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智慧社

区的概念

智慧社区的出现是社区不断发展进化的结果。对于智慧社区的概念,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社会管理,信息发展,智慧城市角度对智慧社区进行描述。

(一)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了解智慧社区。智慧社区主要是社区中的主体相互作用,和谐发展的状态,指社区管理部门,社区的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内居民和谐相处的状态。在智慧社区实施的影响下,管理部门能够更快速的了解居民信息及为居民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因此居民的幸福水平会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加配合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形成社区各方和谐共处的局面。

(二)从信息发展的角度了解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基于物联网,新兴技术等发展起来的,在社区中运用各种方便居民的技术手段,从而使居民的生活更加智能,更加方便的社区运行及管理服务平台。因此信息发展是智慧社区的基础部分。

(三)从智慧城市的角度看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存在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建设好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实现才成为可能。那么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放大版。同时通过参考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社区也将各种智慧应用运用到居民生活中来。

二、智慧社区还缺什么

智慧社区第一阶段是把物业服务搬到手机上来,形成网上物业服务管理中心。第二阶段是对小区硬件设施实施智能化改造,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三阶段是达成可以足不出户就挂号、办理社保等等。在智慧社区实施的过程中,基于居民感受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功能多却不实用

当把智慧社区以app的形式搬运到手机上时,居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小区物业的动态,同时可以交物业费,物业投诉,进行二手货品交易等,更有些app可以订外卖,打车等,大大方便了居民在社区的生活,提高了物业的管理效率。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居民反映大部分功能用不上,点开app反而会浪费流量。第二,部分居民同时表明,订外卖、打车等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不如其他专门订外卖、打车的app有针对性,实用度不高,主要在于优惠力度不够,商品种类少。第三,app的使用并不适用于老人、儿童这部分群体的使用,他们需要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而智慧社区的开发者和关注者却忽视了这个问题。

(二)智慧社区不能全方位便利居民生活

智慧社区虽然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政务等各个方面,但在每一个体系之下,提供的服务可以说是乏善可陈。比如最让居民头疼的生育证,就业证,暂住证等的办理,还不能在app上完成。很多居民反映这种事比较麻烦,希望能够在智慧社区的推广中得到解决。

三、智慧社区的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分析

(一)物业管理方面意识落后

在智慧社区实施的过程中,物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实施的过程中与物业的交流合作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物业人员只注重管理,缺少服务意识,物业甚至认为“我又不住这个小区,搞那么好干嘛?”因此很多物业管理人员对智慧社区的推进并不上心,不愿意积极推广智慧社区,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什么创新意识。尤其是中小型物业公司,让他们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非常困难。一方面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改变了物业原有的工作程序,以前物业管理人员发通知只需要在公告栏处贴通知,而现在需要在线上实时信息,服务意识薄弱的物业不愿意做这些工作。另一方面,在线系统的应用使得业主对物业的评价直观的展示在系统内,这样就提高了对物业服务的要求。因此很多物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阻碍了智慧社区的服务。

(二)商家没有意识到智慧社区的商机

智慧社区的app内包括了很多商家例如超市的一键下单,送货上门服务,外卖的订购等等,但是接入的商家较少,很多商家不看好这个平台,因此降低了app的实用度。首先,有些商家人手不够,无法提供关键的送货上门服务;其次,一些商家人手足够,但觉得app的实用度不高,每天盯着手机耗费了很多精力,不如在商店里多卖些东西;最后,一些已经在“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平台尝试过的商家认为还是用这些平台能够更好地吸引顾客。原本这是一个很好的针对小区顾客的销售平台,但现在发展缓慢,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抱着观望态度。

(三)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对于新建设的新楼盘来说,装备先进的硬件设施没有什么大问题,而对一些较老旧的楼盘,智慧社区的开展十分吃力。像以前的小区的摄像头,门禁系统大多数是模拟信号,与现在的数字信号无法实现对接,如果将这些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可能要花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费用,业主不可能自己掏腰包,更不用说物业掏钱,国家补贴根本不现实,因此智慧社区的开展受到了很大阻碍。比如说一个老人在小区内散步,智慧社区可以达到掏出手机就可以连接摄像头知道老人的位置,而老旧的摄像头无法和手机对接,这又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基于居民角度提出几点解决方案

(一)提出有特色的推广方案

在建立智慧社区平台和应用的基础上,推广人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甚至是不同的小区有针对性地做推广,使智慧社区的齿轮能够转动起来。在不同社区采取不同特色的智慧社区,例如以中青少年为主的发达社区,以老年人为主的居家养老型社区等。智慧社区推广者应充分听取居民的需要,协调好与社区管理部门的沟通,使得推广顺利进行。智慧社区实质上是实体服务和信息服务的紧密结合,我们不能只注重虚拟信息服务,忽视了根本的实质,这是智慧社区服务的真正核心。

