪声污染,疏散交通带来的噪声污染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困扰,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有车一族越来越多,这就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影响,为进一步缓解道路的交通压力,把住户的车辆都引进了小区里,这样小区里的小道就需要不断的拓宽,进而占用了大量的绿地,小区里的绿地不断减少,变成了一条条宽敞的大马路,仅留下小小的人行道,车辆不断穿行在小区的各条街道上给小区居民的安全留下了隐患。

1.4 小区的环境承载量及科技含量低

由于小区内部的人口多,产生垃圾的数量较多,相对来讲,垃圾箱数量的设置与垃圾处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垃圾数量过多而对应垃圾箱却很少,物业清理不及时,垃圾都倒在了垃圾箱的外面造成环境污染。垃圾箱没有二次回收和可再生垃圾等分类,使垃圾的二次利用率降到最低,而通过科技手段处理垃圾的智能小区更是少之又少的。

2、城市对住宅小区的要求

住宅小区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适合人们生活居住的小区,主要的表现在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际交往环境与精神文明四个方面。良好的居住环境要有便利的交通,上下班出行、购物回到小区就感到舒适,小区内的休闲环境,既要满足人们审美要求,又要陶冶人们的情操。在小区的空间设计上既要满足当下的生活居住环境,又要满足以后的生态节能环保的发展,为小区居民建立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交流文化,满足精神需要的居住环境。

3、改善住宅小区规划建筑的对策

3.1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有超前的设计理念。

我们在规划时,应采用当代最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提高小区整体品味,对房屋的外墙面,楼顶,地面等采用最新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整体小区环境规划理念超前的目标,为小区将来的再次开发、设计提供一个良好的扩展平台。

3.2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高效率的利用资源。

在住宅建筑中运用环保的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建设生态小区。在小区的绿化过程中要多种植树木,用来减少绿化的用水量,从而达到资源的节约。同时要多个树种搭配种植,这样养护起来更方便,其遮风挡沙效果比草坪要好得多,另外再辅以灌木、花卉等绿化植被,形成良好的绿化景观系统。

3.3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对现有自然环境的再次开发和利用。

我们在做规划设计时,应该多方面考虑。争取把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完全利用上、利用的彻底。让现有条件发挥最大的功用,让小区整体规划成为依托现有自然环境上的再延伸,形成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周边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面融合。例:引如活水、配套周边体育设施等。

3.4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建筑物的空间结合。

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各种建筑物空间的结合。把建筑主体、园林、走廊、广场等多种建筑物的空间结合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多方位的交流场所。为小区居住生活的人群提供生活场所、娱乐场所。

3.5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发挥智能化优势为群众服务。

在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小区智能化建设为发展目标。通过智能化设计与建设规划,让我们生活的小区变得更便捷、更舒适、服务更智能、环境更美观。

结束语:总之,城市的开发在很多地方都不断的上演着,在不断发展城市的进程中,也给住宅小区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中肯的提出了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区空间环境的质量,保持生态平衡,利用自然能源的开发和节能,从重视住宅小区的数量上逐步转变到重视小区的质量,从重视内部环境到重视整个空间环境上,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并遵循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创造出我们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薛慧平,魏征,吴屹东. 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 陕西建筑,2009年06期

第5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3-0012-02

根据巴中市市政府与巴州区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和安排部署,巴州区宕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宕梁卫生院转型而来,于2010年4月正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就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半年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改进措施提出建议。

1 基本情况

宕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业务用房360m2,病房3间,床位6张。其中:普通病房2间,床位4张;妇产病房1间,床位2张。设内科、中医科、妇幼保健科、妇产科、牙科、理疗康复科、中药房、西药房和B超室。有职工10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工勤2人。职工中有大专4人、中专2人。辖区服务人口39 860人。目前建立健康档案2 865人,其中60岁以上2 500人,3岁以下365人。2010年4-10月,该中心各项业务收入204500元,其中药品收入122 000元,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费用52 000元。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势川