第2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吴家营街道社区 文体建设 问题及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20-01

吴家营街道虽然说已经步入城市化,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依然未脱社区这个实质,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起居习惯,这需要时间的准备,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作为一名基层的文化工作者,从职业的角度来讲,壁纸觉得规划好、发展好街道社区的文体建设至关重要。

一、重要性

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城市新型社区”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内容囊括了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社区文体、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社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社区文化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吴家营街道脱胎于一个十足的农业乡镇,文化体育建设原本就相对落后,基础条件差,人才短缺,虽说自2003年6月实施呈贡新区建设以后,山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座座小区明亮宜人,但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滞后于发展变化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

文化体育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社区生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社区文化体育建设是实现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有力保障。文化体育建设可以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居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城市社区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社区先进文化,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因此,社区文化体育不仅是建设城市新型社区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城市新型社区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社区文体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城市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社区文化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城市新型社区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吴家营街道文化体育建设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过度转型期间人民群众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如何安置就业,如何谋生计上;二是文化体育场地设施、文体组织建设严重滞后,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文体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虽说吴家营街道已经实施了5个社区的整体搬迁,但所有小区的生活配套设施从设计规划到建设均无法让人满意,个别小区连条健身路径都没有,更别说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社区文化体育在社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进度,缺少文化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整体和谐。

三、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是建设呈贡新区作为新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先行区和试验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一步城市”进程,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改革大众文化体育传播体制,引导社区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城市新型社区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文化体育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1.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

长期处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思想意识在本区的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甚至在各级党员员、干部中也如此。因长期重视农业生产,轻视文化建设与体育锻炼,大部分群众认为自己忙于生产,在劳动生产中已经锻炼了身体,很多群众认为衣食无忧即知足,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因此,必须努力增强群众文化体育意识,基于群众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群众的影响出发,加强对群众内在意识的培养,加大对科学、进步、健康、实用的文化体育知识宣传,从根本上提升群众的现代文明意识,树立现代人、城市人、文明人的新型观念。积极纠正群众的错误认识。通过广播、电视、居务文化宣传栏、宣传册、文化宣传活动等积极引导群众参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育建设,从根本上发掘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2.方法要科学 ,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实际

2.1 在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上,社区体育要本着“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居民生活,便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群众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社区文化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

2.2 社区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社区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春节、“三八”妇女节、中秋节等,开展如花灯比赛、“宝珠梨”采摘比赛、挑担往返跑比赛等与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让群众感受文化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大家主动参与、自愿参与的意识。

第3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随着城市扩张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市的社区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也使社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出现了深层次的嬗变和扩展,加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

经费不足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普遍因素,是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经费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社区文化活动就只能纸上谈兵,文化设施也无法完善和配套。很多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着一无资金,二无地盘,三无设施设备的“三无”现象,如:各大小城市建设的小区、家园等占地面积几十万平方米,居住人口上万,室内外建设美观现代,但唯独缺少文体活动场所。一是小区开发商不愿过多投资在他们所认为不是那么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二是社区所属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对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不够重视,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经费不足就构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重大困难,致使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社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大,社会化参与程度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社区居民参与主要是以动员型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罗伯特﹒普特南提出社区建设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因素有三:规则,网络以及信任。而我国的现实却是:社区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活动,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行政行为,文化活动的政治性被夸大,而群众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同时,社区居民彼此之间存在一种疏离感,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远低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程度。而且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低下,认为社区文化活动是工作生活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一种活动形式,往往是被动参加,参与热情不够。由此造成了社区居民活动团体或者由街道、居委会直接领导,或者仅以爱好、人情为纽带,处于松散联系、随意组合的状态。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水平低下

现阶段,我国社区建设以及相应的社区文化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探索性比较强,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建设管理体制的束缚。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作为传统计划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依赖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存在。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从产权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各方面规定里文化行业部门体制结构的基本框架,从而使文化系统从横向上和纵向上具备了独特的“身份执照”。作为整个计划体制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文化体制承担着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功能,由国家所掌握的资源通过文化行政系统源源不断的流向基层文化单位,以维持文化行业的正常运转,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系统。

四、社会体制改革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冲击

社会体制的改革改变了社区成员的构成,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通过购房、工作关系、投靠亲属等方式落户社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彻底的“社区人”。在这些社区成员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等,这些不同的观念、行为方式集中在社区成员生活居住的社区发生碰撞,而社区文化的发展现状远不能解决这些不同观念的融合。此外,由于相对弱化的精神文明运作机制与社会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导致社区群众的整体素质与社区文化建设不相适应,从而使社区文化活动出现了宣传难深入、教育难开展、活动难组织的“三难”现象,降低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速度及质量。

五、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不全面,对其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社区在我国发展不够成熟,人们对社区、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存在误解。谈到社区文化,在属性上大多被理解为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功能上仅仅被看做是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或者是仅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在形式上,社区文化建设被认为是简单的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易把社区文化管理放到次要位置上,缺乏对社区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对本社区社区文化的管理缺乏个性化的部署和总结,从而使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整个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相适应。

六 、社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不健全

随着新的社区模式的不断出现,以及社区文化活动形式的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工作者的需求量不断攀升。目前,即使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方,人才问题并没有列入有关社区建设的议事日程,其社区文化工作也是出于一种自发状态,活动的开展和维持主要依靠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或者爱好文艺的社区居民。随着社区建设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将面临更加奇缺的局面,如果社区文化长期缺位社区居民就会失去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而各种不健康的文化生活诸如迷信活动、赌博等都会充斥社区居民的生活,社会主义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日益薄弱,久而久之使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日益降低,不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而要向建设为社区居民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区文化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统揽全局,不断开拓,既立足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又要看到问题未来的发展,解决社区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徐越倩,许彬.社区公共事业管理,2007

[2]娄成武等.社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康友.社区文化建设初探——以州市贵池区为例.池州师专学报(第19卷第一期),2005

[4]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第4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已不能满足对于住宅的简单化需求,多样化的户型、良好的绿化环境、和谐的社区氛围等因素已成为人们新的追求。如何根据住户的需求,设计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居住环境,为住户提供良好的空间布局、舒适的室内环境与良好的绿化空间已成为摆在住宅小区建设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崭新话题。在今后的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加强新结构技术、设备技术以及材料技术的应用,以提升住宅小区建筑设计水平。

一、现阶段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住宅小区的快速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对于现阶段的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小面积选用跃层

在高层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过程中,多将其设计成跃层式住宅。对于跃层式住宅而言,多在独户式一层住宅中采用,在户内设计楼梯作为垂直交通。住户多在同层内进行房间的布置,并能基本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但对于现阶段的高层小区住宅的中间层而言,为了追求变化与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也出现了较多的跃层式住宅。在户内设置跃层不利于老人与儿童的使用,且需要占用一定量的住房面积,对于小面积的套型多不太适用。同时,很多楼梯设计的坡度过大,步宽尺寸过小,存在着较大的居住安全隐患。

2、内室环境的舒适性有待提升

出于占地面积、工程造价等因素的考虑,在住宅小区的设计过程中,对于采光、通风、隔音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不到位,从而造成室内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为此,在今后的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将室内环境舒适性纳入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范畴,提升住户的居住舒适性。

3、结构设计问题

随着结构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结构的结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方向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不少设计弊端,主要表现在抗震设计、结构的规则性问题以及嵌固端的设置问题等多个方面。在今后的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于这几个方面的重视,以提升结构设计的技术经济合理性。

4、暖通设计、排烟设计问题

在很多暖通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未完全按照规定来绘制供暖平面图,对于管径、尺寸的标注不明确,管道转向处漏注标高,甚至不提供供暖系统图与立管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同时,空调系统的选择不合理也是制约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排烟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将自然排烟窗设置为固定窗、半开窗或斜开窗,设置的形式与位置的选择不利于排烟。

5、“欧式”住宅外观设计风格成风

在部分住宅小区的外观设计过程中,过于追求欧式风格,单一化、模式化现象严重。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抄袭现象严重,对于现阶段的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而言,不注重对自身特点、当地文化、经济特点等因素的考虑,存在着明显的“克隆”现象,使设计出的建筑不具个性特色。2)包装重于功能。在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过程中过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对造型的追求上,忽视了对建筑使用功能的提升与完善。

二、提升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质量的解决措施

1、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住宅组合形式

对于高层的住宅小区建筑组合形式而言,分为短廊式(独立短廊式,组合短廊式)、长廊式(内廊式、外廊式)、跃廊式与跃层式等不同的组合形式,每种组合形式都有着自身的优缺点。如对于跃层式组合方式而言,住宅特点是一户占有两层或三层的房间,内部以小楼梯作层间联系。跃层式高层住宅每隔一层或二层设长走廊作为通道走廊可为内廊或外廊,这种住宅每户都可有好的朝向与通风,但不是所有的住宅形式都适合该种组合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决定组合形式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分析,从而提升选择组合形式的科学合理性。

2、提升室内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在现阶段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单一地扩大住宅面积,出现了房间形状比例失调现象,并且得不到充足的光照,使室内居住舒适性降低。室内居住环境舒适性除了与空间尺寸有关外,与各个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设计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前后套房的对视与斜视现象,并在厅内尽量减少卧室门的数量。对于外廊式住宅而言,还应避免外廊对靠近其他房间的视线干扰。