2.1 方便群众看病 该中心位于后河片区,属于城乡结合部,辖区有近4万人口,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便了老百姓就近和及时看病,实现了老百姓小病在社区治疗的需求,有效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2.2 费用低 卫生服务中心坚持公益性质,做到药品销售零利润,按药品进价销售,让利于民。各种诊断和治疗收费低,降低了老百姓看病的成本。

2.3 及时报销新农合费用 辖区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民,在该中心接受诊治结束后可以就近和及时报销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

2.4 及时出诊辖区群众在深夜遇到突发疾病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可以就近出诊,及时上门提供卫生服务。

3 存在的问题

3.1 业务用房紧张中心不能完全按科室设置房间,不同科室的医生挤在一起办公,药房和医生办公室挤在一起,不符合卫生学和无障碍的基本要求。

3.2 设备配置简陋 医生看病基本还是老三件,仪器配备还不能满足服务功能的需要。

3.3 服务功能还没有完全到位 还没有完全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提供全方位的卫生服务。

3.4 人员配备和学习培训还需要加强 中心人员配备不符合要求,而且在职人员也没有接受上级医疗机构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

4 对策

为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职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笔者提如下建议:

4.1 继续加大投入 上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落实已出台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的增加逐步加大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必要的业务用房和医疗卫生设备、设施,核定安排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经费,对人员业务培训和房屋修缮给予适当补助。

4.2 充分发挥职能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社区卫生的公益性,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突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全科医学的特点,在社区范围内,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充分体现方便快捷的服务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4.3 加强医护人员队伍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以编定员、以事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办法,提高中心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4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制定人员岗位责任制、在职教育培训制度和各项卫生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要制定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制度。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和区级以上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将参保人员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治疗和治疗特殊疾病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从政策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便利。

第6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健康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89-01

健康档案是指与个体健康有关的更广义的信息资料,它涵盖了居民基础健康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信息档案。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通过建立、管理和利用居民健康档案,能够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掌握辖区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变化趋势,能够进行高危人群筛选,有效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基本医疗保健和健康康复等服务,全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因此,卫生主管部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达标验收中,对健康档案管理的要求很高。如建档率>90%,对育龄妇女、儿童、65岁以上的老人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等进行系统化档案管理。现结合我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情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发现,有些居民健康档案的数量虽然按期完成,但不能保证质量;部分档案仅局限于记录社区居民与健康相关的基础数据。这些档案无法与居民个人、家庭成员健康变化相联系。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缺乏指导意义;也有的符合要求的健康档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连续利用而成了“死”档案。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1.1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人不足,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要把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引入政府工作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人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畴;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整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安排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这些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如政府投入少,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靠自己的创收来获得经费补助;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政府投入,完全靠自收自支,驱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营利性方向发展,无法抽出人力、物力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服务质量的提高及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观念陈旧。社区医护人员对健康档案的重视不够,现在社区中的医护人员大多以前从事过临床工作,他们的思想仍停留在门诊或常规慢性病患者的访视上,并没有将健康档案当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备工具。由于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偏见,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自信心;不少人认为从事全科医学低人一等,服务工作中缺乏积极性,这些医务人员对健康档案的利用、回访和更新,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影响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质量。导致花大量人力、物力建立的健康档案,由于得不到定时更新,成为了“死档”。

1.3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制约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效率。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主体是社区医护人员,如果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低,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健康教育指导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往往导致居民对社区服务人员排斥的现象。杨瑶等170名大于18岁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进行健康管理的医务人员学历和技术职务较低,73.5%的居民不接受社区医师,60.6%的居民首选就诊于三级综合医院.仅有35.3%的居民就诊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可见,没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社区卫生服务将寸步难行。因此,必须进行全科医学培训,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能力得到全面升华。