3、提高结构设计质量

为确保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在工程设计的结构选型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于新规范而言,增加了B级高度的建筑,为此须加强对于该因素的重视。当结构高度超过B级高度时,应注重设计方法与处理措施的灵活选择。在现阶段的实际工程操作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于结构类型变更的重视。(2)注重结构的规则性问题。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不应选择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新规范开展设计工作,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带来不便。(3)注重嵌固端的设置问题。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多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与人防。在设计嵌固端时,可能会设置在地下室顶板或在人防顶板等位置。为此,对于结构设计师而言,应注重由嵌固端的设置所带来的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等问题,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4、注重暖通设计、排烟设计问题

在暖通系统、排烟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条件、使用要求、设计规范等因素,选择具有较强实用性与技术经济合理性的设计方案。如在排烟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首先明确自然排烟窗的用途、设计规范,然后根据建筑具体条件设置其形式与位置,并严格按照《高规》第822条规定的可开启的外窗面积,来确定开窗面积,以提升设计质量。

5、提升设计技术的科学性

为了使住宅小区建筑的性能得到有效改善,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设计技术的科学性,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加强新型设计技术、工艺以及材料的使用,提升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工作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同时,还应加强对新科技成果的使用,利用先进的住宅多功能调试技术与综合管理系统、防火系统,使住宅的设计与信息化社会需求相适应。此外,还应加强新型建筑构配件及产品、室内设备、器具及配件的使用,提升各个构件的综合性能。

6、注重住宅小区建筑外观风格设计

在建筑的外观处理过程中,应提倡简洁的线条与现代风格,并充分反映出建筑的个性特点。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点,力求设计出富含文化特色与现代化气息的建筑作品。而不应刻板追求欧式风格,与周边环境显得格外突兀。同时,还应确保整体尺度、比例以及色彩的协调统一,使住宅小区建设体现出体态美与线条美。

结束语

现阶段的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应严格执行建筑设计标准,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设计合理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前期策划、方案构思以及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对设计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设计出高质量的住宅小区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张京.关于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1,(12).

第5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3-0012-02

根据巴中市市政府与巴州区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和安排部署,巴州区宕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宕梁卫生院转型而来,于2010年4月正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就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半年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改进措施提出建议。

1 基本情况

宕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业务用房360m2,病房3间,床位6张。其中:普通病房2间,床位4张;妇产病房1间,床位2张。设内科、中医科、妇幼保健科、妇产科、牙科、理疗康复科、中药房、西药房和B超室。有职工10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工勤2人。职工中有大专4人、中专2人。辖区服务人口39 860人。目前建立健康档案2 865人,其中60岁以上2 500人,3岁以下365人。2010年4-10月,该中心各项业务收入204500元,其中药品收入122 000元,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费用52 000元。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势川

2.1 方便群众看病 该中心位于后河片区,属于城乡结合部,辖区有近4万人口,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便了老百姓就近和及时看病,实现了老百姓小病在社区治疗的需求,有效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2.2 费用低 卫生服务中心坚持公益性质,做到药品销售零利润,按药品进价销售,让利于民。各种诊断和治疗收费低,降低了老百姓看病的成本。

2.3 及时报销新农合费用 辖区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民,在该中心接受诊治结束后可以就近和及时报销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

2.4 及时出诊辖区群众在深夜遇到突发疾病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可以就近出诊,及时上门提供卫生服务。

3 存在的问题

3.1 业务用房紧张中心不能完全按科室设置房间,不同科室的医生挤在一起办公,药房和医生办公室挤在一起,不符合卫生学和无障碍的基本要求。

3.2 设备配置简陋 医生看病基本还是老三件,仪器配备还不能满足服务功能的需要。

3.3 服务功能还没有完全到位 还没有完全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提供全方位的卫生服务。

3.4 人员配备和学习培训还需要加强 中心人员配备不符合要求,而且在职人员也没有接受上级医疗机构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

4 对策

为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职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笔者提如下建议:

4.1 继续加大投入 上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落实已出台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的增加逐步加大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必要的业务用房和医疗卫生设备、设施,核定安排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经费,对人员业务培训和房屋修缮给予适当补助。

4.2 充分发挥职能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社区卫生的公益性,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突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全科医学的特点,在社区范围内,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充分体现方便快捷的服务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4.3 加强医护人员队伍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以编定员、以事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办法,提高中心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4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制定人员岗位责任制、在职教育培训制度和各项卫生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要制定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制度。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和区级以上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将参保人员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治疗和治疗特殊疾病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从政策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便利。

第6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健康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89-01