1.4社区居民身份复杂,居所易变。社区居民在年龄、民族、性别、知识层面、等方面差异较大。老年人语言表达、听力、视力有所减退,不同的民族语言都影响居民与社区服务人员的交流;女同志对社区诊疗技术有偏见,只信任大医院;一些重点疾病患者,隐瞒病史难以沟通;低层次居民对建档作用不理解,高层次居民大多有公费医疗认为没必要在社区建档。而且辖区内人员流动性较大,存在人户分离和租住户问题,如年轻父母为让子女上好学校,跨区落户,人户分离;有的居民建档后又另租他处居住,造成档案的漏建和重建。最后居民担心某些个人信息外泄,大多采取回避的方法,或者是避重就轻,隐瞒病史,使得居民健康档案的推行严重受阻。

2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人,完善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将难以长期开展下去[3]。社区卫生服务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作支撑,发展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4]。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投入,增加社区居民预防保健经费,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提供经济保障:必须完善补偿机制,实行居民健康档案有偿管理,从而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保质保量的完成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2.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医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①鼓励、支持社区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全科医学培训,转变医护人员的观念。②利用医疗系统优势组织社区医护人员轮流到急症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外科皮肤科、小儿科、心电图室等部门进修学习;③组织有关专家轮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指导,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力,为社区医护人员进行传帮带。

2.3完善健全的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可制定一系列有关健康档案的法律法规,完善档案收集整理、资料归档、保密、统计、借阅登记、鉴定销毁和开发利用等管理制度。确保在不泄漏居民个人信息以及涉及居民健康隐私的前提下,对健康档案进行有效、动态和科学的管理;积极将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应用于居民健康档案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做到居民健康档案动态化管理,适时更新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居民能够随时随地掌握自己最新的健康状况。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

2.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健康和建档意识。充分发挥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结合全国高血压日、世界肝炎日、预防接种宣传周、提高居民对健康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要通过媒体、健康教育宣传栏、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宣传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引导居民了解、认识建立健康档案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的认识程度,从而更好地做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病管理

[2]沈培林.社区健康档案的管理与应用[J].社区医学,2011,20(11):20-22

[3]程建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24):18-20

第7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吉林地区 城市建设 区域文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64-01

一、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一个城市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文化也必然融入其中,通过城市建设体现出来,吉林地区城市建设要体现人文思想、历史风貌、自然景观等,这些都离不开吉林的区域文化,如:吉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特点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出现了满汉的四合院、回族的清真寺、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等,这些建筑都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可见区域文化是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的精神所在,而城市建设又是区域文化的最好表现手段,吉林市市标――摇橹人,是吉林市文化和艺术的精品,既传承了劳动人民勤劳的历史,又展示了吉林古城日新月异的风貌和江城人民“急流勇进”的拼搏精神,丰满水电站不但是吉林市标志性建筑而且更是日本侵略历史的见证,是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统一。

二、区域文化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注重建筑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展示区域文化特色,也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课题。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得到了体现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完善。

(一)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定位问题

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的作用,首先就要准确地定位,城市建设与区域文化如何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的融入区域文化精髓,更好地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定位,也就是吉林地区城市建设向什么方向发展,打造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象,没有明确的、符合吉林地区经济发展的城市建设,是不可能发挥区域文化作用的,而区域文化定位问题同样影响了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二)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规划问题

吉林地区的区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东西方文化共存等特点,如何根据区域文化特点进行城市建设规划,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共同选择,吉林地区城市建设发展由于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现代建筑并不多见,同时在地区城市规划上还没有根据区域文化特色有重点地进行设计和布局,如:吉林市所辖的4区5市1县在城市建设上没有根据各区、市、县的文化特色进行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没有在某一区、市、县的城市建设中得到重点打造。