健康档案是指与个体健康有关的更广义的信息资料,它涵盖了居民基础健康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信息档案。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通过建立、管理和利用居民健康档案,能够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掌握辖区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变化趋势,能够进行高危人群筛选,有效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基本医疗保健和健康康复等服务,全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因此,卫生主管部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达标验收中,对健康档案管理的要求很高。如建档率>90%,对育龄妇女、儿童、65岁以上的老人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等进行系统化档案管理。现结合我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情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发现,有些居民健康档案的数量虽然按期完成,但不能保证质量;部分档案仅局限于记录社区居民与健康相关的基础数据。这些档案无法与居民个人、家庭成员健康变化相联系。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缺乏指导意义;也有的符合要求的健康档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连续利用而成了“死”档案。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1.1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人不足,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要把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引入政府工作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人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畴;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整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安排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这些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如政府投入少,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靠自己的创收来获得经费补助;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政府投入,完全靠自收自支,驱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营利性方向发展,无法抽出人力、物力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服务质量的提高及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观念陈旧。社区医护人员对健康档案的重视不够,现在社区中的医护人员大多以前从事过临床工作,他们的思想仍停留在门诊或常规慢性病患者的访视上,并没有将健康档案当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备工具。由于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偏见,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自信心;不少人认为从事全科医学低人一等,服务工作中缺乏积极性,这些医务人员对健康档案的利用、回访和更新,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影响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质量。导致花大量人力、物力建立的健康档案,由于得不到定时更新,成为了“死档”。

1.3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制约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效率。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主体是社区医护人员,如果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低,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健康教育指导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往往导致居民对社区服务人员排斥的现象。杨瑶等170名大于18岁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进行健康管理的医务人员学历和技术职务较低,73.5%的居民不接受社区医师,60.6%的居民首选就诊于三级综合医院.仅有35.3%的居民就诊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可见,没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社区卫生服务将寸步难行。因此,必须进行全科医学培训,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能力得到全面升华。

1.4社区居民身份复杂,居所易变。社区居民在年龄、民族、性别、知识层面、等方面差异较大。老年人语言表达、听力、视力有所减退,不同的民族语言都影响居民与社区服务人员的交流;女同志对社区诊疗技术有偏见,只信任大医院;一些重点疾病患者,隐瞒病史难以沟通;低层次居民对建档作用不理解,高层次居民大多有公费医疗认为没必要在社区建档。而且辖区内人员流动性较大,存在人户分离和租住户问题,如年轻父母为让子女上好学校,跨区落户,人户分离;有的居民建档后又另租他处居住,造成档案的漏建和重建。最后居民担心某些个人信息外泄,大多采取回避的方法,或者是避重就轻,隐瞒病史,使得居民健康档案的推行严重受阻。

2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人,完善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将难以长期开展下去[3]。社区卫生服务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作支撑,发展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4]。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投入,增加社区居民预防保健经费,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提供经济保障:必须完善补偿机制,实行居民健康档案有偿管理,从而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保质保量的完成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2.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医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①鼓励、支持社区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全科医学培训,转变医护人员的观念。②利用医疗系统优势组织社区医护人员轮流到急症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外科皮肤科、小儿科、心电图室等部门进修学习;③组织有关专家轮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指导,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力,为社区医护人员进行传帮带。

2.3完善健全的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可制定一系列有关健康档案的法律法规,完善档案收集整理、资料归档、保密、统计、借阅登记、鉴定销毁和开发利用等管理制度。确保在不泄漏居民个人信息以及涉及居民健康隐私的前提下,对健康档案进行有效、动态和科学的管理;积极将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应用于居民健康档案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做到居民健康档案动态化管理,适时更新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居民能够随时随地掌握自己最新的健康状况。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

2.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健康和建档意识。充分发挥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结合全国高血压日、世界肝炎日、预防接种宣传周、提高居民对健康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要通过媒体、健康教育宣传栏、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宣传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引导居民了解、认识建立健康档案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的认识程度,从而更好地做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病管理

[2]沈培林.社区健康档案的管理与应用[J].社区医学,2011,20(11):20-22

[3]程建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24):18-20

第7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吉林地区 城市建设 区域文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64-01

一、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一个城市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文化也必然融入其中,通过城市建设体现出来,吉林地区城市建设要体现人文思想、历史风貌、自然景观等,这些都离不开吉林的区域文化,如:吉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特点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出现了满汉的四合院、回族的清真寺、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等,这些建筑都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可见区域文化是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的精神所在,而城市建设又是区域文化的最好表现手段,吉林市市标――摇橹人,是吉林市文化和艺术的精品,既传承了劳动人民勤劳的历史,又展示了吉林古城日新月异的风貌和江城人民“急流勇进”的拼搏精神,丰满水电站不但是吉林市标志性建筑而且更是日本侵略历史的见证,是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统一。

二、区域文化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注重建筑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展示区域文化特色,也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课题。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得到了体现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完善。

(一)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定位问题

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的作用,首先就要准确地定位,城市建设与区域文化如何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的融入区域文化精髓,更好地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定位,也就是吉林地区城市建设向什么方向发展,打造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象,没有明确的、符合吉林地区经济发展的城市建设,是不可能发挥区域文化作用的,而区域文化定位问题同样影响了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二)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规划问题

吉林地区的区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东西方文化共存等特点,如何根据区域文化特点进行城市建设规划,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共同选择,吉林地区城市建设发展由于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现代建筑并不多见,同时在地区城市规划上还没有根据区域文化特色有重点地进行设计和布局,如:吉林市所辖的4区5市1县在城市建设上没有根据各区、市、县的文化特色进行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没有在某一区、市、县的城市建设中得到重点打造。

(三)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特色体系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地域烙印,所以在研究城市建设特色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探讨。梳理两者间的关系,有利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保持自身的文化优势,提升城市整体建设环境与城市品质。而吉林市自古以来就是吉林省的重镇,自身的地域文化系统内就包括汉、满、回、朝鲜族等多元文化类型,文化特质和城市建设面貌都具有典型代表性,研究其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特色关系,能为吉林市城市发展提供普遍性借鉴。在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对该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其实践操作中的具体方法,用以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空间,所以研究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着区域文化保护问题,特别是在城市改扩建过程中,对名声历史古迹的保护、对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对有着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的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制约区域文化发挥作用的障碍之一。“广州民国建筑深夜被强拆”“梁林故居被拆事件”,都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保护问题的存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同样也会涉及到区域文化保护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舒其祥,陈筱香.论吉林市城市建设的文化与美学原则实践[J].城市问题,1990(3).

[2]杨策.基于传统环境观的吉林市城市形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3]刘伦贤.在城市建设中发挥规划优势――赴吉林、黑龙江考察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的几点启示[J].上海人大月刊,

2004(10).

[4]汤一原,吴迪.城市建设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加注重科学发展[N].北京日报,2012(25).

第8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高职院校在经历了粗放式规模扩张发展阶段以后,逐渐转变为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生命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公信力、以校企合作为办学形式、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基本手段的精细化阶段[1]。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的广度、特色专业建设、专业群形成、专业建设团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破解专业建设困境、整合本校优势资源、发挥专业建设潜力是各高职院校决策者和专业建设者持续思考的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以皖北地区为例,皖北地区地处安徽省的北部,北与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交界,由于农村人口多、社会资源不富裕、交通相对落后等因素,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通过对皖北的亳州、阜阳、淮北、宿州四地区调研发现,区域内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专业建设重广度轻深度

调研发现,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重视专业开设的数量和涉及的领域广度,而忽略了专业建设的深度,把吸引学生、家长的眼球为专业建设第一驱动力。社会公认的热门行业、新兴行业、潜力行业,高职院校都会千方百计地开设,而在专业建设经历了一定热度以后,进入专业倦怠期,各方对专业建设都失去了耐心,各项工作表现出不实、浮躁、拖拉的现象。

(二)特色专业稀缺

特色专业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具有的、并优于同类学校的、独特优质的专业资源,体现出独特性、优质性和稳定性[2]。一般而言,专业建设周期分为储备期、建设期、运行期、建设修订期、倦怠期、萎缩期、废止期等七个阶段。在整个专业建设周期中,多数学校注重储备期和建设期的工作,而轻视了运行期、建设修订期的工作,缺乏特色呈现,专业建设提前进入萎缩期,很多专业在不断申报中废止。皖北4所学校专业数量与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社会认同特色专业情况见表1,其中社会认同特色专业只占各校的极小比例。

(三)专业群之间联系不紧密

调研发现,各高职院校在开办专业时,各专业群之间联系不紧密,专业群之间缺乏共性,各专业群之间的共性边缘专业没有充分开发出来。图1所示为某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群情况,该校开设了中药类、管理类、建筑类、信息工程类、电子类五个专业群,部分专业群之间有关联,而学校没有把这些专业群之间的关联专业开发出来,没有进入专业建设程序。如表2所示,在五个专业群之间,两两之间的有效无向链接有10组,其中7组之间具有共性,即可以开设相关专业的交叉专业数为7个,而该校仅开设3个。

(四)专业建设团队薄弱

专业建设团队是专业准备、开办、运营维护、消亡各阶段的组织者、实施者,专业建设团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建设团队伴随着专业的生命周期而产生和解散。一般而言,专业建设团队中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任课教师组成,部分院校的专业建设团队还吸收了职业教育研究者;专业建设团队的组织形式一般为专业委员会。表3所示为皖北4所高职院校院级专业带头人、省级专业带头人、专业数与专业委员会的对照情况,各院校都显示专业缺少专业团队的组织形式;专业带头人可以理解为专业建设的责任人和带头者。很多专业没有专业带头人,即无人直接负责。在团队中骨干教师、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着按课程聘教师,同一专业各课程认可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作。

(五)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有差距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重点不突出、专业特色性不强、专业资源整合不合理、专业团队建设缺失等问题,部分专业表现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有差距、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岗位实际脱节等现象。具体问题如下:在开办专业之初市场调研不足;专业建设力度不够、师资队伍素质不过硬;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缺乏对自身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衡量;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缺乏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略对人才需求市场的跟踪调研。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影响因素