(三)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特色体系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地域烙印,所以在研究城市建设特色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探讨。梳理两者间的关系,有利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保持自身的文化优势,提升城市整体建设环境与城市品质。而吉林市自古以来就是吉林省的重镇,自身的地域文化系统内就包括汉、满、回、朝鲜族等多元文化类型,文化特质和城市建设面貌都具有典型代表性,研究其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特色关系,能为吉林市城市发展提供普遍性借鉴。在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对该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其实践操作中的具体方法,用以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空间,所以研究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着区域文化保护问题,特别是在城市改扩建过程中,对名声历史古迹的保护、对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对有着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的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制约区域文化发挥作用的障碍之一。“广州民国建筑深夜被强拆”“梁林故居被拆事件”,都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保护问题的存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同样也会涉及到区域文化保护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舒其祥,陈筱香.论吉林市城市建设的文化与美学原则实践[J].城市问题,1990(3).

[2]杨策.基于传统环境观的吉林市城市形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3]刘伦贤.在城市建设中发挥规划优势――赴吉林、黑龙江考察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的几点启示[J].上海人大月刊,

2004(10).

[4]汤一原,吴迪.城市建设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加注重科学发展[N].北京日报,2012(25).

第8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问题及建议

Pick to: residential area should be prominent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 the best landscape ecological benefits. In this paper, the community landscape ecosystem of the design are analyzed,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green spac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d summarizes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居住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会对住宅的朝向、面积、户型、价格等因素进行比较,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也颇受关注。尽管许多居住区在景观环境的建设中投入了很高的费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解决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景观设计水平,在当今社会也显得十分迫切。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等。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缺乏景观建设的整体考虑

居住区开发规划中常用的组团模式要求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绿地。中心公共绿地是居住区的门面。因此,不少居住区规划中对此类共享空间关注较多,而对其它的局部地方,如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居住区边缘则光照不足,存在居住区绿化的死角,造成整体不和谐,各个景观孤立、不连贯,从而显得居住区绿化景观凌乱无章。

(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由于居住区景观设计涉及内容广,综合性强,起步较晚,所以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经验等方面还有待发展。因此,在目前创建园林城市的气氛蒸蒸日上的形势下,对口的专业人士缺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寥寥无几。为了弥补空缺,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提高的速度比较慢。例如:纯园艺专业出身的人从事景观设计,他们在设计中只是将植物等素材做简单的拼凑,景观效果不强,而且制图水平差,更谈不上艺术美;学习美术专业的人从事进入景观设计行业,他们的景观设计重平面而轻立体,缺少生态化设计,只重外表不重功能;而学习建筑的人员,虽然他们也兼修了一点风景园林规划的知识,但大多数时候是临时磨枪上阵,对植物的生长习性了解很少,更谈不上植物生态多样性的搭配。

(三)忽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具有地方本土性特征,不同的气候、地形特征会有不同的生态系统,有的居住区在规划中提出“生态”的口号,实际中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在一些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一些景观设计师盲目追求新、奇、特,忽略绿色生态与舒适度,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如在北方的居住区中大搞热带风格设计,种植很多热带植物,棕榈树、椰子树等等,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后期必将为之承担巨额的养护费。更有甚者,有的时候开发商为了效果,不想冒险,或者设计师为了提高效率,直接照搬其他楼盘。这样的千城一面,使得不同的城市出现了许多雷同的居住小区。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居住区中景观设计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只是一味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从而使得景观设计失去了地方特色。

(四)不合理地应用植物

一方面是植物种植不考虑植物自身的生理习性,盲目的种植一些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绿化树种, 结果因生长环境的不适, 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达不到成景的效果。因此, 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当然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存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不合理,常绿树种多了,一味追求绿量,冬天就显得阴凉。反之落叶树种多了,冬天就显得萧条,没有生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似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二、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些建议

(一)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对于以人为本的思路,以前很多小区实际上是以景为本,只重视景观观赏作用的雕塑、喷水池、西式柱廊。目前,人们在经历了只重景观,忽略园林绿化主体的以景为本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之后,一些开发商与规划设计人员已注重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思路,开始向重视住户的参与性发展,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居住区绿地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炎热的夏天能乘凉,寒冷的冬天能晒太阳;居民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让住户感到绿地亲切、实在。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园林景观绿化。