(一)专业开办以生源为驱动

近年来,受招生计划增多与生源数量减少矛盾的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已没有了招生计划少于生源数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招生的困境。表4为某高职院校2013年部分专业征集志愿情况分布,其中招生形势最为严峻的为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招生计划50人,统招录取了10人,缺额率达到80%。该表只是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录取情况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生源困境。

基于生源因素,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生存问题。学生愿意报考是专业生存的基础,开设专业的首要影响因素为专业名称对学生的吸引力、专业前景迎合家长对孩子前途的期望、专业相对于同类院校的独特性等。二是专业建设问题。依生存理念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着力点为市场调研、专业名称选择、专业简介酝酿、同类学校开办情况分析、专业推广宣传等。

(二)特色专业建设举步维艰

办出特色、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独具特色等是各高职院校办学的口号,而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即便是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仍然受到各种地方因素的困扰,如表5所示。

(三)各种资源分立存在,整合不力

从学校各专业群之间的松散联系,可以折射出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力度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三个层面: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对外界资源的收集、利用不够充分;学校内部各部门、各系部之间合作不够紧密,工作过程交融不够密切,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系部内部、专业委员会内部、教学团队内部不能够深入合作、协同作业、互补余缺,不能做到知识经验相互传递、个人优势带动群体优势。以人为对象的资源整合分为三个层次,具体见表6。其中,第一层为政府人员、企业人员、民间人员三个类别;第二层为部门与人员、部门与部门、人员与人员的三层关系;第三层为团队内部组织、团队成员之间、管理者与成员三层关系。

(四)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主要表现为:地域对人才吸引不足、管理制度不灵活、财力投入不足、组织文化建设欠缺、管理理念滞后等方面。欠发达地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工资水平低、各项福利待遇不高、教学研究经费和科研经费不足、科研项目申报困难等方面,具体见表7。学校及相关组织团体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组织目标不明确、组织目标实施不得力、组织目标实施策略不合理、组织目标缺少理性评价等问题。此外,团队关系松散、奋斗目标不一致等也会影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五)校企合作不紧密影响专业建设环境

从专业建设视角分析,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质量。

1.企业对专业建设的驱动

专业建设需要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报告、典型工作岗位确立、工作岗位群形成、典型工作任务清单、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要求等资料。在专业申报中需要相关企业技能人员的参与,需要企业合作的行业需求报告。在专业建设初期,需要企业人员参与到专业委员会之中,需要他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任务需要企业相关人员承担,需要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和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建设一定阶段后,需要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作。

2.专业建设对企业的助力

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娴熟的技能操作者。企业技术人员通过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做到了做和教的结合,做到了对实践技能的理论回归和重新思考,为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基础;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学校教师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合作、相互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改进了研究方法、促进了技术创新。教师通过对企业相关技术的掌握,结合自身理论知识和研究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直接注入企业一线,促进了企业技术革新。

然而,当前不紧密的校企合作,使得以上场景难以呈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企业人员技术水平、企业领导者视野、校企合作的各项细节等都成为校企合作的障碍,进而影响着专业建设。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

(一)加强专业建设,因地制宜办特色

任何地区都有其独特之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资源、地区发展趋势、城市发展方向等明确定位,形成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申办专业时应根据本校优势、市场需求、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源现状等综合因素,开办与现有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利于资源整合。

在拟定好申报专业以后,查阅学校相关专业教师情况、实验实训设备基础,拟定初步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相关论证,找出与申报专业标准的差距项,并论证其差距可补充性。专业申报成功后,进行专业带头人选拔和专业团队建设,给予专业建设的各种人、才、物保障,再次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根据需要进行校企合作。

(二)集中精力开办校级主打专业

主打专业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之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实质也就是高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3]。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各系部挑选出部分典型专业,每个系部推出一个专业重点建设,学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于这类专业的建设。

(三)发挥特色专业的辐射效应

特色专业体现为以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流的人才培养过程、一流的教学水平、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环境、紧密的校企合作,培养一流的专业人才。在现有特色专业基础上,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发掘相关衍生专业。以特色专业衍生相关专业,依次形成专业群,专业群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由专业群连接而成的专业网络,达到整体专业建设的辐射效果。

(四)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专业精英

在专业建设中,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掌舵者、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和互动者。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集中学校制度、管理、岗位、财力、物力优势,重点用到专业带头人的遴选上,细化、量化专业带头人的各项考核指标。整合资源,把专业带头人培养成地方性业界精英,一方面为专业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师资队伍质量和知名度,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导、以骨干教师为主力军、专业相关教师参与的专业教学团队。

(五)带着优势找企业,主动作为

第9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医疗;健康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

引言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并且在医疗改革过程中,社区医疗已经逐步趋于完善,直接负责当地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在社区医疗机构发挥作用时,为每一个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成为了最基础的工作,不过由于社区医疗制度的起步较晚,健康档案的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此方向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医疗机构的基础性工作,在做好这项工作后,可以详细地记录居民的健康发展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简要从三方面分析。首先可以为居民在疾病治疗时提供参考依据,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其次可以提高治疗的效率,避免在诊断过程中的反复检查,节约诊断的时间和治疗的费用,最后可以对社区居民的疾病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对寻找健康的危险源和加强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康档案是社区医疗机构的基础性工作,对居民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过由于社区医疗制度的起步较晚,社区医疗机构在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2.1 居民缺乏建立健康档案的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居民的健康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不过对建立健康档案仍然比较陌生,许多居民缺乏建立健康档案的积极性,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居民担心健康信息会被他人获取,会对自身带来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居民认为自己身体没病,就没有必要建立健康档案。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社区医疗机构对健康档案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

2.2 财政支持不足

目前社区医疗机构获得的财政支持仍然十分有限,从而导致了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购置存在问题,许多社区医疗机构缺乏配置计算机、医疗器械、办公用品等,从而使社区医疗机构的自身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无法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仍然采取传统的人工记录管理模式,不利于健康档案的系统管理和使用。

2.3 社区缺乏相关的人才

社区医疗机构承担着多方面的工作,例如疾病的预防、健康宣传、计划生育指导、日常化验等方面,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广,社区医护人员对健康档案管理的时间不足,没有形成专业的管理方式,另外在社区医疗机构的人员构成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这部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更新较差,不擅长进行日常工作外的其他工作内容[1],另一类是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医护人员,这部分人员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保证健康档案的管理质量。因此,由于社区缺乏相关的管理人才,使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很好地落实。

2.4 社区居民身份复杂使健康档案管理困难

社区中的居民身份非常复杂,在健康档案的建立过程中,会涉及到年龄、性别、民族、知识层次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老年人的接收和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困难,女性居民对社区的健康档案不够信任,其他民族的居民难免对于健康档案不够理解,另外,社区居民的流动性非常强,这部分人员通常是临时的租住,这部分人员的健康档案管理存在一定的空白。

2.5 健康档案的利用率不高

在健康档案的建设阶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不过在健康档案建立完成后,对其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健康档案的更新不足,许多健康档案资料在进入库房后再也没有取出,从而使健康档案资料陈旧而且缺乏实用性。另外,居民的健康档案与疾病的治疗没有很好地进行联系,在居民患病后通常会上大型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重复检查多项的指标,对社区健康档案不再过问,使健康档案没有发挥对诊断提供参考性依据的作用[2]。

2.6 健康档案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社区医疗机构往往重视对居民的日常检查和治疗,对文字的记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健康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健康资料的内容不够详细,缺乏相应的重点项目,往往只是进行肤浅的描述,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健康资料的整理也不够及时,最终使健康档案的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的。

2.7 对居民的隐私权保护不够

居民的健康隐私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国情因素,在健康档案的管理中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使居民的健康隐私得不到保障,从而使社区居民有所顾虑,在健康档案建立时存在困难,而且在健康档案建立完成后,居民的健康隐私容易被他人获取[3]。

3 加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社区医疗机构方面的因素,也有社区居民的因素,所以在加强健康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为主,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对策,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3.1 加强宣传工作

社区居民的身份复杂,而且一些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积极性不高,因此社区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在日常工作之余,进入社区与居民进行沟通,也可以开展一些健康讲座的获得,使社区居民能够认识到健康档案的意义,进一步推动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

3.2 加强政府的投入

在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的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财政投入,增加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使医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另外还可以利用财政支出对居民进行补助,例如在建立健康档案后的居民在社区接受治疗时,可以享受一些费用上的补助,从而使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积极性提高。

3.3 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素质

社区医护人员的素质是健康档案管理的核心,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素质,首先对于原先在社区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工作,使其不断适应新的业务和工作,掌握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其次对于刚进入社区医疗机构的人员,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最后所有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形成一个整体,定期进行人员的调动,不断学习其他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本社区的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3.4 建立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为了进要一步完善健康档案的管理与监督制度,提高健康档案的管理效率,社区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对健康档案进行管理,在居民的健康信息录入后,能够在其他医疗机构查询到,从而使居民在更换到大型医疗机构就诊和更换居住地后健康档案空白的问题得以解决。另外,通过建立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有利于相关政府部门对健康档案的信息统一进行管理,监督社区医疗机构的基础工作,使健康档案进一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4 总结

在医疗改革制度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社区医疗机构的地位将会不断加强,健康档案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社区医疗机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解决各项基础性问题后,建立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完善健康档案管理的最有效途径,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晓风,刘付琴,王艳梅.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J].首都公共卫生,2010,4(6):280