(二)提高设计队伍综合素质

设计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要提升服务品质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不是只会画图, 或者懂一点植物配置就够的,而是需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并且能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性人才。所以提高设计行业门槛、提高景观设计队伍的专业水平,才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三)因地制宜延续地域的文化性

居住区景观设计一定要研究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民族传统和历史文脉,并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观,追求建筑、园艺、建筑小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把握现在,着眼未来,体现具有其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在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同时,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四)植物的配置组合

在植物的选择上尽量选用叶面积系数大、释放有益离子强的植物, 构成人工生态植物群落。如: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松柏林等;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丁香树丛、合欢丛林等;有益招引鸟类的面积大些的植物群落海棠林、松柏林等。同时由于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在居住区设计应结合不同季节的特色做相应的植物配置及景观处理。在南方城市的居住区设计,绿化上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在北方城市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冬季植被比较单一,绿色植物只有松树。可以多设计一些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如观干的白桦,观果的山楂、金银木,观叶的红枫、蒙古栎等等,丰富整个居住区的景观。

(五)重视水景设计, 实现动静合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此,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水景设计的要点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 提高含氧量。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在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用完美的水系作为景观主体,串联起步行空间和绿化空间,并巧妙地运用石、阶、栏、廊、亭、桥、树木、花草等景观构成元素,以各种形式加以点缀、延续,加大景观的深度。

结语

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实现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不断创新,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淑杰. 爱美之心“居”皆有之——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原则[J]. 价值工程,2011,(13).

第9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从事基层儿童保健工作已经13年了,我所服务的辖区为我市最大的辖区,其人口111 368人,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下设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承担“六位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而占总人口数6%的3岁以下儿童是我辖区管理的重点人群之一。

随着公共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入,本街道的社区均已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网健全,虽然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正逐渐走上了科学规范化的轨道,但由于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它的特殊性,均为个体投资建成,属于政府出钱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加之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专业的妇幼保健专职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重医疗而轻公共卫生的局面,且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更换频繁等主要原因,导致儿童保健系管率较低,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30%,3岁以下儿童系管率20%。

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卫生资源不合理,公共卫生工作缺乏热情:本街道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虽已全覆盖,但均为个体投资建成,公共卫生经费虽在逐年递增,但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还要面临房屋租金和聘用人员工资等开支,故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医疗上,以求养家糊口,缺乏公共卫生工作的热情。且76%的卫生服务站无居民所需的一般医疗设备,不能满足当前的卫生需求,儿童保健工作就难以真正提高。

技术人才的匮乏:本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学历水平较低,80%当地卫生学校毕业,中专学历85%,妇幼专业的基本没有,即使有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理论水平,主要表现在给婴儿做产后访视和儿童体检等;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就不能满足当前儿童家长的需求,导致儿童家长不信任;另外儿童体检工作也不如计划免疫工作那样容易被家长主动接受,认为儿童体检可有可无,由于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整体知识水平较低,与其所承担的卫生服务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从而直接影响了儿童保健的服务水平。

培训力度不够: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直接业务指导部门,没有结合各妇幼专干专业水平较低及更换频繁这一特点,而制定详细的中长期培训计划,故各卫生服务站的妇幼专干得不到及时的专业理论培训,对工作内容一知半解,开展儿童4.2.1体检的卫生服务站只有31%,直接导致儿童保健工作水平下降,影响儿童系统管理率。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策

增加政府投入,改变现有机制: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改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现有的运行机制,有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基层卫生服务站缺少专业设备的局面;建立符合我市具体情况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质量。

加强儿童保健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基层卫生服务站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整体水平低,会直接影响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水平,因此要制定详细可行的业务培训计划,以不断提高基层妇幼保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